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2024-07-01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精选12篇)

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篇一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全面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基本理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的时候,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的认识,对于更好地学习、掌握、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更加自觉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伟大的实践,呼唤并产生伟大的理论。8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倡导者。他身体力行,亲自指导和带领全党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科学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既是中国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指导中国革命的行动指南,并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外交工作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正因为有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才找到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而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政权,缔造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展开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邓小平是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取得了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推进到新境界。邓小平理论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思想旗帜。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20世纪90年代和世纪之交国际国内政治风云的变幻与演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概括新的实践经验,探索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针。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当前社会实践相结合,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创立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传承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提出并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发展思想,吸收了国外发展观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虽然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依据我们党和人民的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些理论创新成果中,既包含着实践上的历史联系,又包含着思想脉络上的内在逻辑联系,是体现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前进趋势的统一的科学理论。

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迫切需要我们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开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又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看,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它们都以中国工人阶级的立场作为根本出发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前提,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作为现实根据,并且是以其前者的思想范式和原理原则,来指导和规范后者的探索、产生与形成,而后者则又以前者为起点、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对前者的继承、深化、发展和超越。以科学发展观为例,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处于承前和深化、发展和超越的重要地位。也就是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历史联系和逻辑关系,需要通过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来贯通、解读和整合。因此,尊重和珍视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这种独特的历史地位,才能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完整准确地领会其精神实质,掌握其思想精髓,从而自觉地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形成新认识,解决新问题,夺取新胜利。

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具有统领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6·25”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前景。因为,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因而也是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理念。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当代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邓小平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从此,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贯彻十六大确立的主题,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包括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开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全新的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的主题,是自己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走自己的路”这一探索主题,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并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格局,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就是全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需要一代代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奋斗。邓小平说过:“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这就是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项长久性的主题。对它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思想,成于邓小平理论,发展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而且还要我们一代一代延续和发展下去。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着力回答了关于中国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的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作用,既体现在我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又体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当之无愧地赢得了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这条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荣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在多维视角下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内涵的当代阐释,是超越后发展国家的发展困境并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今天,我们认真学习、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的系统性,对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发展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虽然我国的人民生活与生产力状况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了很大提高和发展,但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实践证明,要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最坚实物质基础。

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核心,抓住“为了人、依靠人、尊重人”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对人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论升华。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要在发展中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统筹兼顾是我们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针。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现阶段,按照统筹兼顾的思想,特别是要搞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注重实现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篇二

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发展循环经济, 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决好能源资源不足的矛盾, 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充分认识节约能源资源的极端重要性, 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坚持开发节约优先, 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我国目前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状况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大, 进一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空间很大,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 充分挖掘潜力, 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

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 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将坚持科学发展观, 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理念, 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风景园林在为城市居民带来改善生态居住环境的同时, 也消耗了很多的资源与资金。用于建设和维护众多风景园林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是相当可观的。人们不得不开始关注这样一种一面在建设生态, 另一面又在破坏生态的现象。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对于解决这一现象的继续发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是风景园林建设的价值取向

尽管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可持续景观设计的思想是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 但明智地利用景观格局和过程来获得人类自身永续生存与发展的认识, 在中国至少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先秦时代, 基于生存的经验,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斧斤以时入山林, 林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 , “竭泽而鱼, 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薮而田, 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吕氏春秋·义赏》) 。这种“天地人和”的“三才”思想是建立在对广义农业生产后“时宜、地宜、物宜”的经验认识之上的,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人力”的调配和干预。

明代造园师计成在他的造园著作《园冶》中提出了造园的基本原则:“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更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造园准则, 也明确地提出了造园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 人类方可最大程度地尊重自然, 并在其基础上建设更加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 从而达到既保护环境又改造环境的双赢目的。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再次肯定了中华民族祖先们的生存艺术, 并将其深化演绎, 为当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风景园林的建设将维护和强化其自身整体山水割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将人的干扰范围和强度降到最少。保护和运用乡土物种, 可使更能适应本土环境的植被发挥最大的生态功能。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废弃的土地和原有的材料, 可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借助现代高科技的实践成果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可再生自然资源, 如太阳能、风能、雨水等等。这样, 风景园林将拥有具有再生能力的景观, 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它应该是持续进化的, 并且能够为人类提供持续的生态服务。这样的景观营造,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建管费用大、见效慢等问题, 使风景园林逐渐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实现自身的良性循环。

