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应重视能力的提高

2024-07-10

数学教学应重视能力的提高(共18篇)

1.数学教学应重视能力的提高 篇一

声乐教学应重视其综合能力的培养

声乐教学在研究声音、方法、技能传授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学生歌唱综合能力的培养,即正确的思维能力、准确的鉴赏能力、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歌唱教学过程及实践活动中经受磨练,逐步走向歌唱的自由王国.

作 者:武蓓蓓 作者单位:哈尔滨艺术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1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声乐教学 培养 综合能力 思维能力 鉴赏能力 心理调控能力

2.数学教学应重视能力的提高 篇二

关键词:数学阅读,阅读能力,阅读兴趣

谈到阅读, 大家想到的往往是语文阅读、英语阅读, 往往忽视数学阅读.而且我们数学教师在平常教学的过程中, 也不太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或者根本不提供机会和时间给学生阅读.事实上, 我们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社会越来越数字化、信息化, 对数学阅读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课题.因此, 数学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

一、数学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在我们实际教学中, 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明明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因没有独立正确地读懂题意, 最终导致做错, 其原因是未深入阅读题目, 不能摄取完整、正确的信息, 自然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使学生具备客观、全面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数学课程标准》中, 有17处提到了“阅读”, 有28处提到了“读”.这充分说明数学阅读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 在这种背景下开展数学阅读教学, 大力提倡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阅读活动, 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这不仅是针对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的有效对策, 也是数学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根本需要, 更是素质教育、终身学习等思想的需要.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 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 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那么,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从自身教学实践中归纳总结出以下两个方面.

(一) 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是我们数学老师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在倡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 更应该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 使其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因此, 我们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创设问题情景, 将数学知识点与耳熟能详的实际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创设问题情景时, 问题要精辟而具体, 要有针对性、时效性, 新而有趣, 要有适当难度, 有启发性.通过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学生乐于了解的和具有探索思想价值的数学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数学阅读的殿堂.

(二) 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传授

1.数学阅读要注意细节

阅读一篇小说时, 可以不注意细节, 进行跳跃式阅读或可以跳过无趣味的段落, 但数学阅读由于数学语言具有简练、严密、准确而抽象的特点, 所以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 领会其内容、含义.

我们一起看个例子:

如图1, 矩形MNPQ中, 点E, F, G, H分别在NP, PQ, QM, MN上, 若∠1=∠2=∠3=∠4, 则称四边形EFGH为矩形MNPQ的反射四边形.图2、图3、图4中, 四边形ABCD为矩形, 且AB=4, BC=8.

理解与作图:

(1) 在图2、图3中, 点E, F分别在BC, CD边上, 试利用正方形网格在图上作出矩形ABCD的反射四边形EFGH.

计算与猜想:

(2) 求图2、图3中反射四边形EFGH的周长, 并猜想矩形ABCD的反射四边形的周长是否为定值?

启发与证明:

(3) 如图4, 为了证明上述猜想, 小华同学尝试延长GF交BC的延长线于M, 试利用小华同学给我们的启发证明 (2) 中的猜想.

本题主要考查了应用与设计作图、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矩形的性质, 读懂题意理解细节“反射四边形EFGH”特征是解这道题的关键.所以学生在做题过程中, 必须逐句反复推敲辨别, 方能加深认识,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在阅读中进行比较

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 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比较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 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

3.数学教学应重视能力的提高 篇三

【关键词】数学教学 计算能力 培养方法

计算是一种能力,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题目的解决都是通过分析、讨论、整理,最终通过计算来实现的,可以这么说,数学就是计算,离开了计算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计算能力对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一、充分认识计算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等先进计算工具已日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口算和笔算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传统的计算不需要了,只要会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就行了。

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许多学生,甚至部分教师都产生了对计算重要性认识的不足,我们现在必须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尽管计算工具科学了,但完全依靠这些计算工具是不行的。首先,这些先进的计算工具实际上是人们在传统的计算方法上发展而来的,没有传统的计算,也就不可能有如今的先进的计算工具。计算方法和计算工具是不断发展的,今天不学会计算,怎么会有将来计算的发展呢?将来更先进的计算工具的发明,就落在下一代人身上,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其次,计算技能作为基本技能之一,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考试成绩、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以及知识的掌握等等。据了解,很多初中毕业生中考数学都失分在计算上,导致最后成绩不如意。有关部门曾经对一次考试作过调查,发现40%的学生都在计算上失分

二、了解情况,对症下药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的数学成绩差,究其根底,是计算能力差,在初一年级中连100以内的加减乘除都弄不清楚的都有,恐怕这是令初中数学教师感到最头痛的事,怎么办呢?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教育观,要实现这一教育观念,那就只有辅导差生,从发现的问题抓起。首先要对这部份学生的数学情况作一个全面调查,了解他们在数学上存在哪些问题,才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辅导。有些学生是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不清楚,导致计算错误,对他们就要从混合运算的法则补起;有的是乘法口决记忆不准确,导致乘除运算出错,这部份学生不但不要批评其基础差,还要鼓励他们正视自己的不足,让他们有信心把乘法口决记牢;还有少数学生是对计算缺乏足够的耐心,注意力不集中,或是粗心大意出错,对这部份学生则要出一些易错题型来训练他们的耐心与注意力。其次,要作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解决思想上的障碍。有的学生是数学科差而其它科好,是属于偏科那一种,只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有的学生是大部分学科都不好,对学习不感兴趣,尤其对数学不感兴趣。对于这部份学生,除了要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外,还要设法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让他们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如在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的活跃气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还可以开展各种小游戏或者是小竞赛之类的活动(如初一学生的“抢30”游戏,初二学生用拼图游戏来验证“勾股定理”,初三学生用概率知识来验证各种“中奖”活动的公平性等等)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学习和计算,提高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效果,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三、要充分加强运算技能的训练

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教材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通过掌握数学规律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初中阶段的数学计算,基础部份是有理数、乘方、开方、科学计数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解方程、解不等式、乘法公式的应用、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的计算、分式的计算等。像基础部份单纯的数学计算学生一般不容易出错,出错大都是在综合运算中出现得较多,这本身是数学计算的一个难点,当各种运算方法综合运用时,知识间易发生混淆导致学生出错。这就要求教师在把握知识体系上注意从易到难的原则,对各种学生可能遇到的情况有一个预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在用直接开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课本上只提供了形如x2=16这类简单的题型,对于解形如64(x-2)2=25的方程时,许多学生往往直接将方程右边进行开方运算,变成64(x-2)=5的错误形式,而实际是应先化为(x-2)2=25/64的形式,再直接运用开方法。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由易到难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归纳出用直接开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这样学生再做类似题型就不易再出错了。

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笔算的基本技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要奢望学生在短期内笔算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笔算有着不同的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要因为学生会用计算器了就忽略了对学生笔算能力的培养,要对学生一直进行笔算方面的训练。现在,有的教师在初一年级时重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到了高年级,就淡化了对计算能力的要求,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各个学段应有其计算的重点要求。例如,初一年级时,有理数的计算就是一个重、难点,初二年级时,分式的计算和整式的乘除(包括因式分解)是一个重、难点,初三年级时二次根式的计算则成了重、难点。要把对学生笔算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各个学段的教学中,而且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养成“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认真计算习惯。计算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恰恰有许多学生没有这一良好习惯,拿到一道计算题,没有看清数字,没有弄清楚运算顺序,就算起来了,那能不出错吗?在计算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习惯。

2、善于打草稿的习惯。很多学生在计算时不愿打草稿,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布置了作业,有的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算式,算是打草稿了;有的干脆观望,等待别人的结果。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书上要做的和老师要求做的计算题,在设计上都有一定的计算目的,或是有一定的难度,除有少数学生能够直接口算出结果以外,大多数学生恐怕没有这个能力。教师应要求学生找出专门的草稿纸,认认真真地打好草稿,便于后面查看中间计算过程。教师也应走下讲台,督促学生落实,久而久之学生才会养成这一良好习惯。

3、认真检查的习惯。一道题初步计算完了,学生在计算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学生进行仔细检查。如数字看错了没有,运算顺序错了没有,写错了没有等,有的还可以进行检验和验算,看结果是否正确。

4.数学教学应重视能力的提高 篇四

【摘要】在素描教学中,长期忽视形象记忆能力的训练。在整个素描基础训练过程中,采用培养视觉记忆能力的方法来训练学生,通过直接写生、快画、默写三种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训练、培养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

【关键词】素描;形象记忆能力;直接写生;快画;默写

学习造型艺术,首先从素描入手,通过素描训练,培养对形象的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形象记忆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操。在美术专业的素描教学中,人们一直对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的训练非常重视,而往往忽视了形象记忆能力的训练。

长期以来,我们的素描教学基本上都以长期的定点写生训练为主,辅以短期素描和速写,默写在一些院校仅作为次要的辅助课程,而在一些院校还没有设置这门课程。在以长期的定点写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画不了几张素描。从画面效果看,似乎有些学生的造型能力提高了,因为他们的长期作业还像样,能够完成几幅调子丰富的全因素素描。但从整体来看,学生造型能力的提高速度是很慢的。

