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训练

2024-08-12

谈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训练(共15篇)(共15篇)

1.谈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训练 篇一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运用语文学科知识的能力。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了解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语文学科发展的大致趋势;准确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

2.语文教学设计能力。能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目标,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能准确表述教学目标,恰当选择教学策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方案设计。

3.语文教学实施能力。掌握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的基本步骤,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策略,能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动机、组织学习、总结提升;熟悉现代教育技术,能依据教学需要恰当选用教学媒体。

4.语文教学评价能力。了解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方式及特点,掌握基本的评价方式;能够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倡导的评价理念为指导,针对学生实际,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自觉进行教学反思改善自己的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了解国内外文学发展概况,熟悉重要作家作品及其风格特征,运用文学理论引领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学作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2.能够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运用分析文本的相关知识和策略,帮助学生提高筛选信息、解释推论、评价判断的能力。

3.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字应用的基本知识,遵循高中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语言难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具备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熟悉写作教学的过程,能够指导学生分析写作目的、内容及要求,自主、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5.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能够根据学生需求,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

6.正确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能够在教学中体现其倡导的基本理念,落实其规定的课程目标。

7.熟悉现行通用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结构方式、选文特点,能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使用教材。

8.掌握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使用。

9.了解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基本理念和模块设置,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分析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

2.能够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3.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已有知识水平,诊断并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4.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

5.能够把握所选教学内容及其特点,准确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

6.能够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目标,所选教学内容及学生语文学习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7.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与教学重点、难点相关的教学环节。

8.了解语文教学资源的多样性,能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合理开发、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

9.能够设计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如读书报告会、书评交流会),引导学生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10.了解编制教学方案的基本规范与要求,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方案。

(三)教学实施

1.能够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2.能够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个体差异,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总结。

3.能够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4.能够根据高中语文的不同课型(如讲读课、自读课、活动课),运用恰当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5.能够在阅读、写作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反馈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

6.能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制定计划、搜集资料、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评价反思。

7.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

8.能够恰当选用教学媒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四)教学评价

1.能够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形成性与终结性、定性与定量等不同类型的评价方式,恰当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

2.能够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倡导的评价理念,发挥教学评价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等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3.能够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内容,选择和使用恰当的评价策略。

4.能够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语文学习的状况,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5.能够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完善教学方案,提升教学能力。

三、试卷结构

模块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比例

题型

学科知识

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

教学评价

30%

单项选择题

学科知识

教学设计

43%

教学设计题

学科知识

教学设计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教学实施

教学评价

27%

案例分析题

合计

100%

单项选择题:约30%

非选择题:约70%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学习《声声慢》,有学生提出课文的插图有错误,窗前的菊花太繁盛,没有满地黄花堆积的凄清之感。下列教师的课堂评语中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A.插图问题我们还是课下再讨论,好吗?

B.有点道理,大家看看插图还有没有其它错误?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C.很有批判意识,敢于质疑教材,大家为他鼓掌。

D.观察很仔细,来描述一下你体会到的凄凉之感吧。

(2)阅读《祝福》教学实录的片段,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生1:我认为祥林嫂不是他杀,是自杀!

(学生一片哗然)

师:杀出程咬金来了,说说你的观点。

生1:如果当初祥林嫂不从婆家逃出来,是不是也就不会改嫁?

生2:我认为还是会被迫改嫁。就是不改嫁,也会被虐待致死。

生1:她再到鲁镇之后,鲁四老爷家还是收留了她,不让她做祝福的事,不做就是了。她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生3:这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不差的问题,这是精神打击,比肉体折磨更痛苦!

生1:她也可以到鲁镇以外的地方去呀,兴许在李镇、王镇能找到活干呢。

生4:天下乌鸦一般黑,李镇有李四老爷,王镇有王四老爷。

师:你们的讨论已经涉及小说的社会环境。请大家阅读第一二段,想一想鲁镇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A.教师能抓住讨论的焦点,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B.学生讨论没有涉及问题的实质,影响了教学进度。

C.教师允许学生自由发表观点,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尊重。

D.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探究故事发生的背景。

2.教学设计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1)~(3)题。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课文介绍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为某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其他课文为:《将进酒》《阁夜》《李凭箜篌引》《苏幕遮》(燎沉香)。

单元介绍

这个单元我们将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关规定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对有兴趣尝试诗歌散文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

(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3)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赏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案例分析题

(1)以下是一位教师使用语文读本的方法。阅读材料,总结该教师使用语文读本的特点(写出一点即可)并简要分析。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①专题讲演。由小组讨论推荐中心发言人,或学生自荐谈感受。

②主题辩论。围绕本组感兴趣的篇章选题。辩论不求正规,只求思想的碰撞。

③精彩文段推荐。主要由文段朗读和推荐意见两个环节构成。

④我喜欢的20句话。要求学生记住阅读篇目中印象最深刻的20句话并能够默写。

⑤我最喜欢的文章排行榜。学生给自己喜欢的读本篇目打分,然后统计出数据并张贴出来与同学交流。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回答(2)(3)两题。

我爱我家

(一)①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有一个家:爸爸、妈妈和我。我家有一套三居室的房子,爸爸和妈妈有一张大大的双人床,而我有一间粉红色的小房间。对了,还有一只成天睡觉的哈巴狗。

②家,最让人依恋的是爸爸的肩膀、母亲的怀抱,爸爸的肩膀坚稳如山,母亲的怀抱温暖似春。早上起床有妈妈做的早餐可吃,晚上和爸爸一起游戏。周末我们一家人还常去爬山野餐呢!爸爸和妈妈给我讲了好多好多的事情:泰山、长城、金字塔、泰姬陵;巨石阵之谜,尼斯湖怪兽;蜂鸟只有两三只蜜蜂那么大,海马是由爸爸生出来的

③哦,还有乖巧的小狗不断地摇着小尾巴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④小时候,家是我生活的全部。虽然外面的世界很精采,但我爱我家,我恋我家;家,让我放心地躺在她的怀里,让我串起一个个班斓的梦。

(二)⑤大一点了,爸爸妈妈牵着我的手,把我送到了一个有许多小朋友的地方,把我的手交到了老师的一双很温柔的手上。于是,我来到了学校——我的新家。

⑥学校里,有我的老师。老师,是舵手,带着我们在学海航行;是向导,领着我们在书山长途跋涉。老师,是无私的太阳,把光明和温暖不断地倾注到我的身上和心上老师,是你告诉我生存的意义,为我指出人生的真谛。

⑦学校里,还有我的许多朋友。我的朋友是清风,总会带来清凉,扫除我心中的闷热;是久旱的雨露,滋润我心田上的花朵;是雨天里的一把小伞,是骄阳下的一片绿荫,是长征路上的甘泉在学校里,我们放声地读书、交谈、拼搏,骄傲地大笑

⑧我爱这个集体,这个家。

(三)⑨与我的伙伴一样,我,黄皮肤,黑眼睛,流淌着我们祖先的血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让中华民族的光荣、伤痛与我同在,让秦皇汉武的英魂与我同在;让杜甫、苏轼的华章、白发与我同在;让北国江南与我同在,让长江黄河与我同在;让少年中国与我同在,让中国少年与我同在;让飞天神舟与我同在

⑩我们是花儿一样的少年,我们是挺拔的小树,我们是矫健的雏鹰,总有一天,我们会长成参天大树,我们会在蓝天白云下翱翔我心动于家,我爱祖国这个家。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四)几年前有人曾问过我,下辈子,你最想要个什么家?我当时说:那要看缘分。

现在看来,我是十分有缘的。有人说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偶然一遇。我想,下辈子我肯定再做爸爸和妈妈的女儿,肯定再做今生老师的学生,肯定再和今生的朋友同窗,而更重要的是,我肯定还是一个中国人!

我要大声地说,我——爱——我家。

问题:

(2)请找出第④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和第⑦段中的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

错别字甲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

错别字乙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

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指出该作文存在的问题(写出一点即可),并提出修改建议。

山东教师招聘考试网:http://sd.offcn.com/html/jiaoshi/

2.谈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训练 篇二

一、教师做好思想教育是搞好教学的奠定基础, 也是保证教学的顺利地进行

1. 我们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 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我们教师要做的工作,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摆正自我的位置, 努力发现自己的才能, 拟补不足。 我们还要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 扬长避短, 发挥其长处。 比如, 我所带的班, 有的同学热爱体育, 身体健壮, 同时在班内具有一定的威信, 在学校的运动会上表现特别积极认真, 我就让他们负责组织同学进行练习, 他们能够主动协助班长做好示范, 与体育老师联系, 组织同学们进行练习, 在这项体育比赛活动中, 我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获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 这样, 这些同学既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和长处, 同时又对自己的不足, 如学习上的差距也有了足够的认识, 能够主动向任课老师寻求帮助, 积极要求进步。 同时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增强了班内的凝聚力, 使大家心向一处想, 劲向一处使, 培养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 为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打下了基础。

2. 我们教师做好思想品德教育, 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 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

诚然, 现在有些学生认为“ 时髦” 就是美, 不顾年龄、身份、环境等这些特点的限制, 涂脂抹粉, 奇装异服, 甚至把社会上一些恶心也认为是美的东西, 缺乏对美的分辨能力和认识能力。 我们教师就要发挥自己引导作用, 通过引导学生来人是什么是美的东西。 首先让他么热爱美, 认识自然美, 通过艺术欣赏, 提高审美能力, 教育他们应注意心灵美, 把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乐于助人、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尊老爱幼、文明礼貌作为美。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美的环境下, 进行学习健康成长。

