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人教版教案(精选8篇)
1.高中美术人教版教案 篇一
第一讲 陶器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中国古代陶器,让学生了解我国制陶工艺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器,客观地评价古代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不同文化类型陶器的造型特点。2.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教学难点:
主要是专业名词较多同时涉及到中国古代陶器工艺史,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L50)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二.引入新课:
第一讲—第四讲是中国工艺美术欣赏。
工艺美术通常是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属性。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时尚。
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观赏工艺美术两大类。实用的工艺美术是其主流。为什么实用物品也属于工艺美术品呢?因为人们除了要求满足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要求造型上的美观。当买手表时,不是要在同样价格的手表中挑选造型美观、颜色合意的那只吗?谁都希望穿一身既合体舒适,又美观大方的衣服,用漂亮的衣服打扮自己,以显示身份、性格、修养和向上的精神面貌。人们的这种审美要求,制约着生活用品的设计与制作,必须依照适用的尺度和美的规律设计生产,使其既有实用性、又具美观性。因此,工艺美术属于美术门类中既特殊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
这种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特点,正是工艺美术的本质特点。
中国传统工艺品大多是历代工匠艺人的手工制作。我们欣赏时,要结合实用功能领略其造型美、装饰纹样的韵律美、材料质地的肌理美和制作工艺的精致美,并通过这些美的感受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蕴。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传统工艺中的陶器。(出示课题)1.陶器的产生: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不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
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
这是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水和火,改变了黏土的形状,改变了黏土的性质,创造了一种新的物质产品,揭开了科学技术史上的第一页。人类从实践中认识到黏土掺水后具有可塑性,从而可能塑造一定的形状。同时,人类在长期用火的实践中,必然得到成型的黏土经火烧之后可变成硬块的认识,这些都是产生陶器的先决条件。至于陶器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确凿的证据。一般的说法,可能是由于沾有黏土的篮子经过火烧之后,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从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启发。不久之后,便开始出现了塑造成型并经烧制的陶器。特别是随着人类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的发展,饮水的搬运和谷物的储藏,都需要这种新兴的容器——陶器,于是它们就大量出现,成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在人类生活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
制陶技术有捏塑法、贴敷法和泥条盘筑法等。后来又发明了轮制成形的制陶技术,借助称为陶车的简单机械对陶胚进行修整,制造出造型优美的陶胚。
另外,陶器的烧制温度也有要求,早期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一般在600—800C左右。2.陶器的造型:
陶器的造型可分为以下几大类。汲水器:如《漩涡纹尖底瓶》; 炊 器:有罐、鼎、鬲等;
饮 器:杯、角、觚(gu)、(gui)等; 食 器:有碗、钵盘等;
盛贮器:有壶、罐、瓮、瓶、尊、盆、缸等。
工艺美术的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本质特征,在陶器中已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例如,当时的陶器中最常见的陶罐与陶钵,它们作为一种盛器,为了使其具有尽量大的容积,它们在造型上都具有鼓腹的特点。但是,陶罐与陶钵的用途不完全相同,陶罐一般用于储水和运水,陶钵主要用于炊煮。为了适应这种不同的使用要求,陶罐都是小口、有肩,有的还有较长的颈,目的是便于运水、储水、倒水;而陶钵则无肩、无颈、大口,这样便于炊煮和饮食。
3.彩陶艺术:
中国古代的陶器,以彩陶最为著名。这些彩陶或是以造型优美见长,或是以纹饰丰富引人喜爱,或者是造型和纹饰都很优美。这些陶器,可以使我们清楚地 看到,人类在制作这些最早的生活用器时,就已经根据美的法则在创造。在使用各种装饰纹样时,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重复与多样、虚与实、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
中国的彩陶图案由最简单的点、线、面组成几何形纹样,来代表某种被描绘的对象,也就是说用最简洁的平面图案来造型或示意。例如有的鱼形只用一个圆点和两条方向相反的弧线来示意。这种具有简明的标志性的特点,反映出中国先民善于从复杂的事物现象 中抓住本质作高度的概括,并用最简单而明确的艺术 语言来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及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从而提炼出标志性很强的纹样。
中国的彩陶艺术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充分发挥创造者的想象力,以意写形,使图案灵活多变。譬如先民们可以将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和人面以意融合成象,表达出鲜明的意境,展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风格。
(介绍《人面鱼纹盆》)
彩陶的制造者很注意图案与器形、视角的关系,力求图案的造型和构成与器形相协调。也注意彩陶图案在不同视角所产生的不同视觉,从而设计出图案在器物上的部位。十分得体地显示出民族文化的风采。
(介绍《舞蹈纹盆》)三.本课小结。
第二课 瓷器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 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2. 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3. 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教学难点:
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二.导入: 提问:
1.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贯耳瓶)
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三.讲授新课:(出示课题)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1.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2.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3. 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1)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2)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重点介绍《白釉象首龙柄壶》)
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 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
“钧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
四.放映录象 五.本课小结。
第三讲 青铜器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图片、录象带(L49)。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二.引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这一讲,就向同学们介绍青铜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及主要艺术特征。(出示课题)
人类经历了原始公社时代的漫长跋涉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标志的,是青铜工艺。史家把奴隶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发达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它的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
1.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
2.青铜器的分类
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
(1)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如鼎、鬲、尊等。
(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
(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
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3.青铜工艺在造型和纹饰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 成就,是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为代表,如最重要的是所谓青铜礼器——鼎。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
如《司母戊方鼎》,形式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司母戊方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如《孟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
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青铜器的造型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如,莲鹤方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另外《曾侯乙编钟》是最重要的出土文物,编钟共56件,分上、中、下三层。经检测每件编钟不仅都能发音,而且能发两个不同的音,可以 演奏各种现代乐曲,而且音质纯正,音色优美。这是 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保留着原有音响的一套特大型定音古乐器,也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12个半音的乐器。(录象:曾侯乙编钟)
秦、汉时期,由于铁器和漆器比青铜器更方便,从 而逐步取代了青铜器,青铜器便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和观赏器方向发展,它们往往以实用和美观的高度统一而引人注目。(录象:青铜工艺)
三.小结
4.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艺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织绣、玉器和漆器的基本知识、工艺特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感受各类工艺美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特有的人文内涵。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录象带、自制课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除了陶器和青铜器工艺外,成就最突出、而且最富民族特色的就是玉器、漆器和织绣工艺。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了解一下这些各具特色、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出示课题)1.玉器工艺:
以硬玉、软玉、碧玉、水晶等为原料而制作的工具、装饰品、祭器、陈设品等通称为玉器。根据现有资料证明,中国最早的玉器出现于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那时就是以石头作为生活、生产工具的材料,其中比较美丽的、有光泽、有色彩花纹的石头,就被用来作为装饰品,后来人们知道了打磨、穿孔、镂雕等加工手段。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玉就从石头中分离出来成为工艺品
中国古人对玉的解释除了物质的特性——质地温润缜密、光泽柔和外,还赋予它以“德”的含义。商周时代,作为玉器,有用于祭祀(si)和礼仪的“礼玉”,有用于服装佩饰的“佩玉”,以“佩玉为尚”,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对玉的特征和内涵的典型概括。
中国古代制造玉器的工艺,先秦时期称琢玉,宋代称碾(nian)玉,今称碾琢。玉器的造型和纹饰均是靠碾琢而成。
玉器的设计创作方法,是因材施艺,科学地利用材质、色泽,尽其玉材美的光泽。(录象:玉器工艺)2.漆器工艺: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但这里所说的漆,是指一种天然漆,一般称为生漆,俗称大漆,系漆树身上分泌的液汁,呈灰乳色,接触空气氧化,成栗壳色,干固后成褐黑色。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且对日本等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录象:漆器)
3.织绣工艺: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丝的国家。商周时期,我国的织物生产已有较大规模,周代已掌握了提花工艺,这是丝织工艺的极大进步。到战国时期,丝织品种类繁多,织锦技术得到高度发展,彩绘、染色、刺绣技术逐步完善。到了公元4世纪,中国的纺织品、印染品、刺绣品已闻名遐迩,并经东起渭水流域,向西通过河西走廊,经新疆,这一著名的“丝绸之路”西运亚非欧各国,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几件精美绝伦的织绣品吧!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四讲 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艺 一. 玉器工艺: 礼玉 佩玉 “佩玉为尚” 琢玉 碾玉 碾琢 二.漆器工艺: 生漆,俗称大漆 三.织绣工艺:
罗:只以经线起花纹,单色,几何纹,轻而薄
锦:经、纬线都可起花纹,多种彩色花纹,各种禽鸟花草,较厚重。转载:
5陶塑
教学目的: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陶俑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陶俑是体现特定历史时期,代表一定阶级的信仰、崇拜和追求死后享受的产物。了解中国古代陶塑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表现手法,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
教学重点:
讲述中国古代陶俑的功能、雕塑手法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着重介绍汉俑与唐俑在表现手法和形式风格上的异同。
教学难点:
欣赏中国古代陶俑应把握的特点。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象带、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中国雕塑艺术历史悠久,最早的泥塑人像出现可上溯至七八千年前。
如《陶人头》面庞丰满,五官端正,神态温和憨朴,显然是个女性形象。眼和嘴用镂空法,产生浓重的阴影,更使形象显得格外传神。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用生动的人头塑像作器口,并在器腹部配以三横排具有鸟的形象特征的纹饰,使整个器物呈现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以造型概括生动、形神兼备、富于想象和鲜明的民族个性著称。
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偏见压制,中国古代雕塑家地位低微,历史上的许多雕艺术杰作都不知道作者,更无从探究其个人风格,只能从把握
总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来认识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按一定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称为墓。中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自秦汉以来,由于统治阶级盛行厚葬,墓中有大量的随葬品,其中包括陶俑,另外,在帝王和王公贵族的陵墓前,一般都要设置石柱、石人、石头兽等,以显示他们的地位和威严。这些权贵们让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为他们制作随葬的陶俑和陵墓前的雕刻,所以往往集中体现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同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陶俑:
俑——坟墓中陪葬用的偶人。材料一般是木和淘
土,以淘土最为普遍。俑的形象都是当时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主要是卫士、仆人、厨夫、说唱艺人等下层人物的再现。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农民打井时,挖出了一 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经国家文物部门鉴定,认为这是 秦始皇随葬的兵马俑。经过几年的挖掘,已发现埋葬兵马俑俑坑四个,总面积约25380平方米。已发掘1、2、3号坑兵马俑共计7000多件。数量惊人,形体硕大,气势磅礴,震撼了世界。人们赞叹其为天下奇观。兵 马俑的兵俑身高1.8米左右,将军俑高1.95米左右,不仅是我国最大的俑,而且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其形象似以秦军将士为模特儿塑造的,他们的相貌、神情、性格各不相同,有的稳健,有的威猛,有的稚气未脱,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个地区的人。兵马俑真实地再现了每个细节体现了秦代雕塑家写实的功力。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宝,它的发现,轰动了世界,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博物馆,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放映录象)
汉代陶俑造型不受什么约束,数量多,题材多样,内容极为丰富。东汉的马俑多,这是爱马风尚的体现。如《车马仪仗》造型生动,制作精美,展示了东汉马俑的艺术水平。尤以表现生产劳动和奏乐、说唱题材的俑最具特色。如《说唱俑》,以生动的造型,显示了汉代人物俑的艺术特点。
唐代的陶俑更加丰富多彩,尤其以女俑、乐舞俳优俑和三彩马最有时代特色,艺术性也最高。如《三彩骆驼载乐俑》。它高66.5厘米,是由胡汉两民族组成的五人乐舞队。这件作品反映出唐代盛行少数民族歌舞,也折射出盛唐对外开放,民族团结。不仅骆驼造型生动,而且人物虽小但其表情、动态十分生动,充分显示了唐三彩陶艺高超的造型制作水平。
三.放映录象。四.小结
6石雕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石雕艺术在几个代表性发展时期的成就及其艺术特点,学会欣赏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方法,提高欣赏陵墓雕塑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喜爱,对祖国悠久文化艺术的热爱,进而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雕塑的定义与分类及作品与社会的关系。
2.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为什么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3.我国著名的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及其艺术成就。教学难点:
欣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应把握的特点。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象带、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二.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我国古代的陶塑艺术作品,这节课我们欣赏中国古代石雕艺术作品(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这两节课欣赏的艺术作品均属于雕塑艺术这一大类。
1.雕塑的定义:
——运用多种物质材料、多种手段(雕、刻、塑、铸、焊等)制作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感情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2.雕塑的分类:
(1)按材料分:石雕 木雕 泥塑、陶塑、金属雕塑。(2)按形态分: 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
(3)按功能和放置地点分: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碑或纪 念雕塑、室内雕塑、案头雕塑。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偏见压制,中国古代雕塑家地位低微,历史上的许多雕艺术杰作都不知道作者,更无从探究其个人风格,只能从把握总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来认识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在欣赏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如何欣赏雕塑作品。3.怎样欣赏雕塑作品
首先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然后感受、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最后通过分析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如:形象美、材质美、艺术性等方面的分析),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达到自我陶冶的目的。
陵墓雕刻作品欣赏 陵墓雕刻产生的原因:
中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自秦汉以来,由于统治阶级盛行厚葬,在帝王和王公贵族的陵墓前,一般都要设置石柱、石人、石头兽等,以显示他们的地位和威严。这些权贵们让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为他们制作随葬的陶俑和陵墓前的雕刻,所以往往集中体现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同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陵墓雕刻:是指陵墓建筑中的雕塑部分。陵墓建筑分为地面和地下两部分。配合地面建筑陈设的各种石雕和石刻,为地面上的陵墓雕塑,一般来说最为常见,而且规模宏大,成就突出。地下雕塑,则是地下墓室壁面上的石刻、砖雕的浮雕以及画像石、画像砖等。
陵墓雕刻的特点,一是服从陵墓整体设计思想,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二是造型趋于神化和理想化。如何理解陵墓雕刻这两个特点呢?首先应明白陵墓雕刻是陵墓建筑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人认为:人有灵魂,灵魂不死,应让灵魂有个去处,最好的去处是升入“天堂”。于是人们就修陵墓,并且将其设计成象征天界的模样,埋葬死者时要引魂,通过陵墓进入“天堂”。所以,帝王陵墓建筑布局,一般是四面有围墙,设神道,建石阙门。石阙、石兽(神兽)在墓地组成天界的象征。
陵墓雕刻的题材分为仪卫性和纪念性两类。仪卫性题材是按一定礼仪确定的,有华表、神兽、鞍马、狮虎、文武侍臣、碑碣等。纪念性题材,是为了纪念死者特殊的功绩设立的。例如,唐太宗昭陵墓前,雕刻其生前有战功的六匹爱马浮雕,即著名的“昭陵六骏”。为它们雕刻的高浮雕高1.7米,宽2米以上,其形体略小于真马,有的昂首立姿,有的慢步行走,有的快速奔驰,着重体现马的勇敢、驯良的特性和充满生命力的蓬勃精神。在雕刻手法上严谨写实,刀法简练,结构准确,比例合适,形体浑厚,富有立体感,整体效果概括简明,极为生动传神,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使其享有盛名。
无论那种题材的雕刻,都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例如,华表象征“王者纳谏”。天禄、麒麟等神兽(头上长双角的称“天禄”,头上长独角的称“麒麟”,只能用于帝王陵墓。)既是帝王高贵非凡的自我标榜,又是封建法权不可触犯的象征。俯首屈膝的石马、石羊、石象等,象征驯服与祥瑞,是天下万民供奉天子的化身。这些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的雕刻,构成宏大威武的气势,给人以既富丽又庄严冷峻的感觉,使人 产生崇高感,达到宣扬封建法权之目的。例如江苏南京和丹阳一带的南朝陵墓前的石兽,在重视雕刻的整体感的基础上,都十分强调艺术的夸张和变形,形体上没有繁琐的细节, 使整个石兽的形体显得更单纯,更富有表现力。例如,《萧景墓石辟邪》,其形态为挺
胸昂首、张口吐舌,似正在发出震天吼声。它是用整块方形石雕刻而成,在平原之上硕大的体量具有很强的艺术辐射力,仿佛它在控制着这一地域。在各种角度观看,它都给人以气势宏大、雄浑稳定的感觉。所以,当人们还没有走近这些石兽的时候,在没有弄清它的具体形象和细部刻画之前,首先获得的是一个形式美的感受,这就是雕塑艺术特别讲究体积意识的原
因。这些造型高大厚重、气势逼人的石刻所显示的矫健有力的外轮廓,给人以难以忘怀的印象,使人产生对于悠久历史的追忆和丰富联想。
