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方向

2024-09-22

农业发展方向(精选10篇)

1.农业发展方向 篇一

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工作推进会发言稿:我国农业未来发展方向是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即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要素,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跨界融合,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个性化服务的全新农业生产方式,是农业信息化发展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的高级阶段。

随着城镇化率越来越高,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劳力老龄化程度高导致人工成本迅速增加,中国农业面临着谁来种地的重大问题。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小农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农业产业价值链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农业绿色发展任重道远,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农业变革,这就迫切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农业变革,利用“互联网+”优化产业链、价值链结构,形成“感知—传输—控制”应用闭环,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农业全产业链附加值,让农民分享价值链收益。信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服务于农业领域,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数据云平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总书记说过,“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发展智慧农业,构建大数据系统,重在解决电脑替代人脑、机器替代人力、自主技术替代进口这三大需求,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化装备与农业深度融合。

六盘水在发展智慧农业平台的过程中,一要建立“三变”大数据,对农村资源、企业(合作社)、人员等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三变”资源“一张图”,“三变”管理“一张网”;二要围绕重点产业,建立大数据中心,做深做透,实现大数据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三要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大数据,充分利用动漫技术挖掘旅游资源,塑造品牌,融合文化,加大宣传。

2.农业发展方向 篇二

五新:

一是形成新产业。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以新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支撑。只有形成新的产业, 农民才能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 日落而归”的旧式生产方式。在农村形成新的产业, 既可以转移农民, 减少农民, 又可以富村强乡, 富裕农民。

二是发展新经济。

农村新经济的发展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 创新发展思路, 勇于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特色的经济增长点。在尊重农民意愿,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前提下, 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是创建新机制。

坚持把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首位, 稳定和完善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针对影响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探索扶持、保护和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社会稳定。

四是培育新型农民。

发展现代农业, 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造就一大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较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良好守法素养的新型农民, 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力量源泉。

五是塑造新风貌。

塑造新风貌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在形成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创建新机制、培育新农民,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上, 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 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十化:

一是基地规模化。

规模经济是现代商品经济增长区别于传统商品经济增长的显著特征。农业与工商企业一样, 只有达到一定规模, 才能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 获得最大利润。目前, 像我州这样人多地少的农业州, 基本上还处于一家一户种几亩田、喂几头猪的自给自足状况, 农业商品率和专业化水平低。即使近年来发展起来一些农产品基地, 但总体而言规模小而分散, 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要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必须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结起来, 走基地规模化道路, 降低农产品单位生产成本, 获取最大效益。

二是生产标准化。

农产品生产标准化, 是农产品在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以制定技术标准为前提, 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 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质量标准及其检测监督服务的体系。当前, 我州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相对滞后,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此, 我州农产品要想打入市场, 必须在标准化生产、加工、销售上狠下功夫, 把标准化生产作为打开农产品“绿色通道”的“金钥匙”。

三是产销订单化。

订单农业是龙头企业和商品基地及农户之间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 签订规范化的具有效力的产销合同, 以合同契约关系引导农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谋求发展一种有效方式。近年来, 我州订单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发展中也存在范围不够广、购销渠道不畅、农民卖难、合同内容不详细、程序不完善、运作不规范、违约现象比较突出等问题。因此, 各县市要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特点, 积极发展订单农业, 不断规范和发挥订单作用, 促进农产品产工贸一体化。

四是产品品牌化。

当今市场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品牌的竞争。目前, 我州的品牌产品“都匀毛尖”、“惠水牛头牌牛肉干”、“独山盐酸”、“三都九阡酒”、“福泉金谷福梨”、瓮安“冬秀孃”泡酸辣、“罗甸脐橙”等产品仅仅在州内有一点名声, 州外知晓的人太少, 省外知晓的人更少。概括起来, 可以说数量少、档次低, 与我州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在今后的发展中, 我们应选择一批优秀特色农产品参加农业品牌评比, 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

五是耕作机械化。

耕作机械化的实质, 是农业生产手段的技术变革, 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物质基础, 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我们抓现代农业的试点示范, 首先就是要从生产方式上, 逐步改变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农业耕作方式。就我州具体而言, 就是要在抓好贵新公路沿线17个坝子和全州8个万亩大坝机械化推广应用的同时, 在各示范点率先实现耕作机械化, 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六是灌溉水利化。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是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充分合理开发利用水力资源, 实现农业灌溉水利化, 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 我们在抓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 要重点发展节水灌溉, 着力推广渠道衬砌、暗管输水、喷灌、滴灌等节水措施。要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建立科学用水管理制度, 改革农业用水价格机制, 加强农田水利化运行管理信息化、自动化建设, 加快建立水资源联网调度系统, 形成高效利用机制。

七是农民技能化。

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实际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这就要求广大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高水平的生产技能, 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重点在于提高农民基本素质, 增强农民增收技能。培育新型农民, 使农民达到农业生产技能化, 需要树立新的观念。一是要帮助他们树立勤奋致富的观念, 克服等、靠、要思想;二是要帮助他们树立市场观念, 克服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思想;三是要帮助他们树立科技观念, 克服粗放经营的传统思想;四要帮助他们树立生态环保观念, 克服短期行为思想。

八是组织合作化。

农民组织合作化, 是以发展农业专业协会为基础, 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目标, 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组织服务的体系。要建设现代农业, 必须在组织化程度上实现新的突破。因此, 要在新经济组织上下功夫、破难题。一要抓协会建设。以龙头企业、经济大户、中介组织为核心, 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品组建农民专业协会。二要抓协会管理。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完善监督管理机构, 强化监督管理责任。三要抓好协会扶持。各有关部门要发挥管理、协调的职责, 促进各种协会健康发展, 为协会会员优先提供生产和经营信息, 优先提供生产和经营场所, 优先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 优先安排财政贴息和政策性贷款, 为农民专业协会的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九是管理企业化。

就是改变传统的观念, 把农业看作是工厂、看作是公司, 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以市场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 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 使农业从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方式向高度商品化、面向市场的农业企业经营方式转变, 使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向具有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投资意识、科技意识的农业企业家方向转变, 从而解决当前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和非组织化等问题。为此, 在现代农业的探索与示范过程中, 要积极探索股份制的方式, 创立农业企业, 以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农业企业的管理, 以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式进行农业企业经营。

十是服务社会化。

3.农业发展方向 篇三

关键词:丹寨县雅灰乡;旱地农业;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27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01-1

1 丹寨县雅灰乡旱地农业开发现状

近年来,开发旱地农业已被雅灰乡有关领导和农民群众重视。根据雅灰乡旱地面积不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稍受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徘徊不前,甚至大滑坡等问题。如在全乡范围内组织以大面积推广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为主的旱粮高产示范、开发旱地农业,对稳定雅灰乡的粮食生产,产量上台阶,起到十分明显的增产作用。

