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系毕业生求职信

2025-01-12

法学系毕业生求职信(精选13篇)

1.法学系毕业生求职信 篇一

法学毕业生求职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

十分感谢你能抽空阅读这封自我求职信。

我现在是xxx大学xx级法学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怀着一颗真诚的、朝气蓬勃的心向您毛遂自荐!

大学四年,经过老师的精心培养和我的个人努力,我已经完全具备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毕业成绩优秀、综合测评优秀。在拥有较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面的基础上,我系统地掌握了法律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通晓一定的理工科知识,精通外语,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在校期间,由于各门功课成绩优良,曾多次获得学院二等奖学金。

锐意进取,永不自满是我的座右铭。我不满足于自己主修的经济法专业,又辅修了二年本科经贸英语专业。第二专业使我获得了丰富的经管、国贸、英美文化等知识,并使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了较高的水平。此外,在企业管理、应用写作、市场营销方面有所擅长。扎实的.学业和成熟的心理使我有信心融入竞争激烈的社会。

理论与实践对于我来说同样重要。我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锻炼了组织与协调能力,利用课余时间作兼职家教、营销员,争取自强、自立。在寒、暑假期间,我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实习,并撰写了实习报告和论文,做到了理论联系实践。总之,我珍惜每一次实际工作的机会,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

总之,充实的头脑、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是我永远的财富。请相信您的眼光和我的实力,给我一个施展才华、贡献力量的机会!

祝事业发达、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xxx

2.法学系毕业生求职信 篇二

关键词:法学专业,就业,困境,对策

自1977年我国恢复法学招生以来, 首次法学专业在全国只招收了223人, 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 加上自1997年“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法学专业的发展突飞猛进, 成为最热门专业之一。目前, 在全国高校之中, 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法学专业, 层次从专科到博士后, 法律专业在校学生直逼百万。近几年的高校毕生就业统计之中, 学习法学的毕业生就业率已经连续几年成为垫底专业, 今年各类媒体一度将法学专业定性为红牌专业。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困扰着学生、家长和学校。因此, 笔者将从各个角度剖析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 期许基于原因寻求走出困境的路径。

1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

1.1 法学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年落后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存在多年,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开始显现, 自2002年恶化, 法学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全国200多个专业中成为倒数, 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直到2005年, 法学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跌至倒数第一, 此后便一直居低不上。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时至2016年, 法学专业因为就业率低下连续6年被列为红牌专业, 有此“殊荣”的专业仅有法学和生物工程两个专业。

1.2 法学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就业行业与专业不对口

在专业与职业相关性上, 一般意义上法学专业的对口职业部门应当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公证处等运用法律的部门。而根据相关统计, 位列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3名的职业分别是:办公室职员, 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此三类职业均不是法学专业的对口行业。从统计中还可看出, 法学专业毕业生从事法学相关的比例连年徘徊在50%左右, 法学专业毕业生要找到专业对口的职业具有相当的难度, 大部分毕业生最终的就业行业都不是法学对口岗位。

1.3 法学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就业市场供求严重失衡

同法学专业就业率连年靠后形成对比的是, 为了造就综合性大学, 全国各高校没有法学专业的有条件的纷纷增设法学专业, 已有法学专业院校的也一直在扩大招生规模。在1977年刚刚恢复法学教育的时候, 全国一共只有3所大学招收法学专业学生, 当年一共在全国招收223人。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法学专业的招生规模连年扩大。据统计, 2001年全国共292个高等教育单位开设法学本科专业, 到2005年, 开设法学专业的教学单位增长至559个。时至今日, 全国已有近600多个高等教学单位开设法学专业, 法学专业在校生已经逐年增长直逼百万。然而, 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却连年遇冷, 法学专业毕业生的人数增长规模同就业市场的法学人才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1.4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不均衡

根据统计结果, 自法学专业开设以来毕业生的就业在地域上就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近几年来, 法学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的人数有所下降, 而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法学专业毕业生人数逐年有所上升, 法学专业毕业生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的倾向慢慢凸显。这一趋势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长, 另一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 西部地区的竞争意识慢慢加强, 开始通过各类优惠政策吸引人才, 引进了很大部分法学专业毕业生流向西部。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法学专业毕业生选择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有所增加, 但我国东部和西部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不在一个层次, 对于人才市场的吸引和接纳能力都还存在较大差距, 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地域流向仍然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2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分析

2.1 法学专业大规模招生导致毕业生过剩

自从我国1999年进行高等教育扩大招生以后, 无论是文史院校还是理工院校都一味追求建设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都开始设置法学专业, 部分学校甚至在师资队伍和各种硬件设施都不完善的情况下就开始招生。又因为社会大众对法学专业的就业形势的认识不全面, 导致法学专业成为报考热门, 招生容易, 于是各高等教学单位就大规模招收法学专业学生。在各高等教学单位中, 法学专业的办学的形式多样, 除全日制本科教育外, 还有职大、自考、电大、函授等纷繁复杂的形式, 办学层次涉及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5个, 现在法学专业在校学生已有数十万人。这一法学教育现状不但会影响法学人才培养质量, 还导致了法律人才的大量“囤积”, 为整个法学专业的冷就业埋下了隐患。

2.2 传统法律对口岗位数量少、门槛高

从传统意义上而言, 法学专业的对口岗位为法官、检察官、律师、仲裁员和公证员等职位, 但是, 在当前国家对法检系统编制名额进行严格限制, 每年法检系统招录的人员都是相当有限的, 每年法检系统招录都是报名人数众多而招录名额很少, 甚至有的地方出现数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情形。对于做律师而言, 在我国当前的大众法律意识之下, 每个地区的案源都相对有限, 律师早就陷入僧多粥少的处境, 因此, 律所能够接纳的律师岗位也是相当有限的。而就仲裁员和公证员而言, 受这两个岗位性质和我国对设立仲裁机构和公证机构的严格条件的影响, 招录公证员和仲裁员的信息几乎没有。另一方面, 以上岗位均要求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而且具有较强的法律运用能力, 这些门槛的设置对于普通的法学专业毕业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有人认为法学专业毕业生还可以到企业做法律顾问, 其实, 现在法学毕业生到企业做法律顾问已经不再可能。随着经济发展, 企业法律业务已经专业化, 大部分企业现在都选择将法律业务外包给专业的律师团队, 即使企业内部需要法务对接岗位, 都要选择具有一定法务经验的高层次法律人才。以上现状直接导致法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陷入了多重困难的境地。

2.3 培养模式与就业岗位素质需求不符

从上文所分析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对口岗位不难看出, 这些对口岗位都是需要能够运用法律知识走在第一线解决具体案件的岗位, 那就对毕业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和法律运用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 法学专业毕业生需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是不言而喻的, 这样才能够为解决实际案例提供理论支持, 但要满足我国对法律人才的需求, 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不应该仅仅限于法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系统处理案件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才符合对口岗位的人才诉求。然而,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教育单位的法学培养方案依然以理论教育为主, 甚至有的高校的法学培养方案中没有涉及任何实践训练课程, 这样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导致学生不能够很好的理解理论知识, 并进一步研究深层次理论, 另一方面也导致大部分法学专业毕业生只能纸上谈兵, 不具有解决现实案件和处理纠纷的能力, 难以学以致用。笔者从法检系统了解到, 每年法检部门招录新成员后都需要实习或者锻炼一至三年后才能独立处理案件, 这一现象的出现同教育单位的教学模式缺陷是息息相关的。

