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汉翻译中的误译浅析

2024-08-29

日汉翻译中的误译浅析(精选2篇)

1.日汉翻译中的误译浅析 篇一

摘要:科技英语翻译不仅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还要考虑专业知识,因而更容易出现误译。从联立关系、上下文关系两个方面分析了学生误译原因。对这些误译都作了详尽分析,并在结论部分给出了具体的翻译对策。

关键词:科技英语;误译;联立关系;上下文关系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

2一、引言

为了满足学生需要,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能力,哈尔滨理工大学开设了任选课——科技英语翻译及英语摘要写作。在两年多的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收集 了大量的学生作业,深入研究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忽视联立关系和上下文关系所犯的错误。文章采取英译汉的形式,由63名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以考试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翻译一篇文章。

二、忽视联立关系导致的误译

英语的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比较大,独立性比较小。一个词的词义往往取决于与它的搭配或组合,词究竟是什么意思,仅就其本身而言,无法确定[1]。但一旦与相关的词搭配,位于特定的联立关系之中,就明确无误了。现以原文中的专业术语为例说明联立关系。

(一)专业术语的误译

原文是一篇天文学方面的文章,其中典型的专业词汇是 “supernova”和“White Dwarf”。由于 “supernova” 有前缀super-,容易翻译猜到词义,所以本文只考察 “White Dwarf”的翻译情况。学生总数63人,有36名同学将 “White Dwarf” 译为“白矮星”。有些译文,例如“白的矮星”、“白星”、“矮星”、“小白矮星”、“侏儒星”、“小星球”,虽然不贴切,却也还像天文学术语。“质子”、“白点”、“白光”只能算作普通科技术语。“白矮子”、“白色矮子”和“白色侏儒”采取了直译的方法,丝毫没有专业术语的味道。“白色矮小的植物”译得很 令人费解,笔者试图找到学生翻译的证据。“dwarf” 作为形容词时有如下解释:[only before noun](of a plant or an animal 植物或动物)much smaller than the normal size 矮小的:dwarf conifers 矮小的针叶树[2]。这名同学可能是看到有“植物或动物”字样出现,误以为 “dwarf” 指的是植物或动物,见前面有 “white”,就干脆译为了“白色矮小的植物”。如果说“白色矮小的植物”笔者勉强找到了错误原因的话,“白色垃圾”却怎么也找不到证据了。有的同学还 选择了讨巧的方法,仿照有些人名的译法,干脆将 “White Dwarf” 抄上,或是将其简写为 “WD”,有的则直接按读音译为“怀特迪瓦弗”。还有四名同学没翻译出来。

(二)词义判断的错误

在原文第二段中有这样一句话:Imagine the earth reduced to the size of a marble, but still having the same mass and a stronger gravitational pull, and you have some idea of the force of a black hole.其中的 “a marble” 很容易译错。在批阅学生试卷时,发现有45名同学将 “a marble” 译为 “一块大理石”,而另有十八名同学将 “a marble” 译为“一个弹子”、“一个弹球”、“一个弹珠”、“一个玻璃球”等,教材给出的参考译文也是“一块大理石”。“Marble” 既可作可数名词,也可作不可数名词。作为不可数名词用时,译为“大理石”,“a slab/block of marble” 要译为“一块大理石板”。当作为可数名词用时,译为“(玻璃)弹子”。“Marble” 前的不定冠词 “a” 证明了 “marble”是可数名词,应该译为“一个(玻璃)弹子”,而多数同学和教材都错把 “marble” 当不可数名词,译为“一块大理石”。那么这句话应改译为:如果你想象一下,要是地球收缩到一个玻璃球那么大,但其质量不变,而引力增大,那么,你对黑洞的 吸力就会有所了解。最有趣的是一名同学开始时译为“大理石”,然后改成“弹珠”,是唯一一个在试卷上能看到思索过程的同学。她的译文很有意思,所犯的错误 具有代表性。她的译文如下:试想地球减小到弹珠的尺寸大小。但仍然有同样的大块,和一种强大的重力吸引力,并且,你有了对黑洞吸力的一些想法.这个译文明显有三处错误:(1)词汇翻译错误;(2)分句间连词使用错误;(3)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这些错误和和下文中即将讨论的上下文关系有关。