陵墓雕刻服从于一定的程式,并遵循统治者的审美标准进行造型。例如,人、兽都雕刻成富有装饰性和富丽感,使其具有理想化、神化的特点。这种程式规范的艺术造型,隐含着统治者祈盼社稷江山永久稳固的心理。(放映录象)
佛教石窟造像作品欣赏 佛教石窟造像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原始社会的人们无法抗拒各种自然灾害(火山、雷电、山洪、地震等),对变化莫测、庞大而神秘的自然现象不 能理解,从而引起了恐惧、惊慌和缺乏信心,这种力量主宰着人们的一切,只有用膜拜、祈祷或用巫术、祭咒、舞蹈等仪式去影响它们,才能消灾降福,保证生产和生活的顺利进行,因而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压迫有时往往比自然灾害更惨重,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总是利用宗教迷信欺骗和麻痹人们的思想,阻绕人民的革命斗争。所以,列宁指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宗教的本质是唯心主义,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一时还找不到正确出路的人民大众,又往往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寄托,也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正如鸦片既是毒品,又是药品,这说明宗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
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来说,古代创造的宗教艺术,当时是一种宗教宣传品,宗教艺术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成就,是人民群众智慧的体现,是人类宝贵的艺术财富。所以,古代遗留下来的宗教艺术,可以成为我们今天观赏的对象。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主要是佛教石窟艺 术。所谓石窟,是指依山开凿的佛教寺庙。源于佛教诞生地印度,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在山洞中修道成佛的,为了纪念他,也为了便于信徒们的出家修行,古代印度人便选择远离城市的僻静山崖开凿洞窟,并雕塑佛像和绘制佛教壁画。
享誉世界的四大石窟:
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1.云岗石窟:
云岗石窟是世界闻名的佛教雕塑艺术宝库,位于山西大同五周山北崖。因其山势波折如云,故名云岗。云岗石窟依山开凿,始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大小洞窟53个,佛龛1100个,大小石雕造像51000余身。1500年来,云岗石窟经风雨地震虽有损坏,但近百年中人为破坏更为严重,帝国主义国家博物馆中藏有从中盗窃的佛头达数百之多。课本所选第20窟佛像,由于地震,该窟前半山崖崩塌,致使大佛暴露在外,巍然独存。大佛高13.5m,面相广圆,两颊丰满,鼻高宽厚、直通广额,眉长弯挺,目光下俯,微含笑意,表情含蓄,于庄严中流露出慈祥,于和蔼中显出威严,具有稳重如山的崇高感和高深莫测的神秘感。外着袒肩袈裟,衣纹条条排列形成富有节奏的韵律美。佛像造型,手法洗练,显示出雕刻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宏大的气魄,艺术成就极高,为云岗石雕艺术的代表作和云岗石窟的象征。
2. 龙门石窟:
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口伊水两岸长达一公里的山崖上,布满佛教石窟,这就是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现存窟龛2000多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奉先寺建于唐代最盛时期,是最大的像龛。奉先寺像龛前,曾有木结构建筑,后被毁。龛南北宽36米,东西长41米。龛内主尊卢舍那坐佛是释迦牟尼报身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保存完好的佛像头部造型,饱满秀丽,轮廓极为优美。雕刻者突破佛经束缚,融进中国女性优美的外部特征:螺形发髻,额部宽广,眉如弯月,丰颐秀目,鼻梁笔挺,厚唇小嘴,嘴角微翘,带有笑意,身姿端庄稳重,流露出高贵典雅的气质和雄图大略的英雄气概。其形象与记载的武则天“广额方颐”的相貌相吻合,实质可能是以武则天为模特儿,难怪大佛宛如高贵慈祥的中年女性。11躯雕像整体为对称布局,主尊居中,余者像众星拱月般烘托主尊,结合为富有变化统一的整体,是唐代石刻艺术的典型代表。
3.大足石刻:
大足宝顶山位于四川大足城北,全山共有窟群18处,造像10000余尊。宋代的石窟造像具有世俗化的倾向,《养鸡女》即为代表。这一反映农家日常生活场面的雕像,极为生动亲切,富有生活情趣,将严肃的宗教内容表现得极有人情味。三.小结。彩塑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重要成就和艺术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雕塑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彩塑在历史时期中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着重介绍敦煌、晋祠及“泥人张”的典型作品。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象带、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讲授新课:(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1.什么是彩塑
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称彩塑。
2.彩塑的分类:
由摆放位置与使用范围可分四类,即:石窟彩塑、庙宇彩塑、陵墓彩塑、民俗彩塑。3.典型彩塑作品介绍(1)敦煌石窟彩塑:
敦煌包括莫高窟(千佛洞),西千佛洞和榆林窟。有时也将其中最大的莫高窟称为敦煌石窟。敦煌,远在二千一百年前的汉武帝时代,就是我国与西域往来的门户,也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印度佛教经过这里传入中国,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也经过这里。敦煌境内有两座山,两山之间有一小片绿州。据唐代记载,前秦建元二年,有位名叫乐撙的和尚,经过长途跋涉看到这一小片绿州,正当他疲乏又无处投宿之时,只见对面的三危山出现了奇景:山峰发出灿烂金光,如千佛之状,乐撙和尚立即感到这是块圣地,便顶礼膜拜,并立誓在此造窟,凿石供佛,遂成为莫高窟的创始人。
敦煌莫高窟壁画最多、最长,在492个洞窟中,计有壁画125000多平方米,如果这些壁画全部展开延伸,长度可达25公里。另有彩塑2400余身,其艺术精品之多,名列我国石窟首位。
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数千年雕塑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融汇了外来艺术,从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彩塑艺术。
现存的2000多身彩塑,无不闪烁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古代工匠们以纯熟的技巧、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把泥塑和彩绘巧妙地结合起来,塑造了许多造型优美、神态生动的艺术形象,为研究我国的雕塑艺术和继承民族艺术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教材中介绍的《迦叶、菩萨、力士像》和《供养萨》,以佛教内容为题材,其严谨的人体比例、逼真的神情、动人的体态,无一不说明是盛唐时期彩塑的精品。
(2)辽代华严寺彩塑的主要特点
辽代彩塑的塑造手法明显继承了唐代彩塑造型的严谨写实,又在具体、精细、繁密中增添了婉丽的风韵。
(3)宋代彩塑的主要艺术特征
以真人为依据,真实自然,具备凡人气质,缩短了人与神的距离。
《侍女像》进一步体现了人神统一的风格。这是晋祠圣母殿中十身侍女像之一。殿内共有43尊泥塑彩绘人像,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塑造得更好。这些侍女像的身材比较适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在技巧上,工匠们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这些塑像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明代彩塑
在山西平遥双林寺千佛殿四周的墙面上,有成百上千的壁塑,是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结合而成的。课本中的《童子参观音》即是其墙壁上的一组雕像,风格独特,形象生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是该寺彩塑的精华。
观音,是佛教中的菩萨之一,佛经中称其能解救苦 难众生。这组是明代的作品,塑、绘技艺高超,形象带有安祥和蔼的情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达到了“传神”的意境。
(5)清末“泥人张”的彩塑
“泥人张”的彩塑艺术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将雕塑艺术功能重新开发,一改古代雕塑服务于陵墓和梵宇庙观的宗旨,转向对现实的人世生活的描写,从而扩大了题材范围。
“泥人张”的作品,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心和对世俗趣味的认同,开拓了一个平民化和世俗化的于是天地,注入了生机勃勃的生俗人情。“泥人张”的彩塑艺术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彩塑为媒体,充分发挥物质的媒介功能,色彩丰富,刻画细腻,集多种风格技法于一身,其审美趣味也由宫廷艺术与文人艺术的“高雅脱俗”,转化成适应民间喜好的“雅中带俗”,因而其作品具有现实性、世俗性和艺术性。
《渔樵问答》这组彩塑,是一组典型的带有民俗、民风气息的作品,描绘劳动者的平凡生活,表现普通人的内心感情。劳动者的淳朴、乐观、善良、诚恳表现得惟妙惟肖。
通过对以上典型作品的欣赏,同学们对各个时期的彩塑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内容题材及表现形式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请大家思考、讨论。4.放映录象。
第八讲 古代人物画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物画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技法,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物画作品是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作和智慧的结晶。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
1、着重欣赏分析《韩熙载夜宴图》和《清明上河图》两幅典型作品。
2、通过欣赏作品,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并寓德育于审美教育之中。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教师概述中国人物画。
2、教师出示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的投影。
3、分析讲授其艺术特色。
4、揭示课题:第八讲 古代人物画
三、传授新课:
1、魏晋南北朝: 概况:
介绍顾恺之(教师出示投影。)。赏析《女史箴图》。
2、唐代: 教师出示投影。介绍阎立本。赏析《历代帝王图》。教师出示投影。介绍周昉。
赏析《簪花侍女图》。
3、五代: 讲述时代背景。教师出示投影。介绍顾闳中。
赏析《韩熙载夜宴图》: 教师赏析“听琵琶曲”。学生赏析“击鼓观舞”:
教师提问:在这一段画面中,作者又是如何安排构图和刻画人物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赏析后三个片段。
教师总结《韩熙载夜宴图》的两大艺术特色。
4、宋代: 教师出示投影。介绍张择端。教师设疑。学生讨论。
赏析《清明上河图》。
教师归纳总结《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和重要特点。赏析《维摩演教图》。赏析《泼墨仙人》。
5、明清: 赏析《归去来图》。赏析《苏武牧羊》。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韩熙载夜宴图》的艺术特色?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形式上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八、下课礼仪: 中国古代壁画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壁画这种古老独立的绘画形式,了解壁画艺术发展的悠久历史和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审美意识。通过作品使学生了解、欣赏中国古代壁画精湛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以及独特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
赏析中国古代墓室壁画的特点,赏评《朝元图》的艺术成就和特色。教学难点:
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国古代墓室壁画的特点,要作深入细致的分析。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录象资料、自制课件。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常规)二. 导入新课:
今天是第九讲 《中国古代壁画》。(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壁画,是绘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装饰性图画。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壁画自古以来就具有独特的气派与风格,它在中国美术史上占领有重要的地位,是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播放音乐及介说词)1.中国古代墓室壁画:
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壁画是汉代作品,其分布较广,河南、山西、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的汉墓都有壁画。画的内容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表现生活场景的。
《仪卫出行》这组骑卫绘于墓道西壁中栏,画面有八人三马。八人皆戴黑弁帽,蹬长靴,执旌旗仪仗。其中年长者二人,一著红衫,一著白衫,分别骑乘橘红色及大戏色牡马,处在队伍前列; 备用红马一匹。居中之马神态自若,悠 然前行;两旁之马,侧首注视观众。六名青年步随其后。此乃北齐贵戚外出时从行部众的写照。画面构图紧凑,人物顾盼传神,艺术水平卓越,从中不难窥见北齐画圣杨子华鞍马人物的风貌。
《狞猎》 画面中央横贯山峦,右上角山后一骑士策马回首,张弓欲射一对奔鹿。下部山前有二骑士,左侧骑士,腰际佩箭囊驰马张弓射一猛虎。马前有一 猎狗追赶猎物。右下另有一骑士也在驰猎。画面笔法雄健;人物动态强劲有力,是高句丽壁画杰出的代表作品。
2.中国古代石窟寺壁画:
自佛教传入我国,除墓室壁画外,还大量出现宣传佛教内容的壁画。在甘肃、河南等地的石窟寺中,就存留着许多美丽的佛教壁画。莫高窟壁画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题材主要是佛像画、神怪画、故事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画、供 养人画像(肖像画)、装饰图案等。其中多数是依据佛经绘制的佛教宣传画,但在通过造型艺术表现时,古代艺术匠师们是根据现实和当时社会生活塑造神灵和人物形象、生活场景以表现故事情节内容,因而它直接、间接地反映着社会历史。莫高窟壁画内容之丰 富,堪称“墙壁上的图书馆”。一副副壁画讲解这一个个神奇动人的故事
《九色鹿》
此故事绘于257窟的西壁,是莫高窟最完美的连环画式本生故事画。画面从两头开始,中间结束。敦煌彩塑中有大量释迦牟尼“说法像”,壁画中有大量“说法图”和“佛传图”,佛传图详细描绘了释迦牟尼生平事迹,是一个长篇传记故事。
中国古代把以音乐、歌舞为业的艺人统称为会,其从事演奏乐为主的艺人称乐会,从事歌唱舞蹈为主的艺人称舞伎。敦煌石窟壁画中有极其丰富的古代乐伎形象和乐器图象。据敦煌研究院音乐舞蹈研究室近年来的调查统计,仅莫高窟绘有乐伎形象的洞窟就有200多个,乐伎3400多身,大小不同的乐队490多个,共有乐器44种,4300余件(大型经变画中有一批不鼓自鸣的乐器飘浮在空中,没有伎人演奏,所以乐器比乐伎多)这样多的乐伎形象和乐器图象,可以称得上世界上保留音乐资料最丰富的博物馆。
3.中国古代寺观壁画:
中国古代寺观壁画以山西永乐宫壁画最为精彩。
《朝元图》(奉宝玉女.部份)此幅为奉宝玉女的半身像。玉女头戴花冠,上身著广袖衫,双手端装有龙旃的圆盘,宽衣博带,仪态端庄。玉女面相俊俏,双目前视,嘴唇微闭,极具温柔娴雅的神韵。玉女面部和衣纹的线描疏密有致。土黄色的衣裙,绿色的飘带,沥粉贴金的发饰和龙旃,给人高贵富丽之感。三.小结
第十讲 中国古代山水画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录象资料、自制课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二.引入新课:
今天学习第十课。(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本课内容为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通过对典型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名作的赏析,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
1.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古代绘画习惯按传统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青绿山水——青绿是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作“青绿山水”。其中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笔少,着色浓重,如《千里江山图》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两色,如《游春图》。
浅绛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1.名词解释: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是指自然,“心源”指心灵感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大 意是,山水画家创作既要以自然为师,同时又得力于画家对自然的感受。它正确地指出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基本原则,对后来中国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南北宗”——是明代画家董其昌借用唐代佛教禅宗分为南、北二宗,来解释自唐至明数百年的绘画发展,他按绘画的创作方法和画家的身份,将唐以后的山水画也分为南北二宗,将水墨画法的文人画家比作“南宗”,将青绿画法的职业画家视为“北宗”。例如,唐代的王维、李思训,后世称为“南北宗”。
北宋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代表人物是范宽、郭熙和王希孟。
范 宽《溪山行旅图》 绢本水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矮小的侧峰。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这幅画构图并不复杂,细部的描写却很仔细,显 示出画家有高度观察能力和写实的工夫。描写的手法也极其生动自然,而且合乎自然的规律。范宽运用深黑的墨色,和扭曲颤动的笔触,画山石的轮廓和皴纹,分出岩石的块面,然後用浓淡层不同,雨点般的短线,顺著石块组织的方向,逆笔皴擦,产生明暗深浅的立体感,而且加强了由皴纹引导的山石的动势,赋予山石强韧的生命力。
《 溪山行旅图 》中,山的地位远远超过人物,它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大自然生生不息,恒古不灭,人类则如同山中行旅,只是一介短暂停留的过客。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南宋的山水画与北宋的山水画有明显的不同,突出表现在追求诗的意境。许多南宋山水画的标题就很富有诗意,如寒江独钓、风雨归舟等。著名的山水画家有马远、夏圭等。
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画家善于运用空白的艺术手法,称之为“以白当黑”。南宋的山水画尽管题材、场景、画面小得多了,但由于极力追求诗的意境,善于进行大胆的艺术概括,运用以少胜多 的艺术手法,作品的意境更为浓厚、鲜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美学传统的重要特色。
元代的山水画在意境的创造上更强调主观抒发与个人风格的创造。代表画家有倪赞、王蒙等。(2)其次,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的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
就是把山水画家自己看作是一个巨人,面对自然,就象人观盆景状。这样,千里江山也可尽收眼底,或用长卷的形式表现,如《千里江山图》,长达11米。或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画十分繁复的山岭,如《溪山行旅图》、《早春图》、《青卞隐居图》等,其空间处理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方法。中国古代山水画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
(放映录象)
(3)此外,中国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
如表现各种山石就有各种皴法,什么披麻皴、雨点皴、荷叶皴等。在这些表现程式的应用上,主张灵活运用,不断有所发展。在山水画的笔墨技法上,也更为丰富多变,如笔法中包含上述的山石的多种皴法和点苔法等;墨法中湿者为“染”,干者为“擦”,还有“破墨”、“积墨”等等。可见,中国古代山水画也同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和体系。
(放映录象)
三.小结(课件使用完毕)
第十一讲 古代花鸟画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花鸟画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和表现技法,以及其发展概况和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花鸟画作品是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作 和智慧的结晶,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
1、着重欣赏分析古代花鸟画中,工笔与写意这两种画法的不同。
2、通过典型画家的代表作品,说明古代花鸟画的发展。并寓德育于审美教育之中。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写生珍禽图》和《鹌鹑图》的投影。
2、揭示课题:第十一讲 古代花鸟画
3、教师提问:比较这两幅作品在表现风格上的异同。
4、学生回答。
5、教师小结。
三、传授新课:
1、概述古代花鸟画的形成。
2、五代:
(1)“黄家富贵”(2)“徐熙野逸”
3、北宋: 赏析《禽兔图》。
4、南宋时期: 赏析《枫鹰雉鸡图》。
5、元代:
赏析《桃竹锦鸡图》。
6、明朝:
赏析《雪景翎毛图》。赏析《杂花图卷》。
7、清代:
赏析《荷花水鸟图》。赏析《竹石图》。
8、清末民初: 赏析《梅花》。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结合《枫鹰雉鸡图》,分析讨论南宋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工笔花鸟画与写意花鸟画这两种画法在画法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第十二讲 中国现代人物画
教材分析: 中国现代人物画的时间界定为20世纪上半叶,指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期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恰恰在这段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的现代美术也处在发展阶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中国画的改革和油画的民族问题。在30至40年代,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所以,在这节课中,结合中国画的变革和油画的民族化,赏析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通过对中国现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上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能力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涵。
3、思想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系社会、关系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引导法、启发法相结合
四、学生情况分析 欣赏是一种能力,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层次上欣赏艺术作品,欣赏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的。同时,欣赏允许欣赏者对作品有某种主观态度,需要情感和借助想象。而这些对于一个高一学生来说,还显得较有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欣赏作品,读懂、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作品地内涵实则也是重点。这样,也才能渐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地能力,达到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
从欣赏一组同一时期的作品导入,引出今天的课题。新授
今天,我们将要欣赏的是现代绘画,既然说现代,也就意味着它不再传统,那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描绘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中国画《愚公移山》,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来欣赏这幅画的?(期间,教师提示,欣赏现代人物画关键一点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是怎样的面貌?(提问学生或一起分析当时社会状况),为了进一步了解历史,感受现实,让我们来看一段真实的片断。(课件展示、影视资料),我想,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当时中国社会贫穷、落后,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一个历史事实。(引出)而中国现代美术也正处在发展变化阶段,那么如何发展?怎样变化?即从传统——现代的转变?
