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日出日记

2024-10-27

观察日出日记(精选18篇)

1.观察日出日记 篇一

暑假里我约了小伙伴儿登山观日出。约莫半夜,我们便动身上山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攀登,我们登上了这座高山的顶峰。

啊!这儿真是童话中的仙境。峰顶好像镀上一层灰白色,俯视不见山脚,山峰好像是悬挂在昏暗的半空中。

东方渐渐出现了鱼肚白,云层下面抹上了一层迷人的淡红色。海和天空渐渐分清了界限。一会儿,东方上空的云朵又抹上一层鲜红。猛然间,天际射出一道金光;过了一会又射了一条,再隔一会儿,又 射出一条……一条比一条绚丽,一条比一条迷人。时光一分一秒的过去,东方的天空越来越亮了,云朵忽然成了黄、紫、红……有的还镶上了金边,真是万紫千红,美丽极了。

突然,鲜红的旭日露出一点,摇摇晃晃的海水承托住她,在海中跳来跳去。海水把她折射成千万条耀眼的光带,这些光带穿过薄雾后,化成一条绚丽的彩虹。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 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 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太阳冉冉升起在东方上空,大地披上了红装。艳丽的云霞,承受着光,焕发着彩。沉睡的山峰苏醒了,迎着晨风,浴着朝阳的光辉,显得巍峨峻拔……

2.观察日出日记 篇二

一、观之有物,言之有趣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让学生爱上种豆、爱上观豆、爱上写豆,关键在于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先把一粒黄豆在实物投影仪下放大,让全班学生看清它的样子,然后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描述他所看到的黄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用上了圆圆的、小小的、嫩黄的、可爱的之类直观的词语来描述黄豆。然后,我把事前准备好的一包黄豆先分到回答问题的一些学生手中,让他们用手摸一摸,激起了学生观察的欲望。学生们有的觉得“滑滑的”,有的表示要“紧紧地握在手中,生怕掉了”,也有的感觉“它们静静地躺在我的铅笔盒中”。最后我再把黄豆分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中,让所有学生都带回家去体验。学生们给这次写黄豆生长过程的观察日记取名“小豆历险记”。有一个学生在第一天的观察日记中这样写:“今天,姜老师送给我11粒小黄豆,它们小小的、圆圆的。我把它们藏在我的铅笔盒里,生怕它们逃走。回到家,我拿来一个盘子,装上水,把小豆浸在水里。我的小宝贝们,但愿你们喜欢自己的新家。”通过有趣的观察,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写作热情被点燃了。

二、观之细致,言之准确

在观察日记的记载中,教师也可安排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样能提高学生观察的精确性,逐渐培养他们在观察中善于发现细微差别的能力。“小豆历险记”记到第三天时,我发现了学生记录有了差异:有的学生观察仔细,发现了“小豆变大了”“小豆变光滑了”“盘子里的水少了”“小豆的头上鼓起一个小包”等现象,有的学生则三天里的记录内容差不多,大多写的是“小豆静静地躺着,我希望它们早日长大”之类的话。为此,我在教室里种了二十多粒豆子,指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豆子种下的第二天,我便把它们放在实物投影仪之下给学生看。在实物投影仪放大的效果下,我问学生是否发现了什么,所有的学生在讨论交流中都能发现豆子的细微变化,并能清楚地用语言来表达。这样的课堂指导,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学生观察更精确了,观察日记也就能写得更准确、更具体、更生动。

三、观之有法,言之有序

要使学生坚持对事物进行观察,增强观察的效果,就要保持学生观察的兴趣,教师必须教给他们正确观察的方法。这样才能养成学生持之以恒地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第一,多观察多交流。自从开始写黄豆的生长情况起,每天中午都会有学生来观察我种在教室窗台上的黄豆,他们有的拿自己的黄豆和我种的黄豆进行比较,有的拿出自己的观察日记,得意地读给身边的学生听。观察多了,交流也多了,学生的兴趣更浓厚了。

第二,边观察边思考。学生如果只观察黄豆生长的情况却不进行思考,在头脑中就不会留下什么印象。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立提问时间,专门让学生就看到的不解的现象进行提问。教师多鼓励学生问为什么,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多想多思,将这种“观”与“思”结合转化为学生的习惯。

3.观察日记三则 篇三

这个国庆长假,老师布置了一篇观察日记,内容是把黄豆泡成豆芽的全部过程。

今天,我把十五粒暗黄色的、硬得像小石子的黄豆装在碗里,泡进能没过它们的少许水中,耐心等待它们的变化。可是这样等一个小时,没有任何收获,我只好去睡觉。第二天早上一睁开眼,我就赶紧跑到阳台上去看,发现碗里的水少了,而黄豆却一个个都变大了,颜色也变成了亮黄色。嗯,很好。第一步成功了!我暗自兴奋。我问妈妈要来一块小纱布浸湿后,把“小家伙”们盖住。

2013年10月3日 晴

今天上午我一看黄豆,哟!有好几颗已经发出了讨人喜欢的小绿芽。小绿芽从黄豆黑色的小洞里冒出来,因为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显得特别柔嫩、娇小。现在,我重新把纱布浸湿,盖在黄豆上。耶!第二步又完成了!现在就看小芽能不能长大的第三步了!加油!

2013年10月4日 晴

今天揭开布子一看,我发现小芽长大了,变长变粗了,不再那么柔嫩、娇小了,它已经变成了豆芽!完完全全的豆芽!我高兴极了,在心里庆幸着决定试验成功的第三步成功了。

我觉得,我们要像黄豆一样,先从小孩在变成大孩子,然后接受成功的考验,成长为一个大人!

太原市后小河小学四(6)班

指导老师:许学梅

4.看日出日记 篇四

看日出日记 篇1

听人们说,日出的景象非常美。我总想亲眼看一看。今天,我起了个大早,怀着新奇的心情,悄悄来到阳台。

我仰望着天空,看见天上的残星疲倦地眨着眼睛,好像马上要睡着了。周围的一切景物也都模模糊糊的。我注视着东方,看见天空有些发白。过了一会儿,星星落下去了,我看见东方有些微红,我知道太阳快要升起来了。此时,太阳如同一位蒙着面纱的仙女一样慢慢地要出来了。过了一会儿,东边天上的微红越来越深,越来越浓。最后,太阳从东山上升起来了,越来越高。火红的太阳悬挂在天空,放出耀眼的光芒。周围的一切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啊,日出真美呀!

看日出日记 篇2

今天,我们准备开车离开塞维利亚,我们早上七点半就来到楼下了。

我原以为天已经亮堂堂的了。可是,这儿天竟然还没有亮,于是,我们决定在开车路上看日出。我们在车上一直等着,还在看日出前的景象,云美极了:有粉色的,就像一朵美丽的牡丹;有橙色的,就像一朵盛开的菊花;还有红色的,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康乃馨。这时,天开始亮了,洁净的蓝天上,一抹罗纱般的玫瑰红慢慢地伸展开去。青蓝色的曙光静悄悄地透过了各处险峻的山口,好像在寻找昨天遗漏在这儿的东西。它穿过树丛,走遍每个角落,打扮着大地,好像一只隐形的`手在渲染着天空,让它盛装着去迎接太阳。这时太阳已经“犹抱琵琶半遮面”露出了端倪。又过了一会儿,太阳整个都跳出来了,万缕金光,周边整片天空如同红油彩打翻了,流淌出去。刚才温柔的太阳,突然非常刺眼,我都不敢眼睛直视它。

原来日出不是只有在海上能看到,大地日出也这么娇美。如果你爱这个世界 ,生活处处都可爱。

看日出日记 篇3

今天,我起得很早,公鸡才开始打鸣。我今天想看一看日出。东方刚刚露出了鱼肚白,太阳公公还在睡懒觉,谁都叫不醒他,他就像一个稚气的孩子,盖住被子,又睡着了。过了一会儿,他醒了。不情愿的伸了个懒腰,才慢吞吞地走了出来。白云妈妈都有点生气了呢!过了一会,太阳笑着露出半边脸,还在跟我招手。我也跟他打了招呼。太阳公公真懂礼貌!

