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及对策(共15篇)
1.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及对策 篇一
对照新《规范》分析当前教师在师德师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郑永华
首先,要弄清楚师德的含义。师德是人民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它具有两层含义。广义的师德是对教师个人道德的全面要求,如教师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自身道德;而狭义的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分别为三个层次,即:常德、美德、尚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了这三个层次的要求。】
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对照新《规范》要求,对当前教师在师德师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如下分析。
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规范》要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但是在我们的学校里、教师中出现乱收费、乱订教辅资料、乱推销物品等现象;没有贯彻好国家教育方针,课程计划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出现没有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出现随意调课,随意占课,该上体育课而上成数学、语文课的现象,缺乏严格的课程标准规范意识。【出现随意调课,随意占课,现在已经成为很多老师的家常便饭,这种行为从来没有人去想,他是一种违规的行为。】
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规范》要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中国传统道德中对于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相应的道德要求,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职。“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敬业”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全心全意,千方百计将事情办好。“敬业”需爱岗。敬业是由爱而敬,对自己的职业有“敬”的感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我们主动地选择了这一神圣的岗位,就要有一种虔敬的态度,靠自己的敬业精业和职业能力,燃烧自己,让真理的光芒照亮年轻一代美好的心灵。
“敬业”就是要恪尽职守。这是教师敬业精神的基本品质。无论何时何地,都会主动、自主、自觉的履行教师崇高的道德责任,专心务实,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敬业”就是要精益求精。教育工作是创造性的工作。在科学技术进步迅速,信息千变万化,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工作不能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必须勤于动脑,勤于思考,不断创新,主动适应新时代、新课改的要求。“敬业”就是要视责任为生命。“师之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书育人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职责,视责任为生命就能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把岗位责任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孜孜不倦地做出成绩,就能把岗位责任和社会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把为国家培养人才作为我们追求的崇高而伟大的人生价值目标。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爱岗敬业”不仅仅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而且它还是如何在本质岗位上干好工作的一种方法。我们有的教师,对“爱岗敬业”没有作认真分析,理解不深刻,认识有偏差。认为我只要在这个岗位上尽心做事,我只要把成绩提高了,我就“爱岗敬业”了,不去研究学生、了解学情,不去研究教育教学方法,不去沟通家长,就用自己的老经验,死搬硬灌,结果学生厌学,家长反感,联名告状。所以作为教师,你把学生教来不要你教了,家长都告你,强烈要求把你换了,那你再“爱岗敬业”又有什么用。
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规范》要求: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规范》要求: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童心母爱”是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总结自己七十多年教学生涯得出的为师真谛。有人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师爱是世界上最神圣的爱,因为,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爱别人的孩子是崇高。
师爱,是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的热情鼓励;师爱,是学生遭受挫折时,老师的亲切微笑;师爱,是学生获得成功时,老师的真诚赞许。
师爱,乃师德之灵魂。“亲其师”,才“信其道”。为师者,爱学生,是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础。
老师的爱,是鼓励,是尊重,是信任,是鞭策。当爱的暖流穿越那些淳朴的心田时,必将会发生神奇的教育效果。而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只有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会产生爱的情感。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师爱的基础条件是平等。动辄撕碎学生尊严、刺伤学生心灵的老师,绝不可能成为好老师。须知“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爱学生,就要倾听学生,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是一个老师的基本功。老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用赤诚的爱心开启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爱学生,就要服务学生。老师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个个性格各异的孩子,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有着我们今天所无法预知的未来。他们的成长,需要老师的帮助,需要老师的鼓励;他们的潜能,需要老师去发现,需要 老师去挖掘。
只有付出了爱,你才能得到爱的回报。只有付出了爱,你才能体会爱的价值。
可是我们的教师存在教育观念与时代要求相脱节。影响教师教育行为的观念主要是教育质量观念和师生观念,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注意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教书上,忽视了教师的第一天职——育人。部分教师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我说你听”、“我管你服”的关系,把 “关爱学生”抛之脑后,由此诱发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诸如:罚站、罚抄、罚饿、罚款、罚留堂,甚至打骂侮辱学生等违反师德的现象,极大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写检查→讽刺辱骂→体罚→叫家长,成了少数教师对待差生的“四部曲”。师生关系日渐淡漠,师生情感受到伤害。
有的教师就特别申明他不是班主任,不必了解学生,更不需要去关爱学生。这些教师没有认识到关爱、了解学生是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另外传统的、关爱学生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家访工作逐步淡化。究其原因,相当一部分教师强调了教学工作,而轻视了教育。因而,怎样从教育的角度来加强自己的工作,则认识不够。教师的家访工作淡化,主要源于教师对家访的认识不够,一般教师认为联系家长、搞家访是班主任的事,班主任又常常认为只有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与家长联系或去家访,同时由于通讯工具的便利、快捷,更弱化了家访工作。
四、“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规范》要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身为教师,承传着人类文明,理当具有完善的公德意识,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或社会,都应该自觉地提醒自己讲文明、讲礼貌,真正做到时时、事事、处处都堪称文明礼貌的楷模。那些对学生谈起“明礼”来头头是道,轮到自己时则“对不起,忘了”的教师,是不是应该经常对自己提个醒? 身为教师,更应养成自觉“明礼”的习惯。教师在教育学生“明礼”的同时,更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只要我们能够从热情回应学生的一声问候和主动给老弱妇孺让个座这样的一言一行开始。从不乱扔废物和不随处抽烟这样微不足道的小处做起。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养成自觉“明礼”的好习惯。
上班期间有教师参与赌博、饮酒的现象,甚至个别教师通宵达旦的赌,严重影响工作,损坏教师形象。教师赌博影响极坏,既造成社会对教师的不满,严重损害教师形象。
教师对学校整体工作的责任感不强,对教师集体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
教师只强调做好自己承担的那一份工作,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学校集体中的一员,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全体教职工共同劳动和努力的结果。因此教师之间存在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意识差。甚至在“应试排名”,将学生分数与教师工作、资金等挂钩,滋长了少数人的名利观念和文人相轻的恶习,教研活动很难畅所欲言,批改考卷作小手脚,还有在分班、接收学生方面,为争成绩好的学生或推成绩差的学生时,老师之间反目吵架,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发生矛盾等现象。
工作方面:主要表现在教育上责任心、事业心弱化,纪律松弛,课余时间偷懒,不愿多做事情,怕挑重担,躲任务,想钱要多拿事要少做,有利益就往前冲。在工作中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工作缺乏规划,因此影响了工作效率。开拓精神不强,在工作中安于现状,存在着等、靠的思想,总是被动接受工作安排,不能主动创新。
又的教师受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教师的个人利益观念加强,在金钱的诱惑下,搞起第二职业,进行有偿家教,办起辅导班等现象,被“金钱万能”的利已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俘虏,导致价值观念扭曲,严重影响教师的形象。
五、“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规范》要求: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 教学水平。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树立和提高自身在学生中的威信和信誉,提高教育工作效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好”,教材要“透”,授课要“热”,构思要“新”,方法要“活”,要求要“严”,辅导要“细”。但是很多教师没有做到这一点,在新课改理念下继续穿新鞋走老路,还继续死守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份教案(应付检查的教案)和一堂课老师一讲到底的做法,对有些问题自己都不懂,给学生越讲越糊涂,自己也不钻研,整天在学校无所事事。更有甚者两手空空进课堂,上课吹牛、瞎扯,白白浪费学生的光阴,在无形中残害学生。
六、师德教育工作自身的不足。
一是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考核看教学成绩,轻师德考核;二是学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考核时重教学成绩、轻育人成果,有的学校干脆认为教师只要把书教好就行了,对教师道德、情操降低要求,甚至不提要求;三是在重分数的“诱导”下,很多老师认为我只要抓好教学,提高学科质量,我就是好老师,我就做到了“爱岗敬业”。这种“重绩轻德”的做法,导办好一所学校,关键在教师。教师担负起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因此必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肩负此重任。所以我们每位教师必须坚守师徳底线。
师德的底线是什么?首先是教师的言行要符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遵纪守法,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能自觉地用《教育法》、《教师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一系列师德要求规范自身的职业道德,依法执教;其次是热爱职业,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应该是对社会、对学生、对教育教学的责任感;用自尊、自爱、自重的真实和诚信维护自身的人格,不倾斜师德的天平,公平又公正,永远用爱心关爱接受教育的每一位学生,在他们的心间撒播点点滴滴的爱,既能雕凿白玉般地优等生,又能细刻顽石一样的差等生,用良好的师德不断实现人生自我的价值。致教师对自身道德修养的放松,无心对师德素养的学习,对教育方法的研究。总之,由于教师在乱收费、有偿家教、乱定教辅资料、参与赌博、参与考试作弊等行为上,造成社会对教师不满,极大地损伤了教师的整体形象,降低了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所以,只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真正美起来、亮起来,家长、学生、社会也才会满意!
