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

2024-12-15

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精选8篇)

1.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 篇一

论阅读教学中差异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

摘 要: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认知差异,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文章从预学查异、了解学情,初学适异、明确方向,研学导异、提升认知,拓学展异、契合需要等方面,研究阅读教学中差异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

关键词:差异教学;语文教学;预学查异;初学适异;研学导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73-01

学生由于遗传因素、生活经历、认知特点方面的不同,在语文学习中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认知差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遴选等方面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达到照顾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目的。

一、预学查异,了解学情

预习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学生在预习环节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初,即展开对学生预习效益的检测,在检测的反馈信息中排查学生的认知差异,并根据最终的检测结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弥补学习困难学生的认知差异,为他们扫清体悟文本的障碍。例如,在《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就在教学伊始进行了预习差异的检测:首先,教师罗列出一组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还能说出几个描写色彩的词语吗?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思考蝴蝶谷是怎样形成的?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既复习了课文的词语,又梳理了课文的内容。教师通过文本中富有特色的词语,引导学生借助词语感知文本的主体内容,并在拓展积累中把握学生词语的积累程度。教师还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再次梳理整合对文本的感悟,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文本的把握程度,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

二、初学适异,明确方向

新课程改革呼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适合的初学要求,并适当给予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进行尝试性自主学习。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初学成果的汇报,并在汇报中进一步整体感知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形成的认知差异。例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时,教师就直接通过问题引领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夏天到了,如果你是荷塘里的一种小动物,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播放音乐:雷声、雨声、蛙声、知了声,等等。诗人想变点儿什么呢?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我”想变、、、和,最后看见小小的荷塘,我真想变成。教师在初学适异环节提出的两个问题各有不同的指向:第一个问题是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堂推向现实生活,借助生活的经验为感知文本情境蓄积基础;第二个问题则让学生潜入文本,探寻思考诗人想变点什么,从而将视角指向整篇文本。

三、研学导异,提升认知

研学导异是实施差异教学课堂的重要?h节,也是促进学生长足发展的重要阵地。在前两个环节,教师对学生文本认知差异全面把握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差异实际,对学生的学习重点进行指导,共同研究制定相通的研究性学习,从而更好地开展学生的研究性活动。例如,在《鸟岛》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鸟岛形成了初步的认知体验。因此,根据学生这种普遍性的认知差异,教师将教学的探究性话题确定在两个方面:文中的鸟岛是一个怎样的岛屿,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言的描写非常生动?这两个研究性话题,分别指向了文本的内容信息――课文介绍了怎样的鸟岛,从文本语言内容中感受鸟岛的特点;同时也将学生的关注点指向了言语形式――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言语形式对鸟岛进行描写。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同问题的协作共进,不仅有效地缩小了文本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同伴的启发中,反馈、修正探究结果,达成课前预设的基本教学目标。

四、拓学展异,契合需要

一堂课的结束往往是另一个学习阶段的开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就可以分别提出具有弹性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在认识自我能力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长足的发展。以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为例,教师在拓学展异的板块中就进行了这样的设置: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试背;用你喜欢的方式背,还可以加上动作;拓展延伸,放飞想象,出示:夏天来了,我想变成。最后总结:夏天,大自然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神奇!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生活得多么自由,多么快乐!教师首先给予了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同时也给予了学生足够的补充拓展。这一环节中的教学要求都源于文本,但又高于文本,是对学生在认知基础上深入认知的历练,让更多学生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与发展,满足了学生的个体性学习要求。

五、结束语

总之,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照顾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为阅读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陆小平.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01).[2]陶莉.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性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5(20).

2.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 篇二

一、商务英语阅读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的

阅读一直是英语语言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传统的以语言文学为主的英语专业学习中,阅读的主要内容是文学作品,阅读的目的也主要集中在锻炼语言技能方面。商务英语阅读与一般的文学阅读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它的阅读内容有强烈的专业性和情景性。从语言的特点上看,商务英语充斥着许多行话和专业术语,文章的内容牵涉到许多行业动态,无形中使得语言的难度陡然增大。从文章的内容上看,商务英语通常涉及许多不同的行业,隔行如隔山,不了解这些行业动态的人很难理解文章的内容,这也成为阅读中的障碍。商务英语阅读的目的也是双方面的,除了强调学习者学习专业性的语言表达之外,还要学习一定的商务专业知识,尤其是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将来的职场要求,不仅要求他们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要懂一定的经贸知识。商务英语的阅读课必须要达到既培养语言能力又传授商务知识的双重目的。