根据近几年来,雅灰乡旱地分带轮作示范点,粮粮型起到十分明显的增产作用。麦-苞-苕模型亩产高达810.4kg,比未开发只种玉米和小麦亩增189kg,如推广到0.1万亩的旱地分带轮作,新增总产量189吨。为此,雅灰乡积极开展旱地农业栽培制度是提高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

2 旱地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力量薄弱,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旱地农业是雅灰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农业、农机、农艺、生物等节水技术,才能使雅灰乡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由于旱地农业工程内容涉及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科技人员是复合型的人才,但现在的技术力量远远不能满足此要求,故需要加强技术培训或引进人才,使之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2.2 资金投入不足,各部门难以协调配合

旱地农业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的结构复杂,操作难度大,必须协调诸多部门的配合,才能圆满完成此项工程。工程实施过程中,即要做到统一规划,又要统一指挥,但资金投入少,各部门难以协调配合。

3 丹寨县雅灰乡旱地农业未来发展建议

3.1 合理布局

布局与气候及当地生产生活所需要各种作物的生长季节,对热量的要求,在不同的地域都是有一定差异的。雅灰乡位于贵州省丹寨县东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6℃-17.2℃之间,年降雨量1250-15OOmm,无霜期228-283天。这种气候条件比较适宜旱粮作物栽培,如玉米、小麦、红苕等。然而夏秋在季节,旱粮生长旺盛期,许多地区伏旱现象相对比较严重,加之土壤比较瘠薄,因此要通过调整作物组合、品种搭配以及栽培技术来增加农业生产对气候的适应性。麦-玉-苕模式,以主攻玉米高产,促进小麦、红苕平衡增产。翁帮村、乌棉村、叮咚村、上丛村、羊高村等片区,有效地解决粮烟争地矛盾。总之,宜粮则粮、宜烟则烟,满足需要;布局必须考虑用地养地相结合。大面积推广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必须有充足的肥料。实践证明,各种作物对有机肥的施用效果较明显。如翁帮村、乌棉村等地常有粮粮型的旱地分带轮作多熟面积,坚持以秋种小麦的预留空中种植绿肥,有利于养地,使当地的旱地多熟粮食亩产超“双纲”。所以,旱地高产必须注意培肥地力,用、养结合。

3.2 发展和推广旱地农业集雨和节水灌溉系统

在整个集雨和节水灌溉系统中,除了配备相应的农田水利设施和生态保护设施外,还应选择合理的灌溉方式。由于山区不同于平原地区,不适合发展大型农业机械,只能发展中小型农业机械,因此对于西南山区来讲,推行微灌、滴灌和喷灌是比较适合的方式。农业生产中,灌溉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施肥也同样重要,因此将灌溉和施肥结合起来,发展农业生产是必须的。

3.3 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品种的选用

必须坚持“前熟为后熟,熟熟为全年,全年夺高产”。小麦品种选用矮秆、抗倒、早熟高产品种,如绵阳19、新麦7号;玉米选用熟期适中,株型紧凑、前期耐湿,后期耐旱的高产品种,如临奥1号、登海3号、鄂玉等杂玉品种。红苕品种应选择能耐迟栽,又能早熟 、藤蔓四短的品种。

3.4 改变耕作栽培技术

旱地农业开发就是解决套作群体间、争季节、争光照、争肥料的矛盾,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合理分带。规范种植,有些农户采用“夹二行”、“夹三行”分帶种植,它对提高旱粮产量起到一定作用,但没有规范,停滞不前。人们要推广旱地分带轮作,必须坚持粮粮型,以4.6尺开厢对半种,A带条播3-4行小麦,分带种植绿肥,来年春翻压移栽两行玉米,收麦后移栽3行红苕;粮烟型,此模式以红苕为主。1m开厢,0.44m条播2-3行小麦,预留0.56m空带种植绿肥,下年春翻压移栽烤烟,收麦后起垄栽3行红苕;粮经型,以4.6尺开厢对半种,A带条播3-4行小麦,B带套栽蔬菜,来年春移栽2行玉米,收麦后移栽2-3行红苕。

3.5 科学施肥

增施有机肥。秋种小麦预留的空带种植绿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肥力,对提高产量十分明显。另外是增施有机肥,小麦亩用1000-1500kg,钾肥10kg,过磷酸钙40kg为底肥。玉米用有机肥1000kg,磷肥30kg,复合肥30kg,钾肥10kg,锌肥1.5kg混施为底肥。红苕亩用有机肥1000kg,磷肥20kg,钾肥10kg混合全层施为底肥;巧施追肥。小麦苗期亩施20挑清粪水,促进旱生快发,拔节一孕穗期,亩施清粪水10挑,并中耕培土防寒。玉米苗期施20挑清粪水,拔节。

4.农业发展方向 篇四

1、低碳经济与气候变暖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最新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在过去的100年中,由CO2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0.3-0.6℃;并有90%的可信度认为,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主要是人为活动排放的CO2、CH4、N2O等温室气体造成的;他们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0-3.5℃。

全球变暖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2007年初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全球变暖超过了恐怖主义、阿以冲突和伊拉克问题,被认为是未来几年内影响世界的首要问题;2007年4月联合国大会首次对气候变化与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2007年的国际会议多数把全球气候问题列为重要议题。目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之后,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共识。为打破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僵局,着眼于国际气候制度建设,英国于2003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进行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农业生产在全球温室气体(包括CO2,CH4,N2O)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壤中的有机物质经微生物分解,以CO2的形式释放入大气,CH4可在长期淹水的农田中经发酵作用产生,全球一半以上的N2O来自土壤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同时又受到温室效应的严重影响。响应“低碳经济”的号召,确定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探寻减排办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

2、农业是温室气体CO2的一个重要来源

(1)土壤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碳库

土壤圈是地球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交界的一个圈层,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人类与生物生活栖息的基地,而且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枢纽。土壤圈在全球气候变化尤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可归纳为两方面:首先,土壤圈是碳素的重要贮存库和转化器。其贮存形式为土壤有机质,它含有的有机碳量占整个生物圈总碳量的3/4。储存的大量有机碳是土壤质量和功能的核心,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但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加速了农田土壤中有机碳的矿化,进而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CO2和CH4等温室气体,尤其是千百年来因种植水稻而形成的水稻土,每年排放的CH4占全球CH4排放总量的10%-15%。

其次,土壤呼吸使大量的有机碳以CO2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土壤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是相当可观的。据估计,全球每年由土壤释放到大气中的碳量约为(0.8-4.6)×1 015g[2]。因此,土壤呼吸的微量变化将导致大气中CO2浓度的显著变化,从而影响由于CO2浓度升高所伴随的全球变暖和其他气候因素的变化。

(2)农业生产是温室气体的一个排放源

①人类活动尤其是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已引起各类生态系统显著变化,如毁林开荒、放牧、种植经济收益高的作物、弃牧毁草开垦、草场退化、农田侵蚀性退化、土地沙化等森林和草场破坏所引起的大气CO2浓度变化是双向性的:一方面,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CO2的数量减少;另一方面,被毁坏林木、草通过燃烧或腐解而释放到大气中的CO2数量增加。

