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的技巧方法

2024-06-23

朗诵的技巧方法(精选7篇)

1.朗诵的技巧方法 篇一

散文的朗诵技巧

朗诵散文诗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确定基调

常见的散文诗多是富于理趣的,它常常能够给人以启迪,或引发某种情致。不过,即便是在这样一种类别的文体里面,依然会形成不同的朗诵基调。

如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其感情色彩是茫然忧伤的,朗诵起来低回曲折。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说时间匆匆而逝却又无法挽留,令人不禁掩面叹息: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应该说,这段文字也是富于哲理的,但却没有使用说明方式,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描述方式来表明的。因此采用一种较浓重的感情色彩进行朗诵是合适的。

二、交流定向

散文诗的语言平白如话。它不像古典诗词那样文风秀雅,讲究平仄、韵律,须要在朗诵中细细品味深意;也不像现代自由体诗那样情感浓烈,具有铺排的气势。散文诗更接近口语,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受文体特征的影响,朗诵散文诗时更需要具有对象感和交流感,而且交流的对象可以具体明确一些。比如散文诗《温柔》中有这样的句子:

温柔,你体尝过吗?你给予过么?

朗诵时可以面对一定的方向,甚至是具体的某个听众,与其做定向的交流,同时辅以手势、体态和眼神的配合。将作品中的“你”与现场听众中的“你”合而为一,能增强朗诵的效果。

三、话由心生

话由心生,简单来说就是把诗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朗诵。

把诗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不是要作文字上的改动,而是调动自己的思维,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文中的情感并引发自己的情感,使自己的情感处于运动的状态;在这种处于运动状态的情感的支配下,运用恰切的表达技巧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

话由心生的关键是自己的思想感情要运动,不能只是理性地去理解,还要感性地去体味,只有当自己的思想感情波澜起伏、奔涌运动起来时,作品中的话才真正成为了自己心里的话。

比如,刘增山的作品《秋实》中的一段:

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

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

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

在朗诵文中“我(果实)是怎样成熟的呢”一句时,自己的思维真的要运动起来——不应直接得到思维的结果,而是要有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一定和实际过程的时长一样,可以瞬间引发,瞬间结束。

四、寻求变化

散文诗文本上的语言平白如话,并不意味着变成有声语言时要平淡无奇,相反,朗诵时应通过气息的强弱控制、音色的明暗调制、音高的高低调整、音量的大小强弱、语句的疏密变化、语势的承接呼应、节奏的对比控纵等等方式来寻求有声语言表达样态的变化。

这种变化既能够将语意表达得更加明晰,将形象刻画得更加生动,将作品创作得更加完整,同时又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引起大家的兴趣,以便产生更好的传达效果。

附:作品朗诵解读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了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朗诵解读]

这是一篇人们喜爱朗诵的散文诗。作者表明了自己对于时日匆匆的感受:时光飞逝,令人彷徨怅惘,同时也透露出作者欲有所作为的想法。

作品中有彷徨怅惘的情绪,不过我们在朗诵时可以调整一下这种情绪的分寸火候:可以以一种相对冷峻的语调,从理性的角度看待飞逝的时光,发人深思,催人奋进。不要太过低沉。

秋实

刘增山

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

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

不是雨,我怕早已干瘪了;

不是光,我怕早已苍白了;

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了。

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

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

[朗诵解读]

这篇短短的文字语意浅近,但颇富哲理,它向人们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的。

朗诵时注意说话角度的转换:第一段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讲述成熟的果实在低头思考;后几段则转为果实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叙说自己成熟的过程,结尾两句以问代答。

另外须注意,要通过语势的起伏变化等方式对相似的句式进行不同的处理。

温柔

高低

温柔,你体尝过吗?你给予过么?

绕梁的紫燕是温柔的,它要用这种美好的东西,来熏陶和哺育幼辈;代烈日暴晒补过的月光是温柔的,它将平和、清凉的银辉洒向大地,轻缓地抚慰被灼伤的记忆;滴答滴答的台钟是温柔的,它安稳而又体贴地踱着,从不惊扰每个香甜的美梦;少女的心地是温柔的,一个姑娘如不具备这点,那她还能有多少魅力呢?

