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P小学英语四下Recycle 1教案

2025-02-01

PEP小学英语四下Recycle 1教案(共9篇)(共9篇)

1.PEP小学英语四下Recycle 1教案 篇一

【内容来源】人教版PEP(2012年版)三下Recycle 1

课题 Recycle 1 课时安排 共 3 课时,第 1 课时 教材简析

本部分通过各种练习形式,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单词及本单元主要句型。主要采取师生、生生互相合作,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习得和学得。

学情分析 用各种形式让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过程中,复习掌握所学内容。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将1-3单元的中心语言融为一体,在具体情景中自然运用。难点: 新出现的句子:I like sports.教学法 跟读法、情境法 课前准备 录音机、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 师生一起唱第一册所学歌曲 “Hello”。

2. 播放本册Unit 1B部分Let’s sing歌曲 “Boy and girl”,把歌词改为:I’m„You are„ Do you want to be my friends?(人名可更换)

3. 师生进行对话练习。

4. 鼓励学生两人或三人一组模仿做对话。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 教师出示一个盒子说:Look!I have a box.(教读box)教师把盒子打开对学生说:Look, it’s empty.Who want to put something in it?

2.引导学生去问:What’s in your box? 再引导那名学生说:Guess.学生每猜一次,教师便和拿着盒子的学生说:Let’s open it and see.学生猜对了,要及时给与表扬。

3. 教师可再找2-3名学生继续往盒子里放东西,重复上面的语言和动作。

4. 教师又拿出一个一模一样的盒子,对学生说:Here is a box, too.But it isn’t empty.There is something in it.Guess.What’s in my box? 5. 播放动画课件Let’s act 的内容,模仿跟读课文对话。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1. Let’s act.2.人一组进行课文对话表演。选出最佳小组和最佳男、女演员奖。

3.Play a game.4. 传话。

目标检测 把故事讲给家长听。目标达成情况

作业布置 听读故事内容。

课题 Recycle 1 课时安排 共 3 课时,第 2 课时 教材简析

本部分通过大各种练习形式,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单词及本单元主要句型。主要采取师生、生生互相合作,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习得和学得。

学情分析 用各种形式让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过程中,复习掌握所学内容。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将1-3单元的中心语言融为一体,在具体情景中自然运用

难点: Listen and chant歌谣中的内容也是复习所学知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歌谣意思,试说歌谣,通过说唱歌谣了解英语的语音语调知识。教学法 跟读法、情境法 课前准备 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游戏:开火车

T: Let’s do a game, OK? S: Great.六至七人一组,做开火车的游戏。从第一个学生开始 Hi/Hello/Good morning, A.How are you? 第二个学生回答I’m fine./Fine, thank you.并提问 How are you? 以此类推。(A代表学生姓名,内容以所学问候语为主)

(3)游戏:猜颜色

让一个学生手中藏一种颜色的蜡笔,上前主持游戏,请其他同学猜颜色。学生们众说纷纭,将颜色词练习。猜对的学生给与奖励并由他负责主持下一轮游戏。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猜一猜” 的游戏。

将学生学过的文具放入书包中,让学生摸一摸,猜一猜。教师同时问: What’s in

the bag?

从而复习学过的文具词。

(2)教师拿出准备好的Chant and find 部分的挂图贴在黑板上,用一张纸遮住,告诉学生: This is a picture.What’s in the picture? 让学生跟读 picture 一词。

(3)教师让学生听 Chant and find 的录音,边听边在自己的课本上按听到的顺序指出找到的文具,做到“眼到、手到、口导、心到”。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教师将准备好的小丑图发给学生,让他们根据Chant and colour 部分这首歌谣,将小丑的身体各部分的颜色换成他们自己喜欢的,然后将改编的歌谣说给同桌听,让同桌按照听的歌谣涂色.目标检测 编对话,表演故事 目标达成情况

课题 Recycle 1 课时安排 共 3 课时,第 3 课时 教材简析

本部分通过大各种练习形式,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单词及本单元主要句型。主要采取师生、生生互相合作,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习得和学得。

学情分析 用各种形式让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过程中,复习掌握所学内容。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将1-3单元的中心语言融为一体,在具体情景中自然运用 难点: 复习过程中的英语学习兴趣的保持和提高。教学法 跟读法、情境法 课前准备 录音机、磁带、学习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师生之间进行英语对话。

(2)学生之间自编对话并表演。

(3)教师播放第2 课时的两首歌谣,让学生边拍手边说歌谣。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出示身体部位的名称图片,教师将图片很快的在学生面前晃过,问:What is it?

(2)教师出示课件说:This is a funny face.重复 a funny face,学生跟读 a funny face、This is a funny face.。

(3)教师出示教学图片脸谱并说:Let’s make a funny face.(4)学生间相互练唱,再次让学生掌握歌词和节奏。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1)让学生跟着磁带一起唱歌曲How Are You?,边唱边做相应的手势,如唱 Hello 时挥挥手,唱 I’m fine.时指着自己。还可以男、女声队唱,或将全班分为两大组,对唱。一部分学生唱前两行歌词,另一部分学生唱后两行歌词。还可在班上进行卡拉OK大赛,评出前三名,给予适当奖励。

(2)教师将学生分为6个组,教师说英文,小组成员共同画出相应内容,又快又准的加一分。如教师说:Draw a blue eye.Draw an orange mouth.Draw the green ears.„教师还可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单词,说对的加分。目标检测 四人小组相互考察

目标达成情况

2.PEP小学英语四下Recycle 1教案 篇二

Listen,circle and match.Look, ask and answer.Listen, tick and say.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巩固学习1-3单元的语音知识,根据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读单词;能够根据发音规则将单词归类,完成圈图及连线的任务。

2、学生能够观察理解图片意思;能够根据所给问句进

行回答。

3、学生能够听懂并理解有关天气的词语,如:sunny,cloudy, rainy, windy, snowy;能够运用句型进行天气情况的问答;完成信息的收集。

教学重点:

1、根据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读单词;

2、理解并运用重点句型:

Where is the ….room?

Is this / that….?

What time is it? It’s….o’clock.It’s time for/ to….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in….?

It’s warm and sunny.教学难点:

1、根据发音规则将单词归类。

2、熟练运用所学句型。

教学准备:单词卡片,录音机,课件

教学过程:

一、Listen,circle and match.1、教师播放第一、二、三单元Let’s spell 板块歌谣的录音,学生跟读并有节奏地吟唱。

2、教师以课件呈现课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试着认读字母组合:ar, or, er, ir, al, ur, er。

3.教师播放录音,请学生模仿重复每个单词的发音,并圈出正确的字母组合。

4、学生圈出字母组合后,寻找匹配的图片进行配对,连线。

5、核对答案,请学生听录音,跟读单词,提示学生每个单词需要发音到位。

6、让学生找出更多符合规律的单词,写在课本该活动旁边的空白处。

二、Look, ask and answer.1、以课件呈现该活动中跟学校有关的四幅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提问:

T: What is it?

Ss: It’s a school.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

Ss: It’s cloudy.2、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教师先示范,指着第一幅图片问:Is this the library?学生看图回答。学生之间看图互相问答,运用句型:Is this ….? Is that….?进行交流。教师请几对同桌进行展示。

3、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然后合上课本回答:

Where is the computer room/ art room….?

让学生绘制更多的地方,如:teachers’ office, playground, music room等,让学生就新图片创编对话问答。

三、Listen, tick and say.1、复习有关天气的单词。教师发指令,学生找出相应的单词卡片。

2、请学生看课本,熟悉表格。认读表格中的城市名称。

3、播放录音,学生完成练习。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自我检查。核对答案。教师提问,请学生回答不同城市的不同天气。

4、鼓励学生根据城市及天气,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对话创编。

四、当堂检测:

《新课堂》P28Exercise4 and 5

板书设计:

Recycle 1

Where is the computer room?

It’s on the first floor.What time is it?

It’s 10:30.It’s time for PE Class.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Beijing?

3.三年级下册Recycle1教案 篇三

第1课时 Read aloud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Who’s that boy ? He is my …等用语。2.学生能够根据图示与同组同学自己创建对话。

二、过程与方法

本部分是一个情景对话,在对话中复现了1~3单元的打招呼、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等内容的核心句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复习所学过的句型,进行语言知识归纳,然后再引入情景对话文本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开口、敢于开口讲英语的习惯,激发学生想学、乐学英语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打招呼、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等内容的核心句型。Read aloud 部分的故事情节的理解。

教法导航

主要通过各种方式创建环境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学法导航

学生要积极预习,参加小组探究活动,进行小组竞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故事内容的教学课件、配套挂图。

教学过程

一、热身(Warm-up)1.教师展示在以前单元中所学过的单词,提示学生进行分类,在整体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复习。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对话。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1.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插图,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What can you see? Where are they ? What are they doing ?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的打招呼用语以及介绍用语。2.整体听对话学生获取信息。问题:Where is John from ? Who is the tall girl ? 3.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跟读对话。4.学生分三人小组进行角色扮演。5.教师请几组同学来台上表演。

三、趣味操练(Practice)教师出示课件中的图片,创设环境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进行对话练习。

四、课堂评价(Assessment)

对优秀小组做出评价。

课堂作业

学生学会熟练使用Read aloud 中的交际用语。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对前面三个单元句型的回忆和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的比较好。

第2课时 listen &chant and Match &read aloud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复习掌握描述性的形容词small,little,short,thin,fat,long等。

2.学生能够根据图示正确使用所学单词。

二、过程与方法

复习单元都是学生学习过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复习的知识融于活动、游戏之中,使学生复习过程不枯燥。在本课中教师可以编造不同的歌谣让学生在快乐的同时更能学到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复习巩固更多单词,更要培养他们自主复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主要是描述形容词的正确使用。

教法导航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歌谣,激起学生的兴趣,逐步达到知识的掌握。

学法导航

学生应该以积极饱满的心态,积极参与活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本课时所需要的课件和挂图。2.录音机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热身(Warm-up)1.教师出示多媒体中的图片,展示不同动物,让学生用所学过的单词进行描述。复习巩固单词。

2.教师出示描述性的句子,让学生根据描述猜动物,猜对者可以加一分。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1.教师出示歌谣图片,请学生讨论小鸟和熊猫的特性。2.学生观看视频动画,同时思考问题: Who is small and fast ? Who is fat ? Who has a short tail ? 3.学生听歌谣并一起模仿。师生共唱歌谣。4.两人一组进行对唱,教师选出几组去讲台表演。

