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泽而渔的反义词(精选4篇)
1.竭泽而渔的反义词 篇一
竭泽而渔造句
1、中国在未来,在21世纪是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还是因为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而亡国灭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在的中学生??未来环境的主人,国家的建设者和决策者,是否树立起与可持续性发展相一致的`环境意识和行为??环境教育势在必行。
2、砍烧林木竭泽而渔等等有摧毁性和伤害力的行为继续在各地上演,在在都为我们这个危脆的地球添加了巨大的压力。
3、政府不可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竭泽而渔,一味增加赋税。
4、用流刺网捕鱼,就是在竭泽而渔!
5、只为工业积累,农业本身积累得太少或者没有积累,竭泽而渔,对于工业的发展反而不利。
6、你一次就把所有资源用尽,这种竭泽而渔的作法,行不通的!
7、但一味的低价策略占领市场无异于是饮鸩止渴,竭泽而渔,对品牌后期的发展甚至是致命性的。
8、由于人口剧烈增长和竭泽而渔的捕猎方式,许多动物的品种已被灭绝。
9、若竭泽而渔,则蛟龙也不能生存了。
10、勿竭泽而渔。勿杀鸡取卵。勿舍本逐末。
11、榨光人民,来满足政府的需求,正犯了竭泽而渔的错误。
12、你这种作法,简直就是竭泽而渔,完全没有考虑到后果。
2.竭泽而渔的反义词 篇二
一、反义词的定义及分类
传统语义学认为, 反义词是词义相反的词, 而现代语义学强调, 词与词之间存在着相反或对立的语义关系是反义关系。词义相反或对立的词叫做反义词。对于反义词的分类, 语言学界并不统一, 但最为广泛接受的、概括性最强的是将其分为互补反义词、级差反义词和逆向反义词。
1. 互补反义词。
互补反义又称二元反义, 是一种狭义的反义关系。这种反义关系由两个相对的元素组成, 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的中间值, 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互补反义词表现的是一种矛盾对立的关系。一个词被否定, 就意味着另一个词被肯定, 反之亦然。
2. 级差反义词。
级差反义词是一种语义相反但语势可变的反义词。两个词处于轴线的两极, 两极之间存在着某种中间状态, 也就是说它们有程度之分, 两级之间呈一种逐渐递增或递减的关系。这类反义词的词对在语义上互不相容, 但并不相互矛盾和相互排斥。
3. 逆向反义词。
逆向反义词在词义上是反向对立的关系, 即一个词描述两种事物间的某种关系, 而另一个词从相反方向描述这两种事物间的同样的关系。这些反向对立关系主要表现在行为进程上、社会关系上和方位上。
二、标记概念
标记性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由布拉格学派的Jakobson和Trubetzkoy首创于20世纪30年代。标记性起源于音素分析中, 现在已被广泛运用到语言分析的各个层面。广义地讲, 语言标记性是指语言范畴相关关系对立项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对立中的一个成分因具有某种特性而被赋予正值, 而另一个没有这种特性的成分则被赋予负值或中和值。这种对立的被赋予正值的成分称为标记项, 被赋予负值或中和值的成分则称为无标记项。有标记项具有非普遍的、有倾向的特性, 传达一种明确的、限定的概念, 无标记项具有普遍的、中立的特性, 对概念传达不置可否。即有标记项肯定传达某个信息, 无标记项却未必传达某个信息:可以认为传达, 也可以认为不传达, 或与此无关。
三、反义词标记性分析
1. 互补反义词的标记性
互补反义词以动词和形容词居多, 但是这两类反义词一般都没有标记性的区分。具有标记性区分的互补反义词主要是那些指称高级动物的名词反义词。由于它们区分性别, 因此指称它们的互补反义词多以性别为意义相反的基础。在这类反义词中, 无标记项的一方通常是多义词, 具有泛指和特指两个意义;而有标记项只有特指一个意义。以dog和bitch为例, dog既可以泛指“狗”又可以特指“雄狗”, bitch只能特指“雌狗”。因此, dog是无标记项, 而bitch是有标记项。换句话说, 无标记项的词义比有标记项宽泛, 前者既可不区分性别地泛指所有成员, 又可指称相关实体中某一性别的成员, 而后者只能指称该实体中另一性别的成员。
