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城——雷州

2025-01-22

文化古城——雷州(12篇)

1.文化古城——雷州 篇一

“孝文化”引方向 特色发展创名校

——雷州市松竹初级中学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汇报材料

陈晓豫

一、学校办学发展概况:

座落于雷州市南渡河畔的松竹初级中学,背靠国家级历史名城————雷州名城。这里人杰地灵、环境优美,校园翠竹苍郁,布局合理,红花绿树,点缀白墙蓝瓦,给人以清秀明亮的美感。是师生工作、生活、学习的理想场所。学校创办于1980年,发展到今天,校园面积达30余亩,拥有2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达1400余人,教职工110余人。

学校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现有学生计算机房1个,计算机60多台,多媒体教室10间,学校接通了光纤,实现了天网和地网的连接。建有校园广播音响系统。学校图书室拥有五万余册图书,阅览室订有各类报刊近20余种,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资源。

办学30多年来,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全市先进行列,为重点中学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近两年,中考成绩优秀,一中上线人数均突破百人大关,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社会群众的高度评价。

学校在教育局“安全、稳定、质量、规范”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学校先后荣获“雷州市中考先进单位”、“雷州市示范初中”、“雷州市基础教育先进学校”、“雷州市家长示范学校”、“雷州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近几十项荣誉称号。

二、松竹中学建设孝文化的背景简述

儒家道:百善孝为先;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原则,曰:“孝,德之本也”。我们历代祖先,在创造中华文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家道、家教,养亲、尊亲等为主要内容的孝道传统,集中展现了仁爱、责任、礼敬、勤劳、奉献等等核心的伦理规范与道德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孝文化已在人们的心目中逐渐淡化,80后尤其是90后,在家受到老人和父母的“宠爱”,在学校受到教师们百般呵护。他们

容封建迂腐,对学生有消极影响,应当除去。例如校本教材中《孝满人间》二十四孝中就有:埋儿奉母这样的故事要剔除忽视生命的极端思想,以及愚孝等封建的糟粕要耐心与学生讨论消除。

2)、应当注意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等特点实行文化影响,效果很好。我们在实践中采用了分层法:七年级实行孝行天下之安全孝父母,注重于行为生命健康安全;八年级我们提倡孝行天下之体贴孝父母,着重于沟通和交流等教育;九年级我们提倡孝行天下之责任孝父母。

3)、学校施行文化教育应构建完整的体系,不能零散杂乱,凭兴趣实行,无长远规划,图一时新鲜。经过一年的逐步探索和实践,我校形成了孝文化教育的几大体系:

①、以“孝行天下、尚德启智”为校训立“孝”

学校的校训改变同于其他学校的那种“团结、拼搏、创新”等那种千校一面的校训局面,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了积极因素,启发师生生“智慧”,鲜明的立起了一面育人旗帜。

②、编写《孝满人间》的校歌唱“孝”

用音乐的力量去激发人性中最善良的一面,校歌传达出了“孝”、“尊”、“善”、“爱”的精髓,如同春夜喜雨,润物无声。

③每学期选“十大孝星”评“孝”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学期层层推荐评出的校园孝星,在德育墙上展出,在电视台播出,感动了无数的学子。

④校本本课程传“孝”

学校政教处组织编写了《孝满人间》的校本教材,通过学生课堂及家长学校的授课,教化了不少家长、老师、学生,做好系列文化传播工作。

⑤征文演讲写“孝”

学校《红蕾文学社》经常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让孝深入人心。全校师生在各级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

⑥论坛讲座论“孝”

学校林春校长还在全体教职员工会议及学生会议上搞讲座20余次,让孝成为我校育人的良好文化氛围。

⑦文化长廊展“孝” 学校内外200米的“孝文化”教育墙,形成一道无声的教育资源,育教学过程中所创造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着它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主导着校园文化的方向。

2、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总是以它特有的象征性符号向学生潜意识地灌输着国家的教育思想、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我校充分运用各种校园文化载体,重点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利用各种有利契机,特别是重大的节日、纪念日等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等教育。

3、校园文化往往是通过传授知识,开展活动形成的。这一特点就形成了校园文化教育的选择性。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改善教育环境的首要方面,这是社会对学校的选择和要求。而学校也存在着对校园文化的选择。

4、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个个都能参与,人人都能成功”是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最终落脚点。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我们的校园文化特征之一是:挖掘每位后进生的闪光点!

5、学校十分重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依靠先进文化来引领学生成长,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明显。在校园设立了名言警句、感动人物等宣传设施,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橱窗、阅览室、校史室、黑板报、网络资源等阵地,大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只有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的功能才会得到真正加强,学生才能真正健康的发展。所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1、开拓校园文化新阵地。

首先,我们要从学校的围墙入手,打破了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模式,在校墙正中书写醒目的大字,如“自强不息、勇创佳绩”,我们校园里装饰出了“樟树点缀”“槟榔树卫士”等精美的植物文化,赋予植物丰富的生命力,使学生在操场游戏时仿佛置身美丽的大自然中。

2、展现校园文化新魅力。

学校坚持从小事抓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在操场边、花坛旁、树木上、廊道里学生总能看见“老师们温馨的话语”、“爱护花草,关爱

6如:每年举办一次“课间操评比”、“教职工排球比赛”,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学生的拔河比赛”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

9)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校史室、橱窗、板报、宣传标语、宣传画等让学生和“对话”让学校每一个角落都彰显教育功能,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10)我校狠抓校园环境卫生工作。校园干净、整洁,校园内无乱涂、乱画及污迹等现象。教室、餐厅、宿舍等设施内保持干净卫生,结合各个节日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快乐的劳动节”活动;还组织了学生上街打扫、清除牛皮癣等活动。

总之,校园文化应该具备强大的渗透性,无声胜有声,这也是教育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对照湛江市特色文化校园创建工作评估验收标准,经自评,我校总得分120分,请予以评估验收。

雷州市松竹镇初级中学 2014年11月18日

2.文化古城——雷州 篇二

雷州半岛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遂溪鲤鱼墩一期文化, 年代距今8000年以上。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 百越杂处”, 雷州半岛先秦时期为百越杂居之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归入象郡, 开始与中原文化相融合。汉元鼎六年 (前111年) , “置徐闻县属合浦郡”。雷州半岛划入中央政治版图之后虽名称历代有所变动, 但行政区划一直较稳定, 整个半岛始终归属一个辖区, 为文化区的形成提供了政治条件。历史时期, 在政权更替、政治动荡之时, 都会有大量北人南迁至此避难;而政治安定期间, 国家会加强管理以保障对边缘地区的统治。南朝至隋唐时期发展出以冼夫人为领袖的地方族群。他们具有独特文化:喜山居、住干栏、好铜鼓、饭稻羹鱼、葛织卉服、陶器特殊、刻木以为符契、说鸟语、鼻饮椎髻、凿齿、跣足文身、 鸡卜、船形墓、瓮棺葬等。唐开始就有大量闽人移入雷州, 主要来自闽南兴化、泉州和漳州等地。至此闽人成为雷州半岛人口构成的主体。不同人群带来的文化于上千年的时间里, 在这一地区碰撞并融合, 最终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雷州文化”。

地方文化的研究可以有多种角度, 如通过文献记载、人类学、民族学等一系列的方法可以研究文化的源流、内涵、表现等。而考古学会为研究当时人政治、文化、经济提供了实物资料。考古调查在雷州半岛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南朝至唐时期的遗存, 其以表面刻划水波纹、弦纹, 烧制火候较高, 质地坚硬而呈青灰色的陶片为代表, 器形有水波纹罐、钵、盆等, 遗存区别于中原文化, 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即为当时俚人的文化遗存。

一种地方文化的形成必然有其特殊的地理、历史原因, 分析文化的构成因素也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近年来, 为配合环雷州半岛一级公路、湛徐公路等多项基础设施建设在雷州半岛东、南、西部临海地区及徐闻南北中轴线附近做了考古调查, 新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宋代遗址、遗物点达41处, 其中3处为墓地。对地表保存状态较好的16处做了进一步勘探, 与地表大量遗物分布的状况相反, 发现文化层堆积的仅有9处, 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多。这种地表遗物丰富, 地层堆积情况较差的现象, 可能与雷州半岛特殊地质条件有关。

