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校徽

2024-07-19

济南大学校徽(精选13篇)

1.济南大学校徽 篇一

叙谈大学校徽

张婷 1503 20***035

指导老师:罗祖文

论文摘要: 校徽是学校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校的整体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内涵可以通过该校的校徽来体现。校徽也是区分一所学校与另一所学校的重要表现方式。通过谈论校徽我们也可以欣赏各所学校各自文化的个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关键词:校徽

文化内涵

湖北大学 四川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精神文化

正文

校徽,它代表着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内涵; 校徽,它代表着是一个学校的独特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目标; 校徽,它代表着是一个学校的悠久的历史。

下面我来通过湖北大学, 四川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徽来叙谈各校徽的精神文化内涵。

《湖北大学》

新校标准形状为编钟。编钟外形取于楚国古乐器,由左右两组构成,组成湖北大学第一个字母H。左上部钥匙意为开启智慧之门。两侧用湖北大学的金文字体,形成一种装饰性的图案,给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之感,并使编钟具有立体感。凤凰为楚国图腾,出自于出土楚文物的丝绣。凤凰造型为U,点出了大学这一主题。编钟和凤凰是楚文化艺术代表,以此为湖北大学的象征。

编钟的材质为青铜,具有阳刚之美,凤凰取材为丝绸,具有阴柔之美,刚柔相济,体现了湖北大学人精神品质。昂首挺胸,正在腾飞的凤凰,代表湖北大学师生正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奔向美好的明天。编钟和凤凰的组合,代表教学和科研,教学要求严谨,如青铜铸钟,科研需要想象,如凤凰腾飞。整体形上窄下宽,为梯形,代表知识的积累和不断升华。从而体现湖北大学的精神文化内涵。

《四川大学》

校徽标准图形为“凤钟楼”。“凤钟楼”是老川大、华西医大的传统,学校的事物,中国灿烂文明的象征,蕴含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钟声是学校一切的命令之声。敲响世纪之声,敲开世纪之门,新川大迎来一个新世纪。钟的两端是一双高歌的凤凰,百年涅槃,生生不息。凤凰是老新川大的吉祥物,中国世代相传的国鸟。寓意新川大在“严谨勤奋、求是创新”(校风)的文明中升华。中间笔画形成“川U”两字,U是英文“University”第一字母,负形为川字,“川U”即川大,隐含四川大学之形。笔画负形形成一点三线,说明新川大是三所重点高校合并成一体,党政管理和科学技术与文化艺体共同发展,学科门类齐全且平衡发展的综合性重点大学。负形形成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下方又是“Men”的M形,更说明新川大是教书育人,以人为本,“精韧不怠,日进有功”(校训),各种人才培养汇聚发展之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是百年川大的写照。标准色彩为唐红,又称中国红,传统的中国色彩,代表生命。辅助色彩为深蓝色,代表文明;中黄色,代表活力;蔚蓝色,代表知识;绿色,代表青春;白色,代表纯洁。校徽外形为圆形,代表吉祥,圆满,庄重。盾形,既是“UNIVERSITY”的U形,又是鼎形,还代表一种奖章形、花朵形、摇篮形。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校徽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北大的许智宏校长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许多毕业了多年的北大学生回想起来,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北大给学子们最宝贵的是“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精神。

其历史流程为: 1916年12月起,蔡元培出任校长,次年蔡即请鲁迅为之设计校徽。鲁迅于8月7日将设计完竣的校徽 图样寄交蔡元培,后即被采用。后又曾长期弃用,80年代始重新使用,现使用的北大校徽系以此为基础修改而成。

鲁迅设计的这枚北大校徽,其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一个圆形,便于制作圆形的徽章。巧妙的是: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这样就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又有如一人而背负二人之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重任”的想象。在艺术处理上,这枚徽章构图简洁大气,线条流畅规整,蕴涵丰富。用设计对象的文字构成图案,是徽标设计的常用手法,但高明的设计者用文字构成能够表现徽标内涵的图案。鲁迅这枚校徽的设计,就达到了这一境界。

1950年3月17日,毛泽东为北大校徽的题字送到北大。这一天,中共中央秘书室将毛主席为北大校徽的题字放在一封信内送给北大,信的内容为“北大校长办公室并转全体师生员工同志们,寄上毛主席为北大校徽题字,敬请查收。”

2007年6月13日,北京大学发布《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手册》,正式推出修改后的北大校徽标识。修改后的北大标志是在鲁迅先生设计的校徽图案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而来。北大确定了特定色值的红色为标准色,并将其命名为“北大红”。

北京大学标志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1917年鲁迅先生应蔡元培校长之邀为北大设计的校徽,且在90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广泛认同和应用,但在此之前,无论是在制作上还是应用上,都缺乏统一的规范。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北大于2006年5月正式启动了“视觉形象建设工程”。一年多来,以“尊重历史、尊重传统”为原则,根据“便于识别、便于传播、便于制作”的设计原理,北大对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标识进行了梳理,并确定以鲁迅先生设计的校徽作为北大标志的核心元素,进行了丰富、修正和规范。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现采用的新校徽是由她的校友章叶青设计的。章叶青1992年从人大毕业后曾在日本、德国学习广告设计。2002年创办了广告有限公司,现为该公司执行董事兼创意总监。他曾为新华书店、银行、企业做过整体形象设计,还承接了中法文化年等多项涉外大型文化活动的总体形象设计。早在1996年,章叶青就以校友的身份向母校提出修改校徽的建议,并递交了规划书。2000年,当时的校党委副书记曾主动找他了解形象设计方面的相关知识,令章叶青深受鼓舞,他主动写了策划报告,做了几套设计方案,表示将义务为母校设计新校徽。2002年上半年,章叶青设计了后来采用的新校徽方案,并将他设计的新校徽与老校徽进行详细对比分析。他认为,新校徽的优点一是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体现了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新理念;二是主体突出。

章叶青设计的新校徽由三个篆字体的 人 组成,简洁而又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的味道,体现了三层涵义:一是人民大学要为人民办学;二是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人才;三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章叶青说,他在网上看到一个人大学生自己办的网站,叫 天地人大,这给他很大启发:天大地大,人最大。中国人民大学,他觉得这六个字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 人 字,在设计过程中他便决定以 人 字为主要特征做文章。「人大、人本、人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成众」等思路引导他设计出以三个「人」为主要元素,并在字体上取材篆书。在图形的选择过程中,章叶青了解了许多国外著名大学的校徽,他发现这些主流大学的校徽图案主要集中于圆形或盾形。考虑到圆形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而且老校徽 用的也是圆形,他决定在新校徽上也采用圆形。在颜色上,新校徽的红色,取自于宫墙的深红颜色。章叶青认为这种颜色显得理性、大气、包容,具有中国特色。他把这一颜色确定为校徽的专用色,并称之为「人大红」。就像鲜艳的哈佛红在美国成为资本经济的某种象征一样,他希望人大红今后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象征。

校徽作为一个学校的重要标志,它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校徽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能为学校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让我们用双眼去体验每个校徽的美,去叙谈每个校徽背后的文化内涵。

