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共12篇)
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 篇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般原则
怎样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讨的课题,不同学科的整合方式也不完全一样。但整合过程中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认识并遵循这些共性是做好整合的前提条件。不同学者关于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观点也不同。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认为: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不仅是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推广,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而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这里特别强调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建构主义理论本身是在九十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当然建构主义并非十全十美,突出建构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因为它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
新型的教学结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主体型”的教学结构,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工作中,密切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3.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注意的是,对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管是多媒体还是计算机网络),都不能把他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4.要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因为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既然落不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落空。但是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或者找到的资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并不是要每个教师都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开发课件。 这一点在实践中存在不少的误区。
在整合中要始终注意充分发挥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的优势,科学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资源的利用和建设同样重要,科学的利用数字化的资源,为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支持。
5.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能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教学模式很多,而且因学科而异。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最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两种教学模式就是“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6.注重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
信息时代的学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在学习的资源、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评价等方面。而熟悉并适应了传统教育的学生从传统的学习者角色转变为信息时代的学习者,还需要培养并养成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如自主探索、资源搜集、利用、归纳、分析,协作交流等。
教育技术专家李克东认为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充分发挥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的优势
2、科学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音像教材如CD VCD DVD、多媒体教学软件如CD-ROM、网上资源)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共享的多媒体学习材料。
3、注重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
A、学会利用信息资源进行专题归纳探究的学习
B、学会面对资源进行自主发现、问题探索性的学习。
C、学会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协商合作、讨论式的学习。
D、学会利用信息工具进行重构知识,创新实践和问题解决学习。
参考《教学设计》网络课程研发计划 李克东
有的学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它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方法,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因此,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持学习环境的优势。
2.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 篇二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 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教学目的性原则、自主学习性原则、活动多样性原则、开放创新性原则、大信息量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以往的知识传授者, 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教师的大量工作不是上课, 而是备课, 在备课中建立学科资源库, 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文字、电子音像材料信息资源, 以便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 设计知识的形成过程, 设计问题的解决过程, 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主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专门安排了11课时的信息技术应用教材, 其安排如下:
上述安排告诉我们,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作用和优越性
(一) 能创设灵活、有效的教学环境
合理的数学教育, 应该使学生有机会在现实背景中, 通过数学化的途径探索规律, 建立模型, 实现再创造, 并从中寻找相应的数学模式, 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几何课的教学中, 各种图形变化很多, 特别是立体图形, 要将其画出来不容易, 而利用多媒体能用语言、文字、图像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信息, 能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取信息, 让其更有效地做出反应。用计算机的制图功能, 能以不同的层次或色彩将立体空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能大大地提高教学的启发、刺激作用, 使几何教学发生变革, 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探索,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例如, 初中几何中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若单纯讲授则显死板, 相反, 若是利用计算机则可设计如下情景:屏幕上给出一个三角形和“平移”、“旋转”、“反射”等几个按钮, 选中哪一个, 三角形都能产生相应的变换, 于是出现不同位置的全等三角形。这样,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不仅能很好地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而且接触到了“变换”的思想。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 学生不觉得枯燥, 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始终兴趣盎然地进行认真观察, 主动思考, 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又如, 在讲授“轴对称”的概念时, 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花蝴蝶 (这只蝴蝶刚“飞”上屏幕, 立刻就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 一些平时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也活跃起来) , 同学们会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理解“轴对称”的定义, 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实例。这时, 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 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 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 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 (例如图形在对称轴两侧、两图形交叉或是对称点在轴上等) ;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 学生很自然地就发现了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相应的定理, 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二) 可以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注重过程教学, 由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探索性活动, 获得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则为学生进一步展示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改变了传统的重知识、轻过程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对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利用计算机具有很强的生成图像的功能, 在一定的程序控制下得到函数的图象, 从而增强学生对函数概念与性质的理解。因此, 人教版教科书先后安排了《利用计算机画函数图象》、《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等信息技术应用内容。
