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重点知识点

2024-10-05

高中语文重点知识点(精选8篇)

1.高中语文重点知识点 篇一

【直呼其名】有三种情况:

自称姓名或名。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用于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而言,字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名与字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来取。

【号】即别号、表号。号一般由个人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青莲居士、少陵野老、玉溪生、四明狂客、醉翁、已斋叟、我佛山人、百炼生等等。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史忠烈公(史可法),缪丑(秦桧)。

【斋名】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杨诚斋(杨万里);聊斋先生(蒲松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籍贯】如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柳河东——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顾亭林——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郡望】如唐代韩愈,世人称为韩昌黎,是因为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韩愈实际上是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而苏轼也曾自称“赵郡苏轼”、“苏赵郡”,苏氏是赵郡的望族(实际上苏轼是四川眉州人)。

【官名】在古代官名用以人的称谓十分普遍,如“阮步兵”——阮籍,“嵇中散”——嵇康,“洪经略”——洪承畴,“孙讨虏”——孙权,“贾太傅”——贾谊;“杜拾遗” 、“杜工部”——杜甫;“柳屯田”——柳永。

【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遂以武侯相称;谢康乐——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王荆公——王安石;诚意伯——刘基。

【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贾长沙——贾谊,他曾贬为长沙王太傅;陶彭泽——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骆临海——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柳柳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贾长江——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

【兼称】如《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2.高中语文重点知识点 篇二

笔者在刚接手高一班级时做过调查, 8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语法似懂非懂, 掌握不够;这个数据里面又有17%的学生甚至连最简单的“主、谓、宾”都不了解。这些语法知识薄弱的同学对涉及语法的病句修改一头雾水, 划分不了层次, 更别说文言文了。 针对这些现象,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为要做好以下方面的转变。

一、不再淡化处理, 强化学生语法意识

在早此时候的语文课改中提出的 “加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1]等改革方案所引发的关于“淡化语法教育”的争论已经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甚至出现由“淡”到“弃”的局面。 之所以会这样, 主要是因为《考纲》这根“指挥棒”在发挥作用, 高考翻译当中的“句意”分的提法模棱两可, 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握不好“度”, 对于语法要如何教, 教到何种程度, 平时如何检验语法教学效果等问题, 教师没有明确方向, 举棋不定。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 语法教学在有些教师和学生眼中属于“高投入, 低产出”的教学模块, 大量时间精力投入, 繁杂不堪却很难在答卷中有明显提高。 这使得一部分老师和学生对语法知识模块望而却步。 针对这个问题, 笔者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翻译必须遵循 “字字落实” 的翻译原则, 将答案中的句意分转化成得分点, 要求学生在看文言文的时候, 忽略答题要求, 全盘理解。 这样做的好处是, 学生开始重视一些原来忽视了的语法现象, 比如《项羽之死》中的“项王军壁垓下”, 学生在翻译的时候, 结合以前教过的《鸿门宴》中的“沛公军霸上”的军是理解成“驻军”, 更缺乏思考能力的同学很容易把两个军字理解成一样的意思, 仓促之下把原句中的“壁”忽略了。 在要求他们划分这句的句子成分之后, 学生才找到问题所在。“项王军”是主语, “壁”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原句省略了垓下这个地点前的介词“于”, 补充上去之后, 发现这些还涉及介宾结构后置的倒装。 这样的教学实例在书中非常多, 每次都强调后, 学生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一眼能发现句中的语法现象, 这样坚持下来, 学生不仅语法学好了, 而且对文言文的兴趣更浓厚了, 文言文这个模块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另外, 语文教材和考试内容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翻遍语文课本, 内容本身基本不直接涉及语法。 文言虚词不再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后, 试卷当中就没有了直接专门针对语法的题目, 这就让教师和学生有了语法教学不重要的错觉, 但事实是语法知识在语文教学的中无处不在, 考点也是暗扣在题目当中。 因此, 语法教学的淡化处理也会付出相应代价, 其结果就是学生语法基础薄弱, 由“点”辐射到“面”, 学生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与解题能力都受到很大影响, 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 语法教学的淡化是否“矫枉过正”了。 任何问题脱离了实际情况去谈都是不全面的, 语法教学淡化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不能轻视。 虽然这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 但一线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调整方向, 自己不能“轻视”语法, 教师要花心思将“隐形的语法考点”挖掘出来, 还原课本, 展现给学生, 引导学生重视语法, 学会运用语法知识。