3. 我们教师做好思想品德教育, 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 要热情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自我意识膨胀, 大有成人感的意识, 可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 又缺乏社会生活经验, 难免出现思想幼稚的行为错误。 对于这种现象, 我们应注意与他们多交谈, 了解他们的思想, 做他们生活中的知心朋友, 帮助他们分析面对出现的问题。 引导他们学会自我分析, 同时还通过展开课内外教育活动, 组织讨论“ 怎样对待同学”“ 怎样对待自我”“ 怎样对待挫折”等问题, 指导学生明辨是非, 在自我教育、自我分析中克服缺点, 纠正错误, 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 磨练他们的意志, 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品质, 提高自我认识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生理发展成熟, 学生们极易陷入早恋。为引导学生们正确认识早恋的危害性, 顺利度过青春期, 我们应指导学生们划清纯洁的友情、真挚的爱情和早恋的界限, 教育他们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 专心学习, 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奋斗。 引导他们了解自身的生理特点, 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 正确认识和看待异性, 在正常的同学交往中做到自尊、自爱、自重、自强。

二、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并搞好学科教学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博学, 既具有丰富的学识、修养、良好的专业与教育训练, 同时还要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备课、授课, 使学生们能够在较短的实践内, 掌握更多的知识。 我以为, 现在学校的学生, 普遍的特点是聪明, 理解力强, 但缺乏耐力和自制力, 过于活跃, 对文化课重视不足。 针对这样现象, 我们首先打破专业与文化的框框, 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学风, 对专业和文化课成绩突出的学生大方表扬, 树立榜样, 使班内形成学习光荣, 不学可耻的风气, 以优带差, 使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向上, 主动学习。 同时, 帮助学生们分析文化与专业的关系, 通过许多世界著名教育家等的了解, 使学生们认识到文化是从事各种视野的基础, 更是他们所学专业的基础, 没有文化就没有真正的思想教育的成功。

三、要做好班主任工作, 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相连

学生的活动范围不仅仅在学校, 它和社会、家庭也是密不可分的。 而班主任则是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纽带和桥梁, 班主任承担着双重任务: 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也承担着班主任的工作,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时, 要特别注重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和沟通, 让家长协助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因为家长不是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就尽到了责任, 还要注意孩子人格的培养, 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如让孩子做些简单的家务, 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习惯, 使他们通过亲身的实践, 认识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 从而珍惜家长、学校为他们创造的良好的学习条件, 更加努力学习。

总之, 我们教师做好思想品德教育, 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 就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和汗水。 而培养教育学生并不是一人一事, 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 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 教书”与“ 育人”工作是密不可分。 良好的思想教育可促进学生们更加发奋地学习, 而知识的传授可使学生们成为更加充实的有用之才。 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才能相得益彰。

摘要:思想教育与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的思想教育可促进学生们更加发奋地学习, 而知识的传授可使学生们成为更加充实的有用之才。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才能相得益彰。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教育,学科教学

参考文献

3.谈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训练 篇三

【关键词】语文;发散思维;训练;策略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学科,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条分缕析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创新能力培养,深入实施发散思维训练,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实施发散思维训练的策略。

一、立足文本,研究文本,准确把握发散思维训练点

真正行之有效的发散思维训练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光乍现”的即兴之作,而应该是经过周密策划、精心筹备的既定教学内容。教师要善于选择课文中的一些能够启发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的问题。一篇课文的各个环节和内容中都客观存在着“可发散点”。但是,不同“点”的可挖掘深度毕竟不同,能够引起思维发散的广度不同,对于训练的意义和价值自然也就不同。如《愚公移山》一文的思维发散训练,曾有过两个思路:一是将智叟与愚公的矛盾冲突拟定为“可发散点”,启发学生思考谁的想法更有道理;二是将辩证思考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和现实功效拟定为“可发散点”,启发学生思考“搬家”与“移山”哪个做法更合适。经过比较,显然后者的选点更好。选择思维训练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新修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师生应共同参与,一起精研课文,寻点选点,群策群力。在学生寻点选点时,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如引导学生多注意揣摩课文中的矛盾冲突、人物性格、人物语言、观点阐述等重要元素,启发学生多思考对这些重要元素的理解是否可以呈现多元化,多推测其情节发展、人物行动和结局的形成是否存在多种可能性。鼓励学生努力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多角度发散思维,敢于逆向思维。在学生为《愚公移山》和《陋室铭》两个训练选点时,教师不能把将上述已经预先考虑成熟的思路直接交付学生,而是先组织学生精研课文,展开讨论,自己去分析,自己去发现。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一旦得到充分调动,其主体思维的发散程度不仅可以与教师同步同等,甚至往往还能有所突破和超越。如《皇帝的新装》的发散思维训练,师生共同选择训练点,像皇帝后来会怎样?两个大臣后来会怎样?两个骗子后来会怎样?说真话的孩子后来会怎样?百姓后来会怎样?邻国知道了这件事情会怎样等等丰富、新颖的训练点。因此,教师要努力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热情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从而为整个训练系统创造良好的主体心灵背景和思维模型。

二、精心设计问题,恰当设置情境,引发学生发散思维

师生共同选择好发散思维训练点后,结合所选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讨论。选择好“可发散点”之后,就此拟订一个具体的论题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论题是对该训练中思维活动的立足点和发展点的直观文字描述,是学生认知、理解训练具体内容的第一信息来源,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流向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和导向功能。因此,论题的拟订质量直接关系到训练的开展效果。同样,这个环节也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完成。在指导学生拟题时,教师要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方法,培养学生逐步掌握一种科学、规范的拟题思路和技巧。组织学生讨论的问题首先,要具有简明性、严谨性、趣味性、启发性、客观性等特点,能够为思维活动保留一个宽松、自由的多角度发散空间。在为《愚公移山》、《陋室铭》、《皇帝的新装》这三个训练拟题的最初,学生经过讨论,拟出了《移山难道不比搬家更好吗?》、《不“安贫”就一定不能“乐道”吗?》、《骗子(皇帝、大臣、说真话的孩子、百姓)的悲剧》这样三个论题。显然,这三个论题在措辞上都含有一定的主观倾向,需要有所修改。可是,如果只是极力向学生反复阐释抽象的理论,恐怕一时之间很难使学生醒悟。于是,可以从三个论题的主观倾向思路的对立面出发,挑选几个持此对立观点的学生共同论证论题。在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很快意识到论题的措辞存在着于己不利的因素,要求修正。经过新一轮的思考和讨论,三个论题分别修改成了《移山还是搬家,我替愚公来选择》、《“乐道”是否必须“安贫”?》、《骗子(皇帝、大臣、说真话的孩子、百姓)在游行大典之后……》,客观性明显增强了。

三、注重方法指导,增强发散思维训练的实效

4.语文学科教育思维训练研究 篇四

语文学科教育思维训练研究

文章对思维训练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重要作用及实施此种训练的方法、原则诸多方面作出简要说明,在此基础上勾勒出作者近理论学习与教改实践的`成果结晶--思维训练式(智慧涵育型)语文教学新模式,一种实现素质教育的见实效的模式.

作 者:黄华献 作者单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思维科学研究所上海分所,上海,33刊 名:淮南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NAN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0024(1)分类号:B80关键词:语文学科 思维训练 模式

5.东山中学语文学科教学模式 篇五

基本特点:

“两案”指预习案和教学案。

“四环节”指导入新课、预习展示——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小组展示、探究质疑——拓展迁移、巩固提升

环节1: 导入新课、预习展示

教师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通过学生对预习内容的展示,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导入新知,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在自然分组的前提下,学科教师选定学科小组长,课前由组长检查或者由教师亲自批阅前一天发给学生的预习案,了解课前预习的基本情况并作出正误判断。

环节2: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1)教师布置小组学习的任务。

2)小组成员自主学习。组长要监督本组学生完成训练题,确保每一

名学生参与训练,并负责检查答案的正误。

环节3:小组展示、探究质疑

1)小组展示:组长在检查当堂训练完成情况的过程中,必定会发现

有些答案是不同的,从而很自然的就会产生孰是孰非的疑惑;于是乎,合作与交流的切入点由此产生,学习的兴趣点由此而来。

2)学生互评:通过质疑、比较,判断形成深刻理解。

3)教师指导:尊重学生的独立思维,点拨指导,达成共识。

环节4:拓展迁移、巩固提升

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课外延伸,达到思想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基本流程:

教师:备课组教师集体备课——形成统一预习案教学案——布置预习——组织交流——组织展示——精讲提升——组织反馈——引导归纳。

6.再谈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论文 篇六

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要学得知识,就得思考,而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疑问则是思考的开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动力。求知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解疑欲、解惑欲。为此,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有所发现。教师不是把整理好的知识预先包装好,一包包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辩别、分析、归纳,亲自获得知识。教师备课不仅要备知识,还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1、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在授新课前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学生初步自学课文明,要求做到三看一查一提问。三看就是看课文、看注释、看课文前后编者的引导与设计的思考与练习;一查就是查字典、词典与有关的工具书;一提问就是提出自己阅读时不清楚的、有疑问的、不会解答的问题。学生自学前教师可提些思考的问题加以启发。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会提问题,尤其是有质量的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开始学生生疑往往只在文章字词的表面,这个字怎么读,那个词什么意思,教师要指导他们深入到篇章之中,把文章的前前后后,段落与段落之间联系起来思考。当学生生疑有所进展时,教师再拓开他们的思路,要求他们把阅读的课文与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思考。

2、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学生动脑筋思考

有些课文,或课文中的有些词句,学生阅读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者是容易发生差错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激发学生思考。

3、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发学生思考

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二、辨疑、析疑

思维从发现问题开始,但要不断深入进行,却有赖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逐步展开。教师激疑、生疑后,要注意设置辨疑、析疑的条件与气氛,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比较,分析,判断,推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回答,应该在头脑里立刻进行梳理,分主、次、轻、重,按一定的顺序巧妙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逐一解决,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寻找答案。教师千万不能因赶进度而丧失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再说,教师不是所有的方面都超过学生,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常常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这种火花是思维进入最佳状态的闪耀,教师敏捷地抓住这些火花,把它在全班学生心中点燃,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效果会大大加强。可以说是拨亮一盏灯,照得通屋明。

