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拍摄的技巧(8篇)
1.风景拍摄的技巧 篇一
静物拍摄布光是一个重要环节,常常听到有人说「Photography」(摄影)的原意是「光画」,也就是「用光作画」的意思。以「作画」来说,意思是画家可以决定在画布上的任何位置「涂上颜料」,这里要黑,那里要白,全靠画家的双手呈现。那么平常在拍照的时候,我们如果只是在「有光线照明的地方按下快门」,这样到底哪里象是在「作画」了呢?
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光线做为照明」跟「有意识的控制光线」对于影像呈现的差异,而我自己本身第一次感受到这种差异,是在学校里拍摄「玻璃」作业的时候。玻璃本身是透明的,表面会反射,本身又会折射光线,所以拍摄起来存在许多打光的问题,但也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正好很容易让摄影师可以对于「光画」这件事情有所启发,所以拍摄玻璃大概可以算是摄影师修炼的必经之路吧!?
下面就来看一下我们如何透过控光来改变玻璃的视觉外观!
器材信息
相机Olympus E-PL1 + Nikon 50mm F1.4 1/125 F11
棚灯 Elinchrom D-lite 4 it
道具 玻璃杯
首先是把玻璃杯,拿到白墙前面,拍摄平台则是玻璃桌面。相机取好角度后拍摄。在这边我们完全没有做任何的控光动作。
好暗~嗯嗯(思考一下),应该是「曝光补偿」的问题,因为是白墙,「白增黑减」大家都知道!好吧,那就+EV再拍一张来看一下!
看起来是比较亮了没错,不过怎么还是看起来还是不太行的样子?
好吧,上面这就是当摄影师对光线的控制没有感觉时有可能会出的包,当然你也有可能很幸运的,玻璃杯不小心一摆就摆在很适合她的地方,让你「蒙」到,但是身为摄影师,拍照怎么可以靠蒙的呢?!
接下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把不该存在的那些「杂光」消除掉,也就是「把环境光源全部关掉」,改以一盏棚灯+柔光罩打亮背景,形成一个单纯的背光。
看看这样的效果如何?
哇!看起来果然是比刚刚好多了!至少玻璃上的那些丑丑的反光已经消失了,不过…玻璃杯的边缘似乎不是这么清楚…所以接下来要做的是要替玻璃两边「画上」它的边缘,
实际上的做法是在玻璃的左后方和右后方各加上两块档光的黑色版子。
这个是「画」上玻璃的左右两边的边缘,不过看起来杯子两侧黑边还是不太对称,左边的黑边似乎太细了!?这个问题是来自于玻璃本身,或者相机、玻璃与黑色板子的相对位置关系。换句话说,只要调整一下玻璃和板子的位置,就可以调整这些黑边的粗细!
调整后的左右黑边看起来果然比较对称了…不过好像还缺了什么?一般我们希望玻璃看起来能有点层次,而事实上玻璃中间的层次,其实是“背景的成像”(你可以想象这个形状的玻璃杯或多或少就象是一块透镜)。所以要改变玻璃的层次,不是直接对玻璃打光,应该要对背景打光才是。透过对背景光线的控制,来改变玻璃的视觉外观…
透过一个小光源,让背景的光线能比单纯用柔光罩更有亮暗分明的层次。
这次拍摄结果大家应该看得出差别吧!?玻璃中间稍微亮了一些,这样大体上其实已经OK了,不过其实玻璃杯的杯缘部分也是可以「涂黑」的。
方法是拿一块黑色的板子遮挡来自上方的光线,应该可以看得出杯口部分变得更黑了。
但这边因为折射角度的问题,那块黑色的板子会不太容易在画面中避掉,所以就让我们偷懒一下,采用上面那张黑边还没加深的版本(因为基本上其实也看得出边缘了)来后制处理一下。
稍微调整整体对比让层次更明显,然后修饰一下细节,玻璃杯的照片完成。(虽然这一切看起来好像非常容易,但回想自己当初第一次拍玻璃时可是完全吃尽苦头。这其中甘苦大概只有等大家自己拍拍看才会知道了!)
跟一开始的图比较一下。
大家应该可以发现,其实玻璃的「存在感」是靠整个打光环境来控制的,一旦改变打光环境,玻璃的「视觉外观」也会随之变化,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例子特别容易让人感受到摄影=用光作画的原因了。
当然,不管是什么材质在不同的光线下,都会有不同的「效果」,这个问题总是存在的,摄影师在拍摄任何材质时都应该对光线「有意识的控制或采用」,不然怎么能算在摄影呢?
2.风景拍摄的技巧 篇二
一、拍摄越州瓷的困难性
拍摄越州瓷的困难主要表现以下几点:首先, 越州瓷属于贵重文物一般不给拍摄, 就算是私人收藏的也不可能让你随便移动, 所以这样一来就无法将它们拿到摄影棚里面进行拍摄。根据这样的情况最理想的也只有自己制作简易的影棚, 这就注定了拍摄的局限性。场地局限、灯光局限等等。其次, 瓷器釉色表面闪闪耀眼, 拍的好十分讨人喜爱, 但拍不好就会失色很多, 瓷器和其它表面光滑的物体一样, 会产生反光耀斑, 既要利用这种光斑来表现光滑物体, 也要防止光斑过多或位置不当而破坏画面效果。一般一个立体面只能有一个或一条光斑, 这就要求拍摄者在用光方面具有一定的摄影专业知识。再次, 这种贵重物品决定了拍摄者在拍摄时候要格外小心, 同时也要做好物品的保护措施。
一张好的照片不仅仅是一张曝光准确、对焦清晰的照片, 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或者是能够给人某种感悟的照片, 一定会涉及这样的某些因素, 比如构图、用光等份, 的确一张好的照片它包含了太多的东西, 比如构图, 拍摄角度, 摄影用光, 景深控制等一系列问题。
二、拍摄角度
正确选择器物的最佳拍摄角度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表现它们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前提。瓷器在拍摄角度上, 主要应根据器物的造型、纹饰、色彩、质地等特征来选择。当拿到一件瓷器我们不要急于搬上去就拍, 首先要细致观察, 慎重选择角度, 并多方听取文物专家的意见, 要琢磨寻觅出最美、最有代表性的角度, 尽可能全面、完整地表现瓷器的美。选择一个角度尽可能地将其表现出来, 实在顾及不到, 则需要拍摄局部来表现。如果是无法立于台面上的物体就只能把他们放倒在台面上, 通过俯拍来完成。拍摄小件的物体就要注意跟相机保持平行的角度, 这样能更好的塑形, 避免畸变。越州瓷中有很多是人物、动物等形状的器物, 因此在拍摄时一定要考虑物体的摆放, 切忌不要正面拍摄, 可以考虑稍侧或3/4侧, 拍摄动物时动物的四条腿都应该显现出来, 尽可能表现其结构特征的全貌。有方向性的瓷器应注意前方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生动成组的瓷器一定要拍摄出它们的有机联系, 使画面构图富有生气。综合一句就是:拍摄的瓷器作品既要使文物专家接受, 又得让广大观众喜爱。
同时, 拍摄的时候要时刻考虑到构图, 作为摄影人你要牢记一点除非你不拍要拍就要拍到最好, 构图一定要严谨。拍摄时候构图一定要饱满, 既不能拍的太撑也不能拍的太小。
三、背景处理
除了主体外, 剩下的平面空白处都属于背景的范畴。对于这部分面积中景物的安排取舍, 在画面结构中有很大的重要的意义。
拍摄时我们应该为其找合适的背景, 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尽可能保留一些能点化主体所处环境的富有特征的形象, 从内容上能更好为深化主题服务。二是尽可能排除那些可有可无的杂乱景物, 以免主体被背景中的杂乱线条所割裂或是被无关紧要的景物分散了注意力。三是要找到与主体具有对比的影调, 避免主题被背景的影调所淹没。
越州瓷摄影背景选择真的很重要, 背景的处理, 能够体现摄影者的艺术眼光和色调搭配能力, 直接影响到摄影作品的成败。背景的作用是为了衬托主体。这样就一定要记得不能喧宾夺主, 在选择搭配时, 要考虑衬托、渲染、美化和突出器物, 而不要单纯考虑背景颜色是否鲜艳、是否漂亮。我们要考虑的是这样的搭配是否达到色调和谐, 冷暖色一定不能混搭。这样虽然达到了主体与背景的区分, 但是给人会很不舒服。这样就要我们仔细考虑选择才能更好的达到色调的和谐统一。最好从色调的深浅来解决靠色问题, 黑、白、灰通常被称为中间色, 同时也是万能色, 与什么颜色都能搭配, 且效果最佳, 常被一些摄影大师所运用。这次拍摄考虑到器材的局限性, 只是选用了张黑白过渡的背景纸。虽然黑白过渡的背景纸很少会出现靠色的烦恼, 但是在拍摄中遇到的问题也还是不少的。首先, 在拍摄釉色较好、锥型比较大或者有比较大的盖子这类瓷器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点问题, 如果真的遇到这样的器物, 拍摄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的把物体往后放, 让主体更好的靠近后面的灰背景, 因为在强闪光的作用下如果放在太白的背景上底部锥面就会出现大面积反光从而出现白斑,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整个物体亮度不一, 导致壶面过渡不畅。这就要求我们在拍摄时考虑靠色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背景纸反光对主体的影响。
拍摄瓷器基本上以浅灰色背景为宜, 但不绝对, 主要是瓷器的色调有的素雅, 有的浓艳, 质地大都细腻光洁, 晶莹剔透, 背景的配置应视器物的不同而变化, 深色或浅色的瓷器, 宜用中间色调的灰背景, 而中间色调的瓷器, 则用浅色或深色背景, 如白色或白变黑渐变背景纸等, 颜色较深的物体不宜选用深色或黑色的背景, 同理颜色较淡的物体也最好不要选用灰白的背景。这样就不容易出现靠色。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 拍摄像越州瓷这一类的瓷器不宜选择色彩艳丽的背景, 因为这些文物大都容易表面反光, 背景色彩受光反射出来的色光, 折射到器物表面而使其色彩混乱, 严重失真。像越州瓷这类器物大多都是珍世艺术品,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拍摄这类器物一定要好好斟酌该用什么背景为宜。我们应该按照它们的颜色造型而富有变化, 好的背景同时能更好的营造这瓷器所属的历史时期, 红色渐变可以给人一种盛世的感觉。如果在拍摄动物器件的时候选用绿色绒面纸做背景时一定能给人们无限草地的感觉。是啊, 只要合适、确切的背景一定能对主体增色不少。其实我认为拍摄越州瓷选择什么背景也没什么特定的条条本本。只要你感觉合适能够分清主次、衬托主题、美观、不喧宾夺主我认为一定都是成功的。这些都是我们选择背景应该思考, 认真考虑的问题。