(以下讲述法)因素:
1、社会的文化环,2、人的观念,3、美术的功能,4、内容与形式等;使中国现代美术经历了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的冲撞和融合,形成现代美术的特色:(1)中国画的改革,(2)油画的民族化问题。
(阐述)
1、中国画的改革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画面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然而,随着人的思想的变化,观念的转变,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人们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新的认识,所以进行了改革,而改革之后的中国画是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即不再传统),《愚公移山》这幅中国画,我想同学们现在应该不难看出这幅画的内涵。
从故事反映的精神和表达的主题,可知画的主题思想,表现了一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能取得胜利的精神。(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作者试图借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这就是这幅画的内涵和主题。
然而对于这幅画,我们更要了解的是它的技法,——中国画的改革体现在哪里呢?同学们一定有所感觉了,这幅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可,对不对?那么它在技法上有什么改变呢?(引导)
欣赏方法
技法:
1、线描—明暗(中西结合),中国画的改革,表现人物的体积和力量;
2、裸体形式表现中国古代传说,这是一种创新,突出了力量与气势。内容:移山 主题:抗战到底的决心(师生互动)
同样使抗战时期的作品,让我们再来看看蒋兆和的《流民图》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来表现的呢?(课件展示)这是一幅描写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历史画卷,我想请同学们看了作品之后,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和境遇,(一分钟讨论)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通过学生描绘画中人物形象,从而感受到民族的苦难)师:难道当时的中国真的就变成难民营了吗?如果再不起来战斗,中国就完全被侵略了。这幅画创作于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江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民族的苦难激发起了画家画了这幅画。主题也由此得出,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起来,参加战斗,坚持抗战到底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整个欣赏过程在教师的不断引导职能够展开并深入)
欣赏方法: 技法:线描+素描(改革了中国画)内容:难民 主题:抗战到底(有了第一幅作品的审美经验,学生可以得出此欣赏过程)欣赏完两幅作品可比较其异同点。(题材一样,表现方法不同)
20世纪上半叶也是反帝反封建时期,除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国内封建势力的存在。同学们请看这幅画表现了什么呢?欣赏:王式廓的《血衣》(油画素描稿)。
这是一幅描写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斗地主的场面。(请学生分析,通过分析画中几个主要典型形象的心理,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优秀的艺术作品是靠典型来塑造角色的)。可提问:作品的主题思想式通过什么形式体现出来的?(从感受农民的情绪起伏变化,由低潮到高涨过程)
欣赏方法: 技法:素描 内容:斗地主 主题:人民当家做主人(土改的必要性)(这里学生应该可以自主学习了,基本上自己可以理解作品)
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这是一幅深受中国人民喜欢的革命历史画。这幅画重点感受油画的民族化体现在哪里?具体过程:
1、同学们一定没有看过“开国大典”,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况,感受一下当时的宏伟场面以及这一令人难忘的时刻!(播放一段影视资料)
2、(一分钟思考或讨论)说一说这幅画的艺术特色。师:„„红旗、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与蓝天白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又采用了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描绘人物场景——油画的民族化。油画是西方的 传统绘画形式,以素描为基础。中国人在欣赏西方绘画的时候,往往受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审美需求的局限,而存在差异(看不懂、看不惯),那么,如何让更多的中国人能接受西方的传统绘画,使它更丰富,则必定有一个国有化的过程,即民族化,(如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就是一个典型例证),使其具有中国特色。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这就是油画的民族化。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欣赏,同学们也许积累了一些审美经验,也看得出同学们从先前不会欣赏到能自己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当然。这不是说就一节课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就可以提高多少,但至少体现了一个过程,这就是审美的过程。
第十三讲 现代山水画 花鸟画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绘画的艺术风格、艺术特色和伟大成就。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心社会、关心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
1、着重欣赏分析《鸡冠花与水果》的艺术特色。
2、通过典型画家的代表作品,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并寓德育于审美教育之中。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教师概述时代背景。
2、揭示课题:第十三讲 现代山水画 花鸟画
三、传授新课:
1、教师讲述“新国画运动”。
2、重点比较欣赏《鸡冠花与水果》和油画静物《瓶花》: 教师出示投影。
教师提问:两位画家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作品风格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分析欣赏。
2、赏析《贝叶工虫》: 教师出示投影。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教师分析欣赏。
3、赏析《小憩》: 教师出示投影。教师分析欣赏。
教师提问:你欣赏《贝叶工虫》和《小憩》这两幅作品后有何感想? 学生思考回答。
4、教师总结。
5、赏析《江山如此多娇》: 教师出示投影。教师分析欣赏。
6、赏析《长江万里图》: 教师出示投影。教师分析欣赏。
7、赏析《茂林清暑图》: 教师出示投影。
教师提问:李可染与张大千的山水画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分析欣赏。
8、赏析《札什伦布寺》:
教师提问:你看这幅油画风景与中国山水画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分析欣赏。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你喜欢林风眠的画吗?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试分析李可染山水画的艺术特色。、第十四讲 宫殿建筑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成就及其特点,有所了解和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是通过对中国结构建筑体系的介绍以及对北京故宫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的屋顶形式和色彩的运用等方法的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色;二是通过课文图版提供的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典型实例,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建筑艺术的欣赏,最好是实地参观,现在仅凭课文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时应想方设法克服这一困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录象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常规)复习:
提问:建筑的社会作用有哪些? 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多种建筑体系,但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续至今,被称为世 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尤其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
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木结构体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这种木结构体系的基本原则有许多是同现代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基本原则相一致的。
(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即重要建筑都是以“群”的形式组成一个院落。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横两条轴线进行布局,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3)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是由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俗话所说的“雕梁画栋”。
2.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建筑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
宫殿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是宫殿,因为,几千年来,历代帝王们都不惜以大量人力、物力,在都城建造规模宏大、巍峨壮丽、金碧辉煌的宫殿,以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享受,并在精神上给人们造成一种无比威严的感觉,以巩固他们的政权。
中国最早的宫殿之一建于3700年前的商朝,以后,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宫殿建筑,例如汉朝在长安的三大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和建章宫。唐代建都长安后,兴建了大明宫、太极宫和兴庆宫。可惜这些宫殿皆已不存在了。留存到现在的只有明清两代的宫殿了,其中保存得最完好,而且规模最宏伟、最有代表性的宫殿是北京故宫,俗称“紫禁城”。
宏伟壮丽的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平方米,房屋9999间半,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层次分明。周围有十多米高的宫墙和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宫墙的四角矗立着造型精巧、风格绮丽的角楼。所谓“九梁十八柱”,外貌层层叠叠,异常美观。南面正门是中轴线的起点——午门。
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
进午门,过金水桥,两侧是一间间重复出现的朝房。穿太和门走过东西宽200米,南北深190米的庭园,便是紫禁城中的主体建筑——太和殿,即民间所说的“金銮殿。这是举行最隆重的朝会大典的地方。该殿建于八米高三层重叠汉白玉石殿基之上,每层殿基都有汉白玉雕刻的栏杆围绕并有三层石雕“御路”。御路和栏杆上的雕刻、檐下彩画与图案使用龙凤题材。色彩中用了大量的金色。太和殿高居众宫殿之上,仰望宏伟的殿宇,背后是广阔无垠的蓝天,更加威严无 比,造成一种威慑天下、惟我独尊的气势,使递次增强的空间序列达到了最高潮。
“后三宫”——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比三大殿略小,整体布局很相似,又依次列于中轴线上。东西两侧是供嫔妃们居住的东六宫西六宫,即民间所说的“三宫六院”。坤宁宫后是御花园。御花园中“弯曲的甬道,玲珑的叠石和秀丽的亭台,加上栏中花木”,所“造成舒缓、和谐,富有生活情趣的空间氛围”,突出了皇帝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
出紫禁城北门——神武门,不远处矗立着50米高的景山,形成山环水抱之势,为这宏伟壮丽的紫禁城画上了重重的句号。
故宫的总体布局,其指导思想,就是要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达到巩固其政权的目的。主要建筑物置于中轴线上,并注意左右对称的建筑布局。这种严谨对称、有主有从的布局,表现出一种庄严肃穆、唯帝王独尊的威严气魄。由此可见,建筑不仅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建筑具有物质和精神的两重性。(录象)
第十五讲 园林与民居
教材分析: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同样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艺术成就的,园林与民居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成就,而且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园林与民居与欧洲、阿拉伯园林艺术并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国的园林,既是作为一种物质财富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又是作为一种艺术的综合体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而出现的,园林建筑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相亲和的思想传统”;我国民居建筑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色彩,显示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体现“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主要是实用性。教材中第一段先对中国园林的地位、起源、特征加以概括的说明;第二段对中国园林的分类、设计思想、艺术手法作了介绍;第三段讲的是欣赏方法与欣赏要点;然后是分别介绍拙政园、网师园、圆明园与颐和园。民居建筑一节,首先强调了其实用性及民居的分类,然后对南、北及少数民族民居分别加以概括的介绍。对我国园林与民居的欣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园林、民居建筑知识的积累以及对于建筑的审美的提高
教学目的:1. 使学生对中国园林艺术与民居建筑有基本的了解;
2. 通过对园林与民居形式上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精神内涵,提高欣赏的能力;
3. 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思想对现代环保意识的影响,提高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 了解园林与民居建筑艺术的思想内涵及实质;
2. 初步掌握欣赏园林与民居的方法,通过直观的建筑实体,分析出象征的意义;
3. 中国园林艺术对现代环保思想的影响。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提问、欣赏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让学生欣赏一组本地园林的图片,吸引注意力,常熟是唯一一座县级市园林城市。进入课题“园林与民居”。让学生观看短片(苏州园林),针对短片提问:我国园林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自然山水风景园我国园林有哪些主要类型?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园林我国的四大名园是什么? 拙政园、留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对南方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拙政园的图片进行欣赏,以及北方园林的代表——北京颐和园的图片欣赏,在欣赏过程中穿插讲解。(或让去过园林的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游园的经历)(教师讲解)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由于文人参与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我们刚才欣赏的短片中的苏州园林就是典型的代表。我们再来看一些有关园林的图片。(显示远香堂图片)取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之意,提为远香堂。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夏日池中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佳处,园主借花自喻,表达其高尚的情操。(显示“香洲”图片)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显示图片“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古人以虹喻桥。(显示与谁同坐轩图片)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座轩”:取苏轼词“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之句为名。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示其志之清高。(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讲究自然天成,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它的最大特点是一切要按自然美的规律来安排(尊重自然规律,屋内的柱子的朝向按照树木在自然界的状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的法则,不要横加干涉自然法则。园林主要是摹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以自然与人工的关系来划分可分为风景园林和城市园林。风景园林是在较广阔的自然环境中点缀少量人工建筑,如,颐和园,而城市园林则是在人工建筑的环境中布置山池、花木等自然景观,如,苏州园林。分的细一点则,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面积较大、气派宏伟的皇家园林,如清代的圆明园、现存的北京颐和园等;另一种是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园林风格因园主的情趣而异,如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等。还有一种是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如杭州西湖、昆明西山滇池等。这种园林规模也较大,多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这三种类型的园林中以前一、二种艺术成就最高,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和精华。但万变不离其中,都是模仿自然,建筑隐于自然山水环境中。)
小组讨论:我国的园林建筑有哪些特征?南北方园林建筑有哪些区别?(提示:都有哪些要素构成?建造的目的是什么?规模怎样?)我国园林的特征:
1.取法自然,高于自然,容自然美与建筑美为一体,以诗情画意的传统作为创作方法。
2.为了满足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游憩生活的需要而兴起和发展的,渗透着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 3.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划分景区和空间,善于“借景”
5.追求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艺术境界要素:园林少不了建筑,建筑在东西放园林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西方古典园林的布局中,建筑占主导,园林是延伸部分,服从于建筑,使园林“建筑化”,建筑是孤立的,无须同园林互相渗透。中国园林的布局中,园林统帅建筑,巧妙地使山石流水,花草树木渗透到建筑中去,迫使建筑园林化,要求建筑随高就低,因山就势,自然敞开,使建筑本身与自然融为一体。中国古代向来把园林看成是一首诗或一幅画,而不是单纯的土木工程,它巧妙地将诗画艺术与园林熔于一炉,如建筑上的匾额、雕塑等。诗画与园林作品不仅赞赏自然本身的形态美,而且更注重自然的内在美,将自然“人格”化,认为松柏延年、荷花廉洁、翠竹虚心,岩石坚贞,都和人的情感相联系。竹影花影、风声雨声、阳光月光、茶香花香都能激起人们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中国园林三大要素:山水地形: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是智慧和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和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园路建筑:“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和观景的建筑。建筑和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园林中的对景和借景:对景:中国园林讲究的是“步移景异”随着人的走动,景物就不断地变换。在中国园林中,最好的景点往往置于最有利的地势上,而且有最好的自然环境作衬托,在游览路线最适于停留的地方便是赏景的最佳位置,在景点多的园林中,各个景点常互为对景。有时为了强调对景中最精彩的部分,还利用门洞、窗洞或建筑的间隙把对景框起来借景:把园外的佳境,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扩大空间感。借景有多种形式:远借 如,拙政园“依虹亭”、“菏风四面亭”借园外北寺塔邻借 如,颐和园漏窗,信步间透过一个个窗洞,就能“步移景异”地欣赏到一幅不同的画面仰借、俯借则是观赏的角度不同,如,晴空万里,春江渔火应时而借,一日之间的疏影移动,晨曦残阳借景还可引申为借声、借香等等。园林的景的欣赏静观(类似欣赏一幅幅图片)所谓“静观”是庭院中人能够驻足的观赏点,在可停息的小亭里、坐椅上留住人,使人能对四周的景观仔细观赏。因其视点与景物的位置不变,眼前犹如出现一幅立体的风景画,整个画面就象一幅静态图画,造景就是有意识地安排视线范围内的主景、配景、前景、中景和远景,尽可能使画面向纵横发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还常常通过各式洞门或通过各式窗户及各种漏窗,透过门框或窗框,透过门,空间相互联系、渗透,使空间感觉更为深远,使画的境界更生动、更深邃,耐看、耐寻思,让人回味。动观(类似欣赏短片)所谓动观,是通过一定的行走的路线,把不同的景组成连续的景观序列,随着人的移布,景色不断地发生变化,因其视点与景物相对位移,犹如观看一幅长卷图画,一景一景不断闯入眼帘,成为一种动态的连续构图,获得良好的动观效果。西方“流动空间”的理论和东方“空间分隔”的理论都异曲同工地创造出庭园步移景异的景色。尤其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苏州一批面积狭小的私家庭园采用了曲径通幽的表现手法,将动观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庭园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之。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故园林造景能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更重视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在相对较大的庭园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应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各种形式,造成或开郎,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丰富。在现代的庭园造景中,研究植物高低、色彩、质感、动势等的配置,组成优美的焦点景观,将会是更为重要的课题。引导学生总结: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游憩生活的需要而兴起和发展的,渗透着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这些文化遗产,又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中国园林,取法自然,高于自然,融建筑美与自然美为一体,以诗情画意的传统作为创作方法,至今仍值得借鉴、继承和发扬。欣赏了我国的园林建筑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我国的民居建筑(显示一组民居图片),将各地的民居建筑进行对比,概括我国民居建筑的特点:(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平面形式丰富,空间组合多变?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造型朴实,群体和谐,环境优美? 鲜明的民族特色(新疆喀什地区天旱少雨,居民喜爱户外生活,院落四周设廊,廊下砌土坑,上铺地毯,是平时待客及家人活动之处。福建永定县古竹乡圆土楼,为自卫防御而形成的一种封闭型聚居环形大楼,外墙用土造,厚达一米多,大楼一般为一环,高2~4层,每层16间,多的有32开间,内部各间有回廊相连,外部下层不开窗,第三、四层开小窗。)北方寒冷,人口相对少——多四合院、三合院,空间大些南方炎热多雨,人口密集——住宅紧凑,多为楼房少数民族由于安全因素——以族为单位,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形成各种形状的土搂,便于防御民居建筑的实用性大于精神性追求。课后思考题:l 请举例说说中国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以及它对现代环保意识的影响?l 当今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建筑越来越多,他们同园林建筑、民居建筑能不能相融合?
第十六讲 民间美术
课业类别:欣赏课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欣赏民间美术作品首先要搞清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
民间美术是在我们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中发生、发展,流传了几千年的美术品种,它存在于劳动群众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其品种浩繁,本课选取了年画、风筝、玩具、剪纸、编织、地方民间美术作品--常熟花边等几类典型的中国民间美术作品进行介绍,分析其各自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使学生初步地、较为全面地了解我国民间美术的辉煌成就,理解学习掌握民间美术基础知识,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2.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 化,振奋民族精神。教学重点:
1. 讲清并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在造型方面的特征以及审美特 征,是使学生理解、喜爱民间美术的关键。
2. 进行继承民间艺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引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准备: 1、将课题分成六个小部分,学生分成六组,自由组合。
3、搜集整理各部分的材料。(图片、实物、网络资料、制作课件)
4、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充实,不足的教师给予补充。
5、课前把教师、学生准备的材料布置在六块版面上,变成小小展览厅。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曾经有人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今天我们要在六个解说员的带领下,参观我们学生自己筹备的中国的民间美术馆。最后要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美术馆,最佳自创作品
二、新课内容
1、由年画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2、由玩具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3、由剪纸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4、由编织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5、由绣品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6、由地方美术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教师在每位解说员讲完后给简单的总结和连接
三、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美术馆,最佳自创作品
四、播放课件,补充学生所讲内容的局限性,展示课件中大量的图片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附:教学知识要点
欣赏要点:民间美术由于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创造,所以,民间美术作品质朴纯真地倾注着劳动群众个人的感情信仰和随心所欲的个性,随意性的艺术风采是其艺术特点。故而,在欣赏民间美术作品时,应把握住以下几方面来感受、体会、欣赏。
①实用简洁、因材施艺:民间美术作品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节日活动或祭祝活动中的实用物品,有着强烈的装饰性,在造型上采用大胆取舍、夸张提炼的手法,形成独有的特征。民间美术作品使用的材料很普通,在制造技艺方面十分自由,往往是因材施艺。
②质朴率真、随意大方:民间美术的作者即是劳动群众,他们在生产劳动之余,自发地按照自己的直觉和趣味,自由想象发挥,因而,其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味,质朴大方。
③热烈夸张、象征寓意:由于实用的要求,民间美术品大多有着强烈的情调,造型夸张,色调对比,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装饰味。民间美术由于民俗传统的支配,大部分都有寓意深刻的含义和象征。
1、民间美术中的重要品类之一的节日用品--年画。
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十美放风筝》。画面描绘的是初春时节,12位美丽的女子放飞凤筝的场面。人物表情有别,姿态各异。人物是按当时的审美时尚塑造的--柳叶眉、丹凤眼、瓜子脸、樱桃小口一点点。再看看放飞凤筝的女子们的衣着:服饰鲜艳浓重,颜色搭配得当,在淡色建筑、树木和天空背景衬托下,整幅画面的色彩“艳而不俗”,极为引人注目。俊秀婀娜的女子轻闲欢快地放飞着风筝玩耍。舒缓高翔的风筝,扑面而来初春的轻风,一片舒心祥和的景象。这不正是终年劳作的人们热望和祈盼的心境吗?这正是这幅年画寓意深刻之处。从中我们也看到民间年画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杨柳青年画产于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传说发源于17世纪初叶。杨柳青年画刻工精丽、绘制细腻、色彩绚美,虽为民间木版年画,却犹存宋元绘画遗风。杨柳青年画;受北方雕版插图和版画传统的影响很大,其特点是善于运用象征、寓意和夸张等艺术构思,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与理想。取材多戏曲故事、胖娃娃和美女,寓喜庆吉祥之意。作品通俗易懂、构图饱满、造型简练、色彩鲜艳、和谐典雅,富有装饰趣味。杨柳青年:画的制作,以木版套印与手工彩绘相结合为其特点,人物头脸等重要部位,多以粉、金晕染,别具风采,是一种雅俗共赏,具有强烈地方特点的画种。
在我国南方影响最大的木版年画是苏州桃花坞年画。桃花坞年画早在明代已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清代中叶为盛期,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南北齐名。桃花坞年画受传统木版书籍插图的影响颇大,线条清秀,用色淡雅,题材广泛,构图饱满,形象鲜明,风格秀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桃花坞年画《上海火车站》一画。①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情景?②这幅画是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和环境的?③这幅画寓意的思想内容是什么?④概括一下这幅画的艺术特点。(这是一幅反映清朝末年民国初期,上海火车站情景的风俗画,画面围绕着火车站这一特定的环境,展示了不同身份人物的各种活动;这幅画中人物活动明确,场面热闹。人物的衣着浓重、鲜明。背景不着颜色,但借用树木、阳伞、人物,点明了夏日炎炎的热闹气氛;这幅画通过表现热闹、新颖的火车站--以在当时十分新鲜的事物为内容,表达了人们在辞旧迎新之时,除了求吉利之外,也多喜换新画样、新内容,向往新事物,歌颂新事物的心理;整个画面采用散布的构图手法,产生一种平铺直叙的观赏效果。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变形(如洋房子、火车等),增加了趣味性、装饰性。
民间年画大多含有祝福新年的寓意,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场面热闹。强调画中要有情节性、故事性,使人回味无穷,即“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强调画面完整匀称的构图,和气吉祥的可喜气氛,柔丽动人的悦目色彩,笑容可掬的人物表情,顺口动听的美好题词等。在色彩方面,民间年画十分讲究色彩的配置,并总结出一套经验,如?quot;红靠黄,亮晃晃“,”粉靠绿,人品细“,”黑靠紫,色发死“等。以上也是我们欣赏分析民间年画时应把握的方面。
2、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门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做装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3、风筝是同学们熟知并喜欢玩的民间游戏品,是传统的体育运动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风筝在我国起源较早,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南北朝时期。开始用于传递书信,唐以后花演变成为玩具,又在上面加竹笛和丝弦,风吹后发出的声音如筝一般,故名风筝。风筝又是集科技与艺术于一身,融运动和娱乐为一体的艺术品。在我国南北广为流传。其中,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等都是扎制品风筝的著名产地。
《沙燕》是北京风筝。北京风筝已有300碑的历史。其风筝扎制工艺精细、构思奇巧、型匀称、式样繁多,极具特色,沙燕即是其表。北京沙燕风筝,造型夸张,强调燕子双翅的力度与尾翼的舒展,强调燕眼与爪的尖锐捷。其图案装饰丰富多彩,头部、腹部为固定的样式,胸部可绘以多种纹样,如蝙幅纹、云气纹、牡丹纹,取其吉祥之意。其设色艳丽,注意风筝高飞后的远看效果,同时也注意细部描绘技艺和色彩的表现。
4、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产于陕西凤翔县的泥玩具《挂虎》。书中挂虎属于挂片类,是馈赠亲朋礼品。在当地至今还有小孩过满月、生日时,外婆家送挂虎或坐虎给孩子们挂在家中的习惯。据说有避邪、吉祥的作用。为什么人们藉以各种姿态的虎的形象来寓意驱邪,表达保佑平安吉祥的祝愿?传说虎为兽中王,可籍虎威驱赶一切恶兽。另外,”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等又是人们对孩子健康的比喻、表述。出于这种愿望和企盼凤翔的挂虎配色一般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墨线勾画轮廓。这种色彩配置,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这是一种三原色的对比配置,产生对比强烈、醒目鲜明的效果。黑线勾画,使过分对比的色块得以缓和,避免了”火气“的弊病。
传统的泥、布玩具,在造型上也充分地考虑到其形式、制作技巧等因素与物品的实际用途有机地结合。玩具多重手感的要求而为团块造型。即将虎的腿、尾等处理得很短小,孩子们玩耍时不易损坏。在造型上形成了一种憨态可掬、稚拙可爱的审美趣味。
5、民间美术的寓意象征的特点,还大量表现在广大劳动妇女的刺绣品之中。这些刺绣品多绣于鞋、枕头、肚兜、袜底、鞋垫、荷包、香包等小件物品上。这些刺绣纹样大都隐喻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祈求子孙万世、幸福长寿之意。如前所述,民间美术的纹样大都是约定俗成的寓意符号,如:鱼、蝶、鸟、鼠喻男子,花、莲等植物多喻女子。”鱼戏莲“、”蝶恋花“即隐喻男女的爱慕。这种用凤、牡丹、鱼、莲等组成的图案是先民对繁衍崇拜的延续。
6、编织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各种编织工艺。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各类编织品就有 100多种。织法种类多样,造型美观、大方,实用结实,粗中有细、净中有色是我国传统编织品的特色。编织品可分六大类:竹编、草编、藤编、柳编、棕编、葵编。产品可分篮、盘、萄、篓、提包、帽、鞋、玩具等等。欣赏课本上的图例,我们从这些编织品精巧的构思、合理的结构、巧妙多变的织法,就可领略到这些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智慧的民间工艺品之美妙了。
7、常熟花边的生产是二十年代初从上海发展过来。且多由上海提供图样,上海打样师 则又来自山东烟台和青岛。六十年代以来,常熟花边在艺术上大有进展,尤以雕绣见长。它 以精巧的技艺在不同布料上绣制各式花样,然后在一定部位剪去底布,使之镂空,以衬托主 题,使花样有立体感。传统常熟花边,多在白布上绣白色花样,或在米黄布上绣灰色花纹,故有称之为” 常熟黄白台布“。后来又增加了棉麻交织,针法也发展了彩绣、抢绣、编结绣等三十多种。品种更为丰富。
课后语:
1、这是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欣赏课,让学生在搜集整理民间美术作品的同时就学到了一些知识,他们搜集整理了好多图片和实物资料,还有的作品是自己制作的;并开始尝试自己把课题的主要内容讲出来,也许还不够成熟,但已经在自主学习的方向努力了。
2、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话并不多,但却要化更多的精力去备课。
第十七讲 传统工艺美术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外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概念、种类和造型特点及其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
2、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时代、思想意识、服务对象审美趣味与艺术形式的关系。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
1、启发学生将“罗可可”家具与下一讲的现代家具作比较,体会艺术功能与审美观念的变迁。
2、强调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美术的服务对象不同,从而体会不同的功能要求和审美趣味的变化。
3、强调作品之间的比较,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作品。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工作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概述如何欣赏外国传统工艺美术。
2、复习肯定中国工艺美术的成就,设疑导思。
3、揭示课题:第十七讲 外国传统工艺美术
三、传授新课:
1、分析欣赏《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和《黄金人型棺》: 出示投影。
提问:这件作品为什么采用珍宝和黄金制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分析欣赏古希腊陶瓶: 引导学生欣赏。观察陶瓶的样式。观察陶瓶的瓶画。教师总结。
3、教师总结。
4、分析欣赏《林岛圣经封面》: 引导学生欣赏。材料相同: 用途相同: 美感不同: 教师总结。
5、分析欣赏“罗可可”风格的客厅和家具工艺: 出示投影。
提问:大家看这个客厅和家具与我们现代的居所和家具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同样以珍贵的材料制造,同样追求豪华富丽,为什么黄金面具、圣经封面和“罗可可”的装饰艺术在美感传达上有所不同?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古希腊陶瓶有哪几种风格?
