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教学叙事

2024-07-01

信息技术课教学叙事(14篇)

1.信息技术课教学叙事 篇一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叙事

今年我担任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这一年,我一边教学,一边学习,一直在致力于寻找一个合理且有效的方法来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让孩子们在每节信息技术课上能学有所乐,并学有所获。因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在教室中的上课模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脱离了传统的课堂环境,行为方式有很大变化。由于课室的环境变化,电脑显示器阻隔了教师与学生的视线,加之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都使得信息技术课堂较难管理。但是,在另一方面,在对待学生的教学态度却是与其他科目有相似的地方,以下是我教学中的一个小片段:

我清楚的记得那是开学初上四年级信息技术课发生的事,教学中有一节课是用word输入中文的练习,对四年级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因为有了三年级练习打字的基础,因此课并不难教。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让他们输入一篇自己喜欢的作文,学生就像预期的那样很快地投入到打字练习中去。但是在上课20分钟后, 26号(机房里的同学都是按号编排,对号入座的)同学嚷嚷起来:“老师,他把我打的所有字给删掉了!”,我走过去一看,原来25号的同学弄了他的电脑,操作已经恢复不了了。我看着这位捣蛋同桌,发现他一个字都没打,而且嘻皮笑脸的,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我的脾气一下上来了。这一发现, 让我有了杀鸡给猴看的想法,也想利用这个机会挫一挫他,树立教师的威信和尊 严。就在我想好好教育25号的时候,一名学生跟我打报告:“老师,他就是这样,什么都学不好,平时的语文考试也一塌糊涂!”“嗯?”愣了一会,我没想到是这种情况,语文考试没考好,是不是也代表他对拼音的输入有困难?离小学学习很久了,我忽略了小学语文的学习正是在打基础如果语文没学好,拼音基础就会薄弱。这件事情我一开始以为是这名学生不听教导,故意影响其他同学,故意与老师为难,如果这位学生的说法是真的,那么很可能是因为拼音不熟悉的原因而导致不愿练习打字。古代兵书有云:罚要服众,如果我蛮横地罚这位学生,也会让另一些语文基础也较差的学生心中觉得委屈,认为老师教育粗暴,长久下去,学生的心便离老师的更远,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很可能还会出现其他臆想不到的事情。更何况,这位学生也不是一无是处,上节课结束时就把其他同学没放好的凳子放回原处了。我用商量的口吻问25号:“如果你不喜欢作文打字,那么练习金山打字通的拼音练习可以吗?里面有相关的拼音提示,另外还可以帮助你回忆正确的键盘指法。”25号也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我居然没有批评他,他红了红脸,点头答应了。接下来虽然他打字的速度依然很慢,但是没在影响其他同学了,而且练习打字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于是课后,我以学习纪律进步奖的名义奖励了他一朵小红花。

课后反思:当学生没有按照教师预设的方向做时,我们老师首先应该要关注原因。这件事情中,通过了解,学生并不是故意去影响其 他同学与教师“唱反调”,而是另有原因,或许是因为自尊心的关系,所以做出反常的事情,如果我当时勃然大怒,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这位学生对我的要求更叛逆。那么,他不仅这节课学无所乐,学无所获,很可能导致他在以后的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一无所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抛开成见,找出学生的闪光点。遇到学生纪律出状况时,要抽丝剥茧,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2.信息技术课教学叙事 篇二

读图时代的今天, 人们视觉中大量充斥着可视化的信息图示。在理性、严谨的科学知识传播中, 信息图示已成为表达及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果壳网科学信息图示是科学人主题下“视觉”板块的内容。科学信息图示, 将枯燥而严谨理性的科学知识通过图式的视觉整理, 实现视觉叙事传播。使用视觉将抽象的文本信息转化为具象的视觉信息, 能够增强受众对信息的认知理解力, 强化传播效果, 科学信息图示在展示科学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传播优势。文章通过对果壳网科学信息图示的视觉叙事特征分析, 总结了其视觉叙事在逻辑结构、视觉层级、视觉流、视觉构成要素比、色系趋势及艺术特征等几方面的特点, 探讨了其存在的一些共性、特征及趋势, 最后, 认为加强互动性、趣味性体验将是信息图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关键点。

1 科学信息图示与视觉叙事

信息可视化与图像时代的当下, 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视觉经验正发生转变,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 有85%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取的。传统科学知识的传播中, 以单一的文字叙述为主, 可视化信息传播下的图示视觉叙事, 一改传统单一叙事形式, 转化为多渠道感知的视觉叙事形式, 能够实现更大程度的传播效果。并作为一个新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 正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

1.1 科学信息图示:多学科融合下创新传播新趋势

1.1.1 概念

“科学可视化” (Scientific visualization或Scientific visualisation) 亦称“科学视觉化”、“科学计算视觉化”、“科学数据可视化”、“科学与工程可视化”, 侧重于通过计算机图形学创建视觉图像, 从而帮助人们理解那些采取错综复杂而又往往规模庞大的数字呈现形式的科学概念或结果。[1]科学信息图示即是科学可视化的一种形态, 通过将繁复、枯燥的信息进行合理、有序的概括整理, 并以视觉化呈现有趣易懂的信息途径, 它要求创作者对信息逻辑有一定的驾驭能力。

1.1.2 优势

科学信息图示融多学科创新与一体, 其主要优势表现在以下三点。

1) 信息量大, 学科领域丰富。科学信息图示通过视觉叙事, 将抽象的文字理论信息转化为可视的、便于理解的趣味形象信息, 适用于多学科多领域。同时也由于其主要通过视觉表征传达信息, 因此, 更能够满足不同层次阅读需求的读者群。

2) 趣味性高, 强化认知理解。科学信息图示所表述的科学知识, 篇幅多介于规范严谨的科技论文与短小精悍的科技新闻报道之间。采用图示的形式, 为读者营造一个轻松的阅读环境, 趣味图形的穿插, 寓教于乐的同时, 强化了读者的认知理解。

3) 吸引力强, 读者粘合度高。科学信息的传播, 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 且从生活角度解析科学原理,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更能够使受众产生好奇心, 获得受众认同。果壳网科学信息图示类型涉及的医学、生物及天气、健康相关的科普信息解读, 让受众体会到生活中的科学气息, 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1.1.3 现状

科学信息图示属于信息可视化领域, 相对而言少有庞大的数据库信息, 其主要手法是通过图形图像及符号的使用, 架构一个合适且完整的视觉叙事结构, 让读者以轻松愉悦的视觉阅读, 理解相对抽象又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时下, 各大综合科学传播平台中都会有信息图示的使用, 由于其传播的科技类型、内容及受众的差异, 所呈现的视觉叙事特征也不尽相同。

