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12篇)
1.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篇一
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
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金融危机日益严重,最终将我们的就业保障一次性给解决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唯有等厂来。现在已经没有可以选择的余地了!今天将有百万应届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还有去年那30几万没找到工作的,以及过年后大量返乡的民工、社会青年……还有降薪裁员的国企民营,拒绝招工的公司,五万多家倒闭的企业,跨国集团的停产……哪一项不把我们的就业扼杀于摇篮之中?一直憧憬以后的工作会怎样会怎样,有过千百种答案,唯独把就不了业排除了在外。这个人生的转折点来得太突然了,就像初中的新课改一样……
其深沉原因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因深陷越战的泥潭没脱身的希望从而发明金融债务工具:美国政府全力运作,使得取代了黄金的地位,并且迫使世界主要银行接受购买美国国家债券作为信用储备。这意味着,美国不必出售其黄金储备以及任何其他有形有价的资产,仅通过发售美国债券就能换得大规模的外国贷款。当美国债务被外国主要银行当做财富来储存积累时,美国一旦缺钱,只要通过印刷一批此类债券,外国的资源和资金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再就是中国在随后30年成为世界上位居第二的持有美元和美贷最多的国家。而且美国的经营和消费都是虚拟的债款。
2.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篇二
科技创新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根本力量, 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中国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的理念、思维, 及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
由于科学应对, 思维清晰, 组织有方, 措施得当, 中国经济虽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但2009年以来国民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
这场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留给世界以深深的印记, 留给人们以深沉的思考。一个聪明的民族从这场危机中学到的东西比平时会多得多, 人们都会从中得到许多教益。本文结合中国及世界有关的实际, 就一年多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科技传播的诸多启示, 谈谈一些看法。
一、2009年春节过后不久, 中国内地一些“民工潮”即从沿海等地非同寻常地大举失业返乡。
这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中国东部沿海一带比较集中的出口加工等企业裁员或倒闭所直接发出的一个对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警示性信号。它明确地告诉人们:当今的全球经济, 如果缺乏科技创新强有力的支撑, 那么缺乏市场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方式就难以为继。那些过去无自主品牌、只靠“贴牌”加工出口生存的企业根本抗不住风险, 企业转型升级才是出路。此外,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在带来对世界经济“冲击”的同时, 也引发了对产业大变革、科技新突破的需求和机遇, 正在孕育和催生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科技传媒应敏感地认识到这个“危中之机”, 果断地调整对中国及世界新科技突破、新产业变革的传播内容, 加大其报道力度。这也是一个提高我们媒体传播能力的现实检验和极好的机会。
2009年9月中旬,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强调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要“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 更加注重加快自主创新, 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 中央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并从组织措施、财政税收等多方面予以支持和鼓励, 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反思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 人们也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事实:即使是受危机冲击较大、影响较深的中国东部, 2009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也依然在以10%左右的速度逆势增长;中西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幅则更大, 大约达到东部地区的近两倍。地处沿海的深圳华为公司每年以占销售收入10%的比例进行科技投入, 坚持不懈地搞科技创新, 2008年申请国际专利数量跃居全球企业首位, 合同销售额增长40%以上。当前,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到4200万人, 知识产权创造态势良好。据统计, 2009年上半年,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 中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保持平稳增长。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专利申请42.6万件, 比2008年同期增长23.1%。我国科技媒体应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 大力传播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技成果和新鲜经验。
中国政府坚持既以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战胜国际金融危机, 又以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谋求未来经济发展、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比如,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 中国于2009年3月20日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就明确提出要在未来3年“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又如, 中国正在积极实施的科技重大专项, 涉及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能源、环境等国家战略性产业。重大专项的实施不但大有利于培育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产业, 而且对于形成新的市场需求, 引领和催生新科技革命将产生重大影响。
为应对金融危机, 世界发达国家都把科技创新放到了十分突出的地位。例如, 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7000亿美元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中, 特别把发展新能源作为摆脱经济衰退、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产业;日本也提出了“ICT新政”, 目标是在3年内要创造出100万亿日元规模的市场需求;德国、英国等也都在积极布局未来发展, 培育新科技革命的竞争优势。
面对新形势, 科技媒体必须高度重视, 并努力做好知识储备, 前瞻思考, 正确引导舆论, 跟进新时期科技革命。
二、从观察、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发展, 到应对、
处置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从快速、准确地判断形势, 到系统、协调地作出决策、措施, 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科学理念。可以说, 一年多来的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本身, 就是一本辩证思维、科学发展的“教科书”。科技媒体应结合一系列应对危机的实际、结合正在发生的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革命, 深入思考, 认真总结, 并继续做好跟踪采访与深入报道, 积极传播科学思维、科学理念, 以进一步借鉴和指导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危机”本身不是财富, 但从对危机的应对和处置中, 可以发掘出富含经验与教训的“财富”。比如, 中国在应对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从容、信心, 对国内外的分析判断, 对应对政策和措施的系统思维、出台时机把握等等, 都清晰地体现了和谐思维、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以下几点, 我认为特别引人注目。
第一, 结合国情, 扩大内需, 力保外需, 科学应对成效明显。中国由于历史状况、发展基础等原因, 长期以来, 外贸依存度偏高, 目前中国外贸依存度约为60%, 其中一些沿海地区甚至达到90%以上。这种情况如果一旦出现外部需求萎缩, 必然造成国内经济下滑。而实际上, 我国通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 国内已有进一步扩大消费的基础, 特别是广阔的农村, 人口多、地域广, 更是潜在的消费市场。因此, 中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 果断而迅速地启动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第二, 应对当前, 谋求长远, 远近结合, 推进可持续发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 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涉及当前和长远的一系列问题, 并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 着眼于知识、智力、技术等方面的提升, 以利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国务院提出:2009年、2010年两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集中投入1000亿元, 支持企业科技创新, 强化科技人力资源建设等。为不失时机地迎接以绿色、智能、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关注着包括“绿色经济”、“低碳技术”、“全球气候变化”等在内的一系列重大科技发展问题。中科院还组织300多位科学家提出了面向2050年的涉及8大战略体系的科技发展路线图, 等等。
第三, 强化系统思维, 做好统筹兼顾, 各层面、各领域协调推进。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根基。在应对金融危机中, 中国政府对民生、生态环境十分关注,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 都从不动摇这个科学理念。在中国推出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 保障民生安居工程达2800亿元, 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工程达3700亿元, 生态环境投资达3500亿元, 灾后恢复重建1万亿元。这2万多亿元的资金均直接惠及民生, 对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直接产生影响。
