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2024-10-08

浅析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精选18篇)

1.浅析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篇一

摘要:高校声乐教学专业基础系统的创新,处于重要的桥梁、纽带地位,起着重要的连接、过渡作用。如果没有这种专业基础系统的创新,那么基础系统与专业系统的创新之间就会“断档”“短路”,因而从根本上影响甚至颠覆整个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系统,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创新;思想

高校声乐教学专业基础的创新,由教学思想的创新、教学方针的创新等要素构成。笔者将在下文分节进行探讨。

1声乐教学思想的概念界说

教学思想系统,即教学观念系统,它属于理性认识范畴,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包含思想路线、思想方法等内涵。思想路线,是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思想方法,则指人们研究和认识世界的方法。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学思想系统的创新,其内涵是高度重视教学思想系统创新在整个高校声乐教学创新系统中的重要指导地位与作用,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2.浅析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篇二

一、声乐艺术中技术与个性的关系

我国各大音乐高校从事声乐教学的科研者研究,发现声乐艺术中的技术与个性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声乐艺术中,技术是支撑个性的重要条件,而个性是艺术永恒的追求。

(一)技术是支撑个性的重要条件。正如上述所说,声乐艺术是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以人的声带为主,配合口腔、舌头、鼻腔用作与气息,发出的悦耳的、连续性的、有节奏的声音。而如何使用人的声带、声带如何与口腔、舌头、鼻腔相配合,发出适合恰当的气息,如何将声音悦耳动听、连续有节奏的呈现出来,是需要考验歌唱者的声乐技术的。众所周知,名族文化的不同,声乐作品的表现形式不同;声乐作品创作的灵感不同,表达出的情感也不同。这些由民族文化、声乐作曲家创作心情等等因素对声乐作品的影响力都是不可估量的。歌唱者必须具有成熟的技术,才能将各具特色的声乐作品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没有演唱声乐的技术,歌唱者是无法将歌唱作品呈现给观众,就算歌唱者具有了不起的个性,也无法让观众感受到作品的美妙。技术是声乐艺术的基础,是将声乐作品呈现出来的基本条件,而个性是对声乐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没有表现声乐作品的技术,个性也将无法展现,因此,技术是支撑个性的重要条件。

(二)个性是艺术永恒的追求。个性即灵魂,艺术表现的完美与否,就是看艺术作品的灵魂是否表现出来。声乐作品的灵魂, 就是声乐作品的情感之所在,是与观众产生共鸣的关键因素。众所周知,“技”和“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声乐艺术中,“技”就是技术的意思;而“艺”,顾名思义,就是“艺术”。说到“艺术”,自然而然的就可以联想到“审美”、“品味”等词眼。对声乐作品的品味,就是看歌唱者所表现出的声乐作品的灵魂,即声乐作品的个性。简单的说,歌唱者唱歌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音乐,抒发自己的感情。众所周知,音乐是无国界的。对于不同国家的歌唱者来说,歌唱另一个国家的声乐作品,在语言不同的环境中,也能将声乐作品表现的淋漓尽致,甚至有的歌唱者表现的比原唱的还要好, 就是因为歌唱者领会了作品要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用自身具有的声乐艺术的表演技术,即使跨国表演,也能与观众产生共鸣。因此,声乐作品的个性,是艺术的终极追求。

二、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声乐艺术中,技术与个性缺一不可,只有拥有了成熟的技术, 又有对个性独到的见解与感悟,才能完美的呈现声乐作品。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要理清声乐艺术中技术与个性的关系,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技术与个性的教学基于对等的重视程度,以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高校声乐教学应注重传承民族文化。声乐艺术中的个性是艺术永恒的追求,是让观众走进作品情感的重要方式。观众通过与声乐作品之间的共鸣,不仅仅可以了解声乐作品创作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心境、情感,还能通过声乐作品,了解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者的人生经历。可以这么说,声乐艺术,是民族文化的呈现。因此,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传扬民族精神,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引入大量的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以此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增强学生民族感念与文化情感。

(二)高校声乐教学应注重挖掘个性潜质。高校声乐教学应在教学过程中,讲究优良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质。比如,声乐教学过程中,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时,首先从作品的情感入手。让学生在学习之前,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文化背景、民族音乐的唱法特点以及表达情感的技巧等,让学生在浅显的引导下, 自行理解声乐作品。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质,是让学生在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中,能够自主的了解作品的内在,而不是教师强迫性的要学生达到对作品某一观点的认同。当学生所理解的作品精神出现偏差时,教师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再对其作出正确的引导。

三、结语

3.浅析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措施 篇三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措施

一、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计算机教育的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课程设置严密,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计算机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培育都有重要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现在的教育模式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要求改变以往的一味灌输的教育方法,使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计算机教育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读、写、计算等方面,很大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计算机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外,还可以对他们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方面进行强化训练。

3.对其他学科的促进作用。计算机教育是一种面向现代化的教育,不仅是让人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更重要的是利用计算机教育的优势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在思想品德课中,利用计算机让学生观看和收听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和歌曲,可以使学生深刻了解德育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等。

二、高校中计算机教育的现状

1.课时安排不合理。有的学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对于计算机的课本没有明确的规定,有的只能根据老师的主观想法,自己觉得合适就用哪个。对于学生自己这方面,怎样去学,学的情况也都是随着老师而决定的,对于实际情况不加以考虑,让课本知识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也不能很好的顺应时代的要求。而且有的学校和老师教的内容是还没有运用到实际的知识,也仅仅只是教授理论知识,学生学到的知识也都比较浅薄。

2.配套设施不到位。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的配套设施也要随时随地跟上时代的发展,可是,在现在的高校中,计算机的配套设施严重不到位,例如现在大家都在使用office2010,可是在学校的设置中还仅仅是office2003,现在都是用win7,但是学校也就只是win2000。因为设施不到位,严重的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办学质量的提高也是一个阻碍。

3.师资力量欠缺。师资力量是教学中很重要的因素,有的高校觉得自己学校的老师素质很高,学历高的老师很多,但是有些实际问题造成了师资力量的不足,比如有的老师喜欢进行研究,因为可以很快的升职,提高工资;而有的老师的教学质量高低不等,有的知识已经不实用,从而造成了高校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困扰。

三、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探索

1.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积极培养学生能力,深化计算机教育改革。计算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上机的实践和钻研。一方面,教师在上课期间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等各种教学媒体,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授课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思考、实践,精心设计大量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后练习、实训题目,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获取、处理和利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同时巩固、提高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学生实训活动,多提供让学生校内、校外实践的机会。就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来说,理论知识枯燥、难懂,如果仅仅靠教师课堂的讲解,学生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自然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课程的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平台。网站的建设应包含教学讲义、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还有学生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各种教学形式既互相补充又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多方面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2.改革计算机教材模式,体现高等教育特色。教材作为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在新时期,所以高等教材的选择必须突出其职业性、实践性、先进性和科学性。高等计算机教材改革必须与计算机教育改革相适应,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上岗能力培养为重心,以技能训练为指导思想。同时计算机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专业等合理选择计算机教材,规划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课堂上的理论阐述也应结合适当的案例分析,加深、巩固学生掌握理论的程度,同时又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其积极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尽管高等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已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落后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目前高等院校具有“双师型”教师比例距教育部门要求的50%还有较大差距。为了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从学历上讲,专业教师应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教辅人员应不低于本科学历。计算机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学校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还应重视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专职、兼职教师,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师从单一的“知识理论型”转变为“双师型”,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

四、结语

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育是现在社会中较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其过程也是漫长和艰巨的。要不断增加学生的就业率,还要推进我国计算机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所以,要让计算机教育事业跟上时代的脚步,就需要不断的调整策略,积极探索,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全方位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诺,李艳.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5):64-64.

[2]栾华星.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35-135.

[3]楊维荣.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40-41.

