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作文(精选17篇)
1.老上海作文 篇一
城市之美——上海老码头:老故事新腔调 上海老码头: 城市之美 上海老码头
“老码头”便是原来的十六铺,上海最早的码头。正是独特的区位优势,让这里的弄堂、街面流传着无数 上海滩大亨的传奇故事。冬日午后,身处老式石库门群落,闲坐屋顶的欧式露台,楼下曾是黄金荣、杜月 笙的仓库,看黄浦江水滔滔,难免生出些许“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的感慨。这便是老码头的故 事,最上海的传奇。唐骋华、文/唐骋华、季志平图/黄庆 唐骋华 黄庆 和黄志伟聊天,是一件惬意的事。上海的冬天阴冷,总有些潮湿,但坐入“上海老码头”休闲创意园区 内的 Cafein 咖吧,点一杯用加拿大极品咖啡豆现磨的清咖,浓郁的香味和恰到好处的暖气软化了空气,让 人周身舒展,思路也变得清晰。“还不错吧?”黄志伟边笑着问记者,边将牛奶融入清咖。看得出,作为弘基集团“上海老码头”项目总 经理,他对自己的规划、设计颇为得意。当他轻轻搅拌咖啡,耐心地向记者介绍相关情况时,轮船汽笛声 间或传来,悠扬、沧桑、质感。汽笛声?没错,位于中山南路 479 弄-505 弄的“上海老码头”,与黄浦江的直线距离仅 50 米,而斜对 面,便是摆渡口。“每逢周末,浦东陆家嘴的老外登上渡船,饱览浦江两岸最美丽的风景,下船后步行 20 0 米,就来到我们这里,就餐、品酒、谈天、听音乐。”黄志伟描绘着这一真实场景,西班牙乐曲像伴奏,随着他的话语抒情。渊源: 渊源:有故事的老码头
很抒情的“上海老码头”其实不算大。第一期面积为 25000平方米,第二期建设中,也差不多大。从体 量上说,可能只有新天地四分之一左右,巧的是,它正有“小新天地”之称。对于有着“老上海情结”的人来 说,上海老码头的落脚点本身就有一种新天地所无法比拟的浓郁味道——十六铺,从前上海连接全国乃至 全世界的重要水上交通枢纽。“我们这里是有故事的地方。”黄志伟告诉记者,随即朝落地窗外一指,指向了一栋正在开工的建筑,“喏,那里就是当年黄金荣、杜月笙的老仓库。”他顿了顿,“众所周知,杜月笙就是在十六铺出道的。”杜月笙初 到上海滩,就在十六铺“鸿元盛”水果摊当学徒,凭一手精妙的削水果皮“刀法”逐渐发迹。如今,上海最大 的水果批发市场还在“上海老码头”旁边,不过快要拆迁了。十六铺本身的故事,当然比杜月笙更要多得多。十六铺形成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很快从码头林立,范围从上海县城大东门外,西至城濠,东至黄浦江,北至小东门大街与法租界接壤,南至万裕码头街及王 家
码头街。及至 20 世纪初叶,十六铺已经成为远东第一港口,1947 年这片区域共有 48 座码头。1980 年 代,十六铺仍旧繁华。用黄志伟的话说:“先有老码头,后有上海城。”作为工业重镇,十六铺见证了上海工人的力量。而散 布于黄浦江边的短街小巷,集中了老上海情调的核心元素。如今,绝大多数的十六铺码头已退出了历史舞 台,“上海老码头”建于这块区域,则具备了传承的意味。有趣的是,第一期施工的时候,工程队还挖出了一块海关地界碑。黄志伟向生活周刊记者介绍,这块 界碑长 1.5 米、宽 0.3 米、厚 0.2 米,刻有“江海常关”字样。根据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专家考证,“江海关” 即江苏海关,清朝康熙年间弛海禁,结束了从明初起实行的封闭海路的政策,并在沿海设立四大海关,其 中,“江海关”便设于上海。“这块界碑的发现,把上海开埠的年份大大提前了。”黄志伟说,而“上海老码头”就建在“江海常关”的 旧址上,更增添了份传奇色彩,让这里满溢着老上海风情。特色:修旧如旧,特色:修旧如旧,花样翻新
当然,“江海常关”旧址早和界碑一起沉睡于地下了,“上海老码头”真正的旧址,其实是上海油脂厂。从海关到厂区再到创意园区,如此丰富的历史沿革,“上海老码头”显得更加厚重。让 因此,对其进行改造,也对设计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怎样既能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老上海特点,又让功能适合休闲创意园区 的需要? “外观上,我们的标准是修旧如旧。”黄志伟向记者介绍。园内目前共有 22 栋建筑,布局完全没动,维 持当年上海油脂厂的原貌。前面说过,“上海老码头” 的体量比新天地要小,但记者行走其间,反而觉得这 里更宽敞,这其实就是保留厂区特点的效果——建筑错落有致,规划合理,而建筑与建筑之间也留有较大 距离。功能上,弘基集团则根据“上海老码头”的特点,做了相应规划。据记者了解,第一期项目分为两块区 域:广场部分与创意园区。为此,设计方可谓动足了脑筋,花样不断翻新。一走入中山南路 479 弄的大门,迎面就是一个景观水池,淙淙的流水洗净了门外的喧嚣。“水是可以 抽干的,可以作为 T 台,用来走秀。”黄志伟介绍。由于水池比一般 T 台大很多,走秀场面必然十分壮观。不久前,老庙黄金斥巨资,用金条铺成了一条“财富大道”,举行走秀,引起了轰动,在黄浦区公证处的见 证下,当场被记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围绕景观水池的是餐饮、酒吧,记者发现,它们还颇具特色。比如名唐餐厅,提供的均为环保、健康 的有机菜;Top Choice 的特色东南亚
亚菜和粤菜很有名气;橡木桶音乐酒吧拥有一个国标舞池;“老码头壹 号会所”则经营精品中餐…… 广场上集中的是餐饮,广场后则为创意园区,融合了创意产品工作坊、先锋艺术家工作室、商务办公 等元素。黄志伟介绍,这些创意工厂都采用“前店后工厂” 的模式,其中包括国家级旅游纪念品中心、美国 思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纹艺复兴、Quilt House 拼布艺术店、谢艾格雕塑、马克服装都已入驻。徜徉于园区内,既有石库门的典雅,又有工业老厂房的质感,令人印象深刻。“有的艺术家放弃了高 级写字楼,搬到我们这里。因为我们设计独特,有利于激发灵感。”黄志伟自豪地表示。拓展:圈子、拓展:圈子、派对的狂欢地 按照黄志伟的构想,“上海老码头”不仅仅拥有餐饮、创意工厂,他希望凭借原汁原味的老上海味道,老码头能迅速崛起为上海的时尚新地标,像新天地、田子坊、八号桥那样经常性地承办各类活动。“这也 是老码头承载的重要功能,当初我们就是为此设计的。”黄志伟对记者说。那次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黄 金 T 台走秀”是一个,而王家卫也来办过派对。2009 年 4 月 24 日,王家卫的新公司“Axis Mundi 台中央”宣布成立,开幕庆典就选在了“上海老码头” 园区的精品弄堂酒店内。在投资方金码轮酒店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燕华女士的带领下,记者探 访了酒店专门开辟用来举办派对的房间。记者发现,这是一个偌大的空间,足有七八百平方米,而且没有任何分割。“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 要,随意搭配。”周燕华女士对记者说。她特意指了指门,“可以开进一辆布景车。”现场的装饰极为考究,30 多盏灯均为国际名牌,据透露每盏 1 万元。地板则为进口的可再生地板,踩上去踏实、稳固。周女士还 把记者带入了化妆间,分为男女两间,中间摆放着真皮沙发。“王家卫办派对的时候,张震、范植伟、张 智霖等就坐在里面吸烟。”周女士笑言。那晚,有包括黄大炜、刘嘉玲、舒淇、张震、张智霖等明星在内的 600 位贵宾应邀捧场,现场气氛非 常热烈。众明星还受邀在 9 升装的法国酩悦香槟瓶上签名留念,这个酒瓶已赠予李亚鹏、王菲主办的嫣然 天使基金,用于慈善事业。在黄志伟看来,王家卫的光临,无疑为“上海老码头”的功能拓展开了个好头。他向记者介绍,园区内 的许多商家都辟有举办派对的场地,有的在经营餐饮的同时,还配有 KTV 套房等。这些设施大大丰富了休 闲创意园区的功能,他希望“上海老码头”能由此吸引更多的“圈子”来举办派对,形成“圈子文化”。格局:低调的
华丽 格局: 光看外表,被王家卫选中的派对场地的精品酒店可谓其貌不扬——立面陈旧,窗子设计也毫不起眼,房子顶层竖着一层钢板,显得锈迹斑斑。“好多啦,3 年前我刚来这里,还是蛮荒凉的。”周燕华女士这样 告诉记者。
