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图形教学片段与反思(共16篇)
1.对称图形教学片段与反思 篇一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安义县龙津学校
熊国兰
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开是学生在初步学习了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内容较为独立教材在设计上富有美感,是一堂培养学生具有数学审美情趣的概念课。要据上述分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以及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积极探索,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唤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感受数学的美。
3.思想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的意识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及两者差异 教学难点:找对称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平面图形纸片,剪刀及彩纸。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贺形纸片各一张。
二、教法:
本课同于是节概念课,比较抽象,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因此采用直观教具辅助,以引导发现法为主,设颖激趣法、讨论法等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全过程地参与教学的每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三、学法:
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学会想象,学会与人有效交往,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探索学习方法,既突出主体地位,又培养创新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
我首先对教材作了处理结合本课要达成的目标,设计多个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课件,形象、生动、直观地让学生理解概念,形成能力。
(一)创设情景
1、猜字迷“湖中倒影”既让学生知道倒影是轴对称,又能从猜迷中体会到猜迷的乐趣。
2、观察规律(注:美术字1、2、3、4、5、6对称图形,问第7个图形是什么)
(二)给出轴对称的概念,并从上例中观察对称轴。
轴对称:
(三)通过操作,促进对概念的认识
让学生拿出收集的图片,通过观察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知道折纸是对称轴。
(四)练习
画线段、三角形的轴对称图形,并由此知道点的对称点。
(五)用电脑演练:如下
对于上述图形,我们可以说甲和甲‘关于直线L轴对称;
也可以说整个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特别是第三个图形,我们可以说等腰三角形的左边和右边关于 轴对称; 也可以说等腰三角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六)给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它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上的区别。
同:
异:
(七)练习:下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是:(并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1普通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
3线段 4角
5圆 6长方形 7正方形 8平形四边形
收获与反思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
2、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3、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理顺所学的知识,形成适应个性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4、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2.对称图形教学片段与反思 篇二
“轴对称图形”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本学段“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 提出教学要求:“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 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观察、欣赏民间剪纸艺术作品, 再经历“折一折”、“找一找”、“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画一画”等操作活动, 使学生感知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并能指出对称轴, 理解轴对称的含义。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二、课堂实录
(一) 激趣引入, 感知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 老师今天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案, 请大家一起欣赏 (多媒体出示蜻蜓、蝴蝶、拱桥、楼亭4幅美丽的剪纸) 。剪纸艺术是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 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我们从数学的角度认真看一看、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
师:为什么说它们是对称的?
生:它们的两边是一样的。
生:把图形从中间对折又打开后图形的两边是一样的。
师:看来大家对这样的图形 (课件演示:蜻蜓图对折、打开) 有印象。其实, 如果我们把它们的外形画下来 (课件演示:隐去实物图、留下平面图) , 这样的图形就叫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称图形。 (板书:对称图形。)
(二) 实践操作, 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 (出示纸剪的小树、衣服) 小树、衣服的图形是对称的吗?有什么办法证明?
生:小树、衣服的图形是对称的, 可以用对折的办法证明。
师:怎样对折呢?请大家拿出各自信封里的“小树”折一折吧。
师: (指名一生) 你是怎样折的?
生:我是把小树图形左右对折。
师: (环顾全班) 大家是不是这样折的, 请再把对折的图形打开, 仔细观察, 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两边一模一样。
生:我发现两边可以重合在一起。
师:“一模一样”、“重合”这些词用得太好了。如果把一个图形从中间对折, 再打开后两边是一模一样而没有多余的, 我们就说图形的两边完全重合。两边完全重合就叫———
生:对称。
师:把一个图形从中间对折, 两边完全重合, 我们称之为“对称”, 这样的图形就叫对称图形。请同学们把“衣服”左右对折, 再打开仔细看一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打开后, “衣服”中间有一条折叠的痕迹。
师:我们可以叫它是折痕。你们看得真仔细。这条痕迹是什么形状的?
生 (众) :一条直线。
师:回忆一下我们刚才的操作, 我们是沿着图形中间的这条直线对折, 使图形的两边完全重合, 这样的图形叫做———
生:对称图形。
师:对称图形中间的这折痕是条直线, 我们把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板书:对称轴、轴对称图形)
(三) 巩固练习, 加深理解。
师:小白兔看大家这么聪明, 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 (出示用卡纸做的白兔头像) , 你能动手折一折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在哪里?请你用手指画一画。 (教师把白兔头像贴在黑板上, 并示范怎样画对称轴。)
师:小白兔带来几道题, 它想考考大家, 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众生:有!)
题1.认真观察下面的图形, 并解决图形下提出的两个问题。
(1) 说一说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 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并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
多媒体演示一些轴对称图形, 着重演示第 (3) 幅图有多条对称轴并作小结:
对称轴在图形中不都是竖着的, 有时会横着、有时会斜着, 而且不止一条, 变化着的对称轴和对称图形能给人以美的感受。
题2.按要求猜一猜, 剪一剪, 说一说。
(1) 上面都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 猜一猜, 整个图形分别是什么?