四、光线运用
掌握了一定的摄影知识并不等于就能拍好越州瓷这类高反光的物体, 我们都知道没有光就没有影, 但有了光仅仅只能把物体拍摄下来, 也是远远不够的, 人们常说, 摄影是用光来做画的, 通过光线的照明, 运用摄影的手段, 把物体的轮廓、形状、色彩、立体和空间反映在画面上, 艺术地再现被摄体的形象, 表现它们的造型和美感, 这才是摄影的关键。
光的种类, 大致可以从光源、方向、用途等三个方面来划分。光源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光、人工光和混合光三种。自然光又可以分为直射光和散射光两种, 直射光即太阳光直接照射的光线, 对瓷器会造成比较强的明暗反差, 同时在其表面会形成极强的反光, 影响瓷器的表现力, 因此, 在越州瓷摄影中不宜使用。散射光即天空光, 是在阴天、浓云遮日或阴影里面等情况下产生的, 属于普遍性照明, 对景物造成的反差小, 调子细腻柔和, 能够表现淡雅宁静的画面效果, 像越州瓷这类物品多在此类光线下进行拍摄。人工光是用人工掌握的照明灯具产生的, 是受人操纵的, 在光的方向、光的高度、光的强度以及明暗对比等方面的处理上, 不受时间及地点的限制, 可以按照摄影者的意图, 创造出特定的光线效果, 比自然光更有效地去完成造型、构图、气氛和表达主体的任务, 因此, 像越州瓷这种静物摄影多采用这种光线, 混合光指的是自然光与人造光混合而产生的一种光线。但采用影室闪光灯或新型光源冷光灯, 和自然光混合则不会出现偏色现象, 因为它们的色温相近, 通属太阳光的范畴。从光线投射的方向分, 可以分为平光、侧光、逆光、顶光和底光照明等多种。平光照明也叫顺光照明, 光的投射方向和照相机镜头摄轴平行, 亦可以稍高于摄轴, 在平光照明下, 器物没有明显的反差和立体感, 在器物摄影中很少采用平光, 或作为辅助光使用;侧光指从被摄体侧面投射来的光, 是从相机的左侧或右侧30度~80度, 高度约45度~60度左右投射到被摄器物上的, 侧光能使器物形成较大的明暗对比, 塑造出器物的立体感, 是文物摄影最常用的光, 常被用来作主光;逆光也叫轮廓光, 其光线与相机镜头摄轴成相对的方向, 即从被摄体的背后投射来的光, 在器物和背景色调都比较暗时, 逆光能够勾勒器物的外部轮廓, 使主体与背景分离开来;运用逆光或侧逆光, 还可以充分地表现小件器物的质感, 顶光是从器物顶部投射下来的光, 主要用来描绘器物顶部的结构和饰物, 也可表现器物的横向纹饰;底光是指低于器物从下往上投射的光, 一般用于器物底部的辅助照明或透过玻璃向上打亮放在玻璃台上拍摄的半透明器物, 从而更好地表现这类器物的质感和立体感, 顶光和底光是一种特殊效果的光线, 运用得当将会获得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 从用途上分, 光线又可以有主光、辅助光、轮廓光、背景光和装饰光等的区分。主光也称塑型光, 是塑造器物形象的主要光线成分, 它有明显的光源方向, 能表现器物的外形特征和主体形态, 是被摄器物主要的定型光线, 布光的方法程序, 一般是根据器物的造型特点, 首先确定主光的投射角度, 观察主光单灯照明下的效果, 然后再配以不同角度和不同强弱的辅助光, 直至确认理想的组合光为止, 辅助光也称副光, 用来辅助主光照射不到的较暗部分, 可以调整暗部亮度, 调整画面反差, 处理这种光要注意其亮度, 不能超过主光的亮度或与主光亮度相等, 以免画面中的主体出现双影, 并破坏画面中主光的造型效果。轮廓光也称逆光或侧逆光, 用较强的灯光从器物背面或稍侧方向投射而来, 它主要用于帮助主光勾画器物的轮廓, 把主体与背景分离, 形成空间, 使器物在画面里更为醒目。运用这种光时, 要防止它射入镜头, 出现光晕, 使画面产生一片灰白色, 胶片则成为废品, 背景光, 是室内灯光专门照亮背景的光, 是调整主体与背景的影调对比、突出主体、创造环境气氛的一种光, 在拍摄中, 这种光多用于像瓷器组合等较大场面的拍摄, 装饰光也称修饰光, 它是用以弥补画面内上述所有光对塑造器物形象不足的光, 它是局部的、小范围的光, 用来突出和夸张被摄器物的某一细部或局部以及美化画面形象, 在这五种光线成分中, 主光和辅助光是越州瓷这类文物摄影照明造型最基本的光线, 而五种光线成分的相互配合, 又是越州瓷等文物摄影用光的基础, 只有掌握了用光的规律, 运用起来才能灵活自如, 光线的运用, 是器物摄影的主要造型手段, 同样一件越州瓷, 用光不当, 就像平板一块, 乏而无味, 用光得当, 就能获得最佳造型效果, 使画面生动艺术, 耐人寻味。
光线的运用毋庸置疑是很重要的, 好的光线能更好的刻画主体, 交代环境。但相反就会破坏画面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里主要介绍我这次越州瓷拍摄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方法。摄影上对光的几个因素主要包括:光度、光质、光位、光型、光比和光色。由于条件的限制现场只有三把闪光灯、一个反光板。
五、布光的一般步骤和规律
人造光的布光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 反复比较对比就可以拍摄出不同风格、效果的作品。理论上布光还是有其一般的步骤和规律。首先, 确定主光。其次, 添加辅助光。第三, 设置背景光。第四, 加轮廓光。第五, 上装饰光。第六, 审视。这么多的用光方法, 我个人认为并不是每幅画面都要用到这么多光线, 只有当画面需要时才添加, 这样才能更好的造型于画面, 不然, 就会有画蛇添足的感觉。的确, 这次拍摄我们也就用了几种光线:主光、辅光、背景光, 同时视器物的特性偶尔加了些装饰光。以上的这些步骤方法我认为第六点还是比较重要的。布光的方法决定了光是一种种添加上去的, 后一种光很可能会对以前的光效产生影响, 因此, 我们在布光完毕后, 应该仔细审视整体光效, 看看之前的布光有没有什么缺陷或不合理的地方, 各种光源的照明是否出现干扰。
光线的选择, 对勾画对象的形状, 体积、质地、轮廓等外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在自然光照明条件下, 有时只有散射光照明, 只有单一的直射光照明是极少见的, 大都是混合光照明。
闪光灯直接发射出来的光是直射光, 光质比较硬, 阴影浓重。所以有经验的摄影师都会为闪光灯添加柔光装置, 通过反射等方法发射出来的散射光线更柔和。有利于人像的拍摄。使用了反光板后, 可以得到柔和自然的光线, 这种光线对像越州瓷这类器物还是很适合的。
对于越州瓷来说, 我们既要表现他的立体, 同时还要考虑细部及层次质感的表现这在用光上, 器物本身要有一定的光源方向表现立体感由主光来完成。层次质感的调节由辅助光来完成用光或反光扳。
以下是我这次拍摄越州瓷所使用几种不同的布光方法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一) 直射光
这次拍摄采用了两种基本的布光方法, 直射光和间接光。
直射光光质比较硬照射的对象明暗对比强烈, 易于表现物体的不同质地。直射光照在被摄体上, 能形成明显反差, 这种用光照明有明显的投影但有利于表现对象的起伏和皱褶。
刚开始我们选用如上图所示的直射光拍摄, 具体我们采用了两盏闪光灯从拍摄物体的左右两侧45度角左右略高于物体进行照射。再在物体侧后面加一盏闪光灯进行造型照射。展台后面加一面反光板, 主要起到交代物体轮廓以及装饰光作用。布好光后, 测了下光, 试了几张。总的效果还算可以, 但缺点还是比较多的。首先, 这种直射用光的优点就是对主体的塑型能力比较强、空间感好, 但是缺点也不容忽视, 画面反差比较大, 光斑比较多且硬, 画面效果不够柔和。
(二) 间接用光
瓷皿的拍摄既要再现瓷皿表面本身的质地、釉色, 而又不宜对比太强损失必要的层次, 这样直射光显然不符合要求。
由于要拍摄柔和的效果所以很快的否定直射光造型, 改用间接用光, 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 我们想了个方法将灯光尽量升高打向房间顶部利用房间做个大的灯箱进行漫反射拍摄。这样一来就达到了拍摄柔和效果的目的。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由于灯是打在房顶反射下来的, 这样反光角度相对比较垂直, 一些比较特殊的器物尤其是顶部较大底部小的锥状形皿物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主体底部无法受光处于暗部从而曝光不足 (如图1) , 从而导致整个器物表面过渡很不流畅, 这样一来就必须对底部进行适当的补光。
(三) 补光
补光不合适就会出现新问题, 如图像这些釉色较好的器物在你补光的时候就会在物体表面出现补光用的反光板等一些杂物 (如图2) , 这也是很头疼的事情。处理这种问题最好是用柔光罩把整个物体罩起来再留个机位进行拍摄。但是这种条件你只有在影棚里才能做到。显然这样的条件是不允许的, 这就必须要求你进一步调整布光以及背景等因素适当的避免。这种布光方法对那些反光不是那么强烈的物体还是很不错的。这种布光方法我们一定要考虑到环境色的影响, 首先你把光打到墙上进行漫射照明你要考虑到墙面的颜色对主体的影响。从而使主体偏色。这次的拍摄还算成功, 主要墙壁还是比较理想的颜色并未对主体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像这种闪光灯间接布光方法在拍摄, 对那种锥型比较大或者有比较大的盖子的那种瓷器的时候就会出现其他问题。由于这种光垂直角度比较大的原因会导致器物底部受光不足造成曝光不足, 这样一来就会形成整个物体亮度不一, 从而导致整个器物表面过渡很不流畅。这种时候往往需要我们进行适当的补光综合全面的考虑画面的明暗过渡、反射亮度等因素, 来加以认真调节, 这样才能达到整个物体的影调统一。
(四) 进行闪光灯拍摄下会出现的问题
