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合作学习初探

2024-08-15

高中数学合作学习初探(精选12篇)

1.高中数学合作学习初探 篇一

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其运作理念如协作学习观、面向全体观、学生主体观、教师主导观、信息和思维同步观等正好符合高中新课改的理念,是高中新课改极力倡导的教学模式。,我们申报了重庆市教育规划课题新课改专项课题“高中政治学科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两年来,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后作业、社会调查中也实施合作学习,将合作学习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了高中思想政治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就课外学习活动中实施合作学习的缘由、要求及应注意的问题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引起同行的共鸣,促进合作学习在高中各学科的广泛运用。

一、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外学习活动中实施合作学习的原因

1.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现状需要实施合作学习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不好教、也不好学,知识面宽、理论性强,多数学生因缺乏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感性认识,因而学习起来总是觉得抽象、空洞,理论脱离实际,记住了的理论要点也难以有效运用。“课上了然、课后茫然”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思想政治学科三维目标的实现需要抓好从预习、听课到复习、作业等完整学习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各个环节,只有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任务完成好了,才能保证整体学习质量。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能把单个孤立的学习变成小组群体的互助性学习,把对学习效果的个体化评价变成小组集体性评价,借助群体目标激励、群体规范约束、群体情感催化、群体氛围保障等,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知识的把握、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2.课外合作学习有科学的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实践。我国古代文献《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论述,强调结交学友、在讨论交流中学习。西方古罗马昆体良学派曾指出,学生可以从互教中受益。近代群体动力学,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都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特别是美籍德国人库尔特・卢因用场理论(即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群体活动会产生群体动力,这种“群体动力”是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这种能源来源于具有不同的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之间的互补、互勉、互助、互爱。另外,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效应”,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形成理论等都为合作学习提供了依据。

3.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课外学习任务的完成,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

两年的实践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学生总结的课外合作学习的好处有三:(1)小组合作学习让同学们各挥其长,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每个人都提高较快;(2)小组学习让学生彼此更加亲近,更加友好,更加团结;(3)小组成员各司其职、相互管理、相互监督,使学生对共同的学习目标更有责任感、更有积极性,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都得到增强。

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外学习中实施合作学习的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外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后作业、社会调查中实施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都处在小组成员的关注之中,每一次学习结果都与小组整体成绩

相关。

1.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合作学习小组是否有凝聚力,小组成员间是否职责明确、互助友爱、相互监督、相互启发,共同提高。(www.fwsir.Com)因此,建立相对固定的具有凝聚力的小组是实施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我们认为,要遵循以下原则来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1)方便原则

从学习过程中小组集体学习活动的方便快捷角度出发,组建学习小组,前后两桌,4――6人为宜,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间之间的竞争。

(2)优势互补原则

小组的几个成员在学业成绩、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性别等方面最好是各有优势,这样小组内成员能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3)自治互助原则

小组内要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制定一些组规组约,实行小组成员责任制度等。为了让预习、上课、课后复习、课后作业及社会调查各个学习环节的任务落到实处,每个小组成员各负责一个学习环节的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形成组内相互管理、相互帮助的风气。

2.明确各学习环节合作学习的任务

(1)课前预习中合作学习的任务

课前预习主要是初读课本,重温有关的知识;初步理解知识点,形成总体印象;找出有疑惑的问题。搞好课前预习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带着目标和问题参与课堂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有助于减少课后整理消化、作业的时间,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中合作学习的任务就是提醒、检查每一成员按老师的要求进行预习,组织小组成员间交流疑难及新想法,找出需要在课堂上深入理解的问题,便于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2)课后复习中合作学习的任务

课后复习主要是尝试回忆当天所学的内容,归纳、整理课堂笔记,使知识系统化,促进形成知识结构。不仅可以巩固和深入理解当天所学知识,还可以查漏补缺,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

课后复习中合作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提醒、组织、检查每一成员按“五到”(眼到、手到、口到、耳到、心到)的要求进行复习,小组成员间通过互换笔记、抽背的方式互相交流。

(3)课后作业中合作学习的任务

课后作业是针对所学要点进行的应用性练习。“温故而知新”,课后作业不仅是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与强化,更是知识和能力的深化与发展。

课后作业中合作学习的任务是提醒、组织、检查每一成员按时保质地完成作业和及时更改错误,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交流讨论、相互答疑,将大家都不能解决的和答案有分歧的题告诉教师。

(4)社会调查中合作学习的任务

社会调查主要是结合综合探究的主题和要求布置能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实践型作业,这是拓展延伸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的重要形式。

社会调查中合作学习的任务是组织小组成员讨论拟定调查方案、分别进行调查、共同形成报告等。

3.及时评价和反馈,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

为了及时评价和反馈合作学习的效果,我们实行量化评分制,对每个环节每一学生进行评分。预习环节,通过课堂展示或检查预习作业和笔记来评分;课后复习通过默写、抽背来评分;课后作业通过评改作业等级来评分;社会调查通过调查报告或讨论发言情况来评分。通常是好的加1――3分,差的扣1――3分,并且将每个人的加减分累计为小组得分,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每期一总结,以小组总分排序,评出一、二、三等奖,分别给予奖励。

三、实施课外合作学习要注意的事项

1.做好合作学习理论的宣传工作,让学生接纳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主动参与,真情投入,认真对待,规范操作。

2.加强合作学习操作技能的指导,让学生明确该怎样去进行合作学习。

3.坚持整体评价原则,让学生真正把自己放到小组集体中去学习。坚持把个人得分计入小组得分,并以小组得分为奖惩依据,这样做让小组成员意识到“荣辱与共”的关系,有助于合作学习的实施。