(2) 你能剪出这些图形吗?利用附页1中的图2试一试, 并与同伴说一说。
题3.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请在图旁的□画“菁”。
题4.在方格纸上画出对轴图形 (课本第14页第3题)
题5.剪一个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 (课本第14页第4题) 。
题6.下列汉字、字母、符号中哪些是轴对称的。 (课件出示)
江山美如画
I LOVE CHINA 8-3=5
师:同学们, 在数学里有对称的知识, 在语文的汉字里和英文字母里也用到了对称的知识。其实, 在其他领域里也有很多地方用到轴对称知识, 谁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对称的?
生:脸。
生:汽车外形。
生:飞机外形。
生:桃树叶。
生:小鸟。
生:人体。
师:人体对称, 其中眼睛的对称是为了看得准确, 耳朵的对称是为了听得清楚。小鸟的对称是为了飞行平衡。美国的莱特兄弟也是从小鸟飞行中受到了启发, 在1903年发明了第一架载人的动力飞机。我们来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课件演示:法国凯旋门、法埃菲尔铁塔、加拿大国旗、北京的天坛、玩具动物、布依族的蜡染、苗族丝绣、布娃娃等。) 对称带给我们的是匀称、均衡的美。
4.推理游戏。 (课件出示。)
下面一个应该是什么形状?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美丽的对称图形, 你们想不想自己创造一个呢?
请用自己手中的材料 (方格纸、彩色纸、树叶、火柴棍) 创造出最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创造出了灯笼、圣诞树、房子、飞机等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三) 课堂总结: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觉得自己学得好吗?班上谁学得最好?
三、教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在“过程目标”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 发现、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解决简单的问题。”在设计教学过程时, 我注意把新课程理念融入教学中, 将教材的编写意图与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课始, 特意向学生展示精美的民间剪纸,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美的欲望。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 感受对称现象, 进而总结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实践操作, 激活思维。
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参与“折”、“剪”、“说”等实践活动。通过“折”, 使学生经历“对折———重合———完全重合”的过程, 唤醒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积极探究, 充分体验“重合”、“完全重合”的含义, 并借助折痕揭示对称轴的概念, 让学生在剪、说、画等实践活动中, 通过对比, 直观、形象地理解了“完全重合”的含义, 进而总结和加深对轴对称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3.趣味练习, 巩固提高。
3.“对称图形”课堂教学初探 篇三
下面我就《对称图形》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1联系生活实际,有利求知
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课,能够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对称图形》时我收集了许多漂亮的图片,有小动物,有生活中的物品,有数字卡片,有几何图形等。孩子们观察、比较这些图形的特点,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随着“对折”的验证,孩子们轻松地知道了什么是对称,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并且还能找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把数学知识用于生活
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用于现实。可是,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书本中的知识,数学教学远离生活,过于理性化,造成学生只会做题目的现状。小学生年龄虽小,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的数学表象,教学中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做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自己从身边所熟悉的事例中提取数学素材,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从而引发学习数学的欲望。如学生学完对称图形之后,让学生随即观察教室、看看哪些物体是我们今天学的?学生马上兴致高涨,找出很多。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又让学生想一想:家中、马路上见到过这些图形吗?学生想过之后,例举了很多物体。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形的世界中,“形”在我们身边随处都能找到。
3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动手操作是较为理想的可行办法。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会获得对数学知识的体会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对称性时,理解“对称”较为抽象,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剪纸,让学生发现这些剪纸的美丽和奇特,猜测老师是怎么剪出来的。跃跃欲试的学生可以自己尝试着剪,允许他们率性而为,允许他们失败,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师尽量多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了“对称”的意义,并不断尝试着对称花纹的正确剪法。通过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对称轴”,然后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判断它们的对称性和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可以讨论,可以求助,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通过上面的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大部分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马上可以得到验证,并及时得到反馈。这样的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促进了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
4引导学生的空间想象
在圆的认识教学中,通过研究动态的圆来把握实质,其中有两个环节:环节一是让学生用图形纸片研究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并且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与直径都相等。在把圆形纸片反复对折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会折出多少条半径和直径,有些学生想象成有无数条,有些学生进而认为半径的条数应该是直径条数的两倍,这当然涉及到无限与有限的概念,可见动态研究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环节二是把两个小球分别系在一根绳上和一根橡皮筋上,通过不断加速的转动让学生想象,小球划出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一个是圆,一个不是圆,由此引导学生体验圆的本质特征: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这个案例中就用到了动态的想象,这种想象中不仅包含着图形的变化,更加蕴含着一种数学思考。按照皮亚杰的研究,动态表象是学生数理——逻辑经验生成的源泉,静态表象只能产生物理经验,而空间观念不仅仅是一种印象,更是一种思考,是一种逻辑,是一种内在的把握。
5拓展内容,激发创新
在学习《对称图形》之后,我让学生用课上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拼成一幅美丽的对称图形的图画,在这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如让小朋友画出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有的画出一列小火车,有的画出一艘轮船,有的画出机器人……这样一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教学形式必须为教学内容服务。在注重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应扎实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生活经验,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樟树市实验小学)