1.2 科学信息图示的视觉叙事

叙事强调故事的讲述和情节性, 包括叙述的对象、情节与过程, 它是一种文化再创造的行为, [2]科学信息图示的视觉叙事, 通过视觉创建一幅新的信息逻辑画面, 而非简单的数据梳理。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视觉化表现特征, 即使在同一学科内, 不同类型成果如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等在视觉化表现形式上也可能有不同的倾向。[1]果壳网宣扬“让科学流行起来”口号, 科学信息图示来源渠道多是科学爱好者或研究学者对相关热点话题的科学分析或是趣味探索, 信息图示的叙事特征, 自然也存在一定差异性。

2 果壳网科学信息图示的视觉叙事特征分析

2.1 果壳网科学信息图示的内涵及类型

科技信息报道中多以科学严谨、晦涩难懂的专有名词、原理、数据构成, 且通常在形式上缺乏审美性。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 容易产生一定的距离感, 很难达成有效传播。果壳网科学信息图示将科学信息通过视觉转化为受众喜闻乐见的相对具象图像, 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使得科学栩栩如生, 充满趣味性, 受众容易接受。

果壳网是主要面向都市科技青年的社交平台, 科学信息能够比较精准地到达一些对科技感兴趣的年轻人, 无论在广告或是深度传播上, 都更容易和科技品牌结合起来, 甚至可以直接与科技公司交流创意。[3]不同的科学类型, 满足了不同层次的读者阅读需求, 不同科学类型更是丰富、强化了科学知识的泛众化传播。

2.2 信息图示的视觉叙事要素 (结构) 分析

2.2.1 发布情况

笔者选取2010年4月—2015年4月时间段, 共统计了112条科学信息图示的样本, 观察其发布情况 (图1) 。

根据统计发现, 科学信息图示2011-20012年各发布27条, 2013年只有9条, 2014年发布高达44条, 总体呈增长趋势。可以看出, 科学信息图示的传播方式正逐渐受到重视, 并产生一定影响力。

2.2.2 视觉叙事方式

从112个样本中抽选50个样本进行视觉叙事特征的详细分析 (表1) 。

据图2数据显示, 信息图示科学类型中医学有12条, 比例达41%, 生物有7条, 占23%, 其次是传播13%、物理10%、航空航天10%。表明医学、生物相关科学类型的传播具有一定社会意义, 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更能体现传播价值。

据表1、图3数据可以看出, 信息图示的视觉叙事逻辑结构中, 线性样本数达33条, 类型比例达66%, 树状9条, 集合8条。线性视觉逻辑结构强调元素之间一对一的线性关系, 文字和图形、图像相互作用, 形成互文性叙述。

视觉层级是处理视觉叙述能够清晰有条理的呈现的形式逻辑方式。图3显示, 视觉层级高比重中, 图文有32条, 占38%, 色彩有26条, 整体26条, 各占31%。视觉层级的高低, 反应科学信息图示在叙述表现方面的手法特征。通过元素的位置、大小、距离、形式色彩等, 架构叙事线索、结构。视觉层次的设置, 简洁和结构化, 能够让科学信息变得易于浏览和理解, 引导读者专注于相关的信息。

视觉流类型中, 横向27条, 占54%, 纵向和曲线各6条, 共占24%, 横向、纵向和曲线同属线性视觉流类型 (图4) 。其次, 放射性8条, 跳跃性2条, 导向性1条。视觉叙事的视觉流设置, 线性视觉流是使用最多也是最常见的一类, 因其叙述方式能够更清晰地展示信息, 符合视知觉生理机制, 帮助读者轻松获得认知理解。

视觉叙述结构的设置, 与视觉层级和视觉流相互作用。图3显示, 视觉结构一列多行类型有23条, 占51%, 2列多行13条, 占29%。结构提高了用户浏览较长数据的能力, 通过以时间叙述为主线, 分层递进, 线性引导, 线框细分等手法, 模块化结构所形成的叙事线索也是叙事空间转换路径之一。

2.2.3 视觉构成要素比及色系倾向

如图2所示, 视觉构成要素比中, 图形占51%, 文字和图像分别占38%、11%。可以看出, 图形和图像视觉要素占较高比重, 抽象的语言文字在其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科学信息图示, 基本都是有针对的叙述一个完整的、较小的科学知识点, 其过程中应设置互动体验, 引发受众产生新的问题或对新的趣味问题的延展性思考、探索。因此, 可相应减少文字使用比例, 对数据做精准化、关键词化处理, 简化不必要的阅读文字, 同时, 尝试融入一定的交互性叙事方式, 以增加科学信息图示的叙事能效。

信息图示色系所表现的艺术场景, 一方面是一条独立完整的叙述线索, 另一方面也形成美学上的视知觉感召力, 助于烘托叙事气氛, 增加信息吸引力。由图3可以看出, 蓝色系高达20条, 占40%, 灰色系有7条, 占25%, 21%色系不明显 (色彩比例相当, 色系倾向不突出) , 其次是黑色、黄色各5条, 各占17%, 相对来说, 绿、紫、红色所占比例较少。信息图示的色系以蓝色系为主, 主要是因为蓝色一直是人们普遍性认知的科学概念的主色调, 较容易对读者产生说服, 同时也能够提高信息的信度。根据不同科学类型设置不同视觉色调, 能够增强读者对主题的认知理解, 强化科学传播效果。

说明:①表格数据检索于2015年4月23日;②视觉逻辑结构分为三种类型:A集合结构 (指任何量元素间没有联系, 组织形式松散) B线性结构 (指元素之间存在一对一的线性关系) C树状结构 (元素存在一个或多个节点的有限集合) ;③视觉层级判断依据参见图4, -为低, +为高;④视觉流类型分类参见图4;⑤视觉构成要素比按1~5级表示要素所占比例。

图4视觉层级特征与视觉流类型[4] (信息来源:http://www.alibuybuy.com/posts/84298.html.)

2.3 信息图示视觉叙事的艺术特点

科学信息图示的创作和发布者, 绝大部分是科学达人 (用户账户后标有果壳达人的专业头衔“ψ”) 。果壳达人就是普通大众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学有所长, 掌握专有知识或有所成就且愿意与他人分享的“意见领袖”。[3]如认证为XX学博士、XX工程师、资深科幻迷、DIY达人等。通常情况下, 他们都不具有艺术学习背景, 因此, 就其创作往往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相对缺乏艺术性表现和感染力。事实上, 信息图示的创作也应遵循“信、达、雅”的视觉翻译途径, 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 传播科学人文关怀。通过对样本的观察分析发现, 果壳网科学信息图示的视觉叙事艺术特点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2.3.1 扁平化图式风格

科学信息图示的图形语言表达, 以扁平化风格式样为主, 这一风格受到信息可视化概念及风格的影响。果壳网科学信息图示中, 有一部分是直接转引自其它科技传播平台, 他们所具有的共性就是所具有的国际风格十分明显。扁平化图示风格具有的时代感, 年轻化, 简约、时尚的气氛, 更容易得到年轻读者青睐, 如“关于鱼翅的一切”、“互联网的一天”等。

2.3.2 蓝色系视觉色彩主线

根据选取的样本分析来看, 果壳网科学信息图示色彩使用丰富, 不同科学类型色系有较为清晰的区别, 但综合而言, 蓝色系占主要比重。色彩营造视觉叙事情景, 在信息图示中所使用的色彩, 作为叙述的一条独立线索, 具有独立的结构逻辑。

