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一体化

2024-06-10

学校德育工作一体化(共15篇)

1.学校德育工作一体化 篇一

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创论文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在素质教育中,既是塑造创新人才的教育,又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教育。在改革创新德育工作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行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社会德育为依托,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走出德育误区,提高教育实效,这既是落实德育素质教育中的灵魂地位,又是重视德育工作的行为实践。

一、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化德育网络

1、构建校内外一体化德育网络。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化德育网络,是实施中小学德育的多渠道、多层次、全方面的德育组织体系。其中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是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主体,负责制订学校德育工作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协调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关系;制订《中学德育大纲》的实施细则,指导德育工作的实施,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社会德育工作系统是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依托,作为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社区教育委员会统筹,社会参与,工委具体落实,形成学校与社会对下一代共管共育之势,实现德育社会化。

2、整体规划一体化德育工作。

首先,整体规划校内外德育工作。根据中央和地方有关德育工作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既要制定德育工作整体实施规划和德育活动方案,又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岗位责任制和义务责任制、德育工作常规、学生礼仪常规、班主任工作制度,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联席会议制度等项德育规章制度。这样,就把学校日常德育工作纳入到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工作的轨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严格执法抓落实。为了充分发挥德育规章制度的管理作用,应当重点抓执行方面的措施。一是运用综合管理的方法抓落实,反复宣传教育,严格检查督促,重视常规指导,坚持德育工作“年计划、月部署、周安排、日检查”,切实落实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二是三位一体的德育相互配合,反复训练,形成习惯,从而使各途径的德育工作过程形成制度化。

二、走出学校德育误区,增强学校德育实效

1、走出学校德育误区。

首先,在德育工作的反思中,我们看到导致学校德育工作低效的误区:一是德育指导思想上和评价上重智轻德、重分轻能;二是德育目标和内容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三是德育途径和方法上片面强调他律而忽视了自律。

2、增强学校德育实效。

增强学校德育实效,必须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重视基础,强化实践。

一是整体构建学校德育创新模式和德育基本原则;二是在德育操作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德育内容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个方面进一步明确要求,从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大系统进行整体构建德育体系,为学生打好做人做事的基础。

三、走出家庭德育误区,提高家庭育人水平

1、走出家庭误区。

一是家庭教养不当,有的过分保护,有的过分干涉,也有的严厉惩罚;二是只顾关注孩子的`智力和身体,忽视了品德和心理;三是缺乏民主平等式的家教,有些孩子在家庭中几乎没有发言权、参与权和选择权,许多孩子自身的事情也要由家长说了算。

2、提高家庭育人水平。

提高家庭教育人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的素质,协调家育与学校德育的关系,使二者趋向一致,和谐统一。

学校应开办家长学校,遵循为社会服务、为家庭服务的办学宗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宣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介绍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解释深化教育如何与学校教育配合,从而有意识地形成积极向上的教育合力,发挥出富有成效的综合教育作用。

四、走出社会德育误区,实现德育现代化

1、走出社会德育误区。

由于较长时间学校自成体系、封闭办学、垂直管理的教育体制,造成了其他部门、社会上其他人教育观念的淡化,他们片面地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就是教师的事,不但使得教育与社会严重脱离,而且使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脱节。又由于单一的、孤立的办学形式和在教育内部把普教、职教、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相互隔绝,使得教育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经济忽视教育,学校教育设施和社会教育资源的教育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家庭教育和社会现实中市侩庸俗、没落腐朽等消极因素的影响,又与学校德育相悖,“课堂思想教育一个钟头,不如家里父母一根指头,也不如公共场所和影视中的一个镜头”。

2、实现德育现代化。

德育社会化是教育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区教育的德育功能的体现。实现德育社会化,一是把学校德育纳入社区教育的大系统,建立全社会参与监督管理德育的机制,形成共管共育之势;二是优化社会环境,发动社会支持,参与学校教育;三是搞好青少年校外教育,对社区内教育资源进行统筹安排,达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作用,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建、共管、共育;四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推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五是以社区家长为主要形式,更新全体社会成员的观念,支持认同素质教育。

总之,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德育创新格局的实践中,要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德育发展的生长点,为培养我国创新人才争创佳绩。

2.学校德育工作一体化 篇二

家庭、学校、社区教育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标, 又有无法互代的个性优势功能。从目标上讲, 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其个性表现为:学校——好学生, 家庭——好孩子, 社区——好公民。

学校德育从古至今在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中居于重要地位, 具有主渠道作用、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学校德育的方向性、目的性, 以及在施教过程中严密的组织性、计划性、恒常性, 是其他任何教育单位无法比拟和不可取代的。如果学校放弃了主渠道作用, 社会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和要求就失去了全面贯彻、系统实施的唯一阵地,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失去了相互配合的核心。

家庭教育则表现为亲切感人, 及时具体与持久面广。这主要是由于家庭的血缘继承性和社会细胞的小空间、小结构等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血缘, 它可在亲切感人的情境气氛中进行。由于小空间与小结构, 家教又在思想、技术、生活、待人、游乐等方面随时、随地、随事、随人具体实施。

社会教育的优势体现了空间广阔、形式多样与贴近实际的特点。其既可在家乡小社会接受教育, 又可在全国乃至更广阔的天地实施;既可通过调查、参观、游览、夏令营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 又可通过报告、专访、远足锻炼进行;既不受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的限制, 又不受区域、行业、事件、善恶的约束;特别是它的“实践性”, 更是学校, 家庭所不备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 加之双休日制的施行, 来自社会的种种影响越来越明显地作用于广大学生, 而这些影响往往是良莠并存, 因此, 优化社区环境, 发挥其育人功能成了我们在进行德育实验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德育过程中, 我们注重发挥社区教育的传统优势, 努力加强社区德育环境的建设和管理, 增强其导向、熏染功能, 积极推进“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进程。

一、健全组织机构, 形成教育网络

1.建立社区假日团队

我们根据区域分布明显、人口较集中的特点, 倡导并参与建立了社区假日团队。由于同一街道、同一居委会、同一居民组的学生居住相近, 交往频繁, 相互熟悉, 我们以此为依据建立了社区假日团队, 并选举产生了团队委员会, 进行统一管理。由于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各团队的学生年龄跨度大, 为了便于开展活动, 我们还根据楼群、兴趣及学生的需要建立了若干小队, 使各个年龄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 获得身心满足。

2.建立社区教育机构

我们建立了一支由离退休老干部、各单位的工、青、妇负责人等人组成的校外辅导员队伍, 并在社区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关心下一代协会和家长委员会, 和校外辅导员队伍一起形成了社区教育网络, 促使社区教育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环境建设, 优化育人过程

首先, 我们注意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一是通过电视台、广播站、街道画廊等途径大力宣传, 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二是注意改造已有物质环境, 赋予其道德感染力。如把街道周围的花草树木挂牌, 既进行知识性介绍, 又予以人格化的力量, 增强其德育魅力。

其次, 建立社区活动基地, 为正常开展德育活动提供保证。根据本地特征, 开发建立了一系列的社区教育阵地, 并组织校内外辅导员编写了与之相配套的社区教育教材, 为开展德育活动提供了依据。

三、实施教育管理, 提高育人成效

1.加强目标管理

环境育人是整个教育大系统中的一部分, 它必须以教育总体目标为准绳, 即以关心和爱护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总目标为指标, 根据社区特点, 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社区教育目标, 落实教育责任, 做到教育有的放矢, 符合规律, 卓有成效。

