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智慧读后感

2024-08-18

道德经的智慧读后感(共13篇)

1.道德经的智慧读后感 篇一

《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之所思

——读《道德经》有感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 “夫

《道德经》读后感

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觅求自己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己内省不已,都需要自己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当然每本书都有瑕疵,《道德经》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过于虚幻,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种消极状态断然是不行的。但是只要我们采撷其长,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颠覆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同,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2.道德经的智慧读后感 篇二

《道德经·四部》一书的整体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经注、题解、本义、对论。从四个部分来解析老子《道德经》三维新版的真义。以下与有缘读者分享并就教各方贤达之士。

经注:确定“道德经”正文及123文体

该书作者在参考老子《道德经》多个古籍版本原文原义的基础上, 把《道德经》重新按三字经文形式, 改写而诞生出“123文体”, 它是按老子关于“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的自然宇宙万物生成模型, 进行排列的文字表达, 形成人类文化体学的独特新文体。

1.确定正文新句式的“123文体”。关于《道德经》解读的断句形式, 已经存在的各类版本千差万别, 学术界一直没有确定的统一标准。作者为了解决此争论不休的问题, 应用独特的三维一体思维模式, 试图探索解决各种历史版本断句争论问题的方法, 结合道法自然的道德经原义, 创立了一个形式上既稳定、解读内涵上又灵活的“123文体”, 给读者一个合理的注解, 也给读者以较易认可和自由领悟的灵活性空间, 并为后来的研究者留下可以无限发挥的余地。

例如:“道, 可道, 非常道”。有人提出:“道可, 道非, 常道”。这两种句式, 看似不同的文字, 其实内在意思基本相同。道可, 就是可道;道非, 就是非常道;常道, 就是本体大道。只是文字表达的顺序不同罢了。因此, 作者确定“道, 可道, 非常道”为“123文体”的标准格式。并且, 将下文“无名, 天地始;有名, 万物母”, 补充为“无, 无名, 天地始;有, 有名, 万物母”的“123文体”表达模式。

该书的“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的自然宇宙万物生成数理模型, 建立了“象、数、理”对应“本、性、质”的三维一体思维模式和解读方法公式。此外, 作者根据保持原文原义的准则, 对不够三字或超过三字的的文句内容, 分别按“1、2、3”的范围, 灵活构成“一单字、双字的字句、双词句”的三段式确定下来, 体现了老子关于“道法自然”的灵活性智慧内涵。

2.确定“上、下篇”的新名称及分段。作者根据文章内容的首尾照应规律, 把《道德经》重新划分了“上、下篇”的章节:道德经十节, 德道经十节。形成对称对应对等的统一结构模型, 重新确定上下篇的新名称及分段。上篇:道德经。从第一章到第四十一章;下篇:德道经。从第四十二章到第八十一章。这是对《道德经》原文结构的重新编码, 纠正原文历代文人墨客的解读误区。作者试图运用符合“圆融大道”的自然整体循环思维体系, 使读者能够看到上下篇内容的前后对应关系和整体结构及思想内涵的全息规律。

题解:重拟“道德经”的分节与章节名称

作者根据《道德经》八十一章原文的题目名称以及参考相应章节内容的中心思想, 总结并提炼出来的八十一章四字题目, 体现具体的道德内涵智慧。所以, 读者不管有没有读过原文, 皆可以看其题目名称便能对其涵义一目了然。本题解的内容, 可分为:题目、题解、题义、总结等四部分。题目名称的类型:理性题目名称, 感性题目名称, 本性题目名称。

一个题目, 代表一个章节的中心思想内容。此类题目名称, 就是注经者根据自己的思维、方法、观念, 形成的不同理解结果。如从政治思想角度注释道德经经文时, 就形成道家文化的社会观之类的政治题目。从修真养生学角度注释道德经经文时, 就形成性命观之类的题目。

一个题目, 代表一个理性的自然规律。就是不以个人思维方法观念为取向, 完全符合自然法则的理性认识成果。理性题目, 就是注释道德经经文时, 形成完全阐述“道德”本义理性内涵的思想题目名称。

一个题目, 代表一个感性认识的思想观念。虽然作者理解“自然、人文、社会”等领域的思想含义, 但确定名称时, 却是理性表达的概念名称。

《道德经.四部》一书的全部正文, 作者对上下篇分别划分了十个小节, 每一节代表由几章原文构成的独立思想体系。例如:正文上下篇的开头四章, 分别为《道德总论》和《德道总论》, 正文上下篇的结尾两章, 分别是《道德合论》和《德道合论》。其中内涵, 分别还有上篇的《以道论事》对应下篇的《以德论事》;上篇的《以事论道》对应下篇的《以事论德》;上篇的《道理全经》对应下篇的《德理全经》等等, 使读者对传统《道德经》内涵, 有了层次性、结构性、对应性、功能性的整体认识结果。

本义:诠释“道德本义”的三维内涵

本义, 是作者根据《道德经》经文, 对“道德”自然内涵的理解, 是基于经典的悟性智慧。这部分的内容, 按“道德、德道”与“道、德、理、气、天、地、人”的自然秩序展开, 试图引导读者超越《道德经》原文的经注范围, 去解读更加广阔的思想内容, 通过对自然本体大道大德的“自悟、自觉”, 而获得具有创造性与实用性的“道德”双芯大智慧。

作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过去所有旧版本解读的道德本义内涵, 普遍是将“道德”二者混为一谈, 或者对道与德的内涵解释没有进行元素、属性、层次、功能等方面的具体解析, 这让我们无法清析地理解什么人是道者、无法理解什么人是德者。对“道”和“德”的本义, 也是笼统的一元论玄学的感性与神性认识方式, 缺乏理性方法的解读模式与创新认识成果。因此, 原来各类《道德经》的注解版本, 使读者难以真正了解道德的自然本义内涵, 更加无法应用东方文化的“道德”智慧, 去正确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

《道德经·四部》一书, 揭示老子关于“道”的真正意义, 就是指“道路、道德、道理”三个层面。道路, 就是自然界的“象”, 老子借道路之“象义”, 给人们表达思想认识本源、思维、方法、途径的“道理”命的名称, 称之为“道德”。《道德经》的本义内涵, 就是告诉我们“认识道德、抱守道德、应用道德”与自然生命演化的过程。这个生命演化过程规律, 就是“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三维一体“象理、数理”规律, 就称为“道理”。就此, 作者建立了解读三维宇宙的数理模型:0 (1230321) 0 (详细解读此模型待另文) 。该书作者破译的就是“天地人”三维一体的自然宇宙万物生成规律。