4.合作学习要与个人自主学习相结合。合作学习要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才更有效。不管是预习,还是复习、练习,都应该先独立做,再讨论交流。为此,我们建议一个合作小组的学生统一安排学习时间,每一科每一天都安排一个学习时间段,在这一时间段里大家学习同样的内容,这更便于开展合作学习。

5.正确对待合作学习的实施效果的差异,坚持不懈地实施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小组与小组间、班级与班级间、小组内成员与成员间无论是在积极性上还是在合作程度上、学习效果上都会有较大差异。我们不能因此而怀疑合作学习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坚持得越久、组织得越好,实施效果越明显。

总之,合作学习在每个学习环节的实施,都有助于发挥群体的力量来提高效率,不仅能促进大面积提高学习质量,而且能促进良好非认知品质的形成,是我们值得努力探究和广泛运用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02(03)。

注:本文系重庆市教育规划课题新课改专项课题“高中政治学科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 重庆市璧山中学校)

2.高中数学合作学习初探 篇二

一、合作学习的现状及原因

1. 合作学习模式落实不到位

由于受到长期传统教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很多教师与学生的观念并未转变过来, 不能达到很好合作学习效果, 并且由于现实一些原因, 时间紧、课程多, 教师方面往往无法真正采用合作学习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 而学生对合作学习没有多少了解, 提起兴趣想要探究实践, 因此并无法真正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掌握到什么知识, 合作学习仅仅只是做个样子, 走个过场.

2. 学生缺乏参与热情

由于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就比较缺少合作精神, 喜欢以自我为中心, 导致合作学习的精髓学生不能领悟, 而高中时期又是学生叛逆的时期增加了难度, 往往学生在参与前期热情度很高, 而在真正参与合作学习的时候表现却不尽人意.还有些基础差的学生由于跟不上其他学生的思维、被其他学生排斥, 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善于交流表达等等使得他们无法融入到合作学习中, 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兴趣, 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3. 合作学习效果的夸大

并不是说合作学习这种模式就是万能的, 虽说它对于提高学生成绩有着肯定的作用, 但是也不可忽略掉其他学习模式, 包括传统教学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的帮助. 任何一种模式都要它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取长补短, 多种模式交替进行授课,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以及思维能力等.

二、合作学习的方法

1. 科学合理安排学习小组

教师应当对学生的长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将学生的优势结合, 将长短互补, 将课堂的中心从自身转移到学生上. 搭配小组的原则是“优势互补、条件均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并且结果和奖励要以小组的总体成绩来评判, 这样小组成员为了取得成功, 不光要让自己学到所学知识, 还必须要让小组其他成员也学到知识, 如此这样便达到了组内学生共同进步、组外学生相互竞争, 最终数学能力得到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2]. 需要教师注意的是, 在搭配小组时需要着重考虑性格内向、交流较少和基础较差的学生, 应安排学习好的学生起带动作用, 使学生融入小组学习之中.

2. 各司其职, 各取所长

在分配好小组后, 需要安排小组内的组长、发言人、负责演示者、记录者. 这几项角色要定期轮换, 让学生尝试不同的任务, 培养不同的能力. 而且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题目选择之后应当先让学生自己进行独立思考, 之后小组进行讨论, 大家整合看法, 不断探讨, 慢慢接近正确答案, 但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到学习较差的学生, 教师在分配任务的时候应当设置成递进模式, 这样前面简单一些的问题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解决, 而后面一些较难的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讨论从而共同得出答案,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 让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而且还使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比如, 在教学“函数的奇偶性”时, 教学目标的要求是: 掌握函数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方法、会画奇偶函数的示意图. 于是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递进分工: 首先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先来描述并记住函数奇偶性的概念, 基础稍好一些的对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学习好的学生负责画奇函数和偶函数的示意图.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好的成员要对其他成员进行指点, 全体成员应当边探讨边学习.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 所有人都有用武之地, 同时也会逐渐缩小个体间的差距, 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角色互换, 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环节, 做到取长补短, 实现共同进步.

3. 适时的指导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 教师要做的是引导者的角色, 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思想道路, 帮助学生明确思绪, 在开展合作学习时,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并且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 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探索, 在学习较难的知识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小组产生的问题, 并予以帮助跟引导. 积极投入到合作模式里, 和学生融合到一块, 起到带头作用, 以自己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

4. 全面评价合作学习成果

科学全面的评价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重要的, 因为评价作为总结并完善合作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 主要是用于激励学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 如果评价不够全面或者过于严苛, 会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一定的打击, 评价过于肤浅也不能起到合作学习中的“点睛”作用. 因此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班级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

例如, 设2α是第二象限角, 则必有 () .

(A) tanα>cotα (B) tanα<cotα

(C) sinα>cosα (D) sinα<cosα

这道题有的学生通过作差法可以算出答案, 有的学生用特殊法, 设∠α = 60°, 也可以算出来, 还有的学生凭直觉来选 ( A) .教师对这三种学生应当正确评价, 第一种学生基本功踏实, 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好, 但用最基础的办法做选择题的话会影响效率, 可以尝试用特殊法; 第二种学生知识学的比较灵活, 应该表扬, 同时还要提醒他们不要忽略了基础知识和基础办法的运用; 第三种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 可以鼓励巩固相关知识, 培养创造性思维. 这样的方式使得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鼓励, 教师对他们的中肯建议也能被接受, 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大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的合作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的教学思想, 是广受师生关注的教学模式之一, 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的观念, 在授课时经常开展合作学习, 科学的进行分组, 了解学生的长处, 进行适时的指导, 答疑解惑.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 让其自主探索、寻求答案. 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合作交流, 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都得到提高, 之后教师要掌握正确的评价方式, 多鼓励少批评, 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热情, 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培养高素质数学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曾思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合作学习的实践探究[J].时代教育, 2015 (8) :155.

