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用工成本如何节约(精选8篇)
1.企业用工成本如何节约 篇一
六成企业称用工成本上升 四成反映招工难
有六成受访企业认为用工成本比一季度上升,企业是否存在招工难时,超四成企业认为存在招工难的问题。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招工难问题比较突出,分别有46.4%和80.6%的企业认为存在招工难。
近日,北京统计局组织区县统计局、调查队对北京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进行抽样调查,有六成受访企业认为用工成本比一季度上升。
据新京报报道,调查显示,调研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正常,部分生产经营不太好的企业略有改善,
在问及企业用工成本时,60%的企业认为用工成本较一季度有所上涨,40%认为与一季度持平。造成企业用工成本上升的因素很多,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和社会保障基数上调是目前用工成本上升的.主因之一。
在问及企业是否存在招工难时,超四成企业认为存在招工难的问题。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招工难问题比较突出,分别有46.4%和80.6%的企业认为存在招工难。
北京市统计局表示,由此可见,北京劳动力资源市场虽供大于求,但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这一矛盾并不是短期内就能根本解决的。这一矛盾表现为一方面低端岗位吸引力有限,收入不高,劳动强度大,招工难;另一方面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稀缺,企业留住人才的能力有限,造成招工难的现象。
2.企业用工成本如何节约 篇二
1 用工成本现状介绍
(1) 最低工资标准不断上调, 企业用工成本政策性上升明显。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 各地一直连续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2011年全国共有24个省市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 平均增幅22%;2012年共有25个省市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平均增幅为20.2%;2013年共有26个省市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 平均增幅为18%。
(2) 普通职工与企业管理者薪酬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且两者差异巨大。《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 (2013) 》蓝皮书指出:5年来, 我国职工工资随着经济发展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工资由2007年的24 721元增加到2011年的41 799元, 增长了69.1%。与此同时, 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平均总现金收入 (基本工资和奖金) 增长速度达3.5倍, 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平均值由2005年的29.1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66.8万元, 平均每年递增18.1%。
(3) 预计我国企业用工成本将长期处于总体上升阶段。统计结果显示, 2006-2013年一项大中型企业薪酬一直处于上涨走势。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企业薪酬增长率出现了下滑, 为8.2%, 2013年企业薪酬实际增长幅度约为9.9%, 预测2014年薪酬增长率较2013年有所上涨。企业用工成本逐年上升势必给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企业存续带来一定压力。
2 导致用工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
2.1 法律、法规保障了劳动者报酬的合理上升
近年来, 国家和政府在工资和收入分配领域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企业最低工资规定》、《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对规范工资分配行为做出明确规定。政府依法制定和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以确保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1]。2011年《社会保险法》实施, 到2020年中国力争实现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将达到90%以上。随着工资收入和劳动保障方面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 以及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动态调整, 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用工成本的合理提高[2]。
2.2“新生代农民工”的新追求与新变化
由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现实变化, 新生代农民工较以往的农民工具有物质条件相对优越、学历较高 (高中以上学历占67%) 、注重心理成本 (夫妻分居、照顾孩子等) 、存在独生子女“啃老族”、沿海内地农民工收入差距缩小等新变化和新追求。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民工荒”———中低端劳动岗位“招人难, 留人更难”, 这严重制约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 企业不得不上调工资获得这部分劳动力。因此, 工作环境差、时间长、强度大、上升通道狭窄的农民工劳动者, 将得到来自市场的补偿性工资。
2.3 宏观经济的通货膨胀压力促使工资上涨, 造成用工成本上升
近年来, 由于食品和能源价格的不断攀升, 很多国家面临通货膨胀压力, 为缓解社会矛盾, 推动经济发展, 各国政府相继采取了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等政府干预政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是最低工资变动的重要参数。2012年, CPI比上年上涨2.6%,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货币和收入的贬值, 工资也必然要相应地随之上涨。人社部提出, “十二五”期间要努力实现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在宏观经济通货膨胀的压力下, 工资的上涨直接导致了用工成本的上升。
2.4 科技进步引领企业用工结构变化, 工资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机械化、自动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企业出现了技能人员与一线工人比较紧缺的结构性矛盾[3], 导致“用工荒”和“涨资潮”。就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市场现状来讲, “用工荒”体现在低端岗位吸引力有限、收入较低、劳动强度大以及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稀缺、企业留人能力有限。“涨资潮”体现在熟练工人薪资要求相对较高和具备了一定技能的熟练工人提出加薪要求。企业只能尽力满足上述工人的要求, 来减少招聘成本、培训成本和可能的绩效损失。
3 用工成本上升对企业的影响
3.1 用工成本上升为企业带来发展机遇
(1) 加速企业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一直以来, 我国因人口众多、劳动力价格低廉而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参与世界分工, 造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长期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条末端的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大部分产品为低端制造业产品, 这种局面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 进而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也放缓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但随着国内用工成本的不断上升, 印度制造业工人平均工资只有中国制造业工人平均工资的50%, 津巴布韦是我国的1/4。我国原有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正日渐消失, 企业将被迫改变原有的要素投入比例, 增加对技术创新、设备升级的投入, 最终将改变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同时, 国内劳动者会因报酬的上升而提升自身技能, 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一定的人力基础[4]。
