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反思

2024-10-07

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反思(精选19篇)

1.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反思 篇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德育工作总结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于红霞)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我感受到了作学生的德育工作十分必要,也从中总结了不少经验和教训,为了今后更好的作好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1、能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在思想上能与学校的德育工作保持一致,认真贯彻执行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以学校的德育计划为指导方向,注重他们的思想品质和养成教育的培养,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在发展,让学生真正在德育方面有新的起色。

2、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把德育工作渗透于教学之中,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读书、做人的道理,摆脱狭隘学习的束缚,明确自身的人身价值,懂得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从而努力塑造完善的人格,让学生时刻在健康且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

3、遗憾的是由于班级学困生比较多,有些学生已经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思想上波动较大,他们表现出的状况是精神空虚,虚度年华,没有了对知识的渴求。实际上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一但这些学生走向社会,他们不愿意从事一些必须的劳动,一旦生活受挫很容易走向极端,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做老师的深感责任的重大,我选择了与他们沟通的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需要持之以恒和坚持不懈!

4、不放弃每一名学生,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经常与学生沟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树立信心,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经常开展“一帮一”的活动,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5、总而言之,德育工作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有坚忍不拔的毅力,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途径渗透德育,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立足于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涉过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学生。我坚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会在德育方面做出贡献。

2.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反思 篇二

一、德育是影响, 在活动中走向自觉

节约、刻苦、宽容、谦逊、乐观等因素是目前许多青少年身上所欠缺而又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些问题的出现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话题:如何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 养成良好的品格?而又该如何渗透教育, 达到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呢?我想: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性和健康心理。

例如, 基于许多孩子的劳动观念差、浪费较严重的现象, 学校五年级组老师特意带领学生开展了《五元钱》的课题研究。学生分组开展挣钱活动:有的攒起家中的塑料瓶、纸盒, 卖给废品回收站;有的上街摆摊擦皮鞋、卖盆栽植物;有的帮助家里爷爷奶奶卖蔬菜……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 体会到目前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应当倍加珍惜。而每个人辛苦挣来的五块钱又能买些什么呢?同学们纷纷建议:给自己买文具用品、去超市买五块钱的大米, 买水果、买牛奶……这才发现自己辛苦挣来的五块钱, 竟然只够买一瓶牛奶, 一个苹果, 供一家人一天吃的米, 十来只河虾……在经历了这些亲身实践后, 学生对那首都能背得滚瓜烂熟的古诗《锄禾》, 才有了真正的体会。生活深深触动了孩子内心的那根弦, 这些亲身体验已经远远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

有效的教育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综合实践在孩子们看来是一门多么奇妙而又有趣的学科, 它深得孩子们的喜爱, 孩子们在综合实践中不仅探索到了无穷的知识和奥秘, 还让他们的潜能极大地发挥出来, 让他们体会到了活动的快乐。德育在活动中无痕渗透,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德育是体验, 在交往中走向深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活动过程,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 在“观察”“实验”“调查”“访问”“设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感悟生活。

针对学生不懂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的现象, 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有趣的课间十分钟”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首先确定了各组的研究小课题:1.课间不文明现象调查;2.课间最受欢迎游戏调查统计;3.爸爸妈妈小时候游戏调查;4.关于室内游戏的研究;5.关于室外游戏的研究;6.课间游戏创新与发明。孩子们在调查采访了爸爸妈妈之后, 纷纷表示很想玩一玩, 他们说“听妈妈说跳橡皮筋很有劲, 从脚腕到小腿肚、大腿、腰部、脖子、头顶, 有好多级别呢!我们很想在课间活动时也学跳橡皮筋。”男生说:“爸爸小时候经常甩四角拍, 我们也跟着学做四角拍, 在课间玩起来, 在班级里还挺受欢迎。”另外总结了比较受欢迎的室内游戏:飞行棋、叠罗汉、游戏棒、成语接龙……室外游戏:老鹰捉小鸡、跳绳、踢毽子、贴大饼、丢手绢、切西瓜……先组内梳理这些游戏的玩法, 介绍给别人, 再在课间快乐地活动。有的小组内同学创编简单的新游戏, 如“编花篮”的节奏可以填充古诗词, “对对拍”的节奏可以填充《三字经》, 女孩们自编“村居”编花篮, 一边转, 一边唱“草长莺飞二月天———”玩得不亦乐乎!

通过这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发现问题, 合理设计并推广安全、健康、有趣的课间活动, 消除课间存在的安全隐患, 让全校的课间活动真正丰富起来, 让学生的德育行为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

三、德育是合作, 在关爱中走向拓展

综合实践活动很多时候需要走出学校, 走出家门, 走向社会去动手实践, 这就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德育立交桥,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体验、交流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

1. 校园体验德育。校园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在校园内,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 寓校园文化育人于活动之中。

当今时代,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了快捷、便利的同时, 也给未成年人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看到沉迷于网络中的孩子, 让人不禁感慨“网络将毁了这一代人”。针对这种现象, 学校老师开展了以“网络的利与弊”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让孩子们自己主动去认识网络, 了解网络, 通过采访调查等形式, 开展辩论赛, 学生在实践和辩论之中懂得了如何合理地利用网络, 让网络成为学习成长的良师益友。

2. 家庭渗透德育。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合作。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得到家长的支持, 那么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就能在这种家庭体验活动中得到提升。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能体会父母艰辛的孩子不多。在家长的配合之下, 开展好“今天我当家”的主题活动, 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当家”的不容易, 受到一次很好的劳动教育、感恩教育和理财教育。一个孩子背后是一个家庭, 一个家庭背后是一个社会, 借着综合实践活动这个平台实现对孩子、家长的双重道德教育。

3. 社会内化德育。

将校外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 能促进一系列德育观念深入孩子内心, 促使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

3.综合实践活动德育功能初探 篇三

一、广阔的社会背景使德育资源由单一型转为综合型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观察与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通过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因此,这门课程为我们展示的社会背景是广阔的,为我们提供的德育资源是丰富的:大至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小至热爱家乡教育、勤俭节约教育等,都可成为德育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资源来源于五个方面:

1.社会资源。通过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社区,在考察、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实践活动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培养他们为社会尽职的使命感,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开阔视野,活跃思维,积累经验。如“养殖与环保的探讨”“农村娱乐活动的调查”“古桥调查”“家乡民俗有哪些”等活动主题。

2.自然资源。通过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拥抱自然,探索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高珍惜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如“农谚的收集和利用”“节气的科学性和农作物的生长特点”“怎样节约水资源”“落叶的秘密”等活动主题。

3.科普资源。通过科技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可让学生广泛了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信息,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和当地经济发展的亮点,开展“小论文、小发明”活动,从而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如“方便镰刀的发明”“怎样储藏年糕”“蚕宝宝中毒抢救法”“蚕豆蛀虫原因的研究”“鳖冬眠观察记录”“土豆长芽能否食用的实验”等小发明、小论文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产生的。

4.自我资源。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学生只有主动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去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全面发展,获得生活经验、生活智慧和创造生活的能力。如“今天我当家”“教室布置我设计”“我与邻居”“我为老人节准备的礼物”等活动就来自学生自我资源。

5.学科资源。学生在各科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就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敏锐地捕捉这些问题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可让学生在探索、研究、实践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如“走近课本中的英雄”“百年畅想”“学校的今天与昨天”“寻找家乡的民间文化”等活动就来自学科资源。

二、亲身的实践参与使道德感悟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工作在目标和内容上脱离学生实际的现象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通过开展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单调的课堂走向丰富的课外,从单纯的校园、家庭步入广阔的社会,不仅丰富了德育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他们在亲身参与中生成了真切的道德感悟,从而使道德体验由“被动型”变为“主动型”,德育效果更好。

例如,于城小学五年级的张唯旭等几位同学从报纸上和电视新闻中看到,海宁黄湾的一伙迷信信徒在搞迷信活动时引发火灾,导致在场烧香拜佛的39位老人葬身火海的新闻报导,引发了他们的思考,由此确立了“农村迷信活动的调查和研究”的小课题。在老师指导下,他们制定了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通过两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写出了《农村迷信活动的调查和研究报告》。在报告中,孩子们陈述了宗教与迷信的区别,分析了参加迷信活动人员的年龄特点及原因,提出了要加强科普知识的宣传,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等合理化建议。