2“文化意境”是风景园林建设的灵魂

风景园林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 在现代社会城市居民的精神领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 风景园林显示出的文脉、风貌特色、时代特征和人文精神、构成的文化意境等, 具有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因此, 在风景园林中是否能体现和营造“文化意境”也就成为影响风景园林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 在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 园林工程的建设速度也在飞速加快。许多园林工程不论设计还是施工都在与工期赛跑, 至于营造意境已成为奢望。大城市之间相互模仿, 盲目崇洋, 一味地强调视觉冲击力已不再是个例。于是, 类似于“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的精品越来越少。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园林是整齐规律的色块, 千篇一律的树种, 却再也难寻值得玩味的景点。人们渐渐开始只能是游于其中, 却无法赏于其中了。

于是, 风景园林作为人类精神寄托对象的功能也相对削弱, 中华民族优秀的造园传统体系也无法全面发展和系统地延续了, 这对于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 也和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对此, 应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 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将中国优秀的古代造园艺术发扬光大, 避免盲目地造景造园。要寓情于景, 营造深厚的文化意境于园林, 使园林具有自身生生不息的灵魂。只有这样, 我国的风景园林建设才能继承并发扬古代先贤的作品精髓, 象“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名园一样千古流传, 名扬中外, 为炎黄子孙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

3 以人为本是风景园林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风景园林之所以建设其目的就是为人类服务。因此, 园林建设中大到山水体系的建设小到游园设施的安装, 都应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论。如果说在风景园林建设中, 片面地强调园林景观的震撼于唯美, 却忽略了其最终使用者———人的需求, 则会使建设成果成为摆设, 无法实现它的实用意义, 也会对建设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而建成的园林则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将陷入无限投入、汇报趋零的恶性循环。

因此, “以人为本”是风景园林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所做的园林作品将拥有别具特色的风景、耐人寻味的意境、切实可用的基础设施、恰到好处的细节设计, 使人们在园林中能充分得到精神和物质的享受。人们在游走之后, 留下的不再是无奈的叹息, 不再是践踏的脚印, 也不再是遍野的垃圾, 而是意犹未尽的回味、步移景异的景观以及整洁优雅的环境。这样的园林自成体系, 能够实现资源内部循环的再利用, 可以从根本上节约了自然资源。

4 结语

近些年来, 我国大力倡导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 各大小城镇都积极响应, 大兴土木, 城镇面貌一新再新, 老百姓门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花园。但是, 在这些成绩的背后, 也不乏存在着资源消耗大、建设成果不实用等诸多弊病。这些弊病的代价, 远远大于人们眼前所看到的所谓的成果。在这关键的时刻, 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 吸取其理论精华, 切实应运到园林建设当中, 方可善用资源、避免浪费, 不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 实现园林景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为城市居民营建出真正怡人、健康的人居环境, 为城市居民搭建起城市与自然生态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

摘要:从“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是风景园林建设的价值取向、“文化意境”是风景园林建设的灵魂、以人为本是风景园林建设的根本出发点等方面介绍了科学发展观对于园林建设的指导作用。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篇三

中小学语文教学,是全民教育的基础,在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教学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教学理念上,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读写训练,轻视听说实践;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讲解,轻视学生自学。

“三重三轻”看似新问题,实际还是老问题,有些是认识不全面引起的,有些是思想不端正造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坚持“以人为本”,不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学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克服教学“疑症顽疾”,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一、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应相辅相成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文学水平,提升文化内涵。实现这个目的,必须正确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能力转化的基础。语文教学中的发音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常识等等,是我们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因此,缺乏语文知识的吸收积累,语文能力的培养就是无本之木。

能力的高低又决定了知识获取的程度。能力强,获取知识则又快又广;能力弱,获取知识就受限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提倡以“行”为中心,“在行上学,在行上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不待老师讲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写作”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理念上,语文教学既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倚。