八、下课礼仪:
第十八讲 现代设计艺术
一、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和理解教学目的
1.教材讲了服装设计、商品包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和室内环境设计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虽然统摄在“现代”这个标题之下,但这几个方面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按照常规,这四个方面平分课时,常常会有“雨过地皮湿”之感,不能深入下去,于是我以“商品包装设计”为重点,以可口可乐饮料瓶为突破口,体现教学目的中的“通过赏析,使学生知道工艺美术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同时,进一步由教材内容开拓开去,深挖下去,进一步了解教学目的中“了解时代、思想意识、服务对象、审美趣味与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
2.为了使学生直观体验,我设计了一些电脑课件收集了一些实物资料。
3.我在使用这些资料方面不是仅仅停留在“证明”教材的结论,而且通过对比,使学生加深材料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如:玻璃、金属、塑料盛体各自的优劣:玻璃易碎,携带开启都不方便,易拉罐除了携带开启方便之外,容量也更大,但造价较高;塑料包装更趋于人性化可重复开启,更卫生,好使用。)通过启发学生讨论、探究,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有关开拓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精神。(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包装设计的完善确实提出很好的设计思路,如:大可乐塑料瓶,可以借鉴色拉油瓶的把手设计,更方便倾倒;
易拉罐拉口的地方可以翻出一个方便吸嘴等。)
4.教案设计中贯穿批判精神,让学生从身边的商品包装中列举不符合现代设计艺术的例子。(如:月饼的包装,过于豪华,虽然美观,但不经济,也不适用。)
5.在教学中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的特点,以及如何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使现代商品设计能中西合璧,互相辉映。(如:中国名酒五粮液的包装:最普遍的玻璃瓶装——瓶颈拉长,瓶身中部向内缩进,有曲线美,色彩更华贵——造型简洁,晶莹剔透,借鉴西方设计——瓶身更加纤长挺拔,中西合璧,瓶颈瓶口似葡萄酒瓶,瓶身似中国酒壶造型——
瓶身为西方酒瓶造型,但内部装饰有“一帆风顺”,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现代设计的特点。
在这一课的设计中,我基本上能把握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的灵活组织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适当加以发挥,引申,既沿着教材的思路,又突破了教材的框子。
二、在板书,电脑字幕、插图设计上,我也花了一些功夫
1.体现方便思考的原则。如我在讲牛仔装的“适用、经济、美观”三者关系时,设计了一张图表; 2.体现直观原则。如在不同年龄对“适用、经济、美观”的侧重时,我又设计了一张图表: 青年:美观——适用——经济 中年:适用——美观——经济 老年:经济——适用——美观
3.体现开拓思维的原则。如我设计汽车造型和坐具造型时,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总结出他们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实用——实用美观并重——仿生、抽象与幻想
三、教学中贯穿“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我教学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我体会到教材就像是剧本,教师仅仅是导演,而学生才是演员,教师只需要在教材和学生中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在教案的设计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看(包括读书)、去想、去说(包括讨论、辩驳)、去体验,所以我在最后还加上一个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课堂环节。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学生在整个课堂上不能单一地以听觉器官活动为主,只有听、视、触诸感官交替、联合使用,才能更好地激起积极的思维与表达。因此,我的课件是实物、幻灯、手工交替使用。不但可以活跃气氛,而且有助思维,激活创造思维。
综上所述,我在教学中竭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原则,但我的教学经验还不丰富,无疑诸多不足之处,敬请领导和前辈们指正。
第十九讲 世界文明古国雕塑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欣赏,使学生了解文明古国的雕塑,特别是古希腊雕塑在西方雕塑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古希腊雕塑艺术风格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西方美方所崇尚的理解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写实精神所形成的原因。
2、欣赏古希腊的雕塑作品,领悟其美感性,了解其艺术风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明古国→文明古国雕塑(板书)
二、新课
1、欣赏古埃及雕塑
①分为三时期:古王国时期、中王国时期和新王国时期 ②欣赏《门考乌拉王与王后像》 ③欣赏《书吏凯伊像》
2、欣赏古亚述雕塑 ①分为前期和盛期 ②欣赏《受伤的母狮》
3、欣赏古印度雕塑 欣赏《舞王温婆》
4、欣赏古希腊雕塑
①揭示西方美术传统崇尚的范式 ②欣赏古希腊雕塑作品 a.欣赏《掷铁饼者》
出示图片(投影)教师介绍(板书崇尚体育)b.欣赏《命运三女神》 c.欣赏《拉奥孔》
出示思考题,让学生回答:
⑴《拉奥孔》表现神话中一个什么故事?
⑵雕塑怎样表现出怵目惊心、惨不忍睹?怎样表现痛苦和恐慌? ⑶雕塑的构图有哪些特点? d.欣赏《米洛的阿芙罗蒂德》
A.出示图片,教师讲解(板书神话传说)B.欣赏曲线美 ③古希腊雕塑在西方美术中的重要地位
a.让学生自学99页最下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b.揭示古希腊雕塑在西方美术中的重要地位。教师板书:民主政治
三、总结全课
四、作业:课后思考、复习题 《世界文明古国的雕塑》课堂教学实录
布置课后作业:你对古希腊雕塑的特征有怎样的感受?要求:包括以本课的作品和以及自己查阅的作品为例,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可以结合历史、地理、文化、商贸等等因素来分析。800--1000字。
为了同学们能够顺利的完成作业,可查阅以下两本书:
《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师教研室 编著1990.5 《西方雕塑这棵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10
第二十讲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教材分析:
外国雕塑的历史十分悠长,从原始社会到各大文明古国,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从近代到现当代,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时期创造了数量众多的雕塑精品。这节课是外国雕塑欣赏的第二节——《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欣赏》。
继古希腊艺术之后,15、16世纪,在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这就是文艺复兴。它借用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语言,唱出新文化的赞歌,它标志着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这一时期的艺术伴随着人类的思想解放,无论在创作观念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显示了旺盛的个性自由和世俗精神。特别是雕塑,饱满地赞颂了人的内在力量与智慧,表现了巨大的信心与宏伟的气魄。
本课讲解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时,其中最主要的是介绍意大利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的雕塑,通过对他作品的分析,了解文艺复兴背景下的人文主义。
教学目的:
根据新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美术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捉高他们的审美晶位。本着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结合本文特点和学生实际,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欣赏米开朗基罗以及同时期雕塑家的作品,使学生了解文艺复兴时期雕塑的总体分割和形象特征,从而领悟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观念。
2、能力目标
通过欣赏,使学生理解雕塑的艺术语言,并能感受作者通过雕塑所表达的内心情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3、情感目标
用观察、讲述、提问、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兴趣。教学重点:
通过对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的分析,体会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中独有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手段:情境法、观察法、讲述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1、导入;(1)先后播放两段节奏不同的音乐,鼓舞学生跟随音乐节奏在纸上随意画线,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状态。
(2)让学生比较邻近同学画的线条,每个人画的线条肯定是不同的,引出格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引出著名诗人但丁,提问引出“文艺复兴”。
(3)什么是文艺复兴:
播放一段视频,提示学生注意短片中的解说词 关键词:(学生回答)起源于十四世纪中叶 意大利 人文主义者
14世纪时,随着工场手工艺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从而在文化艺术上开始出现了反映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时期。
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而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达的典范,他们力图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典文化。
所谓的“文艺复兴”其实是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4)文艺复兴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点击米开朗基罗引入课题——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2、米开朗基罗生平简介(着重介绍米开朗基罗的多才多艺)米开朗基罗
(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1564年2月18日米开朗基罗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
。在89年中,米开朗基罗为后世留下了为数众多的艺术杰作。其代表作有雕塑《哀悼基督》、《大卫》、《被缚的奴隶》、《
垂死的奴隶》、《摩西》等;绘画《西斯廷礼拜堂天顶壁画》、《最后的审判》、《圣家族》等;建筑有:佛罗伦萨的美第奇教堂、劳伦齐阿图书室前厅、罗马的卡比多广场建筑群等。
3、代表作《大卫》赏析(1)《大卫》的故事简介:
大卫是古以色列国的一个牧童,善于投掷石弹,当非利士人侵犯以色列时,他用石弹打死了敌方的巨人哥利亚,保卫了祖国的城市和人民。赢得了人民的信任,最后成为了以色列历史上伟大的王。
(2)《大卫》的创作背景:
1501年,已经成名的26岁的米开朗基罗受到佛罗伦萨市政府的委托,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
(3)欣赏《大卫》欣赏《大卫》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特点,用细节展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A分析动作和神态及动作与神态的矛盾关系(在提问中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请同学们注意《大卫》雕像的重心、左手与右手以及神态:(细节放大)重心左脚右脚轻轻点地 放松 矛盾
左手自然垂下 右手搭在肩上
神态眉头紧锁,以警惕的眼光凝视着前方显得十分严峻 左手捏着石块 右手拿着投石器
这种放松与严峻是一种矛盾、对比,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正是米开朗基罗巧妙地设计了这一矛盾对比关系,使得《大卫》这尊雕塑获得了永久的魅力。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也体现了这一种策略
B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处理
巨大的雕像神化对象,人们视为保卫国家之神,这体现了米开朗基罗的英雄情结 裸体的姿态
历史上米开朗基罗也曾积极投入到佛罗伦萨市民争取自由的斗争中。C视觉效果上的处理
头部头部加大,颈部加长夸张 手部比常人更粗更长
处理的目的(讨论并总结):从视觉感受上和空间透视上都产生一种巨大的震撼感和宏伟的力度感。
4、《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赏析
(1)《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的设计安放位置和原始意图
《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是米开朗基罗为罗马教皇朱理二世所作的陵墓雕塑,教皇在陵前安放奴隶像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威。
(2)欣赏《被缚的奴隶》:我们一起从来分析一下《被缚的奴隶》 动作分析身躯扭动似乎在挣脱着什么 矛盾
肌肉强壮有力,绷紧着
细节分析(细节放大)手臂上薄薄的布条看似一用力就能挣脱
身躯被一条象征性的绳索缚着,突出的肌肉蕴含着极大的力量,但又不能施展,只能举头祈求解脱。创作意图:梦魇一般的心境,渲染了一种悲剧色彩,体现了争取自由和渴望解放的精神,正如米开朗基罗的个性和激情却被看不见摸不着的神权死死的压住,充满浑身的力量却无处可使,内心郁闷就像梦魇一般的无力。
(3)欣赏《垂死的奴隶》(包括:动作分析、细节分析和创作意图)头——仰起;身躯——舒展;胸部的绳索——似乎已经松开;神态——安详
这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不像即将死亡,更像刚从梦中醒来,伸一个懒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与其说是垂死挣扎,不如说是挣脱束缚后的舒展,因为在这个形象上没有一丝痛苦与痉挛的表情。
(4)对比《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教皇原始意图和米开朗基罗的创作构想
教皇原始意图《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是米开朗基罗为罗马教皇朱理二世所作的陵墓雕塑,教皇在陵前安放奴隶像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威。
米开朗基罗的创作构想这两尊雕像表现的仿佛不是奴隶,而是两个英勇的斗士,人的尊严达到了完美地体现。米开朗基罗在这两个雕像中先后暗喻着一种思想的斗争和精神的解放,他把人类对自由的追求通过奴隶那充满力量的躯体与象征禁锢的绳索之间的对抗深刻的表现
5、《摩西》赏析:简要介绍
(1)故事简介:《摩西》是米开朗基罗为罗马教皇朱理二世所作的陵墓雕塑中的另外一尊著名雕塑。摩西是圣经中的以色列人的首领,摩西为以色列人订立了十项律法,名为《十诫》;但人们贪图享乐而违背了法规,摩西闻讯大怒,并将刻有十诫的石板摔碎。
(2)赏析:米开朗基罗表现的就是摩西愤怒的瞬间。雕像中的摩西头上长有象征“智慧”的一对犄角,他双臂肌肉发达,手上青筋暴露,仿佛积蓄着无穷的力量。他左脚向后伸出,好象马上要站起来。虽然怒气冲天,他仿佛是大自然最本质力量的化身,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中包含着艺术家对祖国命运的高度关注,和对人的尊严的无上崇敬,是作者人文主义思想的结晶之作。
(3)作业:关于《摩西》的材料很多,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
6、赏析《昼、夜、暮、晨》四雕塑:
米开朗基罗为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的陵墓制作了几尊著名的雕像,成为他创作盛期最后阶段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昼》、《夜》、《暮》、《晨》这四尊雕塑。(重点欣赏《夜》)
(1)解读细节:(细节放大进行分析)猫头鹰黑夜的象征 丑陋的面具暗喻噩梦缠身
(2)结合雕塑品味米开朗基罗自己为《夜》配的一首诗(配音朗诵)睡眠是甜蜜的,成为顽石更是幸福,只要世上还有罪恶与耻辱的时候,不见不闻,无知无觉,才是我最大的快乐。因此,不要惊醒我啊!讲话轻些吧!
(3)让学生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的背景,课后自己体会《夜》的内涵(课后思考)
7、总结米开朗基罗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风格 性格特征:富有激情,刚正不屈,追求自由
艺术风格: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常用象征手法、善于运用矛盾对比
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风格,正如但丁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精髓内涵。
8、最后,以古典主义大师巴赫《船歌》为背景音乐,浏览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他雕塑作品。
第二十一讲近代雕塑
教材分析
在整个19世纪中,欧洲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这时期外国美术的重要成就也集中地体现在欧洲主要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特别是法国,它是西方文化艺术的中心,西方近代美术主要流派的发源地,是欧洲近代美术的缩影。
本讲正是介绍这一时期法国艺术巨匠罗丹等人享誉欧洲的杰出作品。通过作品介绍,使学生了解罗丹雕塑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内涵,领悟罗丹在每件作品中所融进的真切情感。罗丹的雕塑技艺精湛,内在情感的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继承前代大师传统的同时,还开启了现代雕塑的新纪元,是继米开朗基罗之后,西方雕塑史上又一位卓越的巨匠。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以法国为中的近代雕塑的艺术成就及风格。
2.通过欣赏罗丹等人的雕塑作品,使学生领悟到雕塑可以深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通过雕塑这一艺术语言对自己情感的抒发。
教学重点 .