从全面关照来看,重视长期作业,忽视短期作业和速写,必然导致学生造型上综合能力的下降,重视长期的直接面对写生对象,而忽视默写的训练,其后果是学生只能对着静止对象作画,而不会离开对象背着画,不会画运动着的物象,更不会凭自己的想象作画和进行艺术上的加工,因为他们不具备凭记忆作画和储存生活与形象的能力。表现在创作上,常常只能照搬直接写生的形象和临照片,这样的创作方式,势必给艺术加工和表现带来很大的局限,结果是磨掉灵气,画面生硬刻板,没有感染力。总而言之,在素描基础训练中,绘画艺术不可或缺的视觉记忆能力根本没有得到培养。

形象记忆力的培养和掌握,对于画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美术史上,一些大家都有着惊人的形象记忆能力。我国的传统绘画在长期不断的实践中,创造出一种主要依靠视觉记忆进行创作的方法,这种方法,一直为中国画家所采用。南北朝时期的宗炳亲历许多名山大川,“身所盘桓,目所绸缪”,①不仅饱游沃看,而且“应目会心为理”,②找出自然景观的规律。由于观察体验精熟,所以“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③ 就是不面临自然景物,也能默画出完美的形象。同时期的王微也有这种修养,他致友人书说:“盘纡纠纷,咸纪心目。故山水之好,一往迹求,皆得仿佛。”④通过观察体验,将山川景物默记在心里,背对他们依然可以画出来。这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传统和训练方法。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描写的听曲、观舞、休憩、清吹、散宴五个复杂场面是作者偷看,目识心记之后回来画成的。画中的人物都有名有姓,李后主一看就认出谁是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中国古代大量优秀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大都是画家采用目识心记的默写手法和进行意匠加工而画成的。

形象记忆能力,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途径而得到提高。在素描基础教学中,用视觉记忆的方法来训练学生,培养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使学生既会面对物象直接写生,又会离开对象默写。在整个素描基础训练过程当中,通过直接写生、快画、默写三种方式来进行训练。这三种方法都作为素描教学的主要课程来进行,缺一不可。同时,这三种方法又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直接写生是快画、默写的基础,是基本功,辅以快画训练,中间穿插默写,逐步过渡到默写。

在形象记忆能力训练中,整个课程安排,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内容以人像写生为主,从头像入手,逐渐到胸像、半身像,并对衣着特点进行研究。

面对对象直接写生,这是我们学习素描的一贯方法,在这初级阶段的直接写生中必须培养一种科学的、正确的观察方法。素描的这种观察方法,是以全面研究对象的各种复杂关系为基础的,掌握这种从整体出发,将各部分进行联系比较的方法,就会帮助我们有效的摆脱孤立地看和描绘对象的各个局部而造成破坏统一和整体的被动局面。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必然会促使我们观察能力的提高。观察力是造型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判断一个人的造型方法是否已走上轨道和纳入规范的重要标志之一,有些同学在较长时间内,素描提高很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观察方法不当引起的。初学者,容易陷入局部观察,单纯从物体的外轮廓线出发,从表面的明暗光影出发,“如实”地照抄;或彼此孤立各部分,平均对待,罗列一切局部与细节。长期养成局部观察的习惯,造成积习难改,甚至形成一种偏见,这是在素描中通往正确认识对象道路上的巨大障碍。要能动地、创造性地表现对象,必须深入了解事物的精神实质,这就要培养分析能力。分析能力是抽象概括对象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素描能力水平的提高起着很大的作用。

在保证深入研究对象的前提下,进入第二阶段的快画(速写性的素描习作),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快速理解及概括表现的能力。过去认为长期作业的慢慢地画有助于深入观察、深入分析、深入理解、深入表现对象,但也导致精神疲惫,感觉逐渐麻木迟钝,直至磨洋工,失去画素描的兴趣。快画使得注意力高度集中,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有助于理解对象,有利于保持对物象的新鲜感。快画,要将长期作业中规律性的东西融入其中。快画,更容易暴露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时间的限定,迫使学生不得不放弃不紧不慢的疲沓作风和惯例的思考,换之勤奋的工作状态和作画的热情,迫使学生把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到最能表现对象精神实质的有效造型上,敏锐的观察能力、果断的概括能力和准确的造型能力才能得到积极的锻炼。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抓全局,抓对象本质和主要特征的习惯和能力。快画,为训练赢得了时间,就有可能多画,多画就有利于反复的艺术实践,可以提高作画的熟练程度。同一对象,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多次反复的描写,有助于深入理解对象,加深形象记忆,能提高默写和想象能力。速写性的素描阶段,既是向速写的必要过渡,又是此阶段的目的性练习。在速写性的素描练习具有一定功底后,再在速度上加快,在手段上简化。速写的概括、精炼、生动,是在画准确、丰富、精到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训练取得的。

素描教学单纯依赖课堂内的教学来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还要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尽可能多画、背画。多画就是多画速写,多画速写性的素描习作。背画就是把主要的形体结构和人体解剖像记英语单词一样背记。课外多画与背画是补充课堂学习的局限性和巩固已学知识。

直接写生的好处是面对静止的对象,我们有充裕的时间,可以从容不迫的进行研究和理解,有错误也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但长期的面对对象直接写生,又往往形成过分地依赖眼睛的观察,不去进行艺术形象思维,不能进一步进行艺术加工,造成思维的惰性,严重阻碍艺术想象力的锻炼和提高。

对于这些在直接写生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只有到默写中去解决。在面对对象直接写生中要逐渐加入默写的训练。作画时要求学生不要看一点画一点,而要全面观察,加强记忆,加强对全局的认识和把握,努力做到使感知的对象在头脑中印象深刻而全面,然后离开对象迅速表现出自己的感受。画好之后,再次检验自己所画的对象是否达到目标要求,如没有达到要求,可重画一遍,如此反复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因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能力水平不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提出不同的形象记忆任务。为了促进形象记忆,提高形象记忆的持久性和形象再现时的准确性,要合理的安排重复作业训练,以巩固学生的形象记忆,把感知和认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训练。

默写训练是素描基础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要给予相当的重视,要以相当的分量列入教学内容。大量事实证明,画家如没有很好的形象记忆能力和一定的生活形象储备,则不可能很好的进行艺术创作活动,良好的形象记忆能力是摆脱对象束缚、进行艺术加工和艺术想象、获得创作自由的重要基础。

注释:

5.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能力 篇五

在《新教学论》中教育家赞可夫提出,要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而转向研究学习的主体――学生如何学。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中外教育名家的论述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学生如何学。目前,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重教轻学现象还很严重,教师只顾埋头教书,而不去指导学生如何学,致使学习效率低下,且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些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现就生物教学中的学法指导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1教学上必须端正教学思想

1.1端正正确的教学观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似乎一提到“教学”,往往就被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教师“授课”,出现重教轻学的思想,这是对教学的误解。应该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把学法指导提到应有的高度。

1.2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与主体两方面的有力协调体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怎样才能使主导与主体统一于教与学的活动中呢?这就需要通过学法指导去完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成功的体现就是学法指导,而学法指导的结果,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3树立教法服务于学法的观念

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是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们自觉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去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去研究教法,使教师的教学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强调教法服务于学法,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它要求教师用教的艺术去促进学生学的艺术,这是教师主导作用最有力的体现。

2生物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学习方法

2.1类比法

生物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突出的联系,即不是意义相近,就是意义相反。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排泄与排遗,囊胚与胚囊,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等。在学习生物概念时,注意分组、结对,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各对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

2.2从实验中认识问题的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编九年义务教育生物第一、二册教材很明显地体现出了由实验得结论的认识方式,应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认知方式,并贯彻到学习中去,培养学生勤动手、勤思考的能力。久而久之,便可使学生养成从实验中探索知识的习惯,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2.3阅读自学的基本方法

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都要求学生要进行阅读自学。阅读自学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之后应归纳知识要点,找出难点,提出感到疑惑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阅读自学可以激发求知欲,思维积极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4知识归纳法

生物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部联系,学生在学习过一段知识之后,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构制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常见的归纳方法有图示法、提纲法和列表法。图示法一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而列表法则更适应于期中或期末复习。学生掌握并实际应用这些方法就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增强学习效果。

2.5科学记忆法

生物概念和用语等记不住是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方法之一是采取先密后疏的记忆方法。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记忆就应该先密后疏。方法之二是编制记忆口诀。如脊髓前角、后角的神经纤维类型经常搞乱,编成一句话“前运动、后感觉”一次记住,长时不忘。方法之三是联想记忆法,即引导学生把记忆材料与其相互联系的`材料结合起来。例如: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密切相关的,以结构想功能,以功能推结构,这样对提高记忆能力十分有益。方法之四是形象记忆法:例DNA的双螺旋结构――像大雁塔内盘旋而上的楼梯――台阶相当于碱基对,扶手相当于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的长链。生动形象,便于记忆。方法之五是利用“凝固理论”进行记忆。根据大脑在接受外来信息时会发生信息间干扰的心理学知识,让学生在接受信息后及时休息,就会使信息在大脑中“凝固下来”。因此,要让学生把记忆难度大的知识,在临睡前去记忆,会提高记忆效果。

2.6掌握五段学习法

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五段学习法是将学习过程分为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总结等五个阶段。目前许多学生只重视上课和作业而忽视了其它环节,形成不预习就上课、不复习就作业、练习的不良习惯,结果是上课听课效果差、练习难以顺利完成,使得学习被动,成绩难以提高。只有按上述程序进行学习,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并使知识及时得到巩固。