二、读写训练与听说实践应相得益彰

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的具体体现。它们相互制约、促进、迁移,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听说读写是承载信息双向流动的桥梁。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离不开听和读,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则离不开说和写。听说读写对信息的感知、理解和运用,构成了语言双向交流的完整系统。

听说读写是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机调控系统。叶圣陶指出:“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听说读写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国外在对聋哑人的思维能力研究中也发现,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道德认识水平明显低于健全人。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语文教学既要注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的读写之功,又要培养“善于聆听、长于表达”的听说之能,做到听说读写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三、教师讲解与学生自学应优势互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讲解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实践活动。

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减轻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实现叶圣陶先生“凡为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的效果,因此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可和肯定。

武汉市育才二小进行了积极探索,他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因材施教,反对学生“齐步走”,推出的“差异课堂”得到全国教育专家的肯定。杜郎口中学也推出了“10+35”(教师讲解少于10分钟,学生自学大于35分钟)模式,这种模式分为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在课堂展示中又贯穿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试六个环节,通过教师安排任务、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展示提高等手段,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彻底改变了该校连续10年在县里考试倒数的局面,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纷纷派人前去观摩学习。理论和实践证明,提倡学生自学,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十分重要。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语文教学既要发扬教师讲解“精练”的长处,又要在学生自学“主动”上下工夫,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效果。

中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理念上、內容上、方法上,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打牢基础,使学生学有所得,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丁俊发,彭志远.注重语文课的育人作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6).

[2][苏]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篇四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组织

和党员干部集中教育整顿活动的实施意见

各管区、村(居)、镇直各部门、企业党支部(总支、党委):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巩固农村“两委”换届成果,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即将在全党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奠定思想基础,根据上级统一部署,镇党委决定,利用今冬明春三个月左右时间,在全镇开展一次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集中教育整顿活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这次集中教育整顿活动,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十七大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为学习培训重点,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紧密联系思想实际和农村工作实际,认真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思想、组织、作风及工作方面存在的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问题。通过教育整顿,力争实现党员干部素质有新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有新成效、农村经济发展有新思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有新进展、服务农民群众有新举措、村庄规划建设有新风貌“六新”目标。

二、时间安排和方法步骤

这次集中教育整顿活动的对象,主要是镇直机关、站所党员干部,村(居)党员干部以及非公企业全体党员。活动从元月上旬开始,到4月上旬结束,大体安排三个月时间,整个活动分学习教育、对照检查、整改提高、建章立制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习教育,时间30天左右。重点开展四项工作:一是搞好引导,营造学习氛围。积极引导党员干部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深入学习十七大报告、科学发展观和各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经验做法,特别是我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整顿、创新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创建村居联合党总支等方面的成功实践。二是强化集中轮训,搞好集体学习。12月底前,市里已经组织新任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集中培训班,重点学习培训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基层党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等内容;从2008年1月开始,市里还将分期举办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我镇重点通过以会代训的方式对其它村“两委”干部、乡镇机关干部进行培训,村一级负责组织好其它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教育培训以集中学习为主、个人学习为辅,特别要按照上级关于利用远程教育直播频道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十七大精神集中学习培训专题辅导的要求,精心组织收看,保证参学率。三是组织收听宣讲。镇党委、政府将邀请市宣讲团的同志进行以党的建设、科学发展观、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等为重点内容的宣讲。同时结合我镇实际,本着缺什么教什么的原则,自行组织宣讲活动。四是集中上党课。镇党委政府成员要分头深入到所联系的村(居)、企业,给全体党员干部上党课。各村(居)、部门和企业党组织负责人要给本村(居)、本单位党员上党课。镇直包村工作人员要进驻所包村庄、企业,与党员干部一起上党课。

第二阶段,对照检查,时间20天左右。一是广泛征求意见。各党组织要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设立意见箱等形式,广泛征求党员群众对党组织及党员本人的意见,并如实进行整理和反馈。二是进行深刻剖析。在认真学习、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党员对照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总结个人近年来在理想信念、宗旨观念、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工

