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方法

2024-11-14

思政课教学方法(精选8篇)

1.思政课教学方法 篇一

国内首个“慕课”思政课今在复旦北大开讲

少了大道理 多了思与学

张炯强

本报讯(记者 张炯强)今天上午,一堂名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以“慕课”的形式,在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开讲,这是国内首个“慕课”思想政治课。

第一讲取名“大学·人生”,来自复旦、北大、交大的四位人气青年教师施素华、张会峰、陈果、胡志辉先后亮相,分别围绕“思修课与人生”、“法律与人生”、“大学人生”和“互联网的开放性与自由”授课,并与直播现场的500余名复旦学生进行了互动。来自北京、上海、江西、湖北等地的近5000名大学生在各教学点收看了在线视频直播。

“慕课”是一个近年来在国际上流行的教学新概念,英文缩写 MOOCs(即Massive 大规模、Open 开放、Online 在线、Course 课程)。在典型的“慕课”教学中,教学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5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

“慕课”最显著的特点是“翻转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准备情况和时间需要注册需要的课程。它打破了原先单向的视频授课,转为在线讨论、随堂测验、相互批改、自我管理学习进度等形式多样的双向互动,并且全天候开放。

思政课是国内高校德育教育的基本课程,传统授课方式是大班化,单向传输多。长期以来,许多大学生对类似的课程热情不高,思政课教师往往面临着“提高出席率,提高抬头率”的尴尬。据介绍,此次推出的首个“慕课”思政课,其宗旨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上课讲大道理仅是一小部分内容,更多的是为学生创造交流、思考的平台。

据悉,此门“思修共享课”在线学习计36课时,选课学生可按照教师设定的进度在宿舍、图书馆、教室、食堂等校园网覆盖的任意角落里随时随地学习,实现“我的学习我做主”。选课学生在线上线下都有机会与名师零距离接触。此外,选课学生还将在授课教师和助教的引导下完成共享课程平台上布置的个人阅读资料、练习、小论文、知识卡等学习任务。

面对价值多元化和追求个性化的“95后”群体,“思修共享课”分“自主学习、网络互动、进阶闯关、小组讨论、大课堂直播互动、课程征文、课程大赛”等板块,教师与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交流互动,问题也将更接地气,有助于改善思政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

2.思政课教学方法 篇二

1 课堂内实践教学法

(1)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主题或者题材的座谈会和讨论会。教师和学生联合开展的座谈会和讨论会要避免官僚化, 杜绝“一把手”似的一言堂, 避免教师先入为主的“一刀切”, 让当代大学生各抒己见, 充分表达每名大学生的观点。老师应指导学生做好会议准备, 要求学生在会议之前充分搜集相关会议主题的图文资料, 广泛征求没有机会参加会议的同学的意见和建议, 并要求形成文字材料。在开会时应制定一名学生做好会议记录, 并将会议记录反馈给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 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2) 组织学生辩论赛。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地选题, 论题应有时代感, 抓住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在思维碰撞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现真理。辩论赛之前正反方都应当充分研究辩题, 准备论据论证的材料, 并且要每方的辩手要相互熟悉, 紧密配合。尤其是在论辩过程中要注意抓住对手的漏洞和疏忽, 及时地针锋相对地予以反击, 这样就能取得辩论的最佳效果。辩论赛有助于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 也会锻炼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3) 交流学习伟人著作的学习心得不仅是研究生层次, 而且本科和专科层次的大学生也要注重研究伟大历史人物的经典理论著作, 比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理论》等著作, 在研究经典文本的同时, 要注意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和摘要, 以便日后学习和交流。同时, 也不能拘泥于伟大历史人物的文献。因为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思考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理论, 理论不能停止创新的脚步。比如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贡献。 (4) 进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 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举办唱红歌歌咏比赛、或者毛主席诗词朗诵演讲比赛, 比如《南泥湾》《九九艳阳天》《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浏阳河》《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走向复兴》等歌曲。这些优秀的讴歌新民主主义革命歌曲、社会主义建设歌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歌曲被每天传唱, 就表达了当代大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怀。还可举办书法比赛, 内容包括毛主席的优秀诗词篇章等, 可以在校级之间展览交流, 在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5) 其他校内实践课教学方法: (1) 举办专题讲座和研讨会, 请校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宣讲和指导; (2) 运用多媒体、视频影像资料配合实践课的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加强交流; (3) 运用双向启发式教学法;增强教师提问的教学环节, 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 增强实践课教学效果。