1.了解近代雕塑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乙通过欣赏罗丹的作品,领悟其内心情感的表达。教学设计 1.导入:
西方雕塑经过古希腊和文艺复兴两个时期的艺术积淀,已经形成雄厚的传统精神。经过17世纪和18世纪,西方雕塑基本上是对这些传统的继承和模仿,到了19世纪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出现,使西方雕塑不仅在艺术精神上继承了雕塑的传统内涵,而且还发展了雕塑创造的新观念与新形式,特别是在对雕塑深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内涵,刻画人物形象的内在品格与个性特征方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近代雕塑特有的风格。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西方近代雕塑。
2.讲授新课:
①19世纪的法国是西方美术的中心,它不仅人才辈出,而且是西方近代美术主要流派的发源地,是欧洲近代美术发展的缩影。
②近代雕塑艺术的风格及形成
近代雕塑打破了过去古典雕塑常用的综合的象征的表现方式,选择如实地表现历史事件的真实场面。例如罗丹的《b口莱义民》、吕德的《马赛曲》等,都是用雕塑这一艺术语言,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法国人民为保卫自己的祖国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史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们热爱祖国的高昂热情。
近代雕塑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激情和革命气质。⑧介绍19世纪法国雕塑巨匠罗丹及他的作品(幻灯)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年)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奋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学院派的束缚,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对于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及对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罗丹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对资产阶级腐朽势力深恶痛绝,他经常通过雕塑这一艺术手段,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罗丹是近代雕塑艺术巨匠。
《加莱义民》
这组雕塑以恢宏而真实的历史情境,表现了一种极为悲壮而崇高的精神气节与牺牲行为。以精致而深刻的心理表现,形象地刻画了在死亡面前,不同人物的情感与个性。同时,还以独特的群像形式,突破了传统的纪念碑雕塑的程式(详细情节请参照课文讲解)。
《思想者》
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体塑造融于一体,体现了罗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罗丹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藏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
《青铜时代》
以一个像植物一样律动而舒展的青年人体,表现人类刚从自然束缚中苏醒过来的状态,以象征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时代特征。这件作品与学院艺术的风格迥然不同,因而受到攻击和诋毁,成为艺术界争论的对象,不断地遭受攻击。但是历史证明,罗丹的这件人体雕塑,是人类文明初始的真实象征和生动写照。
《地狱之门》
这件大型雕塑共有186个形象,是根据但丁的《神曲·地狱篇》构思创作的,历时达37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年还在修改。《地狱之门》代表的是罗丹更为内在的痛苦与压抑的灵魂。以上我们欣赏了罗丹的4件享誉世界的雕塑作品,大家想一想,罗丹的雕塑作品是如何表达他内在的情感的? ④欣赏吕德的《马赛曲》
这是一件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浮雕作品。是以1792年法奥战争中,马赛人奔赴巴黎保卫年轻的共和国为历史背景,表现当时法国人民高昂的革命斗志和爱国热情。这件雕塑装饰在巴黎明星广场中央的凯旋门上。
3.课堂小结:
19世纪法国的雕塑艺术成就斐然。它们在传承前代大师传统的同时,还开启了现代雕塑的新纪元。罗丹是继米开朗基罗之后,西方雕塑史上的又一位卓越巨匠。
大家讨论一下《bD莱义民》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思想者》是怎样表现人的精神意识的? 教师总结:(略)思考题
①罗丹是如何通过雕塑这一艺术语言来表达他的内心情感的? ②近代雕塑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教材分析:传统雕塑的衰落,从而促进了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艺术观念、表现手法、工艺材料及动态雕塑、软雕塑,出现多元文化发展局面。尤其是架上雕塑《艰苦岁月》《邓小平像》及城市雕塑得到进一步发展。集中体现了中国现代雕塑的特点和精华。、学生分析:由于学生经历、知识面的差异不同,对事物的欣赏也不同。因此,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雕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融入美术专业知识。、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现代雕塑、2结合实例了解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特征,提高欣赏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现代雕塑艺术特征,创作思维。、教学难点:区别架上雕塑与室外大型环境雕塑的特征。、、教学关键:联系实际,总结现代雕塑主题思想、、教学分析:突出学科特点,发挥视觉艺术功能,以典型作品为例,结合实际,突出思想性,艺术性,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看图中这时什么地方的雕塑?(老虎滩《群虎》)再看这是什么时期的雕塑?(《马踏匈奴》古代雕塑)比较现代雕塑与古代雕塑不同特征。引入现代雕塑、三、讲授新课、㈠发展概况:中国传统雕塑发展到近世宗教雕塑衰落,民间小型雕塑兴起,但未形成主流。辛亥革命前后到欧美学习,促进中国现代雕塑发展。进入80年代后,中国雕塑在艺术观念、表现手法、工艺材料等方面出现多元文化发展局面。、㈡大型纪念碑雕塑、⒈《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记载虎门销烟至全国解放百年革命斗争史。、⒉真实反映历史史实、《收租院》采用真实场景。早期中国现代雕塑代表,充分利用写实手法,中西融合,被誉为中国雕塑史上的革命。、⒊架上雕塑:、《艰苦岁月》潘鹤、《日日夜夜》张得蒂、《邓小平像》程允贤、⒋城市雕塑:⑴名人纪念性雕塑、⑵园林雕塑、⑶街景雕塑、⑷城标雕塑、㈢过程:架上雕塑与大型室外雕塑不同特征(环境置换)、架上雕塑:学术性、探索性较强,展于小型展馆又室内欣赏功能。、城市雕塑:有鲜明影像及演绎性、环境性,生活性相配合,对主题确立、形象设计、材料运用、体量高度都与环境密不可分。、四、结合实际,浅谈现实环境中的雕塑。、第二十三讲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课型:欣赏课
教学内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一、教学目的:欣赏课是通过美术欣赏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进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根据高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及当前美术教学实际情况确定:
1、认知目标:认识和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艺术观念与风格。了解其在西方绘画中的重要地位,能够掌握欣赏外国绘画作品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西方绘画的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能够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对西方绘画艺术的重大贡献,学习艺术巨匠们勤奋、刻苦、钻研的精神。感受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形式美感。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达·芬奇等人绘画作品的欣赏,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总体风格和造型特点进而掌握这一时期审美观点的变迁。
三、教学难点:难点为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教材分析与学生特点,采用比较法、“欣赏——讨论——启发引导——归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采用“自主探究”的原则,使学生学会欣赏美。教学手段为多媒体教学,实施创设情景,强化学生独立思考意识,点拨导思,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前收集资料(文艺复兴时期巨匠的资料、代表作等),学生分组,有助于他们更好的欣赏作品。
七、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分组。全班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欣赏。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欣赏的同时训练了创造性思维。
(一)导入新课:(3分钟)播放视频,课前渲染,提问导入。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在一段美妙的歌声中来欣赏一个短片。打开课件,播放一组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的视频。(图1)问:同学们,你们熟悉这些作品吗?它们是什么时期的?刚刚听到的是一首哪个国家的什么歌曲?(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帕瓦罗蒂·《我的太阳》)
刚才我们随着美妙的歌声,欣赏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部分作品,我们的思绪又回到自由浪漫艺术文明著称的意大利,而最早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为名,揭开序幕的,是以人文主义为旗帜的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西方绘画艺术乃至整个美术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去欣赏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去感受这些作品的思想内核。
在欣赏之前,请问: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有哪些?(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文艺复兴三杰〉、波提切利、提香、扬·凡·爱克、勃鲁盖尔、乔尔乔涅、丢勒、荷尔拜因等。)
(二)讲授新课:
单击课件,出示课题——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图2)
1、我们想要知道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有些什么特点,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中世纪的生活特点,来看一段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的视频。单击课件,播放视频——《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片段。
通过视频,我们简单了解中世纪人们的生活,请问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基督教神学无处不在的宗教世界。人们的生活很多是和宗教密切相关的。)请学生用几个词语概括中世纪人们生活的特点,教师小结。(宗教、刻板、冷漠、沉郁、麻木、灵魂等)。(图3)中世纪的社会生活决定了这一时期的绘画特点,接下来我们在课中可以通过和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比较来进行了解。
2、展示一组本课将要欣赏的作品,并让学生带着一个问题去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两个主要特征?)
(1)首先分析欣赏达·芬奇的两幅作品。播放一段简介达芬奇的短片。(图4)看了这个介绍,我们了解到达·芬奇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非常杰出的代表人物,靠他的勤奋钻研在各项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①同时展示中世纪的绘画作品《圣母子》和达·芬奇的传世之作《蒙娜丽莎》。(图5)问:哪幅画是达·芬奇的著作?《蒙娜丽莎》
请各组讨论分析比较这两幅画在作品内容、表现形式、绘画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中世纪,艺术成为基督教的工具,无论雕塑还是绘画,其题材内容都取自圣经教义,所以,人物形象也都是虚构的概念化形象,即没有现实生活的依托,又没有科学知识的根据。中世纪绘画在人物的塑造上,人体一般直立,张开双手,无体积感背景。采用象征和寓意的表现手法,很少具体的描绘。人物没有动态,没有表情,没有生命力。
我们再看看《蒙娜丽莎》这幅画,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作品,宗教题材世俗化。首倡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的传统,着重空间透视和人物的造型。
问:同学们,你们看到《蒙娜丽莎》这幅画第一感受是什么?
感受到一个自然的、清纯的、幸福的、神秘的贵妇形象,她来源于人世,超脱于人世。
之所以这幅画具有人文精神的特征,首先正是画家在题材上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人物,具有人的真情实感。单击课件,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了解这幅画的创作背景。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蒙娜丽莎的微笑和形象——这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图6)
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她的手部特写。蒙娜·丽莎的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
问:整幅画的构图是怎样的?(金字塔型的三角型构图)。(图7)问:这种构图有什么好处?(使蒙娜丽莎显得大方、端庄而稳重)。
最后从人文主义精神方面进行小结——《蒙娜丽莎》作为文艺复兴的启蒙作品,作为一件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绘画作品,它率先冲破了把人都画成木乃伊一般的传统表现手法,画家赋予了人物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光彩,将真实生活中的人物情感与艺术创作中的写实手段紧密地凝为一体,并表现出思想解放的时代特色和科学精神,所以,《蒙娜丽莎》是西方绘画中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图8)
②展示《最后的晚餐》。我们再来看看这幅作品。这是一幅表现基督被捕前和门徒最后会餐诀别场面的湿壁画。现藏米兰圣玛丽亚德尔格契修道院的饭厅。
巧妙的构图和独具匠心的经营布局,使画面上的厅堂与生活中的饭厅建筑结构紧密联结在一起,使观者感觉画中的情景似乎就发生在眼前。
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当耶稣入座后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做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
问:同学们,这幅画上有十三个人,请你们讨论分析这幅作品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找出耶稣和犹大。单击幻灯片背景依次出现十三人的名字。教师依次模仿他们的动作、表情、言语。(图9)
耶稣坐在正中,头部正受到背后窗户亮光的衬托,格外突出。边上是他的十二个门徒。从右往左,在第一组里第一个是西门,他富有政治斗争经验,沉着镇静,大有临危不惧的样子,正在冷静地观察每个人的反映,以便找出那个叛徒来。第二个是达陡,他似乎正在等西门拿主意。第三个是巴太,把身子探向西门,双臂却伸向耶稣,似乎在问西门:“你说会有这种事吗?””
在第二组里,斐理双手按胸,面向耶稣,似乎在尽力表白:“主啊,我决不干这种事!”性格暴烈、被称“雷霆之子”的大雅各,听了耶稣的话立即火冒三丈,拍案大叫,伸开双臂,把酒杯撞翻。他背后是多默,向耶稣伸出一个手指,似乎在问:“真的吗?那个出卖你的人是谁?”
从画面的左边的第一组中,忠厚老实的安德烈目瞪口呆,抬起双手惊愕得说不出话来。小雅各伸出左手从安德烈背后伸向老彼得,似乎在劝老彼得不要莽撞。体格健壮的巴多罗米欧两手扶案,身向前倾,全神贯注地等待耶稣的命令,准备立即采取行动。
在左边第二组里,约翰面带悲伤,他从不怀疑耶稣的话,把头靠向右边的老彼得,似乎在听老彼得说话。以刚猛著称的老彼得满脸杀气,虬髯怒张,探过身来,左手按在约翰肩上,似乎在问:“你知道叛徒是谁吗?”弯曲的右手紧握着一把餐刀,恨不得立刻杀掉那个叛徒。在彼得胸前,心怀鬼胎的犹大紧靠桌边,右手握着钱袋,背后是彼得握着刀子的手,他恐惧地向后侧身,把脸藏在暗处,以掩饰自己的紧张心情。
整个画面充满强烈的对比。从势态上看是静与动的对比。这幅画对人物的微妙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问:以前的画家画《最后的晚餐》,构图基本上是耶稣与门徒围桌而坐,这幅画画面中的十三个人也可以围成一张圆桌或者让耶稣单独坐一边或让犹大单独坐一边?但是却没有,而是大胆地让人物全部面向观众,一字摆开。为什么这样安排人物?
图10(耶稣坐在正中,格外突出。十二门徒分成4组,每组3人,每边两组。各组之间由人体的倾斜和手臂的穿插而互相呼应,使画面更加集中,更加完美,更具有形式美,使画面在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又有统一,避免了构图上的单调与绝对对称。)
小结。(图10)《最后的晚餐》以圣经中耶稣与叛徒犹大之间的冲突,来表现人类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表现特定的人文主题,高扬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这幅壁画巧妙的构图和独具匠心的经营布局,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它的问世而使达芬奇名扬世界。
(2)分析欣赏拉斐尔的作品。图11 刚才欣赏了达·芬奇的作品,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也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的代表作。简介拉斐尔。(图11)
呈现《西斯庭圣母》。作品完成于1514年,现收藏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图12 再同时呈现中世纪的圣母图。(图12)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引导:表情有什么不同?背景有什么不同?情感状态有什么不同?产生不同的原因?(中世纪的圣母圣子图表情严肃,没有母子间的那种温情。而拉斐尔体现出自然的美,母子间的亲情。因为中世纪对人性是压抑的。拉斐尔通过他的画作希望回归自然人性。)
问:这幅画的构图有什么特点?(此图采用了较为稳定的金字塔形构图,构图比较严谨,空间透视处理得极好。均衡的三角形,由于上下左右不平衡的对比,使画面平添了生意。)
最后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幅作品的特点。图13(3)分析欣赏杨·凡·爱克兄弟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请同学们比较《最后的晚餐》和《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两幅画,比较它们的画面效果。(引导:为什么〈最〉显得残破不清,而〈阿〉非常写实)。(图13)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幅作品新颖而又富于独创性。
①、革新油画材料所表现的油画形式。(此前,画家们只是用鸡蛋清来调和颜料,而扬·凡·爱克发现可以用松脂、亚麻油或者核桃油来做调和剂,这样能够使颜料更加易于调和,运笔也更自如,而且挥发得快,等一层干了以后还可以反复描画,这样就为描绘细节提供了许多便利,画出画来颜色也格外鲜亮。直到今天,扬·凡·爱克的作品仍然完好如初。)
②、所表现的这种男女组合的全身双人肖像是史无前例的。
③、背景是十分真实的室内景,也是罕见的。(作品在光影、体积、空间、质感的塑造上,在色彩的饱和度、鲜艳度、刻画的精确度、真实程度和深入程度上都超越了同时代的意大利,这种超越有艺术观念上的不同,有技法上的差异,但最主要的是绘画材料学意义上的划时代的突破。)
④、有明显的情节,即正在举行结婚仪式。(画的左下角有一双拖鞋,寓意为正在举行结婚仪式。)(4)通过前面这些作品的欣赏,同学们已基本掌握了欣赏方法,现在请欣赏这一时期著名画家波提切利的作品《春》和提香的《天上的爱和人间的爱》。
画面的情节是在一个优美雅静的树林里展开的。美丽端庄的维纳斯位居中央,她以闲散幽雅的表情等待着春之降临。在她右边,三位女神互相携手翩翩而舞,画面最左边是主神宙斯特使墨丘利,在维纳斯的左边,花神全身披戴着饰花的盛装,正以优美飘逸的健步向观者迎面而来,她身后是春神和风神。这种对于人性的赞美,在波提切利的作品中具有非凡的美感。波提切利以其秀逸的风格、明丽灿烂的色彩和流畅轻灵的线条,在文艺复兴绘画作品中独树一帜。
提香的艺术特征:色彩的大胆运用、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浪漫主义气息,成为日后欧洲绘画发展的主要线索之一。《天上的爱,人间的爱》这是他的代表作。
《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描绘的是民女美狄亚与维纳斯的相会,又名《圣爱与俗爱》。饱满热烈的色彩,丰满充实的形体,大胆坦诚的感情,将天上与人间的情感进行了最崇高的对话——爱既是神圣而纯洁的,又是现实而美好的。
此画是提香描绘女性美的早期作品,作品具有牧歌式的情调,宁静优美。
3、新课小结:我们通过对几位艺术家的作品欣赏与分析,感受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核,我们已经了解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一些特点。展示图示。采用启发——引导法进行总结。(图14)
图14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成就?——从思想内容、表现形式、材料技法三个方面来看——
1、思想内容的突破:人文主义的出现、宗教题材世俗化;
2、表现形式上:重视描写人的创作方法,透视法的发明、解剖学的运用;
3、材料技法的改进:从蛋彩画、湿壁画到油画——因为这三个方面的原因,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思想获得解放、写实能力提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两个主要特征:
1、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以其活泼、健康、旺盛的人文精神,冲击着刻板、冷漠而沉郁的宗教灵魂。
2、以鲜明的人性形象取代了呆板的宗教形象,形成西方绘画史上人文主义艺术的一个高峰。
(三)思考与练习:请学生上前做题。(图15)
1、以下画家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的是: 图15 A 提香、乔尔乔涅、勃鲁盖尔 B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C 丢勒、荷尔拜因、杨·凡·爱克 正确答案是B
2、《蒙娜丽莎》典型地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和人格力量,是一部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品,因为:
A 达·芬奇成功地运用“圣像图”的画法 B 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
C 达芬奇将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在其中 D 它肯定人的价值,颂扬人的力量,表现人性的美 最佳答案D 它肯定人的价值,颂扬人的力量,表现人性的美,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性”,体现人的价值。同时《蒙娜丽莎》也突破了当时受宗教神权的束缚的绘画,素材不再是以庄严、神圣、崇高的宗教人物。
(四)课后练习(图16)图16 本课中还有一幅拉斐尔的代表作,我并没有给同学们作介绍,而是作为作业留给大家。就是这幅《雅典学院》,展示《雅典学院》。这是拉斐尔26岁时作的一幅壁画,画幅达2.794×6.172米,现藏于意大利罗马圣彼得教堂梵蒂冈教皇宫。这幅壁画不仅出色地显示了拉斐尔的肖像画才能,而且发挥了他所擅长的空间构成的技巧。他对每一个人物的所长与性格作了精心的思考,其阵容非常可观。单击画面,播放一段简介《雅典学院》的视频,请学生课后结合教材写一篇《雅典学院》印象,字数300字左右。
第二十四讲 古典主义绘画 教材分析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17世纪到18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绘画作品,供学生欣赏。教师首先应向学生讲明古典主义绘画的概念、风格和技巧,然后介绍三种不同的艺术倾向。
古典主义绘画是利用古代的艺术精神、理想与规范来表现现实的道德观念,它竭力追求一种完美的崇高感,在表现形式上创造一种完整的典范性,塑造一种类型的艺术形象。在技巧上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缓微妙的明暗色调,追求宏大的构图和庄重的风格与气魄。从艺术倾向上分为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学院古典主义。
本课教材向学生展现了普桑、达维特和安格尔的作品,向学生介绍三种艺术倾向的不同风格。教师可以通过画面分析他们的精神所在,使学生领悟到古典主义绘画特有的审美观念。
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研讨,或采取提问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用具方面要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有条件的可展示挂图或使用幻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教学目的
I;了解古典主义绘画的主导思想和艺术精神,以及三种不同倾向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不同风格。2.提高学生对外国绘画的鉴赏能力。
3.体悟古典主义绘画大师们通过绘画这一艺术语言,对自己内心情感和追求完美的心灵表达。教学重点
1.了解古典主义绘画的主导思想和艺术精神,并能识别三种不同倾向的代表作品的不同风格。2.通过画面体悟大师们的情感和心灵的表达。教学设计 1.导入:
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画派,古典主义绘画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画派之一。它利用古代的艺术精神,以古希腊的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绘画为典范,塑造一种类型化的艺术形象,表现某种哲理和现实,宣传一种理想化的崇高境界,被人们称为古典主义绘画。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古典主义绘画。(板书课题)2.讲授新课:
①教师介绍古典主义画派所处的年代及产生的时代背景 ②古典主义画派的艺术特征和三种倾向 艺术特征:
利用古典的艺术精神、理想与规范表现现实的道德观念,宣传一种理想化的崇高境界。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雕塑、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绘画为典范,塑造一种类型化的艺术形象。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缓微妙的明暗色调,并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概括,追求一种宏大的构图形式和庄重的风格、气魄。
三种不同的艺术倾向:
a.以普桑为代表的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义。b.以达维特为代表的宣扬革命和斗争精神的新古典主义。c.以安格尔为代表的追求形式完美和典范风格的学院古典主义。③结合教材的文字与幻灯片,介绍古典主义绘画作品。a.古典主义奠基者普桑的代表作——《阿卡迪亚的牧人》。
b.新古典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达维特的作品——《荷加斯兄弟之誓》、《马拉之死》。c.学院古典主义绘画的作品——《大宫女》、《贝尔坦肖像》。④讨论
a.《阿卡迪亚的牧人》表现什么样的思想主题? b.新古典主义绘画创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3.教师小结:
古典主义画派以古典艺术原则为准绳,在艺术思想和风格上,分化出不同的派系。尽管每个时期不同画家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倾向性,但在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文艺复兴大师身上汲取的传统精髓,却一直是古典主义绘画中永恒、崇高和典范的精神脊梁。特别是在艺术美感上追求完美,表现肃穆,崇尚典雅,创造和谐等方面,更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成为整个西方绘画中令人瞩目的艺术流派。但是古典主义过于僵化的教条和呆板的形象模式,也是被后来浪漫主义所冲击的桎梏。
思考题
1.古典主义绘画信奉的艺术原则是什么? 2.从新古典主义画派的作品中你受到什么启迪?
