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导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2024-08-02

浅谈课堂导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精选17篇)

1.浅谈课堂导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一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

(12汉教六班 石园鸯 20120517079)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启发性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优秀且适合的语文课堂导入无意是为优秀的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关键字:教学技能;课堂导入;导入技巧

一、导入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且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导入的成败对整堂课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优秀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实际的导入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甚至利用教学工具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

例如教师做课文《木兰诗》的导入,首先通过PPT放映了动漫、影视和戏曲作品中的花木兰形象图片给学生看,然后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让同学简单了解本节课文的主人公花木兰和她替父从军的大概故事情节,由图片展示进行了课堂的导入。

二、导入的意义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就是要求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应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旺盛的求知欲,使之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内容来,同时,通过各种艺术手段,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1、安定学习情绪,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时间正是一堂课的初始,从学生的角度看,课间休息的惬意自在尚未得到完全的释放便立刻回归课堂,也尚未从上一节课堂中脱出,在正式进入课堂教学之前,课堂导入就起到一个过渡作用。语文课堂上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帮助教师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利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新奇的教学内容、精彩的开场语言或者借助教学工具的辅助,进而吸引学生对本堂课内容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做课文《口技》的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选择课前带问朗读的方式进行导入。并在朗读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个诸如“本文讲述了什么”“朗诵本文后有什么感受”“朗诵后对课文有什么疑问”之类的问题。

以七年级学生的朗读速度,齐读《口技》一文,约需要三分钟的时间,三分钟的认真朗读足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课堂,带进课本。然而问题的设置,又让学生可以边读边思考,哪里还有时间去思考上节课不懂的数学题或者课间没聊完的小趣事呢?加之问题带给学生的疑惑和思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明确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启迪学生思维 巧妙的课堂导入可以直接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自然也能从教师的导入中体会本课重难点,有目的性的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从导入开始,有目的性的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思维的启迪。

在进行《紫藤萝瀑布》课堂教学时,语文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是这样的:“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去细心体会,都会从中得到许多启示,面对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他所见所想到的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作者的文中去领略一下。”

这段导入语可以给学生提供这个信息:作者由紫藤萝有感而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于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显而易见:是把握对紫藤萝描写的分析。而难点就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又该怎么去理解。

3、衔接新旧课程,培养思考能力,实现课程联系 纵观历史和当前的各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往往是有课与课之间和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教师对新课的导入引用上一堂的课程内容,可以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由刚学习过的课程引入新课程,实现了课程联系的同时,也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利用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2007年3月第二版的语文教材,在七年级上册的目录中,第三单元课目11是朱自清的《春》,课目十二是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做《济南的冬天》的课程导入语时,教师可以如此这般:“上节课老师带同学们去感受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济南的春满眼嫩绿,尽是生机,朱自清说它像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然而,在这个季节,我们却不能看到这样的景色。真是可惜呢!可是呢,‘冬天’正向我们走来,那么冬天又像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济南的冬天》,看看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与朱自清笔下江南的春天有什么区别吧!”

原本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季节,开头两篇正是朱自清和老舍的名篇,导入语中联系了授课的季节,也穿插了几个问句,问句并不算很正式的问题,但却能带动学生进行思考。这样的导入方法,在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中,算是常用的。

三、导入的技巧

那么语文课堂的哪种导入技巧会更有效呢?我通过资料设计、课堂学习、老师讲解以及自身作为学生的经验总结了几种导入技巧。

1、析题导入

析题导入就是直接对授课题目进行分析,开始本课的导入。这种的导入方法优势在与方便快捷,易于进入授课主题的同时又明确了学习目标。但缺点也在于析题这一部分做得不够巧妙很容易让学生有直接跳过导入的错觉,无法达到安定学生学习情绪的目标。

例如《在山的那边》的导入设计,太过见到的直接导入很有可能就是“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王家新的脚步去看看在山的那边有什么!”这样的一句话角度简洁过度。优秀的析题导入应该这样:每个人的童年时代,都会发出千千万万的疑问,好奇心伴随我们长大,也留给我们无限的思考。王家新就曾问过“山那边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看看山那边到底是什么!

2、作家或背景导入

教师在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会在进入课文的正式讲述前介绍课文的写作者和写作背景。所以,我们便可以将导入和对作家背景的介绍合作,直接由作家或背景进行新课的导入。这种导入方法在一举两得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背景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例如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们就可以讲对莫顿·亨特的介绍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写作背景的介绍作为课文的导入。

3、联想导入

联想导入是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已学课文或者耳熟能详的诗歌、寓言、童话故事甚至是对联来达到课堂导入的效果。这种导入方法在于可以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更有助于学习。在教师教学课文《背影》的时候,导入就可以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同为朱自清散文的《春》。导入便可以是如下: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哪位名人的作品? 生:朱自清 师:那么有哪位同学来简单说说朱自清先生的作品?作品内容或者你读过作品的感谢都可以。

生:我们曾经学过朱自清先生的《春》,里面写了济南的春天。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自然美好,让我们都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对济南春天的喜爱。而今天我们要学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散文《背影》,看看《背影》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和感悟呢?

4、设问导入 设问导入,顾名思义就是设置问题做课堂教学的导入。这种导入法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吸引学生注意力。我上面提到的《背影》可也可以算是设问导入,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给留下“读过《背影》后有什么感悟”的问题。设问导入的问题可以有答案,也可以是没有答案的。

例如《理想》的课程导入,教师的问题就可以是“理想是什么”“同学们的理想是什么”这契合课文主题的同时也引发同学们对自己的理想的思考。

5、工具导入

这里说的工具导入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利用教学工具放映的图片、音乐或者视频等等。实物是可以在课文《羚羊木雕》的导入中利用小巧的木雕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是在《风筝》的课堂带一只风筝。图片的利用在最初提到《木兰诗》的导入已经说过,音乐和视频的导入在信息化的课堂也是十分常见的。

教师在课文《黄河颂》的导入时,就可以以《黄河颂》为词的歌曲《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为导入。先让同学听一遍《黄河大合唱》,让学生从歌声中体验黄河的气势,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四、错误的导入

与优秀的导入相反的,自然是满是缺点与错误的导入。一般来说,教师都不会犯导入的错误,犯错也只是导入太过普通不够精彩,或者说导入无法达到想要的效果,这也就是我说的“错误的导入”。导入中值得诟病的,往往是太过普通或者不符合教学情况的。

哲学上说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同样的导入由不同的教师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例如我最初提到的《木兰诗》的导入,如果是由一名80后的语文教师进行00后学生的教学,对于00后来说,80后老师所提供的花木兰的图片都是他们所不熟悉的,更别说初中生少有人有兴趣的戏曲图片。

这是我在做一次授课比赛做的教学设计,原本设想了学生的思考讨论时间,然而因为学生的角色是由于我年龄相当的大学生扮演,于是他们几乎毫无思考就直接脱口而出了图片形象名称和实际,连大概情节故事的回答也与我原先的设想一模一样。因为出乎我的意料,很多预想与学生互动的话全部付诸流水,根本无法施行,导致了导入太过匆匆,脱离了预期效果。所以这类课程导入在我看来便是“错误的导入”。

语文教师在做课程导入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对自己学生的把握和了解一定程度代表了你对整堂课走向的掌控。在有的时候,合适的导入比一篇优秀的导入更值得投入教师的精力和心血。

五、结语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同样“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优秀且合适的导入尤为重要。初中生的心智还不成熟,懵懂时期的他们注意力还不够集中,但好奇心的丰富和学习力的强大不可忽视的,一个对学生口味的导入可以决定整堂课的质量。

2.浅谈课堂导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二

一、教学文化导入的两个方面

1.课堂知识的引入

所谓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中知识的引入,一般来说就是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有意地将语言的相关文化背景进行介绍,或者是通过让学生阅读等一系列手段使学生能够融入整体的氛围当中。在英语语言的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文化的民族特性,英语往往和以前的宗教、政治、文化等挂钩,在了解过文化之后,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这样一来授课会变得简单许多。在了解过文化之后,会对学生的眼界以及西方文化的研究有拓展作用。除此之外,文化上的差异性也会让学生在和人的交流过程当中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需求,避免一些可能会发生的错误,让自己的行为更加大方自然。