本书作者应用三维理学方法, 分别注解了“道”和“德”的不同层次内涵, 提出许多超越“道本+道性+道体-道用”与“德本+德性+德体-德用”对应关系的三维一体认识和应用的新观念, 让你读完全文真正感觉到道德智慧, 层次分明、赏心悦目, 头脑为之澄明。自然万物及人体, 就是道体。道体, 也是德体的外壳。人的灵体, 就是“精气神”三合为一的德体。人们把“得德”与“得道”混为一谈了。并且错误地认为:“道, 不可说”。其实, 道, 可以说, 并且可以用不同的名称、不同的象义比类来说。该书还具体阐明了“道 (元) 气、道体、道能、道力、道用”与“德 (元) 气、德体、德能、德力、德用”的对应规律。并且揭示出自然万物皆大道所成之道体, 皆自然大德本源之德体, 都是由“精、气、神”的生命三元素, 通过“灵态、虚态、实态”的三维存在与循环演化过程, 形成的植物体、动物体、非生物体。道体, 具有道用的功能, 包括“虚用+偏用+巧用-无用”的三维一体内涵。

对论:发掘“道德双芯智慧”的实用功能

作者分别对“道与德”的本质规律, 进行形象化地描述, 阐明“道是无处不在, 但并非什么都是道。道德可以合一, 但道不是德, 德也不是道”。道德对论部分, 是作者对“道德”的分别认识, 使人们去感受大自然界与实际生活中的道与德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从而使人类更加准确地认识和应用道与德的大智慧。

3.底线:道德智慧的觉醒 篇三

愤怒与道德侵略

我们遗传了“食肉心理”

愤怒是一种中性的、以生存为基础的能量,可以用来向善,也可拿来为恶。佛说“愤怒拥有毒恶的根源和甜蜜的尖芽”,这意味着愤怒有能力欺骗我们去行使道德侵略。

既然义愤填膺可以驱使很多人去复仇雪耻,让圣战者为了信仰去谋杀,那么它也可以激发他人身上的良知。愤怒可以被引导成为善行。我们对于侵略行为总是横加指责,但是如果没有它,恐怕人类早已在水中消亡殆尽了。E.O.威尔逊将人类的侵略行为划分为不少于七个种类,包括保护式愤怒、性愤怒、对于统治的愤怒以及我们对于捕食者和猎物的震怒。移情愤怒,这听起来可能有点矛盾,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同情那些受到委屈、为自己而斗争的人们。由于愤怒倾向于自我辩白和道德盲目,因此很容易将自私的愤怒遮掩在良善的长袍之下。你是否遇到过那种长期愤懑的家伙,他声称为了别人而战,但事实上他不过是一个有愤怒癖好的可怜虫?长期愤怒是生命的毒药之一,那些放肆的愤怒会任意地寻求释放,无情地摧毁关系、健康和士气。一项研究显示,在医学院中,那些拥有很高敌意的医师在五十岁时死亡的几率比敌意分数低的医生要高七倍。在年轻人死亡的案例中,愤怒是比吸烟、高血压和高胆固醇更高的死亡预兆。

当愤怒控制住大脑的边缘系统时,一层带有杀戮气息的猩红色面纱似乎将理性完全涂抹成鲜红色,这种戾气则来源于过去几千年间的争斗。我们遗传了“食肉心理”,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在生存于地球99%的时间里,人类都是以狩猎者的面目出现的。我们拥有自己的生物学、心理学及许多来源于祖先手持弓箭、挥舞棍棒和砍杀乳齿象的侵略性遗赠而形成的习俗。从实际意义上来说,人类的智慧、兴趣、情感和基本的社会生活都是狩猎传统的产物。长久以来,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战争与狩猎大体相同。

在过去的三百年里,大部分的欧洲国家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混战。一位心理学家认为:“战争在人类历史上是如此的重要,因为它给男性带来的不仅仅是乐趣。”像其他过时的“乐趣”一样,战争作为一种运动已经在现代世界无法立足了。很明显的是,那些棍棒和长矛已转变成为威力强大的原子弹。但是我们食肉的根源却不容否定。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导人们杀戮很容易,使其平和却很难,这可由男孩很容易对钓鱼、打架和虚拟电脑游戏感兴趣得到证明。内在的攻击性将挥之不去的血腥和杀伐遗赠下来。

凶残的天性

这种天性与鲜血的生命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根据人们的原始经验,血液是一种拥有道德意蕴的特殊物质。一直以来都等同于生命和生命力。虽然我们被教导认为嗜血是错误的,但血液作为牺牲和自我超越的象征性力量却是不可否认的。我曾经在拉达克一座尘土飞扬的小镇上驻足停留。拉达克坐落于喜马拉雅山麓,是印度海拔最高的省会。那是一片犹如月球般陌生的区域,这里现在是佛教徒和来自于邻省克什米尔的虔诚穆斯林教徒的天下。我被小镇上一群信徒所吸引,他们大概有一千多人,正在用锋利的刀具和柔韧的鞭子狠狠地伤害着自己,以纪念一位殉道信徒的离去。在了解事情的真相以前,我被卷入到了这神圣的暴动之中(骑警将我救出了苦海)。在我周围全部都是那些欣喜若狂的男性,他们不停地切割、刨削和鞭打自己,直至鲜血淋漓,若癫若狂,然后一起用阿拉伯语吟唱圣歌。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事情:这种受虐的愉悦感几乎可以传染扩散,他们似乎因为这种自残行径而改头换面,由放血的行为而释放了自我。海明威在斗牛场中发现一种截然不同但却与自虐有关的神秘释放方式—人们在那里对一只无辜的动物进行缓慢、有预谋的杀戮和折磨,进而将其提升至重要的宗教意义。在纪念酒神(Bacchus)的狂欢典礼上,其中一个神秘的环节便是将动物的生肉和鲜血一起大口咀嚼吞下。居住在加拿大西北部的哈马萨印第安人在某些宗教仪式中必须从男性的手臂、大腿和胸部活生生咬下一块血淋淋的人肉。大概有七十万个不幸的灵魂在竞技场中被狮子和其他饥饿的野兽撕成碎片,这种残忍的角斗在罗马帝国十分流行。对愤怒的民众施以炼狱般的屠杀,可以帮助那些痴迷于死亡文化的君主牢牢控制住猎犬般的臣民,将其圈养于股掌之中。

当我们根据原始狩猎的经历来看待自身不曾消退的侵略性时,便可以很好地理解这种强烈攻击和制伏对手的渴望了。除了慈悲怜悯,富有同情心以外,我们还具有凶残的天性,这种天性与鲜血的生命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人类的身体充满了能量,”评论家埃利亚斯·卡内蒂(Elias Canetti)在他对人类的嗜血和残忍大唱赞歌的论著《群众与权力》中这样写道,“看起来最无辜的姿势也可以让人回忆起原始的捕捉和对猎物的无情吞噬。”如果你曾经于午餐时间在麦当劳里拥来挤去,那么你就应该明白作者的意思。心理学认为,我们在系统发育方面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愤怒本能,它会寻求发泄渠道,并且等待适合的机会予以表达。