3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的方式方法

3.1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学法渗透备课时,教师应将学法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去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将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各环节中去,指导学生如何记笔记,怎样去观察和对比,怎样利用所学规律等,使课堂教学成为学法指导的主渠道。

3.2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学无定法,学法也应因人而异,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学法指导也应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因势利导,进行个别指导,使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3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平时应创造机会让成绩优秀的学生谈他们成功的学习经验,让同学之间结对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6.作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 篇六

甘肃省临洮县洮阳学区文峰小学 魏志琴

所谓个性,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比较固定的本质特征。学生一旦具备了良好的个性就能独立思考,并具有多项思维和创造力。因此,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学生的个性培养,不但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作文教学的需要。

目前,在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现象,就是缺乏个性的典型反映。因此,教师在指导写作时,不要以太多的条条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应同学生一起分析写作要求,研究不同的写作方案,鼓励学生写出不拘形式而内容丰富、具有个性特点的作文来。

一、以趣促写,开发潜能

学生对作文畏之如虎,究其原因是与枯燥乏味的写作和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氛有关。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要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见闻感受及想象真实的表达出来。而学生要进行这种言语表达活动,首先需要由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刺激,才能激发其倾吐的欲望。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挖掘其兴趣的激发点,以生动的授课促使学生在写作中学会思考,发现自我,展现自我。例如,在教学命题作文《我心爱的玩具》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文具、玩具、生活用品、艺术品……)带到课堂来。上课后,我问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你们带来的东西吗?为什么喜欢它?想把它介绍给大家吗?”学生想说的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抢着介绍自己的心爱之物,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选好范文,指导独创

运用范文,学生可模仿生活形成一种“内部轮廓”,为以后作文构思提供材料和模仿的准备。我们运用范文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从中学到一点写作技巧和语言,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在范文的选择上要讲究,尽量避免范文的消极作用:生搬硬套、束缚思想。在范文的提供上可多选几篇,让学生体会同一现象,可有多种观察方法,可用多种写作方法和不同语言描绘叙述,鼓励学生在写作练习中运用求异思维,想人所未想,敢发人所未发,从而写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章来。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一种植物时,我以写“荷花”为例,找来了写荷花静态、动态品格的不同范文,让学生感悟不同的观察方法、不同的写作方法和不同的语言描述出的事物的个性特色。这样的方法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使之逐步走上轨道。

三、启发想象,扩展思路

想象是创造的基础。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它是检测个性发展程度的标尺。只要学生能展开想象,思路就会开阔,思维就会灵活,语言就会丰富,习作时也就会文思泉涌。因此,作文教学从起步就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做到经常化、具体化,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潜能,激发其独创动机。对小学生来说,奇妙的想象来自丰富的表象,必须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为他们积累丰富的生活表象准备条件。但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相应的语言,就会使学生的想象和表达受到局限,无法转换为生动形象的文章。因此,教师应力求做到既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又要着力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两者相辅相 成,同步提高,从而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和个性化作文的产生。如《狼和小羊》这篇课文的结尾讲到狼向小羊扑去时便嘎然而止。于是,我让学生借助童话手法续编故事,并鼓励他们突破常规的禁锢,写出独特的、奇异的、小伙伴们从没听过的新童话,事实证明,孩子们笔下的童话世界是五彩斑斓的。

四、从说到写,相互促进

7.数学教学应重视能力的提高 篇七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使一个人深入事物并进行思考和探究的原动力。可以说, 要想让学生积极投身于学习中, 没有一定的兴趣作为催化剂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据人类进化的特点, 当一个人对所面对的具象或者抽象的事物产生了足够的兴趣, 那么这样的兴趣就可能促使其在一个乐观积极的情绪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思考, 增强大脑细胞的活性化程度, 事半功倍。因此,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出与学生年龄段、兴趣爱好以及所具备能力相对应的动手操作环节, 一方面不应过于复杂, 另一方面应该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以此来不断激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兴趣。

比如:在对小学生进行几何的教学中, 讲到“三角形的内角”这一概念时, 教师不妨跟学生玩一个“小魔术”: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教师背过身去不看图像, 而是让大家通过量角器等工具来测量三个角的大小。在学生刚测完第二个角时, 闭着眼睛的教师迅速“预言”出三角形的第三个角的角度大小, 在学生的一片惊讶中, 让学生量出最后一个角度, 果然分毫不差。这样一来, 能够成功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勾起他们探索的欲望。最终公布“魔术”的秘密:平面上的三 角形三个 角加起来 一定是180°。

二、动手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是存在于思维和概念中的抽象性知识。因此, 对于毫无基础的小学生而言, 接触数学可能会十分困难。而在课堂上, 教师注重动手操作并且设计一系列环节来让学生动手, 则会有助于把原本抽象难懂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能够见到、触摸到、感觉到的实体, 从而有助于学生本身思维的不断开阔, 并且向外进行拓展, 使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会学”。同时也在不断的成功中培养起对自身的信心, 以及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述几何的“体积是否与形状”有关时, 教师先拿出两个不同形状但是标的净含量相同的矿泉水瓶子来让学生猜猜哪个瓶子大?学生会凭借第一眼的印象来判断左边还是右边的瓶子大。这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 问: “瓶子的大小我们可以怎么检验?”于是让学生考虑到生活中的经验, 提出“大瓶子装水多”的概念。找学生去灌水, 来比较两个瓶子的容量, 最终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形状可能是一样的体积。

三、动手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 能力

对于儿童而言, 他们的双手是体现他们智慧的最好工具。因此, 动手操作在数学问题中可以使原本难以计算甚至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简单明了, 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看得见, 能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情况下, 发挥创新精神。

比如:教师在教授除法时, 事先准备好一大把豆子, 并让学生上台做示范。教师在黑板上列一个除法算式: 24÷4=?之后要大家思考除法符号是什么意思。然后简单地将抽象的“÷”符号解释为:“将两颗豆子用最公平的方法平均分配给两个小朋友。”然后请一个同学上台来挑出24颗豆子, 让他想想怎么样分给4个小朋友能让每个小朋友都满意。学生会将24颗豆子分成相同数量的四份, 然后让大家数数每把有几颗, 得出数字6, 那么就可以在黑板上公布之前算式24÷4的答案是6。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完全理解什么叫“除法”。

当学生从抽象的知识中理解了具体的形式之后, 可以巧妙地利用变化来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想想, 是不是一把豆子想要完全公平地分给几个小朋友都可以?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 发现可能存在无法完全平均分配的情况, 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适时引入“余数”的概念, 并且让学生想想是不是所有数量都可以除到没有余数等, 发挥其创新精神。

8.数学教学应重视能力的提高 篇八

关键词:阅读教学;质疑;疑问教材法

一、精研教材,细心设计问题

学生的质疑,需要教师营造适当的氛围,引导学生发问。教师必须精研教材,细心设计问题。第一,课堂提问要紧扣教材,把握教材重点难点,寻找教学提问的最佳突破口。只有如此,学生思考问答才有参考依据,才能较快地理解并及时发言。第二,课堂提问要依据学生实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理解及口头表达能力,提问既不能太小太易,也不能太大太难,要体现“跳起来能够摘到果子”的原则,还要注意优、中、差等各层次学生的实际。第三,课堂提问要适合口头表达,课堂发言具有临场、短时、口述的特点。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养成质疑的习惯

怎样才能使学生多思、多疑、多问呢?关键要引导学生发现疑点,教给学生“疑问教材”法。首先学生阅读,让学生按“提出问题—自我解释—自我解疑—全班解疑”四步走。一般要求每预习一篇课文,每人至少要提出三个问题,至少有一个是问得好的问题。其次,逐步提高要求,指导学生会问,质疑只有在深思熟虑的前提下进行,才会有好的效果。在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在质疑中,教师要引导启迪,开拓思路,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架桥铺路,指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掌握质疑、释疑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

三、鼓勵学生标新立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进取、自信、独立、坚持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一方面特别注意不要对学生持强硬的批评态度,要言语温和,循循诱惑,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树立“样样我能行”的观念,努力塑造学生的外向性格,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不同意他的说法……”等等。在答案有分歧的情况下,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再读、再悟最后选出最为适合的答案。特别要对那些有独到见解的、标新立异的学生及时鼓励。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自觉性,而且有利于质疑能力的培养。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容忽视,教师要给学生引路、搭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郭新华.在阅读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

9.语文教学应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 篇九

语文教学应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

福建省南安市实验中学 洪明娜

一、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生对作文课的感受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很多中学生都觉得写作文很难,实在没有什么内容可写的。为什么会这样呢?细究原因,就是学生缺乏生活积累。首先是缺乏亲身体验。学业上激烈的竞争、父母望子成龙带来的沉重思想负担,学生所有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习上,除自身的小世界外,他们对生活的了解十分缺乏。其次是学生缺少间接体验。因为“两耳不闻窗处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对课外知识了解不多,而课本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其容量很少并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渴望。其结果只能是学生视写作为如临大敌,作起文来搜肠刮肚,难以妙笔生花、下笔有神。