二、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障碍

阅读作为认识世界、汲取知识、掌握外语的重要途径,人们始终没有停止过对它的研究,对于影响阅读行为的因素,大多数人都认为阅读活动是一种多元因素参与、多向交流与反应的复杂解码过程。解码顺利与否取决于语言知识(语音、语法、语义等)、语用知识(人际交际修辞规则和语篇修辞原则等)和世界知识(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笔者认为,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共同构成本课程的主要阅读障碍。

1. 语言知识障碍

(1)商务英语词汇的文体色彩

商务英语属于一种商务领域的应用语言,因此,其语言运用的最大特征就是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多,而且许多常用词被赋予特殊的含义。例如:

offer我们理解为“提供、建议”,但在特定的商务书信中,offer则只能理解为“要约、发盘”,相应的offerer, offeree就是“要约人、受要约人”;accept虽然可以翻译为“接受、认可、同意”等,但在特定的商务语境中只能翻译为“承诺”。

此外,由于商务交往中省时省力的经济原则的实际需要,使商务英语中产生了大量的缩略语。商务专业术语以约定俗成的缩略词的形式出现,为业内人士所熟知。例如:

L/C:letter of credit(信用证)

B/L:bill of lading(提单)

B2B:business-to-business(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

(2)商务英语的句法结构

虽然商务英语与文学作品相比语言简明,词藻较少,但是其句子偏长,结构比较松散,常句、难句常常出现在篇章中,给英语基础薄弱的读者造成一定的障碍。例如:The great advan-tage of advertising over other types of promotion is its ability to reach mass audiences quickly at a low per-person cost and it is also the form of promotion over which the company has the greatest control.

(3)商务英语的篇章结构

一定的社会、文化群体,以及从事的相关活动,具有较为固定的语言表达方式。商务英语也有其固定的语言表达方式,它的语篇结构逻辑合理,意义连贯。所谓逻辑合理,包括句子结构合理、段落安排合理、语篇思维合理。所谓意义连贯,包括句与句之间语义连贯、段与段之间内容连贯、上下文之间思路连贯。而且通常遵守先综合后分析的语片思维模式。

2. 内容图式障碍

任何语言的教与学,所涉及的都不会是单纯的语言问题,与学习者的知识和文化体系息息相关。因为人类语言不是悬浮于真空之中的孤立体,它是相关文化体系、知识体系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Snell Homby, 1988/1995∶39)。大量有关阅读的研究都已证实,如果学习者熟悉文章主题,了解文章背景,懂得有关专业背景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有助于对所读文章的理解。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逐渐完善的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对外语阅读的分析极具解释力。图式理论告诉我们,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不仅在于语言知识,还包括与所读文字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共有知识,其中包括特定的专业背景知识。

首先,外语学习者缺乏相应的内容图式,主要是因为图式知识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让一个以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去阅读一篇富含英语文化背景的文章,其难度可想而知;因为他们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毕竟有限。其次,图式知识具有很强的学科色彩,即使一个熟练掌握本族语的读者也不一定能够读懂本族语写成的专业文章,之所以“不懂”,不是不懂语言,不是没有语言图式,而是因为阅读材料的内容需要读者具备有关的背景知识,也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图式。而商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学习多集中于英语五大技能的训练,商务或经贸课程多设置在高年级,这意味着学生内容图式的缺失。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商务英语阅读内容层面的难度比之语言层面要大得多,主要反映在学生商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匮乏。因此,商务英语阅读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构建学生的内容图式方面。

三、商务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1. 兼顾好商务知识讲授和语言教学

商务英语阅读中专业知识的介绍必须与专业语言的教学同步进行,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缺一不可。教师应以学生最终理解所阅读的篇章内容为目的,适度介绍专业知识以达到促进语言教学,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比如, International business had forged a network of global linkages around the world that binds us all countries, institutions, individuals much closer than ever before.These linkages tie to get her trade, financial markets, technology, and living standards in an unprecedented way.They were widely recognized during the worldwide oil shock of the 1970s and have been apparent since then.这段文字基本不存在语言表面结构方面的障碍, 学生能理解出其表层意思。但作为教师必须对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加以解释, 把着重点放在这次石油危机所带来的后果, 紧紧围绕文字材料所要表达的意义加以阐释, 最终使学生理解这段文字的深层含义。在对学生阅读效果进行评价时, 教师要不以掌握某一词一句或一段为依据, 而以学生真正理解具体商务内容为依据。长此以往, 学生将在不断探求内容真谛的基础上掌握语言知识。

