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加工工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4-10-08

塑料加工工业现状及发展建议(精选14篇)

1.塑料加工工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篇一

关于汉中市中小企业机械加工业的发展情况及几点建议

一、基本情况

汉中市中小企业的机械加工业是从70年代的农械制造和农机维修业开始起步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机械加工业已成为全市中小企业的一个重要行业。目前全市中小企业有机械加工企业758个,从业人员8795人,拥有固定资产15709万元,实现加工产值6.5亿元。涌现出了汉中始皇磨粉机制造公司、汉中华汉机械厂、西乡西玛机床厂、汉中红星带肋冷轧厂、城固华星精轧有限公司等一批规模企业和汉台宗营机械加工小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中小企业机械加工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起步早、发展慢、总量小。中小企业机械加工业在70年代初就开始起步,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仍然是总量小、层次低、后劲弱,机械加工业的产值仅占全市中小企业总量的4.1%。

2、“三大”因素制约了机械加工业的发展。一是大工业的带动功能不强。我市大工业总体规模偏小,实力不强,虽然有几户装备制造和机械加工规模企业,但总体扩散产品少、协作效果差、带动作用弱。曾有一些乡镇机械加工企业为国有企业配套,但因这些国有企业不景气而相继停产或转产。二是投入不足。装备制造业是一个高投入行业。但多年来,无论是贷款、还是财政扶持和民间资本

都严重投入不足。三是技术构成低。装备制造业需要较强的技术研发力量和熟练的职工队伍,但我们的企业人才资源匮乏,熟练技术

工人大量外流,普遍存在“人才荒”问题。

3、政府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扶持措施。市、县政府在做大做强装

备制造业方面,没有整体规划,缺少引导和扶持手段。

三、几点建议

1、科学规划,整合资源。以装备制造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主导

产品为纽带,按照“专业分工、区域协作、产品配套、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规划建设若干个装备制造中心和协作区,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做大做强,使之真正成为带动全市工业突破发展的重点。

2、着力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企业和政府两方面的努

力和有机结合,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大专院校提供智力支持,政府扶持的产品研发机构,培养一支宏大的职工技术队伍,来支撑和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3、实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对接。国有企业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积极向民营企业扩散零部件加工,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促进自身不断做大做强。民营企业也要主动与国有企业“攀亲结姻”,当好“配角”,实现共同发展。

二○○六年八月一日

-2-

2.塑料加工工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篇二

1 有利条件

1.1 传承了一份文化遗产

陇西是历代郡、州、府所在的西陲要镇。李氏文化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陇西有“千年药乡”“天下药仓”和“西部药都”之美称, 是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陇西畜产品加工历史悠久, 陇西腊肉是陇西饮食文化的标志, 也是陇西李氏文化的标志。“金钱肉”“口条”“火腿”被誉为“陇原三绝”, 其加工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于一体, 开发出了“足赤”“陇原情”牌肉制品等地方名优产品, 驰名陇上, 走俏全国, 出口海外。2001年, 陇西县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腊肉之乡”。

1.2 打造了一批品牌产品

2004年陇西腊肉通过原产地地理标识认证, “陇原情”商标在2008年9月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注册了“足赤”“陇原情”“牧趣天乡”等产品商标, 生产的陇西腊肉系列肉制品有金钱肉、火腿、腊羊肉、五香牛肉、五香驴肉、口条、腌驴肉等40多个品种, 产品已进入全国各大中城市。陇原情肉制品公司生产的“陇原情”“陇西郡”两大品牌20多个系列产品, 顺利通过QS认证。陇西中天清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按欧洲标准分割牛羊肉, 产品有20个品种, “牧趣天乡”系列牛羊肉产品在兰州、江苏、安徽、青海等地销售势头很好。

1.3 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

陇西是西北最大的铝加工基地, 中铝西北铝加工分公司是国内综合性大型铝加工企业, 为甘肃省百强工业企业之一, 东兴铝业陇西分公司是国有中型一档企业, 在西北地区的铝冶炼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较为发达地方工业为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继产生了金华福利肉制品公司、陇原情肉制品公司、中天清真食品公司、宏明农牧公司等一批畜牧业加工龙头企业。中天清真食品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4 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

2009年, 陇原情肉制品公司投资1100万元, 在陇西县文峰镇乔家坪进行了扩建, 公司占地2.06 hm2, 固定资产1 000万元, 建筑面积6 400 m2, 建成肉制品加工车间3 800 m2, 年生产能力达3 000多t。陇西中天清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0年, 注册资本1850万元, 由中天生物股份公司出资收购原康泰清真食品公司资产组建而成。主要从事肉牛羊屠宰, 牛羊肉精深加工等业务。现已通过HACCP管理体系认证、清真食品认证和QS市场准入, 公司占地4 hm2, 建筑面积14 000m2, 拥有现代化的牛羊屠宰线和排酸设施, 全套德国EFA电动劈半锯、开胸锯、往返锯, 60 t的速冻库和2 500 t的冷冻和冷藏库, 具有日屠宰羊600只、牛200头, 日加工分割肉10 t的生产加工能力。陇西宏明农牧有限公司于2012年征地1.8 hm2, 已投资1 000多万元, 建成年生产10万t饲料加工厂和年加工肉鸡1 000万只的屠宰冷冻加工生产线。

1.5 占据着一方优越位置

陇西是甘肃中部和南部物资交流、集散的重要场所, 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 是连接兰州、天水、临夏、陇南等市州的交通枢纽, 陇海铁路、宝兰二线、连霍主干道天定高速穿境而过, 多条国、省公路与铁路在“旱码头”文峰镇交汇, 发挥南拓北展、承东启西的区位功能。陇西是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和交易、信息中心, 历来也是畜产品加工交易集散地。目前全县从事畜产品加工贩运的个体户达4 000多户, 从业人员达2.5万人。

1.6 依托着一个原料市场

陇西是甘肃养羊大县。周边县市养殖业发展快速, 定西市将陇西列入畜产品加工中心区, 畜牧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2012年全县累计发展养殖场 (公司) 314户、规模养殖户8 500户, 规模饲养量达35万头只。饲养生猪65.8万头、肉羊57.15万只、肉牛9.3万头、奶牛1 300头、鸡257万只。畜产品加工业有稳定而丰富的原料来源。

2 存在的问题

2.1 宣传推介工作跟不上, 品牌潜力尚待挖掘

陇西虽然被命名为“中国腊肉之乡”“陇西腊肉”通过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 省上也颁布了陇西腊肉系列品牌产品质量和生产加工地方标准。但是, 对这两个品牌的宣传力度不够, 陇西腊肉的市场占有份额仍然较小。以陇西腊肉为主的畜产品品牌, 没有取得无公害等相关产品的认证, 规范化生产规模小, 基本停留在小作坊加工、街道摆摊经营阶段, 营销方式落后, 在大型超市的柜台占有率低。

2.2 龙头企业带动力弱, 原料基地建设滞后

近几年陇西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 但由于缺乏具有现代先进经营管理理念的龙头企业引领, 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合作经济等中介组织的有效连接, 原料基地建设严重滞后, 造成生产加工规模小, 整体发展水平低, 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种草—养畜—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化经营体系没有形成。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宣传, 实施品牌战略

要将陇西腊肉作为陇西饮食文化的标志, 结合弘扬陇西李氏文化加大宣传, 提高“陇西腊肉”产品的知名度, 提升市场占有份额。依托陇原中天、陇原情等加工企业, 加快改造升级,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加快名优特产品地理标志和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的认证进程。着力打造陇西腊肉、陇原情、足赤、牧趣天乡、北川“药膳羊”、西北山“咸水羊”、宏明农牧公司“陇原肉鸡”、甘肃锐峰农牧科技公司“福鼎瑞丰”等品牌, 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积极培育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 全力推进全省和全国著名商标的认证, 培育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龙头企业, 使畜产品不仅占有国内市场, 而且要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实现出口创汇。

3.2 做大龙头, 推行集群发展

鼓励陇原中天、陇原情、金华、宏明等加工龙头企业强强联合, 组团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建设畜草产品加工园区、畜产品物流园建设, 通过集群发展, 争取建成一批能带动一方产业的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

3.3 建设基地, 完善利益联结

围绕畜产品加工需求, 建设一批畜产品产业区、产业带、专业村, 培育发展养殖大户, 培育现代畜产品加工企业, 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社会组织方式, 建立稳定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让农户分享更多加工业环节的利润, 真正达到增收效果。

3.4 科技创新, 提高产品质量

3.塑料加工工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篇三

摘要:农副产品;加工;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02-1

近几年来,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布局,合理引导,有了很大发展。现就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发展建议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 全市農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1.1 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

忻州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在地理上处在我国玉米种植高产带、小杂粮优势产区、特色油料果菜和药材适宜种植区,为全市发展规模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很好的客观条件。通过多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已初步形成了特用玉米产业、特色小杂粮产业、优质马铃薯产业、特色瓜菜油料产业、特色果品产业、优质药材产业、饲料饲草产业、肉蛋奶、绒毛皮革加工业等九大优势产业。

1.2 农副产品加工业企业迅速崛起

全市把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当作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按照“壮大规模、改进工艺、深度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要求,不断培植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现已涌现出山西纪元玉米产业有限公司等一大批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加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35个,基地型企业发展到35个,流通贸易型企业发展到14个。加工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3.89亿元,各类农畜产品加工转化量达到73.7万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5%以上,带动农户总数达到37.4万户。

1.3 名牌产品和绿色产品大量涌现

各县(市、区)以绿色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为切入点,引导龙头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加快农产品品牌注册和优质品牌创建工作。去年,新完成1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已发展到201个。

2 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2.1 全市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从横向与先进地区比较,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经济实力差、承受风险能力低,搞精深加工少、产品科技含量低、辐射带动能力弱,难以真正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和功能。