2 课堂外实践教学法

(1) 撰写社会调查报告。首先, 要求学生通过报纸、网络、电视媒体等途径发现人类社会生活存在的问题。然后由学生自由组队, 分组选题, 选题的范围尽量不要太大范围越小越有利于对问题分析的深入。其次, 由学生以调查问卷 (比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关于深圳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调查》等等) 、照相、拍摄视频等方法广泛搜集与选题相关的图文资料, 并虚心倾听社会各界人士的声音。再次, 将各种资料分类整理, 将各种意见进行综合、分析。最后, 在小组人员充分商讨和论证之后, 得出社会调查结论。这些真实的社会调查数据为教学科研机构可以提供研究数据, 也可以为上级领导部门做决策提供借鉴。 (2) 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当考虑参与大学生的广泛性, 比如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校院二级团学干部、普通同学等等都要有机会参加。要求社会实践目的要明确, 对行程安排要有计划、组织要合理有序, 不能走过场、走形式, 要深入基层、深入社会、深入群众, 要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形式可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类、科技文化进社区类、支农支教支医服务类等。 (3) 开展校际交流、大学生创业职业规划等形式不同的兄弟院校之间, 可以借鉴教学方法, 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方针、路线和政策, 吸引大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走出狭隘的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身利益为半径的狭隘小天地。通过大学生创业、职业规划, 不仅可以为毕业生就业寻找出路, 而且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等综合素质。任课教师应当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指导学生加速社会化、积累工作经历、了解社会用人需求, 把大学生社会调查时间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 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是思政课理论课的必要补充, 是强化大学生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必要手段, 能锻炼大学生发现、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任课教师应指导大学生选准思政课教学实践环节的方向, 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从而使得大学生初步在社会的大熔炉中锻炼拼搏, 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摘要:高职大学生具备进行社会实践的基本能力是理论课教学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不断的接触社会, 融入生活、服务人民群众的过程中切实地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图文资料展示、朗诵演讲比赛等形式, 在实践中加强教学效果, 学以致用, 让学生把课堂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办事情的自信心,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增强大学生的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媛.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实效性[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2]邱柏生.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综合教学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1) .

3.高职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11-01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分类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特点主要表现为“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现“职业性”教学方法体现“灵活性”教学评价体现“综合性”。它既不同于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学也不同于中等和初等教育的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课教学同时它既不同于专业课教学,也不同于实习、实验课教学,也不同于公共文化基础课教学。

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教师主导法、学生主体法、社会实践法。

教师主导法主要是指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处于演员地位,学生处于观众地位。“演员”表演的思想水平、艺术水平影响到台下观众的兴趣和收获。

教师主导法,具体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等四种形式以及开展调查学生情况和家访等活动。

学生上课法指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当“教师”讲解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通过该方法、学生主动查资料写讲稿、试讲、正式讲解、评讲、锻炼学生胆量和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法是指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充分遵循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即培养高职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实践中开拓眼界增长见识、明白道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具体包括参观、访问、调查、服务、参加读书会、参加“四学”小组、参加班团活动、研究课题、听报告、看电视、电影、录像、多媒体学习、文娱晚会、心理咨询、道德咨询、法律咨询、宣传模拟法庭、法庭旁听、办黑板报和学习园地、组织兴趣小组。