5.教师可提供有对比的两组动物图片,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模仿创造歌谣。比一比哪个组做得好。6.学生观看图片,朗读句子,把相应的图片与句子连线。

三、趣味操练(Practice)利用第二部分的图片,选择不同的动物进行对比。四人一组进行歌谣创造。

四、课堂评价(Assessment)

选出小组去台上表演,给优秀小组加分。

课堂作业

记忆背诵所复习的单词。

第3课时 Find & circle and sing a song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复习掌握1~3单元的语音知识。

2.学生能够通过所学知识处理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课文提供的插图创设一个有意义的语境。把两个任务连成一个整体进行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拓展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所学知识整体把握的能力。

教法导航

教师要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培养学生使用知识的能力。

学法导航

学生要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共同探讨达到人人都有所获。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本课时所需要的课件和挂图。2.录音机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热身(Warm-up)1.教师播放动画视频,展示小动物的可爱,引起学生的兴趣。

2.猜单词活动,教师把所学过的单词按音素分开,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找出单词,找到越多的小组加的分数越多。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1.教师展示挂图,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 S: We can see a mouse,a man,a can,and many pens.T: What are they doing ? Can you tell the story? 2.学生看图,找单词,把找出的单词画出来,教师指导学生把找到的单词按音素分成几类。3.教师和学生一起玩拼词游戏,来复习巩固所学的单词。4.教师播放录音,引导学生回答问题。What colour is the cat? Where is the cat from ? Is it fat ? 5.教师再次播放录音,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学唱歌曲。6.教师请几位同学去台上表演。

三、趣味操练(Practice)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猜词游戏。复习1~3单元所学的单词。

四、课堂评价(Assessment)

对小组表现进行评价。

课堂作业

4.PEP小学英语四下Recycle 1教案 篇四

第一课时

电和我们的生活(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且科学文件夹记录;

2、经历一次收集并且处理数据的科学研究过程;

3、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4、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教学重点: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教学难点:关于电的知识。教学准备:

准备一份科学调查记录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记录,调查了我们自己家里的用电器,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个统计,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

二、探究过程

1、调查家中的电器。

(1)小组内互相交流调查记录,同学之间相互说说。

(2)个人统计:生活中常用的用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用电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电器有哪些?这些用电器分别是用哪些电的?你统计的数量是多少?(3)全班交流。

(4)在调查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5)自己还有哪些想法?

(6)要是没有电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1)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你在以前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A、静电的知识 B、雷电的知识

C、关与电的科学家

(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等„)

3、知道安全用的重要性,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1)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 在户外,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 在家里与学校,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2)我懂得怎样安全用电? • 讨论:怎样安全用电。• 全班交流。

三、总结。

第二课时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总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一跟电线、一个电池,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2、学会对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进行观察和画出电在小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3、学会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4、经历多种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

5、学会检查电路装置,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教学重点: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难点: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一份材料:1根导线、1个电池、1个小灯泡、科学文件夹。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电的很多知识,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怎样点亮小灯泡?

二、探究过程。

1、让小灯泡发光。(1)观察材料。

• 仔细观察电线、干电池、灯泡,我们有什么发现? • 说说电线的特点; • 说说干电池的特点; • 说说小灯泡的特点。

(2)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用这些材料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3)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画在科学文件夹上。(4)说出电在小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猜一猜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在小组里指着说说电的流动路线。•

在记录本上画出电流在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2、出示四种电路连接图,让学生判断哪个小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

说出判断的理由。•

分别试着连一连。

在科学文件夹里,分别画出这四种电路图。•

为什么不亮的原因,区别短路与断路。

3、交流

今天我们学会了几种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

有什么新的问题?

三、总结。

第三课时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总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结构特点;

2、学会用电池盒、小灯座使小灯泡发亮;

3、学会用简单的电路图记录自己的连接;

4、经历让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并且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重点:能使用灯座让小电灯亮起来。教学难点: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小灯座、电池盒;

活动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一个、电线4根。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并且电流在小灯泡里怎样流的。(1)请一学生到前面来,用1根导线、1个电池,点亮小灯泡。(2)发现问题:一个人操作很难。

(3)有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手解放出来。

(4)出示电池盒、小灯座。想想他们是干什么的?

二、探究过程:

1、学习使用灯座的小电灯。(1)观察材料。

观察电池盒的结构特点。•

观察小灯座的结构特点。(2)连接电路。

在电池盒两端的弹簧夹上接电线并把电池安装到电池盒里。•

把小灯泡连接在小灯座上。

用电池盒与小灯座组建一个电路。并且说说电是怎样流的?(3)画简单的电路图。

能不能更简单的方法表示电路。•

把简单的电路图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2、点亮更多的灯泡。

提供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个一个、电线4根。•

小组讨论:我们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事呢?可以开展哪些研究?? •

要让两个灯泡亮起来怎么研究? •

制定一个研究计划。•

开展研究活动。

三、小结。

第四课时

简单的电路(总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2.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3.经历用电器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过程。教学重点: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难点: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2-3个小灯泡、电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灯泡、没有剥皮的电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每个小组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教师准备一张电路检测器的挂图。科学文件夹。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出示一个不能使灯泡发光的有故障的电路,提出问题:灯泡为什么不亮了?

二、探究内容:

1、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1)分组试一试本组的灯泡能不能亮?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会亮,但是连接三个灯泡就不亮了;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就不会亮; 电路中,连接一个灯泡也不会亮。

(2)分析思考:是不是电路出故障了? 分析猜想:电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

整理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记录分析和猜想。讨论交流:全班有多少种分析和猜想。

2、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好。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灯泡是否能亮。(2)做一个电路检测器。指导学生做一个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检测器是否可以用。(3)制定检测计划。

(4)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边检查有故障的电路,边做记录。

数一数电路中一共有几个地方出故障了。(5)讨论交流。

A.四人小组合作,把自己小组的检测办法告诉大家,边说边演示。B.进行集体的评价。

3、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4、注意安全:

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三、总结

第五课时

导体与绝缘体(总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预测、检测与记录等活动过程,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提出问题。

2、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

3、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教学重点: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及实验盒、泡沫、螺丝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杯、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橡皮筋、调羹、木条、螺帽、信封、石块、陶瓷片、插头等18种待检测物体。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 “电流放大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如果我们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电线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

4、如果我们在中间接上别的物体,哪些物体可以让电流通过?

二、讨论研究计划,进行探究指导

师生共同研讨检测“一元硬币”的研究计划。

突出:①在检测之前先预测;②需检测两次;③注意检测的顺序。

(针对学生现有的探究能力水平,以讨论的形式落实研究计划,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

三、开始探究活动,注重思维参与

1、学生探究任务:检测18种物体和自找7种物体,进行区分,预测这些物体是会不会导电?

2、找出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的区别。

3、教师提供背景音乐,巡回指导

(通过检测25种物体,让孩子有足够的经验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在这里教师没有提供全部的25种物体,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期望学生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四、汇报探究结果、发现提出问题

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能使电珠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电珠发亮,在分类中感知导体和绝缘体。

2、对螺丝刀、插头等进行判断,知道“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电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3、交流发现材料的一些规律。

4、提出探究中产生的新问题,相互启发解决。

(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五、拓展探究内容,引导用电安全 指导探究人体、水的导电性。

(引导学生认识人体和水是导体的意义有三—一是这两种物体都是非金属,避免孩子误认为导体都是金属;

二、学生生活中的安全用电常识与这两种物体关系密切;三是这两种物体与学生“心理距离“很近,孩子对它们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

六、课堂小结。

第六课时

做个小开关(总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和描述手电筒开关特点的活动过程。

2、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

3、经历一个设计装置红绿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教学难点:给小电灯做一个开关。教学准备:

小组每人一只手电筒和干电池。每个小组灯泡一枚、小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各一个,电线若干、回形针1枚、其他导体、绝缘体若干。每组电路装置1个、开关1个、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干电池2个、电线若干。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怎样点亮小灯泡了,点亮小灯泡的电路是怎样的?

二、探究过程 

1、观察手电筒

(1)观察手电筒的组成材料,讨论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2)观察手电筒的构造,比一比它和小灯泡的电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4)游戏:用手电筒相互发信号。

2、给我们的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1)在一个断开的电路上,小组讨论用什么材料来控制小电灯的亮和灭?(2)再利用回形针,将一头翘起,一头固定,做一个按压式开关。(3)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全班交流。

3、红灯、绿灯和黄灯

(1)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和开关。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

(2)在控制红绿灯装置的电路中,再增加一个连接有黄灯的电路,使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时候,中间亮起一盏黄灯。

4、小组讨论制作。

三、交流汇报

1.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一共运用了几 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自己做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2.延伸活动,向学生介绍遥控式开关、真空式开关和漏电保护开关。

四、总结

第七课时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总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4接线盒子的过程;

2、学会根据检测结果,推测盒子里面电线的连接方法;

3、初步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教学重点:学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教学难点:做一块电路游戏板。教学准备:

每组:电路检测器一个、4个连接点的黑箱子一个; 游戏用:四跟导线;

演示用:6接口的黑箱子一个。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猜一猜,左边的哪个电线头与右边的哪个电线头是同一根电线?依据是什么?

二、探究过程

1、研究:里面是怎样连接的。盒子上面有4个接线头,里面有电线连接着,不打开盒子盖能知道哪几个接线头是连通的吗?(1)计划

说说打算如何去检验?怎样检验不对遗漏连接点的检验? •

想想大概需要检测多少对连接头? •

检测要求: A、组装检测器;

B、试试检测器是不是灵; C、把检测结果记录在表中。(2)推测盒子里的连接方法。•

运用检测器检测。

我们能根据检测记录,推测4接线头盒子里的电线是怎样连接的吗?请讨论一下,把推测结果画在纸上。

交流汇报。请将推测的图话在黑板上,并说说推测的依据。•

统计全班一共推测出几种连接方法。

想一想,根据这些推测结果我们能确定盒子里的连接是哪一种吗?

