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2024-08-25

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汇报(精选14篇)

1.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篇一

乡镇产业扶贫工作汇报

全市"党员干部进村户,精准扶贫大会战"动员会议召开后,我乡积极行动起来,全力推进全乡精准扶贫工作,下面将我乡前期产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措施汇报如下:

一、产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一)在精准识别后制定了精确规划,市扶贫工作队与乡挂点干部逐户上门采集帮扶对象基本信息,并充分摸清了贫困户的贫困现状、致贫原因、需要帮扶的项目计划,制定并落实了贫困户和贫困村的扶贫工作计划;

(二)乡里多次召集了各村书记、主任就下一步产业发展召开了座谈会,就各村自身的优势和资源与当前国家的扶贫政策和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走出各村符合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子,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的含金量释放出来,做到“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二、产业扶贫下一步具体措施

下一步我乡将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充分发挥各村的优势和资源,挖掘产业特色,做到"一村一法""一户一策":

(一)以井冈山融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入驻XX为契机,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争取2015年在XX新种大棚蔬菜100亩,新种生态蔬菜400亩,通过高效农业的发展来带动XX村、观上村等周边村贫困户在家门口打工就业,增加群众收入;

(二)依托我乡招商帮扶企业XX菌草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带动我乡XX村、XX村和XX村三个村,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发展食用菌种植,实行贫困户统一种植和分户种植相结合,把这三个村的36户红卡户全部吸收到合作社,并要求专业合作社与所有入股的贫困户签订《贫困户入股协议书》,以文字的形式明确规定:“除现金入股外,还可以以土地做价入股,享受相关同等收益,所有入股协议书的签订一律通过公证处公证,从法律上确保了贫困户入股合作社的“两保障”,即本金的保值和利润的保障,这就彻底解决了所有贫困户的后顾之忧。专业合作社确保每户入股的贫困户每年的收益达到股本金的10%以上,让贫困户增收致富;

(三)XX村、XX村和XX村利用自身资源条件,着手发展“水里养鱼、水面养鸭、山里养鸡”的立体养殖基地,目前已有专人牵头,并与农户签好了土地租赁协议,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把贫困户吸收到合作社,基地建成后,可使两个村的所有贫困户通过养殖就地脱贫,每户贫困户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

(四)XX村、XX村具有种植油茶的悠久历史,为提高油茶产量,重点依托每户50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着力抓好油茶低改,提高茶油生产质量和茶油品质及出油率,让茶农增收致富。

(五)XX村计划把村里14户红卡户和部分蓝卡户全部吸收进来,利用山场计划种植30亩猕猴桃,让贫困户增收致富。

2.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篇二

2016年7月27日,为落实省领导工作要求和省脱贫领导小组会议精神,祝春秀厅长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牟锦毅副厅长、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驻村农技员落实情况的汇报,研究部署了下一步工作。

会议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工作落实:一是狠抓责任落实。及时完善农业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厅内各处室工作职责。严格落实"领导包片、处室包县"工作责任,扎实开展对口联系县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指导工作。农业厅党组及时与各处室签订责任书,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层层传导压力。二是强化驻村农技员落实。安排部署驻村农技员到位专项督查和普查工作,切实做到检查全覆盖。加强驻村农技员日常管理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及时调整、充实驻村农技人员,切实做到人员、时间、任务、考核、奖惩"五落实"。三是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建立健全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任务考核问责机制,在农业产业扶贫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对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责任的单位和个人,追究其相关责任。四是及时再安排再部署。8月初召开一次农业系统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视频会议,对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特别是驻村农技人员落实再安排再部署,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传导工作压力,压实工作责任。

3.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篇三

工作汇报

一、基本情况

翟家河乡位于庆城县西北部山区,地理条件差,境内沟壑纵横,峁梁起伏,地形支离破碎,是全市十四个特困乡之一。土地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草畜业发展较快。全乡辖6个行政村,42个自然村,1693户7014人。共有大家畜2020头,牛存栏1786头,羊存栏9451只,猪存栏1204口,规模养殖户35户,全乡种草面积累计达到19860亩。

国务院绒山羊产业化扶贫开发项目试点工作分两年三批次共投放绒山羊853户3614只(其中09年投放绒山羊209户1000只,10年投放绒山羊644户2614只)。截至目前,新增1642只,死亡413只,养殖户达到了853户4843只。

二、工作方法与措施

1、选准扶持对象。严格执行选户标准,按照规定程序认真审查,与养殖户签订协议,建立档案,确保把羊只投放给有养殖积极性、具备饲养能力的贫困户。

2、抓好设施棚圈建设。棚圈羊舍是舍饲饲养的基本设施。按照“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坚固耐用、满足需要、方便管理”的原则,积极发动群众利用旧庄园或废弃窑洞建设经济适用的棚圈。每处棚圈按照舍内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舍外活动场所不少于60平方米的要求规划建设,同时配套完善好饮水槽、食槽等设施。

3、抓好优质饲草基地建设。绒山羊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饲草料资源的支撑。我乡坚持走以草兴牧的路子,扶持绒山羊养殖户每户种植紫花苜蓿10亩以上,确保每只羊有2亩饲草地。同

时,充分利用大面积发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机遇,全面推广玉米秸秆青贮氨化技术,确保每户建一个10立方米的青贮氨化池,每30户有一个能揉丝的铡草机。

4、抓好日常饲养技术培训。绒山羊养殖是一项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产业。我乡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印发明白卡、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养殖户进行全面系统地培训,确保每户的直接养羊人成为“科技明白人”。

5、抓好疫病防控工作。我们在加强日常疫病防治工作的同时,认真落实消毒、驱虫、免疫等措施,重点抓好口蹄疫、羊痘等重大疫病的免疫注射。建立健全乡村动物防疫体系,充实防疫人员,配套防疫设备,确保每个项目实施村都有一名防疫员。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棚圈和青贮窖建设标准低。个别农户棚圈建设面积较小,一些棚圈没有长远规划,只能适应目前小规模饲养,部分养殖户的棚圈建设过于简陋。二是饲养管理粗放。部分农户没有对羊只进行药浴,疫苗注射、定期消毒、草料粉碎饲喂等都没有达到l00%。三是基础设施跟不上。我乡为纯山区,乡村电力不足,大型铡草机无法使用,而小型铡草机没有揉丝功能,所铡草料粗长,适口性差,利用率低。四是防疫基础条件薄弱。乡兽医站设备落后,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绒山羊投放后的技术培训、科学管理等后续服务和疫病防控存在许多困难。五是资金到位不及时。绒山羊养殖项目扶持资金大多为整合资金,来自多个渠道,部分资金下达较迟,有的投资是几个项目相互顶替,一项投资,多项任务,统筹难度较大。多数农户自筹资金能力不足,导致配套设施建设进度慢。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严格按标准落实棚圈建设任务。棚圈建设是进行舍饲圈养、落实封山禁牧政策的前提,也是落实绒山羊生产管理措施的基础。对于圈舍建设面积和配套设施不达标的养殖户,要督促尽快进行改造,逐步扩建达到标准面积要求。今后投放时,将按照“先建圈、后投羊”的原则认真落实,促进棚舍标准化建设。

2、加大饲草基地建设和饲草料储备工作力度。饲草基地建设是绒山羊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充对种草面积不足的农户,要动员其抢抓农时和墒情,在复种小秋时套种紫花苜蓿,保证紫花苜蓿留存面积每户达到20亩以上或每年金膜玉米种植面积达到l0亩以上。

3、切实加强科学饲养管理。要大力推广科学饲养技术,加强羊只日常饲养管理。要坚持分类管理,科学喂养,提高产羔率和成活率。要重视饲草料配方,充分利用青干草、青贮玉米秸秆及其它农作物副产品等搭配饲喂并全面推广营养砖或盐砖,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适时抓绒,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4.县农业产业扶贫专项工作总结 篇四

根据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转发《州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14个扶贫专项20xx年工作总结和考核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根据农业产业扶贫专项考核指标完成实际情况,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领导。作为农业产业扶贫牵头责任部门,为了更好的做好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成立了20xx年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及科股室成员,有固定工作人员3名,负责农业产业扶贫日常工作;实行脱贫攻坚领导包片、股站室包乡责任制,以正式文件形式明确了责任领导、责任股室、责任人,全力有序推进专项工作。

(二)指导督导情况。到目前,主要领导主持召开专题分析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会议4次,召集相关责任单位专题研究协商扶贫专项工作2次,主要领导下基层开展扶贫专题调研、检查指导工作2次,下基层指导检查扶贫专项工作6次,全年开展指导督导800余人次。

二、年度目标完成情况

(一)资金完成情况。20xx年农业产业扶贫专项通过优化项目,农业产业扶贫专项涉及2个项目,专项资金实施。计划投入27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270万元,其中县级资金270万元,到位率100%。到目前拨付资金245.4万元,目前拨付完成率90.89%。年末能达到拨付完成率95%,财政资金平衡,按时录入“六有”平台。

(二)项目完成情况。全年计划实施项目2个,完成项目2个,完成率100%。一是20xx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计划投入资金185万元。到目前完成长期稳定绿色防控科技示范基地5个,完成率100%;开展招募特聘农技员计划5人完成率100%;一村一名农技员培训提升任务16人培训工作完成率100%;制作科技示范户、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标牌、订购科技示范户指导手册、印制技术宣传资料工作,支持到乡村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补助1——10月已全面完成,完成率100%,目前拨付资金145.32万元,退回财政20.68万元,项目支付率89.7%。只剩下省州组织的开展5天以上农牧技术员业脱产业务培训40名农技人员工作(川农大、中职校于12月上旬培训结业,计划资金11.35万元),特聘农技员5人,每人每月工资1700元,剩下11月-20xx年7月共9个月工资7.65万元。二是20xx年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高素质农民)项目,投入资金85万元,已完成443名高素质农民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5名(中职校于本月25日结业),退回财政3.02万元,支付资金79.4万元,项目支付率93.4%。只剩下省组织的开展职业经理人培训2人任务(省农科院组织培训计划12月中旬完成)。其他涉及扶贫专项面上工作有序开展。