基金项目:湖南工学院教改项目:湖南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探索——以计算机专业为例(JY201443)

湖南省大学生创新项目实验:基于3G网络的嵌入式智能家居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项目编号:HY1210)

湖南省教育厅教研教改课题:基于CDIO-Agile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编号(湘教通[2013]223号)

4.浅议高校声乐教学现状与创新论文 篇四

一、高校声乐教学的基本现状

现代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中,更加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高校教育中重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潜能发掘,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声乐教学是音乐教学范畴内的内容,对于学习者的音乐审美和艺术修养具有较高要求,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多是处于传统教学阶段,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的学习比较呆板和被动,这就造成学生的声乐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不好。高校学生个人兴趣、特长和成长经历不同,对音乐和声乐的爱好、理解程度也不同,声乐老师在教学中采用大而化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普遍教学,而没有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对其实施个性化教学,这就使得学生的潜能和特长难以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我国的声乐教学仍旧是处于初期阶段,学校对于声乐教学设备和课程设置以及教师培训方面的重视度和投入并不够,整体教学形式为机械化输入型,学生无法充分把握声乐知识,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策略

1.合理的设置课程。声乐教学重点是对学生的音乐敏感度以及声音控制度进行训练,使学生能够不断增强自己的音乐乐感,高校在声乐教学中,对于课程方面的设置比较随意,主要是采用理论课教学的形式,由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灌输声乐知识。声乐教学课程设置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的,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高校要及时弥补好实践类课程设置的漏洞,增加和声课、钢琴课、乐器课以及声乐技能课等,这些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实训中,了解自己的声音特点和发音不足,便于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音乐学习规划。声乐教学课程将实践训练类课程与理论类课程,如声乐史介绍和作品分析类课程相结合,能够实现系统化教学,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

2.强调技能性教学。高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对于音乐、美术和体育类课程的教学,则是注重对学生的课程兴趣培养,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因此,要进一步有效创新高校声乐教学形式,需要重新确立教学目标,从兴趣型教学转为技能性教学。在高校声乐课上,老师可以重点向学生传授演唱技巧,并在课堂上挑选不同的学生进行声乐表演,让其他学生对其表现力进行评价,这种教学形式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对声乐表演进行优劣判断,有助于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导入情感和审美,也强化了学生的技能性意识和艺术文化意识。声乐教学中对学生的假声部分、发音部分以及声乐表演表情部分进行技能性教学,也可以使声乐教学目标更加清晰。

3.增加软硬件投资。高校对学生实施专业课的教学,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文化品位的提升,高校声乐教学则能够有效增添学生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声乐教学作为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声乐教学需要老师自身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教师自身在声乐表现领域具备足够的实力,才能够保证高校声乐教学的质量,因此,高校应该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并积极组织各种学习培训机会,不断提升学校声乐老师的声乐水平。同时,高校可以针对声乐教学特点,建立专门的声乐训练室,添置乐器,满足教学需求,声乐老师专业经验丰富、声乐教学设备先进,更加有助于高校声乐教学良性发展,这也是教学领域的创新发展表现。

三、结语

高校开设音乐类课程,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音乐教学中关于声乐部分的教学,主要是一种艺术歌唱,是歌唱者通过对自身的气息进行控制,从而发出一种假声,是歌曲内容的演绎更加具有典型化和情感化的特点。高校声乐教学由于门槛低、专业度不够,学生音乐情感和精神世界不够丰富,导致声乐教学实效性不突出。对此,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积极创新,向学生介绍声乐特征,并设置具有特色的课程,以多样性教学和针对性教学的方式加强对目标人才的培养。明确声乐教学目标后,高校要积极组织对教师的培训,增强师资力量,使声乐教学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平.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研究——评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新视界[J].新闻与写作,2018(05):127-128.

[2]马帅.高校声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艺术评鉴,2018(06):90-91.

5.浅析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篇五

会计专业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中热门的专业,是很多财经类院校必设的一个专业,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对会计人员的能力以及未来就业单位的经营情况都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但是我国很多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的教学仍然采取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以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以书本为课程教学的参考。在这种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被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性并不高,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缺少必要的计划,缺少一定的独立能力,更别说践行一定的创新行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相违背,所以,高校必须要认识到这种问题,及时对会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出更多的综合性人才。

一、高校会计类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概述

课程教学的创新模式是一种基于某种特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等提出的具有稳定性、典型性的教学方式,其中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应用在教学的全过程,并且其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是在教育改革下提出的素质教育新的要求,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是在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基础之下,将导学的教学方式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且凭借教学很多因素的优化组合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而会计专业是很多高校开设的一门专业,特别是财经类的院校,而会计专业的n程教学也是属于高校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综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1]。所以,为了进一步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高校必须要将教学领域的改革和创新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积极主动地对会计类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二、高校会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落后

我们很多高校的会计类教学内容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只是将一种定论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们,很多课堂传授的会计知识都是有一定的框架和模式,对于那些会计知识可能涉及到的经济知识、会计原理以及可以选择的方法都很少涉及到。

2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很多高校的会计类课程教学受到过去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仍然以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以书本为课程教学的参考,在这种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被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性并不高,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状态。教师成为了知识的绝对主导,成为知识的绝对权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被大大削弱了。

3教学实践形式单一

很多高校会计类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内容和形式单一的问题,教学实践的范围很小,一般只涉及到财务会计、基础会计等有关的实践内容,不同行业的会计知识以及实践、国际会计的内容以及实践等都比较少,并且其实践的方式还是继续停留在会计核算的方面,其会计实践和企业实践的会计业务内容出现了些许的差异,缺少一定的与企业实际会计业务相连接的环节。比如在高校会计类教学实践中缺少企业真实预测资金、控制、决策、考核和分析等方面的内容,有关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实践的能力没有过多的重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也一直采用的是过去比较陈旧的教学案例,没有依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实际经贸案列进行及时的扩充。

4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对会计类专业进行了相关的改革,也加大了教学实践的力度,但是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造成部分高校的会计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成效并不高,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脱离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一些高校内开展的会计模拟教学实验即使已经采取了仿真模拟的模式,但是应用的实验资料和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教学实验的结果并不很理想。高校也开展了与校外企业合作的实践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弥补了校内实践的不足,但还是存在着实习单位较少,学生数量较多的问题,校外实践的机会比较有限。有的会计类的学生即使有机会进入企业进行实践,但是有些学生得到的实践机会并不是和本专业有关的,实习企业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并不多,难以实现学校的实践目标。

5知识面狭窄、功底不牢固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会计类专业的划分存在着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专业的划分过于细致,所以很多会计人员的知识体系、知识面以及理论基础知识比较匮乏,经常会出现工作中后劲不足的问题。高校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在进入课程学习之后,很难有自主选择学习课程的自由,对其他科目知识的学习机会也很少,很难将其他科目的知识融合在会计知识体系中去,学生其他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在解决一些复杂的会计知识问题中经常会应用到其他方面的知识,由于学生的基础功底不牢固,难免会出现很多的困难。

三、高校会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创新的策略

1更新教学方法的理念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教学方法是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教师教学的方法,而笔者却认为,教学方法其实更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们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所综合采取的各种形式的手段,其中不仅应该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教师教学的方法,还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方法的相互适应和相互接纳[2]。所以说,高校会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首要任务就是更新教学方法的理念。针对上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高校应该形成一种多元化的会计类课程教学的观念,不仅要兼顾到教学的方法,还要兼顾到对教学方法的研究。高校会计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课程中,还应该立足于学校、立足于企业、立足于社会,真正形成一个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大课堂,在向别人学习、在向企业学习、在向社会学习的教学背景下,促使会计类课程教学能够协调“天”(知识经验和理论),“地”(实践和就业)、“人”(不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保持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也是在终身学习理论背景下对综合性人才的基本需要。会计类教学培养的学生是具有实践性和务实性能力的人,在教学实践中或者就业中使自己的综合会计业务能力不断提升,其过程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支持,还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在教师教和学生主动学习相互协调的过程中不断形成自身特有的特质和能力[3]。因此,高校会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中要力求理念上的变化,正确把握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的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始终不能落下,反而要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够相互融合和贯通,真正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真正解决“教师会计教学困难、学生学会计困难、会计工作困难”的难题。

2明确教学方法的思路

高校在确定教学方法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之后,其教学方法的选择极为的重要,它决定着会计类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实现。高校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需要建立在教学方法的理念、思想和原则的基础之上,然后再确定教学方法的程序和思路。所以,在素质教育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下,高校的会计类课程教学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善于利用学生的长处,克服学生的缺点,在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相应”和“教学相长”的教学步骤。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等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在对教学资源的整理中不断进行的创新性活动,最终实现会计教学质量的进步和优化;第二个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选择,在会计类课程教学的进程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很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并实现因时、因地地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不能只是将固定的教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形式不能死板和固定,必须要认识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需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要在引导的方式上下功夫,进行不断的研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的知识,形成具有特色的学习方式,真正地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共同进步,互相成长;高校教师们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成分的整理,赋予教学资源更多的生机和活力,采用师生交互式的教学模式,为会计类专业的学生构建更多的学习的平台和资源,同时也要拓展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教学”和“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形成一种良性和谐的互动模式。

