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教资考试感想

2024-11-13

备考教资考试感想(7篇)

1.备考教资考试感想 篇一

教师资格证作文备考

1、责任相关话题的作文立意

考点: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等 浅谈教师的“责任”

古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位卑未敢忘忧国”等流传至今的话语,至今仍在提醒着我们“责任”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

那么作为一名生在和平年代的人民教师,我们自然没有机会像古时的仁人志士那样投笔从戎、为国尽忠,亦不能如政治家们为国筹谋,忧心国家之命运,民生之疾苦。但是我们可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一枚螺丝钉,好好的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未来之栋梁,亦是“责任”二字在我们人民教师身上的实实在在的体现。

教师的责任有很多,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等等,而在我眼里看来,最重要的便是教书育人了。平凡的岗位普普通通,毫不起眼。每个人的一生之中会遇见很多的老师,有的学识渊博,有的人品令人敬仰。我国有2、2亿的受教育人群,是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教育体系。1530万余名教师分布在祖国的各个角落,从事着这一份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职业。

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我想起那个扎根在代乾山下代乾小学的那位藏族“阿爸格干”了。1988年,他和几位同伴们来到这里教学。这里一年只有70天的无霜期,气候条件十分艰难,冬天里,大雪经常封山。闭塞的交通,匮乏的粮食、漏风的校舍,水电不通,夜里只有一盏煤油灯。一批一批的支教老师来了又走。唯有“阿爸格干”一直坚守留了下来。他说:“要是他也走了,孩子们就没有学上了。”就是凭着这份朴素的初心和责任感,阿爸一直坚守在代乾山小学,留在这里教给孩子们知识,为他们日后走出大山铺下了垫脚石,他就是代乾山上那最温暖的阳光。阿爸格干传授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那份对于教育事业情怀的坚守,那一份沉甸甸对于要让孩子们上学的责任感。

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呢?无疑,我认为,最好的教育不是多少次的说服教育,而是切实的以身作则。学生们具有向师性,一位好的老师不仅是学生们知识的解惑人、学业上的促进者,更是学生用来衡量自己的标杆。曾是“最美教师”的获得者浙江舟山职业学校的张赛芬老师,更是将自己的做人做事的态度无声之中传递给她的学生们。张老师是一名主管德育的班主任,本专业是英语,却是考虑“钳工”“铣工”“汽车修理”等等职业类技能证书。正如她自己在说自己考“钳工”的动机时说道:“我想向学生们证明,我这么一个女老师,一个非专业的女老师都可以通过努力获得,那么学生们也一定可以的。”也正是在张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她那年所带的班级考“中级汽修工”他们班整班过,是学校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其实她所带班级的学生底子并不是很好,都是抱着混混的态度。张赛芬深知:“我们无法改变学生,就只能改变我们的教育方法。”除此之外,她经常和同学们说“一个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而且要做好”。针对职业学校的教育特点,她提出“蓝金领”的教育理念,希望学生可以体会到,掌握一技之长,也可以在蓝领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金领的价值,同样成就精彩人生。

梁启超曾说“这个社会尊重那些尽到责任的人。”作为一名教师,尽到了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同时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自己的这份责任意识传递给自己的学生,使学生成为有责任心的人,为祖国培养未来之栋梁。教书育人,以身作则,我们要时刻保持这种责任之心,将孩子培育为一个有责任的人。

考题: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货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到他们是你当你的小学生。

破题:1。知识点联系: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特长,不能一条标准(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写学生的时候,要往教育观,学生观去靠