体制机制, 作为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政府也一直高度关注, 加大了对其配套改革力度。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 中国把所实行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做好政府的宏观调控, 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 为适应新的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 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价格体制改革, 以及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等等。这些还正在深入进行的制度建设, 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科学发展, 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科技媒体以传播科学精神为己任。结合以上一年多来应对危机的实践, 积极传播科学观念, 营造科学发展氛围, 意义深远。
三、国际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一年多来的国际合作应对危机的实践证明, 加强国际沟通对话, 深化科技经贸合作, 实现互补共赢, 是处理国际事务的主旋律。科技媒体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友好交流, 密切合作关系, 报道有利于国际间经济科技合作的信息, 报道有利于国际间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情况, 报道国际间应对气候变化、新科技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新情况、新趋势, 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的国际媒体传播工作, 为推动世界各国科技经贸领域合作鼓与呼。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9年6月16日的“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 深化合作、实现共赢已成为处理国际事务的主旋律。”就在这次国际会晤中, 胡锦涛同志为促进四周进一步的国际合作, 提出了包括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推动世界经济尽快复苏、加强科技交流与深化经济合作等在内的许多建设性建议, 产生了积极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牵动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等复杂变动, 而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共克时艰、化危为机的根本力量。因此, 扩大基于共同利益的国际科技合作, 推进科技创新, 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成为世界各国的强烈愿望。例如,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中国和美国都相继提出了很有力度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些经济复苏计划中, 双方所涉及的合作项目内容多、范围大, 必将为双方拓展新的合作领域, 带来新的合作商机。中美两国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3337.4亿美元, 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2009年1月至7月, 中美签订技术引进合同888项, 合同金额达32.6亿美元, 同比增长41.3%, 在中国技术引进来源中列第一位, 中美经贸关系已经形成合作共赢的基本格局。随着中美两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推出的一系列科技经济发展计划的实施, 必将使新能源汽车、低碳经济、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洁净煤、智能电网等方面的合作, 成为中美经济科技合作与企业合作新的增长点。
从另一个层面看, 一些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必须要靠国际间的科技合作才能解决, 必须要联合和组织国际间的科学家、企业家协同攻关才能完成, 而非一国所能办到。例如, 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解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一些太空科学探测问题, 等等。相当多的科研工作, 都需要合理利用和适当整合国际间的科技资源、人力资源。科学无国界, 国际科技合作方兴未艾。
3.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篇三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一、引言
2008年9月,次贷危机高潮迭起,引发了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从贝尔斯登到“两房”,到雷曼兄弟,再到美林、AIG的一系列事件,强烈冲击着全球金融秩序。
危机背后,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失调。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品创新、工具创新、市场创新、交易方式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等层出不穷,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效率,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次金融危机是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环环相扣后由一个“蝴蝶效应”所引发,而其本身就属于一个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但本质上并不是金融创新本身的问题,而是监管的问题。
二、监管缺位的原因分析
1.市场监管被历史形成的利益切割
美国金融市场的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导致银行、保险、证券等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监管。与此同时,金融创新和金融业务又相互渗透组合,造成“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尴尬局面,利益的交叉和牵扯大量产生盲区和死角,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2.监管机构和自律组织被利益集团合法渗透
如美国国家金融监管机构之一——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其下属的全球市场咨询委员会主要成员包括J·P·摩根、花旗、巴克莱、高盛和瑞银等金融巨头的代表。
3.监管人员知识手段不足
随着金融创新迅猛发展,对风险集中程度的识别、划分、评估日趋复杂,大量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及其表外业务不断增加,是金融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大打折扣,监管当局对监管对象和品种越来越搞不懂,只能按照监管对象提供的模型和数据,在监管对象的指导下进行监管,这样的监管形同虚设。
4.评级机构失职
衍生产品经层层包装日趋复杂,广大投资者只能依赖信用评级的专业眼光。然而,错误的数据假设、迟缓的信用级别更新导致了误差巨大的评级结果。更有甚者,许多评级机构对于违约率这一放贷关键数据,使用的居然是2001—2003年低利率环境下的历史数据。另一方面,评级机构被市场行为暗中操纵,最著名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一直向评级对象收取费用,高评级收费是低评级的2倍。
三、对策建议
从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创新作为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整体金融监管体制所应鼓励而不是限制的。但在放松金融管制以刺激金融创新的过程中,金融监管如何加强对金融创新的引领与拓展,促进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共同发展,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的挑战。
1.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
建立和完善国内财政、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机制, 提高监管效率, 共同维护金融稳定。加強不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 必须建立和完善监管联席制度与风险联合处置机制, 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现象。建立和完善监管部门内部工作协调机制,通过强化监管的组织领导和系统化管理, 明确各级机构和内部各职能部门、各监管岗位的职责, 完善工作协调机制, 保证监管系统的高效运行。
2.进一步健全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风险管理不善,商业银行降低房贷标准,给没有足够收入证明的人发放贷款,甚至不要求首付,以此吸引大批高风险客户。商业银行在发放次级贷款之后,以次级债券方式转嫁风险,由于多次包装难以进行合理信用评级,最终引发系统性风险。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正在探索建立信用体系,但并不完善。进一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说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3.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
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应该成为完善外部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明确各类机构的作用、运作规范,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金融体系透明度的要求,对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创新方面,实行必要的强制性信息披露措施,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管理,提高金融运行、金融风险、金融创新产品的透明度。
4.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
要通过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计划, 探索建立多途径的人才培养机制, 提高监管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适合银行监管工作特点的选贤任能机制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同时要注意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上预防滥用监管权利等腐败问题。抓紧对监管人员进行培训, 重点培训财务会计、信贷业务和衍生金融业务的实务操作。银监会可在现有监管部门的基础上, 吸收优秀商业银行人员, 充实自身的监管队伍, 建立激励性的工资和人事制度,从多方面来提高监管人员的监管素质。
四、总结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建设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创新活动必然越来越多,从而对金融监管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金融监管机关在积极应对金融创新所产生的新的风险的同时,应努力加强自身的监管思路、监管方式、监管手段的创新,通过提高监管水平,提升监管层次,有效确保金融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与预警》赵冬梅《唐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2]《金融全球化中的风险及对策初探》 陈昱《唐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郑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博弈——兼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财经论丛.2006(7).
[4]刘奥南:博弈中的创新与监管.财经.2008(11).