这样的活动,由于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样的活动中生成的道德体验与感悟,使抽象的德性规范与价值内化为学生真实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道德认知。

三、活动的开放性使德育渠道由单线型转为网络型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使德育渠道变得丰富起来,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范畴来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关于活动的四大指定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都可以成为德育活动的领域或手段,而一些非指定性领域也可以成为学校开展德育的新天地。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来看,既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抓住当地特点,充分开掘利用当地活生生的、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又可以挖掘学科课程资源,组织各类拓展学科德育点的活动;既可挖掘和开发家乡好的人和事去教育学生,也可利用书本网络,用榜样去弘扬社会正气,用美德去影响学生、激励学生。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基本形式看,既可是探究、实验、调查、考察、服务、社会宣传、公益劳动、设计与制作,技术实践、劳动实践、信息实践等,又可以是总结与交流、展示与答辩、汇报与表演等。可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德育的渠道呈现出网络型的特点。

例如,于城小学利用本地农业科技优势,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践基地。活动中,学生来到“特种水产养殖场”,参观了锅炉房、露天养鳖池、全封闭温室育鳖池,听取了养殖大户王代妹的创业经历。孩子们的反响非常强烈。养殖大户脱贫致富的经历,勇于探索科学养鳖的精神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最生动的教材。听一听艰苦创业的过程,看一看科技与劳动的结晶,对学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个案例启示我们,综合实践活动拓展了德育渠道,在由一次次考察、一份份调查、一段段采访、一个个展示等构成的多线型、互相交融的活动中,教育效果更为明显。

四、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德育方式由灌输型转为渗透型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发现式学习,即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调查、实验、制作、设计、观察等方式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尝试得出结论,这为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这样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学生不仅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而且真正提高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节约粮食的教育中,教师常常引用“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类的话来劝导学生,但这样的说教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而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围绕“粮食的研究”这一主题,开展了多角度的小课题研究:学生通过向父辈调查和家庭劳动体验来了解粮食的来历,从内心真诚感到粮食来之不易;通过采访老一辈农民,了解中国三年困难时期人们经受的痛苦。这使学生出乎意料,万万想不到人竟然会没有粮食吃;通过实地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浪费现象严重,心中自然形成了要爱惜粮食的意识;通过上网搜索,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不少贫困国家的人民吃不饱饭……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不仅体验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而且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重要性。这种情感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在探究中自然形成的。的确,无数空洞的说教都比不上一次实际的探究与体验,事后写倡议书、做义务监督员等自然就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

大量研究和实践显示,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点。我们应不断努力,使其德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起到应有的育人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海盐县于城镇中心小学

浙江海盐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4.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反思 篇四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精华,积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感恩、爱国、爱老敬老等优良传统。过节,对于每一位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但是,本课所涉及的清明节、端午节和七夕节、元宵节、春节、中秋节恰恰是孩子们了解不深的六个节日,因此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内涵,感受节日的欢庆与幸福,并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的目标,这也正是我执教的目的。

4月17日上午第二节课,我进行了本课的公开课教学。本节课我感到较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位。学生中通过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2.注重了学法指导。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要想深入、全面地了解这些节日,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及时梳理学生所提出来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探究环节。令我没想到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强,三个节日的汇报分别采用了介绍资料、演一演、做表格的方式。

3.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究教法和学法,努力做到“六让”:目标——让学生明确;过程——让学生参与;新知——让学生发现;资料——让学生收集;内容——让学生自选;结论——让学生归纳,而且在学法基础上,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了质的飞跃。

4.在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大量的补充资料,以及重阳节等节日由来的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节日的快乐气氛,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5.通过这节课,学生学会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理分工的调查方式。学会了填写综合实践活动调查记录表和研究记录表。

不足之处在于:

二年级的孩子对于搜集到的资料是自己爸爸妈妈帮助的结果,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性。我想这需要平日里扎扎实实地练习,今后我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5.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篇五

1、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包括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实践的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

2、评价手段的多样性。此次活动,我们把最终的评价交给了学生。这也体现了活动中学生全程参与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生评、家长评、老师评等形式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公正性、客观性。同时,评价过程注重终端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6.文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反思 篇六

1、活动准备阶段。以博采众长为目的我与学生们去涉及各种饮食场所,让他们通过看、闻、尝、问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

2、分类整理资料阶段。通过多种方式如剪报、写日记、画美食册、做调查表等形式让学生们交流心得,进行资料共享,丰富资料储备。

3、确定主题研究阶段。活动小组商讨确定研究主题之后,我与同学们一块筛选他们手中的资料,根据重点在指导她么进行深入研究。

4、成果汇报阶段。各小组确定汇报方式之后,我在演练过程中提一些建设性意见。成果汇报时,同学们大胆展示研究成果,充分展示自我风采,成功体验了快乐。

5、活动延伸阶段。通过开展“厨艺比拼”大赛,建议学校开展“美食节”活动等后续活动,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做研究的兴趣,真正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上完这一次课,我反复琢磨,总结出几条经验:第一,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也应该是一个积极地参与者和指导者。因为老师的参与,会让学生们感到他们所作的的事不是一件随便的事,而是一件值得他们去重视、去认真体验的一件事;老师的指导又使他们少走弯路,可借鉴我们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更快的享受成功。第二,对学生一些有创意的想法或做法,老师应该给予赞赏,让他们的自信发挥及至,促使他们形成再研究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望”循环。但是当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挫折时,老师应该尝试用“挫折教育”让学生品味人生,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失败,培养良好的“抗震”心理素质,为筑起他们的人生之塔奠定结实的基础。第三,课后要有反思。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每一次活动后都要反思一次下自己的所得与所失,做到“有则加冕,无,让反思为下一次课的进步争取成功的机会。第四,谈评价体系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使生则改之”生互评及师生共评等评价方式为完善活动方案提供最直接的帮助。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产生,确实向老师们提出了挑战,要让它成为通往成功殿堂的又一个途径,让它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喜欢的学科,老师们的意识及操作方法是必须讲究的。其,在“动”

7.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反思 篇七

关键词:小学,德育,体验,实践,研究

“我听,我忘;我看,我记;我做,我学。”素质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德育教学这种以感化心灵的教育课程,则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改变说教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德育感悟,从心灵最深处得到成长。“体验式教育”所突显的是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悟,帮其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从而体现德育的优质功能和效果。

一、德育体验式教育之方式探究

1. 依托文化遗产,传承文化素养

依托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体验式德育教学,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其对本土文化的情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笔者以兴趣小组为载体,深入开展文化传承实践活动。为了让活动不是毫无目的地走马观花,笔者提早布置活动计划,要求学生在活动前收集资料、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人文遗迹,做到对要去参观的地方心中有数。活动时引导学生们有的放矢,分工合作。小组成员拍照的拍照,记录的记录,忙着收集资料;回来时,有的撰写调查报告,有的撰写活动感言,效果显而易见。

比如,在“北管音乐进校园”实践活动中,笔者引导活动小组成员自由组合、分工协作,深入乡村、剧团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拜访北管音乐工作者,了解现阶段北管音乐发展现状,写好访问日记和调查报告。学生们有的请教音乐老师,有的邀请专家现场表演,有的进行模仿秀比赛。学生们进一步亲近地方传统戏曲,将保护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使命感注入精神世界。

2. 结合地域资源,树立规范观念

教师可以充分与当地地域资源相结合,通过各方联系,在正能量的熏陶中全面形成行为规范。其一,以“爱国教育”为主题,寻找当地革命根据地,带领学生参观,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教师对其进行讲解,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其二,以“环保”为主题,带领学生前往当地公园或污水处理厂等地参观,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环保宣传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意识到环保的意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其三,可以带领学生搭建小型的生态农场,让学生自主进行果蔬种植,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获,以培养学生勤奋劳动的观念。

通过不同的德育教育活动,可实现德育教育与地域资源的结合,在不同的德育活动中不仅了解社会,同时也灌输了相应的德育知识,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德育素养。

3. 进行公益活动,培育公民公德

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局限在课堂,在课外也一样能够有所收获。例如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公益活动,引导学生与同社区的同学组成爱心伙伴,帮助做一些打扫卫生,维持交通秩序、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等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基层文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公德心,在体验中认知社会,实践中回报社会。

