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工作的德育渗透

2024-09-15

后勤工作的德育渗透(共14篇)(共14篇)

1.后勤工作的德育渗透 篇一

企业文化渗透于中职德育工作的思考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改革背景之下,职业教育正在朝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向发展,德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逐步延伸其教育范畴,实现校内教育到内外同步的顺利转变。基于此,本文以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常见类型为主要研究出发点,分析在中职德育工作中渗透企业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价值,重点探讨企业文化渗透于中职德育工作的途径,以期为中职教育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从而更好的提高德育教育水平,促进人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 中职学校 德育工作

引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为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与良好社会环境,中职学校以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结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客观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教育。而在德育方面,应该针对当前社会形势、企业文化、行业规范对人才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探索之间的融会贯通,进而全面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对此,笔者对企业文化渗透于中职德育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与着重探讨。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常见类型

1.企业文化的内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之下,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长足发展、品牌的树立、经济效益的提升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1]。从广义方面来说,企业文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主体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精神理念、行为标准及目标追求,如果对其进行逐步延伸可以将企业文化看做市场文化;从狭义上来说,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之下,企?I所形成、拥有并且一直延续的精神理念和物质形态等,其中包括道德规范、管理制度、文化环境、品牌精神等,其中,价值观可以看做是企业文化体系的关键和核心所在,对于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起到强有力的约束作用。

2.企业文化的常见类型

企业文化由环境、价值观念、核心人物、仪式、文化网络体系五方面要素组成,具有独特性、融合性、人本性、创新性、整体性的综合特征,企业文化的常见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其一,励志型,主要是指能够以一种激励的方式来对企业人员进行鼓舞,进而使得企业人员形成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当前,很多企业都会在显眼的地方挂上激励人心的标语,如“相信自己,你最棒!”、“阳光下做人,风雨中做事”、“坚信自我,人定胜天”等等,这些话不仅可以激烈企业员工,将其引入到中职德育教育活动中来可以激发学生斗志,更好的明确自我存在价值[2]。

其二,团队合作型,一个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则需要企业员工在团结协作当中创设经济效益,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精神落实到实际中。在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学生要明确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分享、合作,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其三,创新型,创新是企业文化保有活力的重要标志,是企业不断前进的重要助推剂,如海尔集团的企业文化,其关键构成因素就是创新。特别是在新常态的今天,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3]。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够使得其在自己岗位中发光发亮,成为行业佼佼者。

二、在中职德育工作中渗透企业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价值

1.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道德素养的提升

在中职德育工作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在人才的选择、招聘过程中,看重的不仅仅是人才的文凭学历,更注重的是学生职业能力,即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能否做到敬岗爱业、能否做到顾全大局、能否做到严于律己等等[4]-[5]。将企业文化带入中职德育工作中,可以实现企业文化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相互承接,让学生在受教育环节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企业激烈竞争的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服务竞争意识的强化奠定基础。

2.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综合人才

在中职德育工作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综合人才,切实有效的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说,很多中职学校毕业生因初入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高,在企业工作过程中无法对自我进行精准定位,进而影响学生自我专业技能的发挥。因此,在实际的中职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企业适应能力,拉近企业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的满足企业、行业对人才的客观需要。此外,在德育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的精华部分,可以吸取其中有价值的成分,进而引导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对企业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企业发展所服务。

3.企业规范是中职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企业规范是中职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将企业文化与中职德育工作相融合,能够进一步延伸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广度和深度,对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强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从整体上来说,企业规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制度规范、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而中职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若想更好的完成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企业、社会、行业输送德才兼备的技能人才,则需要学校德育管理与企业管理的相辅相成,将企业文化作为中职德育内容的延伸点。

三、企业文化渗透于中职德育工作的途径

1.科学整合教育内容,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中职学校要科学整合德育教育内容,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调整,从而进一步提高中职德育教育水平,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对此,中职学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将企业文化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体系中来,让学生逐步适应企业文化,让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进行深入理解。同时,中职学校还需要践行企业文化赏罚分明的精神品质,做到令行禁止,使得学生能够做到严于律己,更好的减少自己在工作岗位中出现的失误问题,从而积极承受企业制度化管理带来的压力。

2.精准定位教育目标,分阶段逐一落实

中职学校要对德育教育目标进行精准定位,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分阶段教育,并将企业文化贯穿于中职德育教育的始终,将其充分落实和具体践行在实际德育工作中。首先,一年级教育目标要以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为主,了解中职学校、企业、专业的规章制度,从而将其转换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进而为学生的行为约束奠定基础;其次,二年级教育目标要以落实企业、学校行为规范为主,将企业文化带入德育教育活动中,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感知自我行为,并且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最后,三年级教育目标要发挥学生的模范表率作用,加强敬业教育,将其与学生实习工作相结合,实现学生学业成长向岗位就业的顺利过渡。

3.注重职业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职学校要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之下更好的适应岗位、行业对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实现学生职业技能与精神品质方面的双向提升。第一,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中职学校在德育管理过程中要传设公平的竞争环境,从思想行为、学业学习、专业技能方面进行评估,进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竞争空间,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竞争品质;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忍耐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摆正自己在企业发展中的位置,最大限度调整自己的工作心态,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4.营造良好教育?h境,引导学生形成企业意识

中职学校要营造优质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借助企业文化来对学生进行观念教育、思想引导、人格培养,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企业已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多元化培养。对此,在对中职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重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通过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实现学校德育工作与企业文化构建之间的相辅相成,进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素质能力。例如,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企业的运营方式设置相应的工程车间,以小组比赛的方式来对其进行教育,看看哪组学生可以得到第一,这对学生企业已是的培养具有良好作用,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工作中具有极高的价值,是校内教育到校外教育的扩展,因此,在实际的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对企业文化的应用给予关注,从内容整合、目标定位、能力培养、环境营造四方面入手,不断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彭宝.浅析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的现状和解决思路[J].求知导刊,2015,(23):17.[2]徐静.与优秀企业文化有效融合的校园文化建设新探[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7(03):96-97+100..[3]朱清.试论在高职德育中引入企业文化的思路构建[J].学理论,2016,(24):186-187.[4]宋会敏.校企合作背景下上海中职德育新途径研究[J].才智,2016,(30):216-217.[5]吴向红.与企业文化接轨,打造独具特色的中职校园文化[J].科技资讯,2016,(32):222.