3.高中数学合作学习初探 篇三

一、课堂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美国教育家Ellis曾说过:“教育如果不以合作学习为主,那么也应把其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强调: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新课改积极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被众多教育工作者所接纳,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去实践这一学习方法,获得了初步的成功.笔者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取得了学生的积极配合,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希望能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二、高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

1.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科学、合理的分组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发言与倾听的习惯,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团队精神,实现以优带差.因此,科学、合理的分组十分重要,这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笔者认为科学、合理的分组主要应遵循“异质搭配”和“男女搭配”的原则,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维持组与组之间的平衡,便于后期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估,也能有效促进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从而促使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2.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教师的组织引导、监控调节

(1)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与任务

小组活动前,教师必须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案例1】 教学:学习“函数”一课时,将学生每4人分为一组,每人各负责一个问题,然后小组内部探讨,成员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问题如下:

①判定某个函数具有奇偶性,那该函数的定义域满足怎样的条件?

②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与各段定义域和值域是什么关系?

③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④若一个函数为奇函数,则一定有f(0)=0吗?

根据小组成员探讨的结果,也可以让每两个小组进行合作,增强结果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小组合作学习就应该从日常的教学活动做起,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2)监控合作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引导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教师并没有因此沦为“旁观者”,对于某些需要运用技巧性的知识点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让小组成员互相探讨交流.

【案例2】 教学:“△ABC中,sinA+cosA=1/2,求cos2A的值.”解题时,有的学生想不到解题方法,而有的学生由于无法准确把握角的范围解出了不止一个答案.基于此,笔者没有立即给予指导,而是设计了如下环节,让小组成员合作交流.

①每位学生按自己的思路独立解题.

②小组内部相互交流答案,讨论正确性.

③解题错误的,小组间分析原因,总结经验.

④小组总结三角函数解题的注意点,锻炼学生挖掘隐含条件.

由于学生水平不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小组合作学习时可以采用以优带差的形式,督促水平较低的学生努力学习赶上小组进度,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三、对高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反思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发现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具体如下.

1.教师经验不足,教师在课前不能充分全面地设计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只能参考其他教育工作者的成功经验尝试摸索,这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绕回传统教学方式,把学生赶回到传统教学框架中.

2.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上课初始,教师给出问题后,留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比较充足,小组成员可以畅所欲言,后半段发现时间不足以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所以后面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草草了之.时间久了会养成学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怠于配合.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探 篇四

山西省平定县阳胜中学董志华 王建花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整个语文教学来看仍然存在两大弊端:一是牵着走,大部分问题都是由教师提,教师问,学生答,一问到底,问题提得烦琐,回答常常不加思考,课堂中读得少,练得少,关键性的问题也议得少,教学效率低。二是包办代替,即教师揭谜底,作结论,以教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致使学生缺乏思维训练,难以领悟习得,形不成能力,因此,加快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是摆在每个语文老师面前的迫切课题。本文就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与同行们共同探讨和交流。

一、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相信学生是成功的学习者,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以个人自学(表层式学习方式)为基础,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成就式学习方式),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深层式学习方式)的一种学习方法。

二、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首先缘于我们对“什么是教育”的思考。

究竟什么是教育呢?学生来到学校,坐在教室里,老师在上课,这是不是一定是教育呢?教室里发生了什么?学生获得的又是什么?

我们今天的教育理想之光黯淡,人文关怀缺失,把学生当成物,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把人“物化”和兽化、把教育活动程式化和模式化的嫌疑,本该生动、鲜活、充满生机和意蕴丰赡的校园生活,特别是课堂生活变得琐屑、平庸、贫乏和沉闷。一个从小就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不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人,我们的确是很难指望他去开拓、去创新。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为此,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还在于:

我们不能对“课堂上的收获”作狭隘的理解,收获不仅包括认知的:概念、定义、原理(公理、定理)、公式、基本事实等等的掌握以及认知策略的完善,也应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所经受到的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所获得的感动和鼓舞,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等等。

一言以蔽之,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这必定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三、探究学习模式的构建

探究学习的教学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操作程序和要求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激趣引题,引导自主学习,打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在个人学习之前,要求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认真设计好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切入口,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首先给同学们讲述了威林顿将军的故事,然后说:“威灵顿将军受到蜘蛛的启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女作家宗璞写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看看作者曾有过怎样的际遇,面对紫藤萝花,作者有些什么感悟,而我们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主学习阶段,而自主学习的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因此,教师应把经过梳理的能够体现教材重点、难点的问题给学生,这样的问题不宜多,要有探究、讨论的价值。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的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读书,并把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好,在小组探究时提出讨论。自主学习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学生自主学习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主学习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也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打下基础,使

他们在小组探究时有内容讨论,有问题讨论。

(二)指导合作,确保小组合作学习到位。

对于一般问题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在小组合作讨论中解决。为确保小组合作学习到位,教师要组织好,指导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

1、分组要灵活。课前或课上,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分组方式要多样。常见的有以下三种:①差异组合式。这种组合通常四人一组,其中一人为优等生,两个为中等生,一个为后进生。他们的分工是:在各自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的前提下,优等生对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和后进生的达标学习负有辅导责任。班级排位是:以优等生为中心或以差生为中心的“茶馆式”法,这是课堂上最常用的一种方式。② 自由搭配式。由学生自由组合讨论学习小组,这样的小组里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