面对如此事实,做为一个语文教师应怎么办呢?正如莫洛瓦所说:“我们为什么要看书的理由之一,便是想要超越我们的生活,了解别人的生活。”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初中语文新大纲明确规定:“初中生应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每学年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80万字。”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外阅读应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有力补充。

二、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一)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本

中学生课业负担重,课余时间少,而且年龄小、判断能力差,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由。在良莠掺杂的书海中要选择恰当的课外读本,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业余时间。”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适合他们的读本,让他们学得有所得,而不致在书海中迷失。

指导课外阅读应遵循一条原则:以课内为基点,恰当、有序、渐进。“以课内为基点”,即以课本的篇目为基础,最大限度接触相关的各种材料,课外促进课内,同时又可增加学生阅读总量。“恰当、有序、渐进”,也就是依据学生年级特点指导阅读,不能操之过急,想一口吃成胖子。如初一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初二开始增加说明文、议论文阅读。阅读指导可以围绕以下几点进行:

1.阅读课内文章涉及的长篇小说并向作者其他作品扩展。鲁迅先生在指导青年读书卓越,曾说:“倘要看文艺作品呢?先要看几本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作品自己最爱看,然后再看这一个作者的专集,然后再从文学史上看他的位置,倘若知道的更详细就要看这个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这种阅读强调要专一,钻得深,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专家精挑细选的,课内文章涉及的长篇小说及作者其他作品,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识,阅读效率就越高,读得越深入。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课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水浒传》。学生通过阅读,对《水浒传》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思想意义有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本中人物形象和特点。

2.阅读课内文章涉及的一些背景材料粗放评论文章。学习那些主题较深刻学生不易理解或写作时代离学生生活较远的课文时,教师应把一些背景材料或评论文章推荐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教授《北京喜获奥运会主办权》时,可指导学生阅读报纸上有关申奥的新闻报道,让学生了解中国百年来奥运梦想。教师也可印发教参中的评论文章供学生阅读,这样学生对申奥成功的意义有较深的认识,了解消息特点。

3.以课内文章为基点,向内容、题材、写法等相在联的文章扩展。这种扩展阅读既可以巩固课内知识,又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通过比较阅读,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如教授《小巷深处》、《一厘米》等时,可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记叙母爱的文章,看同一题材不同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段有何不同,从中了解不同的表现手法,为写作积累知识。

(二)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还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不至于使课外阅读流于肤浅,追求数量,不重质量,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既能提高学生阅读效益,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王余光、徐雁主编的《中国读书大辞典》仅在“名人读书方法”中就列出古今中外134位名人的不同读书方法。归纳起来适合于中学生的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1)浏览;(2)精读;(3)略读。

“浏览”指自己觉得有趣或用得着的书报杂志,都应随便翻翻看看,理解大概内容,然后确定哪些要精读,哪些要略读,哪些不必读。对那些与自己所学内容有关的、重要的、自己喜欢的文章,要逐字逐句研读,掌握要点,吸取精华(对于这类文章不是读一遍就行的而是有计划按不同的要求和目的读许多次,深入研究),一般的文章,大略读一下,了解大意就可以了。要注意一点:即使是精读的内容也要分清主次,主要部分要精读,次要部分则可浏览;就是浏览的内容,如果自己认为有用也要精读。正如梁启超所说的,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运用,因此要学生学会积累资料,积累有用的事例、语句等,以备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还应告诉学生不仅要善读,还要善于运用。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而能用,既能获得益处,也能得到乐趣。

(三)指导阅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应勤于读书,把握时代热点。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应在平时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抽空读书,增加知识储备,了解时代的信息,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护知识的新鲜度。这样才能阅读指导切合学生的实际及时把新的东西介绍给学生。

(2)教师应合理安排时间,保证课内、课外两不误。长篇小说或篇幅比较长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在寒、暑假或较长的假期中阅读。报刊杂志或短的文章,可以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以保证学生的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做到课内、课外两不误。

10.数学教学应重视能力的提高 篇十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视;情感因素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都有一个共同体会:有些学生的成绩不理想,不是因为智商低、经验少、学习能力不强,也不是因为学习环境不如人意,更不是因为教师的要求不严格,威信不高,突出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学习上缺乏热情、动机和毅力,以至于主观能动性不能发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一、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近年来,很多教师年龄老化、知识陈旧,加之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条件去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认识不清,教学手段较单一,只相信严师出高徒;课堂教学形式呆板,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甚至有极个别老师的动机不纯。

(二)设计策略方面。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偏重于智育,忽视和回避情感;教师很少把情感要素纳入教学设计策略之中,认为情感与课堂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只重视感知理解、巩固知识技能、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检查评价,却忽视了引导和激发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得出认识。如在《圆的面积》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短平快”地达成教学目标,不设情景,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直接传授圆的面积公式:s圆=πr2然后让学生做习题练习。例题讲解后,就让学生做大量习题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所以,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对课堂反应麻木,缺乏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学完之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必然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事倍功半。而且,在反馈与评价时,对于学生出现的学习错误,有的老师没有恰当评价,反以批评讥讽为主,进一步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类似现象的经常性重复出现,必然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导致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二、在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成长和学习中,情感具有强烈的影响力,情感理智相互作用,以支持或抑制学习。因

此,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策略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

(一)使学生获得安全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认为只有低级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心理也表明:学生在加工所接受的大量信息之前,必须在生理和情感上感到自己是安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必须把学生的安全感放在首位。同时,教师还应尽可能通过创设一种鼓励学生冒险的积极氛围来促进他们在情感上的安全感,让学生意识到教师是想帮助他们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放任他们做错误的事。

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干、敢实验、敢猜想、敢判断;千万不要只注重听话与否,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反应。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教师不要简单否定,以免使学生成了“受审的被告”,产生过度紧张情绪,而无法进入学习状态。

(二)使学生获得尊重感。

受人尊重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受到老师尊重是学生的基本情感要求。这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应该遵循的 教育规律。受人尊重是较高层次的情感需求,当一个人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只有个体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后,他才会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令人遗憾的是,部分教师易忽视学生的尊重感需求。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冷嘲热讽,甚至辱骂,还自以为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殊不知,这样的“严格要求”不仅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长期存在,还会造成师生情绪对立,关系冷漠。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允许学生犯错误,要恰当地引导和帮助,使学生正确认识错误,学会改正错误,获得尊重。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当我们的教师平等地对待和尊重每一个学生时,对学生的教育就能水到渠成了。

(三)使学生有愉悦感。

现实生活中,新鲜的空气、悦耳的音乐符合人类的需要,会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感官所获得的愉悦情感同样会对学习起良好的促进作用;反之,将产生抑制作用。数学课程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因此,教学过程设计和实施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愉悦轻松的学习情境。如在教学《纳税》新课前,老师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纳税知识,了解纳税的意义和常见税种、税收的作用等信息。教学时,通过故事讲解导入,通过纳税知识竞赛开展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并给出恰当的评价和表扬。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让学生复习百分率的知识,自主推导出税率公式:税率=应纳税额÷收入。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如计算父母收入的个人所得税等,及时进行归纳、举一反三,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这样,教学自然事半功倍。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

“孩子的成长需要欣赏”,“孩子所犯的错误都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可爱的错误”,“成功是孩子进步的阶梯”。孩子是成长中的人,我们教师不应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学生。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要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要善于鼓励,表扬学生的优点、发现和进步,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引导学生使用教具、学具(一张大圆纸)去摸索怎样用学过的多边形知识来计量圆的面积,通过监控调节,层层深入,将圆转化为长方形得出面积公式:

s圆(转化)s近似长方形 s圆=s长方形=长×宽=c圆÷2×r=2πr÷2×r=πr2 然后再通过反馈迁移,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将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转化成多个三角形。学生经过观察、操作,尝试得出结论:如,s圆(转化)s近似平行四边形=底×高=c圆÷2×r=πr2 s圆(转化)s近似三角形=底×高÷2=c圆÷4×4r÷2=2πr÷4×4r÷2=πr2 对于学生的每一个新发现,教师都及时给予肯定。当时的课堂,人人动手,个个发言,气氛极其活跃。同学们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了圆的面积公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收获了探索成功的喜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切实注意学生的安全感需要,重视学生的尊重感需要,积极营造有助于增强学生愉悦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时时体验成功,从成功走向成功,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1.数学教学应重视能力的提高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A-0079-02

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着这样一种状况:学生书面考试高分的非常多,但与他人交流时,却开不了口。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要解决“哑巴英语”的问题,关键是明确“说”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一、“说”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说英语”是英语学习者掌握英语的主要标志。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认为:学英语,看懂是骗人的!听懂也是骗人的!只有说出来才是自己的,脱口而出时验证英语学习的效果才是最高和唯一标准。

1.“说”是人们学习外语时排除母语干扰的有效方法。根据语言负迁移作用理论,外语学习中依赖于母语会造成母语的负迁移。大脑中根深蒂固的母语会对外语学习者尚不牢固的外语知识产生负影响,干扰学习者学习正确、地道的外语。《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一般来说负迁移只是暂时的,经过练习可以消除。”因此,“说”作为双语学习中最为直接的练习手段,对排除母语干扰有着积极的作用。“说”与“听”“读”“写”等练习手段不同,它需要快速思维的参与,可以压缩母语思维空间。经过长期“说”的练习,学习者能够形成快速双语思维能力,有效地排除母语的干扰。