二、打破初、高中的语法教学的隔阂, 实现有效链接

笔者教过一年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教学也有自己的方向和特点, 教授的重点基本都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文章或诗词的情感, 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的过程体验, 但扎扎实实地系统地学习语法比较少, 比如学生可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内容, 这种体验式的东西对他们而言难度不会很大, 但真正要深入字词, 分析句子语法时能力就显得不足。 当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时, 接触到要求更高的文言文或者词句分析时, 开始觉得难度加大, 学得比较吃力。 相对的高中的语文教师也是按照高中的教学要求上课, 高中课本也没有设立专门的语法学习章节, 并且绝大多数教师并不了解学生初中的学习情况, 总以为这些语法知识在初中就应当掌握了, 只是涉及地方会提及, 也很少花大量时间系统地教, 于是两头都忽视了, 没有有效衔接。 这就需要语文老师转变观念, 本着“一盘棋”的观念, 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 在初中阶段进行适当讲解。 高中教师在全面讲文言文之前先做好语法的复习和强化, 笔者就是在每年的高一教学前, 先花几个课时的时间, 从基本的成分讲起, 把语法知识讲清讲透, 并把语法知识会在病句和文言文中出现的考点和考查方式交代清楚。 解决基础再开始讲课文, “磨刀不误砍柴工”, 多年下来发现效果比较好。

三、改变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实效

在教学实践中, 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但提起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语法知识, 如何让学生愿意钻研语法, 就变得很困惑。 讲语法知识, 往往留给大家的印象就是枯燥,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课堂反应较慢, 难有互动, 教师教得辛苦, 效果却不显著。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不足, 以往都是“满堂灌”, 教师不停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却没有让学生参与进来, 自己摸索, 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使得学生可能掌握了知识, 没有掌握方法, 碰到没教过的题目解决不了, 学生能力没有实际提高。 笔者在教《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时, 一开始打算自己讲, 但发现课文内容长, 语法多且复杂, 为培养学生的兴趣, 我在课前设置了学习小组, 将课堂任务按段落分配到小组中, 通过小组讨论整合再形成答案, 板书出来。 学生对课本里面的“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语法现象找得很全面, 课堂气氛很好。这样做既能减轻任务量又能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 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合作和积累。 另外, 组以组之间, 我也让他们互相设置难题, 拷问对方, 这样既能强化知识点, 又能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学生学习语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另一个不足之处在于, 以往讲语法都单纯教授语法知识, 在学生眼里, 艰深难懂, 教师很少将语法知识联系生活来讲, 这样, 语法教学就被“架”在一个高而空的位置上。学生体会不到学习语法知识的妙处和用处, 缺乏兴趣, 语法教学当然就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有时为加深学生的印象, 我在讲文言文时, 将难懂的句子转变成现实生活中非常好理解的现代汉语的句子, 学生一对比, 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 我还设置一些小练习考查学生, 比如让学生用文言文形式写一个请假条, 提出要包含哪些句式。 学生觉得很新颖, 很快就动手, 自己造句, 其乐无穷, 交上来的请假条我挑比较好的板书出来, 也把有问题的拿出来, 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 动手改, 这样, 他们很容易记住大家犯过的语法错误, 对学习语法不再排斥。