2.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及对策 篇二
《说文解字》中讲到, “诚, 信也, 从言成声”, “信, 诚也, 从人从言”。诚信, 指个人或社会集团忠诚老实、诚恳待人、真诚不欺、遵守诺言, 以信用取信于人, 对他人给予信任, 从而获得社会的普遍信任。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更有“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的教诲。诚信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 是立德修身之本, 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项根本性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 是我们自古以来尊奉的道德原则和立身治国之本, 也是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司法、教育等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没有诚信, 公民就不可能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没有诚信, 社会就不可能走向现代文明。可见, 诚信品格的培养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新时期学生诚信缺失,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缺少诚信文化。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资源配置手段的高效率经济运行机制, 有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较短, 配套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单纯以物质利益作为人们行为的驱动机制, 容易出现一种道德失范状态。社会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忽视, 配套信用体系的不健全, 使得不诚信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小到人际交往中的虚假人情、互不信任, 大到文化领域的虚假广告、盗版侵权, 经济领域的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社会上广泛存在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难究或违法不究的现象, 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2. 学校诚信教育问题重重
(1) 重智育轻德育。长期以来, 学校教育在理论上强调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实践中由于面临升学或就业等压力, 始终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怪圈, 偏重于认知教育, 以学习成绩衡量一切, 德育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2) 学校德育存在缺陷。一是学校德育只重视高层次的理想教育, 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 形式单一, 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 缺乏以传统美德教育和诚信教育为内容的养成教育。二是德育常与政治教育结合在—起, 甚至以政治教育取代德育, 弱化了道德的社会控制功能。三是诚信机制缺失, 没有建立完善系统的学生诚信机制, 无法对学生进行诚信方面的管理、规范和约束。
(3) 教师缺乏诚信教育的责任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下, 很多教师只管教书, 没有承担起育人的责任。个别教师自身存在诚信问题, 言行不一。
(4) 学校的失信教育。在各种检查考核评比中获胜, 是学校在竞争中凸显的一条重要途径。出于对集体荣誉的考虑, 学校为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考核, 往往要求学生在敏感问题上统一口径, 整个学校粉饰一新, 而检查过后迅速恢复原貌。整个过程恰恰成了学校失信教育的过程。
3. 家庭诚信教育严重缺失
家庭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家庭成员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其对于诚信的态度。
(1) 重成绩, 轻素质。现行的高考制度和社会对学历的高要求使家长们望子成龙, 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 以为素质教育无非就是让孩子绘画、弹琴, 忽视或根本不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
(2) 家长在诚信方面的不良示范。有些家长把不诚信当作一种生存的策略传授给子女, 认为“社会复杂, 做老实人吃亏”;有些家长不顾孩子身心的健康, 当着孩子的面, 讲一些不诚信的话, 做一些有违诚信的事情;更有家长竟然去教孩子撒谎, 对孩子的不诚信行为不但不及时制止, 反而进行教唆。
4. 学生自身的心理弊病
这是学生出现诚信问题的主观因素。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是温室的花朵, 难以养成坚毅的性格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自我意识较强, 但自控能力较弱, 逆反心理严重, 缺乏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 致使他们在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 容易迷失方向, 出现包括诚信缺失在内的道德滑坡。
二、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针对当前学生的诚信现状, 结合国外诚信教育的成功经验, 我们通过以下途径和具体措施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1. 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1) 重视舆论引导。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体多角度开展诚信宣传,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诚信教育氛围。
(2) 发扬诚信文化, 重塑诚信风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从整个国家、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 借鉴国外优秀道德准则, 树立诚信榜样, 抵制非诚信文化。
(3) 加快诚信建设法制化、制度化进程。完善规范诚信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社会信用体系, 堵塞执行漏洞, 严惩不诚信行为, 使诚信问题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2. 加强学校诚信教育, 确保教育诚信
(1) 更新学校教育理念。学校教育必须承担两项任务, 一是教会学生学习, 二是教会学生做人。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教育理念, 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本质转变。“应把教育视点从原来的关注道德规范本身转移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 着眼于人才的成长。”
(2) 改进德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把人文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使德育教育生活化, 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提升诚信道德意识, 进而树立科学的诚信观, 自觉做到知行的统一。
(3) 保持诚信教育的连续性。“道德教育是改造人本身的大工程, 决不是通过一次劳动就可以完成的。”诚信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绝不是阶段性或者突击性工作。学校要把诚信教育作为日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长期稳定的校园诚信文化。
(4) 健全信用评估约束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学生诚信评估机制, 包括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建立公正透明的学生个人诚信档案, 让学生在实践自己承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诚实信用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
(5) 学校做到教育诚信。学校的诚信形象, 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要树立诚信为本的观念, 加强管理, 在评优评先、教学科研等方面要本着诚信的原则, 杜绝失信教育现象的发生。
3. 重视师德建设, 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要有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自觉提高为人师表的道德觉悟, 爱岗敬业、严谨治学, 严厉打击学术腐败, 真正建设一支学术作风正派、教学科研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 做诚实守信的典范, 以无言的诚信人格感化并带动学生践行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
4. 突出家庭诚信教育的特殊地位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国自古就有家庭诚信教化的优良传统, 要全面把握这些优良传统的现实意义并加以大力弘扬。家长要把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文明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与开发智力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全面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是民族的希望。学生的诚信教育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必须由全社会共同努力, 积极探讨诚信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以培养出新一代具有诚信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钦太.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道德与文明, 2003 (1) :64.
3.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 新时期 高校教师 职业道德
虽然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主流是积极的,但我们必须看到,在青年教师成长的主要阶段伴随着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社会不正之风、干部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等,对高校教师在思想道德方面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科研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分析
(一)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1.职业信念动摇,敬业精神淡化。
目前,我国教育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由于社会观念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各种行业间的利益差距加大,在行业待遇上,确实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剪刀差”。现在,虽然教师这种职业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教师的地位工资待遇有所提高,但是与某些社会热门行业相比,教师的工资还是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的水平。此外,我国部分高校教师的工作条件、科研条件及各方面的待遇同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的后顾之忧没有解除,再加上高校管理者对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导致某些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敬业精神淡化、教学科研工作消极被动,有得过且过的倾向。
2.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缺乏爱心。
任何学校,从小学到大学,从国民教育到继续教育,中心任务,或者说根本职责就是育人。学校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所,更不是应试的机器。即使是赋予多重任务的大学,也应以育人为中心,知识创新、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都要围绕育人,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大学。
在高校,谁主要承担育人的责任?教师。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现在有不少诲人不倦的老师,他们一辈子的心血都花在学生身上,但同时也看到有一些教师忘却天职。他们都很忙,忙这忙那,唯独在育人上用心不够,花精力更少。有的教师干脆把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甩给辅导员。不少学校的教师评价体系没有有效地落到育人上,所以育人始终讲起来重视,做起来不重视。
(二)高校教师在学术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师肩负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重大责任。高校青年教师理应刻苦钻研,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多出成果,为国家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作出卓越的贡献,但是在一些高校教师中却出现科研上重数量、轻质量、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等不良倾向,出现一些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现在一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对这些不以为然,一些高校的校领导对此也认识不足,学校有了抄袭事件,不是给予当事人相应的处罚,让大学引以为戒,而是想办法遮掩。
高校里存在的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尽管是个别现象,但危害严重,不容忽视,它不仅损害学校的名声,危害大学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阻碍学术人才的成长和学术大师的产生。
二、新时期我国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师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新时期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要真正搞好师德建设,收到预期的效果,首先要纠正传统观念上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的问题,强化师德建设价值意识,动员所有的力量,站在把师德建设看成“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个战略高度抓师德建设;另外,高校管理者,上至校长,下至一般干部,都应该把师德建设看做是其岗位责任的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强化师德建设价值认识,树立大德育观念,在具体的岗位上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师德建设真抓实做,落实到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立足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的前提是立德树人。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要努力实施“爱的教育”,爱的教育集中体现在“师爱”上,在跟学生的相处中,关心学生的“八子”:“帽子(学位)、位子(职称)、票子、房子、内子(妻子)、外子(丈夫)、孩子和台子(发展平台)”,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二是严慈相济,提倡“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既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又要教育他们立志成才;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有特色结合起来,做到因材施教,注重从学生的专业与职业发展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和研究基础出发。
(三)坚持诚实守信,树立严谨的治学精神。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对高校教师严谨治学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诚实守信,严谨治学。诚实守信、严谨治学是高校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在科学研究中,需要高校教师有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有遵守学术道德、自觉抵制学术不端的行为规范;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真学问。
参考文献:
[1]张男星.关于“师德建设”的四个追问.人民教育,2006,05.
[2]邓丽芳.职业规范、职业精神与职业责任——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高教论坛,2015,01.