2.课堂上的文化理解

所谓文化理解,就是让学生和讲母语或其他语言的人相互交流沟通没有障碍。这需要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语言技法教育之外,还将英语和母语文化作为中心内容,为学生带去最前沿的咨讯,例如大众媒体的报道、英国人的生活方式等等。除此之外,文化交流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现代的社会当中,学生要想进一步了解英国文化,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看报或上互联网等都可以接触到。最近随着新媒体大量涌入课堂,互联网教学也是加强学生理解的一个全新手段。教师为了让学生无障碍地进行交流,可以通过美剧等总结出英语日常用语来向学生揭示一些文化的内涵,让学生积累更加丰富的文化知识,在与外国人交流时更具有自信。

二、教学的实践方式

1.利用课文之前的背景知识

在新教改之后,初中英语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可以轻松地找到背景知识和一些课文的简介,对这些内容教师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最好是通过问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先理解这些问题的含义,这有利于学生接下来的学习。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理解。

2.配合插图,结合问答

现在的新编英语教材当中,教育部门为了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教材所传递的信息,也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融入课堂的氛围当中,加入了大量丰富而有趣的插图。有些是为了解释课文当中的内容,有些则是为了引入某些课堂话题。教师可以结合这些插图和问题,通过一系列问答的方式来使学生对话题内容和课文的理解能够进一步地加深,也为整节课的教学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

3.利用教学媒体进行导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教学媒体的广泛运用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而在英语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也应该及时更新知识,利用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任务的布置。现在很多美剧的英文对话都非常地道自然,教师可以适当地采用一些作为教学素材,提升学生的口语水平。利用这些较为直观的照片、幻灯片等方式也可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音乐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喜欢上英语。教师可以先进行英语歌曲的播放,随后再说出这些音乐的内容,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理解过程。最后,教师还可以找来一些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化,增强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或者可以与课文的关键词相互结合,按照课文的时间顺序和图片顺序,介绍作者和探讨相关的课文背景,从课文的背景中寻找切入点,进行语言运用和知识面的紧密结合。

3.浅谈课堂导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三

[关键词]导入教学初中英语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044

语言的教学过程中,长期以来都是强调形式,而对于人文素养等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在听说读写方面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让学生的学习状态一直不能达到最佳。这样,语言的载体功能也没有发挥出来。而作为一门语言,最重要的不是简单地掌握语法结构和发音方式,更需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只有深入了解一门语言背后的人文背景,才能够对这门语言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教学文化导入的两个方面

1.课堂知识的引入

所谓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中知识的引入,一般来说就是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有意地将语言的相关文化背景进行介绍,或者是通过让学生阅读等一系列手段使学生能够融入整体的氛围当中。在英语语言的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文化的民族特性,英语往往和以前的宗教、政治、文化等挂钩,在了解过文化之后,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这样一来授课会变得简单许多。在了解过文化之后,会对学生的眼界以及西方文化的研究有拓展作用。除此之外,文化上的差异性也会让学生在和人的交流过程当中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需求,避免一些可能会发生的错误,让自己的行为更加大方自然。

2.课堂上的文化理解

所谓文化理解,就是让学生和讲母语或其他语言的人相互交流沟通没有障碍。这需要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语言技法教育之外,还将英语和母语文化作为中心内容,为学生带去最前沿的咨讯,例如大众媒体的报道、英国人的生活方式等等。除此之外,文化交流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现代的社会当中,学生要想进一步了解英国文化,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看报或上互联网等都可以接触到。最近随着新媒体大量涌入课堂,互联网教学也是加强学生理解的一个全新手段。教师为了让学生无障碍地进行交流,可以通过美剧等总结出英语日常用语来向学生揭示一些文化的内涵,让学生积累更加丰富的文化知识,在与外国人交流时更具有自信。

二、教学的实践方式

1.利用课文之前的背景知识

在新教改之后,初中英语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可以轻松地找到背景知识和一些课文的简介,对这些内容教师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最好是通过问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先理解这些问题的含义,这有利于学生接下来的学习。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理解。

2.配合插图,结合问答

现在的新编英语教材当中,教育部门为了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教材所传递的信息,也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融入课堂的氛围当中,加入了大量丰富而有趣的插图。有些是为了解释课文当中的内容,有些则是为了引入某些课堂话题。教师可以结合这些插图和问题,通过一系列问答的方式来使学生对话题内容和课文的理解能够进一步地加深,也为整节课的教学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

3.利用教学媒体进行导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教学媒体的广泛运用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而在英语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也应该及时更新知识,利用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任务的布置。现在很多美剧的英文对话都非常地道自然,教师可以适当地采用一些作为教学素材,提升学生的口语水平。利用这些较为直观的照片、幻灯片等方式也可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音乐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喜欢上英语。教师可以先进行英语歌曲的播放,随后再说出这些音乐的内容,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理解过程。最后,教师还可以找来一些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化,增强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或者可以与课文的关键词相互结合,按照课文的时间顺序和图片顺序,介绍作者和探讨相关的课文背景,从课文的背景中寻找切入点,进行语言运用和知识面的紧密结合。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之后,教育体制当中越来越多创新的教学方法被引入。这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教师应该吸取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保证课堂质量的同时,给学生带去更多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不仅掌握知识,而且认清以后的发展道路。

4.浅谈初中英语有效课堂导入法 篇四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一个人去认识事物、探求事物的一种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如果能运用好的导入方法,循循善诱,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意识到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便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1.2是课堂教学良好的开端。

课堂导人,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虽占用的时间不长,但“牵一发而动全身”。新颖而富有时代性的课堂导入能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到课堂中去,形成对新学习内容的“兴奋”,把其注意力快速地集中到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中来,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1.3能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恰当的导入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新款课导入时,教者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定不同的导入方法,力求课课有变、堂堂出新,使学生在每节课中都感到新鲜而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因此,导入要求教师讲究艺术,如果能做到巧妙导入、以趣启思,便能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激发其学习兴趣,唤起其学习动机,从而集中精神学习新内容。

2英语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

2.1学习的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导入是教学的起点,所以其关键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导入的针对性

课堂导入不能千篇 一律,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但前提必须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服务于课堂教学,切忌单纯为了“导入”而“导入”。

2.3“奇”招的新颖性

导课形式要多样化要出“奇”招,“出奇制胜”。新颖有趣的导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21世纪的初中学生不仅富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新颖而富有时代性的导入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5.浅谈课堂导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五

摘要: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不同的倒入方法,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摘要: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不同的倒入方法,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导入方法

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不仅看老师所受内容是否全面、深入,他更依赖于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把握。要想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巧妙的教学导入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历史教学导入法语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 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谓导入设计是教师讲授新课之前的导语,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目的有准备地听课,有效引导学生集中思维,从而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精心设计初中历史教学的导语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教师要匠心独具、巧妙地创设能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迅速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课堂引人时,教师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顺利进人课堂的学习。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有哪些导入方法呢,在此笔者主要就显示历史教学过程中常见、有效的集中教学导入方法作相应的介绍: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属于历史课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导人法,它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或温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这种导人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但是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利用复习旧课而引人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如学习夏、商、周历史时,用暴君的残暴统治衔接导人效果会更好。夏莱的昏庸,商封的残忍,周厉王的专制,其结果是毁灭了一代王朝,直接或间接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这样的衔接,前后照应,过渡自然,使学生容易从以前的知识中转人即将学习的课堂上来。

二、悬念导入法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节时,老师就可以先通过讲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讨的愿望,然后提出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被当作战败国被瓜分”。通过这样的问题的设置,学生们的兴趣被吸引住了,并急切想了解新课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并有意识的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主地去掌握历史知识。

三、音响、影视导入方法 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时间性和空间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适当地播放与讲授的内容有关的影片,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的情绪,还能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我们就可以从描述“宋氏三姐妹”中的一个情节人手导人新课,收到很好的效果。老师可以提出如下话题:“看过电视剧《宋氏三姐妹》的同学不知道注意了没有,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孙中山拿了一幅画给宋耀如等人看,诸人看了感慨万分,义愤填膺。这是一幅什么画?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愤慨?”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画,这幅画就是教材中的《时局图》,再由讲解该图转人新课的学习。

四、史论导入法

在历史教学中抓线索,抓联系是非常重要的。翦伯赞曾语重心长的指出“:史料如果不被放在它的整体中,放在联系中,那它就是一些孤立的碎片,任何问题也不能说明。”在导入环节中,如果能够利用史料把旧的知识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线索找出来,将有助于完善课堂教学。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因而这几个要素要讲清楚,这是上历史课与其他课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线索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找出他们的联系,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范围来讲授历史;以历史事件为线索,讲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了解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所以在导入设计时如果能够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一定的史料线索相互联系起来,并运用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也有助于学生顺利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之中。例如,我在讲授西欧早期封建社会时,先请同学们回顾中国封建社会情况,学生们马上想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隋唐时期。在此基础上,我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有什么区别吗?西欧的封建社会情况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可以试着找出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欧封建社会相似点和不同点,来进一步了解掌握这段历史。”