广泛宣传社区环境对学生影响的客观现实和优化社区环境、强化社区教育的现实意义, 形成共识, 增强教育的意识性。

根据社会职能及社区特点, 制定出各具特色、层次分明、操作性强的教育目标体系, 力求家庭、学校、社区教育目标一体化, 使社区教育有据可依, 防止社区教育出现“脱轨”现象。

依据制定的教育目标落实教育内容。如许多社区团队建立了图书室, 双休日学生以小队为单位组织读书、看报, 每人发一份读书记录卡, 摘录佳词好句, 写读书读报体会;有的单位还把让学生过一个愉快、充实的双休日作为每周的一项重要工作, 订入计划, 并划出专人具体负责, 组织他们开展打球、看录像、讲故事、猜谜语等娱乐益智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健康成长。

把教育目标作为考核评价社区教育效果的依据。我们把教育目标分解成若干项小目标, 确定各小目标指数, 逐一对照检查, 查漏补缺, 提高整体教育效果。

2.加强活动管理

社区组织机构的建立, 德育资源的开发, 教育目标的制定, 均是开展好社区教育活动的保证。按培养目标开展教育活动, 注重活动过程的管理, 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变通暂时无法改变的物质环境, 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让广大学生成为社会的积极成员, 是教育社会化的基本要求。

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注意了因地、因时、因人制宜, 开展教育活动, 并由校内外辅导员、有特长的家长组成的活动辅导管理队伍分片承包, 分块落实, 分层活动, 分阶段测评, 力保活动正常化、规范化, 力求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当然, 由于家庭、学校、社区三个方面在教育时间、空间领域与相互之间教育力度、影响水平与监控措施的不协调性, 实际上给德育工作造成了一定难度, 并最终导致了学校德育的低效性与艰巨性, 因此, 我们要对德育教育的难度有充分的认识, 不断探索家庭、学校、社区教育相结合的问题, 为德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现代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 建立起新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观念, 是当前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3.学校德育工作一体化 篇三

关键词:技校 德育课 一体化教学

一些技工学校主要教授学生专业技术,而不重视基础课,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普遍低下。因此,为激发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应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德育课是培养学生自身素质的重要课程,对德育课教学实行改革,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传统教学模式是单一的,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课程太过呆板,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从而使得课堂效率降低。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行,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角,上课形式丰富多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而且课堂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德育课,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学习概念知识;在一体化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可通过讨论、情景模拟等形式自己领略课本上的知识。

二、德育课程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

一体化教学过程可分为分配任务、获取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分析评价、自我反思六个步骤。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分配任务

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阶段,接受不同的任务。各小组应明确自己的任务,并为自己的任务积极做准备。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课堂质量与效率。

2.获取信息

当各小组明确了自己的任务之后,就可以去图书馆或借助网络等各种方法来搜集对自己小组任务有用的信息。在该过程中,学生们自己去寻找发现,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设计方案

学习方案的设计是一体化教学方案的重要部分。在设计方案中,根据小组成员各自的特点进行分工,使每位学生都能投入到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

4.实施方案

方案实施的成功与否,决定了课堂的学习效果与氛围。要根据设计的方案,按照顺序进行,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应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有的小组遇到问题时,老师应及时给予鼓励与帮助,避免学生丧失信心。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经历,不仅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使课堂效率与质量都有所提升。

5.分析评价

在学习活动结束后,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与不足进行补充、更正,并对学生的表现加以点评,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认识自己的不足。

6.自我反思

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做事的过程中,自我反思都是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学生根据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情况,认真思考不足之处,查找问题的源泉,在下次活动中克服这些问题,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三、对德育一体化教学的分析与建议

德育课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课程,因此实行一体化德育教学需注意以下几点。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以老师讲课为主,在一体化德育教学方案中,教师应把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多给学生讨论、思考、实践的机会。

2.加强德育教师之间的联系,服务一体化教学

德育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促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进行与发展,通过相互交流与分享,提出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3.加大对一体化教学的支持

任何一项制度的发展都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首先,学校应大力支持德育一体化教学,并对老师进行培训,对教学场所等进行完善。另外,教育部门也应支持并大力宣传一体化教学模式,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德育改革工作不能只是说说而已,它需要支持,需要不断完善与进步,需要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德育一体化教学的实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而且丰富了课堂生活,提高了课堂效率与进度,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四、小结

通过对德育课教学进行一体化改革,并对改革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自身素质也有所提升。因此,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对德育课有很大的帮助,对其他课程也同样如此。

参考文献:

[1]严红艳.技工学校德育课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悉[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

[2]谭绍锋.技工学校德育课的“一体化”教学初探[J].交通职业教育,2011(1).

[3]骆晓红,叶晖.技工院校德育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以《责任心》单元为例[J].职业,2015(16).

[4]何成江,李玉鸿,吉文丽.创新德育理念 增强德育实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

[5]毕克勤.刍议新课程背景下的体验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3).

4.学校德育工作一体化 篇四

创建活动汇报材料

羊册镇地处泌阳县城西北,距离县城30公里。现有中小学22所,其中初中2所,完全小学20所,教学点6个。初中在校生2800多人(中心学校1500多人),教职工162人(中心学校89人);小学在校生5309人,教职工237人。

为加强我镇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几年来,我们坚持师训和教研工作一起抓,达到了以研兴训,以训促研的目标,使师训和教研工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走出了一条“研训一体化”的路子。为我镇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质量的提高夯实了坚实的基础,现将我们的具体做法汇报如下:

一、建立组织,健全制度,强化对师训和教研工作的领导 任何一项工作,领导和管理跟不上,工作就不能落实到位,尤其是师训和教研工作是和教育教学紧密相连的工作,更需要强化管理和领导。为此,中心学校根据市、县有关精神,把师训和教研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目标,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校长亲自抓,建立机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成立了以中心学校校长刘金克为组长,业务专干为副组长,有关职能人员为成员的师训和教研工作领导小组。各中小学均成立有相应组织,且明确一名业务副校长专门负责师训和教研工作。建立健全了教师培训、进修和教学研究、教研活动等各项制度。对师训和教研工作,我们做到学期初有计划,期中有检查落实,期末有总结评比。领导小组坚持坚持每学期召开三次全体会议(期初、期中、期末),每月召开一次中小学小组长会议,针对师

训和教研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同时中心学校力道小组成员分包各中小学校师训和教研工作,定期参加各中小学校的培训和教研活动。我们还确立了全镇师训和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中心学校为龙头,一三级培训和教研网络为纽带,以研兴训,以训促研为结合点,带动全镇各中小学”,以点带面,全镇铺开。

二、多措并举,开展师资培训工作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实行多措并举,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我们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组织开展师德教育专题教育讲座。召开师德师风教育大会。在2007年、2008年两年秋期开学前均召开了全镇教师师德教育大会,中心学校刘校长作专题报告,就师德师风教育的意义、重要性,我镇师德现状及教师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进行阐述、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师德、师风大讨论,举办了“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论坛,开展了学生评教师,教师评校长,家长评学校及任课教师向学生承诺活动,建立了师德建设工作评估体系,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提高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2、加强对校长的培训。几年来除积极组织中小学校长参加省、市、县的各种培训外,我们还利用双休日和假期对他们进行多次培训,增加了校长对教育规律的再认识,掌握了学校管理的有关知识。完善了对校长工作的量化考核方案,促进了学校领导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

