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精选13篇)
1.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篇一
美育与素质教育
摘 要: 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广泛存在于历史及现代社会之中,而美术教育就是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目的在于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和技巧,以满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文化及精神需要,从而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素质教育成为当今教育的时代主题,在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教育改革中,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趋同点,在美术教育领域大力发展并配合素质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提高和完善人的全面素质的美术教育在当前情况下,更应抓住这一时代主题,从各个方面全面深入地进行发展。
关键词: 美术教育 素质教育 全面素质
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敷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好尚,亦可以辅道德以为治。”
“美术”在历史上是一个语意多变的概念,作为艺术的种类之一,现代社会人们更趋向于称美术为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具体包括绘画、雕塑、工艺、摄影、计算机美术、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建筑和环境艺术等,而美术教育正是以这种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美术的知识和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伴随美术的发展,美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蕴涵的社会功能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在此,我想对美术的教育功能谈谈看法,对教育功能与人们全面素质的培养进行阐述。
一、美术教育的本质――服务社会,弘扬人之真善美
美术教育的本质应当是服务社会,弘扬人之真善美。
综观古今,博览中外,美术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一部辉煌灿烂的美术发展史也就是人类生存、发展、进步的历程。美术史博大精深、美术珍品灿若群星、异彩纷呈的美术流派、标新立异的美术观点更令人目不暇接。面对浩如烟海的美术成就,许多人俯首凝思,美术教育也在这种沉思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其实不管时代如何变迁,风格如何变化,潮流又是如何更迭,美术教育有一点将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美育首先应当是“美”与“术”的统一,其本质应在于服务社会,表现人类之真、善、美。
美术教育首先要紧扣“美”的主题,承古推今颂扬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用时代的“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
看过蔡若虹老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美术作品一定要美》,文中着重指出只有美的作品才能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才具有强盛的生命力,才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看过之后,深刻感受到美术作品“美”的重要性。那么若是我们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就已经否认了“美”,远离了“美”,失去了“美”,试问我们的作品又怎么能够激人奋进,发人向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呢?难道我们不害怕那些虚假、丑恶、一味逆反传统文化道德、一味追求惊世骇俗的怪异表现,甚至张扬地在大街上裸体狂奔的行为艺术成为社会文化的理所当然吗?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们总是会通过观察或体验做出比较,使感受到的对比、均衡、色彩、真诚、善良等产生自我及他人的好感与美感,使人愉悦,奋发向上,而美术教育则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对人进行“美”的感化、“美”的启迪,从而使人更向往发展、向往进步,向往生活与幸福。
美术“美术”自然既“美”又要“术”。美是目的,术是手段,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是“美术”本质最凝练、最精辟、最通俗的论断。因此,美术教育必然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否则便不能做到服务社会,表现人的真善美。
当今中国,美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多年以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对美术乃至美术教育基础建设的重视逐年加强,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的大举兴建、翻修,国立美术专业院校及师范美术系科的设置,再加上增速惊人的招生数额和硕博授予点,可以说,时下美术教育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就是在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发展机遇里,美术教育注重“美”的同时,更应当两手抓,大力在“术”上下工夫。拿中国传统绘画来说,几千年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笔墨”二字,不知道吴冠中老先生“笔墨”等于零的话语是不是对“笔墨”二字深刻理解后的再思索,是否又是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一种再认识与再提高。但笔和墨确实是中国画特有的工具和材料,用毛笔和水墨表现的中国画,几千年的发展积累沉淀形成了中华民族有别于西方、有别于世界的泱泱画魂,笔和墨也由具体的工具名字转化升华为技法和效果的代名词,无可厚非地成为中国绘画的精髓和灵魂。若是我们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抛弃“笔墨”之术不要,一味地标新立异、盲目张扬个性、甚至全盘西化,岂不是有中国人吃饭,非得扔了筷子,改用刀叉之嫌?所以说,只有“美”中有“术”,“术”中促“美”,二者统一起来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美术教育才能真正发展起来,其服务社会,体现人类之真善美的本质才能实现。
二、美术教育的中心――素质的培养
当今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决定综合国力的根本因素是民族素质。民族素质主要取决于教育的质量。因此,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的主要目标则是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而美术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也更应该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进行。
基于美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为什么美术教育的中心应当是素质的培养。
(一)素质教育是时代的主题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教育改革,改革丰富多彩、各有特色,但改革的出发点趋于一致,即都充分认识到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面对激烈竞争,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全面提高民族素质,是国家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我国则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把这一认识提高到“规律”的高度:“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l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迎接21世纪的挑战。”可见,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国力提高必须重视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个时代主题下,对人们全面素质的培养则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历史和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仍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教育的问题,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象,人们经过广泛探讨和深入实践研究,实施素质教育成了人们的共识,并很快确立为指导我国教育的一种思想。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人们对素质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从教育上来说,人们普遍认为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就是依照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挖掘和发挥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弘扬其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促使全体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
首先,它突出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强调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和生动活泼地发展、形成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风貌。其次,它面向全体学生,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择意识,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使他们的基本素质都得到普遍提高,特长和潜能都得到发展。第三,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观,因此,美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是否完整有着特殊作用。第四,素质教育将重点从知识重心转向能力重心,倡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美术教育恰恰又是最重创新和实践的,没有实践的美术是不可想象的。最后,在对待基础和提高的关系上,素质教育有着普遍性,它使每个人的基本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使他们的特长和潜能都得到发展,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那么美术教育对于基础性教育和普遍性教育的重要作用又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提倡素质教育,强化美术教育,突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的思想,就此而言,完全符合时代主题。
(二)美术教育不单纯是技能训练
素质教育要求进行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又反过来促进素质教育。这里的美术教育是一个综合的课题,不同于单纯的绘画技能培养。
有时候,一说起美术,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绘画,确实,绘画属于美术范畴,而且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于是美术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了绘画技能的训练。殊不知,这种“纯绘画性目的”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存在一种巨大的片面性,从根本上把丰富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美术教育等同于一种单一性的艺术训练。这无疑限制了美术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门类应该具有的更重要的意义。未来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时代,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多元文化的交流冲撞,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现代意识、知识和技术手段,具有开拓精神、竞争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全面发展人才。美术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为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作出贡献,把美术教育仅仅局限于绘画技能训练一个方面,丢失美术教育蕴含的许多内容,不但没有指出美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这一重要方面,就连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多元化等方面也没有明确阐述。
(三)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全面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1.情感性
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需要人们有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相适应,而美术教育对美的意识培养有利于人们平衡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中。
2.文化性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文化行为。美术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当今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更广泛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发展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美术教育功不可没。
3.感知形象性
感知觉是人类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美术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初形象思维能力。我们学的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基础上的,美术课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思维提供丰富营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4.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当今社会不仅是商品经济时代,更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社会中,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育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通过一些实践性动手过程向学生提供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5.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美术教育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性,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个性。至于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象,美术教育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因素、脑力与体力因素,所以,在促进个性形成及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三、美术教育体系的完善――建立并完善评判标准
美术教育的关键是建立并完善评量标准与展赛机制,并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上进行转变。
在现行的美术教育过程中,进行目标、内容、方法的转变已经是其继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目标的转变
美术教育在当前有着特殊性,中小学美术教育由于受“中考”、“高考”因素的影响,在各个学校仍是不受重视的,至于高等美术专业院校从招生时的“素描”、“水粉”“设计”“速写”考试再到进校后的一系列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技法传授的状态,还没有真正转化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上。其实不管是中小学美术教育还是专业美术教育,都应该在美育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充分发挥特长,发展个性,把教育目标定为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把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工作的战略重点。
(二)内容的转变
要以素质教育为轴心,安排教学、设置课程,改变以课程、科目及教材是否一致衡量学生成绩。传统加创新更多地结合学生自身素质及兴趣所在。另外,重要的还是要着眼于人素质的全面提高,不能因为是艺术教学就忽视了许多“东西”。要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优化课程结构,强调基本美术规律,使美术教学从内容上最大限度地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三)教学方法的转变
“画无常法”说的是绘画技法有更大的自主性。那么美术教育在方法上当然不可能像“数”、“理”、“化”一样实行“题海战术”,美术有自己的特点。手法、技法的继承与创新,美术理论的丰富与完善,美术观点的时尚与潮流都是在美术教育中应该充分考虑的。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实行积极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那么,美术教育就要在教育过程中,注意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培养与创造等方面进行加强,以促进学生素质结构与其他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自身的完善与提高。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的大发展将成为必然要求。美术教育要更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顺应历史的潮流,更有利于人全面素质的培养,评量标准与展赛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关键。
教育过程与结果的评量与展赛,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并能由此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采用忽略主体创造和审美情意表现的,强调美术学科智能的外在的规范性评量标准,也不能只注重片面混合的,强调自我表现的,内在的感觉式评量规则。而应建立一套以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兼顾形式、内容、思想、艺术与主体因素的,从自觉性、审美能力与造型能力诸多方面进行评价的标准与实施机制,促进美术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救国”的口号,作为一个在美术教育领域的初学者,只是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凭着对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期盼,凭着一颗大胆的心,将一点自己的看法述以成文,贻笑大方。
总之,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素质教育仍是重中之重。美术本身只能是手段、条件和过程,而不是目的。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从美术到美术,还应该由美术拓展到其他诸多领域。因此,树立一种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全面素质培养的现代美术教育观念,是我们开展美术教育工作的要求。要采取全面措施加以强化落实美术教育工作,从根本上确立美术教育应有的地位,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其对人类社会的真正价值是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林家阳.教育改革不应切断历史传统[J].南艺学报,2003(1).[2]易中天.关于“艺术质量标准”的讨论(6)论《艺术标准》[J].美术,2002(10).