有的人,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是温柔的,以后命运将其拨弄得不成样子,温柔随同人生的价值被一起拍卖了;有的人,生来匮乏温柔的细胞,可是几经风雨之后,生命之树的根部却长出了温柔这只蘑菇。

诚然,温柔常与爱恋、仁慈为伍,常跟宽厚、善良做伴。不过,谁要以为温柔同“软弱无力”有什么瓜葛,那就有失公允了——

春风算得上温柔了吧,它从冻结的河面上走过,坚冰竟出现了裂缝;棉花称得上温柔了吧,蹦得再高的棉球一落到上面,就此弹不起来了;友谊也该是温柔的吧,可它能叫铁骨铮铮的硬汉愧悔不已,潸然泪下。

温柔,何其神奇微妙的东西。你几乎看不见,听不出,摸不着,但却能感受得到。它是一种慈祥、热诚、仁厚、道义和爱的结晶体,它坚强有力,它与美丽并存。

[朗诵解读]

这篇作品对“温柔”做了全面辩证的阐释,一方面直接说明了“温柔”的美好,另一方面反驳了人们对于“温柔”的误解,间接赞美了“温柔”的坚强美丽。

朗诵时注意使文章的层次分明,另外须注意加强与听众的交流。

2.朗诵的技巧方法 篇二

一.掌握作品内容, 确定感情基调。

诗歌朗诵, 首先必须掌握其内容, 根据思想内容, 确定情感基调。熟悉作品的内容, 就是要熟悉了解诗人的经历、写作背景、诗歌的意义。朗诵者对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事略、思想以及写作动机、意图等, 都应该进行深入的了解、领会, 对文章的内容愈了解, 便愈能运用声音、表情、语调和动作去感染听众。作为一个朗诵者, 他要把文字作品变成有声语言, 亦即是把文字中流露出来的态度感情转化为有声的态度感情, 这个转化过程可以说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造。如果没有深入体会, 把握作品基调, 朗诵者就不会有出色的表现。比如: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总体上体现了一种伤感的情绪, 在朗读时要保持一种哀婉凄凉的语调和感情, 充分表现出作者怀才不遇、慷慨悲歌的苦闷心情。全诗的朗读在语速上宜慢不宜快, 要有抑扬顿挫之感。朗诵古诗, 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还必须用普通话, 学会并注意发音、声调、音变等的读法。掌握运用古音表情达意的规律。文言诗文的读音, 一般也要以现代字典上的普通话标音为准, 不要读古音, 有特定要求的除外, 因为语言是社会现象, 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会因时代的不同而变化, 不必泥古不化, 强求和谐。

二.正确划分音步, 节奏灵活变化。

古典诗词本身就是同音乐密不可分的产物。它的格律要求包含着一种特有的音乐美。这种格律要求主要表现为押韵和句子中的平仄安排。古典诗词的平仄安排主要是以两个字为一个音组, 或称音步, 交互轮换组联而成。音步是指一句诗中运用停顿等方法划分出来的段落。因为有了音步, 才使得古诗在朗诵的过程中产生了节奏, 使抑扬顿挫的效果更加明显。例如:“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这首五言绝句, 就是由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交互组联而成。每一句都有两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每一个双音步的第二个音, 其平仄声都交错使用, 俗称二、四、六分明。这样, 就构成了诗句的高下疾徐, 抑扬顿挫。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接触得较多的是五言或七言诗。下面就这两种格律诗的音步作简单的介绍:

1.五言诗的音步

从理论上说, 五言诗每句两顿, 分三个音步。一般有两种划分方法, 即“二二一”和“二一二”。比如:孟浩然的《春晓》可以作如下划分: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但根据朗诵的需要, 五言诗的音步常常处理成“二三”的形式, 即: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所以在朗诵时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采取停顿或延长字音的方式灵活处理, 使朗诵自然流畅, 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 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 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 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 鸟语花香的明媚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 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 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 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 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2.七言诗的音步

