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调研报告

2024-12-27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调研报告(17篇)

1.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调研报告 篇一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实习报告

实习单位:黔南州人民检察院

学号:姓名:系别:数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年级:2012 级

指导老师:郭德龙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实习是本专业学生的一门主要实践性课程。是学生将理论 知识同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为了将自己所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知识运用在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实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并且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次实习是我们毕业前的一次综合性实习。本次实习为了拓展我们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我们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我们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真正正走入社会,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通过实习,了解更多的社会知识、丰富自己的阅历,拓宽知识面。接触更多的人,在实践中锻炼胆量,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培养更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因此,在学校的安排下我到黔南州人民检察院实习。

二、实习单位简介

我国《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都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这种自上而下的排列反映了检察机关上下级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及其集中统一的特点,这与人民法院上下级之间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有显著不同。为了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检察机关必须一体化,必须具有很强的集中统一性。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国家检察权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它对于危害国家安全案、危害公共安全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案 和其他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检察权;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或者免于起诉;对于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和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各级人民检察院都是与各级人民法院相对应而设置的,以便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办案。同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国家审判权一样,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而对于任何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这次到黔南州人民检察院实习是在学校的介绍和安排下去的,因为自己打算考研所以就想留在都匀方便自己学习,起初因为专业不对口,指导老师安排的很多事情都是一头雾水,但自己还是克服了各方面的问题渐渐适应了下来,而且也在实习单位学到了很多学校不能学到的知识。

三、实习时间

2015年7月14日——2015年10月10日

四、实习内容

这三个月在黔南州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处实习期间,主要负责办公室方面的一些工作。具体有整理案卷材料,负责卷宗材料的录入及归档工作;撰写办公室学习笔记记录,抄写党风廉政等相关的笔记。除此以外,我还跟随检察员一起出差,听他们汇报案子并且讨论案子的办理。

实习的第一周到控告申诉处后,指导老师简单的介绍了控 告申诉处工作的情况,给了我一些有关控告申诉处的书籍和资料学习,经过认真的学习我对控告申诉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了自己的工作范围。指导老师第一天安排我看看检察志,让我先熟悉一下新环境,第二天便安排我撰写办公室学习笔记记录,因为初来乍到对写那些什么笔记记录、报告之类的完全找不着北。自己再去找之前写的来对比然后跟着试写,慢慢的才会写了但由于不熟悉还是会犯错误。那段时间正是检察院工作繁忙的时候,但只有两位处长在,所以他们每天都会给我安排一点任务让我去完成并且熟悉。渐渐地我也熟悉起来,平时忙的时候也能力所能及地帮忙做一些事情。

控告申诉处的工作流程大体是这样的,接访、登记、审查(不属于本院管辖,移送有关机关。属于,移送有关部门或者其他检察院)、备案。

所谓的归档工作即将由检察员一年一度承办案件中已经侦查审理结束的案件的卷宗材料进行有序的编排,然后将材料全部送到检察院内勤处存档。一个完整的归档工作流程包括:首先将案件中各类相关的法律文书(通常包括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决定书、公安机关呈请对犯罪嫌疑进行拘传、刑事拘留、或是延长居留期限、逮捕的意见书;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决定书、补充侦查意见书以及公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起诉意见处等)、涉案书面材料(包括公安机关查封扣押涉案赃物的统计材料,证人证言、各类鉴定文书、律师的辩护意见书等)按照公检法 机关的办案流程依次排序,并且编写页码及案卷材料目录;其次将每个案件的书面材料依次排序编码后,还需要将其进行装订,贴封条及盖承办人员的印章;最后按照该流程将所有案卷材料整理完毕后,还需要在检察院的内部网上进行电子录入归档,通常的工作内容就是将所有整理完毕的案件的编号、案由、处理结果、法院的判决文书内容进行填写;至此,一个完整的归档流程才算是完毕。我在黔南州人民检察院实习期间,正值检察院统一进行归档工作时期,因此参加了归档工作。这些刑事案件或者民事案件主要的案由有这么几类:贩卖毒品;非法制造发票;职务侵占;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诈骗等。

通过参与检察院的归档工作,我熟悉了在司法实践中,公、检、法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具体流程,也了解了许多法律文书的格式、内容,如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给检察院的起诉意见书、检察机关对案件审查后的审查报告以及做出的对犯罪嫌疑人起诉或不起诉的意见书、法院开庭审理后对犯罪嫌疑人做出的刑事判决书等。另外,在装订卷宗进行归档的过程中,通过阅读案件材料,可以了解到实践中司法机关立案、定罪量刑的标准,了解到司法机关具体是如何适用法律的规定来实现自身的职能,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保护人民的合法利益;使自己增添了平时在课堂及书本中没有学到的法学理论知识。在控告申诉处的实习过程中我主要从事一些辅助性质的工作。在这次实习期间,我得到机会认真学习了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使自己的 法律知识得到更加完备深化。

实习的时间瞬间就快两个月了,随着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的到来,检察院也开始忙碌起来了,各级地方检察院需做好地方维稳工作。两个星期的时间也是各种文件接踵而至,只不过我都帮上忙,再加上另外两位休假的人员回来上班了,所以我也只是打打杂。但是接下来就是上级领导的各种文件需要学习并做好笔记记录,最多的就是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一系列讲话精神,都是要求处室每个人认真学习并作笔记的,这一重任自然就落到我的头上了,接下来一周的时间我都是在不停地抄录,二三十个文件要抄四本也得要些时日。虽然抄得很累,但我通过抄写“三严三实”的一系列内容让我对“三严三实”的涵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总书记结合当前的情势对“三严三实”作了详细的释义,对政府工作人员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和期许。也让更多的人对“三严三实”能够一目了然的理解。

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差距。我所学专业并不是法律专业,在这之前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虽然懂得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但是比起现在所要面临的问题我知道的知识也太过于肤浅,根本不能深层次的去理解,通过实习接触一些案件,亲身体会法律知识的运用,使我受益良多。由于控告申诉处的复杂性,而且许多案子都是几十年的老案子了,再加上我们国家之前体制的不完善,使得在处理相关案件的时候产生 了很多的问题。比如一些老年人对法律知识的不了解使得他们来上访的的时候很费劲。其次是因为案件年代久远以前的有些罪行已经取消,今天翻不了案但没能妥善处置。最后是之前办的案件由于体制的不完善存在很多弊端但今天没法处理。

实习期间,我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严格的要求自己,努力学习,虚心的向领导和同事们学习、求教,并且利用空余时间翻阅一些检察志知识和了解一些办理案件的相关知识,掌握一些工作技能,为自己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在这次的实践中,虽然我不能接触案子但指导老师还是让我在一旁听听下级检察院来汇报的各类案子,他们讨论的时候我就坐在一旁听,有各种类型的案子:有交通肇事的,非法拘禁的,有故意伤害的等等,而且我发现大部分的案子都是青年犯罪的。这些的种种,都在说明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国家普法的力度不够,国民的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还很薄弱,还需要大力加强普法宣传力度,要真正切实的将普法工作落入实处,而不能只是一个口号,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现在我们有多少美好的梦想,都只能等我们真正走上社会的时候才能将他们一一实现,现在的我们需要的是好好的努力学习,为我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次的实习是我大学生活中一段难忘且意义重大的经历,它永远都值得我珍惜和怀念,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同事,特别是我的指导老师,她不仅耐心的教我各种工作上的事情,而且还常常和我聊天,帮我解决一些工作上的难题,教会我怎样更好的与人相处,怎样更好的为人处世,所以真的很感谢他们,而我也会继续的 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在实习过程中,也发现法律的普及非常重要。我国政府为推进法治建设而进行的多年的普法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大成就。人们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普法的深度与广度上还有一些不足。比如有些时候,人们对有些法律条文是知道的,但却不知道如何适用它,以至于触犯法律;有时候人们对两个以上不同法律对同一问题的规定不明白,不知道该适用哪一部法律。因此,只有深入实际,真真正正的让人们了解法律、法规的含义,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确立人们对法律的信仰,确立法律神圣地位。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健全的制度,更加有助于人们对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当然,在下一步工作中,如何宣传和落实修改后的法律、法规,让民众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走出“信访不信法”的怪圈,成为立法和执法部门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比如首次大修后的《预算法》,新法在强化法定支出约束力、保障公众参与预算表决机制方面仍有不足,在权力部门对公共资源使用的约束和监督机制方面还有完善空间。只有真正地让这些法律、法规得到切实的应用,才能为依法治国提供立法层面的保障。才能早日实现中国梦。