2. 注重专业和背景知识的传授

由于“商务英语阅读”教材内容较难,学生背景知识不足,商务实践不够,对商务英语背景知识的补充显得非常必要。必要的专业和背景知识对确切掌握文章的内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注意对每一单元的商务英语知识进行恰当而贴切的补充,如:教授第四单元“Marketing”(市场营销)之前则补充了“the process of Marketing”(市场营销的过程)、“Marketing concept”(市场营销的理念)及“advertising”(广告),学生反应良好。

作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来充实专业和背景知识:一,不断拓展知识领域,经常涉猎与国际经贸知识有关的政治、文化、历史、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二,阅读一些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英文经贸刊物,关注经贸活动与理论的不断发展,掌握最新的发展动态,补充必要的知识。

3. 激发学生阅读材料的兴趣

兴趣是阅读的原动力,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感兴趣,阅读效果才会更佳,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讲授Unit 6 Text B“Stew Leonard’s:The World’s Largest Dairy Store”之前,可以先创设情景,然后让学生去猜测将要讲述的是什么内容。For example, they are given a scene:one day you come to a place that has Disney-like atmosphere, bu is not Disneyland.Inside, a plastic cow’s head affixed to the fron wall of the dairy plant moos when you press a button, butchers and fish cutters slice and package in your full view.Outside, is a bulletin board with photos of customers at locations around the world holding Stew Leonard’s plastic shopping bags.Can you guess where it is?They may have different answers:park, stock farm etc在老师给出正确答案之前,适当引导学生向目标方向靠拢。

又如,在讲授Unit 8 Text A“Methods of Payment in Foreign Trade”时,教师可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使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就同一问题充分讨论,然后对他们的讨论结果进行比较,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与评价。这一教学方法,充分尊重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把他们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放到了重要地位,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下一种有效的课堂活动形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4.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针对学生传统的文章解读模式,教师应提高学生的运用阅读技巧的能力。如:学生可采取“分阶段”阅读的方法。即,粗读一遍(skimming),抓住特点,把握文章主旨;细读篇章(scanning),把握关键;不离语境,领会含义;照应上下,综合分析。学生不要过多停留在学习词句的水平上,而是从文章层次结构和内容入手,学习并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主要信息。对此,教师应选择重点专业词汇讲明词义和译法,而不要求面面俱到,其他一带而过,只要不影响理解课文,熟悉具体内容就够了。语言点的讲解应以学生读懂商务内容为最终目的。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会大幅提高,阅读效果自然会相应提高。这种以阅读内容促进语言理解的过程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语言的自信心。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通过以下阅读技巧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快读。要求学生快速诵读全文或某段,获取所需的商务信息。阅读时,一目3至5字,用“心”读,而非口读、眼读。二,寻读。带着问题跳跃式浏览全文,其目的在于捕获某项或某些特定的商务信息。寻找细节,忽略整体。三,略读。是以一个人可以达到的最快速度阅读整篇文章,并能抓住文章主旨和某些必要的细节,重点是理解文章整体内容。遇到生词少查或不查字典,靠语境线索猜测其含义。四,细读。要求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关键词、句子或段落仔细阅读、反复琢磨,以便理解其内涵或隐含意思。

参考文献

[1]Mark, Ellis, John Christine.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2]Eddie Williams.Read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1984.

[3]Smith, Frank.Understanding Reading and Learning to Read.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Publishers, 1994.

[3]刘静静, 张常亮.商务英语阅读教学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26) .