等学生都有了学习的兴趣, 就要解决“用”的问题, 也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 往往有学生说, 我知道这个是倒装就是没把它倒装过来。 这时别着急责怪学生, 老师要做到让他们学会使用这些知识点。 笔者会设一个课堂前五分钟提问环节, 我向学生发问, 经常我会故意说错, 让学生找。 也会在知识积累上和他们一起努力, 制作一些班级教材, 学生和老师一起收集资料补充, 定期更改, 考查。 久而久之, 学生记的东西越来越多, 用起来得心应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现阶段, 我们要把目光放在如何搞好语法教学上, 而不是要不要重视语法教学上, 学生的学习情况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因此, 我们不能忽视语法教学, 应该将语法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抓, 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语法知识的基本规律,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教学真正实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摘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可忽略, 高中语法教学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 却长期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没有得到应有重视。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现有观念, 合理改进语法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实践中更好地完成语法教学这个教学任务。

关键词:高中语法,语法知识,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近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高中语文知识教学策略分析 篇三

关键词:知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21-0150-02

策略性知识是一种智力技能,是在概念和规则掌握的基础上,将概念和规则(包括理解知识的方法、复习和巩固的方法、以及做题的方法等)运用于与原先的学习和练习相似或不同的情境之中。策略性知识是学习者用来调控其学习和认知活动本身的,其目的是更有效地获取新知识和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种一般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和运用都要受到策略性知识的指导和支配。策略性知识分为两级水平:较低级的为一般学习活动的策略知识,如控制与调节注意的策略、记忆策略和提取策略等;较高级的为创造思维策略知识,这类策略往往是因时、因人、因内容而异的过程,难以程序化。语文学习的策略性知识指的是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为了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而采用的有助于语文学习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和办法。它又包括注意策略、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复述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等等。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单一化的教学策略

通过单独开设学习策略课,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与技巧。这类训练模式适合在高三进行,可以使策略性知识的教学更加具有系统性,能够使学生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策略本身,而不会被大量的学科知识所淹没。但同时,这类训练容易使学生只学到一些“僵化”的教条,难以向具体知识领域的学习迁移。

2渗透式的教学策略

此类策略中的策略训练结合学科内容进行,在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直接渗透相应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该类教学训练适合平时进行,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策略的直接运用。研究表明,在这类训练模式中由于所学策略与学科内容联系紧密,学生掌握的策略对另外的内容用处不大,缺乏广泛的迁移性,同时,也不利于系统地掌握策略性知识。

3交叉式的教学策略

先独立地教一般性的策略性知识,包括策略的意义、具体操作程序,在此基础上,再与学科内容结合起来,根据具体学习情境的差异,要求并提示学生把所学的策略运用于具体的知识学习中。这种教学模式吸取了以上两种模式的长处,舍弃了其短处,可以获得较佳教学效果。

4情境性教学策略

策略性知识的应用和展开都离不开具体的情境,而策略性知识的展开与组织又是个体行为,具有个别化的特征。在学习过程中,要由对策略性知识的探寻向策略性知识的情境化和个性化转变。只有完成这一转变,我们才可以称其为已掌握了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应用是个体对自己内在认知过程的调节活动,具有内隐性,很难从外部直接观察到。但是它们可以在个体的认知系统中得到反映,从这一角度来说,它又有外显性。策略性知识的个性化和情境化是将策略知识转化为一套具体可操作的程序,这样会大大促进学生对策略性知识的掌握。特别应该注意的是,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在短时间内采取大量突击练习的办法。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在学习每个策略时,给予充分的消化、理解时间。掌握策略性知识是一个过程,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某种策略性知识之后,要经常运用,使学过的策略不断得以运用和巩固。因此,策略性知识教学要注意为学生提供运用与深化的情境。

