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这样教

2024-09-23

童话这样教(精选15篇)

1.童话这样教 篇一

一、确立综合式的教学目标, 明确“教什么”

寓言篇幅短小、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它以—个短小的故事, 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制订教学目标时, 我们以综合式的发展理念为指引,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实现本课内容与多种资源的整合, 可以是课内与课外, 可以是同类对比, 还可以是知识延伸。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综合多种艺术元素, 触类旁通, 可以进行表演、画图、讨论、交流等, 实现教学方法的多种整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实现依理悟情, 联系生活实际, 指导生活。

二、综合多种教育资源、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过程, 明确“怎样教”

1.多则寓言的类比学习。类比教学法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知识点之间的类比,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学会联想, 学会在新、旧知识间找到相似和相异的地方。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 学会建构起同类知识的知识体系,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课内与课外的整合。寓言大部分都有一定出处, 源自于一些名著或经典。学习一则寓言只是沧海一粟, 我们可以课本中的寓言为引, 引导学生品读原著,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纵观整个故事情境, 更好地把握寓言主旨, 更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体验, 使课内外知识得到有效的整合。

3.教学与艺术的多元整合。

(1) 综合戏剧元素。把寓言排成课本剧, 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小学语文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的宗旨。指导学生排课本剧首先要让学生入情入境, 学生只有反复朗读才可以更好地了解寓言内容。课本剧要求学生把书面文字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语言, 变抽象的课本知识为生动形象的舞台演出。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创造能力很自然地得到了培养。

(2) 综合美术元素。如在执教《南辕北辙》时, 我特意设计了让学生画路线图的环节, 融入美术元素, 让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审美能力都得到了培养。通过画路线图也直观地让学生知道乘车去楚国的人由于走错了方向, 所以越走离目标越远的道理。

(3) 综合科学元素。

①综合医学元素。如在执教《扁鹊治病》时, 我设计了让学生当医生给蔡恒公写病历本的环节;学生通过填写病历本不仅直观地、全面地了解了蔡恒公病情的发展情况, 同时蔡恒公讳疾忌医, 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与错误, 不善于听取他人正确意见的形象也突显出来。

②综合科学元素。如在执教《揠苗助长》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让学生观看禾苗从泥土中拔出来的动画, 学生从动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禾苗从泥土中拔出来根会断开;顺势出示水稻生长阶段图, 渗透农业科普知识, 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懂得了水稻生长发育的规律, 同时也使其深刻地认识到寓言中农民拔苗助长的做法是错误的, 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那么学生很自然地就体会到世界万物都有自己发展的规律, 我们要尊重它们发展的规律, 不能随意地破坏, 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指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执教《坐井观天》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小辩论会”, 让学生辩论小鸟和青蛙的观点哪个对。辩论会一开始, 学生马上就打开话匣子争论不休, 有很多同学支持青蛙的观点, 他们认为青蛙在井底, 没有在井外生活过, 所以只能看到井口大小的天, 因此青蛙说的是实话, 说的有道理。通过辩论, 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还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他们的思维也会变得更开阔。

四、教学与生活相综合

我在寓言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来谈所得。如在执教《纪昌学射》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从纪昌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生活中你打算如何做?”这样引导学生把书本上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不仅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涵意。

综合式寓言教学研究让我们多角度地去思考, 更广泛地综合各中有利资源和教学手段, 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摘要:综合式寓言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自由平等互动, 以生成多元化教学情境、多样化教学方法、多维度教学内容, 要求教师多角度地去思考, 更广泛地综合各种有利资源和教学手段, 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童话应该这样读 篇二

拟人,猜猜我是谁?

童话作家借助拟人手法,使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风云雨雾,甚至无生命的抽象概念,都可以成为童话人物形象,使它们具有人类的语言行为、思想感情。年龄越小的孩子,保留了越多原始思维中物我互渗、万物有灵的特点,所以富于幻想的孩子们最喜欢童话中的拟人手法,那给他们带来一种亲切感。

但是,拟人手法虽然运用相当广泛,要运用得好也并不容易。优秀的、高质量的拟人形象,必定是物性与人性得到完美结合的,也只有物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才是故事情节顺利展开的基础。一只小鸭子,他也许是个大嗓门的小伙子,他也许是个骄傲的游泳冠军,可是在安徒生笔下,他是一个羞怯的小家伙,因为他一出生大家就都嫌他长得丑,可是后来,他变成了一只漂亮的白天鹅!安徒生正是抓住了幼年天鹅灰不溜秋的外形特征,塑造了这样一个具有励志内涵的拟人童话形象。

极度的夸张

作为修辞手法,夸张就是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的特点。作为艺术手段,夸张要借助丰富的想象,扩大和强调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突出其本质特征,达到增强艺术效果的目的。一般文学作品中也常会用到夸张,比如说,形容一个人力气大,《水浒传》中就有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情节。但是,童话中的夸张则是极度无边的——像《大林和小林》中写四四格的鼻孔太大了,以至于说话有回声,唧唧胖得与乌龟和蜗牛进行五米赛跑只得了第三名。《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写爱丽丝变矮时,下巴一下子碰到了脚背,而变高时,低头找不见自己的肩膀……这些夸张就是极度的,只属于童话的夸张。

有时候,极度的夸张好像一面显微镜,将事物的本质聚焦并且放大,将作家所讽刺和批判的对象火辣辣地凸显出来,比如《皇帝的新装》里的皇帝喜欢新衣服到了如此程度——“每个钟头要换一套新衣服”,“人们一提到他时,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正是这样的极度夸张,才有了后面皇帝被骗子骗得赤身裸体游行的荒唐故事。正是这样的极度夸张,才把统治者的昏庸与骄奢淫逸放大到极致,令人一目了然,作家揭露批判得实在是痛快淋漓,读者们读得也实在是快乐无比。

变形,三十六计之外

作为童话幻想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变形是有意识地改变原有形象的性质、形态或特征等,让其变成另外的模样,从而使童话形象更富于表现力、更有趣味,也使故事情节得到推进。童话中变形手法的运用又分为“局部变形”和“整体变形”两种。其一,“局部变形”是将人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变形。例如童话《木偶奇遇记》中,皮诺乔说了谎以后鼻子就忽地一下变长了,而且只要他不承认错误,鼻子就越长越长;童话《海的女儿》中,小人鱼的尾巴经女巫施法后变成了人腿,用的也是局部变形的手法。其二,“整体变形”也就是整个形象的变化。例如《格林童话》中的“青蛙王子”,因中了魔法而由王子变为丑陋的青蛙。安徒生的《野天鹅》中,十一位王子因为中了魔法而变成了十一只野天鹅。

变形手法的运用,往往意味着某种出乎意料的新奇状况发生,不仅增添了童话人物形象的荒诞趣味,也给故事情节带来某种新鲜未知的推动力,从而带来整个童话故事扑朔迷离的发展。

无中生有的神化

神化,与神话一字之差,说的虽然不是一码事,但是却有内在的联系。童话由神话脱胎而来,必然运用神话的艺术手法来进行创作,比方说这“神化”,其实就是幻想世界中“无中生有”地创造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东西来,或者赋予童话人物以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在常人体童话和超人体童话中,最常见到“神化”手法的运用。

神化手法在童话故事情节中的运用极为普遍,例如,在罗尔德·达尔笔下,爱吃巧克力的小男孩查理与四个伙伴一起到巧克力工厂参观,发现这里的神奇事物多得令人应接不暇:飞流直下的巧克力瀑布,棕色浓稠的巧克力河流,两岸郁郁葱葱的灌木、草地都是用各色美味糖果制成,河上行驶着用整块硬糖制造的粉红色大船,巨大的机器车间活像巫婆的厨房,制造出各种稀奇古怪的糖果,有滴溜溜四下瞅着的方糖,有能把人变成一颗巨大蓝莓的口香糖,还有像游乐园里的过山车一样惊险的电梯,还有能把一切东西都分解成无数小微粒发射出去的巧克力电视……