1、注意调动学生仓库里的知识。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学生知识小仓库里的知识,使其运转,发挥作用。学生的基础不是零,他们有知识库存,即使是程度差的同学也是如此。温故而知新,应启发他们运用旧知识,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灵活地运用各种比较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从思维的类型看,可以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从思维的过程看,可分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等。要发展学生这些能力,在教学语言文字时经常采用比较的方法可收到一定的效果。教学中比较的天地十分广阔,古今作品之间、中外作品之间、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间、文章的遣词造句、材料的选择剪裁,等等,都可以通过比较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进行训练。教学时可采用纵向比较的方法,促使学生进行垂直思考。古今作品比较,课文中前前后后的比较就属这一类。

3、鼓励创造精神。学生辨疑、析疑时,教师无论如何不能以自己思考问题的范围给学生画地为牢,叫学生就范。学生思考问题通常有一种习惯性的思路,如怎样根据种种事实下判断,怎样进行分析,进行归纳等。有时由于某些因素的触发,会突破习惯性的思维的羁绊,闪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种种因素,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三、重点突破

课堂上常有这种情况:举手、质疑、辩论常集中在某些学生身上,他们学习得特别主动积极,而有的学生主动性就差些。对他们必须深入了解原因外,要采取重点帮助的办法,为他们创造条件,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思考能力是逐步培养的,发表见解的能力是逐步锻炼的。

在难易适度上做文章。教练员训练运动员要善于发挥每个运动员的才能,教师训练学生也是如此,要认清学生的差异,使程度好的、中的、差的,思维敏捷的、迟钝的都开动脑筋,有所进步。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尤其要保护他们的点滴进步,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有难有易,有简单有复杂,高低兼顾。

变换训练的方式。不能总是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可指符号,学生可齐拾,可轮流答,重复答,跳答。采用多种多样训练方法,目的都是让学生的脑子转起来,动起来。

7.谈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训练 篇七

1. 关于教育技术的概述

广为人们认知和认可的教育技术概念是这样的:教育技术就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管理、利用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而就目前而言, 在学科教育教学领域被人们广为认知和普遍接受的则更多地集中在一些信息技术或者是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具体的应用和实践。

教育技术既是教育也是技术, 教育是主要的出发点和归宿, 技术则是主要的表现形式和途径。教育技术已经成为了一门特有的学科, 并有很多的工作者、研究人员对此进行研究深化, 它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并且朝着更深、更广的领域进行发展、拓展中。

2. 语文教学中的教育技术

语文学科属于基础性学科, 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语文教学历来也被教育界所重视。很多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因为自身的努力和不断研究形成了自己一套特有的教学方法和理论体系, 而这些人也大都成为了教学名家, 换句话说, 从事语文教研工作的人员更容易在实践中成为教育领域中的精英。[2]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 其教学方法的可选择性更大、课堂表现形式的受限制因素也不是那么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一些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或者说教育技术手段是可行的, 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特点所形成的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为语文教学对于教学方法、知识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需求实际上是相对较高的。教学过程中, 运用一些教育技术手段往往能节省很多的时间, 也更能帮助学习者直观地理解一些知识和内容。[3]当然以上这些都是相对的, 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也许情况也不是这样的, 这里所说的只是一个总体上的情况。

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是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的, 以语文教学为载体能够更好地实践一些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同时, 语文教学中对于教育技术手段的实践和应用, 对于进一步丰富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等方面也是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 对于技术的改进也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应该说技术的发展是离不开其具体在实际行业、领域内应用的, 这点对于教育技术也是同样适用的, 教育技术相关技术手段的发展和进步, 都是需要植根在具体的学科教育教学领域内的。

3.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利用教育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率

(1) 在语文教学设计环节中, 充分做好教育技术手段应用方面的设计。教育技术手段是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实际效率的, 但是如果应用不好的话教育技术手段则会形同鸡肋, 完全失去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价值。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设计中, 需要对可能用到的教育技术媒体、素材等进行充分整合, 结合实际情况做到具体有效地应用。

(2) 开放、自主化的教学模式, 更多地应用在实际的教学环节。自主、开放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在这样的模式下需要教师主导, 但是教学“教”的角色被淡化, 学生“学”的作用是主体。这样的环境下, 一些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是可以起到一定替代教师“教”的作用的, 而且这样的“教育者”可能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3) 充分发掘新技术、新理念, 贯彻实践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 一些新技术、新理念需要被教师关注, 在对这些技术进行关注和认识的过程中, 重要的还是需要对这些技术与语文教学如何结合进行探究, 当然也要考虑到具体的条件, 可以作为参考但是绝不能将其当作一种硬性的指标来看待。[4]

总的来说, 在语文教学中实践教育技术手段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实际的应用中必须要考虑到实际的具体情况, 不能单纯地将其当作一种指标来看。

摘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丰富了学科教学的表现形式, 在很多时候这类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实践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中, 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对于优化课堂教学也是比较重要的。技术的应用往往在学科的教学中改变的不仅仅是形式, 更多则可能是观念和思路。

关键词:教育技术,优化,语文学习,教学

参考文献

[1]沙凤林.从教学设计看整合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张力[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03) :105—108.

[2]何克抗.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08) :5—11.

[3]茅卫东.基础教育信息化探索没有尽头[N].中国教师报, 2009-12-02.

8.谈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训练 篇八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语感训练 训练方法

一、多渠道增加学生阅读量,重视语言文化的积累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认为,人类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它存在于人脑中,来自遗传而又为人类所独有,个体通过接触看似杂乱无章的言语材料,以一种我们至今还难以解释清楚的语言学习能力抽绎出复杂的语言规律并据此去运用语言,尤其是母语的口语学习更是如此。从思维的角度来看,语感能力实则是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直觉思维是一种经验性思维,要以“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的累积量为其思维的触发点,思维材料积累愈丰厚,思维的直觉透视能力愈强。所以,强化学生的语感水平,教师首先要释放学生生活空间、学习空间,引导学生积累、储存生活表象与艺术表象。

(一)释放学生生活空间,引导学生积累、储存生活表象

生活表象是生成语感的物质基础。语感的形成与积累生活表象的密切相联系。在写作与阅读中,能否有敏锐的语感,主要取决于作者或阅读者的生活表象存诸量。例如读杜甫诗句:“晓看红湿处,花重在锦官城”,学生如果见过经雨水漫洒,丛丛鲜花含苞欲放,花瓣水灵晶莹,花色鲜艳欲滴的景象,或是有过相类似的记忆,他就能很快品味出“红湿”二字的妙处,进入诗的意境,“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故此生活经验愈丰富,生活表象储存愈充盈,语言符号向意象的转化就更迅捷。

因此,语感教学必须着重向课外延伸,教师与家长应让学生从应试的重负下解放出来,更多地接触社会、自然,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让他们关注书本世界以外的世界,去采撷、存储丰富多采的生活表象。古人所说的“行万里路”,也许不无此意。

(二)释放学生学习空间,引导学生积累、储存艺术表象

语感的生成还有赖于主体全部文化素养的总和,它是生成语感的知识前提。教师可先期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注释中有关《诗经》、《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阅读杜甫、杨万里的《促织》,学生即会体悟到:“蟋蟀”经久不息的“歌声”,从遥远的古代唱到今天,代表着乡音、乡情与乡愁,反映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让学生学会体验社会生活以促进语感,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多阅读,全面提高文化素养。指导他们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收集古今中外的艺术表象;指导他们利用现代化传媒工具,接受来自各种层面的社会信息,同样可以深化他们对人生的体验,达到“生活的富裕”(黑格尔语)。“读万卷书”,正道出了博览群书的必要性。

(三)引导学生积累与丰富情感经验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也要重视丰富的情感在语感培养上的作用,可以说,丰富的情感经验,是生成语感的催化剂。毋庸置疑,一个情感体验深刻的人,他对社会生活的感知也是深刻的,他所采撷的生活表象也必然体现他的情感价值取向的。情感经验是“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是语感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当阅读主体凭借自己的情感图式同客体产生情感共鸣时,这其中也就包含了主体对客体作出的情感价值判断,而情感的价值判断又受到主体的世界观、思想方式、个人品格气质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情感判断中必然有理性思维的积淀。中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不稳定阶段,教师有责任引导他们在感受作品、感受生活的过程中完善、发展自身的肯定性情感,调节、净化自身的否定性情感,产生一种人性向善内驱力。与此同步,他们的情感经验就会日趋丰富,情感体验会日趋深刻。

二、创设情境,构筑语言形象,以朗读促进语感

汉语的意蕴深刻含蓄,有时真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繁琐的内容分析很难帮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运用,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供有效的尝试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感知语言背后的含义。俗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帮助学生感知语言的金钥匙就是“读”。课前导入非常重要,创设情境导入,可以渲染气氛,点燃情感。如若我们讲《周总理,你在那里》,可以创设这种情境: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为人民操劳终身,与世长辞了,消息传开,千山默哀,万水呜咽,日月无光,人民哀痛,在总理逝世一年之后,人们仍在到处寻找,“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声声呼喊,痛彻心肺。接着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自然会投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受益匪浅。语感训练效果好。

朗读是一种有效的语感训练,如在教学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我改变传统的讲词释句解诗意的教学方法,而是通过学生反复读,读出“味”儿,读出意境。教学中,可运用文中插图,提出几个有助对诗文理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边读边想,反复揣摩、体会。当学生读准读流利时,可提问:读了这首诗时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出来的?这些词语该如何读?学生在反复吟诵这首诗,慢慢地对抑扬顿挫的声调已经

