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污染

2024-08-28

重金属污染(共14篇)(共14篇)

1.重金属污染 篇一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评价

摘要:分析土壤重金属监测数据,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综合评价当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并对当地土壤环境质量作出综合评价.作 者:邢志华 任灵芝 Xing Zhihua Ren Lingzhi 作者单位:廊坊市环境监测站,河北廊坊,065000期 刊: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 Journal:INSTRUMENTATION ANALYSIS MONITORING年,卷(期):2010,“”(2)分类号:X53关键词:土壤 重金属污染 综合评价

2.重金属污染 篇二

近年来,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峻, 严重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其中重金属元素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尤为严重, 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Pb、Cd、Hg、Cu及其复合污染最为突出。

当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对土壤-植物系统产生毒害和破坏作用, 特别是它们还能被作物富集吸收, 进入食物链, 具有损害人类健康的潜在危险。土壤中的重金属还可通过淋洗和径流等作用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对水环境造成潜在危害。因此, 近年来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重金属的污染研究主要集中于重金属来源, 污染现状, 污染特点及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土壤的修复等。

2.1 矿区重金属的来源。

矿产开采过程后的矿石, 冶炼矿石中产生的废渣、尾矿、废水、废液和废气, 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尤其是有毒元素的排放及泄漏, 废弃物的任意堆放, 使得废渣中的重金属物质淋溶下渗至土壤或挥发到大气, 造成对土壤的污染。

2.2 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目前, 世界各国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全世界平均每年排放Hg约1.5万t、Cu为340万t、Pb为500万t、Mn为1500万t、Ni为100万t。

我国的矿区土壤污染也不容乐观, 南京市6大功能区中, 矿冶区的综合污染指数为5.4, 位于6大功能区榜首。中国北方大城市的蔬菜基地和部分商品粮基地也存在着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

2.3 矿区的重金属污染特点及空间分布特征。

2.3.1 重金属污染特点。

1.重金属可迁移性差, 具有持久性, 隐蔽性, 不易降解等特点, 并可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危害人体健康。

2.科学的判断土壤中重金属总量虽然可以说明该土壤的污染状况, 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国内外的学者根据Tessler的方法把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为:可交换态、碳酸盐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硫化物态和残留态。

为此, 在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时, 不仅要分析土壤重金属总量, 更应重视其生物有效性部分所占的比例以及影响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2.3.2 重金属分布特征。

通常情况下, 采矿引起的土壤污染一般都呈表面富集。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随煤矸石堆放和风化淋溶时间长短而表现降低的总趋势。夏增禄等对北京地区重金属的研究表明:重金属进入土壤后, 不易向下迁移, 多集中分布在表层。丁中元的研究也表明:重金属主要分布在土壤耕作层, 尤以0cm~10cm的表层最高。

2.4 污染土壤的修复。

由于重金属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治理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防治重金属污染, 保护环境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重视。目前, 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主要有两种途径。 (1) 改变重金属的存在状态, 降低其活性, 使其钝化, 脱离食物链, 减小其毒性; (2) 利用特殊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 然后将该植物除去, 或用工程技术将重金属变为可溶态、游离态, 再经过淋洗, 然后收集淋洗液中的重金属, 从而达到回收、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双重目的。

植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对重金属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较廉价, 较易实施, 也较易为公众所接受。根据不同作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效应的特点, 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的不同, 有区别、有选择地种植作物, 有利于降低土壤重金属对农产品的污染, 使受污染的农田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3. 小结

重金属毒性大、污染严重, 可迁移性差, 不易将解, 其治理周期长。从源头做起, 尽量减少污染的产生, 加快对已污染土地的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应因地制宜, 根据污染情况、植物种类等选择治理方法。生物修复法是新兴的绿色生物技术, 在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上具有越来越广阔的前景。无论是从治理成本还是对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 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孙波.基于空间变异分析的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 22 (2) :248-251.

[2]李录久, 吴萍萍, 杨自保等.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6, 34 (13) :3136-3137.

[3]史贵涛, 陈振楼, 李海雯等.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与趋势[J].环境监测与管理技术, 2006, 18 (6) :9-12.

[4]周泽义.中国蔬菜重金属污染及控制[J].资源生态环境网络研究动态.1999, 10 (3) :21-27.

[5]吴新民, 李恋卿, 潘根兴.南京市不同功能区土壤中重金属Cu, Zn, Pb, Cd的污染特征[J].环境科学, 2003, 24 (3) :105-111.

[6]郑喜坤, 鲁安怀, 高翔等.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方法.生物交流博客, 2005.

[7]Tessler M.C"'ampbell P G C.Usson M.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 for the speciation of paniculate trace metal[M].Analy Chem, 1979.51.844-851.

[8]Sterckman T, Douay F, Proix N, et a1.Vertical distribution ofCd.Pb and Zn in soils near smelters in the North of France[J].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0 (1) :377-389.

[9]夏增禄, 李森照, 穆从如.北京地区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纵向分布和迁移[J].环境科学学报.1985, 5 (1) :105-112.

[10]丁中元.重金属在土壤-作物中分布规律研究[J].环境科学, 1996, 33 (1) :78-84

3.重金属污染何时休 篇三

新华刚2010年10月25日《河南6城市堆放52万吨铬渣数十年,致持久污染》一文指出,河南6处铬渣堆共计52万吨,其中最小的在新乡,2.84万吨,最大的在义马市,32.5万吨,义马的铬渣量占全省的67%。铬渣中含有致癌物铬酸钙和剧毒物六价铬,这些铬渣堆大多没有防雨、防渗措施,经过几十年的雨水冲淋、渗透,正一天天地成为持久损害地下水和农田的污染扩散源。

新华网2011年11月11日的文章《调查组专家解读蓬泶19-3油田溢油事故原因凋查结论》指出,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联合调查组在2011年11月11日公布的事故调查结果显示: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在蓬莱19-3油田生产作业过程中没有执行相关方案,事故定性为“重大海洋溢油污染责任事故”。

中广网2010年7月14日题为《紫命矿业渗漏污染,福建汀江渔民生计受损》的文章说,2010年7月3日,紫金矿业集团发生污水渗漏事故。福建汀江流域数百万斤鱼类死亡。当地政府虽然以平均每斤6块的价格收购渔民所有的鱼,基本能补偿渔民在鱼上的损失,但渔民的投资并没有得到补偿,同时汀江今后将禁止养鱼,不少断了生计的渔民对未来感到茫然。

央视《新闻1+1》2011年8月15日的节目《迷雾重重的“铬污染”》,报道了云南曲靖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5000多吨工业废料铬渣非法倾倒导致污染的事件。住在附近的兴隆村村民王建有说,村内每年至少有6至7人死于癌症,自己也是肺癌晚期,兴隆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死亡村”。村民怀疑这和附近的化工厂污染有关。

重金属污染困境

光明网2012年2月8日的文章《隐藏在广西龙江镉污染事件之下的原罪》指出,地处广西西北部的河池市被誉为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境内锡、锑、锌、铟、铅等矿产储量丰富,已探明有色金属40余种,储量价值700亿美元。这些矿藏大多伴生有砷、镉等重金属矿物。目前。河池有规模以上采选企业41家,规模以上冶炼加工企业31家,在全市亿元产值以上的42家企业中,有色金属企业就占了19家。有色金属带来大笔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有色金属的开采及冶炼对当地环境造成了包括土壤、水源在内不同程度的污染。

龙江镉污染事件在当地并非首发。2001年至今。河池已发生至少3起特大砷污染事故,其中2008年10月3日发生在河池市郊区的砷污染水源造成附近村民450人尿砷超标。此次镉污染事件中被怀疑为污染源企业的金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曾在官方2009年涉砷企业整治行动中收到过整改通知。

2006年河池市未完成减排任务,2008年被国家“区域限批”,暂停新项目审批。不过作为广西有色金属工业重要基地,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及加工业仍然是河池市工业经济和财税的重要增长点。