2.4 法律人才地域需求不平衡, 法学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观念固化

同经济发展的差距一样, 东西部之间在法律人才的需求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 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较高, 经济活动较为频繁, 直接导致经济纠纷和其他衍生纠纷较多, 这就需要很大数量的法律人才从事风险控制和纠纷处理。另一方面, 在法治意识方面, 东部地区同样也领先西部地区, 因此在出现纠纷以后, 西部地区的公民很可能选择如搁置、说理等非法律程序解决, 而东部地区的居民更趋向于选择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这一纠纷解决途径选择上的差异也导致了东西部对于法律人才需求上的差距。正因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法律人才上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很大一部分法学毕业生都选择到东部地区就业, 出现了严重的法律人才扎堆现象。当然, 法学毕业生选择东部就业还有以下原因:第一, 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比西部高, 因此能够提供的薪资和工作环境就要优于西部地区, 这些因素都能够对法学毕业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第二, 在法治建设方面, 东部地区同样走在西部地区前面, 每一个法律人都愿意在法治环境较好的地区执业。

其实, 随着政府的统筹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 以上两个方的差距已经有所缓和, 但是大部分法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之后仍然优先选择东部发达地区就业, 这就形成了法学人才的扎堆竞争, 而很少有优秀法律人才愿意到西部执业。东西两部形成了法律人才过剩和法律人才匮乏的两极矛盾。

2.5 法律职业准入条件将很大一部分法学专业毕业生排除在外

在我国, 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公证员都有一个基础的执业条件, 这一条件在我国的《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和《公证法》里都有明确规定, 那就是必须通过国家司法部统一组织的司法考试 (司法考试改革后称作“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对于法学专业对口的其他岗位, 有的虽然法律没有规定必须通过司法考试 (如公司法务、企事业单位法务等) , 但是这些岗位在招录时都会设置“已经通过司法考试”这一报考条件。因此, 法学专业毕业生如果没有通过司法考试, 那基本上就没有机会从事法学对口的职业。另一方面, 司法考试被人们称作“中国第一难考”, 通过司法考试是有一定难度的, 每年通过司法考试的考生就只有百分之十左右。也就是说, 法学专业毕业生中仅有百分之十的人有资格去报考或寻找法学对口工作, 而其余人员, 要么选择待业再考一次司法考试, 要么只能选择其他行业就业, 而在选择其他行业就业时, 有该专业的毕业生参与竞争, 这部分人的就业率就可想而知了。

3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3.1 严格审核法学专业招生资格, 统筹控制招生规模

当前, 我国法学专业的招生一方面规模庞大, 另一方面招生类别和层次都纷繁复杂。这不但会使法学毕业生的过剩, 造成待就业人数的囤积, 也导致了法学毕业生人才质量的参差不齐, 很大一部分人不符合对口岗位的要求。因此, 要改变这一乱象, 教育部要进一步审核各个法学招生单位的招生资格, 从软件到硬件全面审查现有招生单位的办学条件, 对于因为冲击综合性大学而临时设置法学专业等不符合办学条件的招生单位, 应当及时取消其招生资格。另外, 面对当前法学专业人才过剩的现状, 国家应当行使人才培养的宏观调控职能, 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法学专业的招生规模, 统筹各个招生单招生人数位, 严格限制招生规模, 整合教学资源, 培养综合性高素质法律人才。

3.2 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当前很大一部分法学教学单位依然保持理论为主, 甚至不涉及法律实践课程的培养方案, 这一培养模式严重脱离了对口岗位对于法律人才的要求。因此, 改革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在培养过程中, 一方面, 依然注重理论课程的教学, 增强学生法学理论功底, 但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在课程的设置上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 多进行模拟审判、案例演练、案例讨论和法庭旁听等教学实践活动, 要进一步引入审判、公诉、辩护等方面的实务课程。同时, 需要制定完整的专业见习计划, 保证学生有机会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进行专业见习。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法学专业毕业生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的同时, 又能利用理论解决现实案例, 做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迎合对口岗位对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法律人才。

3.3 加强就业指导, 培养法学专业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 如:一味的选择东部地区就业;一定要死守法学专业, 不跨专业就业;法学专业的就要进公、检、法系统等, 这些陈旧观念严重限制了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面。每个高校都设置了就业服务部门, 但据笔者了解, 这些就业服务部门都没有分专业进行就业指导。各个专业都具有自身的专业特色, 因此, 要实施有效的就业辅导, 必须分专业就行指导。就法学专业而言, 针对法学专业的就业困境, 就业服务部门应当加强对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力度, 剔除法学专业毕业生的不良就业观:在地域选择上, 要防治他们地域选择的固化, 让他们认识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已经逐步缩小, 扎堆就业只会加大就业难度;在行业选择上, 要让他们认识到法学专业就业的严峻性, 一方面法学知识可以运用在不同的行业之中, 另一方面这可以扩大他们的就业面;在岗位选择上, 要转化他们必进公、检、法的思想, 这一思想会使他们的就业选择过窄, 失去很多好机会。

3.4 进一步发展西部, 平衡法律人才流向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 西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 但是不得不承认, 目前西部同东部的依然存在一定差距。根据统计, 法学专业毕业生仍然大部分流向东部发达地区, 选择东部意味着选择了较高的工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面对这一困境, 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发展西部经济,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 还应当在就业方面实行政策优惠, 在西部地区引进优秀人才, 为引进人才提供薪资保障的同时保证其良好的工作环境。也只有如此, 方能促进优秀人才流向西部, 进一步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循环。

参考文献

[1]谢飞.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冷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 (16) .

[2]蒋人文.应用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探讨[J].高教论坛, 2008, (5) .

3.法学本科毕业实习的反思与探索 篇三

关键词:法学本科;毕业实习;集中实习;分散实习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8-0080-02

法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学科。在中国,毕业实习作为高校法学院(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为培养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法律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目前,毕业实习过程中却出现了严重的“形式化”和“走过场”倾向。因此,有必要对法学专业毕业实习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

1 法学专业毕业实习的现状

中国法学院(系)在本科高年级的教学中,普遍要求学生参加与法学专业密切联系的毕业实习。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将毕业实习作为必修课纳入学分管理,毕业实习学分是必修学分,未参加实习或实习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不得毕业;在方式上,多采取集中实习(即由院(系)负责统一安排实习单位)和分散实习(即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实习时间多安排在学生完成法学主干课程后的第7、第8学期,为期6周~10周;在实习地点选择上,一般为检察院、法院、律师事务所以及公司企业的法务部;在实习内容上,主要是熟悉并掌握审判工作、检察工作和律师业务的操作规程、工作技巧,协助解决公司、企业的具体法律问题,了解中国司法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实习成绩一般由实习带队教师根据实习指导老师的实习鉴定意见、学生《实习记录本》的记录情况、实习报告,以及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表现予以综合评定。