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相悖的做法,深入剖析思想根源,形成书面剖析材料。剖析材料一式三份,党员本人、所属支部、乡镇党委各存一份。同时,各党组织要查清查透班子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向党员群众公开。三是开展民主评议。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对每位党员进行评议,根据民主评议、群众意见和党员一贯表现,对每位党员作出评价意见。评议结果要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召开组织生活会。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认真组织召开党员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组织生活会一般以党支部为单位进行,党员人数较多的,也可以党小组为单位召开。通过召开组织生活会,进一步找准查透党组织和党员个人存在的问题。

第三阶段,整改提高,时间30天左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个人要针对查找出的问题,分别制定整改方案和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并在适当范围内公开,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党员群众监督。整改提高重点在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以确立科学发展思路为重点,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强村突出特色,中间村培育主业,弱村逐个突破”的原则,因村制宜确立发展路子,推进村级积累和农民收入同步增长。特别是以开展“部门企业联村、共建和谐农村”活动为抓手,动员各方面力量,帮助集体经济薄弱村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无钱办事问题。集中教育整顿活动结束时,集体经济薄弱村要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子。二是以做好扫尾和后续工作为重点,巩固村“两委”换届选举成果。对已经完成换届任务的村(居),要按照《关于做好村“两委 ”换届选举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扎实做好村级配套组织建设、制定任期目标、建章立制等各项工作,使村(居)里的各项工作尽快步入正轨;对完成换届任务但仍存在问题隐患的村(居),要下大力气抓好整改,力争把问题和隐患解决在初始

和萌芽状态。三是以优化组织设置为重点,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四是以着力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引导党员干部踊跃带头、普通党员热心参与,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如“治理三大堆,建设新农村”活动,在搞好村容村貌整治的基础上,建立党员值日制度,保持村庄整洁;农村社区“服务日”活动,组织镇直机关、站所党员及村(居)党员干部,每月至少拿出一天时间,到农村社区现场服务群众;“送温暖、献爱心”活动,通过搞好建国前入党老党员补贴发放、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等,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人们心坎上。五是以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为重点,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按照“坚持标准,加强教育,区别对待,严肃处理”的原则,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党员干部,给予通报批评。同时,区分不同情况,安排专人进行重点帮教,督促其转化提高。注意组织搞好与农村外出流动党员的联系,抓住年底流动党员返乡的有利时机,搞好流动党员的登记、教育、回访等工作,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经常受教育、保持先进性。

第四阶段,建章立制,10天左右。各管区要指导各村(居)建立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以及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规章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村级组织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全面推行以村级组织建设程序化、村级事务管理契约化、村级重大事项公开化、村级工作运行效能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四化”管理工作模式,落实村级民主议政日、重大事务村民公决、村务公开网络化等制度办法。健全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农村党员干部实绩考核办法,努力形成科学、完备的监督激励机制。要把集中教育整顿活动中创造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总结提炼,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更好的推动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三、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机构,明确责任。镇里成立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集中教育整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村(居)、单位要借鉴镇里的做法,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党组织书记负总责,其它成员分工靠上,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工作。

二是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各村(居)、单位要善于发现、培养和推广典型,特别要选树那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体会深、收获大、见效快的典型,及时总结其先进事迹,组织他们现身说法,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推动面上工作开展。

三是加强督查,注重实效。镇领导小组将经常巡回各村(居)、单位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指导面上工作开展。各包村队员要负责对各村集中教育整顿的督导检查,确保不走过场,扎实开展。

这次集中教育整顿活动结束后,各村(居)、镇直各部门、各企业党组织要于4月上旬向镇党委写出专题报告。

附:xx镇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包村干部名单

5.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篇五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邓小平理论科学含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内容: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遵义会议:事实上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会议是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一大: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2人。(李、陈未去)

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十六大: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

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十七大: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

两会:指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今年是 17届5次会议。

2012年3月3日(星期六)下午3时: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会;3月13日(星期二)上午9时: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闭幕会,共11天

“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两会主要内容:

 [民生]2012年加快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放

 [房价]促房价回归 保障性安居新开工700万套以上

 [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民财产权利 任何人不能侵犯

 [科教]优先发展教育 逐步解决考试招生等突出问题

 [医保]2012年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

 [计生]扩大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范围

 [金融]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加强对小型企业信贷支持

 [物价]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重点控制食品价格

 [文化]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 [就业]2012年就业压力仍很大 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