2.后勤工作的德育渗透 篇二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后勤管理

作为展示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前沿窗口,高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理应成为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肩负引领整个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使命。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后勤管理处作为学院后勤服务保障的重要部门,应遵循教育发展和高职院校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环境育人,服务育人”作为后勤工作的指导思想,积极采取各种科学措施,搭建各种有效平台,通过环境改造、服务改进实现育人的功效。

一、环境育人

创造高品位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营造高尚的精神文化氛围,陶冶并潜移默化地影响身居其中的每一位成员,使校园环境成为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环境具有物质性、客观性,但是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并非是被动的,人可以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因此环境又具有可控性和可塑性,学校环境完全可以按照教育目的建设,使之成为学校提高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平台。一般而言,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组成部分。精神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但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相对于精神环境而言,校园物质环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高品位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可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潜在保障。无可质疑,学生的成长,始终是受着一定客观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处在心理和思想发展尚不稳定时期的学生对环境的熏陶特别敏感。因此,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应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的发展规律,使自身的环境建设更多地带有主观和导向色彩,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

近年来,众多高校在环境育人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但从目前的整体状况而言,人们对学校环境育人的理解大多仅停留在校容校貌建设的层面。实际上,环境育人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需要我们开发。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管理处向来重视校园环境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环境建设等方面坚持环境育人的指导思想,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绿化景观。

花草树木同人的生命有着和谐的调和关系,同人的情感有默契的沟通关系,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校园绿化美化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启发师生智慧,振奋师生精神,丰富师生经验,增加生活情趣。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在积极推进“园林式”校园建设,先后建造了“雅趣园”、“静思园”、“梅园”、“海棠园”、“香樟林”等大型绿化景观,美化了校园环境,提升了校园的文化品位,加厚了学院的人文底蕴。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后勤管理处创新思路,畅通融资渠道,发动全院教职员工及广大学生采取不同方式赞助,共同修建“师生共建林”,使校园环境锦上添花。

2. 人文景观。

学院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包括体现学院精神———“知行并进”的巨石雕塑,钥匙广场等均按照美的规律和饱含文化的内涵而建造的。这些景点不仅给在校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毕业以后的学生心目中也会留下美好回忆,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作用。

绿化是自然景观,建筑是人文景观,学院在二者的布局上采取科学规划,形成两种景观融合、渗透、互补格局,共同创造师生学习和工作的优美环境。

二、服务育人

1. 提高后勤员工的综合素质,为服务育人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高校后勤职工是不上讲台的教师,要育人,必须先育己。由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原因,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人员具备的综合素质与服务育人的要求差距较大。为此,学院后勤把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定期对后勤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知识技能培训。当前,学院后勤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后勤干部职工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认清自己的责任,找准自己的位置,使他们对国家、学校和后勤集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认识到高校后勤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从而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2)加强道德修养。引导后勤干部职工用“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应负的道德义务和责任,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道德人格和文明行为习惯。

(3)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和专业技术的训练。要紧紧围绕学校后勤经营、管理、服务和培养人才的需要,坚持“全员参与、科学培训、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学知识、学技术、学技能的培训。鼓励和引导干部职工根据后勤不同岗位、不同职业的需要和自身情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适应学校培养人才的需要。

(4)坚持督促检查与教育指导相结合。后勤处经营科坚持每天每餐对学院一、二、三食堂进行现场检查,作好记录,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科学的指导并以最快的速度及时解决,杜绝因为饮食而造成的疾病的现象发生。物管科坚持每天校内物业、环境卫生检查,并且作好相应记录,及时反馈,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2. 全面推进优质服务工作,积极实现服务育人的工作目标。

后勤管理处创新思维,积极推动优质服务平台的创建。近年来,全国许多高校在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开展了“优质服务月”、“优质服务年”等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有一些学校往往把高校后勤优质服务简单地等同于社会上相近行业的优质服务,忽视了两者的个性差别,考虑较多的仍然是经济效益。在优质服务的内容、方式上,较多地带有“商业模式化”或“口号化、形式化”的特点。机电学院后勤处认识到高校后勤优质服务与社会上相近行业的优质服务虽有共性特点,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即高校后勤优质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要突出体现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遵循教育规律,把育人贯穿于服务的全过程。后勤管理处从培养人才的高度,紧紧围绕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实际,全方位地推进后勤优质服务工作,以实现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工作目标。学院后勤服务主要做好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工作:

(1)提供安全、卫生、可靠、便利的生活保障系统。育人为本,要重视学生的健康和安全。生命健康不保,教育发展何丛谈起。我院领导和后勤职工牢固树立“学生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在餐饮、宿舍、水电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和预警机制。学生有了安全、稳定、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才有可能集中精力学好知识,增长才智。

(2)展示热情、周到、文明、礼貌的服务言行。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具体过程,许多情况下是后勤员工在与学生面对面地接触与交流中完成的,后勤员工的服务态度和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言行有直接的影响。后勤员工用“热情、周到、文明、礼貌”的言行服务学生,能使学生耳濡目染而逐渐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3)构筑学校后勤与学生相互尊重、理解、沟通和信任的交流平台。我院后勤管理处通过网站、意见箱、问卷调查、领导接待日等形式,架设各种平台,虚心听取学生对后勤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支持“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等工作,帮助他们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4)以身作则,行为育人。身教重于言教,后勤管理处全体成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经常为了工作加班加点,但从未有过任何怨言,体现出高贵的奉献精神。职工在各自岗位表现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关心他人、乐于奉献的高尚思想品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成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后备人才,学院的后勤管理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以“环境育人、服务育人”为指导思想,为实现学院的“创品牌、重内涵、求发展”的奋斗目标而奋力进取。

参考文献

[1]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 2004.

