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无悔的作文

2024-10-22

青春无悔的作文(共11篇)

1.青春无悔的作文 篇一

青春是无价的

人生其实就是一次聚餐,尝到的味道多,收获愈多。不论酸甜苦辣,都是动人心弦的记忆。

虽然,现在我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小丫头,我的青春期刚刚开始,但是,字自从我看了十八岁的天空之后,我知道青春是无价的。

正如,我上面所说人生其实就是一次聚会。而,在嘉英中学的三年级八班的学生与古与越涛老师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虽然,这是一部电视剧,但我觉得他的种种情节,将是我们必须经过的事件。我介绍一下剧中人物之麻辣老师古越涛。他是一个高考名师,他善长抓住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他就好像是黑暗中的一点光芒,他把在黑暗中的学生,一个个从地狱中拉出来。他是落红不是无亲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调皮学生之石延峰。他是一个和老师挑战的学生。他的家长是学校有头有脸的人物。所以学校的老师都很怕得罪他,只有古越涛老师不买他的帐。石延枫,他着个人比较自大,古越涛老师从中看出了他的毛病。蓝菲琳,她是一个非常非常漂亮 的女学生,她的格言是:世上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所以她非常喜欢打扮。对画妆非常有研究,她是着个学校的校花。

在这些日子里,我感受到青春的无悔,有这样的老师真情无价。

致逝去的青春

清凉的秋风送走了最后一抹燥热的阳光,秋虫的鸣叫敲响了季节更换的又一次警钟,岁月又辗转了一围生命的轨迹。我向着长大又迈进了一步。唉,时光就这样不留痕迹的奔驰而去,我就像一个绝望的孩子,看着那些向后飞奔而去的时光,任肆无忌惮的泪水流淌……

山顶的微风吹,心跟着四处飞。我为什么掉眼泪,夜色那么的美。一段回忆翻箱倒柜,跟着我在追,想的是谁。我是个喜欢回忆的人,我觉得世间的一切纷扰一定要沉淀一段时光之后再回头去看,那样才可以更加清晰。只是年轻的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可以在年轻的时候轰轰烈烈的彼此喜欢,彼此仇恨,然后彼此淡然的遗忘。以前看书的时候有人说,人总是要走陌生的路,听陌生的歌,才会在哪天猛然间的发现,原本费尽心思西那个要忘记的事情原来真的就那么忘记了。

我总是反复体会说这句话人的语气,是历尽沧桑后的平静抑或是想要再次追忆时的无可奈何。可是水晶球不在我手上,我永远无法洞悉别人的思想。我只能一次一次的用我的感觉去设想甚至去实践,而这样的过程被所有老去的人称为青春。

青春不应后悔

迷惑的我,无知的我,我不知道什么是重感情,可是我能感受到,我不知道思想再变化,但我知道我在变化,变的成熟也变的幼稚,变的有些可悲!这时的我有恐惧黑暗和安静而变的只有再黑夜与安静中才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黑暗着我的伴侣,是我的情人。在我孤独的时候她用全身把我包围,让我感受到我并不可悲;黑暗这我的导师,是我的恩人,在我迷途十字路口时,给了我黑暗让我静下心来去思考,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黑暗与我共同编制成一支创世纪的舞,可是我不能摆脱思想的束缚。我们这个年龄应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或是叛逆的`或是积极的,可是无法超越它。某些时候,我独自坐在某个角落里独自伤悲与感伤好象一个罪犯在默数过去得罪行。“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我像一只迷途的羔羊,失去了方向,又好象一位颇有学问的学者再苦思过去。我不知道我的行为受哪种思想控制,难道我和比干一样吗?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的情谊,总叫人崇尚,也曾经拥有友谊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也曾经度过“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的流长。友情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美,朋友是一个贫困者的财富,但富有者却不一定有纯暇的友谊。可是我在这个年龄却失去了友谊真谛的探寻。是我变了还是朋友变了,这就不寻根问底了。只是这个年龄的我真的累了,为了友谊而累,总怕友谊这种东西被我的精心呵护而在微不足道的地方打破了。迷惘,无奈,自卑,难道说这个年龄的我就应该承受友谊不公的包袱吗?

2.青春无悔的作文 篇二

《知青》,顾名思义,讲述的是中国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所经历的奋斗与历练。全剧主要以上世纪为历史背景,塑造了以赵天亮、周萍、赵曙光、孙曼玲、齐勇等人为代表的知青群体,描写了他们知青岁月悲欢离合的故事,通过对他们人生命运的精彩展示,深刻揭示了知青群体独特的人生思考和心路历程。梁晓声说:“把知青这个题材大大地拓宽,是我在这部电视剧上所作的努力,这是现实主义的写作,是为了补全一段失却的历史。”总导演张新建也表示:“希望《知青》能弘扬正气,在精神层面上引起大家的共鸣。”

受发行方的邀请,笔者有幸在央视正式播出之前就观摩了这部电视剧,深感《知青》在创作上的真实贴切,全剧不仅以全景式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知青在黑龙江、新疆、陕西等地的生活画面,而且还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现代思维,体现了知青坚守理想与时代需求的高度融合。在人物塑造上,展现了知青们对祖国的赤诚和人性的质朴纯真,具有时代意义和教育意义。

在《知青》之前,不少关于“知青”的作品,受制于市场社会的逻辑、“现代化理论”的钳制以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总是不脱“伤痕”的窠臼,其中充斥着冲动与愚昧、野蛮与混沌、悲怆与血泪,更充溢着浓重的悲观主义意味。在笔者看来,无论这些作者的主观愿望如何,那些关于知青生活消极阴暗面的描写和渲染,已被个别用心良苦的人作为社会主义“黑暗”、党及其领袖“没干好事”的例证,同时也影响着一至两代人对共和国一段激情燃烧岁月的正确认识。

事实上,当我们拨开覆盖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上面的种种政治迷雾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一运动的历史合理性恰恰建立在中国对现代化的追求之上: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边缘的农业大国,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一个繁荣、富足、发达的农村与农业,需要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大量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参加农业建设,必须扭转近代以来资源和人才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趋势。由于依照经济理性,知识青年不可能自愿从城市流向农村,所以,政治动员不可避免。

知青上山下乡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只是在“文革”期间达到了空前的高潮而已。50年代,随着“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农村兴起了合作化运动,农村缺乏知识青年的现实,被充分显示出来了——人们发现,单是合作社会计一项,农村就需要几百万知识青年,这还不算其他的诸如医生、教师以及农业科技方面的人才缺口。因此毛泽东在1955年9月《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一个按语中就发出号召:“组织中学生和小学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57年4月8日的《人民日报》社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也明确指出:“从事农业是今后安排中小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农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单是粮食总产,从1952年至1982年间(即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时期)就以年均2.608%的速度增长,显著高于1983年至2004年(大包干时期)的1.284%。棉花产量1978年则比1949年增长3.9倍,1975年,中国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的产量分别是1965年的6.7倍和66倍,排灌动力机械增长4.9倍,用电量增长4.7倍,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进一步大大提高,化肥产量则从3.9万吨增加到869.3万吨。城乡差距处于一种逐步缩小的状态——这些成就的取得,当然和成千上万知识青年的艰辛付出是分不开的。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知青基本全部返城,与之相对应的是农村经历了一个“去现代化”的过程:水利设施废弃,农机因为无人操作和使用而锈蚀、损坏,农村的教育、医疗等更是大幅度倒退。到90年代末,“三农”问题已经成了阻碍中国前进的一大问题。而农村的凋敝,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导致大量青壮年农民以“农民工”的力,式进城打工,使得中国由于廉价劳动力的无限供给而被锁定在产业链的低端,长期无法顺利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无法缩小贫富差距,中国的现代化也因此迟迟不能完成。

无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受益的当然不仅仅是农村,知青自身也是受益者,对很多人来说,上山下乡的确是一个接受“再教育”的过程。

首先,上山下乡使知青冷静地、较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了中国国情,尤其是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知青们亲身体验到中国城乡差别是多么大,地域间发展是多么不平衡,广大农村是多么贫穷。他们中的许多人立志要以自己的青春热血改变农村的状况,并为此抛洒了汗水,有些甚至献出了生命,他们在改变中国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社会工程中,尽了自己的努力并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其次,知青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实践中逐渐聪明起来,深沉起来。在农村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实践活动中,他们增长了见识,练就了本领,学会了思考。他们从乡亲们那里学到了勤劳、淳朴、善良、智慧和坚韧。他们并不否认农民身上还沉淀着祖辈因袭下来的消极因素,同时也认识到,这些农民正是维系中国社会生存的基石。许多知青尽管返城多年,仍同农民们保持着割不断的联系。由于知青一代存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城乡对立,前所未有变成了城乡融合。

第三,上山下乡使知青普遍养成了不甘落后、不甘沉沦、奋发进取的人生信念,培养起体察国情、民情,关心民族命运,希冀中国稳步发展的政治品格他们对中国政治的变迁有着特殊的感受。上山下乡运动的退潮,并没有使他们淡泊政治,而是以一种更深沉的目光观察中国政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客观上为中国后来的快速发展和政治稳定进行了人才储备。

3.满分作文关键词之“青春” 篇三

[青春]青年时期:把~献给祖国!老厂恢复了~。指青年人的年龄:~几何?