赏识教育

著名的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我则认为这些唤醒的最好手段就是:赏识我们的学生。赏识拉进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学生们的朋友,是那个经常鼓励他们的知心人。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2017最美教师张赛芬说过:“我们无法改变学生,只有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她提出了“蓝金领”的概念:在蓝领的岗位上创造出金领的价值。让她的学生们以自己所掌握的一技之长自豪。其实她所接手的班级学生底子并不是很好。我记得在颁奖晚会的介绍视频中,曾经她所带班级的班长说自己当初中考只考了7分,也有学生说自己当初就是抱着混混的态度过来上学的。是张老师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自己的价值。蓝领同样值得赞美。也正是如此,视频中后来在国家某船舶二厂的工作的学生说:“我在这里工作中很自豪。”由此可见,赏识教育让曾经只是混日子的学生们成为了日后工作岗位上的佼佼者,各自在他们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如何进行赏识教育呢?首先出发点便是“爱学生”,一个老师如果在教学中没有爱学生,又怎么可能赞赏学生呢?被誉为“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张充和在考取北大时,其他三科考的均很不错,超过了录取总分,不过她的数学确是0分,当时北大有一条规定“凡数学为0分者,一律不得录取”。而她的国文分数是满分,作文写得非常好。胡适知道了这位因为数学因为是0分而不能被录取的学生之后,非常惜才。跑到批阅数学试卷的老师那里恳求能够找出几分出来。而那位老师也很坚持原则,坚持不改。最后胡适在学校校务会上求情,终于破格录取了张充和。张充和也成为当年北大仅录取的两名女生之一。若是没有胡适的爱学生之情,或许后来我们再历史上便不会知道有这么位“最后的才女”。张充和在赴美的50多年里,先后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文化默默耕耘了一生。

赏识教育的第二点,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当初默默无闻看上去有些愚笨的孩子或许日后却是某方面的专家学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特点,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人早熟聪慧。然而我们不应该由于自己的功利之心就丢开了那份为师之心。须知每一朵花终会盛开。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当初考清华大学时,物理0分,化学和数学加起来也不过20分,历史和国文却是满分,或者我们会猜想他将会成为一名国学大师和历史学家。不过我想大家后来知道的是钱伟长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现代力学的奠基人。所以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的,今天我们不看那个数学很差的孩子,或许他日后也有可能在数学领域取得很大的突破。亦或许他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成为一名大家。所以要想赏识就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关爱并赏识我们的学生。“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国的吕蒙尚且可以令他人赞叹,更何况我们可塑性这么强的学生呢?不讥讽、不嘲笑每一位学生,赏识他们的优点,在教学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学生,相信他们日后必能成为一位国之栋梁!

2.终身学习话题或教师要读书

庄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诠释了终身学习的深刻内涵。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终身学习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

破题点:很简单,这道题一看就是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综合能力里有一条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要终身学习,并且这个点,在教育教学知识里也可能会作为简答题回答。在教师资格证备考书籍中,教育在21世纪的新特征,都是要促使教师要终身学习的出发点。

活到老,学到老

说到“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现代社会已经基本进入了学习型社会,任何一个不懂得终身学习的人,终将落伍。教师亦如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老师,更需要将这种终身学习的意识渗透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什么教师需要终身的学习?新课改下的教师观有一条,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试想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一个墨守成规不知改变教育理念的教师,如何适应这一要求呢?现在国家大力推行课程改革,提高了地方和校本课程的比重。一个需要编写校本教材的老师,不仅仅需要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还需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和本校的校风历史一系列知识,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如何完成这一项校本课程的教育呢?其实不仅仅是参与校本课程编写的老师需要终身学习的意识,这边只是举了一个例子。课程开发者也不仅仅指校本课程开发的老师。一个老师教育学生,必然要想法子让学生接受知识,如何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是广义的课程开发者的体现。

我们常说老师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固然还是要赞扬老师们乐于奉献的精神。在我看来,如果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老师们不是春蚕,不是蜡烛,是一个充电宝。春蚕、蜡烛的寿命会因为消耗自己,一味的只是在输出光和热,却没有自己的输入。

这个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学习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的。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育方式,远程教育、微格教学、翻转课堂、网上慕课等等。“智慧课堂”越来越多的走进课堂,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也早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网络作业、在线提交、课程直播、云课堂等等,都是新形式的学习方法。教育现代化、网络化成为一个明显的特征。对于这些新的教学媒介,教师们也要与时俱进,学会如何使用并在课堂上运用好这些新的媒介方式来推广自己的教育教学。最评为“最美教师”的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冯务中老师,正是在他的思修课堂、毛泽东思想等课程,深为学生们的喜爱。让原本觉得这些无趣的课程变得有趣起来,运用手机,用弹幕和学生交流,课堂用微信。课下雨课堂,还把这门课程开到全球最大的慕课网站,Edx使国外的学生也了解到这门课程。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的学生已经远远不是一成不变对于知识了解甚少的孩子了,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他们想要的课程。过去“教师一桶水”的比喻已经远远不够了,教师应当成为一个不断喷涌的泉水。现在的学生,他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已经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更多地具有想要探求的心理,不仅仅想要“知其然”,也更多想“知其所以然”。面对于学生的提问,作为教师有解惑的义务,所以终身学习是必须的。