2、研究的延续。(1)测试

4个接线头的盒子我们会测了,那么6个接线头的呢,需要检测接线头几对?请把接线头的对数和顺序写在白纸上。(2)推测

如果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怎么连通的,会推测盒子里的电线是怎么连接的吗?试试。

3、做一块电路游戏板。(1)小组讨论。

(2)合作完成电路游戏板。

三、小结

第八课

我们选择了什么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两节电池、1个小灯泡采取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活动过程;

2、经历1节电池、2个小灯泡采取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活动过程;

3、经历给模型房间设计电路,并能在科学文件夹中画出电路的过程;

4、经历给模型房间亲自安装电灯,并让其亮起来的活动过程。教学重点:了解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教学难点:能设计一个房间的电路。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两节电池、两个灯泡、若干电线。

每组已设计好的纸盒房间,最好是两个房间。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小开关各2个,长电线4根、短电线6根、胶带纸1卷、小剪刀1把、白纸若干张。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8课时)

一、引入

我们知道有关电的很多知识,会动手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研究有关电路的问题。

二、探究过程

1、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1)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比一比:用最快的速度,把2节电池、2个电池盒、1个小灯泡、几根电线连接起来,让灯泡亮起来,看看能有几种方法连接。

在这两种连接方法中,我们发现了什么?(2)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比一比:用把1节电池、2个小灯座、2个小灯泡、几根电线,让灯泡亮起来,能有几种连接方法?

在这两种连接方法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在串联、并联电路中,比划出电流的流动路线。

2、分组讨论,总结。

三、小结

第二课时(总第9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们想自己动手设计房间里的电路吗?这节课我们来设计一下,看谁想的方法最好?

二、探究过程

1、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1)出示一个纸盒做的模型房间,用我们学过的电路知识,象电工那样为这个纸盒房间设计照明电路。(2)小组讨论:怎样设计? 要解决哪几个实际问题? 采用怎样的电路安装?(3)交流汇报:全班交流各组的设计方案。评说别人的设计方案。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

(4)讨论交流后,把我们组想好的设计方案用简单的电路图画下来。

2、安装我们房间的照明电路。

(1)提出安装的要求:各组安装要注意按一定顺序进行,安装每一个线路看看电是否经过了用电器,特别要注意断路现象。

(2)安装完毕后仔细检查一遍照明电路的连接,在通电。(3)每组作品展示,比一比哪组的小屋组装的电灯最亮。第二单元

新的生命

第一课时

油菜花开了(总第10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2、通过油菜花的观察活动中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3、说出花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在对一颗油菜的花进行观察后能推测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教学难点:知道油菜花的各部分组成名称。教学准备:

学生个人和小组观察的油菜花若干,小卡片、镊子、放大镜若干,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到了,油菜花开了,桃花开了,蒲公英花开了„„花草树木以白花盛开的形式宣告:创造新生命的工作开始了!同学们,平时有认真地观察过花吗?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花的世界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出示一颗油菜,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2)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3)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自己解决描述所需的油菜花各部分名称的词汇问题。

(2)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关于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关于油菜花各部分的分类摆放 •关于“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的花瓣是四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并推测花蕾的变化。

(1)观察一个花蕾;把这个花蕾画下来。

(2)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说说推测依据。

(3)画除花蕾未来变化连续图(或排列花蕾的变化连续图照片)。(4)课后寻找一个花蕾进行实证性观察。

5、交流与小结。

(1)关于油菜花,我们知道些什么了?

(2)对于各种各样的花,我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三、小结

第二课时

各种各样的花(总第111课时)教学目标:

1、能自己设计有关花的小专题研究方案,完成小专题研究活动,并能将研究结果以表格、图示、文字等方式呈现出来。能以报告会的形式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

2、在进行花的专题观察活动中能形成自觉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体验,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浓厚兴趣。

3、知道什么是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单性花和两性花。教学重点:设计有关花的专题研究方案。教学难点:分辨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用的能涵盖“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雌花和雄花、单性花和两性花”等概念的花若干。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

校园里有许多花开了,我们能作哪些研究呢?

二、探究过程

1、花的专题观察。

(1)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制定研究方案。

(2)交流:准备研究的内容;怎样研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3)供参考的研究专题:

校园里花的种类;各种花的花瓣数量;各种花的萼片研究;花的大小;雄蕊和雌蕊;统计花的颜色;花的香臭等。

(4)研究的方法:数一数、统计、测量等。(5)成果展现:表格、图示、文字小结等。

(6)讨论观察研究的注意事项:不采摘,不损伤花朵。

2、“花的观察”报告会。(1)分组汇报。

(2)将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由学生自己制定标准。(3)讨论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认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1)观察比较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说说他们在构造上由哪些不同? 不完全花有的少萼片,有的少花瓣(如马蹄莲),有的少雄蕊或雌蕊。(2)阅读课文,了解不完全花与完全花、雌花与雄花、单性花与两性花。

(3)判断:观察南瓜的两种花有什么不同,分别属于哪一类?观察其他的花,判断属于哪一类?

(4)推测:南瓜的雄花和雌花会怎样变化呢?

4、交流与小结

(1)通过学习,知道了花的哪些秘密?

(2)在生活中寻找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观察花的变化过程。

三、课后拓展

还有哪些关于花的问题?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花、果实和种子(总第1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说出大致的探究思路。能在前两课用多种方法观察花的基础上,进一步经历按一定顺序观察,对雄蕊和雌蕊这样更细小的物体进行专题观察的过程。

2、有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着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花的授粉条件。

3、知道植物的花承担着生产种子、繁殖生命的任务,能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表达雄蕊和雌蕊的 特征。能用图片或其他形式表述植物的花——果实的成长过程。教学重点: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教学难点:了解花的果实和种子。教学准备:

1、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等供分组探究用(无油菜花的也可用白菜花、萝卜花等)。

2、显微镜2台。

3、有关植物传粉、受精的课件或挂图。

4、初春有条件的学校在校园里种上几株南瓜(或丝瓜等),让科技小组或有兴趣的同学做做人工授粉的对比实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大自然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可是学校科技组的同学在南瓜棚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是南瓜的雌花,有的结了瓜,有的却结不成瓜。苹果、桃子、玉米、油菜等植物也有开了花不结果或少结果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根据原有经验提出自己的解释。

这许多解释哪些是正确的呢?我们还是仔细地观察一下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吧!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1)油菜花很小,雄蕊和雌蕊更难观察,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看清楚呢?用什么方法才能通过观察雄蕊和雌蕊作出正确的解释呢?

(2)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师生共同归纳研究方法。•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各部分——花丝和花药。•把花药上的花粉抖落在白纸上进行观察。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的小组可以自行到讲台左侧的实验台观察。

•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的各部分——子房、花柱和柱头。

•用手轻触柱头,观察柱头是否有粘性。再将白纸上的花粉抖落在柱头上,看看柱头是否很容易将花粉粘住。

•其他还有什么要研究的吗?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有的花会结果,有的花不会结果?

(3)学生分组观察、轻声讨论。(4)全班研讨。

(5)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示意图或有关课件。

(6)浏览课文: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油菜的花朵开始凋谢。

提问:你还看到过其他昆虫传播花粉的现象吗?植物还依靠哪些力量传播花粉?

2、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1)观察油菜的果实。做一个游戏:分组按成长的顺序把实物排列在纸上,并指出哪一部分是刚刚受精后的果实雏型。

(2)小心剥开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种子是怎样排列的?数数角果荚里有多少粒种子,再数数一株油菜可能长多少个角果荚,算一算一株油菜的种子有多少?(3)说说为什么豌豆荚里有的豌豆很饱满,有的却只有很小的一粒?

3、思考:

(1)果农为了防止果树不结果,往往采用什么措施?为什么?

(2)科技组的同学课外要做一个南瓜雌花授粉和不授粉的对比实验,怎样才能成功?(选未开花的雌南瓜花两朵,分别用纸袋包扎好,不给于授粉的机会。待花开时,给其中一朵进行 人工授粉,另一朵不进行人工授粉,两朵花继续分别用纸袋包扎好,看哪一朵花能结果?)

三、作业:我来做一朵“油菜花”,玩玩“蜜蜂授粉”的游戏。

第四课时

豌豆荚里的豌豆(总第13课时)

教学目标:

1、用解剖等方法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经历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2、在对各种果实和种子的观察研究、统计活动中能产生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3、能用多种感官对多种果实进行观察、比较,知道果实里都有种子,不同的果实果皮的软硬、厚薄等不同,不同的果实种子的数量也不同。

4、能自己设计“豌豆荚里的种子数”图表,并通过数学统计的方法知道豌豆种子数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教学难点:了解豌豆荚里的种子数。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的油菜和豌豆的花、果实及种子若干,苹果、板栗、圆椒、花生等果实若干。

2、小组和个人使用的“()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表。

3、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油菜花和豌豆花,认识它们吗?能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二、探究过程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提出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先比较花的外部,再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豌豆花的内部构造,与课文中的油菜花构造图进行比较,描述它们的异同。

•按照顺序比较两种植物的果实,再轻轻打开荚壳比较内部的种子,寻找构造上的相似之处。•能全面描述比较后的发现。得出结论:不同的花结出不同的果实;油菜与豌豆的果实虽然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多不同,但它们都有荚,荚里的种子有顺序地排列。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其他的果实和种子是不是也和它们一样呢?

•苹果的果实不能掰开,怎么观察呢?确定观察的方法:咬、解剖。•进行分组或个人的观察比较活动。•描述所观察到的果实与种子的特点:

(1)果实的共同点是什么?

(2)种子外面包着的东西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

(3)种子的数量相同吗?

•种子外面的壳的软硬厚薄与种子的数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不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不同,那么相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相同吗? •猜想:豌豆荚里有几粒豌豆? • 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确定用统计豌豆荚内种子数量的方法。提供统计记录表,讨论该如何填写。•个人、小组统计记录。

•说说个人的统计图表与小组的统计图表有什么变化?

•全班设计合作完成“全班()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图表(可以让学生蘸红色印泥表示种子数,会非常有趣)。•根据统计图表,说说应该怎样来描述豌豆荚里的种子数量? •人的身高、树叶的长度也会有这样的规律吗?

•为什么豌豆荚里的种子数会有这样的分布规律,与自然界有关系吗?

第五课时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总第14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的过程;经历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

2、认识几种常见的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认识各种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在外部形态上是不同的,都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认识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激发探究植物种子和果实的兴趣。

3、在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植物的多样性、植物与动物、植物与人类等知识的直接认识。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教学准备:

1、选择一些常见的植物果实和种子:油菜、栗子、蒲公英、苍耳等。

2、在校园里寻找一块适于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草地或泥地,落差也尽量选择与栗子树接近。(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植物进行代替栗子树。)

3、蒲公英飞行距离的测量记录纸(表格由学生自己设计)。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一株油菜大约能产生多少粒种子?