(三)开展培训情况。深入开展“农技人员进园区”、“农业技术人员联乡驻村”活动,建立专家技术服务团队1个,共7人,年服务49次;非贫困村科技巡回小组一个,共4人,围绕贫困村主导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开展巡回服务8次;同时,邀请科技扶贫“万里行”专家就我县中药材、特色小水果技术,中锋养殖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现场进行了指导,受益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达1100人;QQ、微信、E农通、农技宝等发送技术信息225条。全年培训驻村农技员1次,48人次;全县驻村农技员集中举办培训班197次,培训农民12153人次,培训贫困户6015人次;农技员走访入户指导2905次,一对一技术指导培训5780人次。

(四)扶贫措施

1.专项扶贫措施。编制完成县农业产业扶贫专项方案,按时报送相关材料,建立了以县为单位的扶贫专项到村工作台账,省州领导到我县指导扶贫工作和系统业务培训,全面落实问题整改,已经清零销号。

2.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000亩,新建农机化生产道路10公里,新增农机动力0.02万千瓦。配套基地建设,进一步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

3.加强产业基地管理。围绕已建水果基地、中药材基地、干果基地、粮食基地。技术指导粮油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20xx亩;技术指导现代经作农业产业基地7050亩;新建农产品初加工设施3座;新建美丽休闲乡村1个;新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2个;巩固现有水产养殖基地。

4.农业品牌建设。推出优质品牌农产品2个,巩固优秀区域品牌,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达22个;在各类展示、展销平台积极推广深度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推广特色优质农产品10个。

5.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稳定已建科技示范基地,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个,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200户。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高素质农民450新建或改造农产品冷链物流和冷藏设施设备1处。

6.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新培育省级农民合作社1家,申报国家级合作社1家,培育家庭农场12个,巩固和规范现有合作社,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更加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三、取得工作成效

(一)明确发展定位,拓展产业扶贫

围绕粮油、特色果业、道地药业、藏香(生)猪、牦牛(禽蜂)、酒水业6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构建全县“6+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强化“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三大重点,提升农业种养殖、农产品加工水平,培育“”区域公共品牌,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培育乡村旅游商品。按照“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扶持市场认可、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

稳定农牧业生产促增收。20xx年粮食产量预计达到11032吨,较20xx年增加555吨,增长6.3%。截止20xx年,发展优质特色水果13666亩、产量达5858吨;蔬菜10452亩、15362.97吨;中药材14522亩、产量3055.41吨。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藏香猪、中蜂等优势畜牧产业,开展养殖保险等工作,20xx年,兑现能繁母猪养殖补助资金43.56万元,完成生猪入保515头,牦牛入保1603头,能繁母猪入保126头。全年预计出栏猪30500头,出栏牛18915头、羊7616头、家禽58087只(羽)、兔6121只,肉类总产量4611吨、禽蛋产量64吨、牛奶产量1123吨、蜂蜜年产量72吨。20xx年预计全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690元,比20xx年增长10.1%。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519户,贫困人口5638人稳定脱贫。

(二)特色亮点

一是坚持政策惠农。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力度,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着实让农民从中得到了许多看得见、算得清、摸得着的.实惠,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二是坚持项目强农。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通过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今年完成450名培育任务,是历年来培育数的总和,同时开展三州三区人才、科技扶贫万里行等工作培养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懂技术、敢于创新的新型农民,农牧业科技贡献率逐年上升,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创新工作

为大力促进县农业高质量发展,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始终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并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促进农产品安全生产。通过集中连片在县州级园区双河镇和创建县级园区的保华乡、白河乡、黑河镇、永和乡、郭元乡科学布局点位,集中连片安装了350盏太阳能杀虫灯,绿色防控面积可达13200余亩,构建起了一张“绿色防控网”。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残,节省人力物力,将有效遏制害虫基数增长,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安全,为园区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打基础。

四、存在问题

(一)村级集体资源整合能力弱

由于我县特殊的地理区域条件和历史原因,我县部分农业产业经济模式单一,规模小,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

针对存在问题,采取措施办法:逐步探索利用村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公益项目、固定资产,通过依法合理开发、发包或租赁、合作入股等方式,形成集体经济项目,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二)农产品附加值低,带动能力不足

由于产业发展缺少致富带头人,各类农民专合社发展水平较低,作用发挥有限。目前农民专合组织多数结构比较松散,产品单一,未能真正发挥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作用;因缺乏有效激励机制,科技人员和农牧民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由于机构改革后,乡镇农业序列人员(农技、农经、畜牧、兽医)人员编制划乡镇,目前乡镇农业序列名人员业务水平较低,农经管理专业人员紧缺,对村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针对存在问题,采取措施办法:一是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创办农产品加工实体,在政策和资金上进行支持;完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深加工、安全监测、包装等环节,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塑造地方品牌,以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的自然生态名片做支撑,推广好“净土”、“阳光九寨”品牌,注册各项企业商标和产品商标,提高产品竞争力,提升产品价值,实现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支持经营主体有序组织线上、线下销售,引进农产品销售公司或援建帮扶单位通过1+N相结合的模式开展产销一体化经营。四是要求乡镇政府加强农经专职人员管理,提高业务人员办事水平和办事能力。

五、意见建议

5.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篇五

农业产业化情况汇报

实施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战略

奋力实现我新区的崛起

2004年3月,我市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决定,把我市建成皖北中心城市,报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准,实施了区划调整,我区正式组建。我区位于淮河北岸,南与我市老城

区隔淮河相望,西与怀远县相邻,东北与固镇县相接,地处我市中心腹地。蚌宁、合徐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206国道、307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辖小我、吴小街、曹老集、梅桥等4个乡镇和淮滨1个街道,总面积243平方公里,总人口20.26万人。

区划后的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四个特点。一是工业化水平低。除区划时,市委市政府划拨的8户正列举工业企业外,辖区内没有一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去年初,辖区内工业企业的产值为29569万元,占辖区内生产总值的37.4%。二是城镇化水平低。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94.2,基本没有什么城市基础设施。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虽然近年来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所推进,但产业化水平仍然不高;全区耕地16.5万亩,户均耕地4.1亩,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北淝河干流在我区境内长23公里,沿岸低于16.5米低洼地5.8万亩,圩堤防洪标准低,流域排灌体系大都是60、70年代修建的,设计排灌能力小,设备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排灌能力很弱文章版权归好范文 wenmi114.com作者所有!,导致全区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针对这一情况,区委区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迅速确立了“实施‘三化’(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战略,推进‘三个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建设我城市副中心和打造我‘浦东’,奋力实现我新区崛起”的工作思路。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坚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核心,全力推进“三化”,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现将一年多来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的主要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我们立足我农业大区的区情,始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着力点,跳出“三农”抓“三农”,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理念去抓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村经济发展。2004年,完成一产增加值1.6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3.0%;粮食播种面积15.23万亩,总产6.97万吨,创下了近10年来最好水平;农民收入增幅较大,人均纯收入达2734元,较上年增长30.5%。今年上半年,完成一产增加值完成1.0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0.%;午季粮食生产再次获得丰收,总产达28234.8吨,较去年同期增长9.6%;实现人均纯收入1303元,较去年增长14.8%。

我们按照“确定主导产业、组建行业协会、扶持龙头企业、建立产地市场和生产基地”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确立主导产业。根据我区资源优势和传统种植习惯,确立蔬菜、制种、花卉苗木和养殖等四大主导产业。二是扶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建设发展,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我们采用政府投资、财政贴息、财政补助、技术支持等方式,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建设发展。目前全区已建成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花园油脂公司)、市级“龙头”企业4家(绿雨集团、吴小街农产品批发市场、八大集种猪场、梅桥大青豆协会),全区共有“龙头”企业28家。花园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拥有固定资产3.6亿元,日可加工转化大豆、菜籽3000吨,日炼色拉油200吨,日加工棉籽1000吨。八大集养猪厂,年可出栏生猪17000头,带动周边250余户养猪专业户,年出栏生猪25000头,成为我市万头生猪生产基地,安徽省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三是培育完善市场体系。扶持吴小街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裔湾蔬菜批发市场做大做强。我们引导原我蔬菜批发市场进行股份制改革,由安徽省华运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组建我市吴小街农产品批发市场。市场总资产1350万元,占地5.4万平方米,以蔬菜、干鲜、副食品、水产品交易为主,年交易量达5.8亿公斤,交易额6亿元,辐射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等8个省市、30多个市县。吴小街农产品批发市场已成为农业部定点鲜活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安徽省十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四是建设发展基地。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发展,我们先后建立了蔬菜、大蒜大青豆、制种、花卉苗木、养猪、水产养殖等7个基地,基地共覆盖土地8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48%。五是组建专业协会。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我们组织引导组建专业协

会。围绕蔬菜产业,引导组建了梅桥蔬菜协会、梅桥大青豆协会;围绕着养殖业,引导组建了梅桥养猪协会、八大集养猪协会、养禽协会、水产协会,以及农资经营、农机等8个协会。梅桥蔬菜协会拥有会员300多人,拥有市场中介组织——我市裔湾蔬菜批发市场、加工企业——天宇脱水蔬菜加工厂、科技公司——兴农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裔湾蔬菜运销合作社等4家单位