风的根本转变。现在全镇30名中小学正副校长全部做到了持证上岗。

3、鼓励中青年教师采取各种形式进修学习,提高学习层次。同时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给他们报销一定的学习费用,帮助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目前全镇小学教师237人,合格学历237人,学历达标率100%,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24人,高学历率52.5%。初中教师162人,大专以上学历162人,学历达标率100%,其中本科以上学历61人,高学历率37.7%。全镇中小学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教师通过进修获得更高层次的学历。

4、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类业务培训。中心学校制定有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计划和措施,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推荐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8人,已接受培训5人,市级骨干教师培训36人,县级骨干教师培训42人。培训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3人。在上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04—08年),全镇中小学教师除接近退休年龄教师外,初中教师138人,小学教师201人参加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全镇教师基本轮训一遍。2008年秋中心学校语、数、英、理、化5科教师计5人,去驻马店参加计算机培训,两所初中7—9年级102人及小学1—4年级164人在县职教中心和教师进修学校参加中小学各学科新课程培训。几年来,250多名中小学教师参加普通话培训、测试,普通话合格率达65%以上。去年中心学校校长又参加了市《语言文字法》培训及考核。2008年两所初中34名班主任在县花园中心学校接受班主任培训、考试,94名小学班主任在本镇参加培训。我们积极参加市、县名师工程。教坛新秀推荐、选拔工作,有4位教师被评为县级名师。

5.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我们除积极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名类培训外,还努力搞好校本培训。为帮助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保证新课程改革在我镇顺利实施,几年来,我们多次举办新课程,新理念报告会和知识讲座。为推进多媒体教学,中心学校在去年暑假利用一周的时间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全员培训,从去年秋开始利用每周五下午教师例会前抽出半个小时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有关知识培训,同时还让他们结对子,会的教不会的。我们成立了普通话培训中心,利用双休日对中小学教师培训了三期,每期70人,同时对教师使用普通话情况进行年度考核。

以上各类培训,按上级文件规定,各学校均报销培训费、资料费、旅差费等。

三、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研究是最直接服务于教学的工作,是沟通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桥梁,是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平台,也是推进教学改革,解决教学中疑难问题和困惑的有效途径。几年来,我镇中小学教研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

1、坚持理论学习,为教研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我们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抓教师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立足校本,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校本教研,措施得力,目标明确,形式多样。第一,要求教师深入学习《国家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0问》和杂志刊物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并多次组织教师集中观看优秀课堂教学光盘,通过集中和分散学习提高教研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教学中的热点和冷点问题,从而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认识教学新策

略,让教师从经验型向专业型、科技型转变。第二,我们组织教师以校为单位,利用每个星期业务学习时间进行教研活动,学习研究各年级段的教材特点,了解教研教改信息,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几年来,“研教合一”,已成为我镇教师的共识。同时我们还组织教师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积极撰写各科教学论文。2008年我镇中小学教师共撰写县级论文39篇,市级论文18篇(其中一等奖4篇),省级论文9篇(其中一等奖1篇),在CN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

2、应用教育信息技术,为教研插上腾飞的翅膀。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和教研,是我镇中心学校的一大亮点。中心学校各教室配备彩电、电脑、宽带DVD、光纤上网,形成了天网、地网、局域网、闭路电视网四网合一的远程教育网络。学校建立网站,经上级批准成立了校园电视台;远程教育网络、学校网站、校园电视台三项工程互为补充,形成“三位一体”新的辅助教学、教研模式。同时要求教师做到“五个一”。即“一台电脑、一个QQ号、一个U盘、一个飞信号、一个摄像头”。电脑方便教师备课查阅资料;QQ号教师之间随时聊课堂教学问题,解决疑难;U盘可以储存资料方便携带;飞信号可以传达会议精神;视频可以面对面交流,研讨。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增加了课堂容量,丰富了教学教研内容。特别是在讲解不易理解,抽象的知识时,教师通过动画演示直观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网站的建立为教师的教研交流提供了平台,教师把课件,教案,试题放在网站上,不仅本校教师交流,与外界也能交流。学生也可以在班内查找资料,解决疑难。这些手段的运用为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今年驻马店市举行的电化教学课件大赛中,泌阳已上传课件190余件,我镇中小学教师上传课件近百

件,占全县上传课件的50%。目前我镇中小学教师上传课件数占全市课件总数的九分之一。

3、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加强教研学习,提高业务能力。(1)为进一步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学习和接受新理念,几年来,我们组织中小学骨干教师先后到山东杜朗口中学、郑州、驻马店、平顶山、开封、洛阳、西平、上蔡、泌阳等地听课学习达一百多人次,学校报销全部学习费用,回来后,均作了师范汇报课,大多数教师受益。

(2)去年春期,我们邀请县教研室的刘樟主任,泌水二中的温磊老师和泌水三中的刘广群老师到我校做关于作文教学报告,我镇全体语文教师全部参加听报告,班级学生通过闭路系统在班级观看。几位专家的精彩报告使我镇教师和学生受益匪浅,提高了教师作文教学能力。

(3)去年秋期开学后,县教研室领导一行6人,对我镇中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听课视导。两天时间,对所有任课教师的课普遍听了一遍,共听课56节(每人一节)。听课后,县教研室领导对我校教学管理,软硬件建设,校容校貌,教师素质以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尤其是电化教育工作感到十分满意。在08年12月17日下午的分组评课研讨会上,教研室领导高屋建瓴的对每位授课教师逐人进行点评,既肯定了成绩,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我镇中心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为中心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所有任课教师受益都很大,倍感鼓舞。此举,必将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完成省、市“十一五”课题立项结题工作。

中心学校初中组立项研究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镇二初中立项研究的《走进新农村,对农村教师心理状态的分析》以及小学组立项研究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研究》等立项课题,历经两年研究时间,共参与15人,于去年6月底完成结题,初中组获省级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小学组获市级教科研成果一等奖。

5、加强督导检查,狠抓常规教学的管理与指导。

常规教学是搞好教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为抓好常规教学,我们首先建立健全教研组织和教研制度,且每个学期确立一个检查要点,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强化教学法规意识,加强课程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做到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教研工作做细、做实。其次是加强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管理。我们对教师上课、备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培优补差、考评研究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了精细化,并形成制度,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并落实在具体工作中。每学期对教师教案和学生作业、教研记录、听课记录检查两次,采取调阅式和下校查看式,检查结果通报全镇,且与绩效工资挂钩。其三,为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益,中心学校业务专干,教研员及办公室其他人员,经常深入到各中小学,指导教学和研究工作。去年春期至今我们对全镇22所中小学324名教师进行听课,集中评课30多次,和教师一起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模式,探讨和解决疑难问题,帮助教师恰当处理教材,努力提高课堂效益。

6、开展观摩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去年春秋两期,中心学校各教研组举行了两次观摩教学活动,有15位中青年教师分别进行公开教学,教导主任率先垂范,亲自讲授公开课,中心学校全体领导和相关学科教师全部参加。公开教学后,进行评议,授课教师先说课,听课教师评课,达到了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去年五月份我们利用多媒体和教学课件举办了小学观摩课活动;由六名主讲教师在中心学校多媒体教室上观摩课。授课内容包括小学一、三、五年级语文和二、四、六年级数学,全镇200多名小学教师参加听课,课后教研员樊申民同志对六节课做了点评,并对全镇小学课改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这次活动的开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开阔了教师视野,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有力的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的更新。