精品酒店位于毛家园路上,属“上海老码头”二期工程,据周女士透露,投资方“投入颇巨”。不过,即 便到 3 月份完工,外观也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还是这么 “土”。原来,这是刻意为之。“和老码头的其他商 家一样,这里也是有故事的。”黄志伟告诉记者,精品酒店的旧址解放前为上海宪兵司令部,装修时便保 留了外立面的构造、颜色,只略微修改。“你看,”周女士向上指着架在半空中的电线,“老外都夸这样很有 味道。” 由外而内,精品酒店内部则能可以用奢华来形容。黄志伟带着记者在正在装修的楼内兜了一圈,据他 介绍,整个酒店只有 19 间房子,装修均使用最好的进口材料。用周女士的话说,“连窗帘都是很考究的。” 确实,听着对酒店的介绍,记者很快淹没在各种英语单词组成的国际名牌中。精品酒店的餐饮部经理吴浚铭则告诉记者,该酒店聘用了米其林的厨师,其餐饮服务也颇具特色,融 汇了餐厅、露天酒吧、派对等各种特色。“我们对食材的选择是很挑剔的。”他表示。吴浚铭所说的露天酒吧,位于“宪兵司令部”的露台。记者特意跑上去看,发现此处视野极佳,黄浦江 在眼前缓缓流过,对面便是陆家嘴金融中心,环球大厦、金茂大厦、东方明珠尽收眼底,又和那儿的喧嚣 相隔绝。除了开放性,座位设计也考虑到了私密性,以保证客人既能饱览两岸美景,又能互相沟通,畅所 欲言。精品酒店预计于 2010 年三四月份交付使用,届时还会拓展出更多的功能。“我们希望在世博前能全部 推出。”吴浚铭告诉记者。据透露,19 间尚在装修的房间已预订完毕,不过租金并不贵,周女士表示每晚 才 1000 多元。“打平就可以了,我们主要通过餐饮、举办派对盈利。”显然,他们有着更深远的考虑,外 表低调而内部华丽,也正是“上海老码头”的整体格局。探索: 探索:运作模式还待更新 然而勿庸讳言,作为继新天地、田子坊等之后新崛起的时尚地标,“上海老码头”也承受着比较大的压 力。在探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总体而言,“上海老码头” 的人气还不算旺。“双休日人多,特别是老外多,平时尤其是白天,人比较少些。”对此黄志伟坦言。同时,弘基集团的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落户“老上海 码头” 的很多创意小店并不太在意零售,“零售暂时不是我们的强项,它们都有相
对固定的客户群。” 不过,黄志伟还是充满信心。他强调,“上海老码头”的定位在中高档,为此,对于申请入驻的商家做 了严格筛选,必须符合休闲创意园区的定位,才能入驻。针对人气问题,黄志伟表示,弘基开发这块地方时做过调研,“中山南路这边,每小时人流量四五百,车流量四五千,这表明是有人气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流动的人气变为固定的人气。据记者了解,黄浦区 正在打造“都市黄金观光旅游圈”,开通双层旅游观光巴士,届时,这条线路将连接起人民广场、南京路、外滩、豫园、十六铺、上海老码头、世博园区等 17 个主要的商业旅游文化点。当然,对普通游客而言,漫步于“上海老码头”还是很惬意的事情。亦中亦西的水池在老建筑的包围下 格外夺目,而四周的老建筑也在国际化视野的开发中更加彰显海派文化的韵味。洋招牌传达着一个更开放 的上海和中国,点缀其间的法国菜、德国菜、印度菜餐厅犹如地球村,则每个外来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心魂 所系。相关 Link 老码头特色商家 名唐 老码头广场 2 号楼 102~106 室,餐馆,主要供应有机食品,从生产到加工的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 肥、激素、转基因等人工合成物质,强调环境的安全性;打破中餐传统、引领潮流的开放式厨房。Top Choice 特色东南亚及粤菜,还有香浓的咖啡,咖喱鸡为其特色。美乐迪高级餐吧 主打经典海派创新料理及粤菜,在保留传统口味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定期地推出创意新品。功能齐 全,内外设有 6 台 52 寸液晶大彩电,可从不同角度观看现场直播的体育赛事;每晚 9 点至凌晨 2 点为酒 吧开放时间,从今年 3 月份起,将会邀请异国乐队演出。马克设计工作室服装专门店
马克曾获国际服装大赛等诸多比赛奖项,从事服装设计十几年,同国内国外设计师有诸多合作,是时 尚前沿的倡导者。店内集合了马克设计的羽绒服、大衣,品质上乘,做工考究。纯手工制作双面羊毛大衣 深受沪上女士的青睐。
2.老上海作文 篇二
目前, 上海已拥有81家创意产业集聚区。总建筑面积约250万平方米, 入驻企业超过4000家, 从业人员8万余人, 累计吸引了近70亿元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截至2008年底, 上海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1048.75亿元, 年均增幅20%以上, 成为名副其实的智力密集型大产业。
创意产业已成上海重要的新兴产业之一, 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对弃用的老厂房、老仓库的有机开发设计, 使之重焕青春、点石成金, 成为全球创意企业云集的智力高地, 不仅盘活了国有企业的存量资产, 有效地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也带动了创意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3.老上海的电车 篇三
这是地铁人民广场站通道里的一节有轨电车,被作为老上海的标志,陈列在此,供游客拍照留念。最近传来消息,具有大容量、低成本和无污染优势的有轨电车在告别申城30多年后,又将回归投入使用。根据规划,浦东将在张江、陆家嘴、三林开设5条有轨电车线路,而首条试点线路率先在张江运营。从历史中驶来的有轨电车,即将融入崭新的上海。
图/钱东升
凡事较真,那为什么就会多起来。而似乎越较真,会越糊涂。例如,老上海的电车。
网站上,上海出现电车的日子有几个。“上海概况”比较权威:1908年3月5日,英籍犹太地产商哈同经营的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从南京路口驶往延安东路外滩;后来上海相继发展了12条有轨电车线路。到1963年8月15日子夜,南京路上最后一辆有轨电车从静安寺开出,凌晨,第一辆20路无轨电车离开静安寺起点站向外滩方向驶去。另有一说,1908年1月31日,英商在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上试车,据说车上外国人“沿途招揽路上行人登车,免费乘坐”,为正式通车做宣传。时间和出资者,都对,只是南京路“变”成了北京路。
有更早的资讯,1881年就有法商提出有轨电车方案的。自然,设想方案不是工程本身。
有轨电车的结束日子,也“有点模糊”。1963年我上初中,同学们都是在中学里学会骑车的。我们翻来覆去地骑着某个同学家的车子,从山海关路育才中学骑到南京路去,也一定有人将自行车的轮子嵌到电车轨道里,于是倒下,膝盖摔破了皮。太久了,不知我这个“血淋淋”的记忆,时间是否确凿。
老式电车的拆除,原因很清晰。上海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展开,一些电车线路进行调整。有轨电车设施逐步老化,效率下降,事故增加,造成交通矛盾。于是,逐步拆除。
从2004年开始,就有提议恢复有轨电车。主要理由是:不烧油,没污染;车厢容积大;等等。相反意见也接踵而来。铺设轨道,挤占有限道路资源,是“堵上加堵”;有轨电车“踱方步”,肯定急煞人;还有就近设站的具体施工。反正,事体多了。今年,提议依旧与质疑同在。
4.30年代上海老电影简介之桃花湖 篇四
30年代上海老电影简介之桃花湖 杭县民党文莲石,卧病不起,请律师代立遗嘱:死后将遗产归其侄大本,如大本生死不明,则归甥女伊雪黛。莲石表侄赖乃德大失所望,亟欲谋夺遗产。时大本亡命俄国,与雪黛胞兄高德同居一室。大本归国前夕,乃德密遣内兄田六率同伙王连生刺杀大本,高德掩护大本被刺,临终托大本照顾雪黛,大本遂易名高德归国。乃德图财不遂,谋休妻另娶雪黛,密遣同伙绑架雪黛,旋将其救出,以讨取雪黛欢心。不意汽车中途发生故障,雪黛反为大本所救。雪黛感其恩,留大本总管桃花园。后田六犯案逃回,始知妹已被休,怒与乃德评理。二人发 生冲突,乃德杀死田六,弃尸桃花湖中,为桃花园女工大姑的恋人李华所见。一夕,王连生潜入桃花园行窃被逮,大本知其为大姑之父,放之去,未加追究。雪黛疑大本与大姑有私,出语讥讽,大本不堪受辱,辞职赴沪。时田六尸体被发现,王连生欲诬大本为凶手,大姑急赴沪觅大本报信。乃德图财心切,伪造大本与大姑同居照片,骗取与雪黛订婚,并挑动李华至上海大本寓所,迫大姑回杭,大姑不允,遂起争执,李华不慎受伤。大本护送李去医院治疗,李华始知受骗,将乃德杀田六事相告,并偕赴杭城向雪黛辩明真情。时乃德亦率警来捕大本,李华与乃德妻指证乃德杀害田六事实,乃德终于落入法网。真相大白,大本与雪黛,李华与大姑结成眷属。大本、雪黛以莲石遗产兴办农场,为大众谋福利。
5.老上海作文 篇五
四十年代上海老电影简介:静静的嘉陵江 嘉陵江畔一大学,有龙志伟与田竹筠这对同窗恋人.毕业后二人结成夫妻,且生一子,三口子与龙母共住重庆市.志伟于世伯赵介庭的公司工作,未几却因冲突而辞职.惟志伟失业后,生活日见困难.竹筠本谋得杂志编辑工作,旋又因杂志停刊而失业,可幸旧同学莫秋湖不时以教职薪金济助.日久,志伟因贫病交迫,受同学施济高,黄莺劝诱,为投机商人谭锡久拉拢有政治势力的赵介庭.志伟心盼飞黄腾达之际,儿子不幸夭逝.志伟自此性情大变,对故友心存鄙视,更与妻子闹得不快,进而跟黄莺发生关系.日寇不久投降,志伟因货物囤积而破产.此时谭指志伟挪用公款,将其美钞与居所取回.谭对竹筠早存染指之心,便趁机施计污辱了竹筠.竹筠羞愤不已,哭诉于志伟,却遭丈夫厉责.志伟愤而奔至黄莺处,见谭亦在,欲置谭于死地.适叩门声大作,志伟始舍二人而去.最后,志伟忆及己过,悔恨不已,决回家向妻子忏悔.然而竹筠因未得丈夫谅解,羞愤绝望之下,已服毒自杀,剩下志伟于亡妻旁痛哭。