4.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篇四
调查报告是反映调查成果的一种书面报告。它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将调查研究的过程、方法、结果表现出来。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金融危机对农业经济影响在农产品价格等4方面
【总结】2008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次贷危机终于彻底打破了华尔街神话,继贝尔斯登中弹倒下之后,有着158年悠久历史的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曾经声誉卓著的雷曼落到今日这步田地在战后金融史上绝对是具有指标意义的事件。因为这不是个案,而是系统性风险的大爆发。
当前的世界,正在经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在全球化图景下,这样的危机不可能只关乎美国的事或者有钱人的事,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密切关注它将要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10月30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下调至3.60%,下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6.93%下调至6.66%,下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
次贷危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就是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松了贷款条件,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而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联储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下滑。
金融危机对农民工的影响》
11月25日《农民日报》报道,全球金融风暴的袭击让珠三角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进入“寒冬”,用工市场萎缩,造成大规模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据有关部门初步调查,今年贵州返乡外出务工人员将超过120万人。据贵州省扶贫办一项调查显示:贵州常年外出务工人数约650万人。
5.长征精神给我们的启示 篇五
长征的胜利,锻造出了不朽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1]对于长征精神的认识,有很多独到的精辟见解。浙江日报总编辑杨大进认为:“第一个方面从政治信仰上去理解它,我的体会一条是坚持党的领导,一条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来搞革命、搞建设;第二个方面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对党员来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问题;第三个方面是道德的追求和人格的塑造,这就是集体主义的精神、团结互助的精神,是不怕艰苦拼搏的精神。这三条相互融合在一起。”四川外语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平将长征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2]:一是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三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四是因地制宜,审时度势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五是服从组织、顾全大局的革命全局主义精神。有的地方更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概括出了“新长征”精神:即“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勇于进取精神;“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韧不拔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艰苦奋斗精神。并进一步把这四句话浓缩为“乐观、进取、坚韧、奋斗”八个字,言简意赅,好懂易记,便于深入人心,指导行为。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观念开放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认真了解共和国的历史,理解和领会长征精神,更要将其继承和弘扬,形成新的长征精神。
一、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当年红军战士之所以能够长途跋涉,征服千难万险,翻越空气稀薄、终年积雪的重重高山,穿过人迹罕至、沼泽遍布的茫茫草地,跨过激流汹涌、难以渡越的条条江河,吃草根,咽树皮,忍饥受冻,历经艰辛,最终胜利会师,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其首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红军将士才有了精神支撑和动力,激励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
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不被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所击中,不被社会的丑恶现象所迷惑,不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打倒,坚定自己的价值追求,奋发成才,奉献社会。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它正确揭示了人与集体、社会以至人类的互动关系,论证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及合理实现途径,从而使人们的信仰实现了由盲目到科学的质的飞跃。在社会主义中国,当代大学生就是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所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具体来说,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同时,通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唯物论、无神论的学习,学会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社会和人生,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迎接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挑战,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理想;加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正确认识和汲取我国及国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坚信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在当前,尤为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党的建设的现状,了解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信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坚定对党的信任,坚信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
二、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长征谱写出了一首红军战士精诚团结,顾全大局,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英雄凯歌。长征途中,红军在党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士兵,都无不表现出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的精神品质。在攻占敌人阵地时,战士们抢着当先锋,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在缺衣少粮的情况下,一碗稀粥战士们推来推去,谁也舍不得吃下去。在困难和生死面前,红军战士表现出了博大的阶级友爱之情,集体主义利益至上的崇高品质。
集体主义思想反对一切“个人至上”、“个人中心”和“个人神圣”的个人主义理论。它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真正体现,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先公后私,顾全大局。也就是说,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大学生们懂得自我价值只有在与他人、集体、社会发展的关系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否则,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当代大学生在培养自身集体主义价值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在一些大学生看来,提倡集体主义就是泯灭个性、否定自我,强调集体利益就是否认个人利益。正确认识集体主义、转变思想,首先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过去几十年对集体主义的宣传和解释上的偏颇之处,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集体主义在强调集体利益时,并不抹杀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它强调集体利益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强调个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在贯彻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时,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维护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并努力促进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2、摆正金钱在人生追求中的位置。这是当今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培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应该正确看待金钱问题。金钱并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金钱获得再多,也不能等同于一个人价值的完全实现。大学生不应当将获得金钱作为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标。否则,就会失去理智,从而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三、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不然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着伟大的事业。历史经验证明:一切伟业的成功,任何奇迹的创造,没有崇高的精神支撑是不可能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
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3]长征途中,战士们没有衣服穿,就将兽皮披在身上,没有鞋子穿,自己动手编制草鞋,没有吃的,就用野菜、树皮充饥。没有房子宿营,他们就抱成一团,靠彼此的体温御寒„„,艰苦奋斗精神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也是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光辉典范。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首先是继承革命传统的需要。当代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终生受用的战略意义。大学生只有把艰苦创业的接力棒接过来,才能不辜负老一辈的期望。其次,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提高跨世纪人才素质的需要。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无论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贯穿其中的红线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是高素质的人才,也可能仅仅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第三,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实现理想、立志成才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一个人年轻时受一些挫折、磨难并不一定是坏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上世纪80-90 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经常被称之为“抱大的一代”,由于是在风平浪静的社会环境中,在父母老师的层层呵护中长大的,我们得到的是太多的宠爱与温暖,使这一代人自立能力较差,心理上比较脆弱,缺乏的正是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正是因为如此,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
四、加强组织纪律性
严明战斗纪律、群众纪律和组织纪律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又一重要法宝。长征途中的红军,在战斗中,争当先锋、前赴后继、勇于牺牲。组织上,实行民主集中制,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在和群众的关系上,更是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亲民之歌”。长征之初,由于敌军散布的谣言以及群众的不了解,一些群众对红军存在畏惧、疑惑的心理,不知道红军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组织,代表的是谁的利益。因此,当他们看到红军路过时,有的纷纷逃入深山,有的闭门不出,有的甚至存在敌对情绪。面对这种情况,红军一方面对群众进行积极的宣传工作,用通俗的语言,极大的耐心同群众接近,纠正他们对我军的误解。另一方面,红军也以自身的行动向群众展示了自己是一支“正义之师”,是同群众心连心,代表他们利益的军队。他们对待群众亲密友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帮助群众组织生产、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民族信仰,更有刘伯承与彝族的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感人事迹。正是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打动了沿途的群众,他们最终把红军当作自己的亲人,用各种形式表达对红军的支持和爱戴。红军也正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才最终克服困难,胜利会师。