看日出日记 篇4

人们都说“日出”是历代一大奇观,我为亲眼目睹这奇观登上了五岳之首—泰山。

我们在南天门的旅馆中住了一夜。凌晨3点便开始向日观峰登去。黑黑的小道,坎坷不平,我们在黑暗中摸索着,但总会不小心碰到在路上睡觉的人们,看来这日出的吸引力好大,在冰冷的石头上睡觉,就为目睹日出。不知太阳是否知道人们的诚心。(用人们的度诚之心来衬托日出的壮观,手法巧妙。)

夜空中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爬到山顶上又冷又累,所有的人都穿着大衣或羽绒服,焦急地等待着。

过了将近半个小时,有许多人不耐烦了,有的说:“没星星没月亮,明天肯定是个阴天,说不准还会下雨,日出看不上了,走吧!”看看那平静的天空,黑黑的没有任何变化,有些人便走了。但更多的人还是留了下来,怎么能白白在这里等那么久,白白受登山之累,山风之冷呢?太阳一定会出现的。我们信心十足。

过了大约40分钟以后,周围的黑色渐渐变成了淡蓝色。东方开始泛出白色,如一把锋利的刀子把屏幕撕开一段,越撕越大,就像鱼肚皮似的白起来,一层厚云上面又闪着几束粉红色的光。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太阳已出来了,有的说太阳被云层挡住了。

一阵山风吹过,把厚厚的云层吹散了一些,模模糊糊看到太阳向上一小跳。啊!露出来了一个小头,鲜红鲜红的!人们欢呼起来,毕竟太阳升起来了。忽然,人们的欢呼声戛然而止,大家都屏气凝神,暗暗为太阳加油,只见云层又薄了一些,太阳又奋力向上,红着半个脸羞羞地露着,另一半还蒙着神秘的云层面纱,人们又是一阵欢呼,迎接着光明的到来。

这刚出的太阳不很刺眼,鲜红中又有些橘色,温柔地出现在云层上。太阳还是在努力向上,一点点升着,半个,多半个,啊!出来了,整整一个鲜红的大球在冲着迎接它的人们微笑。欢呼四起,喊声,叫声,掌声,笑声,在高高的泰山顶上回荡。

5.日出日记 篇五

太阳一点一点的慢慢升起,这时已经露出了半张脸。天空是浅蓝色的,云是淡红色的,太阳光还不是那么的强烈。

又过了一会儿,我见到了太阳的整张脸。它由深红变成了浅红,最后变成金黄色,光芒四射。

6.《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篇六

《海上日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组教材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壮丽奇特和在有云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雄伟壮丽的景象。本课教学,将以读为主,有指名读、范读、配乐读、男女分读、对比读等方式,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感受日出的壮观,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日出的全过程;

难点:理解全过程的词句,体会日出过程的变化。

教具准备:

课件1:重点语句的幻灯片。课件2:日出的影像资料。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1.导语: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且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给课文分了段。这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着作家巴金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二、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1.指名朗读课文。讨论:文章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请学生回答: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

3.作者观赏到这样的景色时又是什么感受?(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师:“这”和“奇观”指的是什么?

生:“这”和“奇观”指的都是海上日出的景象。

师:“奇观”是什么意思?(指少见的雄伟美丽的景象)

课件出示:(比较两种表达方法)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这是很伟大的奇观。读读两句话。思考: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句子的比较,使学生对反问句有了感性的认识。)

三、品读课文,美读展示

1.为什么称之为“伟大的奇观”?(反顾全文)

2.画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自己理解句意的方法。(小组内汇报)

3.集体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象日出时天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体会、交流:太阳升起时的动态、颜色、光亮的变化。

随着学生的发言,演示文稿上依次点击出:

浅蓝一道红霞红霞扩大越来越亮

师生接读:

师:看到天空色彩的变化,“我”知道——

生: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师:作者此时什么心情?(生:急切、盼望……)

接下来,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日出过程的?(课文第三自然段)

随着学生的发言,演示文稿依次点击出:(开始)露出半边脸红得很没有亮光

(最后)完全跳出了海面红得可爱发出夺目的亮光

师:这段文字中,哪句写得最精彩?

重点理解:(课件出示)

——太阳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比较着读一读,谈出自己的感受。

师:你觉得哪句好?(第四句)为什么?

生1:因为从“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使劲“,我知道了太阳上升时很吃力。

生2:因为从“慢慢儿”,我知道了太阳上升时速度很慢。

生3:“一纵一纵地”把作者在海上观看日出的不同感觉描写出来了。因为作者在船上,船在动,人在动,海水在动,所以会有“一纵一纵地”的感受。

生4:……

3.看录像,谈感受。多媒体的使用,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便于学生对文章所描述的景象了解、把握。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日出时的壮观画面。

5.读出自己的理解。(个人展示)

过渡语: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海上日出如此壮观奇特,那么在有云的情况下海上日出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小组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1.天边有薄云时,太阳升起时是什么景象?

重点理解:“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1)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2)你能想象这样的情境吗?

(3)你愿意跟谁比一比读这一句话。(赛读)

2.天边有厚厚的黑云,又会是怎样的景象?

太阳在黑云背后:抓住“放射”、“镶”,体会为什么会出现黑云镶着金边的罕见现象。

太阳透出重围:想象天空、海面、船上所有景物的变化。3.男女生赛读第五自然段。

4.齐读最后一段。思考并回答: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指导朗读:了解了海上日出的壮美与绮丽,想象一下作者看到太阳跃出海面时该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该怎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练读。(配乐)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指名展示,他人评价。

(评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听读能力。)

四、指导背诵、积累文字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连起来;先部分,后整体,一段一段背诵。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片段。

五、总结全文

我们写文章,总是先有生活,才有感受。作者能写出如此美的文章,是因为作者有多次细致的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让我们向巴金爷爷学习,使自己的文章更优美,引人入胜。

六、作业

1.用上“词语采集”中的“目不转睛、夺目、奇观”三个词语,写自己观察的一种自然现象,注意写出其变化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7.绿豆发芽观察日记 篇七

7月2日

今天早上,我们就开始了准备工作。拿出一个纸杯,放入一张纸巾,铺在纸杯底下,铺得像是一张小床!让绿豆更舒服,更快长大。再倒入一点点水,然后,我把一小捧绿豆放入杯中,有几颗绿豆竟在杯中跳起舞来!它们会被淹死吗?不成!得把水倒掉一点儿!结果水又倒得太少了,倒来倒去,好几个来回。终于,调整到合适的水量了。到了晚上,我躺在床上想:豆子会不会太冷了呢?我得去看看。我仔细地看了看,惊讶地发现,它们居然胖了一圈!我怀着期待的心情上了床。

7月4日

我一口气跑到家里,一眼就看到了那个纸杯,啊!不得了!那几颗娇嫩豆子已经破了一个口,“原来你们里头是这样的呀!”我说着就倒了点水给它们喝。时间过得飞快,到了晚上,我又走到纸杯跟前,啊!看到有几颗绿豆有些皱纹!我很紧张,它们是不是要死了?我不知所措,急得团团转。这时,妈妈走过来,问:“怎么啦?”“绿豆是不是要死了?”“我看看。”妈妈看了看,笑了,说:“它只是急着脱皮呢!”听了这话,我就放心地去写作业了。

7月5日

一到家,我便冲向阳台,“啊,它们脱皮了!”我高兴地尖叫着。小小的豆子已经脱了皮,还长出了芽儿呢!我拿出尺子量了量,有5毫米长!晚上,我兴奋得睡不着,脑海里总浮现出绿豆芽的样子。我又悄悄地起床,那画面让我目瞪口呆,芽儿在一点点长高呢!我开心地上了床。

7月7日

今天,又下雨了。我赶紧起床,跑向阳台,看着绿豆完好无损,我松了口气。再凑近一看,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豆子的芽儿上,有一片小小的、嫩嫩的叶子!我小心翼翼地把豆芽拿进我的房间里,就像捧着一件绝世宝贝。这回,小小植物学家我当定了!

