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4-08-15

奥尔夫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4篇)

1.奥尔夫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一

浅谈奥尔夫教学法在儿童声乐演唱中的应用

摘 要: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音乐作为一种精神产物,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中的一种重要的形式与学科。越来越多的儿童与青少年加入到声乐学习的行列之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一种鲜活的生命力丰富了音乐教学。通过自己的理解与实践,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融入到儿童声乐课中,使儿童在歌唱训练中快乐的享受音乐的同时,又能获得正确的歌唱技巧。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 儿童声乐教学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内容与方法

奥尔夫音乐教育不仅是一种“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育,同时还包括歌唱、表演、即兴创作等内容的综合教学。一般将其分为音乐、动作与舞蹈、语言三大类。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这三类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集体教学,在教学中,强调的是“过程”,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创作,关键是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探索。遵循探索-模仿-迁移-即兴创作的原则。

但是,并不是固定的某种方法或某个音乐就是叫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或者是奥尔夫音乐,只要符合奥尔夫的理念和原则的音乐就是奥尔夫音乐,符合他的理念的方法就是奥尔夫教学法。正如奥尔夫本人所强调的:“走遍全世界的,不是我为表明一种观念所写的《学校儿童音乐教材》,而是那个观念本身。”[1]所以,在不同的学科所表现的也不尽相同:奥尔夫教学法中动作与音乐结合可应用于孩子们的数学教学中。只要正确、系统地学习、研究、探讨奥尔夫教学法,取其精华,有机地与不同学科相结合,就会为我所用,使教育不断地发展与进步。

二、奥尔夫教学法在儿童声乐课堂中的运用

(一)运用在儿童发声技巧中的奥尔夫

1、呼吸

世界著名声乐教育家卡鲁索曾经说过:“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生也就算走上了客观的艺术高峰的第一步”。可见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所在,也是歌唱的关键因素。

在歌唱训练中,我们亦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呼吸训练,用生动活泼的比喻,或者创设一个情境,使理论的讲授变得生动、易接受。可让小朋友想像一下自己走进了一个大花园,里面的花开的争奇斗艳,一阵微风吹来,阵阵清香扑面而来用这种情境诱导孩子“闻花香”,用最自然的状态体验了深呼吸。也可给他们讲述:秋天来了,田野里长满了蒲公英,让我们拿着蒲公英,把它们吹散吧!然后和孩子一起做深深吸气、吐气的动作。

2、练声

在成人声乐中,经常会用一些字母来练声,像a、i、u、mi、ma、mu等。可是在儿童声乐课中,“可不能像烹调一样,照着‘烹调法’烧菜、煮汤。”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并不理解为什么要唱这些没有意思的东西,久而久之就会觉得歌唱很枯燥乏味。如果换成象声词,比如让他们模仿小猫、小鸭子、小鸡的叫声,孩子们则会兴趣盎然。

例如:3 1| 5 3 1||

小花猫喵喵喵3 | 5 3 |1?―||

喔喔喔喔喔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语言作为很重要的一部分应用到音乐教学中。“作为人声,它与歌唱在生理上和发生原理上有许多共通的东西”,“语言进入教学可以说是奥尔夫主张的‘适于开端’的教育观念的体现”,“这也充分体现了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从孩子熟悉的环境与事物入手。”[2]

(二)运用在教授儿童歌曲中的奥尔夫

1、创设情境,由故事引入

西方有一种“以学生喜爱和兴趣为导向”的理论[3],也就是说由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入手。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如果上课之前用生动的语言,夸张的动作和表情,绘声绘色的把歌曲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讲述出来,不仅能让孩子们兴趣倍增,还可以对理解歌曲的主要内容、情感表达有更加深刻的把握。

2、以朗诵导入歌词和节奏的学习

能把语言、动作、音乐融在一起的就是节奏,因此节奏训练就是奥尔夫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基础。在歌唱中,音准和节奏是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而通过每个人都会的语言,来进行节奏训练不仅是非常有效地手段,将语言引入音乐教学还是奥尔夫在音乐教学中的一项伟大的贡献。

用孩子们所熟悉的姓名、生活的声音节奏进行节奏朗诵训练,如:

××|×××|××××|××|××××|

妞妞王小明欧阳雪莲走走跑跑跑跑

××××××|××××××|

刮胡子戴帽子真漂亮真可爱

这样,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可以直接提示孩子们这一小节是“走”的节奏型,这一小节是“跑跑”的节奏型,这一小节是“刮胡子”的节奏型,这一小节是“扔手榴弹”的节奏型……

(三)运用在理解歌曲中的奥尔夫

1、用身?w感受歌曲的结构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既然这是成长中的自然规律,我们更不能去抑制。可以利用这个规律让孩子用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对音乐做出反应,这种即兴表演促进了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反应能力、创造能力和想像能力。

通过这种方法可让孩子们根据不同歌曲旋律的高低走向、强弱变化、曲式结构用不同的动作做出相关的反应。当旋律上行的时候孩子们会用手臂往上划弧线,或者直接蹦起来;旋律下行的时候孩子们会用两个小拳头从上往下交叉旋转;每次开始时就是一个不同的动作;还可以提示他们觉得旋律一样或相同的时候,可用同样的动作表示。这样一来,孩子们会享受在其中,并在不断的创造新动作。在潜移默化中,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图形谱

除了通过动起来去感知音乐,我们同样可以用视觉的手段――图形谱来进行听觉能力的培养。在进行歌唱的听力训练和音乐欣赏教学中,图形谱的引入,让孩子们对音乐的旋律、歌词一目了然,使得学习过程变得轻松、快乐。

在歌词和旋律的学习中,可以一个分句画一个图形或者符号表示,比如《国旗,国旗真美丽》里的歌词。我们就可以画一面国旗代表第一句,第二句用星星表示,第三句画一朵云彩,最后一句画一张小嘴,这样歌词就轻而易举的记住了。此外,可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把听到的、学到的音乐画出来。[4]这样通过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9月

[2]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2009年11月第3次印刷

[3]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4]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2008年6月第4次印刷

2.奥尔夫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二

一、奥尔夫音乐法的概述

奥尔夫音乐法将音乐理论知识与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结合起来, 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拉近与音乐的距离, 使音乐课不仅仅局限于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普通教学模式, 而是发动学生的器官、发散学生的思维, 全方位地感受与理解音乐。在音乐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到音乐的乐趣, 感悟音乐的态度, 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 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 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互动, 在音乐活动中引导与启发学生, 让学生自己在音乐活动中感悟音乐。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

(一) 节奏教学法。节奏是形成音乐的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节奏感是音乐教学中的重点。语言节奏训练法和动作节奏训练法是在节奏教学法中的两种主要训练方式。

语言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情感、沟通思想的基本工具, 在训练过程当中, 我们可以利用朗朗上口的唐诗宋词等富有节奏性的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按照预先规定的节奏方式将古诗词读出来, 从而加强对节奏的运用。

动作节奏训练法则是带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 利用外界工具将自己的身体与工具作为发声器, 来培养节奏感。在学习草原民歌的时候, 教师可以通过蒙古族的筷子舞来引导出音乐内容。学生手握筷子, 根据教师提出的不同的节拍要求, 用筷子敲击身体的相应的部位, 从而把握节奏、领会节奏, 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

(二) 动作教学法。将动作教学法应用于音乐教学当中, 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利用声势, 结合各种身体动作, 用来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比如某一小节规定用击掌来代表相应节拍, 某一小节用跺脚来代表相应节拍, 通过教师的指挥而做出相应的动作, 对歌曲的节奏与旋律加深印象。也可以教语言与动作结合起来进行训练, 每首歌曲都有它的歌词, 用击掌来代表相应节奏, 将歌词读出来, 再根据旋律演唱。在这些过程中使学生的自我充分地表现出来, 锻炼他们的表现能力,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寓教于乐, 丰富教学。每首歌曲都有其所表达的艺术情境, 将重点放在对演唱技巧培养的同时, 也要注意学生对歌曲意境的把握以及在演唱过程中对艺术情感的表达。老师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设计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还可将音乐的教授放置在课堂上的游戏环节中, 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在课堂上也要适当地向学生介绍各种乐器, 传授丰富的乐器知识和各种乐器的基本使用方法。这些丰富的教学方式, 把握了学龄儿童的年龄特点, 让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三、结语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音乐教学方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将音乐的传达方式拓展到语言、动作、图像等领域,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奥尔夫认为原本的音乐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音乐的教学中探寻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音乐中加强人类的交流与对自我的重新审视, 在音乐中使人类的品质与性格得到提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提倡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在实践过程中领会音乐。改变原有的简单的信息接受者的身份, 而作为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每一个音乐环节当中, 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成为音乐课堂上的主人。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音乐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同于以往的传统音乐教学方式, 它根据各种多元的艺术形式与巧妙的教学方法, 着重于对学生的兴趣培养,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领会音乐知识、提高音乐技能。本文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小学音乐,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闫凤.浅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及教学建议[J].才智, 2013, (16) :16-16.

[2]李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小学课堂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 2014, (19) :95-96.

3.奥尔夫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三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理论;儿童舞蹈创编;教学应用

当前儿童舞蹈学习往往过于侧重技术技巧的相关技能教学,缺少宏观上的舞蹈创编层面的教学引导,从而忽视了儿童作为舞蹈训练主体的作用发挥,忽视了学生编创舞蹈中所应具有的主体关注。奥尔夫教学理论要求让儿童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对舞蹈慢慢产生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在儿童舞蹈创编上形成对儿童的定向教学引导。首先,我们要对奥尔夫教学理论做简单了解,再将我国实际情况与之结合,在儿童舞蹈编创教学中结合奥尔夫教学理论,推动儿童舞蹈编创教学的发展。

1 奥尔夫教学的基本理念

奥尔夫教学法由卡尔·奥尔夫提出以来,本身就具有奥尔夫自身在教育、戏剧、作曲和表演多个维度上的深刻理论总结和复合维度的思考,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应用理论。其教学核心指向于学生“原本性”的科学释放。其著作中所强调的“原本”是其理论的重要核心。“原本”从深层意义上而言应当是指与人的本能、天性、共同认知先关,与语言、舞蹈以及动作等紧密联系,“原本”的音乐必须要有人的参与,这里所说的参与并不是指人们以观众的身份对音乐进行欣赏,而是让人们以演奏者的身份参与到音乐之中。[1]

奥尔夫教学法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应用教学方法,其是一项融合性应用理论。其基于节奏,糅合舞蹈动作语言,通过综合性的行为互动,深度挖掘舞蹈的展现力、抒发儿童天性,使得舞蹈真正成为“原本”的表现语言。因此在教学上,需要师生间通过互动来产生有效的交流。这需要形成吸引学生,带动学生参与,触发学生有效互动,形成学习积极性的有效交流。奥尔夫教学法的根本核心,在于抒发学生内心本性,展现“原本”,因此需要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