②土地利用变化是目前大气中碳含量增加的第二大来源,其作用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燃烧。目前由于土地利用变化每年向大气中排放1.6PgC/a,约占人类活动总排放量的20%。长期以来大量自然生态系统向人工生态系统转换,增加了大气中CO2的含量。

③施肥不当会加剧温室效应。向土壤中施用石灰能够降低土壤的酸性,促进作物生长;但是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的溶解和释放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CO2。尿素施用过程中碳素的易挥发性也导致大量CO2的损失。因此施用石灰和尿素也成为CO2的排放源

由此可见,在全球变暖过程中农业生产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减少农业的温室效应是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的问题。

3.发展低碳农业是党和政府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英明决策。

低碳农业是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是把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发展模式,是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整体功能的一种高效农业技术体系。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节能减排做了重要部署。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是现阶段我国党和政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发展低碳农业的实际意义在于节约资源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既可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又体现以人为本、履行环境保护的国际责任、符合环境友好型发展的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与内涵。

4、加深对低碳农业的效益与安全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推动发展低碳农业。

第一,低碳农业的核心内容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三低”农业,采取的农业措施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有害气体引起的不良气候变化,减少有毒农药污染对人类的危害。第二,低碳农业是节约型农业。尽可能节约投入农业各种资源的消耗,使人力、物力、财力科学合理地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第三,低碳农业是效益型农业。以最少量的物质投入获取农业最大的产出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提高物质利用率、土地产出率。第四,低碳农业是安全型农业。通过采取多项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可能对人类经济、社会、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水平,优化农业生态环境。

连年来汕头市各级党政领导、党政部门大力引导各地农民群众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低碳经济取得显著成果,例如汕头市农业部门重视水稻病虫害发生的预测预报,指导农民适时用药防治水稻病虫害,合理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提高防治病虫害的效果。据测算,减少一次用药,全市39万亩水稻田可节约农药成本投入700-800万元,既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又减少稻谷的农药残留,还可挽回病虫害造成低产的经济损失。又如南澳充分利用风能资源发展低碳经济清洁能源,至2009年,装机容量12.86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3亿千瓦时产值1.9亿元,为地方增加税收来源,为省网提供清洁电源。

5、发展低碳农业的原则与主要途径。

5.农业发展方向 篇五

纵观国外农业保险模式及对我国农业保险的问题看法和应对策略

农经10-1 郭涛

摘要:农业保险如同种子、化肥等一样, 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应借鉴国外成熟的农业保险模式, 并根据自己的实际, 发现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更好的促进农业保险发展, 以便服务三农。

【关键字】 农业保险模式问题策略

农业是典型的高风险低收益行业, 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始于二百多年前的西欧市场经济国家, 已经有比较成熟的保险模式和运营经验。中国于2004年启动新一轮农业保险的试点工作, 虽然已有数年的发展历程, 但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力求通过世界上典型国家农业保险的保险模式分析,发现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农业保险的特性及分类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

由于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与其他财产相比,农业保险具有以下特点:

(1)地域性。各种有生命的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要具备严格的自然条件,然而由于各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同,再加上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的不同,形成了动植物地域性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农业保险只能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承保条件,而不应该强求全国统一。(2)季节性。由于动植物生长受自然因素制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就要求农业保险在整个业务操作过程中,必须对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自然生态环境有正确的认识,掌握农业保险各种保险标的的特点。(3)连续性。动植物在成长过程中,是紧密相连不能中断的,并且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因而,农业保险具有连续性。因此,农业保险的经营者要考虑动植物生长的连续性,要有全面和长期的观点,使农业保险业务稳步发展。(4)政策性。由于农业保险具有上述特点,加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被保险人交费能力普遍有限。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许多国家都把农业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业务。

农业保险按农业种类不同分为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按危险性质分为自然灾害损失保险、病虫害损失保险、疾病死亡保险、意外事故损失保险;按保险责任范围不同,可分为基本责任险、综合责任险和一切险;按赔付办法可分为种植业损失险和收获险。农业保险与农村保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以地域命名,是指在农村范围内举办的各种保险的总称,除含农业保险外,还包括乡镇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其他各种财产、人身保险。农业保险的保险标的包括农作物栽培(农业)、营造森林(林业)、畜禽饲养(畜牧业)、水产养殖、捕捞(渔业)以农村中附属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副业。

二、国外主要的农业保险模式

2.1 政府主导下的私营公司经营为主的模式

1939年美国开始试营农业保险, 在《联邦农作物保险法》的约束和指导下, 开展小麦、棉花、玉米、烟叶等农作物的保险。1980年开始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和私营公司混营, 这一

1时期主要开展农作物全面保险, 也增加了农畜中毒、疾病等牲畜保险。1996年之后政府退出农作物保险的直接业务, 鼓励私营保险公司全面参与农业保险。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专门保险机构主导, 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只负责规则制定、履行监督等职能, 并提供再保险, 政府对农业保险保费、经营管理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农作物保险的直接业务全部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或代理。它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托, 利用优惠政策诱导商业性组织介入其中, 最终实现政府淡出、市场主导农业保险的局面。[ 1 ]从制度上说, 美国农业保险首先是政府主导强制安排, 成熟后再由市场私营保险公司跟进成为业务主体, 采取自愿保险与相对强制性保险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参保率。

2.2 政府补贴和再保险支持下的农业共济组合模式

1947年12月日本政府重新颁布了《农业灾害补偿法》, 开辟了依法强制参加农业保险和以合作组织为基本形式的农业保险制度的先河。日本的农业保险采取区域性农业共济体制, 建立了三级层次的严密组织机构系统。这三级组织是市、町、村级农业共济组合的基层保险组织;都、道、府、县级的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和中央政府一级的农业共济再保险特殊帐户。

[ 2 ]日本采取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以强制保险为主, 政府对包括稻谷、小麦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保险都是强制性的。农户参加保险仅承担很小部分的保费, 大部分由政府进行补贴, 还对农业保险实行再保险政策。

2.3.政府政策支持下的民办公助模式

此类模式也可以称作西欧模式, 包括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等国采用这一模式。1900 年法国政府颁布了《农业互助保险法》, 确立了农业互助型保险社的法律地位和相应权益。这种方式主要是设立私营的小型自助合作保险机构, 政府对各种形式的互助保险从法律和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 没有全国统一的农业保险制度和体系;政府一般不经营农业保险, 但对互助合作保险以发放补贴、提供再保险以及提供特大灾害补偿、优惠税收和免税政策等方式予以扶持。开办的农业保险险种有限, 一般只办理雹灾、火灾和其他特定灾害保险。农民自愿投保, 保费全由自己支付。[ 3 ]