3.乐理知识应该这样教 篇三

请猜四个音乐记号

1.姐妹两个一样长,一个瘦来一个胖,排在队伍最后边,歌曲唱完它出场。2.五线谱上一把号,使劲吹它它不叫,二线是它好朋友,四次握手咪咪笑。3.四条竖线分两边,中间还有四个点,如在歌中见到它,请你再要唱一遍。4.姐妹七个真稀奇,名字不叫多来眯,生来爱唱英语歌,张口就是“CDE”。谜底是:1.终止线 2.高音谱号 3.反复记号 4.音名 给启蒙班乐理教学的儿歌识谱歌谣 一、五线谱,五条线,间隔着四个间; 第三间,高音“哆”(do),下加一线中音“哆”(do),一线“咪”(mi),二线“嗦”(sol),一二三间“法、拉、哆”(fa、la、do)。

二、五线谱,像楼梯 向上高,向下低

一二三线,357 一二三间,461 四线五线唱24(高音)第四间上唱个3(高音)

三、第一线小猫咪咪第二线小老鼠嗖

第一间小红花发第二间小提琴拉

四、中央C上敲敲门dododo(哆哆哆)此条也可以念:下加一线敲敲门dododo 下加一间打招呼rerere(来来来)

第一线上小猫叫mimimi(咪咪咪)

第一间里放沙发fafafa(发发发)

第二线上把话说solsolsol(说说说)

第二间里把手拉lalala(拉拉拉)

第三线呀笑嘻嘻sisisI(嘻嘻嘻)

第三间里歌儿多dododo(哆哆哆)

请伸出你的手,把5个手指当作五线谱的五条线,手指之间的空档作为四个间。那么,你的手就是一个小小的 随身携带的五线谱了。

1.什么是五线谱?

五线谱,有五线,五线之内有四间。每条线,每个间,都有一音住上面。五线四间不够用,还可加间和加线。2.怎样写高音谱号?

二线起头向上弯,弯到三线向下转,转过二线到一线,画圆斜上伸出头,回头交叉第四线,一直往下伸出头,拐弯过来画圆点。

3.全音符

全音符,空符头,没有符干连着头,没有符尾连着干,只有一个空符头,记住它要唱四拍。

4.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二分音符空符头,四分音符黑符头。只有符干没有尾,符干一直连着头。符干朝下写在左,符干朝上写在右。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黑白符头要分清,黑一白二不能忘。5.八分音符

八分音符黑符头,还有符干连着头。一条尾巴长有黑,连着符干的右边。八分音符很特别,记住它只唱半拍。6.十六分音符

十六分音符黑符头,还有符干连着头。两条尾巴长有黑,连在符干的右边。十六分音符很奇特,只唱四分之一拍。7.休止符

全休止符是小黑杠,挂在四线下休息。安安静静不出声,要停四拍别着急。二分休止也是小黑杠,躺在三线上休息。静静躺着不出声,休息两拍记心里。四分休止符象反“3”,休息一拍要记清。八分休止符象正“7”,休息半拍别着急。

十六分休止象双“7”,休息半拍的一半别忘记。8.拍号

节拍的记号叫拍号,它在乐曲前面摆,摸样长得象分数,音乐无它乱起来。四四拍子

四分音符作一拍,每小节里有四拍。强、弱、次强、弱,这就叫做四四拍。三四拍子

四分音符作一拍,每小节里有三拍,强弱弱、强弱弱,这就叫作三四拍。二四拍子

四分音符作一拍,每小节里有二拍,强弱、强弱有规律,这就叫作二四拍。附点音符

小小附点圆又圆,它的作用不简单,音符后面加上它,时值马上加一半。

附点全音符唱六拍,附点二分音符唱三拍,附点四分音符唱一拍半,附点八分音符唱半拍加一半。击拍歌

我用手来轻轻拍,音的长短就明白。手往下拍是半拍,手掌拿起又半拍。一上一下共一拍,经常练习就明白。(按各种节奏型练习打拍)C大调音阶在五线谱高音谱号上的音位.五线谱有五线,五线中间有四间。五条线四个间,都有一音住上面。一二三线咪梭西,一二三间发拉哆。下加一间来来来,下加一线哆哆哆。

全音和半音

两音之间有距离,最小距离叫半音。两个半音加起来,它的名字叫全音。半音全音有区别,键盘上面能看清。哆来咪发梭拉西,七个白加五个黑。白七黑五十二音,平均分成十二份。不管是黑还是白,相邻是半相隔全。音程

两音之间的音高有距离,音高距离叫音程。音程的计算单位用度数,包含几音是几度。大二度 小二度

全音和半音是不一样,相同的度数要分大小。全音的二度是大二度,半音的二度是小二度。大三度 小三度

两个全音的三度是大三度,一全一半的三度是小三度。三和弦:三个音按三度音程叠置起来构成的和弦叫三和弦。按三度音程排列时:上面的音叫“五音 中间的音叫”三音“ 下面的音叫”根音“。三和弦可分四类: 1.大三和弦

根音到三音是大三度,三音到五音是小三度,根音到五音是纯五度。2.小三和弦

根音到三音是小三度,三音到五音是大三度,根音到五音是纯五度。3.减三和弦

根音到三音是小三度,三音到五音是小三度,根音到五音是减五度。4.增三和弦

根音到三音是大三度,三音到五音是大三度,根音到五音是增五度。原位三和弦和转位三和弦

以三和弦的根音为低音的和弦叫原位三和弦。以三音为低音,叫第一转位,也称”六和弦“。

4.1.贾志敏这样教作文 篇四

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的大名早已听说。今天翻阅《小学语文教师》,读到贾志敏介绍自己怎样教作文,用了两天时间,一字一字敲到电脑里,摘录下来,细细学习。

我教孙女写作文

我没有刻意要她做什么、不做什么,只是留给她垮了的空间,由她快快活活地玩。让她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孩子二三岁的时候,她识记能力比较强,教过的汉字能立马记住,还有迁移本领。以后,跟她玩“汉字接龙”游戏。在之后,教给她成语、古诗。词汇越积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宽,其兴趣也越来越浓。

之后,我把她有趣的话语记录下来,每天一两句。比如,“爷爷今天来看我。我一看,吓了一跳,爷爷怎么怪怪的?原来,爷爷戴了一副假牙。”“奶奶烧的鱼真好吃,一条鱼都让我吃了。大人们说:孩子爱吃鱼,聪明”,“吃好晚饭,妈妈带我到„八佰伴‟去玩,我最喜欢玩„过山飞龙‟。车子开动了,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吓得我直叫。”我指着我记录的内容逐字逐句念给她听。因为句子是她说的,所以她更感兴趣。

日子久了,她认识的字也多了,还没上学,已经能阅读短文了。我们带她逛书店买新书,让她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游。一来二去,书成了她的好朋友。那么,她怎么会写作文呢?

她爱听故事,我便讲有趣的故事给她听。讲完了,让她复述,一遍,二遍……当她讲得文通字顺了,便让她用文字记录下来。她读二年级时,便能写下数百字的作文了。

她具有组织文字能力之后,就教她观察生活,寻觅作文材料。

生活中处处皆作文材料。我见她手舞足蹈时,就提示:把它写下来就是好作文;我见她情绪低落时,便告知她:把这记下来,别人一定爱看。

又一次,她来探望我,我正闭目养神,眼镜架在鼻梁上,手中捏着报纸。她没有吵醒我,只是吻了一下我的额头,便端坐一边看书。事后,我让她把这件事写下来。没花多大功夫,她就写下了《深深的吻》。

她父亲整日忙碌,父女俩只能在电话里聊上几句。她埋怨道:“我的爸爸在电话里。”我感到这是好题材,就让她写,电话里的爸爸》。习作视角独特、情真意切。

我让她每天写日记,把一天生活中有趣的事记录下来。日子长了,养成习惯,对她来说,作文不成难事。

“阅读是作文的父亲” 孩子的表达能力要从小培养。语文课就是在课堂上,老师借课文为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

语文这门学科我、分为阅读、作文和写字。阅读是作文基础;作文是对阅读进程的一种检验;写字则是变口头语言为书面语言的方式。

要写好作文,必须大量阅读。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识字、积累词汇,掌握句型、句式,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师在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

阅读课,要有十足语文味。要讲“字词句段篇”,要练“听说读写”。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什么,更要知道作者如何表情达意。

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阅读是积累,是体验,也是走近作者的重要途径。“胸无点墨”,岂能“下笔成文”?