还可以组织开展“为树木整衣裳”的活动,带领学生深入社区、亲近校园,以小组为单位修剪树木花草。学生参与其中,不但能够进一步认识树木的品种,还能够激发学生“花草树木”是我们生活小伙伴的想法,教育学生爱护环境,热爱大自然;同时组织学生设计人性化的标语,在校园、社区合理位置放置,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些活动将传统德育教育中单板的说教转化为实践,促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悟,进一步提高了德育的有效性。

4. 融入历史脉络,培养爱乡情怀

学校可以与学生家长相结合,通过社区等各方面的帮助,组织“寻找同姓宗亲”的活动,在班级中建立同姓氏名人小组,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家和爱乡情怀。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向家长进行询问,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包括其中经历过的迁徙,后来分散的情况等。在了解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调查家族分支中的各个名人,对其生平事迹进行全面的调查与掌握。或者学生经过调查,发现自己家族中并没有名人,那么可以搜集自古至今同姓氏的名人,将其生平事迹进行收集与整理。学生在调查与整理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我国一些名人事迹,同时也提高了民族自豪感。在课堂上学生将所调查的同姓名人进行展示,在其展示的过程中也能够对学生自身形成深刻的影响。

通过组织“寻找同姓宗亲”可以收获一定的体验,也可以组织其他类似的探究历史的活动,例如“了解传统节日”“村名的由来”等,学生在进行调查的同时,能够对其发展来源、存在意义等进行了解,由此提高爱乡情怀和民族自信。

5. 组织当家活动,提高独立能力

社会上“娇生惯养”现象比较突出,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组织“小当家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可以以周为单位,设置“每周班长”,采取轮流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班级管理。学生在负责管理的那一周,要负者组织升旗、出操、课上纪律、值日等班级中的日常活动。学生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班级管理的不容易,从而真正意识到要从我做起,维护班级秩序;在进行自我管理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独立性。

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家庭管理,跟家长交换一日管理身份,定期选择一天跟着家长买菜、做家务,在实践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难处,同时有效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成长。

二、德育体验式教育之实践反思

1. 突显知行合一的持续发展

体验式德育要立足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养成适合未来社会合格公民所具有的完整、健康、独立的人格。在思想品德构成的要素中,知和行是最基本的要素,对学生进行体验式思想品德教育,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使他们受到深远影响,发展成为言行一致的人。

2. 强调德育主体的真实体验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要突出学生个体在德育过程中独立的体验、感悟和自我的内化;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适合学生的体验式活动。体验是最真实的、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生活的体验、情感的体验,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探索体验性德育课程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经历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种伴随着丰富情感的体验,是形成道德认识并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基础。

3. 强化地域资源的开发利用

体验式德育要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创造适合社会的德育,使德育生活化,让德育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学校德育工作讲究实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德育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紧紧抓住当地特点,充分开掘利用当地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师生共同立足这块热土上耕耘播种,学生会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教育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非比寻常。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是贯彻新课程改革,加强德育教育力度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教学体验获得感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从而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体验式德育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鲜活内容。教师要善于借力使力,结合周边的活动进行实践,也要善于创新形式,创造性开展活动进行体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惊铎.生态体验德育的实践形态[J].教育研究,2010(12).

[2]何远清.活动德育: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J].教育导刊,2009(09).

8.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反思 篇八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实践活动;德育渗透;教学手段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活动课中独特的超越知识体系特征,进行充分的挖掘、研究,从而对小学生德育方面进行有效的渗透,使得小学活动课堂充分发挥其他课堂无法实现的德育方面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能,有些甚至需要学生外出走访调查。所以,这些内容对于实践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实践能力的强弱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学习,使得在同一个小组中,不同的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不断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意识。

例如,在关于“保护环境,关爱我们的家园”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中,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对每个小组进行分工,比如,一个小组对社区居民生活垃圾的相关信息进行走访调查,另一个小组对城市水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其他小组对废弃污染、城市绿化情况等进行走访调查。小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进行更加细化的分工,然后共同汇总到组长那里,组长进行整合资源之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总结小组学习成果。通过以上学习方式,不断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培养关心他人品质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教师实现教学任务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社会团体意识、公民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劳动的社会情感,逐渐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教学内容也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促进教学任务目标实现。比如,关于水资源调查的教学内容中,对于水资源的浪费现象,教师就可以抓住此处对学生展开引导。由于我们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水,而水资源却是有限的,针对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方法等话题进行讨论,让学生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从多个层面上学会如何节约用水的对策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为水资源的节约做出个人的力量。

综上所述,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时间,深度挖掘德育内容,不断培养学生社会公众意识、团队协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及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魏凤英.小学要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J].宁夏教育,2013(06).

9.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篇九

南芬小学周明望

在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因一些原因大部分的实践都需要学生课外去完成,而孩子都有贪玩的天性,经常会把活动任务忘在脑后,不能按计划进行实践活动。当老师上课时总是会听到学生埋怨组内成员没做,呈现出“越来越进行不下去”的尴尬状态,这也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开展教学的一大难题。开始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就及时采取了一些办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思想和认识上的转变带来的将是行为的变化。让我也认识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这句话在孩子们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中具有同样效应。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教师,应随时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给予调控,是保证实践活动进行下去的前提。

10.饮料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反思 篇十

通过这学期的综合实践的开展,它给学生带来以下能力的培养:

一、增强了健康意识

正因为学生有健康意识,才有本次的主题活动。在组织学生自主选题时,一开始,同学们都以个人的兴趣出发,说出的课题五花八门,大家还各持已见,互不相让。后来,当一位同学提出“饮料与生活”这个主题时,大家都一呼百应,这是他们最喜欢的。到底常喝饮料好不好,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惊喜地发现,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的确定,竟也能激发并增强同学们的健康意识,真不简单!

二、培养了实践能力

在开展饮料与生活的调查研究活动时,学生分成了四个探究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分配好每个人的工作。在实践中,有的上网查资料,有的制作问卷进行调查分析,有的上街采访,有的实地考察,学生积极投入的精神使学校教师们深受感动。绝大部分学生还学会了自主获取信息的方法,在需要一些资料时,他们知道通过什么手段从哪里去获取——动手、动眼、动脑三维一体,多重刺激,实践多样,体验深刻。

三、提高了综合素质

在准备阶段,他们出谋划策,群策群力。在调查实践阶段,他们既分工又合作,遇到困难时互相打气,不气馁,不退缩,总能想出办法来解决。在交流成果阶段,各小组同学畅所欲言,充分交流,并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如通过照片、画画等方式加以表达,成员之间还进行补充发言。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研究,与同学们分享成果,他们学会了客观地分析和思考,学会了申辩,学会了理解和宽容,学会了赞美与分享,并形成了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了综合素质。

1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反思 篇十一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从性质上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从具体实施来说,它是一种经验性、实践性课程,要求由學生自主进行,但需要教师的切实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课程特征。

通常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四个板块,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板块既不相互割裂也不相互对立,而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虽说综合性很强,但仍以注重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为显著特征。

二、课程实施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很多学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表面上已经与传统的春、秋游有所区别,不再是简单的放松,而是代之以有主题的活动,但具体操作模式依旧:先是每班或年级撰写活动计划及方案,指导老师事前布置观察或活动任务,然后是学生带好笔记本去活动,在活动中做好笔记、记录,回来后每人写一篇游记或者观察作文。可以说,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关注的只是与课本内容有关的东西,而没有给课程留出更广的拓展与发散的空间。而各校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通常也都是由班主任或语文老师担任,这些老师由于平时的工作任务已经很是繁重,本身就对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施的积极性不高,加上不能得到及时的专业引领,因而活动的效果总是差强人意。