前面所说的终身学习都是从教育教学角度出发,其实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本身就是快乐的。正如同法国巴尔扎克所说“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人类生活最幸福的结果无过于学习”。教师的终身学习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亦是有益于自己的人生。

3.赏识教育

材料: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长成大树,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结出果实。同样的,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享有完美的人生,不是每一颗心灵都能获得宁静,也不是每一份感情都能走向永恒。缺憾是一种常态,是理应坦然面对的存在。

立意:坦然面对学生的缺憾,也学会欣赏他们的不完美。学会赏识。

赏识教育

综合能力知识点联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学生是独特的人。

坦然接受学生们的那份不完美 不是所有的花朵都能结出果实,不是所有的种子长成大树。自然界尚且如此,我们对于学生又何必苛求每一个学生都日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呢?自然界正是由于不是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大树,这才有了自然界的生态多样性,这世界本来就有很多的不同的存在,彩虹正是由于赤橙蓝绿青红紫这样多彩的色泽,才为人们所赞美。我们的学生也理应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身上的缺点。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人,是具有自己的思想独立意义的人。这个时代强调多元化,我们不能永远使用同一种评判标准去看待他们的优秀。过去的那种应试教育只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观已经过时了。老师手里多一把评价学生的尺子,就会涌现一批人才。2016年最美教师王伟平在大枳镇任教全科老师,教龄已经30多年了,他的事迹简介视频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自制了多少多少的教学用具,而是他所在大枳镇的校长一次和他的对话。王伟平所带的班级那次有一个学生成绩考的很差,数学才30多分,校长找到王老师,聊了聊这个学生。校长当时说了句大概意思是那个学生是差生,而王老师当场就很生气的反驳道“我们班级没有差生,这个孩子动手能力很强,我可以给他加30分70分。”正是在王老师这样的教育观念下,他的学生都很爱上他的课,在他们幼小的心中播下了一颗热爱科学的种子。谁说当年那个数学不好的孩子不能成才呢?

我们固然知道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止那些在各个领域很杰出的人才,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在社会岗位上工作的人们。社会是一个大的组织体系,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获得最美教师的浙江舟山职业技术学校的张赛芬老师提出了“蓝金领”的职业教育培养理念。我们都知道职业技术学校日后培养出的学生大多从事的是生产一线的工作。一线的工作不重要吗?重要,非常重要。正是由于一线工人们的敬业和一丝不苟,才有了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的起飞。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出光和热,做好一颗螺丝钉。所以成就有大小,但我们的学生无差别之分,日后一个设计神舟飞船的设计师和一个在一线生产飞船上一颗螺母的学生同样需要我们的关爱。

坦然接受孩子们的“不完美”,尊重每个孩子的天赋特长,不必强求人人都很杰出。普普通通又何妨?一样都是值得我们去关爱。不用同一种标准去评判每一个学生,给孩子多一些其他方面的鼓励和赞扬,因为我们不知道这样的鼓励会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唯有不带有色眼镜,平等对待他们,才是教育的真谛。

其实在教师资格证的备考中,综合能力的备考是否成功就看作文是否写对了。

写作文的第一个点就是仔细读题。因为比如2017年下半年的小学综合能力作文明确要求写论说文,所以论说文的格式要正确。如果文体写错了,我想不管怎么写都是错的。

作文一定要在考试之前,自己动手实实在在的去写几篇。作文的备考,作文题目一定要破题对了。尤其现在可能越来越偏向于材料作文。2017年小学综合能力城里父亲带儿子去乡下度假,问儿子觉得怎么样?这题我破的题意为,简单一句话就是,我们成年人以为好的,并不是孩子们心目中所想要的。

所以我这次的作文题目就是:教育要从学生出发,第一段联系材料亮出自己的观点,下面的每段开头都是:教育要从学生出发。

教育要从学生出发,怎么写呢?其实再把题目仔细分析就是说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这个点大家都背的。结合一下内容,自然能得出写作的点。