7、充分发挥中心教研组的的“中心”作用。

去年秋期,我们重新调整了中心教研组,吸纳部分素质高,事业心强的青年教师,增强了教研力量。6位业务能力强的校长任组长、副组长,以镇政府所在地的羊东、羊南、羊北三所小学为活动阵地,每月活动一次,时间固定为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教研活动分语文、数学和综合组(品德、社会、自然及体音美劳)三个板块开展。办公室三位领导分包三个中心教研组,按开学初教研计划安排,每次活动有专题,有主讲,有讨论,有结果,有记录。教研会结束时,确定下次活动内容及主讲人,主讲人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调查研究,查阅资料,撰写材料,为下次研究做好准备。教研内容主要围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重点研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注重实效,服务教学,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各中小学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在包组领导和教研组长的领导下,开展业务学习和教研活动,每周集中活动一次。主要通过优质课

展示,教案设计,案例分析,疑难问题解析,观看光碟等形式开展。教研重点是帮助教师掌握教材,驾驭教材,选择教法,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四、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由于我们重视了师训和教改工作,师训和教研工作目标明确,特色突出,措施得力,培训和教研经费得到保障,工作取得成绩显著,我们先后荣获市、县“师资培训先进单位”、“师德教育年先进学校”、“驻马店是先进中心教研组”、“驻马店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理化生教研组优秀教研单位”等荣誉称号。2009年1月9日,泌阳县中小学远程教育应用现场会在我镇中心学校召开,省、市、县领导参加会议。几年来两所初中被泌阳一高正取人数始终稳居在全县农村乡镇之首,这些成绩的取得大多数得益于我们的教师培训和教研工作。

泌阳县羊册镇中心学校

5.学校德育工作一体化 篇五

促进学校教学科研一体化运作的探索

[提要]学校的教学科研如何步入教学科研一体化的良性运作轨道?学校的教科研价值取向何在?这是笔者本文中所作的思考与解析,旨在提高学校教科研的实效,发挥科研在学校教学中的先导作用。在“科研兴校”战略的迫切呼唤下,教科研终于走出象牙塔,给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带来巨大变化。然而当我们冷静地审视一下学校科研的现状,不难发现,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间隙严重。学校教科研从根本上讲,还没有走出“花瓶”的误区。学校为扬名而搞科研,教师为评职而写论文,这既违背教科研的目标,又有悖于教学科研“科学性、兴趣性、创造性”的原则。教学与科研两张皮的现象,始终是困惑教科研持续发展的一块心病,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教师大多感受不到科研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际意义与价值。教学科研的成果转化率低,失去对教学科研的热情。有的教师认为教学科研不过是写几篇论文,还是非常时候(评职的时候)的非常行动。二是对学校科研的意义认识不深。忙于日常教学事务的教师,认为科研是专家干的活,满足于“站好三尺”讲台,这无形中阻碍了教学科研的实质性发展。三是学校对教师的科研能力的评价强度不够。教科研往往是长期效益,短时不见得有效果。因此,学校对教师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评价,往往弱化其科研水平的评价力度,教科研也成了少数老师的`业余爱好。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试从五个层面,阐述一下促进学校教学科研一体化良性运作的措施。一、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学校的教科研,只有根植于自身的土壤,才有蓬勃向上的发展力;同样,教师的教科研,也只有符合自身的实际水平,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才能顺利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为了有效地寻找到教科研同学校实际问题的结合点,笔者以为,从“三个点”上下功夫:一是在现实问题中寻找突破点。学校开展教科研不能脱离教师的实际需要,要从教学实践中提取鲜活的素材。学校教科室通过发放教学问题记录卡,收集整理教师们普遍感到问题,然后,设计出重点研究的方案,组织好课题组相关人员,围绕一个主题,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去试行、验证、领悟。这种有的放矢的科研方法,贴近教学实际,很容易找到突破性的解决方法,等到这种方法在实践中模索、探讨、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就整理成文,也就成了很有实用意义的科研成果。二是在现有成功经验中寻找生长点。不管学校的办学实力如何,如果认真总结,总是能找到几条成功的教学经验。学校教科研,要全力发掘本校的办学优势,要以科研为武器,进一步完善这个优势,提升这个优势,使学校现

[1] [2] [3] [4]

6.学校德育工作一体化 篇六

[摘要]当前我国中职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尚未实现统一与融合,仍是依照传统教育模式分别按次序进行。其中,理论教师主要传授理论知识,实训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实际操作。这一教育模式的存在是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重复教学和空白教学等中职教育问题的主要成因,对中职学生知识体系构建造成了很大阻碍,影响了中职教育质量的提高。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解决以上中职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已有很多教师在探讨和实践这一方法。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主要探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电工电子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与途径。

[关键词]中职学校 电工电子教学 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0-0236-02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电工电子的传统教学模式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两者在教学上自成体系的问题普遍存在。由于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分阶段进行的,所以,理论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往往按照个人的教学习惯来安排教学,相互之间联系不够,甚至于脱节,造成了理论教师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实训教师只注重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两类教学的目标、方法和内容不能合理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电工电子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指集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理论性、实践性及实训内容为一体的教学机制设置。它是当前中职学校电工电子教学的发展方向,它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可以有效整合教学资源,解决电工电子理论课与实训课相脱节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更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对于这方面的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在近些年已经被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学所重视,也有很多老师推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建设性意见,但从目前中职学校这门专业课的教学实践看,仍需继续关注并积极探讨这一论题。

一、中职学校电工电子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中职电工电子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分段教学模式所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脱节的问题,而且可以使教学方式得到革新,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另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还可以使教学场地得到充分利用,使教学实践得到合理补充。

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转向生动有趣的实践训练,而且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应用之中,使学生在实际实践中自觉将对理论知识的感性理解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开发,实践水平得到锻炼,进而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架构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相联系的平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将课堂教学与技能实践联系在一起,并成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基础。另外,理实一体化可以集中体现中职教育规律。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学到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学到操作技能,这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从而使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中职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过程中,得到自我的提升与完善。在电工电子教学过程中,中职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及时掌握所需新知识与新技能,为提高电工电子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优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中职电工电子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电工电子的教学质量。

二、构建中职学校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采用与理实一体化相配套的教材

一个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有实际内容作为支撑,所以,中职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必须配套相关的教材。由于传统教材无法满足理实一体化的实际需要,因此,在征订或编写相关教材时,要仔细对传统课程方案进行取舍,并在各知识点中融入实践训练。这样所形成的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教材才能够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二)建设理实一体化所需的配置设施

中职电工电子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当建设与之相配套的一体化教室等硬件教学设施,这不仅可以满足理论教学的需求,还可以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在一体化设施中,讲台、黑板、课桌和实践操作设备均需要一体配置。在实际专业教学中,设备与课桌的布置应体现前后型和混合型的特点。桌椅的摆放应当方便于理论教学,而实习设备的增添应当方便于实践操作训练。这样在实际授课时,既有利于交叉教学,又有利于课堂管理。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建设要加强,为学生提供符合职业氛围的实训条件,并为专业教师参加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供场所,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培养具备理实一体化教学素质的师资队伍

中职电工电子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作为保证。这既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需要教师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和优秀的业务素质。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具备综合教学技能的多面手。因此,中职学校不仅应当注重配备具有理实一体化教学素质的教师,还应当注重定期对教师进行理实一体化理论和实践培训。