因此,说“阅读是作文的父亲”一点儿都不为过,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在做作文前的准备。

怎样教孩子作文 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教师教作文无法;学生写作文无奈;教学的结果无效。

怎样改变这种状况?

对小学生来说,学写作文会碰到两个问题:没有内容写,有了内容不会写。

第一个是如何搜寻材料的问题;第二个是如何表达情感的问题。

我认为,在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要倒过来操作:先教会他们正确运用语言表达,然后教会孩子在生活中寻觅作文材料。

作文训练应该按“课内、课外两条线交叉进行。”即:课内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

语文训练的目标要明确,还要讲究实效。经过严格训练,让孩子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写出切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语句通顺的作文。

训练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把听说读写“捆绑”在一起训练。

我是这样训练学生的:

第一阶段:抄写——抄句子、抄段落、抄课文等。

这样的训练,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第二阶段:听写——听写句子、听写段落、听写一篇文章等。根据学生的情况组织教学。如果学生基础不太好的话,则读一句,让学生听一句,写一句。反之,可以读得稍快些,或者把一段话、一篇文章读一二遍,立即让学生记住并写下来。

第三阶段:视写——给学生看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刚才看到的内容写下来。

第四阶段:扩写、缩写、改写、仿写。

给学生提供一个素菜,组织学生扩写、缩写、改写、仿写等。

第五阶段:放手写——鼓励学生寻找题材,独立谋篇行文。在每次训练的同时,不忘指导孩子读后修改以及最后誊清作文。

需要指出的是,要求孩子最后上交的作文必须文通字顺,格式规范。

要在“作文后”下工夫

我小时候,作文是用毛笔写的。老师也是用毛笔批改的。记得我们作文写好以后,都迫切想知道自己的作文写得如何。于是,期待着老师的评讲。希望知道自己的习作存在哪些毛病。老师对待工作及其认真。除了把错别字一一纠正之外,还添加字词,删掉句子。在一些章节、段落和句子下面圈圈点点。作文本身既有眉批还有总评,红字密密麻麻。我极喜欢看老师的批语和评语。看着,看着,日子长了,终于看出了门道。我想,自己语文能力的提高,与此不无关系。

5.《可以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篇五

一直以为数学课堂是理性的,缺少那份感性;数学课堂是淡味的,少了几份诗意;数学课堂只是枯燥的做题,没有那份情趣。当我读完《可以这样教数学》时,不禁想:原来我们的数学课堂也能欢声笑语,也能如此灵动,如水一般的自然清柔,又如山一样的伟岸巍峨,是那么得好玩,又是那么得智慧……

让数学在动手中好玩。吴正宪老师的让孩子们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适合孩子们的品味,让孩子爱学数学、乐学数学、能学数学,她的“搭配的课堂教学实录”让自己耳目一新,让孩子清晰地领悟到,如何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教师深刻地感受到在课堂中如何渗透数学符号化思想。

整节课,孩子在动手连一连中,体会搭配,用各种不同的记录方法显示搭配,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好玩,数学的好吃,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水到渠成,这不由想起自己教这一内容时,不就是简单地让孩子动手画一画,发现规律,总结搭配方法,最后归纳出几种情况,是那样的枯燥啊!

让数学在错误中好玩。华应龙老师的“解决连乘问题”的融错教育,让我体会到了如他所说的:师者若水。由铺垫问题到顺水推舟找准条件,自解自述例题思路到创设情境传播美好大爱种子,最后回马一枪,点破问题解决的关键,让孩子们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情趣,在错误中不断地成长,直至真正地感悟到连乘问题的关键之处。

然而我们的课堂呢?这节课我们曾经集体备课过,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会任意地相乘,虽然结果正确,但孩子不一定会理解每步算式的含义,我们习惯性地读题,分析题意,解决问题,显得有点呆板,久而久之,学数学的兴趣将越来越淡。华老师的几个环节不仅让孩子理解,更是让孩子在一个个情境中有趣地学习,即使孩子犯了不该犯的错,老师依然让错误成为资源,让错误成为孩子不知不觉的学习,顿时让错误美丽起来。

让数学在想象中好玩。孩子是鲜活的,给数学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是一个美丽而又有魅力的世界,丰富的想象力会使孩子对一切新鲜的东西抱有极大的兴趣。

周智雄老师的.“让数学不再冰冷”,他尝试将数学知识融于故事中,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同样是做题,可练习的形式不一样,孩子都成了神话世界里的英雄,新鲜又刺激,让班级也掀起了故事热,如此的数学孩子又怎能不爱呢?

“因数教学实录”,周老师通过《“100”不敌“60”》这个故事让孩子明白,60同100相比,虽小但完全不必自卑,60也有自己的优势,(60拥有的因数较多),从而联想到生活,扬长避短,才能成功。

可以这样教数学,一个个教学智慧,在自己的头脑中回荡,在心中回味,是那么得好玩,又是那很么得魅力,让我看到了数学课堂别样的风采!数学课堂,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孩子?数学,我们该给孩子们留下什么?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数学课堂?书读完了,而我在细细地回想着、回味着、思索着……

【《可以这样教数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1.《小学数学这样教》读后感

2.顽皮孩子可以这样教随笔

3.顽皮孩子可以这样教的随笔

4.《生活可以这样过》读后感

5.可以这样诗歌

6.亲情原来可以这样-随笔写作

7.生命原来可以这样作文750字

8.幸福原来可以这样作文450字

6.我是这样教文言文的 篇六

导:就是引导, 即课文的引言。因为文言文的内容, 毕竟离我们现在久远, 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风俗等知识, 学习的兴趣可能会不浓。为此, 自己在每篇文言文的教学中精心设计导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烘托教学气氛。例如, 在教授第一册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 设计导语:同学们都了解, 战国时代, 群雄逐鹿, 弱肉强食。弹丸小国郑国, 处在强秦和猛晋的夹攻之下, 国家命运危在旦夕。结局会是怎样呢?在我们一同学习课文后便可找到答案。然后板书文题, 引出课文。先是制造紧张的氛围,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就起来了。又如, 在教学《勾践灭吴》时, 先引出蒲松龄的对联的上联“有志者, 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秦二关终属楚”, 让学生回忆下联, 并追问两联写的是谁, 顺势一连:同学们知道越王勾践是怎样灭吴的吗?在学生回答后引出文题。这样既复习了名联, 又自然引出课文, 起到了“一石双鸟”的作用。好的引言, 能尽快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 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 更不可忽视。

读:文言文的“读”是个硬功夫, 并且非过这一关不可。首先要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音、字典, 在弄清生偏字字音的基础上完成自读, 然后借助录音及教师的范读, 进一步辨清多音字、通假字, 断准语句的句读, 模拟出不同语句的语气, 揣摩人物的形象、身份,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自读、朗读、轮读, 有的篇目甚至要达到诵读。只有读准, 读通, 才能达到读懂。

译:这是文言文教学中关键的一环。在教学中, 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并且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为出发点。在基础年级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将字字句句落到实处。教师要放开手, 以学生自译为主, 教师引导为辅。采用学生自译、轮译, 有时师生共译的形式, 并要求学生绝对不可借助翻译书, 人云亦云。也不可在其他同学翻译时紧随记录。翻译笔记, 统一在课下或自习课整理。在翻译中, 督促学生时时“积累”, 学会“迁移”, 勇于“推断”。

点:一篇文言文在学生打通翻译关后, 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文中知识点进行集中梳理。如多义的实词、重要的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特殊句式、同义 (偏义) 复合词等知识点, 并选出典型的例子, 帮助学生识别记忆, 并形成文言知识网络, 收到“一课一得”效果。

评:我在文言文的教学中, 并没有停留在弄通文面现代汉语翻译的层面上, 而施之以现代文赏析的手法, 即用现代文的学法去学习文言文, 和学生一道挖出文中的精粹。如训练学生用规定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去概括精彩的故事结构;用凝练的语言提炼人物的性格;用今人的眼光去评述古人做法于今的意义, 并提炼话题, 进行写作训练。如学完《触龙说赵太后》, 引出“母爱”话题写成小作文, 学完《勾践灭吴》, 布置学生以“卧薪尝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等。