绿豆的生命力顽强不息。尽管没有阳光、泥土、肥料,但它们还是长得茁壮、挺拔。它们这种精神真是令人佩服,值得我们学习!

家长很欣慰:陈羽这个孩子平时是个“女汉子”,但又特别爱看书,对自己想要做的事特别执着。就比如这次观察绿豆芽吧,看到绿豆浸水长胖了,满脸洋溢惊喜和期待;看到绿豆的皮起皱时,急得团团转;看到绿豆脱皮时,尖叫声不断;最后看到绿豆长芽、长叶时,自信满满。这段时间,她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绿豆芽,哪怕发生一点点变化,对她来说也是宝贵的。晚上好几次半夜醒来起床观察,开着灯觉得不够亮,还拿着手电筒,蹲在那里看有没有新的变化。看到孩子这么用心地去观察、记录,作为家长我们非常开心。

8.描写日出的日记300字 篇八

日出前的云,形状变化无穷。有时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有时像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在空中随风飘飞。

太阳,就快出来了,这个时候,天空完全是红的,仿佛拉上了一张红色的天幕。我目不转睛的盯着东边最红的地方。这时,一个亮闪闪的红点从东方跳了出来,我高兴地叫道:“太阳,终于出来了!”一瞬间,半个太阳从山顶涌了出来,犹如半个火球在大盘子里转动着。又过了一会儿,整个红日从东方一点一点地升上了蓝天。它是那么圆,那么大,那么亮,那么可爱。照得天和地都红了。湖水被染成片片金色,大地和田野被涂上淡淡的红晕;垂柳和小草镶上了一道金边,天空的颜色也更丰富,更有层次。

9.看日出的感受优秀日记300字 篇九

“我飞起来了!我……”“王艺深,起床。”我的美梦就这样被无情的打断了。不过也没什么可沮丧的,这是因为我梦见的是飞起来去黄河看日出,而今天的确要去黄河看日出。

七手八脚,糊里糊涂一会儿后,我们一家三口便匆匆忙忙地向黄河滩进兵了。蛐蛐一路上都叫着,似乎正躲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开着盛大的演唱会。“快到了!”其实谁也不知道,应该去一水湾才能看的见,幸亏我们去的早。

我们家的小汽车停了下来,一开门便是扑鼻的新鲜空气。可再往东看看太阳怎么给我们玩“捉迷藏”呢?可我们怎么向东走都没一点太阳的踪迹呢。没办法我们只好走回头路去小亭上看,可是还是没有看见。于是我们跑到了一水湾那边去了。我们看着风景,聆听着大自然的声音,拍着漂亮的照片,放着优美的音乐,沉迷在一片欢乐之中。没多久太阳就升起来了,照的整个水面都红彤彤的,是时候该收兵了。

10.写观察日记好处多 篇十

一、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可以学会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要写好一篇作文,得需要多方面的准备和储蓄。比方说,要有写作素材、丰富的语言材料、还有谋篇布局等。再看写作素材,它来源于现实生活,这需要亲自观察来获得。可是对一个初学作文的学生来说,大多数人都不会观察。而写日记的形式就很好,实践证明,它是写好作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日记可以把自己在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它内容广泛,包罗万象,随意性很大。任你在日记里怎么写都可以,可以尽情写意抒情,最好刚开始就让学生写观察日记,首先让学生学会观察自己的生活,从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开始。比如说,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平常就注意他们的言谈举止,观察他们的所作所为,比如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人,可以抓住人物的特征,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行为描写,还有场面描写等。写观察日记时可长可短,选择自己喜欢做的、感兴趣的去写,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调动学生写观察日记的积极性,发挥集体共振激励效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要做到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就要从写观察日记开始,可以有目的地进行,通过集体的强化训练,会使学生有大幅度提高。比如说,让学生都写自己的班主任老师,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写出方方面面的观察日记,让每个学生在班级课堂上都有展示的机会。可以通过书面形式、口头表达方式、互相交流的形式來进行,让学生来一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自己的写作天赋彰显出来,最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通过发挥集体共振激励效应,开展写作竞赛,比、学、赶、帮、超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写出一篇篇佳作来。

总之,我们要教会学生写好作文,当然方法有很多,不过让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就是一个最好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这个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11.公开提升映日出课改竞秀别样红 篇十一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铁岭市教育局的“三公开”活动犹如春风细雨,给高效课堂的打造带来了生机,也给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活动初,校长在动员大会上深刻地诠释了“三公开”工作的内涵:“三公开”是一种长效的学校管理制度;“三公开”是一种高效的教学工作方式;“三公开”是一种实效的教师成长策略;“三公开”是一种有效的提质减负载体;“三公开”是一种绩效的课程落实手段。会后,成立了“三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副校长亲身上阵担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中层干部以及各科教研组长为成员,明确职责,并明确活动分类进行,分层提升。具体开展过程如下:

(一)第一阶段:奉命公开

期初,骨干教师上示范引领公开课。先学科示范,再全校示范,真正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期中,其他教师上互助研讨公开课。遵循同科互助的原则,专题性质的课在学科内进行,课后进行学科论坛,互相学习,增长才能;随课时进度的课在备课组内进行,课后备课组互助研讨,集思广益,不断提高。期末,青年教师上汇报展示公开课。

(二)第二阶段:推门抽查

领导随时推门听课。关注认知水平及教学能力有待提高的教师的课。

领导定期抽查听课。关注缺乏热情、有学生家长负面反应的教师的课,且前一天先通知本人准备,准备过程也是提高的过程。

(三)第三阶段:自觉公开

开放课教师随时欢迎同仁听自己的课,博采众长;青年教师有计划邀请师傅听自己的课,教学相长;代表学校参赛或上示范课的教师有目的的邀请校领导、教研员、优秀教师听自己的课,优化教学;每位教师上自省课,即自己录制自己上的课,课后自我反思提高,长善救失。

至此,我校全体教师通过不断地试讲、讨论、修改、设计,形成了全员参与,分层推进,整体提高的良好态势。活动走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校的课堂教学理念是:“活力、扎实、高效”教学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活动中,我校以“自学互助·分步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宗旨,以公开课活动为契机,以“思维活跃和充满激情”的课堂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全面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使教师整体课堂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

在铁岭市“三公开”活动的比赛中,我校展示了10个学科的公开课。其中获市级一等奖的有4科(语文、数学、物理、劳技)、市级二等奖的有3科(化学、历史、生物)、市级三等奖的有3科(英语、思品、地理),实现了全部入围。这些公开课突出的共同点是:凸现“公开课与课改相结合”这一中心,侧重“使用导学案”和“评课卡评课”这两个方面,实现“教师角色、学生地位、学习方式”的三个转变。这10个学科的公开课有如明亮的视窗,展示了新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及我校在“三公开”工作中教学管理的新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和谐互助,典型引领