2.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动资金不足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市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这在客观上使加工企业原料价格相应上浮,增加了加工成本,使本身就是利润微薄的农产品加工业受到了较大影响,特别是一些生产淀粉、酒精等产品的玉米加工企业,所受影响更大。

2.3 政府扶持力度不大

忻州市经济贫困,地方财力有限,政府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通过贴息、项目补助等形式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缺乏有效的帮助扶持手段。

2.4 企业没有凝聚力

企业各自为阵,一家新品上市,大家争相推出,鱼龙混杂,不能保证产品的市场优势,各企业不能推出具有特色的产品。

2.5 企业人才短缺

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缺少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新科技与市场衔接程度差,不能及时把新科技转换为新产品,管理水平和营销手段落后。目前网络销售已成为全球一种重要的手段,据了解,目前只有五台山沙棘公司采用此种形式营销。

3 几点建议

3.1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去年山西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意见》,市政府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实施意见》,我们要进一步落实好文件精神,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把省、市的优惠政策用好、用足。因地制宜、因情施策,通过政策倾斜来引导资源型企业和非农产业主产农业,大力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做强做大。

3.2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能兼顾各方利益的、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

3.3 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提高农业市场化、农民组织化程度

要创新农村市场主体和产业化经营主体,在农村实行“企业+基地+农户”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双重市场主体和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3.4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继续举办各类农博会、产品展示展销会,充分利用我市农业大县、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积极实行“走出去,请进来”发展战略,吸引外来企业的资金、品牌及技术优势,带动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快速发展。

3.5 加大培训力度

要定期组织龙头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培训,促使企业管理者更新经营理念,提升管理水平,打造一支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龙头企业管理团队,实现企业上档升级。与此同时,加强调查研究和业务培训等基础性工作,搞好自身建设。为市委、政府领导及时掌握产业化经营和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4.我国塑料模具工业的发展现状 篇四

年代以来,在国家产业政策和与之配套的一系列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模具工业发展迅速,年均增速均为13%,1999 年我国模具工业产值为245 亿,至2000年我国模具总产值预计为260-270 亿元,其中塑料模约占30%左右。在未来的模具市场中,塑料模在模具总量中的比例还将逐步提高。

我国塑料模工业从起步到现在,历经半个多世纪,有了很大发展,模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在大型模具方面已能生产48 英寸大屏幕彩电塑壳注射模具、6.5kg 大容量洗衣机全套塑料模具以及汽车保险杠和整体仪表板等塑料模具;精密塑料模具方面,已能生产照相机塑料件模具、多型腔小模数齿轮模具及塑封模具。

成型工艺方面,多材质塑料成型模、高效多色注射模、镶件互换结构和抽芯脱模机构的创新设计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

5.市工业园发展状况调查及建议 篇五

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

市工业园是我市本级工业经济的主要增长极,也是市本级工业税收的主要增长源,市工业园的建设在我市工业建设中举足轻重。为了促进市工业园的发展,近日,我们对市工业园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长沙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郴州市经济开发区进行了考察。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工业园发展状况

2003年7月,带着市财政投入的50万元启动金,工业园在一片荒坡上开始了创业;2005年省委、省政府授“优秀工业园区”;2006年获批为湘西地区唯一以制造业为主的省级开发区;2008年获批为全省第一批循环经济园区。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采取超常规措施强力推进市工业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园区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主要是:

1、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园区规划面积为30平方公里,首期7.86平方公里的水、电、路、通信、宽带、电视“六通一平”等配套设施建设已经完成,并建设了绿化、亮化和行政中心广场建设工程。第二期22平方公里,市政府已与陆道新加坡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初步框架协议,由陆道新加坡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5亿元,负责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国家级新加坡(怀化)生态工业园。

2、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园区累计实现合同引资124.2亿元,一批全国知名企业入驻。泰格林纸、汇源果汁、海联食品、金珠米业等企业的项目已经投产;娃哈哈、小丫丫食品和深圳景达服饰等企业的多个项目正在建设之中;中化集团、中集集团、雨润食品和凯信服饰 1

等知名企业形成了正式合同。据测算,到2012年园区内工业企业将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财政收入将达6亿元,同时,可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发展。

3、征地拆迁建成和谐家园。按“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风格、统一建设、统一购买、统一管理”的“七统一原则”,高标准建设拆迁户家园。首期启动了1500套安置房建设,已安置了农户584户,2003人,并制定了安置、就业、入学、养老等惠民政策,实现了安置农民居民化、生活方式城市化。进行了2339人次的教育培训,实现781人就业。对园区60岁以上无地或少地农民以及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30多万元。

4、财政收支自我快速增长。除财政当初50万元的启动金外,截止2008年9月,工业园共实现财政总收入12512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1102万元;加上向金融机构贷款近5亿元,用于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安置、征地拆迁和融资贷款贴息等支出达6亿多元。2008年财政总收入可突破1亿元大关,预计2009年财政总收入将登上2亿元新台阶。

调查认为,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工业园管理者在我市工业园建设中,形成了符合科学发展观精神、符合贴近怀化实情、符合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丰富经验。这些经验最主要的是:

坚持大胆改革创新。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建设怀化生态工业园的决定》(怀发[2003]6号)和《关于印发〈怀化生态工业园建设开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怀办[2004]14号》文件,对工业园的管理体制进行了科学定位,充分体现了大胆改革的创新精神。一是理顺工业园行政职能,“行使部分市级管理权限”,支持工业园独立自主地处理行政问题,使工业园在开发建设中,打破了各种行政审批不便的制

约。二是充分赋予工业园理财功能,“实行一级财政、一级金库、封闭式管理、零收费”制度,充分显示了工业园的经营活力。市委、市府大胆改革创新的政策,对园区发展发挥了强大的支撑作用。

建设高效服务体系。工业园实行了“特区”性服务,对市以下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真正实行了“无费区”;入园企业投资项目所需的各种证照,由园区投资服务中心全部代办,并在最快的时间内办结;与村组及农户关系的协调由协调指挥部全部负责;创建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引进全国大型物流企业--深圳万港物流公司为企业提供物流和劳务服务,千方百计降低企业社会管理成本。

培育敢想敢干队伍。想得更远,做得更好,成为工业园的经营理念;“敢想、敢干、敢试”成为管理者在园区建设中的“三敢精神”;“从小事做起、从岗位做起、从今天做起”,“讲服务、讲责任、讲奉献、讲学习”,“有精益求精态度、有艰苦奋斗作风、有永不满足精神、有清正廉洁正气、有以园为家思想”是工业园提出的“三从四讲五有”的行动准则。

二、外地开发区成功经验

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于1988年成立,当时,财政投入2000万元,规划面积为110平方公里。1991年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开发区。园区成立8年后,1996年财政收入才达2000多万元;2003年开始,步入了快车道,当年园区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财政总收入6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亿多元。去年,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15.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6.2亿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30亿元,开发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高新开发区的发展,为长沙市城市扩容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郴州市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89年,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目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累计达12亿元,开发面积达13平方公里。去年实现财政

总收入1.5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8600万元。

从两个开发区考察的情况来看,他们的主要经验是:

1、有良好的行政管理机制。高新区是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副厅级单位,属于长沙市派出机构,独立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园区编制由省编委核定。该开发区有41个机构,为了增加高新区管理活力,目前正在进行机构调整,设16个内设局,为正县级,其他机构以中心形式运作。高新区进行独立运作,行使市一级审批权,如国土开发,由高新区国土局报送有关材料,市国土局只是签字认可。郴州市开发区实行领导职务高配,管委会主任为郴州市委助理巡视员,便于开展各种协调工作。

2、有良好的征地撤迁机制。为了便于征地撤迁工作的开展,高新开发区内的东方红和雷锋镇划归高新区管辖,园区内的征地撤迁工作由高新区自行负责,避免了园区与乡镇之间的矛盾。

3、有良好的财政管理机制。从1996年开始,高新区实行“核定基数、定额上解、超收分成、节余留存”体制,一定五年不变,并设立独立的国库。在这一体制里,高新开发区有一定上交任务,市里负责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这一体制的当年,高新区只有2000万元收入,而市里要负担园区开发的投入,所以市里顾不过来,园区也没有办法独立承担建设任务。鉴于发展的需要,2003年实行固定上解3451万元、固定补助两税返还4300万元,园区收入全额留存,园区内一切建设由开发区负责的体制。这一体制极大地推进了开发区的发展,财政收入成倍增长,所以,一直沿袭至今。

三、加快我市工业园发展的几点建议

考察比较认为,我市工业园在市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招商引资效果及其实现的财政收入,在短短五年时间就达到我们考察园区的十年经营水平,大胆改革求突破,尽心服务

谋发展,使我们看到了美好前景。

但是,调查发现,我市工业园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工业税收贡献率不高。2008年工业园可实现财政总收入1亿元,但工业提供的税收只有2000多万元,税收的来源主要靠建安营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的机遇性和一次性税收。由于工业暂时未能成为有力的税收支持,因此,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靠融资解决。二是基建贷款还本付息高峰到来,资金瓶颈难以化解。根据合同约定,从2009年起,工业园除需逐步偿还5.8亿元借款本金外,预计年应付利息最高达4300万元;三是体制问题尚需进一步完善,园区行政功能受到制约。内设机构如税收、国土存有缺陷,办理收税成本高和征地申报困难较大;长沙和郴州开发区,地方税收征管手续费分别为5.5%和8%,而我市工业园为9%,税务部门还嫌低;工业园领导级别与所承担协调任务不相适应,在园区建设中与市直部门及所在县协调难度大;园区内乡镇及村组行政管理与园区建设管理分辖,征地拆迁工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四是一级财政内涵尚未完全体现,未享受到两税返还政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借鉴市内外工业园的经验,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工业园的发展,建议如下:

1、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创新意识。一是增强改革意识。只要有利于园区发展,有利于招商引资,凡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没有明确禁止的,就可以大胆突破。二是增强发展意识。清醒认识工业园所处于贷款筑巢、工业贡献率还不高,园区基础建设资金十分紧张的攻坚阶段,要牢固树立放水养鱼,涵养财源的发展意识,切实消除工业园近期内应为市级财政提供可用财力的观念。采取一切可能措施,充分激发和强化园区的发展活力和责任。三是增强服务意识。各级领导各个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帮助工业园解决好存在的问题。

2、进一步理顺关系、增强行政效力。一是园区领导实行高配,为增强协调能力提供领导保障。二是科学设置内设机构,为园区行政提供组织保障。加快设置工业园国土局、税务局等必要内设机构,以便更高效地开展征地征税等工作。三是调整园区内乡镇管辖关系,将园区3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乡镇逐步划归工业园管辖,以利开展征地拆迁群众工作。

3、进一步放水养鱼,完善理财功能。一是将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延期至2014年,待工业税收实力强大、自我偿债能力增强时再予研究。二是充分赋予园区财政职能,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工业园有关文件精神,明确工业园有关财政政策。

6.浅析塑料的发展现状及优点 篇六

信息来源:中国模板脚手架网

(湖北鑫隆塑业有限公司网址:电话:0716-7817080QQ:549101984)

近几年,塑料模板在国外工业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塑料模板的品种规格越来越多,我国塑料模板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目前在建筑工程和桥梁工程中也已得到大量应用,取得很好的效果。塑料模板是一种节能型和绿色环保的产品,推广应用塑料模板是“以塑代木”,节约资源的重要措施。塑料模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采用塑料模板应该是模板行业今后发展的方向之一。

一、塑料模板的发展

砂塑和木塑板模板。1988年昆明工学院研制了以废砂、炉渣、矿渣、石英砂等为主要原材料,以废塑料为黏结剂的复合材料,主要用作地砖、装饰板、包装箱板和排水管等,昆明建筑安装公司曾用来试制钢框塑料板模板。上述几种塑料模板由于模板的承载力和刚度较低,耐热性较差,板面易产生蠕变,不能满足施工的要求。另外,当时聚丙烯材料的价格也较高,因而没能得到大量推广应用。

强塑PP模板。1995年唐山现代模板股份合作公司在清华大学、中科院化学所、河北理工大学、唐山塑料研究所等单位的技术支持下,研制成功了改性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简称强塑PP),是以聚丙烯树脂为基材,添加防老化、阻燃等助剂,采用SiO2纳米材料改性。玻璃纤维增强的结构性板材,一般是两层玻璃纤维布复合聚丙烯,其中有机材料占60%,无机材料占40%.强塑PP板的物理力学性能已能达到混凝土模板的施工要求,用于做素板施工可以周转50次以上,用于钢框塑料板模板可以周转150次左右,模板价格也接近胶合板模板,因而在许多建筑和桥梁工程中大量应用。

竹材增强木塑模板。2004年湖北石首鑫隆塑业有限公司研制成功了竹材增强木塑模板,这种模板是以聚丙烯树脂为基材,添加木屑和阻燃剂,以竹筋为增强的结构性板材,采用层压机热压成形。这种模板的特点是采用竹筋增强,材料的强度和刚度较好,能达到有关标准的要求;树脂内添加了木屑,减少了树脂的用量,减轻了产品的重量,降低了产品的成本。素板使用次数可达30~50次,用于钢框塑料模板可以使用100次左右,这种模板在许多桥梁工程中得到大量应用,效果很好。

塑料模壳。上世纪80年代初,在北京图书馆等一些密肋楼板建筑的模板工程中,吸取了国外的经验,采用了塑料模壳,进行密肋楼板的施工,取得较好效果。这种模壳以改性聚丙烯塑料为基材,采用模压注塑成型。其优点是生产效率高,重量轻、韧性较好。缺点是模具费用高,刚度、强度和耐冲击性能较差,损坏率高,周转使用次数少,因而没有大量推广应用,逐渐被玻璃钢模壳替代。

二、塑料模板的发展前景及趋势塑料模板优点显著

塑料模板板面平整光滑,可达到清水混凝土模板的要求,脱模快速容易;板面平整度误差可以控制到0.3mm以内,厚薄均匀度好,厚度公差可以控制到±0.3mm之内。用作钢框组合的模板比竹胶板模板更适合。

耐水性好,在水中长期浸泡不分层,材料吸水膨胀率小于0.06%,板材尺寸稳定。可以耐酸、耐碱,耐候性也好,温度在-60℃~130℃都能正常使用,耐久性强,使用6年的衰老度仅为15%,能正常使用8年以上。在沿海地区、地下工程、矿井、海堤坝等工程中应用比钢模板更适宜。

可塑性强,允许设计者有较大的设计自由,能根据设计要求,通过不同模具形式,生产出各种不同形状和不同规格的模板,模板表面可以形成装饰图案,使模板工程与装饰工程相结合,这是其他材料模板都不易做到的。

加工制作简单,制作工序和生产设备都较单一,板材用热压机即可快速模压成形。施工应用简便,塑料板材可以钻孔,钉、锯、刨等具有与木模板一样的加工性能,现场拼接很方便。

可以回收反复使用,塑料模板施工使用报废后可以全部回收,经处理后可以再生塑料模板或其他产品。对生产厂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对施工企业无需支付处理报废竹(木)模板的费用,还可以得到塑料模板10%的残值。施工应用整个过程中无环境污染,是一种绿色施工的生态模板。

三、各种新型塑料模板正在不断开发和诞生

木塑复合刨花板模板。这种模板是将木质材料与塑料混合,铺装后再热压复合成新型复合材料。其所用木质材料主要采用木材加工剩余物,枝桠材及人工林小径材。塑料原料为废弃的塑料膜、塑料袋等。塑料品种可以是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也可以是不同塑料的混合物,这对充分利用废弃塑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塑料废弃物形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困扰人类生存环境与人类自身发展的问题之一。在“白色污染”中,农用地膜、一次性废弃餐具及一次性塑料袋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我国年农用膜生产量已超过100万吨,对于塑料膜、袋废弃物基本没有良好的回收利用途径。新型木塑复合刨花板模板的开发和应用将是解决废弃塑料膜、袋回收利用的新途径,并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木塑复合刨花板模板是采用木材加工剩余物、枝桠材和废塑料为原料,因而模板的生产成本很低。其物理力学性能也较好,据有关研究所的测试资料,静曲强度为97.1MPa,静曲弹性模量为9809MPa,胶合强度为3.26MPa,都高于木胶合板模板和竹胶合板模板,完全达到有关标准的要求。另外,这种模板使用报废后,也可以全部回收利用,不但可以降低产品成本,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目前,这种模板还没有正式批量生产,但是将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前景和社会环境效益。

GMT建筑模板。GMT是玻璃纤维连续毡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GlassFiberMatReinforcedThermo plastics)的英文缩写,它是用可塑性的聚丙烯及其合金为基材,中间加进玻璃纤维和云母组合增强而成的板型复合材料,它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复合材料之一。它具有钢材、玻璃钢等材料的共同优点,如重量轻、强度高、耐疲劳、耐冲击、有韧性、防腐性好、耐磨性和耐水性好等。

GMT在国际上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发,90年代广泛应用的“以塑代钢”新型复合材料,目前国际上年产量约15万吨左右,主要生产地在美国、德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主要用于中高档汽车结构材料和零配件、建筑模板、包装箱和集装箱的底板与侧板、家用电器、化工装备、体育场馆的座椅和运动器材、军工产品等。韩华综化(上海)塑料有限公司由韩国韩华集团(世界500强企业中的第323位)旗下的子公司韩华综合化学(株)投资成立,公司于2005年6月21日批准成立,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20585平方米,注册资金600万美圆,投资总额1500万美圆,产品规格:

12*606*1820/12*910*1820,产品数量:100000。

我国在九五期间将“汽车用GMT复合材料的研究应用”列为国家“863”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现已通过验收。最近,江苏双良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在复旦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的技术支持下,采用国家“863”计划GMT项目的科研成果,设计和开发生产了GMT建筑模板,通过试制和试验已获得成功。现已建成国内第一条连续化GMT片材生产线,一期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年,2007年GMT建筑模板正式投产用于建筑工程中。

工程塑料大模板。2002年北京天冠伟业工程塑料模板公司经过几十次的工艺配方试验、模具加工、生产设备改造、模板试制和试验、大模板工程试用等一系列工作,克服了许多困难,经历了三年多时间的努力,研制成功了工程塑料大模板系列产品。这种模板是在GFPP塑料中,添加十几种辅助材料,经混合搅拌后,用专用造粒机制成混合料粒,再由挤出机加工成板材、异型材、管材等部件,在车间内加工组装焊接成工程塑料大模板。

工程塑料大模板的面板为PP增强塑料板,板厚为10mm~12mm;模板边框为专用PP增强塑料异型材,截面为不等边角形状;模板竖肋、横肋为专用双腹工字型PP增强塑料异型材。模板支撑为专用

PP增强塑料圆形管材。经组装焊接可以加工成各种规格、形状的模板系列,如组拼式墙体大模板,以及阴角模、阳角模、梁模、楼梯模、阳台模等。

四、塑料模板使用现状

塑料模板使用过程中,上述的工程塑料大模板、GMT建筑模板、木塑复合刨花板模板在施工支模时,需大量的木方支撑,与现在的九夹板使用方法一样,只能代替九夹板,还是要使用木方支撑,不能真正的一塑代木,另外上述塑料模板在现浇顶使用时方便,但在墙面及柱子支模时无法直接使用,而要加钢框支架,施工笨重。

五、pvc硬质塑料模板

专利人原从事化工厂品设计,后转入塑料模板的研制,专利产品为pvc硬质塑料模板,该产品力学结构比较合理,空心筒状结构(如图)。施工支撑体系基本上不用方木。国家科技成果进步奖、荣获第七届国家科技创新奖、荣获第七届国家科技贡献奖