2、模拟实验:用纸剪一棵植物的模型,顶端放上油菜种子,下铺一块厚的绒布,让种子散落在附近。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

•讨论:种子成熟后,都掉落在植物近旁,会产生怎样的情况? •观察油菜的果实。

•请你推测一下:你觉得油菜的种子是怎样散播到远处的? •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推测? •汇报验证推测的方法。

2、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

•观察栗子树的图片,认识栗子的果实。

•栗子成熟了,从高高的树上掉落下来,你估计会掉到什么地方? •你能想出一个在我们课堂上进行验证的方法吗? •到校园里分组进行测量。

测量提示:负责抛落栗子的同学不能将栗子往下扔,而让栗子自由垂直落下。测量的起点应该是栗子的垂直落点。

•汇报测量结果:跳得最远的是多少距离?在测量过程中你还有什么

新的发现?怎样的栗子跳、滚得最远? •得出结论。

3、观察随风飞行的蒲公英种子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蒲公英的种子:你有什么发现? •推测一下蒲公英是怎么散播种子的? •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分组设计记录表,测量蒲公英的飞行距离。•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

4、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分类整理成册。

五、板书设计

第六课时

萌发的种子(总第15课时)

教学目标:

1、会使用镊子解剖种子;能设计对比实验进行研究并作记录。

2、喜欢探究种子的奥秘,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3、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由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组成。教学重点:观察发芽的蚕豆,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教学难点:观察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教学准备:

在课前10天左右提供蚕豆种子、发放记录表,用于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和蚕豆发芽情况。课堂上准备:

分组观察材料──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学生准备好观察记录表以便汇报;

刚发芽的蚕豆、棉花,为第三部分实验做准备。教学过程:

一、引入

植物妈妈利用各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种子经过一段旅途之后,如果找到合适的环境它就开始萌发了。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

• 讨论: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 出示一些蚕豆种子:这些蚕豆种子有没有具备发芽的条件?缺少哪些条件?

• 汇报蚕豆发芽时吸水量的观察记录。

• 计算:10粒蚕豆种子的吸水量大约为

毫升,平均每粒吸水

毫升。

2、观察发芽的蚕豆 • 激发研究兴趣

• 讨论研究方法及解剖方法。

• 示范用镊子剥蚕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a.不要着急;b.把剥了皮的蚕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

• 分组研究:蚕豆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 • 认识种子的各部分。

• 推测: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在蚕豆种子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 寻找证据证明各部分的作用。

• 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归纳种子各部分作用。

3、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 子叶有什么作用?找到证据了吗?你有什么疑问产生吗? • 讨论研究操作步骤。

• 分组将蚕豆如33页插图所示做好实验装置 • 设计蚕豆发芽情况记录表。• 你们能完成这项研究吗?

• 各研究小组讨论各自的研究计划。• 汇报交流研究计划。

4、若干天后,各组归纳实验结论并汇报。

第七课时

动物的卵(总第16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在观察基础上能对研究问题进行推测,并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查阅资料寻找证据。

2、乐于探究动植物繁殖的奥秘。

3、认识动物的一些繁殖活动及产卵动物的卵的特点,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动植物的多样性特点及动、植物在繁殖上的相似性; 教学重点:观察动物卵的特点。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教学准备:

寻找几种常见的动物观察它们的繁殖活动,或者查阅资料了解动物的繁殖活动。一些供观察的新鲜鸡蛋和不同孵化阶段的鸡蛋。

到池塘边收集一些青蛙的卵,把青蛙的卵连同从池塘取来的水草放在透明的饲养槽内,放于凉爽但不会太冷、阳光不会直接照到的地方。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植物们忙着发芽生长,动物们也开始了它们的繁殖活动。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动物的繁殖活动

(1)我们平时看到的动物活动,哪些是动物在进行繁殖后代的活动?(2)认识产卵动物的繁殖活动。

(3)讨论:动物和植物的繁殖活动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

2、观察动物的卵

(1)观察各种各样的卵: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观察各种各样鸟类的卵: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3)观察鸡蛋外部: • 画一个鸡蛋;

• 用放大镜观察鸡蛋: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小孔有什么用?(4)观察鸡蛋的内部

• 在蛋的侧面敲开一个洞观察:认识蛋黄、胚、壳 • 观察两头敲开的鸡蛋 • 观察打在盘中的鸡蛋

• 观察纵切开的熟鸡蛋:认识蛋白、蛋黄、气室,分别是生鸡蛋的哪一部分? 联想:蛋的这几个部分相当于种子的哪个部分? 推测: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5)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鸡蛋,认识鸡蛋各部分的作用。

3、观察青蛙卵的孵化

(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吗?(2)讨论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记录表。

(3)发放青蛙卵,学习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小结

第三单元

食物

第一课时

一天的食物(总第17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积极参与讨论,初步掌握调查记录食物的方法。

2、能利用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我们一天食物的问题和规律。

3、能够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教学难点:会给多种的食物进行分类。教学准备:

1、事先对几位学生的一天食物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四年级孩子所吃食物的情况。

2、设计按餐别统计的调查记录表,供学生小组活动用。

3、设计一张大的统计表,供记录汇总学生食物情况。

4、准备一些写有食物名称的卡片,供学生分类时用。教学过程:

一、引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小时侯,我们吃妈妈的乳汁长大,现在人越长越高,活动也越来越多,光吃母乳一种食物已经不够了,我们开始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了。

二、探究过程

1、记录一天的食物

• 以昨天为例:我们都吃些什么? • 学生汇报。

(1)讨论活动: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

• 讨论记录的一些方法:如按餐别进行记录;按荤素记录等;

• 讨论记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炒三丝”算几种食物?零食是否要记录?喝过的水要不要记录等;

(2)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组织小组活动,小组汇报,师记录(或统计表)。(3)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 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 • 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 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2、给食物分类

(1)图片分类:这么多食物,除了可以根据每餐吃什么来分类以外,还可以怎样进行分类?(2)汇报:

• 按喜欢吃的分类; • 按味道分类;

• 按生活习惯分类; • 按食物结构分类; • 按食物来源分类; „„

(3)举例说说荤食、素食还可以分为哪几种?

三、小结

师:食物中蕴藏着许多学问,比如人为什么要吃食物,吃哪些食物好,等等。请同学们课外去搜集一些资料,我们将作深入的研究。

第二课时

我们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

(总第18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自行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感受营养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2、能用简单的方法来判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激发探究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教学重点:知道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教学难点:能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教学准备:

1、事先让学生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相关资料,带到课堂上进行汇报。

2、让学生带一些食物。

3、准备作业纸。

4、碘酒、小刀、白纸、蜡烛、火柴。教学过程:

一、引入: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能促进我们的生长发育,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有哪些呢?

二、探究过程:

1、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按组进行汇报交流(1)蛋白质组:

• 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例举;(2)糖类组: • 就是白糖吗? • 淀粉也是糖类;

• 变成热量、力气的食物;(3)脂肪组:

• 你认为脂肪是什么? • 哪些食物中含有脂肪?(4)维生素组:

• 你知道哪些维生素? • 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 看图说说哪些食物有较多的维生素?(5)矿物质组: • 矿物质是什么? • 缺钙会得软骨病; • 含有矿物质的食物。

小组活动:将带来的食物进行分类(作业纸)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

含有丰富糖类的食物

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

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含有丰富矿物质的食物

2、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交流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亲自来找一找这些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那就更有趣了。(2)找找糖类。

• 复习: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糖类,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滴碘酒)• 滴碘酒该怎么做呢?(一小片食物,几小滴,用滴管要稍离开食物)• 学生操作;汇报。(3)找找脂肪。• 尝一粒花生米和一粒蚕豆,说说有什么不同?

• 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检验脂肪?(在纸上捻一下,看看有没有留下油迹。)• 学生操作;汇报。(4)找找蛋白质。

• 你有办法吗?(可以看看标签)

• 学生看食物包装袋上的标签,找找不同食物的蛋白质含量。

• 用蜡烛烧头发、指甲,闻闻发出的气味。这是蛋白质燃烧时产生的。• 烧一块瘦肉,继续检验。

三、小结

1、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3、继续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制成一份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

第三课时

吃什么还吃什么(总第19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人需要不同的营养,懂得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2、通过探究理解食物的“金字塔结构”,初步学会合理搭配食物。

3、在讨论、交流、研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合理配搭膳食营养。教学难点:了解怎样使营养均衡。教学准备:

1、根据上节课的研究,教师从学生的作业中选择一份较科学的食物营养成分表。

2、食物的“金字塔结构”图。

3、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与食堂联系,请他们提供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天中,我们要吃很多食物(出示食物营养成分表),哪些是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食物?哪些是给我们提供活动能量的食物?哪些是使我们保持健康的食物?

二、探究过程:

1、怎样使营养均衡

(1)出示青菜、米饭和肥肉图片:说说哪种食物最有营养?(2)出示一位孩子的一天食谱:说说发现什么?

(3)口头回答:为了使我们均衡地获得各种营养,我们每天应吃什么?还应吃些什么?(板书课题)

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吃食物? • 方法指导,如细嚼慢咽; • 卫生指导,如饭前洗手。

2、搭配膳食营养

(1)小组活动:怎样搭配我们的食物? • 小组设计; • 汇报(3—5人):构建“饮食结构图”。(2)观察“金字塔结构”,理解食物搭配的原则。• 荤素搭配; • 粗细粮搭配; • 多种搭配;

• 适当吃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 • 喝一些水; „„

(3)根据以上原则,请你为自己配制一份营养晚餐。• 学生配制; • 3—5人汇报;

• 学生评价:这顿饭,富含我们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吗?

三、课外延伸

请按自己的食谱进行实践,我们将评出“美食大师”。

第四课时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总第20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分为生吃和熟吃。

2、能用酒精灯烧熟食物。

3、能通过观察具体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与熟的不同。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教学准备:

1、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生、熟马铃薯,水果刀。

2、准备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烧杯、水、铁匙、玉米等器材。

3、设计一张观察记录纸,以记录玉米粒到玉米花的变化过程。

4、准备爆玉米花图片、玉米饼图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平时喜欢吃生的肉片还是熟的肉片?有些食物经过烹饪之后更好吃,而有的食物生吃味道更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看谁发现得多?

二、探究过程

1、生食和熟食

(1)出示一些食物图片:说说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2)揭示题目。

(3)举例说说生食和熟食。

2、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1)教师提供生、熟马铃薯,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它们的变化。• 看看马铃薯的大小变化 • 摸摸马铃薯的软硬异同 • 尝尝马铃薯的味道

• 把马铃薯切开,观察里面的变化(2)汇报:马铃薯的营养会变化吗?

(3)讨论:把马铃薯烧熟了吃有哪些益处?