4.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学习计划 篇四
冉启兵
我将以塑造教师良好形象为方向,孩子生命为己任,以关心孩子成长为目标,在不断充实、完善自我师德修养的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特拟定以下学习计划。
一、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
工作中,我要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在课外积极学习各种师德理论,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我还利用各种案例来警醒自己,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严于律已,以身作责。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师德修养。
积极参加社会时间活动,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在此过程中,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三、积极进行自我反思。
如果一个人要想进步,就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深刻地了解自己,然后才能思考应该如何改进。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注重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
四、为学生倾注所有的爱心。
5.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及对策 篇五
喀什市第十八小学
玛依拉.阿不都瓦依提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有哪些新的要求
通过讨论,大家对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有了一个更新更深的认识和了解。首先,大家明确了新时期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获得飞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获得极大的提高,但同时,不劳而获,追求享乐、贪图安逸、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等思想也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尤其对青年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另一方面,由于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出现了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问题,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生存难、社会竞争力差等问题。社会上不良现象和风气对在校大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加上对自身前途命运的迷惘,在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厌学、不思进取、自暴自弃等现象,甚至还产生了相当严重的心理疾病,给个人前途、家庭幸福、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也给高校和高校教师如何教书育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从2003年正式成立以来,几年时间里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从分散办学实现了三校合并集中办学,从默默无名变成了全国百强示范高职院校之一,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新的任务:如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毕业生和学院的就业竞争力,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和谐、和睦、合作的校园文化,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成为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根据新时期社会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的任务,计算机系广大教师经过认真讨论,认为在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加强:
一、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政治素质
青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建设发展的希望和生力军,大学时期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现阶段,国内外政治局势纷繁复杂,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以及各种思想冲击着社会,同时各种经济利益交织在一起,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出现。要帮助教育青年学生在复杂的情况下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热爱我们国家,热爱我们党,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要通过不断学习,增强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深刻理解建立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提高自身明辨是非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用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用自身的行动带动感染学生。
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学院党委在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毕业生和学院的就业竞争力。学院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以适应学院和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工作中树立创新意识,学习意识和不断进取精神,坚持市场为导向,坚持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的精神,时刻掌握社会及企业对岗位的专业要求,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授课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意
识
工作中,教师要始终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意识。尊重所有学生,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打击、排斥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学中以热心、耐心、细心来关心学生,关注学生、关爱学生。同时在教学中做到依法执教廉洁执教。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不同特点,教学中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各自特点和兴趣爱好,帮助学生设计职业发展规划,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为其今后人生和事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是环环相连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也是循序渐进、相互配合、逐步形成和提高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注重树立团队合作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教师与教师之间合作。
2.教师与辅导员合作。3.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合作。只有加强合作,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打造一支具有凝聚力、合作意识、全局意识的教学团队,学院的发展目标才能实现,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才能真正体现示范院校的示范作用。
6.新时期教师职业规划1 篇六
职业生涯是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是指一个人终
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整个历程,人的一生主要
是在职业生涯生活中度过的,职业生涯的成败对人
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对高校教师也是如此。因
此,科学地将职业生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
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积累自
己的职业预备,实现确立的人生目标,非常重要。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各
类职业对从业者的思想素质、生理和心理素质、技
术素质以及各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
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高
校组织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教师自身实现其职业
生涯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办法。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自己设定的长远的职业
生涯目标,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些子目标,按照子目
标的落实思路和策略制定具体的日程表,再分析实
现的步骤、程序、检查办法等,通过实现小的目标
,最后实现长远目标。职业生涯规划以人自身为开
发对象,工作重点是提高从事职业所要求的伦理观
念、知识技能水平等。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为了
获得或改进个人和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动机、
态度、行为等因素,以利于提高其工作绩效,实现
其职业生涯目标而做出的各种有计划、有系统的努
力。
二、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一)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教师明确方向,完
善自我
许多刚参加工作的老师,很多对自己并不了解
,尤其是不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通过有效的职
业生涯规划,可以使新教师熟悉到自身的个性特质
、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熟悉自身的价值并
使其持续增值;可以对自己的综合优势和劣势进行对
比分析,着力培养某项职业特质;树立自己的职业发
展目标和职业理想,从而能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
,并为自己获得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而去做各种预
备。
(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高教师个人的创造
性
创造性思维对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十
分重要的功能,只有具有较高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思路灵活,提出新的设想、新的观念,才能不受传
统思维和习惯的束缚。因此,有必要通过职业生涯
规划提高教师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
(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高个人的科学文化
和专业技术知识水平
现代职业的从业者,尤其是高校教师这一职业
,只有把握丰富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必要的专业
技术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非凡是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知识更新的步伐越来越快,不
断学习和把握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变得更
为重要和必要。
(四)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自我实现
面对人生的大舞台,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自我价
值。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闻名的“需求理论
”,指出人的需求由低级向高级层次推进摘要:即
从生理需求一平安需求一友爱和归属的需求一受尊
敬的需求一自我实现的需求。所有这些需求又必须
通过职业生涯活动来实现。我们可以通过从事一份
职业来获得生理、平安、友爱和归属、尊敬的需求
,我们更是通过从事一份职业来发挥自己的潜能,
体现自我价值。因此,一份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能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机会并能够扬长避短,最终
迈向成功.
三、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特征
7.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及对策 篇七
一、绩效考核的内涵
绩效考核是一种正式的员工评估制度, 是指考评主体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 采用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考评方法, 评定组织成员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职责履行程度、成员的发展情况和对组织的实际贡献, 并且将评定结果反馈的过程。绩效考核的结果直接影响到薪酬调整、奖金发放及职务升降等诸多员工的切身利益, 并以此作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其最终目的是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 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 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和未来的成就感, 最终达到组织和个人发展的“双赢”。
教师绩效考核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是教师晋升降职、薪酬奖金福利、培训计划、职业生涯规划、招聘规划的重要依据。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能较全面地了解教师的实际状况, 反映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1]同时, 也是对教师管理水平和效益的鉴定, 使管理人员更加清楚地知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解决各个工作环节中暴露的问题, 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工作, 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整体效益, 实现学校战略目标。
二、高校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1. 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不够。
目前, 我国高校的管理者往往将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混为一谈, 不能针对不同的考核目的, 采取相应的评价方法。考核主要是看结果而不问过程, 导致教师把完成任务、得到奖励变成了努力的目标, 而忽略了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 不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与工作能力, 从而难以实现学校的总目标。
2. 考核方法不够科学, 教师的参与度差。
目前高校的教师评价普遍缺少教师的共同参与, 一方面, 绝大多数高校绩效目标的制定过程是一个“自上而下”单方面的管理决策, 管理者将制定好的绩效标准强加给教师, 没有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同, 教师对这些强加的标准容易产生抵触。另一方面, 学校一般是组织任课老师所在班级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评分, 以及教学督导的抽查打分和教师所在教研室对其教学效果和科研水平打分。考核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很大, 个人的人际关系及一些功利性倾向等非正常因素也会影响考核的公正性[3]。
3. 考核指标体系重量轻质。
考核中局限于对教学、科研等业绩的定量考核, 缺乏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定性考核, 且过分强调教学、科研成果的数量, 不重视甚至忽视质的要求。造成时下出现大量的“学术垃圾”, 一些教师只顾忙于应付既定的工作量, 打击了一部分具有极大学术潜力的教师专心从事探索性研究工作的积极性;绩效考评流于形式, 导致平庸的成果越来越多而创新的高水平成果却越来越少, 使学术质量受到很大影响。这种评价手段与目前鼓励创新、鼓励人才成长多样化是不相适应的。
4. 考核指标缺乏针对性、个性化。
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忽略了高校教师劳动的职业特点, 忽视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 以及不同学科的差异性。例如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之间、人文类学科与理工类学科之间没有绝对的可比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 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教师岗位, 不同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 如果千篇一律地用同样的指标及指标权重进行考核, 显然有失公平。
5. 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沟通和反馈不足, 激励作用不明显。
高校教师现行考核多是自上而下的“奖惩性评价”模式, 对教师个性关注不够。在大多数情况下, 教师作为被考核者, 经常是在不了解考核项目、考核标准的情况下, 被动地接受来自上级管理者的考核。教师除了知道考核的结果之外 (有的教师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考核结果) , 并不能通过考核了解自己在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 应该如何改进, 等等。绩效考核工作没有真正起到调动教师积极性, 激励教师不断进步, 提高教师工作业绩的作用。关键指标的设立也没有事先与教师沟通或让他们参与设计, 导致教师们有较大的抵触心理。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的方法
1. 让教师正确绩效考核的目的。
通过目标管理法, 管理者将学校的总体目标分解到各学院, 各学院通过与教师多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沟通, 让教师充分参与, 共同商讨制订适合个人的绩效计划和目标, 并最终将绩效目标细分成各项考核指标, 从而使学校的总体目标与各位教师的工作得以紧密结合。由于教师在整个绩效考核过程中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提高教师完成工作的质量, 提高教学水平, 最终实现学校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的提高。
2. 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1) 考核体系的基本内容。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 尽管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因学校、学科和专业的不同而种类非常繁多, 但基本上应包括四个主要方面:一是师德水平, 是否能够为人师表, 包括教学的态度、科研的道德操守、团队合作精神等;二是教学水平, 包括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教材建设、学生对教师的评分等。三是科研水平, 包括具原创水平的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论文的数量和质量, 等等。四是社会活动, 包括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公益活动, 在学术界的地位, 等等。[2]
(2) 考核指标个性化, 分类区别对待。目前高校教师的岗位类别基本上有三类:教学科研并重、教学为主、科研为主。针对这三类岗位的教师, 确定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 评价的指标应有所分别。如年轻的教师鼓励其申请校级科研项目和省、市科研项目, 教授级别的教师鼓励其申请国家级别的科研项目和重大科研项目, 等等。绩效指标体系在不同学科之间也有差异, 应根据学科特点做适当的指标权重的调整, 比如, 在科研经费、项目经费等考核指标上对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的要求要有所区别。这样, 既考虑学科之间的平衡, 又统一教师岗位的考核。针对教学质量的考核不仅要看考试成绩, 而且要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应用能力, 如指导学生参加英语、机器人大赛、数学建模、服装、建筑专业设计等各类技能竞赛的获奖情况。精品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等都可以作为考核的指标。
(3) 关键指标和权重的设计。关键绩效指标的确立要视高校具体情况而定。即使同一高校, 在不同的时期, 也会有不同的要求。[3]高校在关键绩效指标的确立工作中既要保证关键指标与年度规划、学校发展目标保持一致, 又要保证教师对关键绩效指标的认同。在确立关键指标的基础上学校管理者可以利用层次分析法设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权重体系。在考核指标的权重设计中, 要根据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工作的实际需要, 以及教师的主观偏好与能力素质特点, 在考核指标中有所侧重地进行权重分配, 发挥考核指标的导向功能, 让教师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大显身手, 做到人尽其才, 各施所长, 使考核结果更趋科学合理。
3. 选取多维考核主体。
运用360度评价法, 引入多个考核主体, 尽可能使考核评价更为客观和全面。[5]由于大学教师的劳动成果是教育对象综合素质的提高及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因此考核主体应该包括领导、专家、同事、学生及教师本人等, 有的学校在对教师进行教学态度的考核时, 还邀请教务秘书参与评价。
4. 考核结果的公开透明和反馈。
绩效反馈是正确合理使用考核结果一个重要环节。注重反馈原则既反映在绩效目标制定过程中, 又反映在绩效考核结束之后。绩效标准和水平的制定应当是通过上下级之间沟通、协商的方式来进行的;而在考核结束之后, 应当将考核结果, 如考核得分、考核等级、考核评语等反馈给被考核者本人, 并向被考评者就考核得分、考核等级和考核评语等进行解释说明, 在肯定员工的成绩和进步的同时, 指出其不足之处, 并提供今后努力方向的参考意见等, 使评价结果与教师的长期发展结合起来, 为教师指明提高教学水平的方向, 制订发展计划, 从而带动学校的发展, 实现学校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2]杨德广主编.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孙家学.构建科学的教师考评体系.中国高等教育[J].2005, (10) .