2 奥尔夫教学理论与儿童舞蹈创编教学中的契合点

2.1 教学理念方面的契合

奥尔夫教学理念所主张的是艺术教育诉诸感性,这种教育方法强调的是回归本性,“追求原本性”。儿童舞蹈创编教学要求将学生想象力尽量挖掘出来,让学生在心中真正体会到艺术的精髓,并且通过肢体的不同动作表现感受每个舞蹈造型的含义,每个律动的目的所在,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不同舞蹈动作中,以轻松自然的心理状态展开创造和想象,学生情感自然能够得到充分抒发,从而让学生尝试对不同形象的事物进行塑造,从中体验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造编排能力以及舞蹈的表现能力。

2.2 教学目标方面的契合

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挖掘教育者的创造力以及教育的潜能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理念,然而这正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最终目标,它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以及相应职业的需求达到了高度契合,能够促使学生创造出更多适合儿童学习的舞蹈。

2.3 教学内容方面的契合

“参与性”是奥尔夫教育理念所强调的一点,要求学生身体必须按要求律动起来,除此之外,儿童舞蹈创编课程还要求学生之间进行合作,通过一些灵活的合作形式督促每一位同学都要参与到教学和活动中,如群舞、三人舞以及双人舞编创等。奥尔夫教育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方式,语言、器乐、律动、声乐以及戏剧表演等都是奥尔夫教育所涵盖的教育内容,正是奥尔夫教育的这种综合性为儿童舞蹈创编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并为其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儿童舞蹈创编课程中的每一个舞蹈教学活动的设置都体现了“综合性”,这些细节都可以通过音乐主题、图画以及小故事等完成相关创编,从而充分地挖掘学生的创编能力和想象力。

3 奥尔夫教学理论在儿童舞蹈创编教学中的应用

3.1 在契合舞蹈主题方面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理论与舞蹈主题之间的契合是最重要的一点。在进行儿童舞蹈编创时,教学方式必须要与舞蹈主题相对应,奥尔夫教学理论的本质也在于此,该教学方法就是将表演、朗诵、舞蹈、演奏、演唱等形式集中在一起,理论基础就是舞蹈与音乐的主体合二为一,儿童舞蹈编创使用奥尔夫教学理论的重要性和表现力也在于此。

3.2 增强学生想象力方面的应用

儿童能够学会想象和倾听,并能够想象出不同事物的声音,如大自然的声音及身边很多人的声音等,让儿童练习倾听不同事物的声音,这样可以有利于增强儿童的想象力,这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具体要求。因此,在儿童舞蹈教学环节中,可以要求儿童以不同的肢体动作反应自己所听到的不同声音。这是儿童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根据自己所听到的不同声音,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想象,然后再通过相关的肢体动作进行一定程度的配合。而在儿童舞蹈创编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同时将想象力和儿童的特点、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从而能够编创出适合儿童身体协调能力发展、音乐理解能力发展、舞蹈兴趣提高的舞蹈节目。

3.3 训练学生节奏感方面的应用

对节奏的准确把握是奥尔夫教学法特别注重节奏把握的准确性,这也是儿童舞蹈创编工作最注重的地方。奥尔夫将对“原本”音乐作为追本质的追去,就是说音乐一定要在最大程度上回归自然和本真。因此它要求让儿童通过对声音的倾听和辨别,再在脑海中进行一定的想象。因此,该教学法特别强调节奏感。只有在准确把握音乐节奏感的前提下才能准确无误的辨别所听到的音乐。在舞蹈的创编过程中,为了能够保证舞蹈的节奏和旋律的完美契合,从而使舞蹈创编圆满顺利地完成,对学生进行节奏方面训练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3.4 升华学生感情方面的应用

在儿童舞蹈创编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可以通过增强儿童想象力、对儿童进行节奏的训练以及在契合舞蹈主体等方面来体现其应用价值所在,除此之外在升华儿童感情方面,它同样起着重要的意义。感情是音乐的基础,对于舞蹈来说,只有在舞蹈中融入丰富的情感,这样的舞蹈才具有艺术的生命力,才能够打动人。注重对儿童感情的培养、让儿童对舞蹈投入自己的感情同样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的重点。为了提高儿童对音乐的情感理解能力,需要在舞蹈编创时就把握好情感的融入和发挥。

综上所述,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以其独特新颖著称,该理念在儿童舞蹈教学中的价值和借鉴意义无可替代。在探索儿童舞蹈教学新方式方面具有指导意义,结合奥尔夫教学理念进行舞蹈编创教学,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舞蹈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学生的儿童舞蹈编创能力,还有助于对专业的舞蹈学习者在人文素质以及艺术修养方面的提升帮助很大,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集体合作以及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刘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对舞蹈课教学的启示[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03):122-125.

4.奥尔夫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四

摘要: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与其他的学科教育存在着很多共同的属性,但是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分支,有体现出其本质的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的特性,主要体现出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儿童音乐;另一方面是指音乐进行教育,由此提示我们既不能把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解成纯知识,纯技能,纯艺术性的音乐教育,也不能脱离了音乐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及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来实施音乐教育,只有把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使学前儿

[1]童音乐教育成为在音乐艺术基础之上的、儿童积极参加的音乐实践活动。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它挖掘和培养人的多种生存必备要素,比如:创造力、自信心、竞争力等等。如果有了这些能力,就能在漫长的一生中承受得起社会的各种挑战,会使生活更有意义。哪怕将来不从事专业艺术工作,在少儿时接受的艺术训练,也可以培养出很多好的素质,便于从事任何工作。且提高了艺术修养,也将丰富人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奥尔夫教学法的普及性和社会性,同时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可以为我们今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启示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对此研究已有许多并取得很大的成就。最早开始于德国,如1950—1954年出版了五卷本《学校音乐》,已被欧美各国相继翻译出版介绍到世界各地,还有古尼特.凯特曼著《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初步》、《用奥尔夫乐器进行奏乐教学的建议》、《奥尔夫教学法》等。此外,1961年在奥地利萨尔斯堡“莫扎特音乐及造型艺术大学”成立了“奥尔夫学院”,建立起第一个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和培训中心。1962年奥尔夫和凯特曼访问日本,在日本掀起研究和实践奥尔夫教法热潮。奥尔夫教学法与东方文化的结 1 合开始了奥尔夫教学法新的里程。这些研究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提供了一个必要的资料前提。

二、国内研究状况:

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廖乃雄教授于1980年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介绍到我国。我国有关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和改革正在努力吸取世界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优点,探索适合儿童成长发展并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已很多,如:秦德祥的《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声势”教学》、芮文元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精髓》、此外还有《奥尔夫教学法在儿童手风琴集体课中的运用》、《奥尔夫乐器在教学中的运用》、《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富有创造性的音乐课——奥尔夫教学法》等。

这些研究都没有较好的运用到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本文意图通过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优点和教学模式,让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更加完善,使音乐教育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上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对完善和指导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运用文献法:在参阅期刊,书籍等文献的基础上了解以往大多数学者、教育工作者对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从而找出研究学者的研究观点和依据;运用自然观察法通过对实习、见习期间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活动的观察来深入了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最后,得出一些关于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方面的启示。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

讨论与分析:

传统的音乐教学法单一,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较低。教师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应借鉴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和教学模式,并将其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总结出我国学前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采取的相应策略。使音乐教育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使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更加完善。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内涵及意义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由当代德国著名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首创,后经许多专家继承与发展而形成的音乐教学法。该教学法风靡世界50多个国家,其教材《学校 2 音乐》被译成27种文字。80年代由上海音乐家将其引入我国,在全国各大城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产生的基础

奥尔夫于1914年毕业慕尼黑音乐学院,他曾在一些歌剧院担任钢琴伴奏,20年代初他又回到慕尼黑音乐学院专门研究作曲。1925年他与军特合作创办了“军特音乐——舞蹈学校”,开始了他一系列教学尝试,这种尝试受到了许多教育家们的关注。与此同时奥尔夫的五套《学校音乐》也应运而生。他的五套《学校音乐》虽然得到了著名教育家凯斯腾贝尔格及合作者普雷斯纳博士、瓦特博士的支持,并计划在柏林小学大规模试验和推广,还于1932年在德国较有影响的朔特出版发出了出版预告,但由于希特勒上台,不但出版计划没有得到实行,连整个实验与推广的计划也随之成了泡影。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他的《学校音乐》才得以出版。奥尔夫的教学方法着重在于帮助儿童建立一种节奏、旋律与和声模式的“词汇”,使儿童用它来创造自己的音乐。同时,儿童通过一系列不断深化的表演活动能掌握歌唱、演奏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二)奥尔夫教学法的内涵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它以听力训练、节奏训练、律动训练、语言学习、创造性能力培养等为基本内容;通过说、唱、跳、奏、戏剧表演、绘画等音乐舞蹈艺术形式,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快乐教学形式;让学生发现自我,培养人的创造力、自信心、专注性、合作精神、反应能力及人格的全面发展。奥尔夫教学法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是手段,培养健全人格才是目的。因此,它所致力的音乐,不是单纯的音乐知识,而是融合音乐、舞蹈、诗歌、美术、戏剧等各种艺术于一体,以达到健全的人格教育。

他的内涵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第一是培养健全的人格。通过音乐把“真”“善”“美”的精神传给儿童们使他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第二是让所有的孩子都来学习。奥尔夫设计的教学法是“有教无类”的教学法,使每一个儿童都能在美的音乐中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他提倡“玩中学”、“做中学”、提倡“元素性”音乐,把复杂枯燥的纯理论的乐理知识简单化用一些简单的节奏、固定的音型、易学的乐器演奏技巧,使每个儿童都能很快地学会,并且乐于去学、乐于去做从而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表现能力。第三是从感知入手。奥尔夫教学法在讲授知识的时候不是采用使学生感到烦厌的纯理论 的学习。它采用了一种回归自然的(元素性的)、以感知入手的教学法。他不是把理论做先导,而是从感知入手,让儿童直接去感知音乐。首先学会“怎样做”然后再去解释“为什么”这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学前儿童教育。可以使儿童在快乐教育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第四是讲究即兴性。奥尔夫教学法提倡参与意识。其重要一点就是让孩子自己去做,因此它选择的教学内容比较适合儿童的特点,且难度不大,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跟得上教学步调,使孩子们觉得始终只是在做游戏、在跟音乐进行愉快的合作。