活动中,全体教师在各备课组组长的带领下集体备课,每一位老师都能尽自己所能给予讲课的老师以最大的帮助,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同组教师听课后进行评课研讨,为讲课的教师献计献策,能集大家的思想、融集体的智慧于一体,充分体现了群策群力;每一位讲课的老师更是虚心听取同仁们建设性的意见,博采众长,优化自己的教学智慧,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二)学科沙龙,反思升华

课后增设“反思和交流”的学科沙龙活动。该活动在促进教师的主动发展和专业成长、提高学术水平和学科素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能把工作中的困惑由片面到全面、由局部到整体进行系统地梳理,形成整体认识;能在理论学习中寻找到科学的理论指南,在同伴的交流启发中进行视野互补、注入思想活力;能在思想升华中解决思想的困惑和实践中的难题,形成理论创新。通过组内交流,既加速了教育信息的传递,又发挥了本学科教师群体辐射带动作用,使教师在交流中分享智慧、增长见识,努力成长为学习型教师。

(三)跨校交流,优化完善

古语云:“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择细壤,方能就其高。”因此,跨校交流为教师进行教学思想交流和教学探索实践提供了平台,是青年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动力,对教师快速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此,我校在2010年曾与铁岭市实验中学举行了一次“跨校联合示范课”,2011年和2012年又分别向铁岭市新区实验中学及开原中固中学发出邀请,举行了“跨校听评交流”活动。前者通过相互听评公开课,对彼此青年教师知识体系的完善、教育技能的提高和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后者通过对办学理念的解读、办学经验的交流、学校文化的影响、优质资源的共享,实现学校管理、资源利用和科研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彼此完善。

(四)大赛表奖,激励提升

为激励教师专业化成长,有效提升各科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水平、教学基本技能和专业素质,我校分别在2010年、2011年举行了两次大型的“教师技能展示与课例汇报大赛”。在比赛中,各科教师都能精心准备,从教学实际入手,从教育发展入手,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自觉地接受新课程理念,开展了实效性较强的教育创新活动,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赛后,我校对第一次大赛获奖教师23人、第二次大赛获奖教师27人进行表奖。这50位教师既展示了自己的风采,起到了示范引路的作用,而且还发挥了对其他教师激励提升的辐射作用。

(五)感悟反思,科研创新

校长教育全校教师:“一个不搞科研的教师,成不了一流的教师;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教师,是跟不上教育发展步伐的教师。”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素质,提升公开课的质量,校长亲自牵头,带领35位教师进行国家级课题《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教务处肩负校内教案改革的使命,带领25位教师进行市级课题《导学案的编制与研究》的研究;科研处牵头,带领22位教师进行市级课题《自主互助·高效学习》课堂模式的系统完善的研究;七年语文组的教师敢于向本学科发起挑战,就如何“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参与了省级课题《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区域中小学语文教学(主题式经典阅读)实验研究》的研究。数学组全体教师又向教研组整体建设发起冲击,参与了省级课题《校本教研与农村初中数学教研组建设案例研究》的研究,为各教研组开展教育科研做了示范。由此,全校上下形成了领导、老师齐抓共研,教研、科研相融合的新局面。

(六)科学管理,完善配套

“三公开”不仅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也是对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检验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校针对全体教师的不断实践、反思、探索、钻研,完善和配套了其他管理制度。

1. 教研由“一研”变“两研”。

即“专题性教研”和“评课性教研”。“专题性教研”每学期举办10次,是指教研组从教学实际中征集共性问题,再分头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直接为教学和学生服务;“评课性教研”每学期举办10次,即课后即评的教研活动,同时填写评课反馈卡。

2. 完善评课卡制度。

我校采用了听课者填写“评课反馈卡”的制度,即听课者每人至少写三条改进建议,评后存入教师档案;评课建议要写实话,亮实底,重点是指出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 备课由“三备”变“四备”。

课前三备,即由个人先备共享部分;集备探讨共享部分;个人再备个性部分。增设探路课“后备制”,即随课时进度的备课组中的第一授课人先上课,下课后利用课间向组内其他教师陈述本课教学的得失,其他教师以此注意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效益。

4. 完善导学案,提高使用效益。

我校的导学案做到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演绎成能读懂、易接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并给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它可供学生在课下预习、课上使用和课后复习巩固。导学案的使用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的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及记忆知识要点上,从而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

5. 体音美学科,每人要打造一节特色课或精品课。

特色课或精品课的打造,突出了学科建设,展现了教学特色。它是选拔和培养实施精品课教师的过程,也是以人为本,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组成教学、科研强势,搭建一流教师梯队,促进学科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6. 体音美生劳学科,每科都有特色成果。

体育两操和跑步课质量的提高、音乐艺术节中学生才艺的绽放、劳技课作品的十字绣展、美术作品展、生物标本展,这些成果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实了校园文化,而且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生们汗水的凝聚,智慧的闪光,个性的张扬,梦想的起航……

7. 教务处增加检查教师上课状态一项工作。

教务处检查教师上课状态,监督教学运行状况,真实反馈教学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学校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8. 完善校园开放和评教制度。

向家长、社会定期开放校园,由原来每年一次,增加到每月一次。开放内容是“两听三评”,即每次听两节课,填写“听课评价表、班级评价表、学校评价表”三张评价表。这一制度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家校联合监督管理。

9. 建立教学领导的三课一会制度。

即教学方面的领导在正常听课的同时,必须做到每天听一节推门课,每周听一节抽查课,听全示范课前的说课,每月召开一次三公开工作总结会。这一制度既推动了“三公开”工作的督导,又完备了教学管理制度。

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校践行的“三公开”活动,既是一次有规模、有层次、有特色教学模式改革的交流活动,同时又是一次有竞争性、探索性、创新性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活动。“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校领导带领全校师生经过两年来的不懈努力,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发展呈现出可喜态势和美好前景。

(一)形成了“两促进两有利”、“两改变两强化”的局面

“两促进两有利”,即促进了以公开课堂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开放制度的形成,有利于社会和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促进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自觉性,有利于家校教育的衔接和沟通。“两改变两强化”,即改变了过去带有封闭、空洞、流于形式的教学管理,强化了交流和合作;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关心中差生不够的现象,强化了素质教育的落实和面向大多数学生施教。

(二)牵动了教学各环节质量的提升,增进了各层面工作的结合和互动

我校的“三公开”活动,实现了从少数公开到全员公开,从被动公开到自觉公开,既重视了课的公开,又牵动了教学各环节质量的提升,同时又增加了各层面工作的“三结合”和“两互动”。“三结合”是指:备课与“导学案”的形成、教研与师徒结对,实现了教研、科研和教学的相结合;平日教学与教学研究、专业成长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两互动”是指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层次互动;业务培训、专题研究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机互动。“三结合”和“两互动”增进了同行间、学科间、不同年龄教师间的沟通与相互启发,是一次真正的新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教学相长的过程。

(三)富有五中特色的教学风格初步形成

校领导带领全校教师悉心钻研,大胆探索新教学模式改革的途径,创造了独具五中特色的“自主互助·分步达标”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解析为“六环三线五要素”。

“六环”是流程,即:情景导人,认定目标——学案引领,独立自学——小组交流,互助落实——展示质疑,讨论释疑——回扣目标,训练巩固——检测反馈,矫正达标;“三线”贯彻始终,“明线”是学生自学互助线;“暗线”是教师调控点拨线;“中轴线”是师生明暗两线围绕目标进行的分步达标线。“五要素”是必须体现的,即教学目标、导学案、小组活动、评价机制、检测达标。