这样灵活分组,学生几乎永远没有固定的位置,也没有永远固定的合作伙伴。这种不断变动的小组,使学生获得了和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同学交往的机会,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了用他人的眼光看问题,向他人学习的能力,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能建立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这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素质。

2、分工要明确,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当小组长,小组长主持小组活动,按小组学习要求组织大家交流|、讨论、争辩、朗读。每次合作探索后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这对“代言人”来说,他能获得伙伴的信任,心中自然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必然会努力做得好些,对其他同学来说,也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另外,因小组的不断变动,“代言人”也不断变化,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成为小组“代言人”,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

3、指点要巧妙。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采用的讨论方法,常见的讨论形式有三种:①补充式,由小组长指定一位同学作中心发言,其他同学

将其与自己的理解作比较进行补充,得出正确的答案,由小组长归纳。如“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文章段落的中心句”“主要内容”等可采用此法。②辩论式。由小组长负责按步交流,组员提出不同的意见,并说明理由,经过争论,比较后,由小组长综合归纳。③连锁式。小组成员依次谈看法,提出各自的见解,由小组长归纳,例如“重点段的阅读理解”、“关键句子”、“词语的理解”等的讨论。

为提高效率,教师应就如何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听取别人的意见,如何进行综合、归纳同学的意见,如何代表小组进行集体交流等技巧,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示范表述。

(三)组织全班讨论,扩大小组探究学习效果。

教师根据分组探究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选好讨论的内容与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全班交流甚至争论。内容可以是小组讨论的成果与疑难,也可以是课文的重点、难点,读、说、写的侧重点。形式通常有三种:①汇报式。可以是小组代表汇报,也可以各组按序汇报,可以是全局汇报,也可以是局部汇报或择要汇报。②交流式。参加交流的人员:后进生;小组讨论时持保留意见者;教师巡回时发现并指定的典型问题和答案的持有者。③辩论式。汇报交流过程中对有典型意见的问题,教师随时引导辩论,在应得出一致意见的问题上力求得出一致意见,在允许有不同意见的问题上,不要强求一致,要鼓励学生谈出带有个人情感的理解,要鼓励创见。全班讨论时,教师要做好引导、沟通的工作,善于捕捉语言文字的语感火花,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的感情,使他们运用直觉思维去感受,通过读读、说说、议议、演演等多种形式学习语言文字,让学生潜心读书,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

(四)激励评价,把探究学习引向深入。

教师在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学习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这一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另外,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以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

览室、到社会生活去探究。

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须注意的问题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应是融学生生活与经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无限拓展的整合过程。

2、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就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并持久地产生作用。

5.高中数学合作学习初探 篇五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1)13-0037-02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均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教师讲的多,学生实践少,形成吃力不讨好的教学顽疾。特别是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100%小学生进入了初中,小学减负了,小升初的学生功底可想而知。而在深圳,初中毕业生中大约只有60%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40%学生在名校的拼杀中头破血流。从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上全面考虑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为更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而不应仅仅局限于适应升学的需要,为此,根据多年来的数学教学经验,针对现代初中生的特点,教育环境和教育工作特点,笔者对教学班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小组合作”的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所谓“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就是在备课时要备学生,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实现课堂中教学、学习、发展同步和协调进行为宗旨。力求各层次学生在适度、紧张、愉快的气氛中实现最佳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具体做法如下:

一、多方位考查,搞好学生分层

考察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数学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让师生知道每个学生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在班级上公布好、中、差学生的名单,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学习数学各项知识的同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部分,并在这部分知识上可以超出课本的范围,这是符合个性全面发展规律的。同时师生要共同树立好对教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信心,并使学生明确这种分组方式的意义。教师掌握各类学生层次后,学生的座位按优中差搭配的原则编排。这样便于学生互助互学,同时便于组织优良生辅导中差生活动,教师能巡回了解中差生的学习情况及优良学生的表现,使各类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之中,共同奋发进取。

二、分层备课,确定分层目标

教师应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差生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差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学习。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消化不良,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大纲要求,过分放慢教学进度,完不成学习任务。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域”,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如要求差生掌握主要知识,学会基本方法,培养基本能力。中等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探究能力等。要求优生深刻理解知识,以及基本知识所反映的基本思想。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和特长。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备课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实验准备课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培优”、“补差”。

1.分层质疑、启发思考。将知识分成若干个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学习活动逐步解决问题。教师要注意把握提问的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使学生各有所得。

2.分层作业、巩固提高。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这是根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面向中等学生,差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是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这样,既缓和了差生学数学难的状况,切实减轻了差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3.分层辅导、培优补差。辅导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类辅导以不增加课时,不搞全班性补课为原则,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具体地说,对差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提倡“三超”,即旧知超前铺垫,新知超前预授,差错超前抑制,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中等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促使中等生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生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主要通过成立物理兴趣小组,组织参加各种数学竞赛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辅导内容主要是拓宽、加深,以可接受为原则,不受大纲约束。另一方面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兴趣、爱好,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对中、差生主要让他们参加动眼、动口、动手活动;而优生主要培养其思维、想象、创造的能力。

4.分层考查、查漏补缺。过关考查是根据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实行分类考查。每份数学试卷都包括基本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大类。基本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高题是供差生选做,中等生和优生必做的;深化题是供中等生选做,优生必做的。三类题的比例是基本题占85%,提高题占10%,深化题占5%。分类考查后,根据数学考查的不同结果,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对没有过关的学生,除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帮学小组等方法进行帮助外,还组织平行检测,对在平时检测中达标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确保各类学生都能达标。

5.分层评价、形式多样。考查之后,要给学生以适当的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要多给予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在评价的基础上,每学期集中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两到三次,并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对进步明显的学生提高一个层次,对有退步的学生则提醒、鼓励、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6.初探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篇六