通过毕业实习,许多学生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效结合起来,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检验出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完成从课本知识到社会实践,再从社会实践回到更高层次理论认识的过程。

2 法学专业毕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法学专业毕业实习虽然对培养合格法律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过程中所带来的诸如法学教育体制改革、法律职业改革等制度的变化,毕业实习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2.1 实习人数急剧增加,组织安排困难

从1999年本科扩招开始到2009年,全国各法学院(系)的招生规模急剧膨胀。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法学院(系)定点实习基地远远不能满足实习的需求。于是,很多法学院(系)不得以改变了以往集中实习的统一组织模式,允许更多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分散实习。这不仅增加了实习管理和监督的难度,而且为“虚假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2.2 实习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

根据法学本科教学计划,毕业实习须在完成对大部分专业基础课和骨干课的学习后进行,因此,法学院(系)大多将毕业实习安排在第7~8学期。但这一时间正好同毕业生考研、就业、撰写毕业论文甚至准备司法考试时间相冲突。许多同学往往利用实习的时间找工作或是复习考研,甚至根本不去实习,严重影响了毕业实习的质量。

2.3 实习前及实习中业务指导不够

各法学院(系)在实习前的动员中偏重纪律上的要求而忽视业务上的提前指导,以致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书本知识与司法实践进行有效对接。此外,部分实习单位没有具体、深入的指导计划,对实习生缺乏必要的业务指导,所有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实习效果。

2.4 部分院(系)对毕业实习缺乏有效管理

参加实习的学生往往受双重管理。一方面,作为在校学生要接受院(系)的管理;另一方面在实习单位,要遵守所在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然而,表面上的双重管理常常导致实质上的无人管理。此外,许多法学院(系)并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毕业实习效果测评体系。学生在实习结束时经常是自己拿实习鉴定表找指导老师写评语和评分,以致实习成绩普遍偏高,几乎每位学生的实习成绩都是“优”。

3 改进法学专业毕业实习的探索

当前中国法学专业毕业实习中遭遇的困境和问题并非是实习制度本身的缺陷,而是受制于中国变革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其他制度条件的约束。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改革的深化,法学专业毕业实习非但不能弱化,还应当在实践中加以强化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3.1 明确毕业实习目标

为什么要实习,实习将要达到什么目标,这关系到毕业实习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是否到位,毕业实习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

3.1.1 以培养法科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针对目前法科学生受到多方面挑战的现状,毕业实习应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法律人才为目标。这种法律人才应该是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能从事各项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3.1.2 以培养法科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重点

毕业实习的培养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进取、全面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法科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增强对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作为一名法学专业学生只有真正认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学生参加毕业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法学院系而言,只有真正认识到毕业实习是培养合格法律人才的必要教学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才能精心组织、认真实施这一教学环节。

3.3 建立科学、稳定的实习基地

进入怎样的单位实习,实习单位能提供什么样的实习环境和条件,是关系到实习质量和预期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从笔者指导毕业实习的经验来看,基层人民法院或律师事务所应当是毕业实习基地的首选。这是因为这两类机构受理的案件数量多、种类全,学生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接触尽量多的案件,得到较多的锻炼机会。

此外,可以考虑将法律援助中心或其分支机构、法律咨询中心、法律服务中心等设在各法学院(系),这样既能缓解中国当前法律援助人员短缺的局面,也可以为法科学生的毕业实习提供稳定的场所。

3.4 合理安排毕业实习时间

为取得毕业实习的理想效果,笔者建议将毕业实习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期末~第7学期前4周,加上暑期共12周左右。之所以这样安排,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经过近3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毕业实习所应具备的知识基础;第二,可以避开实习时间与考研、找工作等的时间冲突,使学生能够安心实习;第三,学生实习结束后,可以利用最后一个学年弥补原有知识的不足。此外,毕业实习应与不定期的专业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增强感性认识,为毕业实习进行必要的准备。

3.5 加强实习宣传和实习前的指导培训

在学生实习前,各院(系)除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工作计划外,还应加强毕业实习的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毕业实习的兴趣。同时,还应当做好实习前的指导培训工作,包括聘请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工作人员及优秀实习生详细介绍司法机关的工作特点、实习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和实习体会,帮助实习生尽快做好角色转换,适应新环境。

3.6 加强毕业实习过程的监督与管理

针对分散实习呈上升趋势的情况,院(系)应加强对毕业实习的监督与管理:第一,严格分散实习学生实习前的申请审核,得到批准后方可实习;第二,加强对实习过程的监督,建立实习小组,尊重学生的自主管理;第三,召开实习中期经验交流大会,集中对前期实习情况进行总结,探讨后期应注意的问题;第四,严格带队教师监管职责,杜绝双重管理带来的无人管理。

3.7 确立科学合理的毕业实习考核体系

法学院(系)应确立科学合理的毕业实习考核体系,内容应当包括:①政治思想表现方面;②业务能力表现方面;③工作能力方面。以上3方面的细节内容由法学院(系)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充实。实习成绩的考核由实习指导老师、带队老师、实习小组3种评定形式组成,并在三者之间确定不同的比重,优秀率应控制在实习总人数的30%以内。

3.8 做好实习总结工作

实习总结是毕业实习不可缺少的部分,具体包括3个内容:①毕业实习所取得的主要成绩与体会;②实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存在的不足,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③未来的打算,即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应采取哪些改进措施。笔者提倡在院(系)举行毕业实习总结大会,以起到鼓舞和激励低年级学生的作用。

我们相信,通过认真反思中国法学教育界20多年来毕业实习的理论和实践,为法学教学积极探求新的实践途径,必能对中国法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有所裨益。

Introspe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Graduation Field Work of Law Science

Chen Kai

4.法学专业毕业生英文求职信 篇四

Hello!First of all, to you my most sincere greetings!Thank you for reading my cover letter.Xx I am a Law Faculty of Law, University of fresh graduates in 2009.Ranking in the school year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first x(the professional a total of xx), the major courses of jurisprudence, constitutional law, civil law, criminal law, administrative law, civil law, the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 economic law, commercial law, economic law ,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international law,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such a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xx first academic year scholarships by the school;xx school year was a second-class scholarship, and in 2008 to xx hours through the National Judicial Examination.Solid expertise, have the necessary professionalism.At the same time, a good standard of English through the CET-4(xx hours), CET-6(xx points).With computer skills, computer access to the National level, National Computer 2(VF)certificate.putonghua level of a-level test.I can maintain a good working state and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With the spirit of learning, hard work hard.Optimistic, cheerful personality, positive, helpful, goo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spirit of cooperation.I sincerely hope that your company can become a member in order to play a long, hand in hand with my colleagu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your company on its own dedication!

I wish work!