雷州半岛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上, 在更新世经历了两次火山期, 喷发的玄武岩在整个雷州半岛广泛分布。在气候温暖潮湿, 干湿季节变化明显的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 玄武岩快速风化分解及红土化, 进而形成残积红土。其中深度风化, 较成熟的即为砖红壤性红色土。雷州半岛地表即为此类玄武岩残积土。其性质空间变化较大, 天然状态下, 虽然土的结构疏松, 但土颗粒间的联结力仍较强, 具有较优的力学特性。但是对水敏感, 抗水性差, 遇水湿化进而强度迅速降低。玄武岩残积土较差的抗水性也导致其具有严重的崩解性, 外力扰动会扩大崩解程度与崩解速率, 而温度、湿度循环作用亦会加速崩解。雷州半岛遗址保存状况不理想应与高温多雨的天气和广泛分布的玄武岩风化土有很大关系, 两种条件的叠加也使水土流失相较其他地区严重, 这对遗址的保存也是极为不利的。

近年来随着雷州半岛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 发现了大量的汉代遗存, 尤以徐闻地区数量众多的汉代墓葬为特色。墓葬以砖室墓为主, 少量砖石合构、石室和土坑墓。墓砖有楔形砖和长方砖两种形制, 小而薄, 砖体轻而质脆, 烧制火候较低, 绝大多数呈红色、橙红色, 极少量灰色。一般长22-27厘米, 宽11-14厘米, 厚2-3厘米。与广州、始兴、佛山甚至广西昭平等地区汉墓墓砖相比明显具有尺寸小、质量差的特点。从雷州半岛发现的大量汉代遗存来看, 其文化发展水平并不落后, 也不乏与其他地区交流频繁的证据, 墓砖质量较差不可能是烧造技术水平的问题, 而可能与墓砖原地取土制作有关, 因受制于玄武岩风化土的特性而无法烧出更为优质的砖。为了弥补黏土砖的不足, 徐闻地区汉墓部分使用了珊瑚石砌筑。地质研究表明, 在距今7000~8000年前这里曾发生海侵, 在海平面达到的地方生长了珊瑚, 现主要分布在徐闻西南部。这为珊瑚石砌筑墓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也成为徐闻汉墓的特色。

第四纪末次冰期后, 在距今9500-7500年的时期全球气候变暖, 在根据北欧沼泽沉积层中的植物化石及孢粉研究建立的冰后期气候分期中将这一时期称为北方期。研究者根据雷州半岛地区多个钻孔资料、室内测试与野外调查, 认为雷州半岛地区在距今7000-8000年前的全新世中期发生大海侵。引起海侵的主要原因就是全球气温升高。雷州半岛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化就是遂溪鲤鱼墩一期文化, 根据地层及器物特征推测, 年代应为距今8000年以上。也就是从这一特殊的气候温暖时期开始鲤鱼墩遗址有了人类居住。在国内其他地区也发现大量这一时期的重要遗址, 如黄河流域的甘肃秦安大地湾、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以及长江流域的河南舞阳贾湖、湖南澧县彭头山、浙江萧山跨湖桥、河姆渡遗址等。这些遗址所反映的生业模式都具有农业的因素, 是史前农业的确立阶段。鲤鱼墩遗址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显示, 其先民以海生类作为主要食物来源, 陆生食物居次要地位。遗址处于淡水和海水交汇地, 目前其南约200米处还有淡水河自东南向西北流入北部湾, 附近的海蚀崖表明当时的海平面比现代海平面高25米。也就是说, 鲤鱼墩先民获取海洋、陆生资源都非常容易, 地理位置和优异的资源环境决定了鲤鱼墩先民采集为主的生业模式。

考古遗存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地质条件的制约, 同样在埋藏后也会受到地质作用的影响。2014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徐闻南山镇凸岭仔的1座东汉砖室墓进行了清理, 发现墓顶塌陷, 墓门内拱变形, 墓葬底部不平, 有明显凸起, 应是至少4.5级以上地震造成的破坏。雷州半岛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上, 从最早记录地震的明成化二年 (1466 ) 至1949年, 共发生较大地震12次, 其中明朝5次, 清朝3次, 民国4次, 1949年以来小震时有发生。可见此墓葬应经历了多次的地震, 虽然还不能确认对遗存造成损害的具体时间, 其反映的地质灾害信息也为本地区古环境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遗存从形成、发展、废弃、埋藏、破坏至发现都会受到地质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而地质条件也不是一成不变, 会受到人类不断的改造。所以地质条件与文化遗存之间的关系密切而复杂。雷州半岛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等方面的特殊性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 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富有特色的雷州文化。对于其文化因素及形成原因需要进一步多角度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建生.雷州半岛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J].海洋科学, 1990 (2) .

[2]林国平、邱季端.福建移民史[M].方志出版社, 2005.

[3]刘俊杰.雷州半岛自然灾害类型特征及减灾对策[J].广东史志, 2010 (3) .

[4]司徒尚纪.雷州文化研究新视阈—《雷州文化概论》创作缘由与主旨解读[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 (4) .

[5]李庆逵等.中国红壤的化学性质[J].土壤学报, 1957 (1) .

[6]张先伟等.雷州半岛玄武岩残积土的工程地质特性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 2014 (5) .

[7]广东省博物馆.广东徐闻东汉墓—兼论汉代徐闻的地理位置和海上交通[J].考古, 1977 (4) .

[8]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东遂溪鲤鱼墩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 2015 (7) .

[9]张居中等.中国农业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思考[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4 (1) .

3.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作文 篇三

曾经的农田,如今已是世界级文化遗产。金秋时节,远远望去,青色的水稻田里坠着着金黄的穗子。遗址被稻田和池塘环绕着,小桥流水茅屋点缀在相互交错的小路上。“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

在大门口坐上电动观光车,你便踏入了这座中华第一城。窗外闪过一道道景点:大莫角山、池中寺粮仓、西城墙遗址……一组组先民们劳作的雕像掩映在河流溪畔中,显得栩栩如生。瞧!鸟儿们正在鹿苑旁悠闲地踱着步子呢!各种植物郁郁葱葱,山坡上开着繁盛的花,远远望过去,像一片紫雾。

登上30多米高的雉山观景台,可以看到良渚古城的核心区域。莫角山遗址是最高统治者居住的宫殿。最令人惊叹的是反山王陵。这是一处人工堆筑的长方形土台,位于莫角山宫殿的西侧。它是良渚古城区域内最高的墓地,从墓地的选址、设计、营建可看出反山墓地特殊的地位。目前已发现十几座墓葬,出土了玉、石、陶、象牙、嵌玉漆器等珍贵文物1200余件。这些随葬品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制作之精,是其他良渚文化遗址所未见的。是迄今为止等级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

最厉害的文物就是玉琮王了,它重达6.5公斤,上面刻有精致的神人兽面图腾。内圆外方的形状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

从遗址可以感受到当年恢弘的王宫和依水而居的草房子。这就是江南的原样吧。这里还有世界上最早的防洪水坝。在7月6日,中国的“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之路展览。

还可以戴上眼罩,用5G技术立体感受一下五千年前先民们的生活——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良渚文明”。

4.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导游词 篇四

各位游客:

今天我们要去丽江古城游览。我国有两大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们分列一南一北,各具特色,北方是山西的平遥古城,南方是云南的丽江古城。丽江古城由大研、白沙、束河三个相对独立的城建单元组成,大研古城是它们的集中代表,所以人们也常常把大研古城叫做丽江古城。从地域来讲,丽江大研古城是一座驰名中外的少数民族高原古城。

[大研古城的位置→历史]

大研古城位于丽江盆地的中心。请看盆地西南角耸立着酷似书天巨笔的文笔峰,丽江盆地则像一方碧玉做成的大砚台,古时“研”和“砚”相通,所以古城就叫大研,难怪人们说丽江文化昌盛是因为丽江钟灵毓秀、地灵人杰。

古城形成于宋末元初,明清以来一直是滇西北商贸中心和连接滇川藏的茶马古道重镇,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古城面积平方公里,海拔2400米左右,居住着6200余户人家,常住人口约有万多人,其中纳西族人口约占67%。丽江古城在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古城选址]

丽江古城除了同苏州古城一样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外,还在古城选址、街道布局、纳西民居等方面别具一格。古城北靠金虹山,西倚狮子山,东南向着千顷沃野,地势北高南低。这样的位置,冬阻西北寒流,夏送东南暖风,使古城冬暖夏凉,气候舒适宜人,我们身边的玉河水则为古城提供了洁净而充足的水源。可以说,古城的选址是十分科学的。

[水车→照壁→水龙柱]