3创新教学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中竞争的愈演愈烈,高校每年的生源数量也是逐渐上升,高校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还需要从根本上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和管理服务格局的层次化。所以,高校在会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需要从三个方面实现,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促使会计课程教学的内涵从狭义向广义方面转变、促使会计教育目标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促使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由单边性向多边性方向转变[4]。狭义角度下的会计课程教学,它是指传统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是指正规高等院校开设的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和会计工作岗位或者业务进行的培训,狭义角度下的会计课程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学习而获取专门的学历文凭或者是资格证书,学生主要出于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身发展进行学习、考试,其中周期性、功利性、被动性比较突出。而在广义角度下的会计课程教学除了上述提到的狭义的课程教学,其中还包括一些学生自我提升、自我充实的成分在内,广义下的会计课程教学的目标也不只是为了获取学历文凭或者是资格证书,还需要在教学目标中不断完善开拓新视野、增强专业技能的内容。会计课程教学的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可以包括自学、培训、考察的形式,其学习结果的考核除了一般的卷面形式,还需要不断采取多种多方面的考核,比如岗位服务的适应程度、社会就业能力、业务工作的完成程度等,促使教学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模式转变,这个过程中的自主性、自由性、灵活度程度较高。

4拓展教学方法的内涵

高校会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需要不断拓展教学方法的内涵,创新因材施教、因时因地教学的具体模式和方法。首先,高校会计课程教学要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做到因人施教。高校中的会计类专业学生的数量很大,他们的心理、生理、性格、家庭、学习程度等方面都是千差万别的,而且他们的思维方式、自主能力、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等都是不同的。所以,高校的课程教学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不同的教学计划,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实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增强教学和学习的互动性;其次,教师们也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善于使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中要重点突出学生多方面的表现。与此同时,学生也需要做好学习的计划、学习的笔记、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等,对自己的学习提出严格的要求。

四、总结

高校会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用人单位稳定发展的需求,它不仅是一个理论性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实际的问题,需要引起高校的重视。所以,高校应该对会计类课程教学进行不断的主动探索和研究,从教学方式的理念和内涵入手,采取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实现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周强,张小红.略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6).

[2]刘玲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科技信息,(5).

[3]王勋.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1).

6.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篇六

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一直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本学期有幸参加了高校教师在线网络培训课程《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习,感觉获益颇丰,几点心得体会如下:

一、认清了高校教学改革与培养创新人才的关系

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教学需要改革。中国的高等教育自1997年大规模扩招以来,已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稳居世界第一。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非常规的飞速发展,高等教学的传统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育质量评价机制都与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都相去远甚。以至于拖累了高等教育培养创新高级专门人才的步伐,那么,中国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积极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持。

二、加深了高等教育改革视野下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理解

通过在线课程的培训,我对高等教育改革视野下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理解加深,也进一步掌握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更新教学观念

任何行为均源自意识的先觉。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更新原有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尤其对待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科学认识态度,仅强调其一,排斥其二皆不合理。专业教育是大学的教育深度,它标志着某学科领域内专业知识的量;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广度,更注重学科、专业之间差异化。有人说通识教育有点素质教育的影子,也不无道理。在培训课上,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说:“中国很多大学生不懂得如何欣赏交响曲,不懂茶道,着实不应该。”成功的经验告诉大家,专业领域内创新人才的培养,往往借助于通识教育的灵感嫁接才能有所突破。

2、转换教学方法

一般认为,大学教育是学专业知识的开端,诚如浙江大学张剑平教授所言,本科生教育是自学书本阶段,硕士研究生教育是自读论文阶段,博士研究生教育是自找问题阶段。当然,这里对本、专科阶段的教育而言,初步形成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幅度。在这个层次上,培养创新人才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或“填鸭式”为“讨论式”、“研究式”、“问题式”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讲授重点为学习的方法、发现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原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改变意味着教师主导角色的定位与学生主体角色的形成。

3、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已无处不在,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可或缺。一是要求大学教师体课堂上尽量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重要的是它能够扩展和增加大学生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量,所以,有条件的应充分使用多媒体授课。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延伸课堂知识教育。建设精品公开课,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公开课,尤其是世界著名大学的公开课资源,这对我们新建应用型本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深远,值得借鉴。

三、拓展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7.谈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意识 篇七

在声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要注重体现时代精神,并运用最为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打破以往的常规的教与学的两点一线的教学模式,多加尝试学生讨论、主题研究、比较分析等符合时代精神和时代规律的课堂模式,将真正有效率和能够体现时代性的方式带到课堂上去。在教学时,要注重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方式的不断变革,声乐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要以最新的实践为基础,探索新的声乐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将最先进、最具有时代性的声乐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材的编订和选择上也可以体现出时代性,声乐课程的教材要常用常新,不能持续使用一套教材而不知翻新,毕竟声乐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学生对于教材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合理选择教材,合理编订教材, 也是在声乐教改中体现时代性的必由之路。

转变教学观念的声乐教学应该推崇创新的观念和形式,应该不断改进传统教学方式,建设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我寻找,摸索适合自己的艺术表现类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歌曲的创作能力要在较强的基本理论知识的配合下完成。所以应该从基础抓起,在学生不断巩固基本能力的前提下,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的审美力、创造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还可以开设第二课堂,让学生从中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第二课堂大胆延伸教学内容,拓宽思路。另外可以安排自行设计演唱,增强实践能力,提高演唱经验。

二、声乐教学创新内容

加强学科综合声乐教学应该站在多学科的角度展开教学,充分加强学科综合,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不受单一学科的局限,深层次咀嚼音乐作品的内涵。第一,可以加强声乐教学与整个音乐学科之间的综合。其中包含与曲式课程的综合,从曲子的结构安排与曲式课程的综合,从曲子的结构安排声乐。还有与音乐审美课程的综合, 通过聆听,感受声音的不同韵味。另外也可以与和声课程综合,通过伴奏品味和声中的层次、强弱等信息。第二,可以加强声乐教学与姊妹艺术间的综合。比如,影视、舞蹈、文学、美术、戏剧等门类的综合,将很大程度上拓展声乐教学的宽度,使声乐教学拥有更加丰富的内容。第三,可以加强声乐教学与历史、哲学、地理等学科的综合。例如:教唱《二泉映月》时,通过讲述盲人阿炳的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命运与人生、正义与邪恶的思想内涵。

三、声乐教学创新方法

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记录,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以中国著名民歌《茉莉花》为例,歌曲中姑娘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表达了作者对茉莉花的眷恋之情,更表达了人们对纯真情感的一种向往。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给学生介绍《茉莉花》的创作背景、作者情感,学生才会掌握歌曲的精髓。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以技巧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应该先从情感入手将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讲述给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体会该歌曲要表达的思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隐藏在传统音乐中的精髓与灵魂。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也是世界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要重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要增强民族凝聚力。高校作为最具活力的声乐教学的前沿阵地,其在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因此,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中体现时代性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是声乐教学体现时代性的最为基础和最为直接的点,声乐教学要体现时代性,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课堂细节处下功夫,将时代性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摒弃以往不符合时代特征和被淘汰了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通过新形势与新内容的探索,将课堂变为声乐教改体现时代性的传声筒和前线阵地。

8.浅析如何提高高校声乐教学的效率 篇八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 教学效率 改进方法

在当前的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艺术能力,还需要掌握良好的教学技能。声乐学科的发展体现了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在音乐科目中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但是我国许多高校对于声乐教学的教学效率还有待提高,在教学手段和课程选择上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教学手法机械、生源较差、师资水平差距悬殊等方面。以上的这些,对于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障碍。对此,我国的各大高校要认真研究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促进音乐事业的发展。

一、当前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现状

(一)生源素质较低

近年来,受我国教育制度以及考试制度的影响,各大高校普遍增设艺术类专业,扩大招生名额。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音乐专业是为了获得大学本科的学历,并非出自自身爱好和兴趣。由于不断扩招,学生进入艺术类专业的门槛也相应降低。同时,很多有艺术天赋的学生由于文化课成绩限制,无法进入优秀的大学学习,这就造成了有艺术天赋的学生没有优秀的教师指导,师资力量强的学校选择的生源并非最优秀的情况。这些现象都造成了这些年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的生源质量下降。再加上近年来社会风气较为浮躁,充斥着“一曲成名”的诱惑,学生面对成名的诱惑,无法在学校里面沉下心来学习专业的知识,导致基本功不扎实,也限制了将来可能取得的成就。

(二)高校艺术类专业师资力量不强

当前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对于师资力量投入程度不够,有些教师本身就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自身音乐水平较低,由于工作经验以及自身阅历的欠缺,还没有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在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以及因材施教的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欠缺。这些教师经验较少,尚未形成足够的音乐知识储备,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专业性问题其给出的答案缺乏深度,只能从表层去解答,没有深层次的指出学生面临的问题,这样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是十分不利的。同时,学生在学习创作与表演的关键时刻没有获得良好的指导,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声乐课程的教学效率。

