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小本课程实施和评价

2024-09-26

篮球小本课程实施和评价(精选3篇)

1.篮球小本课程实施和评价 篇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

一、实施原则

1.遵循《中小学课程方案》的精神及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原则和要求,体现内容上的联系性和实施上的独立性。

2.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

3.采用弹性课时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每学期每个学生开展1-2个综合主题的实践活动。

二、课程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学校教务处具体管理,教研组、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协助,对学生学习进行组织和指导,相互协调配合,使课程实施规范化、科学化。

(一)教务处职责:

1.成立课题甄选指导小组,负责学生课程学习指导。

2.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和教师选课、制定课题,安排课时和教学场所。

3.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

4.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定和最终认定。

(二)教研组职责:

1.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为教务处制订教学计划提供参与。

2.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向教务处提供修正建议。

3.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改进意见,与其他部门一起共同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定。

4.建立课程资源库,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

(三)年级组、班主任: 1.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日常管理,配合教务处做好协调教学的工作。

2.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非智力因素评定。

(四)科任教师:

1.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2.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日常管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定。

3.编辑教学案例,提交给教导处,作为教学成果评定的重要参考。

三、课程实施

学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具体管理由教务处负责。

(一)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工作

1、成立项目研究组。项目研究组由各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可以对已经形成的方案作进一步的探究,也可以另行开发一个新课题。由组长召集,主要讨论课程进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保证活动的有效实施。

2、定期举行相应的实践活动。要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现象精心设计,形式丰富,对研究起到推进作用。

3、鼓励教师自主创新。有一定能力与经验的教师可以自主

4、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

课题研究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制定计划——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总结报告——答辩、交流——成果评定。

课题报告要有课题名称、成员和指导教师、课题调研成果、课题研究的价值、课题研究计划、活动过程记录(包括原始材料)、形成性的小论文或作品、参考文献等内容。

(二)综合实践活动日常管理

1、开学初,拟订学期研究计划。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二周,教务处组织教师参加项目研究组,经审核后开展活动。每个学期每位学生只开展1-2个主题研究活动。

2、积极参加研究活动,完成研究任务。每学期每位教师或项目研究组至少要有一份完整的案例研究。

3、教务处定期发布学习文章供教师学习参考,各指导教师要将研究的方案、反思、论文和班级研究特色活动资料定期上交教务处。教务处将组织专人定期检查,及时公布。

四、活动评价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撰写要求做到纲目清楚,内容详实,便于实施。参加项目研究组的教师呈现的方案体现个人的研究思考,突出后续的研究方向。

2、研究过程扎实,能体现出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一个主题的研究结束后形成完整的案例。案例中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研究的步骤,包括学生的资料卡、调查表、问卷、采访记录、照片、日记、研究小报告等,在活动评比中受到好评。

具体要求:

1、研究过程解决的是我们想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的问题。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研究的步骤,包括学生的调查表、问卷、采访记录、日记、研究小报告等,2、下载的资料要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把研究中比较重要的资料留下来而不是资料的堆积。可以制作信息卡,提供信息查询途径。

3、照片作为重要的研究过程资料的记录,要有文字说明,并加以挑选;同时作为电子文本加以保存。

4、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教师、家长、社会的评价能适时进行。

5、资料记录比较清晰,以学生记录为主,色彩美观大方。用笔大致相同,以钢笔为主;用纸比较规范,以16K纸为主。

6、对优秀资料包学校将给予一定奖励,并留存学校档案室。

五、奖励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奖励

1、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研究过程扎实,能完成教研组布置的工作,每学期由学校负责发放一定的活动经费。

2、以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能力和效果为标准,对指导教师进行个人或团体的奖励。

3、凡在校级以上(包括校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案例、论文撰写、展示课、资料包等评比中获奖或发表的教师,学校给予相应的奖励。

六、队伍建设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做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予以表彰和奖励。