2.4.国家重点选择性扶植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在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使用,包括印度、泰国、菲律宾、孟加拉国等。该种模式由政府专门农业保险机构选择几种本国最主要的粮食、经济作物进行承保, 一般进行强制保险并提供财政资助。这种保险与农业生产的贷款挂钩, 只是各国建立的挂钩联系方式有区别。

三、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有:

1、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狭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也不愿付出现实的保险成本。

2、保险价格即保险费率因素。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还主要是由人保公司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益而言,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3、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农民的保险意识还较差。在CIEN记者采访北京周边农村的村民时,大部分村民表示本来种地就不挣钱,何必花这些冤枉钱;小部分表示并不了解农业保险,或者说是知之甚少。

4、农业保险供给不足,品种单

一。目前,除人保和中华联合两家综合性保险公司外,2003年以来,在上海、吉林、黑龙江分别成立了安信、安华、阳光等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经营农险业务,但是总的来看,这些保

险公司的业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而且这些公司的业务往往只在农业主产区开展,而在一些非主产区,如广西、贵州等地区,农业保险业务发展还处在半开发状态。即使在农业主产区,农业保险的品种还是很单一,如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目前也只有一个农业保险的品种,即收获期农作物火灾保险,即使是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其农险品种与商险品种相比也少得多,如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其农险品种才15个,而其商险品种却高达32个。

3.2.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

我国农业保险严重萎缩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农业保险放到解决“三农”的全局中加以考虑,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农业保险的路子,走的是商业性保险公司承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路子。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保险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实现农业保险的市场化经营,即使是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主要依靠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农业保险。我国农业保险出现农民保不起、保险公司赔不起的状况,关键在于缺乏一套合理的制度安排,在于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在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3.3.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技术薄弱的矛盾

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特别是在资金方面的资助,但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政府的支持是有限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业保险将面临资金不足的矛盾。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农业保险经营技术的特殊要求。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在理论研究上相对滞后,在实践中发展缓慢,农业保险方面的统计资料不详。技术是保险经营的重要要素,而发展保险技术的关键又是人才。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发展呈现多次起落,保险人才断层,而农业保险经营上的复杂性、艰苦性,导致人才更是奇缺。[4]

四、对中国农业保险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4.1.提高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

要想大幅度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首先要改变目前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模式,进行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生产,有利于降低保险成本。其次政府要加大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降低农民保险的支出,同时对于参加保险的农户,可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同过电视媒体、广播、报纸等宣传方式,在农村大力宣传农业保险,改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让农业保险的观念深入人心。第四要优化农业保险的品种,推出农民需要的保险产品。我国辽源广阔,各地的产业有所不同,对保险品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在开发新品种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产业情况。如在北方大多地方种植棉花玉米,而在南方则种植水稻甘蔗的较多,保险公司就可以在北方推出针对棉花玉米的保险产品,在南方推出针对水稻甘蔗的保险产品。

4.2.建立多渠道农业保险体系

我国地域广大,根据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农业风险差异性大的特点,现阶段,设立一家全国性农业保险公司统一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在市场条件、管理水平、风险分

散机制等方面条件尚不成熟。我国应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主要形式应包括商业保险公司代办、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等。具体采用哪种形式,应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应走经营主体组织形式多元化的道路。要鼓励现有的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同时引进在农业保险方面有专长的外资保险公司,形成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体系。

4.3.加大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1)加大资金支持的力度。建议有关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农业保险的投入。对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出现流动性资金不足的融资需求,允许其申请一定额度的无息或低息贷款。保险公司可利用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销售保险产品。

(2)加大法律支持的力度。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要使农业保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对农业保险给予法律的支持。目前我国的保险法规不健全,特别是缺少农业保险立法,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已于1995年10月1日起执行,但这部法律主要是规范和保障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引为,对于农业保险都明确提出“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的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但目前

仍未出台。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法》及有关法规制度保证农业保险的健康运行。

(3)加大人才支持的力度。目前在我国精通保险的专业人才很少,而熟悉农业又精通农业保险的人才更加少。保险公司可与一些高校的农业专业合作,培养出既熟悉农业又精通农业保险的高素质人才,毕业后到保险公司专门从事农业保险的相关工作,从而有效解决我国农业保险人才匮乏的局面。[5]

五、结论

综上所述国外农业保险模式在实践探索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系统总结和推广这些

经验, 将有助于我国农业保险的日益成熟。我国的农业保险起步较晚, 仍处于试办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农业保险模式还不成熟, 农业保险的发展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农业保险模式的选择要符合我国的农业产业政策, 适合我国农业风险的特点、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的保险需求。农业保险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吕春生,王道龙,王秀芬.国外农业保险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J ].农业经济问

题,2009(2).[2]尹成远,周稳海.国际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J ].国际金融研究,2006(3).[3]梁 敏.农业保险:国外模式与我国发展之路[ J ].中国农垦, 2006(4).[4]夏庆军 吴红军“我国亟待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金融时报》2004.08.03

[5]吴红军 “组织创新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前提--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访谈录”《金

6.农业发展方向 篇六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加快我县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农业工作,不仅对推进浙江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我县农业知名度和美誉度至关重要,而且对促进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县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对新农村建设投入不断加大,这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县积极响应中央、省、市的各项涉农政策,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把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招商引资、土地规模流转等工作纳入县对乡镇(街道)的综合考核,增强基层对农业工作的主动性。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近年来,我县积极打造“浙江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从体制、机制、措施上都有新的突破和落实,从农技服务到标准化推广,从质量监管到基地建设,从品牌创新到市场营销都有完整的实践。在现代农业基地规模方面,我县已有杨梅、绿色稻米、绿色蔬菜等十个产业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3.5万亩;在现在农业服务体系方面,我县已建立县乡村户四级农业服务网络和综合农业农技服务中心;在现代农业质量监管方面,我县已建立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初步形成了县企业基地和市场“四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在现代农业市场化方面,我县已创办了全省首家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创建了仙居鸡、仙居杨梅等区域农业品牌;特色农业有了比较好的发展基础,有了承接项目落户的能力、政策支撑的能力。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优越。我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多样化的农产品品种、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投资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为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契机。近年来,我县绿色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受到各级领导和新闻媒体的高度肯定。去年,我县被农业部、国务院台办列为台湾农民创业园;被农业部列为全国12个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试点县之一,10个农产品质量监管试点县之一;全省“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唯一试点县,被省财政厅农业厅列为全省支农资金试点县,支农资金总数在全省农业系统中居第一位。

二、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主体少而小。近年来在政府的关注和扶持引导下,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加大,企业数量逐年增多。但由于行业特点所限,大多农业企业发展的前期投入大、收效慢、效益低和部分人的轻农意识,使得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快,与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中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的较少,不适应现在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农产品竞争日益加剧的需要。在全县57家龙头企业中,年产值上亿的仅有2家,且均为工艺品行业;年产值超过5000万的7家,其中属于工艺品行业的2家;年产值不足1000万元的25家,其中纯农业龙头企业仅占到15家。