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有利于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位学生教学的不足, 尤其是对这些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通过学生的互动、个体之间不同的认识、观点、解法, 通过合作学习共享这些资源, 某一方面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在这一方面表现差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 达到人人教我, 我教人人的目的。

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性格特长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做到每组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比例相当, 在实施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定期进行人员的调整, 以保证小组间竞争的活力, 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 只有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有了交流的需要后, 才适宜展开合作学习。这时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 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我认为这样的合作才有价值。小组交流前让每个学生有准备, 如在小组交流中说哪几句话, 怎么说, 而不是毫无准备, 信口开河。在合作学习中, 会出现一些“小老师”、“小权威”, 他们发言的机会很多, 而有些学生发言机会则很少。为此, 在小组交流中, 大力提倡每个组员都能发表意见, 话可长可短。组内其他同学发言时, 要学会倾听。有效的倾听能帮助学生博采众长, 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学生触类旁通, 萌发灵感;还能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小组交流的语言教师要作示范。在小组合作时, 要求学生发言的音量要适当, 声音太响亮要影响其他组的学习, 太轻了会影响本组的合作, 以本组成员能听清楚为宜。小组合作结束, 在进行小组学习情况汇报时, 不要面向老师, 与同伴间要有眼神的交流。要合理安排合作讨论的时间, 时间过长会使学生厌倦, 时间过短又只是流于形式, 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此外, 要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 如果教师用同一种标准来评价学生所取得的成绩, 是不科学, 不合理的。因此, 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 用不同的方式来正确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 可以通过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核心, 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 我们要善于把握好讨论的契机, 选择好讨论的内容, 使讨论成为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学习不要泛滥, 教师必须选择好小组学习的内容, 通过自己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认为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适合开展小组学习: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时候, 开展合作;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 而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 开展合作;当知识出现难点、疑点, 而使学生思维受阻, 或优秀学生提出新见解而其他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时, 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 而应当及时抓住学生愤悱心理, 组织小组讨论, 促使学生思考探究, 合作交流, 活跃课堂气氛, 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 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 开展合作, 当某一问题有多种思路或解法时, 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经常进行发散性训练, 会使学生广开思路萌发创造性思维;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 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 开展合作;教学中, 教师不能把某一知识的重点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 因为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什么, 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 怎么做。这样学生对规律不但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当学习任务较大, 需要分工合作的时候, 开展合作。例如, 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 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 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 决定谁来数, 谁来记, 然后才能合作, 显然面对这个较大的任务, 仅凭学生个体去完成, 费时费力。此时, 十分需要由小组合理分工合作完成, 学生能明确意识到这一点。因而, 合作起来必然有成效。

在教学中, 只要我们设计好合作讨论的内容和思考的问题, 掌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就一定能发挥它的效能, 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愉悦的合作学习中, 知识得到充实、能力得到培养。教师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和主动探究,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理解, 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和碰撞。让学生多一点个性张扬, 少一点自我贬抑;多一份自信与自尊, 少一点自轻与自贱, 多一点自主选择与自主承担, 少一点轻信盲从与不负责任。

7.高中英语合作探究学习的初探 篇七

1.正确认识英语合作探究学习

英语合作探究学习是对自主学习的补充,是建立在个人自学基础之上的。如果缺乏个人自学这个前提,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个人自学应在形成自己的见解主张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只有经过个人自学学习形成了自己的见解,才能在合作学习中把小组成员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求同存异,以群体的智慧解决问题。

英语合作探究学习应具有一定的小组奋斗目标。该目标是合作学习的内在动机,能增强小组成员的凝聚力和思辨性。小组成员之间是一种相互帮助,互相学习的关系,每个成员都为自己和其他成员的学习负有一定的责任,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成功也意味着自己的成功。

英语合作探究学习需要一定的竞争。合作探究学习离开了竞争,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没有竞争的合作只是“思想僵化”的发展。组间竞争是激励各组成员发挥各自的特长,强化组内合作,增强责任感,是培养合作精神和意识的有效手段。

2.英语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

2.1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有话可说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其作用在于为学生提供各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英语教学中,教师更应该辩证的看待英语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将合作探究学习的不利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依靠学生,大胆地调动他们学习的激情,让他们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满足其心理发展需求。教师应该充分地把握课堂合作探究学习的时机,围绕教材文本,开发学习资源,让学生从中获得发展的需要。

英语合作探究学习需要进行充分准备,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交流氛围,让学生有一种亲和之感。英语合作探究学习的准备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1)选好合作探究学习的文本话题,为学生的学习探究确立好范围;(2)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为合作探究学习备好学习素材;(3)合理的分配好学习兴趣小组,让学生积极融入集体的学习生活之中;(4)明确好合作探究学习的规则及完成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指明合作学习的方向。

2.2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发挥小组成员的学习优势

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有利于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教师应该在充分摸清全班同学学习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划分学习小组。学习小组不能只让学生自愿组合,而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基础等情况予以合理的搭配,以确保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开展。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发挥各自的特长,以保证各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小组成员的学习分工应该具体明确,每个学生都需明确个人责任和小组责任。合作学习是以小组集体成绩为依据,对合作学习的评价也是成员个人学习效果的重要参照依据。因此,每个学生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为同伴的学习负责。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地帮助其他成员,以期一同进步。

2.3重视合作学习评价,促进合作探究学习的发展

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真正发挥“合作探究学习”的优势。

教师要检查小组共同的学习成果,对合作学习小组所有成员的总成果进行评价,而不仅仅是对组员个体表现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组内其他成员,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学习伙伴,只有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小组才能获得成功。