五、实习总结

实习三个月的时间不长也不短,能学到的东西有限,自己也很珍惜这段学习时光,三个月的时间让自己对于学习的态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很多东西都取决于自己的态度,若认真对待,必定会有所收获。虽然实习中生活过得很乏味,一天重复一天不变的节奏,朝九晚五的生活也成为常态,所以就需要自己在生活中找到平衡点来好好调节自己,闲余时间打打球、跑跑步,一来可以加强身体锻炼;二来可以调节生活节奏。

实习就是从实践中学习,这是我在实习中体会出来的。学习不能光靠舒舒服服地坐在课室里听老师讲理论,还要走出教室,抛开重重的书本,走向社会去实践中学习。社会中有很多在书本里学不到的宝贵知识,况且书本知识也是来源于实践。因此,我们更应学习——工作——再学习,激发自己的潜力,让自己所学的的知识得到加深和巩固,同时也使我们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

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调研报告 篇二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设置,高职院校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计算机与经济管理学科交叉的专业,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管理学理论基础、具备独立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市场预测决策、经济活动分析、撰写专业报告的能力;同时具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能、一般数据库的设计维护能力、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和商业网站的规划、建设、管理与维护能力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很多单位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呈现多元化趋势。被调查单位普遍反映且迫切需要善经营、会管理, 同时能熟练地把计算机运用到信息采集、处理与维护的高级管理人才。

一、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旨在培养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人才, 一般设有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应用开发、web开发等系列课程。但由于专业课程泛而不精, 课程设置陈旧等诸多原因, 导致很多毕业生在毕业时, 不能融入相关行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企事业单位面临的是海量数据, 对于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与维护等有新的要求, 并且企业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分析需求更加迫切。而时代在发展, 专业建设不可能一成不变, 必须迎头赶上。

二、紧跟时代, 科学设置专业方向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紧跟社会发展, 结合职业特点, 培养专业技术过硬、职业能力强的高质量人才。专业设置必须经过调查研究, 充分论证。一是计算机信息管理应当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 不能脱离计算机这个大类。二是信息管理方面, 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发展,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已经向移动端转移, 海量数据分析处理也成为企事业单位信息处理工作的当务之急。通过走访企业及人才市场调查, 将计算机信息管理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维护及开发人员。二是企事业单位从事文档、数据、信息分类管理工作, 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等工作。三是在提供计算机软件信息服务的相关IT行业, 从事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信息咨询等。四是精通常用数据处理工具, 具备与技术人员沟通数据需求的能力, 具备良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备良好的项目推动能力及执行力, 从事数据统计分析相关工作。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 在传统专业基础上, 可以规划以下专业方向:一是计算机信息管理 (大数据方向) 。老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主要致力于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须转向处理海量信息。大数据是现在和未来发展方向, 而且企事业单位信息处理部门都会涉及相关岗位。学校现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这个方向有一定基础, 学校开设有信息采集、数据分析等前导课程, 后续需要开设一些统计分析工具的课程, 如EXCEL、spss、SAS等。二是计算机信息管理 (移动开发方向) 。原有的开发方向需要转型, 基于PC端的开发是基础。设置有网站前端开发、E-clipse开发、web应用程序等, 后续可以开设移动开发的一些课程。毕业生可以为企业做移动服务, 开发手机应用、移动客户端、移动官网等。

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

课程体系是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围绕核心课程设置的一整套课程。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按照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审视本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和应具备的各种知识技能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突出特色, 突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可采用DACUM方法, 邀请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相关的一线工作人员、行业专家, 对专业技能进行论证, 采用头脑风暴等方法, 确定本专业的知识点、技能点、素质能力目标等, 分析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群以及与之对应的专业技能, 形成专业技能表。然后, 对相应专业技能进行总结, 由教师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公共基础课、专业限选课、专业核心课。在整个课程教学中, 突出实践教学。根据课程性质, 一般专业限选课及专业核心课的实践学时数在50%以上。并且三年级进入生产性实训阶段, 生产性实训项目一般会是企业的真实项目或者是企业真实项目的简化。学生根据专业方向, 选择生产性实训项目, 实训过程中, 始终贯彻“三真”原则, 即“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工作身份和真实的工作过程”, 经过3个月的实训, 学生对于综合项目开发实施具备了一定经验, 解决了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差距问题, 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就业具有竞争力。

四、校企合作

在专业和课程改革过程中, 校企合作非常重要, 有时一个企业会带动一个专业的发展。如果闭门教学, 不了解企业的需求, 职业院校就没有了立足点和优势。校企合作主要立足于教师层面, 教师到企业, 参与校企合作开发, 会接触到当前行业先进的开发工具, 提高项目实施与管理经验是非常快的。经过企业实习, 教师会把企业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 这样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一定是企业需要的, 避免课程内容的陈旧, 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同时, 学校一定要出台一些政策, 鼓励教师深入企业, 把教师从课程教学中解放出来。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就培训这样的教师。课程需要什么样的实训室, 就建设这样的实训室。只有与时俱进, 才能保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五、结语

“职业教育既承载着为社会培养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任, 又承载着促进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成才的重任。作为一种教育类型, 它有着自身独有的规律和特点”[1]。职业院校的特色就是培养有扎实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强的劳动者。因此, 一定要坚持职业特色, 在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密切结合企业需求, 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信通过努力和探索, 一定会迎来职业教育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3.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02

计算机信息管理是科技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之间进行技术战斗的重要屏障工具。高职院校是培养该方面人才的重要力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对该专业进行及时更新。同时,教师应该灵活地安排专业课堂,完善专业实验训练基地的规划及建设,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及能力,及时地改进教学模式,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创新。

一、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目标

1.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明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创建新型实践教学结构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即将“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并倡导“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培养模式。这不仅是一种理性思维,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对现代经济生活的一种对接与呼应,要求高职学生在专业技术方面实际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安心在第一线工作,具有沟通、合作、组织、管理与协调工作能力和相关技术熟练应用并产生效益的能力。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施行一书多证制

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尤其在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中,面对着教育观念、教育对象、教育资源以及教育过程的开放,这本身就意味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可能适应,这就需要改革。将学校教育和社会考核结合起来,做到实践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一致,课堂训练与课外训练相结合,以促进学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增加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3.改革课程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创建高职特色课程

一是理论课程适当的压缩和增删,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调整理论与实践学时数的比例,加重实践课程教学的学时数,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环境;二是增加了实用性、新颖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色课程,以满足信息技术行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4.改革落后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加技能性考核,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将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等教学手段应用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以现场教学为核心,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实践现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立学生的直观认识和能力训练,以学生掌握的专业课程技术水平的高低来考核和评价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思考、独立设计、独立实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理论联系实际,安排学生校外顶岗实习,走工学结合的道路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理论与实际联系松散的现状,加大与中小企业的联系,使学生有机会参加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转变观念,走入到现实社会中去;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和社会经验;训练学生的适应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善于沟通和虚心学习的精神。真正走求学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

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素质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属于高新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由计算机技术学科及管理技术学科交叉而成的学科,其在偏重计算机技术学科的基础上,与管理技术学科相联接,进行融会贯通,旨在帮助人类通过计算机的操作完成各种信息管理知识方面的运行。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计算机信息为主体的科学技术革命的进程在不断加速,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逐渐受到重视和广泛运用,学校则成为培养该专业高素质的人才的部门,教师成为塑造人才的重要性决定条件。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将学生培养为合格的公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其次,教师在完善自身专业素质的前提下,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实验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最后,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方面的计算机硬件构成组装,掌握软件开发的知识,熟知计算机系统维护,能够熟练地进行准确的信息统计分析,在以上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网络运行维护及管理。

三、从社会现实着手,进行技术培养

现在,人类文明的进程轨迹已由工业化社会模式转为信息技术化社会模式,在这个全新的社会化模式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最具潜在发展能力的专业,也是一个对社会发展极具推动力的专业。

近年来,计算机信息资源成为世界上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战略资源,计算机信息专业与管理专业的有效结合成为各国在经济及科学技术领域的竞争点,同时也成为衡量国家与地区现代化发展情况及当地基本综合能力的重要评价标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相伴而来的是新一轮技术性的挑战及调整,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作为培养此类人才的学校及教师,更应该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打破旧有的教学模式,提高此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普及率,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技术性人才。