2.“说”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手段。英语终究是一种交际工具,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以英语为交际工具进行交际的能力。人类交际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可通过言语、肢体、文字、图画等进行。在各种交际方式中,“说”,无疑是最为直接、方便、常见的方式。

3.“说”能带动其他基本技能的提高。关于如何处理好听、说、读、写四种语言之间的学习顺序,现在的心理学家和多数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活动的本源是听说,外语学习过程与母语习得基本类似,都应先从“说”开始,“说”是基础,其他的能力都是靠“说”建立起来的。

(1)“说”能促进听力的提升。一个人一定能听懂自己会说的语言,但并不一定能说自己听得懂的语言。因此,只要大量地练习“说”,只要发音纯正、用法地道,听力的提高是自然的。

(2)“说”带动阅读能力的提高。“读”包括朗读和阅读,朗读就是用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表达出来,良好的英语口语必然有助于朗读流畅性、情感性的提高。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过程,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是紧密联系的,无声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的。

(3)“说”能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说”是书面语言的基础,是习作启蒙的第一步。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我国的教育通常重读写,轻听说。殊不知“出口成章,才能下笔成文”。陶行知先生也认为:通过系统的口语训练,使之语言规范,思想感情表达清楚,这对提高写作能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4)“说”对语言学习的反馈作用。学生练习说英语的过程,实质是不断出现错误和不断认识错误并自我纠正的过程。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最常犯的错误之一是词形转换,如child—childs(误), man—mans(误), knife—knifes(误)等诸多类似的错误都是过多的语法规则压出来的;牵涉到词组、句法时也是一样,如把Excuse me 误写成Excuse I, go home 变成了go to home.这些错误若是逐一纠正费时甚多,还破坏了授课的连贯性。若是我们时常说英语,把这些词句运用到口语中去,就不会造成这种不良影响。错误的声音容易辨别和修正,而错误的写法则不易被发觉,“说”可以促使学习者意识到自己语言体系中的部分问题,进而可以触发其对现有语言知识的巩固与修正,再产生修正后的输出,提高语言输出的准确性。

二、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的有效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想说。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一首动听的英文歌曲、一支押韵顺口的英语歌谣、有趣的英语游戏、激烈的竞赛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都能深深吸引住学生,让学生自觉进入说英语的殿堂,使“说”的技能得到训练。

2.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说。宽松、和谐的交际氛围是学生敢于开口的前提。教育实践证明:大凡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是不善于开口,上课不敢发言的。而对于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语言科目来说,越是不敢说,越会失去锻炼机会,越缺乏锻炼,越是胆怯,这样无疑会造成恶性循环,成为提高英语水平的绊脚石。

作为教师,应牢固树立师生平等意识,消除学生交流时的紧张心理。对于学生口语中的错误,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要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应用正确的表述方式重述学生口语表达中的意思,有时还可以加重语气,让学生既从教师的重述中意识到自己的口语错误,又没有害怕出错的压力。对于学生说的英语,应尽量以赞赏性的评价为主,以此增强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3.创设情境,让学生会说。想说、敢说都是说好英语的先要条件,而会说则是其最终目的。会说不仅仅是能开口说英语,它包含的面很广,应达到语音规范、表达流利、用法地道、达意准确等要求。善于模仿、模仿力强是小学生的一般特征,这对学好英语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英语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模仿到纯正的语音、语调。因此,教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能力,发挥自身的示范表率作用。同时,教师还应多使用现代化语音设备和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多听多说纯正英语的机会,优化学生“说”的技能。

4.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媒介和工具。人们学习一种语言,需要在自己大脑里建立这种语言意识。而大多数英语学习者都习惯用汉语思考,这样就缺少了英语思维的锻炼,难以形成敏捷的英语思维能力,自然就难以形成流利顺畅的口语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这一思维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应尽量少借助于汉语,而通过实物、图片、动作等让学生理解英文意思。一些较简单的单词可用英语翻译来讲解,如“grand-mother”is “father’s mother or mother’s mother” “Thank a lot.” means “Thank you very much.”在长期的潜移默化锻炼中,学生就会有意无意地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提高说英语的流畅性、自然性。

5.多渠道为学生创造“说英语”的机会。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单纯靠英语课堂是难以做到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更多说英语的机会,如开设英语角、举办英语竞赛等。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尝试着用英语进行交流,逐渐培养学生间说英语的习惯。或每天给学生提供一段“英语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让学生强制性地说英语。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由始至终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各种说英语机会,让学生能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功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价值,从而更积极主动地锻炼英语口头能力,提高口语水平。

12.数学教学应重视能力的提高 篇十二

1 高职韩国语教学的现状

众所周知,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缺一不可, 尤其是语言是要拿来运用的,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 在目前的高职韩国语教学中, ‘说’方面的训练还是一个很薄弱的环节。以词汇、语法为主要教学内容, 重视学生对单词、语法、句型的掌握, 而忽视对学生进行诵读方面的训练, 因此给教学带来了很严重的后果, 主要表现在:

(1) 学生学习方法上出现偏差

由于教师教学上过于侧重词汇、语法的灌输, 忽视对学生的诵读、会话训练, 以至于大部分学生理解的韩国语学习就是, 大量记单词、拼命学语法、句型。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背单词和做语法练习题了, 以为掌握很多的词汇量和语法就能学好韩国语了, 这从根本上是违背了外语的学习理论和运用规则的。前苏联的巴乌里利.阿里斯德教授能用15种语言撰写学术论文, 能流利地讲20种语言, 还能用5种语言进行阅读, 一共通晓40种语言。别人问他学习外语有什么经验时, 他说:“我只要掌握了100个外语单词, 我就立即开始学说话。”由此可见, 学外语的过程中, ‘说’的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2) 学生学习韩语的兴趣减退

有很多学生是受了近几年“韩流”的影响, 抱着很大的热情来学习韩国语的。可以说, 一开始他们对韩国语的学习兴趣是很高的。但是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没有机会通过诵读去体验、感受学习韩国语的乐趣, 学习变得枯燥无味起来, 久而久之就打击和减退了他们学习韩国语的热情和兴趣, 以至于现在很多学生从乐于学、积极主动学到疲于学、勉强学, 把学习韩国语当成了一种负担和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学习的乐趣得不到丝毫的体现。

2 诵读在高职韩国语学习中的作用

汉语词典上对“诵读”二字的解释是:念、熟读、背诵。我国古代就有“十户之村, 不废诵读”之说, 对诵读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同样, 诵读在韩国语学习中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 有助于纠正语音、语调及提高听力能力

我们往往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一首歌曲听起来很优美, 可是我们自己唱得话却容易走调。说外语也是这样, 听和说是两码事。听的能力是一种领会能力, 具体包括“听音辨音”和“听音会意”的能力。诵读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声音, 口读耳听, 口耳并用, 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 从而会提高听力水平和能力。同时, 通过听力水平的提高, 也能进一步纠正语音、语调, 从而提高口语水平。

(2) 有助于增强语感

语感是一种直觉。我们在谈话和阅读中, 时常凭直觉在一瞬间立即感到某句话听起来别扭, 某个句子听起来欠通顺, 而一时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种最初的感觉就是“语感”。语感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 人们可以不加思索地脱口而说, 随心所欲地落笔成文;可以一下子就辨别出言语的文章的正误优劣;凭借语感, 还能听上句知下句, 读上文知下文, 预感到下面会说些什么或写些森么。语感也可以说是一种习惯, 而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从孩提时代咿呀学语那时起, 就已经开始了语感的培养。对于学习韩国语来说, 由于语言环境的局限, 语感的形成自然要困难的多。诵读时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 并将读者自身的情感融合到读物中去, 这就大大增强了读物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所以说, 声情并茂的诵读, 是培养语感的最有效的途径。

(3) 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一边诵读, 一边慢慢思考, 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 使阅读真正活起来, 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高职韩国语教材强调对学生应用韩语能力的培养, 所选用的语言材料都是文质兼美、适合交际教学的。它们的精妙之处不仅需要通过词语解释、语法分析去理解和掌握, 还要通过高声诵读去感受和体验。

3 关于高职韩国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诵读能力的几点建议

(1) 把好语音、语调关

因为韩国语是一门零起点的语言, 所以韩国语教学要在最初学习语音、语调时把好关, 帮学生把发音纠正好。标准的语音是是学好韩国语的基础, 没有标准的语音语调就无法朗读, 也就无谈背诵。

(2) 注意诵读材料的选取

教师应帮助学生选取优美的、琅琅上口的诵读材料, 由浅入深、由易而难, 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3) 鼓励学生限时快速诵读

对于学习而言, 适当的压力是动力的源泉。在朗读、背诵时, 给学生规定时间、规定数量。如五分钟读完一篇文章、一分钟背出一段文章等。读时逐步加快速度。先稍快, 再加快, 再特快, 并要快而不乱, 快而不错, 使记忆信息迅速输入大脑, 获得强烈印象, 达到记忆的目的。

(4) 采用灵活的考核方法和手段

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考核, 而且考核的方法要灵活, 不能近仅仅局限于现在的试卷、考题等文字考核办法。可以相对增加学生的口语、会话等口头表达能力的考察。

4 结语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在于培养大量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 其教育宗旨决定了高职韩国语教学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韩国语教师, 我们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不断进取、勇于探索, 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等专业技术人才。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韩国语教学的现状, 指出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诵读能力培养的忽视, 论述诵读能力培养在高职韩国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诵读,高等职业教育,语感,交际教学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诵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2]黄文夏.培养读书习惯, 强化朗读背诵[J].职教论坛, 1998 (7) :50.