同五言诗一样, 按理论七言诗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即:“二二一二”和“二二二一”。以贺之章的《咏柳》为例: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在朗诵时却根据需要往往把后三个字划入一个音步, 于是就成了这个样子: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在朗诵时要注意对形象的刻画。在朗诵“一树高”时“一”字变为阳平, 把一字顺势延长, 以更好地体现柳树的形象, “垂”字延长调值, 并加入一些虚声成分, 刻画出柳枝细长柔美婀娜的姿态。“不知细叶谁裁出”采用半起语势, 声音由低到高, 要有疑问的语气。“二月春风似剪刀”音高降低, 气息下沉, 生理状态和用声状态松弛下来, 给人以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朗诵时不能完全根据上面所划分的音步而停顿。停顿只是声音的休止, 而非表情神态的停息。好的停顿, 还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在表达异常与复杂的思想感情时, 为了渲染气氛或使情绪转化, 也可以延长或缩短停顿的时间而进行感情停顿。在句子中, 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也得按需要而停顿, 以使语言表达更清晰明确, 使感情抒发更细致动人。如读“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雪》) 为了表现批判继承的精神和今胜于昔的感情, 就要停顿得更长一些。

总之, 朗诵诗歌时, 要注意节奏鲜明, 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 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 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 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根据诗、文的内容, 有些词和词组必须重点强调。在诗歌中, 凡是内容上需要突出的词语或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一般要重读。不过, 重音的读法, 不是突然高声或尖叫, 而是用自然的声音通过适当增加音强的方法, 把重音同非重音区别开来。重音和轻音要解决诵材内容词语关系的主次。重音和轻音一般以句子为范围, 句子中关键性的字词, 表达情感的所在, 都是重音和轻音的地方。重音不是“加重声音”, 轻音更不是像普通话的“轻声”, 重音和轻音其实都是出于表情达意上的需要, 把句子中重要的字词或含有特殊意义的词组或短句用轻重音技巧加以处理, 用意在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 使听众对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语加深印象。重音的表达方法, 有时是加强音量, 有时是拖长音节, 有时是一字一顿, 主要便是读大调值、增强音势;但也有一种重音轻读法, 它是有力地转读, 从音量上说, 它是轻弱的, 但却要求语气凝重、深沉感人。

韵脚:诗、词、曲、赋等韵文在句末或一联之末押韵的字, 称为“韵脚”。朗诵韵文, 要读出韵脚, 不要一律把它读成重音, 只要读得响亮、和谐、稍微拖长一些, 以便突出韵脚, 体现出音韵美, 增强节奏感, 从而更好地传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以李白《望庐山瀑布》为例:“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每句都由四个音顿构成。读时除了特别注意它的节奏要鲜明、感情要充沛外, 还要将韵脚稍稍延长, 把声音适当加重, 保持韵律的和谐与统一。要用声音使人感受到全诗充满磅礴雄壮的气势和诗人奔放不拘的性格。

3.谈谈朗诵表达技巧运用的一些体会 篇三

关键词:朗诵技巧;作品理解;表情达意;重音;节奏

中图分类号:H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19-02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主题思想,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诵比朗读的要求要高,朗诵时不能看作品,而是面对听众,除运用自己的声音表达作品外,还可以借助手势、眼神等肢体语言来表达感情,通过朗诵更能表达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教育作用,从而引起听者共鸣。下面谈一谈我对朗诵技巧运用的一些体会。

一、理解作品内容,确立作品基调

朗诵时要想把作品的主题思想准确表现出来,朗诵时就要确立作品的感情基调,作品的基调可能是欢快的,愉悦的,也可能是忧伤的……朗诵者要通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理解作品,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的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的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理解深入、感情真挚。

好的朗诵者是靠声音来传达作品和自己内心的真挚情感,通过自己的情感来打动听众,朗诵时感情要真挚,通过声音表达自己通过作品文字体悟到的诗意,不能是凭空想象,望文生义,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更有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辅助动作要为体现作品的思想感情服务,而不是故意夸张的吼叫,声情不能泛滥,不能暄宾夺主,要对作品有正确、深入的理解。比如朗诵《再别康桥》这首优美的抒情诗时,要了解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通过描绘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细致入微地将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无可奈何的离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感受细腻,解诗深刻。

理解作品,并不是照着字面上的意思进行,这样的朗诵可不能打动听众,朗诵者除了要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用自己的感情做基础,去探索作者的意思和动机,朗诵者如果不能走进作品,不能把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变为息的思想感情的冲动,做不到情不自禁,那是不能唤起听众的共鸣。朗诵者要因深入理解作品而使自己深受感动,再通过丰富的表达方式去感动听众,听者和朗诵者双双进入了诗的意境当中。