(三) 能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或合作, 独立地或互助地发现问题, 实验调查, 用观察、类比、分析、归纳、猜想的方法进行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 发展情感与态度。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 使信息技术变成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如几何画板可以为“数学实验”提供理想的环境。用画板几分钟就能实现动画效果, 还能动态地测量线段的长度和角的大小, 通过拖动鼠标可轻而易举地改变图形的形状, 因此, 完全可以利用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这样, 就可用新型教学结构取代主要靠教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结构。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自己做实验,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主要不是讲什么、怎样讲, 而是如何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 如何指导学生做实验,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这样, 教师就由课堂的主宰、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 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个教学环节 (逻辑思维过程) , 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 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则可以帮助学生从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空间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的有效工具, 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如学习《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这一课时, 学生利用计算机可以画出精确度很高的反比例函数图象, 而且画图的速度也非常快, 通过画出的反比例函数图象, 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还先后安排了《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旋转的性质》、《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探索位似的性质》等信息技术应用内容。教学这些内容时, 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探索轴对称图形观察得出轴对称的性质;探索旋转的图形, 得出旋转形的性质;探索二次函数, 得出二次函数的性质等。
不过, 凡事有利也有弊。数学教学, 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 思维能力的培养, 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介入到数学教学中, 提供了超大的信息量、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 从学生的认知过程来分析, 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的依赖, 往往使数学知识变得更直接, 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被计算机替代, 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形象直观上, 产生思维惰性, 这恰恰与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的要求相悖。因此, “整合”一定要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度, 注意时机和时间, 注意为学生提供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机会, 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 体验感受数学, 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的操作技术也是这样,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 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 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问题, 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帮助学生扫清障碍 (有人将这种方式称为“嵌入式教学”) , 这样会更实际, 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 教学目的性原则
信息技术的选择与运用, 其目的是为了完成数学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因此, 不能为形式上的多样化而失去教学的方向。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
(二) 自主学习性原则
这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 也是现代教育思想下师生关系的重要转变。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式的培养。
(三) 活动多样性原则
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学, 这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因为教学中学生更喜欢听故事、做游戏、做实验、搞课题研究以及上网查资料、上机操练等。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出发, 采取多种形式、方法, 展开丰富的教学活动, 动员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 开放创新性原则
开放有教学内容的开放, 教学过程的开放, 也包括教学思想的开放。在开放式教学氛围中, 教师引导学生更广泛涉猎各种素材, 从中掌握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通过开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 实现学生自身知识的更新与能力的形成,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升。
(五) 大信息量的原则
大信息量是“整合”的物质基础。学生只有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 处理大量的复杂的信息时, 才能真正培养能力。只有大信息的情况下, 才能使所有学生有所选择, 才能实现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 有不同的提高, 有不同的成功体验。
只有做到以上几点, 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采用研究性、合作性、探索性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发展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摘要:信息技术的运用已对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及教学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促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发生了转变。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专门安排了十一课时的信息技术应用教材, 我们在教学中, 要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机整合。
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 篇三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信息技术;整合;意义;原则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步入了信息化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由于其具有“丰富”、“便捷”、“开放”和“交互”等特点,目前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最佳组合,实现了教学的最优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则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交流工具和评价工具,它可以结合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下面,就“初中历史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初中历史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意义
1.有利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能为历史教学提供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内容详实而丰富的学习资源,易于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在学习《日本对外侵略》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展示“日军制造‘旅顺惨案’”的相关图像资料,然后提出下列问题:“资料反映了当时日本政府的什么政策和行径?”;“当时日本政府推行该政策的目的是什么?”;“该政策在历史上还有什么具体表现?”。这样,呈现出来的情境和问题马上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不足以顺利回答以上问题,于是他们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教材,搜集资料,解决问题。
2.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历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必然会促使教师更新传统的教育思想,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将会得到普及,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式。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推动学生探究性学习,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能力水平,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仅靠教材是不够的,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独特的条件。通过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料,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展思维空间。学生通过比较辨别、分析归纳、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提高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初中历史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1.教学资源的真实性原则
人类历史具有真实性。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应该谨慎,确保资料的真实性,避免使用那些不真实甚至是错误的信息资源。这样的资料,也不会对学生对历史产生错误的认识,从而才能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2.教学工具的广泛性原则
对于教学工具的选择应该具有广泛性,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工具,使学生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协调作用,有效地进行历史学习。