对愤怒加以警觉

我们低估了让步、容纳、压制和升华的价值

动物学家认为,如果人类的侵略性与其他哺乳动物,尤其是我们的近亲黑猩猩,大致处于同一水平的话,那么人类社会将更加和平与无争。E.O.威尔逊对此并不赞同。他坚持认为,对土狼、狮子和叶猴的研究发现,这三种低劣的动物会进行致命的搏斗,并有杀害幼崽的行为,其同类相残的几率也远远高于人类社会。“我猜如果阿拉伯狒狒掌握了核武器,它们将在一个星期之内摧毁世界。”威尔逊在《论人性》(On Human Nature)中写道。但是尽管如此,大部分其他动物只有在环境拥挤或资源有限时才表现出侵略性,然而人类在最无害的情况下,依然表现出残忍和毁坏性。有易怒倾向的人会热切地等待(及创造)机会使愤怒爆发出来。

nlc202309041303

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对愤怒加以警觉的缘故。在一个注重自由的文化中,压抑被低估的力量,是一种警觉的能力。由于我们信奉人生而平等的原则,坚信所有自由的人类都可以让自己独特的旗子随风飞扬,所以在塑造优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低估了让步、容纳、压制和升华的价值。更多的压抑,而不是更少,会通向更大的幸福。虽然对于我们充斥着自由的耳朵来说,这种言论听起来有些反动,但是它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忍耐什么以及如何忍耐。抑制富有启发性。谨慎的自我审查比压迫更具有解放性,伦理则是基于限制的实践。在我们每次随心所欲地大发脾气之后,自由和自我实现并不是最终得到的结果。相反,智慧源于清楚地知道情感有多么的激烈、如何去尊重这种波动性,以及在绝对必要时,如何去展示愤怒。在关于正语(Right Speech)的教导中,佛教使用了三个条件来确定我们可以在任意情况下去进行夸夸其谈的智慧。在说话之前,我们首先要扪心自问它是不是真实的;其次,它是否是善意的;最后,在我们对着某人咆哮发泄之前,必须确定这种攻击是否有必要。虽然我们可能没法坚守这种严格的语言限制,但是它们对于头脑十分有利。

新书速递

《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

作者:[挪威]乔根·兰德斯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9月

定价:58.00元

乔根·兰德斯,《增长的极限》作者之一,本书聚合了全球顶尖的科学家、经济学家与未来学研究者,就经济、能源、自然资源、气候、食品、城市化、养老金等问题,对未来四十年进行了趋势预测。

《时光匆匆老去》

作者:[意]安东尼奥·塔布齐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定价:18.00元

作者是意大利著名作家、重要的佩索阿研究专家和翻译者,被认为是“卡尔维诺之后意大利最伟大的散文作家”。 本书截取了20世纪欧洲历史的几个关键瞬间,阐释时间流逝之残酷和人类存在之谜。

《南非的启示》

作者:秦晖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定价:78.00元

在对南非的关注中,秦晖注意到南非“部族冲突”的表象下有着社会地位的微妙差异。作者从中发现另一个中国,并由此反思了福利、暂住证、农民工工棚、非法强拆、新农村等诸多问题。

4.道德经的智慧读后感 篇四

在从小读了很多文学方面的作品之后,已经非常有必要把这些散乱的珍珠用一条线串起来,于是对文学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接触《道德经》也是这样的情况。读了史书,发现历史的发展,朝代的兴替,都无一例外地揭示了盛极而衰、否极泰来的动态变化规律,包括人事变迁,命运起伏,也莫不如此。冥冥之中似乎总感觉有双悲悯的眼睛注视着自己,那是一双是透过浩如烟海的典籍、穿过哲人先贤的们的背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什么事情,都不动声色,默默无闻地用目光来牵引着自己沿着一条看似无形却不会偏离正确方向的路向前走。细细品读了《道德经》才明白,这就是神秘不可捉摸的道。它无形、无相、无声,无法感知,无法触摸,它永恒地演绎着,不知疲倦地指导着天地万物,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明白了这些,感觉自己已经从自我的小我中走了出来,把自己置身于社会的大背景下,甚至置身于茫茫的宇宙空间,一下子明白了自己原来不过是尘世中的一粒微不足道的草芥,沧海中的一滴水珠,漫长人类历史的一个匆匆过客而已。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圆缺亏盈,节气的顺延,时序的变迁,自己也不过只是跟着茫茫然跟着旋转。那双眼睛也在警醒着我,万变不离其宗,“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遵循大道做事,躬身践行,就不会跑偏。

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越发惊叹于距今已经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对于世态人情的深刻洞察和思索积淀出的智慧,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等依然高屋建瓴地指导、印证我们的现实生活,同时也引领着我进行深入的思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代表的是实质与表象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会发现语言表达的局限性。正如佛家的“不可说”,禅宗里讲不执着于文字一样的道理,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中国的诗歌自古以来就看重“含蓄”二字,讲究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的婉约朦胧意境,恰似那海外有仙山,飘渺云雾间,亦真亦幻,淡淡如烟的只可自愉悦,不可与言说的美妙景象,又好比余音绕梁三日而袅袅不绝,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浅唱低吟,萦绕在心头的挥之不去拂还来的仙乐阵阵。古代诗歌字字珠玑、句句隽永,除对内容的凝练浓缩外,更多的是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去揣摩品味。有道是“诗在言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否老子的不可言说的“道”与“名”,成为历代文人作诗作文讲究含蓄的源头呢?

中国画讲究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这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的智慧,给予欣赏者以遐想和发挥的空间。我们观齐白石的虾,能感受到水的清澈;赏徐悲鸿的马,能体味到风的速度,画面的留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书法中也常常讲究留白,把一个个方块字合适地放在格子中,起转腾挪,纵横开阖;黑白相间,虚实共济;白黑之间,相辅相成,尽显汉字美的韵味。无论国画、书法、其实都是通过留白的方式,让欣赏者参与进来,进行互动,对于作品进行再创造,各自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与愉悦的心灵感受。把留白艺术再推而广之,我们的生活也需要留白。留白是一种处事的智慧,是一种悠然自得生活的方式。适度的留白,可以在生活的不同方面显现出运筹帷幄、游刃有余的能力,懂得留白,才会遇事处变不惊、淡定从容。