3.数学认知结构建构的教学策略 篇三

关键词:认知结构; 教学策略;问题解决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动地建构数学认知结构,并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造就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以满足后继的学习需要,最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呢?本文先指出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四个特征,然后提出建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四条教学策略。

一、 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特征

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知识结构在学习者头脑里的反映,它是学习者在学习

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在数学方面的观念系统。这些观念可能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基本观念(言语信息或表象信息),它是学习者通过学习一些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之后形成的;二是数学具体方法的观念,它是学习者在运用基本观念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三是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观念。

从数学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考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足够多的观念

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专家系统”的研究表明,在某个领域内善于解决问

题的专家必须具备上万个知识组块,没有这些专门的知识,专家就不能解决该领域内的技术问题。在许多专门领域,如工程学、计算机程序、社会科学、阅读理解、物理、数学和医疗诊断等,将“专家”和“新手”作比较,都证明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决于个人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的多少及其组织结构。

2. 具备稳定而又灵活的产生式

足够多的观念仅仅是问题解决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你头脑中的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甚至问题解决者已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所需的全部知识,但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例如,有的问题解决者在解决一个问题时,百思而不得其解。但经旁人一指点,即刻恍然大悟。这说明他的认知结构中已具备了解决这个问题所必需的概念、性质和定理等知识。

除了正向产生式和逆向产生式之外,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中还应该有一些与正向产生式的数学模式对应的变形产生式。所谓变形产生式是这样一种双反应产生式,即:学习者事先已习得某一产生式C→A,只要一出现与产生式C→A相关的信息,学习者立刻检索出与产生式C→A对应的数学模式,然后根据目标信息对这一数学模式进行变形。

3. 层次分明的观念网络结构

解决问题的思路探索过程实质上由一连串的产生式构成。在问题解决者具备相关稳定的产生式的前提下,如何从问题情境中识别出相关信息并与众多的产生式中的条件信息相匹配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这些数以万计的产生式组织得不好,那么问题解决者是很难从中检索出与问题情境相匹配的条件信息。除了具备足够多的观念和稳定而又灵活的产生式之外,要建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学习者还必须对所习得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使之形成一个个的知识组块,并对这些知识组块再进行组织、分类和概括,使之形成一个有层次有条理的知识网络结构,这样,就可以提高信息的检索效率。

二、建构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

1. 熟悉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表明,要使学生有效地接纳新知识,学习者认知结构中

必须具备适当的观念。因此,要发展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教师首先必须熟悉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这样才能知道选择教什么和怎样教。当教师对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了全面而又细致的认识之后,就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构那些缺少的观念,明晰那些模糊的观念,强化其稳定性。

2.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良好的问题情境应具备以下条件:

(1) 能造成认知冲突。这样就可以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弥补“心理缺口”的动力。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如此创设问题情境:如图1所示,在草原上有A、B、C三个村庄。现在要为它们设置一个物质供应站P,使得P到A、B、C的距离都相等。

(2)问题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生产实际这些角度去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相关的观念来理解问题,也才有可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

(3)提出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难度是适宜的。提出问题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成功率。问题过难,学生没法入手,望而却步;问题太容易,学生学不到新东西,他们没有兴趣。

3. 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学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把习得的内容迁移到新情境中去。知识越具体,应用的范围越狭窄,只能用于非常具体的情境,也容易遗忘;概括性越高,其应用的范围就越广,随时可用于任何情境中的类似问题,也有利于保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的一般性的原理,它有高度的概括性,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因此,要发展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就必须要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帮助学生建构思想方法层次上的数学观念。

4. 注意整体性教学

整体性教学有两个方面的要求:

(1) 注意知识组块的教学

孤立的知识教学不可能建立起层次分明和联系紧密的观念系统。因此,新知识的教学不能孤立进行,应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观念系统中进行整体考虑,使新知识与原有的相关知识相联系,并把这些有联系的知识点重新组织为一个大的知识组块。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又有利于知识的检索与应用。

(2) 实施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教学

4.论小学低段英语绘本教学策略建构 篇四

不一样的绘本之旅――论小学低段英语绘本教学策略建构

魏晓宇

(江苏省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摘 要:在小学低段的英语课堂中,趣味是第一位的。绘本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给学生提供语言、情感方面的教育,学生在趣味中习得语言,并促使其相关领域的发展。以绘本特征和低段学生学习特点为基础,探讨小学低段英语绘本资源的选择,进而初步建构英语绘本教学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英语绘本;小学低段;绘本教学

英文绘本阅读能架起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的英语阅读通道。绘本故事的主题大多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初级绘本的故事短小精悍,其故事本身就是一个语言应用的实例,形象地提供了语言学习的完整情景,协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