练:几篇课文的学习, 远远不够。要将学到的知识用到解决问题中去, 就要加强练习训练。语文读本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篇目, 将课文的学习和读本结合, 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学习出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后, 可将读本《郑伯克段于鄢》引入, 要求学生在翻译时明辨知识点, 并设计一些典型的练习题。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后, 可将读本中的《召公谏厉王止谤》对比引入, 正好纳谏和止谤两个截然相反的做法, 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这样会极大地丰富学生学习的知识视野。另外, 还要设置一些模拟高考式样的浅显的文言文阅读题, 进行系列训练。

7.古文可以这样教 篇七

关键词:小学;古文;教学;兴趣;诵读;延伸

一直以来,对小学古诗和古文教学心有所怵,总认为,短短的古诗和生涩的古文要想在40分钟的课堂上让学生读懂意思、读出情感不是易事,须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查阅足够多的相关资料才能开讲。然而有幸聆听了赵志祥老师执教的一节古文课,我似乎找到了古文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赵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的《伯牙绝弦》,作为小学教材中仅有的几篇文言文之一,已有很多名家的经典教学实录。如江苏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武凤霞老师润物细无声,层层深入式的课堂,信阳市十三小学周艳翎老师引经据典,深情解读式的课堂,赵老师的课堂轻松愉快、灵动扎实,我感悟如下:

一、以生为本,激趣教学

作为从深圳赶到河南的老师,课前与学生不熟,且又是一篇古文教材,高年级的学生怎样融入陌生的赵老师的课堂呢?且看赵老师课前的三句话:①同学们的凳子放好了吗?只有坐着舒服,学着才舒服,对吗?②听说咱们班的同学智商是最高的,不知道大家情商高不高?③(出示三个版本的课文)一般智商的学生读横版带标点的课文,智商高的学生读竖版不带标点的课文,情商高的学生读竖版的课文,你们愿意读哪种?在轻松亲切的课前交流中,赵老师那略带激将的语言,营造了富有挑战式的课堂学习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期待,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与信心骤然上升,很快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赵老师很好地诠释了“亲其师,信其道”,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名家的智慧!

二、反复诵读,得意得法

这篇古文虽77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广为传颂的故事。这篇文言文经赵老师别出心裁地以竖排版不加标点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然而,赵老师通过自然亲切的范读、指名读、比赛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从容地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达16遍之多,把朗读和师生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边读边评中明白了朗读的抑扬顿挫,快慢缓急,真正让学生在读中读懂了故事,读懂了断句,读懂了古文之韵,更读懂了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细细品读中,学生在理解、在感受、在想象、在领悟,经过赵老师的点拨,学生知道古文的表达特点是言简意赅;朗读古文时做到声断气连,语速慢一些;理解文意时要结合文中注释,反复品读文字背后的情感!通过赵老师的“读”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语文老师扎实的语文素养,更让我们知道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拓展延伸,丰富文本

当学生已会读课文,熟知文意时,赵老师又从三个方面着手,层层递进质疑学生:(1)“志在高山”中的“志”指的是志气、志向,还是伯牙心中所想?(2)“伯牙绝弦”中的“绝”可以组成哪些词;你能找出表现伯牙琴和子期善听的词句吗?(3)当伯牙第二年如约来见子期时,却见到一座冰冷的坟茔,你能体会出伯牙伤心欲绝,斩断琴弦时痛苦的心情吗?这三个问题既是对课堂的梳理回顾,也是对教材的拓展延伸。趙老师随后出示伯牙祭奠子期的悼文,悼文中“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这样的诗句使学生对“知音”“高山流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当赵老师说下课时,学生“意犹未尽”,迟迟不愿离开,听课老师也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我想,教育名家的课堂不是一朝一夕能学来的,然而从他的教育理念里,我受到了诸多启发。赵老师大力倡导“读”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是读和背,他甚至大胆主张放弃内容分析,为读省下时间。赵老师是这样说的,这节课他也是这样做的。在今后的古文教学中,我将努力探索和实践,去收获孩子们在语文学习道路上的成长与快乐!

参考文献:

[1]魏玉梅.小学语文古文教学[J].林区教学,2009(01).

[2]魏智明.在小学语文古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1).

[3]叶献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的目标与方法[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09).

[4]张华.浅谈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课堂教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S1).

8.报道稿作文就应该这样教 篇八

——2012年广、佛、肇三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研讨活动

11月20日, 广、佛、肇三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研讨活动在美丽的东平小学进行,我们观摩了来自三地的老师的不同风格的精彩的作文课。来自广州的唐彩霞老师和东平小学的汤诗艺老师上了同课异构记实作文五年级的《父母的爱》以及来自肇庆市的陈碧桃老师的四年级想象作文《设立新节日》的作文课,让上课的学生领略了语文作文的乐趣,老师们课堂中一个个闪亮的理念为老师们展示了“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思路与方法 ”。课后进行了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思路与方法”的论坛。这次研讨活动,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对写作教学有了多方位的了解,给听课老师指了路,导了航,为作文教学指明了探索、前进的路子,打开了写作教学的新思路,让在座的老师们受益匪浅,深感作文就应该这样教。

9.妈妈这样教作文优秀作文 篇九

铰剪石头布后,不利的铭铭又成了捉的人。他蒙住双眼起头数数。我仓猝跑向离他不远的、我的奥秘--一个庞大的需要四个小伴侣才能合抱的柱子,躲了起来。我相信最的处所就是最平安的处所。

铭铭数完20下,起头左顾右盼,他竟然朝柱子走来。听着他越来越近的脚步声,我的心怦怦曲跳。他走到柱子前,叹了一口吻说:这里这么,他们该当不会躲正在这。说完,他起头随便地围着柱子转圈。我赶紧屏住呼吸、轻手轻脚地跟正在他后面。俄然,他停了下来,我吓了一大跳,赶紧撤退退却。没想到,他喃喃自语地说:这里果实没人!说完就走了。看着他失望离去的背影,我偷笑着,心想:这个马大哈,我就正在他背后,他竟然没察觉到!

圈圈:若是这个逛戏经常玩,能够选择最好玩的一次写,或者将几回捉迷藏中风趣的部门挑选出来,揉合成一次写。

圈圈:捉迷藏是由捉取被捉的两边形成,既然铭铭是捉的人,你主要的.是写本人做为被捉的人是若何被捉。好比能够说一下有哪些可供躲藏的处所,你出于如何的考虑,躲正在哪里?这些都表现你小我的设法,而做文主要的是表达本人的所思所想。

圈圈:这个设法很是好,出格最的处所就是最平安的处所用得很得当。

圈圈:铭铭的围柱转圈表现捉,响应的你的藏是如何的?你能够按其时的时间挨次回忆一下现场,他转圈时,你是若何步履的,你的呼吸、你的脚步、你的心里,这些都值得细细描绘。此外,当他放弃柱子,分开时,你的表情又是如何的,能够和之前的紧行对比。

捉迷藏这个逛戏实是儿童的实爱。至今,圈圈已陪分歧的孩子写过这个从题,之前是骑自行车捉迷藏,或是正在饭馆分歧的房间中捉取藏,此番,课间的十分钟也操纵上了,捉迷藏所带来的欢愉无所不正在。

桥桥以诙谐、活跃的口气描述了一次风趣的捉迷藏,童心未泯的你有会意一笑吗?