(2) 提升消费能力, 为企业长远发展增添动力。以往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是投资和出口这两驾马车,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够充分, 劳动者收入不高是一个重要原因。用工成本的上升将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 促进其更多地参与社会消费, 尤其激发了农村劳动者的消费潜能, 这在客观上将拉动内需。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 我国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 消费结构的升级将拉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进而逐渐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的统一, 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从长远发展看, 消费能力提升为企业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3.2 用工成本上升对企业带来挑战
(1) 削弱部分企业的竞争优势。对于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 低成本劳动力是其竞争优势的重要部分。用工成本的上升, 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也影响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 使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份额下降, 进而导致竞争力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工资更低的国家或地区, 或者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甚至干脆退出该行业, 形成了部分产业的空心化。
(2) 工人流动性增强, 引发用工荒。由于用工成本的逐年提高, 以及在各省市、各行业之间存在差异化, 很多工人频繁跳槽追求更高的工资。多数求职者倾向于寻求岗位劳动强度相对较低、薪资待遇相对较好、工作环境相对舒适的工作, 不愿意从事脏、乱、差、险的工作, 造成一线普通工人“用工荒”。
(3) 助推通货膨胀, 影响企业发展大环境。目前, 通货膨胀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 用工成本的上升, 一方面导致企业产品成本上升, 进而提升产品价格, 推动物价上扬;另一方面, 物价上涨会降低实际购买, 导致生活成本提高, 从而推动用工成本上升。如此往复, 使物价和用工成本呈螺旋式交互上升, 不断加剧通货膨胀, 从而形成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经济大环境。
4 如何应对用工成本上升
4.1 政府层面
(1) 出台支持中小型外贸企业的金融、财税政策。面对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及国内企业资金紧张的现状, 对于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支持政策可能侧重于金融、财税领域, 如扩大中小企业税收优惠范围、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等税收优惠政策, 扩大融资规模, 降低融资成本, 支持商业银行努力扩大对“小微企业”的贸易融资, 增加对符合条件出口企业的贷款等。有关部门应抓紧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以便尽快帮扶中小型外贸企业走出当前困境, 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推动国民经济增长、辅助大企业发展、增加就业、活跃市场、推动创新等方面的作用。
(2) 积极引导不同地区的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政府应加强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 减少用工成本上升可能引起的就业减少、资本外流等问题。同时, 发达地区可趁此机会进行产业升级, 以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欠发达接收由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带来的生产加工机会, 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借此用工成本上升的契机, 政府可通过政策引导使中国的产业在布局方面更上层楼, 在不同地区间形成梯次有序发展的态势。
(3) 完善体制, 缓解人力资源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我国企业因用工成本上升而加速了产业转型升级, 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需要大量技术工人,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培训需求加大。政府应积极调控人力资源市场, 加快培养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 通过组织搭建教育培训和信息公开平台, 对工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5], 并加强用工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发布工作, 来缓解企业在人力资源供求方面的结构性矛盾。
4.2 企业层面
(1) 加强技术创新, 提升核心竞争力。我国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告别了“劳动力红利”时代, 正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关键时期。用工成本上升所带来的压力让我国企业认识到产业转型升级、技术研发创新、核心竞争力培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也唯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技术升级步伐, 大力开展自主创新, 努力形成以技术和创新为主的竞争优势, 才能逐渐摆脱对低成本优势的依赖, 才能赢得产业转型升级挑战的胜利。
(2) 加强管理创新, 提高管理效率。为了减少用工成本上升的不利影响, 企业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有意识地在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具体管理方法上进行创新改革, 以企业文化为保证, 在研发管理、生产运行、市场营销、采购物流、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加强管理创新, 提升管理效率, 转变原来粗放型的管理模式, 逐渐向集约型管理———总量增长型管理与质量效率型管理过渡, 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
(3) 优化用人环境, 构建和谐劳资关系。面对用人成本上升, 企业应以积极的用人、留人心态来对待高成本员工, 通过相对公平性的报酬、畅通的晋升通道、具备吸引力的内部员工培养、人性化办公环境、达成心理契约等方式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让员工将个人命运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 提高实际工作产出,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让用工成本的每一分付出都能得到最优的回报。
参考文献
[1]何勤, 王飞鹏.《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用工成本的增量分析与应对措施[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9 (5) :43-46.
[2]卓俭华, 朱训伟.当前中国用工成本上升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经济与管理, 2011 (7) :88-91.
[3]张军.我国企业用工成本上升问题探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3 (1) :95-96.
[4]程敏, 黄萍.我国当前用工成本上升的原因及影响[J].改革与战略, 2011 (9) :45-47.