5.1产品规格

1、模板宽度0.1m、0.15m、0.2m、0.25m、0.3m、0.6m、等6个规格,长度1m、1.05m、1.1m、1.15m、1.25m以此类推至2m, 21个规格组成。

附件由:内角、外角、内扣、外扣、堵头、连接拉丝组成。

2、柱子的制作、梁的制作、柱梁与现浇顶的连接制作、现浇顶的制作、间离墙的制作、圆柱模的制作。

5.2产品优势

1、塑料模板采用PVC硬质塑料,成本低、能二次加工利用。取代方木和木板。

2、塑料模板强度高、尺寸稳定、不变形、易清灰。每平方模板可承受5000公斤以上的重压,能承受各种施工负荷。

3、塑料模板以塑代木,耐热耐寒,抗老化,光洁度高,可反复周转300次以上,使用寿命10年以上。可以在-15℃至50℃气温条件下施工不变形。

4、支撑操作方便,不需加工制成一拼而成。不需铁钉,脱模剂。当混凝土凝固后,模板与混凝土自动分离,脱模十分容易。

5、塑料模板规格适应性强,适用各种规格的梁、柱、现浇顶,间离墙,只需按您所需规格一拼就成。

6、板于板之间缝隙极小,上、下、纵向、横向连接方便。角度90°,脱模后的效果也是最理想的,平整光滑不需再涂灰。

5.3生产流程

7.塑料加工工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篇七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成型模具由于具有优质、高产、省料和低成本等特点,现已在汽车、拖拉机、航空航天、仪器仪表、机械制造、家用电器、石油化工、轻工日用品等工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重要的工艺装备之一。据统计,利用模具制造的零件,在飞机、汽车、电机电器、仪器仪表等机电产品中占60%~70%,在电视机、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中占80%以上;一个车型的轿车共需4000多套模具,价值2~3亿元。

粗略统计,近年全世界的模具年产值保持在600~660亿美元之间;而用这些模具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往往是模具价值的几十倍、上百倍。模具作为一种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其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2 我国塑料模具工业近年发展的基础

塑料以其优异的加工性和品种功能的多样性,已成为当前人类使用的四大材料(木材、水泥、钢铁、塑料)中发展最快的一类。塑料工业包括原料(合成树脂和助剂)生产、塑料成型加工工艺、塑料成型设备及成型模具四部分。用模具生产的塑料制品(简称塑件)具有高精度、高复杂程度、高一致性、高生产率和低消耗等特点,因此广泛用于仪器仪表、家用电器、汽车飞机等行业。据悉,2009年我国塑料工业的产品销售额为6000亿元人民币,按1∶100的带动比例计算,应该有60亿元人民币模具的支撑。2010年中国汽车工业对塑料的需求量已经达100万t。

我国塑料模具工业虽然起步晚、底子薄,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塑料模具技术和模具工业近年发展迅速。这主要得益于我国模具工业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扩大,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模具技术的基本理论、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材料以及模具加工设备等方面都取得了实用性成果。模具CAD/CAM/CAE等技术已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各院校、研究机构正在开展模具智能制造、并行工程、虚拟制造、敏捷制造和快速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2)模具标准化工作是代表模具工业和模具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制定了冲压模、塑料模、压铸模和模具基础技术等50多项国家标准、近300个标准号,基本满足了国内普通模具生产技术的发展需要。

(3)模具加工设备由过去依靠进口到逐步实现自行设计制造。在第13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上海)上,有不少国内企业研发的数控仿形铣床、数控加工中心、精密坐标磨床、连续轨迹数控坐标磨床、高精度低损耗数控电火花成型加工机床、慢走丝精密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精密电解加工机床、三坐标测量仪、挤压研磨机等模具加工和检测用设备。

(4)研究开发了几十种模具新钢种及硬质合金等新材料,并采用了热处理新工艺。模具新材料的应用,以及热处理技术和表面处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使模具寿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5)我国模具的品种、制造精度已达较高水平。从过去只能制造简单模具发展到可以制造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例如在冲压模具方面,我国设计和制造的电机定转子硅钢片硬质合金多工位自动级进模和电子、电器行业用的50余工位的硬质合金多工位自动级进模,都达到了国际同类模具产品的技术水平;汽车覆盖件模具已能生产B级车整车模具;凹模镶件重复定位精度<0.005mm,步距精度<0.005mm,模具成型表面粗糙度Ra 0.4~0.11;精密级进模具可在2000~2500次/min以上的高速冲床上使用;塑料模精度达到了微米级,适应了IT产业发展的需求。在塑料模具方面,能设计和制造汽车保险杠及整体仪表盘大型注射模,大型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等多种精密、大型注射模。

(6)我国模具的产业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我国大陆地区现有模具生产企业3万余家,从业人员100多万人;全国已建成和初具规模的模具园区达到25个左右;2010年5月上海国际模展后,被授予“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称号的重点骨干模具企业已达110家;2009年模具销售额约980亿元人民币,模具出口已近19亿美元,其中塑料模具约占45%。

3 我国塑料模具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制造业目前还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大多数工业产品尚属中低档。尽管我国塑料模具工业发展迅速,但在塑料模具制造周期、模具精度、寿命和生产能力等方面,与国际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

3.1 塑料模具标准件、模具材料和寿命方面

国外塑料模具标准化程度很高,在材料、品种、规格、结构、精度及验收等方面,都实现了标准化,标准化率可达85%(德国、日本),而且还建立了模具标准结构典型组合。国内的模具零件标准化率仅为20%。模具的标准化程度已成为制约国内模具制造周期的瓶颈之一,也影响了国内模具的竞争力。

国外常用的塑料模具钢已形成较完整的系列,如美国塑料模具钢有7个钢号,形成完整的P系列;日本日立金属公司有15个钢号;日本大同特殊钢13个钢号。我国模具钢按使用情况主要分为塑料模具钢(约占50%),冷作模具钢(约占28%),特殊性能钢约(约占2%);汽车整车重量中,钢铁占70%左右、塑料占20%左右。我国列入国家标准中的塑料模具钢仅为3Cr2Mo和3Cr2Mn Ni Mo。塑料模具用钢的随意性较大,新材料使用量不到10%。模具材料的微量元素控制技术、冶炼技术和热处理技均有待提高。

各种原因导致我国的塑料模具寿命低于国际水平,大体情况如表1所示。

3.2 塑料模具的精度、试模周期和制造周期方面

国内中大型塑料注射模具的精度能控制在0.03~0.05mm;挤出模具的型腔抛光精度为0.02~0.04mm,模芯经专用设备加工后精度可达0.04~0.05mm;挤出片模的模唇流面抛光精度可达0.015~0.02mm;塑料模具零件加工精度在±1μm,位置公差2~3μm,分型面配模上下3μm。大体情况如表2所示。

试模周期通常要占整个模具制造周期的1/3左右,国内企业的模具制造周期因塑件的大小、难易而有差异,浙江模具企业的一般模具制造周期通常在45-60天。

国内外模具(塑料模具)的生产周期差异大体情况如表3所示。

3.3 模具设计和制造高新技术的应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和员工培训方面

发达国家模具工业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采用各种高新技术,包括数字化模具技术(3D设计、可制造性设计、CAPP、CAM、CAT)、成形过程模拟技术(CAE)、高速加工技术、自动化加工技术、新材料成形技术、表面处理技术、新型(多功能复合)模具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广泛应用使得模具的设计、制造水平达到空前的高度。国内绝大多数模具企业在注射成型模流分析的CAE应用方面有欠缺,有的甚至根本没用。

德国、日本模具企业的车间均采用6S管理系统,现场有塑料废料损耗跟踪、模具损坏跟踪;全厂物流采用仓储自动化管理系统,车间有中央电脑室可以展示并查询全车间的加工工艺、质量、产量以及当天、当周、当月的报表等,售出的产品采取跟踪和次品跟踪,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程度高。国内模具企业虽然在努力做好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但在生产过程管理直到模具出厂的管理方面,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德国、日本模具企业的员工至少有10年的工作经验,技术人员比例很高,多数企业在25%以上,有些在50%以上。而国内模具技术工人缺乏高新加工技术的培训和高端数控机床的操作技能培训,模具企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多数企业在15%~20%之间。

3.4 加工设备、模具制造工艺和测量技术方面

德国、日本模具企业的加工设备先进,基本都是数控、高速切削、慢走丝线切割或4轴-5轴联动的高速加工机床,能实现模具型面的镜面加工,而国内模具企业的4轴-5轴联动的高速加工机床,占的比例很低,高光模具的加工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工业发达国家模具加工在线检测已普遍应用,而这方面我们的差距也较大,塑料模具零件加工的在线测量和计算机辅助测量也几乎是空白。

3.5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自2008年四季度开始,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国外市场模具产品需求紧缩,用于生产这些产品的模具订单大量减少、取消或推迟,致使一些外向型中、小模具企业停业或倒闭。我国模具国内外市场均受到了冲击,2009年我国模具进出口总额为38.07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了3.03%。由于市场容量缩小,模具企业竞争加剧。价格战激烈,模具产品价格急剧降低,致使企业效益下降,产品质量也受到影响。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企业的努力下,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已经大幅减小。

4 我国塑料模具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当前,塑料模具正朝着高效率、高精度及高寿命方向发展。由于产品品种增多,更新加快,市场竞争激烈,因此对塑料模具的要求是交货期短、精度高及成本低。为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模具工业的差距,我国塑料模具行业发展对策应该主要针对下述6方面的工作。

4.1 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塑料模具制造工业

特别是围绕汽车产业和信息产业,大力发展汽车工业的覆盖件模具和大型注塑模,IT行业的精密注塑模;大规模开展技术改造,提高模具新材料、新型塑料成形工艺和新型高强、高韧和耐高温塑料制品的研发能力;改善模具材料的供应体系、实现模具钢的国产化和优质化、提供较为全面的各种规格和牌号的材料;引导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通过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和模具集成化制造的总体水平,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