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加强的。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以下现象。如部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与大学生形象不符,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等犯罪的道路;恋爱方式上,责任意识低,少有真实的感情投入,只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虚荣;消费行为上,不考虑自身的消费实力,片面追求名牌,盲目跟随潮流;把纪律当做束缚人的咒语,把个人无原则的行为当做准绳,行为习惯充满一种反理性的因素。纪律观念薄弱,组织形式涣散,行为习惯随意使当代大学生的理想志向失去了支撑和保证。大学生时期正是人生形成自觉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当代大学生要通过认真学习校纪校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
6.韩剧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篇六
在一个多种文化的星球上,不同文化的人们彼此间的交流既是不可避免的,又是古已有之的。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广播电视不仅改变了全球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体验,而且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公共事务等各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充实的媒介环境。
我虽然是一个男生,但是我是一个很喜欢看电视剧的人,韩剧、美剧等等。看美剧主要是学习英语,而看韩剧更多的是思考。我会想为什么我们中国的电视剧有些时候就做不到韩剧的那种人气和那种文化的散发感。想来想去觉得有以下两大点。
1、对纯真唯美的修饰
从较早接触到的《爱情是什么》,到青春偶像剧《蓝色生死恋》、《泡沫爱情》,轻喜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再到历史剧《大长今》、生活剧《看了又看》,每一部韩剧都在东亚文化圈获得了成功。爱情、亲情、友情和信义是韩剧的表现主题,也是最打动观众情感的核心内容。韩剧大多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和小事件,表现手法朴素平实,没有很多刻意设置的离奇情节,故事看似老套,然而剧中的人物就在爱情、责任和良心之间备受煎熬,同样也考验着观众内心的情感尺度。韩剧为亚洲的观众所普遍喜爱,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它充分考虑到亚洲文化圈集体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审美趋向,并以传统的手法进行了真实的表现。作为韩剧中的重头戏,恋爱场景的处理一般都比较含蓄,点到为止,很少有让人肉麻的激情戏表演,这反而产生出了比较纯粹的唯美效果。《冬日恋歌》郑惟珍和姜俊尚二人互探心曲那场戏中,惟珍教俊尚练钢琴,她弹的练习曲《梦幻曲》转到俊尚的指间就变成了境由心生的《第一次》。通过乐曲的自然衔接,少男少女初涉爱河时的悸动、羞涩、勇敢和憧憬,都十分真实流畅地表现了出来。惟其纯真,才更显得感人。
2、对温情和欢娱的期待与满足
现代人是充满困惑和压力的,每天在工作中承受着压力和挑战使现代人疲惫和无奈。正是这种心态,电视剧成为人们消遣娱乐的宝地。在一些优秀的电视剧中,生活化的气息,人物的对白,以及对这些人物生活状态或方式的转变,都留有给人思考的余地。尤其是这些剧目往往反映生活的原生态,有令人感触的对白――看似浅显其实很有启迪。艺术就是来源生活,正是生活的平淡无奇,才造就了这些剧作者的灵感,把生活比较真实的一面展示给观众,并试图在这些简单和平淡的故事中讲述各种观念和生活方式,同时也迎合了今日观众对温情的期待。
7.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监管的启示 篇七
2001年的9·11事件使美国经济备受打击。为刺激经济恢复增长, 美联储采取了低利率政策, 美国联邦储蓄委员会连续13次降息, 联邦基准利率从2000年的6.5%下调到了2003年6月的1%, 达到46年来的最低水平。
2007年, “次贷”余额虽然只有1.2万亿—1.5万亿美元, 但经过包装, 衍生为证券在二级市场流通, 总规模膨胀到10万亿美元, 其中在国际上流通的约占2/3, 涉及“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多达2500多家, 全球45家大银行和券商都卷了进去。
美国从2004年6月以后变更了利率政策, 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 2006年8月宣布将基准利率继续维持在5.25%的水平。美国房地产市场自2006年开始迅速降温。一方面, 房子出手越来越难 (买涨不买跌) ;另一方面, 卖房所得也未必能够帮助借款人还清贷款。从2007年4月开始, 以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为标志, 次级房贷市场危机爆发。
二、次贷危机爆发前国际金融监管的主要缺陷
始于20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并迅速席卷全球的事实充分证明了现有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存在严重缺陷, 无法对市场失灵做出快速的反映。
1. 监管对象的全球化和监管者的国别化的矛盾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全球金融市场的联动性大为增强。金融风险跨国传递和金融危机国际蔓延的途径、机会和速度也大大超过以前, 此次爆发的金融危机能够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金融全球化及全球金融市场联动性的增强和国际金融产品的创新, 迫切需要全球化的金融监管体系对新产生的跨境金融交易进行监管, 以维护世界金融稳定。然而, 现有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却不能很好的满足全球化金融监管的需要, 事实上的国际金融监管仍是各个国家视角下的独立监管, 并且由于各国国内金融监管体制和监管体系迥然各异, 无法进行有效的国际协调。全球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各国国内金融监管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的。因此, 金融监管全球化与金融监管国别化的矛盾困扰着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有效实施。监管对象的全球化和监管者的国别化必然会在国际金融领域留下监管的空白地带, 在国际金融风险日益加大的今天, 这种空白无疑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2. 主要国际金融监管机构职能的缺失
多年来, 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一直采用的是“先上车, 后买票”的方式, 即出现监管漏洞再采取补救措施。这种模式不仅效果滞后而且致使主要国际金融监管机构一直处于缺位和错位状态, 使之未能有效发挥全球金融监管职能。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 人们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关于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职能的缺位更加不满, 迫切需要他们提供更多的金融监控职能。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作为国际银行业监管的主体对全球银行业的风险防控起了积极作用, 然而其制定的银行业监管的原则 (巴塞尔协议) 相当复杂和过于程式化, 并且还与大多数国家金融监管的实际情况不符, 这极大的削弱了其效能的发挥。更重要的是,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监管范围在新近出现的“影子银行”体系面前无能为力, 这也成为了其金融监管的一大掣肘。国际金融监管机构职能的缺位、错位状况注定了现有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不能有效的实施国际金融监管职能。
三、对国际金融监管的启示
监管空白、监管理念落后、金融监管协调和危机处理机制存在不足、主要国际金融监管机构职能的缺失等众多因素的存在使现有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成为一种必然。
1. 建立分层次、分区域的金融监管合作
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速, 然而各国在经济水平、开放程度、金融结构、监管模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使得在金融监管国际合作问题上不应该一刀切, 应通过逐步实现分层次、分区域的监管合作慢慢达到全球范围内的统一。首先, 区域经济由于高度相关性, 可以率先达成适应一体化要求的金融监管合作, 制定有约束力的区域性合作协议, 促进区域内合作, 现阶段欧盟的合作就是很好的例子。其次, 在体制差距不大、金融结构相似的国家之间加快推进金融监管国际合作, 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和结构优势, 提高合作的效率和作用。
2. 加强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合理性
现有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反映的是过去的经济力量, 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壮大 (尤其是“金砖四国”) 和他们参与全球经济事务愿望的增强, 现有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显然已不合时宜, 需要吸纳新的主体, 否则将很难在世界范围内协调金融监管问题。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 现有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充分认识到了新兴市场国家参与全球事务的重要性, 在原有的金融监管主体上纷纷吸纳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成员。如2009年2月, 中国、印度和巴西被OSCO的技术委员会邀请为新成员;2009年3月10—11日,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邀请巴西、中国、印度、韩国、墨西哥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进入其委员会的治理结构。此外,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同意将其成员增至16个, 并确立了名额的地区分布。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金融监管,监管机构,合作
参考文献
[1]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过程[EB/OL].http://www.dongshihui.com.cn/news_view.php.2008-12-16/2010-04-28[1]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过程[EB/OL].http://www.dongshihui.com.cn/news_view.php.2008-12-16/2010-04-28
[2]范方志:美国次贷危机发展演变及其启示[J]..宁夏社会科学.2008 (3) :45-48[2]范方志:美国次贷危机发展演变及其启示[J]..宁夏社会科学.2008 (3) :45-48
[3]朱小平:金融危机中的美国、中国与世界[M].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9:4-8[3]朱小平:金融危机中的美国、中国与世界[M].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9:4-8
8.金融危机引发的企业并购启示 篇八
[关键词]金融危机;并购;启示;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 F270;F831.5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4-0023-04
※本研究得到河北省重点学科(企业管理)资助。
一、引 言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导致华尔街和全球主要的金融市场风险加剧,继而,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的全军覆没和房地美、房利美等上市公司破产或被并购,拉开了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序幕,其它各国金融机构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产生连锁反应。
美国政府动用了诸如国家收购、批准业务转型等手段来拯救整个金融市场,但是,金融危机还是蔓延开来,并诱发了大量并购事件。说明,他们没有找到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没有对症下药。次贷危机固然是诱发此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但是,公司治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暴露的问题,更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众所周知,公司治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公司竞争的成败,是保证公司持续成长的关键。
二、金融危机引发的并购案例分析
1.并购案例
2008年3月,美国摩根大通公司以总价约2.36亿美元(每股2美元)收购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公司。此次收购是以换股方式进行,且已得到美联储及美国政府部门的批准。同时,美联储还将为摩根大通的收购计划提供“特殊融资”。[1]
2008年9月,美国银行与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已达成协议,美国银行将以每股29美元的价格,总价约440亿美元,以换股方式收购美林证券。[2]
2008年9月,美联储批准其下属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为美国国际集团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作为交换,政府将获得美国国际集团79.9%的股份。[3]
2008年9月,美联储批准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两家投行的请求,性质转变为银行控股公司后,他们将被允许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可以吸收存款。[4]