(三)教学方法与模式陈旧

在今天的高校声乐教学中,许多非艺术类院校开设的声乐课程依然沿袭着传统音乐学校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教学水平的限制,教学的效率与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当今的艺术类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已经和老一辈艺术家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恐怕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在讲究创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对他们接受专业知识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高校声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策

(一)提高生源选拔效率

为了提高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效率,首先要保证生源的质量,因为只有热爱音乐、有上进心的学生,才能下功夫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对此,高校要改变现有的招生观念,不能为了经济利益盲目扩招,而是针对本院校的具体情况开设艺术类专业。同时,在招生和选拔生源的时候,要组建专业能力过硬的考官队伍,在选择学生的时候,不仅要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对于那些拥有良好艺术天赋,但是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此外,校方要设立专门的监督人员,以保证招考环境的公开、公平、公正,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的展示自我,得到应试的机会。

(二)提高教学能力

鉴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提高声乐专业教学效率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1.教师要有自己的艺术观,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正确的表演方法,即使没有充足的舞台表演经验,也要有识别声乐演唱水平的基本能力。对于刚毕业的年轻声乐教师,学校要不断创造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表演经验,想方设法的提高专业能力以及演唱水平,为今后的教学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高对歌曲的辨识能力。声乐教师要不断提高对音乐的敏感度,从细微的差别中寻找学生的差错。这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锻炼,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听”的训练,练出一副“金耳朵”,能正确把握声乐演唱中的各种技巧,及时纠正学生的发声、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吐字等方面上的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3.不断提高舞台临场指导和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声乐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掌握良好的舞台指导能力和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在课堂上,由教师进行伴奏可以起到带领节奏的效果,提高学生对基音的理解。合理计算音程,教师临场指导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表演课的教学效率,高效的临场指导,可以让教师把示范和指导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果。同时,良好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也可以点燃学生学习声乐的激情,与音乐产生共鸣,从更深的层次把握作品的内涵。

4.“德艺双馨”是每一位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声乐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与艺术修养。声乐演唱是音乐作品情感输出的最直接的方式,演唱者要想充分表达作品的内涵,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生活阅历以及文化素质修养。做到这两样,才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最正确的示范,保证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学习与前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还要对艺术类专业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以保证教师授课的正常进行。同时,艺术专业还要多提供音乐表演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相信经过校方和教师的不断努力,声乐教学的效率一定会有不小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赵海春.对高校声乐教学现状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2]杜淳,王雪续,张小虎,冯伟.如何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效率[J].安顺学院学报,2011,(05).

9.浅析高校国际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 篇九

摘 要: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对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对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要求。由于长期以来,国际经济学教学质量不高,论文通过分析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模式改革的途径,从而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经济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双语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往来越来越为密切,在人才的选择上,对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目前,在高等院校,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随着各国经济关系交往的频繁,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跟着日益提高。

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研究对象是国济经济关系。它运用一般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国际货物、服务、资产等交易及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其内容丰富,牵涉到的数量关系及数学模型占有相当比重。可见,国际经济学是门理论性较强,有一定难度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依然采取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将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更不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经济类专业人才。因此,探索与国际经济学内容和体系相联系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对提高国际经济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国际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有重要意义,对于培养高层次的经济类应用型国际化人才,促进经济乃至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较多。其主要运用抽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高等数学方面相对薄弱,特别是对逻辑推导、图示、公式、数学证明更不易于接受,难以将这些模型公式与经济涵义相联系,故然对理解其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更是难上加难。而高校中的大部分国际经济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依赖教材,过于注重基本理论、模型及数学方法的讲解,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现实的国际经济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造成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使学生有学不会的.感觉,以致于出现厌学的情况。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程到底有什么用处,对于用理论去分析国际经济问题更是无从入手。另外,许多高校对教师考核的目标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二是教学的科研成果。对于实践教学方面根本不属于考核范围。正是由于院系方面对实践教学方式的忽视,使授课教师也缺乏实践教学的动力和压力,最终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都隶属于应用经济学门类。随着国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于经济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国际贸易专业是涉外经济专业,不仅要求在国际经济方面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要求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这就要求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经营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人员,会经常与国外客户沟通联络,会经常使用英语专业术语。而如今,大部分高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时,依然是“黑板加粉笔”,满堂灌的中式教学方式,忽略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三)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包括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陈旧、结构不合理,是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的。美国大学就特别重视核心课程设置,比如康奈尔大学每年都要对课程设置(包括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与要求等)都要进行修改。目前,康奈尔大学经济系的新生入学以后,首先,要求必修三门课程,即“初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等数学”。其后再修八门课程,这八门课程中,包括三门必修课程,即“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另外五门可由学生按学校规定的范围选择课程。可见,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对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案例教学不仅是实践教学内容,也可以说属于课程设置的内容,部分高校教师在授课时“照本宣科”,不能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就做不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缺乏兴趣。

(四)实践型教师队伍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从事国际经济学教学的大部分老师中,虽说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实践经验,导致老师在具体的教学授课中,只讲本书中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忽略了这门涉外课程要求有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和实践型的分析问题能力。再得,参加学术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有许多大学教师很少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使自己不能与其它高校教师或同行教学进行交流与学习,仅局限于自己的教学模式,不易于教学创新。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创新途径

(一)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以致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乐观。因此,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此,应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是重视案例教学在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可以使经济理论深入浅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师生互动,还能使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社会用人趋势。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阐释抽象的理论和知识的要点,而且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充分使用辅助教学软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形式,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穿插一些现实经济中的案例和图片,不但丰富了教学资源,而且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开展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涉外经济课程,有着深厚的国际化背景。所以,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还要求掌握从事国际交流活动的专门技能,而英语是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因此,要求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要高。大多学校都是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来体现对英语的重视,但忽视了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些英语专业术语。这就要求在教学期间,一方面通过开设像经贸英语、外贸函电等相关专业英语课程,来强化学生的对英语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使用“汉语教材为主英语为辅”的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说英语多使用英语,渐渐实现用英语回答问题及考虑问题,特别是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以适应国际化人才市场需求。

(三)科学安排课程设置。国际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理论基础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用比较通俗、直观的方法,讲述基本概念,介绍基本理论。因此,学习国际经济学要有扎实的西方经济学功底。另外,修好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学生要求具备较好的高等数学基础。但是,自高校扩招以来,经济类专业的大多数学生,由于数学基础的薄弱,以至于学生对教学中讲到的经济学案例有兴趣,而对逻辑热推导、公式、数学证明难以接受。再者,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中国加入WTO对国际经贸人才的新要求,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所以,只有科学的安排高校学习课程,才能强化基础性理论课、外语类课、计算机运用和专业技能课,使学生有较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国际经济学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身在数学、英语等方面涵养,以适应国际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发展趋势。

(四)有效提高教师素质。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就是要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随着我国经济在全球地位的提高,对经济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高校在培养经济类人才时,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当你给学生讲课时,可能不会使你学到太多新的东西,但是也许会帮助你整理近期的思维,或者促使你思考一些问题。但当你与经济学者对话,听著名经济学家做报告,和企业界人士聊天等时,都可以获得许多让你难以获得的信息,他们的话题总是带有不同的问题,这使你能够直接接触问题,而不是经由现象再到问题。通过学术交流,可以了解更多的经济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把双语教学有效地运用到国际经济学教学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英语水平的提高,可以用效提高学生的用英语进行国际经济学知识交流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全方位、高层次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坤望.国际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第三版),,6.

[2]王巾英,崔新健.国际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5.

10.浅析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篇十

合肥学院大三学生苏伟光和团队伙伴们依托本草纲目养生理念,为安徽泗县特色富硒鸡蛋完成了一款新的包装设计。这个小小的暑期创业实践项目,让原本销路不畅的富硒鸡蛋卖到了6到8元一个,并成功打入网上市场。

“我们对企业的产品和理念进行了认真调研,包装设计在图案上突出了人文韵味,在材料上强调了抗挤压性,为宣传产品和实现远距离销售起了很大作用。”苏伟光说,这次的成功实践让他对未来的“创业梦”增强了信心。

苏伟光所在的大学正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看来,只有改变高校过去陈旧、单一、脱离社会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搭建平台让学生体验创业的过程。

合肥学院将企业的真实项目融入教学,学生以“跟项目”的形式进行学习。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谢海涛介绍,苏伟光及其团队的设计就是一次真刀真枪的学习。这种过程产生了一大批成果,更重要的学生们有了一颗创新的心。

这个系还与企业合作组建公司,由老师带领学生在公司成立创业小团队开展工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从接单到成本预算、开支、结算等等一系列企业运作流程,增强了成本意识、市场意识、团队意识,为将来创业打下基础。”

近年来,中国政府密集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大力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今年5月份,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