闪光灯是目前最常用的摄影光源, 它的特点是发光强度大, 色温稳定, 发热少、电耗小, 对于像越州瓷这类静物是很合适的, 其缺点就是布光的时候对布光效果的观察不及钨丝灯方便, 而且, 由于闪光灯灯管和造型灯灯管的位置不同, 在近距拍摄时会使闪光后的投影发生误差, 这也是闪光灯的弱点。正是由于闪光灯观察不方便这点使我们在拍摄中遇到了很大的问题。由于越州瓷表面很多都是反光很强烈的, 属于高反光物体, 这样的物体很容易映射周围的色彩, 再加上如果背景选用不当就会更加加重了这个问题。这就是上面我已经提到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在拍摄此类物品时最好不要选太白的背景或者像我们这种白渐黑背景就把主体尽量往后靠, 这样也能适当的减少背景纸对主体的影响。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调整光源, 适当的进行补光。
(五) 个性化用光拍摄
摄影作品的立体语言, 是可以通过光线的作用加以展现和强化, 灵活使用各种不同的光线, 能使平面产生三度空间的立体效果。这次拍摄我们进行了反复的比较跟试样最终选用了如下图的布光方法:首先, 两盏闪光灯打向房顶把房间做个巨大的灯箱进行漫射照明。第二, 拍摄台后面用一盏造型闪光灯进行照明, 起到轮廓光的作用。第三, 在景物后面加一面反光板, 起到装饰光交代背景和主体的关系。第四, 在拍摄主体左右两侧加上自制的漫射板。第五, 根据不同的器物适当对瓷器底部进行补光。
光线是构图语言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 被摄景物的形状、体积、质感、色彩、明暗关系、空间深度等都会因不同的光线传递出不同的信息, 构成不同的立体画面效果。但是人们往往只把光线理解成一种可获得正常曝光的因素, 却忽视了光线的构图的作用, 总以为看到的物体本来就是立体的。其实光的性质对物体的构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照射方向与立体控制。光线的照射方向能很大的程度上对构图产生不同的立体作用。光线的方向既能影响景物的形态, 也能改变画面的透视效果, 将画面的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转化。这就是我们平时用正面光为什么拍摄不出立体感的原因。正是由于正面光照明角度很少产生阴影, 物体被大面积照明后, 构成了相对平面的状态。再加上这种光消除了物体前后影调的对比, 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也适当的减弱了。侧面光能使物体形成丰富的影调, 景物的立体感会变得很强, 投影的产生和影调的拉开创造出有力的透视效果。如果物体是比较粗糙的那一类, 我认为侧光作为主光还是比较合适的。逆光是一种比较生动也比较难把握的一种光线。不同方位的逆光会对画面产生不同效果。灯位比较低的逆光, 拍摄时摄影景物会出现深黑色的剪影。我认为这种逆光对交代器物轮廓形状并不是很适用。高逆光时, 主体能勾勒出一圈具有表现力的明亮的轮廓, 使物体外型格外醒目, 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空间感。这个光对于物体的造型以及勾画空间感真的很不错, 我们这次拍摄就选用了这种逆光。
摄影被誉为光的艺术, 摄影是用光线塑造形象。在摄影创作中, 光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都知道没有光就没有影;但同时, 光线还有另外一种更重要的作用, 他还承担了被摄体形象的任务, 物体的形状、色彩、和质感都有光线控制, 使用不同的光线, 就会产生不同的造型效果。同时, 被摄体的明暗、反差、层次、纹理、立体感、画面的均衡、画面的影调等等的表现都取决于拍摄者对光线的选择与运用。
这些都是光线对物体具像的表现, 此外, 光线还能表达摄影者的内心世界, 选择不同的光线表现被摄体, 还能产生不同的色彩效果, 从而传达摄影者的主观意识和内心情感。我认为这才是个性化用光的关键所在。作品的寓意能更好的通过拍摄者更加个性化的用光来达到拍摄的主观要求, 进而更加生动的表现器物。摄影者的内心感想能很好的通过光线表现于画面。比如, 摄影者都喜欢用暖色光来表达欢乐和喜悦, 用明暗反差大的光线表现低落的情绪和不安的心理状态。
以上这些是相对于一般的物体而言的, 但对于越州瓷同样可以采用不同的个性化用光拍摄不同的效果。越州瓷形状各异, 采用不同个性化的用光能更好的表现器物特色, 每样瓷器都有自己特有的质地、造型、寓意以及自身的文化背景。这就决定了我们要根据它们自身的特点富有变化的调整色彩感觉, 综合考虑不同的布光方法, 拍摄出不同韵味的作品。
六、景深控制
在摄影时, 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事情之一就是景深。那么, 运用小景深来加强画面, 还是用大景深来表现画面, 这就是摄影者必须要决定的。景深的选择最主要是要看拍摄的对象, 像瓷器这类物品我认为还是要大景深的。
室内拍摄瓷器一般都用闪光灯。因为它的色温更接近自然光, 更稳定, 拍摄的物体才不会随色温变化而改变。通常的灯具由于发光面积大, 难于控制被摄体的光效, 而且由于又无法太靠近被摄体, 被摄体受光强度又不大, 无法通过缩小光圈来控制景深。
但同时你要考虑到闪光灯的指数问题。如果闪光灯指数不够, 恰巧拍摄的产品景深又是需要比较实的那种就比较困难了。这次拍摄我们就遇到了这种问题。因为闪光同步快门时间是一定的, 因此光亮度小所需的曝光量就要大也就是必须开大光圈, 这样一来景深范围就小了。所以景深控制也是要有一定的技巧的, 如果你想把整个物体拍清晰你最好对画面1/3处附近对焦, 然后再缩小光圈孔径使画面最远处也达到清晰。在拍摄大景深的照片的时候应该使用小光圈、短焦距、或离被摄场面远一些。
这次拍摄对我感最深的就是对那种小器件的拍摄了。由于东西形体比较小, 我们往往需要较大的成像, 甚至影像的大小要超过被摄体本身的大小, 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近摄来完成了。
(一) 微距镜头的使用
拍摄小件器物可以选用高质量的近摄的微距镜头, 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清晰度。当要求非常大的成像比例的时候,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适当的选用短焦距镜头, 但焦距不宜过短, 镜头焦距越短, 布光的空间就会越小、布光就会越困难, 同时还会使物体产生畸变, 这就是为什么这次在拍摄这样的器物时我们基本上都选用了长焦镜头的原因。这样一来不会对布光产生影响, 二来对正确还原物体原形也是很有效的。
(二) 布光也要稍做调整
如果不是选用长焦镜头的话那么物距就会变的很小, 这就给布光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拍摄者和相机距物体太近就会遮住了很大一块光源, 导致按照测光的数据拍摄出来的照片会曝光不足。所以在这种时候我们就必须做适当调整。调整的方法很多, 以下是我们遇到问题后结合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所进行的几点调整:
1. 先看看闪光灯指数可不可以再调高点。
这应该是比较好的办法。
2. 提高感光度。
这也是比较好的方法, 不过要考虑一点, 感光度不能调的太高。因为我们都知道感光度越高照片噪点就越大。
3.
调整拍摄角度避免遮挡光源, 但是这样会影响到拍摄的角度、构图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影响画面的美观性。
4. 选用长焦镜头进行拍摄, 我认为这是比较好的方法, 既不会影响光源亮度、构图、拍摄角度等问题。
但同时这也会遇到景深的问题, 也是不容忽视的地方。
方法很多, 各种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 但我认为如果想更好的解决布光带来的烦恼, 不妨可以结合多种方法, 我想这样一定可以拍出你想要的作品。
综上所述, 越州瓷的拍摄绝非一种简单机械的操作, 不仅要求我们能熟练而灵活地使用各种摄影器材, 有效而独特地运用摄影造型语言来创造出富有个性、风格、魅力的视觉形象, 同时拍摄的积累也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断的拍摄、不断的比较、不断的斟酌才能进而拍好一幅作品。瓷器也不例外。拍摄实验了这么多, 我想对于越州瓷拍摄时灯光器材及表现方法并不是单一模式, 只要我们善于探索, 注意总结经验, 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那么肯定能拍摄出高质量的作品。
摘要:瓷器摄影是摄影艺术的一个门类, 拍摄时除了要注重科学性和真实性外, 还要强调其艺术性和欣赏性。本文从越州瓷摄影拍摄的困难性及解决的方法;拍摄角度;背景处理;光线运用;景深控制等几个方面探讨越州瓷摄影的表现方法。
关键词:表现方法,拍摄角度,背景处理,光线运用,景深控制
参考文献
[1]王蔚波.试论文物摄影的表现方法[J].华夏考古, 2004 (2) .
[2]林路编著.摄影大师的构图[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邵大浪著.广告摄影[M].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1.4.
[4] (英) 罗杰·希克斯, 弗朗西斯·舒尔茨, 陶宗德肖桂香译.摄影大师的曝光秘诀[M].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5.9.
[5]苏明安著.广告摄影[M].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0.9.
[6]宿志刚, 唐东平编著.广告摄影[M].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4.8.