在“六环三线五要素”新课堂教学模式中,“三线”和“五要素”是对“六环”流程的本质认识和解析,是保证所设计环节的有效性的重要依据,它能防止模式化倾向出现,从而达到“无模之模”的境界。各学科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的不同设计最有效的环节,也可根据课型的不同,设计最有效的环节,还可根据自己的特点风格,设计最有效的环节实施教学。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既提升了教师新教学模式课堂的操作能力,同时也让老师们品尝到了新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成果。

(四)由量变到质变,趋势良好,成绩喜人

经过两年的实践,我校的“三公开”活动实现了“全员参与,分层推进,整体提高”的良好态势,无论是教师、学生以及各项比赛和教学质量,都出现了喜人的变化。

变化一:“三公开”活动促进了我校教师由“被动奉命”公开向“主动邀请”公开转变。活动中,起示范引领作用的各学科骨干教师的谦虚、谨慎、踏实的工作作风以及乐业、勤业、敬业的精神,犹如一面明镜,深深地感动并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用求实的行动激励着经验不足的教师:不要错过一次难得的“充电”和“提升”的机会;警醒着缺乏热情的教师:只有做教学的常青树,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全校上下涌现出“合作钻研”的热潮,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日趋成熟。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摆脱了“被动奉命”公开的无奈、“推门公开”的尴尬,拥有了“主动邀请”的自信。

变化二:践行“自学互助·分步达标”的新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新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去“经历”并且“体验”,使学习过程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课堂成为学生成就人生梦想的舞台,展演激扬青春的芳草地,放逐心灵的天堂。学生在灵动与鲜活的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享成果,切实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变化三:“三公开”活动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促其积极参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的职业倦怠。“三公开”活动犹如一颗教改的火种,在课改的原野上星星燎原,它不仅照亮了教育教学的方向,同时也驱走了某种消极与冷漠。活动前,我校教师在工作上缺少动力,晋上高级职称成为最高目标,晋级后就停滞于荣誉的取得。活动中,全体老师目睹了校领导的开拓进取及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并在体验中激情燃烧。

12.观察日出日记 篇十二

泥鳅观察日记

放学回到家,妈妈送给我和小妹一份特殊的礼物:泥鳅。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两条泥鳅是妈妈去菜场买菜时一位阿姨给她的。我看中了那条大的,觉得它肥肥的身子很可爱。于是,不等妹妹开口,我便迫不及待地叫道:“我是哥哥,我就选这条泥鳅哥哥吧,你是妹妹,这条小点儿的泥鳅妹妹就归你养啦!”没想到妹妹竟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我找来一个瓶子,装进一些清水,便伸手去抓我那条大泥鳅,可是捉它可真不容易呀!明明已经摸到它了,不等我握紧,它就迅速地逃脱了,好一个身手敏捷的家伙!这可激起了我的斗志。于是,我决定要加快抓它的速度,可是,它的身子实在是太滑了,即使抓着它了一不注意它又从我的手指缝里溜走了。没办法,我只有双手并用,改变了战术,小心翼翼地去靠近它,并迅速地把它捧了起来,五指并拢,双手合起来围住它,不让它有逃脱的机会,终于把这机灵的家伙送进了我给它准备的“家”。

13.二年级日记观察日记 篇十三

小绿豆刚放到盆里的时候,还是小小的,连皮也没有破。用水往盆里一冲,小绿豆们就跳起舞来,欢快得很。

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得去看看我的小绿豆。一夜之间,小绿豆的皮变得邹邹的了,前面黑黑的地方鼓起了一个小包。我开心极了,期待着绿豆明天的变化更大、更快。

种下小绿豆已经二天了。它们已经有了尾巴,小尾巴大约有一厘米。它们的皮破了,露出白嫩嫩的小肚皮,摸一摸它就张着小嘴巴,对我笑呢!

小绿豆整整长了三天,它的肚子已经变大了,连衣服也撑破了。它的小尾巴长得很快,已经有三厘米了。我把脸盆拿起来一看,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底下的小豆芽须已经有四、五厘米长了!看着这些小绿豆,我开心极了,真想要亲一下这可爱的绿豆芽啊!

这已经有四天了,小绿豆芽开始疯狂生长,都已经比一根手指长了。小小的叶子已经冒了出来,豆子的身体也变成红色的了。

14.观察日出日记 篇十四

1874年莫奈和一群青年画家在展览中展出《日出·印象》, 有人嘲讽以莫奈为首的青年画家为“印象派”, 于是这群年轻画家就以“印象派”来作为自己的绘画风格。195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欣逢十周年国庆, 人民大会堂竣工在即, 中共中央决定在二楼的宴会厅悬挂一幅以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雪》为立意的中国画巨作, 并选定由金陵傅抱石和岭南关山月联袂创作完成, 《江山如此多娇》成功地以传统中国画的形式, 通过对中华大地宽广辽阔的地域形象的描绘, 表达了新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现代风貌。都是红日映射下的景色, 一幅是西方油画, 一幅是东方的中国山水画, 两者都是画家匠心独运的杰作, 两幅画在中西方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独特的绘画语言

《日出·印象》 (图1) 是1873 年莫奈于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油画, 是莫奈的印象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 它标志着印象派绘画的诞生, 并且快速地被世人所认可, 深深地影响了很多画派。《江山如此多娇》 (图2) 是1959 年傅抱石和关山月在北京新建的人民大会堂所绘的巨幅山水画, 是以毛泽东主席所作的诗词《沁园春·雪》的意境所创作的绘画。毛泽东主席亲自为绘画题句“江山如此多娇”, 绘画主要围绕诗词里的“娇”进行创作。

《日出·印象》和《江山如此多娇》都是绘画了大海、日出。前者是描绘了画家对自己家乡海景日出时出海的一种印象, 在画面中, 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 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映射在海面上, 此时, 天空、海水、建筑在画家轻松的画笔中融合为一体, 能感受到海面上的雾气还在空气中流动, 整个画面都笼罩在灰色调中。后者则是关山月和傅抱石先生根据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所作的画, 春夏秋冬的四个季节, 整幅画在一轮红日的照耀下显得生机盎然, 笼罩在红光下, 真应召了“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前景右角是采用青绿山水重彩画的高山下几棵苍劲的松树, 左角是用墨笔画的长城、高山直到平原, 远处则是大片的云海笼罩着雪山, 右上角是一轮冲破了天空的红日。画面左上角题了毛泽东主席的“江山如此多娇”六个字, 在远处日出的照耀下, 天空被染红了, 整个画面表现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风貌, 近景是江南青绿山川、苍松翠石, 远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通过大海的绘画, 表现了祖国的博大胸怀和对祖国的热爱。

三、对色彩的追求

两幅作品都是在表现画家真实感受, 所绘画的素材都是自己经过加工后而绘画的物体, 在《日出·印象》中的大海是用红色、蓝色、黄色等多种颜色组合, 在海面上还有未调合的橙色, 天空在一轮红日照耀下, 距离太阳不同的天空呈现不同的颜色, 画家的观察之敏锐, 自然中有太多的色彩值得我们去感受。他专注于每一个细微的光色变化, 他的绘画中都有一种超乎想象的灵动性, 散发着色彩的生命力, 莫奈的感受就是眼睛, 他用颜色来带领着人们进入他的绘画。

在《江山如此多娇》中, 画面上描绘的是根据江山如此多娇中的“娇”来创作的, 它描绘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实物, 这也正是中国山水画的特征, 画面上青绿山水、翠绿色的苍松、万里长城、高山平原、长江大海都是作者的素材, 为的也是营造祖国的宏伟壮丽的画境。画面上海水也被日出给染红了, 天空中都是红色的光芒, 象征着祖国的昌盛。在中西结合中, 这幅画成功地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对意境的追求