一、英语绘本的选择:How to choose wisely

学生阅读一个绘本故事,所收获的不只是故事内容的了解,还包括词汇、句子、语法的认识与运用,语意的辨析以及阅读的良好策略等。使用绘本进行英语教学,选择合适的绘本非常重要。这里说的.“合适”,一方面可以是主题适合低段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是语言难度方面适合低段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个合适的绘本材料是推动儿童英文阅读高质、高效的基础。绘本的选取最好是经典的、经过时间检验的故事材料,如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丑小鸭等,考虑到孩子的认知局限,绘本材料还必须尽可能简易。绘本材料的选取一般来自网络或外文书店中的图书,以原版绘本为主,但也可以由教师自行编制。无论是选择还是自行开发,都必须遵守以下两个原则:

1.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绘本教学中,绘本故事本身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直接的动力。如,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是《卡尔爷爷经典绘本》系列之一。该绘本中,通过呈现brown bear, yellow duck这些可爱的动物,到blue bird, purple cat这些富有想象力的动物形象,向学生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并使学生每看完一种动物,就有迫不及待想知道下一种动物的欲望。

2.低难度

虽然是初级绘本并有形象的图片做支撑,但毕竟也是以英文为语言载体,因此绘本选择时还必须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认知水平,尽可能做到低难度,才能确保学习绘本后的有效输出。Brown Bear这个绘本始终围绕“what do you see?I see… looking at me.”这个语句,把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动物放进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从而实现在绘本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的操练和运用。

一个好的绘本材料除了呈现完整的绘本故事图片、英语文字外,还可以根据绘本故事内容拟定一些练习题目,可检测儿童对于故事的理解程度,也能锻炼儿童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二、英语绘本的运用:How to teach effectively

比起“看懂、理解绘本里面的生词、句式、语法以及学完绘本后再次读绘本的语音语调”,更重要的阅读目标应该在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最需要发展的观察力、想象力、逻辑思维以及分析评价、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等能力,这些才是绘本教学更核心的价值。英文绘本阅读作为儿童英语学习的一种新形式,在纳入与展开的过程中如要真正获取质量尚需一定的策略支持。

1.读图片:Picture walk

学生看到绘本封面第一眼的时候,一般都很想打开绘本,看看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故事,故事里面又发生了什么。因此,教学第一步是由教师从封面开始,运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带领学生一路探索,学生从一开始就会被你的引导牢牢吸引。()问题可涉及颜色、形状、功能、分类、人物、表情特征等进行发散性地提问,同时也注意影响故事发展的细节问题,由易到难,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思考分析。以Duck in the truck为例,教师可以准备以下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this picture?What colour is this cover? Is the duck big? What colour is it?Where is the duck? What is he doing? Is he happy?How many wheels on the truck?What colour is the truck? Can you drive a truck?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对这个绘本故事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地想看看鸭子最后怎么样了。并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呈现出每幅图片的Thinkingmap,一方面帮助学生复述图片内容,另一方面巩固词句。

当然,在读图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新单词和新句式,教师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结合绘本上精美的图案,让学生不会因为不同语言的障碍而停下思考。学生有趣的答案常常让人惊讶于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从封面开始,师生一起看完所有的绘本图片,教师不要急于去读或者解释绘本里的句子、单词,而是通过大量的问题引导来和孩子一起完成Thinking map.

2.读文本:Text read

在对绘本故事有整体感知后,结合绘制出的Thinking map,开始与学生一起进行绘本的文本阅读。在此环节中,可以遵循英语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模式,即阅读前活动(Pre-reading)、阅读中活动(While-reading)和延伸活动(Post-reading)三个环节。

阅读前活动:以brain-storming 的方式复习动物类、颜色类、交通工具类、情绪类单词,解决truck,angry,dirty这些新授词汇。

阅读中活动:先让学生看着绘本听故事,再让学生分小组一起读故事。接下来,引导学生结合Thinking map把绘本中的内容阐述出来。并配以图片排序、图词匹配、Magic eyes等活动,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感官感知、理解和记忆故事。

阅读后活动:教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续写绘本或改写绘本。先由全班一起讨论出需要续写或改写的主要内容,然后分工,每一小组负责一个情景的续写或改写。此活动可根据绘本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相应取舍。

3.讲故事:Story talk

在前两个步骤落实之后,作为课堂的延伸,这个环节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与孩子一起读完整个故事,然后由孩子结合Thinking map将故事复述给家长听。

绘本是师生喜闻乐见的英语学习资料,如何有效地利用好这一资源是第一位的。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笔者相信惟有不断探索,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在绘本阅读的旅途中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5.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建构策略初探 篇五