 [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改革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 [国防]大力提高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

 [外交]加强与各大国战略对话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 [宗教]维护宗教团体、宗教界人士合法权益

 [港澳台]扩大各界往来 使两岸同胞联系更紧密

 [社会管理]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 [社会事业]财政支出2.82万亿元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 [教育公平]免除三千多万名农村学生住宿费

 [财政赤字]今年拟安排8000亿 严格控制“三公经费”

 [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 放宽居民境外投资限制

 [发展方式]2015年PM2.5等监测覆盖地级以上城市入党条件:

6.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篇六

石东来2111312103 专硕2班

摘要: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实现社会财富增长的必要途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成为了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对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具有相当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科学发展观

引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产物,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创造性的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重大课题。

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其承担起国家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不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工作,就难以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取得多大的成就,这也就与国家大力培养研究生的目的相违背。然而,要想做好其中一件事或者想把两件事情同时做好也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筹指导,只有利用科学发展来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全面、协调发展自己。本文是在结合本人在学习与部门工作中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即从学习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讲述,具体谈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期进一步揭示学习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所在。

(一)学习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

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学习与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然而有的大学生却认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为官者的政事,与已无关”、“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没有任何意义”等一些与时代发展不相符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要进一步加强科学发展的学习,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自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转变不适合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把自身的健康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下面笔者就结合校园日常情况来谈谈科学发展观在大学生学习与工作上的运用及意义。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吸取新知识的过程。作为一个大学生,要注重个人的自身发展,努力增加知识的积累和加强品德修养。我们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广泛涉猎各类学科,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正如邓小平同志讲的,“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①]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学习,要把学习作为立身做人的第一需求,通过加强学习养浩然之气、树高尚人格,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当代大学生更要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全面、协调的发展自己,完善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与社会同步的人。大学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大学毕业生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能力、学习新东西的能力。大学生必须懂得科学发展观的涵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大学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考更高的分数,而是为了学习知识,养成一种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习惯。而现代大学课程较少,大学生自己的空余时间很多,很多学生不会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去主动的学习接收新知识,取而代之的却是在上网、聊天、玩游戏。同时,很多大学生还没有吃准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而开阔视野有助于自己找到自己最感兴趣和最擅长的方面,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

大学除了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挖掘兴趣,更重要的是健全良好的人格和品质,以及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②]人之所以要进行修养,就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人,就是为了能担负起社会建设的重任。但现在大学里出现很多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比如,食堂打饭插队,捡到财务自己使用,考试相互抄袭作弊,迟到、早退、逃课现象习以为常,甚至出现集体打架的情况。这些不仅仅是对他人和老师的不尊重,更重要的是对自己人生的不尊重。因此,在这里又要必须要强调,大学生要全面、协调发展自己树立科学观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又显得相当重要。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拥有健全的人格,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性地生活,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选择有意义的生活。所以,我们都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努力做一个人格健全的大学生。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面临着就业的压力。也有很多迷茫,自己的出路在哪?只有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变得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才能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使我们更加独立、自信、自强、自知、坚强、宽容、乐观。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人的发展,人的全面提高性的发展。大学生们自己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以科学发展观来武装自己,充实自己。青年大学生一定要珍惜在大学的宝贵时光,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努力学习,刻苦学习,勤奋学习,多学知识,多增才干,多长见识,为将来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只有不断的去实践才能检验真理,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实践既是培养大学生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活动,也是提升其改革主观世界能力的活动,既是知与行有机统一的过程,也是内化转化和体现外化以及外化推动内化和巩固内化的过程。当代大学生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实践,除了在学校学好功课外,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增加自己的才干和对科学发展观的熟悉和理解。我们知道大学生有不少学生干部,这些学生干部能够积极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和辅导员的各项工作,他们有很强的工作能力,能主动承担各种社会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工作,能起到骨干和带头作用。而要把学校或老师安排的各项事情做好同样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必须要思想品德素质高尚,它是现代人素质的灵魂,也是学生干部应具备的最重要条件。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对一个人的成才与成功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德有才,是能才;有才无德,是害才”。因此,作为大学生干部,首先德要合格,即应该比一般同学要有远大的理想,有更高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政治上要有强烈的上进心,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富有正义感和责任心,敢于同各种错误思潮和不良现象作斗争。而这些工作的出色完成也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然而,对于与学生干部无缘的大学生,是否不应该学习科学发展观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笔者认为非学生干部更要跨行科学发展观。无论是学生干部还是非学生干部,都必须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除了在学校学好功课外,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增加自己的才干和对科学发展观的熟悉和理解。那么,大学生应当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呢?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丰富我们的知识,充实生活。我们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学习环境:图书馆上万册的图书免费提供阅览,同学、老师每天都能一起很愉悦的交流自己的想法,学术上和生活上的问题,每天在校园里看到的都是跟自己同龄20几岁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我们迟早要进入社会,而社会上的人群更加现实苛刻,不是青青校园所能比拟的。培根有一句至理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④]不论读什么书,只要是好书,是积极、先进的思想,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体味。不论将来我们会走上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阅读过的优秀书籍中的思想、哲理都是我们十分受用的宝贵财富。不论是对一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一个社会的发展,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武器。一个人,汲取了更多的知识,加以深入的思考,一点一滴地消化、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除了从书本获取知识,学校里的老师也是我们知识的源泉。多与老师们交流可以让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更加透彻。对于我们的疑问,老师也能够以自己的学识和经验为我们解惑。