二、教学方法创新的依据

唯物论: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辩证法:辩证否定观、创新意识

认识论:实践是认识基础

这里不加赘述。

三、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探讨

常规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似乎不能引起兴趣,这就要多研究新的方法。1、案例教学法;2、互动参与式教学法;3、启发式教学法;4、专题式教学法;5、激励教学法;6、分层次因材施教法;7、多媒体教学法。

清华大学的“因材施教”提升实效性法

近年来,清华大学在研究型教学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和积极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新模式,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把握教学对象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兼顾教学内容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型,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增强教学针对性的同时,有力地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大连理工大学的“大班授课、小班讨论”促进自我教育法

经过多轮的实践探索与总结,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取得了良好效果。

南京师范大学的网络教学增强师生互动法

2009年开始,南京师范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精神,探索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全面改革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的“两平台三实训”提高职业素养法

学院紧紧围绕高职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切实改进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灌输轻内化、重认知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创建了“两平台、三实训”相结合的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东北师范大学的“四维并进”创新教学方法

几年来东北师范大学从学生、教材、教师和合力四个维度,深入研究、强力推进,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努力实现规律把握与教学改革相统一、教材指导与学生接受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互动相统一、教学即时性与教育日常化相统一,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四维并进、集成创新”教学方法改革的推进离不开学校的高度重视。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的“挂牌选课”法

在2016年3月开学后,实验“挂牌选课”的方法,就是让所有上高职同一门思政课课程的老师,在同一个时间,上同一专题的内容,让学生选择希望上哪个老师的课。这个方法有些残忍,就是要逼迫老师们积极备课,而且是要花精力备课,要准备每一堂课都是“精彩一课”,每个老师都会使出浑身解数去寻找适合高职民汉族学生听课的方法,把每一堂都上成“优质课”。这样,才可以吸引学生们的眼睛和注意力。

教师是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反映的是一门课程的总体教学水平和质量,也是教师形象和素质的综合体现,作为高职思政课教师,应该做到有极强的政治责任感,对自己的思政课教学要有信心,对自己的教学有问题意识,思政课教师具备这样的素质,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也就自然成为上好一堂课的内在要求。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法为研究视角,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为切入点,分析了教法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进而探讨了将先进的有意义的教学方法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保障高职生思想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也面临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希望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法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期保证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4.思政课教学改革建议 篇四

在往年的全省独立学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中,我院经过认真细致的准备通过了评估,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本人对加强和改进科技学院思政课教学工作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打造一支成熟、稳定的思政教师队伍

1.应该聘请名师对我院思政教师进行思政课教学的集中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修养和教学水平。

2.实行严格的新开课教师准入制度,新教师必须试讲通过才能走上讲台,在授课期间应经常去听教学经验丰富的同科教师的课。新老教师之间应该形成稳定的传帮带制度,帮助青年教师快速的成长。

3.为了确保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应该形成一套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思政课教师考核办法。

4.为了扩大思政教师的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应该给思政教师征订一些杂志和书籍,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素材。

二、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

1.实行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手段结合。讲授法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要方法,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集中地、大量地接受教育信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但在运用讲授方法的过程中,要恰如其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并将启发式讨论、答疑、演讲、调研报告等环节灵活运用于教学。这就需要在教学中适时进行学习内容、学习对象、学习需要分析;并对课程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制定出教学策略,选择好教学媒体,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2.推进教学和科研结合。思政教师必须深刻领会和掌握所讲课程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认真学习和领会党在新时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做到真学、真懂、真信。要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深入理论研究,特别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汲取理论界最新研究成果,提高教学中的科研含量,使教学准确把握时代脉博,使教学在理论内容上保持时代性、先进性和完整性。学院能够保证一定的思政教师科研课题,通过不断加强教学研究,抓住热点、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方法。