①青春是个不老的主题,在影视作品中青春呈现出不同风格。它可以是残酷而伤感的,比如《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青春也可以是懵懂而纯洁的,比如《蓝色大门》;青春还可以是艰难而倔犟的,比如《十七岁的单车》。不同性格的人,会拥有不同的青春,但都是值得尝试和回味的。

②人生匆匆,青春不是易逝的一段岁月,青春应是一种永恒的心态。满脸红光,嘴唇红润,腿脚灵活……这些都不是青春的全部。真正的青春。它是一种坚强的意志,是一种想象力的不断疯长,是感情充沛饱满,是生命之泉的清澈常新。

青春意味着勇敢战胜怯懦,青春意味着进取战胜安逸,年月的轮回就一定导致衰老吗?要知道呵,老态龙钟是因为放弃了对真理的追求。所以,60也罢,16也罢,每个人的心田都应保持着不泯的意志,去探索新鲜的事物,去追求人生乐趣。

③我们应该抓住青春不放手,创造人生的奇迹。对大多数人而言,42岁已是到了被生活磨得精疲力竭、转而把人生愿望寄托到下一代的岁数了。但宗庆后却紧紧抓住了命运给予的一丝可能。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娃哈哈集团成为国内饮料企业的航母和世界第五大饮料企业。

素材金库

她的青春里深深地烙下了病魔的影子,但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坦然面对,用她纯洁而清秀的文笔写下感谢、真诚和美丽。一片秋叶,一汪潭水,一缕咖啡的记忆,在她那里仿佛都有了生命的呼吸。

一个美丽女孩的青春独舞

田维,《花田半亩》的作者,网络上继陆幼青、子尤后另一个敢于直面死亡的人。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得了一种免疫性低弱的疾病(血癌)。但她仍坚持学习,乐观自信,还考入北京语言大学。

田维在日记里说:“如果可以,只让我的右眼流泪吧。另一只眼,让它拥有明媚与微笑。”在自己病魔缠身的青春中,她用自己的“另一只眼”给他人带去快乐。田维的高中密友静说,有一次她从南京回来,约见田维,田维推辞说那两天有事儿,想过几天再见面。静就知道,田维不愿意一脸病容地见她。三天后,田维突然出现在她面前,阳光一样鲜亮,明澈的大眼睛闪着光,就像从不曾生病一样。

2007年8月13日晚上,21岁的田维闭上了美丽的大眼睛。当时她正读大学三年级。田维的几位大学密友为了纪念她,整理出了她的电脑日志。令同学们大吃一惊的是,从得知病情开始,一直到离世前一天,她都在写,每一篇文字无一不是感恩的故事。田维从小学玩伴忆起。点点滴滴书写着成长的感动。

执拗的菲尔普斯不容许自己失败,他刻苦训练,让汗水见证着自己的誓言。他成功了,他青春的执著和奋斗在泳坛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青春不容失败

菲尔普斯,2008北京奥运会上夺得八枚游泳金牌的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认为他的成功很大部分要归功于训练。从高中毕业后,大多数时间都是从早晨7点钟开始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训练,中餐后稍稍打个盹儿,然后接着游,一直从下午3点半到6点。总之,他每天游的距离多达12英里,他说:“我知道没有人比我训练更刻苦。”

菲尔普斯训练如此刻苦是因为他憎恨失败。他7岁开始游泳,但直到11岁教练鲍曼和他父母谈过以后他才开始认真对待这项运动。他回忆说:“如果没有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我就会不停地去想它,上学的时候想,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想。这样会让我发疯的。”

一次。12岁的菲尔普斯输给了一个和他同龄的男孩,他厌恶地抓掉对方的护目镜,一下子扔过游泳池的平台。教练鲍曼告诉他,下次如果再输给同龄孩子,不允许再出现类似的行为。鲍曼说:“他克服了这个坏毛病。因为从此他再也没有输给任何同龄的游泳选手了。”

他们用生命做燃料,高擎青春火炬。坚持正义、良知,携手善良、勇气,照亮了许多人眼眸中的卑怯和渺小。

责任让青春美丽绽放

做人可以没才,可以没貌,也可以没钱,但是不可以没责任感。

2009年的最后一天,当所有人都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快乐中的时候,一位大学生却因为抓捕小偷在离学校不足200米处离开了我们,于2010年1月1日凌晨去世。他就是杨济源。正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他在邪恶和正义之间做出了惊人的选择。

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等15名同学在长江荆州宝塔湾江段野炊时,因救两名落水儿童,陈及时、方招、何东旭三名同学不幸被江水吞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责任,让他们义无反顾,将生死置之度外。为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教育部决定授予徐彬程等15名同学“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荣誉称号,追授陈及时、何东旭、方招同学“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运用示例

夏天里的光影青春

何旭

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梦:我将青春撕成无数小碎片,徒步走到香樟树下去埋葬它们,阳光下,我虔诚地祈祷,香樟叶打着旋儿无依无靠地落下。那时我想:那个被埋藏的青春是否也如叶子这样不堪一击?

记忆里的青春,总是在明媚的阳光中,躺在香樟树下,周围是早已废弃的工厂厂房,那边的水泥墙上还有曾经风靡一时的喷漆画,背后的荒草丛如同被施了伸长咒一般蹿了出来,肆无忌惮地接受阳光的施舍。

时间静静地在指缝间流过,一株绿树有它最早的萌芽,一条河流有它最初的源头,青春慢慢流淌,我虽已找不到源头,但流淌着我的那些喜怒哀乐和战栗的声音都刻骨铭心。

记忆里的青春。总是在令人厌恶而又偶感惬意的夏天,午后的光与影点缀得光怪陆离。我们骑着车,随着人流涌向那个天天都经过的校门。一路上总是无所谓地停下来静静等待,红色、绿色、黄色的光线,在忙碌的午后显得如此密切和突兀。习惯了,整个夏天一下楼充斥在耳边的各种嘈杂声;习惯了,每天骑车在人流如织的大街口;习惯了,徘徊在家与学校之间。

成长、青春、记忆。香樟树下的片断,一个个淡烟幽远的日子,将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逐渐拉长。光影流离,逝去的无数岁月,关乎年轻、关乎感动的故事,始终在延续。

青春的相册总是堆积得越来越厚。或快乐,或忧愁,或茫然……

我们总是被记忆拉着走向未来。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时不再相同时,才知道青春无需昭示,青春不用证明,青春挥霍不起。

我笑着从香樟树下站起来,迎接下一个青春的夏天。

点评清丽而俊美的语言,给文章添色不少;明透而灵动的思维,涓细而悠远的情致,融记叙、描写、议论为一体。本文构思上精心设钟,选材富有个性,青春本就无法捉摸,也无法把握。但“我”的青春散发着“香樟味”。然后展开随想的天空,尽情遨游,最后,依然“笑”拥青春。全文结构严谨,首尾圆合,屡次分明,行文自然,一气呵成。

我的青春随想

唐凡琳

不久前,见到同窗佳作一篇,名日《城的旧事》,读完后,心中跌宕起伏。泛着淡淡黄晕的岁月即在脑中缓缓流过,大城小事,就是我们的青春。

青春的记忆好比一座小城,古风朴朴,风过萧萧,城里的一切由我们安排,想要什么人进。想要什么人出,全由自己做主。

很小的时候,城里装进的岁月能容纳的一切,街道上欢声笑语,糖果缤纷,彩旗飘飞,我们一起欢乐,一起流泪,一起走过童稚的街头,拉住所有人的手,发誓永不松开。

可身边的人们渐渐比自己高出了一头。也渐渐从城里退出,于是有了新的住客。在城里。有些街道渐渐染上了一层老相片的焦黄,无人再去碰触,连自己也把它们锁进了记忆的深处。丢掉昨日的如歌岁月,今日,在城的那一头,另一群人,为着不同的事,为自己的欢乐,为别人的悲伤,为相互的猜疑,为彼此的信任……谁都不是局外人。为欢乐而放声大笑,为悲伤而泪流满面,为猜疑而愤愤不平,为信任而心平气和……

终于有一天,小城的这一头也染上了岁月的标记,街道、老楼渐渐泛黄,最终如一张老照片,定格于宁静的那一刻。这一头的人走了,那一面的人又来了。小城就是这样,接纳一批又一批的住客,送走一次又一次的欢乐。每次自己都会在小城剧目中深度参与,心随着剧情潮起潮落。

直到有一天,所有的街道都有了主人。当所有的主人又都退出,小城成了一本古老的相册。每一页,都记载着流逝的岁月,岁月中我演过一出出精彩的剧目。每一页,都散发出这个时代特有的香味——狂放不羁,爱笑,爱流泪,爱回首,爱顶撞;每一页,踏过了洒满泪水、辛酸、成功、欢笑的五味杂陈的青春。