2.济南大学校徽 篇二

大学是人类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阶段,可谓源远流长,从汉代的太学,到宋代的书院,再到清末的学堂,其间无论是官办的或是民办的,对中华民族历史的传承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出现在清末,由一批具有先进爱国思想的洋务运动的官员创办。1895年,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创办了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所新式大学——北洋大学堂(即天津大学前身)。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中国的大学总数已突破千所,每年为国家培养各方面人才约700万人,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与希望。

校徽即学校的标志,属于标志中的一种类型。学校标志主要特征是具有比较明确的指向,能够体现学校的内容性质和精神宗旨。而作为学校标志中的大学标志更要体现出其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是作为精英文化的大学校徽所承载的使命。

校徽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出现,学校的发展而发展。在历史中高等学府的校徽不外乎是学府的题名,为了体现其地位和文化,往往是请当时的名家给予题字,比如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的名字就是当时的皇帝宋真宗的墨宝。经过历史的变迁,特别是1953年成立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创建的系统设计对当代的企业、学校、机构、国家等各种组织和集体的形象塑造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其中标志是形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的大学校徽也不例外,它是高校形象识别系统的重要元素,改变以往的只通过汉字表达的局限,运用多种造型和手法来传达学校办学宗旨和精神追求。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有句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从神州火箭到嫦娥一号;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正以更加新颖的身姿风靡世界。当然,归根结底,这是中国经济繁荣发展带来的结果,但是作为物质基础的上层建筑——文化,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和精神的体现。在中国文化中包括传统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所在。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象表现形式,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精神内涵,寓意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我们一般常见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国画、书法、篆刻、传统图案、剪纸、泥塑、戏曲、皮影、陶瓷、刺绣、园林等等。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大学校徽设计中的运用

1. 外在形式的表达

外在形式一般指图形表现出的外形与结构。目前在大学校徽设计中出现两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较为普遍:

(1)书法元素。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它是一门体现民族灵魂的艺术。[1]标志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最基本的作用是让人们通过图形,在较短时间认识和记住其事物的特征,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标志图形化的视觉语言常常可以比单纯的文字传达信息更加醒目、更易表达其含义特征。而以汉字为主体的书法艺术恰到好处地融合了汉字与标志的共求,它既可以清晰地传递信息,又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最好地体现。纵观目前中国高校的校徽设计有很多都采用了书法形式来表现。比如,清华大学校徽,它是由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外环上下是中英文校名;中环内容为隶书书写的“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八个字左右并列每格一字,以八卦方位排列,这两个词组出自《易经》乾坤两卦的大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概括了《易经》的全部内涵,体现了孔子对君子人格的基本要求。在清华大学校徽上,我们可以看到用隶书书写的文字已经和传统书法形式有了很大的差别,少了一分随性,多了一分严谨。经过精心设计的具有装饰性的书法文字能很准确地传达学校信息、展现学校个性和文化。而北京大学校徽则是书法形式最高境界——图形化的典型代表。北京大学校徽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设计的,主体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一个圆形,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看上去如一个人背负着两个人的形象,突出了北大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正如北大校长许智宏所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2]北大校徽中的传统书法形式——篆字,结合学校的办学宗旨,变成近似人的图形,让人看了之后不仅能快速识别学校信息,还能深刻领会学校的精神内涵,同时赋予观者以想象的空间。

(2)传统图案元素。传统图案指的是由历代沿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深刻寓意的图案。这些传统图案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活中行为、思想的集中体现,具有普遍的共识,是华夏子孙共享的精神代表。在大学校徽设计中也有不少采用了这种形式。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徽主体部分取用的是“木铎”的简化图形。“铎”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古代用此来宣布政令,“木铎”便成为了教师的指谓,延续至今,称老师为执掌木铎的人。校徽中“北京”、“师大”皆为篆体,篆体是包括甲骨文、金文在内的所有书体的统称,而“木铎”出现于夏商时期,因此用篆体陪衬“木铎”的图形更显北师大浓重的人文气息和历史的悠久。而文字中将“师大”镌刻于“木铎”之上,寓意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之重。[3]不仅是北师大的“木铎”图形,还有取材于汉代画像砖中“舞蹈人”形象的北京舞蹈学院校徽,均是选用与学校特色近似的传统标志物作为校徽设计的主体。

在运用传统图案作为校徽设计主体的还有一种类型,它是运用传统图形与学校的地域风景特点相结合作为设计根源。比如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盾牌形状的校徽是中央大学时期传承下来的欧美风格,在校徽左右两边各有一只神兽,称为貔貅,神兽中间的图形是“南京”二字的变形并与地球融为一体,下方中间的雪松是南京的市树,神兽和雪松是南京的象征,地球与盾形是国际化的体现。南大校徽利用传统图案表明学校的所在地域,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在此基础上又融合了国际元素,表明了南京大学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中山大学校徽整体为圆形,中间为海棠式洞窗图案。洞窗图案以国立广东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钟楼”为设计主体,运用中国园林的意境与现代设计手法,借用园林中的海棠式洞窗与大钟楼外观组合成“中山”二字,中间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红棉花,是岭南地区标志性树种,寓意中山大学扎根于岭南地区。[4]中山大学校徽中运用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国园林中海棠式洞窗图案,并与学校标志性建筑大钟楼、岭南地区的象征“红棉花”图案相融合,准确传达学校的地域信息和文化品味。

2. 内在精神的融合

内在精神指的是图形背后深刻地内涵和丰富的寓意。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生活的期盼,具有积极美好的丰富寓意。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大学校徽设计的根本目的。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龙舟”,是指做成龙的形状的船。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一种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活动,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济大学校徽中就选用了前进的龙舟造型,并在龙舟上加上了三个正在划船的人的造型,寓意为三人成众,同舟共济。与学校的名称恰当地融合,昭示着“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学校精神和“济世兴邦、爱国奉献,为富国强民而育人,培养国际化高素质、高水准的社会有用人才”的办学理念。而浙江大学校徽主体图案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造型。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奋力前进、敢于拼搏之意。浙江大学把它称作“求是鹰”,代表浙大“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寓意浙大师生求是创新,勇攀科学高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的精神。

通过对大学校徽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外在形式还是内在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都是中国精神最好的体现,是中国文化最完美的诠释,更是中国大学校徽最丰富的设计源泉。

结束语

当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竞争日趋激烈,大学校徽作为学校的主体形象,担负着更多的使命。因此,我们在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校徽时,一方面要契合主体涵义,发挥民族艺术特长;另一方面要与现代设计相沟通,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体现中国高校时代风貌。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才是大学校徽设计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2]高金锁.大学校徽设计中的汉字应用分析[J].包装工程,2007.2

[3]刘浪.大学的精神[M].中国友谊出版社,2004.