新华网2011年10月16日的文章《重金属污染危害“升级”》说,从频频发生的“血铅事件”到震惊全国的“镉米风波”,我国重金属污染警钟频频敲响。据了解,在湖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我国重金属污染正由大气、水体向土壤污染转移,土壤重金属污染已进入到集中多发期;同时,重金属污染出现了工业向农业转移、城区向农村转移、地表向地下转移、上游向下游转移,从水土污染到食品链转移。由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进入突发性、连锁性、区域性的爆发阶段。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6月4日发表文章《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中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称,中国目前重金属污染形势比较严峻。从环保部当天发布的《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看,一是地表水污染较重。虽然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年均浓度为4.9毫克/升,比2009年下降3.9%,比2005年下降31.9%,但是全國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其中,长江、珠江总体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二是农村环境相当严峻。中国环保方面城乡差距非常明显,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环境管理的基础也很薄弱,法规标准很不完善,监管能力严重不足。农村环保欠账过多,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村的污染排放已经占到了全国的“半壁江山”,其中COD(化学需氧量)占到了43%,总氮占到了57%,总磷占到了67%。

新华网2011年2月23日的文章《中国农地污染日益严重,官员看报告后称无力治理》指出,国土资源部称,中国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遭到重金属污染,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2009年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报告上的数据显示,我国1/6的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壤面积至少有2000万公顷。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称。食品中药物残留和重金属对我国食品安全的潜在影响巨大。其中,铅和镉污染问题突出,有36%的膳食铅摄入量超过安全限量,特别是皮蛋的含量比较高。国家疾控中心曾对1000余名0~6岁儿童铅中毒情况进行免费筛查、监测,结果显示,23.57%的儿童血铅水平超标。

重金属污染不仅仅威胁着企业周边的人群,这个“隐形杀手”还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我们的躯体。我们和我们的后代,正在承受牺牲环境、盲目发展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而且由于重金属污染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几乎无处可去、无路可逃。

重金属污染频现之因

《经济参考报》2011年10月14日发表的文章《土壤重金属污染加剧处集中多发期,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之祸》说到,我国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化工和矿山。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采矿业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加上科学技术落后、环保投入不足与意识不强、资源盲目开发,滥挖滥采使得云南、广西、湖南、四川、贵州等重金属主产区的土地被日渐污染。

而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重金属污染则来自于工厂。国内30多家环保组织联合发布的《2010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称,IT企业重金属污染居首。一项由原国家环保总局进行的土壤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遭重金属污染,且其中10%属严重超标。

农业、养殖业也成了重金属污染源。根据《湖南省洞庭湖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估报告》中对宁乡、益阳等6个研究区的镉输入土壤的途径分析:来自灌溉水的镉输入约为每亩0.013克,而来自磷肥的为每亩0.11克,镉输入后者比前者超过近10倍。

在一些小规模的养殖场,人们常常在猪、鸡等农畜的饲料中添加含砷制剂,因为这种重金属可以杀死猪体内的寄生虫,促进牲畜生长。这些牲畜的粪便又是农民乐于使用的有机肥料。当含砷的肥料被堆积入田时,肥料内的重金属就会悄无声息地潜入地下。并随着耕种传递到农作物中。人们吃掉了这些重金属污染的饲料喂养的猪,又吃掉了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种植出来的蔬菜和粮食,有些人甚至还喝着被重金属污染的

nlc202309030804

地下水,人体就这样被二度污染、甚至三度污染。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错误的“发展观”与“政绩观”阻碍着重金属污染防治。环境专家认为,与资金、技术上面临的难题相比,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关键更在于遏制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冲动。湖南省环保厅2010年6月通报显示,自2009年9月起。湖南省和衡阳市两级环保部门对耒阳市先后下发8次整改令。要求耒阳市对所属遥田镇多家存在严重重金属污染隐患的企业实施淘汰关闭,但8次整改均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检察日报》2012年2月9日发表题为《广西镉污染:需要检讨的还有环境法》的文章。文章指出,这起镉污染事件的发生,进一步暴露出我国目前已有的环境污染灾害风险防范制度的空白以及缺陷。仅以我国环境保护领域最具综合性与基本性的《环境保护法》为例,自1989年修订后,《环境保护法》已历经20余年未被修订。随着经济发展、环境形势的变化,这部法律的缺陷也日益显现,立法缺乏广度和高度,没有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思想和与时俱进的内容。比如对于公民参与,法律只原则性规定了公众享有检举权、控告权等,而环境知情权、环境请求权、公众监督权等都没有得到体现;缺乏对行政审批部门或监督管理人员的法律责任规定。这就纵容了一些地方政府遇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冲突时,往往采取牺牲环境换取GDP的发展。

重金属污染解决之道

中国网2011年4月13日的《重金属污染难降解,治理待突破须防治相结合》指出,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研究室副主任杨俊诚表示,土壤污染,必须防治结合,首先严把入口,完善监管,尽量杜绝污染源;再有就是治理,尽管当前针对重金属对土壤的治理很难,但还是有所突破的。

据了解,在湖南郴州、云南、广西等地开展产业化示范工作的“蜈蚣草”种植已经在被重金属污染、无法耕种的土地上取得了成效,因此“蜈蚣草”也被称为“土壤清洁工”。“蜈蚣草”吸收土壤中砷的能力相当于普通植物的20万倍,通过“蜈蚣草”的吸附、收割,3至5年内,被污染的土地就可“恢复健康”。

凤凰网2011年6月4日的题为《环保部称中国农村环保欠账过多,重金属污染频发》的文章指出,为了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从2008年开始,中央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獎促治”政策。3年来,中央财政共投入40亿元,带动地方的社会资金超过80亿元,一共整治了6600多个村庄,有2400万农民直接受益。未来5年内。环保部门还将制定全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推动畜禽污染防治条例和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力争在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垃圾处置、土壤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这5个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中新网2011年12月22日的文章《2012年中国将对重金属污染进行集中整治》指出,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21日在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表示,2012年将全力做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将对重点防控地区、行业和企业,进行集中治理。

周生贤表示,将加快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印发规划实施考核办法,对重点防控地区、行业和企业,进行集中治理。对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业、含铅蓄电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进行风险排查,妥善处理解决铬渣堆存等重金属污染历史遗留问题。严格落实各项防治要求,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一律停产整顿,直至关闭取缔。

据介绍,2011年,国务院批复《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控制目标,明确了重点防控地区、行业和企业。各省(区、市)已编制完成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环保部下发《关于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全面开展涉铅行业排查整治,首次将该行业所有企业的环境信息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目前,全国80%以上的铅蓄电池企业被关闭或处于停产中,整治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此外,环保部门还将开展化学品基础信息调查。加强化学品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与监督实施。强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二恶英排放总量控制试点。建立化学品责任终身追究制和全过程行政问责制,加快制定发布相关实施管理办法。继续抓好危险废物管理,规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加大进口废物的后期监管力度。

责编玉坤

4.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与修复 篇四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与修复

摘要: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阐述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危害情况,分析目前土壤和水体中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为重金属污染防治与修复提供参考.作 者:李战    李坤    LI Zhan    LI Kun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黑龙江大庆,163316 期 刊:现代农业科技   Journal: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2010, “”(16) 分类号:X53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    来源    危害    修复    土壤    水体   

5.秦淮河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 篇五

秦淮河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

通过对秦淮河底泥中6种重金属元素:铜(Cu)、铅(Pb)、锌(Zn)、铬(Cr)、镉(Cd)、镍(Ni)的含量分析,并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依次为:Pb>Cu>Cr>Zn>,Pb达到强污染;Cu为中-强度污染,Zn、Cr为中度污染,Cd、Ni未构成污染.总体上秦淮河底泥重金属污染表现为中度生态危害程度,其贡献因子为Pb和Cd两种元素.