4.2 加速模具标准化和商品化,以提高模具质量,缩短模具制造周期

标准化是专业化生产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水平、稳定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及改善劳动组织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模具的标准化程度越高,专业化生产越强,则模具生产周期越短,生产成本越低,模具质量越高。模具标准化也是开展模具CAD/CAM/CAE和生产信息化管理的前提。

4.3 大力提高模具设计和制造过程的自动化程度

只有在塑料成型设备、模具设计及制造方面引入CAD/CAM/CAE,CAPP、PDM、PLM、MES、ERP及电子商务和网络等先进技术,才能迅速完成模具各类尺寸的计算以及平衡浇注系统、模拟注射过程的计算和分析。通过反复交互,完成查询表格数据、零件目录,绘制模具图纸和明细表等工作,使设计的塑料模具达到尽可能的完美,让模具设计人员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有较多的时间从事创造性工作,以提高模具的设计质量。

4.4 加快模具智能化、工艺知识集成化和生产工艺过程自动化

随着现代产品对形状、结构、精度及零件整体性要求的提高,以及许多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用,对现代模具的结构形式和型腔形状的要求也日益复杂。许多精密塑料成型模具结构的复杂程度,已经近似于一台精密机床,不仅型腔表面形状复杂,而且模具中零件的配套性要求极高,加工中必须保证多个模具之间几何形状的协调一致。

4.5 发展模具加工成套设备,以满足高速发展的模具工业的需要

4.6 推广快速成型技术在模具制造上的应用

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是综合了机械工程、CAD、数控技术、激光技术和材料科学技术的一种全新的制造工艺。快速成型技术对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于模具制造,使模具设计和制造更加快速、经济、实用。

5 结语

目前,我国的塑料消费量已居世界首位,但人均消费量仅为工业发达国家的1/7,工业中等发达国家的1/4,预计要达到工业中等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还需20年。这无疑为我国塑料模具工业提供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只要我们不断追赶国外同行先进企业、在模具技术“高、精、尖”及管理方面持续努力,我们就会很快缩短与国外同行先进企业之间的差异。

摘要: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塑料模具工业近年发展迅速。通过分析和对比“第13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上海)”上国内外模具企业展示的设备和技术,大致分析了我国塑料模具工业的现状和与发达国家模具工业的多方面差异,并指出需在“高、精、尖”技术及管理方面持续努力,文中对此提出了部分建议。

关键词:塑料,塑料模具,制造,对策

参考文献

[1]“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模具加工技术及设备展览会”展会快讯[Z].

[2]颜伟.成都地区模具工业现状调查[J].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郁鼎文.现代制造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广东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篇八

【关键词】 船舶工业 船舶企业 产业 造船 船舶配套产业

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等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也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对促进劳动力就业、发展出口贸易和保障海防安全意义重大。当前,世界船舶工业正在加速向劳动力、资本丰富和工业基础雄厚的区域转移。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也为船舶工业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我国船舶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有望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十一五”时期,我国船舶工业高速发展,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6560万载重吨,跃居世界第一,国际市场占有率达43.6%,完成工业增加值1662亿元,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4%,实现销售收入超过6000亿元,船舶出口额突破400亿美元。

一、广东船舶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发30多年来,广东船舶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生产建造几乎所有类型的民用船舶,主流船型实现了大型化、系列化、批量化;在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近年来,广东省造船业出现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形成了以广州为核心,江门、中山等地为重点的船舶制造业产业分布。全省船舶企业数量近300家,其中造船企业约230家,年造船完工量超过100万载重吨,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修造船企业达20多家。这些企业的产品主要是中小型船舶,如成品油船、原油船、散货船、化学品船、1400-2800TEU集装箱船、挖泥船、多用途船,以及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滚装船、半潜船、公务船、游艇等,而且已形成一定的竞争力。据有关部门数据统计,2011年1至11月,全省规模以上120家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18亿元,同比增长23.3%。

二、广东船舶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广东作为我国造船业的传统区域,在造船工业上有良好的基础,是我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在造船和相关配套装备制造业方面拥有不俗的实力。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广东船舶工业与长三角和渤海湾两大造船基地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高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

1、总量规模偏小,产业布局不够优化

目前全省万吨以上造船船台,造船船坞仅分别有7座和6座,数量远低于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现有船舶企业中仅中船集团龙穴造船公司能建造大型船舶,其他船厂主要生产中小型船舶。大型造船设施不足制约了广东省造船规模的扩大。此外,目前广东省船舶产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尤其是珠江口、银洲湖区域,东西两翼地区地理条件优越,船舶产业布局却较分散,基础薄弱。

2、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广东的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船舶配套产业规模较小,本地配套率低,船舶配套产业产值仅占全国船舶配套产业产值的3%,远落后于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地区。现有船舶配套产品主要是配套内河船的船用推进系统以及船用钢板等辅助配套产品;配套出口远洋船的产品及其他关键配套设备大部分需从省外购买或国外进口。在广东省造船企业中,内河船建造企业占总数比重较大,而远洋船建造企业较少,船舶工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专业技术人才不足

广东船舶企业科研投入总体不足,缺少专业的船舶研发机构,设计能力薄弱,产品开发能力较差,许多企业仍然采用两头在外的分包模式,极大制约了广东省造船技术水平的提高,广东省骨干造船企业生产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人才培养不足,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远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和创新需要。现有船舶产品中名牌船型少,产品结构与世界船舶市场发展趋势不相匹配。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制约了广东省造船技术水平的提高,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远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和创新需要。

三、广东船舶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船舶工业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资本,技术和劳动密集,是广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力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广东发展船舶工业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

1、优越的区位条件

广东是海洋大省,海域辽阔,海岸线长,港湾优越,不少地方具有建设深水良港的条件,同时以珠江为主的内河航道体系和水库湖泊遍布全省各地。广东地处泛珠三角经济区和华南经济圈的核心区,东临海峡西岸经济圈、西接北部湾经济区,毗邻港澳,是物流、人流、技术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大通道,也是我国南北航线必经之地,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同时广东是祖国的南大门,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扼守西北太平洋至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冲,是我国联系世界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物流经济使得广东发展船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难得的政策优势

2008年7月,广东省公布的关于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中,船舶制造业被列为先进制造业五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将船舶与汽车、钢铁、石化等一起被列为未来10多年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提出将在珠三角发展大功率中低速柴油机等船舶关键配套装备,打造产能千万吨级的世界级大型修造船基地和具有现代化技术水平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加快船舶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合理布局海洋船舶工业,打造世界大型修造船基地”。由此可知,作为广东先进制造业的广东船舶工业,在一系列国家级规划中将予以重点扶持发展,为广东船舶工业腾飞发展和不断壮大提供了重大的政策支持,迎来了新一轮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3、强劲的发展动力

随着中海油在南海东部海域重大深水天然气发现,南海深水海域的资源潜力进一步凸显,南海资源开发热潮已经悄然掀起。由海洋大型船舶、深海工程装备制造等产业将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春天。广东是距离南海海域最近的地区之一,且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必将是发展船舶工业的重要地区。此外,中船集团、中远集团、中海油集团等几个大型船舶央企在广东的布局建设相关的船舶制造基地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它们所带来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将使广东船舶新一轮发展处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并将进一步提升广东在国内造船业中的地位。

四、加快推动广东船舶工业发展对策建议

1、加强统筹规划发展,合理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广东省船舶工业的合理布局,形成以珠三角地区为主体,协调粤东、粤西共同发展的格局。把船舶工业的发展与广东省海洋经济和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的进一步融合,明确船舶工业为广东省重大装备制造业和出口型支柱产业,将发展船舶工业纳入省政府和沿海各地方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切实提高船舶工业的产业地位;同时制定广东省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目标及产业政策和规划,明确各个时期发展的重点,并与装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等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发展重点相衔接,实现统筹同步发展。

2、做大规模集团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实力

船舶工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效益比较明显的产业,企业规模、综合实力是影响船企在国际船舶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广东省船舶工业企业要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造船企业集团为核心,推动资本重组和集中,形成既有大型企业集团,又有各种专业化程度高、有竞争力、效益好、全要素生产率高的船舶工业企业群。以建立大企业大集团模式发展船舶工业,一方面为企业降低成本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为企业未来的融资提供便利条件,不会产生过多的融资约束,制约企业发展。企业走向联合更有利于形成更具规模的经济实力,抵御更大的经济风险,获取更大的市场生存空间,有利于提高广东的造船规模总量和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广东船企的国际竞争力。

3、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结构转型升级

增加高技术船舶科研经费投入,支持高技术新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重点配套设备研发,支持开展船用配套设备、海洋工程装备以及特种船舶制造专业化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技术改造。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以企业为主题,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建立从产品研发、生产设计到工程工艺较为完善的创新链。以广东先进的建造技术为基础,加强市场潜力大、带动性强、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船型的开发力度,推进船舶中间产品专业化配套体系建设,提高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的水平,实现造船企业由传统造船模式向现代造船模式的转换,形成在国内国际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精品品牌产品。

4、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智力转化环境

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关键技术攻关作为加快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以培养、吸引和留住各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急需人才为目的,在住房、户籍、科研、奖励、医疗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优化人才吸引环境,推进人才和智力集聚工程,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统筹建立高层次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海洋工程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制定高层次人才开发计划,鼓励企业大力引进培养船舶工业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进培养造船行业的技工专业学校的建立,动员大学和专科院校加强船舶和海洋工程的教学科研力量。行业协会可以组织聘请各船舶工业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工、熟练工定时讲课,传授经验。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探索科学发展新模式

简化船舶企业的重点项目在投资、建设等方面的审批程序,以合法方式返还政府留用的各类土地、海域使用费,用于基地新工程项目建设,降低重点项目的实际成本;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造船企业在贷款、投资、担保、股票上市等给予优惠的政策;进一步扩大开发引进外资,加大国际融资力度,从资金上全方位支持广东省船舶工业的发展;增加船舶工业投资占广东工业总投资的比例,同时政府财政收入中安排专项发展基金,全面支持船舶工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宝山:华南船舶工业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J].广东造船,2010(6).