3.天津积极帮助企业降低用工成本 篇三
一是支持企业在去产能、去库存、加快实现转型升级发展中,多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对暂时遇到困难但不裁员不减薪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稳岗补贴;补贴政策到期后生产经营仍然存在困难的,可再次申请并享受稳岗补贴,累计不超過3次。
二是大力促进技能人才素质提升。深入开展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办法,年度安排10亿元资金,对企业职工参加职业培训的,按照人才需求紧缺程度,分别给予培训成本100%、90%、80%的培训费补贴和100%的技能鉴定费补贴。
三是鼓励企业利用降低成本带来的部分收益提高一线职工收入,稳定就业岗位。同时,合理控制企业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
四是降低失业、生育和工伤保险缴费费率。对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经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同意,允许将医疗保险缴费模式由统账结合改为大病统筹,降低缴费费率,待生产经营好转后可恢复统账结合缴费模式。
(来源: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湖北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才能开工
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意见,将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作为安监部门审核安全生产许可证、林业部门核发或年审换发木材经营(加工)批准书前置条件,建设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将作为核发施工许可证(开工报告)的前置条件,以建筑施工项目和家庭服务业、农村企业、互联网企业为重点,实施“同舟计划”。
意见要求,各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没有争议的工伤认定申请,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同时,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行网上业务经办,推动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网上申报,为参保单位及其职工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意见还要求,各级人社部门应主动做好衔接协调服务工作,加强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制度体系建设,依法开展工伤保险参保扩面、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保险经办业务。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四川加大培训力度力争消除无技能就业
根据四川省政府部署,今年四川省将继续组织实施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行动,对15万青年劳动者进行技能培训,对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青年劳动者通过培训力争消除无技能就业,对在岗青年劳动者通过培训提升职业技能。
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仍是影响四川省就业的主要原因,实施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行动,旨在进一步加强对城乡新成长劳动力的培训,推动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和稳定全省就业局势。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行动对象为符合就业专项资金补贴规定、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
四川省政府已将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行动纳入2016年度民生工程进行考核,要求各市(州)根据不同群体特点,对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青年劳动者重点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或劳动预备制培训,力争消除无技能就业;对在岗青年劳动者重点开展技能提升培训,进一步强化岗位适应能力。此外,还要求各市(州)根据地区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和企业生产实际,推广定向、定岗和订单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来源: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4.制造型企业如何应对用工荒 篇四
关键词:用工荒,招聘难,人力资源,应对措施
一、愈演愈烈的用工荒
用工荒是指用工短缺现象, 主要缺的人员为:普通工人。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普遍现象。作为公司人事部门的招聘人员, 我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制造型企业, 最近几年招聘工作难度不断加大。金融危机以后从10年开始, 虽然不断扩展招聘手段, 扩大招聘范围, 在春节过后的招聘黄金季节里也只能勉强应付春节前后的大批离职, 更不用说为全年度招聘储备资源。如果正好赶上扩大产能的时刻, 除了安排加班, 只有寻求业务外包应付。
二、用工荒的主要原因
1、劳动力输出地人力需求增大。
随着内地中西部地区的开发, 各地相继开辟了大量的经济开发区, 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大都为企业给出了丰厚的优惠政策, 很多知名企业纷纷选择在新兴地区建设新厂, 拓展业务, 例如富士康在连环跳以后把深圳的部分工厂迁到河南等内地地区。因此, 原来的劳动力输出地如安徽, 山西, 河南, 四川等自身的劳动力需求量快速增大, 无法再像以前一样给华东南地区的制造型企业输送劳动力。我们公司在近几年的招聘中就有深切的感受, 往年能给我们公司提供比较稳定生源的那些学校这两年都面临着无人可放的尴尬局面, 因为政府往往鼓励学校优先为本地企业提供人才服务与培养。
2、不断缩小的收入差异。
本地就业机会的增加是截留蓝领工人得主要因素。近年来, 全国各地不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并导致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收入差异日渐缩小。比较各地区2011年调整后的最低收入, 浙江1310元, 山西980元, 两者仅相差330元。如果一个山西人能在本地就业即能大大降低生活成本, 首先本地就业人员不需要或仅需要支付更为低廉的房租, 其次中西部地区消费也更低廉, 这部分成本节省降低已基本覆盖甚至超出了收入的下降, 此外在本地就业能与家人亲戚朋友保持联络, 增强归属感。在我公司内对离职原因的分析结果显示, 回乡就业成为蓝领工人离职的一个重要因素。
3、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
用工荒, 确切地说应该是结构荒。大学生就业困难与沿海地区用工荒同时出现表明用工荒的背后是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人才结构不合理。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反映了高校为了产业化而过多设置了许多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或市场无法消化的专业, 并导致了供求不匹配的尖锐矛盾。要破解用工荒应该和大学生就业危机的化解结合起来, 采取一揽子方案统一解决。应当针对一些不适应市场需求, 就业率持续低迷的专业进行减招、限制招生。对劳动力市场进行一线摸底调研, 针对市场需求培养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以化解用工荒。
三.其他国家应对用工荒的经验参考