4.《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四
教材主要借生活中实例和学生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学生对于自然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并不陌生,他们也具备初步的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课的开始,提供米奇兄弟的图片,这一环节的设计,考虑到二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引出,促使他们投入较高的热情去探究物体的对称性,感受物体的对称美。通过“我会找,我会分,我会折,我会判断,我会剪”等一系列的活动来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猜测、想像、探索、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这节课中,有几个方面我处理的不够,1、在分一分这个环节,这是对平面图形对称研究的第一个层面,就是正确区分对称和不对称图形,初步感知图形的对称性。我请两名学生上去分,其中,他们把树放到不对称图形那一边,我在巡视时引导了他们,后来他们上去改过来了,其实这正是一个很好的进行怎样正确区分对称和不对称图形的实例。这方面我处理得不好。2、在创造对称图形时,我没考虑到我的示范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本来,这个环节是通过学生动手创造对称图形,充分展示学生对对称美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没想到我的示范学生也跟着剪起衣服来,这方面我也处理得不好,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自己去发现,只要教会学生用折——画——剪这三个步骤就可以了,这样就不会局限学生的思维,学生就不会总围着老师转。没有放开让学生大胆尝试、探究,而是教师搀扶着,唯恐学生学不会,反而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因为本节课中有几个环节设计得不够严谨,我处理不够得当,让学生缺乏了创造美的机会,很遗憾。
5.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五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完成的不错,情感目标中感受对称美渗透的不多。对称图形的概念老师通过让大家找图形相同的地方,学生说的不错,把两边大小一样、对称、颜色一样、图案一样、从中间剪开两边一样等几乎都说出来了,老师又课件演示对折后有什么现象?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后面的多让学生说一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会完全重合。
然后,通过剪一剪,引入对称轴。剪的过程先让学生说说一说怎么剪,让学生介绍完以后,老师可以不示范,直接放手让学生去剪。汇报的时候也是让学生去说自己是怎么剪的?老师不要代办,拿着展示,主要剪出的.会很多,主要是方法,渗透对折的方法。
在讲对称轴的时候,老师不要直接告诉大家,可以引导大家,在剪对称图形的时候,我们都是先对折,对折后留下了什么?多让学生说一说,引出折痕就是对称轴。画对称轴,老师强调要用直尺画,画虚线,学生掌握的很好。
6.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六
青县树人学校
卞秀珍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已有的对称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的,重点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画法。
成功之处:
1.课件演示,直观形象。在教学中,首先出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出示小松树图形,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然后数一数每个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从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是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最后通过连线对应点,学生会发现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在这一系列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非常容易发现其中的秘密,学得也自然轻松,感兴趣。
2.依据性质,学习画法。在例2的教学中,先出示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画轴对称图形呢?也就是另一半呢?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画法,即先定点——定出每条线段的端点;再画对应点——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最后连点——依次连接每个对应点。在轴对称图形的画法中紧紧联系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和应用。在练习二十的第6题中,主要依据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来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不足之处:
学生在画轴对称图形时,不按照画法去做,而是照葫芦画瓢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画,虽然有的同学能画对,但是也存在个别学生出现错误的画法。
再教设计:
7.《轴对称图形》教学例谈 篇七
拿出一张彩纸,对折后描出“爱心”图的一半。
谈话:老师把这张彩纸对折一下,沿着这条边剪一个图形,你能猜出老师剪的是什么图形吗?(演示:剪出图形并展开),原来是一个“爱心”图。我希望三(1)班的同学们每人都有一颗爱心。(把“爱心”图贴在黑板上)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图形的左右两边是怎样的?
预设:(1) 左右两边是一样的;(2) 左右两边是对称的……
小结:像这样的图,两边是对称的。有趣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的图形。(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对称的物体,对对称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课的开头,用剪纸的形式导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为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作好铺垫。]
【反思一】有句广告语说得好,“简约而不简单”。而当今的课堂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为了上一堂公开课,我们往往会考虑很多:情境如何别出心裁,手段如何新颖,环节如何合理紧凑,语言如何精雕细琢……在不断追求完美中,原本简单的数学课堂变得千头万绪。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很完整,很丰满,但许多时候,往往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不扎实。其教学效果并不比一节简单的朴实的家常课好。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删繁就简、返璞归真,简约实效的数学课堂正逐渐成为许多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理想境界。
《轴对称图形》公开课听过很多,每每我都感动于美轮美奂的画面、诗情画意的语言以及悠扬抒情的音乐。其实三年级学生在美术课上早已经学习过对称图形的知识,甚至已经学会用手中的画笔画对称图形,基于此,我在课堂上采用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
【改进一】用简单的教学导入扎住知识生长点
初识轴对称图形
出示具有对称特征的天安门、飞机、奖杯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最后通过多媒体演示将这些物体抽象成平面图形。
二、 操作实践,探索新知
1.感知对称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像老师这样也剪一个漂亮的“爱心”呢?请大家拿出剪刀和彩纸,跟老师一起剪一个这样的图形。
边讲解边演示,师生共同剪出一个“爱心”。
谈话:请大家继续看下面的几个图形。(课件出示天安门、奖杯、飞机等图片,见教科书附页)
提问:认识这些图形吗?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自由回答)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从附页中剪下来的这几个图形,折一折、比一比,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操作,同桌互相说一说。
反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
预设:(1) 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2)它们是对称的。
谈话:像这样对折后,图形的两边完全一样,也可以说成是图形的两边“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天安门图片对折的动画),大家是这样对折的吗?