5主体建构策略

策略性知识需要学生去自主建构,学生在策略性知识学习过程中,只有领悟到什么是策略、策略运用的有效性,才能有意识地去发现策略、总结策略,从而生成适合自己的策略。学生自己如能生成策略,也就标志着他们真正掌握了策略性知识——知道何时、何地如何使用策略性知识。学生在应用学习策略时,要自觉对认知进行反省,这样效果会更好。这种反省认知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对策略的概括和保持是非常关键的。策略不应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学,而是要作为实际学习任务的一部分来学。策略学习和应用同样离不开具体的学科内容。研究表明,越是学生熟悉的内容领域,学生越是能应用高效的策略。如果学生对阅读很熟悉,那么他就能应用阅读策略解决在阅读理解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学习者使用阅读和写作的策略后如果大大提高了阅读和写作水平,这样就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如果学生意识到策略确实提高了自己的成绩,则会受到激励,将更加自觉地应用策略。学生会明白,优秀的成绩是应用正确策略的结果。因此,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离不开学习者自身的自主建构,教学的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对策略性知识的掌握。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策略性知识的获得要发挥师生双方的作用。教师要因势利导、合理设计教学;学生要仔细体会、反复练习、不断实践,才能在长期的“躬行”中掌握方法。在学生策略获得的过程中,学生综合应用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同样,学生要理解一篇课文,首先头脑中要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类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其次要有一系列的阅读技能,借助文字符号,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这属于程序性知识;最后用阅读策略确定目标,调节阅读过程,完成阅读任务。对于非毕业年级,一般采用渗透式的教学和情境性教学模式。在高三,则一定要进行专门的学习策略教学,教给学生记忆方法、解题方法等,同时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并要求学生运用这些方法,也就是采用单一化的教学和交叉式的教学模式。

因为语文高考主要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5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5个层级。其中后3个能力的培养与教学中策略性知识的教授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 刘光成.树立正确的语文知识观.湖南教育,2006(2)

2 王蓉蓉.新课程下语文知识探微.现代语文,2006(3)

3 李正存.文章知识、读写知识于语文教学的价值.语文学刊,2007(2)

4 栾雪梅.平衡与偏移:语文知识选择的原则,语文教学之友,2007(1)

The Analysis of High School Knowledge of Teaching Strategies of Language

Zou Tao

Abstract: Aiming at the drawbacks of the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exam-oriented education model and the actual language of teaching knowledge, to examine the knowledge of language teaching, to broaden our horizons, to optimize teaching will must have new insights, new meaning.

4.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 篇四

1、科技:

(1)数学:刘徽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祖冲之精确到圆周率后七位数,比外国早近一千年;著有《缀术》。

(2)农学: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郦道元著《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2、宗教哲学:

(1)、道教:东汉时在民间兴起;①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②萧梁时,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2)、佛教与反佛的斗争——①佛教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为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传播。②佛教的危害:第一,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和压迫,安于现状;第二,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人民的大量血汗;第三,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③反佛与灭佛:范缜在《神灭论》一文中,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曾先后两次灭佛。

3、文学:

(1)诗歌——“建安文学”:以曹操父子为代表。作品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②田园诗:陶渊明《桃花源诗》及《桃花源记》;③民歌:《采桑度》、《敕勒歌》、《木兰辞》。

4、艺术:

(1)书法:①东汉末年书法成为艺术、蔡邕(yong)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②曹魏钟繇把隶书转化为楷书;③东晋:王羲之称为“书圣”,代表作有《兰亭序》。

(2)绘画:①宗教画兴起,三国时的曹不兴是我国佛教画的始祖;②东晋顾恺之擅长人物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5.高中生物必修重点知识点 篇五

1、生命活动一定离不开细胞,但生物体不一定都具有细胞结构(如病毒)。

2、具有细胞结构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但生物的遗传物质不一定都是DNA。

3、生物界元素一定是从无机环境中获取的,但生物界所具有的化合物在无机环境中不一定能够找到。

4、氨基酸一定含有氨基与羧基,但不一定只含一个氨基与一个羧基。

5、单糖一定是不能再水解的糖,但不一定是还原糖。

6、生物体的主要供能物质一定是糖类,但糖类不一定都能够提供能量(如纤维素)。

7、含有叶绿体的细胞一定是植物细胞,植物细胞不一定都含有叶绿体(如根尖细胞)。

8、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一定需要光照,但不一定具有叶绿体(如光合细菌)。

9、植物细胞一定具有细胞壁,但具有细胞壁的细胞不一定是植物细胞(如细菌)。

10、含有中心体的细胞一定不是高等植物细胞,但不一定是动物细胞。

11、有成形细胞核的细胞一定是真核细胞,但真核细胞不一定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12、含有膜状细胞器的细胞一定是真核细胞,但真核细胞不一定都具有膜状的细胞器(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13、细菌一定不含有线粒体,但不一定进行无氧呼吸。