青年男女一次偶然的相遇,彼此见面的一刹那产生的好感,一定是源自对方身上有吸引自己的气质,这是用心捕捉到的,无需语言去做注,而只是用目光去关注。“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更是无言的表白,无尽的思恋,不思量,自难忘。夫妻之间长期以来形成的心灵契合无需过多的言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传达的是点点滴滴的关爱。书法家启功先生对夫人章宝琛坚守70年的爱情被传为佳话。启功夫人文化程度不高,但是非常贤良,陪伴着启功度过生命中最黑暗最艰难的日子,没有做到“有福同享”,始终是“有难同当”,妻子去世后27年启功没有再娶,恐怕他对妻子的怀念追忆之情也是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吧。知己之间那种高山流水的相知契合、心有灵犀,也一定是因了两颗心之间的会意而结下的,管鲍之交、子期伯牙,陆抗羊祜、李白杜甫的相交相知,都是超越了语言文字、贫富贵贱甚至政治立场的友情佳话。“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访友友不遇而别有所获的小惊喜,王徽之雪夜乘兴访戴安道,然而刚到门前却又抽身返回的其中意味,都值得品茶一样仔细玩味琢磨。

语言(口语和书面语)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一套意义的符号,它是有限的,无法将无限的事物和人的微妙心理完全表达出来,正因为如此,语言的有限也给了人们心领神会心照不宣的机会,给了人们“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美好心境,也给了人们的更为丰富浩瀚精神境界。

作者:欣然

5.道德与智慧作文 篇五

宋朝秦桧,为当朝状元,很有才华,也算是有智慧的了,但是道德败坏,迫害岳飞,一心卖国求荣,如此智慧,于国于家,有害无益。十年寒窗功名加身的陈世美,也是个又智慧的人。但是却因为荣华富贵而抛弃了妻子与亲身骨肉,这样的智慧又有何用?一个人缺乏智慧,最多是个庸人,不会危害社会。但如果缺少道德,他的智慧越高,对社会的反作用就越大,危害也就越大。

所以,失去道德的智慧是毫无意义的。道德,即对人负责且不伤害他人。道德决定智慧的好坏,道德败坏之人若拥有智慧,则会利用其损人利己;道德高尚之人若拥有智慧,则会运用其造福人民。在智慧的沙漠里,人的道德精神,同样可以绽放出文明之光。只有道德高尚并加上智慧的配合,才可称之为完美。孔子,便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并拥有过人的智慧,成为中国流传千古的“孔圣人”。道德与智慧的结合被人称诉已久,著作《论语》的思想道德广为流传。

6.道德与智慧作文 篇六

十三日,高温橙色警报;十四,高温橙色警报;十五日,高温红色警报,最高气温达41摄氏度。太阳烈烈地灸烤着地面,汗水淌着每个人的脸庞。天意弄人,早在七月中旬,我就已经定好世博三日游行程安排,正赶上这高温三日,无奈怨天尤人。

上车,下车,入园,出园,玩得恍恍惚惚,感受最多是觉得游世博需“德”、“智”、“体”全面发展。

“讲道德”

世博会,是世界人们的盛宴。今年,世界各国人都齐聚上海,再加上中国人多,所以游世博第一感觉就是人多,排队时间长。可口可乐馆我排了三个小时;石油馆我排了四个半小时;沙特馆,我排了六个小时,多想插队呀。

晚上的西班牙馆,相对白天而言,人已经少了许多。能容纳几千人的蛇形通道空了一大半,人们三三两两地分布在通道,此时此景便成了一个插队的好机会。护栏已经成了一道虚景,好多人从护栏翻过,省下不少时间。“不要插队!插队不好!”一个西班牙女管理员,操着半生不熟的中文喊着,听着多让人脸红啊。虽说光阴胜金,可是道德无价。

在中国,在自已人面前,你可以不文明。可是,现在我们站在世界的面前,我们代表的是中国,现在你无德,就是中国无德!你是中国的十三亿分之一,你不讲道德,人家会说中国人不讲道德。

游世博体验之一:讲道德。不插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

“比智慧”

世博游,无攻略不行,在世博园内,一条好的线路,就成了智慧的象征。

从浦西到浦东,上百个场馆,如何计划,挑选;如何排队,预约,便是其智慧所在,如果事先毫无规划,在园内杂乱无章地跑,那就成了没头的苍蝇。

不知是不是因为路线的缘故,不论是国家电网馆,克罗地亚馆,波兰馆,还是西班牙馆,比利时馆,塞尔维亚馆,原本都冷冷清清,我一到,后面的人就蜂拥而至。所以,这些馆,我玩得特别轻松。

游世博体验之二:说智慧。先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利用时间差。

“拼体力”

这点大概就不用怎么解释了。体力,在世博园里很重要,没有体力,怎样在四十摄氏度的高温下持续奔跑?又怎样在入园时百米冲刺取得领先?你走不了绿色通道,若只能以散步的速度慢慢挪向蛇形通道,还不如回家睡觉呢。

三天下来,我大概把平时要流三个月的汗都流了,至少跑了八千米吧。喝下的水不计其数,要在平时,肯定已经胀得爬不起来了。世博游,体力是关健。

7.道德智慧教育研究综述 篇七

近年来,国内教育理论界在广泛探讨德育脱离实际、实效低迷的问题时,普遍认为本来源于生活、为解决生活问题和应答人生困惑而产生的道德理论,在实践中却与生活发生了疏离,成为道德教条,使受教育者感到窒息,无法真正提升其道德水平,过上美好的生活。针对这一点,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德育创新的理论,这些理论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倡导德育要回归生活。德育面对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应该鼓励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过“善的生活”即美好生活是需要智慧的,这也是自古以来道德教育所追寻的足迹。几年来理论界已经开始了对回归道德智慧的思考,对道德智慧教育的研究已经有了深入的进展。

一、对道德、智慧、道德智慧的解读

道德智慧涉及两个核心的范畴——道德和智慧,这里首先要对道德和智慧本身进行解读。道德和人的存在密不可分。人的自然性存在是感性的客观存在,是道德生活的基础,也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道德起源于社会,道德是人的社会性存在的前提,是社会他律与个人内在自律的统一。有论者认为道德关涉到各种利益关系的冲突和调节,其中处理和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种利益关系是道德教育最核心的主题。道德教育要超越现实生活、超越人的自然性存在,追求人的社会性存在的道德理想。

对智慧的认识,目前有以下几种看法:其一,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是一种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判断事物并在实践中遵循事物规律,实现行为目的的能力。其二,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出来的,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其三,智慧是知、情、意的统一。是对人的最高规定。此外,智慧一般都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静态的认知结构,指才智能力;二是动态的思维活动过程,指智谋创造。智慧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共同本质的透视,对天、地、人普遍规律的提炼。它提供给人的是一种观察事物动态,认识事物本质,判断事物变化方向,预见事物发展趋势的思考方法。

在什么是道德智慧这个问题上,具体有下面几种看法:

(1)道德智慧是人类智慧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仅与人的一般智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和认知上的共性,而且具有不同于一般智慧的特质。从一般意义上讲,道德智慧的特质就在于它的道德性,这就是说,道德智慧实际上是人在长期的道德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分辨善恶的“是非之心”,是人作为道德主体所具有的判断善恶是非的智力。道德智慧区别于人的一般智慧(即非价值智慧和非道德智慧)的另一个重要特质是一种在“事实”与“价值”、必然和应然、“是”和“应当是”、现实和理想、外在尺度和内在尺度、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结合统一的视角上,把握现实世界的能力。

(2)道德智慧是与智慧、情感同等重要的生命科学参照元素,是从道德领域的角度对传统智力概念的革命性建构,是对生命内在质量的尝试性把握和描述。道德接受主体在各种复杂情感、复合经验的作用下对道德戒律(概念、规范)进行判断、择取、整合、内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即为道德智慧。目

(3)道德智慧是一种知人、知己、知物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人能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人觉察到宇宙万事万物之根源同体的心灵觉悟状态。它发端于人对宇宙、生命、生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切关怀和理解,建立于广泛的人类知识和智慧大厦基础之上,是已被内在化并表现在行为中的、对个人的身心起调控和导向作用的践履性品质系统,是从反躬自身到求良知并进而致力于知行合一的过程。

(4)道德智慧就是人们运用道德知识、道德经验和能力对自己和他人、社会、自然关系所作出的积极的道德审视、道德觉解和道德洞见。凭借它,人们能够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面向历史和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关系的明智果敢的判断和选择。

(5)道德智慧是智慧的特殊形式,也是特殊的价值智慧。它是道德主体在体悟道德知识和复合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情境、场合和对象,灵活发现和选择正确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的能力,蕴涵着对人和社会的关怀品质。具体体现为对道德知识的运用不呆板、不教条,在可能性中通过理性自觉的方式进行灵活机智的判断、选择和行动。

二、道德智慧的构成、形态及特征道德智慧的构成包括:

(1)道德感知能力。道德感知是指道德主体与认识对象发生一定的关系后形成的最初的感知觉,也包括关于认识对象道德特征的某种印象。

(2)道德评价能力,道德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对自己、他人或社会群体的品质、行为和可感知的意向所表示出的善恶、好坏的价值判断和褒贬态度。

(3)道德选择能力,道德选择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所作出的自觉自愿的抉择。

(4)道德想象能力,道德想象是指由我们人类头脑的所有情感与智力综合形成的对于是非对错的反应能力。

道德智慧包括四重形态:

(1)宇宙道德智慧,是一种人认识和理解宇宙自然的本性,恰当地处理人与宇宙、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和能力,是一种知物的意识和能力。

(2)生活道德智慧,指伦理关系中的智慧,是一种知人的意识和能力,要求人恰当地认识和处理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他族、人与文化、人与政治和人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保证人与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

(3)生命道德智慧,即个体生活世界中的道德智慧,指人认识和领悟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意义的意识和能力,是一种知己的意识和能力。

(4)人生道德智慧,指涉的是人向道德本性、智慧本性和审美本性回归而引发的人生智慧,关涉到个体如何安身立命之根本。其中人生道德智慧是宇宙道德智慧、生活道德智慧和生命道德智慧的综合统一,是超越世俗世界和见闻之知的大智慧。

道德智慧具有五个特征:

(1)终极性特征——道德智慧具有终极意义和本原意义,可以引导人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学会洞察人生、关怀人生,涵养时代悲情,承担着“终极关怀”的重任。

(2)体验性特征——道德智慧是一种生活体验性智慧,它指向生活本身,是在生活体验、经验和经历基础上升华出来的、一种在自然之境中对生活世界的整体性进行建构的能力,而不是对生活的支离破碎的解读。

(3)整体性特征——道德智慧是道德理性与道德非理性高度融合、交融、共生的结果,是凭借人的各种精神力量对宇宙万物进行整体性观照的睿智体现。

(4)践履性特征——道德智慧是真

正的实践智慧,扎根于生活世界,是对生活真谛的亲历,它以改造生活世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为根本目的。

(5)反思性特征——道德智慧是一种内省性思维或品质,它是指向个体内心道德世界、对自我道德性的觉解,个体对自己的道德言行能否进行反思、监控、调节和矫正,是有无道德智慧的重要标志。

三、道德智慧对于道德教育的意义

道德智慧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生命成长呼唤道德智慧,道德与人的生命是不可分割的。道德教育必须肩负起唤醒生命、提升道德自觉、寻回道德品格、探寻道德智慧、促进生命创造性生成发展的使命。首先,道德教育要关注作为生命存在的现实的人,关注人的自然生命,将人作为道德的存在,唤醒生命的道德意识。其次,道德教育还要超越现实生活、超越人的自然性存在,不断地帮助人形成或打破道德习惯,生成和改造道德经验,不断地融合已有的道德视界,完善人的道德规范,追求道德理想。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道德批判、道德创造、道德超越的成长过程。

道德智慧对于道德教育本身具有以下价值:

(1)道德智慧为道德教育和道德活动提供了思想的桥梁。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作为“对生活本身规则的总结”虽然包含着智慧因素,但本身并不是道德智慧,而只是道德知识。面对特定的道德教育和道德活动的目标与任务,教育主体需要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但支配主体作出抉择和行动的则是道德的思想,包括对自身已掌握的道德知识的解读和阐发,对教育对象和活动情境的事实进行辨析及对于教育方法的选择、把握和运用等。缺乏这样的思想基础,单纯知识形式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只能是道德的教条,难以转化为道德的价值事实。

(2)道德智慧是道德教育和道德活动的一个方面的内容。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德(得)道”,化社会要求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素质——德性。而人的德性历来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不仅包含着对道德知识的了解,还包含着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体验、积累和固化以及自觉的行动。后三个方面的德性因素的形成,都离不开道德智慧。

(3)道德智慧还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专门从事道德建设工作的人才的综合素质。在任何一个社会,道德建设都需要一批专门的人才来组织、指挥和实施。从事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人,不应当是只会记忆和传播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的“颂经者”,而应当是善于将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智慧,用道德思想塑造人们心灵的智者和艺术家。

四、道德智慧教育的理论模式

第一,道德智慧教育的理论主题—一培养道德智慧型人格。道德智慧要求从人的潜能出发,尊重人的生命内在需求,重视人的道德理性与道德非理性,将道德认知和道德信念、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统一起来;重视在人的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德育,从人的道德经验、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出发,进而形成人的道德反省和道德判断能力,发掘人的道德直觉、道德信念和道德觉解能力。道德教育以道德智慧为主题,意味着道德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特征,开发人的道德智慧潜能,帮助人确立各种道德关系,教导人遵照道德原则进行生存活动。