再问:对折后,哪两边完全重合了?(引导学生体会折痕的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另外两个图形,先折一折,看两边是不是也能完全重合;再指一指折痕,并和同桌说一说,每一个图形的哪两边完全重合。
指出: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改进二】认识对称轴
让学生再次将手中的图片先对折再打开,观察折痕。教师指出“这条折痕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吗?
预设:(1) 把一个图形对折后,如果两边一样,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2) 把一个图形对折后,如果两边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追问:对折后,图形的两边怎样才叫完全重合?
预设:(1) 两边完全重叠在一起;(2) 两边的大小完全一样,形状也完全相同。
【改进三】验证图形对称
教师适时强调“折痕两边的部分必须完全重合才能构成轴对称”。
2.教学“试一试”
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正方形、正五边形、平行四边形、圆,并按顺序给图形编号。
启发: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稍停)别忙着发言,先想一想,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要知道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可以怎样做?(可以把这个图形对折,看折痕的两边能不能完全重合)
谈话:请同学们从第一个信封中拿出这几个图形,先动手折一折,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反馈:通过对折,你知道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1号、2号、3号、4号、6号是轴对称图形)
指正方形,提问:这个正方形,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能演示一下吗?
追问: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学生演示各种不同的折法。
小结:正方形不仅上下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左右对折或沿对角线对折,折痕的两边也能完全重合。不论怎样对折,只要折痕的两边完全重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指平行四边形,提问:这个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
如果学生中有不同意见,则请判断正确的同学想办法说服不同意见的同学。
8.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八
1、轴对称图形,其实学生在生活当中已有接触,本节课的内容是要提出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学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这些知识将为接下来的画轴对称图形、画对称轴等知识做铺垫。
2、这节课我的设计遵循了孩子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注重趣味性、实践性。我首先设计了一个疑问,引起学生兴趣来探究。接下来我让学生自主探究天安门、飞机和奖杯的图片,通过折一折、说一说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相同点,然后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明确完全重合的意思,提出轴对称的概念。在练习中,我设计了搜索、竞猜、当设计师等一系列活动,提升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在整堂课中,我非常注意学生表达的完整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本节课的亮点是猜一猜的游戏,掀起了一阵阵的高潮,而我是小小设计师的活动,也让学生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展示了一把。
4、在上完课后,我最大的遗憾是在学生欣赏轴对称图形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我的语言再优美一些,我想轴对称图形的美肯定对学生的冲击肯定会更强烈!
二、从教学方法反思
这节课我采用“问题探究、启发引导、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反思、运用等过程,真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从学生情况反思
9.《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九
反思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一、利用多媒体引入游戏,激发兴趣
本课利用多媒体引入游戏,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互动的兴趣,为引入课堂主题打好了埋伏。通过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激起矛盾,也激起了学生想探知的欲望,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堂。
二、利用多媒体引导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中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剪一剪,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在解决难点的环节处理上,教师让引导学生画对称图形时,不是一步步地告诉学生怎么画,而是让学生先看着给定的图形,先观察对称轴在哪里,然后再思考对称的点在哪里,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内化的思维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进一步体会和深化学生对对称图形特征的理解,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三、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丰富情感
本课的结尾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建筑,中国剪纸,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汽车标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古建筑和中国剪纸的展示渗透到数学中,这不仅是学习数学的好材料,而且还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好题材。
10.九年级物理教学片段与反思 篇十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物品 实验教学片段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89-02
在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一开始很有兴趣,感觉可以做实验,兴趣很浓。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多数学生感觉物理这门课难学,渐渐的失去了兴趣,有的学生尽管把知识记得很熟了,但是一到实际应用就不行,每次考试多数学生成绩很不理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尝试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能够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下面就以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浮力》和《力》的教学片断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一、《浮力》教学片段
师:当把橡皮泥放到水里就沉下去,有啥方法不让它下沉呢?
生1:把橡皮泥捏成小船。
生2:把橡皮泥做成中空的。
师:其他的同学赞成这种做法吗?
同学(异口同声):赞成。
师:现在我们各组把橡皮泥做成小船,然后再把小石子放进去,看那组放的石子多。
学生迅速的行动起来,不时发出:"再放一块,再放一块"的声音。
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很好,那一组来说说,要想让你的"小船"承载更多的"货物",你有啥好方法呀?
生1:要想承载更多的"货物",让橡皮泥更多些。
生2:我认为他们的观点不对,因为承载"货物"的多少,和橡皮泥的多少没关系。
生3:老师他说的也不对,有关系,橡皮泥越多做出的小船越大,装的"货物"越多。
师:哪个组来给补充一下呀?
生4:应说用相同的橡皮泥做出的小船空的部分越大,装的"货物"越多。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对。
师:现在各组在体验一下吧。(各小组积极做起实验来)
师:那组来说一说,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3:小船排开的水越多,小船受到的浮力越大,
师:你能用其他的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吗?