1914年, 美国工人平均工资为每日二至三美元, 面对当时的“招工难”, 福特汽车公司实施了每日五元工资制。由于工资远高于平均水平, 不仅解决了“招工难”, 而且生产效率也有了显著提高。
1960-1961年间, 日本劳动力供不应求并加速了工资的上涨。从1955年至1965年, 日本产业总体工资几乎翻了一番。
1967年后, 台湾企业的招聘人数超过应聘人数, 农业部门日雇佣劳动者的工资上升速度开始加快。
上世纪80年代初, 韩国开始出现劳动力相对短缺的局面, 自1982年后, 韩国制造业工资大幅增长。特别在1986年-1990年间, 制造业工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1%。
以上这些国家地区都曾面临用工荒, 除了表面上效果显著的加工资对应以外, 这些国家其实还进行了产业结构升级, 现在他们已经从产业链的底端向上攀升, 并把其中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务大部分都移到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四、中国制造型企业如何应对用工荒
1、优化第二产业。
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来增加产品附加值;推进精益生产, 通过技术改造和流程改善来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生产效率, 提升人均产能, 从而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 从源头控制人力需求。例如增加先进设备投资, 用自动化设备作业代替人力作业, 直接减少劳动力需求。剔除低附加值业务, 扩大外包, 控制人力规模。以我们公司为例, 为了缓解用工缺口, 从2008年开始公司各部门不断针对作业流程、设备等进行改善活动, 提高生产效率;此外公司将用人最多的组装业务外包, 直接减少60%人力;引进自动化设备, 提高产能, 通过以上各类活动, 在人力不增反减的基础上实现了产能数倍的增长。
2、产业链升级。
以一部售价600美元的i Phone4为例, 为苹果代工的富士康2009年, 母公司鸿海精密的毛利润为4.3%, 纯利润低至1.9%;而苹果利润率达到27%。因此政府应该鼓励企业改变产业的发展方式, 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为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鼓励创新, 因为创新是产业链升级的主要动力。举例来说比如说东莞有一家专门为国外代工的玩具厂, 通过自己的设计创新, 拥有自己的产品, 逐渐转变自身身份, 变为一家拥有自己知识产权和设计产品的企业。此外产业链整合更多的是企业间的兼并重组, 把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都整合到一起, 提升整体竞争能力, 产业链的整合实际是也是知识的整合。
五、总结
虽然目前很多企业为找不到工人而疲于奔命, 但同时我们更应看重用工荒的必然性和它的积极意义。除了解决眼下的用工问题, 制造型企业更应该为将来做好规划。用工荒的出现将促使劳动密集型企业改变在国内一味压榨本国劳动力、在国际上压缩自己利润空间的生产模式, 并思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战略, 推动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同时, 用工荒也会迫使企业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 使得整个社会正视几十年大发展中被忽视了的人群的正当权益, 正视不同群体之间巨大、不合理的收入差异。
参考文献
[1].孙大鹏, 杨开钟, 朱振坤.制造业企业外包含略选择研究, 工业技术经济, 第27卷第12期1.孙大鹏, 杨开钟, 朱振坤.制造业企业外包含略选择研究, 工业技术经济, 第27卷第12期
[2].王端旭, 陈帅.实施减员决策的三点建议.浙江大学学报, 2010.32.王端旭, 陈帅.实施减员决策的三点建议.浙江大学学报, 2010.3
[3].田琳.浅析企业用工总量管理.广东科技 2010.83.田琳.浅析企业用工总量管理.广东科技 2010.8
[4].郎咸平.《产业链阴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新浪博客2008-07-22。4.郎咸平.《产业链阴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新浪博客2008-07-22。
5.试论节约型企业的成本管理 篇五
摘要:在未来的15年里,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增大资源消耗的强度。开展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基于这一问题,本文探讨了关于节约型企业成本管理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节约型企业 成本管理
0 引言
节约型社会下的节约型企业应该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通过采取技术、经济和行政管理等综合性措施,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节约型企业无疑成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环节。如何开展节约型企业的成本管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实施环境成本控制
创建节约型企业要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进行清洁生产,企业成本伴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产生,包括产品生产成本、期间费用、应交税金。企业走节约之路是一项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很强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节约型企业必将带来环境成本的投入。
成本属于价值范畴,其经济实质是一种价值补偿尺度,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比较所费与所得关系而建立的一个用价值表现的耗费概念。传统的成本概念,是指狭义的物质生产循环中的成本或称小循环成本概念。它立足于微观企业的成本补偿,因此,传统会计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侧重于披露经济性信息,只量化计算人造成本。
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越来越严重的现实,人们应当意识到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科学的解决,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现行成本理论中缺少一种从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认识和定义的成本理论,即大循环成本理论(亦社会总成本理论)。大循环成本理论是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来看待成本,它不仅要考虑人类劳动消耗的补偿,而且要充分考虑自然界各种物质资源的消耗、破坏的补偿及更新或复制,使自然界保持其原有的良好状态,从而达到人类社会可持续的发展。从大循环成本理论来看,成本的构成应当是自然资源成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总和,这里的资源成本是指自然资源的生成、更新、恢复、替代等所需要计量的价值。自然资源消耗的成本补偿形成的资源补偿基金,是人们为了完成自然资源的循环而准备的特定补偿基金,它可以使人们从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所造成的财政紧张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进行充分的补偿,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2 推行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是对企业预算期内经营形势的判断及未来经营形势货币化语言的表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古人对预算重要性的最好描述,强调凡事要想做好,事前都需要有一个谋划。创建节约型企业是个系统工程,必须要做好规划,将资源节约问题都纳入到全面预算管理中。通过对预算的编制、对预算管理的执行过程的跟踪和监督,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和对比以及对策的提出,使得节约增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