3、从玉米粒到玉米花

(1)预测:玉米从生到熟会有哪些变化?

(2)说说玉米变熟的方法,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讲出多种办法。(3)操作指导:

• 放在水中煮。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 置于火上烤。手拿在塑料柄上,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4)实验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和记录。(5)分组选择实验,并操作。

(6)汇报:将观察到的现象尽量用语言描述出来。

三、巩固延伸

1、图片出示其他烧熟玉米的方法:玉米饼、爆玉米花等

2、尝尝爆玉米花。

第五课时

面包发霉了(总第21课时)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发霉的面包,初步感知食物放久了会长出霉菌。

2、能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3、能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会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教学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教学难点: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教学准备:

小组:发霉的面包、新鲜的面包若干,放大镜、载玻片、牙签、水、滴管、塑料袋等,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若干台。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新鲜的和发霉的两块面包,你有什么发现?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发霉的面包

(1)用放大镜继续观察发霉的面包,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

(3)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4)你还在什么物品上看到过霉菌?

(5)观察了面包上的霉菌,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2、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1)讨论: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可能是什么原因使面包长出霉菌?(2)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水的多少有关?

小组讨论,交流实验的方法。设计一种研究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方法,学生小组操作。

提问:为什么要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

(3)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小组讨论,汇报实验的方法,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4)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3、后续观察活动

根据你的实验方法,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三、小结

第六课时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总第2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孩子们的比较观察活动,知道引起食物变质的原因,从而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比较能力,能对观察的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综合。

3、使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的习惯,会关注身边的科学。教学重点: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1、小组观察:小鱼干、干面条、腐败的小鱼、发馊的潮面若干,镊子每人一把。

2、演示用图片、食物罐头等若干。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吃过什么鱼干?味道怎样?

每人尝一点新鲜的鱼干,说说你吃鱼干时的感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变质的食物

(1)小组各一份新鲜的小鱼干和干面条。•讨论: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小组观察活动,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小鱼干和干面条的信息?(2)小组各一份腐败的小鱼和发馊的潮面。

•讨论:这条小鱼已经腐败了,可能带有很多细菌,我们怎么来观察这些腐败的物品? •小组观察活动,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3)比较新鲜的小鱼干和腐败的小鱼、干面条和发馊的面条,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4)汇报上一节课的后续实验记录情况,你从实验中发现面包上霉菌生长快慢的原因了吗? 讨论:•小鱼为什么在短时间里腐败了?

•鱼干为什么能长时间地保持好闻的气味?(5)小结:阅读48页小资料。

2、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1)我们已经知道引起食物变质需要有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如果要储存一条新鲜的小鱼,可以用什么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并说说运用这种方法储存食物的理由。

(2)出示图片和食品罐头等实物,说说为什么可以用这种方法能储存食物?(3)你还知道哪些储存食物的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4)讨论: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储存食物?(5)小结:阅读49页小资料。

三、后续活动

课后收集一些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思考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储存食物?

第七课时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总第2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知道我们可以从食品包装袋上获取很多有关食物的信息;

2、能根据食品的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正确选择适合的食品;

3、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上的信息。

教学难点:会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配料,正确选择合适的食品。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每人收集3—5种食品包装袋和包装盒;

2、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记录表、牛奶饼干的配料表。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说说你带来了哪些食品的包装袋和包装盒。你从包装袋上了解到什么内容?

二、探究过程

1、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1)观察活动:仔细观察包装袋上的介绍,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小组观察、交流、汇报。

(2)讨论:一般的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有哪几类? •汇报并请学生板书。

•提问:你从这些信息中能了解些什么?你想研究些什么?

2、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

(1)小组活动:记录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2)观察比较:你从记录的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找出最近和最早生产的食品、最新生产的食品、保质期最长和最短的食品。(3)小组讨论:选择保质期最短和最长的两种食品,是哪些原因影响了食品的保质期? 引导学生从两种食品的特点、包装和保存的方法、配料等方面去寻找原因。(4)如果是同一种食品,你选择保质期长的食品,还是选择保质期短的食品?

3、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

(1)出示一份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看了这份牛奶饼干的配料表你有什么想法?

(2)找出表中你熟悉的配料名称,推测它们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3)找出表中你不熟悉的配料名称,猜猜它是什么东西?

三、课后拓展

1、各种配料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食品添加剂是否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

第四单元

岩石和矿物 第一课时

各种各样的岩石

(总第24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野外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通过给岩石分类,让孩子经历一个简单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孩子运用语言解释问题的能力。

4、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教学重点:用一些标准给岩石分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教学准备: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形式,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师也应该准备大量的常见的一些岩石,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本地区常见的岩石。

还应给孩子们准备一些观察工具:放大镜、盛水的烧杯、记录纸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地表岩石风貌的录像片,或提供一些典型的图片。

1、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可见。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2、你玩过岩石吗?你是怎么玩的?

3、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研究岩石。出示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二、探究过程

1、开个石头展览会

(1)的岩石来自哪里?

•你的岩石是从哪里找到的?请简单介绍你的寻找经历。•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到全班进行汇报交流。(2)我的岩石观察

•请你选择一块感兴趣的岩石进行观察。你准备怎样去观察它呢? •请你大概估计一下,你会观察到岩石的几个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探究,教师巡回指导。(3)我的岩石观察记录交流

•你用了哪些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

•你观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征?有没有超过自己的估计? •你对同学的观察描述有没有补充或意见?

注意,在学生交流观察到的岩石特征时,要强调观察方法与观察描述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学生的非观察性描述尤其要加以引导。

2、给岩石分类

(1)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 •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

•如果让你给这些岩石分类,你会怎么分呢?

这里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分类标准不要轻易否定。

(2)给岩石分类

•请你选择任何一种标准,给这些岩石分类。•小组分类活动开始,教师巡回指导。(3)岩石分类结果交流

•你们将岩石分成了几类?是按什么来分的?

•你们想到了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不同的分类方法结果一样吗?(4)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 •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呢?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在于应用。教师可以根据地域特色提供的相应的岩石,也可以由学生来提供。

三、小结

师:课后,你可以再找些岩石来观察。想一想,岩石是怎么形成的呢?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岩石。

第二课时

进一步观察岩石(总第25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感官的观察和借助工具的观察获得岩石构造的感性知识。比如“这块岩石像是卵石与泥土挤在了一起”。描述中较为确且的运用一些诸如“挤、压”等词汇。

2、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能较细心的观察面前的岩石,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测与假设。

3、通过进一步研究和观察岩石,学生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观察过程中不断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重点:能对观察到岩石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假设。教学难点:通过模拟火山喷发实验,进一步研究岩石。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大量的岩石(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分类),教师提供典型的三类岩石代表。放大镜,小刀,榔头,钳子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给岩石开了个展览会,我们发现有的岩石用手摸上去觉得比较粗糙,有闻起来有点气味、还有的称了一下比较重。

二、探究过程

1、进一步观察岩石

(1)各小组拿出第一组岩石研究(选择沉积岩类)①活动一

•(以上性质)是为什么呢?(怎么会这样的呢?)

•可能和它们的出处有关?

•可能和它们的形成有关?

学生根据以上主题开展研究活动,将研究的内容和结果(猜测)记录在记录纸上。学生观察结束,汇报观察结果。(岩石的内部构造、特征等)②活动二

•主题:

1、根据活动一观察到的内容猜测岩石(一种或者一类)岩石是怎么形成的。

•岩石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有关吗?(说出“有关”的理由)。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能用学过的知识作为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测。

(2)各小组拿出第二组岩石研究(选择浮石、大理岩等)①活动三

•仔细观察这些岩石的特殊性质。

•猜测这些岩石的成因?

•小组观察,发现这几类岩石的特殊性。

2、火山喷发实验

教师演示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或者火山喷发的录像。)

(熔岩冷却后会怎样?熔岩侵入大地和原有的岩石相碰会怎样?„„)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对照观察结果解释这几类岩石的形成原因。

•提供阅读资料(见后面资料),给岩石分类。

3、给岩石分类 •活动四

主题:给自己收集来的岩石根据下表分类: 岩石的种类

种类名称形成原因实例(自己带来的岩石)

•讨论:岩石的形成原因与岩石的性质有关吗?

三、小结:

说说自己还有那些些新发现和感兴趣的问题?

第三课时

岩石的组成(总第26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提供的工具和自己的观察认识常见的几种矿石。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2、学生利用工具,多种途径发现岩石的成分。通过对岩石的观察,收集记录岩石的一些性状。通过阅读资料,能够确定一些描述矿物特征的标准。

3、学生对研究身边的矿物有浓厚的兴趣,将生活中的发现利用所学知识检索定位。教学重点:观察几种常见岩石,了解岩石的组成。教学难点:能描述常见的矿物。教学准备:

小刀,塑料片,硬币,钉子,放大镜,稀盐酸,滴管,阅读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们想知道岩石是由什么组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来研究岩石的组成。

二、探究过程

1、研究花岗岩

请大家拿出花岗岩,进行观察活动。

①活动一

•仔细观察花岗岩,我们进行小组间的竞赛,比一比那个小组发现花岗岩的秘密多。•小组派一代表,参加其他组的讨论研究,交流发现所得。•教师参与小组的研究。

•教师在研究过半,适时的提供云母、长石、石英矿物标本。

•学生利用提供的矿物标本鉴定花岗岩的成分。②活动二

•教师提供阅读资料“石英、长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检索定位花岗岩的组成成分。

•学生认识一些矿物标本。

2、常见的矿物

教师提供一些矿物标本,学生试着观察,进行描述两块不同的矿物标本。

(描述中要求学生不是比较它们的异同,而是分别描述他们的特征。)

①活动三

•教师提供矿物资料卡,学生阅读后明确描述矿物着重于哪些方面,试着模仿描述。

•对于其中的一些特征能寻求比较的标准,方法可以是多种。

•制定自己带来的岩石进行矿物鉴定分析卡。

三、小结

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知道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同学们你们在研究过程中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第四课时

怎样观察、描述矿物(总第27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和推动孩子开展观察、描述矿物的活动,积极鼓励孩子在课外或校外继续开展一些研究矿物的活动。

2、组织和指导孩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研究活动过程: •经历对金属、玻璃等物体进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矿物进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铜、铁、铝及矿物进行硬度比较的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矿物条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3、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光泽、硬度、条痕等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鼓励孩子综合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研究,让孩子在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发展。

教学重点: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描述矿物。教学难点: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描述。教学准备:

让孩子们准备铜钥匙、小刀、铅笔、矿物石及纸标签等。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一份材料,包括:铜片、铁钉、玻璃、泥土、丝绸,提供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可以自定),准备手电筒、普通瓷砖(或表面不发光的陶瓷)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那我们会对矿物进行描述吗?今天这节一起来学习几 种简单的方法。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矿物的光泽

①观察玻璃的透光与反光

•把玻璃平放在桌子上,用手电筒照射玻璃表面,你有什么发现? •把玻璃用手竖着举起,用手电筒照射玻璃表面,你有什么发现?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观察“用手电筒照射玻璃”发生的现象,让学生了解物体透光与反光的现象,并能够准确地描述出来。)②观察不同物体的透光与反光

•用研究玻璃的方法,观察研究砖头、泥土、铜片、丝绸等物体的透光与反光。•学生分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汇报交流这些物体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用“观察玻璃的方法”来研究其它的物体,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要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描述清楚,这里隐含着一种比较描述的方法。这对于描述矿物有着重要作用。)③观察矿物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请你仔细观察石英、长石和云母的透光与反光状况。•请你准确地描述这三种矿物的透光与反光状况。•出示煤炭,说说它是什么光泽?