会员。协会已初步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运作体系。该协会的北淝河牌西红柿、辣椒、元葱等蔬菜已远销南京、合肥、上海、南昌等地,年销售量8万多吨,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目前,各种协会已拥有会员3030人。其中法人会员113个,农户会员2917个,农户会员已占全区农户总数的7.3%。六是依法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梅桥大青豆协会、绿雨集团、八大集种猪场、水产养殖协会、三绿园艺场、北桦花卉苗木公司等成功流转土地1.3万亩,初步实现了规模经营。七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抓住国家治淮工程的机遇,实施小我新排涝站及穿淮北大堤自排涵闸枢纽工程,北淝河小我防洪堤加固及七号引排涵闸拆除重建等淮干应急工程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小我新排涝站及穿堤涵闸枢纽工程,总投资700万元,改善排涝面积3.5万亩;北淝河小我防洪堤加固工程投资240万元,改善防洪面积4.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万亩。实施了投资20万元的王小沟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填补了我省的空白。投资290万元湖滩排涝站、曹老集站等4个排涝站更新改造工程,汛后即可组织施工,项目实施后,可改善排涝面积9.5万亩;3.5万亩总投资700万元的国家大型小麦基地项目已获国家批准立项,待实施。另外,我区申报投资10500万元的北淝河低洼地治理项目,已获省批准,待水利部审核。该项目实施后,可治理低洼地5.8万亩。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带动农民共同致富。绿雨集团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成熟的制种技术,实行“订单农业”,与农户签订小麦、水稻制种合同,建立制种基地3万亩,带动农户1万多户,几年来共增加农民收入3000多万元。

与此同时,我们还着力做好三项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支持。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粮补制度改革,确保粮食直补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去年、今年共发放粮补资金280万元。进一步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在征地拆迁中,及时足额发放征地补偿费用,决不用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发展城市化。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我们把农民就业培训作为重点,制定劳动就业培训计划,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成立劳动力就业培训专门机构,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实施“阳光工程”,先后举办培训班32期,培训农民1920人次,有力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全区外出务工人员达4万余人。三是做好农村、农业项目的编制和争取工作。我们抓住国家加大淮河治理、对中西部地区扶持和对农业农村扶持力度的机遇,积极做好有关项目的编制和申报工作,目前已有投资193万元的我区大刘郢互通立交接线工程、投资180万元的曹梅公路建设、投资716万元的我市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投资90万元的曹老集中学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投资150万元的18中九年一贯制教学楼、投资1800万元的绿雨世行高科技示范项目、投资12000万元的第三污水处理厂项世行贷款项目投资400万元的蔬菜批发市场电子检测结算系统等13个项目,获得国家批准立项,共争取国家投资2.75亿元。

(二)、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推进工业化

我们始终把强化二产、壮大工业作为加快我区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去年以来工业经济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04年全区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14.6亿元,较上年增长20.0。纳税超500万元的企业从无到有一年增加到4家、百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1家。今年以来,增长势头更是迅猛。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6亿元,同比增长55.0%。

一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我们全面实施大开放战略,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主要抓手,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编制了工业园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工业园区起步区规划3平方公里。截至今年6月底,工业园区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道路、给排水管网、供电设施已进入园区。正式引进项目36个,其中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30个。已建成投产的项目10个,上半年实现产值7367万元,占经济总量的5%,对拉动经济总量增幅贡献了7个百分点,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建设的项目15个。年底可望有20个项目建成投产,30个项目开工建设。目前,工业园区已形成汽车配件、电子、纺织、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等生态环保型产业,无一家化工或污染严重的企业入园。

二是加大对规模企业尤其是正列举企业的扶持。集中精力做好规模企业、“正列举”企业的协调与服务,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帮扶企业制度,制定对“正列举”企业、规模企业财政扶持政策,积极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004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工业企业增加到18家,实现销售收入10.9亿元,较上年增长21.0%。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到21家,实现产值8.2亿元,同比增长55.5%,销售(营业)收入超5000万元的企业达到9家。

工业园区和规模以上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壮大了全区的经济实力。

(三)、以基础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城市化

作为市区的我区,坚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将始终是我们工作的一条主线。

一是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围绕“建设我新区,打造我‘浦东’”的目标,我们制定了“一河五个功能分区”和“一主两翼”的建设发展规划。目前正在制定城乡一体化规划,曹老集、梅桥等2个小集镇规划和农村中心村规划。

二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要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7条道路建设、工业园区10公里排水管网建设、自来水厂建设和小我35kv变电所改造。污水处理厂已报经国家批准立项,下半年将实施。努力推进农民新村等重点项目的落实,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在区财政未拿一分钱的情况下,投资2000多万元兴建了区投资发展大厦暨区行政中心。

(四)、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为抓手,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撑

就我区而言,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首先必须解决投入问题。加大投入主要靠招商引资和项目来争取国家投入、外商投资。我们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作为主抓手,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努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招商引资的氛围。认真贯彻省委提出的“东向”战略,坚持走出去招商,面向江浙沪招商。一年多来,引进资金7.89亿元。实行项目工作责任制和领导联系挂钩重点项目制度,一季度一通报,半年一巡查,年终进行考核,把项目落实情况作为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今年年初安排重点建设项目87个,上半年完成3个,正在实施的76个,完成前期工作的15个,完成投资3.71亿元。同时,实行项目动态管理,今年上半年新增项目16个,淘汰项目1个,目前全区安排重点项目102个,计划总投资36.8亿元。

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的好成绩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存在的问题

我区组建近两年来,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三化”进程有了较大程度的推进。但从整体上看,“三化”的水平仍然还不够高,有些问题仍然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工业化的迅速推进。

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不强,带动力弱,“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仅有绿雨集团通过实行订单与农户建立了较紧密的利益共享机制。基地规模不大,全区7个基地8万亩,仅占全区耕地的48%。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

2、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目前我区的主要农业基础设施大都始建于60、70年代,设计能力低。80年代以来,国家基本没有投入,农民“一事一议”难组织,尤其是跨村、跨乡镇的农田水利设施,更是难以进行。造成年久失修,设备老化严重,除涝防洪、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今年7月5日-12日的持续降雨,我区区域内降雨量330mm,却造成我区沿淝15.1万人受灾,15.6万亩农作物受灾,绝收田块6.8万亩,直接经济损失8100万元,损失惨重。

3、农业扶持政策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龙头”企业申报难。我区较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绿雨集团,拥有资金3000多万元,生产基地3万多亩,2002年-2005年累计与10000余户签订了农业生产合同,帮助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未能被确定为省级“龙头”企业。由于申报条件过于严格,造成大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未能获得应有的扶持。二是农业信贷政策不合理。农业企业贷款难,很难得到资金支持。信贷管理与农业生产的周期不协调,造成农业企业需要资金时,金融部门要收贷。金融部门可以放贷时,农业企业又不需要资金。三是农业合作组织多头管理。农业、工商、科技、民政等部门都可以管理农业合作组织,造成管理混乱,政出多门。

4、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我区刚刚组建,城市建设起步于一片农田,城市基础设施基本是空白。区财政无力投入,造成投入不足,城市基础设施迅速加强很难实现。

5、招商引资结构不优,农业项目招商难。由于农业生产风险大、周期长,农业项目招商难。去年以来,我区招商引进资金7.89亿元,其中,农业引资额0.107亿元,占总额的1.4%。

6、为“三农”服务功能不强。

三、意见和建议

1、在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上与县里同等政策待遇。我区作为一个农业区,同时又是一个新城区,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要求更为迫切。在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上,不能简单地视同一般的城区,应重点给予扶持倾斜,至少要视同县乡给予同等扶持。当前我省即将进行农田基本建设试点,建议将我区列为试点县区。

2、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要集中一部分财力,加大对农村农田水利、交通、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把近二十多年来的欠帐补上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义务教育支出主要应有国家和省级承担。

3、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经济扶持政策。一是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针对我省尤其是皖北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实际,适当放宽“龙头”企业的申报准入条件,让更多的农业企业受到政策的扶持和引导,进一步做大做强。二是完善农村信贷政策。要结合农村信用社改革,制定支农信贷政策,保证农村有充裕的发展资金。调整农业贷款的周期,按照农时适时发放农业贷款。三是完善农村合作组织管理政策。将各项农业合作组织归口农业部门管理,避免政出多门。四是制定农业保险试点政策。要逐步推进农业保险工作,化解农业生产风险。五是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土地除是生产资料外,还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如不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代替土地的社会保障职能,土地流转就很难进行,农业规模经营、产业化就很难推进。尤其是失地农民,更是社会不稳定因素。要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六是制定允许农民土地入股政策,促进协会、龙头企业的建设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既定思路,围绕打造我“浦东”的目标,认真贯彻“东向”战略,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为抓手,稳步推进“三化”进程,推动我新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奋力实现我新区的崛起,为我市、我省经济快速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6.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篇六