10.我这样教作文 篇十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教学;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261-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文是将平时多种渠道的知识积累,通过作文这种形式致以全方位的知识再现。作文教学却又是语文教师比较头痛的一大难题,平时的习作也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语文课程》新标准的进一步学习,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是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而语言的表达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等一样需要积累。尤其是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描写等。但积累可分为以下几种:

1、利用好“小小图书角”的资源。对于学生而言,在借阅图书的过程中既增加了课外阅读的机会,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的积累了一些优美的语句。

2、要求学生每天抽课余时间看作文书。要读通读顺,准备一个摘抄本,摘录文中的好词好句,并给取个好听的名字,并且每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在班内向大家推荐好词好句。

3、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

4、利用好教材,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每一种形式的课文当中,都会有大量的好词、佳句。而且现在的语文教学,很多思考练习中都有这种要求——摘抄、背诵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好段。并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在“积累本”上,时常复习并学会运用,学生不但积累了它们,而且“重视了文本”,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如果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了这些好词佳句,在平时的习作中,学生自然会想到、运用到。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有句可写。习作水平也会越来越高,习作的质量也越来越好。

二、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学课文的目的是要运用,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学中老师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及时指导,这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后,我指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景物,如:村庄、田野、河堤、樱桃沟等,模仿《桂林山水》一文中对比、排比等手法进行描写。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包含父爱的文章时,我们都会被父亲爱孩子的方式而打动。在教完这篇文章后,我及时利用自习课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我班的留守儿童特别多,很多孩子们的父母都在外地,思念父母亲人的情感容易在学生心中产生思想共鸣。结果这次作文指导后,有个学生写出了这样感人的文章:“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深圳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她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经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说真话、实话,也有话可说。

三、注重上好作文指导课

作文指导,一定要从内容入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打开思路,使人人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这时,老师的引导就至关重要。一上课就大讲写法或用范文、例文开路,反而容易束缚学生。开始时,宜“放”,使学生感到想写的内容很多,老师指导学生从中选择最有趣、最有益、最熟悉的内容来写。正如扶学步的小孩走路,立足于他自己走,“虽小心扶持,但时时不忘放手”。其次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面对任何一道题都能迅速打开思路、选好切题的角度。甚至可以每篇文章都归纳出了可借鉴的写法、技巧、特色,教师铺路架桥、示范引导。最后教学生如何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迁移运用到写作中。

四、注重培养学生习作修改的能力

“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学生批改作文时,首先我让学生掌握基本评判标准,如:作文能否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语句通顺、有清楚的层次、观点鲜明等。自改时,我先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多读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再是“互改”。由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每组负责批改四篇作文,要求小组成员在读完各篇作文后,互相讨论,交流意见,共评得失,使每个人的作文精益求精,这样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五、注重讲评作文

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印象还深时,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在班级里组织讲评,充分肯定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增强写作的喜悦感。一次作文评讲中,一位学生写出这样一句话:弟弟听见妈妈的声音,从屋里飞出来了。最初他是这样写的:弟弟听见妈妈的声音从屋里跑出来了。他说他经过思考后将“跑”改成“飞”,更体现出弟弟的可爱、活泼和即将见到妈妈时的迫切心情。看到学生用词如此准确,我着实感到欣慰。学生听到我的夸奖,更加树立了对写作的信心。我想,无论学生用对了一个词还是说准了一句话,只要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老师都应该给予鼓励。

11.童话这样教 篇十一

一、追根溯源, 欣赏名著的魅力

名著往往个性化突出, 传递的情感也比较复杂。互文阅读能帮助我们鉴别出作品的优劣高下, 发现文本的妙趣。

读《凡卡》一文时, 可以进行相关文本的并置阅读。如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瞌睡》, 在艺术上和这篇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小女孩因为备受奴役, 痛苦不堪, 在白天做苦工后还要在晚上看护老板的婴儿, 实在瞌睡的难以忍受时, 掐死了老板的婴儿, 终于“高兴得笑起来”, 然后睡得“跟死人一样了”。这样的拓展阅读, 使我们不由联系起凡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对文章的感受更进一层, 融进了社会历史文化意义的厚重体悟。

读专家对名著的分析文章, 也是一种互文阅读的方法。如果仅拘泥于个人水平, 我们不知道已经有哪些人曾经如何读它, 他又是在怎样一个平台上完成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与创造。智者的历史阅读经验, 可以引导我们朝着更高的境界不断攀升。对契诃夫文章的赏析, 孙绍振教授就曾经提出, 契诃夫对短篇小说的贡献在于“横断面”式的创作形式。凡卡这个人物感动读者达百年不衰, 就是他把希望寄托在信上, 更关键的是他写的地址——乡下爷爷收——读者都知道爷爷不可能收到, 孩子越是怀着甜蜜的希望, 读者就越痛心, 小说的艺术震撼力就越强烈。故事只是一个片断, 没有交代凡卡后来的命运如何。这样一来, 我们对凡卡形象的把握, 就有了超越和提升。

2. 潜心涵泳。

名著教学应“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文章开头有这样的话:“在写第一个字母以前, 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 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 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 架子上摆满了楦头。”“楦头”, 是制鞋用的模型, 也是下文中提到的可以随手“拿”起打昏凡卡的工具, 我们可以想象到, 凡卡面对“昏暗的神像”两边架子上摆满的楦头, 那提防、恐惧的眼神和内心的痛苦……寥寥几笔, 作者就营造了如此凝重的氛围。

二、深入浅出, 提取贴切的教点

1. 沉入词语看内心。

契诃夫的小说以语言精练准确见长, 文短意长是他重要的笔法之一。所以文章中每个细节都是有寓意的, 教学中如果能聚焦到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点上来, 引领学生通过推敲关键词语, 去揣摩人物的内心, 就能“悟其神”, 就会感受到人物鲜活的形象。如:

“毒打”。怎样的打, 才叫毒打?是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用皮带揍、随手捞起的青鱼直戳到娇嫩的脸上……可见下手之凶狠, 伤害之深重, 情景之可怕。“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一顿“毒打”, 拉开了凡卡悲惨生活的序幕。“都打我”。多么有分量的一个词语!老板、老板娘、伙计们、酒店老板——纷至的面孔构成了一个“都”字。为什么这里的人“都打我”?甚至包括伙计们“都打我”?像凡卡这样可爱的孩子受到如此的摧残, 根源是什么?在不断追问中,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触摸到文章的灵魂, 那就是沙皇统治下黑暗的社会中, 人性缺失, 道德沦丧。

2. 透过矛盾处悟效果。

《凡卡》作为短篇小说, 不仅要能笼统感知到它的故事情节, 还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缝隙”, 即它的矛盾之处, 才能读出名著的独到之处。

矛盾之一:乡下生活如此“快活”, 凡卡为什么要到莫斯科来?——在乡下, 凡卡和爷爷白天睡在大厨房里, 晚上出来守夜。白天的大厨房又吵又热, 而夜晚的莫斯科晚上最低温度达到零下四十二摄氏度。他们在乡下过着晨昏颠倒的生活, 晚上还要忍受难以承受的寂寞和寒冷——在乡下, 已经活不下去, 这就暗示着凡卡到了莫斯科, 更是死路一条。

矛盾之二:学徒生活如此悲惨, 凡卡的信中为什么还要写莫斯科的新鲜事?这段描写正是契诃夫可圈可点的妙笔。因为在了解了凡卡的遭遇之后, 读者对凡卡的印象仍是模糊、没有个性的, 与千百个遭受不幸的孤儿没有区别。对莫斯科的这段文字描写, 其实是赋予了凡卡性格的特点:苦难的生活掩饰不住他对有趣事物的向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他问店伙计“那些东西哪儿打来的”时的语气, 那必定是暂时忘记了苦难的天真、幼稚、好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样一个可爱的、美好的小凡卡, 其注定无望的结局, 才更加令人扼腕。

三、揉读品味, 设计有效的策略

1. 理清脉络, 梳理凡卡之悲。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 感受作品人物的“悲”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在导课后分三步走:

“一放”:大家都预习过了吧, 读了几遍课文?能把课文读通读懂吗?你们对主人公凡卡有了哪些了解呢? (这一个环节彻底放手让学生交流, 教师不多作评价)

“二收”:好, 刚才大家说了很多, 凡卡给爷爷写信最主要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你能不能连起来用一段话比较全面简洁地介绍一下? (理清课文“准备写信——写信——寄信”这一主要线索)

“三梳”:初读课文后, 我们都已经认识凡卡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凡卡的悲惨命运, 都体现在哪些具体的语句里?你从课文中看到了一个个怎样的画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 把有心得的地方做出标注。