14、人体剧烈运动无氧呼吸时一定产生乳酸,但不一定导致pH的变化。

15、有水生成的呼吸一定是有氧呼吸,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呼吸不一定是有氧呼吸。

16、有酒精生成的呼吸一定是无氧呼吸,但无氧呼吸不一定都属于发酵。

17、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一定能进行呼吸作用,但能够进行呼吸作用的细胞不一定能进行光合作用。

18、主动运输一定需要载体、消耗能量,但需要载体的运输不一定是主动运输。

19、酶发挥最佳的催化效能一定需要适宜的条件,但植物酶与动物酶所需的外界条件不一定相同。

20、能够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一定不是动物细胞,但植物细胞不一定都能发生质壁分离。

21、能够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但能够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22、酶的催化作用一定具有专一性,但不一定只催化一种生化反应。

23、能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的细胞一定是真核细胞,但真核细胞不一定都能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

6.高中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人教版 篇六

一、常用经济学道理

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重视商品的质量是为了更的实现其价值。

7.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当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就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8.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格既要反映价值,又要反映供求关系。(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

9.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供求影响价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反过来,价格也影响供求,使供求最终趋于平衡。

10.价值规律的作用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11.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两种形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宏观调控应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要作用的基础上,必须遵循价值规律。

12.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3.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及发展措施。

14.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动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15.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基本特征。

16.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17.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18.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要发展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农业。

19、工业的地位及作用,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20、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

21、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22、国民收入的分配及原则。

23.财政收支及积极发挥财政的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

24、税收的作用,纳税是公民的义务。

25.存款储蓄的作用。

26.市场交易原则包括自愿原则、平等原则、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27.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要努力扩大内需。

28、消费者的地位和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9.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30、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二、常用的哲学道理

1.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所以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因此要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违背了客观规律就要遭到规律的惩罚。

2.辩证法:

(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反对孤立的观点和主观臆造的联系。

(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要有创新精神,要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

(5)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6)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一分为二,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7)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坚持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要善于把握重点和关键,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均衡论;同时要作到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10)要分析、认识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事物的性质、本质和主流。

(1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1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4)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要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15)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认识论:

(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2)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标准。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性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歧途。

(4)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5)认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所以我们要相信群众,依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统一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二者统一于实践。

4.人生观和价值观部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具有阻碍作用。

(3)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4)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观,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

义。

(5)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义。

(6)个人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我们进行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7)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8)人生价值的实现还需要客观条件,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9)崇高理想对社会、对人生有指导和促进作用。

(10)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迎难而上,坚忍不拔,克勤克俭,顽强拼搏

⑾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统一。

三.常用的政治常识道理

1.国家:

(1)国家性质。(2)国家职能。(3)国家机构。(4)国家政权组织形式。(5)国家结构形式。(6)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原则。

2.公民: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3)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统一的原则。

3.政党: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2)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作用。(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4)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5)中国共产党的建设。(6)我国的政党制度。(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4.民族和宗教:

(1)民族原则。(2)民族政策。(3)宗教政策。

5.国际政治:

(1)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2)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3)国际法。(4)国际组织的分类。(5)联合国的性质、宗旨、原则、结构。(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7)建立国际新秩序。(8)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9)世界多极化趋势。(10)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四.把握重点、热点

经济常识: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2)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3)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4)国有企业改革。(5)三农问题。(6)社会保障和再就业问题。(7)结构调整。(8)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9)我国的对外贸易。

哲学常识:

(1)五个统筹。(2)树立科学的发展观。(3)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4)搞好创新。

政治常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政治文明。(3)转变政府职能。(4)中国共产党。(5)祖国统一。

2高中政治学习方法

1、做好课前预习

对我们下节课老师讲的内容有所了解,让我们上课的时候不要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听不懂老师所讲述的内容,做好我们的课前预习那是十分必要的呢。