2008年9月,财政部长保尔森和联邦住房金融局局长洛克哈特一起公布并阐释了美国政府接管第一大和第二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下称“两房”)的详细方案。截至2009年12月31日,美国财政部计划向“两房”最多注资2000亿美元,并提高“两房”的信贷额度;美国财政部还将收购 “两房”发行的高级优先股。财政部将在公开市场收购“两房”发行的房贷抵押证券,同时将通过美联储纽约分区银行向“两房”提供特别信贷额度,初始阶段将向两家公司分别注资10亿美元。作为交换条件,美国财政部将获得定期收费、分红以及相当于“两房”79.9%所有权的权益保证。[5]
2008年9月, 英国最大抵押贷款机构哈利法克斯银行,成为首个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受害者,莱斯银行以122亿英镑收购哈里法克斯银行(HBOS),收购以全股票收购方式进行,即以每0.83股莱斯银行股份收购一股哈里法克斯银行(HBOS)股份。[6]
2.并购案例的分析与比较
国外近些年用得比较多的企业重组方式主要是:现金收购、换股收购、综合证券收购、杠杆收购等,而此次并购主要采用的方式除了以上方式外,还有政府注资控股、业务转型等,具体比较如表1: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次的并购除了以往的方式外,更多的加入了政府的因素。两房是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虽然这两家公司是私人所有的上市公司,但他们又是“准国有企业”,实际上承担着某些政府机构职能,两房以这种“准国有”身份享受着特权,包括可以免交联邦和地方政府的各类税收,享受来自美国财政部的信贷支持。[7] 而注资美国国际集团(AIG),给了AIG内部整顿及喘息的空间,有利于稳定日趋严峻的金融市场。所以,美国政府将诸如两房、AIG这样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公司收为国有,以便能够更好的掌控国民经济命脉,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此外,美国政府还计划从2,500亿美元的救助资金中拨出部分款项给那些愿意收购实力较弱竞争对手的银行,以进一步推动银行间的并购活动,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很好的追踪资金用途,更好的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8]
众所周知,选择适当的并购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防范和规避法律风险,最终帮助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和利润最大化。美国政府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屡屡出手拯救各大公司,可见此次金融危机影响之深远,问题之严重。因此,要减小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就要分析诱发金融危机的根源,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三、并购所暴露的公司治理问题分析
1.公司治理主客体
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特征和重要体现,企业实行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分权制衡的企业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9]但是,这种企业运行机制为内部治理机制,当内部治理失效时,作为外部治理机制主体的政府、监管机构、证券市场、新闻媒体、社区等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公司强行进行纠偏。
美国政府及相关监管机构只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而投资公司只接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这种监管缺位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相关实体的非理性行为。外部治理主体上严重缺位,导致了投资的不理性,最终全军覆没。在这种内部治理失效下,公司陷入困境,只能由外部治理方式,通过资本市场,强行收购其股权,改组其股东、董事会结构,对其进行纠偏,从而通过外部市场来实现对公司经营权的有效控制。
2.公司治理目标
众所周知,广义的公司治理涉及到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政府、社区、国家等大客户一切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10]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通过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使公司的决策从科学走向成功最终迈向卓越,同时使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被并购的公司,无一例外的都是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没有使短期收益目标与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导致了短期行为的失败,不但使自身利益受损,还影响了整个资本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公司治理过程中的控制权
美国的治理机构的权利中心是经理层,这样可以使公司的治理机制的决策机构的决策效率和效用更高,但是,这种机制容易促生经理层(CEO)滥用职权,尤其当董事或高管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时,他们就会背离自己的职责,忽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上述并购案例中,可以看出与以经理层为中心不无关系,这些高管将自己的短期利益最大化目标凌驾于一切利益相关者之上,结果就是公司陷入困境,破产被并购。
产生这种运行机制的根本原因是英美模式的公司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实行的是单层董事会制度,不设监事会,而在董事会内部设立各专门委员会,实现对董事会业务执行权的监督,并在董事会中引进外部董事,克服公司决策上的短视性。但是,就现实情况来看,这种内部监督机制并未起到作用,间接导致了投资决策的失败,最终被并购。
4.股权结构的合理化
一直以来,英美模式的公司治理法律机制一直被世界各国或地区学习和模仿,中国也曾学习其中的某些因素,而在西方投资银行中,美国投资银行以其完善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推陈出新的创新意识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独领风骚。现在看来,这种治理机制并不是尽善尽美的。这种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使内部监控约束机制匮乏,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分离,股东把注意力集中到股票的收益上,增加了所有者监督经营者的难度,而经营者迫于市场的压力,不得不把精力从制定长期的经营目标转移到实现短期的利润上,进而导致了投资决策失败。
股权高度分散的对立面是股权高度集中,股权高度集中将导致监督、约束机制的弱化,大股东难以得到有效的约束,这将阻碍公司的发展。此次美国政府接管房地美、房利美等公司,获得了绝对的控股权,股权高者可达79.9%,有谁来代表美国政府行权,代表者对于不属于自身的资产能否进到职责,这种股权高度集中的结构是否能够获得预期的效果,还是走向股权高度集中的弊区,我们只有拭目以待。
5.风险管理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一章提出:对于部分来说是对的事情,误认为对于整体来说也是对的,这种错误就是“合成谬误”。[11]因此,即使资本市场中各主体行为都是理性的,他们都是追求的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但是,当所有的投资者都追求这一目标时,就会使整个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混乱,产生泡沫经济,结果就是金融危机的产生。并购案例中的这些公司,在次级债券这种高收益的投资机会下,美国式的自由主义思想占了上风,忽视了高收益背后隐藏的高风险因素,监管部门也盲目乐观,盲目信任高风险的金融创新工具,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6.激励约束机制与高管薪酬合理
美国的投资银行为了有效地激励经营者努力提高公司业绩,增加对股东回报,采用的短期激励措施就是对高级管理人员采用高工资、高奖金,同时采用股票期权等多种金融工具来强化中长期激励。
美国投资银行对高管人员实行重点激励,给予他们极为丰厚的待遇。以董事长兼CEO的现金收入为例,1999年度,摩根士丹利添惠的董事长兼CEO(Purcell,Philip J)总收入达2,109.7万美元,其中工资收入77.5万美元,奖金1,211.3万美元,股票期权等其他收入为821万美元;[12] 这种激励机制激励了经营者的工作热情,但是,没有比较合理的约束机制与之适应,当公司绩效上升时,高管获得高薪,反之,绩效退后时,却没有相应的机制调节高管薪酬,如这次被美国政府勒令离职的房利美首席执行官丹尼尔·马德和房地美首席执行官里查德·赛伦将分别拿到930万美元离职金或1,410万美元“遣散费”。[13]这种情形极易引起中小股东的不满,对公司失去信心。因此,从此次并购事件中,这也应引起相关政策、法规制定部门以及公司监督管理层的注意。
四、并购行为引发的启示
1.加强外部治理机制的建设
作为公司治理外部机制的金融体制和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强化监管意识,监管部门自身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金融创新更为重要。此次被并购的公司多数外部监管严重空缺,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此次金融危机。各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体,应该重视外部治理机制,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等,使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
2.更加关注利益相关者
这次金融危机后,各公司更加应该关注自身的社会责任,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最初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斯坦福研究所给出的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对公司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公司就无法生存。[14]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关注的利益不同,有长短期之分,利益相关者有时候承担的责任可能比股东还要重大,但是,他们分散风险的能力要明显弱于股东,因此,提升对社区、国家等大客户的利益的重视程度,有助于改善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增加关注长期效益的行为,这样,既促进了公司的发展,提高自身的资本回报率,又兼顾了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3.注意股权结构以及控制权的归属问题
中国有句成语“过犹不及”,意思是说,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股权过度集中不好,过度分散也是不利的,英美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在此次金融危机下,弊端暴漏无疑,过度分散的股权使控制权独落管理层,种下祸根,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被架空,没有行使好职权,导致内部治理失效。但是,收为国有,股权高度集中了,我国有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来监督国有资产的使用,美国由谁来监督这些国有资产的使用,是否能使公司治理机制有效运行,这些给我国公司的股权治理结构敲响了警钟,控制权应该由谁行使,股权结构怎样才能合理,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4.公司治理要有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
风险有两种定义:一种定义强调了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而另一种定义则强调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我们一般所说的风险都是指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公司治理的过程中,要有很好的风险意识,市场和风险并存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的信息化、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崛起,如何识别、判断、监测、控制企业风险应该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企业应该建立健全一套合理、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树立风险意识,在风险没有发生时,识别并规避风险,当风险已经到来,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5.健全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有激励就必须有约束,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约束机制,这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只有激励,必会导致利益熏心;只有约束,必会打击个体积极性。因此,在公司治理的过程中,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也是公司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6.公司治理需要经济政策的调控
在美国这样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大型投资银行都是私有的,而我国大都是国有,所以我国的经济调控更加有力。而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将AIG、房地美、房利美收为国有,目的就是更好的监管其运营情况,这充分的说明了外部公司治理需要国家经济政策的指导和调控。
7.合理审视并购机遇与挑战
现在全球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并购的机会,但是,要认真审视当前的形式,衡量好利弊的关系,慎重考虑并购方式,要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考虑。而且并购要注意考虑对方,并购应该是一个互利互惠的过程,这样,才有利于并购后的资源的整合,发挥整体的整合效应。
[参考文献]
[1]摩根大通将以超低价收购美国贝尔斯登公司 [N/OL].经济参考报,http://www.stockstar.com/info/darticle.aspx?id=JL,20080318,00338643.
