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高一自学能力

2024-10-25

如何培养高一自学能力(精选15篇)

1.如何培养高一自学能力 篇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阶段性总结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结合学校实验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人在自己的数学教学中就如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进行了尝试指导,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浅谈自己是如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

(一)要让学生明白课前预习是一个自己主动学习的过程,要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它会对我们在课堂上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对以后自己各方面的学习很有好处。

(二)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的方法,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这就是教师指导的问题。我指导学生多读读学习的内容,如例题、概念等,认真填写我设计的《预习卡片》,不同的学习内容出示不同的预习方法。始终把预习的重点放在“例题的初步学习”和“概念的背诵”方面;其次是“我会做练习”及“练习题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疑难问题提出来”,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疑难,鼓励学生把疑难问题提出来,把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进一步探究,学习就有目的性了。

(三)自主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作出简单的优、良、合格、需努力的评价。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探究、相互学习、互相纠正的过程。

(四)课前预习的展示不可忽略。展示也要效果,展示也讲方法。起初,学生的展示只是读预习卡片,慢慢地,通过指导,发展到学生

可以分析性地、探究性地进行展示,这个同学或小组展示后,其他同学或小组可以对比性地、补充性地展示,现在还会踊跃地展示自己的解题方法、学习方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展示课前预习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的效果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课前预习的效果好,预习展示的效果好,就会省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学习技能有所加强。

(五)评价可以促进学生自主预习,促进小组间的竞争学习。在小组合作、交流时进行评价,集体展示时也进行评价。小组内小组长评价组员,组员相互评价。集体展示时教师给予评价,学生同样参与评价。评价时,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好”字上。评价成为鼓励学生学习的动力,更是一个学习分析、讨论、探究的过程。可以是语言的称赞,更多的是奖励卡评价。

2.如何培养高一自学能力 篇二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复杂多样, 教师要发挥作用, 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 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同时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理诱发求知欲望, 并保持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感, 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 要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课题难度要适当, 使学生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 如果学生总不能正确完成, 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 从而产生失败感。另外课题也应由易到难, 这样学生不断从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正面引导, 增强自学责任感。

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学好知识的源泉, 学习的动力问题一直是教育心理学和教学理论及实践关注的最重要领域之一, 也是广大家长和老师急切希望解决的问题。那么该如何激发学习动机呢?

首先, 对于学生要自学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启发式教学, 所谓问题情境, 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 需要学生努力克服, 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要求教师要首先熟悉教材, 了解教材中新旧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学生自己已经拥有的认识结构状态, 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其次, 教师应该意识到, 布置任务的难易程度与能否激发学生主动学的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 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 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这样通过自学任务的合理布置才能使学生从自习中得到一个适当跨度的吸收。

二、教给自学方法

教学不仅是教会, 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 正所谓“授之以渔, 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方法多种多样, 根据文章的性质, 阅读的目标, 阅读条件的不同, 阅读方法也灵活多变。大致说事有:

(一) 三步读书法:

即读书的常规训练。让学生自备字、词典和基础知识笔记, 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 每次课文要读三遍以上。第一遍粗读, 标注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第二遍细读, 逐字、逐句、逐段从头读到尾, 理清结构层次。第三遍精读, 运用批注法、质疑问难、品析赏读,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二) 读析结合法:

即根据不同的文本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首先解题, 其次抓重点字、词、句的含义来揣摩其表达效果;再次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及重点, 边读边悟, 真正读进去, 想开来, 引起性感的共鸣。

三、发挥主导作用

强调学生自学,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备”教, 还要备“学”, 即学分析, 突破方法。引导途径:

(一) 质疑法:

它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具体操作时, 先质疑 (反问学生) , 在点疑 (提出疑点) , 后激疑 (激发择疑) 寻方法。指引学生发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 扩展法: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启发诱导, 使学生掌握举一反三;触类旁生;进行合理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形成能力, 以一变应万变。如文言文疏通了一词多义后, 学生再接触到类似的现象就能根据不同的语境来表述。

(三) 攻坚法: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启发引导, 使学生掌握由形式到内容, 由表及里、攻破难点的思维方法。

四、发展思维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关系尤其密切, 因此, 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方面要多下功夫。首先,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学习, 而且要使他们学会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多鼓励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 创设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机会, 鼓励学生多思善问, 敢于质疑争论, 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其次, 经常组织讨论, 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在课堂上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鼓励学生发言,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 有利于师生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集思广益, 开阔思路, 达到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给学生创设一点自己读书、思考的环境, 增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从而是学生的自学有的放矢, 真正让学生通过自学另有所得。

再次, 在语文学习中, 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必须以读为本, 把读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读教学环节, 如果课堂上只有老师在讲, 不停的地提问, 这样学生很少有读的机会, 以致一篇课文学完, 学生对课文内容印象仍然不深。所以, 教师要大胆放手, 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读, 引导学生读有所思, 读有所疑。学生读得多, 把课文内容读懂了, 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学习。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牢记叶老的“教, 是为了不教”的原则, 多方探索, 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牢记叶老的“教, 是为了不教”的原则, 多方探索, 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

3.如何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篇三

1.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当前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热衷注入式,没有把自己当作“主导”,而变成“主宰”,没有把学生当作“主人”,而看成“仆人”。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再多,终究是有限的,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以后必须要“自能听话,自能读书,自能成文”。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自如,这不仅得益于一时,而且终身受用无穷。可见传授学习方法比传授课本知识更为重要。

2.激发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培养自学能力固然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但仅有科学的方法而无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是不够的。学习语文,要掌握的东西很多,非花九牛二虎之力不可。做老师的总喜欢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教育学生。这当然也有必要,但是,道理讲了一大堆,故事讲了一大串,一些学生仍“苦”不起来,始终学不进去。此时,我们就要了解青少年的特点,把他们从“乐嬉游”引导到乐学习上来,使一般的好奇心发展为求知欲。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说,兴趣是推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我们说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绝不是说可以撇开语文教学目的于不顾。而一味地说笑话,耍滑稽,而是在教學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情境让学生领略,不断地获得新的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经常处于好景在前的心理状态之中,就会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有劲,遇到难题也非攻克它不可。这就是“不教”的开始了。