1.产学结合,“零距离”培养人才

产学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高职高专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性人才的新模式。其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是把行业准入标准导入教学内容,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实训计划。产学结合引发教学改革,涉及到课程内容的重组、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变革。其目的是与企业人才规格接轨,与劳动就业接轨。充分利用教室、实训室、企业实习场所,做到三个“无缝对接”,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训环节与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对接;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重点是把行业职业(准入)资格导入教学内容,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实训计划。

1.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理论内容的重组以主干课程为核心,以产业技术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载体为框架,建立了多技术一体化的、动态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适用的基础理论,满足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并使学生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1.2实训教学与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对接。应用型人才强调实践性,即动手能力,在教学计划中,需安排大量的课时(约60%左右)作为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循序渐进、覆盖面较广、针对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配套且独立设置的实训项目,给学生以充分的动手能力培养。

1.3实习场所,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学校需加强同企业的合作,条件允许可将学生放到企业中去,利用企业工作现场和最新的生产技术,在职业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学生在企业接触到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充实了实际工作经验,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的有机结合。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注重学生适应技术及其应用发展能力的培养

对合格毕业生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是:能适应、甚至受益于计算机信息管理发展和应用发展一直保持的快速变化。怎样在实践中完成这样的目标呢?一方面,高速发展向教师们提出了挑战,要求他们必须更新课程的内容并对教学实践设备进行升级;另一方面,要求教学从知识的单向传输转变到鼓励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模式上来。

从本质上来,这就要求教育能够教导学生去按照适应未来需要进行学习和修养,除了给学生较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外,还要时常向学生灌输一种能激发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学习的思想,使学生建立需要不断学习的观念。

3.以课程建设为主线

课程建设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落脚点也在抓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建设将整体专业建设落实到行动中。在进行课程建设时要遵循以下原则: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相一致的原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创新,形成特色的原则;技术及时更新的原则;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原则。

在专业课程建设中,人们往往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学生技能形成过程之间的关系,对于课程本身所应蕴含的教育意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所忽视,而这恰恰是教育的终级目的。当前,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应注意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贯穿于专业课程中,尤其是网络道德的培养更应该由各门专业课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在国外进行的相关研究中,在专业课中进行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效果会更好,在其课程建设中应用这一研究成果。

课程建设的质量评价包括二种类型:首先是定性评价;其次是定量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是才是科学的课程建设评价。在课程评价中还应坚持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要涵盖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对课程建设的评价要全方位进行。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要遴选出重点评价内容,加大其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既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又注重评价的重点性。在评价过程中善于发现所建设课程的特色与优点。

参考文献:

[1]钮邵芳.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网站建设与管理方向人才管理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2(9).

[2]李蓉.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内涵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5).

[3]樊月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C].2012(06).

[4]丁水娟.运用目标激励理论,夯实高职学生就业之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5]章蔚中,张兴旺,等.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3,(2):35-37.

4.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调研报告 篇四

本专业主要面向在职从业人员,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信息收集、整理、存储、管理和提供使用信息能力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与职业道德,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精神。毕业生应较全面地、系统地掌握信息管理、办公自动化方面的基本内容、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

二、学习形式及学制

函授、夜大学习三年。

三、主要课程及知识要点

1、应用文写作:本课程是从事办公、管理岗位工作人员的必备课程,该课程从行政公文、财经应用文、科技应用文、法律文书等方面就各种文体、文书作了全面的介绍,就各种文体、文书的书写方式作了详尽的阐述,通过学习,可掌握相关文体的写作。

2、线性代数:本课程是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包括n阶行列式、矩阵与向量、矩阵的运算、线性方程组、相似矩阵与二次型、矩阵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等,他以解线性方程组为主线,以矩阵的初等变换为工具对各部分的内容展开了讨论。通过学习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提高,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会计学基础:本课程是会计课程体系中的入门课程,是学习其他会计课的基础。本课程阐述了现代化会计学的概念、职能和任务,会计原则,核算方法等基本理论,介绍会计要素的核算、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帐簿的登记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原理及方法,为学习其它会计课程打下基础。

4、财务管理:本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也是财政、税收、金融、工业企业管理等专业的专业课。本课程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它以企业资金运动为中心内容,以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收入和分配为框架,阐述了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原则、管理制度等理论问题以及预测、计划、控制、分析等业务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化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具有从事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务管理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

5、办公自动化:本课程是档案学专业、文秘、行政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包括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传真机、复印机、轻印刷等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典型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系统组成、系统分析、总体结构设计和数据库设计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办公自动化的基本原理,具备操作使用办公自动化设备的能力,了解新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

6、组织与管理:本课程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一门管理基础课,本课程阐述了组织与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阐述了组织的形成、类型、职能领域与管理人事、行政和产、供、销部门的管理与协调以及组织与管理系统内外环境及领导及决策、组织与管理技术发展展望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及其应用,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组织与管理系统中的实践问题的初级能力。

7、数据库及应用: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Visual Fox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该课程遵循由“语言基础—程序设计—系统开发”组成的三阶段教学法,通过学习可掌握VFP应用系统的开发技术。全书共十章,分为三大篇,上篇为“语言”篇,中篇为“程序设计”篇,下篇为“系统开发”篇。通过学生在掌握VFP的前提下,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发出实用的VFP程序。

8、管理信息系统:本课程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一门基础课,本课程阐述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阐明了用计算机对管理数据进行组织、存储、处理和使用的知

识和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注意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与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对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初步具备定义信息需求、进行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的能力。

9、计算机原理:本课程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阐述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数字逻辑基础、计算机数据表示、计算机各硬件不见得组成功能和工作原理、计算机系统的举例继新发展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数据库及其应用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打下牢固的基础。

5.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论文选题 篇五

1、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各阶段的分析和总结

2、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工具的设计与研究

3、论网络环境下如何防范“黑客”

4、数据库优化或发展

5、网站实践

题目说明:自己动手创建一个网站,该网站能够介绍一个主题.如书的介绍,社的信息能

够动态更新.知识与技能要求:熟悉网页设计,了解ASP,Javascipt等服务器或客户脚本语言.了解ASP与JSP与数据库连接.完成形式及要求:自选主题创建一个网站,该网络需有一定的交互性,能通过浏览器访问该网络,并能实现交互.6、任何一个方向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7、网络安全与网络道德

8、计算机网络运行中的障碍与维护

9、基于WWW的远程教育的利弊、影响、意义。

10、数据库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

11、信息安全

12、用所学的软件制作一个实例,写出具体的步骤或实现代码。

13、企业实现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

14、防火墙与internet安全性研究

15、论信息系统建设中的风险

16、数据仓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

17、管理信息系统中新工具、新方法的研究

18、网络管理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19、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任何行业)

20、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任何行业)

21、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22、从一个案例中分析企业信息化成功或失败的思考

23、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误区

24、提高我国信息化水平,消除信息贫困的思考

25、CIO机制(职能、能力、素质、面临挑战、前景分析)

26、中小型企业信息化之路思考

27、企业信息化对人才、资金、外部环境的要求和影响

28、其它

6.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调研报告 篇六

在学校期间,主修的专业课程有asp.net,sql server,oracle,Jquery,java script,html,根据学过的知识,也参与过实际项目的开发,比如‘xxxxx’,我在其中负责搭建框架,美工设计。个案以及访谈记录模块(可对其进行导出)。角色,机构,人员信息管理模块(提供excel导入)以及异常心理分析,综合分析模块。在实践中积累了项目经验,加深了对软件开发的认识,提高了对软件设计的实际操作能力。

另外,在学校也参加过学生会,社团活动。在学生会工作期间,荣获了优秀干部称号。在其中深刻体会到团队间沟通很重要,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

个性上性格开朗、稳重、有活力,待人热情、真诚。

7.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调研报告 篇七

为了解专业对应区域内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和相关行业或企业的社会需求, 明确专业服务面向;分析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为开发课程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提供依据。本专业调动专业老师、班主任等30多人进行了为期1年的专业调研, 通过现场座谈、查阅资料、问卷调研、专家访谈、电子邮件等方式调研行业企业150多家, 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65份。企业遍布全省各地以及部分省外企业, 企业包括外企、合资、国企和民营等大小规模不同的企业。

通过调研, 总结分析了本专业服务面向、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以及相应的职业能力, 对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依据。具体的专业调研数据分析见调研报告。