青春若似一场梦,梦醒之后堪回首。

随人笑而泪随流,无人再言往事忧。

若问青春为谁淌,无须笑答自其中。

4.关于青春的优秀作文-青春无悔 篇四

正文:青春无悔

题记:人生似乎很漫长,其实很短暂,青春就更短暂,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

今夜怒放花千树,月光皎洁,春风妩媚,不经意间,三年的高中生活即将匆匆远去。

别来远景如梭,旧游似梦。那个秋日里,我们带着童真与幻梦来到校园,我们只看到校园里依旧盛开的红花,丝毫没有注意三年级哥哥姐姐们的信心与疲惫。走进明亮的教学楼,我为走廊的文化壁报所吸引,我为班级的多媒体讲台而瞠目。而老师的“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带吴钩”的精彩演讲,我却浑然不觉。

昨夜花开花谢飞似梦,今朝翠柳任春风。两年中有那么多快乐的场景,让人记忆犹新。每天早晨,我迎着朝阳,想着语文老师出色而不失幽默的演讲;想着微机课课上,与老师斗智斗勇的贫嘴;想着体育课上,你争我夺的篮球比赛----

放学时,凉风劲爽,我们一边喝着冷饮,一边哼唱着“我辈岂是蓬蒿人,大笑一声出门去”

不知不觉,我们迎来了高三,这时我才感觉到时间真的如梭;岁月真的似水。我们相互看一看:“咦,什么时候,我们长得这么高?!”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感受到青春的激情与美好,但是黑板上的高考倒计时,让我们惊恐,一次又一次的各种考试让我们忧虑。

高三了,我们不再漫不经心;高三了,我们开始挑灯夜战;高三了,我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今天模拟考试结束,老师站在讲台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们,我们惊奇地发现不知何时,老师的鬓角上已经染上了白霜。我们静静地听着老师的每一句话:“今天我不再讲,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的故事了,我只说,人生似乎很漫长,其实很短暂,青春就更短暂,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只有努力的青春才是无悔的青春,只有拼搏的青春才是无怨的青春。”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海棠未眠,晴云初醒,青春正好。

题外话:

5.我们的青春无悔作文800字 篇五

以求婚之名让心爱的人感到快乐,郑微一角有一句台词,爱情不是生活的一切。爱情里没有全知全能者,也没有付出就有回报的“真爱大胜利”,只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探险者,无可避免的被刮到鲜血淋漓,甚至失去生命。这是最贴近现实的层次感,青春时代的爱情,还不就是这么茫然又炽热,陷入时,叫人不疯魔不成活,面对岔路,又是时时 刻刻不知如何是好的举步维艰,不断质疑、权衡、否定着当下的状态,却对迈出崭新的一步战战兢兢!

一群无忧无虑的学生,朝气热情,有理想有抱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时间是最磨人的这话是不错的,在时间的摸爬滚打中,他们在成长,青春在消逝,从勇敢的爱细心的呵护一份爱,最后却不敢爱,不知什么时候起学会了隐藏感情,隐藏悲伤,年少轻狂时爱爱情胜过爱自己,长大后爱自己胜过爱爱情,总希望自己在爱情的长跑中不受伤,总希望在爱情中双方的付出要是均等的,殊不知在各种要求中爱情已经变了质

对于林静和陈孝正,我是偏爱林静的,最后看到他们走到一起我是开心的,“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用在他们两个身上也总是合适的吧!或许没有陈孝正的出现,小飞龙真的可以永远是十七岁时撒娇幸福的女生。只是世事没有如果,她遇到了这个被她叫做阿正的男生,并让他在心里扎了根,她爱的义无反顾,全身心投入,他却爱的畏首畏尾,诚如他说,他的人生每一步都要细细测量,容不得一厘米的差错,而郑微也许就是那一厘米的差错吧,每次当他后悔时,总想回去找他那一厘米的差错,却不知每一次带给郑微的都是伤害,既然给不了她要的幸福,何不潇洒放手呢,或许这也是因为他的成长环境的影响,使得他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他都没有安全感,如何给爱的人安全感呢,所以他们虽然爱的辛苦却不能在一起,应该说阿正爱郑微,可是他还有更爱的.,这样一句话来说也是不错的:对于女人来说,爱情是生活的全部,但对于男人来说,那只是他的生活的一小部分,不管当初他给过怎样的承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他们永远比女人现实而理性。

郑微应该是爱林静的,或许没有阿正给的爱那样刻骨铭心,但我觉得这样的细水长流应该更符合她的个性,更不要说还有十七年的感情基础,也许再想起阿正,还会触到心底的痛,这就是记忆磨灭不掉,但更多的应该是林静带给她的安稳的幸福,平淡是福也是不错。

“我们一生里有可能遇到很多人,有时正好同路,就会在一起走一段,直到我们遇到了真正想要共度一生的那个人,才会把余下的旅途全部交给这个人,结伴一起到终点“也许生活真的如此,生命中会碰到很多人,你爱的,爱你的,但最终在一起的肯定是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并愿意相伴一生的人。

6.青春的作文:那年青春 篇六

中考之后,我和雁飞进入同一所高中,得知这个消息后,我真有些感叹命运了。忘了告诉你们,我和雁飞不光从小一块长大,就连小学到初中我们都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只是从没有做过同位罢了。我感觉这样很好,因为我深知在一起太近或太久,产生的矛盾就会越多,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嘛!进入校园的一刹那,我看到了一棵又一棵的法桐,在道路的两旁,安静地将阳光弄碎。开学第一天老师就用极其激昂的语气告诉我们,我们的目标就是高考。这像是一道沉重的枷锁,压到还来不及明白过来的我们的身上。没有人逃避,因为谁都明白,我们无路可逃。雁飞从小便是一个不安分的孩子,压抑沉重的气氛会让他整个人疯掉,这些都是他告诉我的,从小到大我们之间似乎没人什么秘密,我们的关系谁都没有怀疑过,在这个严打“早恋”的时代,老师不怀疑却让我心生疑惑:我长得就这么有安全感吗?苍天啊,谁给我个解释!打住。于是我时常会甩开老师愤怒的目光,冒险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雁飞曾说,那些高三的学生带着悲壮的气氛伪装了天下无敌的气势冲向那座早就不堪重负的木桥,然后听到了很多人扑通扑通落水的声音。水花溅到了满是泪水的脸上,可他们还是挡不住地疯了一般横冲直撞。我尽可能用最短的时间适应高中生活,从万有引力到鸦片战争;从元素周期到过去分词,甚至会在上学的路上,不自觉地思考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位置。日子平淡如水,我让自己很努力地学,带着疼痛却又快乐着。很多个傍晚,我都会在做完一科科作业之后到球场上等雁飞。看着他很漂亮地完成三步上篮,看到他满头大汗顺着发丝滴下来,散发出青春的味道。他在夕阳下很开心地露出一个笑容,然后我和他穿过种满法桐的校园,一起回家。

我们总是在深夜十二点度过“我们”的生日,因为他说这一刻既是我的生日又是他的生日,这们谁就不用迁就谁了。在和雁飞一起吹灭生日蜡烛的时候,我发现原来我拉都18岁了,每次的生日都和雁飞一起度过,所以从未感到孤单。然而我预感生命将在这一刻会狠狠打上一个结。“我上高三了”!一句宣言般充满激情的话被同学们幽怨的眼神堵在喉咙里不上不下。政治老师极力强调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可我怎么就觉得一片渺茫呢?高一高二无法感知的压力在高三变成了有质量的试卷。老师反复说着,做10套模拟题也许就能在高考时涨高1分。很多人都相信了,每天穿梭在带有油墨味的种种试卷之中。加入高三的行列,我明显感到了身在地狱仰望天堂的那种悲凉。无数的学习优异的学长学姐们告诉我,高三没有你们想像的那么痛苦,当你付出过后,你会发现一切都是值得的,可是不管我信不信,身后的种表上时针像分针一样走得那么快。班主任走进教室,一眼就望见了在自习课上睡觉的雁飞,随手拿起一本参考书拍在了雁飞熟睡的脸上,用鄙夷的语气说要睡觉就给我出去。雁飞“嗖”地一声站起,像风一样大步跨出教室,留下班主任那张因愤怒而扭曲的脸。随后我听到他发出沉重的一声叹息,然后留下满教室“沙沙沙”奋笔疾书的声音。

雁飞依旧在夕阳下的篮球场上闪现他的身影,依然走在梧桐树下听着令人疯狂的音乐,肆意地张扬着自己的青春。然而更多的时候,雁飞也会坐在校园深处的一棵梧桐树下,安静地背诵着英语单词,也会在深夜拼了命般做令人头疼的数学,同时也会喝掉一包包的咖啡,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但没人注意到这些,他们看到的是他似乎对任何事都不在乎的样子。他的不在意让很多人都很着急,我说:“雁飞,你能不能认真一点啊?”雁飞闪着清澈的眼睛,笑着告诉我,他明白的。记得雁飞曾经对我说,生命本来的样子是脆弱的,所以我们要很坚强,要有抗击打的能力,那些指责我们的人,只是因为我们过得比他们好。一直以来,我都很羡慕雁飞,羡慕他纯粹地只是做他自己。而我,始终都抛不开那些世俗的眼光,走着无数人都曾走过的路,习惯已成为一种麻木。气温一度一度地升高,高考就这么在一次次考试之后很隆重地登场,我看到很多人脸因紧张而微微颤抖,也看到一些人很轻狂地笑着,这样强烈的对比让我觉得世界真是不公平。