3.启发思维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没有思维能力的人根本就谈不上具备自学能力。因此,要培养自学能力,就必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让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化“身外之物”为自己的财富。这样,自学能力才有依托,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兴趣要激发,思维更少不了启发。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致力于问的艺术,必须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包含着矛盾,因为思维是从矛盾开始的,没有矛盾就没有思考。如果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就能随口答出,就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所提问题也就失去了价值。倘若提出的问题超脱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茫无头绪,起不到引起积极思维的作用。因此,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把“果子”挂在适中的地方,既不举手可摘,也不高不可攀。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越跳越高,摘取挂在更高处的“果子”。

4.严格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手段

拳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拳不离手;乐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曲不离口。说的是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多看,用脑多想,用手多做,取得“习之功”。要得到“习之功”,就不能乱来一气,胡练一通,而要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既要严,又要有序,出得精巧,以精胜多,循序渐进,还要求实,讲究实际效益。训练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化知为能,达到“不复需教,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

4.自学中如何培养动脑动手的能力 篇四

自学,即目主学习。它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自学并不是说教师放任不管,恰恰相反,学生的自学必须处于教师的调控之下,主要有三个步骤:

1、创设良好的自学氛围。首先要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经常向学生讲自学的意义,介绍古今中外自学成才者的事迹,激发学生自学热情:其次,要编制预习提纲。教师只是笼统地布置看书预习,学生很难深入到课文中去。因此,教师依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体现文章的内容和行文思路,编制各课自学提纲,以便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自学”展开。把自学变成教学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同时按文章思路编制自学提纲,把字词句这些语文基础知识像一颗颗明珠缀到了文章思路上,做到纲举目张,条理清晰。

2、明确自学要求

自学要求可概括为八句话: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特点,融会贯通,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其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学生如果在自学过程中能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破除迷信,勇于质疑,就能很好地培养起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训练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自学的实施,还要解决是否相信学生的问题。有人认为学生自学,质量没有保证,其实这种忧虑和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要要求适当,指导得法,同学们就会在自学中认真读书,查工具书做笔记,提问题,从而逐渐养成读书的能力和习惯。

3、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智能的发展是连在一起的。要使自学不断深入,形成能力和习惯,必须指导学生掌握自学的种种方法。从一年级开始,我就有计划地逐步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的方法;读书如何圈点划线,批注评注的方法;如何解词、分段、归纳中心的方法;还有课文背诵法、语文复习法以及听说的各种知识与技巧等等。否则,学生就只能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一生也离不开教师的“教”,拿解词来说,多少年来,我们都是把词语抄到黑板上,学生搬到笔记上,然后拼命背诵结果呢?教师抄多少,学生背多少,一旦遇到生词,还是一筹莫展。相反检索法教给学生,教会他们从好几个注释中根据语境准确选择释义,学生就能脱离老师而借助工具书独立进行学习了.

自学还必须遵循一个合理的过程。我把自学预习过程概括为:一读、二划、三查、四注、五思、六写。读就是读课文,默读朗读、精读速读。划,就是使用不同的符号,将生词新词,精辟语段中心所在,疑难问题划出来。查,就是对所划生词或疑难问题,通过工具书或其他资料加以解决.注,就是把查找的答案以标注、批注的形式,注到课文中去。思,就是思考课文的思想内容、层次结构及表现方法。写,就是把预习所得和解决不了的疑难写下米。

5.如何培养高一自学能力 篇五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NO1

语言建构与运用

NO2

思维发展与提升

NO3

审美鉴赏与创造

NO4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同时,对核心素养的考查也会在高考中呈现。

我们再来看一下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其比重按学分计,安排如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及学分

必修(8学分)

选择性必修(6学分)

选修(任选)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1学分)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不设学分,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

当代文化参与

(0.5学分)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0,5学分)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学分)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学分)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

(2学分)

文学阅读与写作

(2.5学分)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2学分)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2学分)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0.5学分)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

(2学分)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1.5学分)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0.5学分)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

(2学分)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1学分)

跨文化专题研讨

(2学分)

实用类阅读与交流

(1学分)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1学分)

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2学分)

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是因为高中语文将会采用新教材,如何在高一迅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如何调动自己的语文积累?如何掌握阅读规律?如何进行有效且高质量的写作?非常语文给全市千万高一语文学子进行精选、科学、权威的学习规划:

NO1

态度决定一切。不要认为语文随便学学即可,反正分数都能考那么多;不要认为作为主科的语文重要性不如数学英语,语文的提升首先是态度的端正。

NO2

要明确高一语文上学期学习内容与方法!高一语文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阅读和写作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方面,更注重整本书阅读、跨媒介阅读与思辨性、实用性阅读,在现代文、诗词鉴赏和文言文的难度上都有较大提升;写作方面,更注重记叙文的提升训练和议论文的基础训练,如何写更好的记叙文?怎样写好议论文?这是高一学生在语文学习上面临的问题。

NO3

掌握高中语文题目的做题方法。比如面对社科类文章,如何做好信息的处理;面对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等等。

NO4

6.如何培养高一自学能力 篇六

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载体和工具,在各学科的学习及日常工作中应用之广、作用之大,已为人们所深知。计算机科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是它的发展和更新速度极快,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

作为计算机教师,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传授给学生太多的知识,大部分知识的学习还得靠学生课外自学。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变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是达到不复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计算机学科特点,经过不断研究探索,总结了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一、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终生学习、自主学习的观念

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的一生大部分知识的掌握,其实都是靠自学获得的。从古至今,一些有成就的人士之所以能够在一生中有所作为,是与他们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分不开的。学习不是学生时期的阶段性行为,而是一生的事。曾荣获最高数学奖――沃尔夫奖的著名数学家、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院士,九十岁时还在书房读书,研究他一生热爱的微分几何学。教师可以通过讲道理、举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观念;明确每个学生都要根据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和掌握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学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明白,要想有所作为,只有经过自主学习和不懈努力才能使理想变为现实。