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2.1 基本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 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备当代经济管理实务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 掌握信息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 面向经济、贸易、物流等信息的计算机采集、加工、整理、分析和开发利用领域第一线, 从事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实施和维护工作需要的实践能力强, 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学习, 使学生能利用基本经济手段、信息学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计算机基本原理, 熟悉计算机系统常用软件工具和数据库处理, 具有一定的系统软、硬件操作、维护和开发能力, 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经济法律意识与管理素质, 以及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

2.2 专业服务面向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功能的迅速提高、网络技术的发展及Internet向全球的不断延伸, 为信息的充分及时交流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信息交流将成倍增加, 因此加快培养有较深计算机、信息、外语、法律底蕴的面向新世纪信息产业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与社会需求。

本专业的毕业生将有广泛的择业涵盖面和一定的就业能力, 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的IT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 与本科生相比, 更具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与中专相比更具处理对象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3 专业学生需具备应职应岗的职业能力

依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服务面向,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营销、管理、财务等知识的复合型计算机应用人才。按照企业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学生应该具备管理与沟通能力、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信息产品运用能力、计算机设备与环境配置能力、软件系统诊断及维护能力等5项职业核心能力, 同时应具备职业必须的专门化知识, 包括管理知识、会计知识、供应链知识、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等知识。

鉴于此, 本专业在培养学生能力, 构建课程体系中应加强管理、会计、供应链等方面知识的补充。

3.1 管理与沟通能力

◎能够在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实施中与用户对话, 善于询问和了解需求;

◎能够理解不同行业 (主要是制造业、流通业等) 、不同业务 (主要是会计、统计、供应链、营销等环节) 用户的管理需求, 并将其复述和梳理;

◎能够把握用户所述需求中的轻重缓急, 抓住主要矛盾, 统筹解决次要矛盾;

◎能够指出多个用户或用户的多次需求中的不一致, 帮助用户进一步明确真正的需求;

◎能够读懂并运用流程图、数据字典、功能模块等软件工程文档描述系统将要实现的功能;

◎能够向用户进行管理信息系统或其他软件的操作演示, 并作讲解和指导培训;

◎能够倾听和复现用户对于信息系统运行中存在问题的描述, 并作出系统的质量评估。

◎能够在系统开发团队中与他人进行分工合作和沟通交流;

◎更为复杂和高级的软件工程项目实施中的沟通交流体验。

3.2 信息资源管理能力

◎能够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中基础数据的准备;

◎能够确定信息采集的内容、方法, 完成信息采集;

◎能够根据采集的信息将管理体系的问题 (物流、会计和统计等) 描述为信息体系的问题并加以实现;

◎能够把握流程特点和处理技巧, 进行业务级 (物流、会计和统计等)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能够进行系统的测试;

◎能够进行系统日志的管理;

◎能够进行系统文档的管理;

◎能够进行管理信息系统 (含网络) 及其数据存储空间的管理, 日常备份和恢复;

◎能够运用互联网搜寻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施问题的解决方案, 并付诸实施;

◎更为复杂和高级的软件工程项目实施体验。

3.3 信息产品运用能力

◎能够运用C、VB、ASP等代表性的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系统维护与开发;

◎能够运用原型工具类的平台软件进行管理需求的二次定义和开发;

◎能够熟练运用各类浏览嚣进行互联网HTTP、FTP等广域网操作;

◎能够安装、操作、维护SQL Server等主流数据库系统;

◎能够熟练安装、配置、使用OFFICE、评测系统等常见计算机信息产品;

◎能够安装、操作、使用图像处理软件, 完成网站网页开发所需的界面图像文件;

◎能够阅读、翻译和理解非主流计算机信息产品的操作手册, 并进行必要的安装配置;

◎能够进行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产品的选型;

3.4 计算机设备与环境配置能力

◎能够装配或更换普通台式计算机的主要部件;

◎能够运用与设备相关的工具软件 (如测试软件、系统组件等) 进行必要的环境配置;

◎能够操作使用和更换计算机网络主要设备, 布置、铺设和连接计算机网络;

◎能够对网络操作系统相关软件 (如拨号、协议等) 进行必要的网络环境配置;

◎能够进行Web服务器的IIS配置;

◎能够进行网络的存储和安全管理;

3.5 系统诊断及维护能力

◎能够对各类软件、数据库、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和运行状态进行测试、诊断与评估;

◎能够对计算机硬件设置的运行环境和运行状态进行测试、诊断与评估;

◎能够对计算机网络的运行环境和运行状态进行测试、诊断与评估;

◎能够对管理信息系统用户需求的变化进行诊断与评估;

◎能够纠正各类计算机软硬件产品使用中出现的环境配置类错误和二次定义类错误;

◎能够进行各类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软件的重装级技术排障;

◎能够进行计算机硬件的板卡级部件更换排障;

◎能够进行计算机网络的交换机、联接件、路由器等主要设备的设备级部件更换排障;

◎能够在有限范围内实现用户需求的完善性维护, 或提出维护建议;

◎能够进行系统及系统文档的修改与版本升级管理;

4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结合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5大职业技能, 即管理与沟通能力、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信息产品运用能力、计算机设备与环境配置能力、系统的诊断及维护能力, 本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 主要抓住2条主线, 一是企业网站建设线, 要求学生掌握网站建设各项基本技能, 包括网站美工、网站图片制作、网站建设、网站后台开发等基本能力。要掌握这些能力就要求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photoshop应用与实践、flash程序应用、网站建设与网页制作、C#程序与应用、WEB项目开发与实践等课程。二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线, 要求学生能使用工具开发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 能进行系统的维护和调试, 能撰写完成企业级信息的系统设计书和使用说明书。要掌握以上能力, 就需要学生学习快速原型法、数据库操作实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等课程, 并同时学习会计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 使得了解和熟悉企业会计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业务, 从而正确设计企业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如图1所示。

通过本专业的三年学习, 学生将具备5项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 拓展4项可持续学习能力, 掌握3类必备的职业知识, 提升3方面的职业素质, 共15项知识、素质、能力指标。基本素质必备知识和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构成及课程框架如图2所示。

15项知识、素质、能力按众多的管理信息系统典型工作任务及专业综合实践依次展开, 分别映射到全部的课程体系中, 通过课程的教学协同和时序推进, 学生分别形成自己的职业基础能力, 职业支撑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5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与结论

我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通过十几年的发展, 以培养计算机类和谐职业人为目标, 充分调研企业职业岗位需求, 总结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5大职业技能, 即管理与沟通能力、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信息产品运用能力、计算机设备与环境配置能力、系统的诊断及维护能力。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构建课程体系时, 主要抓住2条主线, 一是企业网站建设线, 要求学生掌握网站建设各项基本技能, 包括网站美工、网站图片制作、网站建设、网站后台开发等基本能力。二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线, 要求学生能使用工具开发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 能进行系统的维护和调试, 能撰写完成企业级信息的系统设计书和使用说明书。

参考文献

[1]朱顺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年4月.

8.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调研报告 篇八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计算机 教学模式 改革

1.专业概况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成立于1998年,由国家教育部将原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学和林业信息管理等5个专业整合而成,是一个新兴的综合性前沿学科。伴随着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共有4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该专业。

根据专业所处院校背景的不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

(1)信息资源管理类

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为代表,专业结合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等专业背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基础、计算机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并掌握信息管理理论和方法的高级专门人才。

(2)经济管理类

以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为代表,专业具有较强的工商管理、管理科学等背景,将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紧密结合,培养具有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管理能力,熟悉企业管理模式,掌握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和设计开发方法的高级专门人才。

(3)信息技术类

以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为代表,专业以信息技术为导向,培养具有综合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知识,具有扎实的信息系统设计与维护、信息分析和开发应用的技能,熟悉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应用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2.计算机类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根据教育部明确规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知识层,信息技术层和系统应用层。基础知识层主要介绍计算机文化和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信息技术层主要学习经典的计算机语言,数据库的管理及应用,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包括各类开发语言(C、Java、.NET)、数据库管理系统(SQLServer、Oracle)、网站建设(Dreamweaver、ASP、JSP)、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而系统应用层主要涵盖了项目管理、知识管理、决策支持、电子商务等综合应用,包括IT项目管理、软件过程管理、知识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等课程。

目前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体系不尽完善,存在下列问题:

(1)计算机类课程宽度有余而深度不足

计算机类课程本身涵盖的范围很广,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而言,既需要学习计算机专业的传统课程,又需要重视对计算机软硬件和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水平,难免占据专业课程体系中较大的比重。但是,由于受专业本身和课时的限制,很多课程都不可能实现理论上的深究和实践上的深入,从而造成学生对很多计算机类课程囫囵吞枣,不能体会其中精髓。