2.3.3 空间叙事性语境

视觉叙事设计构建“物”的“故事空间”, 成为受众体验各种角色的舞台。[2]科学信息图示中文字、图形、图像、色彩、影像符号等构成视觉叙事空间语境。叙事空间语境的建构, 在增强受众体验设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除了单幅、静态的一般图像形式外, 动态图像的融入, 也更加丰富了科学信息图示的视觉表达。如“解构飞行:动物们飞行时如何扑翼?”动态GIF图像的叙述方式的应用。目前, 科学信息图示在视觉要素使用方面以静态文字、图形为主, 相对缺少图像、动态图形及影像要素应用, 其空间叙事性语境的营造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3 结论

信息图示的视觉叙事设计应以吸引视觉注意力为情景导入, 通过理性有逻辑的视觉要素排列, 在符合一定视觉机制层次之上, 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节奏, 帮助读者认知理解充满趣味性的科学知识。合理的视觉叙事通过视觉流程的设计引导, 能够增强受众视知觉的感知能力, 强化大脑的识别与记忆, 最终实现科学信息的传播和交流目的。果壳网科学信息图示的视觉叙事特征, 在展示信息结构和传播科普知识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 相关科学平台的科技传播可以参考果壳网视觉叙事特征, 优化传播路径。

参考文献

[1]王国燕, 汤书昆.图说前言科学成果的视觉传播[J].科学与社会 (S&S) , 2013, 3 (3) :44-56.

[2]狄野.视觉叙事中的图像建构与传播[J].装饰, 2015 (2) :130-131.

[3]自张宇怡, 周澍民.果壳网的编辑特点与传播实践探析[J].中国编辑, 2014 (2) :55-59.

3.信息叙事及其消费本性 篇三

第一个特点,是即用即弃。即便你揭露黑暗,你关注底层,当你说出这样口号的时候,它本身也是消费性的,这很悲剧。当我们坐在舒适的客厅里,看到别的小孩被压死,而无人去救,当然会很难过、同情,同时心里有一种庆幸之感,我的孩子不会被压死,我离这个事情很远。你看到底层的工人睡在大街上被蚊子咬,一个月只领那么点钱,一家人挤在二三十平方米的空间,你会突然对自己的优越状况产生肯定。当我们以为自己在做一件严肃事情的时候,背后却有一种消费性的影子。这个讨论起来,问题很复杂,我简单说说。

第二点,这个信息叙事,所借助的表现形式恰恰是小说和传统叙事,利用了传统叙事和小说叙事的形式,借用。这种借用,在我看来是一种滥用,然后它辉光——本雅明说的那个“氛围”——不再出现。

所以,我们今天看我们消费性的故事、产品,很简单,我们看电视剧,电视剧当然不是信息,也是故事,但是跟小说不一样,电视剧是消费的产品,是给你看的。它跟小说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它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放弃了小说在它的鼎盛时期曾经承担的功能,放弃了对社会直接的观感。我们今天的电视剧,有时候写国共两党、民间故事,背后都有一个简单的东西,就是利润最大化,传播面的广度,如何消费。在编这个故事的时候,甚至已经放弃了基本的合理性。最要命的是我们这些看电视的人,包括我,我知道这个电视剧很烂,故事基本无聊,但是我看得津津有味,为什么?它满足的是我们最为简单的好奇心,打发无聊时对故事背后人为的期待。你不是不紧张嘛,就让你紧张一下,然后缓和一下,再紧张一下。我知道电视剧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这很可怕。

还有电视新闻也是类似。新闻,本来应该好好地报道事件,不要浪费我的时间,告诉我这个事件内容就可以了。而今天的新闻却追求“文学化”,但是实际上,它所要的东西,只不过是文学的外衣而已。

第三个,所谓的时效性。信息当然注重当下,这是时效。立刻、马上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多说几句,我们知道,这个社会经历了三个不同类型的过程,第一传统社会,第二现代社会。但是对于现代社会后面这个社会,也就是我们今天的社会,大家说法不一,很多人叫“后现代”社会,而我个人觉得“后现代”这个词没有合法性,因为这个现代性没有结束,还在加速进行,所以我宁可采用另外几位学者的说法,比如高度现代性,比如超现代性,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比“后现代”这个词好得多。我觉得现代社会和前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区别就在当下性,当下性发生了奇妙逆转。我们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我们的手段和目的开始分离,甚至连18世纪、19世纪个人主义的英雄也不再出现,那样的梦想已经被抛弃。小说曾经诞生的英雄,还有音乐中的贝多芬那样的,不存在了。

我写完《春尽江南》以后不想写了,想做点别的事情。但是就像摩尔说的,当一个人成了作家,基本上就被判了无期徒刑,因为朋友们的催逼,我最近在写一个五六万字的中篇。我提到一个资产阶级的主人公。资产阶级曾经雄心勃勃,这个主人公,就像希特勒那样有非常大的野心,当他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时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资本怪兽;而当他变成文学艺术界巨人的时候,就是贝多芬。这当中不是没有空间,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即便是这样的时代也已经悄然结束了。

第四个方面,我觉得信息导致的问题,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对故事的滥用产生的后果,就是使得作为消费品故事的生产,成了文化产业里面很重要的部分。背后潜在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提供娱乐产品,而是彻底改变你这个人。若干年前,我们看那些庸俗的电影电视剧的时候,还是有所警觉的,但是现在没有了。我为什么同意上微博?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希望了解正在微博上发言的这些人是什么人,他们对这个社会有什么样的看法。说实话,我看了以后非常悲哀,当然也有感动的地方。我在这儿只说悲哀的地方。不管是文学,还是其他的文化产品,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一流的智慧,甚至二流也不需要,我们需要三流的智慧,哗众取宠的东西。我在《春尽江南》里面,有一章讨论这个问题,关于人的分类问题,我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已经出现了“新人”。

该讲的内容大致就是这么多。最后我稍微说说:小说怎么办?

我们今天这个文学,当然小说的重要性在下降,这个毫无疑问,它的没落也毫无疑问。但是我们知道,当一个东西面临死亡的时候,意味着新的东西正在产生,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柄谷行人到清华来讲座时,曾有学生问,你觉得文学已经死亡了,可是正因为它死亡,所以它更有希望。它有新的希望在酝酿,这个话是什么意思?