作 者:吴晓霞 黄芳 陈昌云 WU Xiao-xia HUANG Fang CHEN Chang-yun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生物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71 刊 名: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25(6) 分类号:X524 关键词:秦淮河   底泥   重金属污染   地累积指数法   潜在生态风险  

6.重庆市蔬菜区重金属污染现状 篇六

本文通过对不同区域菜地大气污染物和灌溉水、土壤、蔬菜重金属平均含量比较发现,污染区大气污染物均大于清洁区;灌溉水和土壤重金属在不同区域差异不大;不同蔬菜品种重金属在不同区域表现不一致,叶莱类基本表现为污染区大于清洁区,说明叶菜类蔬菜重金属污染主要由大气污染引起.苋菜、莴笋重金属含量较高,说明富集重金属能力较强.蔬菜重金属含量同食品卫生限量标准比较表明超标蔬菜品种为苋菜、莴笋、葱子,超标重金属为Pb、Cd、Cr.同一蔬菜品种莴笋重金属Pb、Cd、Hg、As平均含量在污染点的下风向高于上风向,说明Pb、Cd、Hg、As与大气污染有直接关系.蔬菜重金属相关性分析表明Cr、Hg具有明显的协同和拮抗作用.

作 者:李其林 刘光德 魏朝富 黄昀 作者单位:李其林,刘光德,黄昀(重庆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重庆,400020)

魏朝富(西南农业大学,重庆,400716)

7.浅析污灌区重金属污染现状 篇七

随着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 我国的污水灌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从地理位置上看, 我国的污水灌溉农田主要分布着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北方一带, 尤其是黄、淮、辽、海几大流域, 大约站了全国污水灌溉总面积的十分之八。从农业利用特点上看, 这些污水灌溉区都属于水肥并重区。除此以外, 青藏高原以东和淮河、秦岭以南是我国污水灌溉区中的重肥污水灌溉区。

我国西北部黄土高原上有着面积广大的石灰性土壤 (包括山西省) 。该地区的农业土壤都比较贫瘠, 有机质含量低。合理地将生活污水进行农业资源化利用, 既可以解决其处置问题, 又可以使其成为改良、培肥中低产田的有机肥来源。因此, 通过研究生活及生产污水中重金属元素进入石灰性土壤后的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变化, 在施用量和连续使用的年限上为石灰性土壤合理利用生活及生产污水提供科学依据, 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等使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

重金属形态是指重金属的价态、化合态、结合态和结构态四个方面, 即某一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以某种离子或分子存在的实际形式。重金属会因形态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的环境行为和毒性。

当元素含量超过土壤的负荷能力时将对生物有一定的毒害作用。而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转化、迁移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和对植被的毒害程度, 除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含量有关外, 还与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哟哟很大的关系。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不同, 活性和毒性以及迁移特征也不同。污染重金属化合物的类型对其生态效应有着明显的影响。当土壤中所含化合物的类型不同时, 由于这些化合物本身的差异和土壤交互作用的不同, 因而产生的生物效应有可能不一样。因此, 单单测出土壤中重金属总的含量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自然和人为作用对土壤中重金属来源的贡献, 并反映重金属的生物毒性。

土壤中重金属是否富集可以通过重金属的总量分析给出, 但是总量分析不能说明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赋存状态和植物吸收情况的有效性, 且不能作为标准来评估它们对生物的影响。因为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的方式和联系不同, 所以导致形成了形态不同的重金属, 从而使金属的生物利用率和移动性受到了影响, 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毒性和活性。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处在不同能量状态下, 所以它们对生物的有效性和活性是不一样的。这种特性可以通过它们和植物体内的累积量来比较获得或者通过间接的毒性数据来进行评价。

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是受土壤类型、性质和生物类型以及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环境因素影响的。也就是说凡是会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分布的因素都会影响到生物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 交换态重金属是植物可吸收利用的主要形态, 而Cd比Ni、Pb、Cu、Zn等元素在更容易被吸收利用, 如果它因被植物吸收而减少, 便会从其他形态来进行补充。非残留态重金属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被植物所吸收利用, 但因土壤和重金属的种类而异。

影响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土壤类型性和土壤性质。一般情况下, 交换态重金属在越粘重的土壤中越低, 而残留态较高, 所以其生物有效性越低。用Sposito提取方法研究, 结果认为:对黑麦幼苗的吸收量贡献最大的是吸附态和交换态的Cd和Pb, 有机结合态下Cd、Pb是对植物潜在有效的形态。研究3种紫色土显示:在弱结合或者碳酸盐结合态Pb含量比较高的土壤中, 铅对水稻的影响大;交换态的Cb和Pb在石灰性土壤中对油菜干物的重影响最大;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是对油菜吸收Cd和Pb贡献最大的形态。土壤的PH值和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是密切相关的。大多数情况下, 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会随着PH值的降低而增加。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对重金属的毒性大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重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而使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降低了, 毒性也相应减小了, 但这只是暂时的, 因为有机结合态可以转化为变换态再次被植物吸收。

2重金属在土壤中的交互作用。土壤生态系统中一般会存在多种不同重金属污染物, 当发生复合污染时, 它们之间就会产生交互作用。所以, 当对样品进行生物毒性测试时, 元素间的交互作用比单一元素更具实际价值。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重金属间的交互作用在不同浓度下对植物吸收的影响是不同的。如Cd、Zn共存对植物吸收Cd、Zn均有影响, 高浓度Zn抑制Cd吸收, 高浓度Cd促进Zn吸收。同时不同植物类型下的重金属交互作用的表现也不相同。目前, 土壤中的重金属对生物有效性影响的研究及其在复合污染条件下的形态分析还处于初级阶段。林琦等研究发现, Cd-Pb复合使水稻根际、非根际交换态镉都有所增加, 并且随着铅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而有机结合态则相反。Cd和Pb共存比单因素存在的情况下的有机结合态Cd要低很多。

3根际环境和植物种类。重金属在非根际和根际环境中化学形态的含量和分布在植物根系分泌物的影响下是有所差异的。一般情况下, 根际活动可以活化重金属以促进其生物有效性。也有人认为根际可能存在使生物有效性降低的机制, (下转第73页) (上接第71页) 这种机制是由碳酸盐结合态和交换态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转化而成的。植物吸收主要影响根际土壤交换态Cu和碳酸盐结合态Cu和Zn的变化, 而Cd、Pb形态变化受到的影响并不大。研究不同蔬菜地中Cu、Zn累积差异很大。在相同情况下, 油菜地土壤中的Cu的累积低于生菜地土壤, 而生菜地土壤中Zn的累积低于油菜地。其中有机结合态Zn和有效态Cu贡献了主要力量。所以, 关于植物有效性和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关系研究结果目前还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已可得出交换态重金属最易被植物吸收, 且植物对重金属最敏感。原因在于除了连续提取方法有所不同外, 土壤的类型、基本理化性质和栽培作物的不同也很重要, 且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是一个复杂、综合的过程。

重金属在土壤中不易随水淋滤, 不能被微生物分解, 相反地生物体可以富集重金属, 造成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大量积累, 而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 除了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有关外, 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有很大关系, 重金属在土壤中不同的存在形态决定了重金属的迁移率和生物利用率, 从而使其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活性与毒性, 土壤中的碳酸盐结合态比较容易在土壤中随水溶液和根际分泌物的影响从而被植物吸收或迁移, 而PH的变化则比较容易造成队对碳酸盐结合态的影响, 城市生活污水PH值较易为酸性而使土壤PH值下降, 导致部分碳酸盐结合态重金属溶解出来进入可交换态, 从而增加了土壤重金属的毒性和活性。氧化还原电位的改变会影响金属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含量。有机结合态含量相对都较高, 这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有关。对重金属化学形态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分散富集过程, 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植物营养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对预测土壤中重金属的临界含量、生物有效性和生物毒性, 进而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污灌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现状, 及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关键词:污水灌溉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及其形态

参考文献

[1]莫争、王春霞、陈琴等, 重金属cu, Pb, zn, cr, Cd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和转化;

[2]孙敬亮、武文钧、赵瑞雪等, 重金属土壤污染及植物修复技术;

[3]符建荣, 土境中铅的积累及污染的农业防治;

[4]周泳, 铅在紫色土-水道体系中的植物效应及形态;

[5]许嘉琳、杨居荣等, 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金属;

[6]刘清、王子健等, 重金属形态与生物毒性及生物有效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7]林琦、郑春荣等, 根际环境中镉的形态转化;

[8]王学锋、杨艳琴等, 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形态分析和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

[9]陈有鑑、黄艺、曹军等, 玉米根际土壤中不同重金属的形态变化;