在平时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往往舍不得在最后这个环节花足时间, 尤其是公开课上这一步骤往往成为“走过场”的匆匆表演。如何让学生对小主人公的遭遇有更深的感受?需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静下心来阅读, 可能提取的信息是零碎的、片断的, 但必须是每个人真实的阅读体验。

2. 揣摩写法, 领会作者之情。本环节的教学也可以归纳为“三步走”:

“一找”:读懂写凡卡遭遇的内容了吗?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揪、拖、揍、捞、直戳……) 说说你的感受。

“二应”:凶狠的老板、老板娘——笑眯眯的爷爷;城里的痛苦生活——乡下的美好时光, 对应起来读, 读出穿插起来写的好处。 (在教师的不断引领下, 学生将凡卡的回忆和黑暗的现实生活进行对比, 逐步领会到作者的意图)

“三思”:乡下生活如此“快活”, 凡卡为什么要到莫斯科来? (凡卡在乡下的生活其实已经是难以忍受, 到了莫斯科, 更是死路一条)

12.我这样教《蛋壳工艺品》(定稿) 篇十二

本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美术制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基础上的。据了解,部分学生已经有利用蛋壳制作一些小作品的经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扩大认识的面,学到更多的制作蛋壳工艺品的方法。从而认识到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创作成一些精美的艺术品,为以后的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教法、学法:

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我认为可以这样教学本节课:以探究活动为核心,教师做好“先扶后放”的工作。在劳动技术教学中,探究学习是一种常用的,较为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三年级学生探究学习能力还不够的情况,我们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观察,交流,讨论,演示等方法进行自主探究。为保证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进行,学生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但又不是独立活动,要求彼此依赖、互相帮助。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组织者,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运用对纸的剪,粘,卷,折等方法对蛋壳进行加工,设计,制作,装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2、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按兴趣,爱好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并且在小组内学会分工,合作.3、在对个人学习目标及整体学习目标的评价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运用对纸的剪,粘,卷,折等方法对蛋壳进行加工,设计,制作,装饰,制作出造型别致,新颖的蛋壳工艺品.2、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初步掌握小组内分工与合作的技能,技巧.教学流程:

一、玩具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探究主题。

通过谈话方式了解到学生喜欢《西游记》中那个憨态可掬的猪八戒,并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蛋壳工艺品猪八戒。导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蛋壳工艺品》。

二、精心观察,研究玩具的制作方法,知道合作学习的重要。

在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猪八戒”是用蛋壳制作的,属于蛋壳工艺品以后,布置学生仔细观察蛋壳做了“猪八戒”的什么部位?为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结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以上问题。在学生讨论前,插入这样一个重要环节:老师是怎样制作“猪八戒”的。“我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指点和帮助。为了制作一个大的猪八戒,办公室里的刘老师为我找来了鸵鸟蛋的蛋壳;我的画画水平比较差,美术潘老师帮我画猪八戒的各个部位,剪和贴我比较拿手,所以就由我来负责。你们看!通过这么多人的努力才制成了这个让同学们喜爱的猪八戒。”在学生还没有很好的掌握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时候,老师的指导非常重要。我用自己的制作过程为例,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大家更快更好的完成活动。但也不是通过演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的结果。

三、活动体验,在“动手做”和交流汇报中,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研究出“猪八戒”的制作方法之后,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制作方法和技巧把设计变成现实。老师还要进一步指导分工合作的方法。如:按顺序分工、按部位分工等。如果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或困难时,小组内积极地开动脑筋解决它并且能及时的表扬同伴;如果解决不了的可以记录下来。(表扬不一定是老师对学生的,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多元化的表扬方式是激励大家快乐研究的动力。及时记录也是探究活动的重要方法,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做记录的习惯、能力)最后,比一比哪个组作品的做工巧妙,设计新颖;合作默契。

四、拓宽思维,在制作更多的作品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

在共同研究同一种蛋壳工艺品后,学生可能又有了更多的想法,如:蛋壳画、蛋壳贴画等。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但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不能在课堂上一一完成,安排学生运用“选择”的方法就可以同时进行。这也体现的探究活动的民主性和开放性。

五、展示评价,利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现活动的民主性、开放性。

13.我这样教后进生写作文 篇十三

我这样教后进生写作文

新学期的第一篇作文就安排写《我的老师》。在对学生习作水平还不甚了解的情况下,我有些不知所措。我冥思苦想,从哪里入手,才能顺利得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呢?

忽然,一个身影在我的脑海里闪现:郭守帅!虽然才开学没几天,他的作业已经多次亮起红灯。就拿昨天来说,我布置家庭作业内容是写身边的诚信故事,当时我花了大半节课时间,先是启发引导,接着让学生互相交流事例,然而今天早上郭守帅同学是一字未写。问其原因,说是不会写。细细想来,这个学生曾是四年级时榜上有名的后进生,不会写可能是真。这样看来,今天的作文对他来说又是一次痛苦的煎熬。我们常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可不能在五年级的第一篇作文就让他遇到拦路虎,否则,容易让他自暴自弃的。想到这里,我突然灵机一动,不如就拿他订正作业的事例来说吧!

于是,我动情地对全体同学说:“同学们,教过你们的老师有许多。在与老师相处的过程中,一定有许多事情令你们难忘。如果我是郭守帅同学,我会举个刚刚发生的小事情。你们听好啦:

我今年五年级了,又认识了许多新老师。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于老师了。

于老师高高的个子,白皙的脸庞,一笑起来甜甜的,一看就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好老师。

有一次,于老师给给我们讲练习,我没有管住自己,开了小差,所以练习做得马马虎虎就交上去了。下午一上课,只见于老师抱着一摞练习本走进教室,严肃地说:”今天有几位同学的练习做得很不理想。“我一听,遭了,这下要挨老师批评了。于是低着头,忐忑不安地等待于老师的发落。”郭守帅。“于老师叫我了,我只好硬着头皮慢吞吞地走上讲台。待到站定以后,我仍然低着头。于老师叫我抬起头来。我提心吊胆地稍稍把头抬高了一点。没想到于老师笑眯眯地看着我,亲切地说:”你叫郭守帅?你的名字真好听,人长得也很帅,如果你的作业也能写得帅就更好了。“听了于老师的鼓励,我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才落了地。于老师见我放松了一些,就娓娓动听地给我讲解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有一道题目特别难,于老师讲了两遍我都没听明白。可是于老师还是非常耐心地引导我思考,只到我融会贯通为止。临结束,于老师还摸着我的头再三叮嘱:”郭守帅,以后上课要认真听讲,如果有听不明白的地方要多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知道了吗?“我认真地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每到上课,于老师的话就会在我的耳边回响,时时提醒我要专心,让我的学习不断进步。

我真心感谢我的于老师。”

我一边动情地讲述着,一边时不时瞥了郭守帅,发现他的脸红红的,眼睛亮亮的,听得特别专心。

开始写作文了,郭守帅一点都没有犹豫,提笔就没有停止过。不一会儿,他就洋洋洒洒完成了一篇三百多字的作文,高高兴兴地交给了我。

14.童话这样教 篇十四

1.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旋转方向和地球自转有关。

2.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 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盐酸试纸。

3.奥地利医生从他的儿子做梦时眼睛转动这个想象, 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 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文章最后做出了总结:在生活中, 我们只要见微知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 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在学习课文之前, 我是这样备课的: (1) 了解本文体裁; (2) 了解议论文的特点; (3) 了解3个论据 (3个事例) , (4) 总结, 学生谈感受。对于这一课, 我认为非常好学, 文章思路清晰, 条例清楚, 通过3个事例说明论点, 学生能够自己看明白。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以前, 我班有个约定俗成的学习方法: (1) 自己读通课文; (2)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提出自己的疑问 (可以问同学、可以查资料、也可以问老师) 。学习这篇课文也不例外。学生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课文, 好多学生已经在窃窃私语了。我想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在前面第12课《为人民服务》中已经接触了议论文。虽是蜻蜓点水式地学习, 但学生已经明白了什么是议论文, 以及议论文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一会儿有同学走上讲台, 我迎过去听:

“老师, 为什么北半球的洗澡水逆时针方向旋转?”

“与地球自转有关。 (教学参考上就是这么解释的) 。”

“为什么会这样?”