(三)奥尔夫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奥尔夫教学法虽然质朴自如,引人入胜,但是它毕竟产生发展于德国的土地上,所以,必须把奥尔夫教学法与我国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尤其是把广大农村的古老文化与实际结合起来。例如:地方戏剧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在360个剧种里,在5万多个曲目中有着数不胜数的锣鼓,都可作为奥尔夫教学的素材。还有陕北的腰鼓,黄河沿岸的威风鼓,山东的唢呐曲,各地、各民族的民歌,都是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奥尔夫音乐素材,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能以此为基础,将奥尔夫教学法与中国传统风格的音乐相结合,必然会受到农村孩子们的广泛欢迎。另外边、老、山、穷地区流传的山歌、童谣、谜语、歌谣等等,也都是很丰富的音乐素材。这对产生于农村这块土地上的音乐,将格外被农民的孩子所接受,所喜爱。因此,农村为奥尔夫教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素材,也为实施奥尔夫教学法的工作者找到了肥沃的土地。

广大农村的孩子接受这样的音乐教育,将对我国国民音乐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此外,农村还是奥尔夫教学法最简单、最经济的实验基地。比如,在城市中孩子们可以学习弹奏电子琴、手风琴、钢琴等,但大多数农村,尤其边、老、山、穷地区的孩子们还不具备这个条件,因此,用传统方法学习音乐,需要很多的经费,还要配备大批专业音乐教师,而这一切,不是每一个乡村所能具备的。即使具备这些条件,农村孩子要掌握和演奏这类乐器,也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只指望单一的教学来普及与提高农村的音乐教育质量,无论从人力、财力还是孩子们对音乐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来讲都不是容易之事。而奥尔夫教学法本来就是自然的产物,它的教育就地取材,人人皆备,尤其是生动活泼的声势训练,用身体作乐器,不用花钱便可进行长期的音乐训练,这种训练把音乐与身体结合起来,可在几年内都不会重复。同时,通过朗诵、儿歌、谜语、故事、戏剧、童谣、唐诗、宋词等进行节奏训练,可产生奇特的音乐效果,既经济易学,又可弘扬民族文化,一举两得。除此之外农村中在奥尔夫乐器的自制自配诸方面还有着得天独厚的条 件,用高低不同的酒瓶排在一起制成高低不同的音条乐器,音色纯净,易教易学,制成蛙鸣乐器或刮奏乐器,易拉罐装上沙土可做成沙锤乐器。农村的孩子们敲打着一套自制乐器,一定是心情舒畅,乐在其中。

由此可见,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开展音乐教学,提高农村孩子的音乐和文化素养,奥尔夫教学法是最好的选择。

二、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

简单地说,奥尔夫教学法被认为是现代最科学、最先进、最适合儿童的音乐教学法之一。他的教学原理是先让学生通过接触音乐实践使他们真正的喜欢音乐。它是由老师为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在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奥尔夫教学法具有的特点

1.完整的体系性

(1)奥尔夫教学法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有自己完整的独特的体系。从理论原则和指导思想到教材、教学法、教师及丰富的和成功的教学实践等各个方面都具备的一个完整体系。从人的音乐天性出发和从音乐最起码、最简单的元素出发,他都讲究完美的艺术性。并且十分强调以音乐的节奏为基础,但又不仅是单纯拍拍打打,对于旋律、和声、配器、曲式等方面他都有严格的要求。以器乐为特色,同时声乐与器乐并重。这都显示了它较完整的体系性。

(2)独特性,“元素性音乐教育”是它区别于传统教学法和其它各种国外教学法的独特性。

(3)灵活性,奥尔夫音乐教学没有教学大纲和分年级的要求,它的基础教材和传统音乐教学不一样,它不要求一首挨一首地进行,而是按音乐语言发展的顺序循序渐进,它的即兴性要求每年的教材不同,即使采用同一教材的两个不同班级的课,也不会出现重复,永远是新鲜的。

(4)开放性,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没有框框、不封闭、不排他,可以把各种教学法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中来,所以它必然逐步发展、逐步丰富、而且永远没有终结。所以,从实质上说来,奥尔夫教学体系可以归结为一种教学思想。

5(5)艺术性,奥尔夫教材中很简单的四小节儿童歌曲,在艺术上都很经得起推敲,质量要求很高,音准、音色毫不含糊,在和声、乐曲结构、配器等方面都有它自身的艺术准则。奥尔夫教学体系要求从教师的教学到表演、乐器制作,那怕是最简单的,也必须有艺术价值。

2.元素性

奥尔夫把他的音乐称之为“元素性的音乐”,并自喻为“野生物”。在他的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元素性具体表现为:

(1)奥尔夫认为音乐中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础的元素,不同的歌不可能是同一个旋律,却可以是同一种节奏。训练节奏的训练:从体感入手,把体内的节奏诱发出来。单层次的训练如模仿、问答、节奏补充。多层次的训练如卡农、多声部节奏。

(2)从朗诵开始入手,奥尔夫认为语言是音乐的根。如“叫人名”;在问了两个音节数不同的孩子名字之后,就让他们互相有节奏地呼唤或分组呼唤,形成多声部呼唤。然后是数韵和简单的儿童诗歌。在此过程中朗诵要素有:旋律性(汉语四声较西方语言具有很强的旋律性,可以直接用到音乐中);节奏性(汉语也富有节奏性,单词,词组都可以配乐,童话、童谣、故事等都可以配上旋律)。

(3)强调体感,以人的自然性为出发点,发掘人体内的音乐性。如;按自己的心跳节奏自由走动,在走动中逐步互相协调,达到统一速度,产生基本节奏感。身体是最好的器乐,捻指、拍手、拍腿等不仅讲究节奏,同时十分注重音色。不强调理论、概念、名词、术语。如把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分别称作走、跑、拖走 走│跑跑 走│拖 ─ │拖 ─┃。规定学生用五声音阶自由创腔,走唱结合。不像传统那样诉诸理性,规定要求儿童形体动作的音乐感。形体动作要求自然、有个性、有变化,如果一唱歌就摇头晃脑、身体僵直、这是做作的、勉强的、如果过分强调动作整齐划一,不分男女,不管音乐给个人感受如何,这是机械的、没有个性的。奥尔夫要求的“走”,要有各种不同的走法,还要走出音乐感,与音乐的情感吻合。拍掌,有一、二、三、四、五指拍,半掌全掌拍,轻、重拍等各种拍法,获得多种音色的效果,不能永远是一种风格。所有的形体动作都要富有音乐性。

3.综合性

奥尔夫认为:音乐决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它和语言、舞蹈、等有着天然的联系。音乐的原始形态,就是这样的综合体。音乐在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自然形态,也正是这 样三者密不可分的。在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里,朗诵、游戏、律动、奏乐、歌唱、表演舞蹈等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十分鲜明的特色。

4.创造性

(1)没有师道尊严,杜绝强制性。如:在音乐教室里老师弹琴,学生在地毯上跳舞、唱歌、敲打节奏乐等,没有强制行为,他们的音乐天性可以得到自由发挥。

(2)发挥自由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如:要求儿童都用四肢着地,但每个人必须自己设计不同的姿势,不许与他人重复。又如:经常在课内让学生按一定的音乐要求自由活动,自己鉴别好坏,逐步趋向统一协调。最终的结果,是有纪律的演出,但这种结果绝不是由老师的个人意志强加给学生去完成,而是建立在学生各自个性充分发挥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学生的聪明才智,创造能力的发展之上的。

(3)教师引导学生创造,不是讲授、不是问答、也不是启发式,而是教师引导以学生自己的活动和创造为主,学生自己动手、动脚、动口、去唱、奏、动、跳。游戏、自己设计音乐和动作,在音乐中学习音乐。

(4)即兴奏乐,发挥幻想性,奥尔夫认为即兴奏乐是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乐谱限制了即兴性,使弹钢琴如同操作打印机,演奏者成了乐谱的奴隶。所以他开始不用乐谱,只是“约法三章”后就让学生即兴演奏,以唤起并促进儿童潜在的音乐本能,使学习音乐成为儿童自己的需要。

(二)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引导创作法”是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及示范、帮助儿童协助创作和集体创作,是奥尔夫体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向儿童提供一些原始性的材料(如:最基本的音调、最基本的节奏、最基本的动作方法等),教师要求站在儿童的角度来主持与展开音乐教学活动。具体实施过程包括探索——模仿——即兴——创造四个环节。

1.探索:让儿童通过动作发现产生音响的可能性;让儿童去寻求一种可能。[3]例如我在实习的时候曾经上过这样一节课,是大班的《魔笛滴答滴》,让儿童自己准备一个易拉罐和一根吸管,开始的时候让儿童自己尝试如何通过用易拉罐和吸管发出声音。当然不用说,办法肯定是各种各样,所谓千奇百怪,比如有的用吸管敲打易拉罐,有的把易拉罐套在吸管上转动,在这里就不一一罗列。有的孩子也想到用吸馆在易拉罐开口的地方吹,使气流通过易拉罐发出声音,这就向教学目标迈进了,接着让想到这种方法的小朋友向其 他小朋友介绍自己如何做的。然后我在进行总结,带着孩子一起做。整节课气氛活跃,完成的比较出色。我认为这就是探索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了。

2.模仿:是为了发展儿童的基本技能,根据学前儿童好动,好模仿的特点,让儿童进行模仿,可以进行一些游戏性的音乐活动。[4]模仿是他音乐创造的准备,是创造的前提。引导学生观察老师或大自然及生活周边的事物,诱导学生去模仿并体验,当学生逐渐熟练后,老师便须要开放更多的空间给学生去创作。例如《小袋鼠》,歌曲描写了小袋鼠去摘果子,把果子装进大袋子里,挺着一个大肚子的可爱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那位小朋友知道小袋鼠是什么样的?那位小朋友上来模仿小袋鼠呢?启发其他小朋友也上来模仿小袋鼠走路,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动起来。接下来老师把提前准备好的气球当果子,小朋友过来摘。教师可以象变魔术一样让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摘果子。小朋友把摘到的果子装进大袋子里(可以用书包代替袋子),然后模仿小袋鼠挺着大肚子走路的形象。

3.即兴:是鼓励儿童将所学的技艺逐渐扩展形成“雏形”。即在人的直觉反应能力基础上,发展人的想象力,创造力。[5]因此,它离不开上述的两点,确切地说,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灵感是即兴创作的源泉。看一个综合课例:即兴伴奏并欣赏乐曲《渔舟唱晚》、《军队进行曲》。其目的是通过即兴伴奏,了解中外乐曲的特点,感受音乐的意境。准备:选择奥尔夫无固定音高乐器中的小型打击乐器。其中金属类的有:三角铁、钱串铃、沙球等。木质类的有:响木、双响木、木棒、响板等。皮膜类的有:手鼓、双面鼓、巴思克鼓(一般鼓的架上装有白铜的小钱)及大、小鼓等。过程(1)以三、四人为一组将人数分为甲乙两组。过程(2)播放录音。甲乙两组先后上来为乐曲进行伴奏。过程(3)分组讨论,用什么打击乐器来为乐曲伴奏比较好,分辨音乐的强弱、情绪及变化等,并再一次进行伴奏。过程(4)老师讲评总结。分组创作活动可以使学生们互相协作,发挥想像力,不受命于老师,自己去创作,在这种自由创造的气氛中学前儿童不断的提高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其在简单操作中能够愉快地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感受音乐的意境。