许多企业将“战略导向”作为预算目标制定或预算编制的原则。战略导向全面预算是以战略为导向、以平衡记分片为依据、以作业为基础的全面预算。它突出对战略的支撑作用,其内容应当由经营预算、战略预算和财务预算构成。
战略导向全面预算的特点:一是它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企业战略目标,预算体现的是企业战略意图,其实质是根据战略来配置资源,因此,明确的战略目标是全面预算的基础和前提。预算作为一种在公司战略与经营绩效之间联系的工具,可以将既定战略通过预算的形式加以固化与量化,以确保最终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二是平衡记分片是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的具体化。预算符合和支持平衡记分片指标的目标和措施,对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的实现将产生积极作用;三是以作业为基础,作业与成本有密切关系。成本的发生从根本上讲是由企业作业的执行引起,作业是成本的动因,同时作业也是竞争优势的来源,我们以作业为对象,通过对作业的分析研究,进而采取措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善低效作业,优化作业链,对于削减成本、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说过:“归根到底,企业间成本和价格的不同,来自设计、生产、销售和运输其产品和服务所需的种种作业,比如吸引顾客、装配最终产品和培训员工;成本是由作业的执行而产生的,而成本的优势来自于特定作业的执行对比竞争者的有效性;同样,差异依然来自作业的选择及其执行,因此,作业是竞争优势的基本单位。企业总体上的优势或劣势源自其所有的作业,而不止是其中的一部分。”
通过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企业可以站在战略的高度制定绩效考核的基础,科学的预算目标值将成为公司绩效考核指标的比较标杆,而平衡记分片则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要求设计了多维指标体系,通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综合评价,将社会生态环保指标一并纳入到预算体系内;预算管理在为绩效考核提供参照值的同时,管理者也可以根据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去不断修正、优化绩效考核体系,确保考核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真正发挥评价与激励的作用;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体系中有一部分数据会直接衡量下一年度企业财务、实物与人力资源等的规模,可以用来作为调度与分配资源的重要依据之一;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体系中包括有关企业收入、成本、费用的部分。我们通过对于这些因素的预测,并配合以管理报告与绩效奖惩措施,可以对下一年度的实际经营水平进行日常监控与决策。当公司的收入、成本费用水平偏离预算时,企业决策者就可以根据管理报告中所反映的问题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加以改进。
3 实施适应循环经济要求的精益管理
循环经济对资源节约与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节约成本措施,更重要的是一种能减少资源成本支出的市场机制,因此,会计控制中利用精益管理的思想,使资源节约并最佳利用,以达到效率的提高和成本减少的目的。有学者认为,精益管理的重要原则是“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精益管理把生产过程分为增加价值和不增加价值两个过程,前者被称为创值过程,后者则是浪费。精益管理通过对工艺、装备、操作、管理等进行改进,不断消除各种浪费,以提高生产效率。从整个管理体系来看,节约管理与对物流模式管理应该属于精益管理的一部分。与传统的管理办法相比,精益管理在生产过程中力求把浪费减少到最低程度,属于一种内部管理;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外界投资和专业力量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获得节能投资的效益,属于一种投资行为。从两者的动因来看,我国企业在实行精益管理和生产的同时,更应该重视通过市场对接来解决节能难题,利用外界专业力量来改善资源配置,获得节能投资和物流改革双重效益,而不是仅仅号召员工们节约一张纸,节约一度电。
4 加强素质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节约意识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要素,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会计控制的效益。面对日益耗减的资源,会计人员应树立节约意识,遵循毛泽东同志的“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会计制度的原则”的教诲。不仅要为企业守好财,而且要理好财。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彭.循环经济下的会计控制[J].财会通讯.2006.3:94-96.
[2]李恩柱.循环经济会计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7.2.
[3]刘思华.构建资源节约型企业经济当议[J].财经政法资讯.2001.1:3-8.
6.浅析如何建设节约型煤炭企业 篇六
目前,我国煤炭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煤炭资源利用率低,同时煤炭企业的耗电高、材料消耗高、资源闲置率高等状况,浪费了大量资源,造成煤炭企业成本偏高。由于煤炭企业的产品质量主要由地质条件决定,是先天性的,无法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只有加强成本管理,实施低成本战略,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资源利用能力,强化资源节约意识,建设节约型煤炭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1.节约管理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企业是否节约为依据,片面地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入手。强调节约和节省。传统成本管理的目的可简单地归纳为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这就是成本论成本的狭隘观念。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下,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企业的产出等于企业的 收入。因此,降低产品成本就意味着增加企业的收益,企业必然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降低产品成本上,而陷入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管理成本的滞后状态,不能为决策提供所需要的正确信息。
2.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
2.1成本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煤炭企业长期受资源生产型组织管理机构的制约和影响,成本意识不强,成本管理的思想和做法受计划经济影响根深蒂固,成本管理意识淡薄,重投资、重技术、轻成本现象普遍存在。不少企业的成本管理,仅限于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中有关成本条例的遵守和执行上,侧重于对产品成本的核算,不注意所耗成本能得到的市场价值,不注重煤炭企业生产的特殊性,忽略成本管理对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一些企业一直把成本管理作为财会部门或少数管理人员的职责,广大职工成本意识淡漠,感受不到市场压力,控制成本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浪费现象严重。