我们面前的水车,有人说它是子母水车,也有人说它是情人水车。过去古城里就有水车,今天在一些偏远地方也还在使用。它可以用来舂米磨面,如果人住在高处或要灌溉的田地在高处,但水在低处流,还可以用它来提水。

水车旁是写有xx主席题词的照壁,古城里有三房一照壁的民居,那照壁就像这个样子。照壁右侧是水龙柱。龙是管水的,古城里的土木建筑最怕火,但水能克火,所以立了这个水龙柱,以表达古城人民免除火灾的愿望。千百年来,古城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古城,也请各位朋友像古城人民一样爱护古城,不乱扔烟头垃圾。

[世界遗产徽记→石刻墙→巴格图]

再看世界文化遗产徽记图案。外圈呈圆形代表地球、代表大自然;正方形内框为两只手合围,代表人类的创造;圆圈和方框内外密切相连,表示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丽江古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杰作。环绕圆圈的文字,分别是中文、英文、法文的“世界遗产”一词。

右边的这堵石刻墙,采用丹霞地貌区特有的砂岩雕成,是因整治古城外围环境,于1999年建成的景观。这堵巨型浮雕墙,高9米,长55米,名为“丽江古城盛世图”,展现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白沙古镇、束河古镇、大研古城三个片区的古代日常生活场景。其代表性场景有白沙壁画、束河四方街、大石桥、大研四方街,还刻有东巴象形文字、纳西古乐演奏、男耕女织、古城民居大屋顶,是一幅浓郁的纳西风情画,称得上是丽江的“清明上河图”。

我们脚下是“巴格图”,又叫青蛙八卦图,是纳西先民根据五行学说创造的占卜工具。图案正中爬着一只青蛙,背上似有占卜经文,腹部横穿着一支箭,象征五方五行五色八位。箭杆朝东,象征“木”,木色青;蛙嘴朝南,嘴吐“火”,火色红;蛙腹居中,化为“土”,土色黄;箭头朝西,象征“铁”,铁色白;蛙尾朝北,撒出“水”,水色黑。此外,蛙的左肢指向东南,右肢指向西南,左脚指向东北,右脚指向西北,加上东、南、西、北,象征八方卦位。图案周围标有十二种动物形象,从正东方起的次序是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猪、子鼠、丑牛。这样,木、火、土、铁、水五行各配公母而得十,然后循环配与十二种动物而得六十序数。民间东巴祭司以青蛙躯体部位象征宇宙空间方位,布局阴阳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八方八门,使之形成了特殊的占卜图,用来解释自然界,预测人类生活。巴格图对研究纳西先民的原始宇宙观,乃至对研究八卦起源,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城布局]

古城的街道和房屋布局,可以说是以水为脉,随势自然。象山脚下的黑龙潭泉水流出千米长的玉河,玉河泉水在这里分为西河、中河、东河,在古城里再分成更多的支流走街过巷,穿墙进院,流遍全城,使丽江古城富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审美情趣。古城的街道、房屋随着水势、山势自然伸展,与我国许多古城的方正严整的棋盘式布局迥然不同,更体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园林之美。以水为脉的布局也告诉我们,如果哪位朋友在古城中迷了路,那么,只要逆流而上就能走出古城,走到入口这里。下面就请大家跟我沿着西河畔的新华街进入古城吧!

[五花石街道]

可能有的朋友已注意到我们脚下的铺路石,这叫五花石。古城里铺的都是这种美丽的砂砾石板,经过千百年人马的踩磨,已经相当光滑。这样的街道旱不灰、雨不泥,如果是在阵雨过后进古城,街道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就像一条五彩斑斓的“花道”伸向远方,简直美不胜收。这种五花石是花岗石的一种,古城里铺的都是这种石头,难怪日本客人说:“你们丽江人真阔气呀!”

[小桥→流水→人家]

大家看,我们左边是西河,它流向四方街,流向木府,我们的右边是随着山势而建的纳西民居。这里玉水滢滢,垂柳依依,木桥座座,瓦屋鳞鳞,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据统计,在古城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石拱桥、石板桥、栎木桥365座。丽江古城既是一座水城,也是一座桥城。水,对古城来说,是脉络,是血液,水使古城充满活力,水给古城平添秀色。可以说,没有了水,丽江古城将失去一半的妩媚。

游客们,在这古城里,除了这水给古城带来活力外,还有一个给古城带来活力的方面,那就是居民。直到今天,以纳西族为主的各族人民仍然工作和生活在古城里。他们自然祥和的生活,使古城古风犹存而又生机盎然,因此人们又把丽江古城誉为“活着的古城”。大家随时可以见到纳西大妈们,身着宽腰大袖上衣,腰系百褶围腰,背披七星羊皮,在经商,在娱乐。她们年轻时披星戴月地劳作,现在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她们有时在古城中联袂而行,成为与古城十分和谐的一道风景,请各位注意观察。

[四方街]

游客们,现在我们到了四方街。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广场,它是由成排连接的铺面围成的一块近似长方形的广场街面,街场占地约有6亩。为什么叫四方街,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广场的形状很像方形的知府大印,由土司取名叫四方街,取“权镇四方”之意。也有人说是因为这里的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是四面八方的人流、物流集散地,所以叫四方街。四方街为什么这样有名呢如果说我国北方有一条世界闻名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话,那么,我国南方也有一条被称为“茶马古道”的贸易通道,它是藏区以及丽江的马匹、毛皮、药材等特产和南方的茶叶、丝绸、珠宝等商品的一条贸易通道,丽江古城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而四方街则是这个重镇的贸易中心。

古往今来,白天,这里商贾云集,买卖兴隆,并且自然地归行划市,连周围的几座桥都成了一些商品的专卖地,如科贡坊前的这座桥叫“卖豌豆桥”,西南角的这座桥叫“卖鸭蛋桥”。到了夜晚,特别是节日的夜晚,这里又成了各族儿女的歌坛舞池,人们燃起篝火,在这里对唱山歌,跳起锅庄、阿丽哩、芦笙舞,通宵达旦。如果你巧逢这样的盛会,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明代木公土司的诗句“一匝芦笙吹未断、踏歌起舞月明中”,就是这种盛况的真实写照。

也许大家已注意到四方街并不水平,而是向东稍有倾斜,这是为什么呢四方街就如纳西谚语所说的,是个除了鸡辔头什么都有卖的热闹集市,没几天就会有许多垃圾,古城又没有固定的清洁工,古城人民就根据地势,巧妙地利用西河水自然冲洗街场。做法是:下午集市散了,人们就用三块铺板在街头河上一闸,西河水就漫上河岸流向街场,四周店铺的主人则用棍子乘着水势挑拨,污水流入东河,去灌溉千顷农田。利用河水自流洗街,既干净,又免了扫地之劳,这在我国的城市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科贡坊]

这是科贡坊,原来是为这个小巷里杨家的“一门三举”而建的。丽江在清朝的雍正元年,也就是公元1723年实行“改土归流”,即由原来的土司统治改变为由中央政府委派的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统治,丽江从此就由封建领主社会进入了封建地主社会。社会制度的变革极大地激发了民间子弟的读书热情,从“改土归流”到清末废除科举180年的时间里,丽江先后出了六十几位举人和七位进士。“一门三举”在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不足为奇,可在丽江这样一个长期由土司统治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却是一桩具有轰动效应的大喜事,于是官府和民众捐资在这里建了一座两层的科贡坊。清朝末年,这个小巷里又出了丽江最后一位进士和庚吉,于是乡亲们在被烧毁后的原址上重建科贡坊,并且升为三层。实际上,从“改土归流”到清末取消科举,光古城就有两家“一门三举”。现在,人口只有三十多万的纳西族,却拥有成百的专家教授;每年的高考录取人数,按人口平均数在省内也一直名列前茅。可以说,纳西族是一个崇尚文化、善于学习的民族。好了,大家可以在四方街活动30分钟,也可以买一些土特产和纪念品,30分钟后在这里集合。下面我们前往“纳西四合院”参观。

[纳西民居→四季博古]