[4]郭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

3.湖南科技大学校徽的语用功能分析 篇三

关键词:大学校徽 符号学 语用性 文字功能 图像功能

引言

校徽,作为高校品牌形象和高校品牌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高校的整体形象的标识,它积淀学校一步一步发展的历史,是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校徽需要个性,需要视觉上的冲击力,需要美感。因此,高校校徽也成为了标志设计的重要内容。就其基本内涵而言,大学校徽可以被看作是设计者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在办学过程中沉淀和积累起来的人文精神,通过巧妙的构思和设计,将具有象征功能、区别功能、传播功能、审美功能以及隐喻功能的图像、色彩和文字组合在一起,从而构成的具有深刻寓意的图形,可以充分彰显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

在国外,符号学的研究已经和绘画等艺术设计领域相结合,比如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创立了产品语意学,英国学者克雷斯和柳温把视觉传达设计中加入符号学。符号学认为徽标的设计元素由各种不同的符号组成,徽标的主要符号包括文字、色彩、图形等,徽标中的符号元素都具有独特的象征和隐喻意义,近些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徽标设计中的创作与运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国内,设计符号学的相关研究也有更多的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和探索,例如设计符号学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相继开设,毋庸置疑弥补了国内关于设计符号学研究方面的缺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高的成果。

李万文[1]回顾了符号学的理论来源,对其研究特点以及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其发展前景。张良林[2]发现符号的传达作用与意指作用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处于相互依存、彼消此长、不断转换等对立统一关系之中。范亚刚[3]回顾和总结符号学的发展轨迹,探讨西方符号学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并揭示其发展的三个阶段。李金桥[4]阐述意境是大学校徽中的意象在人脑海中激发出来的审美想象空间,能够让人产生一种审美的感受。刘福英[5]从多模态角度分析,论述大学校徽多模态隐喻识别与解读中源域的选择及语境对解读所起的作用,目的在于进一步说明大学校徽多模态隐喻的基本特征。朱仁洲[6]借用自然科学领域的谱系学方法,对中外大学校徽做谱系学分析。吕会[7]在《在图像与文字之间——图形符号和汉字的比较研究》中对图形符号文字性和汉字图像性进行分析,并从内外两方面对二者做比较研究,提出了新的论点,认为图形符号具有了汉字的某些性质,而汉字同样也具有了图像性的特点。

符号学对徽标的研究重心在符号学理论的应用,当然随着符号学理论研究方法的探索,理论不断趋于成熟,与其他领域的结合进行跨学科研究,用符号学指导徽标的研究已取得收获。但是,非系统化研究符号学的理论在徽标研究上的应用尚未成熟。虽然大学校徽因其符号属性和广告价值而带有明显的语用取向,但依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缺失经典语用学理论作为参照;第二在研究中大多都采取了描述性的分析方法,缺少可靠的数据支撑。还未能有效地发挥出符号学对徽标设计的整体的方法论指导意义。由此可见,在符号学视角下对标志系统的研究还有有着广阔的空间。

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实地调查和网络搜索的方法收集语料,并运用经符号学理论微观探讨国际化语境下大学精神符号化所体现出的语用功能。

一、符号学

符号学是一门诞生于20世纪初的新兴学科,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是符号学的两个部分。语言系统是语言符号的主要研究对象,而语言之外的意指系统是非语言符号的主要研究对象。皮尔斯认为“符号是一事物表征另一事物,以传达一定的意义”。换言之,在言语和事物之间,存在着表征物和被表征物的关系,符号正是利用一定形式来代表或者指称某一事物的东西。在索绪尔看来,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统一体。这就是说符号的二元关系能指和所指结合构成了符号,鉴于符号是人类通过对符号形式进行了“意义”赋值的符号化过程而形成的,符号具有人工创造物的特征。所以,符号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在语言学界引起了研究的热潮。目前,符号学作为一种新的方法论和研究视角,已经从语言学领域延伸到非语言学领域,在其他的学科中也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如语言符号学、文学符号学、艺术符号学、音乐符号学、舞蹈符号学等等,而徽标符号系统则是符号学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产物,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徽标符号系统进行的研究也渐趋完善。

大学校徽经历了“意义赋值”的符号化过程,因此作为一种符号,大学校徽在意义表征上同样具备两层结构:能指与校徽形式构成了上层结构;所指与校徽意义组成了底层结构。但是,大学校徽的语义表征并非与传统的符号双层结构完全一样,还表现出一定的变异属性。第一,从构成情况来讲,校徽形式共有两个部分组成——图形形式和文字形式。确切地说,按照图形形式与文字形式之间有无搭配的组合,逻辑上应该可以得到3种校徽的设计形式:多文字,少图形;少文字,多图形;文字图形平衡。正是在这种复合性的变异当中,大学校徽才能够一经设计出来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湖南科技大学的校徽就属于文字图形平衡结构。

二、从图片和文字两方面来分析湖南科技大学校徽的语用功能

文字与图片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双层表意系统。图文之间形成互补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诱发和引导受众对隐喻的识别、解读,并使受众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任何一个校徽一旦离开了文字标明该校徽所属大学,便会失去校徽这一语类的意义。如果没有标注文字来说明名称,其他的图像就只能是放在一起的几件物象,没有实际的意义。图片信息在建构大学形象的同时,也是对大学符号系统实现手段的丰富。具体表现为图片信息是对文字信息的语境化处理。大学校徽符号构成了大学的视觉印象,这使得大学校徽符号的语用性功能突显无疑。正是因为图片信息的语境化充实,这使得大学校徽中的文字信息与图片信息息息相关——基本所有文字信息都与图片信息相映衬。

(一)湖南科技大学校徽中文字的功能

湖南科技大学校徽从校名—校训—校史这一文字构成结构充分表现出大学的身份建构性特征。语言本身仍然是“典型的语义体系:它的功能就是指示,并且只有通过指示而存在”。

1.“校名”发挥的是指示功能和区别功能。通过对象指称,使得大学称名从语言系统进入言语交际,完成大学身份建构的初级语用化阶段。校名的书写是有规范的。湖南科技大学校名中文书写选用毛体字,英文书写选用标准字体Roma。校名书写字体的选用是建构大学身份的第一个语言阶段。

2.“校训”发挥的是劝导功能。通过对大学校训的深入阐释,从而提升学校身份建构的内涵,完成建构大学身份的第二个语用化阶段。校训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文化名片”,是“品牌形象”。校训的确定,有利于全校师生员工用心学习工作,引导广大师生员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更好地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风貌,从而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推动建设校园文化,树立学校的品牌。校训不仅是学校文化建设需要的,更是流传的校园文化,引导一批又一批的学子为此而奋斗。校训“唯实惟新,至诚致志”,倡导严谨治学,强调全力以赴,坚持与时俱进,崇尚以德为先,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弘扬了湖湘文化传统,彰显了现代大学精神,是过去几十年学校办学传统和校园文化的凝炼,更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风貌的体现,充分表明了科大人的共同梦想和对未来的追求。

3.“校史”发挥的是表述功能。交代大学的具体历史维度,力求从时间轴上确立自我身份建构的占位独特性,从而完成建构大学身份的第三个语言阶段。在上述三个言语行为序列当中,“校史”这一指示行为最为重要,其它言语行为则是对于这一中心的进一步阐释和发展。“校史”的存在让大批科大人知道自己的根在何处。

上述分析表明,大学校徽中“校名一校训一校史”的这一言语行为,根本上是以其大学身份建构的语用化为理据的。湘北建设学院是学校的前身。从湘潭师范专科学校到湘潭师范学院;从湘潭煤炭学院、湘潭矿业学院到湘潭工学院。2003年这两支源流最终汇集成湖南科技大学这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历史的长河滚动了60年。科大人描绘了一幅幅自强不息、努力进取、顽强奋斗、勇敢积极的建设图景。