(2)课程的学时分配不合理,实践机会少

实践教学是促进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手段,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笔者在对多所高校进行调研时发现,大部分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都形成了课内实验+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而课内实验主要是指计算机类课程的上机实验和课程设计。计算机类课程大多与软件平台或工具关系紧密,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教师上课演示为主,上机实验和课程设计是学生实践巩固的良机。但目前高校的上机实验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相比仍然较少,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程所占比例较低,这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不利的。

(3)课程衔接欠流畅,重复知识较多

以信息技术层的计算机语言为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统专业往往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多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其中的语言基础、语句结构等知识点存在较多的共同点和相似性,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叠和课时的浪费。另一方面,计算机类课程涉及较多领域,体系中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需要认真思考并合理设置。在调研和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高校在此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

(4)计算机类课程设置滞后于IT的发展

伴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新的程序设计思想、语言、模式、软件产品等层出不穷并对信息处理的各个环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周期性难免会使得计算机类课程的设置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理论上对原有知识体系的更新和扩充,并适当增设实践环节,力求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与时俱进,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3.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模式

大部分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通常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是历来注重的传统教学模式,业已建立了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而后期增设的实践教学模式仍不尽完善。

对于理论教学,考虑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身的跨学科性和重应用性等特点,应该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以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和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中的综合应用作为教学的核心,并合理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计算机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可分为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三类[2]。

(1)课程实践包括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课内实验与理论教学结合最为紧密,通常是针对理论教学内容而设计的验证性实验,往往与理论教学同步循序渐进,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课程设计是在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理论教学结束后而开设的综合实践环节,强调的是对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应用,其复杂性和综合性相对课内实验显著增强,全面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nlc202309011958

(2)专业实习是对课程实践的扩充,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相关活动以获得对本专业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的感性认知,具体可分为认知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认知实习可根据所学课程和实际情况在特定时间集中安排在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完成,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往往在大四时合并在一起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既是对四年来所学知识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促进,做好“最后一公里”的衔接工作。

(3)社会实践是社会调查和服务、社团活动、公益活动、假期支教等各类课外实践活动的统称。这类实践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于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专业大有裨益。

4.改革与创新的几点思考

针对目前国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构计算机类课程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中会充当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职能,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应该能够敏锐捕捉社会需求的变化并做出快速反应,调整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扩充知识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力求适应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构的计算机类课程体系更具专业自身的特征,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而言,传统的板书和PPT演示等教学手段远不能满足多样化的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需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和场景引入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興趣,营造主动思考和求解的学习氛围;灵活运用电子教室、网络课程平台、远程控制和教学、数字化多媒体授课软件等先进技术和手段打破时空限制,改良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效率,有利于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模式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3,4]。

(3)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JP+1]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是由教师主导的,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完成教师指定的内容,缺乏积极主动性,也很难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可以考虑在学生的第二课堂、创新学分等环节中增设更多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科技、创业等活动,变被动为主动。另外,可以考虑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吸收学生参与教师自身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必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理论教学模式的调整和改进。

(4)扩充实验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

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模式的革新需要以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资源建设为基础。将教师科研项目的成果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处理后,可以转化为教学资源,并与多门相关课程的知识结合打造为综合性的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高校应该积极推进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开放,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实现双赢。另外,实验室建设时应多选用仿真实境和通用软件替代之前的模拟软件,使学生能更贴近企业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王学颖,黄淑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3):371-381.

[2]张戈,刘位龙,张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17):151-153.

[3]陈江涛,秦丹.电子教室软件在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大众科技,2009(11):159-160.

[4]梁昌勇,顾东晓,李兴国,杨善林.信息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1):64-66.

9.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调研报告 篇九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大纲(试行)

一、毕业设计基本要求

1.具有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熟练使用能力。

2.掌握网站内容建设和编辑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方法,或掌握管理信息系统(MIS)的一般开发方法。

3.依据选定的主题(所开毕业设计题目),搭建系统框架,划分子模块。

4.根据模块需要搜集素材,合理准确的搭配使用,在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适量使用后台数据库技术。

6.撰写毕业设计报告和提交实际作品。

二、毕业设计参考内容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可以从两个方向上进行开题。一是网页设计和网站开发;二是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开发。设计参考要求如下:

(一)网页设计和网站开发

1.选题

毕业设计题目自选,也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要求选题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体现时代特色、主题鲜明。

选题范围不做限定,以下题目供参考:

题目一: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为主题设计并制作网页或网站,展示建国60周年来新中国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题目二:以“庆祝电大建校30周年”为主题设计并制作网页或网站。题目三:设计并制作某校园网BBS。

题目四:设计并制作个人博客。

2.设计要求

①作品可以是静态网页,也可以是动态网页。动态网页可以使用现有主流的网络开发技术,如ASP、PHP、ASP.NET等,后台数据库采用ACCESS、SQL Server或MySQL等数据库管理系统,要求能在Win2K/2003或Win XP操作系统上运行。

②网页显示分辨率以800×600或1024×768为主,要求采用IE5.0以上版本进行浏览(作品中注明最佳浏览效果浏览器);子页面数量不少于15浏览页,并结合图片、flash、多媒体等素材完成;网站层次要求3层以上,不少于5个栏

目,并要求有网站结构图页面

③作品中所有文件均要以字母或阿拉伯数字命名,包括(各文件夹、网页文件、图片文件、Flash文件等)文件名及其后缀名,不要用中文命名;作品首页请一律采用 index.htm 或index.asp等文件名。

④毕业设计必须由学生自行设计、制作,不得抄袭,不得套用网上或相关网页制作软件的模板,不得由他人代替或盗用他人作品。

(二)管理信息系统(MIS)开发

1.选题

毕业设计题目自选,也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要求选题贴合实际、实用型强,体现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选题范围不做限定,以下题目供参考:

题目一: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题目二:学生选课系统。

题目三:某公司财务系统。

题目四:超市库存管理系统。

2.设计要求

①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要使用到数据库技术。后台数据库建议采用ACCESS、SQL Server或MySQL等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工具不做限定,建议采用.NET、VB、VC等主流技术,要求能在Win2K/2003或Win XP操作系统上运行。

②数据库至少要由两张表构成,至少要有两张表有关联。运行界面必须要有用户登录框。

③系统功能必须明确,模块划分清晰。在毕业设计报告中要提供系统的流程图和结构图。系统中必须要有适量的测试数据,以便在答辩的时候演示。

④毕业设计必须由学生自行设计、制作,不得抄袭,不得套用网上或相关软件的模板,不得由他人代替或盗用他人作品。

三、毕业设计报告

毕业设计要求撰写毕业设计报告。报告应该反映出作者在设计过程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作者在设计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网页设计和网站开发类毕业设计报告主要内容

本类毕业设计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网站或专题的主题说明;

2.网站或专题的总体策划;

3.素材的制作、搜集及分类情况说明;

4.网站发布过程说明;

5.将网站的首页面打印,打印稿右下角应注明学号、姓名、班级、学校名称。

6.整个作品刻录光盘存档,并撰写设计说明。

(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类毕业设计报告主要内容

本类毕业设计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系统的主要功能;

2.系统的结构及模块划分;

3.数据库的设计及说明;

4.采用的开发技术;

5.整个作品刻录光盘存档,并撰写设计说明。

(三)毕业设计报告编写基本要求

1.每个学生应该独立完成报告;

2.报告书写规范、文字通顺、图表清晰、结论明确;

3.要求文字及有关内容打印,装订成册或刻录光盘保存。

四、毕业设计报告成绩(含毕业设计作品成绩)评定标准

(一)网页设计和网站开发类毕业设计评定标准

1.网站设计构架(30分)

①主题明确、首页设计符合要求,版面布局设计主题明确,美观大方。②栏目页设计风络统一,又各具特点。

③各处超文本链接正确。

④文件保存正确,符合要求。

2.网站内容编辑(30分)

①文字素材内容和所属栏目搭配合理准确。

②文字素材没有错别字及语法错误,符合网络出版要求。

③排版整齐、明了。

④关键字、超级链接设置准确、灵活,合适处均有相关文章。

3.多媒体素材制作(20分)

①对图片进行的大小、剪裁、色彩、文件格式等方面的处理,符合网页适用的图片素材。

②制作或搜集的音频、视频、FLASH动画符合网站或专题内容。

③与网站主题或文字素材搭配合理。

4.毕业设计报告(20分)