(四)采用适宜理实一体化的模块化课程设置

中职电工电子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革新传统专业课程体系,推行以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模块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设置。中职电工电子应当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并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要求严格编写课表及阶段性教学目标。理实一体化应当在宏观框架下的教学模块中设定涵括各专业知识技能在内的若干子模块,并使各子模块均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利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技能,使学生得到心智与技能的全面发展。

(五)完善理实一体化所需的科学化教学方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而且需要通过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性,来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不仅应当积极引进现代化教育技术,而且应当创新教育手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遵照“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直观的特点,将讲课、演示及试验充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六)施行适合理实一体化的评价方式

中职学校的学生职业素质评定应当采取考评的方式。因为,考评能够客观的评估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在实际教学考评中,应当对其实际水平进行充分评估,防止因试题难度问题漏评学生学习环节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7.学校德育工作一体化 篇七

一、“三位一体”项目教学的运行机制

“三位一体”项目课程系以项目课程教学及校企为特征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生产现场型教学平台, 形成项目教学工作室 (课堂) 、项目车间实训 (校内) 、企业实习 (校外) “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采用项目实题实做、实题拟做、实题跟做等形式, 通过项目将专业教学融入实际生产过程, 将企业生产标准作为项目教学的质量标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师生与企业员工角色的互换, 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基本生存能力、专业空间拓展能力、综合拓展能力等, 充分的将教、学、做融为一体。

“三位一体”项目教学通过三个机构保障运行:

指导机构: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聘请行业专家学者、名师、企业技术员和教学一线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教授和顾问, 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质量考核评价标准。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设计、论证和实施的全过程, 并进行全方位的监控指导。

管理机构:构建教学组织运行管理体系, 设立系教学委员会、系学术委员会、系督学组和系学生工作委员会等相关机构。分别负责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师德学风与招生就业等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实施。

执行机构:设立专业团队、项目教学课程组具体负责本专业教学任务的执行和落实。

二、项目教学运行管理办法

(一) 教学组织管理措施

1.教师项目教学实施过程的管理包含八大内容:项目总体实施大纲、项目分阶段进程、项目周任务实施记录表、项目进程控制表、项目分阶段小结、项目总结、学生项目分阶段成绩表、项目总成绩。

2.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流程管理

学生项目学习手册也是我们对项目教学过程管理控制的关键节点, 一方面可以清晰反映出学生在整个项目课程学习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学习状况, 同时也能及时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状况。它包含如下具体内容:工作室项目课程总安排表、工作室项目课程周志、工作室项目阶段评价表、工作室学习学期总结报告。

(二) 教学结果质量管控

严格控制项目教学质量, 不管是实题实做、还是实题跟做、实题虚做均以企业市场标准为考核该项目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项目教学质量由教学副主任对系主任负责, 专业团队主任对教学副系主任负责, 各专业负责人对专业团队主任负责, 项目课程组长对专业负责人负责, 子项目专兼教学成员对项目课程组长负责, 对项目的质量监控做到层层有效管理。

综上所述, “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 作为对学生培养的一种方式, 在实行的过程中, 只要做到规范和灵活相统一, 将学校和企业融通, 形成以岗位人才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 就能够实现高质量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

摘要:现今, 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 各种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冲击着中国的办学部门, 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改革刻不容缓, 各个院校也争先恐后地进行改革与探索。但是人才培养模式执行后的管理问题也随着改革的深入, 显示出了许多的尖锐问题, 但如何解决培养模式的运行和管理的问题关系到一个专业, 甚至一个学校。

关键词:三位一体,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8.学校德育工作一体化 篇八

【摘要】随着我国对青少年德育教育重视逐渐增强,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德育网络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充分挖掘社区德育资源,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参与到学校德育和社区德育过程中,从宣传、制度、评价层面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者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合力育人的局面。

【关键词】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策略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教育的选择权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更多地征求来自家长的意见,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也成为一种趋势。但学校、家庭、社区对自己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扮演的角色都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三者合力育人局面,通过课题组对E市调研发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改善。

一、以学校为主导充分利用社区德育资源

(一)共建共育德育目标

无论是学校德育还是社区德育都有促进个体发展的内在目的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外在目的。虽然二者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但都在培养具有德性的人,能够承担个体、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学校德育与社区德育存在无法割断的联系,我们在学校获得的德育知识源于社会,并最终服务于社会生活,而社区就是社会生活的单元,因此学校德育与社区德育存在内在的共通性,具有相同的德育目标。

(二)统筹兼顾德育管理

克服学校与社区相互分离的现象,避免对青少年德育形成断块式教育。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有目的成体系的开展德育活动,学校在青少年德育活动方案的制定、计划的实施上是主导。通过学校与社区的共同评价激励青少年品德的养成。学校可以深入社区,了解学生的德育行为,结合在校表现综合给出德育评价。社区也可以深入到学校,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动态,并结合舆论监督、风俗民约、规章制度等建立社区评价体系,二者在评价方式上可以相互补充。促进社区与学校德育教育相互交融,不让学校德育教育成为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孤岛”。

(三)共享整合德育资源

德育资源为青少年的道德养成提供了现实基础。学校和社区德育建设要努力挖掘学校与社区德育资源的种类,拓展资源建设的范围,共建德育建设资源库,为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盘活社区资源,吸收社区教育元素;社区可以利用学校教师、课程、场地、文化等资源,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吸收学校教育中自觉理性的精神。

二、优化家庭德育环境,夯实学校德育环境基石

(一)创建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

由于社会舆论影响和单亲家长的忽视,不少离异家庭的学生有自卑、不合群等心理障碍,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社会上普遍存在的“2+1”“4+1”“6+1”的家庭培养格局,造成家长对独生子女生活上过度关心,忽视品德教育方面的培养,家庭德育教育出现空白。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要积极拓展家教宣传与培训,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正确评价和认识子女,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搭建互动平台,形成教育合力

作为德育教育主题的学校,应建立与家长,社区信息上的互联互通。通过学校网络平台、家校通、微信群、QQ群等互联网+的模式,及时发送学校动态反馈学生在校表现。积极开展开放日、家长会、各种教学观摩活动、各种社团尤其是校外活动等,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家长也可利用这个平台给学校提意见,和学校老师互动。组建家长委员会,充分调动家长资源,协助学校开展活动、进行校外实习指导等。创建家长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家长课堂指导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树立正确的亲子观教育观。了解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教育理论和学校实践定期编写家教小报发给家长作为参考,有效提升家校合作开展德育教育。

三、拓展优势,增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实效性

(一)加大舆论宣传,营造德育共建的社会氛围

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学习成绩,社区对德育重视不足,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就要加大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宣传,引起社会重视。通过宣传媒体尤其是在孩子和家长最常接触的电视、网络平台上大量推出德育方面的公益广告,使学校和家庭经常关注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更大程度的提高社区、学校和家庭在构建德育教育网络方面的积极性。

(二)以学校为主导利用资源,提高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操作性

社区和家长都能够积极配合,让学校为三者合作提供平台。通过开放日、社区志愿者服务、家长委员会等活动增强三方面在德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充分挖掘社区和家庭的德育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的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德育工作网络平台,将资源建设、目标建设、活动拓展等内容按阶段设计并纳入到系统中,划分职责明确任务,有效协作开展德育活动,使合作有目标、有资源、有形式、有延续、有效果。

(三)完善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

我国教育政策法规宏观指导德育教育的开展,应制定出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确定各自的责任和权利,促进三方的交流协作。评价学校办学水平时要加大合作开展德育教育的评价,促进学校在德育方面积极拓展。对社区进行督导考核时,也要参照其德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与家庭和学校的互动、社区有效资源的利用等方面来进行评估,调动学校、社区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三者的结合,达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丽銮.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提高德育实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2005.