[4]王瑜.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考核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 2008.
8.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40113
随着社会的进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给教育工作者带来诸多新的挑战。教师要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善于发现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易受网络诱惑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网络无处不在,青少年拿手机者占大多数。虽然学校三令五申,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但真正做到的很少。有些学生带手机并不是为了通话联系的方便,而是为了看一些庸俗小说和垃圾信息,或者玩游戏。青少年猎奇心理很强,容易受到网络的诱惑。一些网吧经营者并未按国家要求规范经营,而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对青少年学生进网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部分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对学习的兴趣必然降低。
2.学生娇生惯养
就家庭而言,独生子女居多,许多孩子受到几位老人的关爱,无形中成了家庭的中心,很容易养成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心理。社会发展很快,孩子从来不缺吃少穿,很难理解节衣缩食是什么道理。还有部分家长认为自己曾经受了很多苦,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孩子再受苦。岂知适当让孩子受一点苦,对他们的教育和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3.学校教育唯分数论
学校是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主阵地,而当今的学校素质教育提倡多年,高考指挥棒并无多大改变。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唯分数论、唯成绩论,于是教师几乎把全部的心血花在课本知识的教授上,有意无意地淡化思想道德的培养。而学生更是把全部精力用在学习数理化等自然学科知识上,对思想道德教育较为突出的文史哲科目则冷之又冷。这一现象在全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
4. 社会良莠杂陈
青少年正处于快速成长时期,其身心可塑性最强,接受新鲜事物也最快,是培养高尚品德、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如今开放的社会良莠杂陈,许多人利令智昏,为钱而害人,而青少年学生的心灵较纯,模仿能力强,辨析能力差。一些人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将黑手有意伸向青少年学生,这不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培养。
二、解决策略
首先,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让更多的人羡慕教育者的行业。同时对教育工作者加强管理,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为搞好教育、培养学生打好基础。学校考核教师时,应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不唯分数论,既注重学生成绩的考核,也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等的考核。
其次,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坚决取缔不良网站,查封学校周边的营业性网吧,让网络运作规范化,切实改变到处充斥游戏与性的网络现状。谁出问题,一查到底,甚至严惩不贷,为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围环境。教师要教育学生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快捷、美好和快乐、知识和娱乐的同时,也存在诱惑和陷阱,因此必须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勤于思考,把网络作为先进的工具,作为生活的一种补充,既不回避也不沉溺,恰当运用网络与网络交往,培养网络道德意识。
再次,学校要建立较为科学且完备的管理制度。古人云,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学校应制定严明的校纪校规,严格要求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课是教育青少年的主阵地,不仅要开好思想品德教育课,还要千方百计开辟第二课堂,尽量多地举行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信心,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教师要教导学生学会尊重与谅解、关爱与互助,如果学生课堂上有事做,课外活动也充实,那么他们就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最后,建立相应的家校互动平台与机制,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在家家长严格要求孩子,杜绝娇生惯养,经常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形成勤劳俭朴的品行;在学校教师严格管理,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优良的品格。家长言传身教,学校规范管理,家校共管,不留盲点,能及时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从而让学生健康成长。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因此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教育不仅要守住我们的传统,突出仁、义、礼、孝等传统教育,更要放眼四海、博采众长、积极进取,不断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
9.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及对策 篇九
摘 要 :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道德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致使大学生道德观念出现了模糊,甚至是空白。21是一个竞争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这就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提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特别是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因此,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把家庭、学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高素质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道德缺失;对策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同学们的一生影响很大。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及行为又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当前社会各界对大学生道德素质产生了质疑。形成大学生道德素质急需提高的社会共识。因此,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紧迫任务。
一、大学生道德素质缺失现状及问题 ㈠道德含义及大学生应具备的优秀道德品质 1、道德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① 2、道德品质及大学生应具备的优秀道德品质
⑴所为道德品质,又称品德、德性,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个体思想和行为的体现和凝结,是个体在其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⑵大学生应具备的有些道德品质
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祖国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高等学校学生守则》对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②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我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抚养和老师的培育,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我们应该做到的,也是我们必学做到的。这也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
③团结同学,相互尊重。大学生面临的主要社会关系是同学关系,而只有同学关系处理好了,我们的大学生活才算武完整。而只有宽容礼让,尊重他人才能搞好同学关系。
④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大学时期是最为宝贵的黄金时期,弥足珍贵。在这个时期,抓紧时间努力充实自己,掌握真正的本领,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⑤见义勇为,富于自我牺牲。见义勇为,既需要奋不顾身、无私奉献、英勇斗争的大无畏精神,有需要坚持真理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的高尚品质,具备这种高尚的思想精神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是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一种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人格升华的外在表现。
㈡当代大学生到的却是现状及问题表现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精神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核心。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体制的转轨,某些传统道德遭到了大学生的忽视甚至是践踏。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总体水平是好的或比较好,但在一些大学生身上虽然存在一些积极思想认识但未付之于行动,存在着知性严重相背离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⒈大学生犯罪与打架斗殴现象严重
从河北大学撞车事件到药家鑫撞人后刺死伤者,这两起撞车事件的主事人不是打算逃跑就是直接刺死对方,可以看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存在严重的问题。而在大学里,打架斗殴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有些仅为一句话就大打出手,打群架,甚至使用刀类武器,致使他人受伤致残甚至丧命。⒉抄袭成风,考试作弊
在大学也中留给学生很多自习时间用来预习、复习课程或学习课外知识,但现在很多大学生却把这些时间用来逛街、上网聊天、打牌、玩游戏等,而到了交作业时,边把其他同学的作业拿过来抄袭就算了事,蒙混过关。考试作弊,更是屡禁不止。考研是学业更上一层楼的阶梯,而有些同学却不是靠自己去努力攀登,而是采用非道德手段。今年,考研作弊被发现的地方不仅有吉林四平,还有甘肃平凉、湖北武汉、黄冈、宜昌等,可见作弊相当“猖獗”。⒊求职履历,“作假”成风。
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同学开始把歪脑筋动到了求职履历上,在求职履历上大做文章,编写一些莫须有的是,制造假证件,虚构经历,虚报成绩,绞尽脑汁的玩弄手段。⒋助学贷款,处境尴尬
为了帮助一些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发放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等。其中,助学贷款是一项涉及范围广,支持力度大,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项重大举措。国家推行政府贴息助学贷款政策,无需抵押。如期还贷,靠的是学生的诚信,但结果却往往是学校和银行处于尴尬的境地。这是大学生缺乏诚信,道德素质低劣的表现。⒌虚拟网络,缺乏道德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为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性而损害还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在博客中肆意的进行人身攻击、人体搜索,虽然对其自身来说可以发泄心中的想法,但对受害人来说可能就是极大的伤害了。甚至有些学生还涉足不良网站。这是大学生网络道德缺乏的表现。
二、大学生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㈠大学生到的问题产生的原因 ⒈历史积淀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虽形成了“童叟无欺,相互礼让”等经典名句,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专制下,人们的诚信意识存在着其怒扭曲的一面。历史上“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等格言古训,导致了人们潜意识中对诚信的缺乏。诚信要求诚实、守信、不欺骗,也要以信用取信于人,给予他人信任。但这些格言古训却恰恰违背了诚信的要求。这也正说明,历史积淀中某些观念的残余还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⒉社会大环境的消极影响 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不免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西方文化所带来的新观念、新价值观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日渐明显。这些新变化使大学生在某些认知方面发生了错位,那就是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把不诚信当做一种谋生手段等。这些负面影响,对大学生心灵的腐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⒊家庭教育对大学生道德影响