(二)农技人员少而低。县乡村三级推广组织虽已基本成形,但乡村两级的组织建设还不够完善,我们的农技推广队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业科技推广者工资低、待遇差,工作环境条件艰苦,推广经费紧张,造成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农业推广人员年龄老化、知识弱化,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基层政府领导重视不够,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行政部门政事职能不清,大部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常年忙于政府的中心工作,自己的本职工作却很少过问。

(三)土地流转贵而难。随着国家对农业实行“一免三补”等惠农政策,有些农民心理上受到鼓励,种粮积极性得到恢复,不想丢田;在外务工农民因收种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不需收种时节两头奔波,不愿丢田;多数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后,生活失去保障,不肯离田,导致土地流转难度加大、成本提高,成为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突出瓶颈。

(四)农业基础低而薄。虽然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地位有了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但是由于经济等原因,县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偏远山区的耕地基本上无电力设施配套,无井灌设施、无渠系,还是靠天种地。农田水利建设比较滞后,自然防涝抗旱能力不高。如全县只有旱涝保收田8万亩左右,占总播面积的37%,许多耕地都是靠天下雨。

三、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突出模式创新,提升基地带动力,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基地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以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为抓手,按照“县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乡镇有科技示范场、村有科技示范户”思路,推进土地流转,引进产业主体,创新生产模式,提供全程服务,把园区建成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区、绿色标准化技术的样板区、农技人员的研发区和农民培训学习的教学区。一是推进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加快成立仙居台湾农民创业园领导小组,下设管委会,同时成立仙居台湾农民创业园融资公司;加快创业园规划制定,科学统筹园区布局;落实规划,推动核心区启动建设;加大宣传,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多渠道开展招商活动,组织参加2010年海峡两岸食品展览会。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快流转步伐,使土地集中到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的手中,同时,以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企业和投资者,通过租赁、承包、合股等方式从事农业开发,引导土地规模连片流转。三是园区内实行“七统一”服务,即统一规划、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标准技术、统一农业投入品使用、统一疾病防治、统一质量监管、统一品牌的生产管理,对符合绿色标准的农产品,实行统一商标销售,即实现技术集约化,又有效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四是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行新型农作制度,加强统防统治,使我县农业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在全省形成较强的影响力。五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依托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杨梅、仙居鸡等特色产业优势,逐步在永安溪沿岸建成一批集科技示范、休闲垂钓、观光采摘、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基地。

(二)突出增收为本,提升市场牵引力,全面搭建现代农业发展营销平台。农业产业化是我县农业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培育产业化经营主体,大力扶持产业带动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和大户,通过责任农技制度、订单农业、合作化生产,对基地内所有符合标准的农产品实行订单生产与收购,并利用统一平台进行销售,充分体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发展壮大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加强与连锁超市、供销社系统、大型集团公司等经营组织的合作发展,引进资金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借助连锁超市、供销社系统遍布各地的网点布局、四通八达的配送体系、灵敏的市场触角,把全县绿色农产品以专卖市场名义统一打包销售,全面提升专卖市场的经营水平,逐步使我县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二是积极推进绿色品牌整合,建议成立县级品牌管理机构,对全县130多个仙居农产品品牌进行整合,分类进行认证,对重点产业的品牌,争取通过工商、质监等部门的认证;对仙居鸡通过证明商标认证;对仙居稻米、仙居高山蔬菜、仙居花猪、仙居永安溪鱼,通过地理标志认证,争创国家级、省级的区域农产品品牌,全面打响仙居绿色农产品的品牌。三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是加快我县绿色农业发展的根本,也是我县绿色农业发展上档次、上水平的关键。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农业大招商,做到每一个生产基地都采用“市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进行企业化管理,推动农业每个主导产业形成1-2家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的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另一方面对引进来的农业项目,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帮助落实农业种养殖用地和项目加工用地,确保引进工商资本的顺利落户。特别是要做好由国家供销总社与浙江省供销社、台州市供销社、仙居县供销社、台州华联超市五级联动共同投资2亿元的仙居国家级绿色有机农业产业项目。

(三)突出深化改革,提升服务支撑力,全面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体系。深化责任农技推广制度、构建“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是确保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成败的关键。一是深化试点工作,着眼于在全省乃至全国创造先进经验,不断深化财政部、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试点县和全省“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工作,进一步健全农技服务网络,创新农技服务模式,发挥农技队伍作用,使农技人员正真成为“农业技术的指导者、农产品质量的监管者、动植物疫病的防控者、产品产业化的引导者”。二是加强农技推广责任考核,建立绩效挂钩制度,完善农技人员联系基地制度,加快标准技术的实施与推广步伐。三是通过双向交流与服务,加强与农业先进地区、科研机构、大中院校合作,积极推进优质良种、生物技术、农作技术等信息源建设,做到一个主导产业,依托一个科研院所,建立一个研发基地。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与国外优秀种业公司共同建立跨国新品种示范园区。

7.农业发展方向 篇七

1. 生物经济

生物经济 (Bio—economy) 的概念最先由斯坦·戴维斯和克里斯托弗·迈耶 (Stan Davisand Christopher Meyer) 于2000年5月正式提出。上海的《经济展望》杂志几乎同时甚至稍早正式提出了“生物经济”这一新名词。但他们均未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关于“生物经济”的正式定义较早出现的有:

(1) 生物经济 (Bioeconomy) 是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 是一个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新的经济形态。

(2) 生物经济是建立在生物资源、生物技术基础之上, 以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分配、使用为基础的经济。

前者主要从生产力的角度, 后者主要从生产关系的角度。除上述两种主要定义之外, 理查德·奥利佛 (1999) 、陈章良 (2001) 、张田勘 (2001) 、封展旗 (2002) 、陈竺 (2003) 、马述忠 (2003) 等也有关于“生物经济”的理解或诠释。

2.生物经济时代

人类经济社会经历了狩猎采集经济时代、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目前正处在信息经济时代的中间站。分别以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和2000年人类基因组破译完成为标志, 人类社会进入了生物经济的孕育和成长阶段。预计在2020年进入生物经济的成熟阶段, 即步入真正的生物经济时代 (Thebioecera) 。

有人把生物经济与生物经济时代到来的时间混淆不清:有人“决战2020年”, 把人类社会进入生物经济时代的时间“计算”精确至2020年;有人甚至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生物经济时代。这些均是由于对Stan等原文的曲解, 或混淆了“生物经济”与“生物经济时代”概念, 是不科学的结论。经过多年的研究, 我们认为:

(1) 当且仅当一个经济形态进入了它的成熟阶段, 才可以称人类社会真正进入了该时代。生物经济的发展可以分4个阶段:孕育 (gestation) 、成长 (growth) 、成熟 (maturity) 、衰退 (decline) ——如同任何有机体的“S”生长一样。目前人类社会的主流正处在信息经济时代和生物经济的成长阶段。正如当信息经济发展到了今天其成熟阶段时, 才可以称为人类社会 (主流) 已经进入了信息经济时代一样;生物经济将在2020年代步入其发展的成熟阶段, 那时才可称人类社会进入了生物经济时代。换句话说, 人类社会目前还没有进入生物经济时代。

(2) 预计人类社会进入生物经济时代的时间不可能精确到某一年。就如同我们考证把英国当时率先步入工业经济时代的时间不能精确到1760年, 而应定位在一个相对合适的时期如1760年代 (1760年~1770年之间) 一样, 我们预计生物经济时代来临的时间应定位在2020年代, 即在2020~2030年之间。从化石能源 (主要是石油) 濒临枯竭、生物科技产品应用普及的时间等因素来看, 生物经济时代来临的时间——如果说非要精确到某一年不可的话——倒很可能会接近2030年的2020年代末期, 而非前期的2020年。OECD也预测认为, 到2020~2030年, 生物制品很有可能变成人们须臾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用品。

3.农业发展重大问题的哲学视角

当今农业发展面临以下重大问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共同提高问题;食品营养与健康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尤其是水土资源短缺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农业功能多样化以满足日益扩大的物质与精神需求问题。这些问题同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发展密切相关。

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集中体现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一个系统, “三农”与“非农”是一个更大的系统, 因而首先需要运用系统思维, 从整体和战略上进行反思与突破。正如解决农业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农业内部一样, 解决“三农”问题, 必须先有新的“非农”发展理念与思维方式。农业概念、领域和功能的拓展对于化解“三农”问题具有深远意义和作用。从生物经济的角度来看, 农业发展问题的本质是“非农”问题, 即包括农业与“非农”产业、农村与城镇、农民与非农从业者在内的农与“非农”的地位与差别问题, 归根结底是如何建立起农与“非农”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发展理念与体制问题。

农业易相发展理论的动力基础

1.“农业第三次拓展”概念的提出

自农业经济时代以来, 农业的概念和领域经历过两次规模化整体性拓展:

(1) 第一次拓展, 由狭义的农业即种养业, 拓展到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及与农民生产直接相关的副业 (俗称“大农业”) 。

(2) 第二次拓展, 拓展到除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外, 还包括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农业前部门和由农副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及有关服务所构成的农业后部门。

在生物经济时代, 现代生物技术将推动农业第三次拓展。所谓“农业第三次拓展”, 即由“大农业、农业前部门、农业后部门”构成的“常规农业系统”, 拓展到包含常是利用问题的对立面, 促其转化或终结。

农业易相发展理论源于农业易相发展思想。所谓农业易相发展, 是指将传统的农业范畴拓展到“非农”范畴, 反过来通过“非农”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以致达到农与

规农业系统, 并包括食品、营养、健康医疗、“非农”共生共荣、整体和谐发展的状态。资源环境和生态等生物相关子系统在内的

新型农业体系。

如果说农业第一次拓展发生 (亦即成为现实) 在农业经济时代, 农业第二次拓展发生在工业经济时代和当今信息经济时代, 那么农业第三次拓展将发生在生物经济时代。

2. 农业第三次拓展的内在动力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与功能, 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和本质的科学, 它的诞生, 使认识基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成为可能。现代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是农业第三次拓展的内在动力, 它揭示出生命本质的高度一致性。表现为:

(1) 生命特征的基本组成物质和生物界遗传物质的共性。

(2) 遗传密码的通用性。

(3) 所有生物的生化反应都是由酶来催化的, 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也很相似。

(4) 生命有共同的起源, 细胞中的很多结构相似, 如细胞核、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等。

生命本质的高度一致性使基因在不同生物体之间转换表达成为可能, 使得来自两种生命形态的基因可以融为一体, 自然界物种之间的界限被打破, 各种生物的基因可以通过基因工程实现通用。这种高度一致性从根本上导致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边界淡化和农业可拓展。

3. 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及其基本概念

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为农业带来新一轮科技革命, 将改变以往农业发展许多观念。新的时代需要多元融合的发展观, 将强调实验及定量表达的西方现代方法论和注重整体、过程及关系的中国传统哲学自然观结合起来, 即结合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古典哲学尤其是其“易”——整体与变易的思想, 便能够产生农业易相发展的思想 (idea) 。“易”指“变易” (Change) 、“相”乃“状态” (State) 之意。“易相” (Changing State) 就是根据事物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不断发展的规律而改变状态, 也就用以支撑农业易相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有:农业第三次拓展、易相、新型农业体系 (New Agriculture System, NAS) 、常规农业系统、第四次浪潮 (移植借用) 、第二次绿色革命 (移植借用) 、人本化、新型非农化、新型农民等。其中核心概念包括:农业第三次拓展、易相、新型农业体系。

新型农业体系 (NAS) 包括常规农业系统和食品、营养、健康医疗、资源环境、生态等与生物相关的五大子系统 (Sub-Systems) 。“经者, 常也” (《黄帝内经》) , 常规农业系统是相对于新的农业革命所产生的将要拓展 (变) 的部分而言, 保持相对不变 (常) 的部分。常规农业系统由“大农业、农业前部门、农业后部门”构成。常规农业系统和新型农业体系是“不变”与“变”即农业拓展的辩证统一。由常规农业系统和其他拓展的子系统共同构成的农与“非农”共生共荣、协调发展的新体系, 揭示出新时代农业发展方向以及食品、营养、健康医疗、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相互关系, 将发展成为生物经济时代未来“现代农业”新的框架模式和战略愿景。

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对于化解农业发展重大问题的意义

1.农业易相发展理论体现的逻辑关系

农业易相发展理论体现以下两种逻辑思想:

(1) 拓展 (易) 与常规 (经) 的“非农”发展理念。农与“非农”的关系是农业、农村、农民与其对立面的辩证关系。由于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的推动, 才促使农业能够突破常规农业范畴, 并最终从整体上形成第三次拓展, 从而实现农与“非农”融合互补, 共生共荣, 协调发展。在即将到来的生物经济时代, 农业将成为唯一与其他部门有着广泛联系并相互影响的一个综合部门, 农业与“非农”产业的界线将更加模糊, 乡村与城镇的边界也将淡化, 农民作为一种职业的内涵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2)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系统思想。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生物技术的区别在于:后者是直接利用生物功能;前者则侧重于改变、修饰、重构生物功能, 即利用基因工程、细胞融合技术等来改造生命, 使之产生新的生物功能或地球上本非天然存在的物质。生命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之间更非孤立地各自向前发展, 而是彼此之间或多或少地发生联系, 相互促进与制约, 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网络系统。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的生产经营所遵循的往往是机械、线性的思维模式;所采用的技术以基于物理和化学的定律为主。较之工业经济时代和信息经济时代的主流技术, 基于生物经济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更强。系统生物学及相关组学进一步发展, 使得基因不再视作为单个部件, 生物更不是由无数单个基因组成的装配流水线, 基因之间、生物个体之间、生态系统之间彼此相互依存, 互相影响, 整体的作用超过个体的作用之和;生物经济所依托的技术以基于生物的定律为特色。