三、忽视上下文关系导致的误译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词的词义很难仅仅依靠它的毗邻联立词,就能判断和确定下来。这时就必须观上下文,瞻前顾后,通观全句甚至全段,才能依情景析出词义。我们先来讨论如何根据上下文确定词汇意义。

(一)上下文中词汇的翻译

有一名同学先把 “marble” 译为了“大理石”,后又改译为“弹珠”。“Mass” 前的定冠词 “the” 既可修饰可数名词,又可修饰不可数名词,不具备提示作用;前面的形容词 “same” 也只有修饰限定作用,在语法上也不具备提示作用。所以就将 “mass” 译为了“大块”,这说明翻译时没考虑上下文,也说明了科技英语翻译的困难。就拿“mass”来说,作为不可数名词时是“质量”,作为可数名词时是“团、块、堆”。在普通文体中可能是“团、块、堆”,但是一旦进入科技文体,就摇身一变成了“质量”。

有些普通词汇进入科技英语,在字典上都找不到,完全得依靠上下文去揣度词义,以“thing”为例。八名同学将 “thing” 译为“物体”,在这个上下文中,翻译得比较贴切。一名同学将其译为“单一个体”,两名同学译为“实物”,五名同学译为“东西”,五名同学译为“物质”,三 名同学译为“事物”,多达三十九名同学没翻译此词,说明学生不熟悉科技文体中普通词汇的翻译,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训练,使学 生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二)上下文中连词的翻译

我们再来看看译文:试想,地球减小到弹珠的尺寸大小,但仍然有同样质量,和一种强大的重力吸引力,并且,你有了对黑洞吸力的一些想法。根据分 句间的关系,这里的“并且”用得不恰当。“并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连接并列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小句,多用于书面[3]。而在翻译这个句子时,没能真正理解 “and” 在上下文中的意思。“And” 除了连接两个并列的分句外,还可以连接两个分句,译为“只要……就”。我们改译后的译文:如果你想象一下,要是地球收缩到一个玻璃球那么大,但其质量不 变,而引力增大,那么,你对黑洞的吸力就会有所了解。在译文中,偏句是“如果你想象一下,要是地球收缩到一块大理石那么大,但其质量不变,而引力增大”,正句是“那么,你对黑洞的吸力就会有所了解”。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表示假设实现后所产生的结果。偏句中用了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正句中有“那么” 与之呼应;偏句中还用了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要是”,正句中有“就”与之呼应。通过这两套连词的使用,不仅使句子间层次更加分明,语义关系更加清楚,而且 更符合汉语节奏,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四、结论

通过分析学生的误译可知,翻译不仅涉及到语法,还涉及到修辞,是一项复杂的转换过程。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有些名词既可以作可数名词,又可作不可数名词,而且两者词义不同。联立关系则是判断词义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不定冠词、名词单复数等语法手段辨明词义。

(二)有些名词在普通文体和在科技文体里词义不同,翻译时要结合上下文;还有一些普通名词一旦进入科技英语就被赋予特定意义,翻译时不仅要结合上下文,还要结合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戴文进.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M].牛津大学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日汉翻译中的误译浅析 篇二

文学翻译, 从内容上讲是对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语言形式、表现手法等的再现;从语言特征上讲它的语言具有想象性、创造性和审美性。误译, 即错误的翻译。根据其产生的原因, 可分为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

简.奥斯汀的杰出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被称为英国文苑的奇葩。该书现已有多个中译本。本文将通过比较阅读王科一译本 (以下简称王译) 、孙致礼译本 (以下简称孙译) 、张经浩译本 (以下简称张译) ,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现象。

二、误译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1. 有意误译

所谓有意误译, 指“译者为某种目的或适应一定需要, 包括读者接受的需要、文化判断与表达的需要等故意对原著的语言内涵、表达方式等作清醒、理智的选择、增删、改换形式等。”1在《傲慢与偏见》中, 有意误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例1、Miss Bingley I am sure cannot.She is not such a simpleton.Could she have seen half as much love in Mr.Darcy for herself, she would have ordered her wedding clothes.