5.法学毕业求职自荐书 篇五

您好,请恕打扰。在了解贵校的人事具体要求之后,我虽无千里马之才,却有千里马之志,希望能以微薄之躯忝列于贵校的末席。

本人于今年七月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信息学院,取得法学学士学位。在对本专业研究学习的同时,我对于文史哲等其他专业亦有所涉猎且小有心得。这些知识的互相渗透将是日后工作、学习进步的契机,同时,因为所学而积淀的人文关怀和思维方式,相信也使我具备了为人师表的基本素质。

在大学期间,我曾多次组织校园活动,有较强的组织和统筹能力。假期期间曾经在吉林省还旅行社担任导游,通过此机会使自己的表达能力更上一层楼,而本身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将使我不畏惧任何可能到来的困难。

如上所述,我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和对专业知识的良好掌握,希望能够在贵校为我国神圣的教育事业作出自己微末的的贡献。

随此函附上我的简历、毕业证、学位证复印件。同时感谢各位老师领导对此信的阅览。

此致

敬礼!

xxx

6.法学求职信 篇六

您好!

我是一名20xx年毕业得得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请原谅我冒昧得给您写这封信,在我看了您得xx后,有太多得话要跟您讲,感谢您百忙之中能够倾听一个法律新人对您得感激之情以及我对您得执业理念和律师这个行业得一些拙见。

我于20xx年10月份进入律师事务所学习直至20xx年12月,先后参加了得司法考试,20xx年终以400分成绩结束了这场持续几年得拉锯战,没有很大得欣喜,反倒多了几分惆怅,经过两年多得律所工作,我深知选择律师这条道路得艰辛,通过司考只是一个起点,离成长为一个成功得律师尚有很远得距离。

7.法学系毕业生求职信 篇七

一、高等法学教育的性质与高等法学毕业生就业素质的构成

1. 高等法学教育是素质教育。

基于高等法学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任务, 有的学者提出高等法学职业教育, 注重法学的工具性与技术性。这种观点侧重于高等法学教育的职业性, 但受到质疑, 例如, “把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主要指大学本科的培养目标) 局限在法律职业上, 已是陈旧的教育观念”[1]。有的学者提出高等法学专业教育, 注重法学专业知识理论传授。这种观点侧重于高等法学教育的专业性。该种观点同样受到质疑, 例如, “实际上主要以培养法学研究人才为目的, 这种结果必然导致大量法学院系的毕业生进入法律实务界以后, 难以胜任和适应具体的法律实务, 使学生的能力和社会的实际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2]。

多年来, 由于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内在缺陷, 升学考试成为我国教育实践活动的指挥棒, 一切向分数看齐, 向分数要效益, 导致我国教育基本是应试教育, 培养大量高分低能学生。为了升学考试, 中学既已分科, 学生过早进行专业化的学习, 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严重失衡, 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在高等教育阶段,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专业分得过多过细, 甚至把大学教育直接定位于职业教育, 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视野狭小, 当时适应了对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是, 面对新的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学生的应变力、适应力相当薄弱。尤其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快速推进,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标准, 迫切需要变革以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 于1999年适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标志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全面展开。同年实施的《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与中央决定在精神上是一致的。高等法学教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不断改革, 蓬勃发展起来的, 素质教育成为高等法学专业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因此,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根本任务和高等法学教育基本目标来看, 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在性质上属于素质教育。

2. 高等法学毕业生就业素质的构成。

素质是主体 (个体、群体、人类整体) 以先天秉性为基础, 在外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 以自主活动为中介, 在对人类文明接纳、加工、整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它外化为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的态度和行为的基本倾向于稳定特点。高等法学毕业生的素质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 从素质类型上分, 高等法学毕业生的素质包括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和学术素质。人文素质是与科学素质相对而言。在计划经济时代, 由于分科过早过细, 理工科学生很少接触文史文化知识, 虽然在自然科学学习和研究上取得很大成绩, 但人文素质匮乏。法科学生尽管在高等教育阶段学习了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的法学专业, 但由于专业分科过细的影响和法学专业的工具性特征等因素, 人文素质也不容乐观。职业素质是法科学生的从业能力, 包括知识储备、知识运用、职业伦理等内容, 是一个社会人立足社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能力素质。学术素质是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无论在何种职业岗位上, 单纯技术性知识难以保障可持续发展, 经历一定的学术训练和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是法律人健康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 从素质教育方法上分, 高等法学素质教育包括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和进步也是持续加速, 早期过窄的专业知识难以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 促使我们拓宽专业口径, 注重与相邻学科专业知识的衔接,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通识教育。当然, 这也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日本教育界评论我国的高等教育专业太专, 把大学教育变成了职业培训, 这种评论不无道理。专业教育是基于明确的职业定位, 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根本要求。一个毕业生可能进入社会的所有领域, 或者说, 哪里有法律调整, 哪里就需要法律毕业生, 但是, 法学教育是有自己的专业领域的, 有特定的学科结构和知识要素, 有特定的人才培养任务和标准, 不能因通识教育的加强而忽视专业教育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 高等法学素质教育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

二、高等法学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1. 在动态的教学程序方面, 以教师主动为主, 师生互动为辅。

从教学主体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来划分, 教学模式分学生主动型、教师主动型、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 学生主动型教学模式是最理想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每个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情况,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达到个人学习的最佳效果。学生主动型教学模式虽然较为理想, 但由于学生个体素质参差不齐, 实际上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全面推进。由于教学资源和条件所限以及教学传统的惯性, 当前我国高等法学教学模式基本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占主动地位, 学生被动接受, 仅有部分院校和教师在有意识地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2. 在动态的教学方式方面, 以课堂讲授为主, 讨论答疑为辅。

根据教学实施的具体方式来划分, 教学模式可分为教师讲授型、学生讨论型、问答解疑型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型即以教师为主导, 单方面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教学方式, 忽视学生的参与。学生讨论型即先由教师提出问题, 然后组织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基本还是属于教师主导型教学模式。问答解疑型从理论上要求完全由学生自主学习, 在遇到问题和难题时由教师予以指导和释疑解惑,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钻研问题, 但也容易出现放任自流情况, 影响教学和学习效果。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基本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同时也在不断调整方式, 尽量让学生参与, 同时辅以讨论和答疑。

3. 在静态的教学结构框架方面, 以应试教学为主, 职业训练为辅。

高等法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质上应是素质教育,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服务。但是, 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和高校学生获取毕业资格和升学等因素的影响, 高校学生基本还是以忙于应付考试为主。在教学方式上, 即使不是单纯地为学科考试而应付教学, 也没有脱离学生考研、升学、参加司法考试等与考试相关的现实, 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主要是围绕在考试中如何获取高分服务。考虑到教学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大部分要就业走向社会的实际需要, 各高等法学院系也在不断重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

4. 在静态的教学内容方面, 以理论灌输为主, 实习实践为辅。

法学教育之所以成为可能, 就是因为法理的存在, 这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有相同之处。专业不同, 但学理相通。所以, 高等教育中尤其是文科专业教育, 特别注重理论灌输。在高等法学教育中, 这一点尤为明显。高校法学教师一般都是学术科班出身, 自身拥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知识储备,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其传授理论知识提供了天然条件, 满堂灌输理论知识成为我国当前高等法学教学的主要模式, 实习实践环节基本是为完成教学培养方案的规定动作而已, 成为教学活动中的点缀, 甚至为应付检查和督导出现走过场搞形式的不良现象。