8.重金属污染土地该如何修复 篇八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赵其国

9月17日~18日,由中国生态修复网、中山大学、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广州市环境技术中心联合主办的“2015重金属污染治理峰会”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齐聚一堂,共同为新常态下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出谋划策。

“如此大规模高技术水平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峰会在国内尚属首次。”业内人士表示,峰会吸引了中科院院士、国内各大高校的专家教授、土壤修复企业的专业人员等,不仅规模大,而且会议上展示了我国目前在重金属修复领域最前沿技术,是重金属污染修复行业的一次盛会,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重金属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亟待加强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已经对食物安全和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峰会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赵其国的“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与治理对策”报告中拉开帷幕,他表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全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公顷,占18亿亩耕地的8%以上,每年直接减少粮食产量约1亿公斤。”赵其国提到,目前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明显,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这个污染数字正逐年呈上升趋势。”民以食为天,而粮食以土壤为依托,所以必须尽快启动污染耕地的修复工作。

赵其国还指出,我国工业企业场地、矿区及其周边土壤污染加剧,据统计,我国受采矿污染的土地面积达200余万公顷,并且每年仍以3.3~4.7万公顷的速度递增;高背景区土壤重金属超标,叠加污染突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流域性态势凸显;土壤新型重金属污染渐显。土壤重金属污染使生态与健康风险增大,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影响,导致土壤动物多样性显著降低,进一步加剧了食品安全问题。

“工矿企业粗放式增长,污水、尾矿渣和粉尘污染物排放,污水灌溉耕地、含重金属肥料,农药和污泥的普遍施用,地球化学异常及污染迁移扩散和法律法规缺失、监测不力等,是造成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原因。”对此,赵其国建议,要将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问题与水污染、大气雾霾等列为同等重要的问题摆到各级政府议事日程上来。同时,通过实施保护土壤资源、加强耕地建设、保护生态安全、制定科技战略、健全完善法制、突出区域特点等六大战略任务,构建我国土壤安全工程。

探索土壤修复最前沿技术

“重金属挥之不去,我们只能把它从一个地方弄到另一个地方。”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朱永官在峰会上,对重金属修复的技术问题进行了阐述。在他看来,中国重金属污染的关键词就是“移动性”,重金属的迁移最终可能进入到人体,并产生危害。

“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区域是城市污染场地、农田、矿区。”朱永官认为,对于不适合再生产农作物的土壤就需要修复和安全利用,矿区修复则要和生物综合利用结合在一起。“在解决重金属污染土壤问题时,要把合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化学、物理学都结合起来。”

农田:从修复到安全利用

在峰会上,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成为热点问题,学者们纷纷介绍了目前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的治理思路。

据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李永涛教授介绍,在农业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方面,以前是修复、现在是安全利用,这已经是一个共识。南京农业大学潘根兴教授的团队就做了类似的研究,在他们看来,边治理边生产的作物是安全的。他们的团队通过在稻田里施加生物质碳,使得稻米的镉降低了。“在南方稻田,这是一项既稳产又安全的技术。”潘根兴教授表示,在不影响产量的的前提下,可持续治理的科研基础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农田土壤污染修复不能耽误农时、改变农民的生产习惯。”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李芳柏提出了相同的看法,他认为,采用工程技术难以解决区域性稻田镉砷污染问题。必须从金属循环的理论入手,研制调控技术,为解决区域性农田重金属污染控制难题提供有效手段。

不过,李芳柏也指出,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目前面临着发展瓶颈。“哪项技术好?如何评价?目前尚无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技术导则、评价标准、验收标准。”这就导致了农田修复领域现有大量低技术门槛、小规模的企业,缺乏顶层设计,恶性竞争。

除了对土壤的修复之外,不少学者也试图从水稻选种等方面,解决重金属污染土地的种植问题。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叶志鸿教授通过试验发现,筛选和选用重金属低积累品种水稻,种植在中度至低度污染的稻田上,产出的稻米安全性还比较好。另外,通过对稻田水分进行处理,也可以降低水稻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只要田间适当控制水分,就可以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降低稻米里总汞和甲基汞的含量。”

矿区:不能仅作外科手术

“矿区废弃物污染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环境问题。”中山大学生态与进化学院束文圣教授,在其题为“重金属矿区废弃物的生态恢复”报告中强调。

“中国16.1%国土(19.4%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矿业废弃地则是重金属污染的最主要来源。”束文圣指出,中国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地区与人口密集区、粮食生产区、生态脆弱区高度重叠,矿山重金污染严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与人体健康。

“植被恢复是控制矿业废弃地重金属污染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束文圣表示,通过30年的探索,植被修复技术目前已经从理论走向了现实。其团队通过永平铜矿护驾山、凡口等8个矿区废弃地的修复实践,验证了直接植被修复技术能够解决极端酸性与重金属污染的矿业废弃地建立稳定植被的难题,并有效控制了酸化的发生与重金属污染的扩散,具有经济、有效的特点。

中国矿业大学胡振琪教授则提出了矿山重金属污染防治四大战略,即污染监测诊断与监管战略、源头控制与治理战略、采矿—修复(复垦)一体化战略、差别化治理战略。

“生态修复不是靠生态修复学家或生态修复卓越工程师可以独立完成的工作,就像医学中的内科医生,只有共同协作才能保证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提到矿山修复工作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如果把内科医生称为“家”的话(生态修复学家),那么外科医生就是“匠”(生态修复卓越工程师)。”

“如果仅作外科手术,不进行总结提炼提高,那他就是一个会耕地的农夫、会做木火的工匠,永远成不了生态修复的巧匠。”对此,白中科呼吁,生态修复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需要从生命共同体的角度不懈的坚持与努力。通过生态修复学家和生态修复卓越工程师相辅相成更有效地解决生态修复问题,定能治好土壤的疑难杂症。

场地:完善再开发利用管理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重污染企业逐渐退出市场,然而企业留下来的污染土地该如何处置?这个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此次峰会上,广州市环境技术中心章生健主任的“广州市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管理探索与思考”报告也提到,从他们的调查研究来看,城市污染场地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部分企业建厂时间较长,因历史原因早期环保工作未被重视,造成遗留污染问题突出;业主对场地环境调查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对场地调查经费和时间的投入严重不足,每每造成“欲速不达”的结果;场地调查工作没有按照技术导则和规范的要求开展,甚至将场地调查等同于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往往导致编制技术方案、修复方案出现偏差。

“目前,国家和省内尚未设置从业准入门槛,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技术服务市场存在鱼龙混杂、恶性竞争等问题,对场地调查和修复工作的有序开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章生健认为,面对这些问题,必须争取早日出台工业企业污染场地再开发利用的管理办法和分级管理技术指引等,同时制定配套的技术规范,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管理体系。而且要严把场地调查报告、修复方案和修复验收三个备案关。

9.重金属污染 篇九

室内环保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人一生中三分之二时间在此度过;现代人生活和工作在室内环境中的时间已达到全天的80%~90%,因此室内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那么我们看看室内的污染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呢?

表现1清晨起床时,感到憋闷、恶心、甚至头晕目眩;表现2家里人经常容易患感冒;表现3虽然不吸烟,也很少接触吸烟环境,但是经常感到噪子不舒服,有异物感,呼吸不畅;表现4家里小孩常咳嗽、打喷嚏、免疫力下降;表现5家人共有一种疾病,而且离开这个环境后,症状就有明显变化和好转;表现6新婚夫妇长时间不怀孕,查不出原因;表现7孕妇在正常怀孕情况下发现胎儿畸形;表现8装修的家庭有刺眼、刺鼻等刺激性异味,而且超过一年仍然气味不散。等等

不要小看这些问题,它会给你的家庭带来无休止的麻烦和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治理呢?