第二十五讲 浪漫主义绘画
教学目的:
1.认识浪漫主义绘画与古典主义绘画的差异。
了解并感受浪漫主义绘画奔放豁达的艺术风格和颇具幻想的浪漫色彩。
2.提高对西方绘画的鉴赏能力。
3.体悟浪漫主义绘画旺盛的革命激情在绘画中的感召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认识浪漫主义绘画与古典主义绘画的差异。了解并感受浪漫主义绘画的艺术风格特征。
2.体悟浪漫主义绘画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复习提问:
古典主义绘画的总体风格是什么?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哪三个阶段?代表画家及代表作品有那些?
古典主义绘画有什么缺点?
三、导入新课:浪漫主义绘画
四、讲授新课:
浏览书中作品(鼓励学生感受本部分美术与古典主义美术的不同,体会其总体风格)
①浪漫主义绘画诞生的时代背景
1814年3月联军进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下诏退位,路易十八随即登上王位,波旁王朝就此复辟。在复辟年代里,一些知识分子是苦闷的,在文学和艺术上掀起了浪漫主义运动.19世纪20年代,浪漫主义绘画以古典主义绘画反对者的姿态出现在法国画坛。
浪漫主义绘画艺术的主要代表人是: 藉里柯与德拉克罗瓦
②浪漫主义绘画的思想境界与艺术风格
反对古典主义绘画那种尊崇理性规范,摒弃其僵化的教条与呆板的模式,推出自己充满旺盛激情和思想解放的新格局。
在艺术形式上,浪漫主义强调奔放豁达的风格和内在力量的迸发,强调大胆剧烈的运动与构图、饱满充实的色调和流畅激动的笔触。在题材上,重视对民族精神和异国情调以及文学名著中的形象的表现,颇具幻想与浪漫情绪。
浪漫主义绘画是19世纪法国画坛引人注目的一个艺术流派。
③介绍作品
a.籍里柯的代表作《梅杜萨之筏》
《梅杜萨之筏》藉里柯简介:藉里柯(179l一1824)短促的一生与马紧密相连,他自幼崇拜驯马演员,画马的作品多达千幅,最后还因坠马受伤而死于33岁的盛年。
1816年,“梅杜萨”号军舰由于指挥者无能,触礁沉没,军官乘救生艇逃命,并对试图登艇的士兵开枪。义愤填膺的藉里柯当即创作了巨幅油画《梅杜萨之筏》,该画取金字塔式的构图,右下角是已被浸泡得变色的尸体,左面是抱着儿子遗体,衰弱得无法动弹的老水手,第三组人是坚持了14天的幸存者,他们发现了海平面上的一点帆影;正在把最健壮的一个黑人推到高处去挥舞衣衫。画家废寝忘食地工作,在几个月中只到海边去了一下--为了观察乌云密布的天空。
这位写实主义的伟大先驱扎了真正的木筏放在画室里,并请来肝炎病人作模特儿,把在惊涛骇浪中漂流的苦难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你长久地置身画前,会有海浪击身的逼真感。
教师组织学生看画、讨论、说主题,分析艺术特色:
作者以人们在绝处逢生时的激动情景,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海难事件。画面表现了在一种悲壮的气氛中洋溢着对生命的渴求。籍里柯通过作品,暗喻社会与人生的矛盾,而且激荡着一种奋争与不屈的精神意识。在表现形式上,以强烈、劲健、激烈、鲜明和粗矿的风格,与古典主义绘画形成鲜明的对比。
b.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洛瓦被称为“浪漫主义雄狮”,他的作品具有非凡的魅力。《自由引导人民》是他的代表作。
教师结合课文讲解画面的内容与情节。重点讲解作者如何通过人物的形象、动态和神情,来表现法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以及表现形式的浪漫色彩。
c.《希奥岛的屠杀》教师结合课文讲解画面的内容与情节
d.《沙尔丹纳帕勒之死》教师结合课文讲解画面的内容与情节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这两幅画的内容和事件的情节。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画面强烈对比的明暗、跃动的色彩表现、扭结的人物动作所表现出来的恐怖、凄惨和毁灭的视觉效果。
五、课堂小结:
a.浪漫主义绘画的总体风格。(动荡、幻想、激情„„)
b.浪漫主义绘画的缺点。(矫揉造作„„)
六、布置作业:
a.《自由引导人民》中的女神形象代表着什么? b.作品《梅杜萨之筏》表现什么内容?
七、学生欣赏课外相关作品(教师指导)
板书设计:(略)
二十六讲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美术
一、课标要求:
1、了解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这三大美术思潮和现象的基本特点。
2、把握西方近代美术的最基本特征。
二、方法指要:
1、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比较分析法
建议大家通过对比文艺复兴和近代绘画或雕塑的不同得出西方近代美术的基本特征;对比三大美术思潮和现象的不同得出各自的基本特点(对比它们的题材、构图、主角和色彩)。
3、讨论
通过小组内讨论,在合作的基础上自主的得出三大思潮和西方近代美术的基本特征。
三、材料补充:
1、浪漫主义绘画和浪漫主义文学、音乐一样,同18世纪启蒙学说紧密联系:在政治上反对专制的制度,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在艺术上反对因循守旧,尤其反对束缚艺术创作的古典主义学院派。
2、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派的产生得益于自然科学成就尤其是光学成就的启发。当时德国科学家赫尔姆荷尓兹发表了《色调的感觉》和《生理学的光学》,法国科学家希凡诺发表了《色彩在工艺美术上的应用》。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当时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倡导走出画室、去户外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直接描绘阳光下的风景和日常生活。
四、课堂整理:
1、三大流派特点及共性 流派 特点 共性 主要画家及作品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印象主义
2、思考题
(1)作为新创作思想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古典美术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哪里?(2)印象主义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哪里?
3、小论文
写一篇关于西方古典美术与近代美术的论文。(角度、字数不限)
第二十七讲 《印象主义绘画》说课稿
教材分析:
印象主义绘画是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艺术流派。在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启发下,他们对绘画的光线、色彩的表现进行了独到的探索,并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本课向学生介绍了印象主义绘画的许多作品,其中包括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画。从欣赏中,使学生知道印象主义绘画探索的艺术原则和表现形式的独特风格,以及印象主义绘画尤其是后印象主义绘画在主观与客观艺术与自然的关系的革新及重大意义。
本课要讲清楚各个派系的画家、作品的名称、观念和形态的共同点和差异是什么?并重点分析画面色与光的千变万化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使学生听后感到多而不繁,杂而不乱,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了解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及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效果的艺术风格。提高对西方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感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形式美感。教学重点:
认识并了解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与风格。感受印象主义绘画色彩变化的形式美感。教学难点: 对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的理解。教学方法:
欣赏法、讨论法、讲解法。学习方法:
上网查资料法、总结法。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采用现代教学媒体棗网络查找资料,实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强化独立思考意识;点拨导思,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继浪漫主义以后,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就是印象主义绘画。印象主义的画家们走出画室,直接面对自然进行绘画,他们热中于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和对自然的直接感受。他们不象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画家那样强调画面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而是受光学理论的启发,把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作为绘画研究的实验媒体,探索和表现它们在自然光下所呈现的微妙色彩变化。使得画面在色彩上有一个崭新的面貌,为以后现代主义绘画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实物投影欣赏不同画派的作品及网上查找有关印象主义绘画的资料,请学生分析他们之间的异同点,教师最后总结引出正题。)
二、讲授新课:
欣赏印象派画家莫奈和马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是描绘日出时在晨雾笼罩中的港口景象。该画表现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波生动的作画情绪,以往官方学院派艺术的那种呆板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注重对光色效果的追求。
《酒吧侍女》色调明快而热烈。
以上两幅作品先请同学谈欣赏后对该作品的感受是什么?最后教师总结。总结: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风格是活波、生动、明快、热烈、注意光色的变化。
2、欣赏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教师介绍该画的背景及艺术风格和特点:该画描绘的是巴黎附近一个小岛上风和日丽的下午,人们在悠闲散步,垂钓,游玩的场面。画家采用笔触明确,色彩鲜明的点彩画法,在绘画艺术上注意纯粹形式的分析和探索,画面显得呆板而缺乏生气。
小结:新印象主义,实际上是印象主义画派的一个分支,它流行于188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一画派把印象主义绘画发展到了一个极端。他们主张绝对禁止在调色板上调和颜色,而只能以原色的小色点排列或交错在一起,让观众的眼睛自己去起调色作用,很像五彩缤纷的镶嵌画,有人称他们为“点彩派”。
3、欣赏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凡高,高更的作品。《静物:苹果与橘子》
该画中的各种物体,尽管没有像古典静物画中强调的那种真实的质感,但其坚实,硬挺而内在的形体结构给人以独特的感受。色彩单纯、响亮而饱和,在对比中又使画面富有明快的节奏感和韵六律。塞尚的这种理性分析与主观表现,引发了人们绘画观念上的变革。塞尚被20世纪的艺术家们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向日葵》
这幅作品以包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一个画家内心中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的激动。凡高那种狂放不羁的风格对后来的野兽主义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
《塔希提妇女》
这幅画是后印象主义另一位画家高更的作品。画家以饱满而浓烈的色彩、宽大而又果断的笔触、稚拙而又粗矿的线条,将两位土著妇女平实而又厚重的表现出来。画面给人一种浓郁的土著生活气息,充满浑朴天真,神秘而久远的原始感。高更的作品具有主观化的自然情境。
小结:后印象主义画派,注重如何在绘画中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不在片面追求外光和色彩效果在画面上产生的真实感觉,而是具有更为主观化的感情因素和象征性的精神观念。这种观念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二十八讲 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对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介绍,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外国现代主义绘画,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感受和欣赏外国现代绘画作品,了解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操作: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启发学生在读读、议议、看看、谈谈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欣赏外国现代摄绘画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感:培养学生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正确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欣赏方法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教学准备:电脑课件以及相应的投影仪等
设计思想: 《美术欣赏》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尤其要让他们掌握如何去欣赏、认识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是标新立异、多元化的艺术世界,从再现客观世界转变为表现主观世界,表现形式也从具象转变为意象和抽象,与传统的绘画艺术在观念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欣赏难度较大。由于受传统审美习惯以及我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外国的现代主义绘画,特别对广大中学生来讲,这是一个陌生的艺术世界,一个急切想了解的艺术世界。随着改革开放,我们有机会更多的接肋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展览和作品,但人们常常是“许多人去看了,有些人窃窃私议,不说好,也不敢说不好,更不敢说看不伍,而事实是看不值。”(施蛰存语)我们有必要对现代中学生进行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员基础的启蒙教育。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种类繁多、流派纷呈,表现形式和艺术理论也各不相同,它的出现有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哲学的历史渊源,对于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不仅在我国,就是在西方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纺坛,要通过一节课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接受外国的现代主义绘画是不可能的,因此本课的重点以转变学生的欣赏观念为主,以不能把象不象,看懂看不懂作为美术欣赏的标准为线索,通过一些现代主义绘画的代表面家自身从具象到意象、抽象的观念和表现形式的转变,引导学生理解现代主义绘画的欣赏特点,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欣赏美术作品,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学生对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鉴赏能力。课题:标新立异的艺术世界——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教学对象:高二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由于受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我们常用“栩栩如生”这样的词汇来称赞我们认为的 好作品。(通过提问由同学再补充几个“栩栩如生”的近义词,如: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活灵活现„„)但是,我们现在从画册上、展览中看到的许多外国现代绘画作品,其中包括世界级 艺术大师的作品,却再也不能用“栩栩如生”这个标准去衡量了,有的画得不象,有的让人看不懂,这些作品还算不算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怎样来欣赏,这就是本课要与同学 们一起讨论的课题——“标新立异的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课题:“标新立异的艺术世界——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翻开课本138页)
二、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简介: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是指西方国家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绘画 中的某些流派——野兽摄、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的统称。
“现代主义”或“现代派”是和某种新的、非传统的、区别于过去的艺术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投影以上的文字,加深印象。)现代主义的产生并不单是一种艺术现象,它也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有思想根源和 哲学基础。(看课本P138,请同学朗读第二段)(教师概括讲述)(浏览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作品,介绍作品名称、流派、作者。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类作品的表现形式,由教师进行适当归纳。)艺术分三类:具象、象意、抽象。而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是以意象和抽象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提问:与传统购具象绘画相比较,同学们更习惯或容易接受哪一类作品,用一、二句话说明一下理由。出示传统和现代主义绘画作品)
三、要正确认识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要有一个观念转变和适应的过程。
四、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特征(引导学生找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特征)1.从再现客观世界转变为表现主观世界(P43有关文字处划横线)艺术家不再以画得与客观世界逼真肖似为能事,而是以描绘的对象为媒介,表现自己的情感、意趣、意念、思想等主观世界为主,甚至包括潜意识、梦幻、梦境等,为此而将对象按照主观意图子以变形和抽象化处理。(作品配合)2.表现形式从具象到意象、抽象(作品配合)①客观物象并非是绘画艺术必不可少的因素;
②客观物象的描绘反而会损害绘画艺术,于是只有抽象的描绘才是最完美的艺术。投影:毕加索《牛的变形过程》
徐悲鸿刚到法国留学时,只欣赏古典主义写实的绘画作品,当学成回国前,已转向欣赏印象派或以后的现代主义画派了。
五、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欣赏
(提问:你觉得应该怎样欣赏现代主义的绘画作品?以毕加家《三个音乐家》为例,进行适当讨论。)(每一排由一位同学发言,希望出现一些不同意见。)关键在于要学会用视觉艺术的语言来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放录像片《视觉艺术语言的构成》)(放投影片文字)“艺术所要表现的是人们对于生活的种种独特的感受,当我们面对一件艺术品的时 候,重要的并不在于去弄明白它描绘的是一件什么东西,而在于去体验作品历引起我们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前后左右四人互相讨论,分析和欣赏课本中提供的图例,每小组推一位同学准备发言:①首先,哪一幅最能打动你,让你最感兴趣。②作者想表现什么,这幅面给你带来什么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穿插介绍作品和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用视觉艺术的语言来谈感受,调节课堂气氛,及时发现讨论中的热点。)
六、课堂总结
我们初步和欣赏了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了解到不能把象不象,看懂看不懂作为评价的标准,学习了用视觉艺术语言去分析作品,这还刚刚是开始,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中确实有消极、荒诞和艺术趣味不健康的东西。还要进一步学会鉴别和欣赏,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审美能力,真正地感受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魅力。列宁说过:“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课题:第二十九讲 神庙、教堂与陵墓建筑(人教版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艺术欣赏—美术)课时:1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神庙、教堂和陵墓建筑的材质语言、空间格局及功能特点。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及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情感目标: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宗教建筑与陵墓建筑的神秘与庄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神庙和教堂建筑是如何运用形式因素营造宗教氛围的 教学难点:学生对宗教建筑和陵墓建筑的建筑形式有感性认识
教学分析:以实例图片为线索,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引导,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
2.高中美术人教版教案 篇二
一.学科特征突显对人文性的理解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人教版教材加入了许多有关人文、人性的内容, 在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科特征的同时, 力求突出对人文性的理解, 努力“挣脱功利主义和工具性的桎梏, 为语文教育走向其人文性本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为便于研究, 仅以第一册内容为依据 (以下同) 。比如《我有一个梦想》《我的呼吁》《花未眠》《我的空中楼阁》《〈宽容〉序言》等。人文性特质的增强, 对人性的尊重, 赋予了语文教育更多的生活意义和人性价值, 这是对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关怀的具体体现。人教版教材对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 进行了重新选择。比如:朦胧派诗人舒婷作品的不同取舍, 《致橡树》的回归取代了旧教材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突出了对人性的关怀。《致橡树》表达了对建立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的爱的追求, 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平等, 友爱, 团结的新型的人际关系。而《祖国》则更多表达的是热爱祖国的“政治”话题。
二.编排体系结构趋于整合
美国心理学家赫伯·格乔伊说:“明天的文盲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由此可见学习能力及方法的重要性, 而人教版教材显然注重了这一方面。其主要体现就是结构的日趋整合, 即构建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发展学生健康个性的教材体系。这一体系, 不仅有机地融合了语文内部的读、写、说的要求, 而且紧密地联系了社会生活和其他学科知识, 多层次, 多角度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阅读教材和写作、口语交际教材分开编排。“在阅读教材中, 兼顾写作、口语交际;在写作、口语交际教材中, 兼顾阅读。教材与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相配合, 合编为一本书。”[2]阅读教材部分, 仍按单元组合编写, 但人教版教材的独特之处, 就是改文体杂糅回归为文体统一, 每单元都按照文体组织, 每四课组成一单元, 共六单元, 每单元前均保持有单元说明, 并且每单元后都有知识短文的学习。课文共有24篇, 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各占50%, 每篇课前删除了所谓的“学习重点”或“自读提示”, 单元说明更见详细。基本按照先介绍本单元文章的体裁和内容, 再说明其相关的特点, 最后强调学习的重点和方法展开编写。人教版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知识短文和综合性专题的学习内容。比如:第一册新增了《综合性学习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散文的艺术魅力》《综合性学习民居文化》《怎样学习文言文》《文言实词的特点》等5篇文章。显然, 人教版教材不仅注重学科内知识的贯通、衔接, 还注重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纵横联系, 而且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 还注重学习过程。这样, 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3]。