(1)我们可以带着课后思考题去预习,找出一个模模糊糊的答案,不懂的在问老师。

(2)先在课本上画出一些你认为的重点,接着再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看看你画出来的重点和老师讲述的重点是否一致,不一致的话,你修改下重点就好了,这样有助于提高你的掌握和理解力。

(3)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政治是一门比较深奥的学科,在学这门课程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带着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关注教材中是怎么样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2、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

我们课堂的45分钟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课上的45分钟,我们一定要好好的把握,课堂抓好了,课下我们就比较轻松了,无论做题目,还是做复习。积极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是必要的,学习就是不要拍出丑,不要怕答错,错了,没关系,老师会帮你改正的,我们要的是勇敢。

3、课后常复习,做题型

7.高中语文重点知识点 篇七

时代背景的分析与阐述作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学习之前, 只有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解之后,才能站在作者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体验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把握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真正地读懂文章。在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强调时代背景的重要性,生动形象地为学生进行时代背景的讲述或利用相关视频资源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当时时代的真实情况,包括历史面貌、政治形势、经济状况、文化习俗等,只有真正了解了这些知识,学生才能真正地读懂文章。

在学习《囚绿记》这一课的时候,把握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十分重要的。 这篇文章写于卢沟桥事变后,上海沦陷,战火纷飞。作者陆蠡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身处沦陷的上海,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他追忆起自己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株常春藤。那是一株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也充满着新希望的常春藤,即使生长环境恶劣,它也常常焕发的蓬勃生机,这使身处困境的作者对它起了爱慕之心,决定引为“绿友”,甚至自私地囚系它,但是作者发现常春藤有着执着的品性,“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从被囚系而枯萎的但是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生长的常春藤的身上,作者联想到祖国山河惨遭沦陷,联想到这个多灾多难然而却是那样坚忍不拔的民族。在祝福它以后能够生长得更加繁茂苍绿,又饱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念。

二、历史地名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尤其是文言文阅读中,历史地名是值得教师关注的一点。历史地名,顾名思义,就是指历史时期留传下来的地名,或历史时期曾使用过的地名。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出现很多历史地名,但是在很多文言文中,很多历史地名和现在的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或是地域范围的变化,也或是称谓的变化,如果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时,不能讲古今地名有效的区分开来,将会影响其对文章的正确理解。另外,历史地名也常常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如果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生动的语言或其他途径将历史地名背后的故事传授给学生,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有效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司马迁的《鸿门宴》中“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这里的“河”就仅指黄河。与现在的河南省、河北省毫无联系,若学生将这里和“河南”与“河北”误解为当代的河南省与河北省,将会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产生误解。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在历史地名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误解的产生。

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语文阅读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语言认知活动,要求读者具备相应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也就是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想要进行更高层次的阅读, 如品读、赏读文学作品等,就需要读者具备与阅读客体相关的的文化常识, 因为语文阅读涉及多学科、多门类的知识,需要阅读主体多方面文化素养的参与。在语文阅读中,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都是作者主观世界的一种写照,都会涉及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事件或者历史典故等传统文化等,尤其在文言文中,这些历史性的材料会体现得更加明显。我国语文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主要是继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培养浅易文言文能力,提高现代汉语的理解力与表达能力; 增长历史知识,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水平。而每个文言文都会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一定的历史文物和历史事件,使学生在进行文言文学习的同时,了解文言文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四、历史典故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写作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文章所涉及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还需要主义文中所出现的历史典故。典故在我国古诗文的应用较为常见,而又以骈体文表现最为极端。自古文人墨客赋诗作文都喜欢用典故,运用典故不仅可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思,而又使诗文的语言显得凝练,风格典雅; 运用典故还能以古比今、借古抒怀,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 运用典故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历史文化功底。古代作者使用的典故方法也是千差万别,有的明用,有的暗用,这就无疑加大了读者也就是学生对文章理解的难度,因为很多典故就是历史典故、历史故事,而这些历史典故和故事等离学生的生活年代久远,学生一问三不知,这就影响了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所以,在高中语文尤其是古诗文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典故是必要的。