成绩出来的那一天,很多人笑了很多人哭了,然后很多人沉默了。雁飞的成绩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班主任更是把嘴开成了“O”型。我很平静地告诉他们,其实雁飞一直很优秀,只是他张扬了自己的个性,就好像有人在临死之前讲笑话一样,不被人接受……接着,很多人都离开了,离开,让一切都变得简单,让一切都有了被原谅的理由。雁飞在18岁时找到了属于他的世界,也让我明白该追求怎样的生活。18岁的那个结,将我们送到了那处季节,在那里留下了怎样的脚印,让我们想要说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

7.青春版《牡丹亭》的青春审美研究 篇七

一、绪论

( 一) 昆曲的式微

昆曲起源于元末苏州昆山一带, 初为清曲、小调, 至今已六百余年。在昆曲发展史上, 出现了魏良辅和梁辰鱼为代表的艺术家, 一是对昆腔的整理, 形成“水磨腔”, 二是出现传奇剧本《浣纱记》, 二者同时促进昆曲向更加精致化方向发展。明清两个世纪的昆曲, 代表中国戏曲的最高成就, 但自清代中晚期后, 随着汤显祖、洪昇、孔尚任等传奇大家及传奇作品的凋零, 文人创作剧本的减少; 昆曲的程式化表演的精雕细琢, 丧失听众; 另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和以京剧为代表花部之争, 及花部乱弹 ( 地方戏) 的兴起, 三者同时加剧了昆曲式微。

20 世纪50 年代, 昆曲《十五贯》在京演出, 大获成功, 被评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文革时期的破四旧, 昆曲受打压, 演员被解散, 演出被禁止。改革开放新时期西方艺术大量涌入, 昆曲与其他剧种一样, 面临巨大挑战。

米兰·昆德拉曾形容现代社会是“纯粹的速度, 实实在在的速度, 令人出神的速度…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①这是米兰·昆德拉的喟叹, 同样也是风格抒情悠缓的昆曲在现代社会的困境。20 世纪80 年代曾掀起一场有关“戏曲是否会消亡”、“中国民族戏曲还能维持多久”的戏剧危机大讨论,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 二) 《牡丹亭》的历代舞台改编

汤显祖《牡丹亭》自问世以来, 案头和场上经历了不同改编。案头有名的如冯梦龙的改编版本, 场上《牡丹亭》多以折子戏流传, 20 世纪末21世纪初才推出有全本和删减本演出。

编刻于清乾隆二十九年至三十九年 ( 1764 - 1774) 的《缀白裘》②, 收录明清时期场上昆曲及其他剧种, 其中《牡丹亭》收录《冥判》、《拾画》、《叫画》、《学堂》、《游园》、《惊梦》、《寻梦》、《圆驾》、《劝农》、《离魂》、《问路》、《吊打》12 出, 实则11 出; 清道光年间的《审音鉴古录》③收录《牡丹亭》9 出, 《劝农》、《学堂》、《游园》、《惊梦》、《寻梦》、《离魂》、《冥判》、《吊打》、《圆驾》, 实则8 出。以上两个集子均为研究明清场上昆曲的重要文献, 由此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牡丹亭》均以折子戏通行。

这一趋势延续至清末民初的全福班演出, 经常搬演《牡丹亭》的折子戏为《学堂》、《劝农》、《游园》、《咏花》、《惊梦》、《离魂》、《冥判》、《拾画》、《叫画》、《问路》10 出, 实则8 出。

20 世纪有名的《牡丹亭》演出有梅兰芳、俞振飞合演的《游园惊梦》, 张继青的《游园惊梦》、《寻梦》, 汪世瑜的《拾画》、《叫画》等。

全本与删减本演出有旅美华人陈士争导演的20 个小时全本《牡丹亭》, 于1999 年7 月在纽约林肯中心首演; 同年, 上海昆剧团年推出了汇聚五班三代昆曲演员, 7 小时的典藏版《牡丹亭》; 另外还有白先勇策划的9 小时的青春版《牡丹亭》。

总体而言, 《牡丹亭》的场上编演有折子戏, 删节本和全本演出。折子戏部分是剧本的精华, 也是昆曲演出的精华, 在删节本和全本演出中, 几乎完全保留。

( 三) 青春版《牡丹亭》的意义

《牡丹亭》主线描述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传统昆曲演出者并不实际考量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年龄, 梅兰芳晚年67 岁演出电影版的《游园惊梦》, “旦角祭酒”张继青和“巾生魁首”汪世瑜的《牡丹亭》折子戏也为中年版, 传统的戏曲以听为主, 故有听戏一说, 并不十分注重台上演员的扮相, 更重要的是唱腔、台步和身段。

昆曲的式微, 视觉时代的来临, 传统昆曲的现代转型也面临如何将听转为视、视听并重的结点。青春版《牡丹亭》主打青春, 也是在“昆曲演员老了, 昆曲听众老化了, 昆曲本身也愈演愈老, 渐渐脱离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观”④的局面下, 着力打造与现代剧场相适宜的昆曲, 推出青春昆曲演员, 吸引青年昆曲听众, 赋予昆曲青春生命。

青春版《牡丹亭》演出说明书和白先勇访谈中对“青春”二字的含义, 总结起来有四层含义。第一, 《牡丹亭》本身歌颂青春歌颂爱情; 第二, 起用青年演员演出, 培养昆曲接班人; 第三, 青春版《牡丹亭》的校园行与两岸三地高校的昆曲传承计划, 吸引和培植青年听众与研究者; 第四, 寄望古老的昆曲艺术焕发生机, 重焕青春。

青春版《牡丹亭》便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创作完成, 着力突出青春主题, 这也是它在《牡丹亭》历代演出中的意义所在。

二、青春版《牡丹亭》的青春爱情主题

余秋雨曾评论汤显祖的《牡丹亭》与明传奇《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同为“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几根支柱”⑤, 《牡丹亭》中对至情和生死的感怀, 是中华民族的根性之一。

( 一) 源远流长的古典青春爱情主题

每一个民族都有它动人的爱情传说, 《牡丹亭》中杜丽娘为情而死, 为情而生, 便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典范之一。《牡丹亭》的爱情故事上接《西厢记》, 下启《红楼梦》, 三者同为中国古典抒情文学的瑰宝, 而对爱情的歌颂, 自《诗经》以来的中国古典文学便从未中断。《肃苑》一出, 杜丽娘“读到《毛诗》第一章: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悄然废书而叹曰: ‘圣人之情, 尽见于此矣。今古同怀, 岂不然乎?’”⑥一句今古同怀, 道出了杜丽娘的心声, 也道出了所有正值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的心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宝玉与黛玉争读《会真记》, 读完黛玉“自觉词藻警人, 余香满口。”⑦二人分别后, 黛玉隔墙听到从苏州买来的十二个女孩子唱的《惊梦》,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 亦发如醉如痴, 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 细嚼‘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⑦, 黛玉心头显现“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 闲愁万种’……不觉心痛神驰, 眼中落泪。”⑦《西厢记》和《牡丹亭》在《红楼梦》中同时出现, 绝非偶然, 这种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向往, 使得跨越了两个世纪的杜丽娘与林黛玉的心境完全相同。

正如《西厢记》中的“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⑧, 《牡丹亭》中的“则普天下做鬼的有情谁似咱”⑥, 都是对美好爱情的愿景, 这是中华民族的深层审美,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一支。这种承载了集体记忆的爱情, 在当代大学生中引起深度共鸣, 也实属必然。

( 二) 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本改编

《牡丹亭》文辞美, 意境深, 用典多, 情节繁复, 以《牡丹亭》为代表的昆曲现代传承问题, 首当其冲的便是对剧本的改编, 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曾论述, “艺术作品的直接欣赏是为了广大听众……如果把情节生疏的剧本搬上舞台表演, 观众就有权利要求把它加以改编。就连最优美的作品在上演时也需要改编。”⑨

《牡丹亭》原剧55 出, 白先勇以“正统、正宗、正派”原则, 整编为27出, 突出杜丽娘和柳梦梅的青春爱情主题, 以情为主线, 上本梦中情, 中本人鬼情, 下本人间情, 逐渐推进情至、情真、情深的层次。另辅之战乱背景, 一则战乱的打斗场面调节场上气氛, 二则战乱背景突出柳梦梅的戏份, 为争取人间情的合法性不懈抗争。

传统观点认为柳梦梅是杜丽娘的意念之物, 梦中情人, 陪衬人物。通行的《牡丹亭》折子戏, 一般着重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多演出《游园惊梦》, 最多演至《离魂》便结束。而汤显祖《牡丹亭》原著本身, 在杜丽娘离魂之后另有精华, 虽然后半部线索众多, 但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人鬼情和人间情也同为重要内容, 情落人间, 方为圆满。青春版《牡丹亭》对柳梦梅突出表现在《拾画》、《叫画》, 与杜丽娘的《惊梦》、《寻梦》旗鼓相当, 定位“男游园”、“男寻梦”。本次全本演出本着生旦并重原则, 上本旦为重, 中本生旦并重, 下本生为重, 使二者平衡。