3.想象丰富,表演逼真。

朗诵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意境后,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这还不够,朗诵者还要有丰富的想象。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感情等要像是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经历一样,与自己平时的学习、生活经历相印证,那就是朗诵者和作品融为了一体,感情必然真挚,表演必然逼真。比如《再别康桥》七节诗七个画面,每一个画面都是色彩斑斓,定有美感,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金柳的艳影在波光里荡漾,青青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榆阴下清泉如彩虹,撑船在星夜里放歌,鲜明优美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加上丰富的想象,朗诵者把静止的文字变成了一幅幅富有流动美的画面呈现在听众眼前。

二、抓住感受,表达情感

任何一篇作品, 都要靠形象来反映生活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诵就是通过有声语言吸引听众,让听众明白作品中的形象和要表达的情感,听众不但获得教益,而且得到美的享受。情感是声音的源泉,朗诵一句话或一篇文章,都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抓住自己的感受,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传递出去,表达时感情要充沛,不能只是嘴动而已,而是要在理解作品的同时得到具体感受,再形之于声,最后及于听众,也就是说要正确理解,准确表达。朗诵的好坏,关键是看朗诵者是否通过有声语言把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出来。朗诵不是简单地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而是要把语言符号变为活生生的,听众觉得有血有肉的有声语言,朗诵者就要有极强的理解感悟能力,通过自己对作品的咀嚼,理解作品,获得具体的感受,刺激听众的,加深听众对作品的认识,获得共鸣,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境界,因此感受作品,表达情感是一名好的朗诵者必备的能力。

三、学会运用朗诵技巧

朗诵者朗诵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有声语言把作品的内容、情感表达出来,理解作品,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只是个人对作品有了深入的了解,要想向听众传达自己感受的作品要表达的情感,还需掌握一定的朗诵技巧,成功的朗诵要能引起听者共鸣,这是真实的情感和技巧表达的统一。朗诵技巧主要包括停顿、重音、节奏等。

(一)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是朗诵者在朗诵时气息的需要;二是句子之间的关系和内部语言关系的需要;三是为了强调突出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四是给听者理解和接受的缓冲,帮助听众理解作品含义,加深印象的需要。停顿一般有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

1.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是朗诵者由于气息需要,在保证语句意思完整的情况下作出的短暂的停歇。生理停顿,不能妨碍语句表达,不能割裂语法结构;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指句子一般的间歇,反映句子的语法结构关系的,朗诵时一般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停顿的时间长短。比如段落间的停顿时间较长,其次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停顿,再次是冒号、分号的停顿,停顿最短的是逗号和顿号。

3.强调停顿。

强调停顿是比较特殊的停顿,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情感,在书面上没有任何标点符号,也不需更换气息的情况下作了停顿,或者是在有书面标点的地方,原本较短的停顿的地方延长了停顿的时间,这样的停顿我们叫强调停顿。例如:“蓖麻开花了,开出一串串淡红色的小花。”在“开花了”后作一个较长的停顿,以突出表现此时人们的激动兴奋之情。

nlc202309011600

(二)重音。

朗诵是把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再造,不论朗诵者对作品理解的如何透彻,不论他对朗诵设计的如何精美,最终都是通过有声语言进行表达,听众也是通过朗诵者的有声语言来理解作品的,朗诵者的声音很重要,语句的意思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如我不会写诗,“我”为重音时,强调的是我不会,他人可能会;“写”重音时,强调的是写诗,我不会写诗,但可能会朗诵诗歌;“诗”为重音时,强调我不会写诗,但可能会写散文。

1.语法重音。

语法重间是由于句子的结构表现出来的重音,是有规律可循的,位置往往也是固定的,比如一般常在语句中充当谓语、中心词的修饰词语,还有疑问代词、指示代词等。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是为了突出表达某种感情而把语句中某些有特殊意义的词语加以强调的音,也叫逻辑重音。它往往受说话的环境、作品内容和感情表达的需求影响,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朗诵时首先要研究作品理解作品,了解作者真正的意图,快速地准确地找到强调重音。个人的体会是能表明语句意思的词句,表示并列、对比、递进、照应等关系的词句,表达强烈情感的词句,比喻性的词句等重读是强调重音。