三、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语境下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

1. 创建学生参与式学习课堂, 融合人文教育、学术教育,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参与互动的教与学的过程, 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理论灌输的高等法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不能为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提供良好的保障, 迫切需要改革。在我国现有国情下, 不能完全放弃教师的主导和主动地位, 只能在现有资源和条件下,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创造条件, 改革教学方式, 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教师的引导之下,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强化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 创建学生参与式学习课堂是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之一。

2. 提高学生实习实践环节比重, 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突出职业教育,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等法学作为专业学科之一, 理论教学环节不可缺少, 这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但是, 要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践环节的关系, 合理分配好比例, 并注重实习实践的实效性。据调查, 大部分院校法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规定法学专业本科学分在170学分左右, 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在25学分左右, 实习实践教学比重明显偏低, 十分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现状, 一是要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 保障学生拥有宽厚的知识视野和基础, 确保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知识有机衔接。二是要加大实习实践环节比重, 着重将高等法学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其职业发展提供保障。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不断调整高等法学人才培养方案, 科学认识法学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合理确定实习实践环节在教学培养方案中的比重, 围绕如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

四、以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视角构建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新模式

1. 在教育教学结构方面, 开设人文社科知识课程, 加强通识教育, 培养人文素质。

当前, 高等学校专业培养方案基本是以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为主要结构框架, 这种结构本质上是以专业学科为轴心, 围绕专业必修课展开, 这对学生全面学习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是有益的, 体现了专业课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面对日益市场化的社会需要, 纯粹的专业知识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它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储备, 以便能够与相关专业衔接。为适应这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 高等学校应该创造条件, 为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提供平台, 在保障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 广泛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课程,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这对理工科学生是尤为必要。在教育方法上, 鼓励采用通识教育, 比如对于本科学生, 在前两学年以通识教育为主, 后两学年以专业教育为主, 这样基本能够保障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面向企业和行业开展社会实践, 开展体现职业人文特点的社团活动, 不仅有利于调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养成等具有重要作用[3]。

2. 在教育教学内容方面, 注重学科理论知识讲授, 加强专业教育, 培养学术素质。

高等法学作为专业学科, 专业知识的教育是重心。在专业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有完备的教学结构体系;其次要有科学的学科内容安排。由于法律学术素质是法科学生必备素质之一, 是法律人在从业和工作过程中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保障, 也是大学生继续深造发展的基础。在高等法学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应有意识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比例, 并且要有良好的教学保障。一是教师自身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二是教师要跟踪理论前沿, 熟悉学科知识理论动态, 理论知识储备上做到与时俱进;三是教师要掌握学术训练的技巧, 能够对理论知识娴熟地把握和运用, 促进学生理解和吸收;四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法科学生进行学术训练, 提高学生的思考钻研能力, 激发学生学术研究的兴趣和潜力, 提升学生的学术素质。

3. 在教育教学方式方面, 强化实习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技能教育, 培养职业素质。

基于高等法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法学素养及市场适应性的高级专门人才, 实践性为主的高等法学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市场适应性的较好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目标追求上, 通过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 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专业化的职业训练和培养, 全面深刻掌握法律实务技能和技巧, 提高学以致用的应用能力, 加强对法律职业道德领悟以及对法律制度的检验和理解。实践性高等法学教学模式是增强学生职业素质和市场适应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但并不是说可以对课堂理论教学及其他素质弃之不顾;相反, 教师主导的理论教学和学术素质、职业素质等不容减弱, 关键是合理处理它们的关系, 实现相辅相成, 最佳方式就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 实践性教学为主, 而有效辅以其他教学模式”, 这才是实践性为主的高等法学教学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实践的方式既包括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方案有组织地指导训练, 如组织案例研讨、开展模拟法庭、旁听案件庭审、司法部门实习、参与律师实务等;也包括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训练, 如自发组织法律咨询、法律服务进社区、法律案件研讨分析等。当前, 许多高校借鉴和实施的法学实践性教学模式有很多种, 常见的有模拟法庭教学、法学辩论式教学、诊所式法律教学、真实案例教学、司法见习教学等, 这都是增强法科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有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龙.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研究报告:中国法学教育的改革和未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1-24.

[2]章程.“五位一体”教学法初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 (4) :32-33.

8.法学系毕业生求职信 篇八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治国方略,而这都需要优秀的法律人才作为支撑。但与这些不相称的是,多年来,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接连亮起红灯。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社会人士将矛头直指高校法学院系死板教学,不注重培养学生实战能力。

如何改变目前的现状?相关人士建议,应该改变以往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按照市场要求细化专业,培养运营型和技能型法律人才。

现象篇

在郑州打工的小张每天起床都很早,因为他要到离自己租住房子很远的郑东新区上班。

小张已从郑州某政法类院校毕业3年了,现在,小张对他所学的法律专业是彻底失望了,刚毕业时的豪言壮语如今也只能作罢。

上高中时,小张非常喜爱法律专业,高考报志愿时就选择了郑州一所法学院校。在大学期间,小张也清楚自己的大专学历太低,便参加了郑州大学的自考法律本科考试。

毕业时,小张的第一志愿是考公务员,最好能考入法院系统,第二志愿是做一名律师。

考公务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毕业后,小张打算先找一份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为未来打基础。

到实际找工作时,小张才发现,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大专毕业生,根本就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他在人才市场上转了很多圈后,几乎找不到招聘法律人才的企业,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企业招法务专员,却要求最低有本科文凭。

毕业两个多月后,迫于生活压力,小张到商场做了一名销售人员。其间,小张也参加了3次公务员考试,但都没有进入面试。

“公务员一般都有专业限制,而法律类专业的毕业生太多了,导致竞争压力非常大。”小张说,他每次报考都发现法律类专业的报考人数最多。

小张的大学同学,除了少数考上公务员外,只有一人努力后通过了司法考试,目前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做见习律师。

小邵是郑州某学校毕业的法律本科生,谈起求职之路,小邵连连叹气。

“我毕业的时候,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选择了考研,有近一半的人选择考公务员,当然,考上的并不算多。”小邵说。

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小邵发现,想找对口的工作,比登天还难。

“我还算是幸运的,毕业时有一个学姐介绍我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做内勤,我高兴地去上班了。刚开始每月的工资是800元,后来涨到了1200元,只能勉强够生活费。”小邵说虽然她已经通过了司法考试,但在律师事务所待一段时间后,就再也没有做律师

的想法了。“如果没有人带,律师起步实在是太难了。”小邵说,刚入行的律师几乎接不到案子不说,每月还得给律师事务所交管理费,连自己的花销都不够。

目前,小邵在一家投资担保公司做客户经理,虽然与自己的专业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至少收入要比以前好一些。

“据我了解,我大学同学还坚持从事法律职业的不超过5个,很多人都已经转行了,几个想进入律师圈的都半途而废了。”小邵说,她的一个同学已经研究生毕业,但还是改行做其他的了。

谈到今后的打算,小邵感到非常迷茫。“不知道今后会从事什么行业。”