柄谷行人当时说,格非也在场,他是作家,让他说,我不知道。当然,我没有回答,但是我想这个问题,不用我很深地思考,当年诗歌就是这样,当叙事诗面临终结的时候,叙事的功能让给小说了,诗歌怎么办?诗歌必须找到自己新的领地,必须寻找新的突破。乔伊斯当年说,电影将抢夺小说大部分的权力,所以小说要有新的变化,要有电影不能取代的东西。比如文字可以激发我们丰富的想象,电影里的林黛玉只能选一个,而小说里的则是永远可以想象的。

所以我觉得,正因为小说确实遇到了非常大的问题,说它面临死亡,我觉得也不过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未来小说的可能。我稍微说说我的一些感想。

我觉得当今的小说,我刚才已经讲过了,小说家故事的来源基本三个:第一,个人经验,这是小说最重要的东西。虽然它在贬值,但是个人经验还是很重要;第二,我认为是传统故事,小说实际上也在利用传统故事,比如说列斯科夫,甚至最近出现了一些奇怪的动向,全世界很多的作家开始有意识地利用传统故事的魅惑力,这是一个新的变化;第三,媒体信息和社会性事件,我认为这也是很重要的故事性的来源。endprint

第一,从个人经验来讲,我觉得需要重新陌生化。假如我们不加选择地试图呼唤、唤醒个人经验的话,你唤醒的可能是社会化话语对你的引导。一个人要发现自己的个人经验非常难,比表达难得多,我希望这个东西可以引起我们的注意,摆脱意识形态化,当我们获取经验的时候,你实际上获取的是虚假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有必要重新对个人经验的东西进行陌生化,寻找到新的内容,像当年霍桑、卡夫卡做的那样,那个经验出现,他们发现完全是全新的东西,那个经验经过奇妙的变化,而不是不假思考。我跟学生说,你们写个人经验大部分不是自己的,是报纸上看来的,同学们聊的。你自己真正的个人经验在哪里,你并不知道,这个机制很复杂。

第二,对传统故事的利用。我特别喜欢拉什迪若干年前写过的《哈乐与故事之海》,在这个小说里面他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堕落,很大程度上跟故事的衰落有关。看拉什迪的作品《羞耻》《撒旦诗篇》《午夜之子》,你会发现,里面充满了非常多的神话故事,半巫半神的故事,非常多的新闻事件。他有那么大力量,能把所有的故事整合在一起,很奇妙。另外还有像帕慕克、印度的罗伊的作品,还有大家最熟悉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百年孤独》里面有很多的神话,因为马尔克斯在他幼年时代,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作家,他听了成千上万的故事,这是《百年孤独》产生巨大魅惑力很重要的原因。《百年孤独》前面还有一部非常伟大的作品,很多人认为马尔克斯借鉴了那个作品——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这是个全新的作品,里面的人骑着猪、骑着羊、骑着扫把,这些神奇的人,神奇的天使、魔鬼,跟共青团员同住一室,非常奇妙的想象力。所以我们要重新重视、改造传统模式。这是我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也是我推荐列斯科夫很重要的原因。文学的路并不像你想的那么狭窄,还有一大块我们可能还没有怎么利用。

第三个,我觉得我们要摆脱对于传媒信息的依赖。今天的作家,十有八九都是看着电脑新闻写作,很可悲。因为这些新闻不断地刺激我们,所以我们很少关心自己的内心。我们的内心跟这个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产生了什么样的交互活动?当然我刚才讲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他们这些人,过去对媒体非常关注,希望通过媒体了解更多的东西。今天也一样,我觉得我们不能忽视媒体,我们当然需要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但是我们今天对这个媒体需要更多的警惕,然后对它加以新的利用,来达成我们的目标。

4.信息技术课教学叙事 篇四

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已经有10年时间,一直担任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点点滴滴积累了下来,写了以下反思,与所有的信息技术老师们一起学习。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的学科,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正因为其独特性,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老师注意:

一、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信息课内容丰富,刚开始接触计算机,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可时间长了,有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慢慢减弱了,觉得没意思,这时需要及时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都是这样做的,1、评选小老师,对很快掌握的学生发放特权,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对最先完成任务的小组发放小红花,采用鼓励的态度对待接受能力相对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采用分层教学,在共同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的将任务进行拓展,根据完成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二、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在内容与环境上是相对比较自由的学科,所有有一部分学生上课时,老师在前面讲的津津乐道,可学生却埋头在做自己的事,怎么让学生的思绪跟着你走,成了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平时的上课中,我都采用大量的课件,音乐,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如在教学画图中的正圆个半圆时,我运用了语文课本中的一个经典故事《猴子捞月》,一开始猴子在水中捞了月半的圆月,教学学生画正圆。可到了月初时,一群笨猴子看到水中的弯月时,又忘记了之前的教训,继续捞月,学生听到这里时都哄堂大笑,我就顺水推舟讲了弯月的画法,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初中生生性活泼,都非常喜欢听故事,所以每一节课,我都运用精彩的故事导入,学生们也都会很认真的边听故事边学习知识,这个效果非常有效。

三、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现代教学中大力倡导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信息时代产物的信息技术学科,更是率先垂范,而且最具学科优势,小到每一项操作,每一个练习,都有不同的方法。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对问题也有独特的见解,同样方法达到不同效果更是司空见惯。如教学powerpoint课件制作时,同学们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审美观来设计课件,最后制作好的课件都非常有自己的个性,都是一个可以代表自己的作品,所以只要老师用心挖掘,悉心指导,到处可以展现学生智慧的火花,培育学生创新的幼苗。

5.小学信息化教育叙事报告 篇五

我2007年毕业后到了一所村高中,当时学校里只有一个电教室,班级没有电脑,一年后学校每个办公室一台计算机,每当课余时间一伙年轻教师就围着这台计算机在那里弄来弄去,一个人轮到用的时间也非常的有限。

一年后,学校有了学生的计算机房,但学生机与教师教学机还是有很大差别的,2010年,学校通过多方努力终于有了第一批多媒体教学设备,安装在两个年级组,这两个年级组的任课老师也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每当其他年级组老师有用到多媒体进行公开课教学时,都要与装有多媒体小平台的班级交换教室。就这样每年增加一个年级组(4套)的小平台设备,需要更换。

通过几年的发展,特别是近两年,建立了新的网络机房,无线网络的配置,100兆光纤进校园,为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更新了学生机房,各种管理软件的安装使用等等。光纤的接入,性能较高的多媒体设备,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辅助教学。现在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配置还是不错的,生机比是7:1左右,师机比达到1:1,实验室配了1套交互式电子白板,接下来学校将对各功能室配备多媒体或电子白板。

硬件的配置应该来说是走在前列的,但在运用方面,还是存在着较大的欠缺,有的老师使用不合理,或是有的老师不习惯运用这些新装备,或是教师们现代教育水平不高没有充分的利用等等,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尽快提高所有老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以便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发生的变化: 在当今的时代,信息化教育已经和我们的**常教育活动变得密不可分了,在教学中,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很轻松地下载很多教学资源,制作精致有效的教学课件,在网络上达到大家资源共享。的确是提供了不可言喻的方便。变化过程: 教学几年来,我多次参与了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有关培训,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受益匪浅。起决定性的因素: 电子白板作为新一代的教学媒体,结合了黑板和以前的教学媒体的特征,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帮助教师教学可以展现图片的等的功能基础上还可以同时对内容进行修正.前景展望: 电子白板的加入,就像为课堂增加了几位无形的老师,互动沟通、激发兴趣、解惑指导等各方面都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顺应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还存在的困难 及拟采取策略: 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研究白板和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更有魅力!