《日出·印象》和《江山如此多娇》两幅画都是着力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 前者是画家用油画笔以速写的方式快速捕捉日出时的感受, 而不是直接描绘海水风景, 画家根据自己的感受绘画的是印象中的日出, 后者则是画家根据已经定好的意境来表现绘画。在题材方面, 前者画面中是画家根据当时阿弗尔港口日出时所观察的感受, 在太阳刚跳出大海时, 画家迅速捕捉光的变化, 把自己的感受融汇到画中, 画面中一轮红通通的太阳缓缓升起, 终于冲破了平静的海面, 万物最终露出自己的面目, 在红日的照射下, 天空被染红了, 远处景物的倒影还映射在海面上, 在近处的海面上依稀还能看见三艘小船正行驶在海面上, 朝着远处的建筑物划去, 正意味着新的一天开始了, 那时32岁的莫奈正是用画笔表现着自己诗一般的梦境, 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深思, 万事万物都是有感情的, 画家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了自然中。

《江山如此多娇》是出自毛泽东《沁园春·雪》里的诗句。画家要用毛笔以山水画的形式把这首诗词里对祖国山河的歌颂表现出来, 于是经过两位画家苦心经营才用笔墨再现诗词的意境, 使诗情画意水乳交融, 产生出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这幅画已经冲破了传统的观念, 把江南春色、冰山雪岭和长江黄河都绘画在同一画面中, 画上, 你还能看到万里长城, 似乎这样的景色只有在航天飞机上遨游几天才能欣赏, 此时一览无余, 冲破时空, 对中国画家来说是大胆独创, 把形式和内容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正是他们在艺术上的成功, 这就是《江山如此多娇》的意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和艺术魅力所在。同时, 《江山如此多娇》也是按照传统山水理念进行创作的, 从整个山水画史的角度来看, 无论是哪个朝代, 都缺乏现代画家这种下意识地以完整而具体的江河山岳来指代江山之思。《江山如此多娇》一图体现的是20世纪中国新型文人迥异前人的山水情怀。

结语

通过《日出·印象》和《江山如此多娇》两幅图的比较研究, 对于了解中西方在相同的素材运用不同的材料表现画家内在心理的不同感受是很有意义的。前者是画家瞬间的场景感受, 是内心瞬间迸发的激情流露。后者是画家根据题意和自己的艺术修养所表达的产物。可见, 中西方画家对同样的日出, 以不同的感受表达其意义, 这对于更细致地研究中西方风景画是很有意义的。

摘要:通过《日出·印象》和《江山如此多娇》为研究对象, 分析两幅图独特的绘画语言, 从色彩方面比较风景绘画中印象派绘画和命题性中国画各自追求的不同意境。

关键词:日出·印象,江山如此多娇,绘画语言,色彩,意境

参考文献

[1]米景扬.揭秘《江山如此多娇》创作内幕[J].世纪, 2014 (2) .

[2]陈俊宇.江山如此多娇--试论关山月建国初期山水画艺术的发展趋向[J].美术学报, 2012 (6) .

[3]孙国维.国画《江山如此多娇》诞生记[J].公关世界, 2004 (7) .

[4]任承达.莫奈和印象主义绘画[J].阴山学刊, 2002 (1) .

[5]李洁, 张继荣.论《日出·印象》与莫奈[J].美术界, 2010 (6) .

15.让学生喜欢写观察日记 篇十五

关键词: 观察日记    指导方法    兴趣激发

我在小学四年级的—个班搞观察日记训练的实验,坚持天天写观察日记,上五年级时,坚持每周写两篇观察日记,至今,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写了几本日记,通过写日记,学生不但锻炼了观察事物和分辨事物的能力,初步养成了写观察日记的习惯,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开阔了思路,练熟了笔杆,端正了文风,写作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在进行观察日记训练的过程中,我体会到写观察日记贵在坚持,学生写观察日记,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从中获得好处。但是,要使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怎样才能使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真实体验写观察日记

有人认为,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学校,家庭,社会都有时代的浪花飞溅,都有新的生活在闪光,从总的看,这种说法是对的。但学生个人却不可能天天都碰上这样闪光的浪花,如果要求学生天天都写篇反映这种闪光的生活的日记,除了抄报纸和瞎编外,可真没办法。而且,这样的局面继续下去,必然使学生的观察日记难以坚持。要使学生的观察日记能够坚持写下去,首先要打破这种僵局,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真实体验写日记。要让学生写真实体验日记,就要将真实体验日记的样子给他们看,我从学生的日记中找出了一篇值得讨论的日记读给学生听,学生听了这篇日记,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震动,经过讨论,大家统一了看法,认为这篇日记写的是真实的事,流露的是真实的感情,用的最自然朴实的语言,是—篇较好的日记。通过这次讨论,学生的思想初步得到解放,开始注意起周围发生的新鲜事物。教师鼓励学生写真实体验日记,学生写的是真情实感,是心里话,是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这样,写观察日记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学生写真实体验日记,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难免会提出异议,这正反映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已进一步提高了,是值得高兴的。当然,学生在观察日记中也会把某些支流当主流,现象当本质加以反映,这样,教师正好从中了解学生的思想,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这有什么不好呢?

二、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学生在写观察日记时,常常写不具体,—篇观察日记,往佳写不到六、七行就没话说了,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不懂得观察事物,观察事物,最要紧的一条就在于抓住事物的主要转征,这对小学生来说是件困难的事。学生容易满足于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观察,而不善于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写起观察日记来往往抓不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比较准确地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呢?我教给学生的方法是,观察的时候不但要仔仔细细地看,而且要认真地思索。看,往往只能了解到一些现象,而思索,却能把这些现象联系起来,从中抓往事物的最主要特征,达到观察事物的目的。一个学生在一篇日记中写到兔子吃草的事情,写得很不具体,我把他叫来问他是不是亲眼看到兔子是怎样吃草的,我说:“你为什么不把这情况具体写出来?”我要他注意观察兔子的外形,行动特点,吃草之前的情景,并从这些现象之中找出兔子的主要特性,几周后,他真的交来了一篇写兔子吃草的经过的日记,这篇日记写了三百来字,由于观察得比较细致,又抓住了兔子的特性,因此写得具体、生动、逼真,学生对自己班上的好文章往往感到特别亲切,容易从中受到启发,我在班上讲评了这篇日记,又请习作者介绍了前后两篇观察日记的写作经验教训,学生的反响很强烈,在如何抓往事物的特征进行仔细观察和具体记叙的问题上受到很大的启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写观察日记的实践中逐步提高,他们尝到了仔细观察事物的甜头——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便被激发了。

三、丰富学生的词汇,使学生有词可写

随着观察能力的逐步提高,大部分学生的观察日记越写内容越丰富,天文地理,风土人情,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各种社会现象,各种人物形象,各种有趣的事,都成了他们观察的对象和写作的材料。但是,部分学生的观察日记仍写不具体,原因何在?分析原来这部分学生语文基础特别差,掌握的词汇不多,甚至连许多普通事物的名称和日常用语都写不出来,词汇是语言的材料,也是观察和思维的基础,词汇贫乏,写作时就常常感到没词好形容。看来不补一补这方面的功课是不行的,我除了在阅读课上注意词语教学外,还发动学生搜集,积累各种名词、动词、形容词,在课堂上交流、整理,丰富学生的词汇。学生对各种声响不会做形象的描写,就帮助他们搜集、整理描写各种声音的象声词,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学生搜集、整理了—大批各种类型的词语。在指导学生积累词汇的同时,我鼓励学生在观察日记中大胆使用这些词汇,不要怕用错,要在使用中加深理解,由于这样不断积累,学生掌握的词汇逐渐丰富了,写起日记就较顺手了。