4.创造:是将各个阶段所学的技能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独创的“作品”儿童被要求用自己创造的音响与形体动作来表现出童话的情节,作出气氛的渲染;儿童被要求用自己想象出来的各种符号和图形来记录自己的音乐,创造自己的“乐谱”等等。[7] 在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中,不管是形体动作练习还是节奏练习,教师要注重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和即兴能力,鼓励儿童在即兴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综合性创造,以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为目的,而并不是局限于传授技能。

三、奥尔夫教学法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启示

由于儿童具有好动、好模仿、好奇、好游戏等心理特点。根据其心理特点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结合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一)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本文主要指儿童的主体性,是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儿童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候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具体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8]

在我国一般的学前儿童音乐教学中,幼儿很少作为学习的主体,而只停留在作为教师的客体,教师对幼儿的主要期望,也只是模仿和照做。教师手把着手教学生。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在音乐教育和教学也常有反映,从而危害不浅。

儿童是音乐教育的主体,在奥尔夫的主要著作《学校儿童音乐教材》中,贯穿了音乐是为了孩子并且能唤起孩子的即兴和创造的潜在本能,为孩子的自发需要而存在的教育思想。奥尔夫关注的不是有特殊才能儿童的教学,而是在更广范围内的教学,哪怕是中等的和才能较差的儿童也能参加。奥尔夫把儿童作为音乐教育改革的主要对象和出发点,把学校当作音乐教育改革的主要场所。奥尔夫主张在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步骤等方面,都应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来具体确定。他认为对儿童进行“元素性”的音乐教育,不是一项外加的,而是一项基本性的项目。他的教学设计远远超出了所谓音乐课和唱歌的范围,以使童在早期被唤起原始的音乐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充分的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在儿童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应当是引导、激励、唤醒,帮助儿童建构一个积极学习的心理。所谓激励就是鼓励儿童自由表达、承认儿童学习风格上的差异,既保护儿童的创新意识,又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所谓引导就是对儿童学习交流的结果进行转向、引伸等,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所谓唤醒就是使儿童内在的自主学习能力绽放出求异、求新、求美、求善的光芒,让儿童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力量。在自主学 9习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学实践表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儿童的欲望,是培养儿童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方法。

其次,转换角色,让儿童自主探究

教师必须是促进儿童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从“控制者”变成“促进者”,要明白儿童是怎样学的,怎样让儿童学得更会学、更乐学,从而学得更多、更好。比如: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法中,儿童只是知识的受体,其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动性受到压抑。所以,教师应通过儿童各种形式来唤起儿童的主体意识。

(二)体现的即兴性原则

奥尔夫教育体系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一项原则是即兴性原则。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表露的最直接的形式。奥尔夫的教学活动通过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唱奏实践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儿童的音乐体验,浓度创造音乐的能力。重视儿童在“做”的过程中的主动学习,以及想象力,独创性的发挥,因此“做”与“不做”是关键问题,而做得好不好不是关键问题。即兴创作的目的不是要求没有音乐经验的幼儿立刻创作出什么音乐作品来,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引发幼儿兴趣,而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随机教育处处可见。如:课间活动时,可利用拍打桌面做节奏训练。教师先说一首熟悉的儿歌并配上相应的节奏,带领幼儿做数遍后,可让幼儿做“领头人”。幼儿会根据已有的知识说出各不相同的内容,有儿歌、童谣、唐诗等。孩子们在拍桌面时,在老师动作的暗示下,会由重到轻甚至配合儿歌声调的缓急,有轻有重地拍击桌面。这也为打击乐器的使用做了前期的准备工作。而此类活动还可以在擦桌面、站队等日常生活活动中使用。除了以上的活动外卡农(即多声部的轮说、轮唱练习)作为日常教学活动中常用的表现形式,是培养即兴发挥和创造力最直接的方式。

音乐活动中有大量机会让孩子即兴创作,创新求异。特制的奥尔夫乐器使儿童能迅速在乐器上表述音乐的构想,享受创作的乐趣。

(三)节奏第一原则

奥尔夫认为,节奏是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力之源泉。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活生生的音乐语言。在第一堂音乐课的节奏教学中,根据幼儿互相还不熟悉,老师 也记不住名字的特点,老师首先让他们进行自我介绍。如:[我叫李丽华]按节奏:[走走跑跑走],让幼儿像老师这样介绍自己的名字,并分成两部分,叫两个字的站在左边,叫三个字的站在右边,按节奏 [走走走走]和[走走跑跑走]。然后在每个幼儿按节奏介绍完自己的名字后,在记住对面一个小朋友的名字。如:[我叫张成]、[你叫沈大宁]。这时老师把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写在黑板上,在让小朋友们按“走”和“跑”读出来。为了让幼儿对这两个节奏型加深印象,让他们用手、脚做动作练习。来让幼儿体会节奏有强弱。在游戏中,学会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这节课会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体现元素性的原则

将孩子日常生活的动作,融入音乐教学中。孩子生性好动,精力充沛。他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认知,主要是通过感官直觉的体验、经验获得,这是由幼儿身心发育的特点决定的。因此,结合动作进行教学活动是很适宜和重要的。而人本身所具有的动作,无论是简单的走跑和日常生活劳动中的动作,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这些为音乐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结合动作的音乐教学包括声势、身体各部的动作,以及这些动作在时间、空间中的运动,身体的造型活动、配合游戏、形体表演、即兴的民族民间集体舞等等。声势是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宣泄、表现、交流情感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每个儿童都能自然地使用。它是由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动作组成的。如在《两只老虎》的歌曲中,孩子们就是通过做声势掌握节奏的。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身体各部分做乐器,打出歌曲节奏。例如:当唱第一句“两只老虎,两只老虎”时,孩子们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拍手的,有拍肩的,还有拍自己小脸蛋的;第二句“跑的快,跑的快”,孩子们不约而同用了跺脚,到“一只没有尾巴,一只没有耳朵”时,孩子们表现的形式更是五花八门,有拍屁股的,有捻指的,还有拍肚子的;结尾一句,孩子们设计了“弹舌”的声音。在这部分活动中,孩子们不仅仅是掌握了节奏,而是更大限度的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真正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我是小木偶》、《熟悉自己的身体》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模仿、接触、被他人控制做动作等训练,培养与他人的合作。而《划小船》、《晒被子》活动则锻炼了幼儿的平衡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奥尔夫主张的原本的音乐教育。

(五)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创造性能力不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表现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变的更富有想象力,创造力。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在于培养儿童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才方面具有一些弱势,因此更要体现艺术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关键在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去进行音乐的探索、体验和创造。尽量使儿童能自行设计他们的音乐和动作伴奏,哪怕比较简单,这些练习应当首先使儿童能够即兴地去进行自己的音乐表现。从这一点看,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效果的作法不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更注重教学过程。

儿童在音乐课堂活动中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体验者、创造者,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互为启发,为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不断进行反思与总结,教学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主张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灵活多变、扬长补短。并且儿童思维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我们作为学前教育的工作者,在音乐教育活动应该激活儿童的思维,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挥儿童的创造性:创编新歌词、歌曲动作、舞蹈;创造性律动、打击乐演奏、欣赏、伴奏等发法来发挥儿童的创造性。

(六)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性

它把语言、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节奏朗诵、拍手跺脚等人体乐器、音乐游戏、歌唱、舞蹈、绘画、演小剧、演奏奥尔夫乐器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不仅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而且还综合提高了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

总之,作为幼儿园的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多分析音乐,不要将音乐课认为是单纯的唱歌课,要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多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生动、形象、具体、有趣的方式把抽象的音符融入到直观的动作、节奏中,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启发孩子们的思维;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及合作精神等,使课堂效果更加明显。

结 论:

时代呼吁学前儿童音乐教师应努力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吸取适合国情和实际的先进经验,使儿童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从而激发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奥尔夫教 学法正满足了这种需要,不愧为现代最科学,最先进、最适合儿童的音乐教学法之一。我们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传统音乐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的音乐教育经验,从而不断改善我们的音乐教学,使我们的音乐教育尽快取得最好的效果。

本文在讨论分析过程中,由于能力有限,使本文在理论以及例证方面无法达到系统全面,这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5.奥尔夫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五

不久,雨花区教研室又组织音乐老师听了《奥尔夫教学法》的讲座。讲座的老师说明,奥尔夫教学法是当代世界着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其培养全人格发展和创造性能力的宗旨,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得到世界各国同行的高度赞誉和喜爱,更深得儿童的欢迎,因而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自80年代初,这种学校音乐教育体系被介绍到我国,由中央音乐学院承教发展,迅速传播开来,对我国音乐教育起了巨大作用。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听力训练;节奏训练(打击乐器奏法及应用);律动训练(声势、形体、游戏等训练及应用);语言学习(作为音乐语言教学训练及应用);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奥尔夫器乐的练习(节奏、音条乐器、竖笛、键盘训练)。

听完这次讲座,对我触动很深,由此结合讲座的内容,我认真地对低年级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如何在课堂中开展有效地训练,既能增加学习时间和内容,又能让孩子们喜爱呢?奥尔夫的教学法给予我很多启示呀。

我们教师都知道,低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那优美的旋律,羡慕的节奏,最能表现他们欢乐的心情。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融合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唱、玩、敲、动、游戏等之中,学会“听”音乐,听多了,自然就有了音高的概念,再学习简谱,就很容易上手。同时还可以利用创编旋律的方法来提高音乐感受能力。

在听《奥尔夫教学法》课例展示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想到如何让低年级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综合式”、“即兴式”学习音乐。卡尔·奥尔夫强调学生在学习音乐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他还发明了一套“元素性”奥尔夫乐器,同时利用人体各部位可以发出的声音来参与演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全沉沁在一种游戏般的快乐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

6.奥尔夫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六

滨海新区塘沽第一幼儿园

郭尧

奥尔夫教学法是德国当代作曲家,音乐戏剧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他从理论原则、教材、教法、及成功的教学实验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教育体系。奥尔夫推崇儿童主动学习音乐,注重儿童在即兴基础上所进行的综合性创造过程,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一、元素性、综合性、创造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元素性音乐教育是该体系的基本核心。

所谓“元素性”的音乐教育,强调利用最原始的、最简单的节奏和音高元素,以人类最根本、最自然的实践形式——简单的拍手、打击乐器、即兴合作等形式,面向每一个儿童,唤起他们身上潜在的音乐本能。① 元素性的音乐教育不仅是音乐学科的基础教育,也可以说是人的整个身心的一种基础教育。