[3]唐志成.科学和谐与后勤改革[J].高职院校后勤研究, 2006, (5) .

3.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渗透 篇三

【关键字】小学数学;德育工作;渗透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工作渗透的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新课标要求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提上日程。并且《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集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主动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相关的德育工作的建设,特别是在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拥有足够的进行德育教育的素材,通过教学过程中德育工作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较好的道德品质,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质量。在数学教学工作中进行德育工作的渗透,还能够加强对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德育工作的渗透,既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能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工作的渗透

1.充分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数学学科的重要性

数学学科关系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上至宇宙飞船的发射、下至普通的设计运算,都要使用到数学这门学科。可以说,数学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与心理年龄,结合实际例子,阐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比如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日常的人民币使用情况来像学生说明加减法的重要性,并且教会学生认识元、角、分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活学活用。而高年级的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乘除法和方程的概念,引出在实际生活中的设计以及制造工艺对数学学科的需求。让学生积极的了解数学学科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比如电视、报纸、杂志,向学生们展示数学学科的应用,开阔学生的视野,产生学好数学的动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

数学学科的学习,离不开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许多教师都发现学生有粗心大意的毛病,其实质就是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同的年级需要讲授的内容不一样,但是小学数学教授过程中,都需要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到认真听讲的习惯、认真书写、认真演算、认真检查。这些都是需要培养的学习习惯。只有从小培养好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保持良好的习惯。

小学学生由于身心条件限制,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较差,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按时完成教师留置的作业。现代的小学生,生活条件大都较好,并且独生子女较多,一般都在家里受到过度的溺爱,养成了不好的学习品质,从而影响到了学习效果。可以说,良好的学习品质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起着关键的作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要重视对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培养。首先教师要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正确的表率。其次书写要规范,给学生做出严谨的榜样。同时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坚持真理的习惯。

3.结合数学教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运用数学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且许多相关的数学成果都領先于世界,对世界的数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渗透,通过给学生讲解我国古代取得的关于数学的伟大成就。比如说珠算就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并且在生活生产中广泛应用,还影响到了国外。在讲授计数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讲授我国古人通过用绳子打结或者在石头上划线来进行计数,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的文明,了解我国文明悠久的历史以及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4.进行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在自然科学中,数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数学身上带着浓厚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进行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启蒙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概念、定理、公式的推导,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科中的许多知识都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这反应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观点,任何物质都是实际存在的抽象。虽然理论对于小学学生来讲,有些过于深奥,但是可以通过渗透,让学生耳濡目染的接受一些简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相关知识。再者,可以通过公式之间的相互推导和转化,让学生了解事物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比如可以根据长方体的体积来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可以将长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来计算其面积。根据相关数学知识见的相互推导和转化,来向学生展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实际生活中积极的根据事物的联系与转化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理论的同时,掌握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化。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要积极地对学生展开素质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随时渗透相关的德育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徐波, 王晨曦. 试论新时期的德育教育[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2]徐龙伟, 党志峰.关于高等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0,(02)

[3]王星,“德育教育”提法商榷[J].今日教育,2005,(10)

4.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篇四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和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本人承担了二、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种快乐。

本学期我们根据《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制定了德育渗透计划。全学期依照教学内容,结合班级的实际进行授课,重点做了下面几点工作。

1、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华罗庚学习。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在班上搞了一次“优秀作业评比”活动,对被选到优秀作业的同学给予奖励,对没有选上的同学教育他们今后要努力,争取下次被选上。

2、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保护家乡的“三化”建设和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市民。还引导学生认识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我们要热爱和敬重他们。

3、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4、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二、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5.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 篇五

教学管理德育要求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因此教学管理中需时刻渗透德育。

1、教师自身要具有表率作用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主要是对教师道德品质方面的规范。所有教师都应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既当传授知识的”精神之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为人之师“要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既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既体现真理的育人功能,更突出人格的育人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并升华自身的人生价值。提高教学管理中德育实效的关键不是教师愿不愿育人,而是能不能善于育人。这就需要注意对教师教学育人能力的管理。教师教学育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的效果。

2、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在这个阵地上教师应既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又积极渗透德育,发挥各学科的德育功能。诚信是社会契约的前提,道德是商业文明的基石。作为人们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是构成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也是维系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果空有满腹经纶,但却缺少道德,惟利是图,何谈教育的成功。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适度的进行德育教育。

3、教师采取适应学生特点、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每个人所必须具备的。学校的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一定要注重其他课堂中的德育渗透,每个教师都应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

紫石口小学

6.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总结 篇六

大民中心校 贾慧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主导作用。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 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小之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于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使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

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使对于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监视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股市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德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五、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如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大家知道,课堂教学实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例如培优抚差,因为对象使学生群体的两极,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作业批改,如日记、作文,教师

可以通过评语,知道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7.高校德育工作渗透生命教育初探 篇七

关键词:德育,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从字面意思看是谈论生命, 实则是通过教育让学生对生命有正确理解, 以顽强意志保护并追求生命价值。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帮助其了解生命本质、获得生命各种知识、认识生死辩证关系, 促使其形成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价值观;增进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提升生命质量, 激励其形成积极生活态度, 赋予短暂生命以无限价值的教育。高校德育工作渗透生命教育就是将生命教育渗透到高校德育理论课教学过程和日常教育工作中。

高校德育工作渗透生命教育内容的必要性

近些年大学生对暴力的麻木和对生命的冷漠达到骇人听闻的地步, 自杀和以药家鑫事件为代表的杀人事件、泼熊事件、虐猫事件等, 都表明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缺失。这给人们敲响警钟, 也给高校德育提出亟须关注生命教育的课题。