生3:我们是用易拉罐,把易拉罐放在水里面,用力往下压,感觉越向下压时,感觉越用力,說明排开的水越多,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师:你说得真好,我为你高兴 ……
二、《力》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力的有关知识。现在就利用你身边的物品,通过实验来说明你学习到的知识。(很多同学迅速利用身边的物品做起实验来)
生1:用力推桌面上的文具盒,文具盒运动起来,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生2:用手接住飞过来的橡皮擦,橡皮擦由运动变为静止,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很好,其他同学那?
生4:这张纸我稍一用力,纸就碎了,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生3:两手握住一根铅笔,双手同时用力,铅笔断了,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你在做这个实验时你手有啥感觉?说明什么。
生3:手感觉到有点疼,还能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生1:用大小不同的力推物理书,它运动的快慢不同;当力的方向改变时,物理书的运动方向也随之发生改变,说明力的大小、方向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反思
通过以上两个片段的教学,感觉学生身边的各种物品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利用和开发的,上述这两节教学片断正是很好地体现;在学习中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同时也能让学生感觉知识是无处不在,物理知识和人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应用所学的知识,只是人们没有注意罢了。通过这两个教学片断的教学,我感触很深。
1.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应用能力
上面的课例都是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教学,一改过去的传统实验只能到实验室去做实验的做法。实验室的实验器材都是现成的,这样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认为只有用实验室的器材才能够做实验,这本身就不符合人们的生活实际。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给学生一种新的感觉,这种新的感觉正是我们过去对实验教学的误导造成的,也就是不注重挖掘身边的实验器材;每次实验都是利用现成的,从不想利用生活中的物品,或是教师一切全权代理,教师去寻找准备好了,学生就是利用现成的,久而久之,学习的积极性就没有了,这样最大的危害是给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心理,不是自己去开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有什么创造力。生活中的物品是无处不在;同时能够为我们可提供的实验器材也是取之不尽,我们的身边就是实验室,例如在教学片断二,教师只说了利用身边的物品实验,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实验器材,他们也完成了,这说明学生是有这个能力的,这里教师就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只是如何去选择,去开发问题了,一旦学生能够养成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学生的创造力也就发的挥出来了,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2.拓展了实验技能,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两个教学片断都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物品进行实验教学,其中第一个教学片段是利用橡皮泥、石块、易拉罐,探究浮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尤其是让学生自制"小船"看那组的能够装更多的"货物",这个探究活动,很多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去。第二个片段是学生用文具盒、橡皮擦、铅笔、物理书、纸等来实验;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力的三要素知识。在实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尽管有的实验不是很理想,但是从这个过程中获得的体会是难得,这种经验从书本上是学不到的,它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拓展,这种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物理教学积极的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里走向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眼界,这也是新课改的所倡导的。
3.有助于培养自主探究的优良品质和科学探究的实验精神
调动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简单的实验,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能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对课堂实验教学的有益的补充,长期重视生活中的小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有助于培养自主探究的优良品质。例如在教学片断二,学生只用了学生身边的学习用品实验教学,实际上还有很多的物品,都能完成本节实验,例如石块、水杯、玩具等等,教师在课下可以让学生去寻找,还有哪些物品也能完成这个实验。
总之,教师要注重物理和生活的结合,要冲出教材的小圈子,走出教材。要不断地点拨学生,鼓励学生去体验。只有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是深刻,同时也最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康华发.物理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J].北京教育,2009-05
[2]万贵妃.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河北教育,2010-05
[3]华泰如.物理教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J].山东教育,2009-09
11.《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篇十一
新授课时,我让学生折长方形纸的对称轴,一开始,学生只折了一条对称轴,我问了学生还可以怎么折?学生又折出了一种,我分别展示了两种折法。有一个学生说还有:沿对角线折,我让他折出来给大家看后,排除了沿对角线折的方法,学生明白了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然后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规律:量出长度,并取中点再画。教学“试一试”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形对称轴的基础,所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作图。
大部分学生找出了四条对称轴,还有小部分学生只找出了两条。在评讲时,通过操作,提高了后进生的认识。后面的练习是重点让学生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12.对称图形教学片段与反思 篇十二
三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对称轴对称图形,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难点是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行判断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对称轴。本节课通过剪一剪、辩一辩、折一折、连一连、猜一猜等操作,实现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爱学、善学、乐学的习惯。
一、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在导入新知时,直观、巧妙、激趣。在课的开始,我首先用故事引入,学生都被可爱的卡通图形和故事最后的设问吸引住了,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