[2] 广东省船舶工业协会:广东船舶工业发展及配套需求概况[J].广东造船,2009(5).

[3] 黎晓霞:广东“十二五”规划纲要为广东船舶业扩展航路[J].广东造船,2011(2).

9.可降解塑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篇九

吴进喜

(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化工系,新疆 乌鲁木齐 830091)摘要:文章综述了国内外降解塑料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降解塑料的定义、评价标准以及降解塑料的分类,以及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以及光/生物双降解塑料的研究动态,展望了降解塑料的光明前景。关键词:降解塑料;光降解;生物降解;光/生物双降解

中图分类号:TQ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0)24-0006-02 随着现代社会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薄膜的使用逐渐深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曾给农业生产带来福音的“白色革命”在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白色污染”。农膜主要以化纤为原料,其主要成分是聚丙烯,聚氯乙烯以及聚乙烯,可在田间残留几十年不降解。连年不降解的碎膜逐年累积于土壤耕层造成土壤板结、通透性变差、根系生长受阻,后茬作物减产,有些作物减产幅度达到20%以上,并且这一情况正在进一步恶化。由此产生的环保负面效应已引起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和忧虑。1降解塑料的定义以及评价方法

降解塑料是一类新型功能塑料,从世界范围来看,其技术在不断发展,用途在不断开拓,定义、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标准也均在不断规范和完善中。近年来,国内外都在努力寻找一个能被人类所接受的降解塑料的定义及其评价方法。影响比较大的是,欧洲制定的Comite′ Europe′en de Normalisation(CEN)标准,强调包装材料的回收再利用以及堆肥处理;英国标准组织BSi则强调了包装材料的环境效应,着重于薄膜的氧化降解;其中,被大家所共识且认可程度最高的是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ASTM)对降解薄膜所作的定义及评价方法。

随着国内降解塑料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测试标准,规范也不断被制定出来。与ASTM一样,国标并没有对降解时间,降解产物以及检测方法做出明确的规定。2 降解塑料的分类

降解塑料按照降解机理可大致分为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和光-生物双降解塑料。其中,具有完全降解特性的生物降解塑料和具有光-生物双重降解特性的光/生物双降解塑料,是目前主要的研究开发方向和产业发展方向。

光降解塑料

光降解塑料一般是指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使大分子链断裂和分解的塑料。一般光降解塑料的制备方法有两种,一是在高分子材料中添加光敏剂,由光敏剂吸收光能后产生自由基,促使高分子材料发生氧化作用后达到劣化;另一种是利用共聚的方式将光敏基团(如羧基、双键等)导入高分子结构内赋予材料光降解的特性。因此光降解塑料可分为添加型和合成型两类。

合成型光降解塑料是通过共聚反应在塑料的高分子主链上引入羰基等感光基团而赋予其光降解特性的,并可以通过调节光敏基团的 含量来控制光降解活性。现在已知的有乙烯-CO共聚物、乙烯酮-乙烯共聚物等。以一氧化碳或乙烯酮类为光敏单体与烯烃类单体共聚,可合成含羰基结构的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光降解聚合物。

添加型光降解塑料是在聚乙烯、聚苯乙烯等通用塑料中添加光敏性添加剂,制成的光降解塑料制品。在紫外光作用下,光敏剂可离解成具有活性的自由基,进而引发聚合物分子链断裂使其降解。常用的光敏剂有过渡金属络合物、硬脂酸盐、N,N-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铁等,用量约1%~3%(质量)。另外可以根据添加剂本身所具有的光催化氧化作用以及氧化还原作用来促进聚合物的光降解。

可控光降解塑料可以说是光降解塑料向深层发展的一种标准。它除具有光降解的必备特性外,还必须具有特定的光降解行为。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的克里维络采用能同紫外线可降解塑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吴进喜(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化工系,新疆乌鲁木齐830091)-7-发生反应的化学物质,研制成功了该类塑料。

国内有些研究单位和厂家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工作,并能生产一定量的可控光降解薄膜。研究发现可以通过调节光敏剂的添加量以及光敏剂与抗氧化剂的配比来实现薄膜的光降解可控性。生物降解塑料

光降解塑料由于价格较高,又只能在光照下降解,受地理环境、气候制约性很大,埋地部分不能降解等问题,使大面积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光降解表现出来的诸多缺点使得光降解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而 生物降解所变现出的优良的全降解性能,使得各国开始把研究目光转向生物降解。目前研究开发的生物降解材料有天然高分子材料、微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及共混性高分子(添加型)材料。

天然高分子型是利用淀粉、纤维素、甲壳质、蛋白质等天然高分子材料制备的生物降解材料。2001年5月,美国的Bio-Corps公司生产出用热塑性淀粉材料制成的塑料杯上市销售。

生物合成的完全生物降解塑料是微生物把某些有机物作为食物源,通过生命活动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通过微生物合成而得到的生物降解塑料以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类为多,其中最常见的有聚3-羟基丁酸酯(PHB)、聚羟基戊酸酯(PHV)及PHB和PHV的共聚物(PHBV)。PHB/PHV共聚物已经有产品出售,商品名为Biopol。

化学合成法合成的生物降解塑料大多是在分子结构中引入能被微生物降解的含酯基结构的脂肪族聚酯,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有聚己内酯(PCL),聚琥珀酸丁二醇酯(PBS),聚乳酸(PLA),以及最近国内研究最热的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等。

添加型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是指在普通聚合物中添加易被细菌等微生物分解的物质而得到的高分子材料。美国Agti-Tech公司于1998年投1亿美元建立了一条以玉米淀粉为基料的生产降解塑料垃圾袋的成套生产线。我国淀粉塑料首先于1988年由江西科学院研究成功并建立国内第一条淀粉基聚乙烯醇流延法生产可降解薄膜的生产线,以后陆续看到有关报道。光-生物双降解塑料

尽管目前对光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和报道较多,但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1)经济问题。生物降解塑料的价格要比普通塑料高2~15倍,高昂的价格成为其进入市场的阻力;(2)技术问题。生物降解塑料在不同应用领域要求有不同的降解速度,如在作包装材料时要求有一定的使用期,作医药材料时则要求降解速度快,要做到能有效控制降解时间,在技术上还待提高;(3)安全问题。

面对光降解塑料与生物降解塑料不可忽视的缺点,各国开始考虑两种降解的结合,即光-生物双降解塑料。光-生物双降解塑料具有光、生物的双重降解性。是当前世界降解塑料的主要开发方向之一。其制备方法是采用通用高分子材料(如PE)中添加光敏剂、自动氧化剂、促氧化剂、抗氧剂和作为微生物培养基的生物降解助剂等的添加型技术比较普遍。

光-生物双降解塑料分为合成型双降解塑料和掺混型双降解塑料,但由于合成型光降解塑料成本较高,研究较少。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掺混型光-生物双降解塑料。当前国外开发的主要品种有美国Ecostar International公司开发的Ecostar Plus母料,美国Ampact公司开发的PolygradeII、PolygradeIII以及美国ADM公司的Polylean产品。加拿大St.Lawrance公司的Ewster母料以及EPI公司生产的TDPA母料也具有光-生物双降解性,以及其他欧美产品。

我国通过“八五”攻关研究,在光-生物双降解薄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北京塑料研究所采用聚乙烯为基础料,添加含有光敏剂、光氧化稳定剂等组成光降解体系和含有N、P、K等多种化学元素作为生物降解体系的浓缩母料,可挤出吹塑制成厚度为0.005mm的可控降解薄膜。降解塑料的发展前景

降解塑料目前仍处于不断成熟的阶段,技术含量较高,特别是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关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降解塑料的研究前景看好,应用领域也将会得到拓展。然而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欲使其普遍使用仍需较长的时间。为了使降解塑料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今后的主要研究领域应当是:

(1)根据不同用途及环境条件,开发准时光/生物可控性环境降解塑料。

(2)进一步提高准时、可控性、用后快速降解性和完全降解性。(3)加速研制生物降解塑料或普通塑料与淀粉、纤维素或无机材料填充共混或合金化技术,以及完全生物降解塑料与天然材料涂复层合技术。

(4)加速研究和建立统一的降解塑料的定义、降解机理、评价方法和标准。

(5)探索及培育能降解普通塑料的菌株。

合作开发;组织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共性、关键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参考文献

[1] 侯振宇,凌云志.国际视角下的中国—东盟研究[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许宁宁.商机:企业对接[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3] 傅建球.新趋势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11).

[4] 阳国亮,吕伟斌,程启原.泛北部湾国际科技合作及其模式选择[J].学术论坛,2009,(7).

作者简介:

谭钢(1958-),男,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专利代理人,研究方向:专利信息研究与应用、技术转移;李小燕(1976-),女,广西桂林人,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综合部副主任,研究方向: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科技信用管理。参考文献

[1] 马可.白色污染和可降解塑料探索[J].A视点终结塑料时代,2008,(41).

[2] 陈荣国,游瑞云,肖良建,等.降解塑料标准化及其生物降解性能测试方法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4).

[3] 黄格省.降解塑料发展现状述评(Ⅰ)[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1,19(4).

[4] 贾芳.低密度聚乙烯的光降解特性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 张政委,任鹏刚.淀粉基可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现状[J].材 料导报,2008,22(7).

[6] Iwamoto A,et al.Biodegradable thermo plastic resin moldingswith good heat and water resistance and their manufacture[J].Polymer Degradation Stability,1994,(45).[7] 梁兴全.聚乙烯/淀粉共混材料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2.