纳西族的善于学习也反映在古城的民居建设上。古城民居在广泛吸收汉、白、藏等民族建筑文化的同时,也把本民族的建筑文化和审美意识融其中,形成了许多具有纳西特色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等,并在门楼、前廊的设置和天井铺地、门窗隔扇等方面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目前,整个丽江古城(包括白沙、束河)的重点保护民居共有140户,而大研古城里就有112户。现在我们就进入“纳西四合院”参观。这是四合五天井,四合就是东南西北四方房屋,每相邻两房之间有一个小天井,加上中间的大天井共有五个天井,所以叫四合五天井。这四方房屋的楼上楼下都是相通的,所以又叫“走马转角楼”。大家看,这四方房屋的前檐柱下都垫有很高的五花石柱础,既保护了柱脚,又很美观,却不利于房屋的防震抗震,而丽江可是一个多地震区啊!主人难道不懂得这一点吗大家说呢原来,这种“走马转角楼”有一个特点,就是相邻两房有一棵前檐柱是共用的,两房的山架斗在同一棵柱子上,建筑上称之为“同梁合柱”。这种结构,不仅省了一棵柱子,还使房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所以主人才用那么高的柱础。

如果问这个四合院里哪一部分最富有纳西特色,那就是堂屋的六合门和六合门上的窗芯——“四季博古”。虽说这些也是学习汉族、白族文化的结果,但是到了现在,已没有哪一个民族像纳西族这样居家必有六合门,必有四季博古。这六合门,可装可卸,方便灵活,开则为门,关则为窗,平时只开中间两扇,遇有红白二事、客人较多时,六扇门均可卸下来。所雕的窗芯称为四季博古,构图内容多为四季花卉、博古器物,以寄托纳西人民四季吉祥、福禄寿禧、耕读传家的美好意愿。大家看,这叫“松鹤同春”,寓“春”和“寿”;这是“喜鹊争梅”,寓“冬”和“禧”;这是“鹰立菊丛”,寓“秋”和“福”;这是“鹭鸶采莲”,寓“夏”和“禄”;这是“孔雀玉兰”、“锦鸡牡丹”,请大家展开联想,看看它们有何寓意。

[丽江紫禁城“木府”]

现在我们就顺着木府的护城河前往木府。姓木的土司曾统治丽江四百多年,在占尽天时地利的狮子山麓,营造了规模宏大的土司府衙,被人们称为木府,护城河从北、东、南三面环绕着木府。大家会说,这也算护城河吗原来护城河是又宽又深的,“改土归流”后,随着土司势力的衰落,护城河就越来越小了。

丽江古城还有一奇,那就是古城没有城墙,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回答。我来提示一下:土司姓木,而且历代土司热心于学习汉文化,也讲究文字避讳,请大家从汉字上去考虑。对了,木家居住的地方如果筑了城墙,就如同“木”字加了个框,成了“困”字,这当然不行。还有别的什么原因,就请大家见仁见智,议论一番吧!

木府快到了,我们面前的这座木牌坊上写着什么“天雨流芳”,对。这“天雨流芳”四个字,原是明代的木公土司写的,后来散佚,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纳西族书法家、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李群杰先生补书的。这四个字,既可以用汉语解释,同时它又是一句纳西话。用汉语可解释为“皇恩浩荡像春雨一样滋润着神州大地”;在纳西语里,“天雨流芳”是“去看书吧”的意思,真可谓一语双意,别出心裁。

木府到了。据说木府是仿照北京紫禁城建造的,这种僭越本分的做法,在等级森严的古代是决不允许的,因此,木氏土司从不让外人进去,连徐霞客也不例外。徐霞客受木增土司的邀请,在1639年明朝末期来到丽江,远望着楼阁巍峨的木府,在他的《徐霞客游记》里写下了“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感叹,这句话已写在东边的照壁上。

这座石拱桥形似马鞍,叫金鞍桥,又叫玉带桥。这座桥之特殊在于它的长宽之比,一般的石拱桥,长比宽要长,这座桥则不然,它长仅3米,宽却达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木氏土司出巡或者回府,总是八抬大轿以示显赫威严,桥太窄当然不行,还同时考虑到这桥与高大的忠义坊之间的呼应协调。

木氏土司对中央政府忠心耿耿,上贡不断,特别是明朝万历年间,据说木增土司曾用马帮驮着万两金银,万里迢迢到京城进贡,明神宗大受感动,钦赐“忠义”二字,并下圣旨建这忠义石牌坊。土司对朝廷的忠义还可以从木府大门的对联上看出来,“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这副对联来自木泰土司所写的纳西族第一首汉文诗《两关使节》,意思是皇帝的诏书一来,就好像离太阳更近了,感到十分温暖;如果好久没接到朝廷的文书,那么,就觉得天上的白云都懒散了。请大家进木府参观。

[仁寿桥→大石桥→阿溢璨]

现在我们前往百岁坊、大石桥、阿溢璨游览。大家看,在临街的房屋中,有的不是正面朝街,而是山墙一面朝街,对这一点,与梁思成齐名的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教授1938年来丽江考察时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请大家想一想山面朝街的优点。由于中式建筑不太高大,屋坡又长,如果正面朝街则采光不足,所以山面朝街的优点是采光好。

仁寿桥到了。这是中河,这里本来只有栎木桥,清朝后期这个巷道里一户纳西人家出现过一位长寿老人,叫年世光,他活了108岁,一时传为佳话。于是,官府和街坊捐银建了这座仁寿桥,又叫百岁坊桥,并在东边五六十米处建过一座木制的百岁坊,这个巷道也就叫百岁坊了。

现在我们到了大石桥。这座桥建于明代,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它是古城中最大的石拱桥,是古城的东、西两个部分的交通要道。“大石桥”名符其实,它又是四方街集市的延伸,曾经是麻布的专卖地,所以又叫卖麻布桥。

游到这里,大家对古城可算是一饱眼福啦。如果大家还想一饱口福的话,可别忘了抽个时间到附近的街巷里品尝丽江粑粑和鸡豆凉粉,它们可是丽江最著名的风味小吃。您既可以来个丽江粑粑酥油茶,或者来一个丽江粑粑鸡豆凉粉,这鸡豆凉粉还可以趁热蘸粑粑,也可以凉拌了吃。不论哪种吃法,都能让你余香满口,回味不已。

现在我们前往阿溢璨。丽江古城开始是由中河两岸的若干村落发展、连接而成,阿溢璨是最早的村落之一。我们面前的泉水井叫阿溢璨水井,井水甘冽纯净,据说还有养颜益寿的功效。井旁的碗是为方便行人喝水而放置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丽江民风之淳朴。在过去,古城里有乡规民约,晚上十点前后到第二天的早上十点前后,是居民到河里打饮用水的时间,任何人不得在河里浣洗或扔垃圾。假如过了这段时间还要打饮用水,就要到散布在古城中的单眼泉水井或三眼井里去打,这就保证了古城居民的生活用水。

[大研古乐会→东巴宫]

我们左边东大街有著名的大研古乐会和东巴宫,他们的古乐演奏各有特色。丽江目前有十几支这样的古乐队活跃在城乡。这里演奏的古乐分为“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乐”两个部分。“白沙细乐”是土生土长的纳西音乐,是我国四大古乐之一,有笃、一封书、三思吉等调子,曲调舒缓深沉,缠绵悱恻。“丽江洞经音乐”原来是宫廷和道教音乐,有一江风、山坡羊、水龙吟等曲牌,由于丽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纳西人民对古乐的钟爱,许多在中原地区已经失传的曲牌,却在云岭深处的丽江保存了下来。经过在丽江几百年的流传,已具有比较浓郁的纳西韵味,所以叫“丽江洞经音乐”。纳西古乐的演奏以“三古”著称于世。哪三古呢古乐曲、古乐器、古稀老人。在古乐演奏中,除了传统的笛子、云锣、古筝等等以外,还有波伯、苏古笃等在外地难得一见的古乐器,加上演奏者多是白髯飘飘的耄耋老人。在古色古香的氛围里聆听古乐,会觉得古风拂面,超凡脱俗,油然而生“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感觉,从而起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作用。今晚我们要去聆听纳西古乐,到时候再作详细介绍。

过去,这附近有许多客栈,有的专门接待茶马古道上往来的藏族马帮。有马帮就得有草料,我们面前的这块空地叫卖草场,这里既卖骡马的草料,也卖编草席草鞋的稻草、山草等等。这条街上有好几家土特产和木雕商店,欢迎大家参观选购。

现在我们已走到了东河边。大家还可顺道去东大街参观“金钥匙文化宫”与“和志刚书斋”。

[金钥匙文化宫]

在古城东大街“金钥匙文化宫”内挂着一把巨型钥匙,它是XX年为丽江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5周年而做的,纯铜打制,高XX毫米,宽716毫米,厚72毫米,重800余斤,象征着丽江古城800多年的历史。钥匙手柄正面刻有世界文化遗产标识,标识右下刻有金钥匙的纳西象形文字,左有音译“涵紫谷”字样,再往下是纳西族东巴祭司头上戴的五幅冠示意图案,也是暗喻丽江古城曲折的街道水系。驮载巨型钥匙的神龟象征健康长寿,显得稳重如山,也象征“涵紫谷”这一纳西文化的厚重和悠远。