(三)节奏。

朗诵的节奏是在朗诵过程中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而形成的回环往复,节奏是整首诗的骨干,支配朗诵者所有的声音。

同一个句子,因为语言目的、语言环境、思想感情的不同,语气和节奏的要求也不相同,有的作品节奏较快,多轻少重,词语密度大,少抑多扬,多用来表达欢快的情感;有的作品节奏少扬多抑,音强着力,少轻多重,词语密度疏,多表达庄重肃穆的氛围和情感;有的节奏语速较缓,声柔不着力,语势平稳,表现幽静美丽的场面或舒展的情怀;有的节奏语速快,少抑多扬,音强有力,表现紧张急迫的情况或抒发激越的情怀。

通过朗诵,学生锻炼了朗诵能力,也提高了理解能力,在一篇篇美文中淌徉,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学生通过朗诵也变得自信了,在他人面前,在大庭广众之下也不再担怯,也更加认识到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卓玛.关于朗读技巧的几点思考.新课程(下).2015(01).

[2]史颖.谈朗诵艺术中表达技巧的运用.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06).

[3]彭兴露.语文课堂上的朗诵技巧.课外语文.2015(02).

[4]刘恒普.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J].吉林教育.2010(10).

4.诗歌的四个朗诵技巧 篇四

一、要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掌握诗歌的情感色彩

在朗诵诗歌之前,朗诵者肯定要了解诗歌的中心思想,确定诗歌的情感色彩,这里说的意思并不是指要背诵诗歌,而是要透彻了解诗歌所讲到的内容,如果都不能掌握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也就谈不上以下的朗诵技巧。

二、根据情感需要,保持适当朗读语速

朗诵诗歌里保持适当的语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也是让听众有没有兴趣听下去的重要作用,如果诗歌的内空是欢乐的、激动的、兴奋的或者是紧张的语速就要稍快,而表示沉重、悲痛、难受、痛苦的情感,语速就要稍慢了,如果诗歌的内容只是直述一件事情,那语速就要平稳有力,不紧不慢,让听众听上去舒服。

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读音轻重和长短

根据诗歌的意境,来把握朗诵的“轻、重、长、短”是最能够把诗歌的情感背诵出来,一般来说特别强调的词语要用重音,而在诗歌的`意境来看,有些词语是特别需要重读,但重读后又把诗歌的韵味散去,可以运用长音来补充。

四、根据诗歌意境,恰好运用停顿号

5.游子吟朗诵技巧 篇五

慈母 手中线,

游子 身上衣。

临行 密密缝,

意恐 迟迟归。

谁言 寸草心,

报得 三春晖。

【朗诵技巧】

节奏

古诗词的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

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语速

朗读速度的快慢是根据所表达的作品的具体内容来决定的,要与语意感情相协调。内容决定速度,一般地说,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要读得慢些,给人以体味的余地,景物描写也应读得慢些,给人清晰的印象。与此相反,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引人入胜的情节,都应该读得快些。在表达欢乐、兴奋、惊惧、激动情绪时语速较快,在表达忧郁、悲伤、痛苦、失望、迟疑情绪或心情沉痛及回忆往事时,语速比较缓慢。语速的快慢可根据诗文中作者情感的抒发或情节发展灵活处理。一般情绪欢快、情节紧张时快,情绪悲伤、情节舒缓时慢。

语调

语调的抑扬变化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和效果。依据感情内容的不同,采用升降平曲四种曲调,可形成朗读中的声音变化,表现各种感情态度。一般地说,表达高昂激动的感情或疑问、命令的语句,用升调;表达低沉平缓的感情或感叹、祈使的语句,用降调;表达内容分量较重的`文句或仅是叙述、解释的话,用平调;表达复杂的情绪或隐晦的感情等,用曲调。

语调和语速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调的抑扬升降和语速的快慢缓急往往连为一体:语速缓慢的,语调往往下降而平抑;语速急切的,语调往往随之上升而高扬。反之,语调低沉平抑的,语速就较慢;语调激昂高扬的,语速就较快。

重音

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诗歌朗读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重音。