成立研究性学习学校指导教师小组。确定专门负责教师,统筹安排指导教师、课时;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学期研究性学习指导并对学生学习情况给予等级评定。学校组织教师针对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开展专题性的研讨,提出解决的方案。开展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设计能力。加强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研究是顺利实施综合实践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设置的课程,教师的教学以及学校对这门课程的管理都比较生疏,缺乏经验。为了尽快完善这门课程的建设,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予以充分的重视。

学校由教务处、教科室共同负责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组织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论学习和教学研讨,组织全校大型的学生成果展示或宣传活动,帮助、协调教师指导小组的组成并协助校领导做好教师教学和工作量的考核工作。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交流、研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经验、问题、成果。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法论的指导和问题分析也应作为教研的重要内容,提高教师把握课程的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把参加教研活动的情况作为考核教师的内容之一。

2.篮球小本课程实施和评价 篇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设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 自小学三年级始开设。在义务教育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占义务教育阶段课时总量的6-8%;在高中, 该课程约占高中毕业所需116个必修学分的1/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辟了我国基础教育全新的课程领域, 因而被课程专家寄予厚望、备受关注。但作为全新的课程体系, 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严峻的挑战。

(一) 课程实施中的“三易三难”

1. 易使课程成为“花瓶”, 而难成常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全新的面孔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一抹亮色, 很容易被视为课程改革的“标志”, 全新课程的清新气息也激发了部分师生的好奇和潜能, 在开放的课程空间里, 学校集中优势资源, 很容易取得课程的“成果”。但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中考、高考课程, 学校和家长并未从根本上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是“三无” (无固定教材、无专业教师、无可借鉴经验) 课程, 加上地方学校条件有限、师资不足、缺乏经验等原因, 学校往往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成“花瓶”, 成为专家看好、学生欢迎、学校应付、家长漠视的课程。

2. 易使课程变成一种活动, 而难成一种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有确定答案的学科学习不同, 它没有确定的答案, 甚至连问题都没有, 学生必须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像一名真正的研究者, 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是一门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探索、体验的课程。学生彻底改变了读死书的状况, 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容易取得鲜活的成果。但由于绝大部分教师、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熟悉、不了解, 教师自身也缺乏课程意识和指导能力, 致使课程往往只停留在零散的活动层面, 难于作为一门课程资源加以系统开发、建设, 使这门课程得以常态、深入、有序地展开和推进。

3. 易使课程限于校内实施, 而难于走向开放的社会空间

长期以来, 教师习惯于在学校开展教育活动, 在课堂上组织教学, 面对课程完全开放性空间, 教师一时找不到“教学”的感觉。加上严峻的学生安全隐患问题以及经费短缺等问题, 致使课程依然局限于校内或有限开放的社会空间里展开, 这与该课程的特性和要求并不完全吻合, 难于让学生真正走入开放的社会中进行探索、研究, 导致学生无法把自己的体验与感悟、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进行多次探究、验证, 加以整合, 易使该课程要实现的能力取向价值目标落空。

(二) 课程实施中“三缺”

1. 缺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没有教材的课程, 其价值在于“生成”。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能力生根”的课程。但对长期习惯于依赖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而言, 面对“无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显得十分茫然, 不知如何“生成”课程资源, 也不懂“生成”什么, 甚至找不到自己在课程实施中的“位置”, 从而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有效实施。

2. 缺专业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广, 教师又缺乏综合的专业训练, 对应于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 教师在短期内仍难于进行“对口”的专业引领, 加之教师缺乏课程资源的生成能力, 致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知识”, 学生的能力发挥也受到限制。

3. 缺国内可借鉴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刚刚起步, 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课程大多只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 目前国内各学校中普遍缺少实施和管理这门课程的有效办法和经验。学校必须“摸着石头过河”,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在反思中提高该课程实施和管理水平, 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碰到各种障碍, 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到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促进课程规范性与常态化实施的主要策略

(一) 建构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式评价机制, 以评价杠杆撬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综合实施活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有一个结果, 其学习的过程同样是重要的, 这是与传统的课程学习与评价完全不同。因此, 过程性评价既是课程考核的突出特点, 也是撬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支点。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与这门课程超强的开放性特征相呼应的评价体系。经过充分地研究探索, 我们选择了“基于网络的建构式评价”方式, 构建了从有网络条件的高中入手、义务教育阶段创造条件积极跟进的、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式评价机制。