(二)湖南科技大学校徽中图片的功能

1.传播功能。徽标是一个主体形象、文化、理念等的高度概括,它将各种信息整合。文字作为徽标设计元素将徽标所要表达的信息准确而清晰地传递到世界各地,很多国际性企业、活动的标志都具有国际识读性,即便各国人们使用着不同的语言文字,这也丝毫不会影响徽标所要传递的信息,这一点既体现了徽标所表现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了徽标所具有的广义文字功能。如湖南科技大学校徽标准色是体现科技、创新、和谐与希望的天蓝色,象征学校具有无限广阔的未来。

2.审美功能。徽标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视觉上的美感,作为徽标的重要设计元素之一的文字,也同样具有相似的功能,文字以其不同的形态存在于徽标作品中,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一点是与平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字有所不同的,书法中的文字美在于形体美,不同的书法形式可以体现不同的美感。但是,徽标中的美感不仅在于视觉上的美感,它还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表现徽标所要传达的信息也是徽标中文字元素的重要功能。湖南科技大学标志为象征“科技之峰”“以人为本”的图案。该标志以“Technology”的第一个字母“T”字和汉字“人”字为设计元素,以三角形构图,巧妙地构成了稳定的“山峰”造型,简洁明快,稳重大方。同时,象征“科技之峰”“以人为本”的标志图形,辅以叠影,动静相生,催人奋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充分体现了学校“唯实惟新,至诚致志”的办学理念。重叠的峰峦,连绵不断、由近及远,形象地表现出学校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学科林立、实力雄厚、与时俱进的发展状态;相聚的人群,稳健有力、跨步向前,生动地展现出学校几代人的不懈追求和以诚相待、聚精会神、全力以赴的精神风貌。

校徽运用了徽标设计的主流图形——圆形,既体现了徽标在设计上的美学构思,又传达了中国文化中“天圆地方”的传统思想。方寸之地,内涵丰富,在展现美学功能的同时,又给人们传递了深远的寓意。文字可以保存信息,这亦是文字产生的主要原因。即如上文所述,单纯的文字具有信息传递功能、文化功能以及其它功能,而徽标整体则还具有文字所不具有的新的功能,如象征功能、隐喻功能、传播功能、审美功能、区别功能、文化记忆功能等等。但是,文字元素作为徽标的重要设计元素之一,是徽标设计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而徽标在整体上也体现了广义文字的功能,徽标在日常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象征功能。在象征活动中,象征是用小事物来暗示、代表一个远远超出其自身涵义的大事物,用人可以感知的具体物象来暗指某种抽象的不能感知的人类情感或观念。法国美学家罗兰·巴特认为:“符号是一种表示成分(能指)和一种被表示成分(所指)的混合物。表示成分(能指)方面组成了表达方面,而被表示成分(所指)方面则组成了内容方面。”大学校徽是大学的象征,大学校徽的象征功能离不开意象的营造。大学校徽意象的营造是为了能够表达出某种象征寓意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大学校徽意象要具备投射或者彰显这种象征寓意的功能。由此可见,大学校徽中的意象是“能指”,意象所表达大学理念和大学文化的价值。大学校徽是大学办学理念的高度浓缩和升华,是大学文化最直观的集中表现形式,反映了大学文化的价值取向。作为大学的形象,大学校徽是大学品牌建设的重要环节。

4.隐喻功能。人类概念系统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往往是隐喻性的,隐喻是核心概念,存在于人类概念系统的深层次,人类的日常思维和表达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学校徽就是大学的根隐喻。大学校徽里面承载着大量的信息,是大学人文精神的表达和象征,是大学形象的标志,能够让人快速、准确认识并记住学校。设计独特、寓意丰富的大学校徽能够让观看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是一种隐形影响。大学校徽中的意象借助文字和图形的外在特征,通过隐喻抽象思维的功能,寄寓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让人通过意象形象直观地认知大学的独特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音步上讲,“唯实惟新,至诚致志”的表现形式合乎四字句,典雅整齐;从韵律方面讲,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外带紧迫感;从线条符号的象征意义,突出中心的凝聚感。总之,“唯实惟新,至诚致志”倡导严谨治学,弘扬了湖湘文化传统,彰显科大精神,既充分凝练了过去六十年的办学传统和精神风貌,又充分表达了科大人的共同目标和对未来的梦想。

三、结语

“符号之所以成为符号,就在于人类在其符号化过程中,对它进行了赋义赋值,使它具有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大学校徽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成功建构大学身份并凸显文字、图片和整体布局背后的意义,进而凸显大学的整体形象。本文结合湖南科技大学校徽实例,详细阐释了从“校名—校训—校史”这一文字构成结构到如何完成大学的身份建构性这一过程,分析发现大学校徽通过整合“言、象、义”三者演译多模态信息传达媒介,发挥着传播功能、审美功能、象征功能和隐喻功能等。总之,徽标在国内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传递更为丰富的信息,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注释:

[1]李万文:《法国符号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7年,第1期,第66-72页。

[2]张良林:《传达符号学与意指符号学之间的相通之处和统一关系》,外语研究,2011年,第3期,第12-16页。

[3]范亚刚:《对符号学发展轨迹的再思考:趋异+求同》,外语研究,2011年,第3期,第 116-121页。

[4]李金桥,时章明:《大学校徽的功能与意义》,现代大学教育,2008年,第1期,第91-94页。

[5]刘福英:《大学校徽多模态隐喻现象及解读》,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6]朱仁洲:《从谱系学的视角看大学校徽的文化意蕴》,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1年,第6期。

[7]吕会:《在图像与文字之间一图形符号和汉字的比较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参考文献:

[1]陈治安,文旭.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三届研讨会综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9-12.

[2]杜桂枝.莫斯科——塔尔图符号学派[J].外语学刊,2002,(1):1-8.

[3]哈特曼.语言与语言学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4]黄亚平.广义文字研究再议——国外古文字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5]黄亚平,白瑞斯,王宵冰主编.广义文字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9.

[6]胡壮麟.我国认知符号学研究的发展[J].当代外语研究,2013,(2):6-12.

[7]刘宝岳.标志设计基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9.

[8]罗婷.文论讲座:概念与术语符号学[J].外国文学,2004,(2):61-67.

[9]祁晓旭.广义文字视角下的徽标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2012,(6).

[10]欧阳超英.标志创意与设计[M].湖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36-37.

[11]舒燕.纳西族东巴文视觉符号浅析[J].云南艺术学院,2010.

[12]王爱华.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178—185.

[13]王铭玉.对皮尔斯符号思想的语言学阐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6):1-7.

[14]王铭玉.从符号学看语言符号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l-9.

[15]王庆斌.世界500强企业徽标色彩统计与设计研究[J].设计理论,2008,(2).

[16]王家民.中国艺术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83-86.

[17]仰海峰.符号—物、虚惊与大众文化批判—巴特《流行体系》解读[J].求是学刊,2003,(3).

[18]严志军,张杰.西方符号学理论在中国[J].外语学刊,2010,(6):138-142.

[19]张德禄.语言符号及其前景化[J].外国语,1994,(6):9.

[20]张光明.关于中外符号学研究现状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5):1-5.

[21]朱建军.关于文字学的定位及其学科体系问题的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22]周晓风.西方现代符号学美学述评[J].四川外国语学报,1994,(1):3-15.