随着少生优生观念的确立,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家庭的头等大事。但在现在的家庭中,父母长期强调的是智育,只要求高分、名校,把其他方面都忽略了。因此导致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只重视智力开发,成绩的好坏,而忽略了对他们的道德教育以及智力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于子女的不诚实,父母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父母没做好榜样,没有以自己的知行教育孩子,这也是导致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之一。⒋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而教书育人则是老师的天职。所谓“教书”是指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而所谓“育人”是指通过课上课下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师自身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的一些显性或隐性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而导致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就不可避免地落到了学校教育上。一方面,教育的本体面目被遮蔽。学校教育学生是为了让学生把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但在应试教育下,学校却把学习变成了为了学习而学习,而非为了应用而学习,致使学生只重分数,而不能把知与行结合起来,使不少学生无视学校纪律,如代人参加考试、打架斗殴现象层出不穷。
⒌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虽在学校受教育多年,但缺乏对国情民情的实感,缺乏生活磨练和对社会的思考。于是,在接触社会生活时,对看到的繁杂社会现象难以理解。分不清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恶丑。同时,由于缺乏人生经验,人生阅历浅,能力不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而有些人想要有所成就,但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经历磨砺的毅力。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发展还未成熟,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他们无所适从,心理负担大,这一切又容易导致他们盲目行动,不辨真伪;敢想敢做,不负责任,不计后果。㈡大学生道德素质缺失对社会的影响
⒈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会影响社会道德的总水平。如果大学生道德素质整体素质偏差,那将会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同时也会引起人们的不安。
⒉会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影响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
⒊导致社会上的一些人士对大学生存在偏差,致使一些企业公司对大学生有抵制心理,使大学生的就业找工作难上加难,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
⒋是一些家长对学校教育产生了质疑,有可能导致一些家长拒绝让孩子上学,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对策 ㈠加强社会环境中的道德建设
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形成和变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社会环境也是最能影响大学生道德观的因素之。环境对大学生的道德观有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环境既能强化道德观教育,也能弱化甚至是抵消道德观的教育,因此,对社会环境必须经行综合治理。社会各界应积极倡导道德建设,积极踊跃地参加道德建设活动,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社会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作为重要的舆论工具,通过对先进典范的宣传,起到从正面引导教育的作用。同时,也对背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言行给予批判,从反面起到约束作用。另一方面,政府给予道德建设以制度支持。从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可看出,人们对其行为后果的奖酬是决定人们行为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在个体道德的发展规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这方面,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如由“亚洲花园”之称的新加坡、法国、德国、瑞士、波兰、挪威等。.建设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为大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观提供一个平台。㈡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加强道德观教育。
学校是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解决大学生在道德观方面的困惑,加强大学生道德观教育,首先必须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具体应做到:首先,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必须遵循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等纲领性文件,而且要做到认真贯彻执行,建立全方位的德育格局,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体系。其次,改革学校德育工作。针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进行国际局势、国情民情的教育,利用生动直观的多媒体、社会实践手段,搭起学生与社会之间认识与理解的桥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根和历史使命感,用科学的思想丰富和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提高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影响,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再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一种安定有序的环境,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健康、活泼生动有序的文化氛围,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生机活力;还要完善学校的舆论环境,积极发挥舆论的作用,树立良好的党风、校风和学风,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最后,教师要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高校教师作为主体,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教师作为客体,通过自身的言行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通过抓学校师风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建立高尚的师德师风,为高校德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㈢提升家庭的教育作用
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以后,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为以后的教育打下基础,抵制社会不良影响,强化社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而且能影响一个人的道德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使其受益终身。因此,要使大学生道德观困惑有所缓解,必须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也是终生的老师,家长只有意识到这种角色,才能有可能把积极的家庭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之中,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起到教育的作用,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引导孩子走向成功之路。家长自身的能力素质及其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家长要善于挖掘孩子身上的“金”,要善于磨亮子女身上的闪光点。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加强家长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要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了解孩子存在的问题及思想动向。其次,要革除家庭教育中的封建残余,反对家长专制作用,促使家庭教育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建立和睦的家庭。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不能忽视了道德品质的要求,只注重学习成绩的好坏。
㈣提升道德修养的同时加强道德实践能力
大学生要在提升道德修养的同时加强道德实践能力,这是解决道德认识与行为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首先,大学生要经常性地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全面走进社会、认识社会.正确地认识国情,引导他们全面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的道德实践水平。其次,大学生要认识到道德修养对自身的重要性。用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来要求和规范自己,用先进典型的模范人物事迹来激励自己,用自己的实践来考察自己,不断地对自己进行道德修养教育,通过道德实践来增强自身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激发自己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兴趣。古人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道德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占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决定了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就会制约大学生的成长和才智的真正发挥。最后,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大学生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八荣、八耻”的重要内容,确立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㈤家庭、学校、社会密切合作
思想道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完成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合作。家庭教育在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什么有的学生文明礼貌、勤奋刻苦,深得老师喜爱,而有的学生则恰恰相反呢?在道德教育中,学校、家庭、社会要通力合作,积极强化高尚道德的积极因素,通过典型示范,鼓励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四、总结
大学生道德方面确实存在缺陷,但总体上是好的,社会上的一些人不应因某些大学生的行为而一味否定大学生。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不仅反映了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且决定了社会公民的总体素质和民族发展的未来,只有准确把握大学生道德现状,因势利导,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引导大学生道德观念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社会环境的合格人才。我相信,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通力合作,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会显著提高,中国也会有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注 释 : ①《思想伦理学教程》
参 考 文 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版
育出版社
育出版社
2]《社会学概论》[M] 彭华民 杨心恒主编 高等教
3]《新编伦理学教程》 李春秋主编[M] 高等教4]《中国青年报》[N] 2011-1-31 03版 5]《华商报》[N] 2011-2-26
10.如何理解新时期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篇十
曾经看到一位网友发表对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见解:
“幸福感。作为教师这个职业,如果用分数的形式来给幸福感打分的话(满分100分),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幸福感打分如下:
早上六点三十上班,一般工人也是八点左右上班,而公务员是八点半上班,这一点上做教师的幸福感可以是六十分。
上班路上,看到环卫工人冬天顶着刺骨寒风,夏天顶着辣太阳打扫马路,行人匆匆从其身边擦身而过,没有用感激的目光看一眼这些为城市清洁辛苦劳碌的人,想想当教师还是挺受人尊敬的,当学生或认识的人喊一声:老师!心中的幸福感徒然而生,有九十分。
上班时间,课前做做准备,课堂上认真上课,课后就批改作业,给学生辅导,没有社会上的尔虞我诈,为有一片纯净的天空感到幸福,想到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教师要把他们培养成才,关注好学生的学习,心理,安全…这个任务可不轻,心理有了沉重的压力,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也就七十来分吧.拿工资,做工作,理所当然。每月的周记论文于我来说,并不是一个文人,更谈不上研究者,只是对工作中发生的事有时会有点想法记录下来,权作个人心得体会,难登大堂之雅。与发表、获奖有很大一段差距,乃心头一大痛,顿感还不够教师资格,幸福感在一二十分。
期末时刻,听到要市教育质量调研,全身每一个细胞都紧张起来,饭吃不香,觉睡不着,心理精神上的累还不如扫马路的工人可以爽快地干完活后回家睡个好觉,幸福指数降到最低点。放假了,不管是六月里的火辣太阳,还是腊月里的漫天大雪,我都可以避开,舒舒服服的在家清闲休息,公务员也没有的待遇,幸福呀!一百分!