一、产业扶贫催生了一批贫困户脱贫致富

“十五”、“十一五”期间,国家逐步加大了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扶持力度,各地用足用活用好国家的扶贫政策,采取实施产业开发项目、对辐射面广辐射作用强的项目贴息补助、发放小额贷款等方式,扶助了一批产业的发展,许多贫困群众从中受益,一些贫困群众因此走上致富之路。江西永丰县同其他地方一样,实施产业扶贫,催生了一批脱贫致富的典型。在实际工作中,永丰县做到三个相结合。一是与县里的产业布局相结合,形成扶贫产业带。根据县里的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对油茶、食用菌、白茶、烟叶等布局在贫困地区的产业进行扶持,从而使永丰成为江西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最大的白茶生产基地。二是与开发当地资源相结合,形成产业链。陶唐乡园内村各项条件都较差,但具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这些年来,该村将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平整土地、架设用电线路、组织贫困户到福建等地考察学习,帮助群众筹集办起了24个石灰高炉,带动170余名贫困群众直接从事石灰生产,近千名劳力从事与石灰有关的工作。作为“十一五”重点村,石灰生产的发展不仅使其产生了百万元户,更重要的是带动全村群众脱贫致富。三是与扶持传统产品相结合,形成传统产业。白莲是君埠乡空坑村的传统产品。受各种因素影响,前些年面积不增反而下降。近年来,该村利用扶贫资金,为种植户免费提供莲种,2009年净增400亩,使全村白莲种植面积达1200亩,全村80%以上的农户种植白莲,大部分贫困户因种植白莲摆脱了贫困,并且辐射到周边的上固乡章田村贫困户种植120多亩白莲。

二、产业扶贫面临不少困惑

通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产业扶贫政策使不少贫困户摆脱了贫困,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总体上产业扶贫的效果还不是很大,有的甚至还处于示范点阶段。具体表现为:第一,已形成产业规模的村少。从永丰的情况来看,26个“十一五”扶贫重点村中,真正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村只有8个,占35%,绝大多数重点村尚处于无产业或产业规模不大的状况。第二,辐射作用不是很强。与永丰县非重点村的产业规模相比,重点村形成规模产业的过程中,或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之后,其辐射和带动作用没有非重点村大。陶唐乡园内村石灰产业发展很快,规模也不小,但具有不可复制性。君埠乡空坑村的白莲也只是辐射到周边个别村。

三、产业扶贫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扶贫要求的指导性,使产业扶贫弱化。目前的扶贫工作,实施整村推进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无疑是根据目前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正确选择。而整村推进的六大建设中,第一项就是“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在有关扶贫开发的要求中,对产业化扶贫也提出了具体意见,但具体落实起来,一般都会把整村推进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首选。二是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性,使产业扶贫边缘化。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目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目前农村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而扶贫重点村在各个方面与其他村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尤为迫切,所下拨的扶贫资金用于修路、修渠等成为不二的选择,而对发展产业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三是扶贫资金的有限性,影响了扶贫产业的发展。尽管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重点村不二的选择,但在每年编制项目时,扶贫部门都要把编制一定的产业项目作为硬性规定。但是由于扶贫资金有限,投入产业项目的资金只能是杯水车薪。目前,国家每年对重点村的扶贫投入一般为10万元左右,五年共50万元。单纯就50万元的绝对数来看,是很大的,但与重点村必须搞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比照,仍然是不足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每年每个村都要拿出10%的资金用于扶持产业的发展,也就是说在一个重点村,每年拿出一万元来扶持产业的发展,这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四是扶贫资金的普惠性,约束了扶贫产业的发展。目前,整村推进的资金带有普惠制的意义,在普惠制的大前提下,要对某个典型、某个贫困户来做特别扶持,相对比较困难。

四、加大对产业扶贫的倾斜

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产业扶贫应成为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

第一,制订重点村的产业发展规划。各地应该组织力量,花大力气对重点村的产业发展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产业发展方面要与当地产业布局要求相结合,与当地资源利用相结合,与产业基础相结合,与群众意愿相结合。在制订规划的过程中,要让当地群众广泛参与,通过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多方论证等途径使规划既有科学性,又有实用和有效性。规划要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五年内要达到的规模,每个年度要达到的效果等。

第二,指导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扶贫部门要将工作精力从整村推进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转移到指导重点村的产业发展上来,用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情况来衡量、考核重点村的整村推进工作。采取资金随着产业走的方法,在保证每年重点村得到基本的产业扶助资金的同时,设立产业发展奖励基金,对产业发展规划实施的好、产业发展实际效果好、产业壮大的快的重点村给予资金上的重奖,调动各地尤其是重点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7.济宁市农业产业化工作情况汇报 篇七

济宁市农业产业化工作情况汇报济宁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李长江根据省产业化办公室安排,现就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作如下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及特点近年来,我市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总体思路,把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

战略高度出发,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领域拓宽、水平提高、进程加快、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势头。目前,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100多家,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

797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36家,年销售收入180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52家,过亿元的32家。现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0家,其中省级9家,国家级2家。培育带动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320万亩,带动农户76万余户。综合分析,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导产业渐趋明显。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瓜菜、林果、畜禽、水产品、优质专用粮食、油料、甜叶菊、芦笋、中药材以及劳务经济等10大区域性主导产业格局。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纵深发展,主导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逐步发展,特别是以绿色无公害瓜菜、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奶牛、中药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是生产基地逐步壮大。围绕市场需求、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种养基地的开发建设。目前,全市在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90万亩大

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在养殖业建成了1256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33处、年出栏万只的肉鸭基地342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302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520余处;在林果业形成了70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和万亩的苗木花卉基地。三是龙头带动逐步增强。随着龙头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膨胀,对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带动作用逐渐增强。目前全市有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农产品通过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进入市场,实现增值增效。四是利益联接机制不断完善。近年来,积极探索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连接机制的有效途径。通过引导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建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建立风险金制度等多种形式,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利益主体之间逐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共同体。象兖州的嘉隆公司、绿源肉鸭公司,邹

城的呱呱鸭公司,曲阜新区的圣地药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大都采取了合同订单种养、种苗供给、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等契约化合作,建立了与农户较为紧密型的利益连接关系。

二、主要做法及体会近年来,围绕推进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强化组织领导,加快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完善利益联接机制,加大政策扶持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和水平提升。同时,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中,我们也深刻体会到,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强力推进。

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健全组织领导这个保障。为推进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去年市委、市政府适应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出发,整合产业资源,制定出台了关于培植壮大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

业化经营的《意见》,并制定了与《意见》相配套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和《考核奖惩办法》,明确了具体的考核奖惩标准,实行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市里成立了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负责同志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并从市直有关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办公室,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各县市区和各有关责任部门也都建立健全了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服务保障体系、考核奖惩机制和具体办事机构,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在今年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对2003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考核分列前三名的县市区,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的奖励,对有关责任人记二等功。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突出结构

调整这个重点。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膨胀农产品生产基地,去年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在去年秋季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市里成立了11个督导组到县市区集中进行督导检查和指导服务。通过规划引导、宣传发动、配套服务、督导考核等措施,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向更高层次发展。

8.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篇八

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我乡地处两州(红河、文山)三县(**、文山、屏边)交界处,是**县乃至红河州的东大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53公里。蒙文公路穿境而过,是**县最偏僻边远的高海拔山区,最高海拔为2567.8m,平均海拔为1984m。全乡总面积15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984万亩。全乡辖4个村民委员会,37个自然村,4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426户,总人口11072人,居住着汉、苗、彝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9%。我乡立足于山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种植结构单—的实际,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作为农民增收和富民兴乡的重点工程来抓。全乡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玉米、三

七、烤烟、大白菜、早实泡核桃。在坚持稳定粮食生产不放松的基础上,积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泡核桃、烤烟、三

七、大白菜等4大特色产业。我乡农业产业化呈现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主导产业初步形成。根据我乡的自然资源优势,历史传统经验和近年来农业发展情况,着眼于市场需求,经过几年来的结构调整,我乡以大白菜、三七为主的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发展前景看好。大白菜种植正在成为我乡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仅今年种植面积就达到12800亩,分布于**等三个村委会种植,在农民收入中占据了较大比重。二是老板+农户的供销模式开始凸现。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有些蔬菜老板自发到我乡收购大白菜,形成了老板+农户的供销模式。

(一)特色产业初见规模。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靠山吃山”的工作思路,目前,全乡完成了粮食播种面积3.35万亩,杂交玉米1.1万亩。烤烟种植1200亩,狠抓三

七、大白菜和泡核桃种植;全乡完成三七种植面积776亩,种七农户达到了160户,三七年销售量123.4吨,实现销售收入 370.2万元,占农户纯收入的8.93%。大白菜种植突破12860亩,实现年交易量1984万公斤,销售收达1091万元,占农户纯收入的26.33%。泡核桃的种植是继三七,大白菜、烤烟等特色产业新发展的产业。产业发展形式采取政府引导扶持,农户自愿种植的方式大规模发展,目前已种植0.6万亩。

(二)特色产业正在壮大。

目前,全乡已建成大白菜处理冷库3家,日均处理大白菜300余吨,已初步发展为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近年来由于三七的种植面积扩大,交易频繁,三七市场扩大,收购量啬,市场价格看好,吸引了文山州的药材商前来收购。

(三)服务体系正在形成,组织保障有所加强。

为推进我乡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政府采取一系列组织保障措施。一是在全乡建立起了以“政府领导负总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责”的农业产业发展领导责任体系。二是落实了具体办事部门、工作人员和一定的经费。三是加强考核督促,将农业产业发展纳入全乡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而且每年对村委会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实行现场督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乡的农业产业化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还在初步发展阶段,还存在很多差距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虽然确定了主导产业,但多数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份额还比较小,其主导地位还不强。二是产业基地的生产条件还十分脆弱,生产方式和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未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要求,适应市场能力弱。需求量大时难以做到大批量供给,需求量小时又出现卖难,缺乏应变弹性,难以保证稳定及时提供优质产品。三是老板+农户的供销模式处在发展初期,存在起点低、规模小、资金短缺,自身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弱,带动作用还不大等诸多问题。四是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信息传递系统还不够畅通,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尚未形成。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大白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是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公司+农户供销模式。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价格波动大,在早期800元/吨,中期低到160元/吨,后期800元/吨。二是销售季节的不同,滞销严重,今年几十亩大白菜臭在地里,无商问津。