其一, 加强生命教育是当前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需要。大学生是青年中的先进分子, 学历、知识层次较高, 长期接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应该说想问题、办事情比同龄人相对冷静和理智, 对生命的看法、认识也相对明确些。但从近年来的大学生自杀和杀人现象看却不是这样, 大学生中不尊重、伤害他人生命的自杀行为、暴力行为屡屡发生。资料表明, 在“高校自杀率统计中, 大学生高于一般青年, 女生高于男生, 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 研究生高于本科生。”[1]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部分高校调查, 大学生自杀率约为十万分之二十, 比全国自杀率高出一倍。[2]许多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个人的事, 而在现实生活中, 大学生伤害自己和他人, 给周围亲友带来巨大伤害。国外资料显示, 一个人自杀会给他周围6个亲友造成严重心理影响。而我国目前15至34岁人群首位死因是自杀, 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 200万人自杀未遂, 其中多数为青少年。这些数字背后, 是有1500万人因家人或亲人自杀出现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 47%的自杀者亲友或熟人之后有自杀行为。此外大学生中发生的他杀、伤害事件也很普遍, 部分大学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 为图一时之快不惜伤害甚至剥夺他人生命, 不但对自己不负责任, 更是对别人生命权利的践踏、摧残。这些资料表明, 目前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扭曲、漠视生命现象相当严重, 带来的家庭和社会问题非常多, 不能不引起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的反思。

其二,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是德育理念应有之义。德育要取得成效必须持珍爱生命、关注生死体验的理念, 这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在、必然根据。培养人、发展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教育的根本追求。“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 “教育的产生源自人生命发展需要,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生命发展、提高生命质量。”[3]“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正常发展, 教育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4]改善人的生存状况, 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是道德教育主旨。“培养真正的人”, 让每个人幸福度过一生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 生命教育是德育应有之义。而生命伦理面临的现代挑战和德育对生命伦理的长期忽视已对大学生的德育养成产生消极影响, 并出现许多违背生命伦理的现象和行为。为了生命的成长、完善, 必须融入新的德育理念, 关怀生命必将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 关注个体生命存在、体现人本化道德建构必将成为德育的走向。当代德育已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 以促成生命自由、完整、独特发展, 尊重生命的生成性和创造性为价值追求。高校德育要充分发挥巨大的育人功能和优势, 通过生命教育, 为大学生创设生命关怀的环境, 提供人格养成的价值参照和有效方法, 帮助其正确评价自我, 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消除因各种压力带来的种种不良情绪, 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 养成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 启发学生追求人格完善, 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 树立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尤其是生命教育在我国基本是空白。这使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青少年在遭受挫折或打击时, 因对生命价值缺少正确认识极易作出极端选择;加之现代社会匆忙的都市生活、疏离的人际关系, 使我们无暇和别人谈论生命和悲伤, 缺乏沟通、交流机会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为我们埋下心理疾病的种子, 也为大学生自杀或伤害事件埋下隐患。故高校有必要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德育理论课教学过程和日常教育工作中, 引导学生创造生命奇迹和人生辉煌。

高校德育工作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校是对青年进行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要根据大学生年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 尤其要注意把握针对性、注重实效性。

一是充分发挥“两课”作为高校德育主渠道的作用, 加强多学科生命教育的课堂渗透。高校“两课”教学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 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教育素材, 努力建立以“两课”为主要载体的全方位学科渗透性的生命教育体系。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 教师可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辨别人生问题的是非能力和自觉抵制消极人生价值观的能力, 确认生命的真正意义是精神生命, 人生的真正价值是对社会的奉献;教育学生懂得最高尚的道德是爱, 而爱的根源来自对生命的爱护与尊重;法律知识中灌输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教育及违犯法律法规致人伤害、死亡带来的后果、应受的惩罚等教育。《毛泽东思想概论》可结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中的功与过开展德育, 使其懂得伟人也可能犯错,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在于不犯错误;《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可联系邓小平“三落三起”人生经历, 鼓励学生经受住生活磨炼, 正确面对生活、就业和恋爱中的困难挫折, 锻炼心理承受力和受挫后的自我调整能力, 培养坚强意志力;《形势与政策》可针对学生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开展专题教育, 如针对药家鑫杀人事件、大学生自杀事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让学生充分认识只有建立生命神圣论、质量论和价值论相统一的生命观才是唯一、正确、科学的生命观。

二是加强感恩教育, 引导大学生珍惜生命。没阳光就没温暖, 没水源就没生命, 没父母就没自己, 没亲情友情, 世界将一片黑暗。这些浅显道理没人不懂, 但生活中我们理所当然享受这一切时, 却常常缺少感恩的心。尤其是青少年常忘记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感恩, 总认为许多事情理所当然应该拥有, 包括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老师呕心沥血的教导、旁人义不容辞的帮助……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 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感恩教育即通过教育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人、事、物的美好价值, 唤起其对自然、社会、他人的认同、感激, 提高其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教育活动。要引导学生捕捉、感受日常生活中渗透的各种恩惠, 帮助学生发掘这些或大或小的恩惠价值所在而时刻对身边的人、事、物心存感激, 让每一位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别人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 (无论是父母给予生命、朋友给予友情, 还是教师给予智慧) , 这一切都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引导学生对自身角色定位、成长历程进行思考, 抵制各种消极、错误的道德意识, 使其懂得感恩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态度。学会感恩才会对许多事情平心静气, 与人为善、与人为伴, 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别人施以爱心、社会予以回报, 才会懂得付出, 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 珍爱生命, 尊重生命;引导学生对他人的帮助关心心存感恩以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对社会心存感恩以培养集体主义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 对大自然心存感恩以培养积极的环保意识。这样不仅可减少大学生群体中忘恩负义现象, 尽可能避免生死观缺乏造成的悲剧, 帮助其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人格, 提升精神境界, 完善生命意义。