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只有教学效率最大化且效益最优化,高效课堂才能得以实现。由此可见,要想课堂高效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笔者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学案例为例来谈谈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精心设计导入问题,激发求知欲望

每一堂历史课都应该有主问题的设计,问题的设计既要从知识层面上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在导入新课、分析长征的原因时,笔者采用了出示“战地日记”的形式。1934年9月6日 阴

今天的天气阴沉沉的,让人闷得发慌,正如我们的心情、,老蒋在对我们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四次围剿没赚到什么便宜后,接着又发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第五次围剿。

这次,同志们仗打得很辛苦,虽然我们坚持一年了,但也没有打退敌人的进攻。看着身边的同志一个个倒下了,我们都很难过。为什么这场仗这么难打?我们会胜利吗?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这种形式,学生既觉得新鲜,也激发了兴趣。在小组讨论之后,得出“敌我力量悬殊以及博古等人决策的失误导致仗很难打;但我们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反对的是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我们唯有进行战略转移,避其锋芒,才能有更好地延续革命的机会”。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既解决了长征的原因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又顺利过渡到长征的过程这一知识点。

二、巧妙突破重点难点,引导互动生成课文重点是考点,也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内容,需要反复打磨。作为历史学科而言,掌握重点就离不开背诵,而背诵往往是学生不太情愿做的事情,所以变换不同的方式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变要学生背为学生主动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本节课中,讲解“遵义会议”这一重点时,笔者采用了撰写导游词的形式。

近期我社将推出“重走长征路”红色之旅,因业务需要招聘一名导游。要求熟悉红军长征路线及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意者请完成下列面试题,择优录用,工资面议。面试题:请为遵义会议会址写一段导游词,着重向游客介绍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导游词示例:欢迎大家参观遵义会议会址,我是本次的导游王晓,大家可以叫我王导或小王。这是当年红军长征„„现在大家可以到会址前拍照留念了。)

江海旅行社

2012年11月19日

小组合作撰写解说词,然后请学生到讲台上作介绍,学生踊跃参与并展示,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了解了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意义,但要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该知识点还需进一步打磨,笔者又采用了示意图讲解的方式(见下图),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遵义会议的转折性意义。

每一节课的难点问题往往是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需要教者巧妙设计,“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愉悦中自然而然地突破难点。本课介绍到了长征的路线,因涉及的地名繁多,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概念,容易混淆,颠倒顺序,笔者将它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踏着先烈的足迹,重走长征路”的方式。具体设计如下:

请依据长征行进的过程将下列地点排序,并描述出在这些地点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向全班学生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学生领到任务,迅速整理好长征的路线及重大历史事件并积极上黑板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看着学生们的兴奋劲,笔者提出:“我们既然重走长征路,那我们一起看长征历经了哪些省份?在这些省又分别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笔者演示动态地图,引导学生边回答边记忆相关知识点,学生们小组竞争激烈,争先恐后,把这一难点于无形中消化。

三、适时勾连历史现实,促使情感升华

历史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历史基础知识、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以外,还要注意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伟大的长征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也值得发扬光大,要让学生继承、弘扬这种精神,首先需要学生去理解长征精神,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安排的。

出示材料:“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长征,几乎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一共36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行军速度,可说近乎奇迹。”奇迹的背后,我们红军历经了多少的艰难险阻.遇到了多少的困难和问题,你知道吗?我们的红军又是用一种怎样的精神克服了这些困难呢?如果你是当时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名随军记者,那就请你为我们写一篇这方面的随军报道吧。

6.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 篇六

数学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1、这一数学教育是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学生从现实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于现实中去,课本中的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教材内容生活化。

2、这一教育是“实现”的,学生通过这一教育所获得的数学知识不是教师课堂灌输的数学现成结果,而是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从其熟悉的生活中自己发现和得出结论。

通过学习这样的数学,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实现数学观念的建构,促进知识结构的优化。

“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就是说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建构环境或者说是建构的“脚手架”,让他们在学习环境中进行活动。?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有的教师搞“问题解决”式教学实验,这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决不能在形式上流于简单化,?而不去强调理解、?认知和创造性。不管教师设计多么好的活动,“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新的数学观形成后,学生就会试图用新的观念去重新认识已经积累起来的解题技巧、方法和规律,把它们纳入刚刚建立起来的认识结构,这是一个反思过程。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是加强学生的反思。反思学习是智能发展的高层表现。