有所感悟了。同时让学生对这首诗的意境展开想象,让其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去体会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感情。

三、加强审美情趣,加强思维训练,发展语感

一个方面我们要加强学生的审美情趣以提高语感能力。文学的本质是美,语文教学的本身也必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也是加强语感训练的一种途径。如课文《驿路梨花》,训练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让学生体会解放军、哈尼小姑娘、瑶族老人、还有一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投宿者的精神美,他们以雷锋精神激励自己,发扬助人为乐精神,传递出人与人之间爱的赞歌,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像这样的文章很多,让学生读后达到读感和而为一,自然加强了语感。

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方可发展学生语感。思维是语文诸要素的核心,加强思维训练是培养语感的必然方向。语感虽带有直觉性、非直觉性,但它又是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统一的产物,它既有逻辑思维的成分又有感性的领悟和意会。因此,只有加强思维训练,才能进一步提高语感能力。

(一)形象思维训练

学生在读的同时。头脑中再现文中描绘的情境,有“身临其境”之感。化无形语言为有形世界,成为积存于大脑的意象,以备于以后的表达与写作。如读《故乡》时对闰土的前后两次肖像再现,也就加深了对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深切思考,从而发掘更深的思想内涵,这样持之以恒的训练一定会加强语感。

(二)想象及联想训练

想象和联想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中尤为重要。课本中安排的课文,可让学生进行再现性联想和创造性联想,如读文后续想,《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怎么了,《小橘灯》中的小姑娘今天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假如她回到我们身边来呢?假如解放后她遇到冰心会怎么样呢?这样的读与想,思维必然得到锻炼,至于联想,学会读到此文或此句或此词要想到与之相关的内容。读到写春的内容,要想到有关的其他这方面的内容,还要想到自己写作的关于春的内容,从中查找距离。这样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连串的意象,增加了感性材料,锻炼了思维,也就使语感得以加强和发展。

(三)发散思维训练

在读课文或其他课外书时,由于认识层次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对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平有很深的理解。教师要结合课文教学的手段来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鼓励学生的创新、发现。以学生其年龄阶段特有的好奇、求知心理来促动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进行发掘。要鼓励学生提出新的主张和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发言,不要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同一个问题,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来表达,使语感得到发展和深化。在教学中渗透语感训练,构筑丰富的语言形象,读和说相结合起来。通过教师启发性的提示,让学生顺着文章的内容合理展开想象,进行小组评议,并鼓励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抽象的评议文字具体生动起来;在这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中去感悟语言背后的深奥与美妙,去捕捉作者心灵震颤的瞬间。同时加强说的训练开展说话作文,鼓励学生大胆说话,其实这就是一次体悟语言的过程。

总之,中学语文教师应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与新课程理念对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多渠道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语感训练,提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rjbgz/yuwen/yunlunwen/200603/26350.html

(2)http://www.xizuo.com/zxyw/article.php·articleid=8295

9.谈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训练 篇九

(一)(2008-05-13 09:26:32)转载 标签: 分类: 整合研究课题总体方案

杂谈

“语文学科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研究”研究方案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于志强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2001年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大纲变为课程标准,教科书变了,教学方式变了,评价方式变了…… 语文教学必须创新发展,与时俱进,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是,由于两极性震荡思维定势的影响,一提到‚新‛课程改革,似乎就是越新越好,与以往的语文教学越不一样越好。实际教学中,不仅对于我国古代传统语文教学积累的宝贵经验(如集中识字,注重积累,熟读精思等)缺乏认真的学习、借鉴,而且对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出现的被实践证明是切实有效的好的做法(注重‚双基‛,对于科学的语文能力训练体系的探索,读写结合等)也没有进行理性、客观的审视、研究,从而导致语文教师思想困惑,语文教学实践混乱,教了多年的语文教师竟然不知该如何上语文课了。同时,由于一直以来语文课程内容的严重缺失,语文教科书实际上充当着并不称职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的角色,导致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很大,往往是教同一篇课文,不同教师教学差异很大;而且由于教材编写水平的落后(现在使用的几套新课标语文教科书基本上仍旧是文选型的),语文能力训练内容不明确,加之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局限,长此以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堪忧。

当今社会存在的信仰真空、道德滑坡、文化低俗、追求享乐、利欲熏心等等问题表现在小学生身上就是个人至上、冷漠自私、缺乏友爱、盲目攀比,他们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穿的的耐克、阿迪达斯,看的是日本的卡通漫画、美国的好莱坞大片……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断层,人们渐渐疏离、淡忘了经典。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对英语的关注和投入的精力甚至超过了作为母语的汉语的可悲的现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但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因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上个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的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法国巴黎发表共同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二、相关研究概述

据查阅有关文献,目前国内外部分小学和民间已经有一些经典诵读的活动和研究,比较有影响的例如1994年台湾 王财贵教授发起并倡导的青少年‚读经运动‛; 中国青基会于1998年6月正式启动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如今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的80多万孩子直接参加了诵读工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也开展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课题研究,全国许多学校参与实验。这些研究和活动存在一定的局限和问题,如‚读经运动‛从根本上否定现行的语文教学,力图用读经取代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这种观点和做法无视现代语文、语文教学和传统文言文、私塾教育的特点、区别,一味复古,显然是不科学、不现实的,况且‚读经‛作为民间的活动没有被纳入主流的学校语文教学计划之中,效果有限。还有的学校仅仅把经典教育理解为让学生背诵一些古诗。当然,古诗是经典,但只是经典中很小的一部分,在小学五年的时间里,在小学生记忆的黄金期仅仅背诵几十首或百首左右的古诗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由于缺乏小学生经典诵读科学体系和有效实施方法的研究,没有从常规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有机整合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实践,致使有些实验增加了学生、教师甚至家长的负担,效果不够理想。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经典诵读是传承民族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面临民族文化断层的危机,赵朴初、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吴冷西等政协委员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朱自清先生指出:‚经典训练的目的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中华文化的复兴必须从儿童抓起,儿童诵读中华文化的经典,从小在心中埋下中国圣贤义理之学的种子。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吸收文化营养,积淀文化底蕴,历练文化眼光,提高文化品位,在经典诵读中学生会步入文化情境,体验文化情怀,丰富文化阅历,感受文化韵味。如此,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绵亘久长乃至发扬广大才会有希望,有保障。

2.经典诵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

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13岁之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和智慧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正如古人所说,这一时期的儿童‚多记性,少悟性‛,小学生的记忆潜力很大。如王财贵先生所说,小学生好像是一头有四个胃的牛。如果不让他们好好储存下一些经典,正是饿牛。对小学生进行经典教育就是先让他们‚食饱‛,而后慢慢‚反刍‛。朱光潜先生回忆自己的读书生涯:‚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来,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曾经就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之间效应相关性进行了实验。统计分析的结果发现,诵读经典对于提高儿童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和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或促进作用。另有研究表明,经典诵读能够提高学习成效、提升学习能力的项次记有:提升记忆力、增进日后的理解力、加强阅读能力、思考的触角多且广、提高语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好、提升作文能力、增加语汇、认识许多字(识字)、较易了解文言文、提升专注力、持续力增加、开发理性等。

3.经典诵读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生处于童年期,单纯无邪,心如明镜,污垢未染,越是这样的心灵越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被无所不在的浅俗、甚至庸俗、低劣的‚快餐文化‛包围着,造成他们‚阅读面太窄,快餐式的阅读太多,名著读得太少,就像一个营养不良的人。读的不是精品,而像鲁迅先生说的,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精神上充分发展的人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从儿童开始诵读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20世纪因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而被逐渐丢失了。‛在学生记忆力强的时期诵读的经典可以作为一种终生去消化、理解、受益的储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典会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才真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终身教育!

4.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研究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

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过于关注教师‚怎么教‛,也就是过于关注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对于教师‚教什么‛,也就是更加关键的教学内容的研究、建设,却一直处于茫然、模糊的状态,从而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王荣生教授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对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具体情境中的一个班乃至一组、一个学生,为使学生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我们认为,就目前绝大多数的语文教师的水平而言,要求所有教师都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都能独立地、科学地创生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不可能的。因此,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重点(难点)——阅读教学、习作教学,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展开具体而细致的研究,从而为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基本的参考、参照,是在目前教材编撰情形下必要而实际的措施。

四、研究主旨和特点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和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要求,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课堂语文教学和多种方式的经典诵读活动,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滋养性灵、启迪心智、塑造精神的双重目的,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语文教学之中。

1.不改变现行教材和现行教学计划,不增加课时,不增加教师、学生、家长负担; 2.提高小学语文阅读、习作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力争效率高、效果好;

3.充分发挥‚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实验的优势,通过给经典全文注音的方式,有效解决小学生识字量少的问题;

4.通过采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鼓励让学生以享受的态度诵读经典,只求全面体验,不为短期功利。

语文学科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研究总体方案

(二)(2008-05-13 09:41:24)转载 标签: 分类: 整合研究课题总体方案

杂谈

五、研究内容和策略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根据不同类型课文和不同年级特点构建相应的阅读教学模式,如‚情境朗读模式‛‚自主选择模式‛‚探究讨论模式‛‚角色体验模式‛‚言语学习模式‛等。每种模式均包括:①模式类型;②适用范围;③教学程序;④教学策略。

(二)小学语文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与训练方法研究

1.依据课程标准对各学段阅读能力的要求,研究确定每篇课文的功能类型和具体、明确的教学内容(语文训练点),并设计相应的练习。

在明确年级、主题单元语文训练目标的基础上,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实施‚课时目标教学‛,即要确定出每一节课的语文训练目标,做到集中、具体、可测,每节课以2-4个为宜。

在每一课时的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在完成课时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每节课都要用开始后的3—5分钟的时间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如正音、说话、朗读、写字、速读等。