(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类毕业设计评定标准

1.系统功能定义及模块划分(30分)

①系统功能明确。

②系统功能适中,不可太大,也不可太小。

③模块划分数量要适中,不可太多或太少,每个模块完成一种功能。④模块之间的接口明确。

2.数据库设计及测试数据(30分)

①数据库至少要有两张表组成。

②至少要有两张表之间有关联。

③数据库中要有适量的测试数据,测试数据尽量能覆盖各种情况。

3.系统运行情况(20分)

①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②系统有一定的容错能力。

4.毕业设计报告(20分)

10.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调研报告 篇十

姓名: 学号:

专业及班级: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信息管理

名:

别:男

出生年月: 1989年10月

健康状况:良好 毕业院校: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邮件:

通信地址: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信息管理 邮编: 联系电话: 教育背景

● 专

业:计算机信息管理

● 语言程度:英语a级,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流利用普通话。● 学

历:大学专科

● 计算机程度:熟悉掌握C、汇编语言,有较多的工作经验;

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了解UNIX和LINUX系统;熟悉计算机硬件及架设计算机网络。可运用frontpage制作网页

求职意向

具有数学,物理背景的计算工作,对磁场计算感兴趣 学习成绩

优秀,曾获两年奖学金,熟悉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熟悉计算软件。

性格特点

为人踏实,乐观上进,工作刻苦钻研,能进行长时间的连续工作,有

很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核心课程:

模拟电子技术 数字电路技术 C++ Powerbuilder

Sqi2005 Vc# 网络技术

网页制作 数据结构

11.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调研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化中职 计算机教师 技能 素养

在中职教育发展及信息化的共同作用下,提升计算机教师专业技能和素养,成为中职院校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只有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才能更好地进行计算机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信息化时代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师技能和素养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中职教学的理念、方式和教学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计算机教师掌握了多媒体的应用技术,所以在信息化教学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其次,计算机技术、硬件、软件等方面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在不同学期,中职计算机教材和教学软件版本等的选择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中职计算机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最后,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计算机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信息素养,为学生和教学服务。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计算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向知识的构建者、提供者以及活动组织者转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师技能与素养的有效途径

1.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中职计算机教师要保证自身素质与时代发展相一致。学校必须定期组织计算机教师深入企业实习,或进行专项技能培训,使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保证知识结构的时效性。

2.参与教学软件的研发

计算机教师自身具备研发教学软件的能力,所以中职院校可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师的优势,开发教学软件。中职院校所使用的大多数软件,是由专业团队与学校一起研发,计算机教师参与其中,不但能提出相应的参考意见,确保软件的适用性,还能在参与实践中提高专业素养。

3.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良好的教学理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信息化教学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已经成为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信息化教学不仅能给教学提供便利,也给计算机教师带来了挑战。在教学中,中职计算机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更新教学理念,切实、有效地利用信息化资源,将现代化教学理念与计算机教学有机融合,提高计算机教学成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信息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和就业奠定基础。

4.鼓励教师参与信息化比赛

我国教育部门组织的信息化大赛,是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成效交流及展示的平台,赛事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学水平及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可通过参加比赛,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如语言表达、教学能力以及信息素养等。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技能与素养,才能更好地开展计算机教学,推动计算机教学发展和改革的速度。

5.建设资源库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师的技能及素养,中职院校要建立完善且丰富的资源库,以支持计算机教学。如课件中所需要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师可以把它进行分类并建成相应的资源库,方便教师教学所用。

三、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师的技能及素质,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建雄.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的素养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7).

[2]刘健.浅谈信息化时代中职计算机教师的技能与素养[J].教师,2015,(5).

[3]刘艳阳.外优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内强学生信息技术素养——2013年江苏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纲要解读[J].才智,2013,(35).

1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调研报告 篇十二

关键词:高职教育,信息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

1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国内高校开设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时间短, 很多高校当初开设此专业因经验不足, 导致培养的学生就业率不高。各高职院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后, 重视了市场调研, 注重构建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掌握现代管理基本理论、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就业率显著提高。可见, 培养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培养举措

2.1 准确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办学经验积累, 我国部分高职院校逐步重视根据市场需求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结合本校实际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取得了一定成效, 值得借鉴。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其经济特区地理优势, 将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 培养“掌握信息系统管理方面基本理论, 具有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技术知识、从事行业信息系统应用、维护、及信息资源二次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1]江浙地区及大连地区院校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落后, 强调专业设置应为区域经济发展及企业信息化服务, 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分散就业、要求较宽知识面的特点, 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性人才[2]。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位于三峡库区腹心, 该地区处于信息化建设时期, 学院开设了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期初将人才培养定位为以学历教育为主, 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学生就业不景气。自重庆建设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以来, 人才紧缺, 学院被批准为笔记本电脑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抓住这个契机, 加快教育教学改革, 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 实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737355的工学结合模式” (前两年学生每年在校学习七个月, 在企业实习三个月, 第三年在校学习五个月, 在企业实习五个月) , 还实施“导师制”等多种模式, 取得了一定成效。

2.2 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着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设置应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应紧密结合市场发展需要和地方经济特点, 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不可一味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 而忽略行业实践能力培养。

辽宁高职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几所高职学院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分析方法构建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主要课程有sql server、JAVA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动态网页设计、ERP实施与管理等[3]。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重视与企业合作办学, 近年来举办了两届川渝地区IT高峰论坛, 请企业专家参与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体系构建。学院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分析方法构建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通过岗位和能力分析, 确定了课程类型包括专业基础课、核心技能课、职业素质基础课、人文选修课等多种类型, 职业素质基础课包括应用文写作、数学、“两课”、英语、体育、“经典文化导读”课和“野外素质拓展训练”课等。专业基础课主要有C语言程序设计、企业管理实务、信息化管理与运作、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基础财务会计、WEB程序设计等, 核心技能课主要有数据库管理与维护、ERP原理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等, 技能拓展课主要有C#程序设计、Oracle数据库管理等。学院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按实际应用分为ERP方向、网站方向、会计电算化方向等多个方向, 不同方向的专业课程略有不同。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合理, 并采取了质量保证措施, 构建了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2.3 抓住关键培养应用型人才

(1) 突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在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般实践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一半, 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 但实际操作时, 许多学校往往搞不清楚理论教学究竟要多少才算“够用”。关于实践教学体系包含的内容, 一般认为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课程的实验课、综合实训、毕业设计 (论文) 、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等。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一直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课时占总学时的59.1%。主要职业技能认证项目有会计证、ERP应用工程师、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等。毕业资格审查时学院主管部门严格把关, 要求学生毕业时拥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院将学生送到江苏巨宝、深圳富士康、重庆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四川华迪有限公司等近百家知名企业实习, 学生感慨实习后在行业领域等方面收获很大。

(2) 产、学、研结合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4]。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教育教学实践证明了高职学院产学研结合的确很重要。许多企业认为, 不仅学校教育要搞科研, 而且企业也要有科研, 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要产学研合作教育。

(3) 形成多元化人才培养格局。因社会环境、教学条件及学生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原因使得产学研结合难以深入开展。政府应在政策上大力扶持, 制定相应法律法规, 对产学研结合中作出贡献的应给予奖励。学校方面应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 并请企业行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课程设置。企业应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大局着想, 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与工作岗位。企业也可请高校教授到企业, 同企业专家讨论, 设置尽可能多的实习与就业岗位。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可以紧密结合, 共同完成科研项目。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学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计算机类与管理类交叉的专业, 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能力及就业岗位应多元化, 不能简单强调专业对口, 应通过培养, 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增强学生就业竟争力, 提高学生就业率。

3 结束语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已成共识, 但要实现其培养目标并非易事。实践证明, 学校应与企事业单位密切配合,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与企业共同拟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重视实践教学, 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 形成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格局,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的人才才有较强的就业竟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德芬, 耿壮.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3 (5) :123-126

[2]刘甫迎, 刘焱.对西部开发中高专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分析研究与建设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9, (9) :118-121

[3]汪清明.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7) :20-21

13.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调研报告 篇十三

2000年9月~2003年7月 高州一中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优秀

国语水平: 良好 粤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熟悉Windows98/2000操作系统,了解windows2000server网络操作统,netware网络操作系统,linux网络操作系统.dos,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

掌握基本的网络构筑与布线,局域网配置和小型网络架设系统

掌握多种绘图软件,熟练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CorelDraw等等

能熟练使用各种常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如排版,电子表格,数据库操作,制作幻灯片等