3.教学流程的互动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才是学习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活动的设置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创设赋有启发性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灵活机动地调整教学活动。
4.个体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同一学习目标;与此同时,课程整合也强调“学习的协作性”,教学目标固定后,我们可以给每一位学生分配相应的任务,让他们进行小组学习,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5.教学目标的实效性原则
历史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不仅仅是要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还要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技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结束语
纵观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让历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当前历史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把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使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相信,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课程整合的实际意义,遵循相关的整合原则,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历史教学这一古老而又生动的学科必然会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宝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施的思考[J].学苑教育,2011年14期
4.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 篇四
佛山市南海区盐步职业技术学校 雷祖光 ***
[内容摘要]
课堂教学模式由三个要素组成:教学主体,认知主体,设计原则,这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方式形成教学模式这一系统工程。教学模式设计时遵循的原则决定着整个系统工程的成败,本文就“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所要遵循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任务主线、能力主题等四条原则进行探索。[关 键 字]
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任务,学习
一、相对滞后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正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课程,计算机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成为时代的要求,综观我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中学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并没有真正学会计算机的知识,也没有学会如何去操作计算机,如何去开拓新的知识领域,究其原因,现阶段,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我讲你听”式的教学模式在农村中学中普遍存在,农村办学条件落后,没有机房,只有几台零星的电脑用于打字、统计分数等日常教学工作。根本谈不上教学质量。
(2)“教师讲,学生练”的“填鸭放羊”式教学模式在许多不负责任的计算机教师中存在。教师每节课先讲10-20分钟,然后学生自由练习20-30分钟,无完整的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反馈和评估体系,教师无法控制教学活动进程甚至不想去控制,任凭学生“自由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无法体现。
(3)“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讲练循环”式教学模式被大量信息技术教师所采用,教师先就每个知识点讲解并操作示范,学生再模仿操作训练,如此多个循环来完成整个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做到了讲练结合,按步进行,但框死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忽视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冻结了学生的思维,完全成为一种“即学即用”的机械培训式的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属于一种以行为技能训练为主的示范模仿教学模式,不适应中学计算机教育的培养要求。
以上三种教学模式均把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课程来教学,即以课程方式进行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总暴露出这样那样的缺陷,所以我们必须更换观念,不仅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更要意识到它将是一种学习的工具,因此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新的探索
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它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就学校的课堂教学层面而言,由三个要素组成:教学主体,认知主体,设计原则,这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方
式形成教学模式这一系统工程。教师教学时所设计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组成教学主体,学生学习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学习手段、学习内容等组成认知主体。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我校课题组正在探索研究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学习任务相结合,以完成任务来引动和维持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紧张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掌握整个教学活动流程。在这种模式中计算机课程是学习对象和认知工具的结合体,教学内容被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协作完成,使学生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当然教学主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学模式在认知主体上的终结,而认知主体又反过来影响教学主体的成功实施,二者的连接纽带是设计原则,教学模式设计时遵循的原则决定着整个系统工程的成败,脱离设计原则的教学模式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下面就“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设计所遵循的几条原则进行探讨。1.教师主导原则
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上,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坚持这一原则,首先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如把各任务和提示以“任务书”等
书面形式下发给每位学生,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使学生不致于盲目操作;其次教师设计的任务一定要符合教学目标,同时运用恰当的方法、技巧把教学内容细分为一个个“小任务”;然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组织教学促使组织实施“任务”的完成;最后教师还要善于创设和谐的情境,鼓励学生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统一,如把班级分为若干个学习互助小组,实施“组内帮助、组间竞争”的学习机制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善于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适时进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否则必然导致“放羊式”现象的出现,教学局面无法控制。2.学生主体原则
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认知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教学任务的完成受到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设计的“任务”一定要建立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切不可想当然地设计,否则只能是脱离实际,影响教学效果;面向全体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宗旨,“任务”的完成者是全体学生,但学生个体之间必然存在认知差异,为了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使他们均学有所获,“任务”设计必须有深有浅,有难有易,如设计成基本任务和附加任务,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参与、表现并获得成功的机会。学生是认知主体,计算机的操作方法应当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完成“任务”的体验和积累,而不是教师把方法当成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等才能
得到锻炼和提高;当然,教师对自己所设计的任务“底线”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当全体学生都能自主完成“底线”任务时才能算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3.任务主线原则
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若干个任务串连而成的,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任务展开,教学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任务”的设计既要有系统性、计划性和逻辑性,又要保持一定的难度和速度,遵循“低门槛,密台阶,缓高度”的原则,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做到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先就某基本任务作讲析,然后由学生自主协作完成其他任务,教师作巡视指导,适时点评学生作品,学生可以通过循环不断的“任务→完成→新任务→再完成”的路径提高兴趣,走向学习新高度;“任务”完成后要不定期地进行评价,评价要体现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的一般要求,尽可能做到评价与指导紧密结合。通常学生上机实践远比看老师示范操作有效的多,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才能完成的任务。例如在《图文混排》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把整个教学内容分解为七个任务并以“任务书”的形式发给全体学生:【任务一】改变图片大小;【任务二】改变图片位置;【任务三】改变图片格式;【任务四】环绕方式设置〖任务五〗图片工具栏钮功能的探索;【任务六】图层的设置;〖任务七〗教材P79“实践与探索”。其中〖任务五〗〖任务七〗为附加任务,要求较高。这些任务都是可操作的WORD文档题,因而学生解决实际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探索过