这样写完之后,如果你觉得还不够,就举反例论证。一定要多看作文题目,分析立意。学会化归,把材料中提及的东西和教师的职业联系起来。

上面所有的分析,我没有在任何一个纸质的书籍上看见过,希望大家尊重原创。

这次的备考就写到这里。

下面还要再单独上传:“最美教师的事迹”整理,因为是笔记的,还要再整理成电子档。

以上的作文都为原创。

百度文库账号:李想小木子原创整理提供。

2.备考教资考试感想 篇二

2016下半年甘肃省教资面试备考:面试中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

关注微信:甘肃教师考试(微信号:gsjsks),小编会每周定期给大家发送更多面试备考资料及考试信息。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2016下半年甘肃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公告已发布,面试报名时间为12月16-20日,审核确认时间为12月16-21日;缴费确认时间为12月16-23日,面试时间为2017年1月7日-8日,以下为甘肃教育信息网为大家准备了面试备考信息,望考生及时查看。

鲁迅《祝福》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老师的这种看法。“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是一条多么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线索,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研读课文,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丈夫的;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更多2016下半年甘肃省教师资格证面试信息可以查看甘肃教育信息网

像上述教例中用“牵一发而动多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我们称之为“主问题”设计。它是对大面积教学中提问设计的一种创新。

目前,提问过多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问题。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过于求细、求多是考生普遍的心理特点。然而这样的“提问”之“弊”过于明显。“步步为营”的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板书”靠近的阶梯;“提问群”成为帮助教师绵延滔滔讲析的桥梁;“碎问碎答”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网络。

而“主问题”相对于成串的“连问”、简单应答的“碎问”以及对学生随意的“追问”而言,它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所以在教学中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艺术效果。

甘肃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甘肃教招考点大全

更多教师资讯:甘肃教育信息网

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对于不同的文章,至少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入手:

1.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入手。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用来揭示中心,交待写作对象,提出论点问题,提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例如我在《童趣》的教学中,围绕题目中的“趣”字,我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文中叙述了哪几件趣事?其中有什么趣味?作者为何能体会到“物外之趣”?我们怎样才能体会到更多的生活的乐趣?以此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注意观察、保持童心童趣。又比如《伟大的悲剧》,关键字眼在“伟大”与“悲”两个词,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斯科特的南极之旅“伟大”在哪里?“悲壮”在哪里?让学生跳出个人得失的局限,深入思考南极探险在人类史上的伟大意义,培养勇敢执着追求理想的品质。这种提纲挈领的“主问题”设计,对提高教学效率显现了重要作用。

2.可以从文章的结构方面入手。文本行文思路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也是读者解读温柔的一个重要点。所以我们可以以此入手。比如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作为诗人的闻一多是如何说如何做的?作为革命战士的闻一多又是如何说如何做的?这种居高临下鸟瞰式的主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当然,以结构设计问题时不用完多遵从行文的顺序,而应从作者的写作思维出发,加上教师的思考,重新架构。

3.可以从文章的思想方面入手。因为每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蕴涵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这些蕴涵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有待于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比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小弗朗士为什么觉得今天的课特别好懂?只要我们通过各种问题的恰当巧妙设计,就一定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有效地提高学生把握主题的能力。

更多2016下半年甘肃省教师资格证面试信息可以查看甘肃教育信息网

4.可以从文章的联结点入手。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指导学生理清文路,把握课文的某些联结点,诸如一个关键词、一个中心句,甚至一个过渡段,并围绕这些联结点去探究,对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训练思维能力,掌握读书方法,都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行道树》一文的教学中,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寻找文中的中心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根据这一中心句,我设计了这样几个主问题:神圣的事业指什么?痛苦是什么?深沉又是什么?一点揭多篇,直接解决文章的教学重点,即理解本文的主旨。又如在《中国石拱桥》一课的教学中,可以抓住“赵州桥不甘肃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甘肃教招考点大全

更多教师资讯:甘肃教育信息网

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从“坚固”和“美观”两方面理解、感悟,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进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完成教学目标。

5.可以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入手。在《马说》的教学中,我提问道:“假如你现在只是那个养马人,但是你的理想是成为一个伯乐,你该如何去努力?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以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感悟。在《敬畏自然》的教学中,我提问:作者提出我们人类要敬畏自然,你们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让学生尝试挑战权威。在《五柳先生》的教学中,我有意说:“五柳先生虽好读书,却是个穷鬼、酒鬼,你们喜欢他吗?”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更多2016下半年甘肃省教师资格证面试信息可以查看甘肃教育信息网