3.英语合作探究学习的注意点

3.1注意把握好个体与整体间的关系。

3.2注意激励机制的运用。

3.3注意合理的评价。

总之,合作探究学习不仅是学习的一种方法,更是学生自我提高的过程。我们应该积极地创造条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在“合作中学习,探究中进步”。

8.高中数学合作学习初探 篇八

一、构建“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型”的缘由

自从20世纪70年代合作学习运用于课堂的研究开展以来,合作学习就一直是学校教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在众多研究者关注下,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全员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应运而生,“学习小组成绩分工法”、“小组-游戏-竞赛法”、“切块拼接法”、“共学法”、“小组调查法”、“合作阅读小组法”、“合作掌握学习法”、“综合教学法”等合作学习方法层出不穷,三因素、四因素、五因素理论等关于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也相继建立。近年来,在研究者的努力倡导和实践者的积极推动下,合作学习成为了各级各类学校学科教学的热门话题,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从合作学习中得到的收益的确是不可低估的。然而,我们注意到,当合作学习的策略运用于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学时,实践者往往更加看重的是合作学习的过程、方法和效果,而对学生在具体学科,特别是具体学段的学习中通过怎样的途径实现合作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我们并不否认过程、方法和效果的重要性,但我们觉得如果找不到恰当具体的合作学习的途径,或者合作学习的途径不是很清晰,合作学习的过程、方法和效果的重要性就很难真正体现出来。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产生了构建一个有助于解决合作学习途径问题的“合作学习模型”的设想。因为我们的研究是建立在初中语文学习基础上,所以把这个模型命名为“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型”。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型”的构建,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具体途径,并给初中其他学科的合作学习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型”的构成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课堂教学结构图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在《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中,她用图示向我们形象展示了课堂教学的结构规律:

于漪老师认为这个结构图体现了“教学过程这个脑力劳动过程,师生共同参与,形成一个整体”,“教师的‘教’作用于全班所有学生,学生积极性极大地调动,既向老师反馈,又与同窗交流”的特点,即网络式教学形式中,老师与每一个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着多边对话关系①。在我们看来,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对话,实际上还包容着一个较明晰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的内涵。我们以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确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合作形式,但是语文教学实践向我们反馈的信息,又愈来愈让我们相信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学生与家长的合作,在初中学生语文学习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将于漪老师的思想与我们的认识结合起来,在于漪老师的课堂结构图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就形成了我们的“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型”。

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型”由三个元素、四个层面、十种途径构成。

“学生”、“教师”、“家长”是“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型”的三个元素。我们之所以在外层增加了一般人并不怎么看重的“家长”这一元素,是基于下面的考虑:一是大语文教育观认为,随着语文学习的开放,学生语文学习的场所已经不限于学校课堂,家庭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场所;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学校语文环境、家庭语文环境、社会语文环境”②;语文学习要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生活,包括学生自己的生活,家庭、学校、社会生活”③。二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处在由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过渡时期,这时期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动荡、捉摸不定的”,他们的学习具有“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的特征,而且“初中生各种非智力因素的运行,从其发动、增强到与具体的指向目标挂钩,在克服困难中发挥效力等等,都依赖于教师、学生家长对激励机制的运用”④。三是我们考察发现,在小学阶段,家长凭借对生活、自然的认识和原有学习的积累,还基本能胜任孩子文化学科学习的辅导;到了初中阶段,家长对学校所开设的文化课程的整体辅导优势逐渐减弱,处于文学课外,大部分文化学科上已经很难与学生沟通。由于家长生活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交际环境中,大多数家长对以汉语为载体的语文课文尚有一定的理解和解说能力,尽管家长的理解解说不一定得到学生的认同,但还能营造一个基本适合孩子需要的语文学习的家庭环境,能为孩子提供较直接的学习帮助。由此可见,家长在初中生的语文学习中仍然扮演着关注、指导、督促和激励多重角色,“家长”自然就应该成为“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型”的元素之一。

“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师长(教师、家长,下同)合作”、“生长(学生、家长,下同)合作”是“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型”的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中,“生生合作”是主层面,处于“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型”的中心;“师生合作”、“师长合作”、“生长合作”是辅层面,处于“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型”的外围。尽管新课程强调,在师生彼此形成的“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⑤,但我们觉得,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毕竟还是有所侧重的,学生不可能改变学习这一主体地位,因而“生生合作”始终应该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在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最大,所体现的价值最高。当然仅有“生生合作”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师生合作”、“师长合作”、“生长合作”的共同作用,“生生合作”不可能真正收到成效。我国学者在代表合作学习发展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的“合作教学论”(即“全员互动”理论)中提出,“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动态因素都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所有动态因素之间互动合作”,才能很好实现学生成长的目标⑥。我们认为,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作为学校教学系统中一个子系统,也应该具有“所有动态因素之间互动合作”的特征,学生、教师、家长都应该是教学系统之中的“动态因素”;既如此,初中语文合作学习就不能只有狭义课堂范围内的“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还应该有狭义课堂以外的“师长合作”、“生长合作”。