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育,不是对音乐教学方法的具体描述,而是一种对待音乐教育的态度与理念,一种音乐教育思想。注重人对音乐的最基本的感受、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的获得不是领先外在的知识灌输、技术训练,而是要通过人们的亲身参与,自发地、自然地获得,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使人们在体验中获得知识,这是适合于儿童的。“靠元素性的音乐方能发挥出儿童身上的力量。”奥尔夫音乐教育面对所有儿童, 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材选择、方法步骤上, 都要根据儿童的特点来进行。只有以最朴素的音乐表达方式让每一个儿童接触到音乐, 才能体现音乐的本性, 以此进行音乐教育, 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综合性音乐教育是该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音乐范围之内,奥尔夫音乐教育认为:对于处在个体发展的初级阶段的儿童来说,获得全面、完整的综合性审美体验是十分重要的。奥尔夫教学法中的综合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奥尔夫音乐教育把音乐、舞蹈、语言三者融为一体,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一节课中学生要唱,要参与音乐律动与节奏声势训练,演奏乐器,用舞蹈动作来表演和表现音乐。

2.学习内容和知识的综合: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使学生会唱一首歌,会演奏一段乐曲或表演一段舞蹈,而是要通过这些活动去了解音乐的各个方面。同时,奥尔夫音乐教育还强调大量融合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各种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和原理等。

3.综合性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单纯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而是通过音乐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例如感受力,团结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一定的创造能力以及自我肯定和自信心的培养。这些能力都是作为一个人生存在现代社会的基本能力,也是我们教育最终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奥尔夫认为这种综合性的教育是为了给儿童创造获得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的机会,这种行为方式,是合乎儿童天性的。②

(三)创造性是该体系中最突出、重要的一项原则

这种创造性在儿童音乐教育中更多体现为即兴性,奥尔夫音乐教育非常强调这一原则。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也是最容易表露情感的过程。它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先传授给儿童,而是让儿童在游戏中去探索声音,去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即兴地做些什么,用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探索式的学习在音乐方面就是以即兴的创造表演作起点的教育方式。他强调音乐教育所应重视的是创造过程对人的影响和审美经验给人带来的感受与体验。在创造性音乐活动中没有对错,而是能够使体验者感受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表达了自己的独创、个性,丰富了自己的经验。③

奥尔夫非常重视挖掘和培养每一个孩子的创造力。在即兴创作过程中,儿童接受挑战,会获得成就感、满足感、焕发出潜在的创造能力。他明确指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不重要,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这是一种娱乐性的创造,一种源于内心的真实的表现,是对音乐最自然、最真挚的体验,使幼儿感受到音乐带给我的无比的快乐,他认为真正的音乐教育应当是创造性的、即兴性的、灵活性的。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应用

从1980年廖乃雄教授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介绍到我国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了。1991年6月在全国唯一公开发行的音乐报—“音乐周报”上出版了奥尔夫教学法介绍专版,同年正式成立奥尔夫协会,自1995年开始举办“奥尔夫师资培

训班。1999年秋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部正式开设“奥尔夫教学法”这门课程。2000年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大陆第一个奥尔夫音乐教育网建立。2002年由廖乃雄教授编著的《中华学校音乐教材》为更深入地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提供了教材支持。为了适应音乐教育发展的需求,2012年面向社会颁发首批《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在教学实践方面,国内许多参加过奥尔夫音乐教育培训的音乐教师作过很多尝试,尤其是在节奏教学、乐器教学、身势教学等方面。国内一些奥尔夫研究专家也在不断地用我们熟悉的童谣、儿歌、歌曲创编出新的课例,进行奥尔音乐教育本土化的实践。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实践应用 1.结合本民族文化,将教育内容更加本土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为我们中国的音乐教育提供了最丰富的源泉。奥尔夫音乐在传入我国初期就结合我国传统音乐及乐器,将儿歌、传统音乐进行改编,教学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更为大众所接受,在幼儿熟悉的基础上有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挥。如长春市绿园实验幼儿园,在《两只老虎》中,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各部分做乐器,如使用拍手、拍肩、捻指、跺脚等方式打出节奏;在这部分活动中,孩子们不仅仅是掌握了节奏,而是更大限度的发挥了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真正体现了《指南》中提出的“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认识五线谱》活动中,在地板上绘制五线谱,幼儿充当小音符在五线谱上进行律动,感受音高的不同,使所有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春晓》中,将音乐与古诗词相结合,鼓励幼儿结合音乐的节奏,用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歌曲,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孩子不再是一直被动地学习固化的东西,而有了自己广泛的即兴创作的空间。

2.结合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将教学方法多元化。

奥尔夫音乐初到我国大多以艺术课的行式开展,不利于幼儿系统全面的感受音乐。于是结合教学实践,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作为园所特色,针对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这一观点,开展深入研究,将奥尔夫音乐融入到日常教育中来。例如上海某幼儿园用幼儿熟悉并喜爱的音乐贯穿幼儿一日的生活。稳定幼儿情绪,又进一步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认知力和表现力。结合奥尔夫音乐活动中的空间游戏、时间游戏、游走游戏等,这样既锻炼了幼儿身体,又培养了

动作的协调,发展节奏感及增添活泼愉快的欢乐气氛。让他们在生活中,体验感知不同性质的乐曲,对于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也很有帮助。

3.结合各领域活动,使教育活动更具综合性。

幼儿园一直将五大领域作为教学内容,开展各类活动。随着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在活动中更加强调教育的综合性,不再将各个领域分割开来。然而奥尔夫音乐教育则非常重视这种综合性,这与我国教育发展不谋而合,这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成为一种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种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形式,为幼儿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例如在杭州市金城堡幼儿园,老师们将儿歌故事、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在儿歌教学中,将儿歌变换节奏型,不但提高了幼儿对儿歌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而且使幼儿感受到了节奏美。在创编故事的活动中播放音乐,让孩子们结合音乐的内容编成故事并表演出来,这是完全无声的,是考验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游戏。利用各种打击乐器或嗓音编出一段故事,如轻快的声音可能是表现小动物的,笨重的声音好像大狗熊等。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我让幼儿用语言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还可以听音乐绘画,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培养了幼儿的综合能力,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等等。

4.与环境教育相结合,重视其潜移默化的渗透性。

随着奥尔夫音乐在我国逐步发展,已成为很多园所的园本文化。教育者在实践奥尔夫课程的基础上,还将其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相结合向,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渗透其音乐教育,让家长更加直观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北京市朝阳区奥尔夫艺术幼儿园,用五线谱、音符、各种图形和线条装饰教室和走廊的地板,幼儿在自由活动时可以在上面边唱、边跳、边玩,有的幼儿还可以自己创编节奏谱。在“音乐区”的墙饰中,将每次奥尔夫音乐活动中的节奏卡、图谱、图片进行展示,既巩固了对知识的掌握,又激发了幼儿继续学习的兴趣。在材料的投放上,根据教育目标与幼儿兴趣,和孩子一起制作和准备各种各样能发出声音的乐器、玩具、各类表演的服装、道具和材料。孩子们在其中摸摸、听听、敲敲、打打、玩玩、跳跳,各自展现自己的表演才能。幼儿能在自主活动中更好地环境积极互动,增强了教学效果。

5.与节日活动相结合,将教育成果更具展示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注重幼儿创造性的发挥,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在歌唱、欣赏、乐器、指挥、舞蹈等多方面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培养幼儿特长展示,因其教学形

式灵活多样,深受幼儿喜爱,幼儿在活动中能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在广东省珠海市博爱幼儿园,“六一戏剧节”是园里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然而今年教师将奥尔夫音乐故事绘本中的《小猫圆舞曲》改编成音乐剧《森林音乐会》,而故事中几只小猫既可爱又淘气,更是孩子们喜欢模仿和表演的角色。由于幼儿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故事情节比较熟悉,一些动作又是平时游戏时经常做的,因此在排练过程中,既节省了精力,又让每一位孩子充分享受到了表演的乐趣,使演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孩子们艺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④ 家长看到孩子出色的表现,也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更为倾心。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我国传播中的制约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传入中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对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一部分幼儿园只是将实行奥尔夫教育作为幼儿园一种创收的手段,并以此为借口,收取高额的费用。却忽视了奥尔夫音乐体系中最基本的原本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从众性,只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奥尔夫教室要求宽敞、明亮、舒适,需要放置乐器、设备,营造优美和谐的教学环境。但目前大部分地区对音乐教育的投资相当有限,无法大规模的进行音乐教育改革。此外,奥尔夫音乐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对此体系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和认识,并且能够身体力行地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传播力度和质量标准。

奥尔夫认为,音乐应该是人人参与的、人人平等的,使人高兴的心灵体验。但在某些幼儿园中,却把这种教育方法贴上了“时尚贵族”的标签。为了达到表演效果,幼儿不得不每天进行枯燥乏味的乐器表演,剥夺了幼儿每天必要的游戏以及自由活动的时间。殊不知这样的表演正与奥尔夫的幼儿音乐教育理论背道而驰。

因此,当我们在引进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全盘接受,盲目照搬。要深入研究其理论的核心价值,根据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吸收其精髓,加以改造、融合地方特点,按照其原则进行实践应用,才能更好的指导教学,更有利于幼儿发展。总的来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已在我国深入开来,他的教育理念符合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利于我国幼儿在音乐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其理论的精髓对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7.奥尔夫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七

奥尔夫教学法,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夫。奥尔夫独创的音乐教学理念,该种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在于:从音乐艺术的本源出发,通过创设本能性、实践性、创造性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技巧的最佳状态,从而实现音乐教学质量的升华。该种教学思想,完全从受教者的立场出发,打破了传统模式下,以模仿演唱、乐理讲授为主体教学形式的弊端,对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创造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帮助,而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引入奥尔夫教学法,有着极强的可行性和教学价值。以下,我将结合教学经历,谈一谈具体的教学策略。

二、引入作品创作背景,激发学生音乐本能情感

歌唱教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模式下,教师一般采用“自身领唱,学生跟唱”的方式进行,该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仅仅只是掌握了一首歌的演唱方法,并没有真正领略歌曲中的精神和内涵,因此,教学中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处于脱节状态。笔者在日常的歌唱教学中,应用奥尔夫教学法中“本能性激发”的原则,在授课之前,将教学歌曲的创作背景传授给学生,激发他们的本能情感,学生在掌握了音乐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演绎歌曲时,则更加容易做到声情并茂。

教学情境一:

教师:《过雪山草地》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肖华于1939年创作的一首反映红军不畏艰险过草地的歌曲。“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在教授歌曲演唱前,我为学生讲解了该首歌曲的创作时代和创作意境,从声乐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歌曲意境的内涵,同学们通过我的讲解了解到该首歌曲反映了红军长征中的艰难险境,演唱的本能情绪立即被激发起来。

学生1:老师,红军当时过草地和雪山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学生2:老师,这首歌曲的旋律从哪些地方体现出了红军过草地和雪山的困境?