[7]康大荃.摄影构图学[M].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5.9.
[8]康大荃.摄影美学原理[M].中国高教学会摄影教育, 全国高校摄影联合会.四川美术出版社.
[9]屠明非.摄影曝光[M].浙江摄影出版社。
[10]姜树业, 齐峰著.景深控制[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5.
[11]徐希景, 王美清.摄影用光100例[M].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6.9.
3.拍摄都市风景 篇三
了解不同城市的文化
我喜欢拍摄自然风光,但是我同样喜欢拍摄城市景观。现代化城市的代表首先就是现代化的建筑,而建筑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各式各样的建筑聚集在一起就成为了一道人为的城市景观,它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时代的人文景观。纽约的自由女神、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伦敦的大本钟、希腊的古寺庙、北京的故宫、所有这些建筑都代表不同的文化。什么是一座城市的精髓和本质,怎样去表现一座城市,是在拍摄城市景观前应该了解的。
对于一个喜欢拍摄城市风景的摄影师来说,城市可能并不陌生,虽然城市的大小不同,但是城市所能表现的题材可能大同小异。对于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来说,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具有特色的建筑群、现代化的城市交通、当地的宗教文化以及城市的当代雕塑等等,就在不同层次上代表了这座城市,而对于一座具有古老历史的现代化城市来说,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当代的表现就不一定是所有摄影师能表现出来的了。
根据场景,等待光线
拍摄自然风光的摄影师喜欢在早晚的低色温下拍照,这时太阳刚刚升起或是即将落下,低角度的光线使景物产生长长的投影,光线变得柔和,色彩也更加饱和。而在拍摄城市景观时,由于光线受到各种高楼大厦的阻挡,被摄主体上没有光照,处于很深的投影中,不能很好地表现出细节,因此我建议摄影师不必起早贪黑去拍摄城市景观,而是等到太阳升起之后再出发。除非你能发现一个空旷的地方,让那些高楼大厦沐浴在清晨或者傍晚的阳光下。
如果是拍摄城市夜景,那么每天只有在天空全黑之前的15-20分钟是最佳时间,如果时间太早,拍摄出来的照片不像是夜景,反而像是白天拍摄的,而等到天空完全黑下来后再拍摄,建筑的轮廓和天空完全融合在一起,这样的照片拍出来就缺少了层次,也不可能看出建筑的轮廓。通常我们认为好照片应该在最亮的部位要有层次,在最暗的部位也要有层次。简单地说来,在拍摄夜景照片时,一个晚上只能拍摄一张照片,因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你不可能再换一个地方拍摄了。
用超广角和移轴表现城市风光
面对大自然的美好景物时,拍摄的对象可能是一马平川,也许是山峦起伏,视野通常比较开阔,而在拍摄城市景观时,一般都会仰视或者是俯视它们。拍摄自然风光时,镜头从广角到长焦距都会使用到。而面对现代化的大都市拍摄,由于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标准镜头可能都没有了用武之地,更多的时候,广角镜头和移轴镜头会成为摄影师手中的利器。
更多的时候我喜欢使用超广角镜头拍摄城市景观,因为它能容纳更多的信息,尽管它使被摄物体变形,但正是这种透视变形可以给人更大的视觉冲击力,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我也使用移轴镜头,最大化地调整景物的透视变形。怎样选用这两只不同的镜头,主要是根据图片使用的最终目的决定的。有的时候即使使用了移轴镜头也不能完全改变被摄体的透视变形问题,这时只能是在后期制作时做适当的调整了,但是对于太大的透视变形,PS是不可能调整过来的。
高一点的视角
高角度、大视野对于拍摄城市景观的大场面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使用长焦距镜头,还是使用广角镜头,都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一座城市的特点。你可以用长焦距对某个地标性建筑进行局部的拍摄,也可以用广角镜头拍摄非常壮观的大场景。通常表现大场景的图片适合拍摄横构图,而竖画面并不适合表现大场景,除非你有特殊的用途。
在俯视拍摄时要把地平线放在画面三分之一以上的位置,因为我们要表现的是地平线以下城市中的建筑而不是天空。对于俯视的照片,我一般不会使用前景,因为我觉得不需要使用前景来加强对比。
nlc202309081826
捕捉夜景最美的瞬间
拍摄夜景一般不会受到天气的影响,无论是晴天、阴天还是下雨。不过,在刚刚下过雨时拍摄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因为地面雨水的反射可以增加照片的色彩。同样的道理,选择近景有水的地方,水面反射的灯光和建筑物的倒影都会让我们的图片增添不少情趣。
一张好的夜景照片要拍好一定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大量的灯光,二是要在天空完全黑下来之前完成。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一张好的夜景照片真正可以拍摄的时间每天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摄影师需要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完成测光、构图、曝光等步骤,如果你失败了就只能等到第二天再拍摄了。
近景中霓虹灯和照明灯的亮度对于照相机的感光元件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它们会使镜头产生眩光,造成照片的不清晰,因此拍摄时一是要注意灯光与天空光亮度的比例。如果你觉得灯光会造成眩光,那就要挪动自己的机位和角度,避免过多的光线进入相机。
夜景与三脚架
拍摄夜景时是否使用三脚架,大概不是问题。在很多时候没有三脚架是很难拍摄夜景的,如果你想手持拍摄,那么相机的镜头肯定要用到短焦距,光圈也要开得很大,景深就会变得很浅,ISO可能要提高到400、800、或者是1600,照片要损失很多的层次,同时增加了噪点,恐怕没有一个摄影师想得到这样的效果。但三脚架并不是必须的,如果一个城市的夜景灯光非常亮,例如纽约的时代广场、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湾,在灯光可以照亮一个城市夜景的条件下,没有三脚架也可以拍摄出不错的夜景照片。
二次曝光
需要合成天空与城市天际线的时候,二次曝光很有必要。由于没有夜景的主要灯光,这时的曝光主要是记录下蓝色的天空,而城市中的建筑物并没有足够的感光,第一次曝光完成后,照相机在三脚架上不能有丝毫的移动,等待城市的灯光完全亮起之后,天空也全黑了,这时进行第二次曝光,这时的曝光指数主要是根据灯光的亮度决定的。二次曝光完成后,一张完整的夜景照片就完成了。但是这种方法工作程序比较复杂,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任何环节出了问题,这一晚上的工作就都白废了。用这种方法,一个晚上摄影师只能拍摄一张照片。
利用城市灯光
夜景的灯光除了起到照亮被摄物体的作用外,它本身就是画面影像构成的主要因素。利用不同灯光的色彩,让图片更加绚丽多彩,是夜景灯光的最好表现方式。除了城市灯光之外,汽车灯光也是整体画面的构成因素,特别是在拍摄高速公路时,采用长时间曝光的特点,让汽车的前后灯光在地面划出的一条条亮线,更是给画面增加了观赏性。
4.新闻图片的要求及拍摄技巧 篇四
1、什么是新闻图片
新闻图片,用新鲜、真实、生动、感人的图像和简短的文字说明,及时报道新闻事件,其主要特征是借助视觉图像及时生动地报道新闻。
2、新闻图片的要求
①求真,新闻中图片必须是这一事件中真实的照片,不可以将其他图片用于这个新闻上,除非特别需要!
②求新,图片包含的景象必须新鲜,色彩鲜明,清晰!
③求活,图片可以将新闻事件的现场气氛表现出活力,富有感染力!
④求情,能够抓住图片主体的表情特征,借以抒发主体的心理感情!