“丽江金钥匙”是由丽江嘉和有限公司于XX年8月8日投资260万元开发研制,并获国家专利的丽江标志性旅游纪念品。目前投放市场的金钥匙,已有纯金、纯铜、纯银、铜合金、银渡金等不同质地、不同规格、不同包装的二十多种产品。近年来,丽江嘉和公司还把“金钥匙”作为一种对人的夸奖和评价,奖给那些能干的人和长寿的人。

[和志刚书斋]

和志刚是纳西族残疾人书法家,被誉为口书奇才。他的口书作品笔墨浑厚酣畅,独具“雄鹰折翅、志在蓝天”的风格。和志刚于1968年出生在丽江白沙古镇一户纳西农家,11岁时不慎触电,导致双臂高位截肢,但他人如其名,志坚毅刚,投入多于常人数倍的努力读完高中,同时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苦练书法,用嘴咬住笔杆,练出一“口”好书法。和志刚于XX年荣获“第十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位于古城东大街的“和志刚书斋”也被列为丽江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世界遗产丽江古城标志碑]

这座标志碑的整体造型以纳西族东巴文的“人”字为基础,碑上嵌着世界遗产徽记和纳西族神话传说中人类始祖的造像,突出“以人为本、创造历史”的寓意,体现“各族儿女与山河日月同辉”的主题。东巴经《崇搬图》中说,经过洪水浩劫之后,世间仅有崇忍利恩一人存活下来,后来他与天界仙女衬红褒白成婚,并从天上带着谷种、牛马,来到丽江过上农耕生活。衬红褒白生了三个儿子,长子说的是藏族话,次子说纳西话,三子说白族话,他们分别成了藏族、纳西族、白族的祖先。

5.浅议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文化保护 篇五

为学习借鉴其他省市等地城市规划方面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拓展大家的工作思路,2010年9月中旬,由院里组织赴湖南张家界、凤凰古城、韶山、长沙等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

此次考察日程安排紧凑有序,考察内容精广相济,尤其是凤凰古城的保护理念和发展建设成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获益匪浅,但我在此说的不是他光彩的一面,而是在旅游大开发下对其古城民俗文化的影响。

凤凰古城被誉为“中国最美小城”,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凤凰县的县城,紧邻沱江而建。凤凰古城自然资源丰富,山、水、洞风光无限,山川秀美,更是人杰地灵,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都是凤凰县的代表人物。凤凰城不大,却处处可见出租车,还有大量其他车辆和摩托车。汽车喇叭此起彼伏,彻夜不休,哪里还能有一点儿寻古探幽的兴致?夜色降临,古城本应从白天嘈杂的人声中走出,归于宁静,让当地居民得以休息,也让意犹未尽的游客有机会在人影依稀中徜徉小巷,真正体味这座名城的韵味。可是,除了汽车喇叭声之外,虹桥二楼上的卡拉 OK 歌声“高亢”地回荡四周。虹桥的二楼本来是茶楼,让游客于静静品茗之际,欣赏虹桥两边吊脚楼与水中河灯漂浮而下的景象。如今,茶楼变成了卡拉OK 场所,且窗户大开。沱江两岸的酒吧更是数不胜数。让人感到喧闹的其实还有灯光。为了让古城晚上亮起来,近年来沿江两岸的所有建筑的轮廓线上都特地安上了灯具,红红绿绿,延伸数公里,艳丽而刺眼。这些使有着丰厚历史内涵的古城,看起来更像一个“游乐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把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搁置一旁,却热衷现代时尚消费的开发,这让我不由得思考的民俗文化和民俗旅游的冲突。

一般而言, 民俗旅游之所以能开展, 在于民俗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及由之而产生的神秘性所形成的对来自异地的游客的持久的吸引力。不过民俗文化独特性比较浓厚的地区, 其地理环境往往有着相当强的封闭性;或者说正是这种封闭性造就了该

地区民俗文化的独特性。然而民俗旅游的开发恰恰是以破坏这种封闭性为前提的, 并且前来观光的游客大多来自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他们代表着一种强势文化, 而民俗旅游地经济一般比较落后, 代表着一种弱势文化,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 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而言, 有着极强的优越性, 在相互接触并发生碰撞的过程中, 强势文化最终往往将弱势文化同化。因此随着某地民俗旅游的开发, 该地的民俗文化便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侵扰, 从而打乱民俗文化的正常发展变化过程, 使之发生快速的变异, 给当地民俗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就拿湘西而言, 随着外地游客的日渐增多, 外来文化对当地的影响也在日渐加深, 从而使湘西长期生活在传统文化中的城镇居民, 在一些日常生活习惯上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如当地年轻人中男青年们包头的、穿深色中式服装的人少了, 而穿西服、衬衫茄克的人却多了。女青年中穿外来流行式样的裙衣也相当常见了。街道建筑方面, 原来极富地域特色的青石板铺的街道和吊脚楼也慢慢地被实用的柏油路和水泥建筑所代替。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开发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相对而言开发也就较复杂。本文只是自己去湘西凤凰古城考察而引发的思考所做的一些阐述,并对其中的民俗文化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希望今后中国的民俗文化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保存它的那份“纯”和“真”。

咨询部:夏立朝

6.文化古城——雷州 篇六

在明朝以前, 丽江大研古城叫“谷崩芝”——有仓库、有集市的村寨。集市就在现在的“四方街”。因为有了集市, 集市周围便逐渐形成了临时性或永久性的商业建筑, 把露天集市包围了起来, 然后再逐渐发展为商业小镇。集市意味着商业行为, 而商业则更多地意味着与周边地区、与异域文化的交流。这种文化的交流使得丽江的纳西族得以模仿和接受多种外来的文化。同时, 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 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外来的文化与本土的纳西族文化交融在了一起。

另外, 由于丽江古城的木氏土司长期以来不排外, 在经济文化领域实行兼容并蓄的政策, 还从外域邀请进一大批手艺人、商人, 让他们沿河盖屋。大量的移民进入古城, 无形中又加快了各种文化的渗透。改土归流之后, 内地流官在丽江古城大力推行汉文化, 使丽江古城文化逐步增大了各种模仿的成分, 本土文化中越来越多地被融入了许多外来的元素。到了民国时期, 进入丽江的外来文化人大量增加, 新文化在丽江古城的传播急剧加快, “东巴文化”“白沙细乐”“纳西山歌”等一些纳西族原初的文化逐步向乡村、山野退缩, 在古城的居民中, 尤其是在古城的文化人中, 一些本土宗教和文化逐渐被视为“下里巴人”而受到歧视, 而一些外来的文化则成为了“阳春白雪”而备受追捧。

丽江古城的音乐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种比较复杂的多元格局。内地的道教洞经音乐在丽江古城融入了一些“白沙细乐”等本土音乐的元素, 成为了古城的丽江古乐, 并且影响到了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些村寨。云南古老的剧种滇剧, 成为了丽江古城文化人最喜爱的唱腔之一。由于抗战时期茶马古道丽江至西藏的马帮运输异常繁荣, 藏族民歌的旋律在丽江古城也成为了古城居民喜爱的音乐之一。

在丽江流传得最广的音乐是两套大型古典乐曲。一套叫《白沙细乐》, 一套叫《洞经音乐》。《白沙细乐》是纳西族古老的音乐套曲, 与汉文化无关。原有12个乐章, 后来,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 只完整地保留下了7个乐章。这部套曲源于一场发生在远古的战争, 是纳西先民的乐师们为战争亡魂创作出的一部哀伤动人的安魂组曲。随着外来音乐文化的进入和以汉文化为代表的主流文化的渗透, 《白沙细乐》在丽江古城越来越被边缘化, 乐队和乐手被逐步排挤, 只能逐渐退出丽江古城的文化舞台, 仅仅在乡村还得以部分保留。

在丽江古城流传得最广、参与的人最多的另一套音乐便是传自中原的洞经音乐。在丽江古城, 洞经音乐曾经是文人雅士、贵族富商们的“必修课”。

洞经音乐是明代传入丽江的道教音乐, 主要用于谈演道教经典《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改土归流后, 随着汉文化的快速传播, 演奏洞经音乐一时之间便成为了一种时尚, 能够加入洞经会、皇经会演奏洞经音乐和谈演洞经, 甚至成了当时衡量文化修养的标准之一。