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计算机本身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知识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来学习掌握。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不能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结合学科特点少讲精讲,重质量,重效率,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知识。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兴趣才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学生对计算机一般都有一种神秘感和好奇心,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如在讲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时,我将课前制作的一个带有图片、动画、声音和视频的演示文稿给学生播放观看,学生感觉神秘有趣,产生了好奇心,于是自己也想动手尝试制作。学生通过看书、想象、讨论及教师指导完成了各自的作品。继而我又组织同学将各自的作品在展台前放映,相互对比,让他们思考如何设计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好胜心促使学生进一步动脑思考,查阅资料,与同伴协作研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2.采用目标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我定向

所谓目标教学模式,是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教师每一节课前与学生共同探讨和确定学习内容、学习重点难点以及学习方法。设定的教学目标应遵循实践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让学生明确下一节课的任务,安排学习程序,制订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定向。例如在讲述windows资源管理器时,我给学生设定的目标是能够熟练运用至少两种方法进行文件的选取、复制、移动、查找和删除操作。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学生很快抓住了重点,做到了有的放矢。经过多次训练后,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3.重视实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只靠看书学习,不去动手操作,那就是纸上谈兵。因此计算机课堂不该成为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应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自主创新的乐趣,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大胆探索、敢于发现、敢于创新的意识。在讲授如何使用WindowsXP附件功能时,我引导学生使用画图软件绘制出精美的图画,使用录音机录制自己的声音文件,这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为了提高上机的质量,我还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如在学习“Excel”数据处理软件时,我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各科成绩罗列出来,让学生自己尝试用“Excel”菜单功能算出总分、平均分,按平均分进行排序、单科分类汇总、筛选出及格与不及格学生名单等。这些看来只有教师才能做的事情,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去动脑思考。通过创设这样的主动学习的情境,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我经常在实验课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判断和讨论,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自学计算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使知识系统化

学生最初学习的知识是零散的,如果不将所学的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们就不能全面透彻地掌握并灵活地应用这些知识。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归纳总结知识。如在学完每一章节后,采用小结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每一章节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抓住重点,把握难点,使知识系统化,力争让学生做到融会贯通,记忆深刻,掌握牢固。

5.合理运用辅助教学软件,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其实,提高学生计算机自学能力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通过机房开放方式,在机房里安装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辅助教学软件,学生在上机时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地学习,既提高了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同时也给学生自学计算机创设了有利的学习环境。目前较好的辅助教学软件有提高汉字录入速度的《五笔高手》,学习使用flash的《Flash学习软件》等。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可以将开发的计算机教学课件、测试软件放在网上共享,学生可以通过网上的辅助教学软件自学,并可利用测试软件对学习效果做出评价。

三、建立激励机制,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除了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外,还可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充分施展才华、展示自己新奇想法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就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竞赛,通过表彰奖励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要想培养出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首先自身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探索新的、好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

参考文献:

7.数学课如何培养自学能力 篇七

一、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首先, 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 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 没有相应的指导, 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 往往只是走马观花, 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 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 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 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 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 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

例如自学《圆柱的体积公式》时, 可以布置学生思考: (1) 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 圆柱的体积与割补后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 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 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其次, 试着看懂例题。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 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 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 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试做“做一做”。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 这样做起码让学生“依样画葫芦”, 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 经由课堂, 再达到“知其所以然”。第三, 寻找生活数学。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 预习时必须让学生试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 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循环小数”在预习时, 可以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循环”的现象, 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

二、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习的良好开端

孔子强调, 学习的兴趣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永远的兴趣, 造就了永远向前的人。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乐于去学习, 乐于去做进一步的思考、探究, 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形成一种终身教育的良好模式。因此, 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富有激情的言语去创设一个有吸引力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去发现, 去探索。

三、指导课堂合作, 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指导学生课堂合作,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创设合作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 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 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比如, 教学“步测、目测”时, 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测量操场, 学生在步测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 又要数步数, 如果测量效果不理想, 教师可以布置两人一组, 一人走一人数, 给学生合作的机会;教授统计图表时, 有的统计图表在正面, 可有关的分析、问题却在反面, 学生阅读不方便, 教师可以布置同桌合作, 一正一反, 便于阅读。这些做法都可以激励学生合作的兴趣。

2. 形成合作的习惯。

有了合作的需要,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 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 部分人数不合适的, 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 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 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 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3. 提高合作的效果。

教师必须明确, 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 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 让合作““出成效, 有意义”。如: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 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必须做记录, 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 教师经常性地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 对操作错误的及时给予纠正, 对表现优秀的更要给予肯定, 激励学生把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完善。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 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 教师应大胆放手, 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 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 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自学《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只是随便看看书, 而是会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会在书上用铅笔写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 在自学时就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自学检测表明学生的自学是有效的。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 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 形成了应用意识, 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8.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 篇八

就英语教学来说,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查阅词典能力

无论自学或用外语进行工作,均需使用词典。指导学生查词典是培养其自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应教会学生查到所需要的词,并从上下文来确定它的意义。例如:He booked all the orders from his customers.句中的book和order学生都很熟悉,但确切的含义不一定清楚。通过分析可以断定book为动词;order为名词。查book的动词与order的名词条,得知book作“登记”;order作“定货单”讲比较恰当。

要教会学生怎样查词组。要让学生学会辨别词组的中心词,如go over(复习),是由动词加副词构成,就要翻阅该词组中的动词;take the chair(主持会议)是动词加名词,就要翻阅该词组中的名词。有的查介词的用法来确定该词组的意义,如a wolf in sleep's skin中的in应选择“穿、戴”这一词义,等等。

有些单词在一般小型词典中查不到,就得指导学生运用简单的构词知识了。如查不到supermarket,可让学生查到market,就能知道supermarket是“超市”的意思,又如查不到impossible,只要查到possible,知道im是表否定的前缀,就可知道impossible是“不可能”的意思。

查词典要从起点班就开始培养,最好把查单词作为一种预习中的任务来安排。

二、拼读单词能力

单词拼读不正确既会造成记忆单词的困难,又可能影响对词句的正确理解。例如把'desert读成de'sert,就可能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因此,在初中阶段有必要为学生的正确拼读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教会学生正确地读出音标,正确并迅速地按音标和单词重音拼读出每个单词,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读音规则。这对学生以后自学和提高都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三、构词分析能力