第二,道德智慧教育的价值追求。追求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和个体身心关系的和谐;追求共生,即追求人与人之间内在的、适切的、和谐的、圆融的、相互创生和相互提升的关系;追求圆融,圆融是道德智慧的重要特征,它有平等、随缘、周全、融合和整体的内涵,道德智慧教育追求圆融,就是追求完满人格的教育。

第三,道德智慧的生成路径:

(1)反观内省是道德智慧生成的基础。反观内省法,就是要求教育者要引导学生体认自己的本性或良知,以确证自己的内在道德本体。这个德性确证的过程是学生认识自我的过程,也是学生主体性确立的过程。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是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授和引导,启发学生获得自我发现、自我认识的意识和能力。

(2)体验生活是道德智慧生成的沃土。道德体验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晶,如果知识传授得不到个体经验的认同,那么知识的种子就不能在个体的心灵中生根、开花、结果。为此,学校德育要关注通过学生的道德体验进行教学。一是回归生活,二是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三是通过创设情景将道德教育内容具象化。

(3)道德实践是道德智慧生成的关键。实践在人的道德发展中的意义在于:首先从道德本质来看,道德是一种实践哲学,体现为一种实践之知;其次从个体的道德成长来看,实践活动是促进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有鉴于此,学校德育应当组织丰富多样的满足学生需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生活,利用社会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他们的道德智慧的生成和发展。

第四,培养道德智慧:

(1)活化德育内容。今天的德育内容被理性话语充斥,遮蔽了德育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资源——诗意。要通过寓情于理、“咏物言志”、“索物以托情”等方式,使教育内容更有感染力,让学生在情理兼容的情境下,产生学习道德规范的浓厚兴趣,激发想象力,增强理解力,深刻领悟道德哲理,形成伦理性的道德观点和自己的道德智慧。

(2)扎根现实生活。生活是学生道德智慧发展的肥沃土壤,那里存在着无数无声的智慧性道德资源,等待着教育者在生活中通过各种载体将它们呈现出来,让学生们去体悟和认同。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当今多元化生活世界里丰富的德育资源,把学生生活中和现实社会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选择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评价,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另一方面,还可以结合实际,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对学生作出的选择进行分析评价,以使他们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正确判断和选择。

(3)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生活中要面对的场合、人物和事物纷繁复杂,要培养学生在复杂中识别是非的能力,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有丰富的爱与智慧。师生应互联互动,在相互交往中共同反思彼此对世界的理解。教师要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正是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携手获得对道德智慧的理解和把握。

(4)坚持培养的长期性。道德智慧关乎人的认知、选择能力,需要情感和理智的平衡,因此,它的形成无疑需要以上多方面的合力,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不经受时间的考验。想要个体具备相对稳定的道德智慧,就需要给予时间去博览、积淀,需要实践、沉思,需要长期努力,需要有耐心和恒心。

8.人生智慧修养道德(精选) 篇八

各位同仁:

我演讲的题目是"人生智慧修养道德"。在这里,我想把我参加工作以来的所学所思,以简略的形式谈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人生百十年,于历史长河,宇宙发展来说,只是短暂一瞬;但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诚哉斯言!

个人修养的高下决定着生存发展空间的大小。修养,言谈举止积累起来的内外在形象之谓也。

人生需要智慧,尤其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去适应各种关系,与各种人沟通,从而化解各种矛盾,为自我或集体争取更大的利益。

职业道德是指在工作中要讲良心,要对得起薪资,这是起码要求。当然了,人们也可以为职业道德附加更多美丽的光环,比如说具有宗教色彩的光环。

修养、智慧、道德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外化即气质,气质是受遗传基因、性格、所受教育程度、周遭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的、并不断调整变化着的动态心理过程。

图书馆工作人员有着特殊的气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书卷气,此说法无所谓褒贬,如何理解因人而异。我想,图书馆员们的书卷气是一股正气---人类思想精华凝聚起来的浩然正气。我们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同仁们正是凭着这股气,年年岁岁坚守着、坚守着……。是的,我们物质上很清贫,但精神上却很富有,政治法律,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内含厘定,人物情感,事件过程。都让我们尽收眼底,我们象一个知者站在知识之巅感知历史演进,我们象一个拾贝人在信息海洋边倘佯。我们劳作、愉快、幸福,我们学习、感知、思想,我们日新日高,迎接东方火红的太阳!

9.智慧填补不了道德空白美文 篇九

道德的缺失是无法弥补的

某个电视访谈节目的嘉宾是一位当今颇为知名的青年企业家。在节目渐近尾声时,按惯例,主持人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你认为你事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沉思了片刻之后,这位青年企业家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平静地叙述了一个故事:

前,有一个小伙子刚毕业就去了法国,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活。他发现当地公共交通系统的售票服务是自助式的`,也就是说你想到哪个地方,根据目的地自行购买相应价格的车票即可,车站几乎都是开放式的,不设检票口,也没有检票员,甚至连随机性的抽查都非常少。

凭着自己的聪明劲儿,他精确地估算了这样一个概率:逃票被查到的概率大约仅为万分之三。他为自己的这个发现沾沾自喜。从此之后,他便经常逃票上车。

四年过去了,名牌大学的金字招牌和优秀的学业成绩让他充满自信,他开始频频进入巴黎一些跨国公司的大门,踌躇满志地推销自己。

但这些公司对他都先是热情有加,数日之后,却又都婉言相拒。一次次失败使他愤怒了,他认为一定是这些公司有种族歧视倾向,排斥中国人。最后一次,他冲进了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的办公室,要求对方对不录用他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

结局却是他始料不及的,双方的对话很值得玩味。

公司:“先生,我们并不是歧视你,相反,我们很重视你。因为我们公司一直在开发中国市场,我们需要一些优秀的本土人才来协助我们完成这项工作,所以你刚来求职的时候我们对你的教育背景和学术水平很感兴趣。老实说,就工作能力而言,你就是我们要找的人。之所以没有录用你,是因为我们查了你的信用记录,发现你有三次乘公交车逃票被处罚的记录。”

青年:“我不否认这个。但为了这点小事,你们就放弃一个多次在学报上发表过论文的人才?”

公司:“小事?我们并不认为这是小事。我们注意到,你第一次逃票是在你来我们国家后的第一个星期,检查人员相信了你的解释,因为你说自己还不熟悉自助售票系统,检查人员只是给你补了票。但在这之后,你又有两次逃票。”

青年:“那时刚好我口袋中没有零钱。”

公司:“不,不,先生。我不同意你这种解释,你在怀疑我的智商。我相信在被查获前,你可能有数百次逃票的经历。”

青年:“那也罪不至死吧?干吗那么认真?以后我改还不行吗?”