2.2成本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
当前,煤炭企业成本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科学的有指导意义的原煤成本计划。虽然一些煤炭企业采取了硬性的成本管理指标约束制度,但规划与预算指标的不科学、不公正,严重影响了各级经营者的管理积极性,阻碍了进一步降低成本、节约资源的经营实践。不少企业编报的成本计划只限于上报,而不能很好地指导本单位降低成本;有些企业没有建立起内部成本管理制度,甚至原始记录、资产盘点、定额管理、计量验收等基础管理制度都不完善;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一些制度,但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只求形式,不讲实效;有些企业对制度的执行缺乏全面监督、考核,虽也实行了成本指标分解,但考核的只是实物量指标,即使考核价值量指标,也只是一种账外核算。成本管理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无法真正实施成本管理责任制。
2.3成本核算方式有待进一步规范
我国煤炭企业成本核算采用的是以最终产品为惟一对象的会计核算法, 成本核算只停留在最终产品这一层次上,没有深入到每一个生产作业环节,不能为企业的生产作业分析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在成本管理方法方面,过分依赖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传统成本会计系统局限于提供产品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提供管理人员所需要的资源、原材料、生产、产品、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提供各个生产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无法满足企业实行全面成本管理的需要。
2.4成本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成本的管理没有切实贯穿于从煤炭资源设计开采到产品产出直至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只注意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忽视设计开采过程、供应过程和销售运输过程的成本管理;只注意投产后的成本管理,忽视投产前设计开采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只偏重于事后的反馈,而忽视事前、事中管理。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缺乏规范性、制度性,缺少科学的、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成本计划。
3.建设节约型煤炭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理
3.1实行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
从成本管理角度看,原煤生产过程可以分为掘进、回采、运输、提升、通风等若干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消耗一定量的资源,尤其掘进费用对成本影响较大,可以把每一个生产作业环节确定为一个成本中心,先按环节归集作业成本,实现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然后再把各环节的作业成本汇集到原(选)煤以计算最终产品成本,因此,煤炭企业完全可以把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理念对于煤炭企业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成本控制思想。作业成本管理的实施过程会使人更深入地了解煤炭企业的成本结构,其不仅提供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而且通过落实成本会提高生产效率和成本管理的水平,有利于从各生产作业环节降低成本,更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为建设节约型煤炭企业创造条件。
3.2成本管理是全员参加的成本管理
煤炭企业成本的发生与各层次、各部门、各员工的活动密切相关,他们都应对职责范围内的成本负有管理与控制的责任。成本管理不单是成本管理机构的工作,不只是少数管理人员的职责,企业内部每一部门和每一员工都是成本形成的影响者和成本控制的实施者。为建设节约型煤炭企业,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应将全体员工特别是对成本发生负有责任的人员视为成本管理的主体,在企业内部形成职工的民主和自主成本管理意识。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班前班后会等形式,加强舆论宣传,教育引导员工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思想,有效地调动全员节支降耗、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建设节约型煤炭企业成为全矿员工的共识。
3.3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
建立责任目标成本管理机制,以加大承包责任机制和风险收入机制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细化成本承包考核,做到层层分解落实,实现了考核范围和成本费用指标的闭合管理,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机制。针对煤炭企业原材料不构成产品且可回收复用的特点,可建立健全材料消耗管理制度,实行材料消耗承包,加大对材料回收复用的力度,财务部门对各生产职能部门材料消耗情况进行考核,把材料费承包和推行成本目标管理结合起来,做到横向、纵向双向考核。
3.4成本管理是实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
7.企业用工成本如何节约 篇七
自199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以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劳动力市场不断的发展完善起来, 与此同时, 劳动纠纷案件也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迅速增加。仅徐矿集团旗山煤矿, 自1998年至今, 企业涉诉劳动争议案件计16起, 占企业所有涉诉案件的50%, 并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2008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 如何建立和谐融洽的劳动用工关系, 对煤炭企业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以往劳动争议案件的研究、分析, 总结出了建立和谐融洽的劳动用工关系, 是创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从7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 深刻理解劳动合同法的真实含义, 树立正确的认识
《劳动合同法》已经于2007年6月29日颁布, 多数企业已经通过各种形式宣传, 并组织职工学习, 但是部分职工对劳动合同法有关细节问题了解的还不够系统全面。因此, 企业工会、宣传及工资部门应加大宣传的力度, 让职工对劳动合同法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同时, 应做好培训工作, 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 切实平衡好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 为双方签订劳动合同达成共识奠定共同的法律意识基础。