英语单词数量多,但单词大多是能够分析的,培养学生构词分析的能力,有利于帮助他们记忆单词,扩大词汇量以及推断词语的意义。让学生懂点构词知识,将大大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自学和工作需要。

1.演绎法通过一个单词给学生讲清构成这个词的前缀或后缀的意义,以便让学生掌握词缀,以扩大词汇量。例如教了encourage这个单词后,先让学生知道en这个前缀加在名词、形容词或动词前就构成一个新的动词,其意是“使处于…境地”“使成…”“赋予”等,再让学生把下列单词加前缀en-变为动词,并说出它们的意义:joy-enjoy(享受),danger-endanger(危及),force-en force(强迫),able-enable(使…能够),又如教rebuild这个单词,除了让学生知道作“重建、改建”解释外,还要指出它的前缀re-有“又、再、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把以下单词加前缀re-变成新词,并说出它们的意思:retch、recover、repay、rewrite等。

2.归纳法让学生回忆并列举所学过的表示某一意义的前缀或后缀加以归类,例如让学生说出表示not的前缀,并举例,以便重温这些前缀,增加记忆,如un(im-portant),im(possible),non(ficrion),in(visible),ir(regular)等。

3.联想法通过分析某些词的构词成分,让学生联想到另一些单词的构成。例如学telephone时,向学生指出前缀tele-是“远距离”的意思,phone有“声音”的意思,两者结合成为telephone,由此联想到telegram(电报),其中gram有“书写物”的意思,microscope中的前缀micro-是“微小”之意,因此,这个词意为“显微镜”。

四、句法分析能力

在阅读英语读物时,有些句子得分析一下句法结构,以求正确理解。否则就难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例如:有的学生把几个词语的共同修饰词错看成为其中某一个词语的修饰词,因而把“If there were no water,you would not be able to cook rice.wash clothes or take a bath at all.”错译为:“如果没有水,你就无法煮饭、洗衣,也根本无法洗澡。”其实at all是同时修饰3个动词。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水,你就根本无法煮饭、洗衣和洗澡。”

五、概括能力

阅读一篇外文资料,经常需要概括其主要内容。因此,在中学阶段就应当培养学生速读和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方法是:给学生指定一些简短的阅读材料,要求在10分钟内速读全文,并用几句英语说出其主要内容。

9.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九

近年来,笔者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六步自学法”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自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明确目标

教师根据“大纲”和教材“学习重点、难点”的要求,拟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学习实行“定向”,让学生对本课学习重点、难点心中有数,在教学中与教师达到“共鸣”。

2、提示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在指导学法中一般是要求学生按“四自”法进行自学。

①“自读”即阅读教材内容,对重点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进行圈点批画,明确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找出注意点;

②“自参”即参阅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物理规律和定理等解决基本问题;

③“自思”即思考学习重点和教材后边的问题、小实验、练习题,发现疑难、提出问题;

④“自写”即学生按“释疑”、“质疑”等自学要求写出自学笔记,积累自学问题。

3、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项任务(或某个问题)的。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掌握,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产生强烈地求知欲。例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出示用幻灯机将问题打在屏幕上):

(1)物体为什么有的在运动,有的静止?

(2)“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停下来。”亚里斯多德怎样分析这个现象?用正确的观点又怎样理解?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包含着几层含义?

(4)牛顿第一定律比伽利略的结论进了一步在何处?

(5)你能说出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区别与联系吗?

(6)你能举出几个运用惯性的概念分析应用惯性的实例吗?这一系列问题的创设,顿时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4、学生独立阅读

学生独立阅读是自学的核心环节,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教师讲课的真谛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即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实践去掌握知识。在上述问题情景的激发下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引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有效地促使学生进入主动参与的学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情不自禁的去阅读教材,并把自我探究知识视为一种自我提高和取得发展的需要,从而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同时,教师巡视课堂,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做单独辅导,实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了解学情,收集学生疑难,作为后面启发点拨的重点对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5、组织讨论

问题通过争辩,就会更加明晰,因此,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组,在认真阅读教材之后,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发言交流,争论反驳,形成信息的多向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让学生扬长避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

6、启发点播与归纳

10.改变学习方式 培养自学能力 篇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的那种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上的学习方式忽略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关系到年轻一代能拥有什么样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强弱。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此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要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就必须使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而这方面我校成立了课题组专门研究,现在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下面我就我校在改革学习方式,培养自学能力方面研究所取得的经验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自学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任何知识,首先应该对它有足够的兴趣,才能有要学习的欲望,那样才会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使学生乐于自学。这就要求教师善于结合知识的特点,运用启发性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自学的倾向。

1、设置知识悬念,吸引学生参与。

教学前要设置知识“悬念”。“悬念”指学生对面临的问题或现象,感到困惑未知而产生急待求知的思想状态。要吸引学生主动自学,教师就要针对教材内容,设置让学生渴望求知的气氛,激发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望,从而产生主动探究的内驱力,即自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时,课的一开始,教师可拿出两个底面大小不等,高长短不一,体积大小难辩的圆柱体学具A、B,让学生比较它们体积大小,学生各抒己见,争的面红耳赤,各不相让。此时,教师可启发学生说“物体轻重需要称一称,圆柱体积大小,需要量一量,算一算,你们只有通过计算比较出它们体积大小,才是准确的?”此刻学生求知兴趣达到了高潮,从而主动的去自学。

2、创设“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参与。

所谓“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原有经验与当前面对的现实形成了矛盾。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了“认知冲突”时,就会产生“为什么”、“怎么办”的疑问,而学生的思维只有在“为什么”的情境中才会启动,在“怎么办”的情境中才会进一步深入。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在数方格方法得出后,出示格数相等而格子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形比较大小。用以往经验两个图形面积应相等,而实际上它的面积明显不等,产生了矛盾,头脑中产生了“为什么”的疑问,从而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促使学生参与。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身临其境”。