6.童年的老玩具和老游戏初三作文 篇六
世界每天都在变,人也在变,不知不觉的我已经是步入中年。看到儿子都告别了童年,我才明白岁月不饶人,谁也逃不掉时间的追赶,始终都会落在时间的后面,岁月的印痕早晚会刻上我们的额头,到这时越发怀念起美好的童年。
童年有美好的记忆也有苦涩的心酸,那时候贫穷是最深的印记,然而苦中作乐却是摆脱贫穷的最好方式,初次听收音机,初次看电视,看电影,还有过年时吃顿饺子吃点肉等等这些都足以让我们美美的滋上几天。回忆这些童年的往事更让我不能忘记就是孩童时代玩的那些游戏和玩具。
记得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已经会玩很多的游戏和玩具了,甚至有些玩具都是自己亲自制作的,虽然工艺不是很复杂,但是都是就地取材,经过七拼八凑的费劲做起来的。那时候弹弓是树枝的叉做的,工艺简单却很环保。风筝是自己用费竹子和窗户纸做的,虽然颜色单一了,但是却很实用。我们为了做一个铁环经常要祈求家里的老人好多次,这也是一个比较奢侈的玩具了。当然还有做不起玩具的,我们也会有很好的办法玩,比如说用一张废纸分成四份,在上面分别写上官、打、追、贼四个字,然后抓阄,每个抓到字的人必须按照上面字的权限做出相应的选择动向,或是跑或者追,或者不动反正字攥在手里谁也看不到,但是如果你选择错误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玩捉迷藏,因为这段记忆既是童年纯真的烙印,也是那个年代人的.真诚与实在写照。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们几个同学做完了作业没事干,就做起了游戏,没有道具大家就一起捉迷藏,我们是四个人,我、钢蛋,拴柱、还有宝猪当然这都是小名,我们几个人一起玩的规则就是一起哈哈拍,意思就是同时伸出手掌,如果有一个不是和我们三个出的一个方向,那么这个就是输家,这时候就要用红领巾把他的眼睛蒙起来。然后我们几个就一起找个地方躲起来,蒙起眼睛的自己数数到了100,然后就拿掉红领巾开始找我们几个,那次是在场院,有很多玉米秸搭的垛,所以很好藏,因为藏的严实以至于栓柱找了那么久也没有能找到钢蛋,找着找着就快天黑了,可是钢蛋也没有找到,最后我们没办法只好回家了,直到吃饭的时候他的父母问我们,我们才告诉他家人是在捉迷藏的时候找不到他了,于是好几大家人开始出去寻找失踪的钢蛋,最后在玉米秸垛了找到了他,大人问他怎么不出来啊,他说如果主动出来就输了,后来因为呆的太久所以就睡着了。动员了几家人找了那么久,大家没有抱怨,虽然虚惊一场,可也能看出孩子的天真与执着。
其实这只是其中一角,如果说起那个时候游戏玩具就是说上三天也说不尽,随便弄上一点东西我们就能玩的津津有味,弹弹珠、弹杏核、火柴枪、钢丝枪、踢毽子、玩家包等等数也数不清,就是随便在街上摆上几个大小不一的石头和砖块,都能玩出不一样的花样。
那时的我们是快乐的,穷也穷的快乐,富也富的仗义。一家有难全村动员,孩子学习大人劳作,没有现在都市的繁华也没有现代化设施的方便,但是谁也不会觉得少了什么。勾心斗角的没有,互帮互助的不算是什么新鲜事情,好像都是大家分内的事情。看到儿子现在的生活我不知道是他的幸运还是我的幸运,每天不是埋在堆积如山书本里学习就是带着眼睛费劲看着电脑里的游戏,除了这些好像他们什么都不会做了。
7.沈西苓与小人物的老上海都市想象 篇七
上世纪30年代, 怀揣着都市想象, 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涌入上海。然而奢靡毕竟是富人与资本家的专属品, 无根的小草只能空守着自己的都市想象。目睹这一怪象, 电影编导们纷纷开始揭露城市纸醉金迷的本质, 摧毁这群鸵鸟不切实际的幻想。沈西苓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镜头诠释小人物的“都市想象”, 展现他们固守幻想的悲哀。
二、沈西苓:现实主义的“罗曼蒂克者”
被称为“怪物”的沈西苓是一位与众不同的现实主义者。 他早年留学日本, 深受日本进步思想的影响;回国后, 积极投身于左翼文艺运动, 遭反动派打压后, 进入电影界, 先后在天一、明星等影业公司任职。他编导的作品包括《女性的呐喊》《乡愁》《船家女》《十字街头》《中华儿女》等。
三、从沈西苓现实主义的创作取向看小人物的上海都市想象
(一) 《上海二十四小时》: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上海二十四小时》展现的是一名童工工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一边, 陈家 (童工的家人) 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竭力挽救孩子的生命。另一边, 周买办和妻子正在舞厅里享受着生活。富人与穷人的生活相互交织, 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沈西苓的高明之处在于, 他直接用大人物的生活现状来呈现小人物的都市想象。然而想象与现实的边界如此清晰, 没有人能够打破屏障。
(二) 《女性的呐喊》:被都市想象吞噬的“摩登”女郎。 影片中, 沈西苓塑造了“大人物”爱娜, 一个“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小人物。诚如李欧梵的描述, 咖啡馆和夜总会是摩登上海的象征[1], 也是小人物都市想象的实体化。整天出入 “高档场所”的爱娜看似实现了小人物的都市想象, 但表面的辉煌掩盖不了其不为上层社会所接纳的事实, 她并不属于新世界, 不过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牺牲品。
(三) 《十字街头》:蜗居在都市想象中的年轻人。《十字街头》的故事发生在弄堂里, 这一城市空间的选择独具匠心, 小小的弄堂连接的是传统与现代。它是小人物在大都市的写照:身处其中却格格不入。被标准化生产消磨了灵气的年轻人只能在想象中觅得慰藉。从小杨的梦中,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姑娘对爱情的向往, 更是年轻人对现代化的追求。他们渴望实现自己的都市想象, 却被现实击打得体无完肤。
四、从罗曼蒂克的影像风格看小人物的上海都市想象——以《十字街头》为例
沈西苓的创作取向是现实的, 但是在影像风格上却是浪漫的。罗曼蒂克的风格赋予都市想象梦一般的意境, 也为喧嚣过后的寂寞更添一份凄凉。1937年上映的《十字街头》 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一) 镜头的使用。沈西苓擅于通过镜头重塑现实。《十字街头》中, 导演通过推摇镜头一气呵成地展现了老赵房间的完整空间。主角登场时, 虽是同一场景, 沈西苓却通过俯拍镜头在再现房间狭小凌乱的同时, 表现了老赵独守空房的孤寂。对都市充满想象的他不愿随友人离去, 导演却立马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沈西苓从老赵的视角俯拍窗下的乞丐, 意在暗示两人的区别, 却通过乞丐的话语彻底击垮了老赵。读书并不能改变命运, 他们都是冰冷城市中的小人物。
(二) 蒙太奇手法的应用。苏联蒙太奇手法对沈西苓影响很大。《十字街头》中, 叙述、对比、回忆、想象片段恰到好处地插入, 把蒙太奇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开篇沈西苓就使用了十个摇镜头来展现上海的摩天大厦, 对角线式的倾斜构图辅以蒙太奇的剪辑手法, 给人强烈的压迫感, 城市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美好, 小人物的生活如镜头般摇摇欲坠。
(三) 音乐的运用。沈西苓非常注重用音乐来烘托画面, 营造氛围。《十字街头》开篇选择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作为配乐。这是一首以一个人及其全部感情体验为主题的交响曲[2], 通篇充斥着愤怒、悲恸、紧张、疯狂的情绪, 却在最后篇章用乐观主义消解了之前乐章悲剧性的紧张因素。交响曲与电影内容完美契合, 足见导演的音乐把控力。
五、终曲:摧毁想象, 再造一个理想
沈西苓描写的都是底层小人物, 在阶层流动性极弱的都市, 他们的理想不过是黄粱一梦。对于城市的浮华, 沈西苓一直抱着批评态度, 他犀利地讽刺小人物荒诞的城市想象, 却又悲悯于他们的懦弱无知。在后期作品中, 他往往为主人公设定看破浮华、投身革命的结局。至此, 导演毁灭都市想象、建立革命梦想的意图也更为明显, 一破一立间尽显沈西苓精湛的艺术功底。
参考文献
[1][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 (1930-1945) [M].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 1999.