2 加强工会作用, 逐步完善以劳动关系内部平衡为目的的自治协调机制
企业职工因工作岗位、工资福利、劳动保护等受到不公正待遇后, 多数职工能通过工会组织反映问题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但工会保护职工权益的作用发挥的往往不到位。《劳动合同法》颁布后, 工会的作用进一步得到了加强。今后, 工会尤其要在企业制定、修改和实施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规章制度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提出方案和意见。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集体协商机制, 充分沟通交流, 平衡企业与职工的利益, 将各种不利于构建和谐劳动用工关系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3 企业和职工要相互信任, 坦诚相待, 积极履行《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相应义务
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 企业在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时要积极主动告知职工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等情况。这一义务须严格履行, 否则, 企业将有欺诈职工订立劳动合同的嫌疑, 而这种欺诈并将直接导致劳动合同的无效。企业要充分尊重职工, 不扣押职工的身份证和其他证件, 不要求职工提供担保等等。劳动者应如实提供个人资料, 如个人身份证明学历及其他资质证明等。
4 企业与职工在形成劳动关系时要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办理
1995年《劳动法》实施之后, 多数企业能与职工建立书面劳动合同关系, 也有不签订劳动合同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情况。《劳动合同法》实施后, 企业与职工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都必须采用书面形式。第一, 应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先订合同后用工, 最迟也必须在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签订劳动合同, 以规避向职工支付双倍工资或被视其与职工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风险。第二, 劳动合同的内容必须具备法定条款, 文本必须同时交付职工本人一份, 否则, 企业可能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第三, 在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的三种情况下, 企业应主动与职工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除非职工明确提出要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第四, 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必须约定明确, 否则将适用集体合同或同工同酬;第五, 对试用期的约定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定不得超期。与同一职工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不得重复约定。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 并不得低于企业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5 企业在与职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时,
要积极主动地履行各种程序性的和实体性的义务, 并积极履行好后合同义务
(1) 企业要认真遵循并非因其过失而解除劳动合同的各项程序。《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三种情况必须履行特定的程序, 即需先培训或调岗, 仍不能胜任工作的才可解除, 违反该程序的, 将承担违法解除劳动的风险, 支付两倍经济补偿金。
(2) 企业要依法足额支付各种工资、奖金以及各种形式的经济补偿金。
(3) 企业非因过失解除必须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1个月工资。
(4) 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之后, 企业必须归还劳动者的档案和其他物品, 并至少保存两年已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文本以备查。
(5) 劳动者要秉承诚信办理好工作交接, 并依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认真履行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义务。
6 企业法律事务部门应积极做好各种劳动争议纠纷的调查、处理工作
近年来, 煤炭企业涉及的劳动争议案件, 多数是关于工伤待遇、工资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等方面的争议和纠纷。煤炭企业法律事务部门要加强管理, 多调查研究, 特别是要经常寻查职工争议和发生纠纷的起因, 对有可能发生争议或纠纷的, 及时协调处理, 避免通过劳动部门或法院处理, 既减少企业的诉讼成本, 又能维护企业的社会信誉。
7 要加强对劳务派遣公司的管理、协调工
作, 积极处理好派遣工工资支付、工伤申报、支付工伤待遇、办理社会保险等事项
当前, 煤炭企业使用劳务派遣这一用工形式越来越普遍, 劳务派遣工与劳务派遣公司和实际用工单位的劳动争议也逐年增多。特别是派遣工在派遣期间发生工伤后, 一些劳务派遣公司重视程度不够, 不积极主动按法律规定进行处理, 致使一些派遣工多次到被派遣单位上访甚至闹访。鉴于以上情况, 要坚持做到:
(1) 禁止引进一些资质不全、信用度不高的劳务派遣公司到煤炭企业中进行劳务派遣。由企业工资部门对劳务派遣公司建立诚信档案, 对一些信誉度不高的劳务派遣公司, 一旦发生失信行为, 应及时汇报上级主管部门, 禁止与该公司继续签订劳务派遣协议。
(2) 煤炭企业在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协议时, 要明确约定劳务派遣公司的义务和责任, 特别是要明确约定有关派遣工工资支付、工伤处理、工伤待遇支付、社会保险等重大事项。
(3) 企业工资部门应多加强与劳务派遣公司的联系, 对有派遣工发生工伤的, 督促劳务派遣公司按法律规定程序申报工伤, 进行伤残鉴定。伤残鉴定后, 督促劳务派遣公司一定要及时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调解处理, 支付工伤派遣工工资及伤残待遇, 避免通过劳动部门仲裁或法院诉讼, 以规避企业承担连带责任的风险。
综上所述, 将各种可能产生劳动争议的不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以减少和杜绝劳动纠纷的发生, 构建和谐融洽的劳动用工关系, 达到维护企业和职工共同利益、提高企业社会信誉的目的。
摘要:近年来, 煤炭企业劳动争议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 针对煤炭企业创建和谐企业的需求, 论述了创建和谐劳动用工关系的方式和途径, 为煤炭企业减少和杜绝发生劳动纠纷、创建和谐企业提供了新思路。
8.企业用工成本如何节约 篇八