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运用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件,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事例相联系,使整个教学活动生动精辟,营造一个活跃学生思维的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迫切地想学“生活中的数学”“有用的数学”。例如,教学“减法运算性质:a-b-c=a-(b+c)”时,我们可设置学生当售货员卖文具情境,让学生根据下面题目要求进行“买卖”活动:“小明到学校小卖部买一枝铅笔和一本数学练习本。一支铅笔价钱1角8分,一本数学练习本价钱4角2分,小明付了1元钱,找回多少钱?”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买卖过程中如何“找退”的?这样让学生在探究减法运算性质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涨的兴趣,从而取得较好的自学效果。

二、自学技能的培养

“学会求知技能”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放手让学生自学,并不是放任学生,还应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技能,使学生会听、会看、会想、会说、会做。要使学生真正做到这“五会”,我们必须进行开放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以“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自学能力”为宗旨,以学生“自学质疑解疑”为核心,实施开放式课堂。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导入激趣

课的开始,老师根据新知识的特点,确定怎样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自学的倾向,从而保证自学的实效性。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兴趣是支持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巨大动力。我们要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等特点,尽量将课堂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从而“会学”。

例如,教学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时,一上课老师就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出“101乘以任意一个两位数求积”来考老师。同学出题老师不加思考,脱口而出。同学们惊奇了,求知欲被充分激发了,从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自学技能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2、自学交流

首先,让学生自己看书、理解教材,教师指导自学方法:划重点,标疑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看书思考,不仅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也培养学生了学生自学的技能。其次进行组内交流,组内交流包括互相交流划出重点、互相质疑、解疑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每个都要交流发言,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带动学困生,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学会了合作学习,从而使学生的自学技能有所提高。再次进行组间交流,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板书到黑板上然后按课本内容先后标上序号,进行交流解疑。从而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并加强对教材知识体系的认知。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长期以来,受旧的教学传统观念的束缚,“师讲生听”形成的固定模式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在课堂上无法形成提问题的气氛。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意志和自制能力,努力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和独立发现的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敢于质疑、主动提问,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技能。

3、巩固练习

学生质疑解疑过程中,可以适时地穿插一些不同形式的练习,以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理解。同时,有些问题怎么解释也搞不清楚,可举例让学生体会并悟出其中“奥妙”,从而巩固了自学效果。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都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才能巩固运用,发展提高。练习时要有目的、有步骤,在保证练习时间的同时还要注意练习的方式,注意视听做结合,并给学生留有必要的思考时间。另外,练习中还要随时注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发现有缺陷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

4、小结检测

经历前面几个阶段之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这时再回头细读教材,能使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内化。交流质疑应该有个结果,学会归纳总结是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标志之一,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把各种意见综合整理,得出结论,使大家形成共识。然后进行课堂检测,对本堂课知识一次系统测验,又是对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查,以便及时反馈补救。同时也检测了学生的自学效果,反映出他们的自学技能掌握情况。

课堂结构开放是外在形式的开放,我们也注重本质的开放,使课堂教学的特征上具有全体性、民主性、动态性、创造性、合作性等,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但结构上开放而且特征上开放,从而更好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技能。

三、自学习惯的培养

自学习惯的培养,主要是独立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们始终注重独立自学习惯的培养,除课堂教学之外,我们还在课后布置学生确定小课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习惯。

长期以来,学生课后作业多数是书面习题和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不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技能,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而小课题这一形式的出现,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革。学生进行了小课题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备进行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

第二,学生进行小课题的学习是一种研究性学习,过程非常重要。学生经历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能培养独立研究学习的习惯。

第三,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师起引导的作用,对小课题的评估不要看结果,而是注重过程。

第四,小课题研究可以延续几周或者几个月,作为课外的延伸,使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培养自己的自学习惯。

11.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的自学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自主学习 能力 培养

一、课堂上应该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

新课程改革已经有些年头了,在实施过程中就要求老师主动地转变角色,由教育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由传统的讲授式、填鸭式变为启发诱导、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课堂。基于以上的原因,近年来,我也不断在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适当的自主空间。如:在语文生字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看书找出哪些字学习有困难,让学生把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摘录出来,然后师生共同探讨怎么解决,这时我适时教给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可以解决这类难题。在每一节课上一般给他们安排10分钟左右的自学时间。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放心地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动脑,自己亲力亲为来探究学习的过程。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的,也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将来在创新应用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应在课堂外给学生创设自学环境

一节课的上课时间是一定的,老师在课堂还不能完全的放给学生自学,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为了延续刚刚建立起的学习兴趣,想方设法把自学的时间向课堂外拓展和延伸。如:我在对联知识的教学中,有意安排学生在课后到家中去搜集春联、婚联等各种对联,学生的自主意识很是高涨,他们分头到认识的各家去,搜集到很多对联,有的学生甚至用简笔画画上了门框,在两遍按照顺序写上对联,并且个别时候还能看出哪家粗心把对联给贴反了……回到班上后我又让他们把收集好的对联互相交流,分享这次“下乡”的学习成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互相交流积累采集到的对联,我在一边提示对联的一些基本结构。通过这次行动,不但让学生们体验了生活,还丰富了学生们课外知识,又让学生认识到处处留心皆学问,自学并不是一定在课堂上完成的。

三、丰富学生的知识,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

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是提高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每学期开学初,我就组织教师精挑细选购买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每班下发一部分充实班级图书柜。同时我安排有条件的学生从家中把自己的课外书拿过来让同学们去阅读,你一本,我一本,我班的图书柜一学期下来可供学生们阅读的图书有200多本。随时让学生自由借阅,并且由学习委员对借阅学生进行登记,学期末看谁借的书多,谁看的书多、做得读书笔记多谁就可以得到一本书的奖励。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们阅读书目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在我的语文课上,表达能力、遣词造句、作文写作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阅读大量课外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四、多渠道创设学生自学情境

为了尽快地给学生们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我采用多渠道自学情景创设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首先,经常给学生讲身边成名人的一些成长故事,使学生感受到身边人自学成功的熏陶。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每日牢记一句成功人士的座右铭,并适时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找资料等方式自学名人名言。在教育教学中我还注意培养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近年来我教班级的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的远大的理想。有的长大想当优秀的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有的想当海军,保卫祖国海疆;有的想当人民教师,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还有的学生通过看新闻了解到我国实现了成功探月,梦想当一位科学家,做祖国科学的接班人……。他们有了理想就有学习的源动力,自学起来非常有信心,这样做不但增强了他们自学的兴趣,也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