4.新疆大学校徽 篇四

1928年8月,改称为新疆省立俄文法政学校。

1930年9月改为新疆俄文法政学院。

1935年1月改建为新疆学院。

1941年省建设厅农业学校并入新疆学院。

1938年-1941年间,林基路、杜重远、茅盾、祁天民、张仲实、萨空了、史枚、高滔、江豪、涂冶、赵丹、郭春则等一批教育家、艺术家和进步人士,先后来学校担任领导、任教和讲学,学校名副其实地成为新疆传播革命真理的阵地和培养各族进步青年的摇篮。

1950年10月--间,包尔汗、赛福鼎、张东月、阿克木·加帕尔、伊布拉音·哈力克、阿扎提·苏里旦、安尼瓦尔·阿木提、塔西甫拉提·特依拜等先后担任院长、校长职务。

自1952年3月新疆民族学院党的组织成立起,张东月、惠奋、温厚华、张扬、王怀玉、任榜坤、鲍敦全、王桐、张先亮、李中耀等先后担任过党组书记或党委书记职务。

1950年10月1日,新疆学院更名为新疆民族学院。

1953年11月,西北民族学院畜牧系兽医班并入新疆民族学院。1954年复名为新疆学院。

1960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新疆大学。

1962年,新疆大学与新疆师范学院合并。

1962年7月,新疆大学机械、电机、工电等3个工科专业划入新疆矿冶学院。

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新疆唯一的全国重点大学。

1979年4月,新疆大学由教师培训部、三平分校划出成立新疆师范大学。

1994年,李岚清同志视察学校,强调新疆要集中力量办好新疆大学。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同志曾担任新疆大学名誉校长,原自治区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现任全国人大会常委会副委员长)同志曾亲自担任新疆大学名誉校长。

1995年,李鹏、李岚清等领导分别为新疆大学亲笔题词。

19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年被确定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大学。

原新疆工学院

新疆工学院前身是1953年1月成立的中苏有色金属公司矿山技术学校。

1955年1月更名为重工业部乌鲁木齐矿业学校。

1956年9月易名为冶金工业部乌鲁木齐矿业学校。

1958年7月改名为新疆矿冶学院。

1962年7月新疆大学机械、电机、工电等3个工科专业并入新疆矿冶学院。

1966年5月更名为新疆工学院。

合并后

2000年10月20日,教育部批准了新疆大学和新疆工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新疆大学。

2000年12月30日,新疆大学与新疆工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新疆大学。

20,新疆大学被国家教育部正式纳入与新疆自治区人民的政府“区部共建”高校。[6-11]

,新疆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12]

5.安徽大学校徽 篇五

学校部分科系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4月在安庆创办的、安徽省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原安徽大学;现安徽大学于1958年以合肥大学、原(国立)安徽大学部分科系为基础建立,同年9月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沿用至今。

截至12月,学校拥有四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产业园,占地面积3200余亩,建筑面积12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320余万册;有教职工25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约28000余人:其中研究生6000余人,本、专科生22300余人。

办学历史

1928年,于当时省会安庆市创建安徽大学。

抗战期间,因日军入侵,学校被迫西迁并曾一度停办。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大学于安庆市复校,定名国立安徽大学。著名学者姚永朴、刘文典、王星拱、程演生、陶因、陈望道、丁绪贤、郁达夫、周予同、吕思勉、章益、周建人等均曾在安徽大学执教或主持校政。

1949年12月迁至芜湖市,与安徽学院合并,恢复校名安徽大学。

1952年,思想改造运动以后,安徽省委决定,将安徽大学搬到省会城市合肥。为此,学校成立了基建领导小组,并迅速派出以徐连成、朱世雄为正、副科长的基建工作班子,到合肥从事新校基本建设工作。

1954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安徽大学部分系科调往华东地区有关院校,同时调入一些系科,设师范、农学两个学院,并于1954年2月分别独立组建专门性的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师范学院(现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建制取消。

1958年由原安徽大学派出的基建班子,在合肥西门外建设的新校已经落成。省委原拟将安徽师范学院迁往合肥新址办学,但是由于形势发展的变化和需求,省委决定师范学院仍留芜湖,在合肥新校另建“合肥大学”,曾希圣兼校长。并决定将安徽师范学院的主力系科物理系成建制的迁入合肥大学,只留少数教师继续在芜湖筹备新的物理系。其他系科包括中文、外语、历史、地理、数学、生物、化学等系只抽出少数骨干教师加上学校部分管理干部到合肥大学。[6]

1958年7月5日,国务院第七次会议决定曾希圣兼任合肥大学校长,张行言、孙陶林任副校长。7月21日,省委决定成立合肥大学党委,由张行言任书记,原解放军南京的军区师范学校政委方志明任第一副书记。同年9月16日,毛主席来到合肥视察,[6] 并为安徽大学题名。安徽大学是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的为数不多的大学之一。

1993年,安徽省委、省级政府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在国家计委和教育部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决定重点支持安徽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

,安徽大学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

12月学校正式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也是安徽省继中国科技大学以后的第二所“211工程”重点高校。

经省级政府批准实施“211工程”建设项目,同年李鹏、乔石等同志亲笔题词祝贺学校建校70周年。

获准作为“211工程”项目院校在国家正式立项建设。

,原安徽银行学校和安徽财政学校并入安徽大学。

6月,在如期完成“九五”“211工程”建设任务的基础上,顺利通过了国家整体项目验收。同年,温同志亲切接见了“全国十大扶贫状元”该校教师何家庆同志。

11月7日和9月17日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仪器设备购置计划》分别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立项审核和国家计委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组的考察评估。

月28日,占地余亩的磬苑校区举行了开工典礼,并于开始进驻。

206月,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正式在国家立项建设。

6月顺利通过国家“十五”、“211工程”整体项目验收。

11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6.海淀走读大学校徽 篇六

海淀走读大学一般指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城市学院(Beijing City University)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综合性普通高校。

1984年,创建海淀走读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前身);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北京城市学院”;,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批拥有硕士研究生院的民办高校。

截至6月,该校有中关村校区、航天城校区、大学城校区和顺义杨镇校区四大校区;占地面积约1250亩,教学设备总值达 2.3亿元;学校馆藏图书215余万册,实验实训室百余个;设置理工、文法、财经、艺术、外语、管理、医药等学科门类百余个专业;有教工1700余名,全日制在校生2.2万余人。

办学历史

1984年,创建海淀走读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前身);

年,当时国家教委委托试点高等职业教育,该校受到国务院的奖励和表扬;

20,教育部决定撤消海淀走读大学的建制,在海淀走读大学的基础上成立北京城市学院;

20,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批拥有硕士研究生院的民办高校;

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该校开展研究生教育;

203月,该校与圣马力诺大学联合创建的欧洲大陆地区首个中医药特色孔子学院。

校园文化

校训

改革探索、勤奋进取、艰苦创业、开拓前进

该校校训反映了时代特征,是具有改革精神、创业精神和奋斗精神的校训词,当代大学生要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立志把自己锻造成为最优秀的.人才,争取为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24]

校徽

该校校徽以蓝为底色,主体部分是一栋建筑,寓意城市;

图案下方的1984则为建校时间;学校中英文全称分别位于上下方。学术研究编辑

科研平台

根据年6月学校官方的网站显示,该校有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研究基地、中国信访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首都城市治理与综合执法研究所(与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合作成立)、众城智库(城镇化研究院)、北京社会组织服务评估中心等科研机构。