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给学生玩的权利,创的使命,是课堂教学民主化,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数学、用数学。例如,在引入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概念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创作图形,并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在动手中获得了快乐,也获得了知识。
三、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结果的反馈
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教师在课堂上应及时评价。通过评价、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的自信心,交流师生的感情。例如,在巩固环节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及解题过程,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使问题清晰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后感悟:
这是一节图形课,学生的动手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是非常喜欢动手操作的,所以在上本课之前,我一直担心孩子们是否能按照我的要求来做,是否能够在完成任务后及时停下手里的事情将注意力转移到我的身上来,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用学生习惯的口号一、二、三,坐端正,而是让学生模仿我的动作,我往哪边拍三下手,他们也往哪边拍三下手,学生拍好手后,很自然的把手平放,这样既没有打断课堂的教学,同时也让学生的注意力及时的回到了我的身上来,效果还不错。
而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在练习题的讲解中,有些地方讲得还不到位。学生现在的思维还停留在直观上,在找对称轴的时候应将图形放大,用准确的语言引导他们如何画出该图形的对称轴,如:五角星的对称轴是将两个角的顶点相连。这样在以后的运用中,学生才能够准确得将对称轴找出。
13.对称图形教学片段与反思 篇十三
化学教学中我们通常采用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模式,教师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并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倦情绪。面对新教材,我们的化学教师再也不是昔日知识的主宰者了,因为新教材绝不是让教师唱独角戏的剧本。围绕新教材我们必须更新我们的观念,尝试符合新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从一节课的某一教学片断中对新教材的“新”、学生的“活”有了很大的体会,可谓收获颇丰。
二、教学片断回顾
一上课我先按课本要求投影演示实验内容:
(1)(会变色的钠)用镊子取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的表皮,观察钠的表面现象。
(2)(会冒烟的钠)将一小块表面擦干煤油的钠放在燃烧匙中,加热后伸近氯气集气瓶中,观察到钠燃烧的现象。
(3)(會燃烧的钠)将一小块四周切去表皮且擦干煤油的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4)(会游泳的钠)向一只盛有水的小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将一小块绿豆大小的钠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小烧杯中,用玻璃片盖住烧杯,观察现象。
(5)(会跳舞的钠)在小烧杯中加入10 mL煤油和10 mL水,将表面吸干煤油的钠投入小烧杯中,用玻璃片盖住烧杯,观察现象。
通过鼓励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并提示学生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最终概括钠的性质。
生1:用小刀切去一端的表皮,观察到钠的表面呈现银白色,将其放置在空气中,观察到端面迅速变暗。
生2:观察到钠继续燃烧,白烟生成。
生1:为什么呀?(学生情绪高涨)
生2:这是生成氯化钠固体小颗粒的缘故。
师:回答非常好!那将氯气改成氧气呢?
生3:黄光且有淡黄色固体,这是一种新物质。
师:其实,我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只要我们每个人肯去分析思考,答案就在你身边。(学生露出灿烂的笑容)
生4:钠熔成小球、浮游液面、嗤嗤作响、加酚酞的水变红。这是因为钠的密度比水小,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反应生成的氢气对其产生了推动作用,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对于硫酸铜溶液会出现蓝色沉淀。
生5:由于钠的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因此介于两者之间,在与水反应生成气体后被气体带离水层,进入煤油层后停止反应又下沉,如此往复,直至钠反应完全。
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这是我们认真观察现象并思考得到的结果。
讨论过程,学生兴致高涨,思维活跃。回答问题时不少学生的答题几乎是一气呵成,一扫平时回答问题的畏惧,对新知识的接受效果非常好。此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概括出钠的化学性质也就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教学片段反思
这堂新授课按照新课程教材的要求去执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课后我作了认真分析,觉得这一教学片断充分利用了五大效应,那就是:
1.实验效应
戴安邦教授认为:“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著名化学家傅鹰教授说:“实验是最高法庭。”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问题情境,学生在自我思考、相互讨论、教师引导下逐步解决一系列问题,从而获得“真知”并由此激发研究的兴趣。
2.椰壳效应
一位小孩吃饭总是吃不多,家长哄着孩子多吃点,总不见效。一次,家长出差带回一只别致的椰壳碗,家长用椰壳碗盛饭,那天孩子饭量大增,家长喜出望外。这就是椰壳效应,其本质就是改换一种新颖的方式,满足人类求新、求异的思维需求,以获取较好的效益。如果这节课里的内容采用“填鸭式”教学,恐怕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但学生的接受效果将大受影响。为何会有两种不同的效果出现呢?究其原因,就是这节课的讲解,运用了“椰壳原理”,对教学方式进行大胆的创新,进行了适度包装,用喜闻乐见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
3.赏识效应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人都有被认同、被赏识的心理需求,学生普遍具有渴望被同伴和老师肯定、表扬的强烈愿望。这节课教师时常穿插以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为载体,很好地顺应了学生的这一心理趋向。
4.参与效应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从引出问题到呈现现象,从理解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亲身经历,感受颇深,说出的答案也就有血有肉起来。这节新授课由于引导得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了,讨论起来了,做起来了。总而言之,今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活动同问题解决结合起来,通过参与来探索结论,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5.探究效应
学生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有所了解却又非完全已知的、能够引起思考的东西,而过去教材中的实验大多具有已知操作过程、已知实验结果等特点。新课程设立一些教学内容对学生,充满着探究的元素,教师可以充分组织和发挥课本实验,让学生通过自由探究来观察和分析实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想到了“跳舞的钠”,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索是新课程教学的主旨。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运用五大效应进行课堂教学,以便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也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刘国荣.解读新课程,2004.