2、观察矿物的软硬

①比较铜片、铁片和铝片的软硬。

•用铜片和铁片相互刻划,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用铜片、铁片和铝片三种物体相互刻划,你又发现了什么现象? •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试一试。

•比较物体的软硬,一般有什么方法呢? ②比较矿物的软硬

•你有办法比较这三种矿物的软硬吗?

•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方法进行比较。把矿物按从软到硬的顺序排列。•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3、观察矿物的条痕 ①观察铅笔的条痕

•用铅笔在白色瓷板上划一划,你有什么发现? •铅笔条痕的颜色与笔芯的颜色有区别吗? ②观察矿物的条痕

•用石英、长石和云母在白色瓷板上磨擦,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条痕的颜色与矿物外表的颜色一致吗? •观察比较自己收集来的矿物的条痕。

•矿物条痕的颜色和矿物表面的颜色相比,谁是矿物的本来颜色呢?为什么?

三、小结

第二课时(总第28课时)

一、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和描述岩石的一些方法,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块自己身边的矿物吧?

二、探究过程

1、研究我们的矿物 ①研究矿物的方法

•说一说,你有多少种研究矿物的方法? •我们需要哪些工具帮助研究? ②研究我们的矿物

•在小组里挑一块收集来的矿物,进行研究。•你想怎么去研究呢?(小组讨论)

2、描述我们的矿物 ①猜猜他是谁游戏。•怎样描述人的相貌? •你的描述水平怎么样? •怎样描述人的相貌?

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别描述班中任意一个同学的相貌让其余三位同学猜,通过该活动,让孩子们初步掌握描述物体特征的方法,从而为有效地描述矿物的特征打下基础。

②描述我们的矿物。

•你发现了矿物有多少特点? •你怎么去描述这些特征呢? •小组活动:互相描述,评一评。•一起为我们的矿物做份“简历”吧

3、猜猜它是“谁”

•请一学生描述矿物,其他人猜。

4、做一个岩石展示盒 •你想做个怎么样的展示盒 •你打算怎么去做呢?

三、小结:

布置岩石展示盒展览时间。

第五课时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总第29课时)

教学目标:

1、提供岩石图片及岩石实物,让孩子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活动过程。

2、让孩子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在经历活动中了解冷热、植物、风等对岩石的作用,体验大自然的力量。

3、通过观察描述活动,让孩子认识改变岩石模样的主要力量;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重点:寻找岩石变化的痕迹,理解岩石变化的原因。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教学准备:

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形式,到野外收集岩石(注意保持岩石的原生态);教师准备各种环境中的岩石图片或录像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准备酒精灯、镊子、烧杯、带盖玻璃杯、石灰岩(小块)、6B铅笔、绘图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大自然中的岩石是什么样子的?过了上万年会怎样?你们想知道吗?

二、探究过程

1、寻找岩石变化的痕迹

①大自然中的岩石是什么样的

•观察图片,请描述大自然中岩石的样子

•大自然中的岩石都是一样的吗?它们会变化吗? ②寻找岩石变化的痕迹

•观察图片,你能发现岩石有些什么变化呢? •观察自己从野外收集来的岩石,你能找到岩石变化的痕迹吗? ③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推测一下,沙漠中的石蘑菇是怎么形成的? •推测溶洞中钟乳石形成的原因 出示模拟溶洞形成实验

(方法:在两只烧杯中各装一些硫酸镁,加水搅拌均匀,取一段棉布条,两端各系一个金属环,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在两烧杯中间放一张白纸,让棉布条下垂(离白纸约2厘米),静置一周。在白纸上会形成钟乳石模样的结晶。)•自然界中还有什么力量也能使岩石发生变化?

2、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①冷和热的作用。

•把岩石加热,它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把加热的岩石放入水中,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如果反复进行这样的试验,请你推测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实验现象对你有什么启发?你想到了什么? ②风对岩石的摩擦作用。

•观察活动:在白纸上用铅笔(6B)写一个字,有橡皮擦去,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当沙粒被风刮起而撞上岩石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经过长时间的作用,岩石会发生改变吗?

(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利用这一观察实验活动推理风沙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当然,也可以用教材中的观察实验活动)③植物根的作用。

•出示石膏(石膏中生长着已发芽豌豆),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讨论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出示图片(岩石中长有植物),说说植物对岩石的作用。④小结

•大自然中,改变岩石模样的力量有哪些?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

三、小结

学习课文之后,谈谈自己的感想。

第六课时

岩石、矿物和我们(总第30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孩子经历调查研究活动,探究生活中、身边的岩石和矿物。

2、让孩子在经历查阅资料的活动过程中,增加对岩石、矿物用途的进一步了解。

3、引导孩子初步树立起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岩石和矿物对人类的作用。教学难点:会整理自己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教学准备:

以小组或个人为形式,课前开展孩子调查研究生活中的岩石、矿物活动;同时鼓励孩子们带着问题从科普读物等书或网上查阅相关文字资料。教师收集相关采矿、用岩石与矿物制成的物品等图片资料或实物。教学过程:

以科学讨论会的形式进行教学。

1、课前调查研究活动。调查人员: 调查地点: 调查结果 生活、学习用品 所用岩石、矿物

2、课堂进行资料整理活动。

3、科学讨论会开始。“猜一猜”活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岩石与矿物,请你介绍一块最感兴趣的岩石或矿物,请大家猜猜它的名称。

•说说岩石与矿物在家庭和学习生活中的应用。•介绍岩石与矿物在其它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由介绍,主动讨论,教师的角色应该只是“主持人”的身份。

4、保护我们的岩石与矿物

•你知道岩石与矿物是怎么开采出来的吗?

尽可能让学生多说说,教师适当也可以出示矿石开采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矿物开采完后,还有可能再产生出来吗?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提供一些由于乱开采而带来生态破坏的场景图片或录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5、总结

观察、描述矿物(总第31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和推动孩子开展观察、描述矿物的活动,积极鼓励孩子在课外或校外继续开展一些研究矿物的活动。

2、组织和指导孩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研究活动过程: •经历对金属、玻璃等物体进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矿物进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铜、铁、铝及矿物进行硬度比较的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矿物条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3、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光泽、硬度、条痕等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鼓励孩子综合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研究,让孩子在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发展。

教学重点: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描述矿物。教学难点: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描述。教学准备:

让孩子们准备铜钥匙、小刀、铅笔、矿物石及纸标签等。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一份材料,包括:铜片、铁钉、玻璃、泥土、丝绸,提供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可以自定),准备手电筒、普通瓷砖(或表面不发光的陶瓷)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那我们会对矿物进行描述吗?今天这节一起来学习几种简单的方法。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矿物的光泽

①观察玻璃的透光与反光

•把玻璃平放在桌子上,用手电筒照射玻璃表面,你有什么发现? •把玻璃用手竖着举起,用手电筒照射玻璃表面,你有什么发现?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观察“用手电筒照射玻璃”发生的现象,让学生了解物体透光与反光的现象,并能够准确地描述出来。)②观察不同物体的透光与反光

•用研究玻璃的方法,观察研究砖头、泥土、铜片、丝绸等物体的透光与反光。•学生分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汇报交流这些物体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用“观察玻璃的方法”来研究其它的物体,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要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描述清楚,这里隐含着一种比较描述的方法。这对于描述矿物有着重要作用。)③观察矿物的透光与反光状况

•请你仔细观察石英、长石和云母的透光与反光状况。•请你准确地描述这三种矿物的透光与反光状况。•出示煤炭,说说它是什么光泽?

2、观察矿物的软硬

①比较铜片、铁片和铝片的软硬。

•用铜片和铁片相互刻划,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用铜片、铁片和铝片三种物体相互刻划,你又发现了什么现象? •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试一试。

•比较物体的软硬,一般有什么方法呢? ②比较矿物的软硬

•你有办法比较这三种矿物的软硬吗?

•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方法进行比较。把矿物按从软到硬的顺序排列。•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矿物和我们(总第32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孩子经历调查研究活动,探究生活中、身边的岩石和矿物。

2、让孩子在经历查阅资料的活动过程中,增加对岩石、矿物用途的进一步了解。

3、引导孩子初步树立起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岩石和矿物对人类的作用。教学难点:会整理自己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教学准备:

以小组或个人为形式,课前开展孩子调查研究生活中的岩石、矿物活动;同时鼓励孩子们带着问题从科普读物等书或网上查阅相关文字资料。教师收集相关采矿、用岩石与矿物制成的物品等图片资料或实物。教学过程:

以科学讨论会的形式进行教学。

1、课前调查研究活动。调查人员: 调查地点: 调查结果

生活、学习用品 所用岩石、矿物

2、课堂进行资料整理活动。

3、科学讨论会开始。“猜一猜”活动。•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岩石与矿物,请你介绍一块最感兴趣的岩石或矿物,请大家猜猜它的名称。

•说说岩石与矿物在家庭和学习生活中的应用。•介绍岩石与矿物在其它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由介绍,主动讨论,教师的角色应该只是“主持人”的身份。

4、保护我们的岩石与矿物

•你知道岩石与矿物是怎么开采出来的吗?

尽可能让学生多说说,教师适当也可以出示矿石开采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矿物开采完后,还有可能再产生出来吗?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提供一些由于乱开采而带来生态破坏的场景图片或录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5.小学pep英语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五

1.能够听说读写表情情绪的五个单词:tired, angry, excited, happy, sad ,以及四会句子:How are you? You look so happy. You look sad taday.”