6.浅谈课堂导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六

自1993年使用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以来,广大教师已经逐渐地熟悉了新的课堂教学步骤“五步教学法”。五步教学法在对教材的处理上,练习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富有变化,使课堂容量加大,节奏加快,时间紧凑,气氛活跃,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深受广大教师的青睐。我们也不难发现,在练习方

面,几乎每节课都会有同桌两人一组的“对练”(Pairwork)和前后三、四人一组的“组练”(Groupwork)等小组活动方式,这成了课堂上不可缺少的练习方式。那么,这些小组活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究竟起到哪些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穿插、实施和控制小组活动呢?本文想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来探索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小组活动的实施方式

小组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操练方式,这些活动主要可以穿插在以下几种教学步骤之中进行。

1.在“呈现(Presentation)”环节后

在“呈现”新的语言项目后,就转入操练(Drill)这一环节,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新的语言项目的书面和口头形式。此时的操练难度一般不大,以教师控制式的机械性练习为主。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图片、幻灯、实物、提示词等“指挥”学生进行练习,这时最好穿插Pairwork(内容简单的话不必让学生先准备,反之,事先作些准备),直接以快频率的方式让学生一对一对地(pairbypair)、一问一答地进行下去。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口头表达,很快地掌握新的语言项目。这样做的特点是节奏快、密度大、频率高,使学生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兴趣浓厚,人人参与,差生也跟得上。

2.在“练习(Practice)”阶段

“练习”阶段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的语言项目的理解,巩固新的语言习惯,为在实际中进一步自如地运用作好准备。练习的内容应该具备一定的难度,学生在问答时有较宽的选择余地。这时适宜穿插“对练”或“组练”方式,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看图、看物问答,模仿对话,表演课文对话等等。教师要巡视监听,对有困难的“对”或“组”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充当“助手(helper)”或“引导者(guide)”的作用。练习结束后一定要抽查几对或组当堂表演,以了解练习情况,并对表演出色的组进行适当的表扬,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节奏放慢,频率放低,但密度大,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意识强,有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3.在“巩固(Coolidation)”阶段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多种模拟日常生活的背景中,运用所学的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来体现语言的各种功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作答,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不可预料的,学生的自由度较大,有充分发挥创造的机会和余地。这时候最好以“组练”方式,如进行角色扮演(一般用学生真实姓名为好)、会谈、讨论解难、模拟采访、扩展对话、补充想象性结尾等等。教师要提醒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注意人物的身份和具体的场合。教师往往扮演裁判(judge)、评委(commentator)的身份。这时的特点也是密度大、气氛热烈活跃,学生们有充分发挥、表现自己的机会。随着课堂语言实践量的增加,学生获得了充分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为获得“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小组活动通常穿插在以上三种教学步骤中,然而,教无定法,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小组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对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课堂环境几乎是外语学习的唯一场所。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利用积极因素,避免或消除消极因素,采用更适合于学习者语言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外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小组活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始终起着积极作用。

1.小组活动在课堂上起到操练语言、有目的地实践语言项目的作用,从而达到当堂巩固的效果。

新大纲中提出在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的“言语技能发展成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学生对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掌握是否充分,是其能否运用所学语言表达特定功能的必要条件。通过教师设置的与课文和学生实际相关的交际情景,学生能通过小组活动进行大量的操练,加深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理解,从而使“言语技能”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发展成为自然和可能。

2.小组活动提供了大量的向其他同学学习的机会。

7.浅谈课堂导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七

一、利用校园现有环境,引入英语课堂教学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最直观的体现。在我们学校,很多地方都透着浓浓的“雅”文化气息———随处可见的精致的石刻、大气磅礴的文化墙、错落有致的鲜花绿树……笔者注重收集这些校园环境资源,尽可能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仁爱版七年级下册“Unit 6 Topic 1 Section C”是一篇通过“There be”句型和各个建筑物的位置来介绍“我的家”的文章,笔者在结束这一课文的教学后,要求学生以“我的学校”为题在课堂上进行作文仿写。在学生动笔之前,先用幻灯片并配以音乐为学生呈现了学校的诸多景点———有写着“勤耕善悟”的奔牛状的石刻,有挂着“做最好的自己”题字的教学楼,有写着“雅致”的巨型的文化石,有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的“逸园”,有立体感十足的“琴棋书画”的文化墙……随着幻灯片的呈现和音乐的伴奏,学生的心渐渐陶醉在这优美的校园环境中,这唤起了学生对学校深深的热爱,这就是他们每日相伴的可爱的校园呀!幻灯片结束后,笔者对学生进行了点拨,希望他们模仿课文,用所学的句型和词组把美丽的校园展现出来。学生们兴致高昂,当堂写作,在课堂上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英语小作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仁爱版九年级下册“Unit 5 Topic 3Section C”中有一项任务是讨论林肯总统的几句名言:I am a slow walker,but I never walk backwards.(我走得很慢,但我从不向后走。)I will study and prepare,and my opportunity will come.(我将学习和准备,我的机会就会到来。)课堂讨论结束后,笔者也给学生呈现了张贴在学校楼梯上方的许多名言:Never say die!(永不气馁!)I can because I think I can.(我行,因为我相信我行!)Never put off what you can do today till tomorrow.(今日事今日毕!)Genius only means hard-working all one’s life.(天才只意味着终身不懈的努力。)请学生也对这些这些励志的名言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十分理性,也非常切合当时初三学生的紧张的学习状态。课堂上笔者用了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既鼓励了学生,又复习巩固了课文知识,同时也将学校既有的资源自然地引入在教学中,教学效果明显。

二、挖掘校园人文资源,融合英语课堂教学

校园文化的内涵很丰富,它不仅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校园物质环境表象,还包含着一股内在的文化力量、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内涵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发挥着育人的作用。如果我们在英语课堂中也能注意挖掘有自己学校特色的人文资源,并将其有意识地融入教学,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仁爱版七年级上册“Unit 2 Topic 2 Section B”主要是用所学的句型来讨论人物外貌长相,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笔者安排了一个“小组合作”的课堂活动,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笔者先给学生呈现了科学家霍金、羽毛球运动员林丹等名人,学生都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接着还为学生呈现了一张女生相片,先请学生也对其外貌特点进行了描述,接着我向他们介绍说,这是三年前从我们学校毕业的一名初三的同学,家境贫困,在高中三年里她靠着自己的勤奋和意志,成绩优异,各方面都表现突出,如今已经被清华大学提前录取。学生不禁感到由衷的钦佩,也为自己的学校感到深深的自豪,借此巧妙地将学校的人文资源融入了课堂教学中。

又如,仁爱版八年级上册“Unit 1 Topic 3 Section C”是一篇阅读文章,主要内容介绍的是“现代奥运会”。笔者在导入环节中考虑到“奥运会”是世界性的体育赛事,为了拉近其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收集了在这个学期里班上学生在校运会上的精彩相片并将其制作成了幻灯片———有学生意气风发的入场式相片,有学生在各项比赛中努力拼搏的剪影,有令人骄傲的比赛团体总分……当学生看到这些图片时,都十分激动,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的赛场上,兴趣点一下子被点燃了,借此笔者很自然地将学校的人文资源融入了课堂,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为接下来的新课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再如,仁爱版八年级上册“Unit 3 Topic 2 Section B”介绍了一些音乐的类型,有古典音乐、乡村音乐和民族音乐等,课文配套的听力磁带中还有部分音乐欣赏,由此笔者联想到了我们的校歌,它也是一首悠扬的歌曲,学生在音乐课上学过这首中文歌词的演唱。这是一个难得的校园文化资源,结合课文内容,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将校歌歌词改成英文版的,不要太复杂,只要歌词意思相近即可,然后将其唱给大家欣赏,我们将在班级评出一、二、三等奖。收到这样的任务,学生的创作热情很高,在评比时的演唱中,在舒缓的音乐的伴奏下,学生深情地演唱着,将自己对学校的热爱饱含在歌曲中,校歌这一校园文化资源在英语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融入。

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升英语课堂教学

校园文化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不仅能在校园环境的物质形态中得以实现,而且在学校传承的人文精神中也能充分展现。如果我们能把二者巧妙地结合在英语课堂中,结合教材在英语课堂中有意识地开展富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活动,那么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充分展示出校园文化在课堂中的积极作用。