第二,注重培养合作能力。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一种能力,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是人才事业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现代社会一方面强调精神、突出个性,另一方面又很提倡合作。实践表明,人们之间的竞争是暂时的,而合作是长期的、永恒的。同学之间要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氛围。合作的根本在于互惠,这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以互惠的精神和积极的姿态处理好集体中人与人的关系,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培养发展良好合作关系的意识。

第三,大学生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增强体质,丰富精神生活,提升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当代学生重视学习胜过锻炼身体,很多人虽然头脑聪明、知识丰富,但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又如何为祖国建设奉献。同时,人又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有自尊、独立、平等、自信、自律、坚强、宽容、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四,大学生要培养坚忍不拔的精神,积极进取的态度。我们现在还很年轻,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科学规划我们的人生发展的路上,我们必会遇到挫折,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会被困难打垮。所以,我们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拼搏,在人生发展的路上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不仅为个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更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大学生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多于别人交流、扩大交际圈,多于社会接触。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不能只埋头读书,也要与社会多加接触,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了解国家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大学生实践科学发展观并不是说一定要做什么轰动的大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规划自身的科学发展做起,先做好自己才能为国家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三)结束语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之路。而读大学不是为了一个文凭,也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价值,而是为了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和自身修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不仅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还要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升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共产党员,2007,21:4-17.[2]王芳.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全面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8-10.[3]李晓路,黄长才.试论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12:48-49.[4]张雷声.世界观、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J].教学与研究,2011,12:5-12.[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16页 [②] 孔子.《礼记·学记》.第2节,第1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教学与研究,第69页

7.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篇七

A 邓小平理论

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以上都包括

D 以上都不对

2.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

A 坚持科学发展

B 坚持社会和谐

C 以上都包括

D 以上都不对

3.中央领导纠正之后,我国经济发展应该

A 又好又快

B 又快又好

C 先快后好

D 以上都不对

4.我们必须科学分析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

A 工业化

B 城镇化

C 市场化和国际化

D 以上都包括

5.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 以人为本

B 发展

C 全面协调可持续

D 统筹兼顾

6.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 以人为本

B 发展

C 统筹兼顾

D 全面协调可持续

7.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 以人为本

B 统筹兼顾

C 全面协调可持续

D 发展

8.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A 统筹兼顾

B 全面协调可持续

C 以人为本

D 发展

9.以人为本有哪些内涵

A 强调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翁

B 强调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C 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

D 以上都包括

10.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什么基本路线

A 一个中心

B 两个基本点

C 以上都包括

D 以上都不对

11.建设和谐社会是在十几大明确提出的:

A 15 B 16

C 17 D 以上都不对

12.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哪两个最大限度:

A 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

B 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和谐因素

C 以上都包括

D 以上都不对

13.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了文化建设的“三个要”,包括:

A 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B 要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C 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

D 以上都包括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包括:

A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C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 以上都包括

15.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最高人民法院

C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治协商大会

D 以上都正确

2.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胡锦涛提出了哪些要求

A 继续解放思想

B 坚持改革开放 C 推动科学发展

8.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篇八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率先展开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理论探索。1957年,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卫和发展生产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明确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确定了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继续推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既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直接继承,又有全方位的重要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劳动者解放的科学,是关于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回答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四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发展;第二,发展什么;第三,怎样发展;第四,依靠谁来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当代中国特别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对这四个问题都作出了全面而深刻的回答,初步揭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规律,确实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三、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有成果的关系,既有一脉相承的方面,也有与时俱进的方面。同时,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了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人的权益和人的发展,这适应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与时俱进的突出体现。

四、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同样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必须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这是历史经验的深刻启示,是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9.党的十八大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篇九

党的十八大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命题角度:中共十八大的主要成果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概率:80%)

十八大精神集中到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会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而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认识和实践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十八大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八个必须”),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十八大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首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大的作用;十八大在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总要求中,把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一起纳入党的建设的主线,对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如何调节考研的心态 稳定的心态:在考研的复习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自己总是看着别人的复习进度,这样往往自己的复习计划被打乱。看着别人复习的进度比自己快了,心里就会很焦急,进而产生烦躁的情绪。对于这种情况。凯程老师建议考生按照自己事先制定的计划来,按部就班的复习。对于别人的复习进度,可以参考和借鉴,但是千万不能照搬照抄,要有自己的原则。如果考生在复习中出现一段时间看不进去书的状态,拿起书来就感到非常烦躁。出现这样的情况,凯程老师建议考生在感到烦躁时,可以由这门课换为另一门。如果还是不管用,干脆,合起书本,找到要好的知心的朋友,一起到校园里走一走,聊一些大家都开心的事,看看校园中匆忙的身影,心情自然就会好起来。大概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缓解这种状况。

其实只要做到全力以赴,然后中间不徘徊、不彷徨,认定目标,心态基本上都是稳定的,成功的学生,除了刚开始纠结于考不考得上这个问题紧张心绪不稳定之外,后来都挺稳定的,至少从表面上看上去是这样的,或许内心深处还是不太稳定的,而且偶尔还是会出现抓狂的情况,不过很快就好了。只要坚持到考研的最后的一刻,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那么你就一定会成成功。

效率与时间:要记住效率

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铃,自然醒,不过也不是每天都能这么早醒来,偶尔也会出现一次那种睡到八九点的情况,我想这是身体的需要的,所以从来也不刻意强制自己每天都准时起来,这是我的想法,还有就是当你坐在桌前感觉学不动的时候,出去听听歌或者看看财经新闻啥的放松放松。

坚定的意志:考研是场耗体力、耗脑力又耗心力的拉锯战,所以保持心态的慢跑,不要让心态坐上“过山车”,学着调节心态的奔跑速度和节奏,能帮助你练就一颗坚定的心。考研考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场心理素质之战,在这场战争中,你要时刻警醒,不然随时都会有倒下的可能。而且对于自己的复习成果要经常肯定,要自信!疲惫时,多和朋友聊天,以积极的态度彼此鼓励。当你在对别人给予鼓励和信任时,也会对自己产生明显的激励作用。此外也可以运用自我暗示法,调整人的情绪状态。这一方法是通过语言这个第二信号系统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使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机能得到改善。如感到自己紧张不安时,可反复地暗示自己:“我很平静”“我对考试充满了信心”“我能坚持下去”等。当感到没有学习的热情时,想一下自己当初考研的动力是什么,要不言败,不放弃,要持之以恒坚持到成功,否则之前的努力都将白费,可以在自己的手机音乐播放器里存一些特别励志的歌曲,休息期间可以听听,让自己疲惫下来的心理瞬间又满血复活。在凯程,不断有测试,有排名,你就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找到差距,就能充足能量继续复习。

10.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篇十

单选题

1.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上都不对

2.党的基本路线的意义是: 回答:错误

1.A 2.B 3.C 4.D 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以上都正确 以上都不对

3.我国的兴国之要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四项基本原则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 以上都不对