2.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篇二
一、重视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对美 术的认识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术教学首先就是启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以及鉴赏艺术的能力,初步树立良好、正确的审美观点。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教师所教的每一门课都要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课堂感兴趣,才能提高他们学习专业的积极性。我所教的是导游专业的学生,导游人称杂家,上晓天文,下知地理、音乐、美术样样都要精通,尤其是美术对导游专业的学生有很大帮助。众所周知,河南有许多名胜古迹。在讲“石刻艺术”一课时,我通过短片让学生欣赏整个龙门石窟的全景。欣赏完后学生非常震撼,意识到原来石窟并不是人们所议论的石头———在古代它能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而今天则呈献给我们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画卷。那精妙的雕塑石刻和书法艺术,深深震撼着他们稚嫩的心灵。然后,让学生赏析不同时期的石刻雕塑(北魏和唐朝时期),通过所看到的真实画面提出问题:“北魏和唐朝时期的雕塑特点是什么?”学生会依据课前准备的资料和课堂所学,准确、积极地回答问题。通过一幅幅的画面变化,多媒体以其新颖、多变、富有动感的画面,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美的认识和热爱。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提高课堂质量
以“学生为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自主学习”则是素质教育改革中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按我的理解,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自动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这种投入包括情感投入)。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作出相应的调适,并能获得良好的高品质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上的满足。这种学习方法特别适合职业学校的教学,多媒体能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教学,激发学生投入到积极的自主学习当中。尤其是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正确利用多媒体,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等使教材更为生动,使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从而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如:“中国古代建筑”一课,人文景点不光介绍景点的知识,建筑上也颇具特色。书中没有大量的图片, 欣赏实景更是不可能,这时候多媒体就是最好的辅助教学。让学生欣赏洛阳白马寺的建筑,讲解建筑上装饰的意义,风格、屋顶的类型等。同时,把白马寺的图片以课件的形式放映出来,再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当导游的乐趣。这样,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促进美术与文学的融合,有效提高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内 容的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诗书画兼容互通,而美术作品的内容指的就是艺术家通过塑造形象,生动地再现作品中的现实生活,以及再现这一现实生活时所寄寓的思想感情。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内容丰富,学生往往只会看这幅画画的像与不像来评定这幅画的好与坏。例如:欣赏罗中立油画《父亲》,当有的学生看到白板上放映这幅画时,异口同声赞叹画得好像啊,是照片吧。从来不去思考画的内容,作者要体现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开发美术课堂的文学资源,向学生展示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画面向学生解说:这幅油画作品曾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进程。其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通过作品的赏析,消除了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隔膜,提高了学生对美术作品内容的理解。为了让学生更能体悟中国画其诗书画相结合的悠远意境,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唐朝诗人王维的田园诗: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 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展现诗人面对夕阳西下, 夜幕降临,怡然自得的田家晚归景致。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想象画面,最后在画纸上绘出画面。这样,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下, 使美术与文学充分融合、相互渗透,不仅为课堂带来多方面的内容和信息,而且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情境空间,使学生在充满情感、美感和想象的教学情境中不断体验艺术的乐趣,进而提高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四、打破传统,激活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美术课注重实践,而多媒体技术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开阔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在校园里举办手抄报比赛、动漫设计大赛、班级板报的设计等,都离不开多媒体技术。它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3.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篇三
(一)美育能提高人的身心素质
美育在调整人的身心素质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美育是从观赏美的形象开始,并且始终离不开美的形象,它通过调节人的心态平衡,达到身心愉悦,促进身心健康。学生通过参加审美教育活动,以快乐的情绪化解紧张的情绪,以愉快的心情化解不正常的情绪。美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健康乐观的情结,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美育能提高道德素质
一个真正和谐完整的人不仅应该具备健全的体魄、聪明的头脑、健康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还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是维护社会正常发展的潜在秩序,是不可或缺的。而道德的形成不是光靠说教能完成的,它必须依靠美育。美育对个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犹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它往往以具体的、生动的形象在对人的心灵和长期冶陶中,逐步形成强烈的是非美丑观念,进而自觉地去恶存善,远丑近美。使人在自愿自觉地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被熏陶、被感染,进而得到慰藉和净化,于是乎逐渐“摆脱平庸,放弃私利,超越小我”,从而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正如蔡元培所说的“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由此可见,美育的作用远远超出简单的道德说教,以美扬善,使人在赏心悦目时乐于受教,对人的世界观的确立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美育能促进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美育促进智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以美启智。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被称之为“科学的艺术家”,他在陷入相对论的沉思,脑力劳动比较繁重之时,便拉小提琴,從音乐里获得灵感的启示;毛泽东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能写下许多著名的诗词,以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的乐观主义精神,战胜了敌人,取得了革命的最后的胜利。由此可见,美育通过发展人们的感觉、知觉、表象、想象和幻想等认识的直接形式和感性形式,促进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抽象思维在我们的教育中向来是被高度重视并反复训练的,而形象思维恰在我们的教育中被忽略。时代的发展使社会越来越多地需要创新型人才,于是,形象思维的训练必须被重视起来。美育恰是培养形象思维的最好途径。人的智力具体说来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美育能在每一方面都发挥其作用。
(四)美育能促进体育的发展
俗语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身体,什么建设,什么创造,诸事免谈。如果一个民族身体素质普遍低下,其未来必定是黯淡的。我国自提倡素质教育以来,体育被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来了。在体育的开展中,我们也可以发挥美育的作用。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目前我国政策上重视了,而实践中却未见很重视,这对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是极其不利的。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的教师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认真地将体育开展起来。而体育的开展,应与美育结合起来进行,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美”中参与体育,享受体育,从而让我国的体育在“美”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五)美育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自由发展
美育能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不同个性的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辨别能力不同,爱好不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就不同。美育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个性发展天地,学生可以在这个自由空间里求得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满足。促进他们完美人格的建造,使他们在美的创造中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干。我国战国期间的教育家荀子曾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动人深,其移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4.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篇四
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电白县第二中学 陈意华 摘要:素质教育活的灵魂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谦爱和朝气蓬勃的人生。因此,开展素质教育,其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而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正是架起了这座通往素质教育的桥梁。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无论是经济、科学都大力提倡“以人为本”,教育更应如此。如何在教育中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倾向性,正是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关键词:班主任 道德教育 素质教育 心理学 学生 心理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综合学科,与教育学是密切相关的。它是教师认识学生心理的重要工具,是进入学生心理世界的金钥匙,班主任的德育想要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就必须遵循心理学的原则。教师不仅要善于关注学生的思维、情绪、判断等心理活动,还应把握学生心理活动变化及其敏感性,使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班主任德育工作将取向于“心理学化”。“心理学化”的道德教育,是指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出发点、为根据,来决定采用不同方法呈现道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能主动接受,从而自觉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品质。〔1〕其具体内容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生心理活动,强化班主任的引导职能。
班主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是一位顾问,一位讨论问题参 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而绝非是真理的代言人。任何一个独立的人都乐于接受平等和谐的沟通方式,排斥居高临下命令式的交流对话。由此,学生对于真理的认识,只有通过自己独立的、自主判断后,才能真正认识到真理的含义。教师的作用就是体现在其问题和活动的设计要击中矛盾的要害,并产生碰撞。例如进行《团结就是力量》的思品教育时,引题部分可以通过讲述一则《小浪花》的故事导入。教师引导的问题可以设置如下:①同学们,千万个小浪花在一起可以做什么?(抬着大轮船前进)。②那小浪花离开了大家以后怎么样呢?(爬不起来、喘不过气、后悔不该离开大伙)。③小浪花最后怎么样了?如果你是小浪花,你懂得了什么呢?(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大家团结起来,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要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寻找矛盾所在,通过一个又一个具有启发性的设问、引导、影响和讨论来达到所要的教育目的,而不是通过教师最后的“总结”来宣布正确“答案”,来灌输教师自己的思想。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分析,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让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任。因此,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这样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二、依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增强思品课的吸引力。