⑤求意,根据整体新闻的要求,新闻图片必须对新闻内容的侧重点有所表现。
⑥文字说明要规范,描述画面的事实,包括日期、人物、事件等要素必须精确严谨,然后说明新闻事件的背景,最大限度地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新闻图片的摄影技巧
(1)善于捕捉信息含量大的瞬间,图片含有的信息要能表达这则新闻的主题,交代新闻的背景及时间等。例如一场信鸽比赛中,将集鸽现场鸽友忙碌的场景和比赛横幅集于一张照片上,这就既交代了这场比赛的名称,也可以将现场的热闹尽收眼中。
(2)善于捕捉象征性瞬间,它是一种以形象的概括性和寄寓性见长的瞬间,其画面形象常常表露出某种若明若暗的寓意,喻示着某种画外的内涵,更多地渗透着摄影记者的主观认识和思想情感。
(3)善于捕捉幽默瞬间,新闻图片中如果加有幽默的镜头,既从另一角度、侧面反映事件意义、本质,又能启人心智、令人轻松愉快。例如在比赛时,将一些鸽友欢笑、谈论的表情摄入镜头,可以表现出鸽友对比赛胜利的坚定信心。
(4)善于采摄新颖瞬间,即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在不同的拍摄位置和角度,所采摄到的新闻事件让人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的瞬间形象。这种瞬间以画面的新颖、独特见长。
(5)仔细观察人物动作,对于人物动作的拍摄,能够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等,在集鸽现场拍摄工作人员认真地给赛鸽盖章、贴密码条等动作,可以使这个协会或公棚给鸽友们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一)新闻的定义
掌握新闻稿件基本要素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大家的选题能力,即让大家能够独立判断出什么样的工作或事件能够作为新闻报道的素材。
首先,什么是新闻?历来说法不一。新闻定义的争鸣伴随着新闻学的研究,已走过一个多世纪的路程。国内外众多资深新闻学专家和新闻工作者,给新闻下了170多种定义。
无论中外古今,公众认知、理解的新闻就是某种见闻。如果我们以属加种差的形式来给新闻这一概念下定义的话,见闻就是新闻的属概念。找到了属概念,使用内涵定义法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种差,给出不同的定义,如从性质、发生原因、种属关系、功用等方面就可以列出下面一组基本定义:
1.性质定义:新闻是新近、新鲜、新奇的见闻。性质定义反映的是新闻的基本特性,即新近、新鲜、新奇,用一个字来概括即“新”。
2.发生定义:新闻是通过对新近、新鲜、新奇事物的感知而获得的见闻。发生定义是立足于新闻产生的方式来给新闻下定义的。这种方式就是人的感知形式。
3.关系定义:新闻与过时、陈腐、平淡的旧闻相对,是新近、新鲜、新奇的见闻。关系定义突出的是新闻与旧闻的关系,要表明的是前者和后者同归“见闻”一“属”,是同属中的两个不同“种”类。
4.功用定义:新闻是能够满足受者喜新好奇心理的新见闻。功用定义所表述的则是新闻的最基本的社会功用,而不是作为某种特定工具的特殊功用。
可以说,上述一组基本定义具有最广泛的概括性,能够正确地定位新闻的外延与内涵。
(二)新闻稿件应具备的几个基本要素
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之一:新闻事件具有能够满足读者好奇心的特征。
上学的时候,老师们说,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定义通俗点讲,就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是新闻”。老师讲完了,大家就在教室里哄堂大笑起来。现在想想,其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咬狗”式的新闻也很多。比如说,现在众多的媒体炒作、明星包装等等,你骂我,我骂你,似乎很热闹,但从实质意义上理解,与前面所说的“人咬狗是新闻”的调侃也差不了太多。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在这里不能分析得太深刻了,否则就有可能出政治问题了。但是,之所以提起这些,是因为它充分说明了新闻选题的侧重点,就是应该在“创新特征”上下功夫。你想报道的事件它必须得有点新意,能够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
在我们现实工作中,我们可以把新闻性理解成工作中的创新性,即我们所做的工作是独一无二的,是可以让大家感到眼前一亮的。比如说,我们石景山区人口计生委搞了一个性科学教育基地,这对于性观念保守的中国社会来说,就是一件具有很强创新特征的工作。围绕这样的一个选题做文章,就非常符合新闻事件能够满足读者好奇的特征。
在北京的各家媒体中,社会新闻这一块,这样的稿件是占了绝对多数的。但是,在我们结合工作搞报道的过程中,这样的稿件却是相对较少的。
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之二:新闻事件具有典型性特征。
典型报道对于非专业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它却是我们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时必须掌握的。因此,对新闻的典型性特征,我就稍详细点讲。
具有典型性特征的新闻稿件是北京日报、京郊日报、中国人口报等我们所要面对主要媒体的重要刊载内容。这类稿件大约占上述报纸用稿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前段时间我和我们刘凤婷处长给咱们石景山区写的“让爱与阳光同在”一稿,就属于典型报道。2006年,全国上下都在开展关爱流动女孩行动,咱们石景山区和全市、全国的其它地方比,比他们搞得好,咱们就是典型,写咱们怎么开展关爱流动女孩行动的稿件,就属典型报道。因此,对典型报道可以简单作这样的理解:即典型报道就是百里挑一树典型。大家都在做同样的工作,谁做得好,谁就是典型。如刚才我们说的关爱流动女孩行动,我们做的工作是全国都在做的,但我们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有特色,做得有成效,因此,我们石景山就是这方面工作的典型。
谁做了大家都想做但基本上都没做好的事情,谁就是典型。学雷锋做好事,拾金不昧,把工作当事业干,做出一番让大家刮目相看的工作业绩来,等等。这些都是大家想要做到的,但是真正做好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是十分地不容易,因此,谁做到了,谁就有可能就是典型。
谁做了与当前的宣传教育主题有着密切关联的事情,也可以作为特殊情况,成为一个特定时间段的典型。比如,当前全国人口计生系统都在学习中央的新“决定”,哪个单位哪个人在学习活动中有创新,有成效,谁就有可能成为这一较短时间内的典型。
把上述的一些典型的工作或事迹报道出去,就是通常意义上所称的典型报道。
典型报道的一个容易产生的错误理解,就是把一般的好人好事或者履行应尽的职责或任务当做新闻事件来报道。
比如某某某帮某老人解决了一个什么困难之类的。这种事迹是否是新闻,必须要看是否具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此类事件是否与当前的宣传主题有较强的关联;二是当事人做这件事是不是轻易就可以实现的。比如,近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连续播出了多位普通百姓学雷锋做好事的新闻,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与建立和谐社会、关心弱势群体有着密切联系。
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之三:新闻事件具有指导性特征。
与新闻事件的典型性特征相比,新闻事件的指导性特征既需要具有典型性特征,还要具有可推广、借鉴的特征。也就是说,指导性特征是建立在典型性特征之上,并高于典型性特征。
具有这一特征的稿件是党报党刊用稿率最多的,大约要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在中国人口报的头版、二版,更是占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但是在北青、北晚、法晚等以发行量为办报目标的报纸,这类稿件就只占不到百分之二十,而且这部分稿件还都是政府指令性稿件,不登不行。如果让报纸自行选择,他们可能一篇都不登。他们的选择只能是围绕事件的新闻性与焦点性来做。因此,下面我们就接着说一说
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之四:新闻事件具有焦点性特征。
任何优秀的新闻稿件,都肯定有焦点性特征的存在。焦点性特征明显的稿件,是所有新闻媒体所追寻的稿件。
比如说,两会中的《物权法》通过审议,很多报刊都用了专版、专刊来报道,就是因为它是大众眼里的焦点事件。还有一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非常精典的事件,充分说明了新闻事件焦点性特征的重要性,那就是在中央颁布新决定后,各级人口计生组织都利用当地新闻媒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新闻宣传工作,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应邀来采访的记者对新决定的主要内容并不关心,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生育指标有没有放宽,富人超生有什么特殊处罚措施,等等。这种看似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出现,却是新闻的焦点性特征的强烈表现。因此,如果我们在新闻素材的选择上,能够敏锐地抓住新闻事件的焦点性特征,把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事件及时地报道出来,就一定能撰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
上述四个要素可以独立存在,即只要拥有其中一个要素,就是一篇完整意义的新闻稿件;也可以二个要素或三四个要素同时存在,同时存在的要素越多,新闻稿件的价值就越高。
(三)新闻稿件的基本分类
1、消息
2、通讯
3、评论
第一,消息的主要特点及写作要点
消息,以简洁的文字迅速传播新近变动的事实,包括新近发生的事实、某些将要变动的事实。它是目前最广泛、最经常应用的一种报道形式。
1.消息的特点
(1)采写发稿迅速、及时,叙事直截了当,语言简洁明快,篇幅短小。
(2)一般地说,消息具备“五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亦称“五个W”)。(3)在结构上,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个部分组成,有“倒金字塔结构”与“非倒金字塔结构”两大类。2.消息的写作要点
第一,内容要新鲜。要在选择题材中下功夫,从比较中发现什么才是新的事实、新的成就、新的经验、新的见解、新的问题。作者要有敏锐的眼光,要了解全局性的情况,要占有资料,要做有心人。写消息,力求具有一定的思想,以便能给人以启迪。有些事情,尽管事实不是那么新鲜,但有意义,那就要选择新的角度加以报道。
第二,事实要准确。采写消息,一定要把事实弄清楚,并且核对无误。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之所在。
第三,采访要快,写作要快,讲究时效性。无数事实表明,在当今世界,同一重要事件,不要说迟发一天半天,就是迟发几小时、几分钟,我们的消息便会在竞争中失利,在舆论上遭受不应有的损失。反之,我们讲究消息的时效性,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第四,篇幅要短,容量要大,也就是说,要提高消息的“含金量”。消息写作提倡“短些,短些,再短些”,但也不能短到空洞无物的地步,而应力求短而有丰满内容,短而实。
第五,要写得通俗、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
第六,反复锤炼语言,多一字不如少一字。消息以语言简洁为上乘,要珍惜每个字,推敲每句话,力求字字句句载着尽可能多的信息。要用凝炼、传神、明白如话的文字,去点拨新闻事实,让读者品味、领略消息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内容。
3.常见消息类型实例分析(1)简明新闻
这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新闻体裁,也叫简讯、短讯或快讯。它只报道一个事实,一般不交代背景,也不写详细内容,篇幅很小。
(2)动态消息
所谓动态消息,就是指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的简短的新闻报道。这种动态新闻比较单一,只反映一个动态。其特点是文字简短,内容广阔,新鲜活泼。