程,就是能力的形成过程。4.能力主题原则
常言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终身受益,价值永恒。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必须以能力为本位,能力培养将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永恒主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突出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也决定了这一点。因此,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完成任务,从多个角度考虑一个问题,运用发散思维,防止思维定势。如WORD中字符段落的格式化操作方法基本上都有菜单、快捷菜单、工具按钮等三种方法,教学时不应面面俱到,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提示下自主练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一些操作技巧和经验可以直接传授,目的是尽量让学生少走“弯路”,但要“渗透”和“潜移默化”,不应该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这就要求学生在认真消化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自主验证、比较、体会,完成任务以促进操作能力的增强,实现知识迁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仅起监控作用,仅仅对一些典型的问题给予集中点评讲解,而其它问题如学生操作中出现的一些故障、错误,如字体设置的错误,符号设置与样张不符,都应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自行解决”,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较快熟练掌握新软件的应用。
三、结束语
5.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究 篇五
云霄一中 汤琳纯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不应仅仅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使学生单纯学习技术;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能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和探讨。本文就以此为目的在教学中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和建构主义理论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讨论教学设计方案。
[关键词] 建构主义、情境、意义建构、协作、交流、自主学习
社会在进步, 世界在发展,普及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工作在当前已经时不可待。陈至立同志在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会议上提出“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内容从传统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计算机是工具,学会使用计算机是同会读、会写、会算一样的;但计算机又不是一般的工具,只会使用是不行的,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目的不是培养计算机的优秀用户,还应懂得一些原理,并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并不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有别其他课程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设计应有所突破,而近年来在西方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于是显身成为一种不错的教学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载有信息的数值、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
6.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初探 篇六
摘要: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本文以个人多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索以及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阐述如何搞好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学质量
正文: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强调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中学生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而培养学生具有这种素养和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必须达到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为实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下面结合我校实际与多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浅析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一、高标准创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系统环境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较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支持。高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是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若无软、硬件环境保障,谈何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校按照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根据校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规划,在坚持“功能上的先进性,教学上的实用性,结构上的整体性”的原则基础上,每年划出一定的资金,完成相应设备的配置。近年来,我校已投入上百万元,保证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软、硬件环境:
1、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2间教室有128台工作站,并均配有服务器与教师机,并安装有网络教室控制设备。软件配置上包括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需所有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系统。教师机配有网络教学软件远志公司的LATAR。
2、多媒体教室:共有3间,内有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液晶投影机、实物展示台、音响设备等。
3、师生音像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以及校园网络中心。
以上各环境已初步建成校园网。这些软、硬件系统环境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重要性的宣传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目前不是中学高考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与教学的开展。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使我们的教育行政领导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认识到培养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是能否成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领导具有了这种新理念后,必然会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从而为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打好教学氛围。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实例,使他们尝到具有这种能力后对学习其它学科有巨大帮助的甜头。这样学生就有了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动力。有了领导的重视与学生的主动求学,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有了内部的动力与外部的条件了。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要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必须具有一组爱岗敬业、专业知识精堪、同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高素质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师资相对的比其它学科薄弱。信息技术又是知识更新最快的一门学科,因而对教师的知识的更新要求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培养与培训,使之能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我校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是有力的,对我们参加各种培训是大力支持的。我校现有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4人,其中一人99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二人是省级“计算机骨干教师”。4位教师都在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师资保障。
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好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系统;领导与学生的观念更新了(领导重视了,学生肯学了);具有了一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课任教师了。三个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条件都具备了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相长;我们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中学的课堂,时间还是很短的,是一门新学科、有新特色。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上,我们必须采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具有本学科特色的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想、方法与手段。下面介绍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成功,达到师生教学相长,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探索。