“心理学化”道德教育的依据是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这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的道德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没有一种学科,它本身自然地或者不顾及学习者的发展阶段,就具有固有的教育教育价值。”〔2〕思品课作为班主任德育最直接、最主要的手段,在选择 其教学内容时必须注意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匹配,服从其心理发展规律,然后再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教学具有新鲜感,唤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因此,这种新鲜感、积极性的产生必然要通过研究学习者心理得来——“投其所好”,因势利导。
就以低段学生“爱劳动”的思品教育为例。初入校门的孩子其主要心理特征表现为:⒈注意力持续时间短;⒉学习主要是从兴趣出发;⒊想象丰富,易于进入情境。因此,教师在确定课题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类似“我学小蜜蜂”这样童趣而又包含寓意的题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歌伴舞《劳动歌》来开场,先让学生唱起来,跳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主体部分可以通过讲故事、表演小品(事前准备)、大组讨论、劳动小竞赛、游戏等多种符合低段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使学生在主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了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必将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根据学生心理要求,充实和丰富教育资源。
道德教育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是道德教育的基石,也是学生心理的要求。教材固然重要,但学生现实生活却是最好的教材,其中最新鲜的事例,有丰富多彩的德育素质。例如只拿着课本对学生讲爱国主义,不仅枯燥,而且比较空泛,但如果以中国北京争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事件为契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且通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充分体现到由于我们国家的强大而引发的自豪感,来参与主体讨论,其积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教学内容为学生 所熟悉,进而感到亲切,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想反,教学内容无论是所涉及的空间还是时间,距离学生越远,其可信度越小。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寻找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内容。这样的道德教育才能对学生产生触动。由于课堂上评说、讨论的就是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是“导行”的最好方法。但这个观点并不排斥对古今中外人物事例的吸收和补充,这是道德教育资源之一,适时适度地加以介绍,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四、关注学生心理特征,探索师生互动性的交流方式。现今德育工作的难度日益增大,德育方法似乎穷尽了。究其原因,可能是一部分教师还比较忠实于传统的德育观,观念没有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仍然以灌输、说教、规劝为主,处处体现出德育方式的刻板。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在课堂上是没有不可以怀疑的真理,而真理也是不怕怀疑的。相反,越是伪真理,越怕怀疑,才越需要灌输。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里这种方式难以凑效是显而易见的。但班主任如果将教育目标或意图渗透在各种有趣的、吸引学生的活动之中,让学生通过在团体活动中彼此启发、相反互应、支持鼓励、气氛感染等互动行为,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和接受新的观念,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3〕
例如对高段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活动,将本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一般以8人为宜),进行“搭金字塔”比赛,规定比赛中不得讲话,只能通过眼神、手势、形体进行交流,并规定比赛 时间(15或20分钟不等)。到规定时间后各小组停止操作,进行组内交流、分享,每个成员谈话活动中自己的感受和所受到的启发,其他成员则专注倾听。然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在班级内交流,谈本组搭塔的体会和感受,并对本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通过这个紧张、有趣的活动,学生的感受是:组内每个成员都在为自己的小组努力:搭塔的成功离不开成员之间的互相协作;小组的气氛不允许有袖手旁观之人等等。进而学生的体会是: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离开集体则将一事无成,集体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准则。接着进行“分组”游戏,全班同学随着辅导员的口令,不断地进行分组,如“二人一组”、“三人一组”、“五人一组”、“八人一组”等等,每次重新分组,总有几个学生没有被小组接受。活动结束,请未被小组接纳的学生谈感受,他们的感受是:没有被小组接受,感到孤独、无助、尴尬,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很羡慕那些被小组接纳的同学。因此亲身体会到,每个人都希望被集体接纳,都有一种归属感,小组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只有被小组接纳才能得到肯定,才能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所以我不能脱离小组„„至此怎么能说教育目标没有达到?虽然没有说教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但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势来进行更能让学生在充分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分享、自觉反思,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道德教育的“心理学化”,是对学校“灌输式”道德教育的否定,是对道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认识的升华,这必将为班主任德育工作开辟新的局面,为素质教育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现代的道 德教育,应当以学生的心理为工作之本,积极开展“心理学化”的道德教育,使莘莘学子不仅拥有智慧的头脑和强壮的身体,更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⒈(美)莉萨·博林主编《教育心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2.⒉储培君主编《德育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7 ⒊乔建中主编《班主任德育理论与操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3-26
5.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篇五
现代小学美育教育的特质是多层面、多功能的素质教育。党的教育方针要求的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可见美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层面。所以,充分发掘小学的美育功能,切实搞好美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小学美育教育是复合性的教育教学过程,绝不是简单意义的美术、音乐课堂教学,其教育目的也绝不仅仅是学生会画画儿、会唱歌儿,而这种功能的特点又是直观性、形象性和渐染性的完美统一。学生主体的内动力是兴趣爱好,教师主导的外作用力是引导、服务和助推。
一、美育的功能
美育是以培养审美的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音乐和美术是美育的重要内容。究其要旨,我认为美育的功能是多层面的。
其一是德育功能。培养美的情操,从德育角度理解,就是培养高尚的品质,引导学生进入高尚的道德境界。
其二是美育功能。美育功能首先表现为培养审美的能力,其次还表现为通过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所形成的创造美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三是感悟功能。美育教育因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渐染性完美统一的特点,所以必然有感悟功能。美育,恰恰是其他教育所难以取代的。
第四是人文与文化功能。美育的这一功能,是古今中外一切美育教育家乃至美学家孜孜以求的,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美育的功能是多层面的,例如独特的心理功能、环境功能、实践功能等等。恰恰是这些功能,体现出美育的科学性。我们要在小学新课程标准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导向下,进一步搞好小学美育教育。
二、美育教育直观性、形象性的完美统一。
如前所述,音乐和美术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决定了美育教育的功能特点是直观性、形象性和渐染性的完美统一。
直观性是说受教育者通过感官直接接触美育的图文、音像等,从而受到最直接的教育,美育就通过学生的感官而产生了直接的教育效果。这样看来,小学艺术课和音乐课就是美育直观教育最直接的目标化教育过程了。而形象性则是指美育教育过程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美育教育就是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激发受教育者的思想或情感活动。小学美育教育必须遵循这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对发挥小学美育教育功能的几点构想
小学美育教育的功能在现代教育中具有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独特性,在完成现代教育任务的教育过程中作用十分重要。由于我深知这一点,所以我十分重视发挥小学美育教育的功能,在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以下构想:
1.把美育教育纳入系统工程轨道。
首先,我认识到小学美育教育功能绝不仅仅是在音乐、艺术学科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来的。音乐和美术固然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但绝不是全部内容。只有音乐课和美术课的美是层面不全的美育,即功能不全的美育,因而也完不成美育教育的任务。
现代科学的研究证明,事物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并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的。小学美育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也必须纳入系统工程轨道。这样,小学美育教育才具有科学性。
2.认真贯彻小学美育新课程标准,重视教育过程和方法,重视情感及价值取向教育。
小学美育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多维教育目标,多维目标强调的是过程和方法,是情感和价值取向。重视情感教育是说在小学美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进行感情投资,实行情境化教育,对学生动之以情。而重视价值取向,则应让学生明白美育教育对于他们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3.把强化音乐美术课堂教学与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音乐和美术是美育的重要内容,音乐课和艺术课在小学课程中的设置就承载着美育教育的重要任务,绝不是教学生学会画画儿、教学生学会唱歌儿的事儿,而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只不过这种教育是渐染性的。我在实践中认识到,只有强化音乐、美术课堂教学才能使学校美育教育做得扎扎实实,何况美育教育又承载着培养艺术人才的作用。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小学生对美有强烈的追求感和表现欲。怎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呢?仅仅靠有限的音乐、美术课是不成的。“给学生一个蓝天,他们就会自由地飞翔。”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美育教育活动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以拓展美育教育的空间。
四、在美育教育中要特别重视环境效应——搞好校园环境建设
环境育人作为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已日渐深入人心了。学校不仅仅是作为教育实体存在的,同时,它也是作为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环境存在的。而学生在这个环境里生活的时间要远多于其在家里生活的时间。学校环境是美育效应之所在,学校环境对于小学生,要么是美育的正效应影响,要么是负效应影响。前者说明我们的工作是造福天下苍生,后者则说明我们误人子弟。
6.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篇六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
经调查,刚入学的高中生由于生理成长和知识水平的制约,对为何读书认识不足,他们只以为自己读书是在老师督促、父母监护下进行的,是为他们完成学习任务,完成任务质量的优劣与自己无关。他们不懂得学好知识是为将来能适应社会和能为祖国多作页献的道理。每年新生报到后,班主任通过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明白自己为啥读书的道理,使学生知晓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有志人才,一个人有了渊博的知识才能立足于社会,并经过自己的工作造福他人。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我们就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理想。第一步:努力学习,多学文化知识;第二步:开发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学习上达到精益求精;第三步:发现特长,变其为专长,从而长大后努力发挥专长报效祖国。从中学生本身来讲,进行正确的理想教育,能使他们产生一股激情,产生不断追求的积极性,这就是思想动力,有了这种动力,才能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这是一股无形的巨大力量,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