细究起来,各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及时制订有关的激励政策,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行真正有效的管理,如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教师工作量计算标准与考核等;二是学校没有健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执行情况的监督评价机制,综合实践活动课被挤占的现象在各校普遍存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对该课程都不够重视;三是各地教研部门中极少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职教研员,因此全国上下普遍欠缺对该项课程扎实、深入的研究,也因此不能对学校、教师形成有效的专业引领,致使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十分缓慢;四是多数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活动类型等缺乏整体的规划设计,学科化严重,导致学生活动的主题及活动类型等单一而教条,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实际的目标难以达成;五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在配备与安排上都不合理,基本没有专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因而缺乏对该课程的整体研究,难以形成协同教学的氛围;六是许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系统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也缺乏研究及思考意识,基本是凭个人经验与直觉“指导”活动,导致活动实施过程盲目而随意,课程目标出现偏差;七是很多指导教师对目前我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以及发展现状等信息缺乏基本的了解,在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简单地包办代替学生活动的情况,不能突出学生活动主体、体验主体的作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改进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设计的课程,要求从小学至高中均予设置与设计,而且是“必修”课程,所以课程的开展是必须要坚持的。但凡课程,而且是从小学到高中一直要开设的课程,其必须自成体系,必须在每个年段都要设定好适合本年段特点的课程目标及相应的课程管理条例,评价体系的建立及活动效度的评估也要跟上。总之,必须逐步完善这些相关内容,才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长期发展。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校本课程,交由学校予以开发与实施,要求学校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来开发具体的活动内容,针对具体的活动内容来预设活动目标、方式方法、基本流程,并实施针对性的评价等;同时要求学校在校本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需要。

任务交给学校,学校负责设计及落实实效,从何着手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实践和探索:

nlc202309051634

1.建立并完善课程制度,这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关键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以文件形式出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规划、制度及方案;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发展评价制度,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中考升学综合素质评价的范畴;③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导制度,规范、监督教师的指导行为;④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评价制度,使之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评优评先等相关联;⑤建立学校、社会(社区、场馆)两位一体互通、协调制度。

2.营造师生共同践行课程的氛围,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与学习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里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要以自我或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仅仅是听取指导或者听凭教师全面安排;我们所说的教师的“指导”作用,应体现在教师“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要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并以此引导学生及家长提高认识,维护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指导学生去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进而使学生逐渐形成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真做好方案及操作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小学科学课程一样,非常强调学生对活动过程的亲历、体验和感悟。对任何年龄段的学生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随意拼凑的若干主题的混合,需要遵循某些内在的逻辑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进行,它的开发与实施应以学生为核心,努力实现三种关系的均衡与整合,最终目标是学生个性健全地发展。

该课程的操作设计及实施方案很重要,让学生在未实施活动之前就已经在心中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实施步骤及过程,便于学生自主开展活动。操作设计包括各年段的活动目标的确定及主题内容的选择。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特色开发,具体设定1—6年级各年段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这里所说的目标设定,指的是大方向、大范围。在同年段相同的目标、相同的实践内容中,学生都可以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选定自己研究的具体内容及方式。学生所选的主题,只要符合學生自己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及能力水平,能充分地利用本地(本校)资源,参与兴趣高,有利于其个性特长的发挥,就可以认定为好的主题。

学校在指导学生选择主题的过程中,要体现“小而实”,做到以下五点。第一是“五忌”:一忌“主题太大”,二忌“脱离实际”,三忌“没有兴趣”,四忌“学科延伸”,五忌“综合度低”。第二是指导分组及小组活动的有效方式,包括选派小组长、做好角色分工、适当提供材料、适当指导学生寻找活动资源的渠道等。第三是指导学生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收集、整理、辩论、劳动实践等。第四是帮助学生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包括地点选择、交通方式、费用、意外应急预案等。第五是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和平台,帮助学生对活动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交流及选择呈现方式等;指导学生选择成果呈现方式要鼓励多样化及方式得当,如小制作、小论文、物品使用说明书、创新观点交流会、手抄报、研讨沙龙、辩论会、实验操作、绘画作品、表演等,同时强化学生情感的体悟及表述,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发展报告册或体验记录卡,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使之善于思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4.完善多元、激励性的科学评价,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持续进行的保障

首先是制定促进教师发展的多元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是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多元评价要求做到以下几点:把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结合起来,侧重质性评价;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侧重过程性评价;以评价促课程,引导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其次是完善学生活动的评价体系,重点放在对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评价上。过程和体验比结果重要,方式应尽量多样,且做到师生、生生、家校的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自我的健康成长。

5.强化师资培训,形式要多样

学校领导要创造机会和平台给任课教师更多的知识与业务“大餐”,让他们通过自我学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反思实践、观摩交流等多种培训方式,实现专业化成长;要特别重视“整合各科教师资源”,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高、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骨干教师,并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

四、学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1.如何因地制宜,合理挖掘当地的教育资源?

实践活动的开展要立足本班、本校、本地实际,合理选择目标和内容,不能事事统一;要利用多种方式开发当地资源优势,为学生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2.“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这指定的四个领域内容如何有效融合?

虽然《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示了这四个活动领域,却并不意味着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而且它们在逻辑上也不是并列或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渗透到很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中,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探究的重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很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人际交往活动、心理健康领域等。

3.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三线索之一“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各校还很少涉猎,如何具体实施?

4.在引导评价的过程中,如何强化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综合素质评价?

5.如何建立和完善学生的外出安全保障机制?

……

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活动层面依然有不少的问题要解决,在课程层面依然有许多内容有待明确和完善,但毕竟已经有了可喜的变化,它的发展空间无限广大。

(责编 白聪敏)

12.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反思 篇十二

当今世界, 网络已经遍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自人类发现火以来最深刻的技术变革”, 教育领域也必然受其映射。根据笔者对南阳市三中所做的一项专题调查显示:该校学生家庭的电脑普及率为93%, 其中82%的家庭可以上网, 73%的学生有在家上网的经历。有近六成学生把上网当作主要的课余活动, 排在上网应用前三位的分别是搜索资料、网络游戏和在线聊天。

科学技术历来都是把双刃剑, 网络也一样。其中, 对学校德育造成的冲击尤其值得关注:传统的说教式德育在网络时代愈发显得苍白和无力, 防不胜防的不良信息污染着学生的心灵, 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使缺乏辨别力的学生或无所适从, 或随波逐流……

因此, 网络时代下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学校德育已经凸现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为了探索此类问题的解决途径, 我们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南阳市三中组成联合课题组, 以开辟学校德育工作新空间为目的,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对网络德育这一新兴的德育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笔者做为课题组的主要成员, 参与了网络德育工作的全部过程。

二、利用网络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利用网络开展学校德育, 教师的主要职能应从“教”转变为“导”———引导、指导、辅导和教导。

在客观方面, 中小学生还是未成年人, 自制能力较差, 必需一些制度对其行为进行规范。该校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制定了详实、具体的规章制度, 指导学生文明上网, 防范学生的不良行为, 从客观方面努力净化学生所处的网络空间。

在主观方面, 该校不再把网络视为洪水猛兽, 裹足不前, 而是直面现实, 摒弃“远离网络”的极端思想, 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全球性等优势, 大胆开辟网络德育的新天地。引导学生在虚拟网络中释放自己的正能量, 实现自己正向的人生体验。同时教师放下身段, 注重与学生在现实和网络中的沟通与交流, 努力融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三、利用网络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实践

南阳市三中在宛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支持和协助下积极开展网络德育的工作实践, 具体做法有:

(一) 构筑网络德育新阵地

网络在搜集和利用信息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该校发动全体师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搜集、加工、保存各种有用的德育信息, 建立德育资源库和网络平台, 利用校园网、互联网为学校德育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条件。该校帮助学生筛选出优秀教育网站的目录, 并利用这些网站所提供的资源开展各种专题德育活动, 使网络德育落到实处,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充分利用学校网站、班级QQ群、个人空间展示学生个性、实行民主德育

中小学生精力充沛, 好奇心强, 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鲜事物充满了兴趣。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基本都有自己的QQ号, 但主要用来聊天, 该校因势利导, 充分利用这一软件工具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服务。学校及时引导, 建立电脑兴趣小组, 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 由学生参与创办和管理学校的主题网站, 并在各班都建起了QQ群, 分享学习经验, 交流心得体会, 实现民主化、参与式的道德教育, 增强了德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的主题网站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及时报道校内外新闻和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宣传各类好人好事, 发布学校工作通知, 并在优秀学生评选, 校园文体活动中开展问卷调查、组织网上投票。同时借鉴网易评论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回复和留言的空间, 以交流互动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进来, 使他们感受到作为学校的一员, 每个人都能受到尊重和重视, 从而愿意接受学校的管理和教育, 愿意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班级的QQ群主要以网络班集体的形式, 展示班风班貌、班级格言、班级文化, 发布近期开展的活动, 倾诉自己的心声。并由班主任和各科教师参与, 进行学法指导、解疑答难, 开展心理咨询, 将优秀的德育资源在群里共享。实践证明, 班级QQ群的建立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极大地扩展了学校德育的深度和广度。