3.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注重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社会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同时,也应当注重课堂案例教学、讨论演讲、自主学习、课程论文等所有学生能够参加的课堂实践活动。理论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者还应当突出个体的实践,改变理论课教师“上课来,下课走”的局面,主动关心和了解学生,关注和尊重他们的情感、知识经验和学习兴趣,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健全集体备课制度

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进一步提高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教学水平,推动思政课教学研究,切实改善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思政部应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制度,具体设想如下:

1.教研室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活动,统筹安排,严格把关,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2.主备课教师提前做好主备稿的撰写工作,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重、难点,写好讲稿,提出教法建议。

3.集体备课做到“三定”、“四统一”。“三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备课人;“四统一”即统一制度,统一内容,统一重难点,统一目标。教师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已的实际,写出个人教案。既要借鉴别人的东西,又要体现个人特点。

4.每学期集体备课原则上两次以上,其中开学初要确定本学期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

5.集体备课采取一人主讲大家讨论的办法,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四、健全听课评课制度

听课评课是了解教师情况、开展互相学习、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为了有效提高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应该完善听课评课制度,具体设想如下:

1.参加听课。每位教师每学期不少于2节,教研室主任不少于5节。2.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听课记录作为思政部每学期教学工作检查内容之一。

3.听课教师要按时进入课堂,遵守课堂纪律。

4.实行课堂开放,相互听课,授课教师不得拒绝听课。

5.集体听课安排及时评课。

6.每次听课评课要有纪录,并填入教研活动记录本。

7.积极报名参加各级教学赛课大赛,参加评课活动。8.每学期教研室要采取座谈,问卷等形式调查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况,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映,加强教学针对性。

五、改革考核方式

5.思政课线上教学体会 篇五

2022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又一次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给包括思政课在内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和挑战,促使教师学会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直播平台,努力做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因时而进、到因变制宜,以“四因”为引领,积极探索符合当前形势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确保思政教育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一、针对疫情、准备预案,做到因事而化

为认真讲好线上教学启动之后的“思政第一课”,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思政部提前部署、精心组织,以疫情防控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热点事件为案例,充分挖掘社会热点事件的教学价值,通过线上集体备课的形式,倾力打造了三堂“特殊思政课”——《战“疫”必胜》、《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爱国主义专题教学》和《疫情之下的生命守望——生命教育专题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疫情,自觉融入抗“疫”行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担当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强化学生珍爱生命、感恩守护,认识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坚定战“疫”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二、技术培训、交流钻研,做到因势而新

从线下到线上,从教师到网络主播,对很多思政课教师来说是“头一次”,具有一定的难度与挑战,而其中的障碍就是线上教学直播技术。为了解决教师在线教学直播技术的“难题”,学院进行了多渠道、多形式的“集训”。

2月13日,线上直播培训拉开“序幕”。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操作方式,掌握每一个直播环节、解决每一个技术“难题”。课后,各课程组还自发组织直播技术的交流,采取一带一帮扶,一对一“练习”的方式,帮助年龄较大的教师解决难题。教师学习在线教学直播技术热情高涨,成效显著。密集、多样化的培训指导让每一位教师都熟练掌握了线上教学工具。2月14日、15日两天,思政部所有教师进行了在线教学试讲和测试,全部达到在线教学的技术要求。2月17日,思政课线上教学正式开始。前期充分的准备工作保证了线上教学井然有序地进行。

三、灵活表达、创新沟通,做到因时而进

线上教学除了技术层面的挑战之外,还有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做到师生的良好互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线上集体备课过程中,老师们认真备教材、仔细备学生,课程内容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课件设计简洁,突出知识点,同时,教师们本着“一课一策”原则,适时地把抗疫内容融入课程之中。如在讲述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时,嵌入了这次抗疫能在短期内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讲述建国初期,我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时,强调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不会很大,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等等。

接地气的理论和案例分析,让同学们愿意听、愿意看,很自然就理解和接受了思政课中的“大道理”。课上,教师们还结合课程内容设置抗疫问题讨论环节,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理性对待疫情发