公司:“不,不,先生,此事证明了两点:第一,你不尊重规则。不仅如此,你还善于发现规则中的漏洞并加以恶意利用。第二,你不值得信任。而我们公司的许多工作是必须依靠信任才能完成的,因为如果你负责某个地区的市场开发,公司将赋予你许多职权,为了节约成本,我们没有办法设置复杂的监督机构,正如我们的公共交通系统一样,所以我们没有办法雇用你。”

直到此时,他才如梦方醒,懊悔难当。

10.优秀的道德经读后感 篇十

道德经读后感1

感恩无处不在:子女对父母的孝,学生对老师的敬,朋友之间的义,以及人民对祖国的热爱,社会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等。感恩同其他道德一道,编织着坚实有序的人际关系大网,维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同时,感恩也在许多人那里缺失。幸而社会的正义力量称颂和推崇感恩精神。其中一例就是尊敬长辈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社会约束力的礼法。《道德经》三十八章云“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但礼的这种约束力亦有很大的局限性:导致违心的趋礼。这不难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只在逢年过节时象征性地给老人送点礼品,甚至为图省钱而送劣质产品。这些是绝对背离感恩本义的。感恩分为感念恩德和感谢恩德即知与行两部分。有知无行,有行无知,无知无行皆不为感恩。同在三十八章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为真正有道德的人从不刻意表现自己的道德;自然流露而无以为的道德方为真道德。在五一劳动节或五四青年节,敬老院的老人一日之内竟可被请去洗了五次澡或理了四次发。这等荒唐事是由一群学生头戴小红帽,肩扛青年志愿者大旗,轰轰烈烈完成的。周阳由于一句“要让爸妈生活得更好”的真心话而忘记按惯例“先感谢国家”

便受到于某的批评,并称要加强运动员德育。道德在没有大的利益冲突时绝不会为“爱国”和“爱家”排上先后。周阳在夺冠并收到奖金之前,月工资只有五百元,此时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辛苦养育自己而生活拮据的父母,“感谢国家”若有真情也在其次。绝不能让所谓的德育流落于类似“感谢领导”的套话的庸俗。道德要求真性情;用假的道德来伪装自己,是天下最无耻的虚伪。《道德经》第一章有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为用言语表达的大道和真理都不是不易之论。老子并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是想告诫读者,大道重在心悟,自发而成;一切对大道的阐释只是一种参考和启发,绝不可拘泥于之;一切从表象入手的论说,只是为了引人步入深境,而不可仅停留于此。苏轼的《日喻》说得形象:一位盲人问日,或曰状如铜盘,或曰光如烛。这盲人日后听到钟声,摸到笛子,都以为是太阳。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道可致而不可求”,道可循序渐进自然获得而不可不学而强求。在两个比喻中,第一个已十分形象,并强调了“状”如铜盘。而盲人却将其意外延而致谬误。这是由于求道者不知思考所致。法西斯国家愚民政策的道德依据是爱国,国民为此竟放弃了更高的道德准则。他们若有独立思考的人格绝不至于落入深渊。而第二个比喻看似形象,其实忽略了授道的对象连烛光也不曾见过。这是授道者不明事理了。有的父母自己践行着不孝,却怒声教育叛逆的孩子要尊敬长辈。孩子那里根本没有对孝敬长辈这一概念的具体印象,怎么主动做到孝敬长辈?

感恩和道德,如同人的肢体与整个身躯。真正的道德包含感恩,但感恩若失去道德根基则即刻失去生命。若想拥有感恩,其一要有独立人格以承载感恩;其二要善于反省以内化感恩。

老子讲“自然无为”,这“无为”我想可分为“无为(音韦)”和“无为(音未)”。当你全然不觉感恩甚至道德的存在时,你一定无为;而这样也就无为了。

道德经读后感2

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

《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醒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还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肯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出色。但我们达到目标时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要有谦虚之心。

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所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

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许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道德经读后感3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一种生活的哲学。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是在现实中会发现身边的人如何如何不如自己,真的好似无任何优点,无法包容一个自己有所厌恶或是不屑的人。又如何三人行就有自己的老师呢?老子的这句话却给了我启示。虽然取自的这一章主要是表达事物辩证统一的论点,却能成为生活的一种哲学。人们知道美的事物之美,是大家清楚什么是不美的事物,是不好的事物;知道真善之为真善,是知道那些不真善的事情。

当我遇见一个满是缺点的人时,就把他当作老师,当作一个反面教材,让自己知道自己不能这么就行。我想这种哲学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道与名是永恒的,不可用言语来表达出来的,但它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我们平常如果为了做好事而去做某一件好事,为了得到好评而去做某一件好事,那不是善言善行,真正的一个好人,行不言之教,对每一个人都会是同一心境,如春风淋浴,会善待周围所有,你说不出他哪里好,但他总是那么亲切的对你好,大家都说她好,这才是真正的善人,好人。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读后感4

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爱无偏私,亦有不济;名虽美甚,伪亦必生。仁德之厚,行义之正,礼敬之清,皆载之以道。弃其本而适其末,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岂足处也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胜刚强也。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为无为,事无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未若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用志于内,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是故,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正亦为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守强不强,守弱则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禅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代天施杀者,希有不伤手矣。夫燕雀有匹,鸠鸽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则忧。续凫之足,何异于截鹤之胫畏誉而进,何异畏邢 是非同门,美恶同根,不可得而偏举也。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则更无生之地焉。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不足贵,贵在其母。四时成运,功成则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难。物壮则老,兵强则亡,道非常道,玄之又玄。形质承违,同乎于玄极。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昼。孰为此者天地。天地亦不能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其名曰大。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相;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道者,万物之奥。处卑不动,守静不衰,无形无影,无逆无违;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以道莅天下,物守自然,则神无所加。神无所加,则不知神之为神。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老子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子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

“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 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_欲如玉,_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子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子对无为的崇拜。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

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 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读后感5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11.智慧的美丽读后感 篇十一

文中的主人公以自己的智慧缔造出了美丽,这美丽还出自于对家人的爱。在生活中,我们与亲人之间同样拥有这种美丽。

对亲人的爱是一种牵挂,它会让你耐心地守在电话旁,等待远方的亲人送来一份温馨的祝福;对亲人的爱是一种无私,它可以让妈妈在天刚亮时,牺牲睡眠时间,忙碌着为我准备丰富的早点,在下雨时不顾自己,为我撑伞;对亲人的爱是一种鼓励,在失落时给予希望的目光,在失败时给予善良的安慰。

同样,我们还要学会去爱别人。有些时候,一个关切的眼神就会使别人心中倍感温暖;一句贴心的话语,就会激励别人勇敢地闯过难关有时,你只给别人一缕阳光,却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温暖!