信息化教育的喜和忧

——随谈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信息化 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十四年了,我深刻感受到新科技信息技术给学科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生机,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记得,在师范校园里,劳技课堂上,我们学习制作幻灯片。那“水波纹的流动”展示可能花上我们好一个星期的夜晚,而且幻灯机的操作还是手动的。我们还学习了录音机的使用和修理。这为我们踏上小学语文教学的讲台,为实现信息化教育教学工作积蓄了力量。刚毕业一年,我们用一支粉笔书写我们的教学生涯,我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制作相关教具,有时甚至为了课堂的生动形象,不惜拿自己的身体比划作为孩子们通往知识大门的助力,想想当时我们是那样的竭尽全力,我们是那么的甘之如饴。时光飞逝,科技飞速发展,由于国家加大对信息化教育建设的投入,加强师资的信息化技术培训,信息化技术如春风般席卷了基础教育这块沃土。短短几年,我们每位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的老师们的身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物投影替代幻灯机,电脑播放替代录音机,还可以实现互联网课程交互式学习。

教育信息化教育转变了教育思想,促进了教育改革。信息化平台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的共享及交互利用,日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信息化环境教学已逐步走入小学语文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亮点。信息技术整合课堂,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来说,老师们以更开阔的教育视野来引领自己的教学工作,为自己的学生带来更生动更直观的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人心,必将更直接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大大促进了孩子们综合能力的提高。不过,长期从事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我的小眼睛,我看到了信息化教育在实施过程的些许问题:

一、忽视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辅助地位,需要把握信息技术含量的量和度。

语文教学以学习言语为主,由于语言的生动性,抽象性,这不是信息技术可以替代的了的。过度泛滥地使用信息技术,忽视语文教学本真,反而适得其反。老师的朗读示范,显得亲切自然。小学生中华汉字的书写规范,这不是单单电脑课件可以解决地了的。小学语文课堂上,适当的运用信息化技术,把握好言语教学与信息技术含量的度,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做的。

记得一次语文课堂上,一位老师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战争对于小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于是,老师播放了相关的电影,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战士们英勇奋战的激烈场面。一堂课上,学生足足花了20分钟用于观看电影,而我们整堂课才只有40分钟,这花去了占去了学生的精华时间。该位老师却不了解,课文时代背景,你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代清楚即可,这不是教学的重点。语文课堂的重中之重,相关词语“斩钉截铁、热血沸腾、惊天动地”,以及战士英勇奋战的相关动作词“举、推、扔、拿。。”等,教学中却一字没有呈现。整堂课,孩子们学得兴致盎然,收获得却空空如也。我们何不理解重点词句之后,再让学生观看五壮士的英勇奋战的激烈场面(课文插图即可),这不是为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言语想象空间吗?这样,孩子们记忆也深刻些。所以说信息技术运用的量和时机,这都需要一线老师好好揣摩和实践。小学语文教学信息化是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农村信息化技术力量薄弱,信息化教育教学有待加强。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给一线农村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由于农村一些小学校教师,信息闭塞,很多老师甚至不会用电脑,即使给一些农村小学配备了相关硬件设施,老师也不会应用。这需要我们老师对信息教育相关技术方面的知识加强学习。城乡教育师资的力量悬殊造成了农村信息化教育的不平衡发展。

去年,我来到了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里支教。这里的孩子对电脑知之甚少。一个班级也就五六个孩子家里有电脑的。学校里有设置“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没有电脑室,这门学科形同虚设。我所担任的班级,一位孩子写作文《我心目中的校园》里写道:“我多么希望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电脑室啊!”他道出了所有偏远农村小学的孩子们的心声。这里是中国强市的一乡镇,这里和西部偏远农村不同,是“中国箱包之城”,经济发展飞速,这里只与城市只有几公里之差,为什么这里的孩子受教育资源如此悬殊,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为什么不加以深思呢?如果加以重视,我相信在政府的引领下,结合地方力量,仅凭地方企业的力量还是可以解决这一难题的。教育资源的匮乏,相应的使得许多孩子信息的闭塞,他们视野相应狭小,知识面匮乏,这给语文及相关学科的学习带来的困难。他们知道西湖在哪里,却不知道“淡妆浓抹总相宜”是怎样的一幅美丽图画,他们知道“水生植物有哪些”,却不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水生植物的真面目以及生长习性等等。学校也在加紧建设,不久的将来,学生必将能进入宽敞舒适的电脑室学习。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鞭策着我们老师对信息教育化的学习。

6.信息技术课教学叙事 篇六

一、信息技术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1.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明确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明确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2.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

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相整合。

二、信息技术教学要采取分层教学

在实际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受遗传和

后天环境及教育均衡程度的影响,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研究,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潜能的差异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优等生,他们电脑基本功扎实;b层为中等生,电脑基础一般;c层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或没有。上课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三、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进行拓宽知识面教学,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而实际应用却是无限发展的,软件的开发应用日新月异,能否利用工具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所需信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如图形图象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因此,教学中要有意穿插工具软件教学,教学中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

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也就足够了,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四、信息技术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五、信息技术教学要采用多元化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把学生分等或分类。而是用来改进教与学。积极的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有利于激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积极进取的精神。为此我上课总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对于不会的学生,我从不训斥,而是鼓励和耐心辅导他,即使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我也会真心地表扬。事实证明,信息技术教学采用多元化评价能使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

的课堂主人翁意识,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率。

六、信息技术教学课采用学生辅导学生,减轻教师辅导压力

信息技术课大部分时间是在机房上课,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教师忙不过来,也就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我大胆地采用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然后运用广播功能展示他们的成绩,予以表扬,并宣布由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一人或两人负责辅导一组同学。这样做减轻了教师的辅导压力,使教师能有重点地辅导某些方面的问题或某些同学,解决了辅导不过来的问题,使得人人都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保护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好意思问老师的学生,可以问同学,既解决了问题,又增进了同学问的友谊,且学生间的辅导自有特点,也易于交流,有时比教师指导的效果还要好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得到了提高。

总之,国家教育部门已经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这是我国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而信息技术课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还有待于我们去摸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力避传统教育的缺陷,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为信息技术的普及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时兆慧.

[2]《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浅谈》.十堰市郧县青山镇九年一贯制学校.郑兴安.

[3]《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温州四中,胡宏算. [4]《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顾琴芳.