13.银行应如何提高员工的服务能力 篇十三

银行作为一个金融服务企业,客户是其生存的根基,没有了客户,银行就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做好客户服务是银行维持生存乃至赢得竞争优势的必然之路。员工是银行向客户提供服务的载体,所以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提高员工的服务水平,银行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眼:

一、意识先行

思想意识决定行为习惯。一个没有服务意识的员工,是不可能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的,所以员工服务意识的提高是首要的前提。为此,银行要做到:

1、明确服务的重要性

零点集团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五成的市民选择的银行是他们认为服务最好的银行,近三成的市民选择的银行是他们认为实力最强的银行。这说明银行的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客户选择银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服务对于银行赢得客户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银行应该在员工中广泛宣传服务的重要性,把做好服务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让员工充分认识到这种重要性,从而自学形成服务的意识。

2、建立服务标准

要加强员工的服务意识,提高员工的服务水平,银行必须制定一套员工的服务标准,内容要全面,标准要精细,能给予员工以具体的服务指导,同时也要员工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设立服务标准监管员,督促员工服务标准的执行情况,对未执行到位的员工及时给予批评指正,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

3、营造服务氛围

作为网点的员工,他们希望能和部门主管,网点领导一起形成互动,共同做好客户的服务,而不是让他们高高在上,指手画脚。这就需要我们银行的网点主任走进大堂,一方面可以接受客户咨询,识别优质客户,亲自参与到客户服务中来;另一方面还可以监督员工,使员工时刻保持最佳的服务状态,从而在网点内形成全员服务的良好氛围。

4、鼓励员工换位思考

要经常鼓励员工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利用晨会时间,让员工站在客户的角度去分析和查找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并思考如何开展服务工作,鼓励员工利用闲暇时间到其他金融网点以客户的身份去体验服务,学习先进的经验,分

析总结自己实际工作中的不足,逐步整改和落实,从而在提高服务意识的基础上提升服务水平。

二、培训跟上

有了服务意识,要想提升员工的服务水平,还要对员工进行必要和有效的培训,这是服务质量提升的一个物质基础。

1、加强员工心态调整的培训。

我们银行的员工成天和金钱数字打交道,这个工作要求他们要力求精细,因为有时候往往一个小数点的差错就会给银行或者客户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我们银行的员工在工作中注意力要一直保持高度集中。这无形中也给员工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另外银行员工还要面对来自客户的投诉抱怨以及来自银行的内部考核压力,要承受住这些压力,没有一个好的心态是绝对不行的。所以银行要提高员工的服务水平,就要加强对员工心态调整的培训,是员工能以一颗平常的心态对待各种压力,从而做好客户的服务工作。

2、加强标准服务礼仪的培训。

要提升员工的服务水平,就要加强员工服务礼仪的培训,使员工在仪容仪表、服务用语、服务态度、服务手势等各个方面都得到规范,这样当客户进入网点时,员工可以为客户提供整齐划一的标准服务。

3、加强岗位营销流程的培训。

在银行网点由服务型网点向服务营销型网点转型的时代,银行仅仅为客户提供服务显然已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银行必须在主动服务的基础上进行主动营销,营销已经成为银行员工服务内容的一部分,所以银行还要加强对员工的岗位营销流程的培训,使各个岗位都能按照流程操作,自觉主动地对客户进行营销,从而促进服务水平的质的飞跃。

三、考核保障

要使员工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意识不断加强,还必须把服务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在员工中开展业务竞赛和创优活动。

1、引入四维评估体系。

从服务手势、服务语言、微笑服务和主动营销四个维度对员工的服务水平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员工服务中的短板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和修正,促进员

工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2、开展争先创优活动

在银行内开展创建 “服务标兵单位”、“文明服务窗口”、“服务标兵”、“服务明星”争创活动,调动全员积极参与文明规范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动员全体员工自觉落实服务规范,践行职业道德规范,遵守文明礼仪规范,出色履行岗位职责,争做道德高尚、礼仪规范、业绩突出的优秀员工。

14.数学教学应重视能力的提高 篇十四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剖析学生参赛所带来的益处,来阐明学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重视并加强学生参赛实践环节,真正达到“学有所用,教有所获,校有所强”的目的。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参赛收益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鼓励学生参加各项比赛,既是教师教的实践环节,也是学生学的实践环节,更是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这个环节益处非常多,落实得好往往可以取得“一箭多雕”的效果。下面就据我所理解的分几方面来讲述。

一、学生收益

学生设计作品参加比赛是个有目的的学习过程,是个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开发创造潜能、激发创新精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接触的是一项完整的设计项目,因为任何一次大赛都有主办单位,主办方的前言、目的,大赛的内容、主题、口号、宗旨等,大赛的参赛对象,参赛要求,参赛作品规格,参赛时间,大赛交流会活动,大赛奖励等,这些都是对参赛对象一次真正的水平衡量和提高。因为学生每参加一次大赛都是以非常认真的态度投入到艺术设计创作过程中,认真按大赛的规格、要求来完成自己最满意的作品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般会比平时做作业更仔细、更投入,往往会广泛地收集跟参赛作品有关的信息内容来完成作品的创意;也会更主动的和同学、老师、同仁等交流探讨,充分调动设计思维;有时也会和大赛主办方相关人士咨询参赛的一些信息,以便更有的放矢地完成参赛的作品。

由此可见,学生在这个参赛过程中的学习是个积极主动的、多维度立体的学习模式,是平时一般传统的、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教学模式所不能及的。第一,在参赛过程中,学生所面对的大赛主办方就好比以后参加工作时面对的具体客户;大赛目的、内容和要求好比是客户的要求;提交参赛作品的时间好比客户要求提交作品时间;大赛的奖励奖金好比客户应付的设计费用。这些环节既是一个完整的设计实战活动,也是一个设计专业学生按社会真正需要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过程,可以说是两全齐美。第二,在创作参赛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大量的收集信息,无形之下阅读了别人的优秀作品、案例,这样就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设计修养,提高审美眼光。这些如果在传统式的`平时老师吩咐学生去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学生大部分是不太会去做的。这里面就存在了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区别了。第三,学生为了自己的作品能获奖,就会主动找老师指教、建议、点拨和批改,与同学交谈并从中获益,甚至会主动找比自己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们、同仁等讨论如何创意设计。这些是学生平时课堂上所不愿意花心思,也不会去做的,而此时却自然而然的做到了。第四,在设计参赛作品过程中,学生最大的愿望是能获奖,其次是能入围,最后是自己设计的作品能参与这次大赛活动也是很欣慰的。因为在任何一次大赛中,任何一位赛手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优秀的、成功的、伟大的。如能获奖,一般大赛都有奖励,或丰厚的奖金,或精美的礼品,或光荣的证书奖状,这些虽然是身外之物,但它是对选手付出辛劳和努力的奖励或鼓励,有时也会带来荣耀和成功的机会,在毕业以后谋职时何尝不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砝码!

二、教师收益

教师指导学生参赛是艺术设计教学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师生之间真正的互动型教学方式,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和水平的良好机会。首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是把教学从理论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平时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理论灌输式的,而现在则是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导。教师在引导、启发学生当中可以认识到自己日常教学当中的不足之处,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技能,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设计教师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其次,大部分的大赛都会设有一个优秀指导教师奖,这是对指导教师的直接奖励,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些艺术设计院校把这一点直接列为年终评价、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而且也实行一定的奖赏和鼓励措施,对其教学成果加以肯定。

三、学校收益

艺术设计教学中,鼓励学生参加大赛,学校学院也是直接的获益者。第一,学生参赛无论获奖与否,都是作为该院校的一名学生参赛,代表了该院校,就大赛组委会和组织者来说,他们知道有这么一个院校,如学生、老师有获奖的话,则会更进一步了解、熟悉该院校。第二,任何一次大赛都有大赛宣传的媒体,而且大赛的参赛者都来自五湖四海,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有设计师、学生、老师、自由职业者等等。在这个大舞台里面,可以得到广泛的交流、勾通和了解,无形之中,学校学院的社会良好知名度得到了一次扩大和提高。第三,学生参赛获奖,指导教师获奖,会提高学校知名度,无疑学校的综合竞争实力也得到了加强,影响力得到了传播。从长远来说,学校学院的教学教育得到了发展,师资和生源质量得到了扩大和优化,有利于院校的学科建设。就这一点看,国内有些院校做的比较成功,据本人所知,近几年速猛成长发展起来的职业技术学院,他们非常重视鼓励学生参加大赛,以其来提升自己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知名度;还有就是一些正处于改革或评估时期的大专院校、独立学院也积极鼓励学生参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增强实力,以便取得改革的成功,顺利通过评估。第三,学生参赛不管结果如何,对自己、对所在院校都是一次有益的学习活动,如果作品能入围或获奖,那么在毕业时学校可以向用人单位推荐。用人单位通过了解学生的获奖成果,便能大概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相信学校的教学质量。在这个层面上讲,其有助于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如今,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以及就业岗位的好差,已经成为评价该院校综合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总结及建议