“基于网络的建构式评价”是基于网络支持下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全程、全员和全面的评价。课程实施指导、课程专业支持与评价随学习活动的开展适时跟进, 学生学习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及时的评价和点拨, 活动过程的问题得到及时的回应和讨论。评价强调广大师生广泛参与, 使评价过程成为专家、教师、学生和家长互动交流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过程。“基于网络的建构式评价”机制吻合课程特征, 同时, 回应了这门课程评价的三个难题:

1. 过程评价难。

“基于网络的建构式评价”全景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 并在过程中评价, 在评价中建构, 实现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实践体验、探究学习, 体现课程学习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的特征, 确保课程评价的全面性和实效性。

2. 缺乏专业教师。

“基于网络的建构式评价”是全员参与式的评价, 学生、教师、专家都参与评价与指导, 找到了评价与指导的契合点, 符合这门课程的开放性特征, 解决这门课程由于缺乏专业教师难于指导和评价的问题, 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3. 评价诚信问题。

“基于网络的建构式评价”是一个过程、结果公开透明的评价, 整个过程全员参与、全员监督, 有效地解决课程评价的诚信难题, 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二) 建立亦研亦政的课程实施管理机制, 形成连贯通达的课程的常态化实施链条

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强力推动, 而行政推动的基础是课程管理政策和规定。为此, 我们通过课题组立项研究, 编写出台了《海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海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关于在全省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建构式评价活动的通知》 (琼教研[2004]50号) , 并及时跟进相关的政策专题培训。形成课题研究先行, 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政策, 课题组借助政策依法抓落实的局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特征, 决定了该课程实施和管理必须做到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因此, 在依法实施课程的主线上, 要求实验学校制定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方案, 建立校级、年级管理机构, 要求学校相关领导、年级级长等要参与课程实施管理, 为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人员保障。在课题研究推动下, 至少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

1. 促进学校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及其职责, 配置专 (兼) 职管理人员。

这就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人员保障。

2. 促进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实纳入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中, 使该课程的实施获得制度保障。

3. 课题组编制了《海南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

构式评价方案》, 作为教育厅2008年6个课程改革基础文件之一下发全省高中学校。省课题组组织相关的专家, 依据《方案》要求, 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式评价, 评价结果公开, 促进了综合实施活动课程的有效落实。

(三) 抱团组队, 在探索中积累经验并打造队伍, 促进课程滚动发展

在当今应试教育思想还较根深蒂固的社会背景下,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仍将面临不少来自学校、家长的抵触, 面临诸多技术难题。为此, 我们采取课题带动, 试点先行和典型引路的策略破解课程实施难题。

课题组依托省教育厅的全力支持, 通过建立子课题实验学校方式, “以点代面”逐步放大、有序推进课程在全省实施。课题组采取了在实验学校现场展示和交流的策略, 通过鲜活的“现场”, 及时总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经验, 分享实验成果, 促进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在参与课题研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 摸索出了不同于别人的适合自己的操作模式,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3.篮球小本课程实施和评价 篇三

1、现行篮球课程的内容体系缺乏灵活性

从课程计划可以看出篮球课程内容整齐划一, 导致了教学过程成为了单一的技术和理论的灌输, 教师虽然有一定的选择权, 但也非常有限, 就不要说学生了。在课程内容选择权上,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师、学生权利的不平等, 导致教学成为了机械地重复, 人才培养成为了铸造。借鉴国外的经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在大多数国家, 人们倾向于把普通教学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共同的, 所有人都必须掌握的, 另一部分是各种选修, 选择性内容是一套可根据学生愿望、兴趣、才能以及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需要来确定的专门内容。在篮球课程中, 在基本的必修内容外, 增加限制性选学内容、选学内容, 能增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权利,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也利于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培养的多样性。