展,拥护党中央的防疫政策,鼓励学生言论中的正能量,将思政小课堂和抗疫大战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解决线上教学互动难的问题,思政老师们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提前10分钟进入授课群与学生进行“热身运动”,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课上改变课堂教学语言风格,如“一起来做任务啦!”“敢不敢挑战?”“谁和我pk?”等等,这些互动形式也让枯燥的思政课程瞬间活了起来,行之有效地解决了互动难的问题。

思政“网络主播”的亲和力,让同学们很受用——“本来对思政课期待不是很大,但老师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手段激活了课堂,让思政课学习也有了青春的味道!”“感觉老师讲得很好,深入浅出像一对一上课,相比线下上课我听得更认真了。”新的教学方法和互动手段让学生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四、严抓管理、保障教学,做到因地制宜

线上教学让思政课的教学阵地从传统教室转移到在线课堂,为更好保证线上教学质量,一系列精细的、配套的思政课教学服务和管理措施相继出台,以筑牢线上教学质量的基础。

为保证线上教学质量和效果,思政部除了坚持线上集体备课,还制定了具体的教学规范,对教学重点、教学进度、PPT、作业、答疑、互动、考核等提出了统一、具体的要求。在教学管理方面实行线上巡查制度,教学管理员每天对线上教学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院系领导、教学督导在线听思政课,确

保线上教学质量“不打折”。每周二召开思政部线上例会,对上一周线上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以确保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完成。

课堂上,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三方联动是保障线上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前辅导员和学生干部负责点到,确保学生到课率;课上任课老师随机点名回答问题进行互动;课后学生干部发布课件、资料、收集作业发送至教师邮箱,三方联动让线上授课变成立体式、全媒体的授课,架起连接授课教师和学生的桥梁。

6.思政教学团队听课评课制度 篇六

一、教师听课 ㈠ 听课节数:

系部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 覆盖全体授课教师。系部督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 覆盖全体授课教师。团队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覆盖全体授课教师。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节。㈡ 听课形式:

1、独立听课。系部领导、系部督导、团队主任、任课教师独立随机听课。

2、集体听课。公开课、观摩课、比赛课等,根据安排,系部领导、系部督导、团队主任、任课教师集体听课。

㈢ 听课要求:

1、听课前,到教学秘书处领取《听课记录表》,做好听课工作登记。

2、听课时,教师要提前5分钟进教室,不讲话、不走动、关闭通讯工具。如没有特殊情况不得中途离场,以示对执教者的尊重。

4、听课后,认真填写听课记录表,于听课当天将填写好的《听课记录表》送至教学秘书处。

二、教师评课

(一)评课时间

每次教研活动中,应安排相应时间,就两周内的听课情况进行反馈,并组织评课活动。

(二)评课流程

1、教学秘书,就两周内听课情况进行反馈。

2、团队主任,组织开展评课活动。

7.高校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探索 篇七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 高校思政课普遍面临两大教学矛盾。

(一) 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思政课教学内容丰富,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方面的内容。思政课的每一本教材看似较薄, 但包含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从时间跨度来看, 该门课需要讲述的内容前后涉及一百七十多年, 但该门课程的总课时仅仅为32学时, 在我校为周2学时, 共计16周, 一个学期, 以至有些同学担心一本书一学期能否讲完。同学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这种担心正反映了思政课存在的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其他课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把思政课的内容讲透讲全, 更好地解决思政课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

(二) 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矛盾

应该说第二种矛盾的出现与第一种矛盾不无关系, 因为内容多、课时少,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及教学计划, 对内容的讲述力求全面, 难免会偏重于理论的讲授, 进而忽视如何联系实际。这种情况虽然不是普遍现象, 但属于客观存在的事实。事实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是学生最需要的。当然, 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教师, 为了解决这对矛盾, 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可以说理论联系实际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根本方法, 是一个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工具。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都已经认识到了这种矛盾, 进而设法避免出现这种问题。