2.农业易相发展理论是一个正在实践的思想体系

基于生物经济的农业易相发展理论正在构成一种体系: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生物经济时代来临—物种界限从根本上被打破—农业边界淡化、功能拓展与产业间融合—农业第三次拓展—非农发展理念—农业易相发展—新型农业体系。该理论及其相关思想已在默化或揭示并引导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如农业领域与功能的拓展、未来农业“人本化”、“农业是未来生活的中心”等。

该理论的思想体系逻辑自洽, 同时具有新颖性、创造性、简明性, 体现出一种和谐、整体、开放与包容;该理论的思想体系正在接受生物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实践的检验, 因而同时具有可实验检验性。理论的创建是革命性的, 也会是一段艰难的历程, 该理论的思想体系尚处于发展和完善之中。

由此可见, 新型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范式”转变的目标模式, 是在农业易相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战略愿景。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和新型农业体系, 分别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新视角和新框架, 是机制与表象的关系,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3. 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对于化解“三农”问题的意义

终结以“小农”为特征的传统农民, 取而代之的将是新型农业体系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具体包括三个对立统一的方面:

(1) 农业——产业化、新型化。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产品易地转化为商品、形成产业的过程。农业“新型化”是指在稳定发展常规农业的基础上, 加强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基础的多功能农业开发的过程。

(2) 农村——城镇及社区化、农场化、等值化。从资源利用效率、规模经济上衡量, 城镇及社区化实质上是整合并节约了农业用地, 在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生产条件的同时改善人居环境。只有在基本实现城镇及社区化的基础上, 才可能实现农场化。“等值化”是指城乡制度趋于统一、收入无明显差异、生活质量互有特色、人口双向流动的过程。

(3) 农民——新型非农化、职业化。新型非农化是指大部分传统农民将转而从事

倡导发展生物经济与农业易相发展, “农业后部门”服务和食品、营养、健康医

可以为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食品、营养、健康、医疗、水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等重大问题提供前瞻思维和决策依据。用“化解”而非“解决”, 也正是体现“易”的整体、和谐与变化的思想。

8.农业发展方向 篇八

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加,装备结构逐步优化

到2011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8万千瓦,比2006年末增长40%;拖拉机拥有量达2.57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增长显著,全市大中型拖拉机达到13738台,比2006年末增长了15.8倍;水稻插秧机和水稻、玉米、大豆联合收获机达388台、133台、475台、134台,填补了2006年以前的空白。

农机作业水平全面提升

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与2006年末相比,机耕、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提高了5.9%、10.7%和28%,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了17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取得重大突破

水稻机插、机收和玉米机收水平分别达70%、72%和45%。烟叶、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畜牧业、特产业生产机械化取得较大发展。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农业机械的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全市主要农作物播种、收获分别缩短近10天。农机作业省工省力,劳动强度明显改善。机械化抢种、抢收,除草、除虫、防旱、排涝等在农业生产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使农作物做到适时收种,保障了农业丰产丰收。

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

等离子种子处理,大豆窄行密植,水稻育插秧,水稻、玉米、大豆收获和保护性耕作等机械化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增产2202万公斤,农民节支增收5471万元。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化农场发展迅猛,全市农机合作社达到289家、农机专业化农场23家,集中耕地30多万亩,拓宽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机作业服务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2011年全市实现农机化总收入达4.2 亿元,是2006年1.5倍。 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械化生产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替代了农村劳动力,为全市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敦化市农机局 供稿)

9.农业发展方向 篇九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河南省农业科技工作围绕国家的战略部署,扎实工作、创新发展,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构筑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一,切实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围绕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针对粮食生产中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需求,积极实施农业生产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全面提升农业科技的研发能力。一是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投入财政资金2300万元,新启动实施了“超高产玉米新品种选育”、“豫南稻区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玉米收获机械关键装备研发与示范”、“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等4个重大科技专项,这些专项的实施将有力的助推河南省粮食持续稳产、增产;已启动实施的“BNS型杂交小麦优异亲本培育及强优势组合的创制与示范”专项培育的杂交小麦“杂优一号”长势良好,有望较常规小麦品种亩增产10%以上,很可能会成为继杂交水稻之后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的我国又一项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二是继续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根据科技部的部署,结合河南省特点,对“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项目区进行了系统性规划,并组织四个科研团队在河南省主要粮食产区开展协作攻关。年初以来,专家组先后组织10多次的观摩活动,指导各地小麦科研和生产。“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实施以来,连创黄淮海多项高产纪录,为实现全国粮食恢复性增长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树立起了粮食生产新典范。

第二,着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农业产业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全链条的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全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是大力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经专家考核和评定,保留濮阳等3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新建汝南、社旗等5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对园区建设改变支持方式,实行评优淘汰制,积极探索园区管理新机制,着力在园区内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力争将其建设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孵化基地、促进农民增收的科技创业服务基地、培育现代农业企业的产业发展基地、体制机制创新的科学发展基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综合创新示范基地。二是加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新建“杂交小麦”、“ 种子加工”、“ 农业节水”等1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全省在农业领域已建成“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4个,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优势互补、辐射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网络体系。

第三,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遵循农业发展规律,创新方法,结合各方面力量、要素多渠道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一是启动实施“粮食科技特派员”行动,创新农技推广模式。为全面贯彻落实科技部实施“百千万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结合河南省粮食科技工作实际,河南省决定设立并选派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方面的科技特派员。5月14日,召开了粮食科技特派员工作会议,在粮食主产区的鹤壁、温县、许昌、太康、西平、方城等县市建立了7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选派省级科技特派员80人,市、县(市)、乡级科技特派员1000人。“粮食科技特派员”行动创新践行专家包点入户、经费绩效支持、连片持久服务等一系列服务机制,力争构建起新型、多元化粮食科技服务体系,使粮食科技普及率和技术成果转化率提高20%以上,以有力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二是经科技部、中组部和工信部等三部门批准,正式启动了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工作。成立了省委书记卢展工任组长,省委副书记、省委组织部部长邓凯,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李克和省政府副省长徐济超任副组长的河南省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领导小组。按照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的要求,紧密结合中原经济区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开展了深入广泛的调研活动,以“平台上移、服务下延、公益服务、市场运营”为基本思路,编制了《河南省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方案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及粮食核心区建设,注重加强中原农村农业信息港、农村农业信息服务通道、农村农业信息资源库、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系统、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等六项重点任务的建设,为下步开展具有河南特色的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0.农业发展方向 篇十