10.重金属污染 篇十

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分别从植物修复的类型、超富集植物的.筛选、超富集植物吸收富集重金属的生理和分子学机制等方面对国内外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作 者:王学礼 马祥庆 WANG Xue-li MA Xiang-qing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刊 名:亚热带农业研究英文刊名:SUBTROPICAL AGRICULTURE RESEARCH年,卷(期):4(1)分类号:X53关键词:重金属污染 植物修复 超富集植物

11.重金属污染 海洋不能承受之重 篇十一

另据《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11年,由长江、珠江、黄河和闽江等入海河流排海的重金属总量大约为4.43万吨,砷总量为3500吨。其中,长江和珠江这两个入海口2012年排放入海的重金属总量近4万吨,砷为3241吨,分别占全国入海口排放总量的90%和92.6%。长江和珠江入海口排放量高,一方面是因为这两个入海口本身径流量较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最具活力的两大经济区,遍布在这两个区域的现代化工业企业排放了大量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

尽管有关部门也加强了保护工作;但是,我国近岸海域污染总体形势仍然严峻。污染海域相对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密度较大的海湾沿岸和主要河流的入海口附近,如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重金属。

不单我国如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污染物如营养盐、重金属、油类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流入世界各沿海国的近海海域,全球海洋污染日益加剧。面对如此大的环境压力,世界各国均针对海洋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并采取了应对措施。我们这篇文章重点谈的就是海洋重金属问题。

海洋重金属污染从何而来

不管你喜欢与否,重金属元素无处不在。重金属是地球的自然组成部分,对于生命,它们有的不可或缺,有的则全无用处。在工业生产中,几乎所有的重金属都大有用处,这正是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根源。

与可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不同,重金属在大自然中循环不灭。岩石风化、尘土飞扬、火山喷发、百川到海——重金属借由着这些过程从陆地进入海洋。重金属不会在表层海水中久留,它们吸附在颗粒物上,随之沉入底泥。底泥层层覆盖,经过漫长的岁月,最终又变成岩石,将重金属再次禁锢其中。然而,人类的活动搅乱了大自然慢条斯理的不息循环。

矿石开采,金属冶炼,金属产品的生产、使用及废弃,人类的这些活动都在向环境中释放重金属。这大大提高了重金属在环境中的流通量,及其在水体、土壤、空气等各介质中的浓度。虽然在海啸、地震、台风之类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显得极为渺小;但是人类排放重金属的能力,已经可以和大自然比肩,甚至远远超过大自然。更糟糕的是,重金属污染物并不是均匀地分散在海洋里,而是集中在近岸海域——这正是人类聚居、进行渔业生产的地方。工业革命之后,海洋生态系统感受到了人类污染所造成的巨大压力。

人类排放的重金属,有的经由大气输送进入海洋。例如,煤燃烧产生细小的颗粒漂浮在空气中,它们可以携带着重金属长途跋涉,最终沉降入近海甚至是远洋。然而,近海的重金属主要还是来自河流的输送以及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直接排放入海。对于某一片具体海域而言,一个工厂,一个排污口,都有可能是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水俣湾汞污染事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事例。

日本水俣市一家叫“窒素”的塑料工厂用汞作为催化剂生产乙醛,反应中生成副产物甲基汞。甲基汞随废水被排入水俣湾,然后被鱼虾、贝类吸收富集。这些被污染的海鲜上了浑不知情的当地人的餐桌,结果导致至少2265人中毒,其中1784人丧生。这起震惊世界的生态灾难让人们意识到,倾倒入海的重金属不仅会破坏生态系统,还会经由食物链危害到人类自身。

海洋重金属污染不可忽视

重金属污染与其他有机化合物的污染不同。不少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自然界本身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净化,使有害性降低或解除。重金属则具有富集性,很难在环境中降解。随废水排出的重金属,即使浓度非常小,也可以在藻类和底泥中积累,被鱼和贝类体表吸附,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引起海洋生物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导致生物生长缓慢,发展异常,降低胚胎、幼体及成体的存活率,甚至引发敏感物种的灭绝,进而导致生态退化。

重金属污染问题是对生态系统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威胁公害。重金属通过食物链的富集和放大作用,最终会在人体内大量蓄积,破坏人体正常的生理代谢活动,损害人体健康。

汞被水生生物食用后在体内转化成甲基汞,这种物质通过鱼虾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后,会破坏脑组织血管,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中毒症状,如手、足、唇麻木和赤痛、语言失常、听觉失灵等脑动脉硬化症患者的典型症状;甲基汞还可导致流产、畸形胎和先天性痴呆儿等,毒性极大。

生物体摄入的铅会与多种酶结合,从而干扰有机体多方面的生理活动,并对全身脏器产生危害。最主要是对神经系统、肾脏、造血系统和血管等的影响。铅中毒表现为贫血、腹痛、高血压等。低剂量的铅接触可以对人体的红细胞、肾脏、免疫系统、骨髓和中枢神经的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而所有这些影响发生前都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铅中毒会影响婴幼儿最初站立、行走和说话的年龄,也可能引起孩子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理解力降低及学习困难等。孕妇在怀孕期间不慎铅中毒,会造成流产、死胎或出生的婴儿畸形。铅穿透至脑,可直接抑制生长激素分泌,引起孩子身材矮小、性早熟、肥胖等。

镉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由于工农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镉被人体吸收后,在体内会选择性地蓄积在肝、肾之中引起病变,造成贫血和新陈代谢不良。环境中的镉不能生物降解,而其在人体内的生物半衰期长达10~30年,为已知的最易在人体内蓄积的有毒物质。其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动脉硬化、肾萎缩或慢性球体肾炎等。此外,摄入过多的镉,可使镉进入骨质取代部分钙,引起骨骼软化和变形,严重者引起自然骨折而死亡。日本曾对一位“骨痛病”死者进行解剖,发现其全身竟有122处骨折。身长缩短30厘米,骨灰中镉含量比对照者高出150多倍。此外,镉还有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以及引起高血压、肺气肿等。

铬是一种危险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重金属物质;由于它的强氧化性,对皮肤、黏膜都有剧烈的腐蚀性。此外,进入动物体内的铬会将正铁血红蛋白氧化成为高铁血红蛋白,导致其无法正常地携带氧;过量的铬还会使核酸和核蛋白等沉淀变性,丧失活性。

砷元素及其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环境中。有毒性的主要是砷的化合物,其中三氧化二砷即砒霜是剧毒物。砷在人体内的毒性作用主要是与细胞中的酶结合,使许多酶失活,造成代谢障碍。皮肤色素高度沉着和皮肤高度角化,发生龟裂性溃疡是砷中毒的另外一个特点。急性砷中毒若抢救不及时即造成死亡。

铜是生物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仅次于铁和锌。过量的铜对生物体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可导致铜中毒。最近的研究认为,肝癌的死亡率与环境中的铜含量呈正相关。另外,铜代谢的紊乱可产生大脑和脑干部位的病变。

此外,水体重金属有利或有害不仅取决于该金属的种类、理化性质,还取决于金属的浓度及其存在的价态和形态。即使有益的重金属元素浓度超过某一数值,也会有剧烈的毒性,使动植物中毒甚至死亡。金属的有机化合物(如有机汞、有机铅、有机砷、有机锡等)比相应的金属无机化合物毒性要强得多,可溶态的金属又比颗粒态金属的毒性要大。

海洋重金属污染是否越来越严重了

现今,海鲜重金属超标的新闻经常见诸报端,让人感觉海洋重金属污染似乎正在变得日益严重。与三四十年前相比,现在的重金属污染无疑严重了;然而,最近几年污染是否仍在加剧,根据公开的监测数据,我们难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一个看似合理的推理是,我国的经济总量在稳步增加,重金属的使用量和排放量相应增加,重金属污染当然会越来越严重。然而,这个推理并不一定成立,污染物的排放并非总是随经济增长而增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可以切断经济发展和污染排放之间的纽带。不久前,美国密歇根大学和我国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学者在《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在1992~2007年,中国GDP的单位增长所带来的水体重金属排放量逐渐减少。2007~2012年,重金属的排放量随着GDP的增长已经不增反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2003~2011年,全国排放的工业废水中铅、汞、镉、六价铬、砷的总量都呈现减少的趋势。

具体到海洋,情况又如何呢?海洋的重金属污染有的来自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直接入海排放,更多的来自河流的间接输送。近年来,直接排放的重金属得到了有效控制,排放量呈下降趋势,而河流输送的重金属量仍不见减少。