2.能够听说认读读句子:How are you?Liu Yun? You look so happy.I’m sorry to hear that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3.学唱歌曲:The way I feel

教学重难:

使学生熟练掌握四会单词和句子,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教学难点:

学生陈述产生某种心情的原因。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本课时所需的词卡。

2.教师准备录音机和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Preparation

1、Free talk

How do you feel if you have the llu?

What do you do if you have the llu?

2、拼句子活动

出示小黑板

(1)is with the what matter you?

(2)you feel How do /

(3)throat,my sore is

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让他们快看,快拼句子,最后哪组拼提既对又快就可以获胜,教师给予奖励。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会话和连词成句来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Presentation

(一)Let’s learn

1、上面的活动结束后,获胜的小组肯定会很兴奋,这时老师指着他们对另一组学生说:Look! They are so excited” 老师反复说几遍,让学生看老师的口形,听清后跟读,教师板书单词:excited 教师问:How do you feel ?生答:I’m excited. 之后老师指其中一生问:How does she/he feel ?示意让生答:She/he is excited 这样示范一两遍后,让学生互相问答。(先找一生站起来,并做出兴奋的样子)。

2、教师做出“开心”的样子对学生说:You are very happy. I am happy, too.Look at my face.This is a happy face. 然后在黑板上画happy face.和sad face. ,这时教师指着sad face 问学生:Is it a happy face?以此来教学单词happy 和 sad。并板书这两个单词。然后找两同学上台,其中一生做笑脸的表情,另一学生做难过的表情,老师问:How does she/he feel?让生答:She’s/he’s__________

3、老师出示一张画有“无聊”的人物图片,问学生:Is he happy ?学生肯定答:No. 老师接着问:How does she feel?学生有可能会答:He is sad .老师这时补充说:He is bored. 并板书此单词,老师再用肢体动作和表情来帮学生理解其含义。

4、教师课前安排好两名学生这时在下面搞小动作,被老师发现了,老师立刻停止讲课,并做出生气的表情,当这两生听见没有声音时,问老师:How are you ,Miss Liang?师接着说:I’m angry. 并板书教生认读(师这时表情变为笑脸)然后同桌之间互相做表情,进行问答。

5、“边听边做”活动

教师发指令,师生一起做,如:Stand up! Run! Walk! Jump! Jump! Jump10 times.活动结束后,教师说:I’m very tired. 并板书:tired. 让学生拼读。

6、教师放Let’s learn 录音,学生跟读单词。

7、Practice

(1)请你猜活动

教师先示范,教师做出的各种表情,让学生猜:Are you happy. /tired/bored....?然后再找一生上台做表情,让其他学生猜,并用以上的问答最后学生两人一组,一个做表情,另一个猜,并会使用:Are you....?和Do you feel ...? 两个句子提问。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此活动,来复习巩固所学的单词,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放松了学生的心情,为下面继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Let’s try

1、You look so happy. But how do these children feel?放Let’s try 录音,让学生看图,静听一遍,然后再放一遍,让学生看图,听音,标号。

2、Tom is tired. Mary is sad. Jack is bored. But what’s the matter with them? 学生看书上 Let’s start 图说:Look at the picture. What are they doing? What’s the matter with them? They look so tired. I’m sure they have had a big trip. 教学新词 trip 并板书a big trip 领读。

(三)Let’s talk

3、They look so tired. They had a big trip. But

(1)How i s Liu Yun? Is she happy? Is she excited? Why? (让学生听音回答问题)

(2)教师再问:Is Sarah happy? How does she feel? Why? 让学生接着听音回答。

(3)请学生打开书再听录音,当听到I failed the math test. 这句时,停止听音,板书此句话,拿出准备好的一张成绩很差的数学试卷,让学生了解此句意思,然后再听两遍录音。

(4)、听音、跟读、正音。

【设计意图】通过多次听音,训练了学生的听力,从而为学生学习阅读课作了铺垫。

三、Practice

1、师生表演对话。

2、分两组进行对话练习。

3、找两生上台表演对话,根据本部分进行关键词的替换练习。(至少找三对)

4、书写四会句子、单词。

四、Production

Pair work

1、师先示范,师做出开心的表情问学生:Look at me. How do I feel? 学生说:You look so happy. 师马上肯定地说:Yes. Because you have done a good job. 教师再做出不开心的表情问学生:How do I feel now? 学生说:You look sad. 师说:Yes, because I have a headache提示学生说:I am sorry to hear that. 然后再找一名学生做表情,让师猜,并用以上此主句型,最后小组之间各找一生做不同表情,其他几个问,以此来练习本课所学的主要内容。这时教师在班里走动指导,帮助学生陈述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2、各小组找代表来进行相互问答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师先示范,再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和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这校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又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耐挫折能力。

五、Progress、

1.做基础训练P16第1、2、5题。

2.homework:抄写四会单词和句子。

3.Sumarry.

板书设计:

Unit 2 What’s the matter, Mike?

tired angry

How are you?

excited happy

I’m……

sad bored.

You look so happy.

6.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六

Language systems:

1. Lexis: 有关描述一天中的生活起居以及周末活动的语言.

2.Grammar: 有关询问别人一天中的生活起居以及周末活动的句型如:When do you …? 和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的提问和回答。

3.function: 学会描述一天中的生活起居以及周末活动的语言.

4.phonology: 字母组合ai/ay在单词中发【ei】以及gr、gl的发音训练。同时在教授新单词和let’s chant时渗透一些发音规律。

Language skills:

1. Listening: 听懂一些描述人物特征的单句、对话和一段完整的语篇,根据关键信息完成一些相应的听力练习。

2. speaking:能和他人交谈自已一天中的生活起居以及周末活动的一些情况。

3. reading:读懂对话或短文,培养一些基本的阅读技能,如何快速查找关键信息,根据上下文猜词等。

4. writing:规范书写四会单词和句子,并能根据图片和提示语写一段话描述一天中的生活起居以及周末活动的情况,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写作习惯。

Objectives:

1. 能力目标

(1) 能够使用频度副词问答作息时间,如:When do you do morning exercises? I usually do morning exercises at 8:30.

(2) 能够使用频度副词问答周末活动,如: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I often go shopping.

7.PEP小学英语四下Recycle 1教案 篇七

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Part B的read a story,复习本单元所学的有关现在进行时态的词汇和句子。

2. 掌握句型 What are you doing?We are…

3. 通过唱Let‘s sing 部分的歌曲,复习巩固现在进行时态,并提高学生学习语音的兴趣。

4. 通过各项复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5. 通过造飞机的.小故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Part B的read a story,复习本单元所学的有关现在进行时 态的词汇和句子。

掌握句型 What are you doing?We are… 通过唱Let‘s sing 部分的歌曲,复习巩固现在进行时态,并提高 学生学习语音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

通过各项复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造飞机的小故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精神。

四、 教学环节

学习目标(2分钟)

1.自主完成书上练习,在小组内交流。

2.进行拓展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自主学习(18分钟)

1.温故知新 Let‘s sing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唱,复习现在进行时态。

2.互助释疑 同桌交流完成歌词的翻译。

展示交流(10分钟)

Read a story

点拨升华(8分钟)

1.教师放对话录音,学生跟读,纠正读音。

2.教师讲解现在进行时态系动词Be的用法以及动词现在分词。

课堂作业(10分钟)

Ask and answer

写出下列动词的现在分词

run

jump

dance

sing

read

write

sleep

eat

listen

cook

stand

sit

fly

8.PEP小学英语四下Recycle 1教案 篇八

一、教学重点:动词短语及其ing 形式:drawing pictures, doing the dishes,cooking dinner, reading a book, answering the phone。句型 “What are you doing?”

及其回答 “I’m doing the dishes/?.”。

二、教学难点:动词短语ing 形式的读音,教师要多做示范,逐步引导学生流畅地连读。

三、课前准备:准备各种动词短语卡片、图片。准备本课时Let’s chant, Let’s learn,Let’s sing的录音带 准备锅、铲、电话、碗碟等小道具。准备本课时所需课件。

四、教学过程:Warm up(热身)活动一:口语练习教学参考时间:2—3 分钟教师就学生所学过的内容或当时情景进行日

常交际,目的在于运用语言。可以是学生自我介绍,也可以是学生间对话练习。如:My

name’s ?.I’m 10/11 years old.I like pink and blue.I like to eat fish and hamburgers.I can swim and I can speak English.2、Review(复习)师生就所学知识进行交流,主要使用表示能力的句型,目的在于复习

动词短语。教师拿出动词短语的图片,说:Look at these pictures.。随后,拿出其中一

张图片与学生交流,如:I can draw.并做画画的动作。最后问:Can you draw? 引导学生

说:Yes, I can.或Me, too.在此基础上,初步渗透动词短语。教师继续说:I can draw.I can draw a fish.引导学生说I can draw a book/a kite/?.最后,教师引出We can draw

pictures.强调并带读 draw pictures。教师继续鼓励学生表述能力的句子,鼓励学生

说出所学的动词及动词短语。问:What can you do? 学生回答:I can dance and cook.等。

3、Presentation(呈现新知)活动三:词汇学习教师指着动词卡片说:I can draw a fish.Now, I am drawing a fish.边说边在黑板上画鱼,并强调I am drawing a fish now.用彩色粉笔强调ing。鼓励学生

做画画的动作,边做边说I am drawing a fish/a cat/an apple/?.教师播放课件。内

容为本课时动词图片和短语拼写,每次出一幅图和其相配的短语的英文拼写及短语的发音。

具体顺序如下:doing the dishes,drawing pictures,cooking dinner,reading a

book,answering the phone教师出示洗碗的动作卡片,学生听发音后,教师说:I am doing

the dishes.此时可作为扩展知识,告诉学生洗碗有两种表达方法,即I am doing the dishes.3或 I am washing dishes.继续播放课件。用相同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认读:drawing

pictures,cooking dinner,reading a book,answering the phone。教师注意学生动

词ing 形式的读音,必要时多练习几遍,并纠正学生的发音。教师回放课件内容,学生再

次跟读。同时教师询问:What are you doing? 鼓励学生说完整句,如:I am doing the dishes.I am reading a book.I am cooking dinner.?此环节中,教师板书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I am doing the dishes.I am reading a book.I am cooking dinner.?教师播放Let’

s learn 部分的录音,学生边听边指边读,力争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活动四:快速反应教师带领学生做快速反应的游戏。教师说本部分的动词短语,如:do the

dishes, 让学生说出它的ing 形式:doing the dishes。教师把本部分的五张动作的卡

片面朝上贴在黑板、窗户、门、墙等地方,然后说一张卡片上的短语,如:answering the phone,学生迅速地指向该图片,指得又快又准确的学生为胜者。教师还可以用卡片的字母一面进行