7.信息技术课教学叙事 篇七

信息技术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学科, 其教学措施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高中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强弱乃至综合素质培养的好坏。现阶段各大高中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但是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学校缺乏强大的师资力量, 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人数数量和质量均无法有效满足教学需要,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其次,大部分高中学校在教学资金上严重缺乏,无法购买足够的、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很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开展。总之,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前仍然存在内容设计上的问题及教学方式上的缺陷, 必须在教学工作中寻求有效的改善方法,扫除教学障碍,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1]。

二、设计具有联系性的教学内容

针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内容设计,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性,方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系统性。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巧妙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针对Excel;相关内容实施教学工作时,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制表、字体、边框、底纹等相关内容,而且要让他们掌握插行、删行插入、批注、分页线等操作方法。此外,促进Excel及Word相关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 老师可以对Excel中的表格以“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对象”的形式进行复制 , 然后将其粘贴到Word文档上 ,也可以引导学生将Word文档中的文本制作成为Excel表格。

在学生学习一段时 间的Word、Excel及Power Point内容之后,对信息技术相关基础知识有一定掌握之后,老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宏观学习,将新宏的录制方法教给学生,或者将不同快捷键的设置技巧教授给他们, 有效满足他们的学习、工作需要,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推动其操作技能及知识应用技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此外,老师可以对上述几个知识点进行有效融合,通过邮件将整理好的内容发送到群邮箱,方便学生自主查阅和学习, 鼓励学生自行设计信息技术相关作品, 并针对学生作品开展评价, 针对存在的不足及时提出建议,督促学生改进和完善,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赞赏,以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重视团队合作,提倡团队学习

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背后通常都会有各种信息技术团队,信息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技术团队,这说明,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中,信息技术团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团队精神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只有从中学阶段开展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才能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帮助他人,学会合作及共享,建设出真正的信息技术学习、工作、研发团队。同时,团队合作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当学生碰到学习难题时,大家一起针对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头脑风暴法等集中多方智慧,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而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为了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统一管理,建议老师合理设立小组组长,组长对自己小组的学习和工作进行负责,发挥协调作用,有效实施分工合作,监督各个成员有效开展学习。老师应坚持平等、公平的原则,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机会担任小组组长,轮流负责,有效加深学生对该职位工作内容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感,使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到团队学习中,提高教学质量[2]。

四、在教学过程中引进竞争机制

8.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篇八

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科学性、技术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剪贴图形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上册中的内容,主要知识点是让学生掌握选中图形,复制、剪贴图形,并能进行简单的翻转。在这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我大胆的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理和设计,并分为四大块:不拼不知道、剪贴拼更妙、会拼才会赢、智慧大比拼,从而把知识点有机的串连在一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这样的设计很感受兴趣,从而让他们始终在被课堂所吸引着。

整个教学,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每一个环节,都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重点,让学生上台示范,让学生边操作边说,然后再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去实践。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整个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全过程。在操作中,我一直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助手,适时点拨,加以引导、启发,培养创新。同时,我还充分调动基础好的同学,让他们去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协作的情感。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分享彼此的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

9.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篇九

1、倾注爱心,培养学习兴趣

2、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面带微笑使学生的心情放松、消除紧张,也不仅仅是自然地运用语言来组织教学,通过视觉交流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赞许地点头、恰当的表扬、肯定的眼光、得体的手势等都有会给学生以愉快的鼓励。教师爱学生并充分信任他们、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也就会信赖老师,就会积极地参加到学习当中。

3、进行正确的引导

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在教学中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及各章节知识的具体目的、任务和要求,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作用及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占的地位。通过生动、具体、感染力强烈的学习需要,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是信息时代的标志,生活在信息时代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新奇感转发转移到学习上来。对信息技术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4、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10.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篇十

一、要重视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中, 在导入新课、学习新知等不同阶段, 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不同的, 提问要注意时机, 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同一个问题, 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提出问题, 运用条件的增设变化及结论的延伸和条件与结论的互换, 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方法设计出新的问题,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多给学生练的空间

1. 少讲多练, 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

在实际教学中, 最忌讳的就是教师一言堂、包办代替, 留给学生的思考与操作时间相当有限, 使一门有趣的课程变成了大篇的理论讲解, 剥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笔者认为,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 教师要少讲, 而学生要多练。少讲并不是不讲, 而是没有必要讲的就不要讲, 把那些学生必须了解的知识、教学内容做必要的讲述, 其他内容由学生自己学习。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条件不同, 基础也不同, 那么在初一年级的起点自然也不同, 学生在理解、认识和实践操作上自然存在差别。显然, 同样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是不适合所有的学生的。要尽可能把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在实践中多练, 在实践中多思考, 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思维与想象空间, 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我学习的乐趣。

2. 精讲多练,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

传统学科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通过讲授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 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及延伸。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 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学生成为被灌输的对象。它的缺陷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特点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三、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

由于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情况不一, 以及学生家庭经济环境、曾经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不同, 同一年龄层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起点是参差不齐的, 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很快分化, 这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初一年级的新生因为来自不同的小学, 这些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不同, 会造成同班同学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起点差异很大。家中有计算机的和家中没有计算机的学生也往往有一定的差别。以上因素使得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水平, 比如操作水平、授受能力等, 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 对差生应耐心指导, 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多做尝试。

四、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课堂中多展示学生作品, 利用成功体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给予表扬和鼓励, 会使学生有成功感, 感到莫大的欣喜, 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从而对计算机学习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伴随着老师和同学们的赞美, 他们会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之中。课堂中我让每个同学都把作品上传到局域网中, 这样, 只要进入网上邻居的同学都能看到。当看到有同学欣赏自己的作品时, 他们会充满成就感。用成功的体验,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因材施教, 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1. 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教学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 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非常重要, 教师要用心选择, 灵活运用。比如, 在学习《网页制作》一章时, 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网页, 学生所做的网页各式各样, 各具特色。这时教师不仅要肯定学生的创作, 而且要在此基础上, 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 使其更好地掌握制作要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表现、肯定学生的创造性, 实际上即是鼓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

2. 因生施教, 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同一个班里, 肯定会有因学生学习程度、接受程度差异而导致的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 因此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当教师充分了解了学生, 认识到每个学生的特长, 再来启发引导学生, 就会事半功倍。个性化教育已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学中, 成为激励学生学习自信的工具。

11.信息技术课教学叙事 篇十一

【中文摘要】随着教育评价理念的转变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今的教学实践。实施新的评价方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和强烈愿望,如何将新的教学评价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已然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目前《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评价方式的不足,笔者结合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的理念,在总结前人电子学档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课程学习评价中融入电子学档评价的理念,运用评价量规,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进行全面评价,实现了面向过程和面向学生发展的评估。本文结合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了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建构电子学档评价体系及其应用的问题。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阐述本课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界定了本文中有关评价的概念;第二章介绍了电子学档评价的理论基础;第三章论述如何构建《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电子学档评价体系,并分析了电子学档评价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的优势,第四章对电子学档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的实践研究进行分析,并对实践效果从质性和量化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第五章总结本课题研究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英文摘要】As the changes in the ideas of education assess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ourse reform, the

traditional assessment modes can’t perfectly adapt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nowadays.Putting the new assessment modes into the practice has been a common and strong desire of educationalists.How to put the ideas of new teaching assessment into teaching practi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to the people working on education reform.In the view of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present assessment of the In...【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论 学习评价 电子学档 量规 【英文关键词】Information Teaching Methodology Studies assessment E-learning portfolio Rubric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基于电子学档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学习评价研究中文摘要4-610-17