[2]许威.三位一体社区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12.

9.学校德育工作一体化 篇九

发展的研究报告

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报告

新时期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

一、目的、意义、思路和主要内容 意义和目的

1、研究学校与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是首都现代化进程中解决新问题的需要。在首都现代化进程包括经济、社会、教育、城市规划、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在社区如何起到“精神支柱”的引导、改善和促进作用,广大社区居民如何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我们提倡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

制,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内包括学校在内的各类教育资源,面向社区居民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2、探索学校与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符合学校与社区教育协调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就一个人来说,其接受教育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校教育。既作为个体人来说,从小到大,接受教育的过程可以简化为幼儿园—那一世范文网-http://—小学——中学——大学。我们把这一过程叫作“在校”教育阶段。而其主要目的是丰富增长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等知识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或是步入社会后,人们仍需要不断地自我完善,不断地学习社会知识和社会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学习各种生活素质,我们把一阶段,叫社会化教育阶段。就后一阶段,就整体素质或者说就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来讲,这一内容就落实到了社区。也就是说“社区”应该义不容辞地要承担起来社区成员整体、综合素质的

责任。学校与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学校和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适应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开放性,形式是整合利用现有学校的各种资源,为社区教育服务的需要。现代学校应将面向社会,首先是面向社区,为社区共享,成为社区教育资源。学校作为社区的文化中心,传播科学技术的中心,应向社区开放,学校的设施、场地、师资队伍、志愿者队伍为全社区居民服务。同时,吸引社区成员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使学校更好地适应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

主要思路

分课题立足于的多年实践作为首都的中心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拥有相对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在社区教育研究也有比较多的理论研究积累和一定的实践经验,以此为基础,研究在首都现代化进程中学校与社区教育

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和有效途径,以及创建学习型城区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种种问题,对学习型社区网络建设、学习型家庭建设、社区学院的建设进行系统研究,最终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分课题旨在建构一种新的模式、开放的教育系统,为创建学习型城区提供“参与、沟通、整合、互动发展”的学校与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

主要内容

1、学校作为政府投资的基本设施,是社区教育的重要资源,研究如何打破学校原有的封闭式办学体制,发挥学校的硬件条件、人才资源、文化优势,使学校成为社区教育的积极参与者,让社区居民真正从中受益。

2、互动互惠的原则。这是学校与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结合点,同时是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前提之一。互动,学校为社区开放各种教育资源;社区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互利,学校和社区双方都能从中实现自己的利益和价

值,才能实现今后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合作。

3、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基本内容。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城区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是构建学习型城区的基本元素。在研究学习型城区构建的基本模式过程中,建设有区域特色的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方法

课题中几个主要概念的界定

1、学校:学校是老师为学生实施教育的设施。学校是一个专门用来学习的地方,对教育机构的名称各国都有不同的称呼

2、社区教育: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

3、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在现代大教育观指导下,在地方政府领导下,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以促进区域性教育现代化发展。

分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研、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

三、研究过程 1、8月,成立分课题组,由教委程刚主任任组长,教委杨之靖副主任任常务副组长,并以区教委社区教育办公室、西城社区教育协会、西城社区学院、西城职成教中心、全区各街道办事处相关人员组成课题组。9月4日,分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在北京市教委召开的总课题组开题会议。

2、分课题组成立了学校与社区关系、学习型城区模式研究网络建设、学习型社区三级网络研究、社区学院建设等四个课题组,分别开展课题研究工作。3、9月—12月,在十个街道和33中、56中、156中、161中、实美职业学校等五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4、10月——11月,北师大硕士生

研究组深入到十个街道、学校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人力资源构成、市民价值观、学习型社区三层网络建设、学校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利用、学习型家庭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分析,完成了11项专项调查,撰写了近十六万字的调研报告。课题组开展问卷调查工作,完成了《学校资源开放状况调查》、《构建街道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现状调查》。4、11月,?召开了分课题组工作会议,总结了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课题工作进行布置。介绍了《学校资源开放状况调查》、《构建街道社区教育网络现状调查》完成初稿情况,与会专家就课题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发表了意见和建议。5、4月—5月,北师大硕士生到社区学院、十个街道办事处、教委、部分中小学进行新的一轮访谈、调查问卷等调研工作。

四、主要研究成果

从课题启动至今,区教委各个课题研究组针对不同内容开展相关研究。至底,各研究项目报告已完成。分课题包括四个研究报告和一个调查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1、《中小学校在学习型社区建设中与社区的关系研究》

本研究经过调查分析和实验运行两个阶段,进行了一些尝试,得出一些结果。

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呈现出三种模式:辐射型,由点带面,由学校工作的一点

带动社区工作的一面;参与型,主动响应并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类活动,形成社区、学校互动的良好教育氛围;联姻型,学校与社区、单位结成对子,一对一紧密联系、双向互动。

学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几种形式:1.学校以组织志愿者队伍的形式参与社区教育。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志愿者或学生志愿者,利用课余和假日定期到附近社

区为社区居民举办各种讲座培训,或参加社区公益活动。2.学校成立专门的活动室或用专门活动日向社区开放,以便居民进行文体活动。

结论:在学习型社区建设过程中,中小学校必须与社区建立紧密联系,成为社区的一个活动中心,发挥其场地优势、教育人才资源优势、图书信息优势;中小学校也应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综合实践活动,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必须使学校和社区在相互联系中共同受益,才有可能使这种联系长久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模式化,任何单方面受益的情况都不可能持久。

五、有关研究与认识:

1、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目前处于初始阶段。

学校、社区一体化是指:在现代大教育观指导下,在地方政府领导下,整和区域内教育资源,以促进区域性教育

现代化发展。在以高教、职成教为龙头,中小学为基础的部门、系统内整和基础上,实现区域内的学校、社区在体制、策略、实施及政策等方面的整和。

一体化问题的提出,不应看是偶然的现象,它的提出实质是我国经济制度改革引发了社会制度及方方面面的改革的产物和结果。这种改革反映在教育领域,其表现是现代教育制度理念的提出和发展。现代教育制度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开放性,而社区教育的产生、发展又形成了现代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展了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并已产生了巨大影响。教育部于、分两批推出61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说明社区教育已在全国大部分城市甚至部分村镇中广泛发展起来。

另一方面,从70年代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其直接结果是一批批社区的产生。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主要依靠单位来管

理的城市管理体制开始失效,而社区管理正在逐步取代单位管理。并由此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的城市管理体制。随着市场管理体制的完善,社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社区建设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落实到北京市则是在颁布了《关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若干意见》。从政府文件来看,加强社区建设首先要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八个部分,即社区就业、卫生、教育、文化、环境、安全、救助和养老。可见,社区领导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各个方面的认可。

处于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学校正面临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变革。面对新形势,学校再不可能与世隔绝、闭门办学了。一方面是社会方方面面的需要,一方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在20世纪末期,学校的门逐步向社会敞开,学校与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问题也被提到日程上来了。

在我们缕清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前因后果和产生过程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实现一体化发展。

我们理解,一体化发展应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发展的过程,这源于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各自的特点。