近年来,我坚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理解能力和其他方面的素质明显得到了提高。通过让他们查字典,使他们学会了遇到陌生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怎么办。通过大量阅读课外书目,使他们提高了理解和写作能力。通过课堂内外对他们的励志教育,又使学生树立了远大的理想。由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我所教的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成绩并不十分突出,但由于他们有好的自学习惯,到初中和高中学习成绩会突飞猛进,让人刮目相看。有一位我教出的学生大学毕业后特地跑来找我聊天,他对我说:“老师,您教给我的自学方法是非常重要啊!如果不是小学好的学习方法,也不会有现在的我。”实践证明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有句俗语说:“授人以鱼,不若授之以渔”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很重要的,要使小学生学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就必须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乐县六坝寄宿制小学)

12.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篇十二

一、搭设自主探索平台, 培养学生探索兴趣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开阔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 他们会主动地去探究, 努力寻找方法, 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创设出各种问题和故事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为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

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以故事入手:有一天, 猴妈妈从瓜田里摘回了一个大西瓜。回家后, 它把两只小猴子叫过来, 将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两份。正要分给两个孩子时, 突然, 一只小猴子吵了起来:妈妈, 我要吃两块, 一块太少了。接着, 另一只小猴子也吵了起来, 它也要吃两块。这下猴妈妈为难了, 因为家里只有一个西瓜。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帮助猴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样, 通过故事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很快明白了可以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 其中的两份和原来平均分成的1份是一样的, 也使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如“相遇问题”, 有些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术语不明白, 造成对题意理解不清的学习困难。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一幅动态画面: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 接着两车相向而行, 直至相遇的全过程, 并适时通过闪烁、发声等手段, 让运动过程由静变动, 使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含义, 为后面计算方法的学习, 扫清了障碍。

二、构建学生认知结构,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不能只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而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 又长智慧。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 自己推论, 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 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数学本身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 更好地诱导学生进行思维, 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 从整体上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 小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 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 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等实际操作中, 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 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 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如让学生小组合作, 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拼组成一个长方体框架, 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 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 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动手做一个长方体纸盒, 并摆放不同位置, 从而使学生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由于加强了动手操作, 使学生丰富感知, 积累了空间观念, 形成概念。既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清了思路, 又渗透平移、转化等数学思想,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教会数学思维方法,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学生一旦科学地掌握了数学思维的方法。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便大大增强, 他们就可以运用数学思维方法的“武器”, 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 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因此, 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数学能力, 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最现实的目标和具体途径。

教学中精心构思以下四类习题:1.答案不唯一, 也就是一题有多个解答结果, 而且大部分的题在解出不同结果的同时能总结出解题规律。例如, “数的大小比较”中写出六个小于10的数, 学生写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 但是得出了相同的规律, 那就是在数轴上10左边的数。2.条件不唯一。学生通过对题目先从不同角度补上条件, 然后解答。如要求学生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三步计算应用题:“果园里有苹果树350棵, ____, 苹果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此题条件的补充方法很多, 我所要求的是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补充不同条件, 解答出结果。这就体现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3.问题不唯一。也就是使学生在补充不同问题中, 得出不同的解答。如:“一个运输队运送面粉, 上午运走240袋, 每袋50千克;下午运走480袋, 每袋是50千克。”学生可以补上如下问题:这一天共运走了多少千克?下午比上午多运多少于克?下午运送的重量是上午的多少倍?下午比上午多运多少袋?4.解法不唯一。一道题思考的方法不一样, 那么它的解题策略也就不一样。比如应用题可用算术解, 也可用方程解, 而同样是列方程解应用题, 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 列出的算式也不同。

四、强调评价多元化, 注重评价素质化

13.阅读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十三

实验教材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每篇必读课文都编了富有诱导性和启发性预习提示。这些提示,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去读懂课文。那么,如何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及教学方法,以适应培养自学能力的需要,是每位老师都要认真探索的课题。在教学的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较多的自学时间,使学生的自学实践贯穿于教学过程。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讲解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能适应培养自学能力的需要。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不断的自学实践,循序渐进地形成的。

改进课堂教学,应让学生有较充分的自学时间,把自学活动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要恰当地处理好课前预习、课堂自学、课外作业这几者的关系,不要以课前预习,课外作业取代课堂自学。加强自学指导,面向大多数学生,把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十分重要的。根据自学要求不同,可分为探索性自学、深究性自学、吸收性自学。探索自学是初步理解阶段,从未知开始探求,就课文内容、段落层次、句子结构等,初步领略文章。深究性自学是深入理解阶段,抓住重点进行剖析、推敲、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但要懂得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写。吸收性自学是消化阶段,学生联系自己读写阶段的实际进一步吸收,学以致用。如《美丽的西沙群岛》,学生的自学活动除生字外,都在课堂中进行。开始是自学探索阶段,要求理清文章的思路,动笔写出文章主要内容,认真思考课文后的问题,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然后突出课文的重点词句、段落,转入自学深究阶段。着重思考讨论:文章的题目、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关系;文章写得具体、真实,从那些词句反映出来;本文与学过的写事文章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尤其反复朗读,再讲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在这个基础上转入自学吸收阶段,让学生谈谈本文对自己的写作有什么启发?并让学生围绕文章如何写得具体、真实、谈自己学习所得,准备从中吸取些什么。最后让学生与自己的习作《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物》相比较,找出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改。这样安排的特点是把自学实践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

二、要加强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自学“学得其法”

小学处于打基础的阶段。强调学生的自学,并不是降低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还要备“学”。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研究怎样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不只是停留在传授现成的知识结论,而是教给学生发现掌握知识的方法,这就更需要加强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1.开拓思路。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教每篇课文都要根据教学目标训练重点以及文章思路,设计几道思考题,使学生一开始自学就能抓住要点,思路清晰,目标集中。以后随着自学逐步深入,要不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