例如,仁爱版九年级下册“Unit 6 Topic 3 Section B”是两篇初三毕业生的毕业感言的英文演讲范文。笔者在教学结束后,考虑到学生现在也是临近毕业,三年的校园生活一定给他们留下了很多难以忘怀的印象,为了把校园文化尽可能地体现在这一活动中,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着三年在校园中所见、所为、所思、所感也在班级做一次毕业演讲。在演讲汇报中,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场面十分感人。学生从优雅的校园环境谈起,校园的幽幽小径,校园的一草一木,校园浓浓的文化氛围,都成为他们今后美好的回忆。学生还谈到了三年的时光里产生的深厚的同窗情,表达了对教师深深的感恩之心,回顾了平时许多的班级活动———歌咏比赛、军训、艺术节、运动会、社会实践、新年汇演……太多的校园美好的回忆令学生有感而发,心情澎湃,当然,最后不忘送上对母校诚挚的祝福。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课堂活动,这次活动渗透了校园文化的诸多内容———不仅是校园环境这样的文化表象,还体现了可贵的内在的校园精神,开展这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达到了育人的目的,也提升了笔者的英语课堂教学。

总之,校园文化内涵丰富,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如果我们能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多关注、善挖掘,多想各种方式适时将其自然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一定会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发挥积极的作用,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姝敏.浅论校园文化建设与英语教学[J].考试周刊,2015(24).

8.浅谈课堂导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八

一、在课堂实验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初中学生对生活中,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印在课本上的知识还是有些茫然。要使学生对抽象的物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有必要根据课程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做好课堂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体验,由体验产生兴趣,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这一门学科。

例如,在上电路课时,可让学生把教室里的灯打开,电扇也打开,叫个同学上去只需一按电灯开关,灯就不亮了,再一按,灯又亮了。“哪灯为什么会灭或亮呢?里面的电路是怎样控制的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做一下实验?”同学们看着点亮的灯,旋转的电扇大声回答:“想,超想。”此时教师的提问已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再把预先准备好的发光二极管、导线、小电池分发给同学们,三人一组,让学生自己组装点亮二极管。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了解了电路的组成,认识了电路元件,知道了家中灯不亮,不一定是灯泡坏了,有可能是电线断了等其他原因。这时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因为有了课堂实验的感性认识,学生学起来一点都不陌生,很快记住了电路元件符号,学会了画电路图。看得出,课堂实验的收效明显,让学生在实验中对物理课产生兴趣,体会到实验成功的喜悦。

二、在课堂实验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课程教育改革鼓励学生敢于实践,发挥联想,勇于创新,发表见解。课堂上教师有必要让学生自己做,主动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在实践中解答疑问,消除错觉,增进对物理的情感,理解物理的本质。

例如,在学过“电功率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讨论“220V,25W”和“220V,60W”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灯更亮?大多数同学认为:60W的灯泡比25W的灯泡更亮,少数反之,一时双方争辩起来,我不置可否,分别给每组上述2个灯泡和几根电线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学们不妨停止争论,自己动手做一做,答案不就出来了。每组同学分别行动,组装电路,把2个灯泡串联好,然后插上电源,发现25W的灯泡比60W的灯泡亮,每组都是这样。事实胜于雄辩,在自己动手的实验结果面前,输的一方输得心服口服。纷纷寻找症结所在,有的学生是被灯泡的额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视了灯泡的明暗程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有的是把串联和并联混淆了。学生从用公式R=U2/P知道,灯泡的额定功率越小,电阻越大,所以25W灯泡的电阻大于60W灯泡的电阻。在串联电路中,通过各个灯泡的电流是相等的,最后同学们利用公式“P=I2R”知道电阻大的,实际功率也大,所以25W灯泡的实际功率大,25W灯泡更亮。

这种课堂实验,借学生的手,解了学生的疑,帮助学生消除积存已久的错误概念,增强了学生在问题面前动手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三、在课堂实验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涉足物理知识,喜欢观察各种现象,刨根问底,好奇心异常强烈,。物理教师要做好启蒙阶段的教学,通过课堂实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顺势把学生带入探究客观规律的活动中去,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由感性过渡到理性,由形象变为抽象。

在讲浮力时,我准备了一些杯子、勺子、鸡蛋和盐,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同学们,听我的口令,分步做实验,把看到的结果分别记录下来。待同学们准备好后,实验开始:(1)拿一个杯子,倒入半杯清水,轻轻放入一个鸡蛋。兴趣高涨的同学们立马忙活起来,发现鸡蛋在清水里是往下沉的。(2)往清水里慢慢添加盐。同学们听我号令按部就班,一边加盐一边轻轻搅拌,1勺,2勺......有一组动作较快的同学,兴奋地尖叫“鸡蛋浮起来了”,不一会功夫,其他小组都出现了这种情况。(3)另外拿2个杯子,一个杯子里倒入1/3清水,另一个杯子里倒入1/3的浓盐水,把清水小心倒入盐水中,不要搅拌,然后轻轻地把鸡蛋放入水中。这时,更奇妙的现象呈现在同学们眼前,鸡蛋竟然浮在盐水中,恰好在液体的中间。同学们对这三种现象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互相交流探究起来,发表了好多不成熟的见解,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时我及时导入阿基米德定律,揭开谜底:(1)当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实心物体下沉。鸡蛋的密度大于清水,因此下沉。(2)当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上浮。鸡蛋的密度小于盐水,故会上浮。(3)当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悬浮。鸡蛋的密度介于清水和盐水之间,故可以产生上述现象。

直观的课堂实验结果,常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习惯性地想去探究原因,弄明真相。同时,有了课堂实验的感性认识,增强了学生学习抽象定律概念的理解力。

9.浅谈课堂导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九

浅谈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多媒体家族又迎来一位新成员----微课,一个微课就是一个知识点,它注重的是方法的传授,即“授人以鱼”学生用学习到的方法做功课,可以举一反三。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用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适合学习者的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一)微课有利于因材施教:

教师把自己制作的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可以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网络随时点播学习,微课短小精悍围绕一个主题,重点讲述,因此有很大的自主空间,非常适合学生自学,在微课中学生与教师是一对一的交互,这种学习的感觉是大课当中难以实现的,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并且对于学生课堂上听不懂的问题可以利用微课反复观摩理解,解决了课堂上照顾不了的学生。并且在微课课程中,教师总是尽量设置一些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情景来感染学生,对于学生的情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并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励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微课教学时,学生可以自己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进行学习,并且这个过程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更适合学生自身条件,同时减少了时间的浪费,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个体专长的发展。

(二)微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课上,由于条件的限制,许多历史文物,古迹生产工具等无法亲临现场观看,而历史教材中的插图模糊,学生无学习兴趣,微课在这方面就显示了他的优越性,把历史文物古迹和历史图片结合,学生有更加直接的视觉感受,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传统课堂中,历史教师只注重讲解知识课后背诵比如讲到中国朝代的更替的时候,大多数老师是按时间线索讲解,可是学生却模糊不清,如果把中国历史疆域如做成微课按照朝代的更替播放出来学生印象会更加直观,学生气氛高涨。

(三)微课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提升技能.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如何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在课堂上引入微课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境,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接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四)微课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开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在课下精心设计微课,在课堂上学生对微课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对于发表见解学生来说是学以致用,又可以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生生之间的交流比师生之间的交流会更有效。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在学习中可以获得更大的乐趣与学习动力。然后把学不会的让老师引导答疑,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并集中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微课学习的平台的建立探索出一种可行的途径,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在老师的指点下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在线学习,在微视频和相关资源以及其他学习者、老师所组成的环境下进行在线学习,样的学习形式既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有利的探索,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假期补课热的现象。

(五)微课有利于分层教学

微课可以做到学生分层,在上课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题目,微课也可做到作业布置分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预留作业,在布置作业时内容是在学生能独立完成的范围内,达到一种培养学生自信的效果。微课课做到辅导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观看不同层次的题目解读,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分层次达到每人一个层次,查漏补缺,较好的解决了转化后进生的问题。

(六)促进教师业务成长:

微课程研究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探索,当教师以学生立场、生命立场来设计解决这些小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时,这就是“教学即研究”的理念。高效课堂的特点有三个:一是学生直接面对教材,将教材还原为“生活”,关键是主动学习;二是将教材还原为课程资源,还原为学生的生活实践,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是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在学习知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情趣,在艺术欣赏和创作中形成高尚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日常的教学小问题只有经过设计才转化为研究课题,而设计就要选择高效课堂的模式。微课程研究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更强调高效课堂理念的支持。教师选择何种理念将决定教师选择何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就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状况,灵活调整方案。微课程研究意义上的设计虽不完全等同于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行动,但它实际上离不开教师日常的、具体的、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为单位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设计意味着教师发现某个值得追踪的教育教学问题之后,在接下来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行动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因此微课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10.浅谈历史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课程倡导历史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从内容到形式都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除了正文部分外,教科书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选取了许多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献资料、注释等史料。这些史料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对于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情感,促进道德修养的提升,形成多元意识是大有裨益的。因此,用好历史史料,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翻开新编历史教科书,一篇篇精彩的导言,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段段详实的文献资料,大大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史料,精心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一文,导读框中引用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体会画中人温柔、宁静的微笑中散发的人性的魅力,感悟画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作品所彰显的强大生命力。诸如此类具有吸引力的历史史料在这一课中就有十多处,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它们作为探究历史的证据,来探求历史的真相,寻找历史的规律。

二、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中学生很难理解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十万年前人们的生存状态,再加上中学生的心理、智力水平发展有限,领悟历史的能力教差,便一知半解地死记硬背教材中已有的结论,这严重制约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的历史学习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历史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鸦片战争》一文,对鸦片大量输入中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文中引用了歌谣《炮子谣》、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奏折、《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英国鸦片走私船等丰富的图文史料。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这些图片、歌谣、统计表,发掘其内涵,提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正文内容,学生就不难理解鸦片大量输入中国,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教学实践证明,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阅读历史史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和时空概念,获取正确的历史知识,还能使他们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促进学生归纳、分析、判断、综合等各种能力的提高。

三、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史料教学对于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学习《汉谟拉比法典》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法典的条文来了解法典的内容,从而认识法典的本质特征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比让学生记住教科书上的结论效果更好。

新教材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许多制表、填图、填表的训练。例如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上填写南昌、井冈山根据地的位置;描出秋收起义队伍向井冈山进军的路线。在《红军长征路线图》上找出瑞金、遵义、吴起镇的位置;数一数红军长征走过多少个省等等。教学中引导学生相互合作、边学边做,这样的训练既使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史料教学还是构建探究式课堂的桥梁,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就必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精神。教学中让学生直接接触史料,通过阅读、分析、鉴别,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史记》和《宋书》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不同的描述,学生通过对这两段史料的比较、分析、探究,再结合课文内容,就不难得出结论。

四、加强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历史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之一。历史教材中蕴涵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相对于抽象的文字表述而言,历史史料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更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例如近代史上《邓世昌》、《孙中山》、《林则徐》、《李大钊》等爱国者的历史图像很丰富,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正文内容,对他们的爱国事迹进行生动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当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灾难的时候,总有不少先进的中国人以中华民族的振兴为己任,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材中还有许多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也是情感教育的极好素材,例如从徐悲鸿“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中感悟其铮铮铁骨,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体验生命的意义,激励学生思考如何善待人生、珍惜人生;从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中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

11.浅谈课堂导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内容学习兴趣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121

初中地理难学,这是很多七年级学生发出的共同心声。那么,身为初中地理教师的我们,在面对学生的这一情况时,应该怎么办呢?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经验告诉笔者,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够恰当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自主地探索这一门学科的知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地理学科的能力。简而言之,多媒体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习热情,兴趣教学促进自主学习

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基本都还没有形成自我约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很多时候,要学什么,怎么学,他们几乎全凭兴趣爱好来安排。但地理这门学科,因为比较抽象难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初中地理教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虽然,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但目前应用最广,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却是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

教师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不仅可以将文字的内容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而且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带进一个生动活泼、充满趣味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促使他们不管是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在传授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这一节内容时,若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地球是如何绕着太阳公转的,又是如何围绕地轴自转的这部分知识进行恰当的演示并讲解的话,定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这样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进行的讲授,学生理解起来就简单容易多了。而且,教师的演示过程,也充满着趣味,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求知和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自主地学习地理这一门课程。

二、展示教学内容,“直观”教学提升学习效率

由于地理学科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时空跨度很大,很多地理现象是学生甚至教师都无法直接体验和观察的。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肯定无法将知识讲清楚讲透彻。而学生呢,因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经历相去甚远,所以就更难理解了。多媒体电教手段的出现,刚好为师生解决了这一难题。

多媒体电教手段不仅可以展示文字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可以很好地展示地图,播放声音和视频,甚至还可以演示动感画面等,使得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直观,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形图的判读》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地形的实拍图片,然后结合具体地形的图片介绍其相关的特征。这样直观的展示教学,学生当然很快就能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大概形状和具体特点了。最后,在此基础之上,再向学生展示等高线地形图,结合相应的图形介绍山地的各个地形部位。这样一来,抽象的知识经过具体的画面展示,学生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脊、山谷、陡崖和盆地等,理解起来就显得简单容易多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直观”教学能够很好地化抽象为具体,从而使深奥难懂的知识也变得简单容易起来。

三、扩充教学内容,“点面”结合拓宽学生视野

地理学科是一门跨社会与自然的学科,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但课本所展示的内容却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教师授课的时候,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学生学到的知识将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学生也很难理解和掌握好书本中相关的地理知识。

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节省了板书的时间,可以呈现更多的,与书本内容相关的地理知识。这样,以课本内容为主,以教师补充的相关知识为辅,“点面”结合,就很好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时,教师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向学生展示我国不同区域有关水灾和旱灾的图片,让学生在掌握降水这一相关知识的同时,对我国的实际气候灾害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此同时,教师在讲述世界降水的分布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向学生展示赤道地区对流雨的形成过程及原因。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有“点”上的分析和“面”上的知识补充,更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知识、探索地理奥秘的兴趣!

四、展示试题,讲练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地理学科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顾自己讲解,却没有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动脑思考的话,学生是很难对知识理解透彻的。所以说,讲练结合,对地理学科尤为重要。可是,地理教学离不开对地图的分析和理解,地图是地理试题中一个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我们绝大多数的初中地理教师来说,画图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时候,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降水量柱状图,就够我们忙活半节课了。这样一来,想要在有限的几十分钟时间里进行有效的讲练结合,显然比较困难的。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却很好地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如在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备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或复制各降水类型的降水量柱状图和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设计一些试题,然后保存在课件上。这样,教师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很好地进行讲练结合了。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试题,不仅不用教师念题目,而且,学生可以直接看到文字,做题效果也会更好一些。

五、共享网络资源,电脑备课更加高效快捷

对于教学来说,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准备充分,才能够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把知识讲好讲透。不过,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要做到备课充分,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不可能对课本中涉及的所有地理知识都能准确了解。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得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网络的普及,为我们查阅资料提供了方便和可能。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需要的图片、表格或资料等,随时都可以上网查询然后下载或复制到我们的课件中,非常方便快捷。

而且,如今通过网络资源的共享,我们在备课的时候,甚至还可以参考别人做好的课件,然后去粗存精,把自己的课件设计得更好,经过二次备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化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不仅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探索地理奥秘的兴趣,而且,“直观”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从而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现教学效能的提升。

12.浅谈课堂导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二

一、了解学生学习难点, 重视课前导入

通过初中数学中的空间和图形的学习, 使学生学会寻求证据、给出证明, 做到有条理且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但这往往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感觉难学的数学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 再对症下药,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 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时候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难点:首先, 学生刚开始学习空间和图形知识时, 会觉得图形复杂, 概念抽象, 特别是那些几何术语难以理解、掌握、运用;其次, 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数形结合, 推理证明的这一新的数学模式;最后, 在学习几何知识时需要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作出转变, 对于刚接触新知识的学生来说这是比较难做到的. 以上几个学习难点容易导致学生有“遇难则退”的思想, 要是不懂的知识点累积得越来越多, 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学习难点后, 就能发现会出现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在一开始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时候没有掌握好基础知识. 此时, 良好的课前导入, 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课前导入时能把整节课的难点给做一个铺垫, 提前给学生解惑.

二、如何将导入法应用到空间和图形教学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 课堂上的前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学习欲望最强的时候, 所以, 可以说良好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下面, 笔者就来谈谈如何将以下三种基本的导入法应用到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 解决学生的学习难点.

1. 实例导入

初中数学课本中的许多几何概念都与生活中的物品息息相关, 教师可以适当从生活中寻找实例, 如将纽扣、钟表形状、各式花瓶形状等用于课堂导入, 一来通过熟悉的物品可以消除学生对学习几何知识的抗拒感, 二来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此类物品时就会自动联想到课本知识, 无形中给所相关的知识做了巩固复习.