“我也不知道”, 教材上没讲。我不明白, 也没查资料。我只好坦白地承认。

学生扫兴而归, 带着疑问而来, 又带着疑问回去了。

又一个同学向我走来:

“老师, 紫罗兰花为什么滴上盐酸会变色?”这个学生问。

“因为紫罗兰是酸性。”我解释说。

“为什么紫罗兰呈酸性?”学生接着问。

“我也不懂。”我又摇摇头说。

我茫然了。恰巧又一个同学来问:“老师, 医生的儿子睡觉, 眼睛闭着, 他怎么会看到儿子的眼珠动呢?”我不清楚, 稍微一想说:“是不是孩子睡觉时半睁着眼。我儿子就半睁着眼睛睡觉, 我见过。”学生对我的话半信半疑, 我说:“你回去闭上眼睛试试, 看能不能看到眼珠动?”他和同桌合作, 一个闭着眼睛, 一个观察, 我远远就听到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快看、快看, 眼珠在动。”我一听赶快走下讲台, 真的, 眼皮凸着, 眼珠正从左边转到右边。学生们都笑了, 眼珠转动闭着眼睛很明显就能看出来。

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了:老师什么是盐酸试纸?地衣是什么样的?奥地利医生怎么知道人一做梦他的眼珠就动?我又一次茫然, 不知道怎么向学生解释。从科学方面讲我不会, 面对如此多的疑问, 我无法讲这一课。我虽然知道学生所问的问题与本课学习的重点无多大关系, 可是不明白这些内容, 讲课他们也不感兴趣听啊?我知道这节课课文不能讲, 对学生的问题, 我根据教参上的解释做了简单说明。学生读课文, 背诵课文倒数第一、二、三自然段的道理, 我思考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我看着教参想, 教参的方法行不通。看看课文、看看学生, 我想不出方法。我随便翻着课本, 目光落在课后练习题上: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你还能补充哪些事例?请你具体说一说。我突然来了灵感, 何不让学生自己补充事例, 用自己熟悉的3个事例来代替这3个不明白的事例来学习课文呢?这样文章不就显明易懂了吗?课下我布置了一个小练笔, 写一个事例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把过程叙述明白。

学生读熟了课文, 并背诵了开头、结尾含义深刻的句子, 再加上自己熟悉的例子, 这就是一篇小议论文。在此基础上, 我决定抛开课文的三个事例, 替换学生熟悉的例子开始学习课文。

一节精彩课堂开始了:首先我让学生叙述题目, 我板书。题目比较长, 一个同学说完我没写完, 又叫一个学生说了一遍也没写完, 我不再叫学生名字, 只问, 谁再说一遍?没人应声, 又问第二遍, 第三遍, 还是没有人应声, 我并不着急, 也不回头, 只是慢慢写着, 一个声音猛然响起:“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好!”我大声赞扬着, 又接着问, 谁再说一遍?又一个声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学生说题目的声音此起彼伏, 一个接一个还挺有礼貌。我笑着回过头来没说话, 蔡炎龙还站起来说, 便故意把脸一沉说:“罚五十遍, 不举手说话。”学生一愣, 又都笑了。“取消”我又接着宣布。学生乐翻了天。学生的心情开朗了, 学习兴趣来了。我高兴了, 开始讲课文, 我用红粉笔写了一个大大的“?”又用蓝粉笔写了一个大大的“!”开始讲解题目的意思。

“?”指什么?学生说指“疑问”。

“!”指什么?学生说指“得到的真理”。

“同学们可不可以举个例子呢?”

“一天牛顿从朋友家回来很疲劳, 坐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一个苹果掉下来, 砸在了他的头上, 他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苹果会掉下来呢?为什么苹果不向上掉或斜着掉呢?经过不断地探索、研究, 牛顿发现了地球有吸引力。”

我在“?”后画了一个“?”在“!”后画了一个“!”又有学生站起来说, 瓦特在偶然间发明了蒸汽机车。又有学生站起来说, 鲁班在偶然间被小草划破了手, 通过观察, 不断改进, 发明了锯。

学生说一个事例我画一个“?”有所发明或发现就画一个“!”最后, 我问同学们明白题目的意思吗?同学们异口同声自信地喊到:明白。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不是一个真理?”

“是, 它已经用几百个事例证明了。”

课文中举了哪3个事例呢?说明了什么?学生轻而易举地答出来:只有善于观察, 打破砂锅问到底,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追根述源, 最后把“?”拉直变成“!”就找到了真理。深奥难懂的话迎刃而解。我问学生:“课文中的事例还用学吗?”学生干脆地回答:“不用了。”“我相信, 不久的将来, 你们一定会明白书中所讲的例子的。”我深情地望着学生说。

铃声响, 随着一声响亮的“下课”。我的课戛然而止, 而又意味深长。我欣慰我的这堂课是成功的。也许这堂课是个特殊, 也许这堂课的事例与学生举的例子难、易只是个巧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通过旁征博引, 引领学生步入真理的殿堂。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只有善于观察, 打破砂锅问到底,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追根述源, 通过旁征博引, 才能引领学生步入真理的殿堂。

15.我想这样教课文 篇十五

【关键词】三学 课前学 课中学 课后学 阅读教学离不开课文。如果没有课文,阅读教学就无法进行。因此,无论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对于阅读教学来说,课文,都是不可舍弃的“恋人”和甩不掉的“伙伴”。但是,经过综合考察,我们发现有一个现象,就是在规定或给定的时间里,课文老是上不完。像略读课文的教学,本来一个课时可以解决的,结果两个课时下来,似乎还有些“意犹未尽”。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产生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在课文的把玩上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二是在课堂的把握上烦琐细碎,过程不简练;三是在教学行为的把持上一切都往课堂里面装。三个方面的原因涉及对语文的理解,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当然也不排除教师的思想和素质。

我这里特别想说一说第三个原因——“一切都往课堂里面装”。一篇课文拿来给学生学,难道就只能在课内进行吗?语文是母语,学生有基础(特别是在学生进了学校学了语文之后),能不能从课文中拿出一些东西让学生自己到课外去学?我想,这是完全可以的。如果可以,那么我们就完全可以构建这样一个课文的学习模式:“前学”(课前学)—“中学”(课中学)—“后学”(课后学)。

这便是我们思考并实践着的“三学”模式。

一、模式简介

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把它分成三个板块来进行教学。

第一个板块:前学板块,即课前学习板块。这是一个根据课文特点,指定一部分内容让学生在上课之前独立学(当然,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合作学,如邻居或附近的几个同学)的板块。这个板块类似于传统的预习,但它与预习又有本质的不同。预习仅仅是“预备而习”,没有明确的“达标”意识和要求;而我们这里的“前学”,不仅非常明确学什么,更强调对该学的内容要“学成”,即达标。如朗读课文,传统的预习可能只是作这样的交代:同学们,明天我们要学习××课文了,今天回去请大家把课文读一读(也有可能会提出读两遍、三遍的要求)。我们这里的“前学”,不会这样提,而是说:同学们,明天我们要学习××课文了,今天回去请大家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读一读”是“预备而学”,“读通顺,读流利”则是“达标”的要求了。

第二个板块:中学板块,即课中学习板块。这跟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样,有时间的规定、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的支配、预设和生成的考虑、学生圈画批注等学习方式的演绎等。但在学习内容的把握上,与传统的课堂有不一样的地方(下文作具体介绍)。

第三个板块:后学板块,即下课之后或课文学习结束之后的学习板块。这跟传统的课后学习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课后学习通常情况是完成作业,我们现在的“后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了课文之后再作相应的阅读,即提供跟课文有某些相似的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同时,进行与课文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或语文综合性学习。

二、“三学”的具体内容与实施

前面已经讲清楚,“三学”指的就是课前学、课中学和课后学。但“三学”到底学什么和怎么学呢?