(3)综合消息
所谓综合消息,它既不是对一个固定人物的描述,也不是对一个独立事件的报道,而是由许多不拘泥于时间、地点的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很强的指导性。往往是围绕一个主题,综合较大范围,在一个时期内发生的事情。它既有面的情况概括,又有典型材料作说明,做到点面结合,反映全局。这种形式适于宣传各条战线的形势,某项工作的成就,或者反映群众运动的声势、规模、特点、趋向。它纵览全局,有事实有分析,给人们一个完整的印象。
(4)经验消息
所谓经验消息,即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概况性、经验性或典型性的报道。它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事件为中心,而是由许多事实,或者说,由一件以上的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它不是突发性的,事情的发生、发展有比较长的过程。它所选择的事实有典型意义,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某一个时期、某一项工作的全貌。它不是简单的现象罗列,而是通过纵和横的对比、分析、阐述,揭示事物的本质,对读者有启发性、指导性。
〈实例〉:保障合法权益促进社区和谐——姜圩路社区为流动人口提供维权平台 第二,通讯的主要特点及写作要点 通讯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通讯包括故事、特写、工作综述、专访、侧记、札记、巡礼、速写、集纳、散记等。
(一)通讯的主要特点
1、现实性。通讯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经验,紧密配合当前形势,为现实中心工作服务。
2、形象性。通讯常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要求对人对事进行较为具体形象的描写,人物要具有音容笑貌,事情要有始末情节,以此来感染读者。
(二)通讯的分类
1、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入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迹和思想,有的写一人一生的,为人物全面立传的;有写一个人的一个或几个侧向的,集中反映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也有写群像的。
2、事件通讯。事件通讯是以记写事件为中心,重点描绘社会生活中带倾向性和典型性的生动事件及具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它的特点是以记事为主,交代清楚事件的原委,从而表达某种思想。
3、工作通讯。工作通讯又称经验通讯,是以报道先进工作经验或某项工作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通讯。写工作通讯要有针对性,抓住当前带有普遍性的,又需要解决的问题。介绍经验要科学、有理论根据。经验要写得具体,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
4、概貌通讯。概貌通讯也叫风貌通讯、上题通讯、综合通讯。它是反映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现实中的建设成就为主的报道。这类通讯取材广泛,气势大,笔墨重,给人以完整深刻的印象。
(三)通讯的写作要点
1、选好典型,确立主题。典型是通讯的筋骨,主题是通讯的灵魂。选好典型,确立主题对通讯来说十分重要。选择什么样的典型呢?要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具有宣传价值和教育意义的人和事,选择那些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所关注的问题。确立什么样的主题呢?要确立体现时代精神,表现时代风尚的主题,确立反映人物和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主题。
2、写好细节。写好细节是通汛写作的重要任务。要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行为、活动来表现人物;要写得有血有肉,有音容笑貌,有内心活动;写事要具体形象,有原委,有情节。
3、安排好结构。纵式结构,是按时间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或作者对报道事物认识发展的顺序来安排结构。在这种结构里,时间发展的顺序、情节展开的顺序、作者认识事物的顺序成为行文的线索。在采用这种结构时,要详略得当,布局巧妙,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横式结构,是指用?间变换或按照事物性质来安排材料的。这种结构概括面广,要注意不同空间的变换,恰当地安排通讯所涉及的各方面的问题。采用空间变换的方法组织结构时,要用地点的变化组织段落;按事物性质安排结构时,要围绕主题,并列地写出不同的几个侧面;纵横结合式结构,是以时间顺序为经,以空间变化为纬,把两者结合起来运用。采用这种形式,要以时空的变化组织结构。
通讯的结构形态较多,很难像消息那样找出一些有既成的模式。但是有通讯结构中三个要件却是值得重视的:标题、开头、结尾。首尾圆合,文情畅达。就是说文章首尾要呼应,中间的主体部分不得无故残缺,线索脉络的设置精当,主次详略的搭配完美,文气畅通,浑然一体。
通讯的故事性与细节性特点鲜明,因此,什么样的事件或人物适合选择通讯这一体裁来表现,我个人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看:一是人物或事件能否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面貌;
二是人物或事件是否有能够构成新闻的较充分的事迹;三是人物或事件的生命形态和生活轨迹是否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四是人物或事件是否有鲜明的个性,能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三,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及写作要点
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的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
(一)新闻评论的特点
(二)概括起来大致有四点:
1.针对性。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便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作为评述对象的社会评论,针对性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往往是针对某一现象、某一问题或某种思想倾向,有的放矢的发议论、谈看法。
2.时效性。社会评论是要通过对社会现象和思想动态的分析解剖,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因此,及时地发现有代表性的社会动向和思想苗头,抓住时机,并给与正确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当然,在考试时,考生只需根据所给材料找到材料所隐含的社会现象,并进行分析解剖,给出正确是非判断,就可以了。
3.单一性。单一性的特点是由针对性与时效性所决定的,即在评述社会现象时,目标比较单纯,重点尤为突出。社会评论通常是“一事一议”、“一理一评”,针对一件事、一种情况或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
4.大众性。社会评论要面向广大读者,在论述方式上也要符合大众的口味。这就要求社会评论一方面要使思想内容与读者接近,评论大家当前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在写作形式上要尽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通俗易懂,做到为大众所喜爱。
(二)新闻评论写作要求:
一是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这就要求对论据的要求以及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分析,评论文章的观点是起统帅作用的,由论点统帅论据,而论据材料又是立论的依据的基础,是支撑论点的,论点靠有说服力的论据才能得以成立。
二是要使论据和论点达到和谐统一。论据必须做到:第一,真实;第二,准确;第三,充分;第四,典型。
三是由事入理,理从事出,事理相融。布局合理,层次清晰,逻辑顺畅;精心开头,简化结构,紧扣报道。
四是论题具体,一事一议。抓住新闻报道中最值得议论之处,评其一点,分析精当。
三、基层干部如何快速提高新闻写作水平
(一)基层干部在撰写新闻稿件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不足
前面我们曾分析过基层干部撰写新闻稿件具有的两个优势,在充分发挥优势的同时,对撰写新闻稿件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不足进行理性分析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功不够扎实。主要原因是练得少。
二是选择最佳报道切入点不够准确。平凡事件中见不平凡。
三是投稿经验不足。报刊媒体栏目设置以及编辑的个人择稿偏好对用稿率有一定的影响。
四是兴趣坚持不能持久。初学新闻写作的,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投稿刊用率都不可能太高,这样对部分抱有较高期望值的人打击较重,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
(二)快速提高新闻写作水平的几种捷径
① 模仿着写。所在大家、名人必经的一条路。② 虚心请教。不要怕给别人添麻烦。③ 多与上级机关沟通。④ 关注报纸专版、专栏的变化。新专栏的开辟,通常还没建立稳定的作者队伍,稿件采用率高,对于有一定新闻稿件写作能力的作者是一个很好的机会。⑤争取到上级机关短期帮助工作的机会。⑥掌握一定的投稿技巧。
(三)新闻导语写作的几种技巧
中国文学的长篇巨作是从元曲开始的,以前唐诗宋词还有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等文学作品,都篇幅相对较短,且通篇精悍。元曲及明清小说的涌现,给文学创作带来了很多革命性的影响,其中的一个就是“虎头、猪肚、豹尾”理论的出现。所谓的“虎头、猪肚、豹尾”理论,就是指创作者通常在开篇与结尾上下大功夫,以求得开篇吸引眼球,结尾震憾人心的效果。而中间部分则写得比较随意,不仅不是很讲究字词的斟琢,而且故事情节的安排也比较散漫。这样安排,主要是与长篇曲牌及小说的篇幅过长的原因。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的作者几乎是耗尽一生精力写一篇小说,但也还有“猪肚”出现,也许就是这个原因。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准备就新闻的导语写作,即“虎头”部分向大家汇报几种常用的写作技巧。
1.一语破的法。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4.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5.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6.速写勾画法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7.巧用背景法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8.抑扬顿挫法 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美联社1979年3月28日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9.特写镜头法 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
湖北日报1981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很感人“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10.欲擒故纵法 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欲擒故纵”。