作者简介:

10.昭通市水泥工业的现状及发展 篇十

水泥工业是建材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它要超前优先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根据国家对水泥工业发展实行“上大改小”、“淘汰落后”、关闭“五小”的方针,昭通市水泥市场面对自给不足,市场份额逐步退让出去的情况下,市委、政府下决心抓住机遇,明确提出水泥工业调整战略,抢占溪洛渡、向家坝两个巨型水电站市场,通过努力,已现端倪。……

作 者:王子逊 何连贵 作者单位:王子逊(昭通市建筑建材集团总公司,657000)

何连贵(昭通市经贸委建材科,657000)

11.塑料加工工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篇十一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新疆番茄加工出口的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新疆番茄加工出口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新疆番茄;加工出口;现状;战略对策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番茄产区,具有土地广袤辽阔,光热资源丰富等特点,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特别适宜种植番茄的地区。新疆番茄加工业利用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已成为继美国,意大利之后世界第三大番茄制品产地。番茄酱以成为新疆重要的出口产品,不仅成为了创造了大量的外汇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且在拉动当地民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2009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番茄制品产量第二的时,新疆番茄出口却面临了困难的局面。本文概括了新疆番茄出口加工业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1、新疆番茄的出口加工的现状

1.1新疆番茄种植面积及番茄酱出口加工规模

新疆从1984年开始大规模种植工业番茄至今已经26年,种植面积从无到有,也经历了小规模种植到规模化种植的发展道路。并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最高年份2003年全疆种植番茄100万亩。2001年—2004年,种植面积由增加到105.7万亩,年均分别增长47.3%。2005年—2008年,番茄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由111.15万亩,增加到113.34万亩年均分别增长15.2%。2001年—2004年总产量从139.13万吨增加到486.97万吨,年均增长51.8%。2005年—2008年总产量从360.72万吨增加到619.56万吨,年均增长19.8%。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新疆“红色产业”逆势飘红,番茄产量和产值双双创下历史新高。那一年新疆种植加工番茄118万亩,收购番茄原料428.1万吨,生产番茄制品55.7万吨,出口各类番茄制品50.4万吨。2009年,新疆番茄酱生产总量达到创纪录的110.83万吨,2010年全疆番茄种植面积也达到了100万亩左右。销到了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稳居世界第三大番茄酱产区位置,出口量约占全球番茄酱贸易总量的1/4。

2006年新疆番茄酱出口42.98万吨,出口额2.3亿美元;2007年新疆番茄酱出口44.39万吨,出口额2.9亿美元;2008年新疆番茄酱出口已超过50万吨,出口额达4.6亿美元。而到了2009年新疆番茄酱生产总量达101.83万吨,但年出口仅44万吨,只占全年生产量的43.4%。在全国的比重降至55%,而出口额也有2008年的4.6亿美元下降到4.25亿美元。据海关统计,2010年1—8月,新疆番茄酱出口38.7万吨,同比增长70%,货值2.7亿美元,同比增长11.5%。出口平均价格为690.4美元/吨,同比下降34.6%。

1.2新疆番茄出口加工企业发展与龙头企业

自从1984年,新疆建成第一条番茄酱生产线,90年代初,新疆番茄生产企业已经增加到30多家,产量、出口量连年增加。从2004年的40家,在2005年增加到43家。2007年,新疆注册的番茄加工企业发展为53家,较2005年增长23.2%。中粮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新疆中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三大主营番茄制品的上市公司产量占新疆番茄酱总产量的90%以上。其中,中粮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番茄酱产量名列全国第一、世界第二。产品包括番茄酱、去皮番茄、番茄丁、番茄粉、番茄汁等在内的各种番茄制品。

1.3新疆番茄出口加工的销路

新疆番茄酱的外销市场目前已出口至103个国家和地区。但出口市场仍主要以欧盟、俄罗斯、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为主,占全部出口总值的54%,在亚洲市场中日本是最大的客户,其次是韩国。中东及西亚市场偶尔有定货,但供求关系极不稳定。西欧市场主要集中在意大利、德国、瑞士、荷兰、法国,近年来番茄酱出口有向西欧倾斜的趋势。其中对欧盟(27国)出口额增长了17.5%,对俄罗斯出口额下降了43.8%。

2、新疆番茄出口加工业中所存在的问题

新疆番茄酱加工产业在中国具有其他省区无法取代的地位,但是尽管今年新疆番茄酱出口量形势向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临近生产季期间的库存压力,但仍存在四大因素制约目前的新疆番茄酱出口贸易。

2.1原料品质下降

番茄种植极易受季节、气候、虫害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加工产品出口量大幅增长,促使种植户扩大番茄播种面积,但在品种、农药使用、田间管理以及运输和收购环节等方面缺乏规范管理,有些种植户的种植、采摘和交售行为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直接影响了番茄酱原料的质量。按照国际生产技术惯例,收获的番茄8小时之内必须送进机器内加工;可在新疆,常常看到农民排三天的队也难以把已收获的番茄交上去,使原料质量严重下降,进而使番茄制品达不到西方国家规定的标准,因而新疆的番茄企业也就难以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其效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2出口目的国过于集中、贸易壁垒风险加大

欧盟、俄罗斯和日本既是我国番茄酱主要的出口市场,也是对番茄酱使用反倾销手段、提高技术性壁垒较为频繁的国家。美国,日本都对涉及的农产品准入进行控制,加大了对有机物质残留的检测范围;欧盟也正式禁止含有化学活性物质的320种农药及使用禁用农药产品在欧盟市场销售,作为番茄酱出口欧盟主要市场的意大利,连续出台保护措施亦对番茄酱出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原料质量缺乏规范管理加以保障,我国出口的大量低端番茄酱产品极易成为贸易壁垒的攻击对象。

2.3加工能力分散,品牌杂乱

目前,新疆的100多家番茄酱生产企业中产量在万吨以上的仅有6家,大部分是“小而散”,无法获得规模效益,即无法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使生产成本降低,由此降低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使得新疆高品质的番茄酱却得不到高额的回报。而且新疆的番茄酱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出口的大部分产品都是定牌加工,即新疆的番茄酱企业生产的番茄酱在出口时贴的是其它厂家的牌子,这是一种十分不利的行为,而且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后劲。

3、发展新疆番茄出口加工业的战略建议

3.1首先应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产品

首先应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产品。目前我国出口的产品多为番茄酱,不仅产品单一,而且产品附加值低。因此,出口企业应扩充品种,开发出品种更多形式新颖、科技含量高的番茄制品,加大开发番茄酱产品的精深加工,如番茄干粉、番茄浓缩汁、清汁、番茄红素等。同时要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作用,在出口数量、价格、国家分布上加强行业自律和协调,避免低价出口竞销。强化品牌发展意识,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指导企业及时掌握主要贸易国政策变化,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3.2重视高端市场

应在行业龙头的带动下,进一步完善种子、原料种植、食品安全和加强质量控制,调整产业结构,在提高高端市场销量和产品售价下足功夫,争取得到与国外相近的价格,提升自身盈利能力。另外,应拓宽市场渠道,除了继续巩固和扩大传统的欧美市场之外,也不应忽视中东、中亚、南亚、东亚、非洲、澳大利亚等国际消费市场的增长潜力。积极培育国内市场是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有效选择。国内市场培育的关键是加强对番茄酱保健作用的宣传力度,引导国内消费者合理提高对番茄制品的消费水平

3.3消除本土番茄加工企业低价竞争

12.塑料加工工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篇十二

一、我国谷物加工业的现状

1. 谷物加工的重点

稻米、小麦、玉米是我国的三大谷物加工重点。近5年我国稻谷的产量稳定在1.75~1.99亿吨之间, 占粮食总产量的30%以上, 稻谷加工的大米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 全国2/3左右的人口以大米为主要食粮。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谷物, 我国小麦年平均总产量约1亿吨, 占世界总产量的18.5%, 居世界首位。小麦具有独特的面筋蛋白和丰富的营养成分, 世界35%的人口以小麦为主要粮食。我国每年玉米总产量超过1.2亿吨, 占世界总产量的22%左右, 仅少于美国 (占世界总产量的34%) 。玉米加工业已成为世界重点发展的加工业。玉米可加工成种类多样的食品, 如玉米片、玉米面、玉米、特制玉米粉、速食玉米等;玉米胚可加工制得玉米油;玉米还是发展畜牧养殖业等优势农产品不可缺少的原料, 淀粉、啤酒、糊精和糖等加工过程中的胚、麸皮、浆液等玉米副产品, 也是饲料资源。玉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必不可少的淀粉原料大部分是用玉米生产的, 其籽粒中的淀粉含量70%以上, 秸秆和穗轴糠醛的含量在18%左右, 可以用于提取糠醛;糠醛是制造尼龙的主要原料。

2. 我国谷物加工业现状

我国谷物加工业的科技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总体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 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 新产品、名优产品不断涌现。研究开发出了营养化大米产品如蒸谷米、营养强化大米、发芽糙米、留胚米等生产工艺, 砻谷机、碾米机、抛光机、色选机、糙米调质机、营养液喷涂机、大米成型机、配米器、真空整形包装机、充气包装机等主要装备以及米粒外观品质、食味、整粒大米的成分检测技术和仪器都已经更新换代。部分企业, 如无锡布勒、安陆永祥、武汉友谊、扬州牧羊、溧阳正昌等生产的设备还批量出口。研制了面条、馒头、饼干等30种食品专用小麦粉, 开发了方便面自动化生产线、馒头工业化生产线、水饺自动生产线、饼干生产线、挂面生产线等, 更新改造了大批国产设备, 开拓出多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小麦湿法和干法加工工艺, 如“磨撞均衡出粉的制粉新技术”“特殊物料分级新技术”“连续式谷物淀粉分离新技术”等, 已用于多家企业, 提高了产品得率, 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小麦面制食品加工技术工程中心、实验室和示范基地, 制定了一批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为研发传统面制品工业化生产线奠定坚实基础。