4.我国的立国之本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四项基本原则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 以上都不对

5.我国的强国之路是: 回答:正确

1.A 2.B 四项基本原则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C 4.D 改革开放 以上都不对

6.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通过发展: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增加社会物质财富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以上说法都正确

7.下列哪些战略是我们需要实施和发展的: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上说法都正确

8.党的根本宗旨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9.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上说法都正确

10.关于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回答:正确

1.A 2.B 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3.C 4.D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上说法都正确

11.国际社会主要有哪几种发展观: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传统发展观 增长极限 可持续的发展 以上说法都正确

1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全面 持续 可协调

以上说法都包括

13.协调发展指的是哪些方面需要协调: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以上说法都正确 以上都不对

14.全球性问题包括: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环境污染 资源枯竭 粮食短缺 以上说法都包括

15.关于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回答:正确

1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篇十一

索县消防大队

通过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和提高,现结合工作中比较突出的农牧区消防安全问题,作以下发言。

由于我地农牧区分布点多、面广,地域分步差异较大,路途遥远险峻,下乡开展消防工作不易,农牧区消防基础工作极为薄弱,广大农牧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今年以来,我县共发生4起火灾,其中3起发生在农牧区,其直接经济损失更是占到了损失总额的95%以上,农牧区消防安全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根据要求,对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牧区学校消防安全工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以科学发展的观念,认识学校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农牧区由于地处偏远,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地方财政收入甚少,相应教育投入也少,校舍一般比较破旧,建造时从未考虑消防安全问题,建筑存在先天消防隐患。工作中要对学校管理者加强教育,以创建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去认识看待问题,根据农牧区学校一般没有单列经费,统一由上级教育机构或主管部门划拨的实际情况,消防部门一方面督促学校整改火灾隐患同时,一方面应以学校经费来源为突破口,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协商统一解决,把声势造响、造大,争取引起自治区或地区一级的重视,由财政部门划拨专款,彻底解决农牧区学校消防器材配备问题。

二是以科学发展的观念,认识加强农牧区师生消防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相对其它地区,农牧区无论是教学条件还是师资力量都相对较弱,同时学生学习压力不大,活泼好动,管理教育相对较难,这些条件都制约了消防安全工作的普及。工作中,消防部门应以提高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消防意识、知识技能为重点,建立定期培训制度,着力培养其知识传授,组织灭火疏散能力,教授其逃生自救技能以便向学生传授。同时最好建立消防教育课制度,每季度或每月组织一次形成固定内容,把消防知识、逃生知识纳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火用电习惯,以期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抓好一个学校,带动一个乡镇”的效果,从而提高整个农牧区消防安全水平。

另外,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部队内部管理,不断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我有以下看法。

部队内部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要以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一方面,不能因为大队人员少而放松管理,必须坚持以条令条例为依据,科学管理、从严管理,对违纪人员必须按照条令规定坚决予以处罚;另一方面,要尽

1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篇十二

1.胡锦涛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什么为指导思想: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上都包括

以上都不对

2.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胡锦涛提出了哪些要求: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

以上都包括

3.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社会和谐

以上都包括

以上都不对

4.中央领导纠正之后,我国经济发展应该: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又好又快

又快又好

先快后好

以上都不对

5.我们必须科学分析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工业化

城镇化

市场化和国际化

以上都包括

6.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以人为本

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

统筹兼顾

7.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以人为本

发展

统筹兼顾

全面协调可持续

8.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

9.以人为本有哪些内涵: 回答:正确

1.A 2.B 强调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翁

强调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3.C 4.D 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

以上都包括

10.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什么基本路线: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以上都包括

以上都不对

11.建设和谐社会是在十几大明确提出的: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15 16 17 以上都不对

12.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哪两个最大限度: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

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和谐因素

以上都包括

以上都不对

13.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了文化建设的“三个要”,包括: 回答:正确

1.A 2.B 3.C 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要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

4.D 以上都包括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包括: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上都包括

15.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最高人民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治协商大会

上一篇:《安全纪律系列故事——宿舍你我她》下一篇:战友聚会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