1 企业节约用电的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 人们对于能源的认识与关注不断增强, 节约用电已经不再只是一句口号。从应用层面来看, 能源紧张情况下, 企业能耗高低对于其自身发展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 电费已经成为所有企业最主要、最基本的成本支出, 且节电控制是具有长期性的一项高回报投资, 其回报率不低于50%, 相比于其他投资方式风险更低、更为稳妥。对于各种投资形式《华尔街日报》曾做过深入而广泛的调查, 其权威结论指出:节电投资是一种最稳妥、回报最快的投资方式, 依靠节约用电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空间, 是企业的必然选择。同时, 节约用电可减少一次能源消费量和新建电厂投资, 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可以说, 对每一度电的合理利用比更多煤炭的开采更具生态和经济意义。此外, 节约用电也是解决国家缺电问题的有效办法, 当前国际对于节电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其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安全、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国际市场竞争力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可以说, 企业节电工作势在必行且任重道远。
2 企业开展节约用电工作的有效途径分析
2.1 应用无功补偿来提高功率因数
供电系统是企业的生命线, 在企业运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良好发展的实现, 必须对供电质量进一步完善, 来促进电网运行质量的有效提高。功率因数是对电力系统用电效率进行衡量的一个经济指标, 其由系统无功、有功两个要素决定。其中, 无功功率环流造成的有功损耗极大, 据相关资料统计, 100KW的电力系统, 如处理好其无功功率问题, 一年就有超过一亿KW的电能被节约下来, 相应的, 也有2-3万的系统设备容量被节约下来。可以说, 依靠无功补偿, 来促进功率因素的提高, 是节约用电和提高电能质量的有效途径。无功补偿包括三种方式, 分别为集中补偿、就地补偿和分组补偿。
其中, 无功补偿方面, 在高、低压配电所内进行若干组电容器组的设置, 配电母线与电容器相接, 来对该配电所供电范围内无功功率进行补偿, 使之达到规定值以上。该补偿方式适合用于对高、低压母线之前线路上无功功率的补偿, 而对于配电母线下的企业内部线路和变压器无功功率不具备补偿作用;就地补偿方面, 在进线端子或用电设备旁进行无功补偿器的直接装设, 从而将环流在高低压线路上的无功电流流动消除。该补偿方式的最为彻底, 也具有最好的节电效果, 但补偿点多是其缺点;分组补偿指的是企业各个负荷中心的局部补偿, 其能限制电流于较小范围内, 相比于集中补偿有着更好的节电效果。该补偿方式的缺点在于380V低压母线下配电网中仍有大量低压无功电流的存在, 其会伴随损耗的产生。上述三种无功补偿方式各具优缺点, 对于大中型企业, 可考虑三种手段相结合的补偿方式, 来进行相互的弥补。
2.2 依靠科学管理来推动企业节电工作
2.2.1 引入节电管理优化法
节电管理优化法制的是通过项目优化、设备和工艺优化、用电管理水平优化、用电时间优化等来实施用电管理, 从而达到节能降耗, 取得经济效益的目的。其中, 项目优化指的是在选择项目时, 应选择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 来做好源头节能工作;工艺优化指的是对企业高耗电的生产工艺实施优化改造, 来使其同节点管理要求相符合;技术优化指的是企业通过引入节电新技术, 来实现节约用电的目的;设备优化指的是对高耗电用电设备进行改造或更换, 使其同企业节电需要相符;用电管理水平优化指的是通过完善制度、强化宣传等手段的综合应用, 来确保企业节约用电目标的实现;用电时间优化指的是对企业用电时间进行优化, 避峰填谷, 来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
2.2.2 实施耗电定额管理制度
结合企业内部成本考核, 来推进耗电定额管理制度的实施, 以有关用电范围和产品生产工艺为依据, 来对定额做出分别的规定, 在对产品实际用电反映的同时, 为电能浪费原因的查找提供了便利, 使得节电措施的制定更具针对性, 对企业节电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2.2.3 进行有效的负荷调整
负荷调整的实质, 是增加低谷负荷, 降低高峰负荷。以企业正常生产为前提的适当负荷调整, 不但能够使线路功率损耗得以减少, 还能促进变压器功率和负荷率因数的提高, 变压器损耗进一步降低。同时, 企业所进行的负荷调整是对电力系统全局性调荷的配合, 峰谷电价差个, 使得企业电费支出得以减少。
2.2.4 强化供用电系统运行维护, 提高生产设备检修质量
企业节约用电工作的开展, 与供用电系统运行维护与生产设备检修质量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如对电力变压器的检修, 就能将铁芯过热这一故障因素消除, 从而达到铁损降低、节约用电的效果;又如将严重漏电、严重发热、接头接触不良的导线检修好了, 不但保障了用电的安全性, 也降低了电能损耗。此外, 强化对其它动力设备的维护保养, 来减少热、汽、水等能源跑、冒、滴、漏现象的出现, 也是对企业节约用电工作的重要支持。
2.2.5 做好节能宣传工作
企业节约用电工作的有效开展, 单纯依靠电气技术人员和节能管理人员是不行的, 还需要通过积极的宣传与物质奖励, 来将节电节能的理念深入人心, 使每一位职工从思想上对节约用电有一个足够的重视, 在工作中注意节电, 从而在企业上下形成一种节能、节电的良好氛围。
2.3 通过技术改造, 来提升企业用电质量
2.3.1 对低效率供用电设备进行更新或淘汰
对于一个生产型企业来讲, 全部更换所有的旧变压器不但资金上有困难, 且周期较长, 故可按照“劣中汰劣”的原则, 来对具有最大损耗的变压器进行优先的更新。同时考虑到 (下转第137页) (上接第132页) 备用变压器是在变压器故障时菜投入运行的, 运行时间较多, 故可将老就变压器中的“劣中之优”留下作特殊贮存或备用。而对于新型变压器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 以其节点效果、购买费用为依据, 来对其投资回收年限作精确计算, 再对变压器的更新型号作最终确定。同时, 对于企业照明系统来将, 采用合理控制方法, 选择高效照明灯具, 也能够减少用电量, 仅用节能灯替代白炽灯就有50-80%的电量被节约下来。
2.3.2 新扩建项目中, 优选具有较高性效比的设备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 一些新扩建项目会涉及到设备的选择, 企业应当结合自身情况, 来优选一些具有较高能效的设备, 通过高能效比设备的投入使用, 来促进电能利用率的有效提高。
2.3.3 进行现有供用电设备的技术改造
进行现有设备的技术改造是企业节电工作的重要举措。如从改直流传动为可关断晶体管变频传动, 三分之一的电量能被节约下来;由如加装无载自停装置于交流电焊机上, 不但能使电能损耗得以减少, 且功率因数也得到极大改善;再如在工艺条件许可的基础上, 用励磁绕组替代转子绕组, 使其同步运行, 在提高绕线式电动机功率因数的同时, 节电效果亦十分明显。
2.3.4 保证供用电设备能力选择的合理性
通过设备的合理选择, 来促进设备潜能的发挥, 提升其使用效率和负荷率, 是企业节电工作的一项基本措施。在选择变压器容量时, 应使其实际负载同经济负载尽可能地接近, 且应防止变压器的过载和轻载运行, 通常情况下, 轻载损耗应占据额定容量的一半。此外, 企业还应给予冷却环节足够的重视, 合理的冷却能够充分发挥变压器容量, 发挥同时减少损耗相类似的作用。
3 结语
企业节约用电工作的开展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 不但要求提升人员的节电意识, 还要提高企业的用电质量。借鉴上述内容,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有的放矢地加以落实, 从而有效提升企业节电效率, 推进企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宗明.浅谈企业节电问题[J].科技咨询导报.2011 (7) .
[2]郭殿刚.浅谈企业节电途径[J].天津科技.2010 (37) .
[3]孔军.浅谈企业节电的技术措施[J].啤酒科技.2011 (8) .
[4]王胜波.企业节电途径和方法[J]上海节能.2012 (3) .
[5]盛延斌.企业节电技术分析与应用[J].黑龙江纺织.2010 (6) .
[6]梁宏江.企业节电技术措施、方法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9) .
[7]张国平.周有学.高耗能企业节电措施研究[J].中国电业.2012 (5)
【企业用工成本如何节约】推荐阅读:
如何节约企业成本07-23
企业用工调查11-17
建筑企业用工平台08-19
企业用工合同的10-09
企业劳动用工合同简单10-27
企业用工劳务的简单合同09-14
企业用工风险点及防控10-28
企业用工和社会保险调研情况报告08-12
有效运用劳动法规为企业规避用工风险06-22
浅谈物业管理企业的临时用工问题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