ABSTRACT6-7

第一章 绪论1.1.1 基于教育评价改1.1 问题的提出10-11革的要求10要求10-11式的要求111212-1314-15习评价15

1.1.2 基于《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自身特点的1.1.3 基于《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新型教学模1.2 研究意义11-12

1.3 研究内容1.4 研究现状12-15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3 研究述评1.5.1 课程评价与学

第二1.4.2 国内研究现状13-141.5 有关概念界定15-171.5.2 学档评价与电子学档评价15-17

章 理论基础17-20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撑18-20构建20-3420-212121-22设计22-30录23-24与反思29-30

2.1 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1717-18

2.3 真实性评估理论

2.2 第三章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电子学档评价体系的3.1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电子学档评价的原则3.2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电子学档评价的思路3.3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评价目标的制定3.4 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电子学档评价的模块

3.4.1 学生个人信息233.4.3 学生作品集24-29

3.4.6 学习评价信息

3.4.2 学习活动记3.4.5 学习的体验3.5 电子学档评价的实施过程30-32论》课程中的优势教学论》的实践研究34-3634

32-34

3.6 电子学档评价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

第四章 电子学档应用于《信息技术4.1 教学实践研究的基本情况

4.1.2 教学班级情况4.1.4 各个模块的教学目标

34-614.1.1 实施时间344.1.3 实施计划34-35

35-36和电子学档内容要求36

4.1.5 学生考核方式4.2 基于电子学档的《信息技术教学论》学习评价的案例

4.2.1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课程目标4.2.2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活动设计4.2.3 电子学档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模块中的实

4.3 实践结果分析53-60

4.3.1 实践结

4.4 分析36-5336-3737施过程37-53果质性分析54-58

4.3.2 实践结果定量分析58-60

实践小结60-61究结论6163-6570-71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61-635.1 研参考文献5.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61-63附录致谢

65-7071

12.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篇十二

龙里民中徐兴群

通过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进行以下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它有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基本过程。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环节的策划、安排并不等于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要善于引导、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不但要引导学生把每节课的知识体系、脉络把握好,还要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在实践操作中对理论知识加以实践、验证。所以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注意以下方面:

一、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学生学习的方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科学设计,根据微机室具体特点,我在课堂中进行了前后结合的形式组成小组。在小组中形成“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良好合作学习风气,真正发挥小组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作用。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基础、学习能力、性别等进行小组人员的合理分配,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互补。教师要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习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做主张,在小组学习中形成齐心协力对付困难的合作风气,对于学困生,引导他们从集体中寻求帮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空间,在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习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二、多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学会去赞赏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所以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下,这样不但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精心处理教材,分层次教学;

初一的学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有时显得比较浮躁、缺乏耐心。这段时间以来,我总结出了学生的如下特点。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内,总要求他们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是很困难的。那么,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首先要研究教材,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自学也未尝不可;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教师加强随堂指导,使学生听明白,做正确。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如果整一堂课只讲理论不让他们动手,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因此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多动手,这样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上机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注意难易结合,有时候采用同样的练习,基础好的学生由于认为太简单在操作的时候就粗心大意,而基础差的学生有时又认为太难做不出来,这样“一刀切”常常效果不佳。这时候布置不同的任务,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本任务,另外布置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基础好的学生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和知识技能。

四、做好学科教学法制渗透;

为了培养学生法制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培养知法、懂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在常规课堂中我还进行了法制教育,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我进行了具体法律渗透,效果还是可观的。

13.信息技术课教学叙事 篇十三

理念更新与技能培养

要实现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教学, 首要任务是要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的素养, 而这又有赖于全体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此, 我们不妨采取以下策略。

1.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理论。这包括:布鲁纳的建立学生认知结构的发现学习理论、加纳的认知心理学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等。还要组织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改经验, 学习兄弟学校的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教学实验的经验, 并结合学校的实际, 分析和研究与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有关问题。

2.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电脑、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师通过学习培训, 要会运用电脑和学校信息管理平台进行自动化办公, 会使用常见的电脑应用软件, 会运用电脑技术制作和处理文字、图像、影像、动画、声音等文件, 从而掌握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基本技术。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是:每个教师都能熟练使用浏览器查询和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 不仅会运用它查询校园网内的信息资源、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教学软件, 还会利用它在Internet上搜寻各种教育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和信息, 为自己的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服务。

技术准备与特征呈现

信息时代, 网络教学成为了可能, 这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计算机网络系统由服务器、教师主机和学生工作站联接而成。教师通过主机控制整个网络的每一个终端, 与学生进行交互会话, 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前接受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教学活动中, 学生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 首先在局域网 (如校园网) 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若教学资源不能满足要求, 则可进入Internet网, 以寻求更多的资源或信息。网络具有实时、高效传递信息的功能, 可以实现点对面、点对点的信息传递与统计, 教师不但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料, 向部分学生提供个别辅导, 而且还能通过网络全面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探究方案设计、探究过程及结论, 在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过程后对全体学生课堂诊断并实时统计诊断结果, 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反馈, 为教师实施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参考信息。这一切都需要技术的支撑, 既包括硬件技术也包括软件技术, 更离不开通讯技术。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 (1) 体现学生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科课程比较而言, 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再有, 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2) 实践性, 即教学上要求学生手脑并用, 注重操作训练, 在课程设计时应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 (3) 课程的整合性。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求与其他学科整合; (4) 信息化和网络化。学习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 学习者是信息的处理者, 那么学习者就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就是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的一个挑战:施教者和受教者都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恰当地选择信息工具, 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 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因此,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网上信息的获取、发布和处理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 (5) 创造性。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本质反映。

实施模式与教学优势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本着网络化、互动性、自主性、层次性、合作性、创造性等原则, 可以创生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势。在网络环境下, 师生信息技术教学的活动方式更加丰富。多年来, 我们对以下几种模式进行了实践。

1.教师为主的情境展示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学习目标, 依据课文内容, 从网上搜集资源, 创设情境, 教师和学生围绕问题共同思考讨论, 教师再展示情境资源,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建构。

2.学生为主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课程学习需要, 提出相关学习主题, 并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和收集方法, 学生围绕主题, 从网上收集有关信息, 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 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与教师或同学进行网上交流, 最后归纳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3.师生与生生互动的交流教学模式。通过由教学软件、多媒体和网络设备构成的信息技术教学支撑平台围绕所要学习问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体之间通过多流向思维的碰撞、交互、沟通, 使学生能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多种解决途径, 从而对构建知识产生创新的洞察力, 培养了学生推测、质疑、批判、争论等探索知识的能力。

4.学习小组为主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教学中, 教师将学习风格和性格差异较大的学生组成协作小组, 协作小组围绕学习主题对各协作小组及各小组的同学都进行分工, 负责问题的不同方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与学习主题有关的信息, 并协作建立小组的展示作品, 小组间的作品相互共享, 相互交流、讨论和评价, 达到构建知识的目标。