为了建好空间, 他们查资料、学外语、与同学交流、向老师请教。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把自己的座右铭、学习心得、生活感悟、学科知识和德育素材作为个人空间的重点内容, 使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步得到了提高。

(三) 建立网络成长记录袋, 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过程性评价。课题组遵循这一理念, 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 受“道德银行”和“个人征信报告”等新闻案例的启发, 指导南阳市三中创造性地为每个学生建立了网络成长记录袋。在记录袋中, 强调学生个性发展, 突出学生个人成长, 以翔实的资料和数据重点记录了学生的思想道德表现、学业成绩、参与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和公益服务等活动的内容和时数, 并由班主任在学期结束时写出思想道德操行评语。实践证明, 学生们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着自己的成长记录, 这对于我们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无疑具有巨大的帮助。

(四) 利用校园网络和专用软件, 实现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和德育效益的最大化

学校德育毕竟有其局限性, 它必须在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最大地发挥其效益, 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实现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网络在这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该校在校园网上开辟家长留言板、校长信箱和教育论坛, 同时, 利用QQ、飞信、微信、微博、校信通、电子邮件等途径畅通学校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渠道, 搭建便捷高效的家校沟通平台。社会各界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使困扰学校很久的一些德育难题得到了顺利的解决, 使学校德育的效益实现了几何级数的递增。

四、对利用网络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

通过实践, 我们充分地认识到, 运用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对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信息技术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网络开展学校德育, 是对传统德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新情况, 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将网络德育的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 优势互补, 进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进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耿红卫.网络与青少年德育研究.新华出版社, 2013.

[2]檀传宝.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1.

13.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反思 篇十三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须开设的非学科课程,是一门经验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它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开设该课程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但是许多中学对综合实践课程是形同虚设,同时,目前阻碍初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因素诸多。只有剖析这些因素,才能真正有效促进课程的实施,才能试图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达到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改革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制约因素、解决办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兼有综合和实践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综合学科知识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以学科体系而是以领域主题、不是以理论知识而是以实践经验作为课程内容的核心要素;不是以学校环境而是以全部社会生活作为课程活动范围;不是以间接性课堂教学而是以亲历性实践活动作为课程活动的主要活动过程;不是以被动接受式而是以促进学生整个学习活动方式的转换,倡导自主体验、主动参与和独立研究式作为课程的主要活动方式;不是以获得系统知识而是以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熟练的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为主要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紧密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学习直接经验,将学科知识和自己的直接经验综合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调查”、“实验、“探究”、“劳动”、“服务”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课程的一种特殊发展形态,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它体现了课改的鲜明特征,是对传统教育理念、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重大突破。②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制约因素

(一)教师因素,教师队伍素质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宽泛,教学内容趋于开放,内容之丰富是其他任何课程所不能比的。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并将这些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机的整合。①

②① 张传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3.廖先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方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8.这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于分科教学的教师来说,其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都难以适应。再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载体,形成师生的多边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机会。这种教学的策略和方式,对于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也是难以适应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对现职教师素质的挑战,这已成为各方面的共识。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在初级中学落实的关键是教师缺乏师资。实际上,真正能够胜任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点的科学研究,设计制作等研究性活动的设计和指导的教师可谓是凤毛麟角。即使是具备这一方面能力的教师也不见得一定迎接这一挑战。因为这一工作无经验可谈,完全得依赖教师的创新,开拓。这样显然比学科教学费时费力。现今教师工作本来就任务重,时间紧,是有目共睹的,每天还要忙于绩效考核,在晋升、工资、工作量等基本权益都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教师没办法心甘情愿地投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任务。再加上各校领导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同、重视程度不一,对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也不够。几乎每个学校是以成绩说话,以成绩来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因此,教师队伍一日不解决,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初级中学开设也是一句空话,即使有也是走走过场而已。

现行教师编制情况难以支撑教师投入课程改革活动。在当前开展的农村税费改革和落实“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各地都在进行教师定员定编工作。许多地方为减轻财政负担,从紧压缩教师编制,各地中小学在编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一些学校因师资缺乏,无法开齐开足课程,不少学校仅满足于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开展课程改革、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流于空谈。

(二)评价体质因素,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正确而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促进学校提高实施课程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促进课程不断改革的机制。一般来说,评价学校的主体是学校外的教育管理部门。当前,对初级中学教学效果的评价体制单一。仍采用一张试卷制,学校把中考视为生命线,在中考这一指挥棒下,教师、家长、学生的功利心当然有它的合理性。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单方面责怪教师在课程改革上的行动滞后,现行评价体制使教师专注于中考,一心为使学生提高卷面分数,以至于没有更多的心思用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①①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6-90.程,许多老师把综合实践课程当做学生的自习课,或由科任老师讲评练习。学生的动手能力、生活技巧等方面能力逐渐减弱甚至丧失,现在许多孩子连基本生活常识都不具备。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其生活阅历少之甚少。由于现行的评价体系,学校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生活技能相脱节。

(三)陈旧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指南,陈旧的教育观念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学校园立足。长期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使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日积月累的旧评价形成了自身的教育观念,尽管现在是搞素质教育,但也逃脱不了旧评价体质的束缚,尽管近年来反复强调新课程的要求、标准,但要真正摆脱已有的经验,切实转变观念绝非一朝一夕。许多老师认为,过去的旧做法操作性强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觉得心里踏实,在行为上凭经验教学痕迹严重。因而潜意识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抵触情绪。墨守成规地沿袭着自己旧的教育观念。有的教师则是背负着沉重的绩效考核的压力,不得不去追求学生的成绩,消耗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没有充足的时间学习,进修。因此转变观念较难,明显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日复一日地做着应试教育的奴隶。领导和教师到学生及家长等社会各界关注的是学科考试科目,学生的学科成绩仍然是社会考量学校、学校考量老师、老师考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和依据。为此,学校、老师、学生都有较大压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此观念下是很难真正被重视的。当然也有少数学校或地区领导有决心、有魄力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好,但是大部分学校只是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特色学校资本或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四)教育设备有待添加,教育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基础。它既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也指用于课程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它不仅仅限于学生用的文本性的课程资源,还包括工具性的材料、设备与设施,以及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配套使用的丰富的社会资源。①

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资源是零散的,孤立的。某些乡村学校甚至学校、设备都非常简陋,有的学校班级空间小,操场等体育用品都不具备,文本类的课程资料不系统、不规范;工具类的材料不齐全,不集中;试想在这种情况下,课程的教育资源完全依靠学校教师自行开发,且不说精力不济、时间不许。① 李莎,李芝,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J].课程·教材·教法,2004(9).没有充足的设备与工具开展活动是不现实,行不通的。

二、实施难的可能解决办法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的课程,还处在实验探索阶段,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很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已经成为中小学共同关注的焦点。如何根据学生发展的水平,学校管理现状和教师实际情况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是很高的,相关教师不仅要有知识的深度,更要有知识的宽度,绝大部分教师在未培训之前是很难胜任的。加强师资建设是实施课程的当务之急,更是促进课程发展,不断提高课程层次、水平的必要条件。怎样组建起一支满足课程需要的教师队伍呢?我认为除了培养一些专职的教师外,可以从以下几类群体中吸纳师资力量。第一,有特长的专业教师。第二,部分离退休的干部、专家。第三,热心教育事业的,学有建树的学生家长,第四,高一级院校的教授、导师、博士等。可以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形式,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为学生开展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增强专职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要通过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新课程教材研究、教学课题研究等活动,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将教师的作用由传授知识转向引出问题、导向实践活动,并引导教师在参与课程改革实践中,善于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胜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工作。

发挥教师群体智慧和力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工作。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协作组,以综合素质较好的教师为主,集中所有教师的智慧进行协同指导。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之前,可以现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以何种形式进行上课,要达到什么效果等。

(二)虽然目前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学生的卷面分数,但我认为,目前相对于社会其他方面,中高考的评价体系应该是目前最合理、最公平的评价体系,尤其是中国这种人口大国,尽管它不一定科学,因此这一评价体系肯定还会延续较长一段时间。我们教育一线的领导、老师,不能也不应该以此为借口,就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置于身后或仅作为一种“摆设”,我们应以孩子的终生发展为目标,来看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重

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评价工作。建立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多元评价的方法,注重对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评价。我们可以把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做学生的平时成绩,到期末再累加到一起,占学生期末成绩的部分比例,以引起老师、家长、学生的关注。

(三)出台有利于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尽快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的教育资源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在不远的将来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资源具备丰富、适切、可利用。也才能夯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能稳健地推进在初级中学的校园中。①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让老师尤其是家长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意义。还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安排在同一时间,学生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主,选择自己喜爱的主题,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探讨、进步。

(四)动员全社会关心育人工作,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实践,其课程资源存在于学校之外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之中,存在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之中,需要社会有关部门和相关社区予以配合与支持,为新课程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关热心人士可以为学校添加活动设备,全社会一起为学校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可以帮忙监督促进。也可以以部分学校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为示范,向其看齐,借鉴学习。

① 潘洪建,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02-305.参考文献:

14.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反思 篇十四

“老师,以后我一定不会乱扔垃圾,一定要把垃圾分类,充分利用!”