能熟练多种网页制作软件(例如网页三剑客(包括DreamweaverMX 、Fireworks MX 2004、FlashMX 2004)、freamweaver等,能制作常见网页,能熟练使用种类网络工具(如Ftp等),掌握动态网页设计与制作,熟练运用HTML,JavaScript,VBScript,熟悉ASP等语言

掌握计算机基本的硬件知识,能够解决一些常见的硬件问题

详细个人自传

本人具备出色的领悟能力并乐于学习、敢于创新,不断追求完美的卓越;作为参与者,我具备诚实可信的品格、秉承团队合作精神,有良好的集体荣誉感;作为领导者,我具备做事干练、果断的风格,有良好的沟通和人际协调能力,有较好的管理理念并注重集体利益、以大局为重,有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思想开阔、思维活跃、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强。

座右铭:只为成功找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14.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调研报告 篇十四

关键词:专业建设 教育市场研究 企业岗位需求研究 差异化竞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要顺应市场需求

1.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现状 从21世纪初我国推进国家信息产业化开始,到目前各大院校积极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经济、人文、教育、科技、管理、咨询、中介等社会信息服务行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契机,形成良好的就业环境。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已从传统的科技信息管理部门、图书馆以及文献信息服务部门延伸到各类企业及企业内部的管理中。该专业毕业生更多的参与到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处理技术应用、数字化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多方面的工作。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从我国现状来看IT人才总量存在严重不足。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4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80万人以上,而我国每年只能培养50万左右,缺口很大。目前国内各高校目前都在摸索和探讨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创新问题。

1.2 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以及“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方针,使我国信息产业得以高速发展。特别是加入国际世贸组织后,IT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压力,这些企业不仅需要计算机软、硬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通信工程师,更需要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复合型技术和管理人才。

为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对信息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要,信息产业部已全面启动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按照信息产业部《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实施意见》的要求,从2004年1月起,将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信息技术职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和在职学历教育,加快培养一大批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和管理人才,5年内培训5万名高级信息技术人才,50万名中级信息技术人才和500万名初级信息技术人才。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3月颁布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主要针对的人群是从事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士;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服务的咨询顾问等。

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和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颁发,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可的调查分析师是政府和企业紧缺的复合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中重金难求。根据目前我国有一定规模的专业调查咨询机构1500多家,有关的研究机构上万家,但是专业调查分析人才缺乏的现状,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定量调查方法,收集有关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技能,使学生在数据分析、模型分析等方面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开设信息管理专业是顺应时代的,但在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国家和市场的发展而调整和创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2.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 为顺应市场需求,我们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信息管理专业的建设。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同步进行,相互支持,参与教师共同完成对教育和企业市场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与研究。

2.1.1 教育市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专业建设不但要依托企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研究,还要着眼于教育市场对人才培养方向的研究。在研究中还要充分重视和结合地域经济、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而确定专业建设方向。

我们院校处于北京的特殊环境,通过对现阶段国内以及北京市教育市场的研究,分析并掌握竞争对手专业研究和发展领域、学生培养方向、其他地区专业特色等信息;通过对现阶段国内以及和北京市企业特点,结合北京市政府对北京总体规划的研究,从而制定差异化竞争方向,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系统的调查与研究①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研究 我们对全国大约50家本专科拥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分别为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研究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研究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实训项目设置研究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要总结和发现全国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各个院校课程设置的关系和差异,并通过进一步数据统计和分析,甄别出新技术和新理念,为专业建设做好准备。②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研究 我们对北京市大约50家本专科拥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分别为

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研究

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研究

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实训项目设置研究

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研究

通过调查,我们总结和发现北京市相关专业各个院校课程设置的关系和差异,并通过进一步数据统计和分析,甄别出新技术和新理念,为专业建设做好准备。

2.1.2 北京市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和职业认证调查

通过对信息管理专业招聘市场研究,分析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探寻企业岗位能力、人员性别、受教育程度、需要人数等各个方面的真实现状,细化各个岗位受企业欢迎程度,分析企业性质与本专业人才培养关系等,建设一个高标准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

调查研究的实施和渠道分别采用

招聘网站调查与分析

市级、校级招聘会以及各区人才招聘市场调查与分析

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证书调查与分析

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

各类型企业走访

2.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主要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重点和难点

2.2.1 主要研究方法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电话访问

问卷调查

企业访谈

专家论证会

网络调查

将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为专业课程建设准备好第一手材料。

2.2.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重点是

信息管理岗位调查

学生岗位能力调查

企业需求调查

专业培养方向定位

课程设置

毕业生情况调查

含金量高的职业证书调查等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难点是

开专家论证会时,如何确认专家、讨论内容、会议方案

调查走访时,确认企业、与企业联系、确认会面时间、讨论议题

问卷设计时,问卷设计是否合理等

3 结论

在论证专业定位时,一定要注意专业定位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找到了改革专业的正确方向;在确定专业、寻找学生就业市场时,要善于发现竞争环境好的领域进入,从而拓宽毕业生就业的空间。所以,我们要通过课程改造,加强实训环节建设,了解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使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5.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调研报告 篇十五

一、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现状

1.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 需要将高校的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课程相结合。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方面, 我国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 需要重视“工学结合”, 对各个学科的教学均要融入恰当的实践内容, 并且要对实践教学的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基于此,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当中, 已经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部分高校已经能够在结合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的情况下, 重视对该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1]。但是, 诸多高校的教学课程设置当中, 存在着与其他专业的课程交叉较多, 目标不明确, 并不适合其在人才的课程实践。原因在于部分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并未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明确, 甚至没有在本地区区域内进行调研就照搬其他一些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在教学课程的实践方面缺少科学性和针对性,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受到教学限制。

1.2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少且与专业具有较低的相符度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时, 均未重视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 甚至已经设置的实践教学课程与本专业并不具有较高的相符度。如某些高职院校为了满足某些教师程序语言课程的教学需求, 在专业课程中开设了Java、ASP.NET、PHP等多种web开发类实践课程, 且不说与专业本身的教学目标有些相悖, 学生学完之后在短时间内容易混淆所学知识, 甚至慢慢失去了学习兴趣, 并不能够收获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这种为了满足个别教师的教学需求而进行的课程设置忽略了专业本身的培养目标, 实在不可取。缺乏科学性、有效性。

1.3教师专业综合素质未能持续提升

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不仅仅对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亦对该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 要求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 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知识技能, 以及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和时代精神[2]。教师自身要对与该专业相关的知识, 例如会计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管理知识等均有所掌握, 且要能够在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但是目前部分院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由于自身的惰性使得自己依旧停留在经验教学、习惯教学的模式下, 自身的专业知识更新较慢, 不愿去学习新知识, 导致学生接受的知识比较陈旧, 没有实用价值, 在求职过程中没有竞争力。举个简单的例子, 某些教师在讲授利用ASP.NET技术开发管理信息系统这门实践课程的时候, Visio Studio开发环境早已更新到2015版, 可我们的教师为了自己教学的方便依旧使用的是2010的版本, 尽管两个版本有部分使用技巧是一致的, 可是学生面对就业时就出现了脱节。

1.4实训教学基地不完善

当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基地并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资金、资源等均会受到一定的约束, 学校对于该方面教学资源、设备的配置并未予以高度的重视, 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一些重点专业建设中, 忽略了该专业的发展优势, 目前内蒙古地区开设本专业的高职院校都没有很完善的实训基地,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业的发展。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策略

2.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计算机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 必须要重视对培养目标进行明确, 要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接受能力, 要促使学生能够在该专业所处的社会就业范围内, 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价值, 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3]。高职院校要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需求目标”构建一套完备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兼顾专科学历教育知识与职业资格能力。全面落实实践教学课程化, 考证课程进计划, 考核方式多样化。开发以能力为中心的项目课程体系, 首先由系部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认证讨论会, 按照岗位群的需要, 层层分解, 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 明确培养目标;明确培养目标时要突出专业特色, 要形成与学生实践能力相关的教学体系, 同时要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然后, 再由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学人员, 按照教学规律, 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 构成教学模块, 制定课程标准, 依次施教。

2.2重视实践教学课程

现今时代, 社会的发展当中对于人才的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视, 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当中, 更需要重视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4]。专业实践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不能因人设课, 教师在每一堂实践课程当中, 要对实际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作出恰当的调整, 以避免该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偏向于形式化。例如教师既要指导该专业学生进行较小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制作, 便于师生对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成果进行良好的把握。同时, 教师亦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制作小型的网页, 争取能够将其在校园网站上进行共享。另外, 学校亦应该尽量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为该专业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实践机会, 真正做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5]。