17日至18日在安徽合肥举行的长三角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表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应景之作”,不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也不是面向部分学生的小范围改革,而是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全局性、根本性的大事,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各地各高校‘十三五’规划和综合改革方案中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一个重点,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和举措,尽快出台更细化的、更可操作、能够检查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的方案。”她强调。

一些率先进行改革的高校已经取了显著成果。安徽省团委、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2012年合作开办的“现代青年农场主班”,是三农新形势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

“现代青年农场主班”第一届试验班学生已经毕业两年多。毕业生沈阔等三位同学已经成为荃银公司流转的300亩土地的管理者。“今年收成不错。未来除了为企业管理土地,我还打算直接承包几十亩地,自己来发展一些粮食新品种。”沈阔说。

通过“大师+团队”、“引进+引智”、“学科+人才”等引智模式和海外高校影子培训、企业挂职等培智模式,江苏省高校逐步形成了由专职教师、企业家、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宁波工程学院通过“孵化基地+课程平台+实践模块+服务窗口”的创业教育模式,为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保驾护航。

蔡敬民等高校负责人表示,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的始终,防止片面化,功利化,表层化,“这不是鼓励所有毕业生毕业后就创业,但培养模式改变转化的生产力一定会在学生们进入社会后体现。”

11.浅析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声乐 课堂教学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185

大学声乐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现代化和专业化的音乐人才,但是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不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显现的弊端逐渐明显,制约着大学声乐教学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声乐教学改革已成为必然之势,为此全国各高校都做出了一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大学声乐教学的质量,必须积极推进教育课程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式。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做了一些探讨并给了一些建议。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可替代,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与其他学科相比,对声乐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在大学声乐教学中,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就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首先,学校要对师资队伍进行优化,不断引进优秀人才。鼓励教师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例如可以鼓励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师资水平决定着教学的质量,而师资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实践中进行的,学校可以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例如可以进行教师互评,组织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对每个教师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并且鼓励教师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这样能够找到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促进取得进步。

其次,教师要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除了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知识、教育心理知识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例如教师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运用,能够把教材中的专业知识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呈现,将枯燥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思维才能被激发,创造力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随着声乐教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感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需要。例如,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知识性讲解的形式,课堂教学模式很单一,这样的方式枯燥无味,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因此,要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需要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首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一些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堂上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大学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展现更加直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设备进行图片、声音等多种形式展示教学内容,能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众所周知,在学习声乐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需要让学生多听,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聆听和欣赏音乐提供了方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讲解上,而是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听、去感受,与此同时,教师给予必要的一些指导,这样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更为准确地掌握专业知识。

其次,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会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在当前的大学声乐教学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模式比较陈旧,这是不争的事实。对此大学声乐课程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作为教师应当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先进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在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主导色彩过于浓厚,课堂上单纯性的知识传授比重过大,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教师应该时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多交流,掌握他们的动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2.单一的教学模式也需要改变。作为教师,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可以尝试运用分组教学、探究教学、提问教学等多种方式,让音乐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其实就是注意艺术性和实践性的结合,现在的大学声乐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有艺术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能够对音乐知识解释得头头是道,但是具体实践中水平明显欠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传统的音乐课堂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很少有参与的机会,教师要在教学改革中注意这一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后,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实际的练习。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得到锻炼,也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动态和学情,根据学生的表现制定具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发挥优势,补充弱点。

其次,学校应该定期举行一些音乐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在实际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并且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要制定一些相关的激励手段。例如设立奖项、公开表扬等,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实践中去。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实习也是重要的一个手段。通过实习能够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明确任务、完善考核制度等。

总之,大学声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反思和总结,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且努力解决问题,大学声乐课程改革与创新是必然之势,每个教师都不能置身之外,而是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声乐教学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音乐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石颖.《高师声乐教学中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J].美与时代(下半月).2010(01).

[2]康伟.高师声乐教学中多元化授课模式初探[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

[3]张珂.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探究[J].大舞台.2013(12).

12.浅析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篇十二

1 传统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弊端

我国传统药理学实验课程多为辅助理论教学,侧重验证理论教学课堂授课内容,照本宣科,无需学生太多思考;按部就班,大多程式化操作,对于提高学生科研设计能力,启发思维,训练较少。此种教学模式形式单一,放弃了提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课堂上无法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不能激发学生科研兴趣,更加谈不上当前对高校创新教学科研的要求。同时,药理学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当前社会发展要求。例如,经典的“传入神经系统药物对家兔血压影响”实验中,由于实验动物本身对心血管药物存在敏感性问题,导致“肾上腺素的翻转效应”阳性率太低;教师在黑板前讲得再好,无法通过实验结果证实,不能强化学生的记忆,也无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

2 创新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创新性实验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实验进程。教师通过充实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方法、更新实验设备,真正激发学生对药理学实验兴趣,培养其主体精神,创新其实践能力。药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性广的学科,内容“庞杂”,相对生理、生化等前期课程前后逻辑性不突出,对于没有临床实践经验的学生难度较大。所以,实验教学内容应进行合理设定,补充更新。对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2]。高校现有临床、药学、护理、医技等专业对于药理学课程要求各有侧重,为顺应全球医学教育形势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必须针对相应学科培养目标及学生整体素质的差异,开展实验教学工作。

3 创新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3.1 “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选择相应实验内容

本身不同专业在理论课授课时就有所侧重,这必然导致实验课的教学差异。例如医科学生的药理学实验偏重于研究药物对某种疾病模型的药物效应和作用机理,或是研究药物的不良反应等;而药科学生则侧重于药物的构效关系,量效关系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等方面。

3.2 顺应社会发展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药理学实验不单是理论课的验证实验,它为培养医药专业学生基本的科研素质,实验技术提供条件。医学本科阶段对学生的要求多侧重于动物实验,而药理学实验教学一般以在体实验为主,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设定相应的对照组、各剂量给药组等,符合医学科研设计的三大基本原则:重复性、随机性、对照性[3]。在药理学实验选择上要去掉一些与前期课程重复的内容,比如离体蛙心、利尿实验等;突出选择一批更侧重于实验设计的内容,比如抗凝血药物的实验,通过对比不同抗凝机制的抗凝血药在体内外的不同作用结果,加强学生对于此类药物的认识。在总论实验中的拮抗药竞争性、非竞争性分析中,可以采用先不告知学生实验结果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培养其创新精神,加强教学效果。

3.3 简化实验课理论讲授,重视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缩短实验操作前教师讲授时间,加强学生课前预习工作。在上一节药理学实验教学课堂,教师安排下次实验内容,要求学生课前掌握实验原理、目的,了解实验整个操作过程;课堂上着重讲解实验设计思路、操作要领,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集中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目的。对于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在示教时应准确规范,重点督促直至其能熟练掌握。

3.4 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

对于一般的验证性实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电化教学手段,在节约动物和操作时间的同时,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药理学实验相关内容。比如药理学中的经典的药物长期毒性实验由于时间原因无法在课堂中完成,可以通过多媒体录像的制作让学生了解实验的一般步骤,开拓视野,启发思维。对于一些复杂的实验,教师示教不能面面俱到,可以借助电化教学,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反复播放,使实验过程细化、形象化,突出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有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 加强课堂交互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间相互对话、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4]。实验课堂中,教师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每项实验工作;实验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操作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共性问题予以全体指导,个性问题分别纠正,致使每位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实验操作完成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每组选择一位学生代表汇报实验数据,自行分析实验结果或是失败原因,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价,给出最终的正确结论。这样既能提高实验课教学效率,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6 建立有效的实验考核制度

传统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往往由于忽视实验技能考核,使学生不予重视。因此,应当把实验技能也列入课程考核指标。具体可以采取综合考察的方法,将课堂实验操作、课后实验报告内容、上课出席情况等量化后纳入考核,并按20%左右的比例计入学科成绩。这不仅可以有效改变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也充分调动其实验主观能动性,提高科研素质。

为了发挥药理学实验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科学探索的精神。需要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霞.药理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671-673.

[2]杨芝春,胡长平.浅谈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因材施教”[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8):1693-1694.

[3]蓝秀健,李晓君,陈健文,等.在实验生理科学教学中开展探索性实验的实验室管理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9,8(2):69-70.