6.以细节为切入点。文本中的细节是作者写作时精心的设计,因而文本的解读离不开细节。《始得西山宴游记》是须修一的一篇。是让很多老师为难的文言文。主要原因在于高一学生很难体悟文中作者在西山的启发下走向自我解脱、物我两忘的境界的过程,更不用说情感上和心灵上的共鸣了。而文本中作者有意设计了两次饮酒的细节,前后对照巧妙暗示了自己情感的变化过程。为此可以设计问题如下:文中作者提到了两次饮酒和醉,那么两次饮酒的原因和两次醉的程度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两个问题,学生可以找到作者在游他山时的“倾壶而醉”这一动作下的“恒惴栗”及“颓然就醉” 这一动作下的“心凝神释”,进而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西山之景对作者带来的震撼、鼓舞和支持。

7.以留白为主问题的结点。很多精彩的文本中,作者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和回味的余地,而这些留白,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操场,是课堂教学的结点,能起到余味隽永的教学效果。比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故事最后,老人留在了桥边。而老人最后的命运如何,作者没有交代。知识告诉我们,法西斯的飞机没有起飞,猫会照顾自己,这是老人仅有的幸运。那这份幸运能持续多久?老人最后有没有离开桥边?老人最后的命运如何?这些都需要读者根据文章内容去思考和体会,针对这些留白设计的问题,在学生心里画上一个省略号,引导学生把文本的解读引向内心。

总之,有限的面试时间、对文本的不同解读,需要我们抓住文本,设计出简洁有序而牵动多文的主问题,达到整体与细节的和谐统一。

相关推荐>>>

2016下半年甘肃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公告

更多2016下半年甘肃省教师资格证面试信息可以查看甘肃教育信息网

3.备考教资考试感想 篇三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马上就要开始了,中公教育任慧琴老师给大家整理了中学科目二必考知识点——教学原则,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直观性教学原则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其意义在于克服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的困难,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二)启发性教学原则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三)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四)巩固性教学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和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六)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

(七)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八)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以上就是教学的八大原则,全国教资考试必考知识点,且题型分布广泛,单选和材料分析题居多。单选一般有三种出题形式,第一种是从概念角度考查对原则的识记,第二种是从俗语和成语的角度考查对原则内涵的理解,第三种是从事例分析的角度来考查对原则内涵的理解。材料分析题一般用教学原则来分析教师的行为。中公教育任慧琴老师望各位考生能够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预祝各位考生能够获得优异的成绩。

中公讲师任慧琴解析

4.初中历史教资笔试考试教学设计 篇四

【知识与能力】

了解美苏争霸的背景;能够说出美苏争霸的过程及阶段特点;理解美苏争霸的影响和启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方法,梳理美苏争霸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才是世界的主题,体会和平的来之不易。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美苏争霸的过程。

【难点】

美苏争霸的影响及启示。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展示《美苏争霸》的漫画,提问:图片中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回答:美苏争霸。

教师引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通力合作,结成反法西斯同盟,打败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那么,在打败了法西斯国家之后,美苏关系又将何去何从呢?由此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展示史料,并提问:美苏由战时的同盟,转向了战后的敌对,美苏争霸的背景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之后,对外开始争取与美国取得平等地位,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美苏开始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

(二)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在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美苏之间的实力对比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美苏争霸经历了怎样的过程?阶段特征又是怎样的?之后完成表格。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教师再次展示《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较量》的漫画,提问:掰手腕的态势反映出优势明显控制在美国一方,第一阶段美攻苏守的原因何在?最终的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原因在于苏联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后,美苏双方均作出让步: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和轰炸机;美国解除对古巴的海上封锁。危机遂告平息。

教师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档案馆,请学生结合史料思考: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在这一阶段里,苏攻美守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美苏双方分别实行了怎样的战略?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美国深陷越南战争之中,尼克松于1969年执政后,实行了战略收缩。而苏联在7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转而采取积极进攻战略,把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对象,特别是在1979年12月出兵占领了阿富汗。

教师展示图片,提问:随着时间的发展,美苏双方实力又有了新的变化,80年代,美国同意有限缓和的原因何在?双方战略又有了怎样的变化?最终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里根决定启动“星球大战计划”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1.原因:长期的争霸,使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

2.战略:80年代,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因为大规模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它的经济也遇到西欧和日本的激烈竞争。

3.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三)影响和启示

教师提问: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美苏争霸三十多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交流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影响:美苏的争霸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2.启示: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