8.老上海烤鸭旧闻 篇八
路上,陆康说:“燕云楼京帮烤鸭名气很大,旧时在四川北路有家广茂香烤鸭店,我祖父陆澹安常常得了稿费拎只烤鸭回来。广茂香的烤鸭偏肥,但入口真是肥而不腻,皮亮脆、肉鲜嫩,因为油重,配上京葱,能够祛腥、除膻。”沪上老食客中流传一句话:“吃烤鸭,广茂香”。据史料记载,1923年,广东何姓人在四川北路266号开设广茂香烤鸭店,经营广帮烤鸭,选料讲究,烤炉独特,工艺精细,皮脆、肉嫩、味鲜。
我听上海老吃客蒋鸣玉讲:“广茂香烤鸭虽属广帮,但是有海派特色,食材好,从宰杀、打气、开刀、水泡、上色、灌腔、进炉到放卤8道,辅料不用葱姜,每炉烤鸭烤足40分钟,只只皮脆、肉嫩。他还说:“广茂香烤鸭色如琥珀,油水滴滴,滋润着鸭皮,蘸上梅子酱鲜甜微酸;烤鸭皮脆骨香,配上荷叶饼、京葱,开开心心吃得你满嘴流油,可谓沪上第一!”
近日,遇到朋友杨亚玲,聊起烤鸭,她激动得跳起来:“哎呀,我家祖上就在老上海广西北路324号开一爿‘金陵杨公兴烤鸭店’!”晚清,她曾祖父杨公兴从安徽和县来上海后在广西路开了家烤鸭店,雇船定期从和县运来养在温泉边的绿头麻鸭,那是肉质肥厚鲜嫩的湖鸭。炭火烤至金黄色,用生姜、葱、桂皮、香叶、蒜头、辣椒干等十几种料,加水和酱油后熬制数小时,熬出特别浓香的鸭卤调料。一开张,轰动四马路,食客如云,一天可以卖上百只。老上海不少饭店的烤鸭都是杨公兴供货的,附近“稻香村”的鸭胗干也取自杨公兴。杨公兴的烤鸭源自金陵,传说朱元璋建都南京,明太祖“日食烤鸭一只”,后来烤鸭技术传到北京。从前安徽和县、南京一带制作烤鸭的店家很多,杨公兴烤鸭店斩鸭子有窍门,滚滚烫的热鸭“咯嚓”一刀,鸭油四溅,一分两半,再顺势切下,两个“脯子(前半鸭)”、二只“座子(后半鸭)”和软边(不带骨的部分)等。老上海烤鸭与啤酒是最佳拍档。
杨亚玲说,她曾祖父杨公兴有三个儿子,旧社会小开,现在叫“富二代”,每天睡到下午起床,整日吃喝玩乐,不继承父业研究烤鸭,都不到40岁就过世,手艺只好传给长媳杨张英,挑起杨公兴烤鸭店重担。烤鸭店离大舞台、天蟾舞台、共舞台戏院、大世界游乐场近,那些唱戏的名角儿卸完妆都喜欢来吃烤鸭,周兴芳、梅兰芳、赵丹等,还有福州路书局里的狄平子、严独鹤等名人有时也喜欢买只烤鸭回家吃。久而久之,那些唱戏的和文化人与杨老板成了好朋友。梅兰芳还送过一把“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折扇给杨公兴玩。最爱吃烤鸭头和翅膀的俞振飞也来此品尝,说味道不比燕云楼差。永安公司老板郭琳爽和杨家最要好,也常带朋友来吃烤鸭。解放后,杨公兴烤鸭店公私合营,经营豆浆大饼油条,归商业二局管理,店里老师傅章吉庆等被派到锦江饭店里做烤鸭。杨公兴烤鸭店失去往日的光辉,被人遗忘。如今,人们只知道虹口“广茂香”烤鸭,我想,“杨公兴”烤鸭炉火如能重新点燃,那一定是沪上吃客们的口福了!
杨忠明
旧闻、食事作家,上海作协会员,海派雕刻多面巧手。
9.老同学作文 篇九
亲爱的小燕子!
在我记忆中,你是我小学时最要好的老同学。前些日子,我常常趴在护栏边,望着蓝天,想要盼来几只小燕子。这几次相见,我总觉得你不如以前开心了,脸上也没有那笑容了。忽然觉得,我们就像颜料和画笔。现在,颜料和画笔分开了,再也画不出当年那美丽的画面了。
雪艳,我好想你!
小辣椒
我亲爱的小辣椒,脾气好些了吗?嘻嘻。是你把我带到了这个班,让我认识了这个班里的同学。身为你同桌的我,没有谁比我更了解你。你外刚内柔。每次和男生吵了架,总是你哭着回来。每次都是我们哄你。
梦瑶,把脾气改改哦!
小炉子
我的小炉子,以前都是你给我取暖的哦。现在多么想念你胖乎乎的小手和那肚子。摸上去最舒服了,暖暖的。放学后偶尔见到你,只是温暖了那一瞬间。我现在好冷啊。
卢欣,什么时候再给我取暖?
四大高音
嘻嘻,四大高音,声音又提高了吗?偶尔在照片里发现了你们。又想起了你们和男生吵架时。那超高分贝足可以把人吓死。现在听不到你们的声音了,耳朵反而有点不舒服。
阳阳、梦霄、冯欢、田云,什么时候再吼一嗓子?
我的姐妹们啊,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欢聚一堂?