以上是我个人对教师这个职业幸福感的打分,综合下来可以打多少分,我数学不大好,还不能精确计算,估算下来我还是要当教师的,尤其看在那最后一百分那一刻幸福感上。”看来,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在不同的比较、不同的时刻有着不同的感受指数。
所谓教师幸福感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感受到这个职业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且能够产生愉悦感。
现在的老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容易,面临的压力很多、很大。繁重的工作量的压力;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个性凸现、变得不那么“顺从”带来的压力;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要求老师及时给予指导的压力;社会、家庭强烈要求迅速提高教育质量的压力;老师自身不断需要更新知识、接受继续教育的压力;老师之间竞争的压力以及来自家庭和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压力,等等。这一切都交织在老师的身上。哪一种压力能不认真应对?应对哪一种压力能不花费精力、时间?压力具有双重性。它能把人压得望而生畏,压得希望渺茫,压得只想敷衍了事,压得萎靡不振,压得放弃努力,压得信心消失。当然,压力也有另一面,它能把人的潜力激活,把人压得坚强,压得成熟,把浮躁、浅薄压走,这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变压力为动力”。但是把压力“变”为动力可绝不仅是一个决心的问题,它需要智慧,需要找到“变”的途径和方式方法。所有的人都希望提高教育质量,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好老师教,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老师好,这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但是,当老师对教育感到乏味时,这一切希望都会落空。
我们身边的优秀老师们,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把教育工作干得有滋有味,似乎他们不是在“工作”,而是在享受幸福、咂摸幸福、品味幸福。像苏霍姆林斯基、杜威、陶行知以及当代的魏书生(他仅仅是中学毕业),等等,都是这样。在我看来,各行各业的“优秀者”、“能手”、“骨干”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对所干的工作有乐趣,或者能找到工作的乐趣而产生对工作的极大的热情干出来的,教育更是如此。一旦一个老师到了仅仅是靠毅力工作而感觉不到教育工作的乐趣的时候,那他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涯也就结束了。真正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的。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是有工作幸福感的,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育出幸福的学生。
现在老师非常辛苦,许多老师累得回家话都不爱说,可以说是身心疲惫。我最常挂念的是在“苦恼”、“疲惫”中勉强支撑的一些老师。如果一个老师对教育工作感到很乏味,日复一日地机械性地操作,这样一天两天可以,天长日久怎能受得了?关键还是要找到那种感觉。
我们稍微看一下那些做出成绩的老师,他们最突出的特点是干工作的那种有滋有味的幸福感,那种在日复一日平常、平淡、平凡的工作中不断能发现新奇、新鲜、新意的无限乐趣,那种看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的满足感、成就感。他们每天面对的是“旧”面孔,但每天都有新鲜感;他们今天面对的还是昨天的那些学生,但今天却从这些学生身上发现了不同于昨天的新东西;他们天天看到自己的心血在学生身上时时刻刻地在溶化、组合、萌芽、生长。他们真是越干越幸福,他们干工作就是追求幸福。如果能进入这种状态的话,那他的一生都是幸福的。至少也是摆脱由于工作量过大、压力大而导致的对工作乏味的一条途径。
反思性研究的最大价值就是能引领老师品尝教育的幸福,当然这也是教师成长的最好和最有效的途径。美国学者波斯纳经过多年对教师成长的研究得出一个公式,就是:教师的成长二经验+反思。反思也是认识自己,孔子、陶行知、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体验、感想、认识的认识,并把它们说出来,就成为他们独特的教育理论。人的成长其实就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正如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人做事情,愈投入便愈深入,愈深入便愈有发现,愈有发现就愈有快乐,反思就是一种寻找工作乐趣的方式。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认知需要,新的东西能带来极大的乐趣。反思可以让我们沉下心来,专注研究;反思可以让我们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反思可以让我们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反思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快乐的源泉,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会使我们感到温馨,对学生富有感情,使自己品尝幸福。这不仅是工作的需要,更是创造自己幸福的需要,我们教育者应是幸福的创造者。
教育是一种智慧,而不是机械化、程式化的操作。通过撰写案例,对自己教育教学的闪光点进行反思,保持工作的激情,使自己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教育的反复性和艰巨性。孩子眼前还信誓旦旦,一转眼可能就忘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蹴而就的想法是简单化的,不现实的。所以,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没有爱心和耐心,教育是不成立的。但是光有爱心和耐心,教育仍然是不彻底的。教育者还要有专心,没有专心搞不好今天的教育,没有专心不是合格的教育者。研究是最好的专心。教育工作当然要追求好的结果,但是不重视过程,就谈不上结果。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家长、学校、社会都对教育者抱有很高的期望,我们承担着很大的压力。面对压力,我们必然要努力工作,但我们是有头脑的人,是有头恼的教育者。努力,可以是“自然性的努力”,也可以是发挥“聪明才智的努力”,教育者应该是“智者”。同样是努力干工作,“智者”就比别人干得有滋有味,比别人干得高明,比别人干得鲜活,比别人干得有新意,比别人干得有心情,比别人干得效果好,比别人干得有幸福感。
11.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 篇十一
一、敬业
敬业是指从业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的崇敬的心理。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教师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实际体现,是他们崇高精神境界的体现。所有的特级教师、模范班主任,他们的先进事迹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愿为培育祖国后代献出毕生精力。这是他们在教师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思想基础,是战胜各种困难的原动力。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只有具备这种品德,才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
二、乐业
乐业是指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很大的兴趣,能够产生一种幸福感。教师之所以有此情感,是因为教育事业能使我们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一)使我们在精神上得到最大的富足
教师工作虽然是艰辛的,但也充满着无限快乐和幸福。教师最感到人生快慰的是:在课堂上当学生把目光投向你的时候;在测试时当学生得到满分的时候;当新年前夕收到学生贺卡的时候;当别人称赞你“桃李满天下”的时候……这是教师得到的最满意的回报,也是教师最自豪的事情。
(二)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更具有人情味
我国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我国教师在工作中,始终都应该是相互学习的、相互激励的,具有共同的见解、共同的信念。因此,教师间的交往是纯净的。此外,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富有情感的、具有纯洁心灵的学生,所以师生之间很容易建立起来人间最美好的最真诚的友情。
(三)使我们有一种事业感、成就感
当看到自己的学生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上工作的时候,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得到他人、社会认可的时候,当与他人有理性地进行侃侃而谈的时候,教师总会得到一丝安慰,这源于教师的一种事业感和成就感。
三、精业
精业是指对教师有一种精益求精,把工作做好的态度。这就要求教师:
(一)知识功底深厚、博学多才
当今,随着科学的发展,除了基础知识扎实之外,还必须掌握临近学科的知识和丰富的实际知识,在广博的基础上才能钻研深究,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流畅地进行,才能有利于课堂教学。
此外,多种传播媒介的影响,电视、电影、戏剧、报纸、期刊,尤其是电脑,都在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他们可能向教师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教师为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必须做到知识广博、思维开阔。
(二)掌握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要掌握多种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等等。另外,教师还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书本知识感性化,让知识内容生动、直观、形象,易于学生观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深入理解、掌握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12.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及对策 篇十二
在我们认为民营企业的春天已经到来的同时, 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在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 民营企业也必须顺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潮流。转型时期的民营企业面临着人工成本上升、社保及税费负担过重、行业产能过剩、领导权力新老交替、外需不足、融资困难、创新乏力等诸多问题困扰。而其中由于诚信缺失导致的信任危机既是一个伴随民营企业成长的老问题, 又是延续到转型时期的新问题。转型要求新的市场、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模式、新的治理结构和实质性变化的企业家的思想。一方面转型压力下民营企业受制于内外部问题更易发生失信行为, 一方面民营企业也可以利用转型机遇重塑企业形象, 关键在于能否准确认识影响民营企业诚信行为的制约因素, 进而建立针对性的民营企业诚信培育和建设机制, 引导民营企业“以信立企”、成功转型, 做大做强、做久做优。
1 转型时期民营企业诚信缺失的因素分析
1.1 社会因素