摘要:语文教学与历史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文学作品、作家生平、时代背景、相关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等都离不开历史文化背景知识。语文阅读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认知活动,需要通过语言、语境的揣摩去感知文章的内涵,而把握具体语境里时代背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地名、名人典故、历史演变、风土人情等历史文化知识,对于促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8.如何梳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篇八

一、积累与梳理的内容

一是语言材料。我们的学生至少要掌握能满足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的足够的词语,如果要求再高一点,则希望能掌握尽可能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包含现代汉语的普通词语和一些必要的专门词语和“熟语”,还有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要通过诵读积累一些精彩的篇章。另外,许多学生还喜欢积累一些名言警句,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不少名言警句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也常常有助于增强表达的力量。这些语言材料是供随时“提取”和组配运用的。要积累的语言材料应该是文化含金量高,具有语言典范性和强大的精神渗透力。对于日常学习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平时在阅读、背诵和与人交流中,可以随机获得许多语言材料,而这些积累起来的材料往往是散乱的。通过适当途径的梳理,这些材料有可能形成某种联系和条理,从而增强在“储存器”中的“活性”。

二是语文知识。这里的“语文知识”是指语文学科的知识,涉及到语音和文字、词语意义、词句篇章结构规律和根据情境组织语言恰当地表达的规律,言语作品的体裁格式,等等。

三是学习方法。平日的学习中,逐步掌握了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方法,例如,批注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制作卡片的方法,等等,天长日久积累了一批学习方法。经过分析归类的梳理,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可以有所提升,学习方法的运用水平可以有所提高,这样才可以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四是相关知识和素材。这里所谓的“相关知识”,是和语文的学习与运用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附带的知识。这一些不属于本学科专门的知识,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即便十分精通语文本学科的专门知识,可还是不能顺利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

二、积累与梳理的方法

语文积累可以积累在头脑里,也可以积累在其他可供自己随时取用的地方。“记忆”(表示“记住、保持在脑子里”)是一种积累。然而,我们不可能把一切语言材料和相关的东西都保持在脑子里,事实上也没有必要不计成本地把所有这一切都用“记忆”的方式逐渐聚集起来。语文积累,有一些是必须保持在脑子里的,有一些可以暂时甚或长久地用别的方式加工存放,例如,用笔记本、卡片、电脑、剪报之类的方式存放。

读书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词语篇章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丰富起来的,良好的语感也是靠“读”书读出来的。無声的阅读会给我们带来语文的积累,出声的朗读、背诵(“抄写、默写”作为对朗读、背诵的补充和强化)更是语文积累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读”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词句篇章,而且也积累了语文知识,增加了语言感受力、文学鉴赏力的蓄积。从前,人们写文章时往往要斟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这样写通不通?写完了文章要从头至尾喃喃地念,念到不顺口的地方,就提笔修改,改了一遍再念,如果还有不顺口的,再改。从前的人写文章就这样边念边改,反复念反复改,直到完全“顺口”通畅为止。这样改出来的文章才可能读起来上口。而这里所谓“通不通”“顺口不顺口”,其实就是运用他们的语文知识来判别文章符合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标准。

运用语言表达交流的实践也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不仅有词语、表达方式的积累,还会有动态的、具有现场特征的语文知识的积累。这比起静态的单向接受的语文知识更有活力。

高中学生的语文积累工作,应该有不同于小学、初中阶段积累的特点。多数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还没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他们的语文积累有课程和教材所规定的,也有自己学习过程中随机获得的。学生进入高中,一般都会产生大致明确的学习需求,因此一些相关知识和素材的积累就要围绕自己选择的方向来展开。

根据某个目标,制作卡片、整理笔记、做一些题目,这些既是积累,也是一种梳理。围绕一个特定的内容,选择比较典型的素材和相应的方式,有时或许还要创设一些情境,开展以语文的积累梳理为基本目标的实践活动。这是许多学校在语文教育中取得成功的经验。

上一篇:基于“互动式教学”理论的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有效性探究下一篇:《海洋天堂》的观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