10.不老青春作文 篇十
我们总是在做一些相同的事情。
比如站在熙来攘往的大街上观望。看见漂亮的玻璃橱窗里流泻的华丽裙摆,精致的色泽与剪裁,一如我们过去的年年岁岁。听见喧闹的车鸣碾碎天地间的寂寞,听见青春的洪流汹涌而来。
比如虔诚地仰望天空。它像我们放大的内心,时而瑰丽时而像害了伤寒。
比如热爱幻想。幻想灼人的夏日躺在小小的床上,一觉醒来发现窗外飘洒着六角雪花,兴高采烈地飞奔而去,捧起一把晶莹。幻想逃到无人的岛屿,那里有汹涌的潮水吞噬更汹涌的哀伤,暖暖的阳光闪动着浓浓的栀子花香。幻想在落落尘世间看见梦中的回眸,幻想有一天繁星会笑着歌唱。
我们会在纸上涂鸦。纠结的公式四周开出依笑春风的桃花,或亭亭立着古典美人。
我们会因屏幕上的情节潸然泪下。看他们的分分合合,看他们从疯狂到与情无争,看他们别后的擦肩,形同陌路的眼神。
我们会轻易地走到别人的光环与阴影下。
……
这些,都是青春的证据。
一切都有黯淡下来的一刻。不管绽放之初是否比烟花更绚丽,结局大多如烟花一般寂寞。
所幸我还没有到只剩回忆的年龄。
我希望我的青春同时布满温暖与幸福,伤痛和苦涩。在年华的安抚下生长得细腻而美好,并被上色、熏香。
这样,当皱纹爬上我的脸,我还能拥抱它,欣赏它斑斓的色彩,呼吸它馥郁的香气。
11.一段老上海历史 篇十一
莫瑞回忆
1937年,我的姨祖父作为意大利驻华大使被派遣到中国上海,在二战期间,他不幸被日军关押在战俘集中营。他亲眼目睹了那场可怕的战争,包括1937年日军对上海的轰炸。
出于对中国及上海的热爱,他开始收集从清朝末年直到二战期间关于上海的照片。他甚至将这一切总结成了一本书《战后的上海》(Dopoguerra a Shanghai)。很多照片都是他从那些驻扎在上海租界的美国士兵手中收集来的珍贵资料。
2006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自小,姨祖母就经常对我说很多关于上海的故事,她一直跟我说,将来你一定要去中国,去上海。自首次来到中国后,我便开始与中国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每年至少都会来中国两次。2009年,我有幸得到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校长龚学平先生的邀请,作为该校荣誉教授,于是我来到中国定居。
作为一名画家和摄影师,我开始专注于研究家族给我留下的那些跟中国有关的素材。我用了4年时间去修复整理我姨祖父在中国收集的照片,特别是有关于我现在生活着的城市——上海的照片。我意识到那些成百上千的图片来自多人之手,他们是如此重要,是历史的一部分。所以我决定去放大这些照片并举办一次展览,去讲述这段老上海历史与一个西班牙家族的特殊情缘。
上页图
福州路 1920年
旧时南京路称为“大马路”,与之平行的福州路称为“四马路”。在上世纪初,最大的商业街并不是南京路,而是福州路。福州路曾保留相当多中国传统生活方式,故称租界内的华界。崭新时髦的南京路在北面崛起后,福州路因其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老式的街道、老牌的商家、老派的经营、老一代的顾客……加之较为低廉的房价,成为书店、报馆、书场等首选之地。山西路茶楼街 1900年
茶楼是老上海精致的风情旧景,老上海茶楼兴盛于清同治初年。至清宣统元年,上海约有茶楼60余家,上世纪20年代增至160多家。老上海的茶楼不像北京茶馆那样泾渭分明,各有其不同的娱乐形式,而是多种功能圆融,光怪陆离。高档茶楼大多开在繁华市面或风景幽静之处,是要人显贵、社会名流、文人学士、阔佬商贾聚会之所。低档茶楼遍布市井里弄,茶客为社会的普通百姓。
跑马场(今人民广场) 1932年
1850 年, 5 个英国商人来华,发起组织了“跑马总会”。次年,上海最早的营业专利性“跑马场”建成,地处“花园弄”,即今南京东路、河南路一带,时人称之为“老花园”、“跑马场”。
后来因为上海底价上涨,“跑马场”地皮多次被分割、出售、新建。图中所示跑马场为第三跑马场。1951年8月28日,上海军管会宣布收回跑马厅。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将跑马厅改建成人民公园和人民广场。
外百渡桥 1945年
外白渡桥位于苏州河与黄浦江汇合处,是上海第一座全部用钢材筑起的桥。之所以叫“外白渡桥”,其中白字暗含不付报酬之意。
1856年以英国人韦尔斯为首的12个股东出资修建了外摆渡桥,但是每个从该桥上通行的中国人都必须交纳过桥税,但外国人通常可以免交,引起了市民的不满。后来工部局在外摆渡桥西数十米建造了“公园桥”,1873年9月中旬通行,从此人们过桥不再需要付钱,所以该桥也叫“外白渡桥”。该桥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苏州河 1938年
苏州河是吴淞江(一段),确切地说,东西向流经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这一段吴淞江习称“苏州河”,缘起开埠后洋人对此河道的改称“Soozhow Creek”(通向苏州的河),并一直沿用至今。“苏州河”的名称有点类似“广东路”,都是翻成英文时出的差错。以讹传讹,习惯成自然。
苏州河的重要之处在于,它是连通富庶江南地区和上海海上贸易的河道。开埠之后,苏州河打破了以往的宁静,变得越来越拥挤、嘈杂、繁忙。南北货、洋货从上海入港,沿吴淞江,过运河,入长江,发往内地各省。
12.不老青春作文 篇十二
印象里的雷阵雨,那种张扬的、盛大的,近乎歇斯底里的咆哮,冲击着青春里的每个片段,打湿我们的脸,那个时候,我们还在一起,迎着青春的暴风雨,艰难的一起走。
那是属于我们的回忆,青青瑟瑟,还未长大,那张面孔充满了稚气,说要一直在一起。
那两个答应我要陪我一起长大的傻丫头,你们还在吗?
那些一起讲过的故事,那些一起听过的歌,那些一起去过的地方,它们还在么?
时间太过残酷,它让我们携手走过最美好的时光,却又让我们分道扬镳。
我们的友情,没有因为时距的疏远而感觉尴尬和不适,仿佛一直停留在失去衔接之前温暖而美好的关系,我知道,我们还在一起。
那些晚上惊醒的时刻,那些不断下沉的空落感,像是一束扭曲的线,乏力地延伸下去,勾勒出世界的轮廓。
我依稀还记得那些我们一起走过的片段。
一起充满幻想的说逃离那个禁锢梦想的地方,带着梦想起飞。在一起离家出走失败后又循规蹈矩做回乖孩子。
一起坚定不移在纸上勾勒出我们的未来,在一个城市里上学,最好是同一所大学,毕业后合开一家咖啡店,小店的样子、小店的名字以及店内的装修都弄成我们喜欢的样子,约定好后微笑着给彼此加油。
嗯,加油!
记得回家的时候,你们抢着抱我,我嘲笑你们,你们委屈地问我是我狼心狗肺的忘记了么?
傻瓜,怎么可能会忘记,正因为青春太值得记忆,它包含了理想和梦想,我们在那个时候做了我们以后不敢做也不会做的事情,也许是,每个人的心中都盛开了一朵花。
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真的真的很庆幸,让我在我人生最美好的阶段里认识你们。
感谢你们给我一份记忆,温暖的温暖的靥。
13.厦门老院子作文 篇十三
下了车,我们跟着导游,来到了大门口,门牌坊上面写着“老院子”三个大字。通过检票口,我们在“旗帜”的带领下来到了“渔村码头”,上了一艘靠岸的“远洋商船”,这艘船看起来很古老,突兀的桅杆、硕大的船身,显得很有气势。上岸后,我们进入了闽南渔村,里面有许多人物蜡像。这些蜡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有的在纺织机前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织出一匹匹布;有的是打铁匠,抡起铁锤上下敲打烧得通红的铁块;有的在院落里织渔网;有的在茶馆里围坐在桌子上喝茶,谈古论今;还有的是一个农家妇女端着簸箕挥洒谷粒,喂食一群母鸡和小鸡……等等,多么和谐惬意的一幅闽南渔村的生活画卷!