在一般语境中, 这类反义词中的无标记项多取其“泛指”的意义, 事实上, 这种意义也是它们最主要的词义。请看下面这句话:He loves dogs.这句话只是告诉我们“他喜欢狗”, 至于是雄狗还是雌狗, 我们并不知道。这里的“dog”取其泛指意义, 是一个统称雄狗、雌狗的上义词。但是, 在无标记项与有标记项相对使用的语境中, 无标记项往往取其“特指”的意义。如下句:It is a dog, not a bitch.在这句话中, 无标记项dog和有标记项bitch对比使用, 由于这种对比是在同一层面的同质事物间进行的, 所以这里的“dog”的含义是特指雄狗, 这实际上也是取了“狗”的一个下义词意义。
在这些以性别为意义相反基础的互补反义词中, 无标记项的确定不是非常规则, 有时是以雄性一方为无标记项, 如dog和bitch中的dog, man和woman中的man等;有时又以雌性一方为无标记项, 如cock和hen中的hen, bul和cow中的cow等。根据词源学,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先出现并使用的, 也就是受到重视的应该是无标记项, 相应的有标记项是为了表达精确而后来创造并使用的。于是, 我们可以对无标记项的不规则分配现象这样解释:以凶猛见长的动物、野兽等, 其雄性一方往往占主导地位, 因此无标记项落在雄性上;由于多种原因, 女性多受到性别歧视, 而男性则被视为人类世界的主导者, 因此无标记项也是男性一方;而对于家禽家畜, 主要饲养的还是雌性动物, 雄性的饲养数量远远小于雌性的数量, 因此无标记项实现在雌性一方。
在互补反义词中, 不同的无标记项的标记程度是不同的, 有些无标记程度高, 有些则低。我们可以用“The+无标记词+is a (an) +有标记词”的句型来区分无标记程度的高低。
2. 级差反义词的标记性
级差反义词大部分是形容词, 只有少数是动词, 它的标记现象具有普遍性。在级差反义词中, 无标记项通常表现为正面的、积极意义的、量多的高值, 而有标记项则常常为表现消极意义的、量少的低值。比如high和low中的high, wide和narrow中的wide, good和bad中的good, 均为无标记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首先, 从认知角度来说, 有特点的、数量多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信息处理中更容易被识别和贮存。表现在语言上, 就是那些价值高的词成为无标记项, 而价值低的词则成为有标记项。其次, 在人类社会, 普遍存在以肯定现象为取向的价值观念和心理习惯。心理语言学的实验证明, 儿童对肯定评价的掌握通常较早, 使用也更频繁 (至少是在10岁以前) 。令人愉快的词语更容易记住, 能刺激更多的联想。正是以肯定现象为取向的价值观念和心理习惯使得表示积极意义的词语为无标记项, 而表示消极意义的词语为有标记项。最后, 从语用的角度考虑, 在交谈中, 为了给对方留面子, 谈话者会较多地使用表示肯定评价的词语, 而较少使用表示否定评价的词语。即便是在指出对方缺点, 或对缺点进行批评时, 通常也不太会直接使用贬义词, 而是用not加褒义词来代替, 或者干脆使用委婉语。正是这种交谈心理和语用策略使得人们使用积极词语的频率大大超过了使用消极词语的频率, 久而久之, 反映在语言上, 积极词语就成了无标记项。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束定芳认为, 在级差反义词中, “通常只有无标记的形容词可以用来对所描述的性质的程度进行提问”。如下面两句话:A.How far is it from Beijing to Luoyang?B.How near is it from Beijing to Luoyang?在far和near这对级差反义词中, far是无标记项, 因此句A用How far进行提问合情合理, 其实这是形成了中和性语境, 把far原来的意义给中和掉了。说话者这样提问不再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 只是单纯的询问距离;而句B用有标记项进行提问, 效果就大不相同了。由于有标记项的词义比较绝对, 相对于无标记项来说比较有“力度”, 因此它们的意义中和不了。句B实际上在询问距离的同时, 暗含了说话者的感情色彩, 即从北京到洛阳是非常近的。
3. 逆向反义词的标记性