以上教学及教学模式的实施, 使网络环境下教学优势显现了出来。首先, 能突破时空界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 自由选择学习内容, 自行安排学习计划, 随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并能及时地得到解答;网络的教育手段有利于个体化学习, 它以学生自学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

其次, 教材在网络中得到扩展和延伸, 学习内容、学习资源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便于扩充和获得学习资源和信息, 促进学习者探索前沿知识, 能够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角色转换与作用发挥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活动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垄断者, 不再是知识的机械灌输者, 而应是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学生自学的咨询者和学生智力交流的协调者, 是学习情境的建构者, 是学习资源和过程的导航者。实现角色转换后,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分析学科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 分析知识结构以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 然后根据知识点的结构和教学目标勾画出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同时根据知识点的属性 (事实、概念、原理、技能、问题求解等) 和教学目标 (知道或了解、理解、简单应用或会、掌握等) 列出教学目标分析表。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和资源, 选择教学媒体。选择哪一种教学媒体, 主要是根据教学信息对学习者的感官产生有效刺激和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决定。教师要学会选择和使用各种类型的媒体, 学会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材料, 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把学生圈在狭小的信息范围内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3.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和学生自主性活动。教师指导性活动主要是交待教学目标, 引起学生注意, 明确具体学习要求;指导学生对情景的观察;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协商讨论活动;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观点;对学生进行评价分析;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度较大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解答;联系实际, 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自主性活动主要是围绕有待探索的问题, 对教师和网络中提供的情景, 进行积极观察, 并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人机交互实际操作, 对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 进行查询、阅览、检索, 对所得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取舍、加工处理;学生独立思考, 对学习资源的选择分析后, 与教师、同学进行协商讨论, 深入思考, 发现并提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积极通过语言文字 (电脑输入) 来表达观点;通过语言文字 (电脑输入) , 进行意义建构。

学科整合与素养提升

实践新的教学模式, 发挥网络的优势, 各学科教师都要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去, 这正是我们在本文开头所讲的, 信息化时代,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信息技术教学, 这是一种大的信息技术课程观。通过信息技术教学, 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 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有利于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观念的更新。

1.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 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拥有了个人的空间, 学生会感受到自己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每个学生在网络中都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 学生在参与性的学习中, 学会了独立观察, 独立地获取信息, 独立地判断, 独立地思考。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参与讨论的机会, 且在这些讨论和活动中都有一小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与此同时, 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的个性, 显示自己的能力, 展现自己的学习和思考的成果。学生在这种自我表现中可以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是真正的个性化的教学, 学生有发展自己的机会, 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基础, 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 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

2.学生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和培养可以提升信息素养, 如前面所讲, 这是信息化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较高, 能熟练查询和获取网络上学习信息源, 并能从信息源下载所需的资料;能根据学习需要, 对所选择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加工、存储和运用;能和教师或其他学习者通过网络直接通讯, 进行学习问题的咨询、讨论和交流;学生在作业和课堂讨论时思维方式活跃, 想象力丰富, 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 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知识面更广, 知识结构更合理, 知识更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具个性, 创新意识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强, 学习更有计划, 更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3.领导、教师、家长都实现了观念的转变。由于网络化环境下教学显现了实效性, 学校领导、教师及学生家长的观念都发生了转变。教育领导者感受到了时代为教育带来的新面貌, 教师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角色, 家长与学校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渠道也变得畅通起来。

有一点这里需要提及, 那就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出现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还要建立和完善适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体系, 正确评价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使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建构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和谐学习环境, 达到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14.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2 篇十四

——《走进电脑画室》

龙王李小学刘月侠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快。经过一节课的教学,我发觉孩子们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初步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在挑战困难,增强自信心与创造能力等方面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我抽到要上课的课题是海南出版社中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一课《走进电脑画室》。指导老师说:这个课题的内容要说好上也可以说不好上,关键是看我怎么去上,用什么方法。因为之前,有些老师已经上过或者大概也讲过。看我能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改提出,要备好课就先要备好学生。我抽到所要教的班,也是之前听课时符老师上课的班级四年级一班。个别学生家里经济条件好是有电脑的,所以有一定的基础。其它大多数家里是没有电脑的,甚至有些连正常开关机都不会的也有。该年级段,学生处于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初步状态,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与打字练习、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样做,符合儿童阶段的认知结构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教授的新事物,并且易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为此,我认为把教材中最容易的内容也是电脑画图最基础的内容——《走进电脑画室》提到前面教授,在今后的新授之余当中也教学生玩“扫雷”,“纸牌”等益智教学游戏,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前提是只要学生学会教师所授的课堂新内容和布置的任务。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机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观看几幅“六一”儿童节画图比赛的作品。学生顿时沸腾起来,纷纷举手询问,我都一一给他们解答,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就一定能成功。于是就开始手把手耐心给他们讲解画图的有关知识。这样,通过课件展示后,学生们对电脑画图已不陌生了,并激发了兴趣。我就带着他们进入Windows的“画图”。

我这堂课主要完成三个教学目标:①使学生学会启动和退出画图软件;②使学生学会使用铅笔工具写字;③培养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 1

创新能力。我觉得很欣慰,以上这些我都做到了,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提问、导入新课。教学过程课堂气氛活跃,出示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板书清晰得体,一目了然;学生上机操作,探究新知。并完成新课任务后,自主创新练习与新课相关的内容,巩固新知识。

课后,指导老师们给我们新教师挨个做点评:轮到我时,首先指出我已完成了教学的任务,作为新教师表现得很好。同时不足之处还是存在的,有待提高。也指出了和给出一些建议:在课堂提问时,只顾让会的学生回答老师问题,不会的就不管了吗?也是不能忽略的。应该也让个别调皮的、上课不认真听讲的、搞小动作的学生回答问题,虽然他不举手,但我们要懂得利用机会教育学生;俗话说,“杀鸡敬猴”。为什么别的同学会,而他不会,说明他上课不认真听讲。给其它的学生也敲敲警钟,如果他真的是会了,就没必要批评他。学生在已经学会了或完成了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后的,玩其它东西或游戏的,不应该批评或阻拦他,这样不妥。不但要表扬他聪明,学习认真,虽然看起来会影响到别的同学,适当采取有效措施,委婉语气,可以让他当小老师教教别的不会的同学,他会觉得有成就感。有助于教师巩固教学,提高学生记忆的能力。我也认同老师的说法,教师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毕竟是前辈怎么说教学经验也比我们丰富。还有就是一节课的时间不一定非要用得满满的,如上完课了,发现还剩时间,并且学生也学会了,就没必要重复(反复)讲授所教内容,这时学生用心听课的兴趣也谈了,或者另教授其它内容。可以先让学生正常关机了,这也是需要时间的。依次检查显示器电源也关闭后,就可以下课了。要不然,下课钟声一响,学生们背起书包拔腿就跑,电脑都没关,特别是上最后一节课。

另外,课堂控制的能力,应变的能力,教学方法生动灵活。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顽皮好动,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口头讲授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单纯讲解。

上一篇:公司干部廉洁自律制度下一篇:2023-2024年度计算机协会工作总结和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