对于农业来讲就是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是要改变我们的农业结构,产业布局,耕作制度,生产经营体系等等。这要做一系列的改变,而生物技术的运用,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个国家的战略和重要的举措。我们这里可以谈一些例子,大家都知道现在国际的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尽管很多国家是经济低靡,可是这些国家的农业并没有削弱反倒不断的增强。你不要说,咱们拿美国来讲,去年他的GDP增长还不到2%,可是农产品净收入的增加接近20%。又比如说跨国企业,孟山都公司,近年通过科技创新,企业并购,资本渗透等多种手段,一跃占领了全球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至高点。他这个公司连续三年生物育种每年投资都超过了10亿美元,10亿美元相当于我们的多少?如果算1:6.4来讲,就是60多亿人民币。一年的投入就这么大,去年新品种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18亿美元。尽管我们国家的农业也在不断增长,我们的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可是农业企业现在还比较弱小。拿种子企业来讲,我们国家现在有七八千家制作,比较小,比较分散,生产效率比较低,所以我们的总产值也比较低,一年大概也就是几百亿人民币。有人说是三百有人说是五百,反正都是几百亿人民币,可是国外的一个跨国公司他的新品种的销售额就是110亿美元,那就已经超过我们国家全部的农业企业的生产总值。另外我们再可以看看巴西的发展,因为巴西和我们中国都是属于新兴的经济发展体。他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当然他的农业的产品主要是出口。巴西在05年的时候才开始推动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原来种植面积还不如我们,他仅用了6年时间,整个的种植面积已经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我们已经排到了第五第六了,增长的速度更居国际之首。所以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来:如果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我们的农业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再看这么一个例子,就是最近我们国家也特别强调要种业创新。要改革目前我们的种业现在比较小,比较散,整个的发展比较落后的这么一个状况。我们可以在全球全世界来看,他的种业发展的是怎么一个情况?这张图标明了现在绿色的是转基因作物种子的市场,黄色的常规种子的市场。应该说这些年从2001年开始,从世界来看这10年种子的行业或者叫种子的种业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势头。请大家注意到:绿色部分他的增长要比黄色部分增长的快,也就是说转基因的种子市场,他的发展速度要比常规种子市场要快。转基因的是增长了21.8%,(从06年到11年),而非转基因才增长了5.4%,所以从种业的发展也可以看出来必须要运用新的转基因的技术,把这个技术和常规的技术密切的结合就能推动我们整个农作物种业效益的进一步的增长。除了刚才谈到的一些现在已经大规模生产运用的转基因的作物以外,这些作物多半都是抗病,抗虫,有少量的是品质改良等等。可是,现在我们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比方说我们需要抗旱的,抗盐的,抗冷的,这样比较好的抗逆型状的转基因作物。我们还需要有更多更好的有优良转基因品质的作物,现在都已经在蓄势待发,研究也已经在不断的加强。尽管还没有大规模的运用,可是研究有点已经取得了突破。特别是改善营养,增进健康,防病抗癌的新一代的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已经成为新的热点。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生物育种可能会更多的向食品,医药,化工,能源,环保,材料等等领域进一步的拓展,这为我们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这里我就举一个例子,就是最近大家所关心的金大米的事,“黄金大米”,这个黄金大米实际上他在这里面转移的基因就是β-胡萝卜素的基因。β-胡萝卜素是人必须的营养成分,全世界现在很多的食品里面缺乏β-胡萝卜素,所以很多的儿童父母就患不同程度的维生素A的缺乏症。因为β-胡萝卜素对于合成维生素A是非常关键的,非常重要的。据统计:现在全世界有1.6亿的儿童和1900

万的孕妇患有维生素A的缺乏症。得了维生素A的缺乏症就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一个就是失明,再有一个就是免疫力低下。失明对于特别贫困的地区的儿童来讲,现在是在东南亚,非洲是非常严重的一个情况。大概据统计有30万儿童失明,有67万儿童因为缺乏维生素A导致免疫力低下,继发感染和死亡,所以这个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为了攻克这么一个难题,就把制造维生素A的前提,β-胡萝卜素的基因转到水稻里去了,培育了黄金大米,所以大家可以知道黄金大米他是一个能够对改善营养是有非常好的功效的。现在的黄金大米已经前后经过了两代。第一代那时候含量比较低,第二代的时候每克胚乳里面含有37微克。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讲,每天你就正常的饭量,比如说我一天吃二两,四两米饭那就完全能够补充你维生素A的不足了。咱们国家维生素A的缺乏也是相当的严重的,特别是在西南地区,缺乏维生素的儿童大概有50%之多。这个金大米他有这么好的功效,同时主要研发单位是在国际水稻所。他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安全性的评价证明他多人体是安全的。关于安全性问题待会我还会详细的介绍。所以从上面谈的一些内容来看,我想是不是我们可以简单的概括一下:经过了15年的发展,转基因作物育种的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生态效益已经充分的显现,他推广运用的速度之快更创造了近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奇迹,转基因技术已经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大势所趋,不可逆转。请大家特别注意最后这段话,转基因技术已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尽管对这个技术我们还有这样那样的看法,甚至一些争论,可是有一点看的很清楚,大家应该看到这个一个规律。科学的发展是不以我们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有通过我们不断的深入使他更加完善。下面我想介绍一下我们国家的转基因作物育种的进展情况,概括八个字:引人瞩目,前景看好。咱们国家转基因育种的发展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应该说我们要感谢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因为在80年代中期,他以政治家的眼光看到了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所以那时候我们国家实施了863的计划,就是高科技发展计划。邓小平有一句话现在载入了邓小平文选的第三卷275页,他说:“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所以就是因为他有这么一种眼光,这么一种比较长远的考虑,战略的一种眼光和战略的一种部署,他决定推行863计划,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转基因的育种就开始了。后来国家有一系列的计划给予了支持,比方说,国家重点技术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科技部也有一个专项叫做转基因植物研究于产业化专项。到08年,国家开始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就是16个专项,包括载人航天,登月工程,大飞机制造等等在内,我们农业有一个专项,只有一个专项,就叫做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可见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已经放到比较高的一个位置。2010年发改委开始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其中也有生物育种的内容,而生物育种主要也就是转基因育种。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们国家已经初步形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包括功能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品种选育,安全评价,产品开发,运用推广等各个环节在内的转基因育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我这里强调了世界上为数不多,因为发达国家像美国他有这样的体系,特别是跨国公司,他能在这方面走的比较靠前,所以他比较早的建立了体系,只是发展中国家多数没有这个体系,而我们具有了这个体系。我们在研究开发的整体水平里还是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咱们的整体实力与发达国家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可是,我们已经拥有了抗病虫,抗除草剂,抗旱耐盐,营养品质改良等重要基因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特别是在棉花,水稻,玉米等转基因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这个我们应当引以为豪的。

上一篇: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中介服务规则下一篇:高校讲师、副教授、教授教师职称评审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