同学们的演唱积极性瞬间被激发起来。

教师:同学们的问题能够通过实践演唱得到有效解决,下面我们进入歌曲演唱实践环节。

其次,我将全班的同学分为朗诵组、演唱组。演唱组负责歌曲演唱,朗诵组则负责阅读有关红军过雪山草地的诗词,两组同学分工合理、配合有效,将该首歌曲的理论意境充分表现出来,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融入变换教学元素,点拨学生音乐创造思维

在平时的音乐欣赏教学中,适当地融入一些变换教学元素,让同学们体会到音乐学习的多变性价值,对于点拨学生创造性思维,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培养教学对象的创造性思维,亦是奥尔夫教学法的精髓。例如,我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会适当穿插一些音乐作品创作者的生平概述、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曲式结构、体裁故事等内容,并通过引入有效的作品对比欣赏环境,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题材,不同演绎风格作品的变换性,逐步提升他们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和水平,以此作为培养学生音乐创造性能力的基础。

教学情境二:

教师:《浏阳河》是中国经典民歌,广为流传,有很多著名的演唱家都演绎过该首歌曲,例如蒋大为,李谷一,宋祖英等。超女周笔畅甚至演绎过改版的《浏阳河2008》,他们之间的演绎风格却千差万别……

一段关于该首歌曲演绎明星的介绍使得班上学生的欣赏兴趣立即被调动起来。

学生1:《浏阳河》与《浏阳河2008》在曲式结构和体裁风格上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2:真的很想听一下二者的区别。

明星演唱风格的陈述使学生的鉴赏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接下来,我便采用多媒体播放的形式,进行了对比欣赏教学,欣赏结束后,我自然而然地引入创造性教学环节,要求全班同学,根据欣赏认知,改变《浏阳河》作品中的一段、一章,使之体现出不一样的音乐风格,而由于有了之前的变换性欣赏,大家也投入到创造性创作中,教学目标得以彰显。

四、旋律表演相互结合,点燃学生音乐实践情绪

旋律是音乐理论的基础,也是歌曲构成的灵魂,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如何将音乐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成为了教改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认为,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不应单纯地向学生传授音乐旋律的理论知识,更要鼓励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做出实践动作,通过一些简单的动作和舞蹈去诠释音乐旋律中所要表达的内涵。

该种教学模式的好处在于:一方面,通过动态演绎,学生能够更有效地领略音乐作品旋律所要表达的含义;另一方面,舞蹈动作演绎能够使学生的肢体力量和形态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加深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学习者的音乐技能和主动学习态度,亦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原则与精髓。例如,我在讲授《川江船夫号子》这首歌曲时,便采用了旋律表演相互结合,点燃学生音乐实践情绪的教学模式。

教学情境三:

教师:《川江船夫号子》旋律舒畅,旋律中既有紧张战斗时坚定有力、充满信心的意境;又有闯滩夺险时其实强烈、急促紧张的意境……

在开始演绎前,我将该首歌曲中的音乐旋律理论介绍给学生,并将歌曲中每一段曲子旋律所表达的意境分析给学生听。

学生1:川江船夫紧张战斗、闯滩夺险时是怎么样的?

学生2:他们的工作有危险吗?

通过一连串的意境讲解,学生的表演情绪被我调动起来。

其次,我让学生根据我的理论讲解进行遐想,将自己想象成川江船夫中的一份子,跟着歌曲的旋律,大力地向前划着船。

最后,我引导学生根据歌曲旋律进行亲身表演,每人手持一副船桨,在歌曲的伴奏旋律下,随着号子,摆动船桨,一边做划船的动作,一边口喊号子。

在上述课堂教学情境下,学生的音乐鉴赏理论知识得到了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同时,由于参与了表演实践,他们的音乐演绎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可谓一举多得。

五、结论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是一种以音乐为内容的实践教育活动,为使这项实践教学活动的质量得到提升,内容更为丰富,引入奥尔夫教学法,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能观念、实践技能进行综合培养,是一种十分可取的教学模式,而该种教学理念和模式,值得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春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2015(09).

[2]侯杰.奥尔夫音乐理念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09).

8.奥尔夫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奥尔夫节奏教学;幼儿园音乐活动;应用

中图分类号:G613.5

奥尔夫,是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以其命名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不断地繼承和发展过程中已经在全世界的音乐界广为流传,并且极其频繁地运用于音乐的教学。在奥尔夫看来,节奏教学的行为是集语言、动作和音乐为一体的,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表演。其中,节奏教学核心的因素就是节奏,它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同时也是关键。

一、奥尔夫节奏教学的主要特点

(一)注重“原始性”,提倡综合性的音乐教育

奥尔夫节奏教学十分注重遵循音乐教学的“原始性”,并且将语言和动作融入其中。由于幼儿刚开始接触教育,因此融入其他音乐的教学因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另外,奥尔夫节奏教学十分注重对幼儿本身在音乐学习上的天赋,它的内容以简单的音乐元素为主,但是它十分注重教学的质量,力求完美。奥尔夫节奏教学并没有遵循特定的模式,但是具备多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并且不断地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二)关注幼儿的内心世界,致力于提升幼儿的创造力

奥尔夫节奏教学十分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它将幼儿作为教学的主体,因此在其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的选择上主要以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征为参考对象。在音乐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也致力于为幼儿创造一种和谐而又轻松的学习氛围,这对减轻幼儿的心理负担,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利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音乐情感,从而培养幼儿在乐感以及节奏上的敏感度。当然,教师还需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引导幼儿充分地展开自己的想象以及创新,从而深刻地了解音乐的涵义。

(三)重视本土文化,具有民族特色

奥尔夫节奏教学之所以这么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是建立在当地文化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在语言特色上,还是在其文化内涵上都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因此其特点之一就是开放性。也正是有由于其民族特色,幼儿才更加地感兴趣。

二、奥尔夫节奏教学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运用

(一)倾听生活中的节奏,感受节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节奏其实是无处不在的。艺术源于生活,节奏同样也是。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我们能发现很多声音都是有节奏的,如人体本身的呼吸是有节奏的,自然界中的雨声也是有节奏的。因此,在对幼儿节奏感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地利用起身边的资源,引导幼儿去发现和感知身边的节奏,利用为幼儿所熟悉的事物能够引起其学习的兴趣。在下雨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仔细地听雨落在地面上的声音,通过感受大雨和小雨落下的快慢来感受节奏 ;还可以通过引导幼儿来感受闹钟的时针的节奏;另外,通过组织幼儿进行课外活动所运用的器材发出的具有节奏感的声音来感受节奏。教师还可以让幼儿通过做一些小游戏,来感受自身具有节奏感的声音,比如通过玩“当医生看病”的这个游戏中,教师指导幼儿通过听诊器来感受丰富节奏韵律的心跳声等等。这些符合幼儿兴趣,为其所喜闻乐见的游戏和活动,由于其具有与幼儿生活贴切的特点,因此在节奏教学中能够起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将语言朗诵巧妙地引入节奏教学

语言对于任何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包括幼儿。因此,通过语言来进行音乐的节奏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对音乐学习刚起步的幼儿来说是十分有效的。其中,奥尔夫将幼儿的姓名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组合,然后让幼儿有节奏地朗诵出来,并且在其中能够互相认识。对于这个简单的朗诵姓名的游戏,幼儿能够确切地体会到节奏的变化,从而有利于增强其对节奏的敏感度。另外,在语言朗诵进行节奏教学的过程中,奥尔夫还强调可以对幼儿进行多元化的节奏感训练。如让幼儿根据拍子的变化来进行相应的朗诵,从而加深幼儿对不用拍子不同节奏的感受。同时,还可以通过给予幼儿固定的节奏,针对一种节奏来对幼儿进行训练,让幼儿给其加上不同的名词。这样的节奏训练法,有利于加深幼儿对每一种节奏的印象。

(三)用动作来灵活地表现节奏

(1)声势活动

通过不同身体部分表现出来的动作,就是将身体作为一种打击的乐器,通过不同的动作能够体现出不同的节奏,这就是奥尔夫节奏教学中所利用的声势。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来玩游戏的方式,根据其中的台词来表现相应的动作;然后让幼儿总结出自己的哪些身体部位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然后教师再通过节奏让幼儿做出相应的声势和动作,通过语言的节奏训练法能够大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2)声势与律动、舞蹈的结合

奥尔夫节奏教学中的一大特色就是将声势和律动以及舞蹈结合起来对幼儿的节奏感进行训练。比如利用一定的舞蹈,在音乐主旋律的部分让幼儿进行一些声势动作,并且在其中融入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这种教学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幼儿学习的效率,丰富了幼儿感受节奏的方式。

(三)用乐器表现节奏

幼儿本身对乐器这一类的物件就感到好奇,因此利用其来进行节奏教学的手段正是符合了幼儿的兴趣。其中,教师可以选用不同的乐器来为幼儿展现不同的节奏,从而增强幼儿的节奏感。

结语:

奥尔夫音乐教学是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面貌。其充分注重幼儿的天性,强调幼儿创造性的发挥等等优势,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晓婷. 浅谈奥尔夫节奏教学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5)

[2]李亚秋. 奥尔夫教育理念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1)

9.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篇九

奥尔夫音乐教法的内容很多,这里简要说出了其中的要点,有兴趣的同行可以看看: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特别是它充分体现了我们所推行的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让学生主动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强调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因此,探讨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系统研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借鉴其精华,促进我们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深化素质教育,显然是很有必要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是一种思想。一种对待音乐教育的态度。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在深入研究世界各国的音乐教学法、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体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但证明了它的科学性,而且逐渐得以发展、成熟和完善。其教育体系包括它的音乐教育思想理论、元素性音乐教育观点、音乐教学育人目的等。

一、节奏为先导

节奏本身能独立地表现一定的音乐意义,又是音乐、舞蹈和语言共同的基因,从节奏入手,可以通向三者中的任何一方,也可以把三者贯通起来,溶为一体。“节奏先导”不是一条原则或一个公式,而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对于基础音乐教育,节奏训练显然占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节奏活动与孩子们的生理、心理节律有着直接的联系,它比较单纯,直感强,可以不借助于任何器具,仅用“肢体活动”来表现,易于着手,易于被感受和领会。使孩子们参与音乐活动的技术难度降至最低的限度。节奏为先导,具体在每节音乐课,常以节奏开始,其内容大都是儿歌(如:“小老鼠,上灯台……”、“小白兔,去赶集,买个萝卜当鸭梨……”等),或与该课主要内容相一致的节奏内容,作为其后教学的前引。一般先是进行朗读与拍手同节奏的类型,进一步发展为朗读与拍手,朗读与踏脚,拍手与踏脚节奏互补的二重声部节奏类型,最后可再发展为朗读、拍手与踏脚的三重声部节奏类型。节奏的训练,很少用谱,让学生直接随教师一起做声势动作,再配合接近人体的乐器(打击乐器)的使用,让学生在多次反复中记住它。同时为了培养合作协调等“非音乐”的素质,或是为了使教学气氛轻松活泼,也使用一些不是直接为本课的后续教学作引导的节奏内容。