根据环保部近几年发布的《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随工业废水、综合污水直接排放入海的各种重金属总体在减少。在2007年之后,汞、六价铬、铅、镉的排放量都维持在1吨左右或更少。除了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海里的生活污水对重金属污染的贡献也不容忽视,然而,直到2011年,才有公开的相关监测数据:汞19千克,六价铬113千克,铅1276千克,镉46千克。其中生活污水的铅排放量最为严重,已经与工业废水和综合污水之和相当。

相比上述的直接入海排放,间接经由河流进入海洋的重金属数量要大得多——多出上百倍乃至数千倍(表1)。而且,近几年监测到的铅、铜的排放量还有上升的趋势。

除了分析比较历年的监测数据,还有一些较为“取巧”的方法来了解海洋重金属污染的趋势。前面提到,水中的重金属会随颗粒物沉入底泥中。各层底泥就像书页一样记录了水体当时的污染情况。如果钻取一个泥柱,分析各层的重金属含量,那就可以清楚地了解重金属污染的历史,甚至可以回溯到成百上千年前。有研究者于2000年从珠江口的几个取样点采集了柱状底泥样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虽然各个采样点的具体数据有所差别,但总体趋势类似:近100年,尤其是最近二三十年,底泥中铅和锌的浓度明显上升;铜和镍则没有这种上升趋势,一直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波动。

另一种取巧的方法则是利用珊瑚的生长特性:珊瑚虫分泌的钙质层层累积形成骨架,就像树的年轮一样留下了岁月痕迹。珊瑚骨架中的重金属含量和骨架形成之时的水体重金属浓度呈正相关。有研究者分析了广东大亚湾海域的珊瑚样品,这些样品为我们保留了约30年的记录:珊瑚骨架中锌的相对浓度稳步上升,在最近10~20年增速加快,浓度上升了3 ~5倍。

污染现状究竟如何

上述研究办法只是给了我们一种了解海洋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可能途径。那么,有没有针对性更强的研究成果呢?他们的结论又是怎样的?我们的海洋重金属污染情况到底是怎样的?

为对我国的海洋情况有一个综合全面的评价和认识,21 世纪初,我国开展了又一次规模大、时间长、项目多、内容丰富的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工作——“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简称“908专项”)。该专项涉及海域范围面积约占我国海洋总面积的20%。该项目被认为是对我国海洋情况迄今为止最客观、准确的一次调研,在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再有类似规模和强度的大型海洋环境研究,所以这个项目的数据对了解我国海洋状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该项目中,有相当多的研究内容是针对我国海洋,特别是近海重金属状况的,透过相关研究成果,人们可以对我国海洋重金属状况有一个全面而初步的了解。

“908 专项”分别对表层海水水体、生物体和沉积物中铜、铅、锌、镉、铬、汞、砷这7种重金属含量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和评价。调查时间为 2006~2007 年春、夏、秋、冬四季,采样层次为表层水样、海底沉积物及海洋生物体。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近海海水重金属含量表现为:各季7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值都符合一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不过,部分观测研究站点的铜、铅、锌、铬和汞超出一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但多数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只有部分观测研究站点的铅元素超标,只符合三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而所有调查观测研究站点的镉、砷都符合一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

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4个海区相比,铜、铅含量为渤海最高,南海次之,黄海最小;锌含量为渤海>南海>黄海>东海;镉、铬为渤海>黄海>南海>东海;汞为渤海>东海>黄海>南海;砷为东海>黄海>渤海>南海。

总的来看,渤海海水重金属含量位居 4个海区之首。

环境中的重金属状况反映到近海海洋生物体内,则表现为:除汞超标较严重的海区为黄海外,其他几种要素超标较严重的海区依然为渤海。

为什么是渤海

研究发现,我国近海海水中的铜、铅、锌、镉、铬、汞、砷7 项要素中,除了砷的含量为东海海区最高外,其他重金属要素均以渤海海区最高。海洋生物质量的 7 项重金属要素中,除汞外,其他要素超标较严重的海区也均为渤海。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以黄海最高,其次为渤海。这表明,我国近海海洋7 项要素的重金属污染,以渤海整体最为突出。

分析其原因,渤海虽然占我国4个海区总面积的1.6%,承受污水总量却占36%,固体污染物占47%。有报道称,目前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物中陆源入海污染物约占90%,其余来自沿海养殖污染、海上石油、天然气开发以及海上废物倾倒。

渤海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为河流径流输入和沿岸直接排污口排放重金属。尤其是前者应该是渤海海区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环渤海地区共有地级城市26座,沿岸有大小港口近百个,黄河、小清河、海河、滦河、辽河等40余条河水流入渤海。各省主要重金属入海径流有:辽宁省有双台子河和辽河;河北省有滦河、漳卫新河、抚宁人造河;山东省有黄河和小清河;天津市有海河和永定新河。

入海直排口排放污水虽然对整个海域污染的影响不大,但是对于直排口临近海域的危害相当大。国家海洋局的统计表明,渤海沿海地区排海点源共有259个,年入海污水量占全国排海污水总量的32%,各类污染物占全国入海污染物总量的47.7%。其中,渤海附近的一些重点企业通过直排方式对海域的重金属污染造成较大的影响。辽宁、天津、河北、山东几个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的排污口在每年国家海洋局监测调查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超标,严重的如2003年辽宁省的葫芦岛锌业股份有限公司排污口临近海域监测结果表明:海水质量为劣四类,重金属污染物汞、镉、铅、砷、铜、锌全部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此外,渤海是全球11个典型的半封闭海之一,水交换能力差,海水自净能力有限,更新周期长达15年。而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区相对比较开阔,水交换能力较好。这应该也是造成渤海海区海水重金属含量居四大海区之首的重要致因。

结语

目前,我国每年入海的重金属数量仍然不少,海洋重金属污染形势依旧严峻。如果及时采取科学的管理从源头减少污染,控制污染的扩散,给海洋生态环境以时间进行自我修复,局面犹可挽回。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的海洋重金属污染情况在空间分布上是极不均匀的,即使是在总体恶化的大背景下,仍有许多海域是清洁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受不同程度污染的近海海域面积为10.07万平方千米,其中严重污染的占4.78万平方千米,仍有4.24万平方千米较清洁的近海海域。

12.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 篇十二

目前,对重金属尚无严格的定义,常把密度大于4.5g/cm3的金属称为重金属。如:金、银、铜、铅、锌、镍、钴、铬、汞、镉等大约45种。从环境污染方面讲,重金属是指: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金属。这5种重金属对人体毒害最大,其原因是它们在水体中不能被分解,人饮用后毒性放大,与水中的其他毒素结合生成毒性更大的有机物。

重金属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主要通过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络合、胶体形成、吸附解析等一系列化学作用进行迁移转化,并参与和干扰各种环境化学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最终以一种或多种形态长期存留在环境中,造成永久性的潜在危害[1]。重金属对水生植物的毒害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细胞膜透性、物质代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它还会改变运动器官的细微结构,降低光合作用速率和酶的活性,使核酸组成发生变化,细胞体积缩小和生长受到抑制等。重金属含量超过规定的浓度限值,就会引起人的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神精错乱、关节疼痛、结石、癌症等;尤其对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细胞、脏器、皮肤、骨骼、神精破坏及为严重。

2 生物对水体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

2.1 近海植物的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方法是最为看好的一种方法。它是利用植物吸收污染物的量来判断污染程度,进而评价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作为一门新兴技术,由于它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景观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底泥沉积物的治理中,在近海污染修复方面也显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苏州市利用水生植物治理被污染的湖水,在岸上30~50m的范围内种植芦苇、莲藕或水草,在50m以外栽种香樟树、美人蕉或是柳树,同时投放鲢、鳙鱼等能吃藻类的鱼种。湖边浓密的植物对重金属不仅起到了过滤作用,而且像芦苇、水草、莲藕、美人蕉和柳树等植物的根茎可以很好地吸收并消化水中的污染物。进入湖泊的水变得清洁,使之恢复了自我净化的功能[2]。