方法一: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是富含创新意识的一门学科,是非常适宜实施互动式教学的一门中学新课程。首先,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条件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互动式教学,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成熟,更为互动式教学插上了飞跃的翅膀。信息技术教学的互动性能体现教学双方互通信息,共同发展的交互作用,符合教学的最终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善思考,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我们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互动性教学呢?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讲授法,采用老师讲授与学生使用交互式CAI学习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初接触计算机的人往往会觉得难以入门,或者在使用过程会因一点微小的失误而茫然失措,或者会为开关机先按哪个按钮而烦恼。教师的讲授是非常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与掌握,而采用一些CAI软件进行互动式的学习,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开天辟地》、《万事无悠》等,另外教师自制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课件。通过界面图形化,可视化,大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吸收,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又将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乐于去学。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这样会使学生不断体会知识点,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并不断在实践中主动探索,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与教师共同讨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②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教学信息可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教学时的课堂气氛,作业的完成情况,测验、考试情况分析等方面,还有学生的提问,发现、创新、实践方面也能够获取教学信息。利用所获信息教师可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的侧重点,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③实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互动式。我们强调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是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同一知识环节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能力,教师可在及时收集教学信息时对不同学生实施因“人”施教,如思想上不想学的学生,可配合思想教育,难以理解的部分则可以放慢教学进度,详加讲解,配以教学光盘,通过上机指导实践使学生掌握等,要求教学上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教育。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二:强化上机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为了提高上机实践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设计好上机实践的任务。那么,如何来设计上机实践的任务呢?任务不宜定的太死,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科学的任务。例如:字处理软件WORD模块的上机实践可设计如下的任务:每位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期班刊,要求:①一个富有创意的主题。②班刊应含有艺术字、图像、图形、各种风格的文字以及表格。③作品完成后,学生互相评测。为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我们提供上网、数码相机等技术与设备。同时教师在上机实践中要科学引导,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辅导。任务设计得好,直接激发学生的上机实践热情与创作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开发与培养。另外,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并适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测,公开赞扬每位学生作品的优点与创新之处,个别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培养协作精神。通过这样的上机实践,必然使学生信息素养不断进步,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必须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永恒追求的主题。
参考文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
7.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 篇七
1 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由于学生的差异大, 分层教学可以认真钻研教学大纲, 针对学生的差异, 制定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快、中、慢三个层次要有具体的目标,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和技能, 达到什么程度, 都要规定得很清楚。例如, 在知识层面上, 快、中、慢组的学生, 分别达到初步认识、基本学会、熟练掌握, 在能力层面上, 快、中、慢的学生分别达到了解、理解、应用。例如, 学习《汉字的输入》, 要求慢组的学生能够找到26个字母, 并正确输入, 慢慢熟悉, 然后练习简单的汉字输入, 对于中等组的学生, 要求能够熟悉26个字线及10个数字键所在的位置, 并用这些键进行汉字输入练习, 一分钟能打出10个汉字, 快组的学生, 要求其熟练掌握所有键盘, 正确快速输入汉字, 一分钟20个以上的汉字, 尽量使用盲打。
2 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所确定的。根据快、中、慢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 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分别要求, 分层掌握, 让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和发展, 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例如, 学习《制作一份小报》, 对于初学者来说, 这个是非常难以完成的任务, 可以让他们先练习打字, 装饰不作要求。对于中等组的学生来说, 已经基本学习了文档的编辑、修饰、图文编排、网上资源的收集等, 只要这些学生能够完成一份质量不高的小报, 能编制出来就行。对于快组的学生来说, 要求就高些, 要求其不仅能够完成, 而且争取修饰得更美观、更合理, 主题突出, 图文并茂。
3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的信息技术层次不同, 有必要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教与学, 提高教学质量, 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保持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高参与度。例如, 学习《PowerPoint》时, 对于快组的学生, 以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为主要方式, 教师先演示自制的PowerPoint作品, 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讨论、研究、交流、合作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时, 可以加入自己的创新, 如插入一定的音乐、动画等, 丰富作品的内容, 使作品表现出创新, 表现出个性。教师只要在过程中巡视, 做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对于中等组的学生, 教师先演示一种简单的PowerPoint作品, 让学生根据观看, 说说作品是如何制作的, 并自己动手试一试, 学会简单的插入文本框、图片、音乐、自定义动画等, 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练习。教师参与到各小组具体指导, 并适当操作帮助他们一起完成任务。对于慢组的学生来说, 教师可以一步步从插入图片、文本框, 输入汉字开始, 教师讲一步学生练一步, 手把手地教会学生操作, 然后保存下来, 再让学生模仿完成一遍, 前后两次完成的作品进行对照, 修改完善, 这样一遍遍的练习, 直到较熟练为止。完成一个任务后, 再学下一个任务, 慢慢学习。慢组的学生还可让快组的学生来适当的帮助, 帮助其操作、练习, 直到完成简单的任务。
4 使用不同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不同是指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评价不同难度的内容,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由于学生的基础状况不同, 学生的组别不同, 教学内容、方法、要求的不同, 故教学评价也就不同。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测验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 掌握的程度和提高进步的幅度。例如, 对快组的评价要高标准、严要求, 要求他们自己的作品要有创新, 要有个性, 与众不同。对于中等组的学生, 提出的要求是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以鼓励为主。教师对这些学生, 要着重关注, 因为这是大群体。评价时要切合实际, 详细评价, 纠正错误, 指出不足, 提出希望。对于慢组的学生, 教师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 加大表扬的力度, 肯定他们的进步和成绩。同时, 在评价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提高的程度, 将部分学生进行升组, 如果中等组的学生学得好, 可以升级到快组, 慢组的可以升进中等组。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 形成良性竞争, 不断刺激学生进步, 让学生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综上所述, 在职业中专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 并不是复古, 而是经过实际的调查, 切合学生实际的一种好的适用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 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 遵循了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8.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整合 教学原则