四、重视讲评,以鼓励为主,使学生对观察日记长保浓厚的兴趣

16.观察日记(观察橘子) 篇十六

11月1日

星期三

今天,老师带了几个桔子让我们观察桔子。桔子圆圆的、扁扁的,像小巧玲珑的南瓜,又像汽车的轮胎。桔子的外皮是桔黄色的,像桔子宝宝的皮衣裳。仔细瞧,滑滑的桔皮上有许多密密麻麻的小黑点,这是桔子宝宝用来呼吸的。摸一摸,好滑啊,也好舒服呀!捏一捏,还软软的,像有弹性的弹力球呢!不小心弄破了它的外皮,一阵清香扑鼻而来,让我口水直流。桔子皮顶上还有一个柄,就像桔子宝宝的一顶小帽子。

我们迫不及待地剥开桔子的外皮,桔子香味弥漫了整个教室,我觉得桔子的外皮香极了。桔黄色的桔子像桔色的汽车的车轮,一片片的桔瓣像桔色的小船,又像桔黄色的香蕉。它们围坐在一起,好像很多小娃娃在做游戏。再剥开内皮,一颗颗果肉,晶莹透亮,美丽极了!吃上一口,酸溜溜的,甜滋滋的。

鲜美的桔子全身都是宝。桔子皮可以做药,晒干了还可以泡茶,桔子肉可以做饮料。

桔子是我的最爱,我最喜欢吃桔子了!

观察小金鱼

11月1日

星期三

我家养了三条小金鱼,它们的头是三角形的,眼睛黑黑的,像一个个小球,身子是红色的,上面布满闪闪发光的鳞片,尾巴是透明的,像薄薄的轻纱,也像剪刀。三条小金鱼在阳光的映照下,通身闪着光亮,五彩缤纷,像三团彩球在水中游荡。

每天,它们都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有时向左,有时向右,一会儿游到水上,一会儿游到水下,好像在玩游戏,尾巴轻轻一摆就飞快地游出很远。

它们的胆子很小。妈妈每次给它们喂食,它们就游到水下,只有觉得没人了才敢出来吃食。有一次,我用手在一条小金鱼前摆来摆去,可它却一动不动,咦,小金鱼怎么不动了,难道它死了吗?我不敢再往下想了。于是,我赶紧找来《十万个为什么》翻阅起来。原来,金鱼是“近视眼”,真是虚惊一场啊!

通过观察我还发现,它们排出的便便长长的,黑黑的,像小虫子一样。它们在游泳时总是张开嘴,鳃也在动。我就问妈妈,妈妈说:“它把水喝下,再用鳃把水里的氧气吸收到身体里,就完成呼吸了。” 你们说,我家的小金鱼有趣吗?

观察乌龟

11月1日

星期三

我有一只活泼、可爱的小乌龟。每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都会看看它。

它有着一双水灵灵的眼睛,眼里充满了生机,就像两颗钻石一样,头上花花绿绿的条纹,犹如一根根彩带,再看看腹部上面的条纹,略显粗些。背上披着的大盔甲,这可不是一般的壳,它十分坚硬,能很好的保护自己。瞧!还有短小的手、脚、尾巴,多么惹人喜爱。午餐时间到了,我拿着食物去喂小乌龟,它正在水里爬来爬去,甚至沿着玻璃缸边沿往上爬,一见我拿着食物,立马下去转来转去好像在说:“我要食物,我要食物。”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往缸里倒了些食物,这时它津津有味地吃着大餐,食物漂浮在水面上,一口一个,看到就吃,生怕有人跟它抢似的,不一会儿食物全部进了乌龟的肚子。吃完了午饭,就该活动活动了,我捧着缸到平地上,再轻轻地抓出小乌龟放到地面上,刚开始它不是很适应新环境,把身子缩进壳里。不一会儿,它探出了小脑袋打量了一下四周后,慢慢散起步来。后来,应该是熟悉了新环境,就开始调皮起来,东爬爬,西爬爬,四处乱闯。别说乌龟爬得慢,有时快起来时让你大吃一惊,有时还会藏起来,让我找得满头大汗。经过几次教训后,后来每次帮它找游戏场所时,都会经过慎重的选择。

这就是我的小乌龟,生气勃勃的小乌龟,它是我永远的好伙伴。

观察香蕉

11月1日

星期三

我喜欢吃香蕉。正好老师布置的回家作业是观察一样水果。晚上,我就观察起我的香蕉来。

我的这只香蕉很好看。它的皮是金黄金黄的,就像发光的金子,形状就像是一个弯弯的月亮,也像一艘弯弯的小船儿。我闻了一下香蕉的味道,它发出一股浓浓的特有的香味。

小心翼翼地把香蕉皮从上至下撕开,撕到一半,淡黄柔嫩的果肉便呈现在我的眼前了。看到了新鲜的果肉,嘴巴里直流口水,我忍不住轻轻地咬了一口那鲜嫩的果肉,甜丝丝、软绵绵的,真是好吃极了!我越吃越想吃,恨不得一口把这个香蕉吞下去。很快地,我就把第一只香蕉吃掉了。

我又剥了一只香蕉。我把第二只香蕉的皮整个人剥掉了,横放在盘子里。把香蕉端到了月光下,瞧,那岂不更像一个弯弯的月亮了吗?

17.观察日出日记 篇十七

因此, 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对有特点的文字产生直觉的敏锐性, 将文字信息还原成人、事、物的敏捷性, 情感和思维活动的主动性和持续性。要达到这三个目标, 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心理活动处在兴奋状态, 对学生的注意力、联想和想象力、情感积淀、思维品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组织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围绕以上三个目标提出要求, 进行指导和点拨, 减少训练的盲目性, 提高训练效率。

一、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对于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的语感尤为重要。培养语感可从朗读入手, 先训练学生进行有声朗读, 在朗读时注意从语气、语调、停顿等方面进行指导。通过朗读, 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力, 增强其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朗读可以使其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中的艺术形象, 受到相应的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通过朗读, 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记忆力, 提升学生的语言情趣, 促进学生的语感生成。这是培养学生阅读敏锐感的基础。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文质兼美, 都很适合朗读, 因此要利用好教材。从朗读的方式看, 课堂上的朗读训练, 可以是语文教师的范读, 也可以是学生的个别朗读、小组朗读、全班齐读;从朗读的方法看, 课堂上的朗读训练, 可以是照本朗读, 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读。这些方式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例如, 对《春》这样的优美散文, 可让学生先听朗读录音, 再自由读, 然后小组内合作朗读, 最后全班齐读。通过多种朗读形式的转换, 学生不但培养了语感, 读出了对春的热爱之情, 也学会了对春中景物的描写方法。

二、对有特色的文字产生敏锐的直觉

好的作品, 或全篇或局部, 总会存在有特色的文字。如:“这潭犹如一面明镜, 清澈透亮, 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 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 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潭水的清和山中景色的优美。“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向上, 向上, 向上, 欲与天公试比高, 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 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在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中, 先生用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写净植、挺立的荷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感受。像这些特色鲜明的文字很容易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刺激, 阅读时, 即使不能立刻准确把握文字的意蕴, 也能注意到这类文字的与众不同, 意识到这些文字需要涵咏, 倘若视而不见, 就意味着对语言缺乏敏锐的直觉, 而这种问题在中学生中是很常见的。