二、边玩边学

按照奥尔夫元素性音乐教育的观点,音乐教育首先是“育人”,要求在音乐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材中的内容不仅是简易的、易被孩子们所接受的,并且最好带游戏性,不能用成人性的,专业的尺度去要求和衡量。根据这一特点,结合现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奥尔夫体系中大量的与培养音乐素质有关的游戏,如:“我是 集体的一部分”(进行包括空间感、协调性和听觉的多项训练)、“声音的传递”(由最初的声音模仿到多声部和声的合唱训练,以及高度的思想专注、反应敏捷性和集体协作等多项训练)、“老子与儿子散步”(通过左右手拍击不同的节奏,进行双手平衡、相互协调和二重节奏的多项训练)等,(具体的游戏内容和方法可参看秦德祥所著的《元素性音乐教育》一书),使音乐教学不限于音乐学科本身,也不限于只是智力因素的开发,而是注重于想象力、创造力、空间感、结构感、美感、敏感反应能力、注意力的集中与合理分散能力、平衡能力、记忆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能力训练,特别明显的是由于把教材内容载入游戏之中进行教学,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游戏中边玩边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信。

三、课内器乐教学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大量的简单乐器的器乐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显著区别其它教学法的特点。

1、注重多声部的音乐:常以卡农,分组合奏,大合奏等形式,尽量不搞大齐奏,尤其要重视分组的练习和演奏。总体的演奏效果比较丰富和复杂,但其中每人的演奏都是比较简易的,这样去培养学生互相合作、配合协调的习惯,同时掌握了常用的歌曲伴奏形式以及较复杂的打击乐合奏形式。

2、简而不陋:简单的乐器,简便的演奏,简朴的乐曲,但是,乐曲的结构,演奏的表现力等诸因素都得到了十分鲜明的体现。

3、由浅入深,融合贯通:由于奥尔夫器乐课堂教学是从最简单的肢体活动开始,逐步引伸到接近人体的乐器,再发展为竖笛吹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开始器乐学习时,接触的是最易感受和领会的形式,完全消除了学生的各种学习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并且保证在其后所进行的每一项加深内容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完全熟练掌握前一项的基础上发展延续的,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力所能及的状况之下,使学生的参与面达到百分之一百。目前,学生无论在校内或校外,音乐的学习都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乐趣之一。

四、创造能力的培养

10.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篇十

现代科学家把人的智能归纳出了七种,即: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七种。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不只是单纯的音乐教学,而是融音乐、动作、舞蹈、语言、游戏、创作及其它为一体的。在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极其注重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及参与性,赋予孩子们综合的能力。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在没有困难的压力下学习和掌握原本性的音乐,并且锻炼其它方面的能力。这种感受和体验的获得不是先外在的知识灌输和技术训练,而是通过亲自参与、自发地、自然地、无形得获得。

通过一个简单而有趣的音乐游戏,就能掌握音乐中的速度和力度的变化等,而且还会运用空间智能及数学逻辑智能,以及人际关系及自我认识、身体运动智能等。这个游戏就是“听老师口令和鼓点摆初不同的新颖的姿势和造型”,孩子们闭上眼睛时什么都看不见,因此脑海中必须得有同伴间相互的空间位置,然后还得迅速地组成相关数字的各个小组,这便是对空间智能及数学逻辑智能的开发和运用;在孩子们互相找伴和相互凑成几人一组以及摆出身体各种造型时,让孩子们尝试到了被拒绝及相互认可的滋味,这便是对人际关系智能的开发和运用;在这个游戏过程中,老师让孩子用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摆出相应的造型,不也正开发和运用了自我认识智能及身体运动智能吗?

在这短小而轻松的一堂音乐游戏课中,孩子们的各方面智能都得到了开发和运用,这不得不为奥尔夫音教法的魅力而感叹!

在另外一节音乐游戏活动中,我们让孩子们用美术、用线条、符号及毛线等把音乐表现出来。孩子们用简单的符号表现人体最基本的四种表情----喜、怒、哀、乐。孩子们都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在作业上展现了一幅幅丰富的简单而又形象的表情符号。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发开了。紧接着又让孩子们用颜色来表现。最后,让孩子们用线条、形状、颜色等,分组设计一个音乐故事,把它画在白纸上,然后再把故事表演出来。孩子们都积极地开动脑筋,编故事——调颜色——编线条、想符号——画故事——表演故事,一步一步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孩子们的画面及故事表演生动而新颖得让人叫绝!我们都无不为孩子们的智慧而高声地喝彩了起来!

这不是简单的是一次音乐活动,而是巧妙大胆地溶入了美术、创造、表演等,把孩子们的潜能都大胆地挖掘了出来,让它开发的不仅是音乐智能及身体运动智能以及其它多方面的智能,它培养得更多的还是孩子们的大胆的探索及尝试和创新能力!

11.奥尔夫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智力障碍学生;生活数学;奥尔夫音乐教学

一、研究背景

智力障碍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衡量智力障碍学生有三个指标:一是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智商分数低于两个标准差;二是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发生时间在18岁以前。他们由于智力程度和家庭环境的不同,本身的生理及心理缺陷以及在家形成的各种不良习惯,使大部分学生的行为、语言、自制力、自理能力以及情感等方面的障碍,很难融入课堂学习。

生活数学,就是在数学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切入点,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事例,逐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和思想方法。智力障碍学生学习时注意力不易集中,稳定性差,思维直观、不连贯、抽象概括能力差。奥尔夫音乐教学是根据特需学生身体、心理的需求,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如韵文、歌唱、律动、绘本、乐器演奏、戏剧等艺术活动,促进特需学生人格发展的丰富及圆满,提升特需学生身心发展并提升其生活品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某培智学校中段班级,全班共有8人,男生5人,女生3人,年龄在12~17岁之间。班级中有一个自闭症学生,一个脑瘫学生,其他学生为智力障碍学生。经韦氏智力量表测量,该班智力障碍学生的智力水平在33~63之间,有2人处于中度智力障碍水平,3人处于轻度智力障碍水平,1人处于重度智力障碍水平。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实验法

4.访谈法

三、研究过程

通过文献查阅,了解一些特殊教育中有关生活数学的教学方法,以及有关创造性音乐教学的相关理论,并及时与个案家长进行访谈,对个案进行评估,掌握个案学习生活数学的情况和个案出现的典型行为问题。实验过程共持续二个月左右时间。以创造性奥尔夫音乐教学为媒介,分为平时对学生生活数学课堂中对上课注意力保持时间、课堂参与度、典型问题行为发生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基线期),创造性奥尔夫音乐教学在生活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和对上课注意力保持时间、课堂参与度、典型问题行为发生情况这三方面进行观察记录(干预期),及以后在生活数学课堂上不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时,培智学生在上课注意力保持时间、课堂参与度、典型问题行为发生情况这三方面进行观察(追踪期)。

四、研究结果及讨论

经过两个月左右对我班智力障碍学生的的实验,记录我班6个智力障碍学生在基线期、干预期、追踪期三个期间学生在上课注意力保持、课堂主动参与度、典型行为问题三个情况每天的情况,并取平均值,从而记录奥尔夫音乐教学是否对生活数学有用。从总体上看,对于每个学生在干预期间上课注意力时间、课堂主动参与都有所增长,典型行为问题出现的次数有了减少,但不是很明显。但是,相比基线期,追踪期学生这三个方面的数据表现要好一些。通过后期访谈家长结果显示,他们在生活中学习状态也有一定的改善,他們对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都有一定的提升。他们基本上都有能主动复习当天学习的课程内容。

总的来说,奥尔夫音乐教学对于智力障碍学生在生活数学课堂的运用还是有效的,能够增加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时间,增加课堂参与的次数。

(作者单位 重庆市渝中区培智学校)

12.奥尔夫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二

一、幼师乐理教学的意义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乐理作为幼师音乐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其开设的意义是无可厚非的, 如果把整个幼师音乐课程体系比喻为大厦的话, 乐理就是坚实的基石, 作为幼师声乐、视唱练耳、钢琴以及幼儿音乐教学等课程的基础, 乐理掌握的深浅也关系着其他音乐课程的进展, 但究当前乐理教学的现状而言, 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与幼师其他音乐课程, 甚至是幼儿园的音乐活动脱节的现象, 老师往往在课堂上, 就乐理而言、就乐理而练、就乐理而考, 教学形式与方法也比较单一缺少变化, 学生往往在乐理课堂上就乐理而学乐理, 而忽略了乐理的实际运用, 一些简单的符号、节奏在声乐教材、视唱教材中出现的时候又变得不认识。在学习过程中, 也显得无味、甚至懈怠。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

(一) 卡尔·奥尔夫介绍

卡尔·奥尔夫 (1895-1982) , 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 音乐教育家。奥尔夫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卡尔·奥尔夫从小对音乐和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为他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剧大师奠定了基础。1924年奥尔夫与友人——舞蹈家军特合作在慕尼黑创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 即“军特学校”1937年以一部十四世纪诗集手抄本创作的音乐剧《卡尔米娜·布拉纳》实现了他的突破, 从1935年至1942年, 奥尔夫的三部成名作问世:《卡尔米娜·布拉纳》 (1934-1937) 、《月亮》 (1937-1939) 、《聪明的女人》 (1941-1943) 相继问世。[1]

(二)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特点

作为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影响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严格意义上说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法, 而且一种音乐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奥尔夫的理念是“原来的音乐”通过融合语言、游戏、体态律动、唱歌、乐器演奏即兴创作表演等综合艺术形式, 提升孩子音乐修养、激发创造与创新精神、培养社交能力与群体意识, 以及培养自我意识与自信心。表达思想和情绪, 是人类的本能欲望, 并通过语言、歌唱 (含乐器演奏) 、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 自古如此。[2]奥尔夫认为, 音乐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和语言、舞蹈紧密连在一起不可分割的, 因此形成了以声势、律动、打击乐器、图谱、语言、舞蹈为主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主要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仅仅向学生提供一些原始性的材料如:节奏、节拍、音符、调等音乐的相关材料, 学生通过在范例和教师启发引导下进行集体创作的音乐学习, 或以即兴编创歌词或吟诵韵文来诠释上述的四种音乐材料;并自己创造的音响和图形来记录自己的音乐, 通过学生在即兴基础上所进行的综合性创造过程, 来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基本乐理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再此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师乐理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一) 乐理内容与语言的结合