在清代和民国时期, 丽江范围内乐会及乐队组织很多, 爱好音乐的纳西男人几乎都参与着音乐团体的活动。当时活跃在丽江的乐会和乐队主要有洞经会、皇经会和乐会。在丽江古城, 洞经会又叫“坛经班”, 参加者多为贵族阶层和文化人中的音乐爱好者, 会长一般由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担任。皇经会早期主要演奏道教皇经, 演奏的乐器和曲目比较简单, 后来改为用洞经音乐演出。其成员多为中层社会的音乐爱好者。乐会则是丽江城乡百姓自发组织的自娱性洞经音乐团体, 不演奏经典, 演奏的时间和方式都十分随意。在洞经会和皇经会正式活动的时候, 先必须完成道教的一整套规定程式。演奏要求也比较严格。然而在丽江古城, 洞经音乐的演奏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宗教意义上程式, 成为了独立于宗教以外的单纯的古典音乐。古城人在闲暇的时候, 随便找一个借口, 大家就聚到了一起。各自带着心爱的乐器, 闲坐于花园之中, 然后便开始演奏洞经音乐。这种方式, 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 也没有表演的性质。参与者除了自身喜爱音乐外, 常常还冲着不少演奏之外的乐趣。在丽江古城, 那些有名的才子几乎都是演奏洞经音乐的高手, 不少普通百姓也能用笛子、二胡奏出部分洞经音乐。

丽江古城的洞经音乐虽然是内地传入的道教音乐, 但在长期的流传和排演的过程中, 依然参杂进了丽江纳西族的传统音乐元素, 演奏中使用的乐器除了汉传的以外, 还有在《白沙细乐》中使用的“苏古笃” (胡拨) 、“拨簸” (芦管) 等仅存于丽江的古乐器。演奏的风格在长期的流传中自然也带上了纳西族音乐的一些特点。

上个世纪90年代, 丽江古城古乐会——“大研古乐会”的30多位乐手, 到北京、南京和欧洲巡演, 以“人老、曲老、乐器老”的“三老”乐队成为了各电视台、电台与各报的热门话题。

在抗战时期, 丽江古城是茶马古道上的中转站, 丽江的商号老板最喜欢请藏族做马帮头和赶马夫。马帮从西藏回到丽江古城后, 马夫们在古城附近的草坡上达起帐篷。入夜, 马夫们就会拉起弦子唱起民歌, 跳起欢快的藏族舞, 许多古城人也会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之中。在那个时期, 这样的场面几乎天天都有, 因为那时每天都有马帮进出丽江。于是, 藏族的民歌、西藏的旋律便成为了丽江古城那一个时期的主旋律了。

民国初期至解放前, 随着外来文化人的大量进入, 滇剧传入了丽江古城。滇剧是云南古老的剧种, 发端于明末清初, 初成于清同治时期, 成长于同、光之时, 变革于辛亥前后, 兴盛于抗战之前。但滇剧在丽江古城最兴盛的时期是在抗战之后, 在那个时期, 丽江古城的很多滇剧爱好者经常邀约排演滇剧, 还有业余滇剧组织“戏友会”。他们或在学校的礼堂里排练演出, 或在黑龙潭公园的戏台上举行演唱活动。在丽江古城的重大节日里, 滇剧戏友的节目往往成为保留节目。台下站着看戏的戏迷也是热情高涨, 遇到唱得好的“角”出场, 台下叫好声一片。遇到唱得不好的新手开唱, 台下会有人大叫一声“蹲”, 全场观众随即蹲下, 表示罢看。如今, 当年排演过滇剧的黑龙潭戏台还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丽江古城的音乐文化, 既体现了纳西族文化中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 又以一种多元文化的格局保留了多种音乐文化的形态因子, 从而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郭大烈, 和志武.纳西族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4.

[2]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M].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8.

7.文化古城——雷州 篇七

姓名:田启战 学号:20105162201 班级:文管2班

摘 要: 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遗产,使整个人类文明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旧城改造已经成为不可不提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旧城改造也有成功与失败之分,本文以平遥古城为例就旧城改造与文化创意研究的关系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指出在改造过程中要有创意,并且还有保持城市个性。

关键词:旧城改造;文化创意研究;平遥古城

Abstract: In the modern city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you mentioned, but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also have a success and failure of the points, this paper to pingyao ancient city as an example is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creativity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influence on urban development is discussed, and points out that in transforming a process to be creative, and keep the city and personality.Keyword: Old city reconstruction;Culture creativity research;Pingyao ancient city 前 言

任何一座城市,无论其历史演进时间的长与短都有其各自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底蕴。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石头记”承载着城市的沧桑变化。平遥古城保存的大量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的传统民居,其外部形式与内部结构配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了明清时代汉文化的传统和智慧,蕴藏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旅游价值和建筑科学价值。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市民思想观念及生活模式的改变,原有建筑越来越无法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因此,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平遥古城简介

(一)、平遥概况①

平遥古城作为文化遗产,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代表在考察平遥古城后曾作过这样的评语:“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古城文化内涵深厚、历史凝重、类型丰富多彩,但概括起来,最能集中展现的旅游形象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明清社会、金融大观、晋商民俗。

①平遥政府网

(二)、平遥古城的特色

(1)古民居建筑特色

平遥民居,设计精美,做工考究,富有深厚的文化。四合院是平遥最为常见的民居建筑形式,其基本元素由宅门、倒座、院落、厢房、正房组成。正房朝南,厢房处于东西两侧,倒座与正房遥遥相对,院落由这四部分围合而成,对外封闭,对内开放,有明确的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合理的四合院具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舒适的居住条件、灵活的组织空间,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环境,把外面的尘嚣隔绝于高墙之外。平遥古民居中的另一大特色就是窑洞。窑洞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人必须从中间的窑洞穿行,然后再进入两边的窑洞。通常在砖砌窑洞外面还要加筑一道木廊瓦檐,饰以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及彩绘等,门窗通常做木棂花格,呈“灯笼锦”等式样。此外,垂花门楼和建在屋顶上的风水墙、风水楼、风水影壁等也都体现了平遥民居的特色。

(2)空间格局特色

平遥古城规划布局完全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礼制和习俗。古城整体空间布局井然有序,整体艺术效果强烈,以南大街为轴线,采取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院的对称布局,城市的制高点为市楼,构成整体空间的视觉中心,大片青灰色的居民建筑和庭院绿化衬托出了古城墙、市楼、城隍庙、武庙、清虚观、县衙等体量较大、色彩绚丽的庙宇建筑群和文物古迹建筑。“干”字形商业街两侧店铺林立,古风古貌。城市空间为水平式,天际线平展而起伏沉稳富于变化,整个布局构思巧妙,结构严谨,反映了当时人神共治和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①。

二、古城的改造及存在的问题

(一)、旧城改造

旧城改造是为了使旧城区恢复其城市发展中的固有活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达到改善生活

②质量与环境、振兴城市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主要包括旧城区人口疏散、经济社会结构调整、设施更新、环境改善、建筑形体空间的再创造以及人文感知空间塑造的内容。就旧城改造的内涵而言,有形态型与功能型之分。所谓形态型旧城改造,是指旧城改造的重点在于对旧城区内建设形体以及总体布局形态等外在性因素的更新和改善;所谓功能型旧城改造,是指以更新和改善城市旧城区的固有功能为重点,在旧城区培植新的城市功能生长极。由于旧城区的形态改造不可避免要引起或多或少的城市功能重组,进而就会间接地产生或大或小的功能型旧城改造的后果。与之类似,功能型旧城改造在导致城市功能变化的同时,也必然要以形态型改造为重要手段,因而,旧城改造是形态型与功能型改造的综合过程。旧城改造是城市内涵和质量提高的主要途径,通过旧城改造,对旧城的城市功能、布局和结构进行调整,旧城改造的整体机能得以改善和提高,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平遥古城的旧城改造是把形态性改造与功能型改造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不是死板的按照一个形态型的改造进行,这样,就不会把古城的面貌改造的过于现代化,而缺失了古城应有的风味。如:西大街“洪升记”的店铺,这里以经营自酿黄酒为主业。据店主介绍,当年庚子之乱,慈禧西 ①平遥政府网