加强反思主要有两条:

1、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反思任务;

2、教师创设发现情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由不知到知的体验,让他们在所创设的情境中暴露思维过程。

不妨让他们多走逆境,这样引起他们多方面的反思,使他们把自己的活动作为思考的对象,而不是局限于忙碌的“活动”之中。现在的课堂教学,多半教师是把学生置于“活动”之中,而不是把他们置于“反思他们的动”之中。“反思”是建构学说在教学实践中的主要体现,唯有反思,才能控制思维操作,才能促进理解,提高自己的无认知水平,才能促进数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进行建构活动,实现良好的循环。

7.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 篇七

1 动机策略

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督促学生学习, 而且可以进行反馈, 强化学生的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控力, 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可以通过内部诱因来驱动学习, 而对于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只能通过外部诱因来驱动学习,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可通过以下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1 提出明确而又适度的期望和要求:

即让学生确切的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将会怎样评价他们, 以及成功后会得到什么结果。

1.2 给予清楚而又及时的反馈:

一方面让学生对自己学习内容的正误给予了信息, 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将来该作什么, 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1.3 注意评估、反馈和奖励的频率:

要学生只为最终的奖励而长期努力学习是不现实的。研究表明, 无论这种奖励多么吸引人, 如果不能经常有的话, 对行为是没有什么影响的。

2 问题解决策略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解决各种问题。问题解决的策略是一种复杂的策略, 它涉及到概念学习策略、记忆策略、迁移策略等的综合运用, 要有效的解决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问题解决的过程。针对问题解决的过程, 不同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有不同的分类。总体上问题解决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2.1 感觉问题的存在:

此阶段就是发现问题, 这是问题解决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自己面对情境发现问题, 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问题。

2.2 明确问题的各个方面:

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情况, 仔细思考教材中的事实, 搜寻相关资料,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 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学习资源。

2.3 形成各种备择的问题解决办法:

即在明确问题之后, 由学生自己提出各种可以检验的备择问题解决方案, 在此阶段一般学生受层次结构原则的指导, 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子问题, 逐一解决。因此, 在教学设计中, 为方便学生自己独立进行问题解决, 我们不仅要提供关于问题本身的帮助资料, 还要提供各种与问题的子问题相关的帮助资料。

2.4 根据结果和相对效果来评价已形成的各种备择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此阶段主要的任务是选择按适当秩序排列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各项活动, 这由学生依据自身能力水平来完成。

2.5 实施某种行动方针, 然后评判它的效用:

在把观念付诸实践时, 通常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或是反馈内容进行步骤方案的调整。

3 增进记忆的策略

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知识是需要记忆的, 但随时间的推移及学习内容的增多, 一些内容常常无法再被记起, 即被忘记, 如何延长所学内容的存储时间是学习者急切欲知的事项。为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必须明确, 遗忘是正常的现象, 我们通过一些策略可以减少遗忘, 但我们不能避免遗忘。

3.1 复述策略:

复述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例如, 学生为了记住数学公式, 一遍一遍的反复记忆。或在复杂知识学习中, 复述策略包括边看书边讲述材料, 在阅读时做摘录、划线等。

3.2 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指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 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 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记笔记是一种典型的精加工技术, 笔记不仅有助于指引个人的注意, 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还为学习者今后的复习提供资料。

3.3 组织策略:

组织指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或其他关系使之带上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保持的目的。如在外语词汇学习中的归类识字学习法, 或在阅读书籍时自己列出内容结构提纲和画网络图的对材料进行组织, 这些都属于组织策略。

对于这些策略, 一方面需要教师教授给学生, 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提出要求, 给出学生使用策略的机会。如要求学生做笔记, 给出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内容, 组织材料, 说明关系, 减少学生对学习信息的遗忘。

4 迁移的策略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习者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内容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 是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最为关心的课题之一。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 在教学系统设计中应注意:

4.1 注意把各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 即要注意各门学科的横向联系, 即横向迁移。

应该鼓励学生把在某一门学科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中去。在设计中可进行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考察。

4.2 强调简单的知识技能与复杂的知识技能、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 即纵向迁移。

过设置提问或简单的提示, 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 从而较容易学习新的、比较复杂的内容。

4.3 注意对学生的反馈, 当学生实现迁移,

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某一学科的问题时, 应予以鼓励。促进学生不拘于学科限制, 多方位, 多角度思考。

现今社会要求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一专多能型人才, 这就要求学习者有很强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现实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师提供教育信息时不仅注重知识内容的历史、现在、将来发展等纵向信息的提供, 还要重视知识内容相关的横向信息的提供。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是面向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学习环境, 在此环境中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者学习的效度, 学习策略的使用又是教学设计中的重中之重, 如何使用学习策略有效的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是我们应着力解决的课题,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我将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敬请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郑永柏, 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0-28.[1]何克抗, 郑永柏, 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0-28.