13.浅析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篇十三

【摘要】拓展训练理念融入体育教学.以使教学目标多元化,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丰富教学组织形式,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能动性;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内外相统一;改进学习评价模式,提高了学生自信心。【关键词】扩展训练;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创新

拓展训练本质上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式学习,也是终身教育活动的一项新时尚。我国高校开展拓展训练正处在多模式发展阶段,其中作为独立课程开课是发展的主流。拓展训练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参与的个人或集体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磨练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解决困难的自信心、与他人沟通以及领导团队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对个人的人际信任,社会适应能力有正迁移的作用;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发掘潜能等方面的人格素质;提高体育参与意识以及能动性。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教学模式陈旧、教学内容单调、师生交流阻隔等诸多问题。结合高校体育教学情况,将拓展训练理念引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完善人格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观念应折射出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及与指导思想相映衬的新颖教学方法。而在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中,依然存在以“运动技术”学习为中心,注重传统体育课程的“三基”,片面追求体育教学负荷强度来增强学生体质等传统教学观念哺1。另外,高校体育教学也多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普遍采用传习式、填鸭式、灌输式等单一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观念的陈旧和教学方法的单一滞后制约了高校体育改革的纵深发展。

1.2体育教学项目设置不够丰富和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由于体育场馆、设施器材建设或师资力量存在不足。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普遍以提高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球类项目以及武术、健美操等为主。对一些趣味性强、群众基础广的体育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并没有进行合理设置,造成大学生在选修体育项目方面存在局限性,迫使部分大学生选修自己不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而造成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整体不高。

1.3体育场地设施的缺失和滞后

据调查高校在体育建设方面投入经费不足,普遍存在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缺失、滞后等现象。在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开发上不够完善,对管理现代化的体育设施缺乏必要的知识、意识和经验,造成许多体育场地设施缺乏必要的维护,质量有不断下降趋势。目前,高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观念和态度正在从以前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以及追求个性化方向转变,他们会根据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情况选择体育课项目,所以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选修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另外,高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情况也制约着体育教师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与实施。1.4课程评价体系不尽科学合理

据了解,我国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依然沿袭着传统的单一化考核模式,主要包括考勤、技能考核和体育理论知识考核三方面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体育理论知识考核也仅仅流于一种形式。因此,学生的体育考核成绩往往只由考勤和技能考核成绩决定。这种传统考核模式过分注重了对学生运动技能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等方面的评价,造成了学生体育成绩差异性较大的不利现象,影响了部分大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拓展训练理念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

2.1制定多元化教学目标,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以技术传授为重点,以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情况为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目标存在单一性和局限性。而拓展训练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它既关注参与者的即时感受、精神、态度等主观意识,又关注参与者的心理感受与经验的获取。将拓展训练目标的多元化理念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从描述性层面提升到程序性层面,把对学生技能的单纯传授扩展为对学生学习态度、意志、情感、社会协作能力以及对自己认知等方面的培养上,实现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2.2丰富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体育教学中师生交流主要以教师的单方面交流为主,学生很少能参与到其中,造成课堂氛围比较消极、沉闷。而拓展训练强调的是团队成员的互相沟通,给参与者提供与他人交流的机会,让参与者体会到在一个团队中与人和谐交流、愉快合作的益处。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活力,丰富教学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充分交流、合作的机会,使学生由“要我学”的被动接受转变成“我要学”的主动提高状态,而教师只作为引导者参与到教学中,协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2.3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

“以人为本”是拓展训练的理念之一,它以参与者为主体,有针对性的安排拓展训练内容和组织形式,让参与者体验到主角的感觉。同样,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考虑教学内容体系完整性的同时应注重教学内容的娱乐性、开放性和现代性。在教学过程中避免教师因大学生体育基础与能力不同在情感态度上存有偏见,而应以全部学生为授课主体,创造出丰富而有效的“动态统一体”,激励学生的学习斗志,调动学生进行体育学习、锻炼的能动性。

2.4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课内外相统一

高校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灌输式”等封闭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构建拓展训练式的教学模式,把拓展训练的理念或一些拓展训练如游戏、障碍跑、跳跃等简易项目渗透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将游戏、娱乐、学习锻炼集一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娱乐中获得感悟,得到锻炼。另外,高校的体育教师应重视文化认同,将教学课程设置分层,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学生的体育需求。再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教学情境的设置,使教学情境不再局限于校内课堂,而是扩展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实现课堂内外的统一,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2.5改进学习评价模式,提高学生自信心

拓展训练是自评、互评和教练评定三者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拓展训练考核不仅仅看结果,更多的是关注过程,是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体。这种拓展训练评价体系,它可以考虑到学生的起点水平、参与意识、锻炼程度以及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情况等各方面因素。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借鉴这种评价模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3.结语

综上所述,拓展训练是一项集体育运动、娱乐休闲和教育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具有多元化的价值功能。将拓展训练理念融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可行性。首先,它可以增强体育课程的实效性和趣味性,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涵,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发展是一个良好补充。其次,有利于高校学生运动潜能的挖掘和创造力的培养。再者,对培养高校大学生团队意识、合作沟通、心理素质、自信心、积极能动性以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4.声乐教学改革探析 篇十四

【内容摘要】我国音乐声乐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其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鉴于此,文章重点分析了音乐声乐教学工作在改革中存在的不足,并且从增强学科之间联系、创新授课方法等四方面提出了对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音乐

声乐教育

改革

建议

声乐是指演唱者通过运用演唱技巧,用嗓音来对歌曲进行阐释,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享受。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声乐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并且也取得一些成绩,对我国音乐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但是分析我国目前声乐教学的发展现状,仍然可以发现其在教学改革当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一、声乐教学在改革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专业水平差距较大

每个学校都有声乐教师,但是每个教师的专业水平各不相同,差距很大。学生的知识需要教师的传授才能更好地吸收,因此教师专业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声乐教学的整体质量。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很好地传达给学生,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让学生更容易吸收。这一类教师在我国较少,是我国声乐教学改革的不足之一。此外,我国的师资水平各地差距也很大,在西部山区教师资源匮乏,导致很多教师同时传授很多科目,很难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声乐的教学工作中,因此声乐教学的质量得不到提高。我国很多高校喜欢聘请优秀的歌手来担当本校的声乐教师,这些歌星虽然自身具备很丰富的演唱技巧,但是因为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因此其授课能力并不如其他教师,无法将自己的声乐技巧完整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二)因材施教理念的缺乏

在我国声乐教学领域,因材施教的理念并没有被完全采纳,学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不能做到因人而异,使用差别化的教学方式。很多学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经常照搬国内知名高校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本校的声乐教学活动,他们没有认识到本校学生和这些知名高校学生之间的差距。如果完全照搬名校的教学模式,会导致教学进度过快,授课难度过大,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受到很大的阻碍,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不愿意学习声乐知识。

(三)教学模式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我国近几年才逐步重视声乐教学,因此其发展较其他学科教学来说有些缓慢。声乐教学仍然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学模式和具体的教学目标,模仿其他国家的做法比较多,很难有自己的特色。很多学校不重视声乐教学,其教学方法没有创新之处,理论和实践出现了严重的脱节,和时代相脱轨。

二、声乐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增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声乐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适当抛弃传统的专一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方法应有所创新。力求让学生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接触到各种各样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作品,能够使学生理解到每一首音乐当中的内在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水平。在传授学生声乐知识时,不仅要求他们掌握声乐的基本技巧,同时也要使学生能够了解音乐想要表达的思想,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也能掌握其他的文化知识。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突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多采用独唱、集体演唱、优秀作品赏析等方法,开展声乐的教学活动。

(二)对传统授课方式的创新

声乐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但是忽略了对学生声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因此,改革后的声乐教学方法应当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所创新。在声乐教学当中,引入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理论知识授课,提高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练习,通过小组的讨论来解决某一个问题,提高学生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交流的关系,使授课的氛围更加融洽,以此来提高课堂效率。

(三)因材施教理念的灌输

在声乐教学当中,要深入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工作。比如针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单独练习,为他们制定比较缓慢的进度,授课要由浅入深,使他们的基础知识能够得到巩固,在基础知识扎实了以后,再提高授课的节奏。因材施教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因此应当得到推广。

(四)重视师资力量的分配

学生的知识来源于教师,因此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对授课质量有很大影响。我国一些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不丰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对声乐教师的培训,学校加大对培训师资方面的投入,定期安排教师到一些知名院校参观学习,条件好的学校还应当支持教师去海外学习先进的声乐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时,在师资分配方面,应当努力克服地域师资差异的现象。国家应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深入到边远地区开展声乐教学工作,提高当地的声乐教学质量。

结语

学生声乐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学生声乐水平的高低,同声乐教学质量息息相关。我国声乐教学起步比较晚,虽然经过这几年的不断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同世界上其他教育事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较,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师资力量不丰富、教学模式较落后、学生差距较大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依赖于有关部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同时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创新授课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学生也需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只有这样,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学生的声乐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马达.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现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5).[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4]王远.高师音乐教育要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J].中国音乐,2005(1).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15.浅析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篇十五