2.教会方法。教学时教师应该多在读书方法上给予指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掌握规律,举一反三。首先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如怎样理解题目,怎样读懂词句,怎样读懂中心等。如教《爬天都峰》一课就引导学生理解“天都峰”是故事发生的地点,“爬”是故事的主要情节。然后教会学生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带着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自学。如谁在怎样的天都峰爬?爬时发生了什么事?此外,还要教给学生读各类文章的方法,如怎样读诗歌,怎样读科学知识文章等。学生学习写英雄人物的文章时,要懂得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人物的高尚品质,往往反映在人物的语言中。要熟读精思这些表现中心的句子。经过训练,很多学生自学《爬天都峰》就能找出“老爷爷”先后说的话作为重点,通过分析句子的含义和说话的语气去理解中心。

3.点拨提高。小学生自学限于知识基础,会有许多粗疏地方,因此,老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所在,要给予启迪;对课文的内容、语言的精妙处,要加以指点;对学生理解不足的地方,要适当补充。如《孔子拜师》一课,第二自然段描写了老聃先生的外貌,有的学生不注意这些描写,也不懂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自学时很容易忽略。教师应给予点拨,提示:文章描写了老聃先生的外貌就好像给他画了一张像,谁能说这张像是什么样子?从这张像你觉得老聃先生是怎样的人?经过启发,学生透过外貌的描写,了解他是一位身体健康、很有学问的老人,从而体会到外貌描写的作用。此外,一些文章的时代背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词句及科学知识,都要老师作必要的讲解。课文的意境、人物的形象、画面的美感 2

14.谈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十四

什么是自学习惯呢?它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形成的一种近乎自动化的心理活动过程。良好的自学习惯,则是指那些科学的、规范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及学生认识规律的自学习惯,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强化循序渐进的训练步骤。否则,就不能圆满完成培养自学能力的改革任务。根据我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认为,应主要培养学生以下七种自学习惯。

一、认真阅读的习惯

阅读,一般是指看或者读作者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文章。从而获取各方面知识,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些都要求阅读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潜心思考,才能领会。那种一目十行、囫囵吞枣的阅读是根本达不到预期目的的。

认真阅读必须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以心到为核心,促进对文章正确地理解,深入地领悟,在此基础上五者协调,共同作用。古人朱熹提到了读书要“三到”。他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温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认真阅读的重要性。我们在这里加入“手到和耳到”,是强调学生要有动笔批划和充分运用耳朵的听力来学习的习惯,这对于阅读的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认真阅读还必须做到“四读”,其具体要求为:1.读通。一篇文章摆到面前,首先要做到字词通、语句通、内容通,即读准字音,弄清词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意。这朗读与理解两方面的要求是读书的初步要求。2.读懂。即在读通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特点,明确中心,了解一些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这是读书的根本要求。3.读熟。它是加强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复述、背诵是读熟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4.读活,把这篇文章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那篇文章上,熟练地进行分析,甚至得心应手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上,这就叫书读活了。这实质是知识的举一反三,能力的正迁移。读通是基础,读懂是根本,读熟是深化,读活是升华,这四点是对阅读全过程的各个阶段概括化了的要求。我们读书,不仅要读通、通懂,还要读熟、读活。

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小学生的工具书主要是字典、词典、参考书,它们是孩子无声的老师。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就要及时地查阅字典词典,借助这些工具书,自己弄懂字词的意思。养成查字典、词典的好习惯,能避免读错字、写错字、望文生义等不良倾向,确保知识掌握的正确性。参考书为学生提示阅读思路,提供阅读的有关背景知识、常识性知识及其它小资料,能扩宽知识面,启迪思维,是学生自学的好帮手。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应该注意:1.保证“三个一”。即人手一本字典、一本词典、一本合适的参考书。上课置于座位的左上角,伸手可及,随时查阅;2.掌握三种方法。查字典的三种方法,即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数笔画查字法,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可通过竞赛等形式巩固强化,以提高使用速度;3.提倡活学活用。有些学生使用参考书,不是“参考”,而是“照搬”。发言照本宣科,做作业照单全抄,这非常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及自学能力的成长,失去了使用参考书的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有些教师不准学生使用参考书,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它完全否定了参考书的积极作用和价值。问题的关键不在参考书,而在怎样使用参考书。我们认为,提倡活学活用才是根本的出路。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争论,把参考书上的知识观点转化为如己所出,这样,才真正利用了参考书。

三、边读边做记号的习惯

古人有“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说法,我们强调学生自学时必须动笔做记号,以起到突出重点、提纲契领、促进思维深入、弥补记忆不足等作用。教学中,我们根据需要教给学生做记号的方法,规范了符号,指定了内容。内容大致包括七个方面:生字新词,多音字,关键词语,精彩的语句,重要的地方,对某些内容有疑问,需要重读或摘抄的章节。学生处于不同的阅读阶段给相应的内容做记号,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得到了增长,思维也随之不断向纵深发展。

边读边做记号应该注意三点:1.思考为主,记号为辅,不可喧宾夺主,让大量的记号挤占了思考时间。2.做记号要简明扼要,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符号能代替的,绝不要赘述多言。3.做记号最好在课文中进行。有些教师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复习。4.可适当运用这些常用符号:在下边画“——”,在下边加“·”,在下边加“○”,在后面加“?”和在前面加“”等。

四、质疑问题的习惯

“学贵有疑”。一个学生,如果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提出问题,对知识的获得没有产生过疑问,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他不善于学习,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只有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开掘难点,不断地产生疑难,又不断地解决疑难,才能获得知识,发展思维。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首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敢问”。传统教学总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久而久之,学生思维容易处于被动,受到压抑,产生一种上课就是答问的定势。要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的“问”,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提问的勇气,为他们创造研究探讨的自由天地,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其次,要紧扣教材训练学生“会问”、“善问”。有些教师担心学生“不会提”、“乱提”、“提不好”,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限制学生提问。其实,只要紧扣教材坚持

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的训练,学生是能达到“会问”、“善问”,从而形成独立的质疑问难能力的。以审题为例,有的教师这样训练:1.指导学生抓课文的重点词语提问。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燕子》这一课,就抓住“蒙蒙细雨”、“微风吹拂”等一系列词语来提问,逐步揭示课文内容。2.抓课题中的标点符号提问。如《“诺曼底”号遇难记》,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为什么遇难?怎样遇难的?3.抓事物之间的关系提问。如《白杨》,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疑问,或能帮助理清文章思路,或明了写作特点,或紧扣课文重点,或直扑文章中心,这些提问既调动学生积极性,也锻炼思维能力,经过这样长期训练和引导,“不会提”、“提不好”的顾虑没有了,“乱提”也就渐渐纳入预定的教学轨道。课堂教学不是更有质量和效率吗?