2、是无公害的大白菜生产基地没有建立。主要表现在没有大规模的订单。

(二)三七产业种植存在的问题。

1、三七种植投资成本高,低收入的农户不能承担高额的投入。

2、三七种植要求气候、海拔及土壤条件非常苛刻,一块地种三年必须等八年的轮作,客观制

约着三七产业的发展。

3、风险大,易发生火灾。

(三)烤烟产业种植存在的问题。

1、科技意识低,种植经验不足,管理水平不高。

2、烘烤技术差。

3、烟田基础设施差,规模化生产小。

4、由于双控,我乡分配种植面积少。

(四)杂交玉米种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种子价

格居高不下,需种子数量多,农户无力负担种子款。

2、杂交玉米规范化种植尚未形成规模,规范化程度低。

3、适宜本乡种植的主推品种得不到满足。

4、杂交玉米灰斑病较严重,难以防治。

(五)泡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群众有所顾虑今后核桃的市场前景。

2、担心核桃挂果年限长。

3、缺乏核桃种植技术人员,田间技术指导力度不够。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作为经济欠发达的我乡,如何更好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我乡农业的实际出发,我们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乡的各种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遵循自然、经济、价值及市场“四大规律”,理清发展思路,明确主攻方向,围绕政府扶持、基地建设、主导产业、公司+农户的供销模式、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针对我乡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更新观念,坚定不移地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

要充分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且有利于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实力,为农业经营主体进入市场竞争创造条件,还可以促进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发展,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加快小康建设步伐,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因此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就是调控、服务和引导。体现到工作中就是通过政策的制定和环境的完善,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大胆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一是转变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方式,树立现代农业思想,把发展农村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转变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和无所作为的思想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发展,争先创新的思想意识,把发动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金发展农业产业化与扶持、引导、协调服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转变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树立长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把整个社会发展大计和农业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因地制宜,抓特色产业培育,扩大生产基地规模。

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重点,把大白菜产业、三七产业、烤烟产业、泡核桃作为**乡的主打产业。通过3—5年努力尽快建设一批百亩以上连片的大白菜和千亩以上的泡核桃种植区。创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发展无污染,纯天然,高品质的农产品。压缩质量差,无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的生产。力争把农业产业结构调优,规模做大,推动农业产业化不断向深度进军。

(三)完善组织体系和机制建设。

通过有意识地组建经济合作组织、中介组织、专业市场,培育和推广公司+农户的供销模式,将产业发展的诸多环节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保产业按照一体化的方向顺利发展。实现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的有效对接。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积极组建各类专业化中介经纪人队伍,鼓励更多的有经营才能的人参与到产业化营销体系中去,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四)加强扶持引导,加大财政投入。

9.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篇九

尹建业在汇报中指出, 中央扶贫幵发工作会议召开以后, 江西省委、省政府迅速采取有力措施, 在全省上下掀起了传达学习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热潮, 营造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良好氛围。全力以赴加大扶贫幵发力度, 集中精力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措施, 正确处理开发扶贫和保障扶贫、精准扶贫和区域发展两大关系, 建立健全脱贫攻坚考核机制、精准脱贫退出机制、投入分配管理机制, 构建完善政策支撑、组织保障、信息网络、社会帮扶四大体系, 打好产业脱贫、保障脱贫、安居脱贫三场攻坚战, 着力实施产业发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危旧房改造、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健康、教育和金融十大扶贫工程,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到2018年, 全省基本消除绝对贫闲现象, 井冈山市等有条件的革命老区贫W县率先实现脱贫摘帽;确保到2020年, 现行扶贫标准下贫W人口全部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

宫蒲光在听取汇报后对江西省委、省政府扎实推进扶贫开发事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宫蒲光指mr■江西的扶贫幵发工作措施得当、成效显著, 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重视程度高, 贯彻落实快;第二, 政策体系全, 组织保障好;第三, 创新举措多, 具体措施实宫蒲光表示, 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对赣南等革命老区的倾斜支持力度, 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 共同迈入全面小康。

10.钟鸣乡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汇报 篇十

钟鸣乡人民政府乡长 陈云富

(2011年9月20日)

县调研组的各位领导:

下面就发展情况汇报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乡情概况

钟鸣乡位于县城西北部,素有“二十四口金钟扑地”的美誉,东与两河乡接壤,南与龙安乡毗邻,西与大关县天星镇毗邻相连,北界盐津县柿子乡相连,全乡辖6个村139个组,居住着汉、苗、彝三个民族,国土面积106.7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106.3亩,林地面积74398.76亩),最高海拔2021米,最低海拔700米。境内资源丰富,有煤、铁、硅、石英砂等10余种矿物质,其中石英砂储量居全县第二位;有天麻、木漆、花椒、核桃等树木种类90余种,森林覆盖率为29%;也有山羊、野猪、野兔等野生动物;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薯类和杂粮豆类等,主要产业以粮食、畜牧、烤烟、魔芋、蔬菜、林果和劳务输出为主。截至2010年底,全乡总人口5398户20432人,其中农业人口5134户19512人,农村经济总收入69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71.4元,粮食总产量5898吨,农民人均有粮634.4斤。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发展“三农”问题摆在首要位臵,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抓手,作为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突破口,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现有水利条件和土地资源,依靠科技进步,突出地方特色,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使全乡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种植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

按照“注重特色,突出重点,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坚持保面积、调结构、增定单,重优质稻种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调整主要粮经作物的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到2008年全乡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12000亩,产量1200万公斤,产值2500余万元;杂交水稻制种2500亩,产值1000余万元;油菜制种6000亩,产值265万元;其他玉米等经济作物1820亩,产值160万元。我乡的粮经作物品种结构、品质结构明显优化。

2、科技措施、良种良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应用上成效显著

一是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做好新型农民培训。2008年共组织各种培训120场(包括专题培训及以会代训)、黑板报25期,合计受训群众76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种植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意识。二是水稻良种应用率达98%以上。三是做好特产农业、订单农业的引导和指导服务工作。配合区农业局等有关部门完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共培训46场次,培训农户180人。

3、特色、优势产业框架基本构建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框架基本形成。依托 有利水利资源和条件,积极争取区发改委、开发办、农业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农业开发,整合土地资源,形成了优质稻种植和杂交水稻制种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带。2008年争取开发资金300余万元,对凼底、袁十万和黄皮等村的连片水田立项改造,形成了近千余亩的优质稻高产区,从而推动了我乡水稻种植等优势产业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严格按照章程组织会员开展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为会员提供品种试验、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各项服务,也在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架起了桥梁,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目前全乡已有各类农民协会、合作社等农村中介服务组织30家,其中农产品加工行业协会16个,组建销售队伍48支,销售人员达3200余名。九嶷山兔销售协会专门组织贩运小兔子到广东沿海等地,仅去年就外销小兔子300多万只。水市镇引导种养大户,围绕当地特色产业,组建了金银花、牲猪养殖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个,支持合作组织建立基地16个,实现产值5500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钟鸣乡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农业产业化只能说刚刚起步,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紧张。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普遍感到资金紧张。

2、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科技含量不高的问题,基 本停留在粗加工程度上,基地建设不完善,产业链条脱节问题还比较突出。

3、信息渠道不畅。发展专业生产的农民只顾个人的生产,不太关注其他生产、销售信息。

产业基础较差,发展速度慢,规模上不来,集中反映在地方财政困难,农民收入偏低,(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农业经济增长压力大。表现为优势产业少且规模小,缺乏具有示范和品牌效应的基地典型,产业竞争力弱;种植上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种植品种散而且规模小,制约了生产效率;个体经济实力弱,难以抗拒自然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导致收入增长困难。

(二)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后续发展力量不足。近几年,我乡发展产业规模小,在引进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加工方面非常困难,尤其是缺少跨行业、跨地区的规模大、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我乡投资带动,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产品在产、供、销等环节上不能很好地衔接。

(三)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业产业发展。农村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薄弱,局部地区水资源极度缺乏,现代化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多年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险水库面大,农业抗灾能力弱。我乡耕地总量不足且零星破碎,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田成块、路成网、渠相通、沟 相连”的标准化农业比例低,综合生产效益低,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加之每年不断出现的干旱、洪涝、和冷冻等自然灾害,给全乡粮食增产、农业丰收带来许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

(四)技术人员素质差异大,劳动者素质偏低。乡镇农业站所是对农民服务的主要机构,但由于政事职能错位,乡镇技术人员以处理行政事务为主,服务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素质不高,科技队伍人心不稳,多数人知识老化,技术服务出现断层,农村普遍存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不开,农业信息获取缺乏有效渠道等问题。由于农户分散种植,缺乏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市场导向,优质高效农业意思淡薄,种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造成农业产出率低,农产品质量差,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我乡农业产业化进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落实措施,挖掘潜力,破解发展难题。

四、今后工作的要求和建议及打算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为主线,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突出特色和重点,狠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1、尽快出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

2、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项目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3、加大科技扶持力度。