6.蜀道难朗诵技巧 篇六

《蜀道难》是一篇充满了奇观瑰丽、大气磅礴的诗歌。这首诗歌意境深远,豪迈抒怀。是一首很经典的状物言情的诗歌。作者用的是大跌宕、大抒情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诗歌的神奇魅力,也让人感觉到诗歌所描写的景物的别有风格。 在进行这首诗歌的朗诵的时候,必须要把作者的豪气表达出来。把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表达出来,让人产生联想,然后达到美的听觉,也有美的想象画面,感受到诗歌带来的享受。

所以,朗诵者朗诵这首诗歌的时候,必须要把握住诗歌的主调,运用强的有底气的气韵来抒发来表达。不能够用软绵绵的声腔。这种声腔,不但会达不到诗歌的朗诵效果,而且会破坏了诗歌的意境之美。令人没有感觉到诗歌的美感,但是多了一份讨厌恶心。

那么除了这个把握准感情的主调外,还需要从节奏上进行。节奏让令人产生跌宕起伏感。所以,我们需要把握住节奏。在把握节奏的时候,最后配以一定的音乐。这种音乐必然是节奏感强,并且节奏感是四拍子的。因为它本身除了描写景物,还抒发情感。在描写景物的诗歌的朗诵中,可以用软和的声音,袅袅到来,而在激越的感情抒发中,可以用强壮的声响进行烘托。这样的感情表达显得更加丰沛有力量。四拍子的音乐合适,是因为四拍子显得有长音漫过,也有随后一拍的激荡,所以比较合适。在朗读的时候,按照文章的名词、动词、副词等进行重音和轻音的升降也是很重要的。对于名词以及动词需要重读,而对于一些不是重要的词可以弱读。

7.矩阵分块的方法与技巧 篇七

定理1设A= (aik) sn, B= (bkj) nm, 把A, B分成一些矩阵

应该注意, 对矩阵A的列的分法要与矩阵B的行的分法一致, 则

其中

例1证明上三角阵的乘积仍是上三角阵.

证明当n=1时, 命题显然成立.假设n-1时命题正确.

对于n, 把矩阵A, B分块如下:

其中A1, B2是n-1阶上三角矩阵,

由归纳假设A1B1是n-1阶上三角矩阵, 从而AB是上三角矩阵.

例2设A, B都是n阶矩阵, 且AB=0, 证明R (A) +R (B) ≤n.

证明因为

所以Aβi=0.这说明矩阵B的列向量组是Ax=0的解向量.

设R (A) =r1, R (B) =r2, 则

(1) 当r1=n时, 该方程组只有零解, B=0, r1+r2=n, 结论成立.

(2) 当r1

综上, R (A) +R (B) ≤n.

例3设B为一r×r矩阵, C为一r×n矩阵, 且R (C) =r.证明如果BC=0, 那么B=0.

证明BC=B (C1, C2) = (BC1, BC2) =0, 不妨设C1为r×r矩阵, R (C1) =r, C2为r× (n-r) 矩阵, BC1=0, 两边右乘C1的逆B=0.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利用矩阵的分块思想进行乘积运算, 说服力强, 表述简单、严谨, 线性代数中有些定理用分块乘法证明, 也有相当的妙趣.

定理2设Am×sBs×n=Cm×n, 则R (C) ≤min (R (A)

证明C= (c1, c2, …, cn) ,

知C的列向量组能由A的列向量组线性表示, 因此R (C) ≤R (A) .

知C的行向量组可由B的行向量组线性表示.因此R (C) ≤R (B) .

综上所述R (C) ≤min (R (A) , R (B) ) .

例4设, 且≠0, 1≤k≤n, 则有下三角形矩阵Bn×n使BA=上三角形矩阵.

证明对n作归纳法, 当n=1时, 一阶矩阵既是上三角形又是下三角形.故命题自然成立.

设对n-1命题为真, 我们来看

它仍满足命题中所设的条件.由归纳法假设, 有下三角形矩阵 (B1) (n-1) × (n-1) 满足B1A1=上三角形矩阵.

再作

这时矩阵已成为上三角形了.将两次乘法结合起来就得到

此即所要求的下三角形矩阵.

参考文献

[1]王萼芳, 石生明.高等代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秋天的菊花小学生作文下一篇:九月升旗仪式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