学校经常开设居里夫人、爱迪生、华罗庚等伟人奋斗成才的知识讲座,在班级中组织“昨天、今天、明天”、“我的理想”等主题班会,请校外先进人物进课堂作报告,通过学生演讲及名人名言的学习,鼓励和鞭策学生持之以恒,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拼搏,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迎难而上。
二、培养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认识起着促进作用,并能强化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要求我们全体老师具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诲人不倦的爱生态度;为人师表的道德追求;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首先学校领导要求教师对上每一节课都有充分的准备和精心设计。事实证明,教师偶尔一次疏忽,都将较大地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教师上课迟到,作业不及时批改,对同学讽刺挖苦,都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要从各方面来感染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通过耳濡目染形成一种勤奋好学、一丝不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爱是激励和调动学生情感的“金钥匙”,老师要善于用爱心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用饱满的热情和真挚的关爱去影响和感化学生。
我校高中生大多是寄宿生,远离父母,由于他们长期对父母存在依赖心理,因而个人的自理能力很差。来校后,我们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在生活上和心理上都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
培养师生情感,要求教师跨进教室站到讲台前,通过亲切的语言、目光、表情,流露出对每位同学的尊重。教师要消除权威心理,坚决杜绝不尊重学生人格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实践证明,老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后进生身上迸发出的闪光点,并以真情投入,以爱动其心,与后进生心理产生感情的共鸣和谐振,并逐渐形成巨大的内驱力,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
三、开展青春期生理健康教育,建立同学间正常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往往对自身发生的一些生理变化因缺乏系统的知识而感到困惑。有个别同学出于好奇,从书刊、影视等渠道获得了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直线下降,甚至出现早恋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学校政教处十分重视学生青春期健康教育,请校医及保健医生开设“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知识的讲座,在高中一年级侧重于生殖系统结构和生理、青春期的性卫生保健教育,高
二、高三阶段着重讲授性道德、性美学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健康,正确引导同学在异性之间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并在这种和谐的关系中获得品德的良好发展。本学期,我校聘请了苏州大学黄辛隐副教授来校作高中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自觉抵制一切不利于身心发展的诱惑。
四、重视学生道德品质教育,促使学生道德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由于社会外界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校园内有所蔓延,而“勤学、尊师、守纪、俭朴”的优良校风有所淡化。我校德育领导小组人员经过认真思考,反复讨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用正确的政治思想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武装学生,坚决清除不良风气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首先组织班主任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每月召开1~2次班主任工作会议,会上请班主任汇报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并请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作如何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经验介绍。二是在校内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近年来花了近五十万元的资金用于植树种草,美化校园,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办好学校文化走廊,每天更换近六十种报纸,供学生阅读,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天天开放,周六晚上播放1~2部有教育意义的录像片,中午播放《午间新闻》和《校园新闻》,各团支部成立学党章小组,使广大团员青年增强了对党的认识。针对有些同学随意拿别人东西,乱撕别人信件上的邮票,甚至打架斗殴等现象的发生,政教处发动全体同学进行专题讨论,让同学知道上述事情不是司空见惯的小事情,应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点滴做起,学会尊重他人。努力培养诚实、礼貌、谦虚、俭朴等优良品质。我校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调查访问、社会实践活动、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戏剧,利用各种纪念日(学雷锋活动日,“一二·九”纪念日)活动、远足活动,利用国内外有重要意义的政治活动,如“迎香港回归”、“迎澳门回归”、“为灾区同龄人献爱心”活动等,促使学生的道德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7.美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篇七
一般来说, 大家会将美育和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等联系起来, 但无论如何, 美育终归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对美育的研究需要通过实践脱离形式的束缚, 从而产生系统的理论方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音乐教育自身的美育特征开始得到我们大家广泛的认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特别注重美育的发展, 他在《自写年谱》中写道:“我于讲堂上既常听美学、艺术史、文学史的讲演, 于环境上又常受音乐、美术的熏习, 不知不觉渐集中心力于美学方面。”蔡元培将毕生心血都倾注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中, 他在德国期间自己学弹钢琴、拉小提琴, 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 后来他发现德国和法国都非常看重美育。
事实上, 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德育的本质在于对人的思想、社会认识、理性思考进行引导和改变, 但这其中难免存在思想不统一等问题, 更多时候会遇到学生的抵抗情绪, 从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音乐教育则可以通过爱国歌曲、音乐剧、歌舞剧等艺术形式, 经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吸引, 使得学生对其产生浓厚兴趣, 在生活的点滴之间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教育, 应当使他们在自我的感受和熏陶中, 激发内心潜在的情感, 按照美的标准和规律让他们进行自我完善,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受教育者感到精神愉悦, 同时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熏陶。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施教者须通过音乐教育不断强化美育的美感功能, 调动自身强烈的情感体验, 深化和创新教育手段和内容, 逐渐构成完整的美感动力体系, 以美特有的磁场和无尽魅力, 对受教者进行长效激励, 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得到丰富。
而智育与音乐教育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智育无疑是为了对受教育者进行智力的开发, 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潜能, 使其能够接受更多的文化和技能。新时期的智育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 它被重新定位, 其职责变成在传授技能和文化的基础上, 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惯和态度, 以及创新思维、拓展视野, 努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或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 人们往往都有一套惯有的思维方式, 有的倾向于感性, 有的则倾向于理性, 而音乐教育往往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 建立一种更具逻辑性的思维能力。音乐有很多表现形式, 拿钢琴艺术来说, 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 都倾注了自己的感情, 学生在学习曲目演奏的时候, 必须先在自己的意识当中还原前者所要表现的内容, 对这些信息进行充分的理解与吸收, 达到刺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在一这过程中完成对审美的认知, 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 更高水平地将前者的作品演绎出来。
同时, 音乐教育不会以纯文字的形式进行授课, 需要其他音像资料一同进行, 如歌唱需要有歌谱、伴奏、音响等条件作为前提, 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加上感觉和想象的多重吸收, 从而能够直接地提升自己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了不起的科学家或艺术家都曾受到过音乐艺术的良好熏陶:科学家爱因斯坦和量子论奠基人普朗克可以演奏钢琴和小提琴,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写出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这显示出音乐艺术能够充分发挥和创造人内心的原始冲动, 很好地培养了人们的创造力。
可见, 美育不仅能凭借优美感人的审美形象, 引起受教育者情感的激荡, 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还能够促进他们想象力、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的提升, 启发其心智, 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素质教育是一项以提高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活动, 目前看来, 大力开展高校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 这也是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基本内容。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道德修养、文化与技术技能、探索精神等为内容, 是一种科学、全面、综合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的教育模式。用蔡元培的一句话来讲就是“艺术能养成人有一种美的精神, 纯洁的人格”。这也体现了艺术教育和科学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是等同的, 因为人人都有一颗追求美、喜欢美的心灵和无限追求美的权利, 如果将这种美的标准加以合理的引导, 将会对培养受教育者人格的养成有重要作用。音乐艺术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是最为独特也是最为容易让人接受的一种, 它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能使学生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出内心的愉悦, 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必定会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正面推动作用。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专业的技巧和理论, 而且在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让他们锻炼自己的创造和实践能力, 同时让他们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以合唱教学为例, 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 听到周围的声音变化, 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维当中, 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主动去寻找美的声音。不仅如此, 在自己亲自参与指挥和排练的过程当中, 学生通过与其他人之间的默契配合, 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对合唱曲目进行改编和创作的过程中, 学生按照自身的喜好对原有曲目进行改编和二度创作, 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以上种种能力的体现还表现在器乐合奏、音乐剧、舞剧等音乐艺术形式上, 这都与高校音乐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 《孟子》中说:“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 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故教育本身应该是愉快地进行, 素质教育本身所需要的也正是这种乐教的精神, 音乐教育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它可以表现为学生走在林荫小道上戴着耳机边听歌边体验周围的美丽环境, 其身体自发的愉悦起来, 也可以表现为某间教室几个学生坐在一起排演节目, 欢乐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个人, 这都是高校内随处可见的。有了愉悦的审美情趣和轻松的学习氛围, 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就会更加彻底, 所以音乐教育能给学生提供非常好的审美享受。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在增强学生自信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 通过舞台的磨炼, 自信心可以得到不断增强, 会慢慢形成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 对面前的任何未知事情都不会产生恐惧心理。这种较强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会退缩, 配合德育和智育对学生的教化, 能够培养出学生更强的历史使命感, 勇于面对社会上种种不和谐问题, 对确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有莫大的帮助。