1、继续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积极引导农民走专业化生产之路。

2、做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这块蛋糕,是同类专业农民尽享科技、销售之便。

3、帮助专业生产的农民加大融资渠道,积极向上争取发展资金。

(一)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立产业基地。遵循“面向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建立万头商品猪基地、万亩玉米样板基地、万亩果蔬基地、万亩油料基地四大基地,充分利用我乡的资源状况、基础条件、市场潜力等综合因素,依据特色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带、产业群,提高专业化组织程度,形成规模效应。一是结合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建设,合理规划,在角奎镇、洛泽河镇建立集中连片500户、户均出栏20头以上、年出栏万头以上商品猪生产基地,保证乡城“菜篮子”需求;二是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在龙安、小草坝、两河、钟鸣建立万亩连片玉米样板基地,带动全乡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三是在角奎、洛泽河镇建立万亩蔬菜基地,示范现代农业新技术、管理新方式,保证乡城居民蔬菜需求;四是在牛街、柳溪、洛旺等乡(镇)建立万亩油菜基地,示范现代农业新技术、经营管理方式。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按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要求,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二)因地制宜,培育主导产业。培育好马铃薯产业、烤烟产业、果蔬产业、紫皮大蒜、油料作物五大产业。一是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龙头,在全乡15个乡(镇)适宜种植区域发展种植25万亩 马铃薯,实现产值1亿元;二是在洛泽河、龙街、奎香、海子、荞山、龙安、钟鸣7个乡(镇)发展烤烟种植,到2015年,烟叶种植专业大户730户、面积8786亩,烟叶种植家庭农场30户、面积3000亩,实现烟叶收购产值8880万元、税收1776万元;三是在角奎、洛泽河、海子、龙安、钟鸣、龙海、柳溪等乡(镇)发展魔芋种植6万亩,实现产值3600万元;在角奎、洛泽河、龙安、钟鸣、牛街、柳溪、洛旺等乡镇发展种植冬早蔬菜 3万亩、在小草坝、龙安、龙街、树林、海子发展夏秋冷凉蔬菜3万亩,实现产值9300万元;四是在角奎、洛泽河、龙安等乡(镇)发展樱桃种植、老园修枝改造1万亩,在角奎、牛街、柳溪、洛旺等乡(镇)建立柑桔基地2万亩,在角奎镇发展当地小黄李种植基地1万亩,在角奎、洛泽河、龙安等乡(镇)建立优质桃基地1万亩,实现产值3800万元;五是在角奎、洛泽河、海子、龙安、牛街、柳溪、洛旺等乡(镇)发展油菜种植6万亩,实现产值2400万元。

(三)稳固农业基础,夯实种植、畜牧两大基础产业。一是加大粮食生产科技推广力度,结合高产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等项目的实施,到2015年实现“两杂”良种、小麦良种全覆盖,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60%以上,力争使全乡粮食总产达到2.43亿公斤,人均有粮400公斤,确保全乡粮食安全;二是在全乡二半山区和高山区的乡(镇)发展腌肉型肉猪及制品、在坝区和江边河谷的乡(镇)以发展鲜肉型肉猪,到2015年实现肉猪出栏49万头,在角奎镇、洛泽河、龙街、奎香、树林、海子、荞山、龙安、小草坝、龙海、牛街、洛旺12个乡镇发展肉牛生产,实现商品牛出栏2.5万头,在角奎镇、洛泽河、龙街、奎香、树林、海子、荞山、龙安8个乡 镇发展黑山羊养殖,实现山羊出栏4.7万只,在角奎镇、龙街、奎香、树林、海子、荞山、两河、龙安、龙海、牛街、柳溪11个乡(镇)发展本地乌骨鸡和蛋鸡养殖,实现家禽出栏102万只、禽蛋产量2600吨。

(四)扶持种养大户,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一是扶持发展200亩以上规模蔬菜、水果、蚕桑、魔芋,300亩以上马铃薯、油菜、紫皮大蒜专业村社70个,发展连片种植30亩以上蔬菜、水果、魔芋、蚕桑,40亩以上马铃薯、紫皮大蒜、油菜专业户500个;二是建设年出栏肥猪3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0个,扶持专业化肉猪养殖示范户450户、肉牛养殖专业示范户30户、肉羊专业养殖户100户、肉鸡和本地乌骨鸡养殖专业户50户,建设集中连片50户以上、户均出栏10头肥猪以上养殖小区75个;三是引入薯类淀粉深加工、魔芋精粉加工企业、油料加工、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

11.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篇十一

湖南省回春堂药业有限公司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情况汇报

公司基本情况

我公司是由湖南省回春堂制药厂改制而来的股份制企业,位于涟源市回春堂路1号,是集中药材种植、中成药生产、农业生态园、水力发电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企业,中成药生产厂区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种植中药材桔梗、金银花、白术等十几个品种,种植面积8000余亩。生态园内有休闲农庄、果园等各种设施齐全。现有固定资产9015余万元,员工35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0余人。

公司是湖南省重要的中成药生产厂家,药业公司拥有片剂、胶囊剂、丸剂、颗粒剂、口服液、糖浆剂等六条高标准生产线,2009年3月公司通过了国家组织的GMP换证验收。并多次被评为涟源市“先进企业”和“纳税先进”单位。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892万元,销售收入10500万 1

元,税收200多万元。企业连续6年位列涟源市财源建设目标管理45家企业前列。已建立了遍布全国二十多省份的销售网络,享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

农业产业化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己由数量制约为主,转变成质量和品种为主,农村经济由追求农产品总量向追求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转变。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我公司是以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生产厂家,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公司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我公司有5000多平方米的中药材储存仓库。共建有古塘、温江、龙山等药材种植基地,面积8000余亩、水面养殖面积100亩、果园600亩、水力发电站2座。我公司所需原料如金银花、板蓝根、白术、桔梗、生地、厚朴等均由基地提供,供给量已达到90%以上。鱼场已引进了回头鱼、湘白鲫等品种,果园已种植了良种乌梅600亩,水力发电站年发电量100万KWH。

近年来,医药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回春堂不断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和产品的开发,在现有三十九个产品的基础上,每年投巨资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以此创造新的增长点。加大技改投入,去年已投入技改资金2000万元,对现有的前处理车间、提取车间进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扩大了四倍。

保证产品质量,关键的是原材料的质量,实行药材种植基地化,是保

证原药材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2009年11月,省局批准我公司享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待遇,以此为契机,我公司加快了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步伐,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以“订单农业”为标准,用多种方式推进行基地建设。目前,公司在涟源的古塘镇、石马山镇、三甲乡、龙山林场、伏口镇胡家坪建有五个药材基地,一个药材收站、一个药材初加工厂。种植面积已达到8000多亩,扶持农户4100多户,公司为此已投入资金近2900多万元。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已成为回春堂的“第一车间”。

公司药材收购站坚持上门收购制度,在药材成熟季节每天安排多路人马上门收购药材,不仅收干货,也收刚采接下的鲜品,2010年古塘收购站玉竹一项我公司就收购鲜货1000多吨,投入近400万元。

主动与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机构相互结合,努力把回春堂办成药材种植与中成药生产的高科技的示范基地。我们与省中医大学、湖南农大等科研单位就药用植物资源、种苗培育等方面展开多次合作,力争在药材种植的关键技术和成果转化上有新的突破,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使更多的新成果、新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注意追踪国际国内药材种植、生产、加工的高新技术,通过开发、引进,加强技术改造,我们在全省率先执行国家制定的药材质量标准,把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创造优质名牌中药材。同时确保中药材质量安全,对中药材种植、加工、包装、储运等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实行中药材产地、质量、等级标识,建立可追溯制度。已获得“金银花、桔梗、白术、白芍、茯苓的中药材原产地证书。

针对“七味一枝花”这一濒临灭绝的珍稀药材,已与湖南农大确定了“七味一枝花”的人工栽培及种苗培育工程的研究,目前我公司古塘基地

已开始人工繁育种苗的工作。

基地建设方式

面向农村、服务农民,互利双赢,这是回春堂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市场主体地位,我们通过示范和各种服务,引导农民调整药材种植结构,保障农民的经营自主权;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与农民打交道,不断探索与农民的有效联结形式,自觉维护农民的利益,在发展中实现“双赢”。

依照农民的意愿选择基地建设方式,这是回春堂为致富农民所采取的一大有力措施,在公司所建成的基地中,既有公司全额投资建设的基地—石马山镇温江药材基地和即将建设的水平村基地,又有公司与当地种植大户共同投资建设的基地—古塘乡破石药材基地,也有“公司+农户”的方式,由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由农民自行组织种植、由公司承诺负责回收药材的基地—三甲乡三联药材基地、伏口镇胡家坪药材基地。同时,我们充分发挥公司所建基地的示范性作用,积极扶持基地周边农户种植药材,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在公司所属基地建设中,聘请当地农民作为基地工作人员,传授种植技术,让农民不出家门就能学到技术和赚到较满意的工资。我公司温江基地基地2010年支付给当地农民的工资就达成110多万元。

为规范基地建设,公司投资成立了“涟源市回春堂药材种植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公司所属基地、收购站、加工厂的建设和管理。发起并组建了“涟源市回春堂天草药材种植合作社”、“涟源市回春堂古塘药材种植合作社”,以合作社方式规范农户药材种植的行为,统一规划、统一采购、集中管理,以维护农户的权益,调动其种植药材的积极性。组建了“涟源

市药材种植技术协会”,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降低种植成本,开展药材种植技术培训,2010年举办了二期药材种植技术培训班,培训人员90多人。

困难和问题

目前阻碍公司基地发展的主要有二大问题:

一、资金问题:现阶段公司基地建设所需资金基本上全由公司自行投资,要想加快药材种植基地快速、大规模发展,必须得到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尤其是资金方面希望得到扶持。

二、人才问题:需要有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参与基地的建设。公司所建基地大都是偏僻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条件非常艰苦,尽管公司以高薪等优惠条件多方引进和留住人才,但人员流失依然严重,对基地的建设影响很大。如年初温江基地的药材种植工程师因耐不住条件艰苦而辞职。