建设成果

根据2015年6月学校官方的网站显示,该校教师承担各级科研课题与教改研究项目100余个,研究人员及项目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0余个。教师参与的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课题、各类横向课题200余项,出版教材专著150余部,发表高水平论文1200多篇,其中百余篇被EI等三大索引收录,并多次获得国家和北京市奖项。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是由国家出版署批准在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北京市社科类刊物,主要刊登城市科学研究、民办教育教学研究和应用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北京市一级社科学报、优秀学报。

1988年创刊《海大教育研究》内部刊物,第1期开始有国家正式出版刊号,名为《海淀走读大学学报》。

9月9日更名为《北京城市学院学报》。《北京城市学院学报》为双月刊,大16开本104页,逢双月28日出刊。

馆藏资源

7.济南大学校徽 篇七

关键词: 中西方 徽章文化 校徽 内涵 差异

移步在各大学校园中,稍加留心便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校徽形状多用圆形,而西方大学校徽则多采取盾牌样式;就连中西方的法庭等地方的徽章也会有这样类似的特点。本文就中西方徽章、校徽的不同文化,谈谈其设计审美内涵的差异。

一、西方的徽章文化与校徽

在西方,徽章(badge)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世纪,它一般是作为贵重的装饰物存在的,一般以珠宝制成。随着历史文化的演进,它渐渐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使用范围也扩大到了方方面面。家族、宗教、政治派别,都可以拥有一个自己的徽章,以阐明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精神传承或地位权势等。例如在英国,玫瑰战争(即WarsoftheRoses,又称蔷薇战争,是1455─1485年间是英王爱德华三世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进行的内战)期间,徽章就得到了极大量的使用,用以表彰与激励在战争中表现英勇的军士。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两个家族的徽章都是玫瑰,这场战争才是以玫瑰命名的(图1)。

图1 左:兰开斯特家族的红玫瑰徽章;右:约克家族的白玫瑰徽章

从这一演进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西方,徽章的设计蕴涵是不断拓展的。从根本上看,个人的思想解放、宗教的圣严气质是影响其理念的两方面;具体地讲,尚勇的冒险精神与自由的科学文化精神是其鲜明设计性格。总体来说,它以价值为标志、精神为生命,以此彰明自身独特的存在。自然地,自从中世纪大学(university)教育在欧洲兴起以后,校徽(school badge)就成了每个学校必具的标志。西方大学校徽继承了徽彰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是其最典型的代表。它们一般多是盾牌(shield)式的,这鲜明展现了他们骑士般的崇尚勇敢的精神(图2)。

图2 左: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徽;右:剑桥大学的校徽

二、中国的徽章与校徽

在中国,徽章的使用同样源远流长。古代的虎符其实就是皇族兵权的象征。在形成现在国家观念之前,中国历朝用的象征一直是龙。据考证,龙或龙旗自夏朝就开始使用了。这也可以说是中国人共同的徽章。1955年出土的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人面鱼纹彩陶盆,更是将中国人设计、使用徽章的最早观念雏形上推到了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自春秋以降,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就把统一、和谐与阴阳相辅相成的观念注入了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之中(图3)。

图3 左:半坡遗址人面鱼纹彩陶盆;右:中国图腾(龙)

圆润与刚毅的结合,变化与守正的并用,自彼以后就成了中国人文化性格的主要一面。这也体现在如今中国大学校徽的设计之中;它们多数采用的圆形轮廓(如苏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校徽),就是这一点的辅证之一。(图4)

图4 左:苏州大学校徽;右:中国人民大学校徽

三、结语

西方人注重个人精神,尊崇自由、勇敢与追求真理;中国人着意统一和谐,颂扬平和、觉解与顺应天道。这从各自的徽章、校徽设计中就可窥见一二。这也反映在校训上:西方大学校训多与追求真理有关;中国大学多与修身养性有关。其实真正的思想是统一的;现代社会,文化也应当在各民族中被互相学习。这也是设计领域同样需要加以借鉴的。最后以一张图表明这种思想。下图是著名物理学家、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尼尔斯·玻尔(丹麦语:Niels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设计的家族徽章(图5),其中就采用了中国的太极图。玻尔来过中国,深受中国天人合一、阴阳相生文化思想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8.上海交通大学校徽 篇八

1922年4月8日,叶恭绰校长电示“今日为交通大学成立纪念日,放假一天”。

1922年由于政局变动,叶恭绰出走;7月21日,交通大学正式分为两校,改名交通部南洋大学和交通部唐山大学。此后校长多次变换,直到1924年底凌鸿勋再次任校长,学校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时期仍设置电机、机械和铁路管理三科,而土木科已调归唐山学校。学校在此期间又新建成体育馆和调养室,并创办了中国高校最早的工业研究所。

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

1927年,北伐胜利,北洋政府垮台,南京政府成立。国民政府交通部接管南洋大学。学校改组为第一交通大学,设立校务委员会。并第一次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附中、附小脱离学校,另组私立南洋模范中小学。

1928年2月,国民政府任命蔡元培为1927年9月7日改名为“第一交通大学”的校长。

国立交通大学上海本部

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增设铁道部。学校移归铁道部管辖,将设在上海、唐山、北平三处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唐山土木工程学院。1928年,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王伯群让三校再一次合并,定名“国立交通大学”。校长由铁道部部长孙科兼任,副校长由黎照寰兼任。不久,黎又被任命为专职校长。这样就把“部(铁道部)、路(铁路)、校(交大)联成一贯”,形成“部校合作”体系和“建教合作精神”,“校中师生均得安心教读,勤求学业,蔚成良善校风”。

这一时期学校经费充裕,校舍建设和系科建设都得到较快发展,校园面积也扩大到近500亩。期间,先后成立了科学学院、管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机工程学院和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由此形成了以工为重点,理为基础,兼重管理的教学体系。这一时期学校发展迅速,特色明显,成绩显著,影响深远,广大校友称之为新中国成立前学校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1937年8月1日,学校划归教育部。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学校迁至上海法租界继续办学。

国立交通大学重庆总部

日军侵占上海租界后,交通大学总部从上海转移到重庆九龙坡。此时期,交大开展院系建设。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并入交大组建造船等新专业,创办电讯研究所。学校规模扩大,教学设施、条例逐步完善。

国立交通大学

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重庆交大总校师生分批复员上海。

1946年,国民党挑起内战,沪校与渝校会合,增设电信管理、电信技术两专修科。[14] 广大师生投入到反对内战的斗争之中。在通货膨胀、经济困难与白色恐怖之中,学校仍坚持改进教学,并增设电信管理、电信技术两专修科。

9.南京医科大学校徽 篇九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前身为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英文版),创刊于1987年,改刊名为此,双月刊,ISSN1674-8301,CN32-1810/R。[21]

图书馆藏

10.东北林业大学校徽 篇十

1985年8月 该校与美国耶鲁大学林业环境研究学院合作谅解备忘录今日签订。

1985年9月 召开全校大会,庆祝第一个教师节。

1988年8月 国际林联北方森林经营和管理学术会议在校召开。

1992年1月 学校实行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一批共8人,他们是:王凤友、王政权、杨国亭、刘家顺、郭建平、曹军、杨传平、赵学增等。