2.扩大阅读量。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达到300万字。

(1)一是要充分利用好‚自读课本‛;二是要加强课外阅读;

(2)利用阅读教学时间开设‚自由阅读课‛,一、二年级每周一节,三至五年级每周二节。学生可以阅读自带书籍,也可以到阅览室阅读。

3.进行速读训练。从中年级开始进行有计划的速读训练。

(三)小学语文习作序列与教学研究

按照从‚仿‛到‚作‛的总体思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构建系统的习作教学序列,探索科学有效的习作教学方法。

语言形式决定于语言功能,而语言功能又决定于交际活动的类型。要以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为基础,根据学生不同交际语言的发展施之相应的语言教学形式。在完成现行教科书安排的习作训练任务的前提下,开设‚自由练笔课‛,一、二年级每周一节,三至五年级每周二节。不同年级的‚自由练笔课‛可以安排以下内容:

低年级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作为调节各种活动的日常口头语言是主要交际方式。要让学生在轻松、游戏般的学习中发展交际语言。可以通过童话体作文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

中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此阶段要发展学生比较系统的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表现真情实感。要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描写和认识,强调写生活文,写真人真事。

高年级学生,人际联系逐渐成为其主导活动。根据不同对象表达语言的功能得到发展,并成为主要发展的语言活动。作文要进一步要求学生记叙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思想品德,可以写读后感、影评、书评以及各种实用文。

中、高年级可以进行快速作文的训练。同时,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1.阅读类:阅读欣赏、评论型;读书汇报型;资料收集型; 读写方法训练型;速读训练型。

2.口头表达类:会话型;演讲型;朗读型;讨论型;表演型。3.听力训练型:听记型;听记复述型;听记写故事型。4.书面表达类:手抄报;想像作文;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5.其他类:书法小组、采访、调查。

6.此外,可以定期开展各种语文方面的比赛,如朗读、演讲、书法等。

语文学科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研究总体方案

(三)(2008-05-13 09:49:45)转载 标签: 分类: 整合研究课题总体方案

杂谈

(四)经典诵读实施研究 1.经典诵读的内容。

中华文化经典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时代不同了,现在小学生学习的科目多,在经典诵读方面不可能花费很大的精力(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负担问题),所以应该精心选择中华文化经典中最具代表性、传承性的核心内容,对于有些内容适当删减,并要与时俱进,同时诵读一些编写质量高的现代韵文。具体诵读内容及字数:《三字经》1080字;《弟子规》1080字;《百家姓》472字;《千字文》1000字;《中华成语千句文》10272字(2568个四字成语或短语);《论语》15917字;《大学》1753字;《中庸》3568字;《老子》(5279字);《孟子(选)》(11280字);优秀古诗文约200首(篇)。

根据小学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初步拟定经典诵读日程安排如下: 一年级上:《弟子规》《三字经》及古诗15首; 一年级下:《百家姓》《千字文》及古诗15首; 二年级上:《中华成语千句文》(上)及古诗15首; 二年级下:《中华成语千句文》(下)及古诗15首; 三年级上:《论语》

(一)及古诗15首; 三年级下:《论语》

(二)及古诗15首;

四年级上:《论语》

(三)《大学》及古诗14首;

四年级下:《论语》

(四)《中庸》及古诗文32首(篇); 五年级上:《老子》及古诗文32首(篇); 五年级下:《孟子(选)》及古诗文32首(篇)。

2.经典诵读的实施。

(1)利用晨读、语文课开始或结束前、自习课等零星时间,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充分、高效利用时间诵读经典。

(2)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如诵读接龙、诵读传花、诵读表演等,让学生在动一动、演一演、玩一玩中快乐诵读。

(3)举行各种诵读竞赛活动(‚千古美文‛朗读比赛、经典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等)。

(4)每个学生拥有一张‚亲近经典‛成绩记载卡,记载学生诵读的进度、比赛的成绩等。

(5)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墙报、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营造浓郁的校园经典诵读的文化氛围。

(6)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开展‚经典诵读亲子一刻钟‛活动,将经典诵读向家庭延伸,巩固诵读效果。

六、研究方法

研究分两条线进行,一是根据研究的内容划分若干子课题,组织教研员、学校领导、骨干教师三结合的队伍进行专题研究;二是选择8所有代表性的学校以点带面开展研究,两条线的研究互相配合和补充,使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更好地结合,并取得实效。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观察、问卷、访谈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了解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3.行动研究:在课题研究中要使参与研究的教师树立‚为改善实际教学行为而研究‛的观念,要使参与研究的教师‚为行动而研究(reserch for action)‛‚对行动的研究(reserch of action)‛‚在行动中研究(reserch in action)‛。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要善于省察、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师要在研究过程中随时注意积累资料,主要包括对有代表性的学生的案例分析,自己对某一节课或某一单元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对自己或他人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观察与分析,通过分析提出的可能解决方案,以及这些方案在自己或他人后续教学中实施的情况等。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七、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2006.9—2007.9)

(1)查阅有关文献,对本课题研究的价值进行论证;

(2)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明确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3)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4)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拟定经典诵读的内容。2.第二阶段(2007.9—2010.7)

(1)进行课题立项工作和实验教师培训工作;(2)按照研究方案在实验学校实施‚经典诵读‛;

(3)组织实验教师以使用的教科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内容,分别从阅读和习作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教学内容的研究;

(4)每月召开一次实验教师联系会,交流、总结研究经验,布臵研究任务;(5)教研员和实验学校领导经常深入课堂,不断发现、总结典型经验、做法;

(6)举行实验学校现场会、实验教师教学观摩研讨会、学生诵读汇报会、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7)每学期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结。3.第三阶段(2010.7—2010.9)课题总结:整理资料,形成成果。预期研究成果: ①课题研究报告;

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及教学设计汇编;

③小学语文教科版各年级课文阅读教学内容与训练设计汇编; ④小学语文教科版各年级习作教学资料汇编; ⑤小学生经典诵读资料。

八、完成课题的条件

1.本课题主持人现为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语文学科教育硕士,副研究员,曾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国家重点课题《面向21世纪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主持黑龙江省省教育学会‚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小学语文‚双主‛阅读教学模式研究》(获一等奖),具有比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组织能力。

本课题的主要参加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多年,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可以使此项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课题组中有中学高级教师和省、市级骨干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修养、科研能力和教学经验。

2.课题主持人、参加者所在的单位为市级教育研究院、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基层小学校,可以从研究时间、研究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有利于本课题的研究的顺利有效开展。

本课题的研究以哈尔滨市教育学会‚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专业委员会为依托,并将积极争取获得省语言文字报刊社的研究经费支持,以便能够在不增加学生、教师任何经济负担的前提下开展研究。

九、研究对象

哈尔滨市香坊区8所小学一至五年级学生。

十、课题组成员

组长:于志强(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语文教研员 副研究员 硕士)副组长:杨修宝(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 语文教研员 小学高级 本科)

祁敬伟(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 语文教研员 中学高级 本科)

10.谈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训练 篇十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贯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可采取多种方法:或立足课堂,求真务实,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或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并拓展教材的文化内涵;或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对传统文化加以探究并细化,使学生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或广泛开发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资源;或以家乡浓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线”,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贯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华传统文化 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也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陌生感与冷漠感,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也面临着断链的危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机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守本”之必须,更是“固根”之必须。基于此,我们开展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贯穿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

在两年的研究中我们或多或少积累了一点粗浅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表述如下,敬请各位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一、立足课堂,求真务实,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为了让学生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我们就要让它贯穿于课堂,从课堂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大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坚定信念、远大理想、高尚道德以及伟大情感正是自己所追求和拥有的,从而使自己自觉地得到这方面的启迪与感染。

如在教学《道士塔》一文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敦煌辉煌的过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灿烂,激发了他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并拓展教材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无论是哪种文化,我们都可以从教学文本中找出某些对应的篇章来,作为渗透该文化的载体。

如: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中,我们就可找出对应的典型文化因子――书法文化,让学生认识书法的艺术价值;从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我们还可找出对应的另一典型文化因子――节日(中秋节)文化,让学生深入感知节日文化所体现出的人文情怀以及将此作为法定节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所具有的深远意义,让学生在节日的海洋里尽情游弋,充分享受和体会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给我们带来的无穷温情。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对传统文化加以探究并细化,使学生渗透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更是浩如烟海,教师在课堂上涉及到的内容犹如沧海一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要想对其有一个整体印象上的宏观把握那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贯穿中华传统文化在方式和方法上还要另辟蹊径,要主动地由零散走向全面,要根据课程进度选中内容、选中时机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使学生渗透积淀多方面的传统文化,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欣赏唐宋诗句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构成,以年级为单位先后举办了六次唐宋诗词朗诵比赛,使唐宋诗词在广大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深深的根基。我们对京剧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剪纸艺术、对联艺术、书信文化等等都写出了专题教案并有计划地做了专题讲座,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传统艺术的兴趣和作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美妙的文化精粹的自豪之情。

四、广泛开发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资源。

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诵读和鉴赏中,千万不能忘记,传统文化同样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宝贵资源。

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从手头的报刊杂志或专著中积累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写作素材,挖掘出传统文化中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脊髓,让学生的作文中能真诚地流淌出自自然然的传统文化的意境和韵味,将这些传统文化的要义和脊髓真切地表达出来。

五、以古凉州本土浓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线”,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我们的家乡――凉州,有繁华的历史,也有灿烂的传统文化。基于此,为了让学生记住并传承家乡的传统文化,我们大力挖掘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本土传统文化。