药材基地建设规划

1、为做大做强企业,将以回春堂药业公司、温江实业公司、湖南永康生物制品公司、回春堂药材种植公司、长沙振康物流公司为主体,组建回春堂集团公司,为上市打好基础。并与中国医药集团达成了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由国药集团与回春堂药业共同投资,在涟源市工业开发区投资3亿元,建设“回春堂中药现代化产业园”,完成中药材规模化种植2万亩、中成药产业升级、生物药品制造、医药物流四大产业布局,实现产业联动发展;加大产业与技术升级,提升回春堂品牌的综合竞争力;营造“诚信、务实、创新、发展”为主要内涵的企业文化。

依靠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公司药材加工和销售的优

势,不断加快药材种植基地的建设,带动农户致富、振兴农村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大力发展药材流通和药材粗加工,在为企业提供优质道地原料药材的同时,将药材粗加工向饮片生产这一方向发展,这是回春堂的战略重点,我们将紧紧依托这一重点,依靠广大农民,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推动农业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2、根据公司种植规划,2011年,在安平镇水平村、渡头塘镇胜旗村、伏口镇胡家坪村(已建成)、杨市镇园艺场再建四个基地,新增种植面积3550亩。在十二五期间,基地面积要达到2万亩,带动农户达到9000户以上。将建设以道地药材为主的八大药材种植基地。

3、2011年将投资800万元,在古塘镇和石马山镇新建二个药材初加工厂,及时处理公司所属基地、各地收购站和农户采收的药材。

4、我公司己列入娄底市131重点工程,根椐公司“十二五”规划的安排,在2015年左右,公司产值将突破2亿元大关,进入湖南省中成药生产企业前五名之列。每年所需的中药材近6000吨,可为农民带来9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5、按GAP要求建设药材种植基地,这是回春堂基地建设的目标要求之一。在今后五年内,依托公司实施GMP认证的经验,我们将以公司所属基地为样板,建设一个桔梗、金银花GAP认证基地,依此带动基地建设的全面发展。

5、湖南省回春堂药业有限公司

12.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篇十二

一、基本做法

(一)全面找准扶贫对象

一是率先开展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工作。2013年11月开始,洞口县突破以前扶贫开发对象识别率只有2.12%的标准, 按照“应扶 尽扶”和2300元的扶贫标准,按25%、25%、31% 的比例率先在3个试点村识别贫困人口1370人。二是全面找准扶贫对象。按照“户主申请、村民小组提名、村民代表评议和票决、村委会审查公示、乡镇政府审核公示、县扶贫办复核公示、县人民政府审批”的程序,准确识别出12.83万农村扶贫对象并建档立卡。

(二)探索科学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探索项目的有效对接方式。试点村有发展企业所加工农产品的资源优势、传统生产的技术优势,贫困农户有积极性,村干部得力,企业有发展基地的需求和愿望,村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二是探索合作模式。2013年11月,在花园镇泡桐村、洞口镇双联村探索实施了“农产品加工企业 + 村委会 + 贫困农户”的直接帮扶模式,在高沙镇马安村探索实施了“农产品加工企业 + 农民专业合作社 + 基地 + 贫困农户”的股份合作模式。三是探索利益联结机制。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以下简称“企业(合作社)”] 与试点村贫困农户、村委会分别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权、利,要求企业(合作社)按保护价收购贫困农户产品、提供技术服务、优先聘请劳动力、按时落实扶持资金,村委会及时协调各种矛盾、提供服务,贫困农户按标准生产、将产品足额卖给企业。在经过近5个月探索实践后,2014年3月,洞口县人民政府正式出台《洞口县产业扶贫到户实施方案》,为产业扶贫到户工作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依据。去年洞口县又在帮扶模式、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完善。

(三)逐步转变帮扶理念

一是转“打卡到户”为“产业扶贫到户”。2013年以前,洞口县的帮扶对象全部通过打卡到户给予400元 /人的补助。2013年开始,洞口县彻底转变思路,产业扶贫到户资金必须与产业挂钩,参与产业开发的贫困农户才能享受扶持,不再实行“打卡到户”。二是转“按户扶持”为“按量扶持”。所有产业扶贫到户资金与产量挂钩,即多劳多扶、少劳少扶、不劳不扶,每年所有参与产业开发的贫困农户得到的扶持资金不一,打破了平均化。三是转“单一模式”为“多形式帮扶”。帮扶模式由直接帮扶逐渐转变为直接帮扶为主,股份合作、委托帮扶为辅的多种帮扶模式。

(四)创新产业扶贫到户方式

一是签订帮扶协议。企业(合作社)与扶贫办签订帮扶责任状,并且与联结的贫困农户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方的责、权、利。二是前期垫付。年初根据产业扶贫到户村贫困人口总数,按人平400元标准下达资金计划。企业(合作社)按不低于30% 计划资金总量的标准,垫付部分生产成本,通过先期为贫困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减少贫困农户前期生产成本。三是委托培训。安排专项实用技术培训资金,委托企业(合作社)组织专家利用各种形式,组织贫困农户学习种、养技术。四是保护价收购。根据协议条款,企业(合作社)对贫困农户实行保护价收购和高于市场价5%收购两种方式。五是差别化扶持。鼓励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实行“扶勤不扶懒”。对贫困农户的扶持与产量(面积)挂钩,对生猪、蔬菜等当年有受益的产业设立参与基地建设最低产量(面积)标准,建立产品收购台账,将剩余的应到户资金按企业收购数量和种养数量加权核算后支付到户,多卖多得,超过一定标准的大户,公司再另行按量给予奖励或返利;对油茶、柑桔等当年不能受益的产业以种植面积为标准按比例分年度进行扶持。六是预先分红。石江镇马口村69户253名贫困农户全部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以土地数量确定股份,合作社统一组织管理,收益按股份分配。由于金银花当年不能受益,合作社在负责前期全部投入资金的基础上,按150元 / 亩为入股贫困农户进行预分红。

(五)强化后续管理

一是严格验收。项目实施完成后,由企业(合作社)提出验收申请,扶贫办与财政局组成验收小组,采取现场验收和贫困农户代表座谈、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地验收,杜绝弄虚作假。二是规范报账。企业(合作社)必须提供贫困农户签字认可的补助花名册,经公示、村委会盖章认可后,再统一将产业扶贫到户资金拨付到企业(合作社),由其兑现承诺,避免政府直接介入生产经营。三是维权保护。扶贫办做好贫困农户和企业的维权工作,监督企业(合作社)为贫困农户提供的生产资料、生产工具价格不高于市场价,不以次充好,得到贫困农户认可,收购时按价足额收购;贫困农户生产的产品要确保卖给企业;利益分配要到位。

二、主要成效

(一)提高了扶贫工作的瞄准率

洞口县开展产业扶贫到户工作瞄准生猪、茶叶、柑桔、水稻、有机稻、油茶、楠竹、金银花、蔬菜、红薯、双孢菇、杨梅、?子等13个产业、34个村、15000名贫困人口,通过每户签订订单合同、制定帮扶计划、帮扶措施、按人按产量(面积)核算扶持到户资金等措施,让扶贫资金瞄准了项目,帮扶措施瞄准了贫困农户,确保帮扶资金100% 落实到贫困人口,提高了扶贫工作的瞄准率。

(二)产业开发初见成效

2014年,洞口县共有18家企业(合作社)分别与34个村的贫困农户签订订单合同,企业(合作社)派出技术员全程指导,多形式扶持贫困农户建强基地、扩大生产。2014年共开发各类种植面积21880亩,养殖生猪18000头,累计帮扶贫困农户2989户。

(三)贫困农户受益明显

一是试点村农民自愿改“打工经济”为“产业经济”。34个村有1000余名农户放弃外出务工而留在家里参与产业开发,有效地解决了空心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二是有效解决了荒田荒地。石江镇马口村、罗溪乡徐家村等村荒芜的田土全部参与了产业开发。三是贫困农户增收明显。合作企业收购罗溪乡徐家村贫困农户种植的有机稻比一般农户高1元 / 公斤,产业扶贫到户资金再扶持2元 / 公斤,贫困农户比一般农户年人均多增收1034元;生猪在保底价收购的基础上,产业扶贫到户资金再扶持40元 / 头,贫困农户比一般农户人均多增收800元。四是解决了贫困农户的销售难题。企业(合作社)均与贫困农户签订了购销协议,即使市场疲软,贫困农户的产品销售也能得到保障。五是贫困农户安心做基地。有了技术、销售、收入保障,贫困农户更加安心做基地。

(四)企业(合作社)得到发展

一是生产有计划。建好了基地,企业(合作社)能计划有序地组织贫困农户从事生产和收购,实现标准化生产。二是安心做市场。产业基地保障了企业(合作社)的原材料供应,有效帮助其正常生产的同时安心做好市场。三是利润增加。在品种统一、标准统一的基础上,进行集约管理,降低了收购成本,提高了原材料品质,增加了生产利润。四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湖南旺正新材料有限公司新建了1个深加工车间4条生产线、1个初加工厂;洞口县肉食冷冻有限责任公司新建5000吨肉丸火腿肠生产线1条;湖南雪峰山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启动40000吨果蔬空调保鲜库建设项目。

(五)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2014年洞口县共整合农业、林业、水利、畜牧、交通、国土、发改、科技等部门资金800万元,改善了34个试点村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

(六)观念得到变化

政府由主导贫困村和贫困农户进行产业开发变为引导发展,改变了以前政府在产业发展中唱“主角”、当出现老百姓增产不增收时政府又得当冤大头、处理遗留矛盾的尴尬局面。产业扶贫到户让政府不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只做好“指导员”、“服务员”、“监督员”的本分。