在写作, 口语交际教材部分, 按照写作心理编排, 内容整合优化易于学生接受。比如, 教材第一册“写作, 口语交际”教材部分也分五个单元, 但内容更加紧凑, 如把“用心感受生活”和“深入思考生活”整合为“感觉与思考”等。把单元外材料“自由写作实践”整合为一单元, 且新增了“个性与创新”单元。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写作的内部规律, 提高写作能力, 同时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可见, 人教版教材内容最出彩之处就是主次分明条理清晰、线索简明一目了然。既富有思想教育功能, 又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还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配有部分内容的图片、注释、表格、资料。精选了大量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黑白和彩色图片, 具有较强的审美观赏价值和教育功能,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北京清华园荷塘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手迹。课文下面都有准确简练的注释。练习题设计有清晰直观的表格, 显得更加清楚, 赏心悦目, 便于理解。如《荷塘月色》的表格设计等。课文后面提供有客观真实独具权威的相关资料。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后配有《论语》的说明等。同时, 新增了大量的选作题, 激发学生动脑去思考,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突出了创新和综合的特点。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说读写的能力。如:第一册第3课第4题“课外查找资料, 了解新时期文学中‘朦胧诗’和‘后朦胧读’及重要作家作品, 然后在班上展开交流”, 第11课、第3题“就其中一点谈你的看法, 并写一二百字的短文”等等。新增了用现代观念审视文言文的思想内容的要求, 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如:第一册第18课第1题第3小题“讨论:今天看来, 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等。这样, 兼顾不同程度的学生,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既提高了学生的智能素质, 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另外, 部分外国作品附加了英文原文, 如:《我有一个梦想》, 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中英文两种语文的异同, 体现了一种更加开放的文化态度。
三.选文内容文质兼美不断优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 你要让他心理的诗的琴弦响起来, 要打开他创作的源泉, 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笔者以为学习亦然。这样说来, 学习内容即教材选文也就极其重要了。总体说来, 人教版教材的选文, 选择空间更加广阔, 有吸纳全人类最优秀文化遗产的趋势。笔者认为这样一方面提升了课文的文化底蕴, 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学习难度。以第一册为例来说, 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突增。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花未眠》, 两位和平奖得主: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法国白人医生史怀哲《我的呼吁》。选文主要涉及审美、自由平等的追求和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等领域, 学生在阅读中有较强的新鲜感和新奇感,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开阔学生的胸襟和视野。这些作品虽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尽相同, 但是, “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有利于形成学生以人类意识为基础的胸襟、气度和眼光, 从而培养起一种民族意识与人类意识相统一的精神品格”。[4]它们的入选, 标志着教材体系的更加开放和与世界先进文化接轨的趋势。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增加中外诗歌内容, 删减文言文内容。人教版教材大幅度增加了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的内容。高一上学期, 是初高中的衔接过渡阶段, 教材首先设置的是诗歌单元, 利于学生记诵和赏析;同时增加了诗歌的数量, 由13首上升为16首。新增了风格各异的诗作6首, 如:中国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错误》, 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的《豹》等, 同时降低了学习难度, 由背诵降低为有感情的朗读和诵读, 增强了学生对诗歌的领悟力。第一册文言文内容压缩, 仅两单元共8课, 所选文言文多篇幅较短, 对学生要求有所降低, 只《邹忌讽齐王纳谏》《劝学》这两篇要背诵, 8篇文言文只背诵2篇, 占25%。在衔接阶段, 在继承传统文化 (主要是文言文) 方面, 要求有所降低, 更侧重学生对语感的把握, 即有感情的朗读和诵读。这种变化无疑是可取的, 当然, 随着年级的变化, 文言文的分量也有所递增。
2.课文教学难度增大, 课本练习难度降低。主要表现为自读课文《死水》《赞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胡同文化》提升为教读课文。相比较而言, 对同一选文的处理, 人教版教材的教学要求较高。但练习题难度相对应的却降低了, 把练习题第一题或最后一题设置难度较大, 学生不感兴趣, 练习效果不明显的题目删除, 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如《荷塘月色》的练习一:“朗读课文, 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 然后联系景物描写, 说说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这道题涉及到当时的政治形势和作家的家庭生活等因素, 对高一学生来说, 难度太大。而人教版教材的问题设计, 其角度更加灵活, 随之变化为:“讨论:对于本文中‘我’应该怎样认识?下面两种看法供参考------”从中我们不难发现, 人教版教材在降低难度的同时, 改换了提问的角度, 即问题的切入点选择得更新颖, 富有新意, 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恕不赘述。
3.增加了大量的“课外阅读”、“搜索”、“讨论”和“探究”的要求。教材设计基本每一课都设计这类题型, 且题量较大, 可以说是教材课后练习改革的一大亮点, 这一尝试在当时无疑起到了课程改革风向标的作用。有的是培养找资料的能力, 如:教材第一册第9课第4题“课外搜集有关马克思的资料”等;有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动手写作能力, 如:第一册第4课第3课“开一次诗歌朗诵会, 朗诵你自己写的或你最喜欢的诗歌;第23课第4题“写一篇一二百字的劝学文字”等;有的大力倡导自主, 合作, 探讨的学习方式, 如:第3课第3题“和同学们交流讨论一下”等。这样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的整体素养和综合素质, 值得教材编写者借鉴。
参考文献
[1]陈杰关怀人性与张扬理性:析2003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 2003, 10。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语文 (第一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教学大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3.比较分析人教版初中高中教材 篇三
【关键词】人教版 初中高中教材 文艺复兴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17-02
“文艺复兴”是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之一,内容十分丰富。因此本文以同一出版社(人教版),初高中教材的同一课“文艺复兴”为例进行比较,以期在中学教育阶段为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对“文艺复兴”的整体认知
1.新课标的解读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课的内容标准要求如下:“知道《神曲》,复述达·芬奇、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课的标准为: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很明显初高中使用的课标不同,使得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初中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主要可以从几个关键词体现:知道、复述和初步认识这三个词,非常清晰地表明教材在初中这个层次还是以了解为主。而高中的课标则是“知道”和“认识”这个层面,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要求要更深一些。
2.课程所在单元的比较
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文艺复兴”作为世界通史的内容放在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开篇(实际第10课),单元主题是“步入近代”。内容涉及7各方面,包括政治革命、经济变革和思想文化运动。高中历史教材由于是板块结构,体现中西历史的横向比较,“文艺复兴”放在第二单元的第二课(实际第6课),单元主题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导言还设计了“学习建议”,可见高中教材强调对一个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理解,不过这也造成了对历史一定程度的切割,在授课过程中无疑加大了教师和学生的难度。
3.课程的标题比较
初中教材将该单元命名为“步入近代”。高中教材的单元名称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在课文标题上,初中的由于是通史性质的编纂模式,因此标题较为概括,实际上这一单元名称的命名非常重要,它体现出人类在从古代跨入近代的重要分水岭。
在这一课的课程小标题上,初高中教材的着眼点也不尽相同。初中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两大内容合为一课。高中版则是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设为一课来叙述则体现了紧扣“人文主义”这一核心内容的编写要求。
二、课程内容比较
1.导入部分的比较
初高中教材都设置了导入部分,并配有插图,这也是人教版的传统。初中教材是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作为开篇的介绍。并非常直观地介绍了这幅图使用的是“微笑”、“温柔”“宁静”“期待”“生命力”等几个体现的人文精神的词汇。让初中学生一下子就能对课文内容充满好奇和阅读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高中版的导入框采用的图片是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应该说它比《蒙拉丽莎》所体现的信息量更大,也更为准确地体现了文艺复兴的基本内涵。所以高中教材无论是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的都较为明显的变化趋势。
2.人物举例比较
人教版初高中教材的人物列举人数都一样,为7人次。但是很明显,初中版的人物涵盖面更广。涉及了文艺复兴成就最突出的几个方面:文学、艺术、科学。应该说是对文艺复兴成果的一个较为全面的介绍。
初中的新课标没有对“文艺复兴”这一课的人物进行规定和限制。第一位介绍的人物是但丁,对他的评价教材抓住了但丁的历史地位。高中教材因为新课标的原因,主要对薄伽丘和《十日谈》进行了介绍,并引述了《十日谈》中的一个故事,以此来说明教会的黑暗和腐败。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怎么都绕不开的人物,所以两版教材都作了说明,但初中版的内容较详细。教材详尽分析了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作,并配有插图和一段话。高中教材用一个段落对他的成就作了评价。
三、插图和问题设置比较
1.插图比较
初中版在选图上与高中有较大区别。初中版选择了达芬奇的两幅作品,高中版的选图面较广。两版插图有两处雷同之处,一是都使用了相同一幅莎士比亚的肖像画,只是初中版为彩色图,高中版为黑白画。二是对佛罗伦萨的介绍图也一样,初中版用了全景图,高中版则是局部图。新课标并没有具体规定使用插图的情况,这就给教材的编著者较大的空间。不过,作为普及性的基础教材,应该在插图的说明上有所考虑。两版教材在涉及到大师们的作品建议署名和标上创作时间。
2.问题的设置比较
初中教材在特别强调了问题的设置。就这一课一共出现了三个问题。其中两个在文中,以设问形式出现;另一个是连线练习题,放在课文正文之后。两个问题是需要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平时阅读才能回答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高中教材同样对学生的课堂听课情况进行了考察。在文中一共设置了3个问题插入了一个问题。其中一个是“学思之窗”插入的问题,让学生消化本节课的内容外,更强调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另外两个问题是课后习题,以“探究学习总结”的形式出现:分为“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针对本课的内容有都所涉及。“本课测评”的问题是“14~16世纪,欧洲有哪些事件促进了人文主义发展,结合史实具体说明。”这道题很明显是一个跨度性较高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教学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既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也要求学生拓展知识面,理解所学内容。
总体而言,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都体现了对问题的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地空间维度,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高中课本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内容的选择上初中教材更贴近现实,设置的师生互动环节更多。
参考文献:
[1][美]丹尼斯·谢尔曼:《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从古代城邦到现代都市》,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439页。
4.人教版初中教案 美术字 篇四
一、教学课时: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美术字的含义,学习用美术字写法来写“美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了解美术字书写的一般步骤,初步了解宋体、黑体字的基本笔画特征,了解变体的思路,学习创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以前学生的美术封面设计,感受优秀作品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学习汉字美术字、运用美术字的兴趣,学习探索创造变体美术字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书写美术字的一般步骤。
2、难点:创造变体美术字。
四、课前准备:学生:绘画工具;
教师:教具。
五、教学步骤: ㈠
导入新课
1、出示美术封面设计
板书:“美术”——美术字写法
2、什么是美术字? 美术字是依据传统的书法艺术并结合印刷字体的组织结构进行艺术加工的实用字体。(板书)㈡
新授
1、要写好美术字,首先要了解汉字的组织结构和基本笔画特点。
2、组织结构分内部与外部。
以“美术”两字为例内部结构都是单独结构,外部结构一般是方形还可以设计成长方形图形、三角形、菱形、梯形以及不规则形等等。
3、基本笔画:美术字中最常用的是宋体和黑体。宋体:横细竖粗;黑体:方头方尾。
4、美术字书写的一般步骤。
① 打格。
确定文字大小及外部结构形状。② 布局。
根据文字内部结构,划分各自地盘。③ 定骨架。用单线满格写。
④ 双勾字形。根据确定的笔画,按骨架的位置勾出字形。⑤ 填色。
按选定的颜色,完成作品。
5、布局时的一般注意事项。
① 横、竖,两头顶格,两侧与格子框紧贴时略向里缩。② 其它笔画紧贴格子框时要略向外伸。③ 笔画上紧下松(变体字可以例外)④ 左右平衡,重心在字的正中垂线上。
6、变体美术字。① 笔画变化
A、改变笔画形状,粗细、两头圆、三角…… B、改变笔画成装饰物 ② 结构变化
A、外部结构变化。长形、扁形、圆形、梯形、菱形、三角形
B、内部结构变化。减笔、加笔及夸张等方法,或者有意将某些笔画进行夸大、缩小、移位等求得新颖的效果。③ 装饰处理 A、平面装饰。B、立体装饰。㈢
课堂练习
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为“美术”两字写出美术字。㈣
小结。
本节课开课意图
创新对于人类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意义、对于个人的重要性,我想许多人都了解,我在此也不多说了,但作为一个美术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责任,在这片土地上耕耘许久的我,今天向大家汇报一下个人的心得。
初一教案<<变体美术字>>
一、教学分析:
变体美术字在学生上学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出黑板报、办手抄报,及其进行宣传招贴等往往都需要美术字,有时
更需要变体美术字。变体美术字以其活泼多姿的形象,既美化了版面,本身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变体美术字是在黑体和宋体的基础上,进行形
状、笔画、结构等方面的变化而形成的,具体的形式是采用字形与笔画的变化、象形、立体、字面装饰、全意、空心、重叠等手段。
初步掌握变体美术字的特点和书写方法,培养学习变体美术字的兴趣,提高审美素养,更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思路:
教师先展示自己对美术字的书写水平,让学生提高书写变体美术字的兴趣,在激昂的情绪之中,引导学生去比较变体美术字与美术字的
差别,再同学生一起讨论变体美术字的变形方法,总结出类型,最后提出进一步要求希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变体美术字的特点 ②变体美术字的变化方法
③变体美术字的类型
2.能力目标:
①充分的军想象能力 ②根据需要进行变化能力
3.情感目标:
①认识变体美术字的美感 ②创造美术变体字体的成就感
③拓宽视觉的进取心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变体美术字的变化特点和类型
难点:根据所需选择变体美术字的进行变化
五、教具准备:
范字(投影片式、大纸书写式)、毛笔、大号板刷、色彩、水等。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方法:展示法、讨论法
八、教学过程:
㈠组织教学
教师用大毛笔蘸水在黑板上书写水字,后用彩色粉笔勾出空心字,一方面让学生欣赏,提高其兴趣,一方面树立其信心,因为学生观察到写变体美术字也不是很难,只是不知其具体方法,增强求知欲。
㈡讲授新课
1.什么是变体美术字
投影展示一些用不同方法书写的美术字和变体美术字,让学生自己比较美术字与变体美术字的差异,增加印象。
第一个问题:两者之间有哪些差异。(学生思考,比较回答)
①整体上美术字庄重严肃,变体美术字活泼多变。
②外形变化:把方形字体变长、扁或其它形状。
③笔划变化:主要是点、撇、捺、挑、钩等副笔的变化,主笔是基本不变。
④结构变化:有意识地将字的部分结构进行夸大、缩小或移位,改变字的重心等。
最后由教师总结,投影展示变体美术字的概念。了解了什么是变体美术字及其同美术字的差异,推导出了变体美术字的变化方法,由这
些方法变出的美术字形式多样,大体上有哪些特征,由这些特征可归划成哪些类型呢?
第二个问题:根据变化特点可划分成哪些类型? 2.变体美术字的类型(教师划分,由学生回答方法和特点)
①装饰美术字
特点:绚丽、富于诗情画意。
方法:装饰文字本身、背景。
展示范字,学生找特点、方法
②形象美术字
特点:含义形象化,既是文字又是图画。
方法:添加形象化物体,笔划形象、整体形象化、标记形象化。(展示范字)
③立体阴影美术字
特点:空间感强、厚重
方法:用绘画透视的原理表现出字的立体效果,例如把平面字形通过透视关系或透明物体的覆盖及投影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展示范字)
④综合美术字
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变化组合成的变体美术字
变体美术字大体有四种类型,每一种效果各不相同,根据版面需要和个人喜好,确定一个变体美术字的类型,后选择正确的表现方法,这是变体美术字的变化方法和规律。到这时有些同学开始构思,这时教师一定要提出要求,以使在书写时严格要求自己,掌握住整体方面。
第三个问题:书写美术字的要求。(提问)
3.写变体美术字的要求。
①字的形体明确
不管如何变化,这个字一眼看上去还知道是什么字。
②整个条幅变化要统一
以同一变化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字
③变化要根据需要,要有根据,不能想怎么变就怎么变。
㈢小结
变体美术字是根据需要对标准字体进行变化,以标准字体为基础,希望同学们把标准字体写好,掌握变化的方法和范围,这样书写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㈣作业
书写两条变体美术字,要求结构合理,笔画统一。
题目:1.祖国万岁 2.学习园地
变体美术字
教材分析:
《变体美术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传递我们的心声》“设计·应用”中的一个主题活动。本单元以设计制作板报为线索,以美术字设计、版面设计为主要内容。变体美术字应用广泛,实用价值高,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小学美术课上接触过变体美术字,在生活中也见到过不少变体美术字,上节课已经学习了黑体、宋体美术字的基本特征和书写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教学方法:
1.图例的搜集与斟选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这样才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2.知识要点的讲解,采用提出问题──欣赏实例──分析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检验检测的方法,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由理性认识指导设计实践。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总结,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作业的布置结合制作元旦和圣诞贺卡设计变体美术字,体现时效性,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样学生既体会到了学习的价值,也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变体美术字的艺术特征、造型特点和实用价值。2.技能目标:掌握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规律和设计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变体美术字的形态美和意蕴美。教学重点: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范围和变化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变体美术字的设计规律设计出变体美术字。教具准备:
1.变体美术字图例。2.多媒体教学课件。学具准备:
1.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变体美术字。
2.绘画本、铅笔橡皮、直尺、水彩笔等。课型:设计应用 教学过程:
上课前走到学生中间,检查学生是否收集了变体美术字图例,工具是否带齐,与学生简要交流是否了解变体美术字。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几位新朋友,大家看看认不认识它们?(打开课件,伴随音乐播放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变体美术字图例:可口可乐、金丝猴、梦幻西游等)
学生纷纷回答:认识。
教师启发:它们属于什么美术字,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这些美术字属于变体美术字,看起来形象、生动、活泼、很吸引人。(部分学生能回答出来)
教师总结:回答的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变体美术字。板书课题:变体美术字。
讲述新课:
活动一:展示与交流 每小组选一位学生上讲台在实物展台上展示自己收集的变体美术字字例,并讲解其特点。学生讲完后,教师带头鼓掌,给予鼓励。
教师总结:同学们搜集的资料非常丰富,讲解的也非常精彩,说明大家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并引出概念:变体美术字是把字的笔画和外形进行变化装饰而形成的美术字,它形象、生动、有趣,广泛的应用在商品包装、广告宣传、报纸杂志等方面。
活动二:探究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范围
本活动采用:提出问题──出示典型图例(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检验检测的步骤开展。
1.提出问题:变体美术字是把字的那些部分进行变化?