音乐教育是实现美育的一种教育途径, 更是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实施还需要长期进行, 应当视之为一种终身的教育模式。随着时代发展, 学生的审美能力会不断的提高, 可见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实施还需长期熏陶, 通过这样长期持久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感官刺激, 一定能为其综合能力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 音乐教育的美育教化也应当注重方式方法。对于美的追求和理解,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不同的个体对事物的审美感受能力也有强弱之分, 所以我们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化教学, 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加以适当引导, 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另外, 教师应当系统地引发学生的内心共鸣, 能够让学生通过感受音乐的美不断提升和调整自己的状态, 从而确立起良好的学习基础。因此, 在高校教育模式中, 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良好实施能够增强学生的内心情感,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音乐教育深深地影响着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它特有的美育功能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以及人格的养成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正确引导学生提高自身修养非常重要。抓住音乐教育的特点, 以发挥音乐教育美育功能为目标, 努力促进高校音乐教育发展, 对高校素质教育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耿家林.论音乐教育功能[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 (24) .
8.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篇八
一、教育学生为人处世,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思想品德是做人的基础。教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做什么样的人呢?就是做一个能够关心别人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勇于承受困难和挫折、积极进取的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个严于律己、宽厚待人、恪尽职守、遵纪守法的人----“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个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总之,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有爱国爱民之心的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学即人学”,因而,在学做人的素质教育中,德育与美育的渗透应摆在首要位置。
二、课堂教学为主,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教育组织方式,更是美育教育的“主战场”。文学艺术是以最富于情感的文学形象直接向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千百年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莫不如此。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到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再到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到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一切都引导青少年学生们去体会、去理解、去审美,在教学中加以渗透。
三、文学教学中实行美育渗透
文学教育中的美育是通过阅读欣赏、文学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等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的。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高尚的审美理想,良好的审美趣味,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全面的审美能力,方能对学生言传身教,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由于青少年生活阅历较浅,文学实践较少,审美经验不足,因此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判断常带有随意性,也常以个人的审美趣味来作为评判标准。这样的随意性,会给审美判断的形成带来很大影响。这就要靠教师根据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失时机地做到因材施教,方能把学生引入真正的美的天地,从而保证审美教育的真正实现。
四、以形式多样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无论是哪一种素质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把老师传授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直接内在的能力、品质。文学的美育可以激励学习意志,调动学习情绪,改善学习效果。并且有助于启发形象思维,发展想象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文学教学中的美育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抵制消极、颓废、低级、庸俗的趣味,对培养一代具有高尚情操、高尚道德、高度文化艺术修养的社会主义新人,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五、从美育的角度把握文学教学
以美育来把握和促进文学教学,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审美效应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实际问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其特点应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所以,在文学教学中,从“情”和“美”契入,按照文学教育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审美情境,是文学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只有洒出融融的爱,才能激起暖暖的情;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架起沟通感情的桥梁。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产生情感共振,共同获得审美的情感体验,会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更大兴趣。
六、以文学审美为契机,真正去实现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渗透
音乐家冼星海有句名言“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情操的熔炉”。文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文学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审美观教育。通过文学审美教育,学生的兴趣、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素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正是文学审美教育所追求的境界。
总而言之,美育在文学教学中的渗透不是抽象的理论,也并非口头的承诺,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只有认真研究并抓好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之点滴,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事业,我们必须要下定的决心,尽最大的努力,认真去做好这项工作。语文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去创造,真正去实现美育教育在文学中的渗透,实现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渗透,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富有理想、心灵纯洁、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9.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篇九
为了推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并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将这项工作推广到全国各普通高等学校,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1.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科学教育备受青睐,人文教育受到冷落,并随之带来一系列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为此,各国都在采取各种办法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而,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正是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也是贯彻十五大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2.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以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单科性院校较多,文理工分家,专业设置过窄,单一的专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突出,功利导向过重,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等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特定时期提出并实施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不仅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有助于推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也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3.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四有”人才;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为他们在校学好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二、采取多种途径与方式,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体现,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或分类。因此,各高等学校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明确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进而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根据试点高校的经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以下几种途径与方式:
1.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第一课堂主要是开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对理、工、农、医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适当开设自然科学课程。所开课程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第二课堂主要是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课外阅读、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
2.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
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也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3.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各高等学校必须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的整洁和绿化,校训和行为规范,人文景点,教室与实验室布置,图书资料建设
等等,都要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氛围。同时,学校要与当地政府一起,共同治理好周边环境,提高社会环境的文化层次,使大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4.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要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
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学习和借鉴试点高校的经验,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式,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完善,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逐步引向深入。