贫困农户由被动接受帮扶变为自觉主动参与产业开发,由被动接受项目安排变为主动选择项目开发,由等项目变为主动联系企业(合作社),贫困农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企业(合作社),企业(合作社)根据自身生产特点选择贫困农户,双方都经受了选择与被选择的考验,贫困农户和企业(合作社)的发展观念得到根本性变化。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2014年初,申请参与的企业(合作社)18家、项目村34个, 但到2014年底,实施完成并申请验收报账的企业(合作社)只有15家、项目村只有25个。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政策设计上需更加注重点、面结合,扶优与扶弱相结合

《洞口县产业扶贫到户实施方案》要求以村为单位,“一村一品”,且达到一定规模,支持连片开发,导致一些村不符合“一村一品”要求,贫困农户有强烈愿望且需要扶持的项目得不到扶持。

(二)企业(合作社)参与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与产业扶贫到户的企业(合作社)虽然有不少受益,但当市场疲软时,企业(合作社)必须保底价收购,就要让利给贫困农户,而产业扶贫到户资金不能给予企业一分钱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合作社)参与的积极性。如去年连续11个月生猪价格为11-13元 / 公斤,但合作公司仍按保底价14元 / 公斤收购,仅去年就让利67.3万元。

(三)部分项目受客观因素等影响而无法按期实施,导致产业扶贫到户资金滞留

由于产业扶贫到户项目都是在年初申报并下达资金计划,而又因季节、市场、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使一些项目无法实施,从而造成项目无法验收报账、资金滞留的问题。去年洞口县就有9个村无法验收报账,滞留资金103万元。

(四)因后期管理松懈,个别项目失败

当年不能受益需多年才能受益的项目,只要有一段时间放松管理,将会使项目失败。如洞口县高沙镇三塘村实施的油茶栽培项目和黄桥镇东边村实施的金银花种植项目,因管理不到位,现已失败。

四、思考与建议

(一)要切实掌握各项扶贫工作的瞄准率,为贫困农户量身定制扶贫方案

产业扶贫到户工作瞄准了扶持人口,能够切实掌握资金扶持效果,但这项工作也只瞄准了那部分有劳动能力、能参与产业开发的人,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没有被瞄准。因此,我们以后的扶贫工作要更加注重瞄准率,一是政策要瞄准,每一项政策出台能惠及哪些贫困人口,每一个项目能使多少贫困人口受益,哪些帮扶措施适合哪些贫困人口;二是帮扶措施要瞄准,根据致贫原因分类采取帮扶措施,通过雨露计划、实用技术培训、金融扶贫、危房改造等方式来提高扶贫工作的瞄准率。

( 二 ) 进一步完善政策,参与主体转“村为主”为“贫困农户为主、村为辅”

在坚持“企农”结合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参与主体转“村为主”为“贫困农户为主、村为辅”。企业(合作社)申报产业扶贫到户项目时,有意愿参与的贫困农户都可以参与某一产业开发,一村允许有多种产业项目,贫困农户只要参与了其中任一企业(合作社)组织的产业开发,均可纳入扶持范围,但不鼓励1个贫困农户参与多个产业开发。

(三)进一步调动企业(合作社)参与的积极性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因此,应允许将产业扶贫到户资金按3:7的比例进行分配,即30% 的资金直接用于帮助企业(合作社)发展生产,70% 的资金用于贫困农户扶持。

(四)改变产业扶贫到户资金考核方式

产业扶贫到户资金使用存在不确定性,建议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核不以资金拨付比例为指标,而应以提高帮扶人口数量和扶贫效益为重点。年度节余资金可转入下年度滚动使用。

(五)加强扶贫部门自身建设

13.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篇十三

李文贵

(2011年9月)

尊敬的顾组长及一行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金秋九月,你们不辞辛劳,莅临我镇调研指导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县委政府和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为此,受唐书记、魏镇长的委托,我谨代表洛泽河镇党委政府及全镇农民朋友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按照会议安排,现就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洛泽河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洛泽河镇是一个集干热河谷、二半山、高寒山区为一体的农业大镇,属中深山深切割山地地貌,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幅员面积296.4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780米(全县最高点),最低海拔850米,相对高差1930米,立体性气候突出。全镇有耕地6.29万亩,人均占有耕地仅1.03亩,平坝面积不足2%,林地22.3万亩,森林覆盖率24.8%,是耕地面积的3.5倍。辖13个村29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1055人,其中农业人口58341人,占全镇总人口的95.5%,2010年末,全镇农民人均有粮216公斤,人均纯收入2424元。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按照“一产调结构,二产抓服务,三产建平台”的目标定位,在坚持稳定粮食生产不放松的基础上,积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生核桃、花椒、烤烟、魔芋、蔬菜

1等特色产业种植和生猪、土鸡养殖。初步构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新体系,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林产业初具优势规模。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靠山吃山”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思路,坚持把核桃、花椒作为农民增收支柱产业加以培植,2007以来,全镇规划完成核桃种植7个村73个村民小组11.3万亩,花椒种植5村43个村民小组2.95万亩,漆树种植2村20个村民小组1.05万亩,2010年,仅退耕还林种植的3000亩花椒,收入就超过1500万元,农民人均可增收257.1元。同样,2年后,10多万亩核桃将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块状日益明显。

(二)畜牧产业不断壮大。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围绕产业化发展,把全镇13个村划分为“河谷果蔬区、二半山粮林区、高寒畜牧区、粮烟综合示范区、工矿经济区”五大发展区域。在虎丘、大寨、龙潭、太坪四个村上半村和笋叶村高寒畜牧区,重点抓好土鸡、能繁母猪、商品猪示范小区建设。近年来,全镇已建生猪养殖小区3个,扶持规模养殖大户 6户,规模养殖户生猪出栏占全镇比重的15%。沿蚂怀线和猫谢线建立毛坪湾湾滩、虎丘朝门“现代养猪项目”各一个,扶持养殖户100户;在虎丘村三寨、小苗、朝门新建“退耕还林后续养猪项目”一个,带动扶持养殖户148户。建立虎丘芦茅、小苗、三寨万只土鸡养殖示范点,示范点有上千只4至5斤土鸡已上市。目前土鸡养殖初见成效,为农民带来不错的收益。

(三)其它产业得到有力巩固。2011年,规划完成蔬菜种植15600亩,其中核心样板840亩;完成魔芋种植6600亩,核心样板1600亩,根据目前市场价,预计魔芋一项收入将达1400多万元,农民人

均可增收200多元;烤烟规划种植5700亩,市级样板1000亩,7月份如没有遭受大雨冰雹灾害,烤烟将是我镇献鸡、簸以、仓盈三村烟区农民的经济支柱产业。

(四)农业生产组织更加完善。为了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增加产业经济的市场竞争能力,自2007年以来,洛泽河镇相继成立了洛泽河镇花椒协会、虎坵村核桃产业协会、向家塆蔬菜协会等农业产业化新经济组织。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规范产业协会,明确协会职能,进一步建好产业发展的服务保障机制,真正做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经济、技术保障。

二、下步发展计划

为加快洛泽河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是产业良性发展的前提,要做大做强各项农业产业,必须进一步搞好发展规划。一要注重产业规划的科学性。按照“功能分区、布局合理、资源集约、生态环保”的总体要求,降低开发建设成本,加速产业集聚发展。二要注重产业规划的前瞻性。根据全镇不同的资源条件、地理区位、产业基础,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潜力,紧密结合长远发展需求,科学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努力完善配套设施,有效避免低水平产业结构,确保农业产业可持续长足发展。三要注重产业规划的严肃性。严格执行建设规划,杜绝农户无序发展,促进核桃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加大产业建设投入。要建好各项农业产业,必须加大投入。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抓住产业发展政策机遇,有重点的增加产业建设资金投入,不断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础条件,积极拓展各项产业

发展空间。二要坚持集约利用土地。规范实施地上栽核桃,树下种牧草的复合型开发模式,辐射带动畜牧产业的发展,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单位产出率和资源环境容量。

14.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汇报 篇十四

按照川委办[2011]20号文件精神要求,面对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带动农民参与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切实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加速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农村小

康社会。

一、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推进产业化、建设新农村、提高农业竞争力、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工作思路,以带动农民参与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竞争

力为目标,以引导服务协调为措施,以粮油订单为导向,以培育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优质粮油建设为重点,着力引导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向精深加工发展、延长产业链,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2015年力争实现我县有两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有重大突破,进入德阳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前列,以农户为主体、以订单为纽带,由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参与优质粮油基地建设,力争农户参与率达75%以上,保障参与农户年增收15%。

三、工作措施

1、强化领导,落实责任。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把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切实协助指导龙头企业做好优质粮油基地建设和粮油订单工作。

2、培育扶持粮油加工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实力强弱决定产业化规模水平成效。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名牌意识,按照国家标准组织生产、加工粮油产品,在包装、储运很下工夫,严格实施标准化管理;引导企业加强组织结构调整,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加强技术改造,逐步向精深加工发展,延长产业链;加强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从政策、技术、市场开拓、信息、企业融资、职工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协调。

一是巩固现有的县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龙头企业规模,培育现有企业的产品品牌上一个台阶,力争五年内创1—3个市县名优品牌。二是发展和培育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创县、市龙头企业。三是重点抓好嘉家香油脂公司的升级,按照规划2013年底完成后续投资6700万元,使该企业达到产值过亿,产品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3、协助企业做好优质粮油基地建设。按照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突出本地特色、适合市场需求、形成规模生产的

原则,协调农业部门做好种植规划、提供种植技术服务,由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形式带动农户参与优质粮油基地建设,形成规模种植,保障企业有充裕的商品粮源。

上一篇:716班家校沟通情况下一篇:梦想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