学校教育的特点表现为学校作为一个独立法人单位,它的首要任务是要完成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任务非常繁重,它要求学校领导及教职工要以很大的精力去处理方方面面事物。而学校社区开放的前提应是以促进基础教育为目标,绝不是削弱基础教育。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开放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社区教育尽管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但就全国来讲,仍处于实验阶段。全国的广大乡村和小城市尚未开展社区教育,在北京、上海、天津这些大城市中,其发展也很不平衡。以上两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的发展过程,目前应当处于初始阶段。

2、学校社区一体化发展的初始阶段的特点

10.团结中心学校希沃智能一体机培训 篇十

强化信息技术培训 打造精彩高效课堂 ——团结中心学校“希沃白板5”提升培训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2018年9月10日上午团结中心学校学校特邀请了电教站徐和站长、彭海涛老师和希沃公司的讲师再次对全校教师进行“希沃白板5”信息技术应用的提升培训。

首先,培训师为部分老师做了专业的问题解答,初步了解了老师们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培训师的讲解细致周到,切实解决了问题。接着培训师围绕“希沃白板5”的主要功能展开介绍,重点讲解了一体机在各学科教学中的使用技巧,并展示了设备自带的强大资源库,为老师今后教学编辑课件及课堂演示储备了海量素材。

通过本次活动,推进了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向纵深发展,通过“希沃白板5”信息技术这个网络载体,促进了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这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现代社会教学发展新形势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家表示一定认真学习,不断实践,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11.技工学校烹饪专业一体化教学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技校教学 烹饪专业 一体化教学

烹饪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要能很快地适应行业需要,要与行业尽快地无缝对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上手快。为缩短学生适应岗位的时间,烹饪专业教学在紧紧依靠教材的前提下,必须采用多种授课模式,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

一、烹饪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六个阶段模型

根据一体化教学的要求,编排烹饪一体化教学的程序为六个阶段模型。

1.明确任务

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并设法获取与完成任务有直接联系的信息。重点是“明确问题情境”,从学习理论上讲,问题情境反映为在工作过程中学习的核心。

2.制订计划

根据已明确的工作任务设想出工作行动的内容、程序、阶段划分和所需条件。想象具体的工作过程,列出多种可能性,这对学生的工作经验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学生往往需要有较多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支持。

3.作出决策

从上述设想的多种可能性中选择最佳的解决途径,这需要科学与理性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技术。决策以小组的形式作出。

4.实施

狭义的工作过程。实施过程与决策结果常有一定偏差,因此学生应及时观察并记录这些偏差并作出合理调整,在评估反馈中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

5.控制

依据工作目标对工作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其基本方法是检查科学表述的学习目标,既包括综合性的能力目标,又包括操作性强和可检验的行为目标,如技能目标。

6.评价反馈

从多方面对工作与学习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其不仅是找到缺陷,更重要的是找到产生缺陷的原因,并作出相应的修正。

二、完整的烹饪一体化教学环节

第一,下达工作任务。在课堂上教师首先给学生下达工作任务,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有目标地开展工作,进行目标驱动。

第二,学生分组讨论工作任务。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老师下达的工作任务进行讨论。学生利用学材、互联网、工具书查找资料。

第三,学生制订工作方案。每组根据讨论结果,制订出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案。

第四,每组派代表讲解工作方案。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第五,每组按照各自的工作方案进行加工。这一教学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也可以检验工作方案的正确性。

第六,学生对各组的产品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根据方案加工出产品后进行自评和互评,这一教学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

第七,老师对各组学生的产品进行讲评。老师针对每一组学生的产品,进行讲评和比较,选出较好的产品,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或办法。

第八,老师进行正确的示范演示,学生观摩。针对具体工作任务,老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观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九,每人进行产品的加工。针对具体工作任务,每一名学生按照任务要求加工出完整的产品,这一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十,学生对各自的产品进行自评、互评,老师评定。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评定能力及判断能力,评价及评定要公平公正。

第十一,打扫卫生。按照酒店6S管理法进行整理。

三、烹饪专业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

烹饪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在真实工作情景中进行学习,培养学生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简言之,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通过烹饪一体化教学实践,学生在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上提高较大,能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工作方式、方法方面能运用符合实际的方式组织生产。学生能正确认识工具,了解其使用方法,对工作对象也有深刻的了解,能正确加工原材料。

同时,学生具有较强的关键能力,如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团队意识,制订工作计划、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评价等。

烹饪专业一体化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使学生能自主学习,主动学习,避免了过去填鸭式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加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加强了对工作的责任心。

烹饪一体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虽然优势明显,但还不够完善,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加强与探究。

参考文献:

12.技工学校计算机一体化教学初探 篇十二

一、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为使人才的培养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技工教学方法应紧紧围绕技工教育培养目标, 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 突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以一体化模式教学产生聚集效应, 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力求达到五个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专业教室、课题制”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

二、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体化教学模式, 就是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室运用先进教学设备, 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 改变了传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 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

1. 开发案例式一体化课程

现行的教材大多数还是按学科课程思想编写的, 给教学都带来很多不便, 不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因此在教材编写中, 要改革现行教材的写法, 精心编写一些典型的、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和情景的案例, 运用案例将学生带入到实际工作过程中去。在开发案例式一体化课程的关键在于设计案例,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案例必须典型, 要能涵盖课程的相关知识点, 并且要对相关知识点作适当的描述和解释; (2) 案例要具有实践性和情景性, 要与现实中的工作过程相吻合; (3) 案例应具有针对性, 应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设计案例; (4) 案例最好还具有生动性; (5) 案例必须成系统, 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大部分案例之间应该相互联系、前后连贯, 由易到难地编排。

2. 建立一体化计算机教室

传统计算机课程的教室安排分为两部分: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房。上课老师讲过的知识上机操作时又要重新讲, 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因此要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地点相分离的传统授课模式, 建设一体化计算机教室。具体有两种方式: (1) 在计算机房中加装投影仪和幕布, 使计算机房同时具有多媒体教室的功能; (2) 在计算机房的计算机网络中, 加装多媒体网络教室控制软件, 运用一体化计算机教室教学可以实现边讲边学的目标。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3.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行班内分层, 强化分组合作学习

由于技校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 计算机基础也有很大的差异, 一般的教学不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甚至会让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因此要做到因材施教, 优化教学过程, 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 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实践证明:一体化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体化教学所培育的学生顺应了市场的需求, 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拓展了空间。全面推进计算机教学一体化改革是我校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要、提高社会声誉、加快学校发展的成功之路和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原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2]马必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职业与教育, 2005, (7) .