② [1] 孙克勤.遗产保护与开发[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69-72 逃路过平遥时就住在他家,喝的就是他祖上自酿的黄酒。在改造过程中,既没有把这里格外的列出来,改造单独的成景点进行参观,也没有放弃当年慈禧奔逃这一历史事件。而是把这里当年慈禧住过的房间按原样恢复,另外他还在后院专门开辟了一块展示传统酿酒工艺的观展景点。这样,即合理利用了历史资源,又使我们的传统技术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三、古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许多大中城市都先后进行过较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但不少城市却因缺乏全面深入的旧城改造规划,不免使近期改造与远期改造、局部改造与城市总体协调发展产生矛盾。有的城市旧城改造不注意选择合理时机,不能适当地掌握节奏和速度,使得旧城改造节奏速度过快,人口密度上升,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还有的城市片面地将旧城改造理解为拆 “旧”建“新”陶醉于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忽视旧城改造与城市发展的内在关系,为城市的发展留下了不少的遗憾。在现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许多城市的旧城改造都存在不同度的问题,平遥古城的改造也不例外,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落后

平遥古城内3 m以上的大小道路199条,全长39 259 m,总面积18.4万m2,历史上为明排水,雨污合流,土路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旧的排水格局已经破坏,新的排水系统尚未形成。古城内还有部分道路没有硬化,没有设置给排水设施。

(二)、环境卫生条件差

平遥古城最大的弱势,可以说是城内基础设施的简陋,从而带来居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的“脏、乱、差”。目前,古城内还有65.28%的道路为泥土路面,给排水设施严重缺乏,50%的居民靠集中供水点取水,水源严重不足;古城内缺少绿化,道路旁基本上没有绿化。古城内又缺水、干燥,车辆通行后,沙尘满天飞;人口密度大,人均住宅建筑面积12.2 m2。城内的大部分民宅历史在150年以上,不少民居年久失修,加之传统建筑通风差,潮湿,房屋功能混杂,居住面积小。3.3 道路系统不完善,交通组织无秩序旧城内道路平均宽度5.1 m,最宽不过5.5 m,最窄2 m。由于没有完善的道路系统,缺乏各种车辆的专用车道,机动车、自行车、畜力车、人行混于一道,加之道路硬化率过低,各主要商业街没有停车专场,使本来就严重紧张的路面更为紧张,机动车堵塞,自行车相撞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现代建设影响了古城风貌的完整性

在过去由于名城保护意识淡薄,在整治、维修和房屋改造中随意性较大,出现了一些建设性破坏的现象。目前,部分古城居民在对私宅维修翻建时,追求现代化居住条件的享受,使用了一些非传统建筑材料,如混凝土、瓷砖、水刷石等,外观造型亦追求现代风格,这些已翻修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建筑存在,与古城风貌极不协调。

四、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

针对平遥古城目前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科学的保护和管理方法[8],实行有效的措施,达到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调一致,实现二者应有的均衡,促进平遥古城的可持续发展.(一)、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 旧城改造是一项涉及对象广泛、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将旧城中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古城改造有机结合,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巧妙融合,创造出别具一格、内涵丰富的城市建筑文化景观,是搞好旧城改造规划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其建设成败的关键。文物保护和开发,保护是首要的,文物若保护不好使其遭到破坏就不存在了,也就谈不上开发和利用的问题,古城保护的价值在于继承和发展,合理利用名城优势,选准项目,引进资金,大力推进旅游经济开发,保护与发展并举是平遥名城保护的必然最佳选择。

(二)、改造和保护并举

我们改造古城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的古城,在先进性改造的过程中,要保护古城的历史韵味,保护古城的独特性。城市个性,也就是城市的特性,它融入了城市建筑、城市街道、城市景观、城市居民活动、城市文化等,是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城市是具有生命力的,如果说其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与传统的人文特征是城市个性的灵魂,那么建筑、风格、色彩、搭配等则是城市个性的表现方式。①要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城市风貌特色,把城市风貌特色凸现出来,除了保护历史遗留的建筑及环境,还要在旧城改造中采用各种不同手法,精心打造一批能反映运城风貌特色、内涵运城特色文化的精品工程,才能使运城风貌特色在城市面貌改变的情况下,貌变而神不变,使城市特色文化得以延续,城市的风貌特色更加显现。要注意到旧城风貌区本身已大大突破了单纯意义的“物”的概念,而且已经形成为一种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及象征意义的“社会理论”与“公众意识”,成为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中心之所在。它不但带来巨大的文化与旅游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在城市发展中不时地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味意识,从而潜在地诱导与启迪人们更好地走向未来。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中无可替代的重要财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旧城改造中风貌保护问题,不仅关系到城市发展的经济与社会空间重组而且还会引发人们对现代化的深层思考。因此,改造与保护是应坚持的原则。改造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保护是为了回味过去,启示现在。

(三)、切实坚持“保护第一”原则

“保护第一”是作为世界遗产的平遥古城旅游业发展始终应坚持的原则[9].坚持这一原则,既是古城遗产特殊历史价值的客观要求,也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在理顺国家世界遗产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平遥古城的遗产管理体制.建议提高古城遗产的行政级别,成立平遥古城管理局,对古城进行直接管理,以提高管理水平,避免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四)、继续实行“新旧分离”的保护模式

“新旧分离”是平遥古城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行的保护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旅游业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古城的空间显得更加有限,严重的限制了现代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协调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平遥古城应继续坚持“新旧分离”的发展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遵循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处理好新城与旧城的关系.五、文化创意研究

在新时期进行古城改造,是要讲求一定的方法和创意的。平遥古城在古城改造过程中,并没有按照以往的仅仅是对古建筑进行一番修补改造,而是把修补改造和“三城”建设结合起来,把“三城”建设作为古城改造的目的,一切改造都围着“三城”建设展开。

“三城”建设中,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是影视城建设和旅游城建设的基础。没有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成功,其他两城建设都是不能实现的,同样影视城建设和旅游城建设的成功也是对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肯定。在“三城”建设过程中,平遥县委、县政府又依托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的优势,成功举办“平遥国际摄影展”。“平遥国际摄影展”这个创意,以古城为依托,以摄影为媒介,以文化为底蕴,把“平遥”、“国际”、“摄影”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平遥”古城是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风水宝地,借助艺术可以扩展这块风水宝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国际”既是活动的水准和规格,按照国际惯例去组织高层次的文化交流,也是整合国外资源的魅力和胆识;而“摄影”则是当今读图时代、“全球化3.0时代”吸引眼球的亮点和集聚人气的磁场,同时又是联结这二者的媒介和桥梁。这三者结合在一起就体现了山西特色、国际意识和时代眼光。

把“三城”建设和“摄影展”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平遥古城的改造工作,使平遥古城的改造工作不像其他的古城改造缺乏创意,没有把古城改造和古城开发结合起来。平遥古城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即对古城进行了改造又对古城进行了开发,所谓一举两得。在改造过程中,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结合起来,物质需求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而精神文化需求注重“精神性”的观念价值。古城的建筑事实上的改造能够满足人们物质上的需求,而“三城”建设则能满足人的精神上的需求。平遥古城改造的文化创意通过实现观念价值,使消费者的精神效用最大化,创造了商品的高附加值。同时,文化创意通过产品的创意激发消费潜力,引导消费时尚,形成新的消费市场,提升社会生活品质,文化创意在与消费升级的互动中促进了经济持续增长。古城改造的文化创意将进一步刺激消费者来平遥古城进行旅游消费,给古城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结 语

在旧城改造中,我们要紧扣时代脉搏,综合运用多种手法,既要体现历史的原真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又要注重挖掘城市人文环境的独特魅力,注重于传统文化中提炼“建筑元素”,不断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和标志性,使旧城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古城改造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定能使古城改造工作取得更好的进展,定能给我们今后的古城改造工作提供一个模板。

参考文献:

[1] 孙克勤.遗产保护与开发[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69-72 [2] 邹德斌.城市建设中的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1):25-27 [3] 郑伟亚.旧城改造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济师,2008(2):293 [4] 赵应红.旧城改造中城市风貌特色保护探讨[J].山西建筑,2005(12):26 [5] 刘西耀,丁欣,韦海余.新时期下旧城改造措施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9(13):27-28 [6] 李爱荣.浅析旧城改造中的正当程序问题[J].政法学刊,2011(3):71-76 [7] 李爱生.旧城改造中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6):73 [8] 傅红,莫妮娜:旧城改造中对城市个性延续的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6):224-226 [9] 旷开萃:旧城改造项目的实施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1年(1):41-45

谭传凤.山水城市建设与都市旅游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2003(3):423-427;[9] 黄耀志,王雨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苏州古城发展策略 [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3(5):7-12;李爱荣:《浅析旧城改造中的正当程序问题》,《政法学刊》2011年第3期。