游戏。两个游戏中,教师注意适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巩固动词短语的同时纠正发音。活动五:接力问答师出示本部分的动词短语卡片的ing 形式,教师提问 “What are you

doing?” 一个学生A看教师的卡片、做动作并回答 “I am?.” 随后让这个学生A接着问

另一个伙伴B “What are you doing?”,B根据教师手中的卡片来回答问题,回答问题后B

接着问C,依次快速看卡片,做动作,回答提问。(A,B,C代表学生)

活动六:生活再现教师给学生提供调色盘,电话,碗碟等小道具,教师问: What are you

doing? 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回答:I am drawing pictures/doing the dishes/cooking

dinner/answering the phone/reading a book.5、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扩展

活动)活动七:传盒子做“听音乐传盒子”的游戏,教师把drawing pictures,doing the dishes,cooking dinner, answering the phone,reading a book 等词条折叠后放进一个盒子里。

音乐开始,学生按顺序传递盒子。音乐一停,拿到盒子的学生在盒子中抽取一张词条,教师

引导其他学生提问:What are you doing? 抽到词条的学生根据词条上的短语边做动作边回

答:I am ?.教师播放的音乐可以是本课时歌曲What Are You Doing? 也可以是其它歌曲。

活动八:练一练做本单元A Let’s learn部分的活动手册P33配套练习。教师指导学生

理解题目要求,指导操作方法.。Listen and match是按所听内容连线,Listen and write 是

按录音内容填写空缺单词。教师播放活动手册第33页的录音,学生完成Listen and match

部分的练习。再次播放活动手册第33页的录音,学生完成Listen and write 部分的练习。

此环节,教师注意辅导学生规范书写。

五、板书设计Unit 4 What Are You Doing?(I)What are you doing?I am doing the

9.PEP小学英语四下Recycle 1教案 篇九

PEP四年级英语教案UNIT 2

Unit 2 What time is it? 学习任务 1 . 能力目标 (1) 能够询问时间并做出正确的回答,如:What time is it ? It’s nine o’clock. (2) 能够结合学过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日常活动,如:It’s time for English class. It’s time to go to school. (3) 能够听懂并发出一些指令,如:Time for breakfast. Drink some milk. (4) 能够看懂、并能制定自己的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 (5)能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钟并用所学语言进行描述。 2 . 知识目标 (1)掌握A、B部分Read and write的单词和句子并能做到会听、说、读、写。 (2)认读A、B部分Let’s learn、Let’s talk中的单词和句子。 (3)理解并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Let’s do、Let’s chant、Let’s find out部分听 听做做、吟听歌谣和选出正确答案等目标要求。 (4)了解Story time、Good to know 等部分的内容。 3 . 情感、策略、文化等有关目标 (1)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严格的时间观念,养成守时、守纪的好习惯。 (2) 学习策略:注重合作学习与实践活动,培养心灵手巧的学生。 (3) 文化目标:了解地球上不同时区在同一时刻的时间是不同的。 第一课时 课题:Unit 2 What time is it? A Lets learn Lets do 教学重点:掌握有关学生日常活动的六个单词和词组。。 教学难点:对新句型“What time is it? It’s nine o’clock. It’s time for…”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准备:1.与教材内容相关的VCD、录音、图片。2.教师准备一个教具钟。3.教师准备六张单词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Revision) 1.教师播放第一单元Story time的录音或者请一组学生表演Story time中的故事。 2.教师在听录音或学生表演之后向学生提问:Where is Zoom?学生回答:He is in the canteen.教师又问:Why?学生答:He is hungry. 教师再问:Why is he hungry? What time is it? 引导学生答出:It’s time for lunch. 接下来教师可鼓励学生说出哪些东西可以告诉我们时间,如:the sun, the moon, the tree等等,学生如果不能用英文说,也可用中文说。 (二)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 1.教师可制作本课时的挂图贴在黑板上说:Look! What’s this? It’s a clock. 然后指着12点说: What time is it? It’s 12 o’clock. Are you hungry? Why? 用动作示意学生说出It’s time for lunch. 接下来,教师利用钟面上的小图继续教授时间的表达和其它几个单词、词组。 2.通过教师领读和听音跟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尤其要注意breakfast和o’clock的发音。可采用小组模仿竞赛的形式,在学生当中展开互帮互学。 (三)趣味操练 (Practice) 1.教师将教具钟上的时针拨到不同的时间,提问学生:What time is it? 鼓励同座的两名学生进行比赛看谁做出快速反应。 2.教师拿出生词图卡,出示图的一小部分,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图上画的是什么,并说出相应的单词或词组。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1.做本单元A Let’s learn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和同桌一起玩“画画、写写”的游戏。根据本人实际情况用钟的形式画出自己的活动时间, 并和同桌一起进行问答练习。 3.试一试给同伴、朋友或家长发Let’s do 中的指令请他们做动作。 板书设计: Unit 2 What time is it? Let’s learn: 第二课时 课题:Unit 2 What time is it? A Lets talk Lets play 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问句“What time is it?”和相应的回答以及句型“It’s time for…”的用法。 教学难点:对话中一些习惯表达法的理解,如:Just a minute. School is over. 教具准备:1.与教材内容相关的VCD、录音、图片。2.教师准备John和吴一凡的头饰并准备一顶保安人员的帽子。3.学生准备白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Revision) 1.学生演唱第二册学生用书第26页的歌曲“One Two Three Four Five”。 2.师生一起表演本单元A部分Let’s do 的听听做做活动。 3.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听句子,拨时针”的游戏。教师说:It’s time for breakfast. It’s time for English class.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将时针拨到合理的位置。 (二)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 1. 教师在做“拨时针”的游戏时对学生发出指令:School is over.如果学生不理解可联系“Class is over.”来帮助学生理解。待学生将时针拨到5点或其它实际放学时间后,教师问:School is over. What do you do ? 学生回答Go home.教师说:But Wu Yifan and John don’t go home. What are they doing? Let’s Watch TV.由此导入新课。 2.看与听 学生看Let’s talk部分的VCD,教师可以就对话内容提一些问题。在提问与回答的过程中,借助画面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可要求学生用句型“It’s time for…”造句。 3.模仿跟说,注意语音语调。 4.分角色朗读与表演 建议教师扮演John的角色与部分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进行示范性表演,以降低学生表演的难度。学生可自由挑选表演伙伴。 (三)趣味操练 (Practice) Let’s play 做看动作、猜时间的游戏。学生用他的左右手分别代表时针的长针和短针,不同的手位代表不同的时间,让学生们猜猜What time is it? 要注意的是:代表分针的手上可拿一支笔以加大长度。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1.做本单元A Let’s talk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听Let’s talk部分的录音,读给同伴、朋友或家长听。 3.四人小组一起动手做一个英语课和表并用所学语言进行表述。 板书设计: Unit 2 What time is it? 第三课时 课题:Unit 2 What time is it? A Read and write B Lets find out C Good to know 教学重点:掌握Read and write部分1-10的十个数词以及两个句子在四线格中的正确书写。 教学难点:学生能准确地理解插图和对话。 教具准备:1.与教材内容相关的VCD、录音、图片2.教师准备一张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Revision) 1.师生齐唱第一册学生用书第62页的歌曲《Ten Little Candles Dance》。 2.学生跟着录音一边说一边表演本单元A部分Let’s talk的对话。 3.游戏:What is missing? 教师把10个数词的卡片不按顺序分发给10名学生,让其中一名学生将卡片藏在身后,全 班学生猜哪一张卡片不见了。 (二)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 1.拼词比赛。四人一组进行比赛,一名学生说出一个数字,其余三名学生比比谁拼得最快最准。 2.读文书写。师生之间先对本课时图片上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交际性问答,再请学生阅读对话并拼读、书写十个四会掌握单词及一组句子。完成之后先同桌互相交流然后全班讨论谁写的最规范。本课时需要书写的单词量较大,可在学生间展开游戏:Whose memory is the best? 看谁能在几分钟内正确拼写出更多数词,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趣味操练 (Practice) 1.Let’s find out 教师先介绍这项任务:It is Sunday. Sarah and Chen Jie are going to see a movie. They must be home at six. Which movie can they see? Can you help them? 鼓励学生说出答案并讲明理由。教师给学生出几道类似的数学应用题考查他们的`推理思维。 2.Good to know (1) 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图上的建筑并回答Where is it? 学生能用中文回答教师也要鼓励。 (2) 教师再让学生回答问题:What time is it in…? (3) 借助世界地图,给学生介绍有关时区的知识。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1.做本单元A Read and write 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回家后向爸爸妈妈介绍关于时区的知识。 板书设计: Unit 2 What time is it? Read and write: 第四课时 课题:Unit 2 What time is it? B Lets learn Lets chant C Story time 教学重点:本课时的重点是对四个动词词组的掌握。 教学难点: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句型“It’s time to…”,学生刚学过“It’s time for…”,可能会把这两个句型混淆起来,建议教师注意对这两个句型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1.与教材内容相关的VCD、录音、图片2.教师准备相关的词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Revision) 1.数学游戏:教师给学生出一些数学算式,可以是加减混合运算,也可是连加连减,学生算出来后用手指头表示答案。 2.播放本单元Let’s chant B中的歌谣,让学生边听边做动作。 (二)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 1.玩时钟游戏。教师用手臂做时针和分针,问:What time is it? 学生快速回答It’s…o’clock. It’s time for… 2.教师做出4:35的手形,问:What time is it? 引导学生说出:It’s 4:35. School is over. 教师接着问:School is over. Where do you go? 学生回答:We go home. 教师由此导入句型It’s time to go home. (三)趣味操练 (Practice) 1.教师可采用A部分Let’s do的形式操练新的句型。教师借助图片和听听做做活动教授其它几个动词词组,如:教师发指令:It’s time to get up. 请学生做起床、穿衣服的动作;教师说:It’s time to go to school.请学生做背书包、走路的动作,以此类推。要注意多让学生听句型:It’s time to…,为下一课时重点学生句型做铺垫。 2.听音跟读,注意强调语音语调。 3.画画说说:学生模仿 Let’s learn部分的插图画出自己的活动时间,然后在四人小组中交流,比如学生A六点起床,他就指着自己的画说:It’s 6 o’clock. It

上一篇:面试的应答技巧下一篇:最新医疗救助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