2. 实践操作导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联系实际, 以丰富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参与到学习中. 而当学生们动手操作后, 教师运用从实践操作中导入新知这一方法, 让学生手、脑并用, 可以有效解决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的思维形象性产生的矛盾, 能起到提高学生注意力, 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自然就更专心听课、思考, 对课堂上所得的知识也记得更加牢固.

实践操作导入可以以很多种形式出现在数学教学中, 如让学生先思考目标图形的性质, 再列出拼图方案, 最后要求学生利用七巧板只试验一次就拼出该目标图形;又如通过折叠、剪拼等方法得到目标图形, 不仅增强学生对图形之间的认识, 还能引出一些常见的辅助线, 为后面的教学做知识铺垫;还可以利用火柴棍、牙签等小物品来做拼图游戏, 对认知图形的点、线、边长、角的度数有一定帮助.

3. 多媒体技术展示导入

各个几何图形的概念和其性质都会对后续的数学教学产生影响, 尤其会给日后的推理教学带来障碍, 因此, 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是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首要任务. 但多数教师都不太重视几何图形的概念教学, 学生也只是通过机械记忆, 盲目背诵来学习概念. 针对这一现状, 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地展示较复杂图形的概念和性质作为课堂导入, 使学生从立体上直观地了解有关图形的特性, 在概念的学习和记忆上也会比死记硬背更牢固, 在日后的图形的证明和推理这类学习中, 能更灵活地运用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比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 “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分是难点, 由于初中生空间想象和理解能力尚未培养起来, 他们会在刚学习新知的时候出现难以区分两类图形的情况, 感到学习吃力, 失去往下学的动力. 因此,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就应该借助多媒体技术导入新知, 让学生在直观的演示中自己寻找规律, 区分这两类图形:把能沿对称轴翻转、重合的几个图形与围绕中心旋转180度后重合的图形放在同一组, 做几组这样的动态图片, 然后让学生找出同一组中不同于其他的一个图形. 这样的多媒体导入法不仅能形象直观地让学生学到两种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还能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这样动态展示的导入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学习图形性质、推导复杂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所需要用到的翻折法、平移法、旋转法, 用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化解学生学习难点, 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 结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难题时, 教师应该想办法把这一难题解决, 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动力, 使教学成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的一种途径. 不仅课前导入可以化解学生的学习难题, 其他教学方法也能做到. 只要教师根据学情及教学内容仔细琢磨, 细心研究, 良好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就会不绝如缕.

摘要: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中, 属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量很大, 贯穿于整个初中教学, 本应受到学生的重视, 但由于部分几何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定理多且较难以理解, 学生越学越感觉到学习吃力, 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本文主要通过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难点后, 在教这一难点前利用三种不同的课前导入方式将难点一一化解,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课前导入,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吕明.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的入门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13 (Z5) .

13.浅谈课堂导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三

摘要: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课程资源。新课程理念赋予了物理实验更新的作用。做好演示实验,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快乐愉悦中学习物理。注重探究实验,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探究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在此过程中,学生要经历一个比较全面和完整的实验过程,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多种能力和技能,有时还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调和配合。开发课外实验与小制作,可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物理实验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课外实验与小制作

正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实验本身不仅是物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理论等都离不开坚实的实验基础。实验是检验物理理论的唯一标准,在物理学习过程,要形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首先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物理实验能为学生提供获得这种感性认识的环境,物理实验是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快乐愉悦中学习物理。物理实验还是发展学生能力,使学生得到创新意识和科学方法训练的有效途径。

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课程资源。新课程理念赋予了物理实验更新的作用。下面是我在物理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实验在日常教学中的作用,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演示实验是配合物理课堂教学的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演示实验可以在课堂上再现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从中直接获得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丰富感性认识,从而创设有利于学习物理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

在讲物态变化时,给学生演示碘升华、凝华实验。“今天我带来一把魔幻‘小锤子’”边说边拿着小锤子形状的玻璃器皿给学生展示,学生观察到玻璃内壁有紫色小颗粒,“这是碘的固态颗粒”之后我把“小锤子”在酒精灯上方晃动加热,一会玻璃器皿中充满了紫色的碘蒸气,学生都瞪大眼睛观察,有的女生说:“好漂亮呀!”我把握时机,讲解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把“小锤子”放在窗台上,窗户开一条缝,吹进冷空气,一会碘蒸气又变为固态的碘,发生了凝华现象。

讲透镜时,给学生展示一种被称为“七仙女”的神奇玻璃酒杯,空杯时什么也看不见,斟满酒后,杯底立即出现栩栩如生的仙女图画。学生觉得很有意思,急于想知道原因,我适时讲解,杯中酒相当于凹透镜,使杯底凸透镜焦距变大,杯底图案位于一倍焦距内,于是成正立放大的像。

演示水的沸腾情况,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讲桌上的仪器,我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沸腾之前在容器底部就有些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达到水面后破裂。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都进行剧烈汽化的现象。

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很自然地引出所要讲解的知识。

二、注重探究实验,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当好促进者。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观察、实验、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在此过程中,学生要经历一个比较全面和完整的实验过程,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多种能力和技能,有时还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调和配合。

讲解透镜时,指导学生探究了门镜的光学原理。门镜俗称“猫眼”,一般安装在家居的大门上。当有人敲门时,屋里的人就可以通过门镜看到门外的情况,辨别来人的身份。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呢?指导学生拆了一个门镜观察其结构,由两片透镜组成,靠室外的是凹透镜,靠室内的是凸透镜。学生画图经过一系列讨论分析,得出:从室内向外看,凹透镜焦距极短,它将门外的人或物成一缩的很

小的正立虚象,此像正好落在凸透镜一倍焦点以内,成放大的正立虚象,此像恰又在人眼的明视距离附近,对于门外的情况就看得清楚。从门外通过门镜却无法看到室内的任何东西,原来室内的景物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束本应成倒立的实像,但在尚未成像之前就落到凹透镜上,最后得到距凹透镜很近的正立虚像。人眼贴着凹透镜观察,此像远小于人眼近点,无法看清;如果人眼不贴着凹透镜观察,由于通光孔很小,进入人眼的外界光线将远远多于由门镜透出的室内光线,人眼同样无法看清。

学习电压之后提到了水果电池,柑橘、苹果、菠萝、猕猴桃等不仅能吃,还可以用来制作电池。激发了学生对水果导电性能的探究,猜想水果导电性能可能与水果的种类、大小、酸甜、形状、两片金属片插入水果的深度、插入水果的两片金属片的间距等因素有关。之后学生分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学会了运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获益匪浅。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不仅能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还能让学生经历探寻规律的全过程,体会自己发现规律的快乐和成就感,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开发课外实验与小制作,发掘学生的潜力。

让学生在课外自己找仪器材料,自己设计并独立完成一些小实验或小制作。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身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课外实验与小制作的内容要有意义,能激发学生实验或进行制作的乐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选题要注意安全,一般不涉及用高压电、有毒、有害物质等;实验方法相对简单,取材方便,所需材料为日常生活中容易得到的材料,尤其是易得到的一些废旧仪器、废旧生活用品,如易拉罐、可乐瓶、废旧收音机的喇叭、线圈、磁铁等。

讲解声学时,引导学生用硬纸片把一个废旧收音机的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一个“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学生感到好奇,我引入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了解乐器的发声原理后,学生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拉动活塞,音调就

会改变,让学生练习用它吹出一首歌曲,学生很高兴地向家里人展示。讲光沿直线传播涉及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像,学生不易理解,指导学生把易拉罐的盖去掉,用一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空罐的底部中央打一个小孔,将小孔对着发光的物体,可以看到发光的物体在薄膜上呈现的像,学生观察到成倒立的像,加深了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在讲完平面镜、透镜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制作模型潜望镜、照相机,并进行小制作的展示、评比,极大地鼓舞了学生。提到纸锅烧水,学生感觉不可思议,很神奇,经过动手实践后,学生发现纸锅确实能烧水,从而对沸腾有了更好的了解。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讲明原因,纸吸收热量之后传递给水,水吸热,当水沸腾时,水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C)所以水能沸腾而纸锅不会燃烧。

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物理小实验、小制作,可以丰富实验资源,养成学生节约资源和废物利用习惯,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物理这门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总之,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利用物理实验能够创设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物理学习环境,使学生从中获得充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习物理知识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由于物理实验本身是一个严格的科学过程,要取得实验的成功,必须具有科学的态度和作用。因此,物理实验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科学素质。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我们要充分利用实验这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资源,大胆创新,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日常教学中的作用,使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得到全新落实。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