五、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相结合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它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它能提高和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巩固程度,它能促使所获得的知识通过形成技能而转化为能力,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意义。因此,我们强调学生必须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真正在作业过程中体验知识应用的巨大作用和乐趣。培养这一习惯应该注意:1.教育学生树立独立完成作业光荣,抄袭作业可耻的观点,在班级形成良好的作业风气。2.建立严格的作业制度,如尽量在课内作业,以提供良好的思维环境,作业收缴要及时,作业不得雷同,反馈及时等。3.教师应增加富有创造性的作业,减少机械性作业。但除此之外,当学生遇到困难的问题,自己无法解决时,又需要通过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小组合作完成作业,可以解决一些开放性问题、研究性问题、争议性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多元思维。因此,必须加强学生自身能力和合作发展能力,保证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相结合,培养学生自由、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及时复习的习惯

孔子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曾有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著名论断。它深刻地阐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里,而新知识识记过后,很快就会遗忘,因此,需要及时复习巩固。

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首先,要指导他们根据遗忘的规律及时复习、多次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及时复习能够阻止通常在识记后立即就会发生的急速遗忘,而多次复习,才能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否则,恢复已经遗忘了的知识,就要花费很大力气。如生字的识记,在每一课学完后及时地巩固,一个单元学完后再次复习,期中期末测试时再进行集中复习,这样一般能收到很好的识记效果。其次,要教给学生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复习并不等于单纯重复。机械重复活动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而且容易使大脑疲劳。运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则会使学生感到新颖生动,激发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效果。还是以生字识记为例,除了采用看拼音写词语、听写等常见方法外,还可采用找朋友(形近字辩析)、请你当医生(纠正错别字)、开火车(生字组词接龙)等多种方法,学生往往在玩中生动活泼地复习巩固了知识。

七、阅读后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同时,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写作方法,锻炼作文能力,接受思想教育。

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式的读书笔记,应该注意:1.要教给写读后感的方法。要求根据原文的内容和写法,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出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读”有“感”,夹叙夹议,以“感”为主,不要过多地抄录原文。2.深入理解原文,领会实质,抓一两个方面写感受,不要面面俱到。3.以练为主。训练初期评点可适当多一些,具体一些,学生掌握方法、适应上路后,可少评不评。

15.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十五

动机, 是激励人们积极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力量, 它将直接影响着自学行为和自学成就。当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自学条件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 自学是可能的) , 在智力方面又没有什么障碍时, 自学的动机对自学的影响就变得至关重要了。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动机呢?首先, 要让学生明白自学的目的及自学的重要性。要让他们明白自学是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 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需要。学生只要明白了这一点, 自学的动机便能产生。学生自学语文的动机一旦引发, 自学行动即将启动。其次, 在学生的自学动机引发之后, 我们就应注意加强和巩固他们自学的动机, 以防止自学动机的弱化或消失。这就要求我们多从正面去鼓励学生。只要他们在自学中一有点滴进步, 教师就应及时给予肯定、表扬, 以激励他们再接再厉, 使之自学语文的动机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二、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

学生光有自学的动机是不够的, 还应对自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自学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 他的自学欲望便会在胸中燃烧, 他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学中去。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 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为此, 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中, 应在学生的自学情趣上多开动脑筋, 想方设法来激发他们的自学兴趣, 使之乐于自学。其激发自觉性趣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及时代对自学的要求, 只要学生知道自学是时代的呼唤, 自学兴趣自然会激发起来。我们可以向学生多介绍一些历史人物自学成才的典型事迹, 这也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一种好方法, 因为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名人、伟人刻苦自学的事迹和经验, 能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增加自学的兴趣。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学, 在自学中活动, 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活动一旦获得成功, 他们的自学兴趣定会大大激发起来。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值得指出的是:当学生在自学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及时地、主动地去了解他们的困难, 鼓励他们勇敢地同困难作斗争、帮助他们闯过难关, 获得成功。这样, 学生的自学兴趣才会长久地保持下去。他们才会对下一个自学内容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三、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 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 (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在“教学目的”项内明确提出学生要“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良好习惯”, 自然也包括自学方面的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说:“凡养成习惯, 光反复讲未必管用, 一句话, 要能游泳必须下水。”为此, 语文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 有计划地、合理地为学生提供课内外的自学时间和机会, 向学生布置一定的自学任务, 让学生在自学的实践中逐渐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语文自学的良好习惯, 包括课前预习的习惯, 经常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 做自学计划和自学小结的习惯, 勤动笔、勤摘录、多思考的习惯, 多质疑、勤发问的习惯等。良好的自学习惯, 并非在教师的一两次教育启发下就能形成。它要经过学生自己反复的训练和实践才能逐步养成。因此, 我们要对学生多加强调, 严格要求, 经常督促检查, 久而久之, 学生便能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

当学生形成了较稳定的自学动机, 有了一定的自学兴趣和良好的自学习惯后, 教师就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 向学生传授自学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达尔文也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的确, 良好的方法, 能使人更好地发挥运用天斌的才能。要使学生尽早形成自学能力, 教师就应尽力教会学生学习,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方法, 也就掌握了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他们才能在自学的过程中, 不走或少走弯路, 提高自学效率, 从而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应向学生传授的自学方法较多, 下面仅就阅读教学方面谈谈应传授的一些自学方法。当我们要学生自学课文时, 应传授的方法有:

1. 如何把握课文的要素。

2. 如何分析记叙的顺序。

3. 样把握课文的线索。

4. 如何理解课文中的抒情和议论。

5. 怎样分析人物特征。

6. 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7. 如何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

上一篇:我的爸爸小学3年级优秀作文下一篇:幼师绘画说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