我相信彬格莱小姐也不会怀疑, 她不是那么一个傻瓜。要是她看到达西先生对她的爱有这样的一半, 她就要办嫁妆了。 (王译)

宾利小姐当然也不会怀疑。她才不那么傻呢。假使她发现达西先生对她有这一半的钟情, 她早就定做结婚礼服了。 (孙译)

宾利小姐肯定也一样, 她绝不是什么大傻瓜。如果她看出来达西先生对她也有意, 哪怕情意仅仅是宾利先生对你的一半, 她也会去定做结婚礼服了 (张译) 。

这段话出自原著第二十一章, 是女主角伊丽莎白劝说姐姐简不要被宾利小姐误导, 应相信宾利先生对她的情意的一段对话。在孙译和张译中, 译者都采取直译手法, 将ordered her wedding clothes译作“定做结婚礼服”, 而王译却综合考虑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将西方女子婚前定做结婚礼服译为中国待嫁少女出嫁前须完成的“办嫁妆”, 王译本在此处合理运用替代的翻译手法, 达到了行文连贯、畅晓易懂的目的。

例2、This invaluable friend was a very young woman, and very lately married.A resemblance in good humor and good spirits had recommended her and Lydia to each other, and out of their three months’s acquaintancethey had been intimate two.

这位尊贵的朋友是位很年轻的女人, 刚结婚不久。她和莉迪亚都是脾性好, 兴致高, 因此便意气相投, 虽然只结实了三个月, 却做了两个月的知己。

这位贵友是位很年轻的夫人, 新进才结婚的。她跟丽迪雅都是好兴致, 好精神, 因此意气相投:虽然才只三个月的友谊, 却已经做了两个月的知己。 (王译)

上文选自原著第四十一章, 在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去布莱顿, 接着发生私奔事件前。比较两个译本不难发现, 译者在翻译时都不约而同的转换句式, 对原著错综复杂的复合句进行调整, 译为几个简短句的组合, 孙译“结识了三个月, 却做了两个月的知己”一句, 译出了原著刻画的两人的亲密状态和感情的迅速升温。而对最后一句的翻译, 孙译和王译都将原著形容词intimate (亲密的) , 转译为中文名词“知己”。

2. 无意误译

所谓无意误译, 是指“因为译者知识、水平等的欠缺, 对原著的语言内涵或文化背景缺少足够了解与把握, 将有的内容译错。”2其在原著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例3

Hunsford, near Westerham, Kent15th October

Dear Sir,

The disagreement subsisting between yourself and my late honoured father always gave me much uneasiness......your wellwisher and friend,

William Collins

(原著)

肯特郡韦斯特汉姆附近的亨斯福德

10月15日

亲爱的先生:

你与先父之间发生的龃龉, 一直使我感到忐忑不安……

你的祝福者与朋友

威廉·柯林斯

(孙译)

以上文段出自原著第十三章, 节选自柯林斯 (伊莎贝拉的表亲) 给贝内特先生的一封信。原著中按英文书信格式, 写信者地址及日期均置于正文右上角, 最后落款正文右下角。一般来讲, 译者在翻译书信等常用文体时, 应该在中文常用文体中寻找对应格式, 尽量将译文译成符合中文行文习惯的表达方式, 避免产生阅读障碍。上文孙译中将写信者的地址直译过来并放在正文左上角, 对一些不熟悉西方书信文体的读者而言, 该译文显得有些不知所云。

例4、But even this partial communication gaveher a great deal of concern, and she bewailed it as exceedingly unlucky that the ladies should happen to go away just as they were all getting so intimate together.

可是班纳特太太光是听到这片段的消息, 已经大感不安, 甚至还哭了起来, 埋怨自己运气太坏, 两位贵妇人刚刚跟她处熟就走了。 (王译)

但是, 贝内特太太光听到这点消息就够惶恐不安了, 伤心地抱怨说自己运气太坏, 两位女士刚跟她们处熟就走了。 (孙译)

上文节选自原著第二十一章, 描写的是贝内特太太听到宾利一家离开乡下后的反应。其中bewail一词有悲叹、痛哭等意思, 但原著中“she bewailed it……”是将该词作及物动词用, 其意应为“悲叹”, 但是王译却望文生义, 译成“甚至还哭了起来”, 夸大了原意, 让读者误以为贝内特太太多愁善感, 极易落泪, 在一定程度上为塑造原著人物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存在误译的原因

1. 有意误译存在的原因

(1) 中外不同思维方式的影响

中国和英美等国从属于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 其差异体现在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 这些差异造就了中外迥异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讲,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重经验、靠直觉、重灵感, 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写作上就是作者侧重描写主观思维和抒发情感。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人的思维方式重逻辑分析、推理论证和客观理性的分析。所以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明显表现出直观可感和自然理性等特点。因此不同的思维方式, 以及其固有的行文习惯是造成有意误译的原因之一。