海洋植物一般可分为3类,浮游植物、大型海藻、海洋种子植物共一万多种。目前在近海污染的植物修复中,研究应用最多的是大型海藻和红树植物。有研究发现红树植物对Pb、Hg、Ge、Cu、Zn等重金属有很好的吸附和固定作用,对某些放射性物质也具有吸收作用。它还可以有效地净化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所富集的重金属70%~90%都储存在不易被动物消耗的根和树干部分。利用红树植物净化海域重金属污染是一种投资少而可行性高的治理途径[3,4]。此外,近海的一些海藻对Cu、Ge、Pb、Ni、Mn等重金属也有一定的吸收积累作用。如三角褐指藻对Pb、Ni具有较高的耐受力;海篙子对As和Sr具有超富集能力,对Mn、Ni、Cu和Pb也有较强的富集能力;海带对As的富集作用也很强[5]。

2.2 海洋藻类的生物修复技术

海洋赤潮生物原甲藻及其藻壁多糖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可在30min内完成。研究表明,pH值是对其吸附作用影响较大的因素之一。适宜的pH值范围在5.0以上。

椭圆小球藻对Cu、Zn、Ni、Cr四种重金属的耐受性及富集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藻对Zn2+和Cr2+具有很高的耐受性和很好的去除效果[6]。对上述金属离子的吸附选择顺序为:Cu2+>Cr2+>Zn2+。小球藻吸附重金属离子的速度快,吸附容量大,其适宜的p H值为3.0~5.0[7]。

极大螺旋藻对6种重金属离子(Ag1+、Cu2+、Mn2+、Ni2+、Pb2+、Zn2+)的生物吸附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当p H=5.5,重金属离子质量浓度为50mg/L,吸附时间为2h时,极大螺旋藻的吸附作用最强。它的吸附选择顺序依次为:Ag1+>Pb2+>Zn2+>Cu2+>Mn2+>Ni2+[8]。

钝顶螺旋藻对7种重金属离子(Pb2+、Cu2+、Ni2+、Cr2+、Ag1+、Hg2+、Co2+)的富集作用的试验研究发现:在一定浓度下,该藻对Pb2+的耐受力最强,对Ag1+和Hg2+敏感,对上述7种金属离子的吸附选择依次为:Pb2+>Cr2+>Co2+>Ni2+>Cu2+>Hg2+>Ag1+[9]。

另外,通过研究蓝藻对重金属的生物吸附作用,分别从蓝藻吸附重金属的生理生化特征、吸附性能、吸附剂的再生和固定及构建和筛选高吸附性能的蓝藻藻株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得出蓝藻作为新型生物吸附剂具有广阔的前景。

2.3 微生物对重金属的修复技术

微生物对重金属产生作用的方式有3种:一是吸附作用。即微生物作为一种特殊的离子交换剂,其菌体细胞表面存在着各种离子基团,这些离子基因能够对重金属进行物理吸附和生物吸附。二是絮凝作用。一些微生物能产生具有絮凝活性的代谢物如多糖类、蛋白类的高分子物质。这些物质含有多种官能团,分泌到细胞外能使水中的胶体悬浮物互相凝聚沉淀。到目前为止,已开发出的对重金属离子有絮凝作用的生物有细菌、霉菌、放线菌、酵母菌和藻类等12个品种[10]。三是生物化学反应。微生物通过氧化-还原、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等生化反应将毒性重金属离子转化为无毒物质或将其沉淀。此过程与代谢和酶密切相关。硫酸盐生物还原法就是一种典型生物化学法。

利用微生物技术修复污染水体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当前严重的污染情况,应当积极开发微生物资源、改良原有物种、寻找发现新物种。针对特定的微生物建立高效的反应器,优化处理工艺和运行条件,进一步扩展微生物修复的范围,将微生物修复技术和各种物理化学方法综合起来利用。

结语

生物修复法具有成本低、效益高、无二次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等诸多优点,成为治理被重金属污染的水体的首选方法。理论与实验室的论证都已经说明了它的可行性,但针对具体水环境,治理起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面对复杂的水体,往往同时需要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与动植物的协同净化作用,并辅之以物理、化学方法。从而建立起完整的循环体系,实现重金属的有效治理。

摘要:近年来,我国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健康。生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治理方法可有效地解决重金属污染,从而降低因重金属超标而引发的各种疾病及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价格低廉、效果显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水体,重金属,生物修复

参考文献

[1]戴树桂.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韩照祥.植物修复污染水体和土壤的研究进展[J].水资源保护,2007,23(1):9-21.

[3]郑文教,林鹏.深圳福田白骨壤红树林Cu,Pb,Zn,Cd的累积及分布[J].海洋与湖沼,1996,27(4):386-393.

[4]郑逢中,林鹏.红树植物秋茄幼苗对镉耐性的研究[J].生态学报,1994,14(4):408-414.

[5]康士秀,沈显生,黄宇营,等.青岛藻重元素富集特性的SR2XRF分析及对海洋环境监的应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3,23(1):94-97.

[6]浩云涛,李建宏,潘欣,等.椭圆小球藻对四种重金属的耐受性及富集[J].湖泊科学,2001,13(2):158-161.

[7]吴海锁,张洪玲,张爱茜,等.小球藻吸附重金属离子的试验研究[J].环境化学,2004,23(2):173-177.

[8]刘慧君,龚仁敏,张小平,等.极大螺旋藻对六种重金属离子的生物吸附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27(1):68-70.

[9]陈必链,吴松刚.钝顶螺旋藻对七种重金属的富集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51(1):81-85.

13.重金属污染 篇十三

摘要: 水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又是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储库,对环境具有一定的敏感性。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进入水体环境中的污染物质越来越多,这些污染物给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许多问题。特别是随着采矿、冶炼、化工、电镀、电子、制革等行业的发展,以及民用固体废弃物不合理填埋和堆放,重金属污染物事故性排放以及大量化肥、农药的施用,使得各种重金属污染物进入水体。重金属污染物难以治理,它们在水体中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和难降解性。重金属在水体中积累到一定的限度就会对水体―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系统产生严重危害,并可能通过食物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自身健康。因此水体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而如何科学有效地解决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已经成为广大环保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之一。

关键词:水体;重金属污染;治理途径 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危害

1.1 污染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农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较突出的水质问题,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垃圾、被污染的土壤、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大气沉降物不断排入水中,使水体悬浮物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急剧升高。对我国各大湖泊的调查结果表明,近年各种重金属污染呈上升趋势,已经开始影响到水体的质量。广东省浈水河水体由于铅锌矿区的矿尾砂和矿区废水的排放,沉积物及悬浮物中Pb、Zn、Cd 含量较高,导致下游地区的污染隐患。湖南吉首市湖泊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水体中的大肠菌群已严重超标,重金属含量也超过国家标准。对作为饮用水源的城市河流污染物监测结果表明,城市河流有18.46%的河段面总Cd 含量超过Ⅲ类水体标准。从我国七大水系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1995 年长江水系Cd 污染仅次于Hg、COD、BOD 和挥发酚; 黄河水系有16.7%的断面总Cd 含量超标; 淮河干流总Cd 含量超标率为16.7%; 海滦河总Cd 含量平均超标率为16.7%~83.9%;大辽河水系污染较轻,在对所统计的26个国控湖泊、水库的监测中发现了不同程度的Cd 污染问题,污染程度仍次于Hg污染。1991~1995年有关部门对国内城市河流、七大水系及湖泊水库的监测中发现Cr和Pb是比较普遍的重金属污染物。水体中的重金属通过直接饮水、食用被污水灌溉过的蔬菜和粮食等途径进入人体,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1.2 污染危害

重金属进入水生生态系统后,分布于水生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中,对生态系统各组分产生影响(即生态效应)。当生物体内重金属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就会出现受害症状,生理受阻、发育停滞,甚至死亡,并使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崩溃。