尤其是下本, 突出表现柳梦梅如何把人鬼情变为人间情, 使其合法化。正如《周易》中所言, “一阴一阳谓之道”, 理想的爱情是两个人的爱情, 理想的爱情必然需要两个人同心同力才能达到。对此改编, 源于爱情是两情相悦, 爱情是两个人的理想, 杜丽娘为情而死, 为情而生, 柳梦梅不光是梦中之人, 也是现实之人, 下本柳梦梅在人间争取二人爱情和婚姻的合法性, 他赶考得状元, 给杜丽娘以人间身份, 去淮阳给岳父报还生之喜, 解围城之忧, 遭误会被吊打。最终《圆驾》一出, 杜宝与柳梦梅冰释前嫌,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牡丹亭上的三生恋才冲破理的束缚, 得到人间的认可。

另围绕二者爱情, 还有父女情 ( 如《忆女》) 、母女情 ( 如《离魂》、《忆女》、《相认》等) 、主仆情 ( 杜丽娘和春香、柳梦梅与郭园公) 。石道姑对杜丽娘和柳梦梅的侠义之情, 替杜丽娘鬼魂的超度, 助杜丽娘还魂, 帮二者逃往杭州并船上成婚等。甚至连反面人物李全和杨婆也有患难与共的爱情, 更何况《淮警》一出中杜宝和杜母的生离死别之情。

围绕这一对有情人身边更多的有情人, 体现的是中国传统伦理社会的亲缘关系和侠义精神, 两人的爱情体现“情至、情深、情真”的层次与其他人的情感层次相得益彰, 共同指向情的丰富性。正如余秋雨所言, “一种高度成熟的戏剧文化必然是要经受这个民族最高水准的思想文化的陶冶的。”⑩汤显祖《牡丹亭》便是这样的代表, 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整体性和深刻性。

三、青春版《牡丹亭》的现代舞台剧场

传统昆曲一般为家班演出或小剧场三五百观众的演出, 昆曲艺术要在现代得以重生, 必须利用现代化舞台和剧场, 符合现代审美特性, 对音乐、服装、舞台、布景、灯光、舞蹈等重新编排利用, 加强和突出视听效果。

( 一) 青春版《牡丹亭》的乐器和主题曲运用

青春版《牡丹亭》的音乐由周友良监制, 利用西洋乐器如大提琴、低音提琴等, 补充中国传统乐器如笛子、琵琶等的低音不足。伴乐以传统曲笛为主, 编配中也适当突出一些特色乐器, 如高胡, 委婉抒情的音乐主题常以独奏形式出现, 《惊梦》一出中多次使用, 突出杜丽娘情感层次的变化。

采用歌剧中主题曲形式, 如上、中、下三本开场曲为《标目》中的【蝶恋花】, 由花神出场, “但是相思莫相负, 牡丹亭上三生路”⑥的合唱贯穿全剧。杜丽娘的主题曲为《惊梦》中的【皂罗袍】, 首次出现在《训女》一出杜丽娘的缓缓出场; 柳梦梅的主题曲为《惊梦》中的【山桃红】, 这两支主题曲“通过不同的变奏手法 ( 织体变奏、音色变奏、声部变奏等) 贯穿上、中、下三本。”11同时, 主题曲还穿插在唱段的前奏、间奏和尾奏中, 尤其《惊梦》、《离魂》、《回生》等大段舞蹈音乐中, 两个主题曲交织展开, 层层渲染和推动剧情。

( 二) 青春版《牡丹亭》的青春服装

青春版《牡丹亭》的服装由王童设计, 采用符合主角体态的现代修身版; 颜色采用淡粉、嫩黄、淡蓝、淡绿、浅灰等青春样式; 采用传统手工苏绣, 使花饰部分线条细腻, 色彩缤纷, 层次多样。

除却《冥判》一出, 杜丽娘的服饰几乎都绣上了蝴蝶, 最突出的在《惊梦》一出, 杜丽娘上场的茜色披风绣满翩翩起舞的蝴蝶, 梦中杜丽娘头饰牡丹, 一袭白衣彩蝶装登场, 而柳梦梅则是手持垂柳, 白袍红梅的装扮, 两位主角服装的白是梦的颜色, 蝶恋花是爱情的展现。杜丽娘服装多绣上蝴蝶、彩云、花朵等, 展现青春闺秀的风采, 柳梦梅服饰对为梅、兰、竹、菊等, 体现文人的高洁。

另外重大变革在花神的装扮上, 《牡丹亭》剧本中的花神形象是“束花冠, 红衣插花”⑥, 通常折子戏《惊梦》、《堆花》中花神出场是手持鲜花, 青春版《牡丹亭》则让花神头饰不同月令鲜花, 另直接“把花穿在身上”, 十二位花神的大披风和飘带绣上十二个月令不同的鲜花。飘带部分的设计与场景情绪相协调, 如《惊梦》一出, 绿色飘带, 青春洋溢; 《离魂》一出, 白色飘带, 场景哀婉; 《回生》一出, 红色飘带, 热闹喜气。

( 三) 青春版《牡丹亭》的现代舞台灯光设计

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灯光由林克华设计, 从最开始台北演出的苏州园林意象墙、框、池子的设计, 作为人物分隔上场和实景演出场地, 颇受人诟病, 有违昆曲象征写意的舞台风格。到香港演出之后只采用大屏幕投影为主要幕景, 一个后景的梯台, 作虚实之隔、阴阳之隔或上场之用。

如《惊梦》一出, 当杜丽娘和春香进入园中, 采用现代熄灯法代替传统拉幕, 三幅落地卷轴画的背景收起, 杜丽娘的主题曲响起, 灯光转换, 背景并不采用传统的《牡丹亭》演出中的牡丹图, 而是出现大屏幕投影仪, 画面是红绿调配的虚实相间的满园春色图, 利用现代剧场设备充分体现昆曲的写意性。

杜丽娘入梦之际, 场景变为两个, 一束光打在前景中的杜丽娘, 一束光打在后景中登场的花神, 后景的梯台此时便作为实境与幻境的象征, 证明杜丽娘此时已睡, 花神悄然入梦。

另如《离魂》一出, 高光打在站在梯台上的杜丽娘身上, 已是阴阳两隔, 但手持白梅, 一袭红毯的造型, 却是为了回生做准备。《回生》一出, 柳梦梅掘坟之后, 杜丽娘由花神簇拥从梯台中走出, 证明重返人间。

另外对现代剧场灯光的反复运用, 用以烘托和展现人物心理状态, 如《忆女》一出, 三束灯光, 分别打在杜宝、杜母、春香三人身上, 让三者分别抒情, 共寄哀思。

( 四) 青春版《牡丹亭》的舞蹈设计

青春版《牡丹亭》舞蹈由吴素君设计, 昆曲是载歌载舞的戏曲形式, 逢歌必舞, 除了传统《惊梦》一出中杜丽娘和春香的扇子舞, 扇子一舞, 使得台上的花花草草都活起来了, 展现的是昆曲的身段。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梦中相见, 以两人水袖相绕的舞蹈展示二人的情意绵绵, 当然此段舞蹈也有评论太泼、太洒。另外《旅寄》中柳梦梅的落魄书生形象, 在风雨之中搏斗的伞舞中展现地淋漓尽致。

青春版《牡丹亭》中花神的舞蹈增多, 增强舞台的流动性, 花神在汤显祖《牡丹亭》中只出现在《惊梦》和《冥判》两出, 本次改编花神出场五出, 分别是《惊梦》、《离魂》、《冥判》、《回生》、《圆驾》, 代表对杜丽娘和柳梦梅爱情的守护。此次演出的三位男花神, 十二位女花神一出场一转身, 飘带如柳枝摇曳, 披风似鲜花盛开。

总体而言, 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 利用现代剧场, 对昆曲《牡丹亭》的音乐、服装、舞台灯光、舞蹈等重新编排设计, 突出青春气息, 加深演出效果。

四、青春版《牡丹亭》的青春受众

昆曲的复兴, 不仅依赖青春昆曲演出者, 还依赖青春受众。白先勇自2004 年组织青春版《牡丹亭》八大名校校园行, 除却社会演出, 十二年来一直坚持校园演出。青春版《牡丹亭》在中国大陆的高校, 最西到过兰州、西安, 最东到过厦门、青岛, 最南到过广州、深圳, 最北到过沈阳、长春。每到一处, 青春版《牡丹亭》都受到热议和追捧。

青春版《牡丹亭》反响热烈, 源于传统艺术精致的美触及了中华民族的乡愁, 自“五四”以来中国教育制度几乎全盘西化, 中国传统的艺术、音乐、戏曲等都被政策性的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 西方艺术、西方音乐、西方戏剧成了主流课程。除却社会发展变迁的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语症, 与高校教育的不对接也有关系。

2005 年, 青春版《牡丹亭》研讨会在苏州召开, 与会成员以青春版《牡丹亭》成功走进高校的实践, 倡议昆曲传承计划, “昆曲进入高校, 将是振兴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12自2009 年, 昆曲传承计划先后在北京大学、苏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国立台湾大学等两岸三地落地。

以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为例, 一是昆曲课程的精品化, 2010 年开设《经典昆曲欣赏》课程, 2012 年由公选课改为本科生通选课, 2014 年建立《经典昆曲欣赏》网络精品课, 并邀请青春版《牡丹亭》的各位主创来校讲学。二是大师表演工作坊, 邀请国内昆剧表演艺术家和当红演员, 近距离为青年昆曲爱好者教授昆曲表演基本功, 分享昆曲舞台表演心得。三是经典昆曲折子戏演出, 将昆曲表演带入校园, 以折子戏的形式, 把昆曲的精华展示给青年学子。四是建设数字昆曲网站, 依托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汇聚国内外珍贵资源, 将重要资料数字化。同时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设立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的网页, 将上述四项活动的成果以网络展示, 提高受众群。另外北京大学还成立了“北京大学京昆社”, 吸引广大学子和各国友人积极参与。

五、结语

青春版《牡丹亭》本着传承的目的, 在充分尊重传统的基础上, 既传承艺术精髓, 又注入现代审美意识, 采用现代科技, 在表演、服装、音乐、舞蹈、灯光等方面, 传承与创新结合, 古老艺术与现代同步, 以青春化的演出, 来演绎青春的内容。

虽然有些评论指出青春版《牡丹亭》中的舞台设计不够空灵, 演员的唱腔有些地方不够圆润, 有些表演太洒, 音乐主题曲形式的设计不够尊重传统, 但是本着传承和发扬昆曲艺术的宗旨, 青春版《牡丹亭》大获认可和赞同, 校园行活动与两岸三地高校建立的昆曲传承计划, 对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的转型都是很好的借鉴。

注释

1 [法]米兰·昆德拉.慢.马振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2-3.