近两年来,记者多次走访过人才市场,但几乎见不到哪个企业招聘专职的法务人才,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处境非常尴尬。

一家科技公司的招聘经理曾对记者说:“如果招聘一个法务人员,还不如请一个律师做兼职的法律顾问,既经济又实惠。”

记者了解到,只有大型公司才会招聘法务人才,而且要求都非常高,很多都要求研究生学历,还要求有一定实战工作经验。

记者采访过多位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跳出自己所学的专业找工作。

河南省新动力律师事务所律师朱广晓说,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招一名法务人员,肯定要考虑这名法务人员能为公司带来更大的利益,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没有工作经验,企业一般不会录用。所以,法学专业毕业生前两三年的主要任务还是积累工作经验。

“企业法务人员应该是今后法学专业毕业生比较广阔的就业平台,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一般情况下,企业法务人员的待遇偏低,这也是法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企业做法务人员的原因。”朱广晓说。

河南文丰律师事务律师张灵全说,通常来说,法学专业的毕业生有四条出路:通过考公务员进入司法机关,进律师事务所当律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做法律“边缘人”(如做媒体跑法律线的记者)。

但目前司法机关面向大学生的招生数量有限,教学科研的需求量也很少,做律师的起步又非常艰难,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

9.法学的求职信 篇九

您好!

衷心的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这份材料。

我就是北京人文大学法学院法律专业08届毕业生______,自从进入大学之后,高考后的轻松、获知被录取的喜悦随风而逝,因为一切要从新开始,重新努力拼搏,、知识、心理、。

我会以“严”字当头,在学习上勤奋严谨,对课堂知识不懂就问,。

我就是一名应届毕业生现在,我以满腔的热情,准备投身到现实社会这个大熔炉中,虽然存在很多艰难困苦,但我坚信,大学生活给我的`精神财富能够使我战胜它们。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希望贵公司能给我一个发展的平台,我会好好珍惜它,并全力以赴,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为贵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此致

敬礼!

求职人: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 自我鉴定法学

★ 法学毕业论文大全

★ 法学自我鉴定

★ 法学专业人员自荐信

★ 法学实习心得体会

★ 法学毕业论文选题

★ 电大 法学 自我鉴定

★ 法学毕业论文题目

★ 法学本科论文格式

10.数学系求职信 篇十

您好!

欣闻贵校广纳贤才,素知“良禽择木而栖”的我,早已向往贵校良好的环境与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此谨以十余载的艰苦所学和一颗赤诚火热的事业心向您自荐!

我是嘉应学院数学系****届本科毕业生。从跨入大学殿堂的第一天起,我就以跨世纪的人才标准去多方位塑造自己,历经几年大学生活的磨练,现已系统地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对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在师范技能和课堂教学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能独立制作较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大学期间先后担任过组织委员、团支部书记和班长,经过这些工作的锻炼,我具备了较强的交际、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充分的准备、满怀的热忱使我自信能够胜任贵校的教学、组织管理和班主任工作。

翘首眺望外边动感十足、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界,我只希望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发挥特长、施展抱负。而贵校学术气氛浓厚、环境优美、教学工作井然有序、成绩斐然,是我理想的栖身之所。也许在众多应聘者中,我未必是最优秀的,但只要您给我机会,我必将还您惊喜!

我知道,求贤用才是您的准则。而自强不息是我的信条!请相信,我的心目中,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我的积分册上,永远没有最好,有的,只是一次比一次更好!

衷心感谢您的垂询,充分尊重您的选择,热切期盼您的答复!

11.当毕业生遭遇求职障碍 篇十一

障碍一:职场定位模糊

小鱼今年刚刚大学毕业,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性格文静,有点内向的她,不擅长与人沟通。她在向我咨询的时候,也抱怨过当初不是很喜欢这个专业,但是父母希望他能够学一些销售管理的知识,毕业后在家里继承生意。但小鱼自己从小就对酒店管理很感兴趣,对家里的小本生意没有兴趣,内向的她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分析:由于刚毕业,缺乏酒店管理的相关知识,性格内向的她都不敢直接登门应聘,而是唯唯诺诺地在网络上看一些信息,却又怕投出去的简历没有下落。其实,小鱼这里所犯的也是很多内向性格同学会犯的错误,认为自己内向,就不适合做销售,或者人家会不要自己。其实,这都是误区!内向的人也可以做销售,关键是销售的种类。

建议:转换思维方式。如何从事酒店行业呢。可以从自己的专业市场营销入手,加入到某酒店的市场部,从事策划岗位。因自己性格内向,不太与人交往,摒弃销售,参与策划。这个时候,不仅规避了自己的缺点,而且也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进去。所以,大学生一旦遇到这样的问题,要找准行业与专业之间的切合点,再从切合点找准入手点,实现转专业的目的。

障碍二:职业规划缺失

小杨今年马上面临毕业,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也不错,也做过某社团的部长。临近毕业了,小杨却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在寝室里依旧玩着他的网络游戏。同寝室的基本都已经去实习了,但是初涉职场的他虽然早已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不乐观,但并未引起她的足够重视,以为凭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优越的个人条件,总会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分析: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候,一直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而且也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认为自己还很年轻,可以慢慢来。结果,时间一晃而过,眼巴巴看着周围的同学都有了心仪的工作,这个时候自己也开始着急,随便找了一个公司上班。上班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辞职后又因为没有清晰的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而盲目进入另一家公司,开始了恶性循环。

建议:调整自己的心态,给自己分析定位,可以用MBTI或者霍兰德测试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调查自己的城市里是不是有一些跟自己专业吻合,且相对发展比较好的企业。如果没有,请教师兄、同学,看看他们发展较好的是什么样的企业,是否需要招人。刚毕业的大学生最好先从事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然后从工作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再深入挖掘和训练。如果一开始就要从事非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就业难度相对较大,建议咨询职业规划师,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重新定位。

障碍三:求职技巧匮乏

小蒋,刚迈上社会第一步时,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希望能在社会的舞台上一展抱负,然而现实的世界并不是他所想象的如此简单。虽然小蒋凭借自己出色的条件获得的面试机会不少,但是性格内向的他一到了面试考官面前,就显得有点无所适从不知如何谈起,原本话就少的小蒋在面试时更是“惜字如金”。一次次的失败,让他越来越沮丧,自信心倍受打击,对他而言,面试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分析:和过于自信的同学相比,小蒋显然显得不够自信。因为性格原因,产生的挫败感一直累积,导致自己无法战胜自己,落下了面试恐惧症。尽管做了一些面试的技巧了解,可这并不能解决内心的阴影。

建议:改用数据、文案结合的形式。我也面试过很多艺术专业的同学,他们本身表达能力并不是十分出众,但是他们带上了作品,用一幅幅优秀的作品来展现自己的实习,在轻松的面试中,逐渐放开了手脚,显得越来越自信,表达也变得越来越流利。建议小蒋不妨带上自己曾经做过的作品,在一开始就坦诚自己性格内向,表达能力不好,让考官也了解自己。这样真诚的表达自己的缺点,相信考官同样会看到另一个优点—坦诚。