一、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现状

1.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高校招生的规模逐渐扩大, 学生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与之前相比, 现在的学生有的缺乏最基本的乐理知识, 有的甚至连五线谱都不认识, 缺乏对音乐的认识和感知,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声乐教学的整体水平。另外, 随着媒体技术水平的增强, 流行音乐的市场内越来越大, 对高校声乐的专业歌曲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很多学生整天哼唱着流行音乐, 忽略了练习专业声乐歌曲, 导致声乐水平降低, 影响成绩。

2. 师资力量薄弱

就我国目前教育情况来看, 在师资这一方面我们确实是做得不够好, 而声乐教师更是寥寥无几。对于声乐来说, 看似简单, 只要教导学生唱歌就行, 其实不然,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的注意事项, 比如根据学生的天赋进行教育、学生文化成绩不高等等。这些都给声乐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 很多人不想做声乐教师, 就使得我国声乐教师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3. 教学方式单一

新课改的春风吹遍大地, 但是似乎没有惠及到声乐教学中。据调查显示, 我国很大一部分声乐课依旧采用最原始的教学方法——教师教授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对于声乐课程, 需要教师充分带动学生动起来, 在课堂上大家一起练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4. 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教学设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工具, 声乐教学对于教学设施的要求也是较高的, 不仅要有足够大的场地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声乐练习, 还要有足够的声乐器具可以让学生们使用。但是根据我国现状, 很多学校满足不了教师对于教学设施的需求, 这也是我国声乐教学现状的一个不足之处。

5. 教学制度不健全

健全的教学制度是教学取得高效结果的基本保障。但是我国现在的声乐教学中, 制度不够健全, 学校规章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多学校在开设了声乐教学的课程之后, 根本没有联系实际生活, 没有了解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音乐, 什么样的音乐最受人民的喜欢, 国家需要什么样的音乐人才, 需要多少这样的人才……没有这些基本的了解, 制定的制度也就没有针对性, 这样对于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二、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策略

1. 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上面已经分析过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的缺乏, 所以我们现在最为要紧的就是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大量招聘专业的高校声乐教师, 但是一定要注意宁缺毋滥, 要选用专业的音乐人才进行教学, 并通过多层的考核选出成绩优异的人员担任教师。

2. 提升教学设施建设

想要高校的声乐教学能够获得好的发展, 就必须提升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比如一些声乐器材:卡拉ok音响, 五线谱, 电教板, 收音机音响等, 这些是最基本的, 学校要在满足学生教师基本的需求上引进更多的先进设施, 以保证教学效果。

3.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4. 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模式

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对现在的声乐教学来说是必须的。教师要抛掉过去的教学形式, 不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 而是要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公。就比如教学生发声、气息、吐字的练习时, 要让学生一个个真实地进行练习, 教师可以依次检查, 这样下来学生都会加入到课堂中来。

5. 教师、家庭、社会重视

虽然家庭、教师、社会不是学习的主体, 但是他们的重视可以为学生带来不可比拟的影响。教师重视教学对教学影响最大, 只有教师从心里关注这门课程, 才会认真的进行备课、讲课、监督等工作;家庭的重视是学生认真学习的不竭动力, 家长平时要多多督促鼓励学生, 虽然声乐不是主要的文化课程, 但是“既来之则安之”, 学就要学好;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社会要公平公正, 给任何行业的人才一个机会, 不能“偏心”, 要有接纳人才的力量。

6. 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用心教导、学生认真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讲课过程中, 讲到五线谱的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记忆, 教师说一遍, 学生说一遍, 讲到发声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一起练习。这样一来, 学生就会感觉到教师的亲和力, 喜欢和老师相处, 从而喜欢上声乐课, 提高了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 是根据作者的一些经验总结出来的关于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策略, 其实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学生自己, 教师起的是辅导作用。教师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都能够学有所感, 学有所成。总而言之, 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不是很尽如人意, 但只要教师、家庭、学生的共同努力, 就能够改善声乐教学的现状,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静.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音乐时空, 2014, 23:100.

[2]刘喜梅.探析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途径[J].大舞台, 2012, 08:196-197.

[3]李丹.声乐课堂教学心理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 2012.

16.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考 篇十六

关键词:钢琴教学 教学改革 问题 创新思考

经过了长时间的教学实践,钢琴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原有的教学体系存在的弊端逐渐凸显出来,这些问题不仅阻碍钢琴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培养钢琴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就目前情况来看,钢琴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学内容不合理设置、教学模式缺乏多样性、师生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以及教学脱离实际等,如果不能够正视这些问题,必然会阻碍钢琴教育的长远发展。

一、高校钢琴教学实际状况

(一)学生整体素质在不断提升

在现代教育的大背景下,多种教育处于共同向前发展的阶段,为了顺应时代的需求,各大高校纷纷设立音乐专业,因此,钢琴作为大家较为喜爱的乐器,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同样的,钢琴专业也逐渐成为音乐专业中重点发展的组成部分,就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钢琴学习的人数还是钢琴专业学生的整体素养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不仅对于钢琴演奏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掌握更加熟练,而且教学效率也大大提升,与此同时,钢琴专业学生也必须对自身更加严格的要求,练习更多难度较高的乐曲,很多学生急于求成的心理最终造成忽视基础的训练,直接影响演奏水平的提升。

(二)重视对社会需求的实时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钢琴专业也应该不断改革和创新,高校钢琴专业应该对社会的需求给予充分的重视,注重对于学生演奏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巩固基础知识,让学生既有过硬的基础,又有出众的实际演奏能力。

二、高校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不合理设置

就传统的钢琴教学来说,教师更加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演奏技能,对于音乐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优秀作品的欣赏缺乏重视,这都导致了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缺乏合理性,对于钢琴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更好的掌握钢琴演奏的技巧,首先应该对演奏作品充分理解,如果钢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作品欣赏,则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十分不利。

(二)教学模式缺乏多样性

由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一般都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说教,这种方法不仅不会调动学生对于钢琴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钢琴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还会让学生本身的创新思维被禁锢住。

(三)师生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

我国的课堂主要以教师“讲”为主,教师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非常少,课堂氛围较为死板,对于演奏作品中蕴藏的内涵学生也不能够真正的自主思考,这些都会导致钢琴演奏变为机械的练习,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钢琴教学创新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钢琴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科学制定钢琴教学目标,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以及音乐素养等,有效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从实际出发,使得教学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改革。首先,钢琴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于钢琴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激发学生对于钢琴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能够将对钢琴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其二,应该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这里所说的音乐素养不单单指的是对学生的演奏技巧进行培养,同时还需要让学生学好钢琴相关理论知识,赏析大量优秀作品,让学生能够从这些理论和作品中发现钢琴演奏规律,找到不同作品中的共性和特殊性,并将这些东西有效的融合起来,丰富自身,达到提升音乐素养的目的。其三,钢琴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创新,自主思考,更好的解决问题,提升自身能力。

(二)创新教学内容

钢琴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主体是完善教学内容。首先,高校应该根据目前钢琴教学情况以及社会发展实际丰富现有教学内容,使得各个时期优秀的钢琴作品都能够呈现给学生,使得教学变得更加系统全面。在选择钢琴作品的时候应该注重其针对性,循序渐进,实现时代和经典的结合。其次,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就目前的授课情况来看,高校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的演奏能力,缺少理论知识和作品赏析教学环节,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三)完善教学模式

钢琴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主要方法是完善教学模式,由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的钢琴课堂仍然以教师为主提,教学模式非常单一,教师采用说教的方法,不仅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同学生缺乏沟通和交流,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的展开教学,注重结合使用多种教学模式,如一对一教学、大班教学以及小组教学等,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更好的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多与学生沟通,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立学习小组,让学生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更加自信,潜能充分被挖掘出来。

(四)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钢琴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措施是教师授课过程中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高校钢琴课堂也应该结合实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使用网络、多媒体等展开教学,这种方法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同时也能够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提升学生对于钢琴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在讲授贝多芬的《月光曲》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有关贝多芬的纪录片,让学生更加理解贝多芬的生平经历,把握创作的背景,学生在演奏《月光曲》的自然就能够更好的把握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将乐曲中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四、结语

高校钢琴教学创新和改革势在必行,这即是课程改革要求,同时也是时代的要求。传统的钢琴课堂存在很多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够有效提升钢琴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培养出更多钢琴专业人才,本文主要对钢琴教学改革进行了创新思考,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明春.高校音乐专业钢琴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成人教育,2012,(12).

[2]张静.新课改下高校钢琴教学方法中的改革创新[J].音乐天地,2012,(12).

[3]张力.高校钢琴教学模式的现状及改革创新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7).

[4]田甜.关于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5]景鹏.浅谈钢琴教育教学模式在高校的改革与创新[J].音乐时空,2015,(08).

[6]景鹏.试论高校钢琴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音乐时空,2015,(12).