走出渔村,我们来到了一个人工湖,只见湖中央矗立着一身三面的佛像。据导游介绍,这是“三面妈祖”,10:30分左右我们能欣赏到世界独一无二的“三面妈祖”动感显圣音乐喷泉大典。盼着等着,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随着音乐的响起,妈祖像周边开始喷水了,里三圈外三圈,妈祖像也在缓缓升起,音乐声每提高一次,水柱高度就提升一个档次,人群也就沸腾一次,当妈祖像升到最高点时,水柱也喷到最高处,妈祖开始旋转起来,一圈两圈三圈,好像是向周围的人群庇佑平安,此时人群全面沸腾了,欢呼声、尖叫声与音乐声混成一片。
最让我震撼的要数下午进入神游华夏大剧院观看的《闽南传奇秀》,共分为六幕:天造鹭岛、岛城大战、南洋历险、渔村人家、龙的传人、福佑华夏。大剧院采用了旋转舞台和旋转观众席交互使用的方式表演,刚开幕时,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远古时代山崩地裂,地动天摇,在一片原始森林里,许多各种各样的恐龙迁徙的景象,形成了一个海岛,那就是鹭岛;第二幕岛城大战,郑成功收复台湾;第三幕南洋历险说的是闽南儿女下南洋谋生历险记;第四幕叙说了闽南渔村生活景象;第五幕讲述的是闽南的民俗、民风;第六幕是妈祖像再次呈现在舞台中心,意在保佑华夏。此外,我们还参观了中华姓氏文化园,我也找到了自己的姓氏渊源。
14.老上海的煤业公所 篇十四
从浙绍公所走出的煤业公所
19世纪中叶,江浙一带经营煤炭的商人办货都得赶往杭州。因为杭州钱塘江畔有煤炭交易的市场。当时交通不便,赶往杭州不是一天二天,须一段时间,于是,各路煤炭商人在钱塘江畔创立了嘉上公所。上海一地的煤炭商人在五口通商之前也赶往杭州,通商口岸打开之后,洋煤洋炭汇市,各地客商转到上海置货,故上海行号日增,货色日多,但苦于没有类似杭州那样的公所,行规业规无法实施,市价也没法议定,鉴于这样的情形,沪上煤炭商人借浙绍公所后殿公建煤炭公所。那年是光绪二年,公元 1876年。
浙绍公所是乾隆初年由旅沪浙江绍兴商人设立,起先是地域性同乡组织,但是绍兴商人从事酒业、钱业和煤炭业较多,慢慢地发展为行业性同业组织。在煤炭业没有汇市之前,浙绍公所主要是酒业和钱业的议事祭祀的场所。煤炭业借浙绍公所之后,公所格局有所变化,浙绍公所前殿归酒业,中殿系钱业,后殿煤炭一业。经营煤炭的商人除绍兴人外,还有一半是宁波人,宁绍参半。稍后,浙江海宁籍商人渐渐增加,煤炭公所以宁、绍、海宁各商同入浙绍公所议事。
煤炭商人借浙绍公所后,总觉得不自在。业务不同出现诸多不便,因此,思忖着建立一处自己的公所。筹建公所各行号都赞成,为难的是经费没着落,经过公议,决定从进货出货金额酌量抽厘制票收取。自 1876年农历十一月起至 1878年农历十二月止,积累有“二千金”之多。煤炭公所的董事拿着这笔钱在浙绍公所以东,福佑桥以西,购置卢姓的一处房屋,计地二亩余。到了 1881年农历七月煤炭公所诸同志联名禀请上海县知事莫祥芝。经官厅允准,方兴土木,从设计打样、准备材料、施工、竣工,历时一年零四个月。公所房屋有三进:第一进为山门、戏台,第二进为玄壇、正神大殿,第三进系厅楼。第三进厅楼称为“韫山堂”,意曰“煤炭生于山,犹玉之韫于山也”。韫山堂堂前有两厢,东为先董祠,西为土地祠。韫山堂的东面墙外有排列齐整的小屋。堂内井灶常年敬神,一切仪物摆设均如浙绍公所后殿的模样。
煤炭公所落成之时,苏松太道邵友濂亲题匾额:“储国裕民”。因邵友濂是浙江余姚人,念同乡之谊,敬谨悬匾,以迓神庥公所之光。新落成的煤炭公所墙宇闳峻,与浙绍公所东西辉映。从浙绍公所走出,煤炭同业有了自己的会所。
煤业公所发展为煤业同业公会
清末民初,受社会革新思潮的影响和政府推行保商政策,刺激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煤作为生产原动力和民生必需品,需求量增加,行业发展迅速。煤业公所随之发展。1902年经南、北市煤炭同业公推陈乐庭为总董。1910年开始选举产生,由王清夫、魏鸿文当选为南、北市首席董事。1915年复选谢蘅牕为总董,以韩芸根、魏鸿文 2人为董事。1917年 4月北京政府公布《工商同业公会规则》以后,上海部分行业组建新型工商业团体,这些新型工商业团体有的是从会馆公所脱胎而来,有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生出来,逐步出现以“公会”、“商会”等命名的行业管理型同业组织,有:书业商会、办麦公会、 日报公会、保险公会、教育用品公会、中华布厂公会、皮货商业公会,北市花业公会、棉业公会、木器商会等等。煤炭业在这一时期由于业务渐渐向租界发展,在北市组建了煤炭公会。而煤炭公所继续维持,1921年,煤炭公所经票选韩芸根为总董,谢蘅牕、杜家坤、魏鸿文三人为董事。
1927年春,当北伐战争推进到长江沿岸以后,国民党控制了上海局面。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打压上海总商会,扶持组建上海特别市商民协会。煤业南、北市同业公会推谢蘅牕、魏鸿文、陆祺生等 21人为商民协会煤业分会筹备员,筹组商民协会煤业分会,于同年 11月 21日召开大会宣告成立,选出毛春圃、陆祺生、潘以三等 3人为常务委员。由于商民协会煤业分会会员中有煤炭公会(北市)和柴炭公所(南市)的会员,很多属于煤、柴、炭兼营的行号,于 1928年 1月报请主管部门,改商民协会煤业分会为商民协会煤炭业分会。
据《上海特别市商民协会所属各分会一览表》记载:“煤炭业分会会址设在四马路东合兴里 129号半,会员人数 306人。”
1929年 5月,国民党中央三届七次会议决定统一上海特别市商人团体。同月25日,上海特别市商人团体整理委员会(简称市商整会)成立。市商整会根据国民党中央的指令接管上海总商会、闸北商会、沪南商会、商民协会、各马路商界联合会。同年 8月,国民政府出台《商会法》和《工商同业公会法》。该法规定,所有的公所和行会以及会馆之工商各业团体,必须在一年内依法改组设立同业公会。
1930年 4月按照市商整会通知,原商民协会煤炭业分会,与上海煤炭公会合并筹组成上海特别市煤业同业公会,选出执监委员 22名,魏鸿文任主席,当时会员是 204家。两年以后,1932年夏,煤业同业公会换届,改选理监事会,召开第二次会员大会,因以出席人数不足法定人数而流会,后召开第三次会员大会进行改选,方以刘鸿生当选主席而完成换届任务。1934年 5月 27日煤业同业公会召开临时会员大会,按章程改选理监事会,仍以刘鸿生为主席。1935年 6月,刘鸿生、魏鸿文等执监委联名函辞,影响会务,经报主管部门,委派潘以三等 13人组成整理委员会,于 8月 4日召开会员大会进行改选,结果仍由刘鸿生当选主席。
这一时期的煤业设有市场,初期在公所,后来设在青莲阁、萝春阁茶楼。1937年天津路煤业大楼落成,市场设在大楼会所内。
抗战时期的煤业同业组织
抗战爆发,煤业同业公会的爱国商人联合抵制日货。煤业职工、青年在同业公会的支持下组建救护队奔赴前线。到1940年,煤业同业公会仍然维持,会员数为 259家。1942年 3月间,先后出现有煤业同业商联合会和小卖商同业联合会两个组织,前者系以 28家大批发商所组合的大中联煤号为基础,代表了大型公司,行号的利益。后者则代表着中、小行号的先进利益。这两个组织纯为分润配煤余利而组设。
在敌伪统治时期,有日寇东亚院所属的石炭联合会。抗战胜利之后则有经济部上海区燃料管理委员会控制煤源。使全市煤商只能从事于各种配煤的提货、运送等服务性事项,以换取一定的手续费,聊维生计。
1943年 4月,上海特别市经济局通知并指定沈锦洲等 7人筹组煤业同业组织,于当年 5月 1日召开大会,成立“上海特别市煤号业同业公会”,选举上海特别市煤号业同业公会第一届理事会,沈锦洲为理事长。1944年 2月,改选理监事,由于多数不同行号弃权,造成“难产”。几经周折,至次年 1月 15日复选,仍然有不少当选的理监事函请辞职,以致会务濒于停顿。经主管部门批示,提出辞职的理由不足,一律不准,函请辞职的理监事不得不于 5月 8日就职。此届以陆祺生为理事长。