3. 谷物深加工

我国以玉米淀粉为主的深加工产品快速发展:2005年全国生产柠檬酸及盐63万吨;山梨醇产量已居世界第一, 达到109万吨;以山东西王集团为首的4~5家企业占了全国淀粉糖产量的80%以上;以吉林大成公司、山东金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等几家企业为龙头生产的赖氨酸超过20万吨。国家加强特色杂粮生产及食品加工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建立高效育种与产业发展技术平台, 培育高产、优质、多抗、专用型特色杂粮作物新品种, 促进了特色杂粮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产, 延长了杂粮产业链, 带动了杂粮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 改变了我国特色杂粮生产与加工利用严重滞后的局面。

二、我国谷物加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1. 我国谷物加工业的差距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谷物加工业的总体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谷物资源利用研究开发水平较低, 谷物可食用率只有65%~70%, 特别无污染、无公害的杂粮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而是由农民作口粮自然消费, 或者是原粮投入市场, 使大量的粮食资源被浪费, 丰富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二是产品深加工研究水平不高, 我国目前谷物深加工比例不到8%, 而发达国家粮食深加工比例超过70%。我国没有把谷物资源优势通过深加工后转化为食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深加工可以提高谷物的利用率,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还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满足城乡居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三是新产品研究开发结构不合理, 粗放加工型产品多, 制造加工型产品少, 市场竞争力较差, 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力较低。四是精深加工工艺研究水平较低。

2. 科技差距

我国谷物加工科技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也存在差距:一是科技投入偏少, 缺乏长期稳定的增长机制。二是谷物加工科技支撑发展能力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三是谷物加工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缺乏。四是科技队伍中创新型人才、科技带头人和跨科技人才比较缺乏, 人才结构和科技结构有待调整完善。五是科技管理体制需进一步改革完善。

三、对我国谷物加工业发展的建议

1. 我国谷物加工业的发展方向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世界新的谷物加工科技革命, 谷物加工与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化学化工、管理学等更多科技的交融, 大大推进谷物加工科学的发展, 使现代谷物加工业呈现出生产高科技化、结构高级化、产品高加工化、经营一体化、管理标准化、发展可持续化的趋势。按照《国家粮食局关于“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的指导意见》, 到2020年我国谷物加工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谷物加工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大幅度提高, 加工科技水平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为实现上述总体目标, 谷物加工科技要形成较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总体水平有较大提高;力争对粮食产后减损和深加工技术装备等重大技术瓶颈有所突破, 在重点产品、重点工艺、重点技术、重点装备上实现关键技术创新;谷物加工技术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加工技术装备得到优化升级;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持续研发能力强的谷物加工科技研发队伍, 完善谷物科技创新机制, 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科技资源共享、技术互补的加工科技创新体系。

2. 我国谷物加工的研究重点

在谷物加工方面, 研究开发具有推进加工技术进步的关键技术, 开发谷物深加工新产品, 使谷物加工向食品制造延伸、谷物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后产值增值50%以上。重点在于谷物加工新产品与新型关键主机研制、大型谷物加工工艺与配套设备优化设计、加工过程控制技术和机电一体化装备开发和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加工业, 提高加工效能。在谷物主食方面, 研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主食品工业化生产技术和集约化生产、配送、连锁营销的配套体系。大力推广冷冻技术、膨化技术、高压蒸煮技术和焙烤技术, 促进“一日三餐”传统主食品工业化生产, 开发先进、配套的加工工艺和设备, 适应城市和农村多种主食品工业化生产的需要, 重点在于中式快餐的集约化生产、配送、连锁营销配套工程的设计, 早餐食品、休闲食品、营养强化食品、功能性食品的加工工艺和成套设备的研制开发, 各种地方特色主食品制作标准化工艺和设备的研究。在谷物食品深加工与资源综合利用方面, 按照食品必须安全与营养和世界食物消费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的趋势, 重新审视和研究谷物所含的天然、功效、营养成分, 开发适用于谷物食品的各种天然食品配料和添加剂, 重点对天然食品色素、食品抗氧化剂、食品营养强化剂、食品品质改良剂以及谷物功能成分和主食品配料的开发。在标准质量检测体系方面, 根据新谷物及其制品质量标准的实行需要, 研究快速检测方法和检测仪器;研究科学评价谷物及其制品品质的指标及相应的标准和检测方法。重点完善谷物及其制品质量标准体系, 谷物品质检测技术及设备的研究, 谷物及其制品营养评价体系和检测体系的研究, 谷物储运与加工过程的HACCP技术规程应用。在信息技术方面,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全覆盖谷物加工科技体系, 迫切需要信息技术的保障和支撑。通过谷物加工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其远程通讯、咨询、监测、示教等技术集成和网络工程的建立, 提高谷物加工业及其科技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促进已有科技成果及相关信息资源的转化, 为行业管理和科技建设提供支持。重点建立谷物加工科技及行业数据库, 建设谷物加工科技及行业信息发布平台, 开发谷物加工副产品资源数据库, 开发谷物加工科技专家库及决策支持系统。

3. 对我国谷物加工业的建议

13.塑料加工工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篇十三

地域:国内信息类别:行业动态行业类别:钢铁

作者:发布人:钢铁行业管理审核发布时间:2010-12-13 15:01:12.0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中国的大飞机计划、航天的嫦娥计划和轨道站计划、核电站建设计划以及不断发展的化工、冶金、汽车、医疗、海水淡化和体育休闲业等,都对钛及其合金制品提出了更多的质和量的要求。

1948年,美国用镁还原法制备出2吨海绵钛以后,随即进入海绵钛的工业化制备阶段。日本、前苏联和中国也相继开始了钛的冶炼和加工技术研究。

我国钛工业发展概述

中国钛工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创业、成长和崛起三个阶段。

1954年至1978年是创业期。这段时间,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中国进行了钛勘探、采选、冶炼、加工、应用的技术研究及工业试验,建立于以遵义钛厂和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为代表的钛冶炼、加工骨干企业,实现了钛的产业化。建立了钛勘探、采选、冶炼、加工、应用和研究这一完整的钛工业体系,为国家许多重点国防工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急需的钛制品。

1979年至2000年是成长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钛工业在冶炼、加工、应用技术和新合金开发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扎实的技术进步,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钛及其合金的应用推广工作。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国有企业逐步开始改革改制,民营企业开始进入钛应用和钛加工领域,大量的钛制品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总之,成长期的22年,中国钛工业的进步是渐进而扎实的,为新世纪的腾飞打下扎实的基础。

2001年至今为崛起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钛工业伴随着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获得了暴发性增长。以2000年中国海绵钛产量1751吨、钛加工材产量2206吨为基数,2008年,中国海绵钛生产了49632吨,增长了27.3倍;钛加工材生产了27737吨,增长了11.6倍。2008年,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海绵钛的产能和产量均超过万吨;宝钛集团钛锭产能达20000吨/年,实际生产钛加工材也达10000吨,中国已拥有了两个世界级的钛工业大厂。钛加工材在化工、航空航天、体育休闲、电力、轻工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我国钛工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中国国民经济仍处在强劲发展的时期,也处在一个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大飞机计划、航天的嫦娥计划和轨道站计划、核电站建设计划以及不断发展的化工、冶金、汽车、医疗、海水淡化和体育休闲业等,都对钛及其合金制品提出了更多的质和量的要求。

在党和政府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中国已成为世界钛工业大国,建立了钛的开采-冶炼-加工-应用-科研这一完整的钛工业体系。同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钛合金体系和钛工业标准体系。

中国海绵钛的产能和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中国共生产海绵钛49632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8.7%;生产钛加工材27737吨,居世界第二位,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1.4%;钛加工材消耗量为24068吨,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已拥有海绵钛产量过万吨的世界级海绵钛大厂——遵义钛厂,拥有钛加工材产量过万吨的世界级钛材大厂——宝钛集团。

“十二五”钛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

14.塑料加工工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篇十四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粉末冶金制造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查看报告详细内容

粉末冶金是冶金和材料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制造金属粉末和以金属粉末(包括混入少量非金属粉末)为原料,用成形——烧结法制造材料与制品的行业。粉末冶金行业是机械工业中重要的基础零部件制造业。

粉末冶金工业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通过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自主开发创新相结合,中国粉末冶金产业和技术都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是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行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十一五”期间,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中国汽车工业强劲发展的推动下,中国粉末冶金行业迎来了又一个增长期,与“十五”期间粉末冶金零件的平均年销售量6.4万t,粉末冶金汽车零件平均占比25.2%相比,“十一五”期间粉末冶金零件的平均年销售量增至11.4万t,同时粉末冶金汽车零件占比提升至40.6%,2010年度销量更是达到了16.2万t,粉末冶金汽车零件占比达到了46.7%,粉末冶金汽车零件已成为中国粉末冶金行业最大的市场。

2011年1-12月,全国粉末冶金零件的产量达122.5万吨,同比增长20.06%。2011年我国34个重点企业的粉末冶金零件销量为143428吨,其中铁基零件销量为134544吨,铜基零件销量为8884吨。

中国粉末冶金行业发展很快,汽车行业、机械制造、金属行业、航空航天、仪器仪表、五金工具、工程机械、电子家电及高科技产业等迅猛发展,为粉末冶金行业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粉末冶金工业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中国制造业即将进入关键材料与核心零部件时代,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将是制造产业链中的主要经济增长点。随着新材料与核心零部件时代的到来,国内粉末冶金材料产业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全新时期。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粉末冶金制造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共十六章。首先介绍了粉末冶金的概念及生产技术等,接着分析了国际国内粉末冶金行业的发展状况,并对中国锻件及粉末冶金制品制造行业的财务状况进行了详实的分析,然后介绍了粉末冶金细分产品的发展。随后,报告对粉末冶金工业做了重点区域发展分析、主要应用行业分析、技术发展分析和未来前景趋势分析,最后对粉末冶金的重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了介绍。

上一篇:产科优质护理开展情况下一篇:幼儿园教师如何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