[2]张晓英.探究金融危机中的“因祸得福”者 [J/OL].当代金融家,http://bank.eastmoney.com/200811110,182,2439380287.html
[3]美联储同意提供850亿美元贷款拯救美国国际集团 [J/OL].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8-09/17/content_16494216.htm.
[4]高 盛,摩根开辟新篇章 [N/OL].华尔街日报,http://chinese.wsj.com/gb/20081002/ffe170829.asp?source=NewSearch.
[5 ]美国政府接管“两房” [N/OL].华尔街日报,http://chinese.wsj.com/gb/20080908/bus093052.asp?source=article.
[6]HBOS表示,接受莱斯银行收购的方案正按计划进行
[N/OL].华尔街日报,http://chinese.wsj.com/gb/20081103/BEU000846.asp?source=NewSearch.
[7]“两房”收归国有 自由经济走回头路 [M/OL].世界财经报道,http://finance.icxo.com/htmlnews/2008/09/09/1312280.htm.
[8]贾海滨.美国计划拨款推动银行间的并购活动[N/OL ]. 纽约时报(NewYorkTimes), 2008-10-21.
[9]公司治理的主体客体 [M/OL].公司治理网,http://www.cg.org.cn/theory/zltx/zltx-zthgt.asp.
[10]朱小燕.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探讨[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2-2.
[11]李仁君.“合成谬误”与“理性冲突”[M].海南大学经济学院, 2007-10-8.
[12]伍永刚.美国投资银行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 [J].证券市场导报,2001-03.
[13]周小川:美救助“两房”利好A股 [M/OL].中国金融网,http://bankpeople.zgjrw.com/News/200899/BPeople/524244781600.html.
[14]段 伟.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制度研究 [D].吉林大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4-5.
The Enlightenment of Enterprise M&A from Financial Crisis
Sun Banjun,Liu Ye,Guo Penghao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050031, China)
Abstract: The outbreak of the sub-prime crisis in USA has brought a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 has brought a great loss to the global economy, and caused a number of M & A events. From these cases, some problem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has been displayed.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se M & A events as a starting poin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M & A ev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analyzes and compares with a number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cases. And from the aspects ofmain obje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bjectiv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process of control over the issu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whether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is reasonable, and so on , the enlightenmen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M&A from financial crisis is revealed.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M&A; enlightenment; corporate governance
9.游戏给我们的启示作文 篇九
我们分成两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并且分别叫出两个裁判到前面来。我们先玩“声母组词”,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声母后,我们要根据声母组词,每次开始组词两个裁判要以“石头剪刀布”的方式来决定哪组先开始。
第一轮,老师在黑板上写了“gg”两个字母,并写了一个“哥哥”,我马上明白了老师的意思,但一时想不出合适的词语,还好我们队有人说了一个词语“蝈蝈”,解除了危机,但好景不长,几个轮回之后,我们“山穷水尽”了,我们只好认输了。
第二轮,老师写了“ss”两字,也不知为什么,我们说着说就掉进了数字这个框里,什么“十三、十四、四三、三十”都出来了,我笑得合不拢嘴,数字词语说完,我们都沉默了。只见项俊豪眉头努力思考着,后面几个人聚在一起,悄悄地议论着,然而总有人不时地摇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紧张得心跳加速,思绪混乱,突然我急中生智,想出来一个词语“审视”来解决危机,我们都不由自主地向女生投去了挑衅的目光,但女生组竟不惧怕,“石狮”“师生”连“三生”“三世”都出来了,惹得我们男生一片惊呼“我去”,结果当然是我们惨败。
又过一轮,我们开始另一个游戏“押韵造句”,老师写下了一个韵母,我们造的句最后字必须和老师写的韵母押韵,并且发音相同,否则就要扣分。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一轮,规定的韵母是“ao”,一开始我们就说错了,我还没缓过神来,我想怎么就错了呢?又轮到我们了,梅同学站起来说了一句,老师又说“错”。我们后面就开始起内讧了,都在怪对方为什么要说错,最后还是老师站出来劝架,游戏才得以继续。游戏已接近尾声,我说:“许多人去国外深造”一秒后,我好像发现了什么不对的地方我的声调错了,又被女生秒杀了,我真是惭愧不已。
10.游戏给我们的启示作文 篇十
老师喊到:“准备,开始!”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开始手忙脚乱起来,有的同学跑来跑去,有的同学慌着拼报纸,有的同学等着吧报纸拼完了就把报纸一个又一个的连起来,我呢就是帮同学们拼报纸的,拼报纸时,我都顾不上自己衣服的干净了,趴在地上拼起来,这时风吹来了,把没连起来的报纸都吹得乱七八糟,我想:“不行,我必须把石头找来放在报纸上。”我说:“快拿小石头,快拿小石头。”我又把小石子放在报纸上,可是我又想:“报纸是够了,可是就一卷胶带会不够的。”这时我们看见别的班的同学因为出了点故障,就互相说别人,有的同学都把报纸撕了,这时我们班同学兴高采烈。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的新“坦克”做好了,我们进在“坦克”里走,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开”过“坦克”,我们的手都没有把报纸传给前面的同学,所以我们的“坦克”碎了,这时我们的“不修团”魏毓、王俊伟、立刻把漏的地方用胶把它补好,我们开始前进,军体喊着口号“一二一、一二一”还鼓励我们,小王在“坦克”后面帮我们传报纸,“坦克”头部的小欣弯着腰,胳膊向上伸着,一直坚持着,很不容易。我们这样一步步向前走,最后我们成功了,我们都很高兴。
11.手给我们的育儿启示 篇十一
大拇指:表示赏识,意味着教育孩子要有恰到好处的赞扬。
很多孩子什么都不缺,就是缺信心。要培养孩子的信心,就要学会赏识和表扬。赞扬能开启孩子迈向成功的大门。
食指:表示指引,意味着父母要做孩子成长的指引者。
我们喜欢说:“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笔者认为这句话应该倒过来说:“父母是孩子的未来。”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高度”影响着孩子的“高度”。“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父母正确的指引决定着孩子成长的方向。父母自已首先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合格引路人。
中指:表示平和,意味着父母要善于调节孩子的心理。
一只手中,中指最长,理解为居中就是最好的。父母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帮助孩子确立“跳一跳,够得到”的目标,同时还要排解孩子的身心压力,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完整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无名指:表示爱护,意味着父母要学会科学地爱护孩子。
传说无名指有一根血管直通心脏,因而相爱的人都把戒指套在无名指上。父母对孩子的爱护,在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方面力求到位,在教育方面要学会科学爱护,每个孩子都有他的成长规律,绝不能拔苗助长,要有耐心,也要有针对性。
小拇指:表示批评和惩戒。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对于孩子,犯错误是他们的认识过程,是成长中无法避免的。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要善于惩戒,正确引导。有一个外国家庭养了一只鸽子,有一天孩子把鸽子杀了想看看它肚里有什么东西。他的父亲采取“智慧的惩罚”,让他完成一张鸽子的内脏器官解剖图,结果成就了一位日后的诺贝尔生物学奖获得者。
伸开五指:这是母爱温暖的手掌,它要给孩子以家庭的温暖和家庭位置的平等,让他有所依托。
为什么孩子会做出伤透父母心的事?那是因为父母的付出没有得到孩子的认同,没有使孩子感悟至心。为什么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很少向父母求助?那是因为父母没有和孩子平等交流,没有呵护孩子的心灵。
收拢五指:这是象征父爱的拳头。
在我国传统教育中父爱是缺失的,养育孩子的主要是母亲,所以古诗文中歌颂母亲的不胜枚举,而父亲似乎总是在做“幕后英雄”。其实,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缺一不可,父亲是榜样、力量、规则、楷模。学会做父亲,承担起父亲的责任,给孩子正确的父爱,并且给孩子一根直立的脊梁,让他们站直了做人。
愿天下的父母都用好“一只手”托起您的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