[2]王祖浩,吴星.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化学必修1,2004.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大港中学)
14.《美丽的对称图形》课后反思 篇十四
今天这堂课(《美丽的对称图形》)虽然是常态调研课,但还是花了些时间准备的。学校领导姚老师和高段数学组长张老师来到了我的课堂。本节课中自己认为体现得比较好地方有两点:
一、在活动中学习
儿童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智慧。在活动中学生由于身体参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由于在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使认识更加深刻。本节课将认识对称现象和认识对称轴通过“剪纸”活动得到体现,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次剪纸——随意剪,通过给剪纸分类引出并认识对称现象;第二次剪纸——剪对称图形,认识对称图形的特性:左右两边完全重合;第三次活动——找折痕,认识对称轴。本节课的练习也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在“找一找”、“折一折”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在“画一画”活动中不知不觉体验到了对称图形“相对应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这一性质;“折一折”活动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几次活动层层深入,学生始终是边玩边不断完善对对称图形的认识的。
二、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本节课中,注意了知识技能的培养,又突出情感态度、过程和方法目标的体现。让学生给对折后再剪的一类图形取个名字,学生取的名字有“美丽的图形”、“对折图形”、“重合图形”等,既发挥了想象,又概括出此类图形最本质的特点;课中蕴含着数学中的美: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既是进一步认识对称图形,课件中展示的`各种各样的对称事物又让学生感受到“美”;学生把剪纸贴在黑板上,五彩缤纷的剪纸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有这些,都让孩子们无时不感受到对称图形的美、数学的美。
课后,张老师和我进行了交流,肯定了本堂课中的亮点,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1、让学生“画一画对称轴”这一环节,这是本课的难点,直接让学生画,学生觉得无从下手,画的也不够规范,教师应该先示范画法,让学生模仿,降低难度。我也觉得确实是这样,我对学生是估计不足。所以在课堂上确实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当时应该再多看几个学生,及早发现这种情况,及时补救讲评的。
2、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这一环节时,我收集了中国结和窗花图片,窗花中有一张是“福”字造型的,严格说福字应该不是对称图形,只是窗花的外形是对称的。还有天安门城楼,也是外形对称,整个造型不是对称的。那是因为我做课件时太匆忙,不够仔细,也没有细细考虑清楚。
15.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篇十五
新课标倡导:数学课堂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只有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最感兴趣。这样看来,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数学学习的背景,在平时教学中,笔者比较注重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生活味,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建立起联系,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让学生慢慢明白、感悟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可以用我们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释和解决。
学生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并不是从概念中获得的,而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与操作,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解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的概念,而这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以及动手操作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必须加强学生自己的操作与实践。
设计意图
针对小学生年龄偏低,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我一开始就借助一幅儿童非常熟悉而又滑稽的大头娃娃的头像,通过“眼睛的不对称,让学生想办法使其变成对称”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形成表象。这样的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教学片断
(一)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纸,先对折一下,然后随你剪一个什么图形,再展开,并观察一下,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主地剪纸,同桌间讨论各自的发现。)
师:谁愿意把自己剪的图形展示给大家看看。
(学生纷纷上来把剪的图形放到展示平台上。)
师: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居然剪彩出了这么多美丽的图形,真不简单!那谁能够说说这些图形的共同点吗?
生1: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
生2:这些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都能完全重合。
师:讲得真好,那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什么叫轴对称图形吗?
生: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师:讲得真棒!那你能告诉我中间的这条“折痕”叫什么吗?
生: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讲得太好了,我们一道把这位同学刚才讲的话齐读一遍。
(教师出示概念的投影,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里,我把美术课中的手工剪纸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学生通过自己动脑、随意剪纸,各有创意地剪出了不同的图案,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就在学生剪纸“玩”的过程中,学会了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的概念。
(二)研究生活中树叶的对称情况,加深理解: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知道了什么叫轴对称图形。现在我们把课前准备的树叶拿出来,小组讨论一下,按今天所学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好吗?
(学生讨论,把带来的树叶分成轴对称图形和不是轴对称图形的两大类。)
师:谁愿意把“轴对称树叶”放到展示平台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说一下你的想法。
(学生上讲台展示“轴对称树叶”,并说理由。)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里,我让学生把随手可得、极为常见的生活中的树叶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学生的合作、研究,让学生在加深理解所学“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渗透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数学思想,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案例小结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这两段话,正体现了新教材的重要变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习内容更贴近实际,同时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对许多学生来说,“折纸”“剪纸”是很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也具有现实性,即回归生活。让学生感知学习数学可以让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学习的数学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身边的数学”。这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就能在游戏中学得轻松愉快,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适时教诲和适时表扬,令学生的心灵得以纯洁,精神得以振奋,行为得以矫正,这样,可以让他们中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作用,可以让他们正确评价自己。同时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等,使学生感受到民主、平等、积极、愉悦,从而他们才可以敢想敢说,个性充分张扬,健康心理也得以培养,课堂也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新课堂,学生不再是接受的“容器”,而应是可点燃的“火把”;新课堂,学生不再是“配角”,而应是活动的“主体”;新课堂,不再是机械的训练,而应是注重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新课堂,不再是教师在表演,而应是学生在交流合作。
16.对称图形教学片段与反思 篇十六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情境;问题设计;教学片段
研究性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诱发思考;教师要帮助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师生在互动交流中分享共同发展。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运用政治学科的专业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可以提升学生研究能力,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与问题设计,它对于教学有哪些意义?