确认“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师长合作”、“生长合作”四个层面,还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因为它们还不能对初中学生的语文合作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于是,我们将“模型”拆开,再结合语文学习的实际,寻找出了十种能在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中产生实效的途径。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以上十种途径的.特征分别为:⑴教师与学生相互合作,⑵教师双向指导学生合作,⑶教师单向指导优势生与非优势生合作,⑷同质优势生相互合作,⑸优势生与非优势生相互合作,⑹优势生双向指导非优势生合作,⑺教师学生家长相互合作,⑻教师双向指导学生、家长合作,⑼教师单向指导学生与家长合作,⑽教师单向指导家长与学生合作。在这里,有四个问题需要特别说明:一是在上面提到的途径中,我们并未列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教师与家长”的简单的组合,主要是因为十种途径中已经可以涵盖这些简单组合,并且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更多的是以固定或临时合作小组的形式进行的。二是考虑到因材施教和共同发展的原则,难易程度不同的合作学习任务,我们安排同质或不同质学习小组分别完成,⑷⑸⑹反映的正是这样的认识;由于我们不主张建立同质的非优势生合作小组,因而同质小组中只列出了同质优势生的相互合作。三是⑶⑷⑸⑹中所说的“优势生”,并不是指那些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是指那些在合作学习中明显受益又能较好把握、驾驭语文合作学习活动的优势学生,这部分学生往往处于合作学习的主动地位上;当主动和被动并存时,他们的感受和经验能积极影响那些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让他们指导并组织语文合作学习活动能够收到较明显的成效(相反则为非优势生)。四是在⑵⑶⑹⑻⑼⑽里我们强调了合作学习中的指导,因为我们发现适当的指导(目标指导、过程指导、方法指导等)能对初中语文合作学习起良好的调控作用,学习小组在指导下进行合作学习可以避免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这样就缩短了一次合作学习的时间,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为单位时间内增大合作学习的容量提供了可能。

三、构建“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型”的意义

构建“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型”,是初中语文、乃至于初中文化学科合作学习的需要,更是深入研究合作学习的需要。它的意义在于:

1、丰富合作学习研究的内容。

任何系统的研究,都由宏观和微观组成。只有当各个层级的研究都较为深入的时候,整个系统的研究才会变得丰富厚实。我们的“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型”的研究是合作学习研究的一个“节点”,从属于微观研究的范围,处于下图所示的基础层级:

“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型”研究对丰富合作学习研究的意义在图示中显而易见。

2、为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提供参考。

“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型”将我们对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认识具体化,试图形象直观地展示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以及元素间的各种组合关联,尤其是描绘出若干具体可循的实现合作的途径。这对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学生、家长结合学科学习特点,较深层次了解“合作学习”、指导或参与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取得成效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为初中其他学科的合作学习提供借鉴。

9.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篇九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的有效培养,一味的题海战术以适应高考的大容量、快节奏。本文针对此现象主要分析了有效教学的特点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理念 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教学辅导 教学评价

数学学科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比例,决定了高中数学注定成为学生和教师为追求考试高分的沉重负担。在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环境下,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偏离了教育的初衷,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忽视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建构,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的有效培养,只强调快速大量做题,以适应高考的大容量快节奏。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很累,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教学效果差、效率低的问题,致使社会及家长对数学教学的批评和责难日益增多。

数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

一、教学理念有效

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活动的素材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学生及数学课堂都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数学课堂必须成为数学学习和交流的重要阵地数学知识中最普遍的形式是概念,概念是数学内容的基本点,是逻辑地导出定理、公式、法则的出发点,是数学应用的着眼点和回归点,所以数学概念的学习应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相应地,数学的应用才是数学学习的归结点。

二、教学方式有效

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上下工夫,对于探究结果中的偏差,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增强学习信心。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过程有效

课堂提问灵活、有效。教师的课堂提问是通过师生相互合作,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教师的提问能力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探索的空间,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在表面上看似热烈的课堂气氛,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更是无从谈起了。

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了解世界。而数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解题,解题策略的掌握,思想方法的运用,这其实并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在于学生通过自己的认识活动体验、感悟了多少。要想在教学中要避免大量的重复劳动,就要精心设计练习。

四、教学辅导有效

教学辅导不仅在课堂上,课后也要注意对学生的辅导训练。所以选题是关键,教师应搜集和编制双基训练题,中等解答题,适当布置一些附加题,针对班级情况确定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主要是课堂的关注,练习的面批、订正等。

应采用先练后批再评讲的方法,教师做好试卷分析工作,针对题型进行发散,举一反三解题,通性通法,各类题型的多种解法,保证学生基本掌握重点讲解学生易接受易想到的方法,从学生的认知情况出发。

五、教学评价有效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有力地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

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描述性知识的检测上,在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演绎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都应成为评价的重点,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评价形式应灵活多样。同时,对学生实施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之中。

10.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教学初探 篇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28-01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中应用最多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

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进行的小组合作很大一部分只停留于表面形式:有的教师急于完成本节教学内容,小组合作还未深入就收组,让合作学习成为“走过场”的现场秀;有些教师盲目泛滥地安排合作学习,甚至讨论的问题并不具备合作性;还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教师全盘放手,学生欠缺指导,手忙脚乱,降低了合作的效果等。可见,在课堂中教师要抓住时机,科学合理地安排合作学习,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有效的课堂应当有和谐的学习气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试想教师如果板着面孔上课,学生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也就不会有主动探索的热情。

另外,以往教师都是在传统的公式化模式下从事教学活动的,学生从来都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导致学生的思维较封闭,不善于动手操作,任何问题都依赖教师,缺乏自主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型合作课题中,教师应努力创造和谐互助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在教学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多边形内角和》时,我就引导学生借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通过切割和拼接,猜想四边形和五边形的内角和。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最终推导出n边形内角和的公式:180(n-2),最后举例验证。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了知识的发现和构建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感受,对知识产生了更深刻的印象,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一)科学分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小组合作要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可做。在实践中,教师可按照学生的个性、学习态度、认知能力等分组,每4~6人为一小组,并选出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发言人,明确分工,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小组互动之后,选出代表发言,当别的小组阐述结束后,若该小组仍有补充,则再次选出代表发言。