障碍四:工作动力不足

小潘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大学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和兼职,但是不久就以“累得半死,才挣那么一点钱”为由辞职了。后来,父母为他找过两份相对比较轻松点的工作,但他仍然说太辛苦而最终放弃了,在家中专心致志做起了“啃老族”。后来,小潘对工作只字不提,整天待在家中,平常就是上网聊天、玩游戏等。对未来,小潘毫无想法,从来也不担心自己的生存问题。

分析:这种情况常常见于家里条件还比较优越的学生中。从小没有吃过太多苦的孩子,在求职的过程中,不愿就业,毕业后就待在家中,对没有工作一点不着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这样长久拖下去,不仅丧失了就职的最佳机会,还浪费了自己的青春。

建议:父母不可能养你一辈子。父母担心孩子吃苦是一回事,但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人都是要靠自己的能力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你现在可以照顾孩子一阵子,可等你老去了,你会后悔曾经没有真正教育过孩子如何去思考人生。而作为学生,一定要明白自力更生这个道理,整理好自己的资料,向周围成功的同学学习,拖朋友给自己物色工作,自己网络投递简历。有工作,要坚持下

障碍五:工作经验缺乏

小戚大四在一家公司做了一年的前台工作,如果不是选择将户口迁进了上海并来到上海工作,那么她在当地的公司也是非常稳定的工作。户口迁入上海以后,她发现上海的就业竞争非常激烈,有前台方面的工作经验远远不够。很多单位拒绝她的理由是,文员不是一个光有一年经验就能胜任的工作。而做超市收银之类的工作她又不愿意,因为她的性格外向、喜欢与人交流,并不喜欢按部就班的工作。

分析:职场经验的缺乏让小戚在上海的职场迷失了方向,成为她求职的最大障碍,她不知不具经验优势的她怎样才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建议:改工作经验的多少不是职业成功的关键。工作经验不仅要“丰”,还要“富”。富就富在它是否积累在个人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方向上,是否能保持个人职业能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到工作经验向“丰富”的方向发展,充电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上海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去上海参加一些培训班,学习一些专业的礼仪。相信,多了证书和利益谈吐的你,很快会被公司所录用。

障碍六:新人角色转换

小张在大学里学习成绩非常优异,而且是社团、学生会的干部,老师一直寄予厚望。毕业后,被推荐到某国营企业担任总经理秘书。初到单位,她发现自己是唯一的研究生,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自以为比其他人都强。因而只想做高层次的工作,看不起基层工作人员,甚至认为一个堂堂的大学毕业生干一些不起眼的事是大材小用。如今,眼高手低的她连基本的会议组织都不能做好,而且做事非常浮躁。

分析:缺乏敬业精神,不能深入了解工作职责及技巧,不能沉下心来学习,是很多职场新人最会犯的错误。最后结果,只能落得领导也不满意,她也不满意。

12.法学系毕业生求职信 篇十二

一、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与问题

法学专业是典型的文科专业,现阶段毕业论文普遍存在问题,如言之无物、“假大空”、网络抄袭等现象在法学学科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论文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诸多问题,说到底是写作的积累不够,准备工作不足。

(一)知识积累不够

“法学论文写作的过程,就是法学知识辩证运用和实际运用的过程”[1],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不可能实现知识的运用。我国任何一所高校的知识传授都是充足饱满的,三年半的教学进程,一百多个教学周,大量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然而人才培养的效果更强调知识的有效积累。不仅要建立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还需要把各门课程知识勾连起来,将碎片化的知识构建成系统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积累。知识的有效积累还应具有立体化特征。法学是一门有较强普遍联系性质的社会科学,一个领域的法律现象或问题,与周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都相关。除法学专业知识外,相关专业知识也有必要纳入积累范围。

现在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反映出明显的知识碎片化特征,就一个现象说现象,就一个问题说问题,法学各领域专业知识无法建立连接,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也不能有机结合。因此,毕业论文不可能有新颖的观察视角和分析工具,读起来枯燥无味。知识积累不够,还会使学生陷入只有感觉和判断却无法论证的困境[2]。

(二)思想缺乏创新

一篇言之无物、人云亦云的毕业论文是如何“炼成”的?首先是互联网这一便捷工具提供海量信息,然后在短时间内学生用“剪刀+糨糊”方式复制粘贴出一篇所谓的论文。在此过程中,学生没有对研究问题进行基本的思考梳理,更没有对论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根本达不到锻炼提高能力的目的。指导教师每年看到的本科毕业论文几乎千篇一律,前后几届学生的论文题目也相差无几,论文内容更是看不到新颖、创意和特点,味同嚼蜡。

假如学生头脑中对某一专业问题有兴趣有思考,并且有自己的看法观点,相信学生会把自己的想法在毕业论文中体现出来。而现在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只是文字的堆砌,好一些的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对专业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但往往深度不够。归根结底,是学生不能对专业知识展开独立思考,平时的学习不过是对教师授课内容的记忆背诵。因此,在论文选题时,毫无想法的学生才会从教师提供的备选题目中随意选择一个。在撰写论文时,学生不过是重复课堂上教师讲过的内容,缺乏自身主动的思考和论证,更不要说创新。

(三)写作训练不足

中国的学生比较习惯整齐划一,考试有标准答案,写作文有惯用套路。对于通过各抒己见探讨真知的学术性论文不甚了了。虽然有的教师给学生布置论文式作业或测验,但因缺乏有效监管,学生多是应付了事,这样,有的学生甚至到大四还觉得毕业论文很遥远很抽象。没有论辩性思维的基础,四年大学中的写作训练有限,毕业论文中出现明显的质量问题也就不足为奇。

很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机械罗列概念、特征、原则,看不到作者的问题意识和论证思路,不能建立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结构,把论文写成了教材的体例;在论文层次安排上不会正确使用序号,引用参考文献时不遵循学术规范,不善于使用法言法语,对论文摘要和关键词的作用一头雾水等等现象,也特别突出。所有这些训练,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生需要在四年大学学习过程中进行反复训练,否则不可能在最后的毕业论文撰写中写出一篇漂亮的论文来。

二、加强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对策

每年毕业季本科生毕业论文都会引来不少存、废、改的争论和探讨。法学本科毕业论文问题突出,但也的确有不少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文献检索、语言表达、论证说理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提升。因此,仅就法学专业而言,毕业论文发挥的考查与训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不能因噎废食。本文便是在这样的基本观点之下,探讨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问题的。

(一)教育观念:教育者要树立能力培养意识

教育改革首先是教育者的改革。传授知识是教师职责之本,但仅仅做到传授知识还远远不够,教师必须同时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要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知识结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写作表达的能力。法学专业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所讲授课程和毕业论文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和意义,也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质量问题的根源所在,更应该认识到撰写毕业论文的“功力”必须也只能源自整个本科学习过程。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知识体系,理顺“知识点—知识脉络—知识体系”结构的关系。这样点面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该课程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将该课程的知识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理想的教与学应该是全部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在头脑中搭起以基础课和专业课关键知识点为节点,相互有机联系组成的专业知识架构。”[3]