12.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篇十二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启示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有两年多的时间了, 但还没有出现完全见底的迹象。探讨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从而得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稳妥处理好金融监管与创新的关系
这一点启示是从分析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中得出的。
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次贷危机, 从表面上看是美国的消费模式, 即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借贷消费引起的 (赵长茂, 2008) , 但从深层次的原因看是来源于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 (大卫·科茨, 2008) 。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科茨的解释, 新自由主义形式的资本主义的特征是: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 允许自由市场的存在;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 追求低通胀率而非低失业率;社会福利急剧减少;大型企业和政府打击、削弱工会力量, 劳动市场格局改变, 资方完全控制劳方;自由、残酷的竞争取代有节制的竞争;商品、服务和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相对自由的流动 (大卫·科茨, 2008) 。
正是新自由主义形式的资本主义“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导致次贷危机, 继而引发金融危机。所谓次贷危机, 是指大规模向偿还能力差的低收入阶层贷款买房, 并将这种住房贷款 (次级贷款) 证券化所引起的金融性危机 (程恩富, 2008) ;是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违约增加, 进而影响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危机。在这里, 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向偿还能力差的低收入阶层贷款买房”一开始就存在很大的风险。然而, 不仅如此, “放贷机构则把按揭出售给投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这些投资银行再把不同的按揭放在一起, 变成一种‘有按揭支撑的证券’在市场上出售” (科茨, 2008) 。这样, 风险不断扩大, 而且助长了房产市场的投机。“金融机构在2004年抛出所谓的次级按揭借贷, 借贷者买房时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交纳20%或更高的首付, 银行也不再对借贷者的背景和收入情况进行任何审查” (科茨, 2008) 。于是, 在每个月只支付贷款利息, 或者只偿还低于利息的金额, 甚至不必支付首付款, 而房产价格又不断上升的情况下, 投机者大量借入贷款购买房产。如果房产价格上升, 他们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如果房产价格下降, 他们的损失仅仅是已经支付的利息。结果, 美国的房产市场出现了泡沫。到2007年, 由于利率上升, 次级抵押贷款违约大量增加, 再加上美国房产市场泡沫破灭, 投机者不能偿还贷款, 金融机构收回房产也弥补不了贷款, 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迅速增加。由于部分抵押贷款已经证券化, 损失在金融部门之间迅速扩散, 结果引发了金融危机 (李翀, 2009) 。
次贷危机产生原理用图表示是:
在图中, 我们看到金融工具的盲目创新, 虚拟资本不断扩张的过程:先是次级抵押贷款公司, 向普通居民A (用A表示) 提供住房贷款, 然后出售资产抵押债券MBS给投资银行 (形成第一道金融工具创新) , 投资银行又把它变成“担保债务债券CDO”向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出售 (形成第二道金融工具创新) ;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又向社会上普通居民B (用B表示, B可包括A) 出售投资工具 (形成第三道金融工具创新) 。图里的循环是否顺利, 关键看普通居民A。如果普通居民A按期交房贷, 一切顺利;如果普通居民A不能按期交房贷, 链条断裂。
我们知道, 金融创新工具是一种衍生的投资工具, 它可以为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收益, 也面临很大的风险。它带来收益是因为原来金融资产的价值, 一旦原来金融资产贬值或收不回来, 创新的金融工具也失去其价值。这就是虚拟资本的危害。
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对金融的监管。我们既要积极又要谨慎进行金融工具的创新。稳妥地处理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 积极引导和扎实推进银行业金融创新, 同时注重防范创新风险, 坚持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的监管理念。
现在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工具, 证券市场推出的股指期货交易, 风险是很大的, 需要加以注意。
我们要牢记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金融很重要, 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 一着棋活, 全盘皆活” (《邓小平年谱 (1975—1997) 》 (下) ,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1328) , “什么时候政府都要管住金融” (同上, 第1361页) (转引自《红旗文稿》刘志明的“应该如何认识‘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危机观点全球扫描与透视”一文) 。
二、要稳妥处理好金融全球化与资本开放的关系
这一点启示是由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和外汇储备的影响得出的。
当今的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国与国之间经济的联系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世界经济处于全球化时代, 一国经济的发展不能离开世界这个市场 (资源) , 金融也不例外。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方面的直接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持有美国金融机构债券的商业银行;二是我国的外汇储备。
据报道, 我国有多家商业银行持有雷曼兄弟公司的债券。其情况是:中国建行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控股公司相关债券共计1.914亿美元, 其中, 高级债券1.414美元, 次级债券0.5亿美元, 约占该集团总资产的0.019%。中国工商银行 (包括境外机构) 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债券及与雷曼信用相挂钩债券共1.518亿美元, 约占该集团总资产的0.01%。交行持有雷曼兄弟公司发行债券7 002万美元, 占其总资产0.02%, 暂时在各家银行中占资产比例最重。中行则持有雷曼债券7 562万美元, 合计占中国银行总资产0.01%。招商银行持有雷曼兄弟债券7 000万美元, 其中高级债券6 000万美元, 次级债券1 000万美元。上述五家已公布具体数据的中资银行, 共计持有的雷曼债券超过5.3亿美元。此外, 兴业和华夏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相对较少, 兴业持3 360万美元;中信银行7 600万美元;而华夏银行表示持有少量雷曼债券。
由于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 势必导致这些持有雷曼兄弟公司债券的银行遭受巨大损失。
从我国的外汇储备来看, 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为主 (注:不仅中国的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 全球外汇储备的60%以上为美元资产) , 并且连年增加。2006年约1万亿美元, 2007年为1.53万亿美元, 2008年为1.95万亿美元, 2009年为2.4万亿美元。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导致美元贬值的情况下, 我国外汇储备缩水在所难免。
由此, 我们要考虑一个问题:如何处理好金融全球化与资本开放的关系问题。现在, 我国的金融不与世界接触是不可能的。现在的经济离不开世界市场 (资源) 。另外, 根据WTO的规则, 我国也要逐步放开资本市场。现在的情况不同于亚洲金融危机时期。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时期, 中国的金融市场是与国际金融市场绝缘的因而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基本上没有造成多大影响。当时中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防止了短期债务和游资进入中国市场。而现在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放开, 大量的短期游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 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进入了房地产市场。所以, 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很有可能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带来巨大冲击。这样一来, 使得我国的资本市场处于两难境地。
怎么办?我们认为可以这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我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 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打下牢固的基础。实体经济强大了, 承受各种打击的能力也大。二是加强对金融市场进入者的监管, 只让合格的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监督机构监督金融机构的活动, 发现问题进行整改, 对风险进行控制。三是各商业银行在进行境外投资时要审慎, 密切注意投资风险, 适时调整投资品种。四是分散持有外汇储备, 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持有外汇储备种类以及比例, 分散外汇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