下课以后,同学们兴冲冲地跑到讲台上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看着他们的笑脸,看着他们的那种热情,我由衷地笑了,看来这次课已经到达我所期望的成效,让他们收获不少,这课的学习不仅让他们学到了知识,也锻炼和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告诉他们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得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垃圾做起。本课的亮点在于设计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家庭垃圾调查”,

活动二“垃圾分类”,

活动三“分离可回收垃圾”,

活动四“制造再生纸”。

以变废为宝为主线,通过变废为宝从而达到保护环境,使地球水秀山清的目的,心灵手巧则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也许这节课仍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瑕疵,但我的总体教学目标已经达成,学生通过动手能力,知道了垃圾如何分类和垃圾的危害,这将成为他们日后进行环保行动的指路明灯。

本课的另两个亮点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和课堂上合作制成的精美作品。以下将细细道来:

“变废为宝”这一主题活动在我班上已开展了一段时间,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学生从废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废旧物的处理、对废旧物的利用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保护环境的意识有所提高。在活动一的家庭垃圾调查中,虽然是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但要鼓励学生与家人一起参与。这样做不但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学习,还可以引起家庭成员对自觉保护环境的注意。

在活动二、三中,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分工合作,由组长分配任务,安排、调控组员各司其职、互相合作。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的特点,自己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自行收集材料,自己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从而获得许多关于“变废为宝”的知识。

在活动四中,制造再生纸,培养了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他们的作品不仅美观精致,而且很有意义,我想只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学习他人的制作,他们的作品会更加的`完美。

15.中职德育活动体验式教学实践探索 篇十五

中职德育课实施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符合记忆规律, 提高德育课堂实效

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 我们能记得10%;听到的信息, 我们能记得20%;但所经历过的事, 我们却能记得80%。”美国库克大学副校长黄天中博士讲:“告诉我, 我会忘记;给我看, 我会记得;让我参与, 我会理解。”在德育活动课上, 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 记忆就更为深刻。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从中获得成功体验, 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 在教师适当的启发诱导下, 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他们的个性正常健康发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目前, 中职学校的新生在文化素养、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整体劣于普通高中学生。要让这样一群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经过3年的培养, 成为有一定专业知识、较好的道德品质的职业劳动者, 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面对这样一群学生, 如果中职德育课堂还是采用“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方式, 就无法满足学生身体、心理、情感的需求, 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体验、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机会。因为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者、接受者, 他们的学习状态往往是消极被动的, 虽然课堂上教师讲得满头大汗, 但学生却没听进去多少, 完全没有主动性可言, 更别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活动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主”的教学模式,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的、鲜活的事件和活动, 学生可以获得有趣的、丰富的、有深度的体验, 将抽象知识化为内在需要,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向积极参与、主动探索, 提高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健全人格

人的活动过程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不断发现和创新的过程。当我们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时, 他们能获得直接经验与成功感, 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就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一般情况下, 我们会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参与活动, 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必须学会分工合作, 学会筛选材料, 如去图书馆查找、上网检索、进行社会调查等等, 学会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还要学会处理小组成员的不同意见, 在合作中创造性地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中职德育课实施活动体验式教学的主要形式

活动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教师设计活动时应注意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空间, 提供观察、参与、表现、思考的机会, 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所以, 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活动形式多样, 主要有游戏、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

游戏激趣, 快乐感悟

小游戏是一种低成本的体验方式, 是中职德育课堂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游戏活动引发学生的行为意向, 强化学生的体验, 引导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思考, 感悟游戏中蕴涵的道理,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 在讲《哲学与人生》有关“利己利他”的内容时, 我设计了两个游戏。一个游戏是剪刀与布的游戏, 规则是:如果都出剪刀, 各得1分;如果都出布, 各得3分;如果一人出剪刀一人出布, 出剪刀得5分, 出布得0分。学生担心别人的得分比自己高, 结果双方得分都不高。另一个游戏是让全班学生用双手为教师搭出一个“人”字, 许多学生都从自己的角度搭“人”字, 结果到教师的角度就成了“入”字。活动过后, 学生豁然开朗, 立即明白了什么是利己利他, 什么是换位思考。又如, 在讲“实现理想要有坚定的信念”时, 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站起来, 把书本捧在手上向前伸直, 抬起左脚 (脚尽量与手平衡) , 然后保持此动作1分钟。1分钟虽不长, 但能坚持下来的却没几个。在这个体验过程中, 学生明白了:想成功, 坚持很重要, 意志很重要。再如, 在讲“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 我让每小组分别折断一根筷子和十双筷子后谈感受, 学生都能轻易地体验到“一支竹仔易折弯, 几支竹仔断折难”的道理, 感悟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当然, 游戏不是为了开心而设的, 游戏后的感受分享是重要环节, 只有这个时候, 学生才会深化游戏感悟, 在分享中内化。

创设情景, 创新思维

根据教学内容, 创设一些新鲜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 利用对问题的探究,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 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例如, 在讲“创业准备”时, 为引起学生的兴趣, 我假设全班学生一起开办了一家饭店, 先让学生设计饭店名字及每个包间的名字, 学生兴趣一下上来了, 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喜欢的有创意的名字, 最后全班学生一起把名字确定下来。然后让学生为自己的饭店选址, 每小组选出一个地段, 全班讨论后把认为最合适的地址定下来。最后, 告诉学生开饭店是为了营利, 学生热情高涨, 各抒所见, 最终达成共识:“请个好厨师”、“每周推出一个新菜式”、“服务态度好”、“有特色”等等。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学生开动脑筋, 发表看法, 课堂极其活跃, 不仅达到了预期效果, 还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达到价值观的升华。这些虚拟的“真实”, 只要做好铺垫, 营造出适宜的氛围, 学生就能做到身心投入, 获得真切体验。当然, 情境的创设, 也可以是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 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激荡, 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还可以是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它给学生生动、逼真的视觉冲击, 激发情感, 催动灵感。

剖析热点, 丰富感悟

学生的思维是广阔的、活跃的, 发生在课外或生活中的事件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甚至触动他们的心灵, 他们总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为了充分利用生活中蕴含的丰富教学资源, 我设计了“课前五分钟热点剖析”的教学环节, 对近期 (主要是学生身边发生的) 热点事件进行讨论, 包括自然现象、社会动态、时事新闻、经济走向等。我会根据热点事件的发展变化调整教学内容, 利用新的时代性案例增强说服力, 赋予课堂生命力。《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今日说法》、《今日观察》等栏目报道的事件是我经常采用的。通过热点剖析, 学生在分析讨论中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讨论与思想碰撞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有效地提高接受、认可、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增强自信力。

实践体验, 提升能力

在实践中得到的认识是真实而深刻的, 在实践中产生的思想和知识提升是发自内心的, 有关记忆和理解是难忘的。中职学生很快就要走出校园, 进入社会生活。所以, 提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社会, 如开展现场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搜集信息等活动, 从社会大课堂中亲身体验, 这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 在讲“投资理财”这一课时, 我把学生分成四组, 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一组到银行了解存贷款利率和手续, 一组去了解债券的种类, 寻找债券的样张 (实在找不到就上网下载图片) , 一组去了解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办理手续, 尽量找到保单样本, 一组调查除存款、债券、保险三种投资方式外的其他投资方式。又如, 在讲“保护环境”时, 我让学生去做社会调查“东凤镇环境污染情况调查”。上交的作业形式可以是照片、调查报告、访谈录音、笔录资料、数据等等。最后, 用一节课让每小组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并尽可能张贴出来。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 到社会生活中体味知识、验证知识、理解知识, 不仅能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还能提升实践能力、人际互动能力, 培养良好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 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

没有参与就没有体验, 没有体验就没有自身的感悟, 就没有自身的内化, 就不会获得真知, 就不会有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和思想品德的升华。实践证明, 活动体验式教学可以提升中职德育课程的吸引力, 增强德育课程的实效性。要注意的是, 课堂上教师所设定的游戏、情景、实践活动等体验内容要符合教学目的, 与教学内容相联, 与学生年龄特征、心智水平相协调;对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要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引导, 并建立一定的监督和奖励机制, 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参考文献

[1]林思宁.体验式学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3-25.