三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 形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有效机制。大学生仅有对生命意义、价值的认识是不够的, 关爱生命的教育要产生实效, 还须指导其掌握心理危机干预基本常识和理论, 有效预见、控制危机事件的发展状态, 形成利于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机制。一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和心理排查机制。每年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心理普查, 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 存入学生心理档案;根据学生不同心理特点、问题轻重程度, 把“问题学生”筛选出来作为工作重点提供咨询、辅导和帮助;二是建立学生心理状况沟通机制。重视发挥学校教育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宿管人员、校医院医生、党团干部及院 (系) 、年级、班干部在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中的特殊作用, 主动与他们加强联系, 获得最新信息;三是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心理危机干预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者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 使之最终战胜危机, 重新适应生活。它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 随时对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要发生危险 (自杀) 的人提供支持帮助, 使之恢复心理平衡状态。由专业人员通过倾听、疏导、宣泄、支持等方式, 帮助心理失衡者真实表达内心感受, 宣泄、释放情绪, 接受现实, 自我调节, 尽快恢复正常状态的心理援助过程。相当多的自杀案例显示, 自我意识和旁人救助对干预自杀的发生很有必要, 自我的主动和旁人的关怀也许就减少一个生命的损失, 一个家庭的悲剧, 若干人的痛苦。[5]要建立校、院 (系) 、以德育教师、德育工作专兼职队伍为主体, 学生干部队伍相结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大学生自杀或犯罪除思想深层原因外, 大多数有直接诱因, 会出现反常表现, 要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党员、干部作用, 做好预警、预防工作, 及时发现反常现象, 做好开导工作及日常性思想工作;解决学生实际困难, 消除思想疙瘩;在关系大学生切身利益的环节中确保做到公平、公正;将各种消极思想、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总之, 此阶段工作若做得细致、扎实, 就可能阻止危机发展和严重结果发生。

四是利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课外文化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如开展关于生命教育的专题演讲、辩论赛, 开展关于安乐死、器官捐赠等热门话题讨论, 组织学生参观殡仪馆, 组织学生与临终病人谈话, 从病人对生命的眷恋激发其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总之, 生命教育不仅是大学校园里的课堂教育, 更是社会系统工程。其实施和开展需要多方面配合, 如来自父母及其他亲人、老师和同学、朋友和社区志愿者的支持等。学校、家庭、与社会应携手关注大学生心理活动, 发挥合力教育职能, 构建一个社会化的“大德育网络系统”。

参考文献

[1]何桂宏.生命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急迫课题[J].中国健康教育, 2005 (4) :299.

[2]刘利, 张利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2005 (6) :107.

[3]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N].中国青年报, 2006-1-10 (7) .

[4]邓涛.教育视野里的生命教育[J].教育育人, 2002 (8) :2.

8.渗透情感加强小学德育工作 篇八

关键词:德育;情感;小学;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195-01

由于以往小学德育工作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因此社会实践不足,教学艺术欠缺,而且部分教师人格魅力的缺失,使德育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其工作也受到考验。然而道德品质培养初期是在小学完成,因此更须重视。下文则以我的教育教学及班级管理经验,浅谈几点:

一、运用“育人先育心”的理念,开展学生德育工作

“成功先攻心” 、“学习先育人”的“双阶梯育人法”是实践多年得出的。指育人教育在入学初、攻心教育在升学后。成才,需先育人,是对每个学生所传达的。如何做人,是每个人都要学会的。无论知识财富你有多少,若不善于做人,成功和幸福也就不会到你身边。要学做人,就先培养道德品质,尊师、互助是小学品德教育要做的,如,教师节前,组织学生通过实践为教师节送上自制的礼物以表达尊师。为人子女,要体贴父母,明白父母的辛苦,实现父母的希望,在父亲节、母亲节之前,让学生为父母送上表达爱和感恩的话语。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用心相处则是同学间应该有的关系,如此便可处理好人际关系。让学生感恩奉献、团结友爱、遵规守纪、共荣共赢通过实践而记住。

“先攻心,方可后成功”在素质教育观点中,能否成才,不仅是成绩,还需考虑心理素质、道德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而道德水平与心理素质是相辅相成的。所以,班级管理时,班主任在关心成绩的同时,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也需重视。因此,责任感、使命感、科学人才观是对班主任的基本要求,对于教育“精英”思想要丢弃,负责每个学生,因人而异,合理引导,因材施教,对道德素质也要重视。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去学习道德品质,使其思维品质和心灵都更美好。

二、学会用爱心、耐心去教導学生,促使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如果心的距离近了,人与人之间出现的所有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处于思想成长阶段的小学生,需要正确引导,老师要有爱心和耐心来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培养。爱心,是老师所基本有的,唯有爱学生,师生间的感情隔阂才会减少和消除。与学生交谈时先要坦然对学生,真心与之沟通,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去爱和信任,以朋友的身份存在于学生间,使他们都能向我倾诉烦恼、困惑和心里话,使学生信赖我,由此我将轻松、愉快的对他们的兴趣、性格特点、爱好等掌握了,这也成为德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信任与尊敬,依赖和喜爱将会在师生之间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存在,学生对于老师的要求,甚至是不太合理的,也都会积极的去完成,所以,此时对他们进行“拼”的品质的教育,他们也会愉悦地接受。从这些可以看出,道德教育工作中,拥有爱心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因为在班级里,学生都可以获得一份自信,一份尊重,一份宽容,一份友爱,所以,大家都争着为班级奉献。或者是学生的价值和自我在老师的心中有了存在感,因此,在班级中,学生也毫无保留的去爱自己的班级,从而使班级管理顺利的进行。

三、巧妙地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用行动助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用爱心向学生灌输品德教育是小学班主任所必需的,与此同时对于德育工作的深入研究,使德育实践活动生动开展,并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但,什么是行动?自然,主要的是实践,教育工作进行辅助。