抗战胜利后,汪伪时期的上海特别市煤号业同业公会解体。煤业恢复抗战前的同业组织,召开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新的理监事,选举结果是:潘以三、鲍哲芗、陈渭滨、叶晋荣为常务理事,谢蘅牕为理事长。1947年初,由于燃料管理委员会一度停配较久,行情惶急,公会公推谢蘅牕、潘以三等为代表赴南京请愿,要求政府指拔煤源,放行采运外地小矿土煤,以救济煤荒,解救煤商整个待业的困境。同业公会有所作为,以致在 1948年的改选中,人事变动不大。
此外,行业中另有财神会和同仁慈善会附属机构,煤业公所先后购得顾姓房地和公地,建造了韫山里(福佑路 77弄)、新韫山里(甘谷支路 44弄)房屋出租。并创设韫山小学校,1933年改为煤业义务学校,直至解放。
煤业师徒谢蘅牕、潘以三
煤业有两位人物,曾经是师徒,一位是旧上海的商界名人;一位是进步人士,解放以后成为工商界的代表人物。他们是谢蘅牕与潘以三。
谢蘅牕(1875-1960)名天锡,又名德丰,鄞县梅墟人,15岁离乡赴沪,在同益煤号学徒。满师后,他入东升公司当跑街。28岁时,谢蘅牕在英租界金隆街创设裕昌煤号。裕昌煤号后迁至北苏州河路自来水桥(该桥今已拆除,在江西北路,因河岸有自来水厂而得名)下堍。
1912年,谢蘅牕盘进上海虹口有恒路桥(也称电灯桥,因附近有最早的发电厂而得名。今为东余姚路桥)堍的店面,设立永昌煤号。谢蘅牕在经营永昌煤号的同时,还在法商立兴洋行做买办 10多年。立兴洋行专门经营越南鸿基无烟煤。谢为了推广越南鸿基无烟煤,从国外订购一台萨拉门大炉,为旅居上海的侨民家庭提供暖气。
谢蘅牕在宁波设有裕昌分号。裕昌宁波分号主要销售对象是和丰纱厂、永耀电气公司、三北小轮船、甬绍段铁路局等。当时供应的都是日本煤。后来业务逐渐扩大到天津、青岛、博山、无锡、南京、芜湖、九江、汉口、宜昌、万县、重庆等地。此时,他兼任鄱乐、大同、柳江、贾汪各煤矿董事和汉冶萍铁矿监察。
在 1915年至 1918年 4年时间里,谢蘅牕先后参与投资创办的轮船公司有震昌轮船公司、顺昌商轮公司、同益商轮公司 3家。1919年,谢蘅牕与沈联芳等人共同出资 8万元承租日晖织呢厂。谢蘅牕除了开设轮船公司和毛纺厂以外,还开设鼎新裕府绸厂、三星织布厂、元昌丝厂、大昌蛋厂、和兴化铁厂等。1915年谢蘅牕被选举为煤炭公所总董。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民族企业一天一天多起来,谢的生意随之扩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裕昌获利达 30余万两。这一时期,谢蘅牕被誉为“煤业大王”。
事业上的需要,使谢蘅牕周旋于各种社交场合,结识各式人等,其中也有革命志士。辛亥光复上海那年,他不仅筹措款项,也与陈其美有过交往。1911年 12月,为迎接孙中山,谢蘅牕与黄宗仰、陈根香等事前向宁波轮船公司商借“江利轮”,于12月 24日开至吴淞口码头等候。25日晨随同中山先生乘坐的英国公司轮船开进黄浦江,停泊在浦东码头。然后孙中山和随行人员登上“江利轮”,驶向三马路海关码头。沪督陈其美、武昌起义总司令黄兴等各界人士在码头热烈欢迎。
谢蘅牕的豪爽,造就他急公好义、热心公益的气度。1910年,宁波旅沪同乡会捐资建造新厦,向同乡募集。谢问谁捐最多,有人拿出捐款册子指某人捐二万两,就说:“他出二万两,我也出二万两。”1930年 4月,煤业青年叶进明在云南路仁济善堂参加迎接“五一”筹备大会集合时,与惠浴宇、王仲良等 100多人同时被捕入狱,被判刑 9年 11个月。叶进明的哥哥叶晋荣托潘以三找人担保。潘以三是虹口沙泾港可升煤号的业主,叶进明的师傅。潘以三又是早年谢蘅牕开设永昌煤号时的学生。潘以三请谢蘅牕帮忙,他一口答应,把叶进明从陆军监狱保释出来。叶进明抗战时领导上海煤业救护队,率领 100多名队员和 25辆汽车,集体参加新四军,为抗日前线“雪中送炭”,将大批医药、器械、印刷设备和技术人员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新四军军部。解放上海时,叶进明随陈毅市长进入上海,负责接管上海的公用事业管理局和南京、杭州和上海煤炭调配处,成为党的重要干部。
谢蘅牕回报社会的方式主要是办学和扶困。清末民初,谢在家乡梅墟独办求精学校,后在鄞县和镇海两县各设分校,多至 10余处。学校所需费用均由其承担,先是每年贴三四千两。抗战时期,谢蘅牕委托地方人士管理校务,将自己在鄞县和镇海两县之间的沙田 850余亩,拨作学校基金,以田租和沙田租收入交付学校开支,不足时自己再补,30年如一日。
“一·二八”淞沪抗战事起,谢蘅牕在茂名路新造康乐村房子正空关着,他关照 ,裕昌煤号、老永昌煤号职员家住苏州河以北以及南市者,携眷去康乐村暂住,不收租金,并由谢家厨房每天供应三顿饭,有荤有素,完全免费。谢蘅牕还担任中国救济妇孺总会董事长、广益善堂董事长、延绪山庄董事长。
抗战胜利后,谢蘅牕重返沪上,仍图振兴煤业,其时年已 70余岁,他将出售鄱乐煤矿得款偿还了所有债务。建国后,他告老回乡,在宁波去世。
潘以三(1895-1972)
潘以三,浙江余姚人。幼年在家乡读了几年私塾,1911年 16岁时来上海永昌煤号当学徒。他好学,利用业余时间读夜校,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很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为战胜国的协约国成员。正当举国欢庆欧战胜利之际,却传来日本将接管德国在山东特权的消息,当时国内群情激愤,反日反帝情绪高涨。1921年,潘以三与同泰煤号罗希三、荣昌兴煤号王文正、茂新煤号贝介夫、三和兴煤号周绍尧、泉泰煤号黄志奋、宝和煤号王钦飞、叶晋康 (叶进明 )等人成立“上海煤业青年友谊会”,友谊会会址设在浙江北路龙吉里,友谊会自办图书馆、举办读书会、研讨救国之道,发展会员 100多名。
1923年潘以三还清了祖上的欠债,先在武昌路开设一家只有 4名职工的可升煤号。两年后潘与人合作,将煤号迁至沙泾路,职工增加到 10余人。潘以三在煤业界小有名声,后被各业推举为虹口地区六路 (梧州路、嘉兴路、沙泾路、库伦路、海伦路、哈尔滨路 )商界联合会会长。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潘以三离开上海,到山东博山煤矿公司。亲眼所见煤业市场都被日本的劣质煤和英商的开平煤所占领,于是,他联合煤业同人,发起建立华北煤业公司,自任总经理,兼任上海晋煤售品处副总经理,推销国产的博山煤和大同煤。“九·一八”事变后,潘以三积极支持公会编辑油印出版《御侮》周刊,宣传抗日救国。当时,上海各界抗日人士接受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市商会、市民联合会等社会团体出面成立“上海抗日救国委员会”和“救国义勇军委员会”。各工厂、商店、学校有志之士纷纷参加义勇军训练,煤业同业公会也发起组织“煤业义勇军”120多人,潘以三等人发动同业募集捐献物资。
解放战争前夕,潘以三曾利用国民党25军副军长唐子长的关系,在扬州建立长江行分行,筹集地下党运销煤炭的经费。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1948年 12月,唐子长逃亡台湾之前亲自打电话和写信,要潘以三送 30根金条去 (每根 l0两 )。潘未允,只答应给 500万金圆券。唐子长嫌少,退到要 l0根金条,还声称:“如果明天不给,自会有人叫你给。次日,果然有六七个武装人员来到华北煤业公司,扬言要潘以三问话。公司职工见有军人气势汹汹前来,抢先夺上二楼要潘回避。潘以三从 3楼晒台到隔壁杨健行医生家下楼避开。这批武装军人扑了个空。之后几天武装军人多次来,潘已躲避。潘以三了解唐子长是个要面子的人,给唐子长写了一封信,说:“我本应把你给我的两封信还给你,因为你派 202师青年军几次武装威胁我,使我失去对你的信赖.这信暂留我处……如你再逼我,我将把你的信译成英文在上海、香港、台湾各报登刊出来,看你这个中将副军长怎么见人 !”信出后,果然有效,202师的人不再上门。为了以防万一,潘以三暂居友人家。长江商行的全套账册保管在俄国人罗夫·彼德洛夫家中。直到 1949年5月 27日上海解放,潘才回家与家人团聚,迎接黎明的曙光。