一、精选生活情境,激发研究兴趣
从社会生活中获取教学素材,是研究性教学的核心策略之一。教学导入时精心选择生活素材,加工成为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片段一】《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课堂导入
情境:学校雇佣一个施工队整修操场。队长带着三名工人完成,其中工人甲完成了全部工作的1/2;乙完成了1/3;丙只完成了1/6。现在学校准备给他们12000元的劳务费。
讨论:你认为这12000元应该如何分配才合理?合理的分配方案应该遵循什么分配原则?
教学反思:这段设计的本意是用个简单抽象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合理的收入分配应该既调动效率又体现公平,这正是我国收入分配的原则。但学生思考的重点却放在了具体金额的计算和计算所需要的具体条件上。如:队长的管理算不算劳动?算的话和工人的劳动有无权重的不同?三位工人的劳务费要不要考虑他们的劳动质量?这与教学预设要导出效率公平这两个原则出现了偏离。问题的症结在这个教学情境抽象虚拟,背离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教学改进:
材料1:2010年深圳人社局公示了一份“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第三季度住房补贴拟发放名单”,腾讯、华为等知名企业的高管均在名单中,坐拥293亿的腾讯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作为“地方级领军人才”,每月将获得3100元住房补贴。
材料2:深圳统计局数据:2010年深圳城镇居民平均年收入为35881元,深圳新房的成交均价为21094元/平方米,买一套70平方米的住房,夫妇俩要不吃不喝20.6年。
小组讨论:你赞同深圳市政府向富豪发房补吗?为什么?结合《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有关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感悟与升华:学生对于腾讯、房价还是有所了解的,因此他们可以结合生活体验思考讨论。大部分学生认为不公平,能用公平的含义来分析评价这个房补政策,基本上不同意向富豪发房补,可以分析出不公平的危害。但也有个别学生赞同,认为发放房补能吸引人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热烈的课堂讨论中同学们对效率与公平关系有了全面的理解。
生活是复杂多变的,教学时要选用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来激发学生兴趣理解教材。例如:“购买商品时你要求价廉物美、明码标价吗?赠送礼物时你会撕掉价格标签吗?收到礼物,你会搜它的价格吗?——谈商品与礼品的异同”。“男女公厕蹲位数绝对相同才是公平的体现吗?——谈谈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爱我的人伤我最深,骂我最多的人却是父母和班主任,本是同根生,相煎为何分外急——谈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二、创设情境问题,提升研究能力
【教学片段二】——《投资的选择》之“股票和债券”
情境:家在农村的小李家房屋拆迁获得补偿款,搬新家装修后家中还剩下20万元。在外资企业打工的妈妈建议把这笔钱购买国债和保险,开出租的爸爸建议买股票,而正在上高中的小李则希望把这笔钱存银行定期储蓄,为自己上大学做好准备。
设问:请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比较储蓄、股票、债券、保险四种投资方式。
反思:案例中的教学情境对投资者家庭经济情况的介绍相对比较具体,但是对投资方式的特点没有任何介绍,并且设置的问题目标定位很低,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理解上,没有层次性和开放度。学生在分析时,较多的停留在教材所列的四种投资方式的区别上。
教学改进时增加两段情境。
情境1:江苏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度报告摘要:2009年度,公司实现营业利润11,390.70万元,较上年度增加了43.48%,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5元(含税)。2010年11月8日华西村涨0.64元,收11.11元,11月9日华西村跌0.18元,收10.93元。
情境2:面对资金短缺的困难,2009年5月5日,江苏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发行20亿元债券。债券为7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年利率为6.05%。
讨论:1.分析华西村股票的收益来源与风险。
2.按发行的主体分,该华西村发行的债券属于什么债券?它的收益与风险各是什么?
3.请你为华西村推荐最佳的融资渠道,并且说明理由。
4.作为投资方式,比较华西村发行的股票与债券在风险性、收益率上的大小。并且概括股票与债券的特征。
5.请你为小李家拟定理财方案,并做可行性论证。
感悟与升华:这一串层次递进、开放的问题设计,涉及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目标,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思考提升研究能力。当然,现实生活往往是复杂的、条件叠加的,而课堂教学所需的情境一般都是定向、单一的,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就要通过我们通过合理的情境编制尤其是问题设计来解决。成功的问题设计应当具有四个特征:①问题有一定的思维梯度;②问题的思维空间与思维时间成正比;③问题情感倾向是中立的;④问题便于不同特质的学生共同参与。
【对称图形教学片段与反思】推荐阅读:
《轴对称图形》教学案例和反思10-12
轴对称图形教案及反思06-14
《美丽的图形(轴对称)》教学设计09-23
二年级下册《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08-11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07-06
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作文09-17
八年轴对称图形练习题09-05
小学数学《图形与位置和复习》优秀教学反思07-07
幼儿园中班教案《对称的剪纸》及教学反思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