2 [清]钱德仓编.缀白裘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中华书局, 2005.

3 [清]佚名编.审音鉴古录 (下) .学苑出版社, 2003.

4 白先勇编著.牡丹还魂.文汇出版社, 2004.13.

5 余秋雨.笛声何处.古吴轩出版社, 2004.25.

6 [明]汤显祖.牡丹亭.齐鲁书社, 2004:19, 168, 1, 23.

7 [清]曹雪芹.红楼梦.岳麓书社, 2004:152, 153.

8 [元]王实甫.西厢记.齐鲁书社, 2004.91.

9 [德]黑格尔.美学 (第一卷) .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 1979:351.

10 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457.

11 周友良编著.青春版<牡丹亭>全谱.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5:232.

8.自然:知青青春无悔的见证 篇八

关键词:知青知青文学青春无悔自然形象

知青文学兴起于中华民族产生了新觉醒的十年,这一觉醒主要体现为人的意识的觉醒。这就使与时俱进的作家们,把审美的触角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一天地,而他们所亲历的知青运动又正好提供了极好的素材。所以,以人为本,对荒芜了一代少男少女青春岁月的上山下乡运动进行激情控诉,呼唤极“左”路线下丧失的人的独立、尊严和权利,就成为一种历史必然。在这种审美追求中,出现在小说中的乡村,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知青苦难人生的象征。事实上,乡村永远都只是知青们的一段客居旅程而不是身体与心灵的安居地,他们的现实与文化的根都是留驻在城市的。他们不但在城市度过了童年与少年时期,接受了城市氛围的熏陶和城市文明的启蒙教育,而且,他们的家庭之爱、亲情之维系也紧连着城市。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在先天情感上还是在理性文化上,他们都与城市有着亲缘,与乡村有着陌生。所以,知青们上山下乡进入乡村后,实质是进入另一种生活与文化,他们的情感和理性世界都是自然地拒绝乡村的。他们始终是把乡村作为暂时的无奈的客居之地,回城是他们心中坚韧的梦想和最终的情感停驻地。同时,正如众多乡村人始终都视城市知青为他们传统领地和生活的客居者甚至侵入者一样,知青们无论是在插队当时还是在回城之后,其身心都不可能真正地融入乡村之中,他们之于乡村的旁观者、审视者的目光是始终而未曾改变的。所以,当他们激情满怀地奔向农村天地时,城乡两种文化的激烈碰撞,相对城市要贫瘠、荒蛮得多的生存环境,也确实给他们留下了或多或少刻骨铭心的苦难记忆,这也在无形中促成了知青小说对乡土自然生态环境可怖一面的着力强调。而且,当这些刚刚脱离漫长而清苦的乡村生活的城市之子们重返城市怀抱后,一方面强烈感受着时代的控诉与感伤氛围,并被激发起沉重的被欺骗感和青春失落感,同时,回城后与城市的距离感更加剧着他们的怨愤与失意心态。他们以城市弃子的口吻向城市母亲倾诉他们的苦难与伤痕,既用以渲泄心中的失落,又可以掩饰自己与城市现实的距离。这就很自然地直接导致了知青文学在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明确而普遍的对于乡村插队生活的怨怼式描写。而与这种对乡村怨怼式描写相对应的,是“伤痕”期知青文学普遍在这种情境下描塑出的插队生活和乡村自然环境,自然就被涂挂上了强烈的情感色彩。

然而,如果一个人的青春除了苦难一无所有,那么他为了避免产生生命虚度的虚无感,为了给生命的流逝赋予意义,通常的做法就是将他所唯一拥有的苦难神圣化,借此也即拥有了一笔资本。所以,当十年浩劫带给知青的灾难和痛苦被一代作家反复咀嚼之后,蓦然回首,却发现对当年知青生活的无情否定,实际上也等于否定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同龄人的青春年华,这就使他们普遍产生了沉重的挫败感和困惑感。知青作家孔捷生的一段话,就是这种心理的典型体现:“我们老知青在那个非常年代里仍然做出了贡献,用刀斧和锄头这些原始工具使千年荒山变成了胶园,一辈人的青春化为汗水滴在祖国大地。怎能因为我们的些微奉献远抵不上十年浩劫的空前损失,便觉得毫无价值呢?”基于无法接受历史对他们曾经有过的真诚奉献所做的否定,以梁晓声为代表的一群知青作家,开启了一种新的叙述策略——“青春无悔”。通过精心编织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青春故事,恣意张扬青春无悔的主题,以悲壮的美学情调将苦难的知青人生崇高化、神圣化。在这种叙述策略转换中,与人对立的自然在给人持续带来苦难的同时,又成了知青们改造、征服的对象,成为实现其人生价值的载体。

“青春无悔”,可以理解为主人公将其青春或自愿或被迫地投入某项工作、某个计划、某块土地,因为这项工作这个计划或这块土地有了收获,主人公便自然感到他的青春没有浪费,他的生命充满意义——虽然当初投入之时极为辛苦,代价惨重。

“青春无悔”,也可以理解为虽然主人公追求之事在事后被证明毫无价值,虽然什么具体目的也没达到,但投入青春的追求过程仍然有价值。因为主人公曾经在“那里”生活,“那里”就永远值得怀念、歌颂。

梁晓声的知青题材小说集中地体现了后者。《白桦林作证》、《北大荒纪实》、《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为了收获》、《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等,皆以辽阔、苍凉的北大荒为生活背景,虽然也写到了知青所受的愚弄,但更表达了“我们付出和丧失了许多,可我们得到的,还是比失去的多”的“无悔”宣言,谱写了一曲豪迈悲壮的英雄主义赞歌。

他的代表性作品《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将北大荒知青的垦荒生活描写成神奇的传说。在开垦“鬼沼”的过程中,充满了血泪和痛楚,甚至是知青主人公的死亡。在这个恣意张扬青春无悔主题的作品中,自然是作为“受辱”的被征服、被掠夺的对象出现的。题目中的“神奇”二字,似乎表明作者审美的主体对象是土地,其最大的审美感受是“神奇”。而且,小说一开始也确实将审美的目光投向了这片土地:

那是一片死寂的无边的大泽,积年累月浮盖着枯枝、败叶、有毒藻类。暗褐色的凝滞的水面,呈现着虚伪的平静。水面下淤泥的深渊,沤烂了熊的骨骸、猎人的枪、垦荒队的拖拉机……它在百里之内散发着死亡的气息。人们叫它“鬼沼”。接着,作者描述了“鬼沼”的传说:

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的深夜,荒原在静谧的黑暗中沉睡的时候,可以看见那里有绿荧荧的忽闪的“鬼火”飘动,可以听到当年被“鬼沼”吞陷的熊的巨吼、猎人求救的枪声和其他不幸遇难者们绝望悲惨的哀呼……还可以听到一种怪异的鸟叫声,那声音仿佛一个女人在凄凉地哭嚎着:“多可怜、多可怜……”然而谁也没有见过这种鸟什么样子。鄂伦春人把这种鸟叫做“收魂鸟”,说它们是大地之神变化的精灵,在深夜招收并抚慰那些丧命于“鬼沼”的人和动物的幽魂。“鬼火”是它们打的灯笼。

然后又极力对“鬼沼”的历史加以渲染:

据说当年日本关东军的一个大佐,对那片沃土发生了兴趣,幻想在那里创建个农场,将来做个大农场主,曾亲自率领一个勘查小队在冬季越过了“鬼沼”。他们如泥牛入海,一去未返。北大荒的老人们,有说他们被狼群吃掉了的,有说他们被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冻死了的,有说他们给养不足饿死了的,有说他们被鄂伦春部落消灭了的,也有的说他们春天回返时,连人带车陷没在沼底……。使读者产生“恐怖的‘鬼沼、神秘的‘满盖荒原”的总体印象。接下来,文本真正的主角——十几名知青组成的一支垦荒先遣小队,迅速登台亮相,他们以征服者的姿态,在一个“‘大烟泡刮起来了,如万千头发了疯的野牛齐头奔突,示威地追逐在大爬犁后面”的寒风凛冽的日子

里,雄纠纠气昂昂地向那神奇的土地进发。向荒原进军意味着人向大自然的挑战,他们的拓荒就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行动。这是一场人与自然的较量:

当冰雪消溶的时候,当“流浪者”唱起了“拉兹之歌”的时候,我们闪亮的犁头劈进了“满盖荒原”的胸膛。若非垦荒者,谁能体会拖拉机翻起第一垄处女地时那种喜悦?