针对高校思政课面临的两大教学矛盾, 我认为要想充分发挥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 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那么, 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呢?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对策

(一)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素质决定着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具备广博的理论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仅仅具备这一点还远远不够, 教师还要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如果仅有渊博的知识而忽视实际问题的研究, 那么在授课过程中就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的时效性也会削弱。具体来说,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从教学内容上来看, 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联系学生实际。

思政课教师要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就必须在授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因此, 授课内容要联系学生所思所想, 了解学生关心什么, 想知道什么。最好是做问卷调查。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教师曾做过调查, 其中的问题之一是“你认为衡量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最重要标准是什么”, 学生的反馈是教师能做到理论实际, 解疑释惑。在这里, 学生首先强调要联系自身实际。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清楚学生想知道什么。我们在授课过程中,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进行了调查, 调查的结果是学生想通过该门课多知道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 希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而不是你讲我听的授课方式。同时, 学生也想多看一些这方面的教育片。适应这个要求,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就某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例如在讲到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的时候, 教师提出一个讨论问题: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通过讨论, 学生普遍认识到:外国侵略中国给中国带来的只能是灾难, 而不是福音。在教学过程中, 在涉及圆明园这个问题时, 播放了纪录片《圆明园》, 该纪录片描述了圆明园的强盛与辉煌, 也描述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过程及结果, 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被焚烧后的断垣残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学们看后收获颇大, 进而意识到国家强大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否则, 不联系学生实际, 单纯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 只能使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差强人意。

2.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教师在理论上讲清问题的同时, 要能够深入了解社会, 把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或生活中的案例引入课堂之中, 用理论指导实践。在调查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学生对许多现实问题都是十分关注的, 如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就业问题、物价问题, 等等。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 我们将相关的问题融入到相关的教学内容之中, 例如, 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更关注的是就业问题, 就像有的学生所言, 我们从大一开始就关心将来的就业问题。与此同时, 大学生并不是两耳不闻天下事的书呆子, 他们也关心国际国内大事。为此, 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为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我们列举了一些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选题, 供学生选择, 然后形成一份调查报告。这些选题包括“大学生的择业观情况调查”“市民消费观念的变化”“你对环保问题的认识”等, 既结合了学生的实际, 又结合了社会生活的实际。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收获颇多, 通过与社会接触, 他们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去看、去想、去查、去问、去思考。正如有的学生在调查报告中所言, 在就业这个问题上, 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不能好高骛远而应脚踏实地, 选题符合社会生活实际, 学生感兴趣、有收获。

3. 联系世界变化的实际。

从教学内容上看, 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及广博的知识, 而且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联系世界变化的实际, 例如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生之时, 我们在课堂上适时地给同学们分析其原因, 以及它给中国及世界带来的影响。结合相关内容进行讲授, 学生感觉不枯燥, 有兴趣。

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 在这种环境下, 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非常重要。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脱离时代背景、不联系世界变化实际的教学自然是事倍功半的。思政课应该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 但是, 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并不意味着要回避世界变化的实际。例如, 思政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在一百多年前,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 这一规律本身并没有错误, 但是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暂时跌入低潮,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却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不要刻意回避该问题, 而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的功能, 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使得学生对这个问题不再迷惑。