关于“前学”学什么,有四个方面内容:(1)课文中的生字词(认读、书写);(2)除生字词之外的难字、难词以及需要重点理解的词句(认读、理解);(3)对课文的朗读;(4)作者、课文写作背景和课文中涉及的相关信息(如有关事件、有关物件、有关地名等)的查阅。如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生字词有:拟定、勋鉴、殉职、奔赴、嘛、踌躇、黯然。除生字词外,“‘志司、喃喃、下意识、马革、‘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等词句也应当叫学生读正、理解。除此,课文的写作背景(抗美援朝)、毛岸英的相关情况也可让学生查阅了解。“前学”的四个方面,课文的朗读和生字词的学习是重点。

怎么学呢?第一,独自学(当然,有条件的也可以合作学)。第二,要学好,或者说学会(即达标)。比如说朗读课文,不只是机械地要求学生读多少遍,而是要以“读正确”或者“读通顺、读流畅”为衡量标准,或者作为要求来提出。

关于“中学”学什么,总体上说,课堂上的学习要把握三个原则:(1)不面面俱到。也就是说,不要把课文从头至尾、从内容到形式、从内容到情感(思想)全面“清扫”。譬如,《落花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就学习“议花生”部分;《詹天佑》(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就学习写詹天佑“杰出”的段落,并且只选“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两部分学;《花钟》(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就只取课文的第一段(9种花的开放)学习。(2)时间的把握。每篇课文的学习(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只安排一个课时。(3)过程要细化。虽然只安排一个课时,但因为不面面俱到了,所以完全可以让学生学得细一点、深一点。一般来说,对于每一个内容的学习,都应该经历“独学(圈画批注)—互学(交流讨论)—集中学(汇报分享)”的过程。

“中学”到底怎么学,我以上面提到的几篇课文作为例子来加以说明。

譬如《詹天佑》,着重学习课文写詹天佑“杰出”的那部分内容。

1.詹天佑是一位怎样的工程师?让学生拿出笔从课文中圈出能概括这个特点的词语。(“杰出”“爱国”,课文的第一句话就已经作了概括)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是爱国的?作批注。(先每位学生独立地静思默想,再前后四人交流一下,最后指名汇报)

3.重点学习“杰出”部分。从修筑这条铁路的哪几件事情可以看出詹天佑的杰出?作概括。(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4.居庸关和八达岭这两条隧道是怎么开凿的?仔细阅读课文的相关段落,画出示意图。(先独自阅读文字作画,再小组交流,最后指名汇报)

5.仔细看课文插图和阅读相关段落,看看“人”字形线路火车到底是怎么开的?(先自己说给自己听,再小组互说,最后指名展示)

譬如《落花生》,就学“议花生”部分。

1.认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写议花生的部分。(从哪个自然段到哪个自然段)

2.说一说,花生的好处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三个小问题来交流,即姐姐、哥哥和“我”是怎么说的?爸爸是怎么说的?爸爸所说的关于花生的好处和姐姐、哥哥以及“我”所说的关于花生的好处有什么不同?)

3.仔细研读爸爸说的三段话,领会其含义。(先独自边读边悟,再小组交流,最后指名汇报)

4.你对爸爸的说法有别的想法吗?(桃子、石榴、苹果真的不及花生?)

5.请就这个话题写一写你的所思所想。(课本上有个小练笔: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我觉得课本上小练笔要求写的内容不及让学生写“所思所想”)

譬如《花钟》,就学第一段。

1.同学们,请闭上眼睛,静静地享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的景致(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2.拿起笔圈出花名,看看一共写了几种花。

3.用波浪线画出写每一种花是怎么开放的部分,看看写法有什么特点。

4.用横线画出写每一种花开放的时间的句子,看看写法有什么不同。

5.美美地读一读这段文字,然后试着把它背下来。(可以先用填时间、填花名和填怎么开放的文字让学生“填空式”背,再逐渐过渡到“脱文稿”背诵)

6.仿照课文的写法,试着写一写桃花、梨花、梅花等花的开放(先写时间,再写花名,最后写花是怎么开放的)。

“中学”的课堂呈现大致分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用5~8分钟对“前学”的情况作反馈、检测;第二个板块,则是新授,即对课文展开学习(如前面所举的例子)。

关于“后学”学什么,特别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后学”是与传统的课后学习大相径庭的。传统的课后学习大体上都是以完成与课文相配套的书面作业(如《作业本》《每课一练》等)为设置内容。我们这里所提出的“后学”,首先要摒弃的就是做书面作业。重点考虑两个方面:(1)进行与课文有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包括语文综合性学习)。(2)提供一篇与课文相似的文章让学生作相应的阅读。关于语文实践活动,譬如《花钟》的“后学”,可以让学生再去了解一些别的花的开放时间和开放特点,以填补课文第一段末尾的“……”,也可以取一种植物进行研究(生长过程、与季节的关系等);譬如《落花生》的“后学”,可以让学生对花生的好处作进一步研究(如营养价值、可制成哪些食品等),也可以让学生更细致地去了解一下作者许地山;譬如《詹天佑》的“后学”,可以让学生对詹天佑的生平、事迹、贡献作进一步发掘,把了解所得制成“展品”(如小报、资料袋等),也可以让学生对修筑京张铁路的背景再作细致了解,以充实课文第二段的内容,当然,也完全可以让学生把课文后面编排的“综合性学习”完成掉。关于提供相似的文章,因篇幅所限,此不详述。

三、“三学”功能阐释

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是系统就有它的“构成”。语文学习的构成是什么?是语文课内学习和语文课外学习。语文课外学习暂且不讨论。语文课内学习的构成是什么呢?是语文课前学习、语文课中学习和语文课后学习。这便是我们提出的“三学”。

那么,这“三学”到底有什么功能呢?总的来说,是构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系统。也就是说,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把课前学、课中学、课后学当作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课堂应当包括“前课堂”和“后课堂”)。语文课堂教学有了这个“整体”之后,就能产生“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应。举个不是课堂教学的例子——教师的专业成长。大家都知道,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她不但非常有名,而且出名得很早,工作三年就出名了。为什么出名得这么快?是她把备课构成了系统(我称她是把课上完整了)。怎样的系统?课前备(两次,先不看任何资料独立备,再借助资料修改着备),课后再备(一次)。“课前”与“课后”的贯通,成了系统,即把课上完整了。一件事情一旦做完整,就意义非凡(或者说价值无限)。所以,于漪老师三年(她坚持做了三年)就出名了,人称“三次备课三年出名”。这里我特别要说一下于漪老师的“课后备”。课后备其实就是反思,课前准备充分(备了两次),课后又有反思,课上完整了。(我认为,完整的一堂课是“课前准备”“课中呈现”和“课后反思”的“三课合一”)课上完整,人便完美(进步快,成长快)。但是,我们很多教师都没有这种“完整”的做法,即“课后反思”这一步基本上是空白。所以,我们很多教师都出不了名。同样的道理,如果阅读教学没有构成“系统”,学生的学不“完整”,想要取得阅读教学的理想效果自然也是不可能的。这是“三学”的总体功能。

从学生的学习和课堂之间的关系上说,“三学”也自有它的理想之处。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独立性,也有不少“自能”“自会”的地方,如字词的认读、书写,课文的练读,有关资料的查阅等。学生自能、自会的,可以独立进行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它“装”进课堂?课堂能不能做一些学生更需要做或者更有做的价值的事?所以,我主张把学生自能、自会的一些学习内容从课堂中剔除(放到课前或者课后让学生自己去学),以实现课堂学习的“更高更强”。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学”也不啻是对课堂的“缓解”和“减压”。

当然,“三学”更为可取的地方,还在于:

1.学生的自学能力会越来越强。“三学”的“前学”板块是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在一次又一次的高强度的“自主”(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自我识读能力、自我解读能力、自我分析和发现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自然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2.学生的语文素养会越来越高。“三学”是课文学习和文本拓展学习的结合,每篇课文学习之后都会补充一篇(有可能还会补充两篇或者三篇)让学生作配套学习。这样的“配套”,自然大大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量。“量”的增加必然会产生“质”的改变。这个改变,无疑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改变。

3.学生的综合素质会越来越全面。“三学”的“后学”除了补充阅读,还有更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或者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践活动”和“综合性学习”的锻炼下,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自然会有较大的提升。加上学生在“前学”中所获得的一些能力,能力与能力的叠加、累积和交会,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会越来越全面。

上一篇:解三角形知识点总结下一篇:国家电网招聘最新考试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