很显然,文本中的自然——“鬼沼”,在作家的笔下与人是严重对立的,在人的眼里,它表面上的平静都是“虚伪”的、骗人的,“沤烂了熊的骨骸、猎人的枪、垦荒队的拖拉机……”就是有力的证明。也正是在这种你死我活的尖锐对立关系预设中,知青对它的征服才显得意义格外重大,征服带来的胜利喜悦,也就不是常人所能体验到的。特别是这里使用的一个充满暴力色彩的“劈”字,即将这种对立关系一下具象化;此种关系之中,自然处于“受辱”状态。知青开始开垦和征服这片死寂的、恐怖的荒原,他们以神圣的笃诚之志,与荒原搏斗,与狼群搏斗,与雪暴搏斗,终于战胜了“鬼沼?。然而,在这场人与自然的战斗中,知青们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指导员李晓燕因连续高烧无药抢救而逝世,梁姗姗为了寻觅食物而掉进了“鬼沼”,王志刚为了探寻道路在与狼群的搏斗中丧生。作品结尾,作者用抒情的笔墨写道:“我们经历了北大荒的‘大烟泡,经历了开垦这块神奇土地的无比艰辛和喜悦,从此,离开也罢,留下也罢,无论任何艰难困苦,都决不会在我们心上引起畏惧,都休想叫我们屈服……呵,北大荒!”知青们就是这样通过对恶劣的自然的征服,实现了青春梦想,实现了人生理想。所以,曾经“经历了开垦这块神奇土地”的知青们哪怕葬尸于此,也永远“青春无悔”了。

《今夜有暴风雪》体现了北大荒的另一种自然和社会的景观。这篇小说是以北大荒四十万知青大返城为切入点,描写的是1979年春,一个暴风雪、零下近30度的夜晚,新疆北部生产建设兵团某团返城的故事,着重写了“兵团战士”十年屯垦戍边的壮举。梁晓声独具匠心地将一场大自然的风暴与体现人类善恶冲突的风暴融合在一起进行叙事。暴风雪肆虐,危及众多知青的生命,由此激发起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这些知识青年正是在拼搏献身中体验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他们战胜了暴风雪,微笑的冻僵在哨所的裴晓芸等,虽然一个个的惨遭不幸,但他们都找到了贡献青春最壮美的形式。梁晓声也直接借主人公曹铁强对即将离去的郑亚茹的一番话,“希望你,今后在回想起,在同任何人谈起我们兵团战士在北大荒的十年历史时,不要抱怨,不要诅咒,不要自嘲和嘲笑,更不要诋毁……我们付出和丧失了许多许多,可我们得到的,还是要比失去的多,比失去的有分量。”来表现青春无悔的主题。

孔捷生的《南方的岸》,通过易杰、暮珍对以往青春岁月的追恋,揭示出了青春无悔的主题。文本中易杰等知青们置身其中的自然环境显然不是梁晓声笔下狰狞可怖的鬼域,而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南国原始森林:

这是不知镰锄为何物的荒山。极目四野都是无穷碧绿,连地上一小根枯枝都长满暗绿色的茸毛。野芭蕉垂着肥人的扇叶,木瓜树挺起细长的身躯,茅草绵密,灌木幽深,溪流在隐匿的地方汩汩作响。各种热带鸟类成群地从草木丛中惊起,打着唿哨飞向明亮耀眼的天空。

但是,这种诗情画意并没有换来知青与它的和谐相处,他们心中所想的只是怎样征服自然,怎样改天换地,让自然在自己手中旧貌换新颜。在作者笔下,知青们同样是高高地凌驾于自然之上,毫不留情地对其施以斧凿之力,以十分现实的功利目的,恣意改写着自然的命运:我们拿起斧锯走进林中,引起一声声鸟啼。顷刻,蓊郁处百鸟齐鸣,宛如一支森林晨曲。叮叮咚咚的砍伐,粗声粗气的号子在林间回荡,鸟儿簌簌飞走,猴子慌张地逃进森林黑黝黝的深处……

在知青们看来,尽管南国的原始森林充满诗情画意,但与狰狞可怖的“鬼沼”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他们战天斗地的地方,都是他们征服、改造的对象。在大写的“人”面前,自然只是一个被任意征服、宰割的对象。在征服中,知青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然而就在这种征服中,女主人公莫珍的心上人木生,毫无预感地被轰然倒下的大树砸成肉酱,宝贵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虽然生命的丧失给心灵留下了永难愈合的创伤,但知青作家们跪在一座座知青坟前,总是“永不后悔”,甚至引以为“自豪”。

邓贤的长篇纪实小说《中国知青梦》和梁晓声一样是对青春的悲壮诉求。作者“采用了宏大的叙事,宏伟的场景,全景式的扫描”的艺术方法再现了云南知青大返城的壮举,“作品中充满了各种苦难的场面,传奇的经历,悲壮的激情宣泄”,“以理想主义的情怀赞颂‘悲壮的青春”。尽管作者一再申明自己的客观立场:“我完全无意在这里对知青运动的功过是非和我的同龄人对待历史的态度评头论足。我只想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过程……”尽管云南知青当年种植的橡胶树,已有90%,甚至100%地死亡,但面对死者和古战场般荒芜的橡胶林,他仍诗性地赞叹:“不管怎么说,这些拓荒者的生命没有白白燃烧,她们毕竟化作胶林,化作照亮边疆夜空的星群,化作装点山川大地的一片新绿。不论她们是否创造过伟业,作为一代人前赴后继为之献身的拓荒大业的永恒坐标,她们的殉难本身不就是一种灿烂,一种理想主义和人类精神的生动化身么?”与这种“无悔的青春”相呼应,林樾也在《黑土地上的收获》中说:“这10年,我们在贫穷中求生存,在苦涩中求欢乐,在屈辱中求自强,在人生中求真情……尽管我们时时都想留在农村,尽管我们或迟或早都离开了农村,但我们的心已永久地留在了那里,随着我们的汗水和泪水,播进了那片黑土地。在那黑土地上,我们收获的是直面人生的坚忍、顽强、乐观、真诚……在艰苦的生活中,我们长大了,成熟了。日后不管怎样的大苦大难,我们都会从容面对,因为我们是插过队的一代。”

9.青春的作文:肆意的青春 篇九

我们的中学,我们的九年级,我们打球玩游戏的日子,我们骑在单车上的青春!

—题记

记得同学聚会的那一天,看到几个同学兄弟般的肩搭肩,慷慨地说:我们终于进入初三了!那个时候我在喝水,看到他们阳光而清澈的笑容,觉得幸福就是那么简单而且一击即中!水顺着喉咙往下、往下,一直流到那最深最深的地方,微微的触到了那根心弦!

考完生物的那天下午,我很平静地从考场中走出来,阳光耀眼甚至可以说是刺眼,一瞬间,我曾预想的放肆离我很远,我觉得自己十四年的生命在阳光下轻易被洞穿,我想着八年级生活都已经结束的时候,我的心里竟然涌出一丝难过。周围人流汹涌,兴奋与沮丧如寒暖流交织着从校园地面流过,我看到周围年轻的面孔,斑斓的心情,想起他们也可能与我一样在银白色台灯下度过无数个疲惫的夜晚,头顶寂寞的星星,忧伤再次灭顶。

我以为自己是不会轻易忘记自己在八年级所度过的时光的,我以为自己可以随时回忆起在八年级的每一天的,如同看着自己的`掌纹,丝丝入扣!可是,仅仅是同学集会的那天,在考试结束后的第三天,我已经对莫名忧伤的夜晚感到模糊,如同大雾中的玻璃窗,只有忧伤的感觉,一再一再,一再一再,瞬时而过!

我只记得书包里有我认真订装的试卷,上面有我认真的蓝色墨水和更加认真的红色墨水,那时,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翻看它们,如同一年前翻看小说一般虔诚。我只记得书桌上厚厚的参考书,大部分没有时间做,可仍然一本一本地买回来,这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愧疚,为自己浪费时光而赎罪。

记得放弃理想的难过,记得桌上只剩下一盏银白色的台灯,记得午夜星星的闪亮,记得自己在同学留言册封面上写着:Even now there is still hope left。

记得绝望和希望,彼此厮杀。

我又想起曾经讨论过也一直在讨论着的关于离别的问题。我身边的朋友换了一批又一批,大家纷纷地聚拢来,然后有些人又匆忙地离开,也有些人一直站在我身边,我像斑马线上的一个迷路的孩子,周围的喧嚣、人潮,全部打乱我的思绪和记忆。

曾经有句话说:一个人要在自己的记忆中选择,那么他才可以经常快乐。

我学会了选择,却学会了错误地选择。我选择记住了生命中冷雨弥漫的黄昏,寒风凛冽的清晨;我选择记住了生命中那些让我低落的难过,却没有记住那些温暖的眼神和柔和的声音。今天,我是个失败者。而天空的星辰明亮且永世流转。

我每天穿行在高大的教学楼下面,,抬起头的时候总会想到我要离开八年级,伤感就弥漫上来了。

同学聚会拍照合影的那天,张珂站在我的旁边,我站在风宇旁边,然后一按快门,一闪光,定格,凝固。

我们的中学,我们的九年级,我们打球玩游戏的日子,我们骑在单车上的青春!