三、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需要有一大批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建设一支适应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教育部将有计划地组织举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师资讲习班、研讨班,各校也应采取各种形式培训教师,以提高现有教师的学术水平与文化修养。要继承和发扬教师的敬业精神,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使其达到言传与身教的统一。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从事文化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高水平的文化素质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材作保证。教育部将组织国内知名专家编写有关教材。各省市也可以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校的要求,自行组织高水平的专家编写一些好的教材。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自己组织力量制订必读书目,编写必要的导读教材。教材建设一定要保证质量,特别应注意教材的导向性,宁缺勿滥。
四、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
在全国高校中开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会遇到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需要进行认真研究。各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根据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特别要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对改革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文、理、工、农、医、师范等各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考核与评价方法,文化素质教育和“两课”教育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承担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的课题组要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教材,供各校参考。各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研究制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实施途径和评估方法、要通过对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
究,取得—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指导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水平。
五、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关键在领导。各高校领导,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方向,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不同学科专业,分别提出要求,分步实施,分类指导;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不懈,真抓实干,注重实效;要投入一定的经费,支持教材建设和科学研究,购置图书资料,建设文化素质教育的场所,开展文化活动等。各高校要定期做好检查督促工作,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好坏,作为衡量学校、有关部(处)、系(院)工作实绩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检查督促,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质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对本地区(部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关注。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高等学校的领导和广大师生,要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扎扎实实地把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推向前进。
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的校园人在大学教育理念导向下,在特定的大学教
育活动中所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好大学校园文化应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等几方面入手。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大学教育的兴起,新型的适应大学的大学校园文化急需建设。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办法。那么,究竟什么是大学校园文化?我们又该如何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呢?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产生的。换言之,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实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在学校出现时,它便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产生并且存在于“文化世界”中了。从理论上讲,校园文化产生的基本条件决定了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用不同的校园文化。一般说来,校园文化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群体、共同的文化意识和物质载体。
现大学教育的各项职能而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创造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集合。
二、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大学校园文化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具有导向、激励、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
(一)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学校所拥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文化产品、道德准则等精神形态的文化氛围,是学校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加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三风”建设
所谓“三风”就是指校风、学风和教风。首先,要加强校风建设。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良好的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最好体现。校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要注意校风养成的特点,从一点一滴培养起,持之以恒,反复强化。首先正确认识校风对学校和校园文化发展的作用,通过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用精神力量来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服务,更好地体现出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其次,要加强学风建设。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树立良好学习风气进行有计划和有系统的实践活动并有针对性地通过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外在行为方式达到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学习动力教育。最后,要加强教风建设。加强教风建设时我们应注意首先建立民主性教学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重视集体作用,关注个体特点,用民主方式讨论和解决问题,教师不应该以权威自居,不应滥施惩罚而应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其次,必须强调树立教师的职业道德。这是“教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2.加强社团文化建设
加强社团文化建设首先要明确社团的重要地位。大学院校应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生社团存在的积极意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保障社团运作和发展的专项经费,社团发展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确保社团在学校党委领导和团委指导下,健康成长发展。其次要引导社团发展方向。应引导社团坚持走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之路,要强调社团活动的思想性、突出时代性、注重层次性、倡导主体开明、内涵深刻、格调高雅的活动。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正常进行的基本要求和关键所在。校园文化建设旨在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求学与做人的环境,而在求学与做人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是学生的主要模仿对象。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是终身的影响。
(二)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作为生源情况复杂的大学院校,制度文化更显得尤其重要。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一要建立健全制度,在建立健全制度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强化激励机制。二是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出台前,可根据师生的实际思想情况进行有目的的、有意识的舆论引导制度出台后,则要大力宣传建立制度的目的和意义等,组织师生学习制度规定的具体内容,甚至还要详细解释。通过舆论宣传,扩大教育效果,有意识地进行正面引导,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并最终成为制度的执行者和传播者。三是要认真组织实施,规章制度一经建立,就要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应力求做到“从严”、“求细”和“与人为善”。
(三)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10.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篇十
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今天,我们发现小学生一项最基本也是相当重要的能力——写字能力普遍较差:书写姿势不端正,字形不规范,笔顺不正确,结构不合理,书写速度慢,错别字多。这与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掌握执笔、运笔方法”、“写得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相距甚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考。因此,切实搞好写字教学迫在眉睫,这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重要作用。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错误观念。
正确的思想、端正的目的是搞好写字教学的前提,每一位教师都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认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
汉字书写是社会协作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写好汉字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语文素质和基本技能。课程标准对写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它已成为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写字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老师正确美观的`写字示范和对笔画、结构的分析讲解等,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己对字形的观察分析,又可以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分析等能力;在学生反复的揣摩练习中,还可以培养他们做事执着、不懈努力的精神。可见,写字教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写字本身,它除了能训练学生写得一手好字外,还可以促进学生审美、智能、心理等方面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2.转变“字只要写对就好”、“重识记字形,轻指导书写”的错误思想。
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老师仍一心盯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对于字的美观、规范、书写速度等非常淡漠,仅仅满足于字只要写对就可以。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往往着力于学生对笔顺的掌握、结构的认识、字形的识记,很少让学生练习写字,即便是三五遍的抄写练习也只是识记字形的一种方法而已。真正的写字练习,必须在识记字形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田字格中写,明确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生字教学这块领域树立起“识写”并举的观念。
只有实现了思想上的转变,写字教学才能规范化、科学化,学生的写字水平才能提高。
二、循序渐进,把写字教学落到实处。
1.识写并举,夯实写字基础。
掌握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是写好汉字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在写字教学中,必须认真抓好“笔画”、“笔顺”、“间架结构”这三关。
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笔顺和间架结构,单凭写字课的教学与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语文课本的识字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识字教学中,帮助学生熟记字形的同时,应认真讲解笔顺的书写规则,分析生字的间架结构,指导他们分散练习。在写字课上,供学生书写的范字,也应尽量从语文教材中去选取。 2.提高教师自身的写字能力,重视示范作用。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因此,教师现场示范板书是最直观、最有效的写字教学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字时,当着学生的面一笔一划地范写,边范写边讲解,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写好笔画、写对笔顺、安排好间架结构,如何处理、把握关键笔画,将字的形态尽可能美观地展示出来,避免写字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的范写除了在写字课上进行外,课堂教学的板书,各种作业的批改,都要认真书写,以身作则。由此可见,教师书写基本功的好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书写素质。只有设法提高教师自身的书写技能,大幅度、快速度提高写字的教学质量才有可靠保证。