在策划德育实践课时,我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老师所涉及的活动必须围绕德育内容这个中心;第二,所涉及的活动可操作性和感染力要强;第三,要有序的进行活动。整体来讲,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得到启示,学生的热情在好的成功的主题班会中会高涨。本人在三年级“我和父母交朋友”为主题的德育实践课中,经过细心的组织、筹划之后,学生以多种方式来展示自己,在进行汇报时分成四组,通过自身生活,以歌舞的形式、或者是为父母制作档案卡、或者是用小品的方式,也或者是通过朗诵来传达他们对于父母的感恩和理解。使学生通过此次德育实践课对父母、对老师产生尊敬与爱戴的意识,并对父母、老师,以及社会付诸实际行动。这个活动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且具有时代气息,让他们在道德知识、情感、行为、意志、品质等方面提高时,也使德育效果得到强化。

四、结论

总而言之,爱心、真情是我在班级管理中与学生沟通交流中所运用的,通过“换位”思考来增进师生关系,在关爱全体学生时又有针对的进行个体学生的关爱,使德育工作顺利进行,对学生尊重、鼓励,使学生可以感受到进步和喜悦,并且发挥学生的个性。以上是我工作中所总结的小小心得,以后的路还很长,而成绩也是过去,唯有扎根教育,用心工作才能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廖 莉.在生活点滴中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M].教育导刊:小学教育,2007(1).

[2 钱 静.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孩子在规范的空间自由发展[J].教育现代化,200.(10).

9.语文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篇九

根据《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因而,作为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就一定要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在学校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古人早就提出过“智德”这一概念,即智中有德。智的发展促成了德的提高。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赫尔巴特也曾说过“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在学校工作中,要着重解决为谁而学,学什么,为什么学的问题。而为谁而学,为什么而学则涉及到学习的动机、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等,属于德育范畴。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至于此,语文科教学要让学生在学到学科知识的同时得到品德修养,使他们成长

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本学期我针对03园林设计班,以及02电子升大班,做了如下德育渗透工作:

一、主要工作和成绩:

本学期,我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工作。根据语文学科教材,构建教育框架,把握住结合点,进行德育渗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发挥学科教学的教育功能。根据第一、三册语文教材的内容特点,除了带领学生去吸取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外,还注重引导学生吸收现代新作的精华,如其强烈的时代气息、时代感。

1、结合教材,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并从中理解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尽量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启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闸门。

2、由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除了要有一般的思想素养外,尤其需要具有敬业乐业、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教材也正好有相应的课文,我能充分利用教材,向学生传输这方面的教育。比如:在学《雨中登泰山》一文时,我能在训练学生掌握泛读要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如何执着追求、不畏艰难困苦、努力奋斗,从中明白要想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学习《荷花淀》这篇课文时,我就有意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赞颂那些敌后方的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劳动妇女,她们不争荣誉,无怨无悔,甘在最底

层支持抗日这项人类最伟大的事业,颂扬她们勇敢机智,无私奉献的精神。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德育渗透的形式更加生动,内容更加丰富,效果更明显。现行教材,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十分重视教育性、直观性,教材图文并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组织教学,形象更为生动,内容更加丰富。一堂好的课,其教育教学的效果,远远超出教材的期望值。

4、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不要让时间白白流逝。通过让学生写读后感等形式,让他们充分认识时间的可贵与不可挽回。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并为我所用。通过学习课文第七单元,我让学生都明确到信息的重要性,平时要注意收集,要广泛阅读,不断积累。

5、培养教育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结合第八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学习通过对事物的分析,从而获取新的认识、新的思路,不断地提高其分析的能力,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发明创造的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促进的作用。

6、结合课文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展现美的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录音、感情范读、学生诵读,师生共同接受作品薰陶感染,利用作品中美感的因素来调动学生的感情,把作品中蕴含的美的情操、美的思想潜化在学生的心里。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无比热爱赞美的感情。对赤壁江山的赞美,对当年在此麈战的英雄豪杰如孙权、刘备、周瑜的赞美,让学生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学”。这种感情实际上就是爱国之情,报国之情。这感情震撼之心。古人尚且有这美的情感,现代化更应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气魄。语文教学应用“感情”这根主线,把教材的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达到教育后代的良好效果。

此外,我还处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进而使他们能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加强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落实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带领学生实现学校的德育培养目标。我还不断丰富德育教育内容,搜集了很多有教育意义的语言材料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演讲、论辩能力进行着意培养,且让学生从中得到思想教育,在课后进行小辩论,针对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辩驳,从中分辨是非,辨明真伪,纠正了错误认识,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这些都取得了良好的效应。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认识,解答了头脑中的疑惑;养成了辩证深入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二、经验和体会:

教学要善于处理课文,充分发挥课文的示例作用。善于挖掘教材的思想意义,引导学生读透教材,并从中受到

教育。教学始终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以育人为重,修身为本,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的教育理念。道德建设,修身立人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综观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无一不是修养高深、道德高尚的人。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开拓意识、自立意识、协作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并取得成就,没有实事求是、知难而进、勇于创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等精神,就很难在事业中有所建树,不能正确处理人与社会、自己与他人,人和自然的关系、就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督促其严格自律自我修身、以事明理、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的现代化接班人。应抓住“感情”这根主线,把教材的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达到教育人的良好效果。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过程变为既教会学生学习,又教会学生做人;贯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主体教学方法,使其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让其有自主思维和意识的参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从“学不学无所谓,学多学少无所谓。”的思想中转变过来,使其认识到“学生时代就是学习,是不断学习”的,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存在问题及今后打算:

在职业中学语文课中开展德育渗透工作意义重大,教师要加深认识。经过一学年的德育渗透,课堂纪律有所好

10.德育要渗透到教学工作中 篇十

创新学校高中部语文组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我注重爱心感化法,情感教育法,激励法和诱导启发法,并将这些方法用在我的教学中,我觉得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学校的学生生源不是很好,学生的基础也相应的比较差,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不能像教一般学生那样灌输给他们知识。记得新学期刚给学生上课时,发现好多学生不听讲,有吃东西的,有说笑的等等,这种现象存在了好长时间,老师多次的提醒和教育都没有什么效果,致使我很困惑。直到有次看到他们写的周记,我才明白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原来他们几乎被每个老师都批评,批评他们班差,全校闻名等等之类的话,他们也就没有什么兴趣上课了,自从知道学生的心里后,我在课堂上慢慢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鼓励为主,有同学举手回答问题就让其他同学以他为榜样,上课能跟在老师后面说的就表扬,在作文课上多读他们的作文,每次作文读好后,上讲桌拿作文本的同学都是一脸的自豪,因为他们在初中时就缺少鼓励和关爱,所以我们就该给他们以关爱,我们老师要用爱心和情感去感化和教育。

上面的方法我也用在我的包生工作中,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就是包生制度,也就是所谓的“温馨小家庭”,每个老师都有十几个学生作为自己的重点关注对象。这些学生层次不一样,有调皮的,有听话的,有学习优秀的,也有学习困难的,对着这些学生我不能用一种方法对待他们。高一(14)班学生×××,上课不大听讲,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觉,课后找他谈话总是不理不睬的,他总是认为我对他有意见,有时不理不睬,对于这种学生只能用爱心感化法去教育他,用我们的爱心去感化他们,尤其是这新心理有些不健全的学生。在课堂上我时常叫他起来回答问题,有时候关心关心他的生活,课后多和他交谈,谈谈理想,谈谈目标,谈谈自己的缺点,当把一切问题都摊开来说后,现在的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我有抵触的情绪了,有时见到我还笑笑问声“老师好”,看到他的这种进步,我很开心,他改变了,在课堂上他很少把头趴在桌上了,也不再爱睡觉了。

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只是有的人缺少爱,缺少沟通,致使他们越来越冷漠,越来越不近人情,对于这些学生还需要我们的老师多多关注关注他们,让他们也能体会到老师的爱和帮助。

上面是我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其中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发现并弥补,我要让德育工作到我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去。

11.在工作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一

一、成功是成功之母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于抗挫能力强的成年人来说可能是正确的,但对心智尚未成熟、意志还很脆弱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并不那么适应。我认为对中学生而言,“成功是成功之母。”成功教育更容易使学生走向成功。当学生取得小小的成功后,因成功而酿造的自信心对其新成绩的取在得会产生进一步的推进作用。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行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进而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例如:在作文课上,有些同学的作文写得很精彩,我除了自己的口头表扬外,还要求全班的同学给予他掌声,并让他在讲台上,给大家朗读自己的文章。课后,还把他的作文贴在教室的墙上,让全班同学观摩。同学们对他敬慕的眼光,会让他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下一次的作文,他会更加用心、努力地去写。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学生产生了积极向上的心态,具有了更大的发展潜力,获得了更多更大的成功。

二、培养合作精神,培育新型人才

现在的学生在电视机前、电脑前的时间远多于和同伴交往的时间,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别人沟通、合作。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书本是不够的,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注重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竞争机制培养合作精神。个体之间的竞争,使学生只埋头于自己的学业,只关注自己的成绩,缺乏群体意识。而合作小组间的竞争,则能有效地培养群体意识。我根据学生的入班成绩,把全班分成了11个小组,四人一组,在各小组中优等生、后进生是基本均衡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纪律、作业、课堂回答老师问题、课堂检测成绩四方面的评比,一周一总结,一月一大评,获得前三名的小组给予荣誉证书的奖励,最后一名给予公开检讨的惩罚。为了小组的荣誉,各小组组员会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无形中很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

另外,我让各小组轮流负责班级黑板报的设计制作。要求小组长先分好工,各负其责,搜集资料。再设计草图的过程中,四名组员把各自收集到的文字、图片材料放在一起,共同讨论版面的设计、文章的选择、绘图的策划,因为有着“设计出最棒的一期”这个共同的目标,所以大家都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这样,每个人的发言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在板报的制作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试着欣赏学生的“短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其短处。面对学生的短处,我们要加以耐心引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是一个过程,受教育者在外因的作用下,内因逐渐发生变化而引起质的飞跃,许多人都明白这一道理,可一遇实事,就失去了耐心,急于求成,想通过两三次的教育帮学生去掉“短处”,殊不知,这只能治表不治本 。

对待有短处的学生,我们需要的是时间、耐心,更需要的是一种期待。在刚开学时,班里有一位活跃分子,他特好表现自己,无论上课、下课,话特别多,致使班内纪律无法控制。第三天,我就找他座谈,旁敲侧击出他的“短处”,他转变很快,有了明显好转,可还没有一个月,他又恢复了庐山真面目。此后,我陆续找他谈话,都是隔靴搔痒,收获甚微。

“顽疾”难治,我多方为他寻求“药方”,结果都是竹篮打水。最后,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但是我后来却想到,既然正面教育不行,那就反其道而行之,把他的短处当成长处,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的“短处”安排他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让他参与班级管理。几个月下来,我发现他的“短处”变成了长处,他的学习成绩也有明显的提高。从他的变化,我领悟到,一定要试着欣赏学生的“短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进行德育教育改革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入手,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勇于实践,勇于自我否定,只有这样,德育教育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作者简介:曲艳红(1978.01-),女,晋州市桃园镇韩庄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桃园镇中学。)

12.九年级思想品德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篇十二

学校德育的任务,从根本上说,是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使学生在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以下方面的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引导他们关心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而贡献青春。教育学生热爱人民。认识我国人民今天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忘我劳动,以培养学生和我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感情。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一定要使学生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2、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

共产主义理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教育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树立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的革命理想。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要使学生懂得只有和发扬革命传统,才能接好革命的班,做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革命事业进行到底。教育学生把远大的革命理想和个人当前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好好学习立志成才,奋勇攀登科学高峰。

3、集体主义教育

要引导学生经常关心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养成喜爱过集体生活的习惯,善于合同学生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培养他们热爱集体,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做集体这个机器上的螺丝钉,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使所在集体成为团结战斗的坚强堡垒。