节奏与节拍是贯穿于乐理教学中的重要音乐元素之一, 但与节奏最为紧密联系的莫过于语言, 因此, 将语言与节奏结合起来, 会变得更加朗朗上口, 不仅让学生用语言模仿生活中的声音为歌曲中的典型节奏进行编配, 还可以借用古诗词或儿歌、童谣冠以相应的节奏型, 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节奏韵律感和极富变化的特点, 如以水果为主题利用语言节奏的特征, 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话的形式感受不同的节奏型。

比如:梨:表示X四分音符节奏

苹果:表示X X八分音符节奏、

火龙果:表示X X X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等等。

再如:将一些音乐记号编成口诀, 使枯燥刻板的乐理知识简单化、形象化, 便于记忆。如在苍南民歌《童诗》中, 出现了倚音、延长音、波音和连音记号。教学中, 即可伴随着识谱教学, 如将“倚音记号”口诀化为:一个姑娘爱打扮, 头上总有花来攀;唱时轻、音值短、不把风头抢;“延音记号”口诀化为:一个小孩生来俊, 弯弯眉毛圆眼睛, 生在头顶歌延长, 长在双音音就停;“波音记号”13诀化为:一扭一扭像波浪, 它的名字叫波音, 上波音、下波音, 上下二度颤一音;“连线记号”口诀化为:一拱一拱像小桥, 有长有短有大小, 上面不能车马过, 只有歌声飞过桥, 同等音高来过桥, 歌声连续余音绕, 不同音高来过桥, 声音圆滑多美妙。如此一来, 这些记号便很容易被学生们记住, 且印象深刻。[3]

(二) 乐理内容与图画的结合

音乐虽然是无语义性和可视性, 但是可以它也是一种线条的艺术, 一段旋律的出现, 线条便出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因此, 利用这一特点, 也可以使一些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如:在教授音符的内容时, 往往采用的都是很直观将音符板书于黑板上, 冠以相应的名称进行识记, 学生经常是在课堂上滚瓜烂熟, 下来后的习题又不知所措, 在此部分教学的时候, 笔者尝试将鸡蛋的图案与音符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形象而生动地接受到知识, 还利用老师提供的图片探索出了音符之间的时值关系。如:全音符:一个鸡蛋的图片;二分音符:一个长出芽的鸡蛋图片;四分音符:一个长出芽的黑色鸡蛋图片;八分音符:一个长出芽和叶子的黑色鸡蛋图片。在教学过程中, 先以一个配以上述图案的童话故事展开, 让学生对照乐理书, 找到图片与音符知识的联系, 再以小组的形式, 利用规范的音符卡片, 结合老师给出的节拍和小节数创作节奏组合。学生在此过程中, 不仅掌握了音符的知识, 探索出相互之间的关系, 还通过动手的过程深刻的记住了它们实际运用的变化。

(三) 乐理内容与动作的结合

幼师的乐理教学中涉及到一些简单的曲式结构的教学内容, 往往都是以分析谱例及听音乐进行教学, 学生在接受此内容后往往容易遗忘,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用身体动作表达音乐是学生们较为容易表达音乐的方式, 除了最简单的用拍手、跺脚、摇晃身体的方式感受音乐之外, 还可以通过模仿音乐的内容来进一步表达音乐, 如:辨别音乐结构的游戏指通过音乐伴随下进行的音乐游戏活动, 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音乐的结构性。例如:利用肖邦创作的《小狗圆舞曲》设计一个传球的游戏, 在游戏中引导学生感受的ABA′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并且分辨快速与抒情的音乐表现, 引导学生利用简单声势对乐曲内容进行表达:

游戏准备:彩带、皮球

游戏方法:

1. A:学生围成圆圈进行传球——B:随音乐自由舞蹈——A:学生围成圆圈进行传球。

2. 根据学生的即兴创造进行表演。

3. 引导学生总结“乐段变化”的实际效果。

游戏规则:

1.学生在ABA′的音乐进行时, 每一个乐段变化时及时作出想对应的动作反应。

2.学生需要在A乐段音乐进行的时候赶紧将球从自己的手中传递给下一位同学, A段音乐结束时, 球传到那个同学的手中, 谁就出来挥舞彩带进行舞蹈。

结语

乐理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结合幼师音乐教学的特点, 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语言、图片、游戏等多种形式可以充分激发幼师生对乐理课程学习的兴趣, 让幼师学生在乐理教学中从内容到形式以及方法上拓宽视野、形式上不拘一格享受乐理教学的乐趣、建立多角度、多通道的立体感受方式、真正的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充分的表现、表达自我对音乐的感受与创造。■

摘要:乐理教学是幼师音乐基础课程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语言、图画、声势、游戏等多种形式, 运用实例说明如何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到实际的幼师乐理教学中去, 使枯燥、单一的乐理教学变为生动有趣, 再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同时, 也向学生传递一种丰富的音乐活动的理念。

关键词:奥尔夫,幼师,音乐教育,乐理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艾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62.

[2]李妲娜.奥尔夫教学法.中国函数音乐学院教材, 1986.

13.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概述 篇十三

目前这种音乐教学法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普及,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奥尔夫受到了达尔克兹体态律动以及现代舞表演的影响和启示,采用将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创造出了一种既具有原始风格又富有表现力和主动精神的新型音乐教育理论思想。长期以来,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模式一直采用以歌唱、乐理知识教学为主体的陈旧教学模式,忽视了幼儿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及情感激发,也忽视了幼儿在音乐学习方面的主动性、主体性以及创造性,所以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不会将学习音乐当成是一种负担或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孩子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世界当中,用他们的音乐能力来自由地演绎,从而以独特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音乐、对世界的感悟。当音乐成为孩子的一种本能需求时,孩子们对音乐理论、音乐情感、音乐表演、乐器演奏等,就会掌握得轻松自然,而且非常扎实。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还强调对精神的塑造,在音乐课堂上孩子们会用各种简单的乐器来拍打节拍、演绎节奏,当一群孩子在一起运用不同的声部进行表演时,那种动人而悦耳的交响乐声就这样诞生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带给了孩子们集体表演的乐趣,使孩子们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14.奥尔夫教学中节奏教育 篇十四

在培养幼儿音乐素质中,我们学习和借鉴了卡尔·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节奏练习,实践证明,这对于节奏感的培养是卓有成效的。

卡尔·奥尔夫是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他独创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在德国被广泛采用,自1961年起专门成立了“奥尔夫研究所”,通过他们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使奥尔夫教学流传世界各国,在国际上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是人类最本能的音乐,它是人类本能性自然、直接、即兴的流露。“原始的

节奏”是人类脉搏跳动、呼吸及内心情绪起伏的体现。由此可见,奥尔夫是力图通过人类最根本,最自然,也

是最古老的音乐实践形式——即兴演奏,通过与动作、与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节奏,以唤起几乎一切人(特

别是儿童)身上潜存的音乐本能,使音乐成为人们自然、自发的要求。他根据音乐的始源和发展规律即音乐生

理——心理法则,建立起来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是合理、科学、有效的。

他还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

存在。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

我们现在从奥尔夫教学体系中归纳出以下几种节奏练习方法:

一、语言节奏练习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如何通过民谣、儿歌,让儿童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这里就不细叙述。但必须强调 的是,要结合一定的词组和语句去掌握一定的节奏型,然后再结合一定的动作和舞蹈去加强节奏,使孩子在边 朗诵(或唱),迫跳,边拍掌,边跺脚等过程中,去培养节奏的敏感性。

如:

(附图 {图})

这是一首通过说儿歌,掌握一定的节奏型的练习。加上拍手、拍腿、跺腿三种不同节奏型的伴奏方式,使

这首儿歌的节奏练习具有音乐性,不是纯机械性地打拍子,而是在流畅、自如、有力度的变化,富有表现力的 伴奏过程中,掌握节奏。

二、声势练习

这是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制约的,极其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方法。通过有规

律的拍手、拍腿、跺脚等形式掌握各种多变的节奏型,并为幼儿自己创造节奏型(为儿歌、歌曲伴奏)积累素 材。

根据幼儿认识具体形象的基本特点,我们采取用红、绿、黑三种不同颜色,分别表示是拍手的节奏,拍腿 的节奏,跺脚的节奏。幼儿可自己看着谱而动作;也可由教师边指导幼儿看谱来做节奏练习;还可以不看谱,而由教师先拍一种节奏型,让幼儿模仿,反复再现。从而使幼儿听觉快速反映得到培养,同时得到了节奏的练

习。这种学习方式我们把它叫做声势练习。

以下提供几组练习作为参考:

1.拍手声势练习

(附图 {图})

2.拍腿声势练习

符杆向下表示左手拍左腿。符杆向上表示右手拍右腿。

符杆同拍向上下,表示双手同时拍双腿。

(附图 {图})

3.跺脚声势练习

符杆向下表示左脚跺地。

符杆向上表示右脚跺地。

(附图 {图})

4.综合声势练习

每一种节奏型,包括二至三种声势练习,拍节奏时从左至右看节奏谱,按节奏进行三个声势的节奏练习:

(附图 {图})

三、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

在拍手、拍腿、跺脚的声势训练基础上,进行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对于儿童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将幼儿分成三组,每组以一种声势和节奏型进行练习,然后将三组合起来为儿歌式歌曲伴奏,便成了三个 声部的节奏音乐了。

拍手、拍腿、跺脚三组为歌曲伴奏:

(附图 {图})

四、轮说节奏练习

在以节奏型为基础的说儿歌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将幼儿分成两组或三组进行轮说,这不仅能加强幼儿的

节奏记忆能力,同时为今后学习轮唱奠定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例如:

(附图 {图})

请第一组小朋友按节奏拍手说歌词,第二组小朋友从☆记号(比一组晚一拍)按节奏拍手说歌词,当第一

组说到“敲呀敲锣”时再反复一遍“敲呀敲锣”,最后说“鼓”时两组找齐。

五、变奏节奏练习

同一首儿歌可用不同的节奏分别说。也可用不同的节奏同时说。各种不同节奏则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例如:

(附图 {图})

以上我们介绍了五种节奏练习的方法,它不仅要求幼儿动手、动脑,运用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等器官亲

自参与活动,而且在玩、说、唱、动、奏的过程中去感知节奏,体验节奏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不是沉闷地、一

味地坐着伴奏,机械地奏乐,而是能充分激发儿童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从各方面来说,这种学习节奏 的方法,均寓学习于游戏之中。真正实现了“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这完全是符合儿童心

上一篇:主题团日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车辆和驾驶员管理制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