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细胞”, 从社会获取自身发展需要的种种资源, 也以自身经营活动影响社会。社会是企业成长的土壤, 无形中影响着企业的行为选择, 同样企业也无法摆脱其社会属性。民营企业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的产物, 其诚信问题存在着相应的社会背景因素。从文化层面讲, 受到长期发达农业文明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更倾向于把诚信看作个人品格, 而非“游戏规则”, 因此也就缺乏西方商业文明早期即形成的公平、信用交易的契约精神。中国社会关系维系依靠的则是家族血缘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合作难以扩大到家族以外。再加上中国社会整体处于转型时期, 正由“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 社会关系和秩序正在重构, 信任危机弥漫社会各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中国社会信任度降低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 而深层次的文化影响又加剧了降低的幅度和持续性。从道德层面讲, 思想道德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则是民营企业诚信缺失的内在原因。诚信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和行为的底线, 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准则,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转型时期上层建筑的完善总是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多元化, 新的道德标准的确立和获得普遍认同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转型时期恰是道德约束的薄弱时期, 部分民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脱离了道德束缚, 更多的重视对经济利益的追逐, 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甚至违背道德底线不择手段谋取利益。从制度层面讲, 缺少一元化的诚信评判和奖惩体系是重要原因。如果说道德化诚信强调的是社会个体的操守和自律, 而制度化诚信强调的是规范与监督。只有通过制度化规范的评判, 才能强化诚信约束力量, 弥补道德失灵。而在转型时期, 不论是法律法规层面, 还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 都还处于不到位、不完善的状况, 加上现有司法程序的弊端和信息不对称, 造成企业失信成本过低, 反而拉高了守信成本, 导致“劣商”驱逐“良商”, 使得民营企业失信圈越来越大。从现实层面讲, 诚信与否是民营企业的现实选择。按照博弈论的角度, 发生经济联系的两家企业只有在双方都诚信的前提下才能够达成彼此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各种外部综合因素都不利于企业保持诚信的情况下, 企业自身趋利避害的本能选择将使得其共同陷入囚徒困境。
1.2 市场因素
在完全的市场经济当中,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取决于市场的调节和导向。企业要遵照公平竞争的市场法则、积极参与竞争, 实现优胜劣汰。在成熟的市场中, 一家失信的企业是难以生存的。但是现实中市场并没有发挥促进诚信、惩罚失信的作用, 可见市场因素客观上影响到民营企业的诚信问题。一是转型时期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市场淘汰失信企业的功能失效。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转型时期,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市场惩罚的滞后性、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性和博弈选择的投机性, 为部分民营企业的失信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二是民营企业缺少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近年来总体上还呈恶化趋势。行政垄断力量越来越强势, 限制了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再加上市场壁垒、地方保护主义、融资困难等等, 先天弱小、后天不足的民营企业却要和国企正牌“国家队”在统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 这种竞争环境不公平的存在和竞争能力的差异, 迫使民营企业为获取市场信任反而做出失信行为, 诸如虚报资质以获取竞标资格等等。
1.3 政府因素
政府主导作用, “裁判”和“守夜人”的职责没有充分发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经济转型时期, 新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行政管理方式创新不足, 因而存在体制空隙、管理漏洞在所难免。由于政府职能的失位、错位和越位, 特别是管理方式的落后、行政手段的过多干预, 反而对民营企业的失信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4 企业因素
除去外部因素, 民营企业诚信缺失有其深刻的自身原因。一是民营企业家大多带有草根性的历史特征, 诚信理念欠缺。转型时期的种种漏洞给最初的投机者都带来了获取暴利机会, 最初的暴利者就成了后来民营企业家模仿的对象。发家期的“原罪”、长期的社会地位不明确及经济环境中的不公正待遇都给民营企业家的诚信自律意识带来了极大的负效应, 导致其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二是民营企业缺乏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粗放经营、家族管理、短视行为是民营企业显著特征。民营企业内部缺乏科学现代的管理体系和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创建与维系机制, 很少有企业按照“百年老店”的目标去规划企业的长远经营战略, 导致轻视甚至无视失信行为对企业远景发展和品牌形象的损害。三是民营企业缺少战略性、开放性的人才观。落后专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封闭局限的权力配置模式、短视的利益分配制度等等, 导致企业内部的低信任度, 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成长性。四是民营企业自身转型时期的种种压力极易导致失信行为产生。一方面后金融危机时代外需减少、贸易摩擦升级、人民币汇率升值, 竞争性行业工业产品价格总体上趋于下降, 原材料、劳动力成本和其他成本上升, 资本脱“实”向“虚”引发实体经济“空心化”。面对微薄的利润甚至亏损局面, 一些企业不得不减产、停产甚至倒闭。而企业完成转型升级破茧重生又面临融资困难。另一方面总体经济下行, 企业之间“三角债”问题严重, 民营企业资金链紧张或者断裂风险加大。这些新的因素有可能加剧民营企业的失信现象。
2 强化民营企业诚信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2.1 营造社会氛围
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高低、社会诚信环境氛围是否良好, 社会风气的导向如何, 直接影响社会个体的道德取向。建立全社会的诚信环境氛围是引导民营企业强化诚信建设的前提和保障。而这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要靠教育, 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 更要靠各方的广泛参与、共同发挥积极作用。社会诚信建设既要通过各种体制的、法律的、宣传教育的方式为社会诚信奠定外在条件, 又要通过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信仰的自觉使每个社会公民能够守住自己的做人准则和道德底线, 坚守心中的道德准律。值得强调的是, 在我国当前建设社会诚信的过程中, 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建立在主体自觉基础上的主动诚信价值认同。由此, 在促进社会诚信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创造认同的外部条件、外部机制, 又要重视主动认同或内在自觉认同。
2.2 完善市场机制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 通过市场机制的完善来遏制失信、引导诚信本应该就是最可行、最有效的办法。在现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框架内, 民营企业需要一个明确的地位以解除后顾之忧, 需要明晰的产权界定以消除短视行为, 需要一个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以获取平等的竞争机会, 需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以实现自我完善良性循环的持续发展。真正实现这些目标, 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利益格局的打破重建, 需要以空前的决心拿出针对性改革措施具体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决定。另外很重要的是要建立开放透明的市场信息机制, 使各种市场信息迅速、真实、充分、完全的传递, 尽可能防止和消除信息不对称, 让企业的失信行为无处可藏。
2.3 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加强顶层设计制度安排, 政府在推进企业诚信机制建设上责无旁贷。在政策层面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经营行为的倾向性引导, 比如各级政府都在搞“诚信企业评选”, 但是不能单单一评了事, 还要给予实实在在的税收等方面政策优惠, 要让真正诚信的企业既得名、又得利, 才能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在法律层面要健全法律法规, 特别加强商业信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立法, 使得有法可依;要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法律惩罚力度, 让失信企业付出高昂代价;要严格执行法律, 简化法律程序, 使得企业失信行为得到迅速制止、相关方权益保护低成本化。在制度层面, 要加强全国、全市场的统筹规划和总体协调, 建立统一开放的信用体系, 尤其要规范征信服务的基础信息标准;要整合政府内部和外部如银行等各种信用信息, 实现互联互通;要建立民营企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 设立企业信用档案并进行真实记录、及时监督、定期评价和反馈处理。在操作层面, 政府必须切实转变职能发挥方式,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创新行政管理手段, 突出管理效能。工商、税务、质检等政府职能部门要尽快建立运作有效、反应迅速的产品质量监管及安全风险应急处置预案, 提供强有力的市场监管服务, 并结合教育、引导、规范等多种办法, 建立民营企业诚信道德规则, 促使民营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2.4 强化企业自律
在积极营造诚信的外部大环境的基础上, 作为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只有内部建立起诚信经营的自律机制, 才能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参与者自我管理、相互约束的自控作用。一是民营企业应树立自身的诚信经营理念, 而这离不开民营企业家自身的成熟。作为掌舵者的民营企业家首先应注重自律垂范, 确立自己的诚信理念, 进而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树立企业长远经营理念。二是要把诚信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关键是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 回答的是企业是什么、将是什么、应该是什么的根本性问题。民营企业应利用转型的有利契机, 推动企业文化再造, 树立诚信负责任的企业新形象。三是加强民营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应当把诚信经营的核心文化理念制定出制度, 融入组织架构, 形成经营准则, 变为企业的行为模式, 最终体现为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并铸就优秀的品牌。四是民营企业要主动接受外部监管,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在谋求企业利润、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要服从社会发展的大局利益, 遵守法律规定和道德约束, 大力参与公益事业, 以自身发展让更多相关方得益, 在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上多加投入, 形成社会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共生共兴的循环关系, 以保障企业的可持续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权骁.诚信:博弈论视角下民营企业组织文化的理性选择[J].北方经济, 2012, (5) .
[2]尉红梅.民营企业诚信缺失原因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 2011, (16) .
[3]孟令娟, 韩学平.我国民营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 .
[4]徐鹏.治理民营企业失信问题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0, (10) .
13.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及对策 篇十三
高职院校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提高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高职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可操作性对策.