[2]钟启旸.体验式课程的教学知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132-147.

[3]李秀伟.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7:211-235.

[4]刘伟英.中职德育“活动体验式”课型探索与实践[J].广东教育, 2012 (2) .

[5]袁少柏.职校德育课参与式教学模式初探[J].学园:教育科研, 2011 (8) :25.

[6]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25.

16.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反思 篇十六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中寻找情感渗透的最优化

传统德育工作普遍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教条主义倾向较强,若能向綜合实践活动课程借鉴,采纳综合实践活动更具活动性、体验性等区别于一般学科的实施方法,有助于让德育的效果达到最优化。要实现德育工作方法的创新,首先要解放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思想,让从事德育的主体通过对大量研究数据的阅读,从头脑深处放弃对传统灌输式说教做法的坚持,并且对体验式新型德育工作理念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大胆尝试的勇气。德育工作者可以多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如正面管教等。正面管教理念的传播本身,运用的也是体验式讲学方法。摒弃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及时更新德育理念,是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之一。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目标中提炼情感技能的契合点

当下,德育工作的着眼点,已经从以往的管理纪律、抓好常规,发展为以人为本,着重发展学生社会情感、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综合实践活动是众多学科当中为数不多的,从学生的内心感受出发,致力于培养学生情感的学科,它与德育之间,可以有密切的连接和紧密的衔接。我们通过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社会服务志向。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多样的特点,通过家校合作、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途径,提升学生的个人责任意识、家族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开展爱心跳蚤市场、模拟法庭等,培养同学间的交往能力,与父母亲人间的交往能力,与社会公众的交往能力;通过参与校内外志愿服务、观摩社会志愿者的工作、聆听志愿心得分享等活动等,树立面向学校内的服务志向,面向周围社区的服务志向,面向广大社会的服务志向。德育工作有了新的发力点,依靠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德育目标中的部分内容扎实推进,德育的整体效能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助力之下稳步提升。梳理确立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目标,在其指导下开展系列活动,是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德育工作的又一途径。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外开发校本教材导向德育工作更深处

为了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凸显其德育功能,我校通过教材资源的整合,开发了既有利于德育,又辅助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校本教材,全套八册,与综合实践活动原教材配套使用。

这套校本教材命名为《达善综合实践活动》,编写框架分为善言、善学、善研、善行四个主题模块,分别应用于三、四、五、六年级。每个年级又分上下两册:三年级上学期采用传统经典文献为资源,开展“探寻传统经典中的‘善”主题活动,“探寻”依靠的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行动力,“善”体现的是德育主导下对善心、善行、善性等的推崇,以达成培养学生与同学交往的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的德育目标;三年级下学期利用校门口的核心交通设施,开展“我是BRT专线小导游”主题活动,在学生担任小导游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与社会公众交往的能力及服务社会志向;四年级上学期利用本校优秀学生资源,开展“寻访棠东小学代言人”主题活动,在学生为母校代言的准备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意识,在学生完成代言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四年级下学期利用学校开设的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开展“漫步课程百花园”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五年级上学期以社区家庭及4S店为资源,开展社区家用汽车消费现状主题研究,培养学生与父母、亲人乃至社会的交往能力,同时通过对社会现状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及服务周围社区的志向;五年级下学期利用设计与制作活动的各类资源,开展“我是小小设计师”主题活动,在小组协作中培养学生与同学交往的能力。

德育工作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互通有无”,另行开发校本教材优势互补,也是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17.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反思 篇十七

(二)组长表扬了我!

三(5)钟庆麟

这次在“我的妈妈”主题活动中,我在组里得了2颗星,我觉得我做的很棒!因为我在组里组长交给我的任务我都认真去做了,组长还表扬了我呢!

我以后还要坚持努力,下次要大胆去做,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

我在组里有一个很不好的缺点,在组内爱和组里的同学说话,我想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在我手上写一个“忍”字,如果我想说话的时候就看一下手中的“忍”字,我想这个办法一定能行的。

这次吕心宇们组向我们挑战,我们两个组打成了平手,下次我们组一定要努力赢她们,我们要做好准备,一定打赢她们组。

【老师评语】非常棒!坚持下去!

做了才知道!

三(5)徐子逸

这次实践中,我们组搞了调查问卷。我在发调查问卷的时候,几个大人在买鞋子,有一个大人买的鞋子有一个洞,要退货,可老板说没有。我过去把问卷给了这个阿姨,说:“阿姨,请你填一填吧!”阿姨说:“去去去!小孩一边玩去。”当时,我感到心里很不舒服,太不配合了。

怎么会这样呢?现在想起来,我才明白是我的方法不对,我不应该在阿姨在退货的时候去让她填问卷,因为她正有事,而且心情不好,这样她是不会填的。下次我一定要在别人没事的时候才能发给他。原来在调查问卷时也有技巧呀!可上次老师讲时我觉得很容易的,现在做了才知道

【老师评语】真正做了才有真实的收获!努力吧,老师相信你能行!

组长安排的事

三(5)章毅

我们组这次的课题是“妈妈的兴趣”,组长今天叫我们做问卷,做好了去发。可这时候我心里想:平时我见了熟人就不好意思说话,你别说叫我跟陌生人说话了,那我不就更不好意思了。我给组长说了,他给我一个主意,说:“你心里想着见了陌生人就像自己的亲人就可以了。”

于是,我就用了这个办法,果然不错。现在我的星星有了5颗了,以后我还要发扬下去。不过我要改正一个缺点,就是不爱说话,以后我要在这上面下功夫,多多加油,真的在我们组星星得的第一多。

【老师评语】真不错!实践了就会进步,加油!

组长采用了我的办法,真高兴!

三(5)何世杰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选的主题是“我的妈妈”,我们小组课题是“妈妈的兴趣”。

在这次活动中我表现的不好,因为组长让我做问卷,我不但没做而且把问卷弄丢了。但是我也有表现好的时候,我家里没电脑,我给组长说进行问卷调查,组长就采用了,真高兴!而且每次组长遇到难题,我都会给他想一些好的办法,最后我得了2颗星,以后我要继续努力!

【老师评语】你很爱动脑筋想办法,很好!但自己也要主动去做了!

我得了10颗星

三(5)秦嘉欣

在这次活动中,我觉得我做的非常好,在组内得了10颗星。我总是积极做组长安排给我的任务,资料做的很多、很好,我还让大家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但我也有表现不好的地方,有时候有些骄傲,在其他同学面前显耀,这个坏毛病不好,我以后会改正的。

【老师评语】积极表现,收获一定很大!老师真为你高兴!

我的心不认输!

三(5)班唐欣

在这次课题里,我带领的小组被熊玉丽带领的小组打败,我知道这一次对我的信心是一个打击,也对整个小组每个组员的信心是一个打击,我心里正因为这一次打击感到难受。不过,我知道了:不能组内的两三个人努力拼命地干,也要发动起其他组员积极做。

这一次我的失败反倒让我的斗志更加旺盛,但我心里还是咽不下这口气,我觉得我没有败,虽然败在这次实践,但我的心却不会认输。

【老师评语】是的!一次失败不能说以后永远失败!老师认为你做的很棒!山里会属于你们的!