[7]魏薇.关于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学改革的措施研究思考[J].音乐时空,2015,(17).

作者简介:

[1]吕欣鑫: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副教授;

17.高校声乐教学 篇十七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新要求,已经不适合在声乐教学中继续使用,亟待变革。

但是,很多高校声乐教师仍然一直采用这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进行授课,并未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考虑,教学模式的设计业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导致对课程的设置十分不合理,过于单一,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目前很多高校声乐教学过度于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述,没有及时的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相结合,使得学生难以对声乐课程产生兴趣和热忱,仅仅停留在对教师唱功的模仿层面,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另外,高校声乐教学缺乏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声乐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值得引起高校声乐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强化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有效路径

(一)明确高校声乐教学目标和内容

改革和创新高校声乐教学必须始终坚持将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作为其教学培养目标,确保声乐培养方向能够及时和社会需求相接轨,不仅对学生声乐演唱能力进行培养,而且还应该加大实践在声乐教学中的比重,鼓励学生对歌唱比赛进行组织,

并积极参与到各种音乐会以及演唱会中,亲身感受那种演唱氛围,对优秀的演唱作品进行分析和思考,以便从中得到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提高自身的声乐演唱和审美能力。

同时,声乐教学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高校声乐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声乐创新能力进行培养,鼓励学生加强对各种声乐文化的认识和学习力度,转变教学理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创作出更好的声乐作用,实现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的伟大目标和理想。

(二)实现高校声乐教学的开放化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必须加强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在对学生声乐演唱能力和组织演出水平进行培养和提高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及时的与社会相接触,对社会有个更深入的了解,以便为学生日后的进一步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还必须对目前的教学弊端进行审视和反思,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经常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声乐实践活动。

另外,适当的开展音乐文化活动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提高高校声乐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声乐教师作为高校声乐教学的主导力量,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声乐教学的呈现效果和质量。

因此,必须不断提高高校声乐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首先,声乐教师必须不断转变自身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强化其声乐理论和专业技能,善于对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应用,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同时,教师还应该和学生就声乐理论和实践与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和交流,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针对性教学。

18.高校钢琴教学改革与创新方式论文 篇十八

【关键词】四手联弹;高校钢琴教学;钢琴基础课四手联弹的表演形式

自16世纪开始,当我们翻看当前高校钢琴教学的教材时会发现,适合四手联弹的歌曲只有一小部分。究其原因,我国传统“一对一”的钢琴教学形式限制了四手联弹的发展,这对于钢琴教学无疑是一种损失。本文针对四手联弹的历史发展及特征进行简单介绍,进而探究其对于高校钢琴基础课教学的意义所在。

一、高校钢琴教学的发展状况

当前高校钢琴基础教学正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作为高校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钢琴基础课的设立已经成为必须。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增加,对于钢琴教学而言,尽管各高校仍然竭力保持着“一对一”教学的传统,但面对大量的生源压力,也不得不一步步做出调整,逐渐向集体授课模式转变。这些转变,看似顺应时代发展,但其中隐藏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在钢琴基础课教学中,如何避免大班授课的弊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将四手联弹的演奏形式引入课堂,能够为课堂带来新的生机。四手联弹在注重个性化的同时也追求合作精神,能为教学带来更多转变。

二、四手联弹的发展及特点

四手联弹开始于16世纪,略早于双钢琴,却与双钢琴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说双钢琴的发展归功于莫扎特,那么莫扎特为四手联弹特意谱写的六首曲子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推动四手联弹发展的动力。随着双钢琴被观众接受及认可,众多二重奏乐曲相继出现,贝多芬、博拉姆、舒曼等都投入其中,创作出一批精彩的钢琴二重奏曲。19世纪是钢琴二重奏发展的鼎盛时期,已经与协奏、独奏形成鼎足之势,成为钢琴演奏的重要形式。本文所要探索的,是如何将四手联弹运用于现代钢琴教学中,使这一古老的演奏形式散发出别样光彩。论及四手联弹的特点,最为突出的就是合作性。这不仅体现于两者的合作,还更多体现于深层次的配合。钢琴演奏并不是单纯弹出乐曲,而是要投入感情,实现演奏者与欣赏者心灵的共鸣。要想四手联弹达到完美的演奏效果,就需要演奏者之间形成默契,并深切投入感情。四手联弹的另一特点是对听觉的高要求。在演奏过程中,只有敏锐捕捉到每一个音节的变化,才能进行弹奏,尤其是当一首曲子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时候,每一处细微的变化,都有可能会影响整体效果。当一个人的演奏出现了细小变化时,正常情况下另外一个人就要马上进行弥补,因此对听觉有了更高的要求。

三、四手联弹运用于高校钢琴基础课的意义

(一)缓解教学压力。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多,“一对一”钢琴教学模式很难实现,并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逐渐拉伸。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尽管技术上的教学与指导可以通过大班授课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实现,但教师的指导环节却无法进行。将四手联弹引入钢琴教学中,能够使教师同时对两名学生进行指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对一”模式带来的教学压力,教师的指导变得更为轻松,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也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二)提高学生的钢琴学习兴趣。在高校钢琴基础课教学中,针对的是器乐演奏、声乐演唱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钢琴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增强自身技能、提高演唱技巧,在此之前并不一定具备钢琴基础。这也就意味着,一个班的学生可能会有几种情况,如喜欢钢琴的、不喜欢钢琴的、有一定钢琴基础的、没有钢琴基础的,等等。这些学生在一个班级学习钢琴弹奏,能力总是会有强弱之分。通过四手联弹,学生能够借助相互之间的配合给予鼓励、激励,乃至于提高兴趣。学生之间没有年龄差别和交流障碍,共同的配合,也能使他们为了完成某首曲子的弹奏而努力加强个人练习,这些都是自主学习很难达到的效果。(三)丰富了教学内容。将四手联弹引入高校钢琴基础课教学,能够扩充学生的学习内容。在当前教学过程中,教材中适合四手联弹的乐曲少之又少,仅有几个篇章。如果在教学中引入四手联弹,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补充四手联弹的曲目,在不自觉中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尤其是一些大家的作品,无论是莫扎特、贝多芬等的经典曲目,还是一些现代作曲家编著的现代四手联弹曲目,成功地学习其中的奥妙,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品味,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1](四)综合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在学习钢琴演奏过程中,学生的音乐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四手联弹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综合音乐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不仅限于演出技巧的提高。首先,在日后的演出过程中,学生接触更多的可能就是与他人的合作,钢琴伴奏、合奏的机会远较独奏、协奏多,通过四手联弹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这种合作不仅是配合,还有迎合,对日后从事相关行业有很大帮助。除此之外,四手联弹能够锻炼学生对弹奏的感知力,促成旋律弹奏训练。[2](五)能够实现对学生听力的训练。良好的听力在重奏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弹奏过程中,如果进入到减弱音阶段,两个人中的其中一个稍有松懈或者减弱时漏掉,就会使整个曲子的减弱部分做得“过度”了,那么曲子的弹奏也就失败了。四手联弹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听力能力,能够准确捕捉到整首曲子弹奏过程中哪怕一个呼吸的变化。因此,实现四手联弹不仅仅对技术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的听力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经过这方面的尝试与练习,学生对于音乐的敏感度也会相应增加。[3](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四手联弹所能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音乐方面的能力,还有学生的个人能力。例如,在演奏过程中的合作,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并且能够为了团队而逐渐收敛自身的一些特点,努力去配合。这在传统教学中是很难体现的。除此之外,还在于学生对于音乐的把握,能够更好地“伪装”自己了。音乐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就是因为它能引起听众的共鸣,这种共鸣无关年代甚至感情,只因为当时的曲子符合当时的心情。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演奏者先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其中,在独奏过程中,演奏者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会直接带入乐曲中,而在四手联弹中这样的情况很难发生。四手联弹的引入,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塑造自我。[4]

四、结语

四手联弹是钢琴二重奏的重要形式之一。如果将钢琴演奏形式进行细分,可以分为伴奏、协奏、重奏、独奏,其中伴奏与重奏作为合奏的形式,不仅考查演奏者对音乐、钢琴艺术的把握,还考查其合作能力——这对于当前钢琴的运用是极为重要的。本文探索了四手联弹运用于高校钢琴教学基础课中的意义,有许多问题及展开策略,仍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波.“四手联弹”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质量中的作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1(8):64-65.

[2]胡苹.浅析师专钢琴教学中四手联弹教学的优越性[J].重庆师专学报,,17(1):79-80.

[3]冯磊.“四手联弹”对音乐素质培养的意义——谈钢琴学习中“四手联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齐鲁艺苑,2001,17(1):112-113.

上一篇:宝贝故事下一篇: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八期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