12.《平衡的智慧》读后感 篇十二

——《平衡的智慧》读后感

石灿峰

某天经过公司附近的江北嘴中央公园,看到一人在林中练习杂耍,虽然雨一直下,练习者全神贯注于这套戏法似乎没有察觉,双手之间的三个道具腾挪跃动,娴熟连贯,其间竟然没有发生一次道具坠地的破绽,甚是潇洒好看,平衡之美令人赞叹。

《平衡的智慧》是一本老外写的书,该书原名为《The JugglingAct》,直译也许可以译成《帽子戏法:多头并进》,而《平衡的智慧》是一个很漂亮的中文意译——如何像完成帽子戏法一样在人生的舞台上多头并进,这需要平衡的智慧,而这正是本书所表达的主要观点,围绕这一观点作者真诚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众所周知:一个人两只手,要完成整套帽子戏法,却至少要操控三个以上的道具(可以是帽子也可以是别的东西),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再正常不过了。在《平衡的智慧》这本书中,作者帕特介绍自己需要同时玩转的三个“帽子”分别是信仰、家庭和工作,三个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支撑点,每一个点都不容有失。他忧心地写道:“现代社会日益忙碌,似乎人人都处于狼奔豕突的激烈竞争之中,网络狂潮席卷世界、事业和家庭难以兼顾、工作狂越来越多…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人们迫切需要寻求切实可行的措施。”书中的描述,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关于这一点的认知和感受,我们中国读者也许比作者本人体悟更深。

“ 撒旦根本用不着蒙骗我们,只要让我们忙得四脚朝天就行了”,书中引用的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帕特在生活中看到了大量因工作紧张忙碌而导致生活一团糟的情况,对于过度忙碌之苦感同身受;而这句话和书中的另外一句经验之谈看起来却是冲突的,那句话是“避免工作失败的最好办法就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见其对于不努力不会成功一样体会深切。所以,帕特认为既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避免工作失败,又要防止忙得四脚朝天影响家庭生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高速发展,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属于家庭团聚的时间越来越少,人们以牺牲天伦之乐的情感代价支撑着发展中的大国和自己的小家,面对失衡难以兼顾,似乎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帕特对此颇有心得,在书中他提供了一个叫做“严格自律”的思路供参考,具体操作细节是:“做一个表格,估算每周花在主要事项上的时间,然后在正常生活期间选定一个时间段,例如两周做一次详细的时间调研,认真记录每件事情花的时间,收集原始数据后认真分析归类,问自己在哪些事情上花费了过多时间,和家人相处用了多少时间,有效率的工作占用多少时间,无效率的时间是哪些时间段等等,然后据此做出调整。”

帕特自一名普通的助理工程师起步,通过努力和机缘取得了非凡的职业成就,家庭和睦,健康快乐,能获得这些成功与其善于平衡各种人生要素的能力息息相关。见贤思齐,反求诸己,本人和作者一样,也是从一名普通助理工程师起步,虽未能有那样的成就,但许多感悟也是共鸣的。自学校毕业后,每天的工作节奏都非常忙碌,加班是常态,周末和工作日经常区别不大,“避免工作失败的最好办法就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作经验和能力得到了逐步提升,工作业绩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因为紧张的工作,不可避免要长期忽视家人、忽视健康,职业病司空见惯,有一位年纪轻轻的同事更是过早离世……有时会感叹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城市,每一个个体就像一只只蚂蚁,人们只关注他们嘴里有没有叼着食物返巢,却往往忽略了高昂的代价。国情不同,文化不同,帕特对这一点的感受未必有我们深,但他的平衡的智慧却是值得借鉴的:工作努力但尽量不要拼命,把总的时间在细节上安排的更有技巧和更有价值。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帕特在每7年才能休一次的年假里写成了本书,见缝插针,用心良苦,他无疑是一个有高度哲学智慧和丰富人生经验的智者。我注意到帕特的思维方式确实和我们不同。首先,从书中看无论是架构还是内容,帕特手中的三顶帽子(信仰、家庭和工作)都是有排序的,其顺序依次为:信仰、家庭和工作,他的顺序跟我们的好像不同。很多人买这本书,可能都是冲着帕特是英特尔公司首席技术官这一成功的工作履历去的,想就此取经,但帕特却将工作摆在了最后,值得深思。既然不把工作摆第一位,那应该家庭是最重要的,但帕特也没有将家庭摆在第一位,被摆在第一位的是信仰。对于帕特的选择,相信我们有人能理解有人不能理解,确实宗教是一个难以被讨论共识的话题,但人们普遍认为世人应该有信仰(精神准则和人生方向)。要知道我们的国家也曾经是非常有信仰的国度,但当前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怪相诸如地沟油事件、贪腐频出、人情冷漠等等,齐刷刷的反映着这个时代的整体信仰缺失和个体的无所适从。

读罢全书,我对帕特的理解是:一个人,首先要有信仰,从内心出发,热爱家庭,常和家人相处,努力工作,谦虚好学,乐于助人,珍爱时间和精力,关注日常事物细节,正视人生舞台上各顶“帽子”之间的微妙关系,找到最佳契合点综合平衡。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人生如戏,道行不易。

共勉!

13.道德与智慧作文 篇十三

智慧伴随着道德,就像父母伴随着他们的孩子一样,他们经历了历史的起起落落,留下了美丽的故事,并记录了一次又一次跌倒的教训。有道德,就留下生活的智慧。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四处游说,希望各国君主实行“仁政”,善待百姓。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这样,世界将会和平相处,和谐相处。“君主,君主,大臣,父亲,儿子,儿子,儿子”,君主应该像君主,大臣应该像大臣,父亲应该像父亲,儿子应该像儿子。孔子有一颗拯救世界和帮助他人的心。因此,他被誉为“孔子圣人”。然而,他以“仁”为核心的智慧却流传千古,甚至影响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有道德,传播道德,让孔子的智慧芬芳世界的眼睛和耳朵。

拥有道德,在生活中收获一点智慧,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道德,一个随意的微笑能给一个人的心情带来快乐。在广场散步时不小心撞到了人,我真诚地道歉。在路上捡起一个废物瓶子,然后把它扔进垃圾桶……所有这些行为都是生活中不经意的事情,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道德的缩影和智慧的结晶。每件小事都从我开始。从很小的时候,我就保持了自己的尊严。在很大程度上,我维护了我国家的尊严。

相反,社会上的流氓被我们称为垃圾工。他们总是蛮横无理。他们都自视甚高。他们都是世界上最好的。这种思想及其指导下的言行都是不道德和无知的。一旦暴露在法律面前,他们就会失去虚幻的光彩。

上一篇:关于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实施方案下一篇:个人安全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