4、自觉纪律教育

教育学生严格执行纪律,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和作风。要使学生听从教师的教导,履行学校和教师向他们提出的要求,完成集体交给他们的任务,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和好作风,使他们具有高度的纪律性,能自觉与无纪律的不良现象作斗争。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的精神;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具体实施策略有:

1、政治课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利用政治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挖掘利用政治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要把教学理论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和学生身边的事情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3、进行德育教育还要把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联系起来。鼓励学生搜集政治新闻,听新闻联播,看时事政治,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世界,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知识和素质。

4、要利用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及时指导、教育。使德育教育保持健康、正确的发展方向。

5、要组织各种德育活动小组,引入竞争机制,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积极上进,从而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另外还要注意

1、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

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古人说,写文章“理不直指也,故即事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借物以寓情”。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

2、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

按思想品德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殊不知,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客观、公正、尊重事实

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倾向转为另一种倾向。不能一说重视德育,对学生错误就以点带面,抓其一点不及其余,上纲上线,深挖思想根源,严而无格。这些做法都不是真正的重视德育。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既要讲古代灿烂文明,又要讲当前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既要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又要让学生看到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既要讲改革开放的意义,又要强调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必要性;既要赞美祖国的名山大川,又要指出森林、古迹破坏的严重性等。让学生既为之鼓舞,又为之忧心,进而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4、注意“四点”,增强效果

学科渗透德育应注意创造良好气氛,态度要真诚、热情、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切忌主观武断,信口开河、海阔天空,缺乏重点和针对性。总之,要民主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客观一点,才能增强德育效果。

13.后勤工作的德育渗透 篇十三

七年级

一、德育渗透工作计划完成情况: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中,在明确语文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渗透。根据文章特点,在叙事段、写人段、环境描写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文本中的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的高尚情操与人格,努力学习,提高素养,学会做人,较好的完成了本学期的学科德育教育工作。

二、德育渗透工作取得的成绩:

(1)由浅入深,陶冶情操。

随着学生各方面知识的增长,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深入和全面。我抓住每一节课的教育契机,在语文教学中加大德育渗透的力度,由浅入深并取得了实效。

(2)设计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例如:朗读精彩的语段、叙说故事的情节、评价文中的人物、写宣传标语等活动,这些都是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上来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训练中提升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的契机。

(3)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例如在教学《老王》一课时,同学们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整节课中,学生的表现体现了高效课堂的灵魂: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通过这节课,更加深了我对这一教学方式的理解。这节课上,同学们的许多表现深深的感动了我。课前,我播放了歌曲《爱的奉献》,在歌曲中同学们的情绪受到了感染,带着深深的感动走进了本课的学习。接着,教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完成预习检测。在检测中,我问道:如果让你用一种颜色形容老王,你打算用什么颜色?同学们纷纷的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他们的回答让我震惊,也让我感到,课堂上我们应放手学生,应相信学生,他们能通过自己的预习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同时,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情感受到熏陶的过程。

(4)组织开展故事演讲会,作品欣赏讲座,作文竞赛等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学生思想觉悟也会有较大提高,明确他们的人生路标,使语文教学与思想结合起来,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从而拓展语文教育的空间,较好地发挥语文学科教书育人的作用。

三、工作的不足之处

1.自己的工作虽然很努力,但对一部分学生的收效并不是很大,他们的身上依然存在着厌学的现象,得过且过。没有目标。

2.对于一些现象的处理过于急躁。

3.能够教育学生做到正确的为人处事,但学困生的转化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四、今后整改的措施:、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德育渗透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我深感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和养料。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在教材处理中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德育的内容,不断地增强德育渗透意识,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做到 “ 润物细无声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科活动,在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目标3、发挥德育在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心理教育是很重要的。需要社会、家长特别是教师的安慰与教诲。我们要抓住时机对学生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教育,就可能使他们中的大多数步入成功之路。

14.浅论如何在美育工作中渗透德育 篇十四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育和德育;相互渗透

21世纪的学生基础教育,最紧迫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德育上的逆反、智育上的厌学、体育上的懒惰、美育上的肤浅等消极状况,反映了我们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的陈旧化、形式化和教条化的倾向。因此,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立足于新世纪培养多种类型、多层次的人才,形成崭新的、宽阔的教育氛围和思路,是深化教育改革、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前提。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给学生以积极的思想影响。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更应该以美育为突破口,不断寻求在美育中渗透德育,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一名健全的人、高尚的人,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对新时期教师的考验。

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学校要不断扩大艺术教育的覆盖面,探索以美铺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的新路,努力办出学校特色。教师要不断钻研业务,丰富课外活动,开拓思路,寓美于德;遵循重在育人、强化参与的教学原则,同时大胆探索教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化美育的德育功能。在多年的美术基础工作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的方法:

第一,重视欣赏课,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欣赏课上,从绘画作品的历史背景,到绘画技法与构图,再到色彩关系和人物心理、表情,细致入微地带领学生回到历史,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体会创作者的激情和挫折,使学生加深理解,感受艺术的魅力与真谛。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化和艺术素养。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户外活动,开启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望。在日常工作中,除了课堂教学,还要重视丰富的户外活动。学生写生时,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有利时机。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吃苦耐劳等品质得到了培养,同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农村生活的体验,会启发他们对生活和生命的无限热爱与对真善美的无限追求。

第三,重视审美情趣和个性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美术课堂上,对书法艺术的学习和理解,对中国画的历史与融通,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中国建筑、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摄影作品的生活化出发,处处培养学生的情感,教会学生生活的态度,懂得做人的价值。

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说,德育重在晓之以理,那么,美育则重在动之以情,只有有情,才可达理,情理结合,然后导之以行,方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是由于德育与美育这种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效果,才能使學生得到和谐、完善、全面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同时,在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中,学生们鉴赏美、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和道德修养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上一篇:网站建设计划下一篇:师德师风纪律整顿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