2.出示典型图例:星星诗刊(变笔画)、群星争艳(变字型)、音乐会(字型笔画一起变)
3.学生回答(教师此时可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
4.教师总结:A、笔画变 B、字型变 C、笔画字型一起变 5.检验检测:举出字例,让学生判断是哪种变化方法 活动三:探究变体美术字的变化方法
出示多种变化方法设计的变体美术字例,由学生讨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出变体美术字变化的规律:
1.笔画装饰 2.背景装饰 3.连笔 4.折带 5.象形
6.阴影、倒影
活动四:我当小小设计师
(经过活动二、三,学生已经理解了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规律,活动四即是对前面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打开学生思维,最终完成设计作业的必要过程)
以汉字 “雪山”为例,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把它设计成变体美术字,可以用那些方法设计,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最后出示“雪山”的变体美术字设计方案之一,学生对这个方案可能认同,也可能有不同的意见,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要给予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思考是不是还有更好的设计方法,以拓宽思路。
活动五:设计实践
布置作业:运用刚刚学过的变体美术字的知识,把“元旦快乐”“圣诞快乐”设计成变体美术字,应用到下节课元旦贺卡和圣诞贺卡制作上。
(多媒体上出示与元旦和圣诞相关的图片素材,让学生作为参照。)
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巡回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表现。
(临近元旦节和圣诞节,根据学生的要求,加入了贺卡制作的教学内容,本次作业的设计,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情绪很高,非常乐意完成)
活动六:评价与拓展
学生完成作业后,在四人小组内展示交流,进行自评和互评,并推举一到二人的作品拿到实物展台上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由设计者讲解设计构思,并由全体同学评议,教师以鼓励为主,给予相应的评价。
课堂小结:同学们,大家设计的非常好,希望你能把自己设计的变体美术字应用到下节课的贺卡制作中,也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变体美术字作品!
教学反思:
5.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美术教案 篇五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教案
第一单元 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欣赏-评述)
第一课时
欣赏与评述:
1、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观察并说明它们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什么样的感受或意图。
2、在以前的美术学习中,自己学习过哪种美术语言和表现方法。有什么体会?
欣赏画家名作:《蒙娜丽莎》、《自画像》、《宫娥》。
教师讲解:
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绘画,逐渐发展了一种借助形体、明暗、色彩、透视等要素来综合造型,以再现可变光线条件下的客观对象的表现方法,这种忽略清晰轮廓而在背景上凸现物象的表现形式,有人称它为“图绘方法”。达-芬奇典范地运用了他所首创并且十分偏爱的“明暗转移法”,画面色调从明到暗徐徐过渡,没有明显的分界,而与美丽的五官结构自然融为一体,因而创造出更加符合视觉真实的表现形式。
《宫娥》这幅情节性的室内群像画描绘了真实的西班牙内宫生活场景和历史人物。变幻而统一的光线,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是典型的图绘风格的名作。
伦勃朗非常善于表现集中光线下的人物,他常常让情所独钟的光线滞留在自己历尽沧桑的脸部,以便更加细腻深刻地揭示人的内心世界。
欣赏名画家作品:《持太阳伞的女人》、《静物》、《曼陀林和吉它》。
教师讲解:
“印象主义”画派着力于光彩、色彩变化的探索,色彩成了他们最主要的艺术表现语汇。由于明暗、色彩的变化都以体面结构为基础,所以“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更热衷于建构坚实的形体结构。而形体结构的分解与组合,则成了“立体主义”的艺术语言。
莫奈所着力表现的不是他夫人和儿子的个性形象,而好像是某个在阳光照耀和微风吹拂下正在花草丛中漫步的年轻女子,他运用光和色的表现语言塑造出一种给人明快视觉愉悦的光彩形象。
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主张按锥、柱、球体来提炼物体的恒定结构,他画的《静物》以凝练的笔法和明确的体面,塑造出比实物更坚实的形体。作为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要求打破传统绘画的视觉一致性,表现自己头脑中重新组构而成的物象。画中的吉它、曼陀林和苹果被不同的颜色分开甚至拆散,又重新被组织在室内外的混合空间之中。
第二课时
讨论与研究:
1、你能不能理解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具有各自特殊的表现意图和表达方式。
2、你自己比较熟悉或喜欢哪种表现方法与形式。
教师讲解:
单独的造型要素只有合乎规律的组合,才能构成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例如可以通过色彩的柔和对比来表现女性的清纯美感,也可以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画家对人物的热情感受。美术作品作为整体的审美对象,都有着自己整体的有机结构,而且其中蕴含着人类对形式美的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欣赏名家作品:《戴帽子的妇人》、《扎辨子的少妇》、《黄红蓝与黑的构图》。
为了反对以“逼真”作为评价绘画标准的传统观念,马蒂斯常使用强烈甚至刺眼的对比色,这种颜色组合带有浓厚的主观而自由的倾向,因而被人们称为野兽主义画家。
蒙德里安的抽象主义绘画作品利用垂直线、水平线和红、黄、蓝、黑、白等颜色构成的平衡组合,构成作品整体的平衡性和谐,明确而严格的体现出基本要素组合构成的原则。
印象主义画家雷诺阿的这幅肖像画并没有表现外光,只是使用了印象主义的明亮色彩,颜色的对比和过渡非常柔和,使人物形象甚带有古典意味的清纯为亮丽美感。
评论与总结:
1、你是否认为造型要素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是一种艺术表现或交流的语言?
2、你是否初步了解了中外美术作品常用的艺术语言?
3、懂得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对你欣赏美术作品有什么帮助?
欣赏名家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樱桃与桃》、《梅花》。
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自由女神和人群的头部处在横竖黄金分割线的位置,场面宏伟的构图组织的井然有序。
大小不等的圆开统一而有变化地组织成面面的主体,衬托它们的是好似圣维克多山山峰起伏的衬布褶纹。画中梅花的竖枝与横枝靠近画面的横竖黄金分割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舒适之感
计划课时:(4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解、行赏、比较、练习相结合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视觉形象的分类和造型要素的基本知识。
2、通过对美术作品中形的认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艺术形的欣赏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美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形式美的欣赏能力,以及美术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写实造型、变形造型和抽象造型的区别,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识别美术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难点:掌握基本要素的特点,并能运用基本要素分析作品。
三、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自制造型要素挂图一张,不同表现形式的作品若干幅。
6.电脑美术喷笔画画人教版美术教案 篇六
1、学习windows画图板的工具应用,特别是“喷笔”工具的使用方法。
2、体会电脑绘画灵活、多变的特点。
3、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创造性思维,进行构图技巧的训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美术作品范例、电脑绘画步骤演示图、电脑机房等。
学生准备:提前熟练掌握电脑的相关技术、知识。
教学重难点:
7.高中人教版生物新教材的教学反思 篇七
一、人教版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
1. 优点。
新编教材在编写体例和行文中, 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 重视规律的揭示过程, 将启发法、发现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引入其中。比如:模块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 通过渗透现象示意图让学生讨论: (1) 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2) 用纱布代替玻璃纸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3) 如果玻璃纸内外均为清水结果如何?通过启发,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验现象让学生讨论、总结物质跨膜运输发生渗透的条件: (1) 有半透膜; (2) 膜两侧溶液有浓度差。从而为本节主体内容的学习埋下伏笔, 激发学生从宏观角度 (白菜加盐渗水、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 、微观的角度 (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及成熟的植物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细胞形态的变化) 去认识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及微生物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学生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索,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地学习新知识。
2. 不足。
(1) 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与课后习题的要求不一致, 课后习题的难度偏高, 无形中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教学进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 编者可能对目前初中生物的教学状况不太了解 (大多数地区初中没认真地教与学生物) , 所以教材编写的起点较高, 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如:从“生物圈到细胞”一章涉及的知识点太多, 大多数学生很茫然。 (3) 教材内容的编写顺序上有待调整, 如: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一章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将最难学的蛋白质部分放在一章的开始, 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受到一定的影响。再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节, 学生没有一定的有关细胞结构的知识怎么去学?在本节中还出现了许多新名词, 如:腐生、寄生、染色质等。 (4) 每节内容开始的讨论题语言不够简练、好多处的说法有点不知所云。 (5) 教辅资料与教材不配套, 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使教师汲取新知识和教研的时间大大减少, 不利于教师的尽快提高和成长。
二、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 使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 老师只起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使学生从被动地获取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基础, 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教学改革的亮点。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具体实施措施有以下几点:
1. 教学方法的恰当把握。
生物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 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 多种形式并举,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编教材的使用上, 教学方法应多采取启发式,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发挥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教学地位, 变教给学生知识为指导学生学知识, 变教会学生知识为学生会学知识, 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思考习惯和终身学习意识。
2. 重视生物学实验教学。
在实验课上要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适当的时候教师予以指正即可。教师要重视生物学实验教学,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让每个学生在学习实验中都有机会体验成功。
3. 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 与实际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的科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 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已成为可能。作为生物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路, 完善教学手段, 从而使生物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三、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的建议
1. 依赖教材、囿于教材, 不能对教材进行精加工, 不能突破教材束缚。
作为教师应研究编写者的意图, 研究新教材的变化, 通过示范课、公开课、汇报课等活动, 悉心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调整、补充、完善。扩大课改的影响, 变个体优势为整体优势, 发扬合作教学的精神。
2. 学生的主动参与不能流于形式, 要注意学生参与的深广度, 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参与了, 应减少一些低思维量的问题。
3. 一定要深刻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为
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确定的活动, 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 为活动而活动。
4. 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关系, 仍然要注重双基教学, 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能力的提高无从谈起。
8.高中美术人教版教案 篇八
一、用词不恰当
1P18,“而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破碎,往往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这段内容中的“破碎”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破成碎块的;零碎的”,日常使用时更多地是指立体的大块东西变成零碎的小块的东西。而城市用地是平面的,用“破碎”一词来描述城市用地不太恰如其分。建议把这段内容修改为:“而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往往比较零散,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
2P20,“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中心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District,简称CBD)”。这段内容中的“一个”一词使用不恰当。这是因为在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可能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CBD,但也可能会形成多个特殊的商业区CBD,例如上海就形成了陆家嘴、淮海中路、徐家汇、人民广场中心区、虹桥、南京西路静安寺、五角场新江湾城等七个风格明晰、个性迥然的CBD。建议将这段内容中的“一个”修改为“一种”。
二、定义不确切
3P8,“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这一定义对“人口迁移”的概念内涵上缺少具体的明确的质的规定,造成了外延过宽,使“人口迁移”的概念等同于“人口移动”。建议把原定义修改为:“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长期性的改变。”
4P41。“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这一“农业”定义外延过窄。这是因为:(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不直接利用土地而通过无土栽培技术获得农产品;(2)现在人们已广泛通过栽培木耳、香菇、平菇等菌类作物获取农产品,而菌类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而是属于微生物。因此,建议把上述“农业”的定义修改为:“人类利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
三、概念不明确
5P4,“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保持在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减少,例如俄罗斯、德国和日本。”根据前后语意,这里把“俄罗斯”作为了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情形的典型代表,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从经济上来讲,俄罗斯不属于发达国家;再者,俄罗斯人口数量减少和一些发达国家人口数量减少原因不一样。发达国家的人口减少是因为发达国家经济发达,社会福利制度健全,人们衣食无忧,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不愿意要孩子,所以生育率低。而俄罗斯人口数量减少是因为俄罗斯经济相对落后。住房、医疗、教育等没有社会保障,人们生活比较紧蹙,养不起孩子,所以人们不愿意要孩子;再加上气候寒冷。酗酒成风,平均寿命短,离婚高等原因,造成生育率低。因此,建议把这段内容中的“俄罗斯”删除掉。
6P5,“阅读”中,文字说明有三句话,前两句讲的是“人口大国”怎样,后一句讲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国”怎样,前两句里的“人口大国”是属概念,后一句里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国”是种概念,前后概念游移不定,易引起人们思维上的混乱。为了前后概念统一,语意连贯,建议在“所以,”后添加“人口大国、尤其是”。
7P10,“案例2”介绍到:“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16世纪起,欧洲人开始移居美国,……目前,在美国人口中,白人占82□,黑人占12.7□;华人有100多万,印第安人有100多万。”我们都知道,美国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因此,对于美国来讲,除去100多万印第安人外,都是移民或移民的后裔。而P24“案例1”介绍到:“纽约市内约有1/4的人口是国外移民的后裔,……”言外之意,纽约市内约有3/4的人口是土著居民即印第安人。据资料表明,纽约市现有人口1800万以上。据此推算,现在纽约市约有1350万印第安人。显然,P24“案例1”介绍的内容与P10“案例2”介绍的内容相矛盾。造成两处内容相矛盾的原因是两处“移民”的标准不同,即两处“移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同。建议编者将两部分内容统一起来。
8P1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源源不断的农民工。大批农民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城市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这段内容中,“东南沿海地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后表述概念不同,容易造成人们理解上的混乱。因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概念外延大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且,事实上农民工在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的同时,也在向其他沿海地区流动,尤其是环渤海地区。所以,建议把这段内容修改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离开田地,走出家乡,源源不断地来到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城市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9P50,“案例3”介绍到:“玉米带面积不到美国耕地总面积的1/10,玉米产量却占全国的4/5。”这段内容中的上一句是“玉米带面积”与“美国耕地总面积”作比较,从逻辑上来讲,下一句就应该是玉米带的玉米产量与全国粮食总产量作比较,但根据教材内容中的数据,实际上却是在与全国玉米总产量作比较。因为,玉米带的玉米产量不可能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5。由此可以看出,这段内容前后比较对象不统一、不清晰,易引起人们理解上的混乱。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建议编者将这段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10P53~54,“活动”的标题为“西欧的乳畜业”,内容介绍的也都是西欧乳畜业的情况,但在第一句中却冒出“和中欧一些地区”。为了表述上的清晰,前后概念的统一,建议把“和中欧一些地区”删除。
11P83,图5.7的标题“浙江嘉兴略图”语意表达模糊,所指范围不明确。容易让人产生歧义。这是因为浙江省实行的是市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所以,“嘉兴”有狭义的概念与广义的概念之分。狭义的“嘉兴”仅指嘉兴城区,广义的“嘉兴”除所辖城区的2个市辖区外,还辖2个县、3个代管县级市。因此,根据图中所绘内容,建议图的标题修改为“浙江嘉兴城市略图”
12P91,“但是人类对人地关系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这句话表达不够明确。因为,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地关系,但是人类是不是意识到了这种关系的存在,是否对人地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建议把这句话修改为:“但是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
四、判断不准确,推理不合理
13P83,“在我们居住的社区中。至少有一个商店。”这一判断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是因为,所谓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的人群形成的具有共同生活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这种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可能是集聚几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也可能是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可能是法定性的城市中的区政府辖区共同体、街道办事处辖区共同体、居委会辖区共同体,也可能是世代繁衍、自然形成的小山村。现实社会情形是,这些小村庄小山村可能有商店也可能没有商店。因此,建议把这句话修改为“在我们居住的社区中,一般会有一个商店。”
14P83,正文第2自然节介绍到:“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交通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一判断缺少前提条件,不够准确、恰当。因为,影响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密度的因素有多种,如人口密度、交通运输、购买力、消费观念、地形等。在人口密度、购买力、消费观念、地形等条件一定的前提下,交通运输就决定着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但是,当交通运输、购买力、消费观念、地形等条件一定的前提下,人口密度就决定着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购买力、消费观念、地形等的影响依此类推。因此,不好无任何前提条件地断定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交通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建议把这段内容修改为“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交通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再者,这节内容从P84图5.8“山区商业网点示意”与图5.9“平原商业网点示意”的比较中,得出因山区比平原“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而“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结论,推理上不合乎逻辑。因为从图中观察可以看到,山区与平原相比不仅“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而且人口少,因受地形、河流、耕地面积等条件制约,居住分散,人口密度小;还有,一般来讲,山区比平原地区经济落后,人们不得不节衣缩食,省吃俭用,购买力弱。由此可以看出,山区比平原“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不是造成“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的唯一原因,而是还有其他原因,如人口密度、交通运输、购买力、消费观念、地形等。所以,把“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的原因归结为山区比平原“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未免以偏概全,牵强附会。建议编者调整图5.8、图5.9的绘制内容,调整到两图人口密度、可能具有的购买力等因素大致相当的情况,再来比较交通的差异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5P84,“……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城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这段表述不完整、不全面,甚至可以说是以偏概全。因为,自然是“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那么,一般来讲,商业网点就应首选市中心交通便捷的地方,其次选择市区交通干线的两侧,然后选择市区环城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因此,建议把这段内容修改为“……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中心交通便捷的地方、市区交通干线的两侧、环城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16P86,“集镇也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建议修改为:“大部分集镇也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由全称量项改为特称量项更符合集镇形成的客观实际。
17P91,“从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来,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极大地刺激着生产力的发展。”这段内容语序上存在问题。一般来讲,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会促进生产能力的提高。所以,建议把这段内容修改为:“从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来,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极大地刺激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
五、文图内容不统一
18P8,正文介绍的我国人口迁移的时间是起始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即可理解为1949年10月1日以来,分为两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P9图1.8绘制的我国的人口迁移是从“1949年以来……”(图的标题),即可理解为1949年1月1日以来,也分为两个阶段:“1949~1986年期间”和“80年代后期”。图像内容和文字内容表述不一致,时间有差异,容易造成人们理解和认知上的混乱和困难。因此,建议图像和文字上的时间规定和表述要统一,都统一为文字介绍中的时间划分和表述。
再者,图中把“80年代后期”人口的迁移仅仅认定为是“民工潮”,这是狭隘的、不全面的。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口迁移除了民工外,还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工人和大学生等迁移到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因此,建议把图例的文字说明由“有组织和自发的人口迁移(1949~1986年期间)和“民工潮(80年代后期)”,修改为“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19P27,“案例2”介绍到“上海市能够成为我国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的原因时讲:“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但是,在P31图2.17“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中,上海市并不是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而是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的东部中间位置。所以,为了避免前后文图表述上的矛盾,建议P27“案例2”对上海市的位置表述修改为“上海市位于长江人海口的南岸、长江三角洲的中东部……”
20在P44、P46、P48、P49、P50、P51等多处文字内容中涉及“科学技术”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P49图3.13“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中也已经把“科学技术”作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一种因素,但是,P42图3.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中却没有“科学技术”。文字与图像、图像与图像之间内容不统一,显然不妥。为了体现出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使教材内容前后对应、统一,建议把“科学技术”作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一项主要因素添加在图3.3中。
21P58~59,教材文字内容“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中把“技术导向型工业”单独列为一种工业类型,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P59教材文字内容“工业区位的选择”中特意强调:“近年来,科学技术进步很快,工业区位的选择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因素。”同时,在P61还特意强调:“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而对环境十分敏感的一些高技术产品及食品等企业,则应以优质环境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但是,图4.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中,没有标注“科学技术”和“环境质量”。教材文字中十分重要十分突出的内容图4.2中却没有对应标注,显然有失偏颇。所以,建议把“科学技术”和“环境质量”标注到图4.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中。
【高中美术人教版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美术七年级教案12-24
人教版一年级美术教案12-19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0-21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01-18
初一上学期人教版美术全册教案09-05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设计12-12
人美版普通高中美术《艺术欣赏》说课稿07-29
人教版高中绘画教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