3.精心安排,切实上好写字课。
写字课是学生练习写字的主阵地,不能挪作他用,也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必须周密计划、精心组织。
就每堂写字课而言,都必须精心组织,切实发挥写字课的指导与练习功能。一般来说,一堂写字课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范写与讲解阶段,使学生明确练字的内容、注意点和读贴、练字等各项具体要求。二是准备阶段,让学生端坐,摒声静气,默记各项要求。三是练习阶段,要求学生读懂贴,练写每一个字前都要明白这个字的间架结构、笔顺、笔画特点,然后一气呵成。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巡回指导,纠正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四是对照字帖进行自我评价或互相交流。一堂课下来,所有同学对所有要求都必须认真做到,对一时难以做到的同学,一方面要耐心指导,另一方面要对他们进行更细致的指导,直到做到为止。
4.坚持训练,常抓不懈。
11.重视地图教育 提高学生素质 篇十一
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是中学地理教学极其重要的一项任务,同时也是当前把素质教育落实到中学地理学科具体教学过程的一项内容。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在国家急需创新型、能力型人才的今天,鉴于地理教学的特殊性,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地图的突出作用,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以确保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地理能力。在教育部最近新制定的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对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技能和能力方面提出了要求:“能够独立阅读和使用地理图像并用于解释一定的地理现象,分析和解决一定的地理问题,独立绘制简单的地图、示意图和统计图表。”如何落实这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地理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详解读图知识,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
初中生第一次正规地学习地理和学习地图,首先要从认识地图的基本要素开始,如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位置、比例尺、图例、注记等内容及用途,进一步认识各种等值线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剖面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图等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如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同时还要注意纠正学生在用图中的不正确习惯和方法。如把地图上的方向不说东南西北,而是说成“上下左右”;有时对不同图例分辨不清,如国界线与省界线、淡水湖与咸水湖、铁路线与公路线或高速公路线等;看河流不注意分清上游和下游;看地形图不知道要先看高度表等等。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是提高读图能力的基础。
二、养成读图、用图习惯,提高读图技能
阅读地图的过程与文字学习不同,读图不是简单的感知,而必须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参与。学生的读图能力是由图表感知能力、空间与逻辑思维能力、地理图像基础知识和基本读图方法等因素构成,是在对一幅新的地理图表的综合、整合过程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学生能够独立地从一幅没有读过的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叫做地图的判读能力。读图能力的认知过程一般分为两个能力层次:一是表层信息的获取能力,即获取“那里有什么”的一般分布知识的能力,如地名、位置、数字、零散的分布知识等。此阶段不需要思维加工,直接通过各种感官获得事物的表面特征,该过程反映了读图的感性认知过程,即地图的初读阶段。二是显性和隐性信息的获取能力,即从表层信息获取其内在联系、分布规律、解释原因的能力。如从《我国水土流失分布图》中得出,此图的表层信息是那些具体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而深层信息则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这一分布位置恰好在我国地势二、三阶梯的转换地带,又是大江大河的中游地段等。学生地图表象积累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其地理思维能力就会越强,所能获取的深层信息量就越丰富,读图能力也会越强。
三、以图导学,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地图作为多种地理要素组合及分布的图象,具有极强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它的吸引力和可读性极强,有利于学生大脑的开发和形象思维的发展。在新编的初中地理教材中许多的地理课文,其内容几乎囊括在一两幅地图中。在教这样的课文时,笔者往往采用以图导学、读图为主的方法。其做法是首先由学生观察地图,获取表层地理信息,进而由表层信息到深层思考,一步步深入,解释原因、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广西——祖国的南大门》这一课时,一开始,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广西地形、山河分布图》和《广西城市、交通图》,说出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地理信息?学生通过读图,很快把获得的地理信息进行了交流,主要信息有:1.地理位置方面:(1)海陆位置:广西位于祖国的南部沿海,南临南海。(2)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穿过广西中部,广西大部分位于亚热带。(3)邻国位置:与东南亚国家越南山水相连,与东盟国家隔海相望。(4)邻省位置(邻省有4个)。2.地形、地势特点:以山地、丘陵为主。3.河流方面:珠江水系遍布全境,水能丰富。4.主要城市。5.主要铁路、公路……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表面信息中分析广西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广西地形、气候特点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如粮食作物、亚热带经济发展的优势)等问题,再进一步分析广西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1.发展水电的优势。2.西南出海大通道——交通运输业(铁路、公路、海港)的发展优势。3.泛珠三角工业发展的优势。4.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优势等。通过读图,学生实际上已经把本课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掌握了。这样的学习方法,比单纯读文字的印象要深,理解更透彻,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四、紧密结合地图进行地理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有人说“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此话有一定道理。因为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手段,对它如何运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从这层意义上说,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要求学生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发展自己的能力。如在上《珠江三角洲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这一课时,笔者首先安排学生观察课本中的《珠江三角洲示意图》,注意从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观察。然后要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珠江三角洲为什么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2)深圳和珠海为什么最早被我国设立为经济特区?学生通过读图,很自然地学会从地理位置(沿海、面向东南亚、邻港澳、侨乡)、水陆交通便利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地形特点、河流、城市位置关系,可以指导学生观察珠江水系由哪些河流组成,在什么地方入海,珠江口的东西两侧各是哪些城市等,要求学生把整幅图的轮廓,以及图中的主要地理事物熟记在心。最后,在学完课文知识后,还布置学生画一幅珠江三角洲简图,把主要的地理事物的特点、位置熟记在心。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像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中一切语言、文字或思维意识的简化和替代者。地理知识凭借地图呈现出来,这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特点。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与教师应用地图的方式直接相关。正确用图,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上课时脑、手、眼、口等多管齐下,这样知识在大脑中的印象才会更深刻,记忆的知识更牢靠。
12.重视地图教育 提高学生素质 篇十二
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 是中学地理教学极其重要的一项任务, 同时也是当前把素质教育落实到中学地理学科具体教学过程的一项内容。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 在国家急需创新型、能力型人才的今天, 鉴于地理教学的特殊性, 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地图的突出作用, 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 以确保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地理能力。在教育部最近新制定的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 对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技能和能力方面提出了要求:“能够独立阅读和使用地理图像并用于解释一定的地理现象, 分析和解决一定的地理问题, 独立绘制简单的地图、示意图和统计图表。”如何落实这一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 是每一位地理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详解读图知识, 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
初中生第一次正规地学习地理和学习地图, 首先要从认识地图的基本要素开始, 如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位置、比例尺、图例、注记等内容及用途, 进一步认识各种等值线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剖面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图等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 如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 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 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 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 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同时还要注意纠正学生在用图中的不正确习惯和方法。如把地图上的方向不说东南西北, 而是说成“上下左右”;有时对不同图例分辨不清, 如国界线与省界线、淡水湖与咸水湖、铁路线与公路线或高速公路线等;看河流不注意分清上游和下游;看地形图不知道要先看高度表等等。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 是提高读图能力的基础。
二、养成读图、用图习惯, 提高读图技能
阅读地图的过程与文字学习不同, 读图不是简单的感知, 而必须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参与。学生的读图能力是由图表感知能力、空间与逻辑思维能力、地理图像基础知识和基本读图方法等因素构成, 是在对一幅新的地理图表的综合、整合过程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学生能够独立地从一幅没有读过的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也可以叫做地图的判读能力。读图能力的认知过程一般分为两个能力层次:一是表层信息的获取能力, 即获取“那里有什么”的一般分布知识的能力, 如地名、位置、数字、零散的分布知识等。此阶段不需要思维加工, 直接通过各种感官获得事物的表面特征, 该过程反映了读图的感性认知过程, 即地图的初读阶段。二是显性和隐性信息的获取能力, 即从表层信息获取其内在联系、分布规律、解释原因的能力。如从《我国水土流失分布图》中得出, 此图的表层信息是那些具体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而深层信息则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 这一分布位置恰好在我国地势二、三阶梯的转换地带, 又是大江大河的中游地段等。学生地图表象积累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 其地理思维能力就会越强, 所能获取的深层信息量就越丰富, 读图能力也会越强。