作 者:魏萍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漯河,46 刊 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年,卷(期): 8(4) 分类号:G710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道德 现状 对策
14.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及对策 篇十四
90后,他们出生在中国社会剧烈变迁,经济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发达的特殊时代。当社会关注和热议他们是如何思维前卫、个性张扬、行为另类的时候,他们的身影已经在部队悄然出现,并逐渐成为基层部队的“主旋律”。面对这个颇受争议、特点突出、时代感鲜明的群体,部队基层干部只有认清形势、转变理念,积极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及思想教育途径,按照以人为本要求,推动管理教育的人性化,增强管理教育的针对性,才能让90后新兵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成为消防部队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
一、90后新兵独特的心理特点
9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自我意识很强,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在行为上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他们渴望独立也表现得过早成熟,但实际是他们依赖心理强,抗挫能力差,假性成熟。他们是在倍受呵护和禁铜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因此,他们渴望独立,具有较强叛逆意识,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无法摆脱对家庭和他人的依赖。
90后的情感强烈,他们特立独行、外显而又张扬,但深度不够,具有情绪心境化,隐蔽性差、缺乏团队意识的特点。社会环境的现实情况造成了他们情感上躁动不安、荣誉感强、虚荣心强。他们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表达。在对喜爱的对象表示热衷,对信服的人表露出钦佩和羡慕,对取得成就后的欢欣鼓舞,对不平之事表示愤慨等方面表现的程度更为强烈。受到各种思潮熏染的90后思维前卫、观念超前、“世故圆滑”。在信息爆炸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在讨论问题时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存在强迫自己用成年人的思维考虑问题的倾向。受到负面效应冲击的他们,看似复杂圆滑,却又表现的直接暴露。看似复杂圆滑的他们其实是冲动又极端,单纯而又脆弱。
认知在狭义的一般层面就是对善恶、对错、美丑的认识。90后一代,在明辨是非,判断善恶、美丑时常常逆向而行、悖与常理。他们善恶分明但有时善恶不分,他们敢爱敢恨,果敢直接,但却是无法真正判断是非对错。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思想和价值观更加趋于功利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这是90后一代人自我矛盾的集中体现。由于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不丰富,基础知识不广博,加上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以及思维的复杂性,在认识与分析问题时,容易向消极方面转化,觉得自己知识面广,思考问题能力强。见识高人一等,总把较新鲜或者符合自己意愿的观点作为真理,导致自以为是.目空一切,陷入片面性的境地。
二、90后新兵心理特点形成因素
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改革开放30年,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群众的物质生活相较以往获得了极大的丰富。“90后”一出生,就获得了有史以来最好的物质生活资料、最好的医疗保障、最好的基础教育,让他们越来越远离艰苦朴素的传统观念,他们从未经受过物质匮乏之苦。所以,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只有顺理成章的获取.毫无顾忌的享乐。
家庭环境的因素。90后的家庭是祖辈经受鏖战与磨难,父辈历经奋斗与改变,在两代人分别体验生死与贫苦后,这类家庭往往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导致大多数90后自我意识增强,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毅力和居安思危的责任感;90后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除父母外,亲情观相对淡薄,性格孤僻;随着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环境差异很大,父母对社会现状的看法和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年思想观念的形成,导致90后在思想和心理上的多元化;与此相关,很多90后缺乏磨难教育和挫折考验,逆反心理特别强,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经济的长足发展必然带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多元化。“90后”生活的家
庭、学校等各种社会场合,都充斥着各种各样好的、不好的社会价值标准和文化氛围,这些对他们心理的成长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以致造成他们性格和心理上的某些缺失和成长中的断位。由于过度地追求经济、物质的获益和精神享受,整个社会处在一种浮躁的气氛中。“拜金”“彰显自我”“浮躁”等社会的时代标签。在他们的身上很容易就会被发现。
三、90后新兵心理辅导及管理对策
注重正面引导,开展有针对性的政治教育。任何一个年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形成都是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过多地去批评“90后”种种我们看不惯的行为或性格特点。抱着平常的心态去对待他们凸显出来的个性特征,并适当地利用这些特点对他们采取适合他们个性特点的教育方法。首先承认在他们身上存在某些共同的个性特点,并试着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进而产生“同理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从正面引导他们把个人理想融入到部队建设之中,努力做到在尽义务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激发他们的光荣感、使命感,培养他们献身消防,保民平安的思想;要教育引导他们立足本职岗位成才,在训练、执勤和平凡的岗位上出成绩,对于那些有特长的新兵,要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器材,尽可能地为新战友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同时,结合部队开展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在他们中广泛开展以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主要内容的“三观”渗透性教育,把深入细致地经常性工作贯穿到学习、训练、生活中去,着力打牢他们的思想根基,牢固树立当兵尽义务的思想。
加强和改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各项工作做好做实。首先要贴近部队实际,注意解决教育的时间、人员、效果方面的问题,要重点抓好专题教育和随机教育,尤其是经常性思想工作,把话讲到、讲透,把工作做细、做实,避免“假、大、空”的口号,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要贴近官兵实际,要针对官兵身处经济繁华的城市中心时刻面临各种诱惑的实际,认真分析时代发展、社会变革、经济转型对官兵思想所形成的冲击,把教育贯穿到日常生活中,从教条主义和僵化守旧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做到讲实效、讲科学、将民主,把政治理论层次的内容与官兵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丰富教育形式,创新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因人施教,分类指导,做到警钟常鸣、常抓不懈。三是注重心理知识教育,针对官兵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强一般心理教育;针对灭火救援工作的特殊性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把心理素质训练和适应性训练作为业务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经常性工作来抓,着力提高官兵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15.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及对策 篇十五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法律监督,专业水平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职业工作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职业特征等的具体体现以及对会计人员行为的规范。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理财观念的提升, 会计这一职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将会对人们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目前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屡有发生,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1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拜金主义思想逐渐蔓延开来,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会计人员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而做出违背自己价值观念的事。在国家、社会、集体或他人的利益同自己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 很多的会计人员完全抛弃了自己的职业道德, 中饱私囊, 弃他人的利益于不顾。甚至于有些会计人员会与不法商人勾结做出偷税漏税、抽逃资金、虚报资产、虚假破产等违法的事情。职业道德观念的淡薄导致有些会计人员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二) 会计人员专业水平低, 缺乏自我学习的动力
目前我国的会计教育制度大都只关心对会计专业知识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了对职业道德方面的关注。因而使学生在毕业之后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会计专业的人员在找到工作之后, 虽然单位会继续对他们进行培训, 但这些培训有很多都是走过场的。大多数的会计人员只是去应付一下而已, 并不能专注于自己专业能力的提高。很少的人会去主动学习更多的新的财会知识, 因而导致整体的财会业务水平偏低。
(三) 会计统计的信息不准确
在现实生活中会有很多的领导人员挪用、侵占单位的资产, 他们的这些违法行为会导致会计人员在账面上难以处理。但是会有很多的财务会计人员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 而在领导的威逼利诱下对公司的账簿进行造假, 帮助单位领导隐瞒违法事实。
2 会计职业道得缺失的原因
(一) 外因的影响
(1) 经济体制改革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正如人们所说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 在给人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实质上是一场全面的、深刻的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又为社会道德失范的产生提供了养分。经济的发展使人口流动的速度变快, 人们逐步地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 这又必然导致人们伦理观念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这一职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 以往的会计职业的行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遗弃或破坏, 从而失去了对会计人员行为的约束力, 最终导致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缺失。
(2) 我国相关的会计财务制度不健全。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以往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十分落后的, 因而在加入WTO之后我国对以往的财会制度积极进行改革, 我国的财会制度目前已进入国际化的发展轨道, 同西方国家的财会制度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地缩小。虽然我国财会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的成就, 但是我国目前的财会制度仍存在着很多的漏洞, 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很多的经营者会专门找制度上的缺陷, 利用制度上的漏洞而打擦边球。
(3) 外部压力缺乏。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会计知识并不了解, 对财务报表也并不重视。缺少了外部人员的监督, 会计人员就没有了遵守职业道德的压力。很多的企业就利用人们的不了解与不关心而采取一些技术上的手段, 如对财务报表做一些处理, 对一些数据做了一定的修改, 来蒙蔽和误导大众。
(二) 会计人员自身的原因
(1) 个人意志不坚定, 容易受金钱的诱惑。一些会计人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膨胀, 丧失了最基本的法制观念, 会计职业道德沦丧, 故意伪造、隐匿、损毁会计资料, 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 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2) 会计人员业务水平欠缺, 理论水平低。自有天下之经济, 便有天下之会计。自从有了国家, 国家便离不开会计, 会计工作牵系着国家之兴衰, 政权之安危。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财会专业方面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 虽然我国许多的学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 培养了一批具有财会专业知识的人, 但远远达不到社会的需求量。目前我国在一线从事会计专业的人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的数目非常的少, 而且其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水平都不高。其中有很多人缺乏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工作拖拖拉拉、应付了事。这些都大大地降低了会计人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严重违背了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
(3) 职业自觉性不强, 盲目服从领导安排。会计人员的工作是由领导来安排的, 其所有的工作都需向领导请示、汇报, 因而这一职业具有一定的从属性。正由于这一职业的从属性使会计人员更容易放弃自身的独立性而完全依附于领导, 更有甚者, 有的会计人员会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岗位, 为了升迁或为了得到其他的好处而对领导阿谀奉承, 唯领导是从。当领导做出侵占、私吞单位钱财时, 这些财会人员不仅不会举报、制止反而会在领导的要求下利用自己掌握的财会知识为领导粉饰其罪行。
3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措施
(一) 加强法律的监督
法律是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 同时法律也是宣扬道德的最有效的手段。借助法律的权威, 以及人们对法律的忌惮使人们从内心深处不敢违背会计职业道德。我们一方面要对我国的有关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不断的完善, 使我国财会方面的各项行为都能做到有法可依。其次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我国现有的会计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 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的监督管理职责, 一旦发现违法乱纪的行为要严厉惩处、绝不姑息。
(二) 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
肉必腐之而后虫生之, 要使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得到改善就必须从会计人员自身着手,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道德教育, 使其从内心愿意遵守职业道德。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我们首先应该重视对在校的会计专业的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陶冶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 把道德的培养与财会专业知识的培养结合起来。从而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其次在社会中要重视舆论宣传的作用, 扬正抑邪, 褒善贬恶, 增强人们的自律性。
(三) 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的修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对会计这一职业的兴趣, 会计人员才会热爱这一份事业, 在利益的诱惑, 以及领导的胁迫下才能坚守住自己人生的价值观。因而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首先要培养自己对这一职业的兴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 会计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会计中的新的知识才能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仅仅追求物质上的高要求就会使人们产生贪利之心, 因而我们应该弘扬勤俭节约的精神, 以俭养廉。
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加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敏.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研究[J].时代金融, 2014 (7) .
[2]吴琳.对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 2003 (7) .
[3]郭道扬.会计史教程[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8.
[4]齐永忠.当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对策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 2004 (4) .
[5]李勇.大力推进行业职业道德建设[J].会计研究, 2012 (1) .
[6]熊慧.浅论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商界, 2010 (5) .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及对策】推荐阅读:
试论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11-12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心得体会(曹郡)11-21
新时期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书10-11
新时期培养党外干部面临的新问题、 新情况及对策建议12-08
浅谈新时期的教师角色06-22
新时期教师优秀入党申请书2001-04
愚公移山精神与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11-29
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07-08
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