10.《青春者正值青春》的作文 篇十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回眸高中,是伴随着汗水和持之以恒一路走来的,那些日子虽累,却很充实。如今我们进入了所谓逃离牢笼的大学,于是便以为自由了,以为可以好好享受温水煮青蛙式的生活了,殊不知自己正在懈怠、颓废。很多人忘了曾经的梦想,曾经的坚持,每天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大学和高中真的不同了,高中时总有老师叮嘱,而现在不会有人在那么关注自己了,做与不做,在于自己,学与不学,也在于自己;高中时我们为了考一个好大学而努力的学习,为了学习甚至可以不吃饭,不再打游戏,而现在我们忘却了自己的目标,宁愿多睡一点觉,多打一会游戏,多逃一节课,也不愿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自习或者听老师讲课;大学以前的自习课是充实的,大学的自习课却是最难耐的,因为同学的迷茫在大学生活里已泛滥、成灾、无可救药。

我们总以为在大学搞好人际关系就好了,学习根本不重要,于是便不断地为自己找借口,不断的迷失自我,不断地颓废自我,忘记了自己上大学的初衷,忘记了父母的期望,忘记了给未来自己的一个交代。每天都重复着昨天的剧情,食堂、宿舍、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天都过得懵懵懂懂,感觉每天都有打不完的游戏,睡不完的觉......看着那些每天穿梭在图书馆的同学,或许我们会觉得他们真的很傻,很装,因为我们认为大学就是享受的,认为看书学习是最无聊的事情。不过也是,看书学习确实无聊,但他们仍知道什么是梦想,什么是作为学生的本质,不会像我们这样的肤浅。他们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我们却为了一时的享乐而放纵自己、颓废自己。

现在的我们会为了一点小事而不停地在网络上发说说、微博、微信......每天就算忘了带自己,也不会忘记带上手机;现在的我们也徘徊在情感的迸发路口,体会着患得患失;每天都会更新动态,就算在半夜也会玩着手机。于是,就这样慢慢的习惯了、依赖了,不舍不弃,每天都坚持着这个节奏。

我们总是徘徊在学习的十字路口,明明说好了今天要好好学习,认认真真的看一次书,可是到了今天,当我们拿起书的时候,却又发现还有什么事没做,便放下书,说了声再见。事情做完之后,准备看书,可是隐约觉得累了,于是,便放下书,说了声晚安......就这样,我们每天都很忙,忙得把最基本的、最应该做的事情给遗忘了。总以为自己终有一天会与自己的梦想有一场美丽的邂逅,殊不知,在我们放下书的那刻,不是书遗忘了我们,而是我们抛弃了它们,然后我们一步一步的不断偏离梦想的轨道,越来越远,越来越看不清方向,越来越看不清方向......直到最终,把自己弄丢了,这才知道,有的东西,一别,竟是一生!

本以为很快乐、很舒适,以为大学毕业了会有满满的收获,却忘记了自己在大学四年本应该学会的东西,结果,爱情走了,朋友离开了,周围的人不再以我们为骄傲了,这时你才知道自己在大学的安乐死换来的是众人的指责,换来的是一事无成,碌碌无为。此时,我们才知道一切都走了,后悔再也来不及了,青春,便这样被我们挥霍了!

11.无悔的青春献审计 篇十一

1986年,她从高校毕业,进入了陕西省审计厅,开始了与她难以割舍的审计生涯。25年来,春华秋实、冬枯夏荣,孙拉娟同志在审计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尤其是重大的高速公路建设。她勇挑急难险重的审计项目,先后承担了国际金融组织投资建设的“包茂高速”国道陕西段安康至毛坝高速公路项目、“京昆高速”国道陕西段阎良到禹门口高速公路项目的主审;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她又担任了涉及宝鸡、汉中两市4县22个公路和学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主审;2000年——2010年她担任了要求严格的德国政府赠款中德合作陕西延安造林项目荒坡造林任务的主审。面对复杂的审计项目和艰苦的审计环境,她与审计组的同志一起爬坡下沟,颠簸不停地前往审计一线,共同研究制定针对性强的审计实施计划,通过翻阅如山的账簿、凭证和工程资料,带领审计组奔赴安康、渭南、汉中、宝鸡、延安等几十个项目市县,深入到40多个执行单位实施项目的现场审计,认真履行着审计职责。近3年来,经她主审的项目10个,其中大中型项目6个,涉及单位40多个,审计的项目投资概算总额148亿元,查出各类违纪违规、管理不规范资金219,101万元,上缴国家财政7185.7万元,她负责审计的中德合作陕西延安造林项目获得国家林业部优秀项目,并受到国外政府好评。

在审计过程中,面对频繁的说情、丰厚的红包诱惑,她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原则,廉洁审计,保持了审计人员一身正气的良好形象。2010年5月,她主审世行贷款安康公路发展项目农村公路子项目,发现了某县交通局实施的通村公路工程成本问题。交通局的领导听到后,第二天一大早,就来看望审计人员,说辛苦了,并趁人不注意随手把塞了一个鼓鼓囊囊的信封放下。对此,她及时给对方发信息,通知他取走,对方说:“大姐,这是人之常情,不必介意。”她再次打电话,说明自己在履行审计职责,通知他取走,如果非要给,那她就要回去交给单位监察室。第二天,该局长不得不拿着信封悻悻地走了。经过认真审查通村路工程结算单据和工程资料,发现工程支出核算原始凭证不齐全,报回的世行贷款无法拨付施工单位等问题。

对每一个审计项目她都力求做到审深审透,不放过一个疑点,不遗漏一个问题,敢于碰硬、敢讲真话,勇于披露审计中查出的问题。2002年,她担任主审对某燃气总公司利用亚行贷款环境治理项目天然气输配工程子项目的审计中,发现该单位配套资金到位很低,但工程进度却较快,通过翻阅账簿、入库单凭证和合同,发现该单位与设备供货商签订虚假的设备采购合同,骗取亚行贷款600万元,用于弥补配套资金不足、支付工程款。对此问题,该公司开始拒不承认,在大量的审计证据面前,他们只好实话实说。2004年,她担任主审对陕西某学院预算执行情况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计,审计中发现该单位财务管理较混乱,她首先从账户入手,很快发现了该单位收入106万元未入账、公款45万元私存的严重小金库问题,该学校主管财务的负责人极力否认,对此,她拿出详实确凿的审计证据,终于把该单位的小金库查了出来,并依法进行了处理。她把每一次审计任务作为一个新课题和新考验来对待,她用理智、冷静的言语与深入、细致的客观调查,为人民群众交上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为国家挽回重大经济损失。同时,她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审计成果。

多彩的人生需要知识来充实,加强学习、勇于创新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工作需要。从1986年踏进审计大门的第一天起,她就坚持学中干,干中学,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通过不懈努力,她先后取得审计师、高级审计师、计算机中级、审计署0A认证合格证书、英语中级、工程造价员等资质。她率先在主审的10个项目中大胆尝试探索计算机审计,利用信息化加大审计规范化进程。由她撰写的《做好审前调查,提高审计质量》、《公路项目计算机A0审计应用案例》、《应关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系统风险》被厅机关专家经验汇编和简报采用。撰写的《加强主权外债投资管理,降低政府财政风险》,该文被《改革发展稳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一书采用。9篇审计信息被厅机关采用,向审计署和省政府起草综合报告12篇,部分得到省政府领导的批示并转发执行,较好地发挥了审计建设性作用。

25年来,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坚持原则、忠于职守。她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对审计事业的的忠诚和热爱,书写着女人的自强与自信。经过多年的努力,她已经成名一名出色的审计工作者。2007年、2009年、2010年被评为陕西省审计厅优秀公务员,2008年被评为陕西省行政学院“省级机关第三期优秀科级公务员培训班”优秀班干部和优秀学员,2010年被评为厅机关第12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被省直机关妇工委授予省直机关“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

荣誉的背后是付出、是执着、是责任。这些年,她作为处里的业务骨干,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她一年之中,曾住过两次医院。但每次病情稍有好转,她就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在她的带动下,审计组同志纷纷放弃公休假,加班加点完成任务。她以乐观积极向上、勤奋严谨的工作态度带动着身边的其他同志。厅机关外资处、投资处、金融处、研究所等处室的同事都与她结过对子,她都认真负责热情地给予指导,无私地把自己的工作思路、方法、技巧等经验传给新进厅的同志,帮助他们尽快提高审计能力,她带过的多位同事已成为审计业务骨干,有的已走上处级领导岗位。

上一篇:一个美好的节日六年级作文下一篇:南通市地方税务局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