旷开萃:《旧城改造项目的实施研究》,《工程管理学报》,2011年第1期。

安树伟,张晋晋:《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比较研究——基于政府视角》,《城市经济》,2011年第4期。李爱生:《旧城改造中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思考》,《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第6期。

傅红,莫妮娜:《旧城改造中对城市个性延续的探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8.文化古城——雷州 篇八

【发布文号】办保函〔2008〕886号 【发布日期】2008-11-05 【生效日期】2008-11-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关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规划》意见的函

(办保函〔2008〕886号)

云南省文物局:

你局《关于上报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请示》(云文物〔2008〕34号)收悉。经研究,我局提出以下意见:

一、关于规划文本

(一)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规划应充分体现其特殊性,应注意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区别。规划编制依据中应增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二)按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承担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任务的机构,应当取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资格证书。

(三)此规划对象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所以规划内容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包含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民居,第二层次的范围应涵盖与丽江古城历史和发展有关的山林、水系和农田等自然环境。应确定各层次的边界和具体面积。

(四)规划原则第2.2.3条应改为“效益适度―合理利用丽江古城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对旅游业发展进行规划,实现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

(五)应补充并深化丽江古城的价值评估,特别是阐述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

(六)按照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标准补充、完善对世界遗产现状的评估,包括文物保护、建筑功能、居民比例、旅游规模、商业发展等,总结存在的问题和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划对策。

(七)关于保护范围和管理规定

1.建议落实第3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关于扩大丽江古城缓冲区的决议要求,根据保护的实际需要调整保护区划。建议大研古城的缓冲区向西南方向适当扩大;束河的缓冲区向北、东面扩大,向西扩展到聚宝山以西;白沙东北部的历史村落应纳入保护的范畴。

2.第4.2.5中“保护范围内所有历史建筑及历史环境要素”不仅仅限于“严禁拆除”;修缮依据不应为“依据其功能调整及风貌要求”,应以维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原则。

3.第4.4.1中山林、水系及农田保护区应列为禁建区,严格控制任何性质的建设活动。

4.保护范围内应禁止进行新的建设。

5.第5.1.1中对人工设施应严格控制。

6.应对流官府遗址和木府遗址的保护提出详细的规划。

7.第5.6中,应对历史建筑的修缮、改善和利用编制详细的规范和标准;应加强对历史建筑的日常保养与维护;对历史建筑应加以明显的保护标志。

8.建议增加关于丽江古城缓冲区保护的规划措施,包括重大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在实施前应经由我局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意见。

(八)旅游规划应提出有效的控制游客数量和其他旅游管理措施,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应充分吸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反应性监测的意见,并听取即将进行的国际考察专家的意见,对过度商业化和城市化的压力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对策。

请你局根据上述意见监督、指导有关单位,组织具有文物保护规划甲级资质的单位参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对规划进行修改,并经你局审核后,另行报批。

国家文物局

二○○八年十一月五日

9.雷州西湖作文 篇九

春游的那天早晨,阳光明媚,我们兴奋地坐上前往雷州西湖的车。

一路上,我看见了许多如仙境般的美景,有高山、大树、河流、田野等等这些乡下景色,有着一种古香古色的感觉,真让人陶醉!大约过了一小时就到达雷州,车一直开到了西湖门口。我们下了车,排好整齐的队伍,面带笑容地进了雷州西湖。

进了大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的西湖。这西湖可真大呀,与湖光岩的湖相比,几乎没什么两样。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游玩西湖。

我们先向右边走,一路上,西湖的湖水清澈见底,阳光照射着西湖,把湖水照得波光粼粼,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个寺,这个寺称为《神龙殿》,高大雄伟。寺里面有着一个神龟池,池里面有着许多可爱的小乌龟,寺的中央有一个庙,是龙王庙。龙王石像高大威风地站在中间,龙王旁边也站着许多神像,这里就是人们拜祭的地方。参观完后,我们离开了寺,到另一个景点参观。我们来到了一个池塘边,池塘里有两个龟石像,旁边都长满了荷叶。池后有个神像,神像后有一座亭,亭的周围是竹,清静优雅;亭的右边有一个石碑,这石碑上刻着的全是古文,真让人迷惑不解。接着,我们来到游乐园,在那儿游玩,同时也在那儿休息。我坐在西湖的石椅上,静静地观察西湖。一阵微风吹过,把柳枝吹下了湖面,湖面上的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为西湖增添了许多生机。转眼间就到中午,我们得去西湖大门那里领取午餐。我们从游乐场出发,不一会儿,就来到西施石像下,西施提着篮子,拿着鲜花站在那儿。此时,令我想起了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最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沫总相宜。”是呀!流着小瀑布,可真美呀!

10.雷州市考察报告 篇十

雷州市简介:

市政府驻雷城,史称“天南重地”,城市在境东北部,207道国经工业有制糖、盐、制药、建材、纺织,农产有稻、甘薯、花生、蒲草、剑麻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三元塔、天宁寺、天后宫、真武庙、西湖公园、雷祖祠等名胜古迹,特产有蒲草编织品、流沙珍珠等,传统文化艺术种类多样,雷歌、雷剧、雷州音乐别具一格。

行政隶属:县级市,1994年撤县设市,管辖20镇区,总人口约127万左右,面积约2300KM2。

现有休闲品牌:以纯

可选择开店地点:无

分析:

11.雷州半岛夏季闪电特征分析 篇十一

根据雷州半岛夏季雷暴的气候特征,利用布设在雷州半岛徐闻、遂溪两点的LD型闪电定位系统对雷州半岛的闪电进行观测,对雷州半岛7月份的逐日闪电总次数、正闪比、幅值均值、幅值分布、闪电波前陡度、闪电累积概率分布等观测值进行分析,得出了雷州半岛夏季闪电活动的部分规律.分析表明:雷州半岛夏季最大闪电电流峰值为-153 kA;负闪明显多于正闪,占闪电总数的.71.71%;电流峰值都主要集中在10kA~40kA;闪电波前上升陡度相对集中在1 μs~20μs,占观测总闪击的91.5%,3 μs~10 μs达到峰值.分析所得结论对本地区防雷减灾工作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作 者:徐峰 牛生杰 张羽 于华英 XU Feng NIU Sheng-jie ZHANG Yu YU Hua-ying 作者单位:徐峰,XU Feng(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与犬气环境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09)

牛生杰,于华英,NIU Sheng-jie,YU Hua-ying(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与犬气环境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

张羽,ZHANG Yu(湛江市气象局,广东,湛江,524001)

12.文化古城——雷州 篇十二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不仅蕴育了中华民族,更是传载了千百年的悠悠历史,走进壶山温泉,感受山水与文化并存。

壶山温泉位于长治市黎城县黄崖洞,是山西省唯一正宗高山温泉,以四周高山环绕,自然风光秀丽,泉水引于地下,天然养身而闻名远扬。

去温山的.路蜿蜒幽深,斗折蛇行,层层深入足以见其隐蔽,僻静,担到了周围,这景那情便明亮起来了,太阳穿透直至水底,影子映在石头上,得天独厚,而那镶嵌于这绿水青山中的车水马龙点缀着,映照着。

壶山温泉功能繁多,种类齐全,服务周到,水池风格迥异,为大众所爱,其布局颇为讲究,设计着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讲究庭台轩榭的布局,注重假山池沼的配合,强调花草树木的映衬,关心近景远景的层次,来到这里,便有“如在画图中”的美感。

壶山温泉的池沼极为宽敞,池沼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小岛和不平岩石,而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头,总是高地屈曲任其自然,正所谓胸中有丘壑,才能放身山水间。

壶山温泉的两幢小楼也是优雅别致,它不讲究对称,两边景致全然不同,也更恬入其分地融入这青山绿水,楼中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墙壁上有砖砌的各种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时无所依傍的,实际上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增加了景致的深度。而那门、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而泉水的汤药和药包都是由黎城中医协助开方子,药材从安徽专线采购,昼日熬制,保证其疗效,体验感也大大增强。

不仅如此,壶山温泉还散发着文化的悠香,走廊的墙体雕镂着一律楷体字,棕色为底,白色描边,写着黎城的历史,印着人类文明的进化印记,而每一个池沼旁都有古诗提名,大大小小四十九个池沼,每一个都散发着文化的悠香,为着壶山温泉添了积分韵味。

上一篇:盐城二模试题及答案下一篇:2024年陕西大学生村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矛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