2.3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当中, 需要重视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以及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当前, 该专业教师需要不断的适应信息技术的改革背景, 需要在教学当中选取恰当的案例, 进行深入的研讨, 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渠道, 便于对学生进行更加充分的指导[6]。如可安排现有教师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锻炼, 提高专业实际能力, 积累实际经验, 鼓励中青年专任教师取得软件设计师、企业信息管理师、经济师等社会职业资格和经济系列专业技术职称。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学习, 相互讨论, 介绍经验;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 与老教师切磋交流教学经验。同时依托企业, 建立校企“互兼互聘, 双向交流”制度, 以服务换服务, 建立兼职教师队伍, 将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技术能手以及有实际工作经验, 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企业工作人员充实到专业教学队伍中, 实行“双导师制”, 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技能课程的指导工作, 并聘请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和一线员工来系举办讲座, 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专业、行业知识, 为将来工作奠定基础。

2.4完善实训教学配套设施

高校若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则必须对其实训教学基地进行完善。在此方面, 首先高校应该对其实践基础实验室及较为专业的操作实验室进行建设, 其次着重要在专业实训项目的科学设计、实训指导教师的配备、实训指导书和实训教材的编写、学生探究创新、技能竞赛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围绕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要设计出一套与职业岗位符合的高度仿真的实训项目;根据专业学生人数配备足够的具有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业务水平较高的实训指导教师;此外, 高校亦需要建设一定的校内实训基地, 通过比较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岗位, 以及商务实验室等, 形成良好的实验室体系, 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7]。

结论:综上所述, 当今社会对于高素质的、高能力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逐渐提高需求, 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为此,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在此方面, 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必须要重视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完善, 亦要重视开展实践教学课程, 在提高该专业教师综合素质, 以及完善实训教学设施的基础上, 将促使该专业获得良好的发展, 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蓉.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内涵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09 (13) :58-59.

[2]周文琼, 王乐球, 范路桥, 等.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ERP实训课程体系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1 (01) :55-57.

[3]王亚利, 韩卫媛.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2, 04 (30) :114-116.

[4]王伟东, 金义富, 张强.地方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 2013, 08 (22) :102-106.

[5]黄君.高职信息类专业数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J].职教论坛, 2014, 03 (23) :73-76.

[6]管莹.基于市场需求下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J].商, 2014, 07 (16) :19.

16.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调研报告 篇十六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课程体系 计算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近年来,国家调整了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强化了信息产业的地位,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十分广阔。如何以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政策为指针,围绕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技术创新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问题,是新形势下一项紧迫任务,对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使得计算机技术成为各学科专业不可缺少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对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软件和硬件技术开发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其本科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开发应用计算机的软件设计能力。

2现代计算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力推动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计算机理论与技术相关理念也渗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内容中,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信息技术中需要很多的变换和数据处理,采用的算法是实现系统功能的重要环节,如快速傅氏算法、离散余弦变换、测量数据的误差处理与回归拟合等。在算法实现上,计算机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信息领域中的数据运算、数据变换和数据处理都可融入计算机程序中。

(2)在现代电子系统中,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同时,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紧密结合,使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得到飞速发展,也使得片上系统SoC(System on Chip)获得广泛的应用。

(3)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微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结合更加紧密,促进了电子设备、信息系统和通信系统的更新换代。以通信系统为例,传统通信系统的终端、传输和交换这三个子系统的界线不再明显;通信系统的业务类型已由通话为主发展到了传送语音、数据、传真及图像等多媒体的综合业务;计算机技术直接决定着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通信协议及系统性能,使得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紧密依存和协调发展。

(4)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线路与通信系统的设计、分析和仿真试验更加便捷、高效,出现了许多针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覆盖了电子设计的全过程。电子系统的设计已离不开计算机,EDA软件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电子电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中计算机教育应重视的环节

3.1明确计算机教育的培养目标

要有效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必须明确本专业计算机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点、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情况和对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建立完整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学生在电子信息技术中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2注重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

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计算机的内容虽有独立性,但在很多情况下已很难将计算机技术单独分离出来,其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衔接中,必须注意到这种融合性,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多结合计算机技术。例如,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实验中可让学生自己编程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很好的计算机教学效果。

3.3努力提高师资水平

计算机理论与技术已渗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内容中,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才不致于使专业课教学与计算机应用脱节。只有使本专业教学内容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完成计算机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层次的教學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

4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计算机教育,要紧密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体现计算机新理论和技术。同时,要根据本学科领域内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情况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有机结合,构建合理和优化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单承赣. 电子信息类计算机教育的特点、层次与主要知识点[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4):53- 56.

[2] 李学哲.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几点探讨[J].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2001,3(1):73- 76.

17.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调研报告 篇十七

第一条 安排毕业班学生到用人单位参加顶岗实习是学校教学实习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保护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依据国家及地方劳动用工的有关规定,并结合专业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校教学部门应在规定的学制期限内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招就办、学生管理部门做好协调和配合,择优推荐。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也可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灵活安排。实习期超过一学期的,原则上推荐学习成绩优良,不拖欠学分的学生,并与实习单位协商,允许实习期间学生集中一段时间返校,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业或参加考工考证。暂时未参加实习的学生由教学部门作好教学安排。原任课教师根据教学部门的统一安排实施灵活的授课或辅导。顶岗实习期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第三条 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由学校相关部门安排,也允许学生自找实习单位。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须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家长签字,并经过学校相关部门同意后方可离校实习,实习期间如发生违法违纪或人身意外伤害等事故的,由学生本人负责。无论是学校推荐还是学生自找实习单位的,学生均须与学校签实习协议,由招就办具体负责。

第四条 为保证实习生质量,学生应当取得学校学分制学籍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学分,经教学部门审核后,方可参加实习。已学完的课程累计所拖欠学分不得超过12学分,不及格课程不得超过3门。

第五条 学生实习时,如仍有部分课程须重修的,由教学部门另行安排时间(如双休日、假期等),通过集中辅导、送教上门、学生自学等形式来完成,同时做好这部分学生的成绩考核、评定工作。

第六条 学校应与实习单位协商签订实习协议,实习协议内容应包括双方权利、义务、实习期间的待遇及工作时间、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等,并符合劳动法律、法规规定。其中:

(一)实习生的年龄不得小于十六周岁;

(二)不得安排实习生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三)实习期间的工作时间,按《劳动法》及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如确因工作需要临时加班,须经学生本人同意,并通知学校和其监护人;

(四)实习单位应对实习生进行实习前的技术、安全培训,按规定落实各项劳动保护措施。

第七条 教学部门应为实习生办理《实习证》及《实习鉴定表》。《实习证》在核准签章的实习期间有效。未取得《实习证》的学生,不得

进入实习单位实习。实习生实习期间,应随身携带《实习证》,以备查验。

第八条 实习期满,实习单位应当对实习生做出书面鉴定,作为评定学生实习成绩的依据,由学校存入学生档案。教学部门负责收回《实习证》和《实习鉴定表》。

第九条 教学部门根据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实习计划, 并委派专人管理学生的实习,定期帮助学生总结实习成果,做好实习成绩的评定工作。

第十条 为保证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学生应在校内住宿。如实习单位有住宿条件的,也可安排在实习单位住宿,但学生管理部门要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如遇交通等原因须在外住宿的,由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家长签字,并报学生管理部门批准。

第十一条 学生管理部门要配合教学部门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动态管理。涉及到班级、班主任、宿舍的调整由学生科负责。

第十二条 学生实习期未满,不得擅离或调换实习单位。个别学生确因特殊情况,中途调换实习单位的,须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报软件技术教研室批准。学生未经批准擅离、调换实习单位的,实习成绩为零分,期间发生的一切问题由学生本人负责。

第十三条 实习单位按实习协议支付给学生的实习补贴,学校有关部门应足额发给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但实习单位对学生收取的一切费用由学生自己承担。领取实习补贴的学生交通费自理。第十四条 特别强调所有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必须通过系部审核批准,对于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同学必须参加实习答辩,另外如果发现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任意调换实习单位,同时在专业不对口的企业岗位实习的同学,其实习成绩记为0分。

第十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软件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解释权归软件技术教研室。其它形式的实习按学校原有实习管理制度执行。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二00六年十月一日起执行。

上一篇:《领导的艺术》读后感下一篇:国家湿地公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