数学教学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教学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为教育领域融入了新的元素,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也不再是课堂的传授者,而是信息技术的提供者,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发展信息技术为宗旨的教学模式。这种整合模式在我国已经开展,在教育领域中也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有了很大的突破。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整合的优势与教学原则进行进一步探讨。
一、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整合的优势
(一)符合现代信息化的要求,改变传统教学
当前,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获取资源的最主要方式,全球信息化给教育领域不光带来了冲击,也为其带来了机遇。整合是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通过整合,数学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学生们学习的中心则由教师口头讲解转变为信息技术的演示,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授课方法。
(二)能够创立灵活、有效的教学环境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了解数学信息,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几何课程中立体图形很多,仅仅是通过教师口头讲解和在黑板上画图,学生们无法真正地理解图形的意义;如果在课堂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景进行教学,让学生们亲身观察学习立体图形,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主要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统计和概率。在这一课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计算机模拟,让学生更形象化地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以及如何进行数学统计。
(三)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
随着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部要求教学课程改革要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数学课程,适应个性发展,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往的数学教学原则致力于死板教学,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恰好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原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加入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创新,教师也可以利用多种资源进行授课,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素材。
(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的需要,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只是一味地采用习题训练模式,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听。而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是独立、自主,改变以往的单项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恰好符合了这一点要求。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使得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观察问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掘学生们的潜力,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再以分数为主导,这样有利于突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原则分析
(一)完善教学模式、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
信息技术的融入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看法,教师改变了以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讲课”的讲课模式。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探讨数学,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创新性原则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关注教师的教。这一理念创新了数学教学的模式,信息技术的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发散思维,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提升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开创了教学模式新原则。
(三)活动多样性原则
教学模式只有根据学生们的学习特点、学习兴趣出发,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信息技术的融入改变了教学单一化模式,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观看数学教学的视频解说等多种方法进行数学学习。只有教学活动多样性,教师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成绩。
(四)信息量大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的前提,是需要网络提供大量的信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这些庞大的信息量,积累经验,探索学习规律,培养处理大量复杂信息的能力。这不但能够多方面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教学,还能使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但加快了社会发展进程,还使得数学教学领域实现了改革突破和创新,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正在遭受着巨大的冲击。现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数学课堂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符合当下数学领域发展的需求。虽然在整合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一系列新问题,但是我们要敢于面对这些新问题,敢于进行教学突破,在信息技术领域和数学教学领域加强合作,使整合向着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樊金魁,石贵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优势及教学原则[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26).
[2]黄庆星.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优势探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9).
[3]刘宏宇.浅谈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优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0).
9.《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读书心得 篇九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读书心得
现在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上课不仅仅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而是有了很多其他的更先进、快捷的教育教学手段,教师要由传统教师变为新型教师。新型教师的素质结构无疑包括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精深的学科教学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技术能力。
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李艺)的解读,我深深感到作为一线教师的我缺少的是理论的支撑与引领,理论基础是地基,打好了才会有更多的后劲支撑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技术水平,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该书系统的梳理了当代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流派,体现诸多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应用与实践,为教育者的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支撑,更好的促进教师教育与教育技术的改革和发展。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事实已经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乃至最总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如何利用好多媒体技术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还需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做出不断的摸索与探究。通过本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加强学科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多媒体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把多媒体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以现实课程教育目标,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它包括: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环境中实施、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二、注重教学环节的研究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和师生的互动,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
1.呈现教学内容: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学内容具有了生动性、立体感,使教学内容多次重复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使呈现方式得到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变化。
2.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不仅利用好教材上所选内容和背景材料,而且注意再选用其它的教学内容和背景材料,扩大教学的容量,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的。