“天下做女人的,谁不想当个健康孩子的母亲!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在我国,每出生1000名婴孩中,就有13个是缺陷儿,使得不知有多少这种孩子的妈妈为此泪水涟涟,痛心疾首。”1988年6月26日解放军报的这条消息导语,从妈妈的美好愿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极大,写来深具人情味。11.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12.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新闻写作技巧
在我们的生活,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次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
(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生活处处皆新闻了”。在上班下班、吃饭、出差旅游、住宿乘车等看似没有新闻的场合,都能发现新闻线索。发表在《人民日报》通讯《新风饭馆有新风》。
(2),就是记者吃饭时发现的新闻。写出这篇通讯的记者哪天外出采访,中午赶不回报社吃饭,于是顺便走进北京西单新风饭馆。饭馆里早已挤满了人。记者正站在饭桌边踌躇,一位热情的老服务员笑着招呼,并且很快帮助记者找了座位。对比另外的一些饭馆服务态度不好的情景,记者立即感到这里有新闻。经过一番采访,记者写出了这篇通讯,为饭馆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新闻素材经选择、集中、提炼,其中一部分被记者写入新闻作品。我们常说:“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使用材料要以十当一”。采访到的材料多,稿子里使用的材料少,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不想办法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让大量的、有生活气息的材料“烂”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初学新闻报道的大学生记者,最常犯的一个毛病,就的不重视新闻材料的利用和选择,他们恨不能将自己的采访所得全部堆砌到新闻稿里去,或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不知如何下笔。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量把精彩的新闻素材转化为新闻题材。要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而没有被选为新闻题材的素材,也不是全无用处。它还可以作为新闻背景,加强新闻报道的纵深度;或者作为新闻记者的生活积累,帮助记者捕捉和深化主题;或者应用到其他新闻体裁中,搞好新闻素材的综合利用。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很多。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在学校里,它以学为单位,许多教育教学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生活学习方式,从时间上来说,都带有周期性循环的特点。如每年上半年是毕业生就业的时期,每年秋季是学校招收新同学的时间,每年都有教师节,每年都有学生到工厂、学校、机关和农村实习等等。如果每年的新闻报道,都仅仅报道活动本身,而不的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找出一个观察人物、事物、问题的新角度,从人物、事物、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入手,给读者以新的信息,那就势必使写出来的新闻失去心意,似曾相识,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即使看了也只能是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从而使时间失去报道的必要性。角度是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成功与否。最佳角度的选择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甚至可以变新闻为旧闻。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四、虚心请教,大胆投稿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作为大学生记者,由于缺乏对新闻知识较为系统的学习,新闻写作经验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写出第一篇新闻稿难免不尽如人意。要使新闻稿基本上达到发表的水平,最学生便捷的途径,就是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一是向有一定经验的高年级记者请教。从事过一定新闻采访写作实践的高年级记者,具备了一定的新闻实践经验,能够比较有针对性地解决在校园新闻采访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使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能够少走弯路,尽快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技巧。且学生记者之间朝夕相处,便于接近,易于沟通,能够大大缩短新闻稿的修改时间;一是向师长主要是校报编辑老师、新闻学专业老师和社会媒体的老师请教。校报编辑老师能够按照报纸的报道思想和基本要求,根据自己所体验的读者心理和新闻写作体验,校正和知道学生记者的新闻采访和写作。新闻专业老师则可以主要从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技巧上加以指导,使写出来的新闻稿更加符合新闻呢理论的要求。社会媒体老师更是能全面的站在社会时间实践的角度来指导写作,为以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好基础。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有的初学新闻的学生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其实,由于校园存在范围小、易于捕捉、头绪少等特点,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是十分关键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大学生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1、写作时应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使文章生动起来。
2、写作应先起标题后写文,增强文章逻辑性。
3、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
4、消息类稿件每个自然段字数不得超过100字,两个句号,给读者阅读喘息的机会。
5、文章应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
6、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
7、消息以细节数量取胜,不追求细节的扩展,增强消息的信息量。
8、消息的结构是——标题、导语、第一新闻事实、背景补充、第二新闻事实、事件后续事实。
9、消息应具有细节的动感,具有事实的简洁清晰,具有信息的面。
10、信息的筛选对于消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筛选的关键是在写作之前;起好标题,标题是筛选信息的最好尺度。
11、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记者应多加强标题制作的能力。
12、标题是文章的广告,要使文章引起读者的阅读欲。
13、采访是全身心的采访,而不仅仅是用嘴,视觉是消息动词的来源,眼睛采访是文章生动的重要手段。
14、多提封闭性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
15、重要采访前必须有提问大纲,一次采访的成功取决于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
16、记者的基本功之一是“找人”,记者手里必须有一批人名单,要保证能在最短的时间、最迅速地找到最佳的采访人选。
17、不要过分使用录音机,录音机应与笔记本一起使用,录音机记录关键的话语数据观点,笔记本记录被访者的表述逻辑和被访者的表情。分工协作才可能提高采访效率。
18、采访前记者必须心中有数,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争取最大限度地缩短采访时间,避免与被采访者畅谈。
19、让文章生动起来的诀窍是多向被访者提这样的问题:“比„„”;“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将文章的内容引向自己相对熟悉领域。
20、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提问,不要期待被访者会完整地理解你提出的问题。
21、学会滚动式采访,第一个被访者所谈到的内容,要成为下一个被访者的提问,滚动式采访将使你成为一个受到别人尊敬的采访者。
22、在专家面前不要装行家,虚心是赢得专家尊敬的唯一途径
23、多做深度报道,每一篇报道都将使你向专家型记者迈进一步。
24、采访批评性报道、争议性报道,必须采访当事人双方,以示客观公正。
5.会议拍摄技巧 篇五
一、设备准备
1、相机:确认相机无故障、肩带无断裂,如果有条件,再带上一个备用相机;
2、电池:准备两块以上的电池,并带好充电器,以免电池原因耽误工作;
3、镜头:以24-70焦段作为主要镜头。原因很简单,这个焦段广角端变形不很严重而且包含人像拍摄最佳的50较短。广角镜头边缘变形很严重,谁也不想自己的面部在照片里变形,所以最好不用。如果可能,带上一直70-200活100-300的镜头,长焦镜头拍一些领导讲话的特写十分方便,如果你可以在会场里走来走去 甚至走上主席台,那这个长焦你也不用带了;
4、储存卡:最好带上一个备用储存卡,尽管现在的记录介质储存容量可以达到2千张4兆图片的容量,但是你仍然要带上一个备用的,这种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反正这东西不重;
5、脚架:三脚架在这种需要不停走动的场合一般用不上,但是最好带上一根独脚架,有备无患,反正也不占地,如需拍摄合影,那就别怕麻烦了。
6、闪光灯:带上一只机外闪光灯和两套电池。一般相机自带的闪灯指数较小而且只能直闪,使用局限较大。
7、工具:镜头纸、小皮枪、刷子等清洁用品。
8、包:准备一个能把这些东西都放进去的摄影包,做到包不离身,毕竟那个东西丢了都心疼。
二、现场拍摄 1.空镜拍摄
到会场后一定不要忘记拍摄会场以及会场各区域的空镜。包括会场(曝光要以会场主体,如舞台等数值为主)、大门口签到处、一些较大的会议活动还会在会场外布置横幅、氢气球一类的的布置,也不能忘掉,还有就是特别的细节拍摄(会场装饰物),比如:准备发奖用的奖杯、奖状特写等等。
2.签到台拍摄
近景抓拍来宾的签到过程,有背景墙需要签名的,抓拍签字画面,如果善于沟通,还可以让签名者摆拍一个签字画面,签到人员朋友间的合影画面,特写拍摄礼仪小姐为重要领导佩带胸花。特别需要注意领导和VIP的到来,签字和主办方迎接,握手的场面。
3.主要人物会前拍摄
活动前一定要和主办方和承办方的负责人沟通,确定拍摄人物重点(包括主办方领导以及受邀主要来宾等),并且记录主要领导或重要来宾交谈的场面,包括寒暄和互赠名片,尽量能够结合背景的陈设,交代会议场所和环境。
4.贵宾厅拍摄
中景拍摄领导握手或交谈的场面,拍摄的时候尽量交代贵宾厅的环境,贵宾厅装饰一般都显得高档,这样更容易衬托主角的身份和地位,贵宾厅的画面多需要抓拍,打开连拍模式,这里都是重量级的领导人物,你的专业会让领导感受到主办方客户的重视和周到。
5.活动过程拍摄
A.领导讲话拍摄:会议开始,主持人开场白用特写镜头,台子一般高不宜正面拍摄,否则台子只露一个脑袋,不好看。正确的拍摄角度为45度,麦克风不能和嘴连接或挡住讲话领导的脸,还要注意不能在领导头部出现背景分割线条。基本此场景都用特写镜头,也可以拍摄讲话时全景拍摄参加会议的人。如果条件允许,尽量抵近拍摄。这样可以将主席台的横幅、投影等反映会议内容的信息拍摄在画面当中。拍摄时机需要摄影者掌握,需要注意讲话的领导表情的抓拍。一般在讲话者抬头与参会者眼神交流活有手势时按下快门,这样可使讲话者显得更加生动。也有的领导自始至终不抬头交流,这样的讲话者拍摄一般可在讲话开始时活结束时会出现讲话这抬头的机会。但是为了保险起见,低头的时候一定要拍上几张以免内容缺失。拍摄角度一般要与讲话者同高,尽量不使用仰角或俯角拍摄,并和讲话者保持45度左右的角度。