如:通过对学生讲解“西藏归属的见证――凉州会盟与白塔寺”、“大槐树的传说――明代城防和移民实边”等历史事实,使学生们懂得了加强民族团结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通过对学生讲解凉州现存的古建筑――文庙、海藏寺、罗什寺、金塔寺、天堂寺等的建筑特点及其风格,使学生体会到了我们的先民们那超人的智慧,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千年凉州有千年文化,我们将古凉州的千年本土文化挖掘并做了精心的编排,为我校莘莘学子提供了一份厚实的精神礼物,它将永远激励他们不懈追求、奋发向前,为家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11.谈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训练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

教育的历史告诉我们,教育的每次重大变革和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电脑与语文教学的“联姻”就显得势在必行了。它们的结合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育教学方法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语文学科作为传统的基础性学科,与信息技术很好地整合起来,将会大大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集成性、交互性、开放性和情境性,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突出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这一根本的原则,始终坚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有效语文课堂教学和高效语文课堂教学。而现代信息化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以往我们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方法上往往采用满堂灌,造成了学生学习被动,课业负担过重,这已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主动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急需新生力量的介入,促使教育从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转向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这股新生的力量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需要。从传统的教学来看,由于课堂学习情景创设的局限,手段使用的单一,学生受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学习情感的制约,教学面貌显得沉闷,教学进程显得艰难,学生普遍“怕”语文,“厌”语文,语文成为师生肩上沉重的包袱,教学质量始终徘徊不前,严重影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我们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为改变语文课堂教学面貌,激发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带来生机和活力,展现光明的前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带来了如下的好处。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完善,从而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学习,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交换、交流的过程。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可以大大地促进教学信息与学生的交流,这也是达到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条件。

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机整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所学知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以及多媒体所引起的学生的积极思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真正提高语文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去热爱语文课,愿意学习语文课。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而这一学习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在整合模式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强调任务驱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语文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它是十分具体的,比如听说读写等等。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快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可以改革教学观念,变语文单科单向学习为综合性学习。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我们在教学语文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情境,使学生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学习语文知识,从而获得丰富的学识,而不再只局限于字词句的学习中。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的运用中,并不是运用得越多越好。教师应分清主次,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能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实际作用,完全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代替传统教学手段,更不能不顾教学实际而滥用。因此,多媒体教学必须以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根本目的。教师还应注意使用多媒体必须注重“学科意识”,与电脑“联姻”后的语文教学仍要姓“语”,语文课的“语文味”不能丢。我们上课时播放课件,目的不是让学生看一看稀奇,看个热闹,而是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起到拓宽、提高学生言语能力的作用。然而也必须承认这样一种现状,由于受制作出发点及制作技术等方面的局限,现有的一些多媒体课件在内容上还受教材的限制,不能将知识面拓展开来,甚至存在“为用而用,盲目‘拿来’,以辅代主,忽视文本”等弊端。在网络环境下,学生面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的海量知识资源,无从着手,在学习中也存在着交互性不强等倾向。因此,教师要努力克服这些信息技术运用的弊端,从而保证教学效果,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學中积极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它们之间资源的共享,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热爱语文课堂,热爱语文教学。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还有很多的误区和缺陷,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完善和补充的地方。我们只有迎难而上,扬长避短,才能克服盲点,走出误区,发挥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最佳效益,努力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双赢。在信息技术时代下,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搭上时代的快车,让我们的教师不断地学习、了解、认识信息技术,使其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个崭新而广阔的大舞台。

(责编 张翼翔)

12.谈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训练 篇十二

此次试验中, 以南开大学附属中学中学高二的两组学生为实验对象, 分别为A组 (实验组) 和B组 (对照组) , 每组6个学生。其中A组 (实验组) 的学生, 在篮球投篮技术动作的训练中以及老师教练员在进行A组 (实验组) 篮球投篮教学的过程中, 运用了表象训练法, 而B组 (对照组) 的学生, 在篮球投篮技术的练习中, 只是进行常规的练习, 试验中对篮球的三项投篮技术动作进行10次的投篮测试成绩进行实验前后的对比, 分别是双手胸前投篮, 原地跳投以及运球投篮的成绩变化以及投篮技术的技评成绩的变化进行分析, 通过表象训练法在A组 (实验组) 的学生的投篮技术动作练习中以及投篮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投篮技术成绩以及教学质量得出相关性的实践结论。

2 实验前检测与分析

通过以上两个数据表格分析, 体现了实验前学生三项投篮技术动作的测试成绩以及投篮动作的技评成绩差异结果, 在表1中, 可以看出A组 (实验组) 的学生在实验之前的10次投篮测试中三项投篮技术的总平均成功得分数值为5.67分, B组 (对照组) 的学生实验之前的10次投篮测试中三项投篮技术的总平均成功得分数值为5.57分, 两组学生的数据统计成绩相差不多, 在表2中, 可以看出学生的投篮技术的技评成绩的差异P值为0.788, A组的技评成绩为6.59分, B组的技评成绩为6.55分, 两组学生的差异P>0.05, 数值结果说明了实验前两组学生的篮球投篮技术动作成绩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两组学生在双手胸前投篮, 原地跳投以及运球投篮的技术动作的发挥表现上没有较大的差别, 老师教练员在两组学生投篮技术动作的完成上给出了较为一致的技评分数, 认为两组学生的投篮技术能力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3 试验后检测与分析

通过以上2个数据表格分析, 体现了试验后学生三项投篮技术动作的测试成绩以及投篮动作的技评成绩差异结果, 在表3中, 可以看出试验后A组 (实验组) 的学生投篮技术的总平均成功得分数值为8.07分, B组 (对照组) 的学生投篮技术成功得分平均值为6.23分, 两组学生之间的投篮技术成绩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别, 在表4中可以看出两组学生的技评成绩差异P值为0.001 2, P<0.05, 两组学生投篮技术动作技评成绩之间存在了显著的差异, A组实验组的学生无论是在投篮技术动作的成绩中还是投篮技评成绩中都要高于B组的学生, 表象训练法在A组学生的投篮教学以及投篮练习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学生通过老师教练员进行投篮技术讲解和示范, 学生在进行投篮动作的练习, 再用表象训练法把已经练习过的投篮动作在大脑中进行回忆回顾, 加深投篮动作在脑海中的表象, 老师教练员再进一步的加大学生投篮技术动作的练习, 提高了投篮时身体的稳定性, 使投篮动作更加的准确清晰, 也使投篮技术动作更加的熟练, 心理对篮球投篮技术动作的感觉在现实练习中的运用也会越来越好, 老师教练员在运用表象训练法进行投篮教学的时候, 让A组的学生有着高度的注意力, 对投篮技术动作的把握集中在一个点上, 脑海中投篮动作的表象记忆与练习时的动作高效的结合在一起, 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投篮技术动作的水平, 老师教练员的投篮教学质量也有着明显的提高, 认为表象训练法在篮球投篮的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及积极的作用。

4 结语与建议

4.1 结语

(1) 表象训练法使学生把已经练习过的投篮动作在大脑中进行回忆回顾, 加深了投篮动作在脑海中的表象, 使投篮技术动作更加的熟练, 心理对篮球投篮技术动作的感觉在现实练习中的运用变得越来越好。

(2) 老师教练员在运用表象训练法进行投篮教学的时候, 学生有着高度的注意力, 脑海中投篮动作的表象记忆与练习时的动作高效的结合在一起, 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投篮技术动作的水平, 老师教练员的投篮教学质量也有着明显的提高。

4.2 建议

表象训练法只能作为一种篮球投篮教学过程中辅助性一项训练方法, 在运用此训练方法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的情绪保持平静稳定的状态, 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这样自身的表象能力才会有良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马启伟, 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

[2]郑戴娜, 黄炜皓.表象训练法对普通高校跨栏教学的影响[J].体育学刊, 2001, 8 (2) :53-54,

[3]徐和庆, 郭志蜂.用表象训练防止运动能力消退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l, 27 (3) :88-90.

[4]李年红, 章建成, 金娅红, 等.影响表象训练效果的因素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7 (6) :132-135.

13.谈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训练 篇十三

摘要:整合了现代多媒体教学优势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业已悄然的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语文课堂。电化教育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落实语言学习过程,促进语文能力提升,丰富课堂的学习维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应该把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参与性,提高课堂教学绩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 电子白板;课堂;语文教学;延伸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让每一位身处其中的人都步入了信息高速公路,我们驾驶着“车辆”在路上飞奔而驰,体验着方便快捷的高效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电子白板正快速取代传统的“粉笔+黑板”,成为师生高效学习的得力助手。电子白板是一种新的高科技电子教学系统,它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了教育技术的信息化,有效地改进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活动方式。如何在语文课上有效地利用电子白板,发挥其特有作用,我在教学《荷叶伞》这篇课文时,感受非常深刻。

一、利用电子白板,充满乐趣导入,抓住低年级孩子的特点

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喜欢色彩鲜明的画面,抓住这一点可以有效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我采用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谜语导入法“一把大伞绿又圆,夏天站在水里边”,在电子白板上以绿色的字体白色背景显示,谜语突出。孩子们想了一下争先恐后的举起了小手,课堂气氛呈现第一个高潮。如果只是黑板上单纯的板书,即使老师的字再漂亮也不能那么快吸引孩子眼球吧!在孩子们猜出是荷叶后,我顺势在黑板上画个简笔画,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二、利用电子白板,锻炼文境识字

识字教学一直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除了加减、字谜、比较、形声之外,语境识字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课前我自己准备的识字课件就分三步走:首先是单个字,学生经过预习掌握难度不大,其次是词语,把词语宝宝从课文中单独挑出来,最后是一句话中的字用不同颜色表示,落实到语境中,经过这种过度性的灵活多样的训练,学生基本能达到目标要求。利用电子白板循序渐进画面艳丽的特点,学生学的轻松。学生也可以在电子白板上进行实际操作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当学生对“蜻蜓”二字掌握不理想时,教师可以让两个学生上台,用电子笔在句子中圈出来,并且领读几遍,这种“小老师”似的主动学习意识深受孩子们欢迎。