三、要稳妥处理好外贸依存度与扩大内需的关系
这一点启示是由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得出的。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加工企业的影响很大。据报道在我国出口加工企业的大省———广东, 出现了两次倒闭潮。第一次是东莞企业倒闭潮。据《瞭望东方周刊》2008年6月30日的报道, “2007年底, 东莞虎门一个镇就走了200家企业。2008年以来, 工厂的倒闭和迁移几呈加速趋势。伴随着这一过程的, 是此起彼伏的‘裁员浪潮’。瑞士信贷首席经济学家陶冬认为, 未来3年内广东地区或许将有1/3的出口型企业面临关闭的命运。”第二次是“珠三角代工企业订单惨淡”。华夏时报 (北京) 2009年4月11日报道说, 在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开始出现好转之际, 我国外贸形势却更加艰难。珠三角依靠订单的纯代工企业们现在已是奄奄一息。
为什么影响如此严重,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广东省是我国最大的出口依赖省份, 外贸依存度过高, 国际金融危机对广东的影响大是很自然的事情。
同理, 对整个中国而言, 由于外贸依存度高 (已经高达60%以上。我国外贸依存度2007—2009年分别为66.3%、60.6%、65.8%) , 在金融危机阴影的笼罩下, 外贸出口必然受到很大的冲击。2008年,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影响逐月增加, 从11月开始首次出现了负增长, 11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1 149.9亿美元, 下降2.2%, 中国外贸单月进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12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 833.3亿美元, 下降11.1%, 其中, 出口1 111.6亿美元, 下降2.8%;进口721.8亿美元, 下降21.3%。根据我国海关统计, 2008年, 我国外贸总额达25 616.3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7.8%。其中, 出口14285.5亿美元, 增长17.2%;进口11 330.8亿美元, 增长18.5%。贸易顺差2 954.7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2.5%, 净增加328.3亿美元。2009年的情况为:全国进出口总值22 073亿美元, 同比下降13.9%。其中, 出口12 017亿美元, 下降16%;进口10 056亿美元, 下降11.2%。实现贸易顺差1 961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减少34.2%。
因此, 在出口受到影响的情况下, 我们要增加企业的产量, 增加就业, 不得不考虑如何处理外贸依存度与扩大内需的关系问题。我们发展经济, 原来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 现在出口受阻, 必然考虑除了投资、出口外的第三条途径———消费, 消费加上原来的投资和出口, 俗称三驾马车。而增加消费就是扩大内需的最终表现。其实, 我国内需市场 (最终消费) 的潜力是巨大的, 特别是农村市场。在农村, 家电、农用汽车、建材等产品的需求量十分可观。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民对家电、农用汽车、建材等产品需求增加。目前, 要扩大农村对家电、农用汽车、建材等产品的需求, 需要做的事情是:第一, 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让农民放心消费手中的钱。比如, 医疗保险制度要建立好, 农民得大病有钱治疗, 不会担心得病没钱治疗而不敢花钱。第二, 政府要帮助农民建立好基础设施。水要通、电要通、路要通, 让农民购买家电能够用得上。
总的来说, 扩大内需尤其是开拓农村市场, 是一件多赢的事情:既能解决了因为金融危机导致出口困难, 产品难销售的问题;又能解决农民工就业的问题, 增加农民的收入, 有利于内需的扩大, 形成良性循环。
四、要稳妥处理好劳动密集型增长模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
这一点启示是由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不同产品出口的影响得出的。
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全面的, 但对我国不同类型的出口加工企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有的受到的影响很大, 有的受到的影响小, 低端产品受到的影响大, 高端产品受到的影响则小得多。从2008年的情况看, 高新技术型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 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影响较大。从出口统计数据来看, 劳动密集型产品与“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低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中国纺织、房产、玩具、钢铁行业以及家具、卫浴、五金、电子等产品的出口企业受到严重影响。在出口商品中, 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 229.3亿美元, 增长17.3%。其中, 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3 420.2亿美元, 增长13.9%;机械及设备出口2 686.3亿美元, 增长17.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 156.1亿美元, 增长13.1%。同期, 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 197.9亿美元, 增长4.1%;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653.7亿美元, 增长16.6%, 加快1.6个百分点;鞋类出口296.6亿美元, 增长17.2%, 加快1.2个百分点;家具出口269.1亿美元, 增长21.5%;塑料制品出口158.3亿美元, 增长9.4%, 小幅提高0.6个百分点。
由此, 我们必须考虑劳动密集型增长模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我们知道, 劳动密集型经济增长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可以用劳动力代替稀缺的资本, 劳动力便宜, 产品价格便宜, 在产业链的低端拥有竞争力。但它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由于劳动者素质不高, 通常缺少创新、缺少核心技术、缺少品牌, 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挣少许的加工层面的利润, 受国际形势的波动影响极大。迈克尔·波特曾经认为, 劳动密集型产业少得可怜的利润取决于国际经济形势的波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 我国出口的情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 我们应该依此为契机,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生产高新技术产品, 增加高薪技术产品的出口。其实,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不仅是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启示, 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要求。第一, 我国长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同时, 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样的生产方式难以维持下去。第二, 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 劳动力优势不再存在, 从而依靠廉价劳动力低成本竞争的模式丧失。第三, 低端产品出口往往遭受进口国的各种壁垒的阻碍, 比如, 进口国对我国低端产品出口产品征收反补贴税、反倾销税, 出口变得困难, 更说不上扩大出口。
因此, 必须根据党的十七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精神,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关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 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的重要论断, 继续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当然, 由于我国疆土辽阔, 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达地区应当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落后地区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逐步实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赵长茂.把握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的两面性[J].理论视野, 2008, (12) .
[2]程恩富, 大卫·科茨.把脉美国次贷危机[N].中国教育报, 2008-10-14.
[3]李翀.论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
[4]刘志明.应该如何认识“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危机观点全球扫描与透视[R/OL].http://myy.cass.cn/file/2010081036550.html.
[5]中国建行成雷曼最大受害者, 持债券近2亿美元[R/OL].中国经济网 (北京) , 2008-09-20.
[6]武长海.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R/OL].新华网, 2009-01-21.
【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推荐阅读:
金融危机的概念07-06
金融危机的周期09-04
金融危机的原因 英文06-10
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金融的监管对策01-18
金融危机的本质及影响11-27
金融危机对国税收入的影响09-02
如何进行金融危机论文的写作01-15
金融危机传导12-05
美国金融危机过程10-11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