三、以图导学, 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地图作为多种地理要素组合及分布的图象, 具有极强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它的吸引力和可读性极强, 有利于学生大脑的开发和形象思维的发展。在新编的初中地理教材中许多的地理课文, 其内容几乎囊括在一两幅地图中。在教这样的课文时, 笔者往往采用以图导学、读图为主的方法。其做法是首先由学生观察地图, 获取表层地理信息, 进而由表层信息到深层思考, 一步步深入, 解释原因、寻找规律、得出结论,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广西———祖国的南大门》这一课时, 一开始,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广西地形、山河分布图》和《广西城市、交通图》, 说出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地理信息?学生通过读图, 很快把获得的地理信息进行了交流, 主要信息有:1.地理位置方面: (1) 海陆位置:广西位于祖国的南部沿海, 南临南海。 (2) 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穿过广西中部, 广西大部分位于亚热带。 (3) 邻国位置:与东南亚国家越南山水相连, 与东盟国家隔海相望。 (4) 邻省位置 (邻省有4个) 。2.地形、地势特点:以山地、丘陵为主。3.河流方面:珠江水系遍布全境, 水能丰富。4.主要城市。5.主要铁路、公路……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表面信息中分析广西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广西地形、气候特点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如粮食作物、亚热带经济发展的优势) 等问题, 再进一步分析广西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1.发展水电的优势。2.西南出海大通道———交通运输业 (铁路、公路、海港) 的发展优势。3.泛珠三角工业发展的优势。4.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优势等。通过读图, 学生实际上已经把本课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掌握了。这样的学习方法, 比单纯读文字的印象要深, 理解更透彻, 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四、紧密结合地图进行地理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有人说“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 此话有一定道理。因为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手段, 对它如何运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 从这层意义上说,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 笔者要求学生做到左图右书, 注意随时运用地图, 查阅地图, 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 寻找地理规律, 发展自己的能力。如在上《珠江三角洲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这一课时, 笔者首先安排学生观察课本中的《珠江三角洲示意图》, 注意从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观察。然后要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 珠江三角洲为什么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2) 深圳和珠海为什么最早被我国设立为经济特区?学生通过读图, 很自然地学会从地理位置 (沿海、面向东南亚、邻港澳、侨乡) 、水陆交通便利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地形特点、河流、城市位置关系, 可以指导学生观察珠江水系由哪些河流组成, 在什么地方入海, 珠江口的东西两侧各是哪些城市等, 要求学生把整幅图的轮廓, 以及图中的主要地理事物熟记在心。最后, 在学完课文知识后, 还布置学生画一幅珠江三角洲简图, 把主要的地理事物的特点、位置熟记在心。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 学生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 心中有图, 文字和图像有机结合在一起, 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 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13.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篇十三
穆棱市马桥河镇中学 孙爱年
内容摘要:
动之以情,晓知以理。寓教于教,努力抓好学生学习,创建良好的环境,培养良好道德情操。抓好班级班风、学风的建设。搞好班级管理。
关键词:动之以情、注意引导、取长补短、为已所用
当前,随着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社会中正迫切地需要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人才,人才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圣地,了是造就人才的母机,作为造就人才母机上的一颗普通“镙丝钉”的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是多么的沉重!十几年来,我正是以这种职责去默默地工作。辛勤地耕耘和执着地追求着,我从事教育工作并担任初中班主任至今,在教学实践中总是把握着一个方向——搞好全面教育,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动之以情,晓知以理,是教育学生的有效方式。
要教育学生,就得先了解学生,班主任工作,就是从了解学生开始的,从多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在执行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思想、个性、学习、生活等
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游刃有余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来了解和研究学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留意观察,注意引导:班主任要善于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到方面观察学生的真实情况,观察愈仔细、愈全面,就愈能正确地了解和把握他们,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各自的品质、兴趣和才能。例如:我班的李小洁同学,给人的印象是沉默寡言。喜欢个人做事,导致同学们不愿接近,可是有一次在郊游中我发现她手拿一个画夹,在一棵老松树前认真地画着„„,画得工笔巧妙、圆润。把古松的气质充分表现了出来,于是,我征得了她的同意将这幅画挂在我班的文艺园地里,表扬了他的功底并号召全班同学向她学习,同学们都用钦佩的眼光看着她,由此,他的性开始转变了,还主动组织起了班级绘画小组,由她亲自指导。
再如,今年五月的一天,我讲课时发现我班一直都很认真学习的程忠和同学的桌面上竟然没了学习用品,精力也不集中,下课后,我就找他谈,可他的回答是不想上学了,经过我详细询问,他才含着眼泪诉说了不上学的原因,原来是他身边仅有的一位亲人——哥哥,身患严重的脑干炎而无人照顾、无钱医治迫使他辍学回家。听完后,我当即把刚刚开的200多元的奖金掏给了他并帮着把他哥送进了医院,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才痊愈。至此后,程忠和同学更坚定了刻苦学习的信心,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他在今年的暑假的综合素质评比中,名列班级第三。
2、教育学生要动真情讲道理
它是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一种方法。无论是教书育人,环境育人和班级管理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调查访问中特别是专题调查,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某一事情的前因后果都具有重要意义,切忌不经调查的粗暴武断而导致师生关系出现裂痕,教育教学工作无法进行的后果,如:我班的李小伟同学突然性格变得内向,常常愁眉苦脸,上课总是呆呆地望着黑板,使本来优异的成绩变得一落千丈。针对这一情况,我进行了家访,了解到他的父母正闹离婚,原因是他父亲嗜赌。将家里输得精光。我向他们诉说了孩子最近的情况和他们离婚后对孩子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经过多次的家访,我的真诚感动了他们,最后,他们悔恨交加地表示不再闹离婚了,李小伟同学的父亲还发誓再也不赌了。后来,我又抽时间对李小伟同学进行了思想教育,使他的成绩很快得到了回升。
二、寓教育于教学之中
我们所肩负的责任使我们在社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常赞颂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科学的先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务更高尚的了;我们职业所以重要、光荣、伟大,我想主要在于我们担负培养人、塑造人的工作。那就是——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诚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任务是艰巨的。在实际教学中,我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对学生进行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做到寓教于活动之中。
列宁曾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给人以多么大的教育和鞭策,这就要求教育者运用一些英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而产生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因此,我利用一切机会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工作之中,广泛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的优越性,把知识与爱国主义相结合,分析当前国内外的形势,积极地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树立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去塑造新一代人的心灵。不仅要进行言教,还需要进行身教。这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为此,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不仅运用知识,通过谈话来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由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已逐步接近成年人。其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对学生一味地进行榜样教育,往往使他们产生逆返心理,会感到班主任像幼儿园的阿姨。他们感兴趣且最有教育效果的是学生的老师的“说”和“做”,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尽力起模范、表率作用。
2、班主任要经常接触和关心学生。逐渐做到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教育实践表明,师生之间创造和谐而平等的友好关系是教育和教学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这一点班主任应该正确地认识并且摆正师生之间的关系,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班级的全部教育工作是通过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无话不谈,才能真正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3、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注意把握让他们感到熟悉的典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只拿出典型的东西还不够。应注意拿出一些使他们感到熟悉的事件来进行教育。
4、认真教育学生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些同学对守则和规范了解的不够详细。为此我在班级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学习守则和规范。教育学生处处要以守则和规范来要求自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努力抓好学生学习。
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的。所以班主任应将学生学好文化科学知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为此,我在这方面做了如下工作:
1、经常了解和掌握学生各科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取长补短,为已所用。
四、创建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人生活在环境之中,环境与人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一方面环境在影响人,让去追它;另一方面,人也在能动的改造着环境,让环境适应人的需要。就环境影响人这一方面讲,有有益的因素,也有有害的因素。可见正确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环境育人就显得格外重要。要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了以下两方面:
1、做好家庭环境育人的工作。
家庭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理要场所,所以,我利用课作时间定期进行家访,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特别是父母的职业、经济和接受教育的情况等。并建议家长及时与孩子沟通。为孩子的成长要求其父母搞好家庭的环境建设。
2、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学生提高分辨社会环境中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
人的认识、能力、思想、品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是与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智力发展和智力开发起着决定性、根本性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社会环境对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心理反映。但是特别警惕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心灵起着巨大的破坏作用。既使教师讲得再好、再正确、再科学,学生的头脑在不良现象的作用下也会产生怀疑。由此,怎样克服不良的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五、认真抓好班级、班风、学风的建设,搞好班级管理。班级工作是学校的基础工作。班级工作抓得好坏对于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主要注意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一个健全的班集体应当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共同的奋斗目标,自觉遵守纪律等。因此,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既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也是进行教育的手段。
【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推荐阅读: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1-19
美术教育的美育06-26
学校美育教育工作方案08-08
美育教育观后感08-27
思想政治教育美育12-28
幼儿园美育教育计划09-05
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11-21
非遗文化在美育教育教学中的应用11-28
优化写字教学提高素质教育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