三、利用电子白板显示细节,落实语言学习过程

在教学课文的2、3自然段时,我利用电子白板显示细节,落实语言学习过程。细节体现艺术,电子白板精心打造课堂细节,带给学生感受语言、品味语言的真实体验,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首先利用电子白板细化词语学习过程

在教学第二段时---荷叶姐姐像一把翠绿的伞站在池塘里。该怎么让孩子们理解翠绿呢?我首先让孩子们闭上眼自己想脑中绿色,并且结合阅读课中“不同的绿”来区分,翠绿是墨绿吗?是深绿吗?是碧绿吗?待孩子们睁开小眼睛我立即呈上一幅荷叶的直观图,孩子们惊呼,原来这就是翠绿!我想这比任何语言都更有说服力。

(二)其次利用电子白板优化句子学习效果

课文第三段写小动物们到荷叶姐姐伞下避雨,语言干净简练,我利用白板与黑板粘贴画的形式帮助孩子们理解。文中一共写了3种小动物来荷叶下避雨,分别是小鱼、蜻蜓、青蛙。孩子们很容易从文中找到答案,我及时把事先准备好的粘贴画粘贴到黑板上。那么他们是怎么过来的呢?课文中用了3个动词:游、飞、跳。我利用电子白板的动态画面技术,给孩子们直观展示了这3个动词,让学生体会到躲在荷叶姐姐伞下的小鱼、蜻蜓、青蛙是多么的幸福、温暖、快活。同时,播放美妙的音乐,让学生从内心产生美的感受,凸显了语境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句意,也受到了美的熏陶。音乐继续响起,引读第4、5自然段,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体会荷叶姐姐被雨淋湿了,却也非常快乐的心情。这时,利用电子白板的注解功能批注“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这样的设计,让电子白板和具体的词句为切入口,学生感受到荷叶姐姐的美,体会到了她那颗晶莹剔透的心,突出了教学重点。课堂也因细化,而更有效。

四、利用电子白板创设情境,促进语文能力提升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利用电子白板,深化学生的读,鼓励他们的说。

(一)教师要深化学生的读,体会内涵深刻性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去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古人也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荷叶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篇幅短小,意境优美,适合学生反复阅读,从读中让孩子体会美:美的人、美的事物、美的场景。除了配乐之外我设计了一些重点语句,让学生读完之后填空:

1荷叶姐姐像一把()站在池塘里。

2一()小鱼()过来,躲在她的伞下。一()蜻蜓()过来,躲在她的伞下。一()青蛙()过来,躲在她的伞下......这样既深化了课堂内容,又检测了学生读的内涵。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说,增加课堂互动性

在充分体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你喜欢荷叶姐姐吗?为什么?学生只要能体会到荷叶姐姐雨中撑起的是友爱的伞,雨后露出的是助人为乐的笑,课文情感就可一览无遗了。然后我适时播放一些视频---生活中像荷叶姐姐一样的人,原来这样的人就在我们身边,也许是当铅笔断时及时送上铅笔的同桌;也许是跑步崴脚了那个扶起你并且一直陪伴到最后的同学;也许是路边默默无闻的弯腰捡起碎纸屑的小女孩,也许是„„,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我可以把他们的精彩话语写在白板上。大家都知道,传统教学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教案,上课时按照这个进行讲解,课堂缺互动性,一堂课下来要不是老师讲要不是学生答,学生有些疲于应付。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强大的交互性,可以把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因素加到课堂中,具有极大的互动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学生的发言随时在白板上书写绘画。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回答变成文字时,该有多么大的成就感啊!这种成功感是建立孩子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的大前提!

五、利用电子白板拓展内容,延伸课堂学习维度

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最大化地发挥课堂的实效,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利用电子白板进行了拓展。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加了思维的积淀。

在这节课的最后部分,我通过电子白板补充了《伞》这首诗:

荷叶是小金鱼的伞,蘑菇是小白兔的伞,花瓣式小蜜蜂的伞,我搂着妈妈的脖子---妈妈,你是我的伞。

学生在学习中扩充了储备,开阔了视野,促发了情感。然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今天,我们学习了荷叶姐姐的美丽,这种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往往能够增强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力量。是的,那一把把荷叶姐姐的翠伞温暖了人们的心田,撑出了一个清凉世界。妈妈也为我们撑出了一片无忧无虑的美丽蓝天。孩子们,你们感谢妈妈吗?感谢那些像荷叶姐姐一样的人吗?是她们让我们的世界那么温暖与甜蜜!回家亲亲妈妈,好吗?我看到孩子们全神贯注倾听的样子,我知道她们被打动了。

六、与传统手段相结合 提升教育理念为根本

虽然电子白板具有诸多优势,但是囿于培训时间短以及操作不熟练等原因,大部分教师都是将其作为一种类似于投影屏幕的工具来使用,并未充分利用电子白板自身的一些特色来提高和改善教学。而且课堂上过多应用动态画面也会无形中剥夺孩子的自主想象力,传统的板书优势还是显而易见的。电子白板只是一门技术,是为我们教学工作服务的,笔技术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语文素养。

总之,电子白板的出现使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了重大的突破。电子白板在语文课上有效的应用,使我们的语文课教学更加开放,更加扎实,也更加有实效。我想只要大家能切实运用好电子白板,我们的孩子会尽情享受语文之美!参考文献1王陆 交互式电子白板与教学创新【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冯建平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多媒体CAI课件制作教程

14.谈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训练 篇十四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关整合模式、整合理论的论著很多,但大都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所使用的整合模式在资源组织过程中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实践中缺少现实意义。2002年9月,文登第一中学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普通中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的子课题《高中学科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应用研究》。2006年初,该课题通过了总课题组的鉴定,顺利结题。

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问题探索性学习、工程项目式学习三种高效的整合教学模式。

1.研究性学习模式。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并利用因特网查阅相关资料,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而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或电子文稿。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在现有的专题网站上进行,如“血铸中华”系列网站(http://cycb.省略:8090/xuezhu/index.jsp)包含西安事变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九一八事变博物馆等。以 “鸦片战争”一课为例,学生采用“鸦片战争纪念馆”子网站(HTTP://ypzz.省略)为主要学习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对“战争简介”、“战争经过”、“民族英烈”,还有拓展内容如“大事记”、“不平等条约”、“研究论著”等栏目的探究,做出介绍鸦片战争问题的电子演示文稿,并进行专题交流。这个探索过程不但使学生巩固了课本知识,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并能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从而大大培养了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集成与交流的能力,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将“向烈士献花”、“参观留言”、“纪念场所”等也做到了演示文稿中,这使得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还实现了历史课的情感教育目标。

2.问题探索性学习模式。以问题为具体任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借助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课件技术来呈现图片、影像、动画等资料,让学生体验并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答案。课件、网页能以超文本和超媒体的非线性方式组织媒体信息的特点,为信息的呈现提供极好的展示平台,使之成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途径。比如语文教学中的《祝福》一课,通过网络课件呈现主人公祥林嫂三次肖像的描写,让学生观察图片回答她的肖像特征,以及联想她的遭遇,这样要比用语言直接描述形象得多。学生通过图片可以体会到祥林嫂当时的处境以及内心深处的悲哀,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在高中理化生等学科的教学中,运用这种模式同样也能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体做法是:教师先设计一些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猜测或假设,并借助计算机课件的引导自己去发现、验证、总结出规律。在化学课《碱金属》、《乙醇》两节网络课中,教师事先设计好相关的探索性问题,让学生围绕其展开讨论,然后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化学网络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小结,最终根据自己的研究得出问题答案。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作用。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师必须事先做好如下工作:(1)收集相关的多媒体材料,并根据教材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做成课件;(2)将与问题相关的、扩展性的学习辅助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做好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3)构建网上讨论区、论坛;(4)安装局域网评测系统软件,让学习者能进行网上自我学习评价。

3.工程项目式学习模式。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对象,学生首先体验项目并对其产生感性认识,再由学科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然后学生之间分组选择各自的研究项目,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最后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在信息技术学科“网页制作”这一节中,按照此种步骤进行教学,即:第一步,让学生体验示范项目。学生浏览教师所提供的“文登一中网站”。通过对网站的浏览、操作,使学生对网站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了解网页所包含的要素,并了解FrontPage的功能作用,展开讨论。第二步,分组协作学习。各小组的项目分别是一中概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教工园地等网页的制作,针对本组的工程项目开展研究讨论,研究该项目所用到的技术,完成材料的收集、加工等工作。第三步,各组将完成的分项目链接成总项目――“文登一中网站”。第四步,进行评价。这种模式能够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中“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但是,在设计教学时还要注意四个问题:(1)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项目的选择是学习的关键;(3)创设学习的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是教师的主要工作;(4)要以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

收获与体会

1.课题的实施改变了教学结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在充分发挥现代新技术手段优势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技能,大大激发了学生主体参与的内驱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了持久的内在动力。

2.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大大提高。半年来,几乎所有教师或在新浪、网易上申请了博客,或在文登教研中心博客、文登一中博客安了家,学校收集了教师制作的课件500余个,建立了学科专题网站24个,教师撰写了整合论文216篇(已经出版论文集)。其中,有十几个课件在省课件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另外,教师收集的各类教学资源,大部分被做成网络分布式资源库,实现了资源共享,如媒体素材资源库、题卷库、课件库、电子图书馆等。

3.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整合理念在课件应用和开发中得到贯彻实施。教师开发教学课件能够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根据高中各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合理安排网络资源的呈现形式。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的研究,文登一中发现课程整合改变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老模式立足于“教”,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新模式立足于“学”,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会学”;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教师“教”的工具,而主要是学生用来“学”的工具。学校所探索使用的三种新模式都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都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的共享资源搜集、加工、研究、处理、交流有关问题,包括实验、项目、课题等,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将大有帮助。