1992年3月 国务委员陈俊生为该校建校四十周年题词:”为振兴中国林业培养人才“。

1992年5月 由朱国玺校长主持完成的”CM-Z-1型智能化磁敏转矩速仪“课题通过林业部教宣司组织的鉴定,结论为该成果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1992年5月国务院田纪云副总理为该校建校四十年题词:”树人四十载,树木绿万山“。

1992年7月 全国科技成果展览交易会在省展览馆召开,该校8个项目参加展出和交易。期间,该校与企业签订各类合同5项,达27万元,两个项目获大会颁发的金、银奖,包学耕教授主持的《E1级刨花板用DN-6号低毒脲醛树脂胶》获金牌,朱国玺教授的《PBT型程控全制动传动测试系获银牌。这是该校首次在国家级展览交易会上获奖。

1992年8月第一个以珍贵树种红松为研究对象的“东北林业大学红松研究所”,在该校凉水自然保护区召开成立大会。

1992年9月 学校有30年专业已面向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其中本科20个专业、专科10个专业,录取了1235名新生,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

1992年10月 该校8项成果被林业部评为1992年科技进步奖。

1992年10月 该校又有11个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6项和25项获得青年基金和举行学术交流。

1992年2月 经林业部批准该校原林业工程勘察设计所更名为东林大工程勘察设计院。

1992年12月 该校的`生态学、森林保护学、野生动物学、林业经济及管理、森林采运工程、木材加工与人造板、林业与木工机械,7个专业被评为林业部部级重点学科。

学校率先进入哈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展区的全国第一家木材干燥企业--哈尔滨北方木材干燥新技术开发公司开业。

师范学院主持研究的”金针菇保鲜技术“,通过了省教委组织的专家鉴定,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林业部批准该校成立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林产工业学院和林业工程学院三个学院。

由骆介禹教授主持研制、加格达奇航站协助进行的”航空型高长效森林灭阻火剂“通过林业部鉴定,该性能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1993年7月 教师李凯夫主持研制的E1级麻屑板获哈尔滨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添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被批准为国家级新产品。

林业部部长徐有芳党组成员、林业部科技司司长刘于鹤、森工司司长蒋崇辉等一行来该校视察,徐部长要求该校抓住”211工程“机遇,办成世界一流林业大学。

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成立。

野生动物学院院长章教授、党总支副书记吴建平前往北京参加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成立10周年纪念表彰大会。该校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受到了表彰,章教授被授予先进个人。

该校1993年度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列全国第一。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该校的野生动物、林业与木工机械两个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汽车运用工程、林业自动化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5年11月 经林业部批准,在原机电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机电工程学院。

6月 中国黑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总公司支持该校争进“211工程”协议书在该校签订。

1911月 林业部批准了该校“211工程”部门预审。

1月 林业部 “211工程”建设项目部门审定专家组对该校的“211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审定,该校以全票通过了审定。

同年8月 根据林业部林人批字[]66号文件,林业部同意在该校社会科学系的基础上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97月 成人教育学院受到国家教委表彰被授予“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优秀学校”称号。

9月3日 根据《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批准有关高校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通知》(教高[]9号),该校与清华大学等36所高校获得批准首次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建东北林业大学。

,进入“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11.国立阳明大学校徽 篇十一

国立阳明大学(National Yang-Ming University),简称阳明,是位于台湾台北市一所以医学为主的大学 。创立于1975年,当时称之为“国立阳明医学院”,直到1994年才改为“国立阳明大学”。创校宗旨即秉持校训“真知力行、仁心仁术”之精神,培养深具爱心的优秀医生下乡服务,以解决偏远地区之医疗问题。第一届医学系公费生于1982年毕业,由政府分发至各公立卫生医疗机构服务,阳明毕业生自此深入台湾地区每一角落,成为台湾岛内基层医疗尖兵,并深受社会肯定,阳明医学院也成功地完成了阶段性的使命。

学校简介

阳明大学,简称阳明、阳大,是一所以医学、生物科技、生命科学研究为主的`研究型“国立”大学,前身为1975年设立的国立阳明医学院,现址位于台湾台北市北投区石牌地区。该校现设有医学院、医学技术暨工程学院、生命科学院、牙医学院、护理学院及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学院六个学院,二十八个研究所(十九个博士班)。为培育新世代的医学专业与尖端领域之研究人才,阳明医学院在生物医学领域逐步扩编,并于1994年奉核改名为国立阳明大学,成为台湾岛第一所以医学为主的综合大学。其后陆续成立医学技术暨工程学院、生命科学院、通识教育中心、护理学院、牙医学院,奉准成立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元旦起,原署立宜兰医院改制为国立阳明大学附设医院,自此,阳明终能贯彻三十余年来所秉持的医疗服务理念。 “国立”阳明大学,是一所以医学为主的综合大学,位于台北市北投区。该校目前于20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泰晤士高等教育》的世界大学排名当中,分别名列全世界第498名、第306。

现任校长 梁赓义

建立时间 1975年成立国立阳明医学院,1994年改为国立阳明大学

所在地 台湾台北市

校训 真知力行,仁心仁术

创校 1975年设立阳明医学院,1994年改为阳明大学

类型 “国立”,医学大学

所在 台北市北投区立农街二段155号

校园 郊区

面积 49.63公顷

系所院 06学院

07学系

28研究所

25研究中心

教员 393人

教授 141人

讲师 27人

学生 4,296人

大学部/本科学院 1,905人

研究所/研究生院 2,391人

学校环境 唭哩岸山坡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校徽:河南科技大学

2.校徽:哈尔滨工程大学

3.校徽-兰州大学

4.校徽:同济大学

5.南开大学校徽图

6.师范大学校徽图片

7.首都经贸大学校徽

8.西南交通大学校徽图片

9.公安大学校徽

12.南通广播电视大学校徽 篇十二

南通市广播电视大学位于南通市城区,是全国电大系统构建和网络布局中的一个有机单元,上属江苏广播电视大学,下辖南通地区6县(市)分校。校内建有卫星电视接收系统,视听阅览室、VBI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设施。

学校简介

南通市广播电视大学

南通广播电视大学坐落于风光旖旎、人文荟萃的“江海之滨”、被誉为“近代第一城”的教育之乡——江苏省南通市城区,是市政府直属地方高校。学校占地84亩,总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分为总部、中远两个校区,并在南通六县(市)建有分校。校园环境幽雅、景色怡人,现代化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网络中心、体育场馆等建筑构成了一道道美丽的校园物态风景。

建校28年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南通电大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促进了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一年比一年多的生源,一年比一年扩大的校园规模——学校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健发展。,学校拥有教职员工200多名,其中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45名,各类在校生万余名。教学机构与系科设置由原先的工科、文科及经济系构成的 “三大系科”局面发展为现在的“五系两院一中心”格局,即:机械建筑系、财经系、外文系、计算机科学系、基础部“五系”,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两院”,远程教育中心“一中心”。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学校紧跟时代步伐,根据人才需求及时调整,目前设有计算机、电子商务、公共事业管理、法律、金融、土木工程、英语、日语等20多个专业。学校实行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手段,构建从全日制教学到半脱产和脱产教学、面授教学到学员自主化学习和教师导学相结合的立体教学体系。学校注重对外交流和合作办学,目前已成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国内名牌学校的远程教育基地。此外,卫星数据接收系统、校园网络系统、视听阅览室、多媒体教学与制作中心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无不彰显着南通电大作为南通地区规模最大、设施齐全的开放大学的风采。