3.转变学习方式:现代教育的技术的应用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转变学习方式就是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目的,要建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的现代学习方式。
4.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其中包含教师、学生、教学书和媒体等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便称为教学模式。在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个性化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仅仅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三、解决几个难题
新课程标准出台后,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技术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
1.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可以展示给学生很多生动的画面,可以创设有利的情境设计;可以对课文进行形象的描述,还能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把真切的画面,历史性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美感体验,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无形中提高了教学效率。
2.突破难重点 扫清学习障碍
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灵活生动的动感画面清晰地展现出来,利用各种多媒体模拟演示实验,在视觉形象作用下,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原先的障碍一扫而光了。这对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的大有益处,能够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四、几点反思
1.要适时适地选择多媒体技术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多或不适宜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也用的教师仅仅是在公开课、竞赛课的课堂教学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所说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要看相应的课堂环节是否适合应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能否有助于“减负提质”,能否有效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从而提高教学成效。
2.避免“机器式的灌输法”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等因素的束缚,一些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多媒体技术演变成加强灌输的新手段,学生依然围着课本知识和教师的思维在转,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自主性和主体性仍然难以发挥。
10.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四法3 篇十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为教学活动提供广泛的时空,打破传统教学中灌输模式,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媒体成了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情感激励工具。蓬勃兴起了新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归纳学习法、求解多样法等四法。使自己真正从“领导者”、“传授者”这种权威的角色中走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在实践操作中获取知识,拓展思路。通过展示案例——分析案例-----制作案例----综合应用“的过程,在完成实际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最终达到灵活运用。在展示各种案例的同时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讨论分析案例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其合作和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例如讲到word软件的图文混排时,可以利用精美的电子报刊 为案例,边分析边制作,以便发现学生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着重讲解。
二、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通过学生上机操作的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亲手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书本上所学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拓宽学生解决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让学生综合应用word软件制作个人名片,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所学知识,制作出精美的图文混排的名片来介绍自己,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达到了灵活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三、归纳学习法
归纳学习法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操作总结经验,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学生在上机操作后都要总结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新的体会和发现。在实践中的归纳、升华,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word和excel中对表格的对齐方式、公式计算、标题行重复等操作能达到同样的目的,操作方法却不同,要在学习之后不断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才能熟练掌握基本操作。
四、一题多解,求解多样法
1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 篇十一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整合的途径
1.信息技术与演示实验相整合,弥补实验不足
受常规实验仪器本身条件的限制,物理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现在,我们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模拟一些现有条件下实验效果不佳、又很重要的实验,增强演示效果,弥补常规实验仪器实验的不足。例如,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受到常规实验仪器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物像并不随着物距的变化而产生显著的变化,这样的实验过程和效果严重影响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特点的准确理解。为了弥补这个实验的不足,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准确呈现蜡烛从无穷远处到小于焦距处整个变化过程中物距、像距和物像的连续变化情况,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
2.信息技术与实验操作相整合,提高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至关重要。而现实的情况是,学校对物理实验重视不足,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捉襟见肘,操作不熟练,甚至会出现操作方法层面的错误,有时还会损坏实验仪器。一旦出现此类失误,学生就会对实验课失去兴趣,影响实验效果。这时,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常见的违规操作,如用体温计测量开水温度,用超过弹簧秤量程的力拉弹簧秤、把电流表的正、负极接反,将电压表与电流表位置的交换等,让学生知晓违规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和“代价”,这样做的效果远非教师的诸如“注意事项”的空洞说教所能比。
3.信息技术与虚拟实验相整合,培养创新能力
由于实验条件、实验环境及实验水平的制约,往往会出现实验结果和相应理论不一致的状况,有的甚至大相径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常规实验室的“短处”。但是,如果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走进网络虚拟实验室,这一问题便能迎刃而解。虚拟的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开放性的操作环境,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反复进行实验操作,合作探讨实验过程,一些常规实验室无法“胜任”的实验在这里都可以收到很好的实验效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4.信息技术与动态实验相整合,增强教学效果
网络环境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而且,网络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的特点,物理教学中如果遇到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就不妨求助网络。例如,在进行“浮力”一节教学时,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为了避免抽象、难懂的说教,我在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物理学科课件库网站下载相关课件顺利解决了这一难题。课件以动画的形式逐一呈现表示前与后、左与右压强的慢镜头,由于前与后、左与右所受到压力分别相等,所以小木块保持不动;由于上、下表面在水中所处的深度不同,当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小木块便慢慢向上移动。至此,通过直观的动画、动态的实验就可以生动、形象地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学效果显著增强。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整合的原则
1.过程性原则
物理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必须体现物理发现、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整合”应该是以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具体任务、能力要求的完成为目标,充分挖掘实验与信息技术的最佳结合点。
2.创新性原则
物理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立足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整合”是培养创新思维产生的基本条件和出发点。“整合”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再创造”。
3.适度性原则
物理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一定要适度,切忌为追求视听效果而使课件华而不实,要将完美的外在形式与实用的实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循序渐进,切不可贪多求快。