15.浅谈中学唱歌教学中的听觉训练 篇十五

摘要:中学唱歌课中,学生走调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歌唱教学,更阻碍了他们感受歌曲情感,表达内心情感的途径。本文从对学生进行听觉训练入手,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对学生进行视唱歌谱、音高比较及形象化音高等练习,以更好的锻炼学生的音高听觉,从而提高歌唱中音高的把握能力。

关键词:音高听觉 音程 音高比较

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提出:通过音乐课的教学,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学会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而中学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无疑成为学生表现美的最主要的途径。

我国古代的音乐文献中也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人声是最好的乐器,能够最直接,最真切地表达歌者的心声。然而,在我们的中学音乐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多学生唱歌会走掉。有些学生怕出错,不敢放声歌唱;还有一部分学生,唱错曲调,浑然不知,还能自创曲调,很流畅的唱下去;更有甚者,自己给自己扣上“五音不全”的帽子,拒绝唱歌,在音乐课上沉默不语。

以上这些现象在日常的教学中再常见不过,充分体现了一个歌唱音准的问题。歌唱的音准主要指音高的准确与否,它是唱好歌的最基

本要求。对于音高的感应及判断能也是唱歌应具备的能力,也就是灵敏的音高听觉。“听是内心唱,唱是内心听”,音高听觉和发声唱歌有着紧密的联系。演唱一首歌曲,唱出来的音高其实也是听觉的体现。而听老师的范唱然后小声的跟唱,同样依赖于耳朵的感应。

听觉能力的大小,无论对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感受音乐、创造音乐,都有着主要的影响。一个音高听觉不好的人是不能唱准确歌曲的曲调的,更不用说表达歌曲的情绪了。所以,音高听觉训练对于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那么,在唱歌课上怎么对学生进行音高听觉的训练,笔者在教学中,积累了一些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加强视唱歌谱的练习

视唱是一门基础课程,有人曾经把视唱比作建筑音乐大厦的基石。对于中学生而言,视唱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们学唱歌曲的速度及准确性。

由于中学生的视唱水平有限,而且绝大部分并没有形成稳定的音程感。所以,在歌唱教学中更应该加入视唱歌谱的环节,以提高学生唱谱子的能力,从而更近一步提高音高听觉能力。

在教学中,立足教材,对学生进行歌谱的视唱会起到不错的效果,特别是在视唱一些原本学生就比较熟悉的歌曲,更容易使他们建立音程的感觉及音高概念。在学习七年级第13册第一课的《七子之歌——澳门》时,很多学生都非常熟悉这首歌,基本上都会唱,而且曲调唱得很准确,笔者在纠正了他们几个容易出错的音程之后,要求学生

视唱这首歌曲的歌谱。虽然歌曲唱的很好,可是唱谱子却难住了他们,大家主要是不熟悉音名,反映有些迟钝,于是我带着他们用慢速熟悉了两遍唱名,因为他们原本是会唱这首歌的,凭着对歌曲曲调的记忆来带歌谱,很快就可以很准确地视唱。在视唱之后,我让他们记忆了一个最简单易唱易听的音程——小三度,也就是第一句的乐谱,让他们在理论上认识了小三度的距离。接下来我在琴上弹出了两个旋律音程,让他们辨认那个是小三度,诸如此类的练习,始终遵循着由简单到难的原则。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从理论上认识了小三度的定义,也基本上能够辨认出其音响效果,音高的听觉得到了训练。

当然,小三度的音程是所有音程中最好唱的,由一些最简单的音程入手,每节课坚持让学生进行歌谱视唱及听觉的训练,讲解一些音程知识。也可以根据每首歌曲的特点选择特定的音程让学生记忆,例如:歌曲中出现较多的音程或者是大家最熟悉的乐句的音程,都可以让学生记忆。长期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听觉训练,学生的音高听觉会渐渐提高,这样才能准确地唱好歌曲。

二、比较性的音高辨别训练

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比较难唱的乐句时,很多学生会跑调,有的还会自创曲调。这个时候,如果教师一味批评是不可取的,光指出其错误也还是不够的,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会和学生一起把正确和错误的曲调进行对比,并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对耳朵的训练,有了对比,一切复杂难唱的乐句就变得简单多了。笔者以第13册书上的歌曲《雪绒花》为例,谈一下个人的心得。这首歌曲其实也是大家较

为熟知的,但是,仔细听他们唱,却发现有的乐句唱得并不准确,例如:

在这一句中,学生往往忽视小二度音程,不小心就唱高了,后面的几个音随着也唱高了。一方面,小二度相对其他音程来说,比较难唱,它需要一定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音高的听辨和模范还不够精确。在纠正学生唱这一句的时候,我将两个旋律音程板书到黑板:

因为之前已经熟悉了小三度,所以学生对“mi—sol”这个音程是比较熟悉的,我随后又讲解小二度“mi—fa”,我用最形象的方式,紧贴的两个手掌来表示小二度音程。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距离非常得贴近,与小三度分开。之后,在钢琴上分别弹出两种音程,让学生进行辨别,因为学生抓住了小二度距离比较窄的特点,所以他们能够很快的分辨出来,采用抢答的形式更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最后我在琴上弹出了《雪绒花》这一乐句,让学生去仔细听当中的小二度,然后模仿跟琴唱,脱离钢琴,直到准确地唱出了这一句。很多人认为这种对比听辨的方法过于简单,不屑于尝试,其实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受用的。

三、形象的视觉分析

直观教学是通过活生生的视觉形象给人印象的,因而教学效果显著。在对学生进行听觉训练上如果能辅以直观的方式,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因为音乐毕竟不同于其他学科,对于乐音的感知完全来自于听觉。但是,如果用视觉的方式将音高直观地体现出来,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听辩音高将不再是难事!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证明:人获得外界信息约83℅靠视觉,11℅靠听觉,对一件事件的认识如耳目并用就会受到90℅的效果。

柯达伊教学体系中就充分运用这一点,科尔文手势将抽象的音高关系用形象的手势表示出来,更易于学生唱歌时找到准确的音高,形成良好的听觉。

它用七个手势来表示常用到的七个自然音级。七个手势的位置因音高的不同而位置也不同,很形象地让学生感受到相对的高音和低音;另外,手势的形状也充分地表现出各个音级之间的关系,非常易于学生掌握那些不太容易唱的乐句。例如:很多歌曲中出现小二度,对很多学生来说,总是把小二度的音程唱宽,而科尔文手势中两个小二度“mi—fa”、“si—do”则是用向上、向下倾向的手势,明显地告诉学生两个不稳定音向稳定音的靠近,是他们唱歌时更好地把握音准。另外在教唱歌曲《桑塔·露琪亚》时,第一二乐句中间出现了增四度音程,第二句的“fa”音学生总是唱的很低,我用钢琴反复弹,他们还是唱不准,我干脆用科尔文手势给学生作示范,提示他们上面的si往上走,下面的fa往下走,中间的距离很宽,所以唱fa的时

候,一定要往下一点,并用很夸张的手势做出来很宽的距离,最终使学生唱准确这一句。科尔文手势能够锻炼学生唱歌时对音高的控制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最终提高了他们耳朵的灵敏性。当然,笔者在运用科尔文手势时,会用形象的语言加以解释,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手势及音程。

另外,教材上的图形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练习音乐听觉的手段。图形谱用一条简单的线来表示旋律的走向,也是将听觉化为视觉的印象。笔者在课上也对学生进行过如下的训练:学习新歌曲之前,让学生盯着图形谱,教师进行范唱,学生熟悉歌曲曲调的同时,也训练了音高听觉;另外还有一种方法,教师在琴上弹单音或唱单音,让学生用高低不同,距离不同的短线条来表示每个音,学生在画线的高度,斟酌短线之间的距离时,已经进行了音高听辨的练习。

四、中学生音高听觉训练的注意问题

中学生毕竟不同于成人及专业学习音乐的群体,鉴于其身心特点,在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听觉训练时,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循序渐进的原则

无论是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音准听觉的训练也一样,应该先让学生做难度较小的训练,听一些较为简单的,让学生在成功的经验中建立自信,然后再加深难度,练习一些稍有难度的。这样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音准概念。如在进行视唱歌谱的训练中,刚开始时,可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先让学生自己演唱。这些歌曲同学们大多是听会的,“耳熟能详”,但往往只会

唱歌词,而曲谱则从没有唱过或唱得不准确。由于选择的曲调大家较熟悉,所以学起来既有兴趣,也较容易。通过练习,使一些常用的音程、节奏、读谱知识得到练习、巩固,为唱准新的歌曲打好基础。

(二)趣味性原则

以上提到的几种练习方法,有些是借鉴专业的训练方法,难免有些枯燥、机械。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将这些比较枯燥的练习融入生动的唱歌教学中,充分发掘其中的趣味,让学生乐于参与,愿意接受,遵循趣味性原则,否则,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并产生压力,使原本活泼轻松的音乐课变得沉闷,这样对于唱歌课是非常不利的。

(三)渗透性原则

要将听觉训练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音乐课上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耳朵的训练。如八年级十六册欣赏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给学生讲到“鱼咬尾”这种作曲方法,我将几个乐句的谱子写到黑板上,并播放音乐,让学生听声音自己找出规律,从而更深入的理解了何谓“鱼咬尾”。

中学音乐课上的唱歌走调问题是非常普遍的,它直接影响着孩子们表达自己的心声,而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由于教学经验及能力的限制,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笔者也会在之后的教学中,带着这个问题,继续钻研,希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歌唱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音乐教学法》 廖乃雄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7 【2】《培养学生一双“音乐的耳朵”》 潘海萍 《中小学音乐教育》

(作者: 石佳川

上一篇:关于爱心奉献的范文下一篇: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