(二) 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突出实效性,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之外, 在不违背教学计划及目标的前提下还可以适当缩减理论课时, 增加实践课时。结果证明, 这一做法更能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但是, 实践教学方式很多, 不应局限于演讲、辩论、观看视频等方式。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 可以让学生走出去。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在授课过程中, 我们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在十一放假期间, 我们讲清调查报告的要求, 学生可以到家乡的纪念馆、革命馆调查访问, 撰写关于家乡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迹等。十一不能回家的学生也能完成调查报告, 因为我校地处丹东, 有关抗美援朝方面的遗迹资料较多, 如鸭绿江断桥和抗美援朝纪念馆等。学生通过走出去, 更能了解实际, 做到爱祖国、爱家乡。同时通过对家乡爱国人物的了解, 撰写体会和心得, 学生认识到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青春、热血甚至是生命换来的, 树立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学生认识到, 只有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才能对得起逝去的革命烈士,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探索, 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首先是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 同时也澄清了一些错误认识。其次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不再是过去你讲我听的授课方式, 学生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间学生愿意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老师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 完成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同时学生随时有问题都愿意和老师沟通, 他们往往把问题发到老师的邮箱里, 老师再找合适的机会给学生解答, 增进了师生感情, 教师也真正履行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本论文为辽宁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名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研究》。

项目编号:W2010164。

摘要: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一定问题, 文章针对该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8.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创新研究 篇八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6-0227-02

近年来,我们注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和成绩,涌现出了一批深受大学生喜欢的先进教师典型,但在许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大部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佳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中宣部、教育部提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号召。由此问题倒逼反推,就要求思政教师进行多维度、多渠道的教学改革。如果我们比较分析这些教改成果就会发现,改革多集中于方式、方法层面,特别是新媒体手段的应用,很少触及教学理念的革新。传统的思政教学理念一般认为,思政教育要进课堂、进实践和进头脑,关键是进头脑。从上到下“进”的理念往往单方面强调“教”,即从教材到学生头脑的“单向输入”,让思想政治理论像士兵占领阵地一样,强制性地“入脑入心”,较少考虑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兴趣感受与内心需求,殊不知,该理念正是传统思政教育“灌输式”教学的思想根源,也是目前表面上繁花锦簇眼花缭乱、究其实质依然是“灌输式”教学的思想根源,更是很多学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的深层次原因。理念决定方法,方法决定效果,面向现实、面向未来的思政教育呼唤着从教学方法的革新上升到教学理念的革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一个特征就是学科交叉。结合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发现将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和“供求关系”模型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重新认识思政理论、转变思政教育理念、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共产品”的三个特征:效用上具有不可分割性、受益具有非排他性和人为消费的非竞争性[1],因此,思政理论可以被视为一种体现国家意志的、由政府部门供给、非私人生产的“公共产品”。不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现代经济学,供求关系都是分析众多经济现象不可或缺的重要模型。特别是新古典学派,不但把传统的“供给决定论”和“需求决定论”改造成为“均衡价值论”,还以量化分析描述供求关系,使得这一模型成为西方经济学“万能”的分析工具。马克思在论及“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时指出:“要给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概念下一般的定义,真正的困难在于:它们好像只是同义反复”,[2]208在讨论市场与生产的关系时,他又进一步指出:“需求决定供给,反过来供给决定需求,生产决定市场,市场决定生产。”[2]213我们不用再引用更多的论断来描述“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供给是为了满足需求的供给(不是从资本所有者的角度),需求是立足于供给的需求。在这个意义上,供给分为两种:产品能满足社会需求称为“有效供给”;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即使凝结了人类的一般劳动,也是“无效供给”。

首先,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佳的问题可以用“公共产品”的“供求关系”模型进行解释:思政理论由于其特殊性,在高等教育中容易出现“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目前四门思政主干课是全国在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假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类别由必修改为选修,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有选择的自由,就像在自由市场消费者自主选择购买商品一样,稍有经验的教师就可以预测,选修的群体不会很庞大,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市场失灵”。另一方面,目前思政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公共产品”的角度来说为“强制供给”,如果有学生认为该“公共产品”没有或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就会导致“消极消费”,即学生迫于必修课成绩必须合格的压力虽然“消费”了,但内心并不认同或低值认同该产品的实际价值,基于此种心理作用,谋求以最低付出应对该产品的“无效供给”。学习态度表现为不买教材和教辅参考书籍、逃课(绝大多数教师需要靠点名维持出勤率)、在课堂上睡觉、身在曹营心在汉——做其他课程作业、使用笔记本上网、玩手机、聊天等等,学习目的表现为考试只求及格,不计分数高低,所谓“政府失灵”。举例来说,相对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不是科学”而言,多数大学生更关注晚上宿舍能不能上网。调查表明,持此种心理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