对于逆向反义词标记性进行讨论的文献并不多。在研究逆向反义词标记现象时笔者发现, 当逆向反义词成对出现时, 人们往往倾向于把反义词对中的某一方置于前, 另一方置于后。而且这种倾向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 是被持同种语言的多数人所接受并运用的。比如, 我们常说“come and go”“above and below”, 却很少有人反过来说。英国语言学家利奇用支配性的概念解释了这种现象。他认为, 逆向反义词的标记性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支配性。按照这种说法, 上例中的come和above分别在它们各自的反义词对中具有支配地位, 因而可把它们视为无标记项。
参考文献
[1] (英国) 杰弗里.利奇著, 李瑞华等译.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3.竭泽而渔读后感 篇三
在上数学课时,我看见 冯万里在看课外书,我劝他,还是认真听讲吧免得考试时这道题不会做,可他好像没听见似得。结果前几天的月考有一道题刚好是练习册上老师刚讲过的,看他东张西望一脸苦恼的样,哼,不听老陈言吃亏在眼前,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竭泽而渔读后感竭泽而渔读后感。
怎么样我看我们还是学习雍季的百年之计吧!
竭泽而渔
★ 读后感400字大全
★ 读后感400字
★ 游子吟读后感400字
★ 背影读后感400字精选
★ 400字弟子规读后感
★ 景阳冈读后感400字
★ 《悲惨世界》读后感400字
★ 钱读后感400字
★ 三字经读后感400字
4.竭泽而渔的反义词 篇四
语言与文化心理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化心理建构中的中心因素, 它决定了人类群体的感知、思维和态度。根本上决定着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不同群体的人们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经验去选择和获取适当的语言词汇系统。但这其中必然受着文化心理角度中诸如文化环境、生活习惯、民 族情感的制约。因此让人们在反义词类的使用中造成或多或少的偏颇。
一、文化心理影响下的语言系统认同
文化为反义词系统提供了最为天然的语境。反义词意义的对立, 通常是客观事物矛盾对立的反映。反义词通过揭示事物的对立面使人们在鲜明的对比之下认清事物的是非、善恶、轻重、缓急。从而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而中国自古崇尚儒家文化, 以礼育人, 以德服人。我国的语言系统也是自儒家文化出现后渐渐统一的, 这就让我们不得不看清一定文化制约下, 语言词汇发生的变化。孔子和孟子两位先圣主张和学说推广以来, 整个中国社会就开始倾向“尚礼”、“施仁” , 做什么, 说什么, 都喜欢“中庸”、“和为贵”, 在儒家经典中, 对立概念常常并举, 如 :“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有若无, 实若虚”“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等等就拿其中的几对反义词来讲 :多——寡、有——无、实——虚、好——恶、远——近, 人们对前一者的使用往往多余后者, 如人们在询问“什么什么能吗?”“什么什么多不多?”时, 人们的回答往往是“能”或者“多”“不多”, 而很少或尽量少回答“不能”“少”“很少”之类的词语。
同样的在社会历史领域中, 有些矛盾带有明显突出的对抗性质, 因此处理这类矛盾时, 孔孟主张, 通过包容对立面, 弱化矛盾的对抗性质, 使之达到某种程度的缓解, 才能安定社会。在语言的应用上也要突出人民的存在、照顾人民的发展和利益、考虑民心、民意, 并主动接受民意的制约。尽最大能力减少语言不统一而带来的阻碍, 这样才能使社会中最基本的对立势力减少对抗从而达到一定程度的和谐。那么就反义词的使用方面, 人们便对本来平衡使用的对立反义词开始做出潜意识的选择, 许多多频率出现的反义词都是迎合地方交流之需。在其他一些孔孟先圣的著作里这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于是儒家文化机制下, 一种中庸的心理, 使一种特定的反义词应用系统逐渐的在人群中形成。
二、文化心理影响下的用词习惯认同
对于反义词使用的不平衡性, 笔者认为只有用群体心理才能更好地解释人类的语言文化, 文化心理机制的形成通常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 而更多是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文化心理机制作为社会因素的结果, 通过习俗, 语言等多个具体的要素分支来展开。因此可以说文化心理与语言、思维等要素密切相关, 一个民族的语汇和语法从根本上能揭示出一个民族的心理气质。就像神话是一个民族内部的恐惧、惊异、希望等心理的表现。而反义词的使用习惯则是表达社会对个人语言行为的要求以及个人如何对待这些语 言要求的。人们在运用反义词时更倾向于一种“群体意识”, 也可以被称为“群体习惯”。这种习惯是社会全体成员反复感知并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的东西, 可以是经验, 也可以是事实。在日后人们相互协作中与人们自己的观念和情感加以联系, 成为自己的语言知识。