14.浅谈课堂导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四

摘记: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这一重要资源,为语文阅读教学服务,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

关键词:图书馆资源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形成的,而语文素养是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长期过程中沉淀而成。因此,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主要渠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是获取信息的最基本途径和最简便方法。阅读分课内、课外两方面。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强大功能,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才能帮助学生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要求我们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而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视野的拓展,仅仅依靠学生手中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它迫切要求我们将眼光从几本教科书中解放出来,投向广泛的生活、投向网络、投向图书室。

一、利用图书馆来为课本、教学服务

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改革的新舞台。我的学生基础差,对他们不能运用普通中学的教法,要对他们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授课过程中曾充分利用起图书馆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我在讲解古文时,我没有一字一句作解释,也不过分强调词的用法,而是指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反复诵读领会古文的韵味,领会作者的情感。我经常带学生去图书馆找有关诵读古文的音像资料,让他们沉浸在孙道临、乔榛等诵读大家有板有眼、抑扬顿挫地朗读中,同学们有时也跟着朗读。慢慢地,同学们由不会读变成会读,而且读得较有节奏,有感情,从而也就喜欢上朗读了。这还要归功于学校,近年来一直坚持地经典诗词背诵。

再比如,教学鲁迅的作品《孔乙己》。当师生在课堂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分析以后,又走进了学校图书馆。从阅读鲁迅其他悲剧作品《祝福》等,到观看《孔乙己》影视片段,进而通过电子文本,阅读了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悲剧,学生对鲁迅作品以及其悲剧文学的社会意义审美价值,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再回到课堂看这篇课文,就容易理解了。

所以,我经常到图书馆借一些切合教学实际的电影、电视片断播放,借一些与课文有关的书籍介绍给学生。这样逐渐使学生对图书馆产生兴趣,培养了他们利用图书馆的意识,也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图书馆为古文阅读适当的补充材料

文言文阅读无论是对提高民族自信心还是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文言文文化素养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也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难点,初中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目的是,“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为了配合日常的阅读教学工作,我们学校图书馆提供了与课文相关古代经典作品,如《论语》、《诗经》、《孟子》等一些励志的书籍,这些书籍是初中课本中大量文言作品的出处,阅读原本,可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延伸扩展。同时,学校规定每天的第一节课、语文课、课间操,以及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都必须进行经典古诗文朗诵,每学期举行一次经典古诗文朗诵比赛。

我们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经常组织开展“读书报告会”、“阅读辅导”、“演讲比赛”“征文” 等 活 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做出积极的贡献。尤其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我们通过举办各种阅读后动,目的是提高道德品质修养。

三、利用图书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学习,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新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本的学习,引导学生走向图书馆,去寻找与课本有关的资料、书籍等加以整理。例如《黄河颂》一文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学校的图书馆和网络为依托,学生自发的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上课的时候,小组间互相展示本小组搜集则资料,并且互相补充。这样,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力量和乐趣,感受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的喜悦,也提升了学生合作、交流、协调的能力。

中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重要时期,而良好读书习惯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渠道,是以生为本的重要体现,也是应用图书馆资源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中学图书馆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要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中学语文阅读的引导,培养中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

四、利用图书馆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学生进入七年级时,这一时期的学生刚刚有小学进入初中,他们的任务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国古人有一条著名的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就是指做读书笔记。善于读书者总是书不离笔,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读书笔记有助于学生巩固记忆,积累宝贵资料,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启发学生对学习心得进行归纳,这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学生进入八年级时,他们的阅读方法是浏览,这就要求他们掌握书中精髓。这时一般的要为他们选择一些中情节、重想象的作品,为了快点读完,自然而然的选择先易后难。因此,在无形中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把握信息的能力。

总之,阅读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有力手段;是丰富文化知识、扩大生活视野的主要途径;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最好办法;更是信息获取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图书馆是学校的一个重要资料部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现代教育科学》2012年第3期

作者简介:我叫陈雅新,1999年6月专科毕业于唐山师范学院,1999年8月至今工作于唐山市迁西县金长峪初级中学,2003年6月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教学成绩优秀。

通讯地址:唐山市迁西县金长峪初级中学 联系电话:

*** 4

论 文

金 长 陈 雅

初 级 学

15.浅谈课堂导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五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可以说, 一节成功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导入。因此,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的我们应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内容的新课导入, 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巩固学习效果。下面, 笔者就介绍一下自己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较为常用、有效的几种导入方法, 以供同行参考。

一、多媒体导入法

近年来,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以其特有的优势使莘莘学子们获益匪浅。它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帮助教师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 教师在做新课导入时, 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 创造教学情境,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影视情节导入

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 我利用多媒体的影音功能, 先为学生播放了视频《甲午风云》, 通过这段视频, 让学生一下翻开了历史的画卷, 重新回到了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看完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 同学们都对这惨痛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颇有感悟, 深深的体会到了那段时期民族的血泪和兴衰, 自然也为我讲授新课做了良好的铺垫。同时, 也让学生加深了对甲午战争的印象, 以及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2. 歌曲导入

例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内容时, 我为学生们播放了红色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 “什么花开似火, 什么人不怕远征难, 什么是我们的传家宝, 什么本色不能变……”以及红军们个个不怕艰险的画面, 歌曲一播出同学们的心情一下子振奋起来, 深深的感受到革命前辈的那种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值得代代相传, 也为理解课文中红军长征是一个伟大而又艰苦的历程以及长征的意义所在做好铺垫。然后再通过适时的提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在启发学生理解是为了在危急时刻保存革命力量, 被迫进行长征的同时成功导入新课。

3. 图片导入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节课时, 考虑到学生们在小学期间就已经学过《虎门销烟》这篇课文, 对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一事件有所了解, 因此, 我就在《历史上的今天》官方网站上搜集了较多的关于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进行导入。在同学们观看完最后一张图片后, 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 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真的能避免吗?”由于生动的画面再现了“史实”, 同学们个个都如身临其境般的体会并谈论着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事件, 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二、故事导入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爱听故事, 生动有趣的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刺激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而且, 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较小学明显加重, 如果根据教学内容, 在课前来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寓言或名人轶事, 可活跃课堂氛围, 帮助学生适当地放松其紧张的大脑, 激发学习热情, 实现寓教于乐。

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课时, 考虑到这节内容需培养学生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从学生熟悉的“狼来了”的故事引入“烽火戏诸候”的故事, 再引出正题“春秋战国”, 在这一过程中, 同学们都听的津津有味, 了解了周幽王自食其果被杀的过程, 也记住了“东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在学生们意犹未尽的时候, 我导入新课:“其实这一时期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 比如‘卧薪尝胆’;也有很多著名的战役, 如‘长平之战’;也有很多的历史名人, 如齐桓公;还有众多的成语典故, 如‘纸上谈兵’。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一中国古代史上战火纷飞, 但却色彩斑澜的年代———春秋战国。”很自然的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三、设疑导入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育心理学也认为, 设置悬念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悬念, 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的遭遇和未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有种急切的期待, 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吊起学生的“胃口”, 能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促进其思维发展。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构思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巧妙的悬念进行导入新课,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课时, 我先讲述了“火烧赵家楼”的始末, 让学生对这一背景知识有所了解, 知道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 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再抛出问题: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也是战胜国, 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五四青年节是我国的重大节日纪念日, 那么, 五四运动到底有没有取得成功?它到底意义何在?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有什么关系呢?问题一抛出, 同学们一下子很有兴趣的议论开来, 急切地想从新课内容中知道问题的真相。通过这这样的问题设置,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相关知识的记忆,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温故导入法

古人有云:温故而知新。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以旧知识为基础和铺垫, 很自然的引出新知识, 不仅温习了旧知, 也在旧知的温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接受了新知, 这样更能理解知识间的因果联系, 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复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 用学生已有的认识来为新的知识铺路搭桥,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既对前面的内容作了小结, 也对新课内容作了铺垫, 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

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时, 考虑到学生们之前已经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 我就让学生自己谈谈秦汉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帮助学生回忆起在这一时期进行了统一国家的建立。之后, 我再用过渡语导入新课:“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统一时期, 在这之后, 我国进入了一个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时期,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今天, 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再例如学习《新文化运动》一课时, 我先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 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 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在学生的回答中我总结并说出了新文化运动的由来, 承上启下, 导入新课。因为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 通种这种方式导入, 容易使学生从以前的知识中不知不觉的转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总之,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其它的导入方法, 如诗句导入法、史论导入法等等。需要注意的是, 历史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 我们应以学生为根本, 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为最终原则,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恰当的导入方法, 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种,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才会使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变得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1]华裕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探讨[J].考试周刊, 2009, 4:172