(2) 汉英语言差异导致有意误译

英语属于形态语言, 而汉语则属于非形态语言。两种语言在词、句以及文章结构方面都大相径庭。“语言是塑造文学形象的工具……翻译要保存原著风格特点, 因此要求译文生动形象、形神毕肖、雅俗等同、简洁精美、词情并茂。”3因此, 译者为了在译作中追求语言的艺术美, 再现原著的艺术性, 会有意识地对原著所包含的情景、意向进行取舍以保证译作的音韵美和形式美。所以汉英语言差异是导致有意误译的另一原因。

2. 无意误译存在的原因

(1) 望文生义导致无意误译的产生

翻译切忌望文生义。英汉语言各成一套体系, 英语结构严谨, 通常一长句仅一个动词, 其余均采用形容词或名词补充句意;而汉语着重写意, 惯于使用动词以求文章生动形象。加之英语一个单词往往具有多个意思,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旦疏忽或稍欠斟酌, 译文就极有可能不合中文行文习惯且显得生硬, 更有甚者还会将原著意思译错, 有碍于读者对通篇文本的理解。

(2) 对中西方习语及惯用法不够注意而产生误译

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关于习语和惯用法的翻译。东西两大文化体系差异繁多, 这些差异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各异的习语和常用法, 这要求译者在文化和语言两个方面的深厚积累, 属于文学翻译中的难点, 稍不注意就可能歪曲原著的意思或者导致阅读障碍。例如前文提到的对西方书信格式采取直译, 没有恰当地对格式进行转换, 导致许多不了解西方书信文体的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一头雾水的感觉。

四、解决误译的措施

1. 注意东西方思维方式, 合理运用翻译方法

鉴于前文已经提到, 中国和英美等国的差异, 为翻译带来了困难。中国文化底蕴深厚, 对译者的影响清晰地反映为, 译者在面对某些中外文化冲突时, 有意省译甚至改译原著以求译作更易被中国读者接受。当译者在翻译中不得不用中国读者可以接受的行文习惯进行翻译创作时, 译者此时应注意到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 有意地合理运用替代、转换等翻译方法, 灵活变通, 以达到在保持原著原汁原味的情况下, 被广大中国读者更好接受的目的。

2. 把握翻译的“度”, 防止过度翻译

翻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跨语际的交流活动, 是文化的交融。翻译不仅涉及到双语或多语间的转换, 还涉及到多元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译者在翻译工作中不仅要对不同于我国文化的地方做适当调整, 同时也要介绍外来的新鲜事物, 保存异域风情, 促使外来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交流。在此期间, 译者必须对具体实例内容的社会功能和交流目的进行综合考虑, 并将此作为对原著进行取舍的依据, 不偏向任何一端, 避免产生过度翻译。

3. 加强文化意识, 提高译作水平

对于一位优秀的译者而言, 强烈的文化意识必不可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异国文学作品翻译成本国文字, 要求译者在中外文学、文化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平。所以译者在从事语言文字转换工作时, 除了要精通原语和目的语, 还要学习研究多种语言背后的文化, 不断积累翻译经验, 针对每一个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去排除干扰, 克服障碍, 时刻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 力争做好对文化差异、文化障碍的处理, 达到减少误译, 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五、结语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傲慢与偏见》的三个中译本中的误译现象, 可以得出结论:适当的有意误译有助于提高译文水平, 帮助读者理解原著;因作者对原著理解不透彻或文化冲突等因素导致的无意误译则不利于提高文学翻译水平。如今的世界盛行多元文化, 文学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必将获得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探寻它无穷无尽的奥妙。

摘要:中西方交流不断加强已成为一种趋势, 这种交流以文化交流最为突出, 而文化交流需要翻译在其中架起桥梁。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 时常因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造成误译。本文将参考《傲慢与偏见》的三个中译本, 对误译现象进行阐释。

关键词:文学翻译,有意误译,无意误译,存在原因,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Jane·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2]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3]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0.

[4]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张经浩, 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3.

[5]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6]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

[7]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8]邹卫宁.论积极性误译[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6.

上一篇:最新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下一篇:版出租车辆承包经营合同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