其次,应用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我们也很容易解释大学生普遍对于思政课兴趣不大的原因。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对于某一产品的消费量和消费者心理满足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每增加一单位的消费量考察由此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相应变化。正如人从饥饿状态开始进食直到吃饱,这一过程中对食物的需求会先增加后减少一样,刚开始消费第一单位产品时,人的满足欲望最强,随着消费单位的不断增加,满足欲望也随之降低,呈现出一种满足程度递减的趋势,当满足欲望趋近于零但继续增加消费单位时,反而会抑制欲求,导致满足程度的负增长。以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例,大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已经系统地接受了近現代史教育(初中教材分为上、下两册,17万字;高中教材也分上、下两册,45万字),因此对这一特定时间段的史和论已有一个基本的掌握。虽然有资深学者一再强调:大学阶段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即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但相信中学教师也会在教学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而不是局限于具体史实),和中学阶段相比各有侧重,但大学生们是否愿意为了资深学者们说的那一小部分不同内容而多课时重复学习大部分的相同内容?资深学者在不断深入挖掘理论的时候如鱼得水,是否考虑到了青年学子从初中到大学学习同一段历史进程十余年的心态变化和兴趣保持度?同样是大学必修课,《纲要》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特》)也有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但课程所涉及的184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脉络是基本吻合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理论成果都是必讲的,对大学生而言,应该说很多授课内容是相同或相似的,这也就解释了当下热火朝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为什么搞一个活动(例如参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可以很好地体现《纲要》与《毛特》两门课的大纲要求了;从教师角度而言,讲解《毛特》能离开中国近现代史吗?讲《纲要》能不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吗?利用“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就能很自然地解释,为什么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们觉得这个新增加的“一单位”的“公共产品”会造成满足程度衰减了。

“公共产品”理论和“供求关系”模型告诉我们:不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产品在市场上就会出现“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边际效用递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的具体表现为实效性不佳、接受度较低、无效供给和公共资源的高成本消耗。因此,思想政治理论作为“公共产品”,必须充分考虑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需求,既要保证“供给”,又要满足“需求”,这是我们应该树立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那么,思政课应如何顾及大学生的需求呢?以《纲要》为例,对于还没有进行《纲要》课程学习的大学生群体,要调查其教学期待,了解他们在经过初、高中近现代史的学习后,到底在头脑中留下了什么,积淀了什么,已有学习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他们树立了什么样的历史观,中学近现代史教育的成果是什么,对这门课程还有哪些未来预期等等;还要调查修完《纲要》课程的学生,要调查其需求满足度,了解在通过该门课程后,相对于中学历史教育有哪些收获,得到了哪些新知识、新观点,教师是否满足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需求,是否对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是否对学生感兴趣的史实进行了讲述,对教材有哪些建议,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什么意见,对课时、授课条件、考核等相关因素有何看法,如何看待《纲要》与《毛特》两门课程的关系等等。只有长期问卷调查每届学生学前和学后的需求满足度才能将思想政治理论的“供给”与“需求”结合起来。

总之,思政课教师作为党中央和大学生之间思想上的“联系人”,应该着力寻找和把握国家统一“供给”的教材内容和当代大学生内心“需求”的“结合点”,通过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教学设计,不仅体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又能符合青年学子的兴趣感受和内心需求,避免“市场失灵”,摆脱“政府失灵”,使思想政治理论这一“公共产品”变成实实在在的“有效供给”,真正提高实效性,让该类课程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吕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供求关系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4):65-6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上一篇:工程结构说课下一篇:话题中考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