能学会去忍就可以

三(5)班黄金超

我在这次活动中表现得还好,我能想出一份问卷调查虽然里面的内容不丰富,下次我一定要学好数学多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并且还要提得多。

不过,我也有表现不好的地方,有时候我好玩忘记了,有时我不想做怕累,想多玩一会儿,我下次要改正这个错误,不能继续错下去了。我想到一个办法,就是能学会忍就可以了。

【老师评语】很好,努力做下去吧!成功将属于你!

我的反思

三(5)班黄佳林

这次活动我做的好的地方有

1.在组长不在组内的时候,我把组员管得很好,让他们积极做事;

2.展示资料时,我以前不敢说话,现在我与以前相比好多了;

3.我以前组员做事的时候,我总是不和他们一起做,现在我比以前积极些

了。

我做的不好的地方:

组长说的话我总是记不住,以后我会用一个专用本,把组长说的话和要做的事记下来。

18.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反思 篇十八

综合实践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学生主体,即突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积极性;突出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过程的有效指导。一学期来,我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能够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

本学期来,我能够根据教研中心和学校的课题组计划,确定好课题《遨游汉字王国》、《以书为友》、《趣味百家姓》进行研究,活动中,能够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湖南省体工大队参观,向运动员了解相关的信息,并做到有研究,有交流,有记录;在活动子课题提出后,到活动方案的制定,再到活动的实施,及活动的总结、交流与评价,都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教师有效的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指导、引导。

二、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它要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而教师在学生的活动中始终起着指导作用。综合实践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因而,在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特别注重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我们强调了它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在活动中,我在班级中建立了一个“导师制”。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于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过程。这个制度就是要求教师要指导一个或多个小组活动。比如:在《趣味百家姓》这个大主题下,当学生还不知道确定什么子课题时,教师的“导”就显得很重要。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共同兴趣,根据他们的兴趣点,帮助其确立研究的对象,然后指导并帮助他们确立研究点,让自己成为学生活动中的“帮助者”。

三、注重学生的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与我们的学科教学相比,更注重学生的探究、合作。班级里的50多个学生并不是人人都乐意合作,人人都乐意接受其他同学,而且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个小组成员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有大有小。作为教师,我深深地意识到乐意合作、善于合作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这学期我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小组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作用,如何与组内其他同学进行合作探究。

如:进行“研究家乡美食”这一活动时,学生自由分组,合作研究子课题。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内在潜力,自己查找资料、采访、写感想、排节目、设计制作展牌、动手绘制手抄报。学生在合作中各尽所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朝气。如:进行《遨游汉字王国》系列活动时,既有各自完成的项目,又有合作完成的项目。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自己的风筝经过试飞,若失败的再看看别人的风筝,或寻求别人的帮助,到最后,获得成功的都是凝聚小组成员心血的风筝。活动结束时,设置了“合作奖”,鼓励学生的进步与成功。再如:研究“趣话端午”主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调查问卷,有专门调查同学的,了解小学生对端午节的熟悉情况;有向父母或长辈调查的„„然后把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得出结论。学生在调查了解中明白端午节的来历、风俗、意义等,也懂得了如何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

19.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反思 篇十九

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必须改革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 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 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笔者认为, 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实行活动化教学, 可为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开创一条新道路。

1 德育课活动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德育课活动化教学是指通过让学生参与一系列活动, 在活动中激发兴趣、提出疑问、引发思考、引导创新, 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2 中职德育课实施活动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 是适应新教育形势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 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 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 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 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实施活动化教学, 可使学生在各类活动中长见识、励精神、明志向, 更好地达到教书育人目的。

2.2 是适应德育理念创新的需要

德育在于体验和实践, 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才能内化。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 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 强调在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自主进行德育,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认识、体验、践行。德育课必须运用活动化教学, 通过开展讨论、辩论、小品表演、社会调查等活动, 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 陶冶情操, 发展能力, 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2.3 活动化教学符合中职生特点

从心理特点来看, 中职生求真、求新、求实、求情、求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优化教学过程, 即讲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实用性, 增强教学手段的新颖性,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认知特点来看, 中职生的思维水平不高, 还不能熟练掌握逻辑思维的形式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 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从思想特点来看, 中职生思想比较活跃, 思维敏捷、求知欲强、好奇心强, 喜欢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但由于其知识和阅历有限, 看问题比较偏激、片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联系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热点, 抓住学生心中的疑点, 设置适合的问题, 创设一定的情景, 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

2.4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学生天生喜欢活动, 各种有益的活动可让他们充满激情, 从而大大提高教育效率。活动化教学模式可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学生可在活动中亲自体验、感受和思考, 最后在活动中形成认识, 自觉地把客观要求和主观愿望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 并形成良好的品德。

3 中职德育课实施活动化教学的基本程序

3.1 改进现有的教学结构, 将德育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

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未来职业需要为契机, 对现有的德育课程进行整合和模块划分, 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 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就业、创业, 为其健康成长服务。在实践中, 把德育课教学内容作了如下模块划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中的经济部分划分为经济基础知识模块 (包括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的基本知识) 、投资理财模块 (包括银行、保险、债券、股票的基本知识) , 通过两大模块的学习, 使学生懂得如何进行生产、经营, 如何投资理财。哲学基础知识课划分为探索世界、追求真理模块 (包括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人的能动性、实践出真知的基本知识) 、哲学思维训练模块 (包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事物是对立统一的理论知识) 、人生价值选择模块 (包括人生价值取向、人生价值的实现、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知识) , 通过三大模块的学习, 使学生懂得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懂得辨证、联系、发展地看问题;懂得如何选择人生道路,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划分为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模块 (包括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职业道德的养成、职业素质的基本知识) 、职业规划力模块 (包括就业观念、就业形势、专业与职业、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知识) 、就业能力模块 (包括面试技巧、求职信写作技巧、个人形象设计、就业信息、求职途径、个人求职计划的基本知识) 、创业模块 (包括创业者的素质、创业的准备、创业的基本步骤等基本知识) , 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 使学生懂得作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劳动者应具有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懂得如何作职业生涯设计, 如何求职就业以及如何创业。法律课则划分为日常生活中的法律模块 (包括民法、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职业生活中的法律模块 (包括合同法、产品质量法、税法、劳动法、行政法) 、依法维权模块 (包括诉讼途径、非诉讼途径、法律帮助的基本内容) , 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法律知识, 并懂得如何维权。

3.2 根据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

在经济基础知识模块中, 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掌握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的基本知识;通过创设情景 (模拟菜市场一天的买卖情景) 让学生掌握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懂得如何运用价值规律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在投资理财模块中, 通过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掌握银行、保险、债券、股票的基本知识;通过探究学习活动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股票、债券、储蓄、商业保险等知识, 结合家庭经济收入或个人零用钱制定投资理财方案) , 让学生懂得如何投资理财。在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模块中, 通过社会调查, 使学生知道作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知道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通过创设情境 (模拟药店营业员接待顾客的情景) , 让学生懂得在以后的工作中怎样做才能符合职业道德的要求, 以及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社会意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在哲学思维训练模块中, 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知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且是变化发展的;通过讨论式的活动让学生懂得如何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3 组织教学活动

这是活动化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活动, 可采用社会调查、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创设情境、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生活的实践场所、探究知识的实验室, 使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碰撞中、在愉快的合作沟通中、在切身的体验探究中, 掌握知识、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3.4 小结梳理

教师对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 以实现对教材的回归。

4 中职德育课实施活动化教学的思考

4.1 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活动化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是导演, 但不是主演, 教师的任务是通过“导”,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因此, 教师要转变观念, 多在“导”上下功夫, 注重研究“导”的艺术, 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

4.2 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而德育课教材内容多是枯燥的概念与原理, 与学生的实际和现实生活有较大距离, 难以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从而影响德育的实效性。为此, 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重组和改造, 努力把教材的基本知识点融入社会生活题材中, 围绕学生身边发生的问题、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生活话题组织教学, 着力构建适合中职生特点的活动载体, 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使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 实施德育课活动化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由教教材变为用教材, 需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4.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活动化教学更加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 应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给学生更多的机会, 使他们去体验、思索、探讨,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理解新的知识经验, 主动建构知识。教师要从传道变为促进学生自己去学道, 从授业变为促进学生自己去学业, 从解惑变为促进学生自己去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样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4.4 改变教学评价模式

上一篇:农民入党思想汇报下一篇:2023军训汇操总结大会主持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