2、篮球课程内容庞杂, 缺乏必要的整合

篮球运动的职业化和市场化, 使篮球运动的影响日益扩大, 从事篮球运动和理论工作的人群也逐渐扩大, 这使得篮球运动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改变。篮球的功能由娱乐和健身发展到经济功能, 甚至是振奋民族精神。篮球的技术在逐步地更新, 理论内容更加丰富。在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有限的学习时间之间进行篮球课程内容的取舍, 最大限度地合理安排好学生的上课内容, 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学到他们需要的知识, 是课程研究的重中之重, 因此, 对篮球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科学化处理变得尤为迫切。

二、现行篮球课程计划的实施程序束缚师生的创造性, 违背了计划的可变性。

从篮球课程计划内容时数分配表可以看出, 篮球的教学主要是以篮球技术教学为主。他占了整个教学时数的85%以上, 所以篮球课程计划实施的程序设计主要是篮球实践部分的实施程序设计。篮球课程计划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篮球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主次顺序的安排, 不同的教师思想和主张有所不同, 反映出的是教师对技术特点的理解和把握的不同;不同的执教风格和特点, 教学重点的强调和把握也不同。其次, 由于学生性别、年龄、训练情况、学习情况的差异, 使学生对课程学习进度的把握也不一致, 硬性的学习进度安排, 可能形成学生学习过程中, “吃不饱”和“不够吃”的现象同时出现。篮球技术教学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一个技术动作没有掌握影响的是随后的多个动作学习, 甚至是整个动作单元的学习, 例如:运球技术中球性的差异决定着运球突破----运球急停—急停跳投的动作质量。如果不顾教学的实际情况, 遵循教学进度的安排, 强行地让学生在没有完全掌握一个动作的前提下去学习另一个动作, 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而且, 长期的动作失败会产生挫败感, 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甚至诱发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对于篮球课程而言, 它需要学生的不断参与, 良好的动作基础会让学生在随后的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篮球课堂教学的任务和培养目标。

三、现行篮球课程计划实施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1、教师旧的教学理念影响

篮球教师“教教材”, 而不是“用教材教”的现象比较普遍。大部分教师的课程实施方式、方法, 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控制为主, 学生参与率较低, 课堂目标达成度不高, 教学质量低迷。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知识更新的不够和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统一规划、集中授课的思想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这些严重影响了高师类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 要教得好, 使学生受益, 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那么教师如何创造性使用篮球教材, 使篮球课堂焕发活力, 是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方向。

2、教学环境和设施的制约

教学的方式方法在受到教师知识和思想制约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教学环境和设施的问题。由于经济的发展, 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使得人们对高校趋之若鹜, 迫使高师院校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 而教学环境的改善和硬件设施还制约着教学课程的实施。虽然学校的师资和教学的环境在不断改善, 但相对于学生人数几何级数的增长, 无疑是杯水车薪, 导致的后果是专选班的不断增加, 每个班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 课堂空间的相对狭小, 教师在家庭和教学之间疲于奔命。这种情况下, 强调课程计划的实施优化, 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无疑是缘木求鱼。

3、篮球比赛是篮球课程实施的重要调控手段之一

篮球课程是以技术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为目标, 促进实现篮球专修学生的全面发展。篮球比赛是检验技战术能力最可靠的标尺。篮球比赛在对抗条件下进行, 需要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篮球比赛在检验学生能力的同时对其身体、技术、心理进行强化。因而, 篮球比赛是篮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只注重技战术的教学, 而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篮球比赛只是作为技战术的补充。据调查, 学生对篮球比赛的兴趣非常高昂。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以赛代练, 以赛促练。

综上所述, 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及教学环境和设施的影响, 当前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只注重了学生技术和知识的培养, 这与其他发达的高等教育和现在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优良个性品质、坚强的意志、崇高的团队精神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大批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性体育人才的同时, 改变我们的课程实施方式方法, 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体育人才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 高等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40-241。

[2]黄汉升、季克异、林顺英, 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5-56。

[3]黄汉升、季克异、方千华, 继承、发展和创新《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比较[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5) :649-652。

上一篇:经典心理测试题大全下一篇:营运经理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