例如在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 :两个词对“X不X”这个格式反应不一样。如“厚——薄”, 一般提问题时说“厚不厚”而很少问“薄不薄”如问一本书不知薄厚时一般会问“书厚不厚”回答可以说“厚, 有五寸厚”也可以是“薄, 只有一寸”只有在设想或者担心其薄时, 才问“薄不薄”回答只能说“薄”“不薄”在少有的特定条件和意图中才会用“薄”来提问。再例如 :一般提问题问东西的轻重时, 人们习惯问“重不重”而很少问“轻不轻”只有担心东西分量不够时, 人们才会问“轻不轻”回答可以是“重”, 也可以是“轻”, 对于前一个答案没有疑义, 对于后一个答案, 有人以“不重”取而代之, 宁愿多说, 也不愿意用“轻”。这可以说明人们在应用反义词时能够精确地恰当地分别作出反应。而这些都来源于对经验和习惯的判断。人们通过“群体心理”传承和个人日积月累下来的反义词使用习惯, 来达成对生活无障碍的沟通。于此可以说反义词使用不平衡性是人们在“群体心理”影响下对反义词使用习惯认同而来的结果。
三、文化心理影响下的民族情感认同
关于文化心理与语言的关系, 其中文化心理更强调对群体情感的控制和利用。所以文化心理研究应通过对民族情感因素分析来描述和理解语言行为, 考察文化心理机制对语言行为有什么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从而达到用其来解释反义词使用的不平衡性这一研究课题。民族情感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变量, 从某种程度上成为决定人们使用反义词的“策略”。人类的情感活动过程根植并依赖符号系统和社会组织系统。具体地说, 人一方面运用情感来认识和体验反义词类的系统, 获得有关反义词的知识和心灵上的把握, 一方面又依据自己的情感来改造反义词类系统, 赋予词类系统新的面貌。在这个过程中反义词俨然成为了文化心理的组成部分, 反义词的应用系统也在不断接受刺激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深化, 成为语言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凡是符合人们情感需要的反义词都被多频率的使用, 反之则使用频率较低。有些反义词明显寄予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褒贬态度, 如坚强和软弱, 前者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肯定态度, 后者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否定态度, 交际时可以根据情感需要任意选用。从情感上讲更倾向于积极肯定的词语, 因此多数反义词的使用频率就出现了差距。这样的反义词还有很多, 比如 :团结——分裂、大方——吝啬、善良——凶恶等等。
四、结语
汉语的反义词使用不平衡性是华夏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对语言系统的认同、用词习惯的认同、民族情感的认同中慢慢沉淀下来的。尽管文化不断发展, 心理机制逐渐改变, 但积淀在反义词不平衡应用里的这些因素是不能轻易抹掉的。认真研究文化心理机制在语言中的沉淀, 对于进一步了解汉语言与文化心理机制的密切关系, 发掘语言系统中的文化因素, 加强中外语言交流, 有着重大的人文价值和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伯荣, 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段益民, 句法规约与反义形容词[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现代汉语频率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4]黄亚平, 刘晓宇.语言的认同性与文化心理[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