13.学校德育工作一体化 篇十三

梁邱一中教师远程教育培训和学科教研活动融为一体 我校从7月27日参加省远程教育培训学习以来,语数英三科教师按时参加培训活动,认真观看远程教育视频,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和评论。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教师为了不错过这次学习良机,午休时间,微机室里都座无虚席。目前,有些教师发表评论近40次,两天学习时间,已有8位教师的作业被指导教师推荐在网上,供大家观赏。学校对这次远程教育培训活动非常重视,既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给老师们创造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学校就把学科教研活动和这次教师远程教育培训活动融为了一体,以教研组为单位,边学习边研讨,把当天学习的内容通过研讨,让同学科教师产生共鸣,共同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我们的这一举措,现已收到良好的效果。

2009年7月28日

14.一体化工作方案 篇十四

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中统计局需要做的工作:

(一)按照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的方案要求,成立一体化住户调查领导小组,制定调查方案、宣传、工作计划等;

(二)组织开展一体化住户调查宣传工作,利用一封信、宣传标语等形式宣传一体化住户调查;

(三)对抽中小区绘制小区图、核实调查小区住宅样本框、开展摸底调查,抽选和落实经常性调查户;

(四)组织实施调查,选聘和培训调查员,采集各项问卷调查数据,开展经常性记账户的抽选并实施试记账;

(五)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包括整理、审核、录入摸底调查表、开户表、试记账数据等,并对数据进行审核、核实。

具体工作时间及步骤安排:

1、2012年9月20日,完成并上报抽中的10个调查小区的核实工作。24号去省里培训之前,组织招聘、培训辅助调查员,绘制调查小区图,并将小区图中的建筑物过录到“建筑物清查表”上;

2、2012年9月28日前,完成调查小区摸底调查、调查住宅和住户的抽选,3、2012年10月10日之前,组织调查人员入户,逐户填写抽中调查小区所有住宅摸底表(M),审核摸底表,整理小区抽样框,县级录入生成小区住宅名录表。

4、2012年10月12日前,将小区图、建筑物清查表、摸底表、住宅名录库表四个电子文件通过FTP上报省调查队。

5、2012年10月22日前,省调查总队对上报的四个电子文

件进行审核,反馈结果。县统计局利用省下发的抽样小工具进行抽样(即调查住宅抽选),将结果上报省总队审核。

6、2012年10月25日前,经省调查总队审核确认抽样结果后,县落实抽中的调查住宅和调查户,组织开户工作。对调查户上门逐户填写“问卷A和问卷B”,收集开户信息。将最终落实好的调查户开户信息(电子版)通过FTP上报省调查总队。所有的工作要在11月份之前完成。

7、2012年11月1日-30日,组织新调查户试记账。8、2012年12月1日,调查户正式开始记账。调查周期为2012年12月1日-2013年11月30日。

一季度:2012年12月—2013年2月 二季度:2013年3月—2013年5月 三季度:2013年6月—2013年8月 四季度:2013年9月—2013年11月

固镇县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领导小组

为确保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进一步加强对城乡住户一体化改革工作的领导,成立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全县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工作。

组长:刘仲平副组长:齐丽华马万双成员:崔海峰宣艳

领导小组设在办公室,负责全县城乡住户一体化改革工作的日常事务。

15.学校德育工作一体化 篇十五

一、实施一体化教学是技工学校适应市场化经济的需要

1.“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培养技能型人才

学校应当为学生成长尽可能创造有利条件, 中技学校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显而易见, 技能的获得离不开实践和练习, “一体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模仿、练习和实践的机会, 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学、做一体。技能型人才要在实践中成长, 在实际劳动中学得技术, 锻炼能力。“一体化”教学是培养职业能力的需要。在“一体化”教学中, 能够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经验资源传授给学生, 并在实践活动中将其转化为个体经验。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习目标是围绕技能训练的需求, 它打破了原有学科的界限、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教学环节和进度由技能训练的需求来确定, 理论教学完全服务于技能训练, 掌握理论知识就是为了实际应用。技能训练在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2.“一体化”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合作意识等内容。在人们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人际交往活动, 个体只有遵循一定的职业道德准则, 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合作意识, 才会顺利完成生产任务。学校的任务不仅是发现人的才能, 训练他们和推崇他们, 学校的任务是要培养性格和态度。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等职业素质, 是在长期的反复磨练中形成的。如果离开了一定的训练环境, 就不可能培养出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强烈的创新意识、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性格。“一体化”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将来的工作氛围, 在合作中完成任务的合作精神, 技能训练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扎实肯干的素质。

3.“一体化”教学能提升教育品质

现实教学对学生灌输理论多, 提供实践的机会少。由于缺少实践的机会, 技能也掌握不了多少。培养技能人才, 离不开职业技术教育, 而采用“一体化”模块教学是教育模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途径。在“一体化”模块式教学中, 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 理论指导实践, 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知识, 手脑并用, 知识应用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学中既可以先讲授理论内容, 用以指导实践操作;也可以从实习开始, 先接受感性认识, 再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归纳、总结, 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还可以在实习教学中, 就现场遇到的实际问题从理论进行辅导,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进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教育的对象是服务社会, 服务企业, 为此, 在技校中实施“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打破封闭式办学模式, 改变职业教育中存在的过于注重学历化的倾向, 改善和提升教育品质。

4.“一体化”教学是中技学校面向市场的必然选择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必须为社会生产服务。技校的毕业生是一种特殊商品, 其质量好坏要通过市场来检验。技校要为企业输送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 只有充分了解企业情况, 掌握需求信息, 才能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自我设计, 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办学方向, 制定切合市场要求的培养方案, 从数量和质量上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由于“一体化”教学采用模块化的教学, 每个教学模块相对独立, 可以进行积木式的多重组合, 灵活多变。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 (工种) 和不同的教学层次需要编排, 对行业中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可以随时建立新的模块添加进去。实施“一体化”教学, 能有效的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实现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调整, 促进劳动者的再就业。

二、如何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推行一体化模式教学将会是技工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实施一体化教学呢?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浅谈几点体会:

1. 创造“一体化”教学的良好环境

要实施“一体化”教学, 就必须有满足教学需要的设施, 它包括教室空间的大小, 有与专业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由于一体化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 即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所以, 要实施一体化教学, 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 又能满足实习教学的“一体化”场所。这就要求实习车间要有足够的工位, 必须的教学环境, 如黑板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我校电工专业教学场地, 在教室内设置足够的实训工位及与社会同步使用的真实高低压供配电设备的真实环境, 便于理论教学的黑板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理论知识讲解后紧接着就可以在教室内进行实训练习。这一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一个教师主讲并指导实训, 因此该一体化教学场地为教学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提供了保障, 在教学中不存在没有理论的实践, 也不存在没有实践的理论, 真正实现了空间和时间的统一, 保证了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2. 选编适合“一体化”教学的教材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有与专业相配套的教材。传统的教材一般都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很难适应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因此, 选用和编写相配套的一体化教材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根本。要对现有教材进行必要的取舍与组合, 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以学生就业需求、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 学生将来做什么, 学生要学什么, 教师就教什么。加强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的训练内容。还要总结尝试编写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材, 以满足“一体化”教学需求。

3. 为适应“一体化”教学教师要适应“三师型”教师角色

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按传统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专业课实训教学, 是分而教之, 各有各的教学进度计划, 只注重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 且忽视学生的管理, 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科与学科之间, 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之间, 授课与学生管理之间的脱节, 难以保证以技能教学为主导的实现。“三师型”教师是指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及管理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高效率地教育学生的教师。“三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 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 还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管理能力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三师型”教师既能在教学岗位完成教学任务, 又能在生产岗位完成生产任务。他们是教学行家, 也是生产好手, 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做人行事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三师型”教师应具有本专业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真正的生产过程与理论上的生产过程存在许多区别。理论上的生产过程是在理想状态下的生产, 而真实的生产过程却复杂得多, 受各种因素影响、制约。本专业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是获得实践经验的唯一渠道。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项探索性和实践性的工作, 也是技工学校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实践证明:“一体化”教学较好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脱节问题, 减少了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的知识重复。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突出了操作训练, 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缓解了教学资源短缺的矛盾, 又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体化”教学所培育的学生顺应了市场的需求, 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拓展了空间。全面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技工学校提高教学质量, 适应社会需求, 提高社会声誉, 加快学校发展的成功之路和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贺应根, 夏金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17

上一篇:装饰工程竣工总结报告改下一篇:榆林无定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