B.会场拍摄:主席台拍摄一定要有全景和单人的特写。由主席台背景一般色调较暗,拍摄尽量使用人脸曝光值测光数据,注意不要让麦克风、水杯等挡住面部,如果有必要可以有一定的角度。另外会场内前排就坐的一般为比较重要的参会者,所以需要从左右两个方向对会场进行拍摄。最后还要对会场全景拍摄,拍摄位置一般为后场后左、中、右三个位置各拍一张,曝光值同样应该以主席台测光数值为准。
C.活动拍摄:一定要注意主要领导和重要与会者的活动并兼顾其他与会者。拍摄尽量做到人物和能够表现活动的主题的背景相结合。当参与活动的人员走动时,应尽量走到前面拍摄,而不是从后面跟随。还要提醒一下,照片的曝光时宁欠勿过。D.会议中间的休息拍摄。中途休息主要就是拍摄宾客随意交谈的场面,这种状况下一般都是朋友间的寒暄与交流,快速的抓拍,别盯着一撮人不撒手,游击拍摄,如果看到主办方人员与参会领导交谈的画面,二话别说,毫不迟疑,一个箭步上去,一通狂按,狂按当然不是让你没主题、没重点的瞎按,无论是在某个时候都切记多给主办方领导与参会领导的画面,也许这张照片就成为主办方悬挂公司每个墙壁之上的荣誉见证了。6.现场合影拍摄
合影和会议记录的拍摄有所不同,要求很高。对人数和室内外光线环境的要求很高,有无站立的架子也很重要。后期制作也很麻烦,不是简单的放大!需要做电脑精细明暗调整,加字,扫描费,修整照片缺陷(如闭眼),辉煌映画的拍摄宗旨就是在前期拍摄时尽量拍好拍出专业,别总寄托于后期的PS处理。
一张好的集体合影应该达到:A.集体群像在画面布局合理,充实。B.前后排无遮挡现象。C.最前一排与最后一排的人都清晰。D.没有前排头大、后排头小的透视变形。E.没有闭眼睛的情况。
7.舞台宴会拍摄
首选宴会舞台空镜拍摄,要拍的稳重横平竖直,否则就会有失重感,横以会标为准,竖以主席台两侧竖柱为准。辉煌映画的经验告诉我们一般的宴会光线都比较复杂,这样对摄影师的拍摄专业要求就比较高,临场的应变能力也比较高,其实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心,宴会舞台灯光的改变不是毫无规律的,一般也就是三到四种灯光和音效的切换,因为不同的灯光明暗度和对比度等反差都很大,所以针对不同的灯光,我们可以根据光线的现场情况自定义光圈、快门、ISO,到时候舞台灯光切换了,我们只需要相应的切换驱动模式行了,这样可以大大提供拍摄的效率和成功率。同时宴会过程中,演出拍摄,游戏拍摄,敬酒画面,互动画面,这时候需要一个从广角端到中长焦端的变焦镜头,辉煌映画的团队一般使用的是佳能24-70的红圈。
8.特殊场景拍摄
A.光线强烈的小会议室拍摄。会议拍摄中,有时候会遇到小会议室内的拍摄,在小会议室拍摄时最重要就是注意光线的利用,因为小会议室往往窗户较多。受强光干扰严重,容易将人物拍的严重曝光不足,要么就是人物曝光正常,背景画面一片惨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避重就轻,退而求次,尽量使用闪光灯,如果没有闪关灯或是客户明确要求不要用闪光灯,那么我们只能自己选择拍摄角度,尽量选择侧光人物和面光人物进行拍摄,背光人物拍摄时让其稍微曝光不足一定,保证背景画面不要太过于死白了,回去后针对曝光不足进行后期技术修改。
B.背景板的选择拍摄。会议中,一些抢眼的背板色彩也要注意,特别是红色、鲜黄色和深蓝色尤其会吸引眼睛的注意,画面中要避免出现,即使出现也别让七比例占据过大,当然有时候未必规避的了,如果规避不了就大大方方的拍摄进去,有时候强烈的反差效果也许会出现另外一种美感,毕竟每个人对美的审视态度是不一样的。
6.沙滩美女拍摄技巧 篇六
真实自然的表情最迷人
规划与执行DIGIPHOTO人像专题至今,我始终认为人像最重要的拍摄秘诀就是在Model的表情上。是不是真实情绪,其实从画面中一眼可见,虽然训练有素的Model可以快速进入拍照情绪,表演出适当的表情,但要能展现真的笑容,却不见得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事,这也是我拍摄人像时,最希望达到的目标,
所以每次拍摄过程中,我总会尝试将互动,配合想要呈现的作品气氛,尽量营造出对应的环境状况,而不是单纯只是拍照,主要目的就是慢慢挖掘Model真实的一面,而不是单纯下指令拍摄的工作。
这样做法在拍摄泳装议题尤为重要,小心保持彼此空间,轻松自然的言谈,多一点幽默、多一点赞美,都能让模特儿更自在与自信。例如这次前往花莲七星潭拍摄,早晨一开始的拍摄作品,并没有在事后选出来,除了当下大家心情还没定位,也是我藉此时间让已有许多拍摄经验的Aniki,能放下既有的拍摄习惯,真的开心地去享受这段旅程。
7.简述电视新闻节目画面拍摄的技巧 篇七
1 电视新闻画面的构成
通过画面,可以让电视记者将其中生动、典型、具体的内容传达给观众,不仅让人们能够拥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还体会到美的所在。由于受时间的限制,电视新闻的画面无法长期出现在屏幕中,而应当通过记者或拍摄人员对画面进行有效选择,只有最能够展现内容的画面,才可以令观众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到新闻的真实状况。因此,对电视新闻画面的分析则变成电视新闻拍摄的重要部分。
1.1 电视新闻画面的技术构成
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技术,通过镜头拍摄到的内容将新闻现场的情况展现给观众。电视新闻画面应当透过角度、内容和长度等各不相同的镜头相融合,镜头是电视新闻画面的根基。
电视新闻画面的镜头需要分为中心镜头和介绍性镜头。中心镜头能够展现出新闻的重要内容,变成表达新闻事件主题的镜头。介绍性镜头能够带领观众走入新闻的主题当中,能够描绘新闻引发的时间、地点、人物乃至规模。
拍摄电视新闻画面可以处理画面的主、次镜头,通过编排和处理,令新闻画面的构架更加清晰。
1.2 电视新闻画面的艺术构成
以电视艺术方向而言,不论作为中心镜头还是介绍性镜头,均会在某一事件出现的时间、地点、场所,乃至画面的方式传达出来。所以引发事件产生的主题、反映时间的光线、传达事件产生场所的背景,形成了新闻电视画面的根本要素,处理电视画面的镜头,则是对这些要素的安排及处理[1]。
2 如何将电视新闻画面拍好
2.1 锤炼过硬的拍摄技术和技巧
如果想要将电视新闻做好,想通过画面直接体现出来,则应当做好拍摄的技巧与技术方面的工作。摄像人员应当了解电视新闻的所有类型,熟练掌握新闻的流程。不同类别的新闻的拍摄准则也不同,拍摄技巧也存在差异。时政新闻及会议新闻拍摄不仅需要大场面,还需通过特写镜头,逐渐改变镜头节奏,需实现大气、庄重的感觉。社会新闻需要拍摄视角靠近生活,展现方法更为灵巧。只有通过良好的拍摄技巧,再加上高超的技术,才可以将电视新闻的画面完美地展现给观众。
2.2 提高摄像人员的新闻意识
摄像人员应当提高新闻意识。大多数记者会分线寻找新闻,涉及时政方面的人员不会涉及体育方面,涉及农业方面的人员不会涉及教育方面,这也是记者的专业性的体现。但摄像人员则没有这样的分类,基本上哪里出现新闻,哪里就会由摄像人员的身影。摄像人员面临的新闻类型多样,因此工作较为复杂。例如,摄像人员不具备充分的新闻概念,较难找到合适的镜头,即便具有高超的拍摄技术,依旧会是仅具备形式而没有内容。相对来说,精彩的内容更加关键。
在新闻现场,摄像人员需真正处在新闻当中,如此才可与文字记者思维同步,才可找出所需的镜头。摄像人员需要积极找寻镜头,而非静待文字记者的指引。摄像人员具备了新闻意识,才可以快速走进角色当中,从而做到心中有数,不会形成遗失主要镜头的现象。因此,加强摄像人员的新闻意识,成为目前拍摄电视新闻画面最需注重的问题。需要知晓,掌握拍摄技巧所需时间较短,而新闻意识的培养则需一个漫长的过程。
2.3 通过“无剪辑拍摄”意识
电视新闻节目所播放出来的画面,大多需要经过后期进行编辑,拍摄人员如果能够进行无剪辑拍摄,不但可以令画面更加具有总体感,还减少了后期的工作量,无剪辑拍摄对电视新闻来说十分关键。在拍摄当中,摄像人员需要根据实际状况,以不对总体拍摄造成影响为前提,适当调整拍摄工作。在突发新闻中,需要立即赶至新闻发生现场,迅速确定所要拍摄的主题。当拍摄的新闻为非突发性新闻时,则需进行完善、细致地规划,通过对镜头进行妥善处理,对无剪辑意识的形成尤为关键,对于新闻画面的拍摄而言,拍摄人员应当将主题当作主要方面,确保画面主题表达的唯一性[2]。
3 结语
电视新闻拍摄需细心抓取一些以少胜多、十分经典的各类视觉及听觉细节,以便展现出主题,令新闻在观众记忆里常开不败。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工作应当依照时间的线性排列,再通过摄影人员的意图进行排列。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不仅需要合理的技术,为观众带来正确、及时的信息,还需要从艺术的角度处理画面,做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摘要:电视新闻的形成无法脱离新闻画面,其作为节目的基本语言,也成为节目内容的展现形式,对构成电视新闻十分重要。电视新闻节目画面的拍摄,其所具有的真实性、严谨性乃至纪实性都会对新闻的画面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电视新闻节目画面拍摄技巧进行分析,从而提高画面拍摄的水准。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画面,拍摄,技巧
参考文献
[1]任志文.论“泛媒介时代”我国新闻摄影的价值取向[J].乐山示范学院学报,2013(10).
8.拍摄婚礼的机位和技巧 篇八
摇臂能拍摄出平滑的大范围的运动镜头,我们在大型文艺演出中经常看到那样的画面。摄像机或照相机架设在摇臂上,可作上下左右两个维度的360度旋转,加上摇臂本身的臂长,可作上下左右的移动,所以机位的变化很大,镜头角度的变化也很大。婚礼用的摇臂一般在5-10米,室外草坪婚礼或在大型宴会厅举行的婚礼,可用10米的摇臂。而层高不高的场地则只能选择短一些的摇臂了。
在摇臂的操控手柄上可以上下左右旋转摄像机,如果摄像机有和摇臂配套的镜头控制接口,摇臂手柄还能控制镜头的变焦和录制停止。如果摄像机没有此接口或用照相机就不能变焦了,在实际使用中,一般来说摄像师熟练地操控好机位的移动和镜头视角的变化就可以了,如果同时还要操控变焦,会令新手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所以摇臂一般会使用广角镜头,一来是加大视角,拍摄更多画面;二来是增加景深,确保画面清晰。
拍摄过程
准备过程
A机、B机和C机的拍摄内容和方法可参考上期三机位拍摄。
迎亲过程
A机、B机和C机的拍摄内容和方法同样可参考上期三机位拍摄。
D机除了在婚礼典礼仪式上拍摄外,在场地布置时也可以拍摄。除了移动摇摄外,还可以在现场的一角将摇臂升高固定,用广角镜头将整个现场收纳其中,这样机位的画面一般是不容易拍到的。然后将摄像机设置成间隙拍摄方式,(一些专业的摄像机具有间隙拍摄功能,它是一种间隔一定时间拍摄一帧或数帧视频的方法)拍摄的视频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示出现场从布置开始到布置完成的全过程,画面有动画的效果。用具有间隙拍摄功能的照相机也可以。详见作者在《大众DV》2012年12期《做快动作与慢动作的技巧》一文。
典礼过程
A机、B机和C机的拍摄内容和方法可参考上期三机位拍摄。C机可以安装斯坦尼康,安装斯坦尼康后转圈拍摄的效果是摇臂无法实现的。
由于摇臂安装后移动不方便,所以选择婚礼现场安放的位置就很重要。摇臂的安置加之摄像师的活动范围,会占有一定的空间,所以应该先确定摇臂的安装位置后留出地方再安排餐桌。一般来说,摇臂的位置应该在舞台中轴的两侧,摇臂上的摄像机在中轴线之上,摇臂转向舞台前时,摇臂上的摄像机距舞台2-3米的距离。这样定位的目的是既不影响其他机位在中轴线的后方拍摄全景,又能兼顾高机位固定拍摄舞台上的人和摇摄全场的宾客及在中轴线上进场的新人。
摇臂的使用要恰到好处,切忌滥用,毫无目的的从左摇到右,从前摇到后。典礼仪式过程中有几个地方是摇臂拍摄能够出彩的。
新人入场时,摇臂在较高的中轴线上以俯视对着新人进入的大门,新人进场后,摄像机保持俯角,摇臂随着新人向后退,新人穿过花门,当摇臂退到中央时,开始改变摄像机视角,从俯视改变为顶视,然后再改变为俯视跟拍新人的背影,直到新人走上舞台。整个过程要保持摄像机始终在中轴线上,这样的高机位俯视跟踪的镜头和其他机位拍摄的低机位的正面、正侧面,平视的侧面,新娘摇曳的裙摆,新郎坚定的步履,新人逆光的剪影等镜头剪辑在一起将非常完美。
还可以在新人进入前,摇臂将摄像机定位在花门斜上方,新人进入时,摇臂下降,掠过花门前景,新人接近摄像机时,摄像机随新人一起后移。
新人切蛋糕时,平视的机位无法表现蛋糕的造型细节,摇臂摄像机在台口前上方俯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婚宴过程
【风景拍摄的技巧】推荐阅读:
10个生日聚会拍摄技巧07-07
微电影拍摄的个人总结10-12
场景拍摄剧本07-01
专题拍摄提案07-13
活动拍摄协议07-21
拍摄场地申请09-02
拍摄影片备案申请08-09
毕业季拍摄方案08-30
模特拍摄演出合同09-01
微电影拍摄协议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