综上所述,在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参赛,获益是多方面的。学生、教师和学校三者都受益匪浅。通过参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态度更积极、学习效果更显著。通过参赛,指导教师更能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利于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学研究的具体实施。通过学生参赛,学校扩大了影响力、知名度,提高了综合力。所以,学校应重视学生参赛这个教学实践环节,特别是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全国各大艺术院校都在锐意改革教学大纲、培养目标,以便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而鼓励学生参赛是直接又实际的改革措施和方案。

首先,艺术院校应从上到下制定一项切实可行的方案。成立一个教学指导小组,专门负责参赛事宜,有专门的人关注、收集大赛的信息,并及时下达给任课教师和学生;再由任课教师结合当时所上课程灵活指导学生创作设计作品,这样就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既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机械性,又激活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15.数学教学应重视能力的提高 篇十五

一、应用文写作教学应走向思维化

当代写作学的写作原理观认为, 写作活动表面上看是一种外在的书写行为, 但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生成行为。语言生成的活动是一种思维的活动过程。美国著名写作学家唐纳德·奎德认为:“在整个写作中, 写作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 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语言乃是思维的有机的创造, 它扎根于思想之中, 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 谁要想发展学生地语言能力, 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 离开了思维单独的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实践证明, 提高高职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强应用文写作思维能力训练。

从应用文的特点来看, 应用文不是一般的有感而发, 而是针对社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进行分析和综合, 以文字的形式作出的适当的反映和处理。因此, 只有通过缜密思维, 深入地反映客观社会生活, 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才能解决实际问题。五年制高职学生年龄偏小, 心智不够成熟, 社会阅历不够丰富;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其写作思维训练欠缺、思维固化、能力不足, 很难写出质量较高、言之有物的应用文。文理即事理, 忽视对内在逻辑关系的把握, 导致文章“看上去很美”, 实际“貌合神离”。即使课堂上暂时掌握了, 面对复杂、微妙的工作实际也难以应对自如, 最终应用文写作也只是“照猫画虎”, 不得要领。

美国教育家赫钦斯认为:“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文章写作, 无论文学写作还是应用写作, 本身就是学生科学认识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人们不仅运用思维和智慧来写作, 而且通过写作活动本身, 即在写作过程当中, 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提高理论水平和智慧水平。因此, 在应用文写作教与学中, 不仅要教会学生写作理论和知识, 而且要教会学生思考和分析,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职业能力的发展。

从应用文发展趋势来看, 现代经济高度社会化、国际化、自由化、通讯设施现代化, 形成了现代应用文不同于传统应用文的特点, 新的文体不断出现, 功能不断拓展。且应用文种类繁多, 常用的就有两三百种, 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全部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和写作要求。古人云: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 则终身受用无穷。只有提高应用文写作思维能力, 熟悉写作思维模型, 提升写作素质, 打下写作基础, 才能应对应用文发展的挑战, 适应岗位需要和社会发展。

二、思维能力训练的主要内容

应用文以解决工作事务、生活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为目的, 要以理服人, 故而应用写作中主要以抽象思维为主。在具体写作中, 无论是立意阶段还是行文阶段, 都要正确使用概念, 恰当进行判断和推理, 善于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 最终实现由物到意, 由意到文的转化。五年制高职学生长期接触文学类作文训练, 形象思维较强, 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且受到应用文程式化特点束缚, 创新思维较差, 故要重视以下思维能力训练。

1. 类化思维。

写作主体根据事物的共同属性、特征, 对事物进行归类分析的思维能力。在应用文写作过程中, 从材料的收集、主旨的提炼、整体的布局和材料的组织安排均离不开概括、归纳和抽象分析。若类化不当, 材料不能反映主旨, 结构定然无序。实践表明, 五年制高职学生不善于对材料进行归类, 或提炼主旨无从下手, 或以偏概全、肤浅表层, 或文章层次不清、条理不明, 严重影响应用文写作质量。

2. 对应思维。

写作主体在写作中根据写作目的和阅读对象确定并灵活调整主题、选材和语气的思维能力。应用文不同于自我表露性的文章, 更多体现互动性, 有着对象化特点, 其写作不能自说自话, 而要在动笔之前明确主题、角度和阅读对象。例如晚辈给长辈写信或长辈给晚辈写信, 其内容和语气一定大相径庭。作者在写作时必须具有角色认知的思维能力, 头脑中始终有一个明确的角色位置指向。缺失对应思维将导致写出来的应用文即使格式规范, 内容齐全, 结果却达不到“用”的目的。

3. 创新思维。

写作主体充分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 突破固定的逻辑框架, 不断以新颖方式和多维角度的转化来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主要表现为求异和创新。应用文一般具有固定的格式, 具有明显的模式化思维的特点。掌握固定的模式有助于快速理清思路, 迅速落笔成文。正因为如此, 应用文写作教与学容易陷入“格式”至上的陷阱。模式并不意味着缺乏创造性, 因为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要运用高度的心智去构思、立意、选材、布局和表达。在写作中如果不善于创造性地提出新观念、新措施、新办法, 那么所写出来的文章就没有生命力和实用性。特别是演讲稿、广告策划和新闻写作, 要想引人入胜就需要创新思维, 千人一面、刻板僵化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思维能力课堂训练的方法

写作思维训练的方法很多, 因五年制高职语文应用写作模块课时有限, 学生写作基础较差, 训练内容要对提高其应用写作能力效果明显而又能易于操作, 一般来说, 课堂训练较为合适。课堂训练相对于实训和社会实践而言, 主要指利用课堂时间结合应用写作课程内容对学生开展单项和综合能力训练。课堂训练对于学习惰性较严重的高职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1. 范文研读。

仔细分析研究优秀作品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内容逻辑, 从而把握不同应用文写作中因场合、身份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语境、情态、气势、意味, 做到反复揣摩, 烂熟于心, 从中获取知识、智慧、写作技巧, 不断提高类化思维、对应思维等能力。重点从优秀作品中学习三方面内容:一是如何实现主旨和材料的统一;二是如何开头、结尾和起承转合;三是如何根据实际确定行文语气。

2. 编写提纲。

提纲对于写应用文、特别是写较长的应用文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提高写作效率。写作前编写提纲使文章主体层次清晰, 整体协调, 首尾一贯;可以使作者根据基本框架的需要对大量的素材进行取舍、裁剪;可以使作者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和提纲挈领的本领。二是节约时间。应用文不同于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 格式固定, 逻辑性强, 材料定好后, 写出了结构提纲, 文章已基本成形。训练方法之一是编写提纲与范文研读相结合, 在阅读范文时学生列出范文提纲, 增强对文章层次结构、谋篇布局的整体把握。训练方法之二是写作练习时, 不必每个习题都让学生写作全文, 只布置编写提纲即可。编写提纲应包括如下几项内容:一是把文章的主题句或基本观点用准确完整的语言写下来;二是要把文章需写几个部分确定下来, 而且要写出每部分的内容要旨;三是写出每部分的材料名称 (或事实材料, 或理论材料) ;四是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可以写完整些, 也可以只写出大意。

3. 段旨撮要。

在每一段的开头, 也用一两句话将本段的中心意思表述出来, 统领本段或本层次的全部内容。同时, 各段的显旨句之间, 要讲究对称 (不见得对仗) , 最好语序也基本一致。撮要需要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和类化思维能力, 也是训练类化思维的有效手段。在写作整篇文章前将段旨撮要与提纲相结合, 则文章层次脉络不乱, 整篇文章就会显得严谨、提气, 写较长的文章也比较方便。课堂训练课采取三种方法:一是选择一篇段旨撮要较好的文章, 将段旨句去掉, 要求学生阅读文章, 进行概括提炼, 最后教师讲解;二是列出一篇文章的各段段旨句, 要求学生结合主题, 进行扩展写作。

4. 一题多做。

一是提供一则材料, 学生根据材料写作多种文体;二是根据材料, 提炼多种观点。前者重在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 后者重在开启学生的写作思路。此类训练在新闻、广告、调查报告写作中较为重要。通过逆向、发散等创新思维的方法, 开展跨时空立体分析, 或改变思考方向多项理论, 鼓励学生打破传统的、通行的定论, 另辟蹊径, 不断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 从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摘要:制约五年制高职学生应用写作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不适应应用文写作的思维方式, 缺乏应对应用文写作的思维能力。针对学生写作思维水平较差和学习惰性较强的实际, 在写作训练中我们应高度重视课堂训练, 通过研读范文、编写提纲、段旨撮要、一题多做等方法, 不断提高其对应思维、类化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从根本上提高其应用写作水平, 并促进其职业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思维能力,课堂训练

参考文献

[1]裴显生.写作学新稿[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 第二版.