15.老杨树作文 篇十五
朝霞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将金辉洒落在窗外的老杨树身上,让冬日里一直沉闷而光秃秃的杨树,有了一丝丝温暖。
窗外满是不计其数的高楼,却有几棵树木在狭缝中生存,一眼望去,就属这棵老杨树最高大,孤寂,可怜。原本在夏天生机勃勃,绿叶茂盛的杨树,现在却只剩下些许枯枝败叶了。仅有的三两片已全然发黑的杨叶,艰难地抓住老树的枝条,在寒冷的冬风里瑟瑟发抖,摇摇欲坠,好像一碰就要掉下来似的。这棵老杨树上,这种黑不溜秋的叶子简直少得可怜,大多数叶子都被寒风刮落到了屋顶上、地上,给本就破旧的简易房顶带来满目的灰暗,晦涩,让人觉得精神萎靡颓废。时常会有一两只松鼠来到这里做客,松鼠们蹦蹦跳跳的,使得老杨树光光的细枝条经过摩擦碰撞后发出“沙沙沙”的声音,还一弹一弹的,弯过去,弯过来,松鼠们把这棵杨树当成了蹦蹦床。枝干交错着,一根根枝条都向下垂着,好像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一样。在几根大枝干中有一个鸟窝一样的洞,每当小鸟飞过,倦了时,总在那里歇歇脚。寒风再一次穿过杨树时,老杨树发出了一阵阵哀嚎声,身子不停颤抖着。当我们凝视时,它好像摆动着身子在害羞,微微震颤着它的身体,留下满树的萧瑟,孤寂……朝霞随着小鸟的歌声渐渐变淡,化为天空的经脉,填满了苍穹的各个角落。时间一点点流逝,太阳带着它橙黄的光芒来到了杨树身上,仿佛树上洒满了一颗颗金子,却也遮盖不住那沟壑纵横的身躯,更是抵挡不住杨树老态龙钟的清冷。
窗外那棵老杨树,带着那沉重而又衰败的枝叶,挺过一天又一天,不知能不能熬过这个冬天呀?
16.老同学作文 篇十六
昨天我和我一个十几年没见面的老同学见面了。事先通的电话,本来心情就很激动,当见面的那一霎那,我们两个人都不由自主的抱在了一起,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就在那一瞬间,所有的不愉快,所有的恩恩怨怨都烟消云散了。也许有误会,也许有说不出的苦衷,但是都不重要了,一切都留给了昨天,今天我们要珍惜我们之间的这永远扯不断的友谊。面对面的坐着,看见了彼此的脸上都有了岁月的沧桑和眼角的皱纹,互相打听着这几年对方的情况,彼此之间多了理解和包容,因为我们再也没有了年少时的轻狂。回忆起过去那美好的时光,说起学生时代的趣事,说起我们那一届的同学,我们都开怀大笑,好久没这样的笑过了,那么清澈,那么无邪。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又回到了那熟悉的校园,坐在了那熟悉的教室里,她帮我剪指甲,我们互相换情书看,看完之后都笑了......。太多的美好的回忆我们还来不及回味,她有事又要走了。本来说好的 ,还有一个同学也来,可她有事,正在赶来的.路上。那只有下次了,我想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还会再见的,还会再聚在一起,这也是我们几个的愿望。
我总感觉学生时代的东西很难让人忘记,只要一想起就好像发生在昨天。因为我们那个时侯年轻,因为我们那个时侯没有被这个世界洗礼过,我们那个时侯的心是清澈见底的,所有的东西也都是值得保留一生的 ,不管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都值得回忆。
17.老上海广告排行榜 篇十七
搪瓷
厂家:中国杂品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 品牌:不详
1956年上海公私合营后的搪瓷产品,图案“具有历史趣味”。其中不少产品图案还是著名画家所设计。1959年上海中国画院唐云等画家下工厂为搪瓷制品绘制花样。上世纪60年代末,上海美协组织热水瓶装饰征稿,张雪父、钱震之设计的几何图案中标。
牙膏
厂家:不详
品牌:丰收牌牙膏
牙粉从境外传入,具体时间尚无法确定,但在清末民初就有人使用了。牙膏大约在上世纪30年代渐渐被人们所熟悉,但因为价格高于牙粉不少,普通人很少能用。即使在上世纪50年代末,牙膏依然被列为国家二类计划商品,由上海百货站统购包销,向全国供应调拨。
药品
厂家:公私合营中华制药厂
品牌:龙虎牌人丹
1843年上海开埠,西药传入上海。20世纪初,外商在上海开设药厂。这一期间,华商药房制药部规模逐渐扩大。1908年,中法药房建造三层楼房,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制药部。当时国产的艾罗补脑汁、人造自来血等已有盛名。1911年,中法药房黄楚九创立龙虎公司(后改名为中华制药公司),这是上海第一家民族资本制药厂,生产龙虎牌人丹。
球鞋
厂家:公私合营正泰橡胶厂
品牌:回力球鞋
1956年,上海私营服装鞋帽商业实行了全行业公司合营和合作化。随后,还开辟了向苏联、东欧国家的出口业务。1962年5月,因工商调整,从上海市服装鞋帽公司中划出96家工厂和市服装联社68家生产合作社,组建成以承担出口任务为主的上海市服装用品工业公司,按布鞋等8个专业组织生产。
扑克
厂家:公私合营粹华卡片厂
品牌:红旗球、马戏丑角扑克
扑克一词源于英文,是游戏纸牌或游戏卡片的意思。关于其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起源于中国的叶子戏;另一种认为起源于印度。不管是哪种方式,总之扑克传到欧洲以后,经过不断改造才形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上世纪50年代,上海生产的扑克品种多、质量好,深受欢迎。
肥皂
厂家:国营中国肥皂公司
品牌:新华檀香皂等
现代机器生产的肥皂大约在19世纪开始从境外输入,上海生产的现代肥皂一直占据着中国的大部分市场。这些肥皂、香皂的广告画法细腻、印制精美,也是当时包装工艺和广告艺术的最好体现。
热水瓶
厂家:不详
品牌:不详
保温瓶也称热水瓶。据《上海轻工业志》记载,热水瓶最先于1911年由德国输入中国。以后,美国、日本等国产品相继而入。我国的第一只保温瓶就在上海产生,这个行业的第一个生产兴盛期在1932年前后。其实,从1925年国内生产出第一只保温瓶开始,至今也不过80来年。
糖果
厂家:凯麟糖果厂等
品牌:光明牌等
机制糖果分硬糖和软糖。1920年,开利糖果食品厂最早生产无色丝光糖、果汁味硬糖。果汁味硬糖因具有各种水果味道及颜色,故又称水果糖或什锦硬糖。新中国建立后,糖果行业裁并改组,确定大陆糖果厂以发展硬糖生产为主。上世纪20年代,软糖品种也不少,主要以蛋白糖、奶糖、太妃糖为主。
雪花膏
厂家:上海大陆化学制品厂
品牌:双妹明星等
清光绪年间,广东南海人冯福田创中国特色的花露水,取名“双妹”。1898年,他在香港创立广生行。1915年中国农商部举办全国商品展销会,“双妹”因此名声大振。抗战胜利后,上海化妆品有743个牌号、1454种规格。当时的化妆品已经能适应失灵节变更的需要。
钟表
厂家:不详 品牌:不详
清代钟表属于高档消费品,只由少数人使用,19世纪中期上海开埠以后,钟表业在上海兴起。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上海开始参照进口产品试制手表,结束了进口表长期统占国内市场的历史。计划经济时代,上海生产的钟表由上海百货站统一收购,调拨供应全国。
【老上海作文】推荐阅读:
走进上海老校园(四) 上海交通大学09-02
上海游记作文:游上海记07-15
魅力上海作文06-10
上海满分作文07-22
上海中考作文要求08-19
上海高三语文作文09-02
上海之旅1200字作文06-30
上海高考作文立意构思06-30
游上海植物园作文07-17
上海之旅作文600字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