总之,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创造性地处理了教材中的实验,优化了实验过程,使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当然,我们应该根据现有条件,有选择性地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实践,充分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努力开拓物理实验教学的新空间。
12.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 篇十二
关键词:信息素养,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
新形势下, 面对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各个企业对人才有了更多的要求, 除了要具备获取、解决信息的能力, 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而信息素养的基础培养, 就是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汲取。因此,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综合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 通过严格落实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各个环节, 将信息技术整合应用到其他课程中, 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渗透到生活中,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一、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定义来看, 信息技术是人类对相关信息获取、表达、加工、评价与管理所用的各种操作程序的代称, 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研发、系统安装与应用软件中, 技术渠道是它的本质。信息素养则是人类加工、获取、管理、交流与呈现的各种能力, 同时也是对各种信息活动与信息结果、方法与过程的评价, 以及思想沟通、观点发表、合作与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它是本质是能力。
从上述的对比中,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信息技术更加注重信息技术与知识的积累与掌握, 信息素养则更注重理解、分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处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则是通过该技术改善能力。从辩证关系来看:信息素养与课程教学就是毛与皮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也就难以做到信息素养培养要求。同时, 皮上没有毛覆盖, 一旦信息技术课程与信息素养相脱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将难以胜任时代要求。
二、提高信息素养的意义
1. 有助于课程目标实现
信息技术作为直接面对现代化发展的学科, 它要求学生除了具备读、写、说、操作能力外, 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与能力。信息技术的总体目标是, 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素养, 在潜移默化中改善自身修养。因此, 在现代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不能一味要求成绩, 不是为了成绩而练习做题, 还要在各种评价与实践中传递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在学习中, 帮助学生施展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的精神。
2. 有助于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与生产中, 各种信息通过互联网进入生活中, 而信息技术则为更好地应用信息给予了很好的保障。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代表了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 不仅会对经济效率与结构构成影响, 对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也会构成很大影响。事实上, 信息技术作为双刃剑, 它对社会健康发展也会带来很多消极影响。这要求人类趋利弃弊, 让信息技术为生活生产提供更好的服务。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 信息技术有助于规范行为, 推动社会发展, 让其成为适合大众发展的公民。
三、在信息素养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
1. 强化教学目标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普及技术就成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自新课改实施以来,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 必须结合教学要求, 让目标更加清晰明确, 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课程教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好技能与知识, 根据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与表现形式,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感性认知; 根据信息技术应用表现的情况, 提高学习热情与意识, 从和他人的合作中, 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 并且养成健康的计算机应用习惯。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 必须明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部署, 根据主体要求与地位, 完善教学, 优化教学过程。
2. 编制恰当的教学框架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多以信息知识为主, 和生活没有太大联系。而这对小学生来讲, 则是乏味、枯燥的, 很难提高学习兴趣。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提到的图片整理、互联网引擎与聊天工具, 由于任务重、内容相对较多, 所以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存在很大冲突, 很难保障学习成果。对此,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部署中, 必须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知识经验, 从情感与生活需求着手, 做好实践能力培养, 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成为有效学习的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 在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过程中, 理论与知识传输也有很大作用。为确保教学成果与效率, 必须结合教学重难点, 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 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能与知识。
3. 充分利用资源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用性、技术性很强的科类, 外加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 所以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很难跟上时代要求与发展, 这就影响了教学实用性与时效性。对于这种情况, 不仅要不断优化、整合教学, 让教学部署更加合理, 还必须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在这期间, 有效的资源对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好的辅助功能。首先, 整合配套光盘与素材, 优化教学组织与活动, 提高作业设计的高效性,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 科学应用资源。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互联网有着很好的储存作用, 它有多种资源, 所以在教学中, 老师可以整合教学要求, 自互联网中收集文字、动画、视频与图片, 然后再利用图片、文字、动画与视频, 将其更好的渗透到教学中,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结构的新鲜感与丰富性。
4. 优化教学设计与组织
搭设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让其更贴近生活, 这样不仅能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热情, 更有助于改善信息技术教学时效性。所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老师必须正视学生的主体功能与地位, 根据已有的知识特征与学习过程, 生成良好的教学情境; 然后, 再将生活情境变成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将抽象信息技术的理论内化成知识链条, 将复杂的信息技术技能固化成自身的信息实践技巧,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相关问题, 这样才能为现代化社会培养信息技术优秀人才。
5. 规范并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
信息技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和应用实践中处处潜移默化地规范并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 让学生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遵纪守法的信息技术人才。尤其是网络时代, 网络安全防范成为重中之重, 这其中就需要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安全道德的养成教育, 这也是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一门复杂的综合实践学科,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结合时代发展需求积极调整教学策略, 深度整合课程部署与教材内容, 多钻研、多学习, 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时效性, 让学生有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课外语文, 2015, (04) .
[2]吴康.基于问题的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 2015, 14 (02) .
[3]赵丹杨.思维导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2012.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的思考11-24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07-15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11-02
信息技术《制作课程表》教学设计08-12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09-19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09-06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与教学发展自评报告09-18
信息技术课程情况09-07
信息技术课程目录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