2.作业:苏联解体之后的世界格局将会如何演变?课下搜集相关资料,下节课交流讨论。

5.备考教资考试感想 篇五

山西省2014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报名公告 根据《教育部关于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我省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参加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考试每年举办一次,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一般均安排在下半年进行。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一、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的人。但人共有的本质属性不能代替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自然的属性,受自然属性的制约。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是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反映,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的。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在教育这种特定环境下,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其主要任务是学习,通过学习获得身心的发展。由于相对于教师来说,他们知识较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加上传统的教师权威的文化影响,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天然的权威性,这种天然的权威性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并不是对教师的完全盲从,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的人。这种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学生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

求和独立意志。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对学生社会地位的传统认识

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学生是不成熟的青少年儿童,是未进入正式成人社会的“边际人”。长期以来,学生没有被看做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他们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

更多考试备考资料和最新公告进入中公山西教师考试网(http://sx.zgjsks.com/)

2、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从法制角度讲,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他们不仅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并且受到社会特别的保护。这一点正是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权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①学生的身份

从有关涉及学生的法律法规看,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是从三个层面进行的:第一,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第二,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第三,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因此,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②学生的法律地位

中小学生身份的确定为其法律地位的定位提供了前提。教育领域中,学生在与教师、校长或行政机关双方形成的关系中,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都应受到学校的特殊保护;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还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我国在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中也对青少年享有的权利作出了规定。如《宪法》、《婚姻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等。在这些规定中,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

①人身权。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由于未成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人身权受到特别的保护。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

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

人身自由指未成年学生有支配自己人身和行动的自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非法拘禁、搜查和逮捕。

人格尊严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

隐私权指学生有权要求私人的、不愿或不便让他人获知或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不向他人公开。

名誉权和荣誉权指学生有权享有大家根据自己日常生活行为、作风、观点和学习表现而形成的关于其道德品质、才干及其他方面形成的正常的社会评价,有权享有根据自己的优良行为而由特定社会组织授予的积极评价或称号,他人不得歪曲、诽谤、诋毁和非法剥夺。

②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我国一系列法律如《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此进行了规定。

3、学生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

(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山西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笔试辅导课程

6.备考教资考试感想 篇六

2018云南文山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资知识点-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单选备考)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所以,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一个都不能少)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因此: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身+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材施教)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大体相同的基础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实践)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其中,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单选备考)。

为了方便大家记忆,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记忆:个性提速创两全。

习题1.唐老师经常在班上开展“成语知识竞赛”“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营造运用语文知识的情境,唐老师的做法有利于()A.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B.发展学生的互补性 C.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D.减轻教师工作压力

【答案】A。解析:在竞赛型活动中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本题答案为A。

习题2.某小学对学生评优制度进行了改革,增设了“创造之星”“孝心少年”“运动之星”等多项荣誉称号。该学校的做法()。

A.不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B.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有利于强化学生之间的竞争 D.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wenshan.offcn.com

【答案】D。解析: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题目中对于学生评优制度进行了改革,增设了“创造之星”“孝心少年”“运动之星”等多项荣誉称号,正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表现,这种做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本题答案为D。

更多文山教师考试信息关注文山中公教育信息网

7.备考教资考试感想 篇七

教师劳动的特点是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第一部分职业理念的重要内容和考点,主要考察教师对教师职业劳动特征的掌握情况,常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文都教育把教师劳动的特点进行一下梳理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一考点以便高效地进行备考。

总的来说,教师劳动大致有复杂性、创造性、主体性和示范性、长期性和间接性、个体性与群体性等几大特点。

1、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劳动性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属于专业行为,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心智劳动。(2)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对象千差万别,教师需因材施教。(3)教师劳动任务的复杂性。教师要传授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知识。(4)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5)教师劳动手段的复杂性。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创造性

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因材施教。教师要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要与之相适应不断更新。

(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随机应变采取及时有效教育措施的能力。

3、主体性和示范性(1)主体性 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2)示范性

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包括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4、长期性和间接性(1)长期性

人才培养的周期性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2)间接性

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5、个体性和群体性(1)个体性

从劳动手段角度来看,教师的劳动主要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2)群体性

教师的劳动成果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和其本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每一阶段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几乎都是前一阶段教师劳动的产物。

6、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1)劳动时间延续性

教师劳动时间的延续性是由于教师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也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2)劳动空间广延性

上一篇:贵州省选调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简章下一篇:美丽的秋天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