自古以来, 许多名篇佳作之所以脍炙人口、长久流传, 大都与文字表达的独特魅力不无关系。如《木兰诗》中使用的大量的铺排手法, 不但使事件的表述如行云流水, 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且扩大了诗句的容量, 增强了语句的表现力。“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这段文字不能机械地理解成分别在四个市场买了四样东西, 而是它使用了铺排的手法, 渲染了出征前准备工作的忙碌, 有力地烘托了木兰“愿替爷征”的心情 (与上文“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呼应) 。“朝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这铺叙了木兰奔赴战场的行程, 加点字的表现力极强, 时间词“朝 (旦) ”“暮”表现了行进速度之快, “不闻”“但闻”表现了留恋家乡的情绪与紧急的军情之间的矛盾。“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这铺叙了木兰归来时家人的反应, 渲染了家人团聚时的喜庆气氛。《木兰诗》运用铺排手法, 使文句顺口, 并且强化了读者对事件的印象, 所以极易记诵。教师在指导学生初读时就要让学生注意文字上的这种铺排的特色。

此外, 像“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的以炼字出名的诗句, 其文字表达的鲜明特色对读者的吸引力就不必多说了。

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在进入阅读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自己认为有特色的文字, 在阅读时作标注, 并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进行交流, 人人畅谈自己的理由。日积月累, 就可以养成学生对文章语言自觉注意的习惯, 从而提高语言感知的敏锐性。

三、敏捷地将文字还原为人、事、物

对语言敏锐的直觉固然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 但直觉往往是肤浅的, 它只是为深入品读提供良好的开端。它是起点, 而不是终点。要真正进入文章的境界, 还需要有还原能力。还原的敏捷度, 取决于读者的联想、想象产生的速度及丰富程度。如果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处在高度的活跃状态, 那么他在接受文字刺激时, 就能及时地调动大脑储存的经验, 在脑海里浮现出人物的音容状貌、景物画面和场面, 伴随阅读过程在脑海中随机地演绎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去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品味这段文字时, 感受敏锐的读者应该会立即在脑海中浮现出父亲艰难地过铁道、爬月台的画面, 鼻子不禁为之一酸, 为父亲无言的爱所感动。

还原的过程, 也就是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过程。还原是否敏捷取决于联想和想象的速度, 而联想和想象的速度既与文字自身的特点有关, 也与读者的心理机制有关。我们试着将上文中引述的《背影》中的一段话, 作一下改写:

我看到父亲黑色的背影, 他先穿过铁道, 再爬那边的月台, 走向卖橘子的地方。

描写去掉了, 文字失去了形象性, 读者只知道父亲为“我”去买橘子, 却不知道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过程是那么不易, 因此对父爱的体会就没有原来那样的深刻。

学生快速联想与快速想象的心理机制有待教师用有效的方法加以建构。上述通过将形象的文字改为抽象的文字来比较二者的优劣, 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训练方法。比较中可以凸显文章语言的形象化特点, 增加语言对读者大脑的刺激强度, 激发联想和想象。在比较中感受语言的形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文章所写的人、物、景描画出来;学生初读文章时, 就要求其能马上复述情节, 都是比较有效的训练快速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关键是要有训练学生语言敏感性的意识。

四、情感和思维活动的主动性和持续性

体会景物中所包含的感情尚不十分困难, 体会叙述的文字中所蕴涵的感情和哲理, 则更需要读者细腻的触觉和缜密的思维, 因为叙述的文字不像描写的文字那样有鲜明的形象特点, 且不易引起读者注意。“10岁, 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身边的阿姨唤我快看快看, 我却固执地扭转头去, 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 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

这段文字中, 大多数学生只注意到一个孩子的执拗, 却没有注意到作者那时在心中就为自己订下了一个宏伟的目标———考取北大。可见, 对文字产生敏感度, 需要多种因素———生活常识、情感积淀、主动质疑……

总之, 阅读活动中的敏锐感问题, 既是阅读习惯的问题, 也是阅读心理的问题。训练学生的阅读敏锐感, 就是通过阅读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训练其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 培养其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也就是全面建构学生的阅读心理。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A].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上) [C].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2]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与方法[J].语文学习, 1990 (10) .

[3]尹晓予.培养学生语感的几种方法[J].焦作大学学报, 2005 (2) .

[4]陈登元.浅谈新课标下语感能力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5 (3) .

18.观察日记的写作指导及习作评点 篇十八

本次习作要求写一则观察日记,要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写自己最想写的,写出自己在观察中的新发现。写完后跟同学交流,比一比谁写得好。

【互动空间】

小豆豆:老师,这次要求写观察日记。可是我不知道观察什么呀?

老师:其实,很多同学和你有同样的困惑。应该观察什么呢?你周围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很多事物都值得你去认真观察。比如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太阳、月亮、星辰的变化,虫、鱼、树木、花朵的特点,身边的老师、同学、家人的衣着、外貌和举止……这些都是可以观察的。特别是这次要观察的事物,可以完全根据你的喜好来决定。只要你最喜欢,你觉得最有话说的事物,都可以进行观察,然后把它写出来。

小豆豆:我明白了。我要选自己最喜欢的事物去观察。可是我对哪样东西观察都不细致,介绍起来总觉得没话说,写出日记来总是干巴巴的。我该怎样去观察才细致,怎样才能写起来有话说呢?

老师:曹文轩老师告诉我们说:“如果你不凝视,你将什么也看不见,这个世界对于你来说等于零。”观察要做到细致,就要学会凝视。怎样凝视呢?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用多种感官多方面去仔细感知,比如要用眼睛去看,看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变化;要用耳朵去听,听发出的声音以及变化;用鼻子去闻气味、用手去触摸事物的表面,看看有什么感觉,等等,还要注意事物在一段时间内发生变化的情况。通过多种感官、多方面的观察,对事物的认识就细致了,介绍起来也就有话可说了。

小豆豆:我明白了,我选自己最喜欢的事物,运用多种感官仔细观察后,就有话可说了。那我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原原本本地写出来,是不是就能写出好日记了呢?

老师:呵呵,经过仔细观察,就能有话可说了,但还不能说这次习作就算成功了。因为你选准了观察对象,仔细观察后,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写了,也能写细致了,但是要把事物的特点介绍清楚,除了认真观察外,还要学会用脑联想。观察时要让脑子动起来,把你看到的,跟以前经历过的或者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写,突出所写事物的特点,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啊!

小豆豆:我明白了,细心观察,用脑联想,内容就能写具体了。除了内容以外,我还应该注意什么呢?

老师:这次要写的是观察日记,所以一定要按照日记的格式要求来写,第一行写上年、月、日、星期几以及天气情况哦!

【精彩片段一】

雪一片一片地飘落,一片比一片大,一片比一片白。雪花在我眼里,逐渐变成了棉花、鹅毛和一只只银色的蝴蝶。置身其间,仿佛在仙境一般。

【微评点】

小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准确地描绘出雪花纷纷扬扬飘落的情形,真实而生动地写出了自己置身其中的感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精彩片段二】

现在我们看看叶子吧!这些成片的叶子堆在一起,从远处看,就像一片绿洲。走近一看,呀!瓜子形的叶片上还有许多黄色的小斑点呢,就像瓜子脸上长了许多小雀斑似的。再仔细看,上面还有着许多条纹。这些叶子非常娇嫩,好像一碰就会折断。

【微评点】

小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仔细观察,细致描绘了在不同距离,叶子的不同样子;比喻修辞的运用,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上一篇:节约减排倡议书下一篇:讲文明、树新风、崇四德、重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