[2]加涅等著, 王小明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6-54.[2]加涅等著, 王小明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6-54.

[3]桑青松.学习策略的原理与实践[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3]桑青松.学习策略的原理与实践[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8.物理教学中建构问题情境的策略 篇八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假设、解释必定会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变化、改写。知识不能提供对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适用的方法,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因此物理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是一种构建过程,必须处于丰富的情境中。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建构问题情境就显得十分的重要。那么如何构建问题情境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种做法。

1采用源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和有意义的提问

学习者面对新学习情境时,会基于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的经验知识,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和假设。在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巧妙地抓住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有意义的提问,设疑导学,来创设问题情境,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在在新授课教学的课前延伸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在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创设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我们的课堂。课中通过问题设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理念可以贯穿于知识技能课的教学中,如我在《现代通信一走进信息时代》(苏课版第十七章第三节)的课题引入时,我从“假如你有一位亲友生活在国外或外地,在短时间内你是通过哪些的方式和他保持联系的?”引起学生的发散性思考,然后从“这些方式是如何把你发出的信息传递出去的呢?”引入新课的教学。再通过设置“你是怎样在国内看到在国外举行的体育比赛的实况转播的?”、“可你知道卫星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呢?它又是怎样传递信息的?”、“现代通信有哪些方式?”、“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时如何传递信息的?”、“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各有哪些优缺点?”系列问题的提问,把学生引入迷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边阅读边思考问题,从而使他们更专注地进行阅读。最后通过学生小组间的合作讨论和交流,解决了他们的所要解决的问题,使他们的知识,能力得到了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和参与者。

2应用实验现象,设计问题情境

夸美纽斯在论述科学教育时提出: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学生的各种感官跟前,可以使知识一经获得,便永远得以记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实验来设置问题情景,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可以很好地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规律。例如验证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可以做下面的实验:用一水盆装满水,取一比盆口小的塑料板,在其4个角各打一小孔,将橡皮筋从小孔穿过,用手拉橡皮筋的另一端提起塑料板,观察此时橡皮筋的长度;然后将塑料板放人盆中水面上(不浸没),用手向上拉橡皮筋。这时学生会观察到:要提起塑料饭,橡皮筋会明显伸长,离开水面后橡皮筋会缩短。这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气压对水的沸点的影响,晶体的熔化过程,测大气压的值,电磁感应现象等实验等,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鲜明的对比,为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知识奠定基础。同时也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从而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信息的获取,问题的发问,结论的归纳和总结这些内容都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实验过程的展示者,问题讨论的参与者。可能的情况下也可以由学生来演示。

3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巧设问题情境

情境探究法要求教师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平等的情感化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物理环境、物理认知结构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不应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从而浇灭了那些刚刚燃起来的“创新的火花”。只有把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通过精心的准备,向学生展示具有矛盾和冲突的观察对象,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进行认知的同化、顺应创设的问题情境。而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的是:①学生能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察觉问题的存在。②探究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新的未知,问题的难度应贴近学生最近的发展区。③能激发学生的需要和期望。如在《平面镜》一课的教学时设计“水浇不灭的蜡烛”的实验。【在讲台上直立玻璃板,玻璃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面对学生出示两支点燃的蜡烛头,走到讲台对面背对学生,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另一支蜡烛在往玻璃板后面放的过程中,将其熄灭藏在袖内或抓在手心,学生透过玻璃看到玻璃板后面有支点燃的蜡烛在杯中燃烧。回到讲台上,慢慢地举起装水烧杯向桌面上烧杯中倒水,直至水淹没火焰。】新奇的魔术,“为什么……”的发问,吊起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从而把学生引入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

上一篇:乡镇畜牧工作总结下一篇:综合教案垃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