[2]朱美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J].文学教育, 2012, 1:148

16.浅谈课堂导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 新课导入 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导入作为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也称开讲艺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事如此,讲课亦如此,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更是如此。《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阅读课的导入正负有酝酿情绪,带生入境的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能够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教師确定新课教学的切入点。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既然导入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的导语才能自然贴切地把学生导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氛围中呢?我在语文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例来谈谈个人的一点实践和体会。

一、动画导入,推陈出新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天生好动,喜欢新鲜变化的事物,善于幻想。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中,教师应充分借助学生爱新鲜的心理需求,创设新颖的导入情境,以独特的手法给予学生视觉刺激或听觉渲染,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想象,启发学生思维。

如《东方之珠》这一课讲的是我国香港的几个著名旅游景点,虽然大家都听到过这些地名,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真正去过,那么如何把学生吸引到文本中呢我利用“动画导入法”,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香港海洋公园动物精彩表演的动画。一看到动画,学生马上兴奋起来,眼神专注地看着海豚、海狮的表演,也像画面中的观众一样不由自主地哈哈大笑、拍手,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等动画结束,我自然地引入课文:“今天让我们随着海豚、海狮等动物去海洋公园游览一番,你们愿意吗?”学生在高涨的情绪下,学起课文来轻松自如。因此,采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引入新课,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新课的角色。

又如《李广射虎》这一课是以文包诗的形式出现的,当还在烦恼是以介绍人物作为导入还是先学课文中包含的古诗来开头时,我突然冒出了一个大胆的念头,何不用动画来导入呢?于是我先让学生看动画,“李广射虎”动画的时间也就5分钟左右,但课文内容全部概括在里面了,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下,我随即让他们说说动画内容,说说自己觉得李广是个怎样的将军,学生积极地举手,踊跃地回答,参与热情十分高涨,课堂效果比我预想的好得多,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和欣慰。

二、设“疑”导入

疑是一切发现的开始,是打开知识大门的敲门砖,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是在他们本身“生疑——质疑——释疑”的矛盾运动中形成的。课文的课题形式多样,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每次亮出课题,我都在他们读课题时“故弄玄虚”,激发他们思考课题里所隐藏的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积极性很高,能提出好些问题,我及时筛选,接着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和孩子们再逐一解决,由于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的收获颇多。

如在教学《有趣的发现》这课时,我采用了“设疑导入法”。一走进课堂,我就发现孩子们坐得特别端正,课桌非常整齐,于是我先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我们的教室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先后回答,我接着说:“小朋友们善于观察、发现,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发现’的文章。”揭示课题《有趣的发现》,导入课文:“相信在课文里你们也一定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快乐的表情,为学好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我巧妙的设疑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好奇心被唤起,急切地想到课文中寻找这个奇怪问题的答案,课堂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讲故事”导入

和孩子多年的接触,我发现每个孩子都挺喜欢听故事的。刚上课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能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在教识字2时,我根据其中的串词编了一个《小红的一天》的故事,结果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既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又为学好其中的生字词奠定了基础。理解了词义,学起生字来就简单多了。

四、旧知导入法

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因此复习知识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

实质上,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上述几点外,还有提炼观点导入、介绍背景导入、点出人物导入、叙述故事导入、情景游戏导入等,但不同的导入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一方面教者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践去精心设计,使之符合思维规律,激发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新教材的科学性、人文性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更好的驾驭教材提供了有利先机。只要教师在导入时注意导入方式的科学性、新颖性、灵活性、简明性、生动性,就能使它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课堂导入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创造。设计得好就能优化知识结构、调动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挖掘学生的潜能、迸发新颖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感悟和体会语文,领略母语教材的无穷魅力。

17.浅谈课堂导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七

【内容摘要】:《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生动有趣的知识,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音乐情景,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望。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音乐教学 课件制作

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们的社会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人们的行动、生活、思维方式都将随着这一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而发生深刻的变化。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而且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随着素质教育在常规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手段,正出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在音乐课中充分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贴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最佳状态,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并能更好的使之与生动的教育技术相结合。增大信息量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多媒体能增大音乐课的信息量,拓宽音乐课的天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不能像一般知识课的教学方法一样,非常严肃地或者单纯使用灌输性方式来讲解住入,也不能像民间艺人一样,只采用一句一句地口传心授,也不能像专业音乐学校中强调某些技能的训练,更不能像几十年前来一直采用单纯的教几支歌就算上音乐课了。应以科学的教学法循序渐进,有规律性,灵活性,随时注意考虑怎样才能使学生能够接受的更多些、更快些、精神上更愉快些。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为代表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生活方式,从而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将导致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为我国基础教育实现“三个面向”的目标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传统音乐教学中,因内容单一,形式上缺少多变性,导致单位课时内的信息量过窄及信息传递环节不畅,极大束缚了学生对更多音乐作品的了解,也无法满足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作品的审美需求。因此,音乐教育如何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素质多方位整体发展,便成为我们音乐教学中值得实验的一个课题。本文只就自己教学中的感受并结合课外音乐教育书籍的相关知识,浅谈多媒体教学对音乐教学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创造情境,鲜明形象

为了使音乐的感知形象更加准确,在演唱或欣赏过程中,首先就必须理解音乐,否则就达不到音乐美育的目的。运用多媒体,可以把音乐所要表现的情境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对音乐形象一目了然,如教学歌曲《小红帽》时,让学生看有关《小红帽》的动画片,学生对《小红帽》所要表达的故事一看便知,音乐形象展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样也为表现与创造音乐形象提供了素材。欣赏音乐由于没有歌词,学生一般难以体会音乐形象,如用媒体就可以把抽想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如欣赏钢琴曲《保卫黄河》时,运用多媒体可以把黄河惊涛骇浪的情景展现出来,使音乐情感与艺术形象完美的结合起来。有了对音乐的理解,再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学生表现与创造音乐就容易多了。

二、利用多媒体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在常规教学中,每次上欣赏课的时候,教师只是简单讲解,听听乐曲。如果你在深入的问乐曲反映了什么情感、各种乐器之间怎样相互配合的,学生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但是,如果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就能很好地结合起来,所学的内容能够在学生的头脑里留下深刻印象。如在教学中涉及乐器欣赏,如民族管弦乐与西洋交响乐。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又涉及到丝竹乐和打击乐等五个主要乐种。在乐曲欣赏中,涉及到古今中外十几种乐器的不同音色。如何获得最佳效果,这就要发挥多媒体的功效,通过多媒体,学生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再如提到什么是协奏曲,如果只是讲它的定义,那么在学生的头脑中印象就不会很深,但若结合着画面来讲就会变得通俗易懂了,学生的感情也会自然而然地投入进去。

三、通过多媒体,欣赏范唱

范唱是唱歌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范唱得好或不好直接影响到本课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假若由教师范唱,无论厂多好,也是一种独唱,唱不出气唱的效果。我将北京市青少年宫少儿合唱团演唱的这首歌的磁带放出来让大家心上。通过欣赏,再来练唱这首歌时,效果令人满意。

四、通过多媒体,辅助分析讲解

《剪羊毛》是一首优秀的少儿歌曲。几乎从五六十岁的老人到十来岁的红领巾都能唱出那熟悉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我多次教过学生唱这支歌。过去教时,一本书,一支粉笔、一架琴,学生很难进入一种美的意境。近期来,再教这首歌时,我借助多媒体,首先是迷人的画面:在平静的草原上,一只一只小羊排着队剪羊毛,牧人们兴高采烈,优美的歌声扬起来了。。。一幅迷人的画面将大家的情绪激发起来了。我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分析歌曲全曲用错落有致的节奏、悠扬起伏的旋律,淋漓尽致地从一个侧面表现生活美,表现牧民收获的幸福。

总之,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可以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普及,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还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智能化将得到充分的体现。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技术辅助手段,它只能与课堂教学规律及特点相适应,多种教学手段协调互补,才能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在音乐课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贴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最佳状态,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并能更好地使之与生动的教育技术相结合,收到传统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材媒体和学生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根据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来涉及多媒体计算机呈现的组合,同时将课件与教材、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水平、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从而探求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施教中,力求达到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课件中运用多媒体选择优化,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优化,达到整体提高的教学效率目的。

参考文献:

[1]纪明明:《素质教育,我们该如何面对》,音乐天地 2006.3; [2]《中国音乐教育》;

[3]祝智庭:《信息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

上一篇:一年级家长会发言稿: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下一篇:班上的同学7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