一直以来,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始终以教学为中心,以德育为先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素质优良、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中期评估中,学校因办学方向端正、办学思路清晰、办学效果显著受到了教育部专家组的一致好评。教育部副部长王湛专程到学校视察,对学校的办学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学校多次获得省委高教工委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省电大教学先进单位、考试信得过学校、南通市文明单位等荣誉。

学校倡导“科研培养教师”理念,积极开展学术科研活动。经过多年建设,建成了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勇于攻关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同时,学校积极引进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教师,并聘请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作为学校兼职教师。

学校注重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和实践教育。一方面,学生连续多年在省、市乃至全国大学生技能比赛、创业大赛、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探索“校企联合”新思路,让学生深入到企业中“顶岗实习”,从而使学生达到就业零适应期的要求。同时,学校与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签订稳定的人才培养和输送协议,一系列的举措确保了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8﹪以上。此外,学校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各类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的学术和艺术活动,将校园文化生活点缀得斑斓多姿,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提高其综合素质。办学以来,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输送优秀毕业生10万多人,继续教育6万多人次。

新时期,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17大精神,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开放自主、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

机构设置

校长室1、校长室2、校长室3、校长室4、校长室5、校长室6、校长办公室、机要室、档案室、宣传部、组织部、人事处、纪检办公室、工会、财务科、文印室、教务处、考务科、教材科、图书馆、图书外借处、阅览室、学工处、团委、学生会、招生就业办、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后勤处、总务处、经济系主任室、经济系辅导员室、外文系主任室、外文系辅导员室、人文系主任室、人文系辅导员室、机械建筑工程系主任室、机械建筑工程系辅导员、建筑系主任室、建筑系辅导员室、电子信息系主任室、电子信息系辅导员室、中职院、开放辅导员办公室、网络中心、二楼机房、三楼机房、四楼机房、机房值班室1、机房值班室2、网络中心主控室、机房管理办公室、创新实验室、摄录编工作室、非编实验室、机电实训办公室、消防值班室、心理室、广播室、报告厅、传达室 (外环校区)、传达室(中远)、石港校区综合办、石港校区教学科、石港校区学生科、石港校区辅导员室、石港校区传达室。

现任领导

施洪涛:

党委书记、副校长

男,1949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副教授。

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后勤工作,联系石港校区。

从卫兵:

校长

男,1962年生,中共党员,理学博士,研究员。

主持行政全面工作,联系职技院。

黄书明:

党委副书记

男,1953年生,中共党员,大学专科,讲师。

分管组织、宣传、纪监、群团、学生、综合治理工作,联系组宣部、学工处、机械系。

景圣琪:

副校长,市人大常委、市民盟副主委

男,1962年生,教育硕士,副教授。

分管科研、招生、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联系招办、继教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人文科学系。

谢新安:

副校长

男,1963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副教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

分管财务、基建工作,协管后勤工作,联系后勤处、经济系。

武汉美:

校长助理

女,1962年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13.山西农业大学校徽 篇十三

学校始建于1907年孔祥熙创办的私立铭贤学堂,后发展为私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私立铭贤学院,与山西大学堂一起开创了山西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1951年成立山西农学院,1979年更名山西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于山西省太谷县,截至9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240亩,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教职员工1700余人。

历史沿革

1907年,孔祥熙先生创办私立铭贤学堂。19,学校增设大学预科。1928年,学校开办农科。1931年,学校开办工科。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被迫南迁。1939年,学校辗转到达四川金堂县。

1940年,学校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成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1943年,学校改建为铭贤学院,由专科改为本科。

1947年,铭贤学院由金堂迁往成都办学。1950年11月,铭贤学院迁返山西太谷原铭贤学堂旧址。

1951年10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接管了铭贤学院,改私立为公办,正式成立山西农学院,其中,机械工程系、纺织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分别被并入山西大学工学院和财经学院 。

1971年5月15日,山西农业劳动大学归并该山西农学院。

1975年,学校在昔阳、雁北、运城组建了3个分院,分别为大寨、雁北、运城农学院。

1979年7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大寨农学院并入山西农学院,同年山西农学院更名为山西农业大学,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此后,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雁北、运城农学院,将其并入山西农业大学。

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正式签署共建山西农业大学的协议。

年,学校被列为山西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学术科研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9月,学校设有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西分中心;有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教育厅创新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5个[3] 。

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山西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绿色生物农药工程技术中心、山西省动物药品与疾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作物化学调控工程技术中心、山西省动物药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设施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猪遗传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西省重点实验室(2个):山西省生态畜牧与环境兽医学实验室、山西省旱作农业机械关键技术与装备实验室。

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

山西省教育厅创新基地(1个):新型中兽药创新基地。

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实验室。

山西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山西省老陈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西省晋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山西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3个):黄土高原食用菌提质增效协同创新中心、山西优势肉用家畜高效安全生产协同创新中心、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30-32] 。

科研成果

“十二五”期间,学校形成了大豆遗传育种、猪遗传育种、羊遗传育种、食用菌、设施农业等十大优势研究领域。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941项,其中纵向1253项,横向688项,产出动植物品种、专利、地方标准等239项成果,连续三年分别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晋汾白猪(农业部主导品种)、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晋岚绒山羊3个动植物新品种是山西省猪、草和羊产业唯一的国家级品种。

,学校进入中国大学年度科研经费上亿排行榜,全年以第一单位发表学术论文781篇,其中一级以上论文240篇(SCI收录67篇、EI收录20篇、一级论文153篇);出版学术专著37部;有17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3项、国际先进水平11项;获得专利授权26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1项[33] 。

学校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专项服务行动和“百团大战”专项服务行动,截至2016年9月,有近百支科技服务团队活跃在生产实践一线,有21个项目列入了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34个项目列入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项目。面向11个市、90余个县区、100余个大中型企业开展了科技服务合作。在全省和周边10余个省份推广红枣防裂果、食用菌栽培、谷子生产机械化、晋汾白猪、钙果、大豆、设施蔬菜等80余个新品种,140余项先进实用技术,创造经济效益近200亿元[3]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月,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有各类藏书150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近108万册,纸质期刊合订本将近8万册,电子图书44万余册,各类中外文数据库40个。

图书馆各类型电子资源逐渐成为学术文献资源的主要形式,中文数字文献资源类型、学科内容、载体基本涵盖学校所有学科专业,外文电子资源以保障我校特色专业、重点专业为主,数据库文献类型包括期刊、图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技术标准、专利及其它灰色文献资源[34] 。

学术刊物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山西农业大学主管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35] 《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入选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CAJCED )》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JFD )》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山西农业大学主管主办的农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36] 本刊获《 CAJ-CD规范 》执行优秀奖;连续多年在山西省期刊质量评估中获“山西省一级(优秀)期刊”奖;被评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国内具有权威性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全文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刊源;同时被《中国农业文摘》等文摘刊物收录。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农业大学园艺设计本科生个人简历模板

2.农业大学毕业生简历模板下载

3.校徽:中国农业大学

4.中国农业大学校徽图

5.南京农业大学校徽设计

6.农业大学学生求职简历表格

7.南京农业大学校徽

8.华南农业大学简历封面

9.江西农业大学简历封面

上一篇:四年级数学个人学习计划下一篇: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