其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恰当运用,才能体现出知识的价值,这个价值的实现,必须有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思考。学生的思考不是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而是教师对学生积极引导之后学生进行主动的、自觉的思考。法学知识是关于社会实践的知识,很多问题不是事实问题,也不是逻辑问题,而属于价值判断问题。即便是立法层面已经明确了的问题,教师仍然可以在阐明立法规定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做价值层面的反思与探讨。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教师的适当引导加上学生自身的积极思考,才能实现知识的体系化和立体化。也只有学生独立思考,才有学生创新的可能。

最后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功在日常中,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不二法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就某个事件、观点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篇幅可以不长,但在论文规范方面要严格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论文层次结构的安排、引用参考文献的标准,使其学习撰写论文摘要和确定关键词,讲解如何就一个观点展开论证等。

毕业论文是法学本科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呈现,不可能靠本科毕业之前的“突击”一蹴而就。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必须延伸至整个法学本科教育培养过程,法学专业教师应当建立教学工作的整体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引领。通过四年的学习,学生不断积累知识与能力,才能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完成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

(二)教学管理:规范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

优秀的教学管理是成功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离不开教学管理的积极调控。虽然教学环节时间安排与就业时间重合只是毕业论文质量不佳的客观原因,但在就业压力巨大的现阶段,作为教学单位必须考虑这个现实问题。通常本科的毕业论文环节安排在第八学期,这个时间正是学生忙于寻找就业机会的阶段。在就业和完成毕业论文之间,学生自然选择就业,对毕业论文得过且过。实践中也的确有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指导教师疏于管理的现象。因此,合理设计培养方案,加强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必要而迫切的。

建议毕业论文工作的整体安排提前,第七学期开始毕业论文工作。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始之前制定时间进程表,确定论文工作的主要时间点和工作任务。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阶段:一是准备开题阶段,需要每年更新毕业论文备选题目,论文题目应体现社会热点和前沿问题,建议将专业课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列入备选题目;之后召开毕业论文动员大会,说明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毕业论文的主要注意事项,强调毕业论文在本科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然后是开题,开题环节务必认真对待,对于不认真选题的学生起到督促作用,也可以帮助其明确写作目的和内容。二是论文撰写阶段,指导教师须与学生保持经常性联系,对论文结构、观点、参考书目和形式等进行指导。其中设置论文的中期检查,统计学生的论文进展情况,这也可以起到对学生的监督作用。三是评阅和答辩阶段。制定评阅和答辩标准,告知学生答辩方式和要求。四是论文总结阶段,对本轮论文工作进行整理总结和反思。总之,要做到各个环节无管理真空,实现写作环节的全过程管理,教学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务必严格执行管理规范。

(三)毕业论文形式:探索多种方式

所有教学环节都应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灵魂在于体现出学生未来从业所需的各种能力。法学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较强的资料检索整理能力,未来才能从浩繁的案件材料中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应当具备较强的分析论证能力,未来才能对各种法律问题抽丝剥茧、以理服人;应当具备较强的文字驾驭和语言表达能力,“笔杆子”和“嘴皮子”是法律人的两大法宝,较好地掌握这两项能力,能够帮助法学专业毕业生准确表达观点,更好地解决法律问题。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既要反映国家法律规定的初步科研能力要求,也应围绕培养目标锻炼其未来从业所需的各种能力。

传统法学本科论文锻炼和考查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职业能力,但比较偏重理论分析,注重强调学术论文的形式特征。对于未来无意从事科研的本科毕业生而言,注重理论和论文形式的要求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毕业论文是对四年学习成果的考查与总结,也要为学生下一步进入社会或继续求学做好准备。现在国内有些法学院校已经开始探索传统毕业论文的替代形式。增设模拟法庭演示考核,以学术成果替代毕业论文,采取综述性论文、案件评析等形式,这些都是改革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积极思考和尝试。

学生的兴趣取向和个性发展应当给予适当重视,这是以学生为本的一种体现。针对学生不同的需求,毕业论文有必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建议在保留传统的理论研究型毕业论文外,探索社会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理论研究型毕业论文应当具有理论分析内容,对本科生不能强求理论创新,但应当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社会调查报告应当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对某一法律问题展开调查研究,有利于学生认识观察社会、运用法律思维分析社会问题;案例分析报告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拓展思维。构建法治国家的今天,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非常广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各取所需。

三、从结果倒推过程:明晰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

对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所有改革措施,都指向一个根本问题,即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问题,定位统领着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改以改革及如何改革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早已从精英化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从教育精英化到大众化最大的改变,是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再以从事知识传承创新的科研人员为主,而是遍布于各行各业运用专业知识从事基本专业事务的普通劳动者。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科学研究不再是大学的唯一任务或目标,甚至不是最主要的目标,培养和教育社会所需人才成为大学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4]。应用型人才成为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主要培养目标,特别是对处于法学教育金字塔底层的众多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这类院校法学专业存在的社会价值所在。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教育的组成部分,应当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不仅体现法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研究能力,更应当体现他们必要的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法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而不仅仅是培养专门从事法学研究的理论型人才。“对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是进行法学高等教育的起点,也是开展法学学位论文写作工作的前提。”[5]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转换决定对本科毕业论文定位的重新认识。

目前,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众多问题为法学教育敲响警钟,提醒身处法学教育领域的人们反思问题根源何在。出现问题,固然是教学工作有怠惰,教学管理有疏漏,但更关键的问题也许是今天我们对毕业论文的认识已经不合时宜。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毕业论文被赋予科研导向的内涵,其理论性学术性的定位不言自明。今天教育发展阶段有所不同,毕业论文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有必要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做出明确说明,帮助教育制度的执行者尽快转变认识。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不应完全是理论型的,而应当定位于以应用能力型为主、理论型为辅。接下来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和专业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重新认识本科毕业论文,积极推动和参与各个环节的改革。转变认识的意义,既在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于推动高等教育切实地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毕业论文是“果”,教学过程是“因”,对于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这个不令人满意的“果”,教学过程这个“因”虽不是唯一的却极为重要。从教学过程入手,建立体系化教育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管理方式,充分理解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内涵,做出合理定位,为毕业论文做充足准备,可以成为破解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有效路径。法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的质量关系着法治的未来。希望通过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提升,以点带面,带动整个法律人才培养体系的良性演进。

摘要:文章从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表现出的知识、思想和写作训练问题出发,建议应从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教学管理与毕业论文形式等方面推进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而改革的基础是明确法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应用型为主、理论性为辅的定位。

关键词:法学,毕业论文,对策

参考文献

[1]汤维建.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漫谈[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

[2]武立云.谈法学毕业论文的写作[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7,(1).

[3]李大勇.新常态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5,(9).

[4]马立民,冯志明.法学毕业论文写作[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7.

13.数学系的求职信 篇十三

请您在百忙之中看一下我的`自荐信,并殷切地期望得到您的认同,成为贵校的一员。

我叫xxx,是xx师范大学数学系的一名应届毕业生。从四年前踏进师大校门起,我就立志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获悉贵校严谨求实,团结向上,桃李满园,因此,我希望能够在贵校实现我教书育人的人生理想。

上一篇: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操作制度下一篇:二年级上学期安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