1.2.1 对水生动物的危害

研究结果表明Cd对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重金属

(Cd 等)对鱼大脑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重金属进入水体后,可能会对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等过程产生一系列的影响。Cu、Zn、Pb、Cd 复合污染对鲫鱼DNA 合成有抑制作用。一定离子浓度的Zn、Pb、Cu、Cd 会影响鱼类胚胎发育并可能导致胚胎畸变。Ni 对淡水纤毛虫有急性毒性。Zn、Cu、Mn 的积累对鱼性别、身长有一定影响。海水重金属离子(Cu2+、Zn2+、Cr6+)含量超过一定浓度会引起文昌鱼中毒,使其身体渐成弯曲状而死亡。此外,有研究显示重金属对水生动物的遗传表达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重金属(Cu、Zn)毒性对鲤鱼和罗非鱼金属硫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罗非鱼暴露于重金属离子中,鳃和肝脏中金属硫蛋白mRNA 的表达受到显著影响。

1.2.2 对水生植物的危害

藻类是水体的初级生产者,在水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利用藻类及水生生物的敏感性来监控水体的重金属污染。众多研究表明,重金属对水生植物的生长能产生一定的毒害。研究发现重金属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后,一旦被藻类吸收,将引起藻类生长代谢与生理功能紊乱,抑制光合作用,减少细胞色素导致细胞畸变、组织坏死,甚至使藻类中毒死亡,改变天然环境中藻类的种类组成。Cd 能破坏某些绿藻的叶绿素,引起光合作用下降,并对斜生栅藻和蛋白核小球藻呼吸作用产生影响,抑制苹果酸脱氢酶活性。一定浓度的Cd 能诱导硝酸还原酶活性,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从而破环其抗氧化防御系统。

1.2.3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重金属进入人体后,不易排泄,逐渐蓄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毒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胎儿正常发育、造成生殖障碍、降低人体素质等。重金属(例如Pb、Se、Mn 等)通过水体直接或间接进入食物链后,能严重地耗尽体内贮存的Fe、维生素C 和其他必需的营养物质,导致免疫系统防御能力的下降,子宫内的胚胎生长停滞和其他一些残疾。重金属能抑制人体化学反应酶的活动,使细胞质中毒,从而伤害神经组织,还可导致直接的组织中毒,损害人体解毒功能的关键器官肝、肾等组织。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Cr、Co、Ni、Cd、Se 等重金属元素均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危险。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治理途径

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日趋严重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除严格控制各种污水的排放外,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净化被污染的水体,并实现废水的再生回用。2.1 物理方法

2.1.1 蒸发法

蒸发法的原理是通过使水蒸发而浓缩电镀废水,工艺成熟简单,可实现水的回用和有用重金属的回收,但耗能大,杂质含量高,会严重干扰重金属资源回收。2.1.2 换水法

换水法是将被重金属污染的水体移去,换上新鲜水,水量一般要求较小,应用局限性明显。

2.1.3 稀释法

稀释法就是把被重金属污染的水混入未污染的水体中,从而降低重金属污染物浓度。此法适于轻度污染水体的治理。当重金属污染物在这些水体中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就会受到重金属的影响,发生病变和死亡等现象。所以这种处理方法

目渐渐被否定。2.2 化学方法

2.2.1 化学沉淀法

化学沉淀法的原理是通过化学反应使废水中呈溶解状态的重金属转变为不溶于水的重金属化合物,通过过滤和分离使沉淀物从水溶液中去除,包括中和沉淀法、中和凝聚沉淀法、硫化物沉淀法、钡盐沉淀法、铁氧体共沉淀法等。产生的沉淀物必须很好地处理与处置,否则会造成二次污染。

2.2.2 电解法

电解法是利用金属离子在电解时能够从相对高浓度的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性质,主要用于电镀废水的处理。缺点是耗能大,废水处理量小,不适于处理较低浓度的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2.3 物理化学方法

2.3.1 吸附法

吸附法是一种常用来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方法,一些天然物质或工农业废弃物具有吸附重金属的性能,可降低重金属废水的处理费用。但由于存在后处理问题,限制了它们的工业化应用。

2.3.2 离子还原法、离子交换法

离子还原法是利用化学还原剂将水体中的重金属还原,将其形成难以污染的化合物,从而降低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减轻危害。离子交换法是利用重金属离子交换剂与污染水体中的重金属物质发生交换作用,从水体中把重金属交换出来,达到治理目的。这类方法处理费用较低,操作人员不直接接触重金属污染物,但适用范围有限,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此外,应用于重金属污染水体治理的物理化学方法还包括溶剂萃取法、膜分离技术法等。2.5 生物方法

2.5.1 植物

重金属污染水体的植物修复是指通过植物系统及其根系移去、挥发或稳定水体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物,或降低污染物中的重金属毒性,以达到清除污染、修复或治理水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按其机理可分为植物挥发、植物吸收和植物吸附。目前已发现700 多种重金属超量积累植物(hyper accumulator)。这些超量积累植物具有较高的重金属临界浓度,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中能够良好生长。但是,由于生长缓慢、生物量小,又极大地限制了其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价值。对于用作修复的植物,其生物量的增加、生长周期的缩短、积累的机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5.2 动物

水体底栖动物中的贝类、甲壳类、环节动物以及一些经过优选的鱼类等对重金属具有一定富集作用。如三角帆蚌、河蚌对重金属(Pb2+、Cr2+、Cu2+)具有明显自然净化能力。此法的应用局限性在于需要驯化出特定的水生动物,处理周期较长,费用高,且后续处理费用较大,推广较困难。目前水生动物主要用作环境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生物,用于污染治理的不多。

2.5.3 微生物

目前,重金属废水处理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微生物治理方法主要有微生物絮凝法和生物吸附法。

2.5.3.1 微生物絮凝法

微生物絮凝法是利用微生物或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进行絮凝沉淀的一种除污方法。至今发现的对重金属有絮凝作用的微生物有12 种。实验表明,用硫酸盐还原菌培养液作为净化剂,可使电镀废水中铬的含量由44.11 mg/ L下降到5.365 mg/ L。近年来,多菌株共同培养的生物絮凝剂,因其可促进微生物絮凝剂的产生且絮凝效果好,成为研究热点。用微生物絮凝法处理废水安全、方便、无毒,不产生二次污染,絮凝效果好,絮凝物易于分离,且微生物生长快,易于实现工业化。此外,微生物可以通过遗传工程、驯化或构造出具有特殊功能的菌株。因此微生物絮凝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5.3.2 生物吸附法

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利用微生物制成生物吸附剂来处理重金属污染的水体。生物吸附剂是利用一些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并以这些微生物为主要原料,通过明胶、纤维素、金属氢氧化物沉淀等材料固定化颗粒制得。用固定化细胞作为生物吸附剂与直接用游离微生物处理相比,可以提高生物量的浓度,提高废水处理的深度和效率,大大减少吸附!解吸循环中的损耗,固液相分离容易,吸附剂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增强,使用周期明显延长,降低成本。若将多种对不同金属具有不同亲缘性的微生物固定化后,分别填装组成复合式的生物反应器,则可用于处理含多种污染成分的废水。

生物吸附应用于重金属废水的净化在工艺上是可行的,在技术上更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和竞争力,无论是吸附性能、p H 值适应范围还是运行费用等方面都优于其他方法。展望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微生物具有容易发生变异的特点,随着新污染物的产生和数量的增多,微生物的种类可随之相应增多,更加呈现出多样性。这使其有别于其他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微生物的作用独树一帜。微生物修复法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反应条件温和、无二次污染,在恢复水体功能的同时可以增强水体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等许多优点。另外,通过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应用,可使微生物具有更强的吸附、絮凝、整治修复能力。因此微生物治理法无论对于环境的改善还是有限资源的再利用都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及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4.重金属污染 篇十四

生物表面活性剂修复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重金属在环境中积累会对动植物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生物表面活性剂环境相容性好,在环境污染修复方面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介绍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生物表面活性剂与重金属络合的机理;影响二者络合的因素(如pH值、表面活性剂浓度、重金属存在形态等);对生物表面活性剂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作 者:孟佑婷 袁兴中 曾光明 时进钢 MENG Youting YUAN Xingzhong ZENG Guangming SHI Jingang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长沙,410082刊 名:生态学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年,卷(期):24(6)分类号:X17关键词:生物表面活性剂 重金属 环境修复 机理

上一篇:家委工作总结演讲稿下一篇: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实习协议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