[2]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16.数学教学应重视能力的提高 篇十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33-02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人们在认识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概念以后,常要应用这些概念对客观事物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这种回答通常叫做判断。而推理则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过程。我们把已知的判断叫做“前提”,而把新的判断叫做“结论”。一个具体的推理,就是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

《新课标》对推理能力是这样表述的:“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某些结果(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按照规定的法则(包括逻辑和运算)验证结论(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如何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这是每个教师所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应让推理能力的发展成为数学教学的纵贯线。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提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是学生推理能力建构的前提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空的容器”。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并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已有的知识结构作为学生主动建构活动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梳理,将学生的思维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平均分”开展教学。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饼的一半(结合实际演示),我们可以用一个新的数——分数表示:二分之一,写作:,2表示把这块饼平均分成2份,1表示取出其中一份。同样把这个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饼的三分之一,写作:,3表示把这块饼平均分成3份,1表示取出其中一份。如果把这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饼的几分之一?怎么写?平均分成5份呢?6份呢?……当学生得出一系列分数后,围绕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们发现了什么?使学生从个别、特殊的事物中发现规律,进行梳理归纳,懂得了分数表述的意义,分子、分母的内涵等,使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向抽象转化。紧接着,老师从“一个饼”延伸到把一个苹果、一本书、一个班等进行平均分,引导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从而初步归纳出结论:“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学生在合情推理中不仅知道学习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而且对分数的内涵有了初步理解。学生的原生态认识经过教学活动得到提升,得到更深层次的认识。在建构中推理能力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二、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是学生掌握推理能力的重要基础

有效的探究活动,学生的自主程度是很重要的。在教师指导下尽量使学生投入到自己发现问题或探究问题的活动中去,以适应特定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应该运用怎样的策略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问题呢?我运用数学基本思想方法之一的“化归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梯形与已学基本图形的差别和联系、搜寻已学基本图形求面积的方法,鼓励学生把梯形组合、分割成已学的基本图形进行探究。

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得出:①把梯形分割成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求解;②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求解;③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求解。在推理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学生推导的不同的解决方法,归纳出梯形面积计算的基本模型: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即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这个模型的构建是在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等合情推理的思维活动中获得的。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很高,引发的数学思考,激励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是学生掌握推理能力的重要保证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上,教学过程不但是引导学生参与、合作的过程,也是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围绕问题进行推理、验证。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的:在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提出问题:“我们常用的两块三角板,它们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度?”“180° ”“是不是所有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呢?”

“思源于疑、学源于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演绎推理的起点。鼓励学生动手把直角、锐角、钝角等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进行量、剪、折、拼等多种不同的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操作结果并进行归纳: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然后老师提供放大或缩小的三角形进行验证,又提供把两个可以拼成一个大三角形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观察,进一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各个分支中的概念、原理、法则和方法从发现到确立,处处充满了推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推理能力的发展成为数学教学的纵贯线,渗透推理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形成数学素养的需要。它对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17.文言文教学设计应重视诵读 篇十七

诵读、积累是文言文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诵读和积累呢?听了专家的报告我对文言文课堂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语文课堂上应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尤其文言文教学更离不开读,初中文言文教学非常重视诵读的作用。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要读好文言文,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读准字音,读时要做到“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我在教学中,一篇新课文,先让学生默读,圈出生字新词,解决了文字障碍后,再让学生进行朗读。做到读通,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二,读清句读、读懂文意,做到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抑扬顿挫的读出感情来。第三读出意境与情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的形式很多,如可以自己读,也可以集体诵读,最好是,相互结合。总之,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要看文章而定。让学生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鉴赏,在读中受到熏陶。对那些优秀篇章、名言佳句可反复诵读体味,如教学《岳阳楼记》这样的名篇,就可让学生集体诵读,这样,更能体会到骈句整齐、琅琅上口的特点。也可让学生自己诵读,领略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抱负。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诵读的设计,还要根据每篇文章的特点设计积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我要求学生每学期准备一个笔记本,摘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意差异,记录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例如,学习《岳阳楼记》,可以把以下几项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一是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二是词类活用: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18.初中英语教学应重视早读的作用 篇十八

摘要:英语作为一门主要的国际交际语言,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如何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受到英语教育教学者的普遍关注。早读就是初中英语学习不可或缺的教学阵地,只要能充分利用起来,不但能对日常的英语教学起到补充作用,还能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英语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抓好英语早读课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能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只要我们能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讲方法,就一定能有效地开展早读课,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英语早读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英语作为一门主要的国际交际语言,已成为现时代人的基本素质要求,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英语。而英语学习的最终功能是交际。如何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则受到英语教育教学者的普遍关注。然而,我国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是农村学生,英语学习更是困难重重。要使学生能开口用英语交际,还得从重视英语朗读做起。所以笔者认为,早读是培养学生英语表达能力、提升交际能力的有效措施。

早读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形式存在于学校中,也是英语教学中的常规任务,不论是过去还是今天,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古往今来,学校都重视早读课。“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对于学生来说,清晨是最清醒、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在这个时候读英语、拼读单词、背诵课文、练习语音语调或口语表达等,能在短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好途径,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读英语的习惯。

初中英语教材更换以后,内容增多,课程进度安排也很紧张。如果没有学生自身的学习,只靠老师的课堂时间,那么英语学习的收获甚是微弱。所以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早读时间大声朗读、拼读单词、背诵课文或是练习语音语调等。通过大声朗读,能够培养学生语感、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好的读书习惯等。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早读的作用正是如此。通过早读,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大意之后背诵一些重要的句子和段落,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单词、短语、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实践证明,学生背诵的课文越多,他们的表达方式就越丰富,学习兴趣就越浓,英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都会

随之提高。但如何上好早读课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更好地完成早读这一常规任务:

一、教师布置早读任务,学生互相检查。学习和识记的效果离不开教学目的任务。因为目的任务明确是会直接影响人的学习记忆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计划性。在意识记忆中,记忆任务越明确越具体,效果越好。因此,在每节早读课的开始,教师应针对性地布置好当天的读书任务,把目标明确地指出,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读完指定任务后,在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背诵,留一点时间给学生相互检查、监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读书背书的兴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听英语的能力及评价的能力。虽然是简单的读、书背书,却能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找到学英语的乐趣。

二 教师安排早读的方式。科学合理地组织安排早读的方式,不仅能构建和谐的英语早读氛围,更是英语早读质量的保证。笔者实践这两年以来,感觉效果不错。具体做法:

一是组织:先选出两名发音较好的同学作为科代表,让他们轮流组织、带领。遇到同学们觉得较难的内容,带领的同学可以领读。并及时向老师反馈当天读的情况,对表现较差的同学,及时给与纠正及指导,并鼓励他们以后一定会做得更好;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与适当的表扬。每个同学都希望进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有什么不好呢?

二是时间安排:我校的早读时间是7:20~7:50。总时三十分钟,前十分钟由学生自主学习(据观察,其实很多学生七点左右就开始自主学习了),包括记单词、熟悉当天早读任务等。中间十分钟属于集体朗读的时间,后十分钟是学生相互测评、检查的时间。每个班都一样,刚开始时大家有点不好意思、不积极。可时间久了,习惯成了自然,老师也省心了不少,效果也明显。

三 教师认真设计早读内容,促进学生进步

1.熟读教材。句型是在学习者的脑海中建立英语语境的重要一环。真正掌握句型不但要在学习者的大脑中“贮存”有大量的句型,而且要求在使用时可以灵活地“调取”。对话和短文中把一个单元的重要句型都运用上了。这就成为早读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扮演角色,还互换进行对话,在一个个语境中训练所学句型,同时要求学生课后模仿编写和进行对话,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逐渐形

成对特定场景做出快速语言反应的能力,而且经常进行口头交流活动是巩固单词的最好的实践。

2.背诵课文

初中书本中的大多短文所含生词不多,基础差的学生在老师或者科代表的帮助完全有能力朗读,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信心与兴趣,而基础好的学生每单元都能背诵1~2篇,从而不断地提高记忆能力、思考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但是老师在安排早读的时候,也绝对存在有同学不喜欢早读,还有些厌恶早读,因为早读太无聊了,除了读就是读,有些同学为了不早读,甚至以晚来学校来逃避早读。“十年寒窗”怎能不付出,不努力呢?这样的同学,就需要我们老师做好引导,让他们愿意参与进来。要让他们知道那些成绩优异的同学,在早读课上都在很认真地读书。老师在课上讲的,不一定能记住;课后,又没有时间来进行全面完整的复习;真正有用就是利用早读。边早读边进行复习,这样就有“一举两得”的效果,用的是最少的时间,但却又有最高的效率。只要引导得好,相信学生们一定会爱上早读的!

要让“读”发挥更好的作用,单靠学生是不行的。如果老师只布置任务而不去落班检查或是监督,学生便会成一盘散沙,甚至失去读的动力和兴趣,最终导致早读无法正常进行。老师用心带好早读(不一定是天天陪着),除了监督之外,学生能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自然就会自觉很多,就会变“必读”为“乐读”,带有感激之情去读,这样的早读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做到:

一、不仅要充分发挥小干部的作用,还要及时检查目标的完成。光分配任务,不进行相应的检查,对学生起不到督导的作用。及时对学生的课上完成情况进行督导和检查,以此来督促学生以更高的质量来完成早读任务,且从中真正的巩固了所学知识。

二、适时纠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对于个别学生犯的错误个别提出,班级普遍存在的错误,应在课上公开指出,并引起广泛的注意,就此学生在知错,改错的中得到逐步的提高。

总之,早读虽然短,却是初中英语学习不可或缺的教学阵地,只要能充分利用起来,不但能对日常的英语教学起到补充作用,还能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英语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抓好英语早读课对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能起到很

上一篇:描写家乡的美景作文600字下一篇:赡养老人案例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