小组分工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角色互换,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合作小组的“多面手”,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让每次合作都充实有效。

(二)把握合作交流时间,适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在一节课里是用时最多的,在开展小组合作时,教师必须把握好合作交流的时间,观察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准确获取各组讨论的关键信息,并及时做出有效的指导和调控,避免学生盲目合作,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对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集体分析的方法进行指导,既省时又不影响指导的效果。指导时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合理安排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合理规划课堂教学的内容并抓住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准确选择合作的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问题的难度应设置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例如,我在备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梯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一课时,通过设计“走进数学世博园”的活动,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类比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得出梯形的定义和性质,在证明其性质时又把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进行。这样学生学习的效果就比较好了。

(四)丰富教学的方法和方式

1.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改革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活跃课堂气氛,使我们的教学与信息化社会接轨,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

2.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学生和教师在课堂内外共同努力。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学习、互动的过程,数学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教会学生做题,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当科学合理地组织小组合作,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爱上数学。

11.高中数学合作学习初探 篇十一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课堂的设计师。如何共同上好一节课,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要创设一种学习情境,围绕一节课的重难点,分层次地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激发学生的意识,让学生很快地投入解决问题、探索问题的状态,让学生通过努力独立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就感。教师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识的探索才会主动。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兴趣,那么,他的努力会作出达到惊人的程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多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教师要真正放手,让学生动起来,把学生的权利、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我曾多次对学生说:“课堂是你们的,学习是靠你们的,学习任务是靠你们去完成的,老师和小组同学只是你的助手,你们要学会自主学习,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要多想为什么,养成多方位思考的习惯……”习惯养成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意识也随之提高了,因此要充分让学生围绕教材,认真看书自学,独立获得知识,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应巡视课堂,作个别点拨,同时督促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学生。

二、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学到“表面的、零碎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这一学习环节又可以分为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索。

1. 独立探索

由于不同的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是不同的,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进行探索。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应充分肯定,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应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全体学生共同发展提高。

2. 合作探索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显得十分重要。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让学生之间不同的见解、观点、思路进行碰撞,学生通过群体的合作讨论,可以相互了解见解,得到新的启发,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主要着力于学生的学,鼓励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模式,进行主动探索。它把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和掌握。探究性则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之一,其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强调“做中学”,力图通过学生“做”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立足于课堂,深入钻研教材,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三、合作意识的培养

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在学习时,难免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此时应就分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一起进步,这是学生合作的关键,这种合作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灵感的激发,从而培养与众不同的创新能力。如我在讲多边形内角和一节时,不是告诉学生内角和的公式,而是让学生动手画图。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总结出不同的三、四种方法,推导出内角和公式,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我表扬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学生探究的劲头更足了。

四、有效拓展,参与创造

新知识的运用与拓展,需要教师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层次分明的问题,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与运用中去体会,感悟知识,总结知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规律,让学生从中去体验成功,感悟创新的快乐,教师要充分激励学生,让学生去挖掘,去对比各种方法,选取更优的思路和方法。

五、多方思考,归纳知识

每节课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总结性的语言,它能系统地归纳知识,总结各种思路,形成技能,让学生去比较不同方法的个性与共性,思考他人的好思路,找出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积累好的分析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2.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论文 篇十二

(一)合作阅读

合作阅读是小组内的学生首先一起阅读指定内容,并进行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然后进行班级内的小组间交流,使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开展课堂合作阅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建立学习小组,然后对组内学生自行分工,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组内学生讨论决定自己的职能,接着根据分工对课堂内容进行整理讨论,讨论结果由小组选出代表在班内讨论。其具体实践案例如下:针对《相信未来》一文,学生在教师对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简单的介绍后,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进行了初读和讨论。其中一个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提出了自己的问题:1.蜘蛛网查封了我的炉台有什么内在含义?2.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具体指向什么?3.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怎么断句?4.腐烂的皮肉有什么含义?5.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脊骨有什么象征意义?6.为什么结尾是相信未来的高昂基调?经过组内讨论,最终选定第二个和第五个问题作为与其他组交流的问题。最后在班级交流时,对两个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热情讨论,能力得到了提高,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合作批改

传统的语文写作主要是教师批改每个学生的作文,主要是单向交流,一方面学生积极性不足,一方面老师精力有限。合作批改是指每个学生按照作文的评分标准对其他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并分成小组讨论,以达到互相学习的目标。简单的说就是学生在批改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对批改过程中发现的佳作和其他同学分享讨论,对发现的突出问题,也指出以达到惊醒他人的目的,最后要选出代表对组内的讨论结果进行简要的汇报,或者分组点评优秀的作文让班级同学借鉴,其具体实例如下:教师就青春为主题写一首诗,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点评,其中一个学生的诗是这样的:阳光下欢快的跳跃春风里萌动的嫩枝我们的朗诵是春的乐章我们的笑容是春的花朵生命如此灿烂色彩如此绚烂另一个学生在评阅时就把这首诗朗诵给同组的其他学生,大家一直认为这首诗意境优美,于是就写下了评语:意境优美,但是该学生认为此诗缺乏主题,因此在班级讨论时,教师就建议写作者围绕青春的主题展开。

(三)合作朗读

合作朗读是指让学生分段或分角色朗读文章。一般在早自修时间进行。通过合作朗读,学生对文章产生共鸣,以及思维上的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获得情感体验思维提升的同时,理解文学艺术作品背后的思想。与此同时,合作朗读这种相对富有趣味的模式,显然对于学生的背诵任务有所促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不知不觉完成了对于课文篇章的熟悉。

二、语文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合作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上一篇:社交礼仪作业参考答案下一篇:广告业务员的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