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共12篇)
1.德育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篇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员工思想政治教育 邮政企业征文
对于个人来说,价值观是一个人做事和做人的价值观念,是判断一件事情价值的准则和度量衡。对于国家来说,价值观就是一个国家秉持和坚持的信念和理念,是把握国家和政党走向的方向盘和长尺。价值观有正确错误之分,价值观也有高尚和庸俗之别。正确和高尚的价值观引导个人步入正途正道、国家进入持续持久发展,错误和庸俗的价值观可能将个人带入歧途弯路,将国家引入混乱和衰败。由此可见,价值观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都极为重要。当然,正如总书记所说,所有法律、政策的关键在于落实。笔者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同样在于落实,落脚点就是个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落实
如果有一种信念和观念,能够促进一个组织的成长和健康,能够激发一个组织的进取心和向心力,那么此种观念和信念,就是指的学习和弘扬的。这是是大多数企业都要建立企业文化的基本逻辑。更加不要说作为一家具有历史厚度的国有企业——中国邮政。所以,邮政企业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邮政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不可或缺,只是企业的管理层需要找对方式方法。笔者以为,邮政企业在落实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上,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激发邮政企业创新活力。虽然邮政企业拥有厚重的企业发展史,但是历史也有可能成为前进的包袱,包括创新活力的匮乏、管理思想的保守、员工缺少创新的激情等等。如何激发邮政企业的创新活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之一。邮政企业创新,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邮政企业产品的创新,开发新的服务产品,优化已有的服务项目,让邮政的服务在市场中有竞争力、有优势。二是流程的创新。邮政企业是服务型企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关键之一就是看流程是否顺畅、高效和快捷。在服务流程创新上,邮政企业有潜可挖。三是员工的创新。邮政企业要深入了解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引导帮助员工通过工作实现个人的梦想,梦想的力量将会无比强大。
第二,让邮政服务贴近群众。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衡量政府工作的标准就是看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心、答不答应。对于邮政企业来说,这条衡量标准同样适用。我们不必忌讳和回避,邮政的某些服务并不能让群众满意,甚至受到了大量群众的投诉和谩骂,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有丝毫的携带。相反,邮政企业还需要贴近基层群众,听取群众的不满声音,收集整理,进而改进工作流程和方法。邮政企业也需要定期开展服务基层群众的活动,让广大的员工了解群众诉求,进而提供群众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2.德育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篇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必要性,措施,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体现在它积极影响着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 它影响着国家的兴旺发达, 同时它是国家今后的发展道路上的一个路标, 这是在党的会议中所提出来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杠杆提高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也是会议所提出来的重点。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的培养须“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使他们的选择、判断、追求得到一个价值性的体现。让孩子们的价值观念能与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自然文化产生一定的共鸣性, 这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杠杆提高初中生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的价值体现。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杠杆提高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学生们在初中学习阶段过程中, 发展的不仅仅是身体, 还有就是他们对社会的认知, 对世界的看法和自己的价值观及思想品德综合素质, 所以初中时期是一个学习阶段中较为重要的时间段。处于初中时期的学生, 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比较缺乏, 分辨是非以及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困难, 不能很好地独自地理性地看待一个事情。那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他们也渴望在这个素质培养中得到一个准确的指导。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培养的本质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它所给予的文化知识包括国家国情、国家法规、社会义务与责任、社会伦理、个人道德、个人心理健康, 让初中生能够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一个健康的心理, 让他们对社会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总的来说,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杠杆提高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 是让初中生增进对社会的认知, 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选择观, 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杠杆提高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的措施
1.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初中思想品德课中, 实行新课程的理论。对于学生来说, 教学者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教学者需要一定程度地讲解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拥有好的言行和树立好的思想品德是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标。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中, 践行新课程理念, 这就要求教学者能够正确地传授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识。
2. 明确思想品德综合素质课程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明确一个课程的目标是学习好这门课的基础, 根据书本编辑的标准来看, 思想品德课主要遵循国家政治思想的各种理论, 如三个代表等, 让学生拥有对国家对社会以及对人民的热爱之心, 做一个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青少年, 从而能建立良好的正确的三观。
3.用社会现实、正确的社会舆论来指导初中生。初中生正处于慢慢接触社会的时期, 用社会实际与生活中的正确舆论为教材来教导初中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遵守社会主义价值观所形成的道德综合素质与提高社会分辨能力。通过结合社会中的实际例子, 让学生们积极讨论, 最后进行全面分析, 让孩子们能正确分析与评价社会中的事情。
4.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实践行为。通过实践能够使中学生对社会、国情有了实际的认识。同时实践活动也比较能激起学生的积极与主动性, 让他们能体会到亲自体验的趣味, 从而更好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杠杆提高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的意义
1.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党的会议中曾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与目标为中华民族儿女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四有”公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杠杆提高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能提升人们的认知能力, 同时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改善社会风气, 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社会主义社会。
2.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建立一个正确的良好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有利于初中生的心理与生理的健康成长, 如今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网络信息的广泛转发与浏览, 让学生不能进行正确地分析, 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 加强思想道德的提升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从而不易受外界不好因素的影响。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杠杆提高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 这是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充要条件, 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不仅仅能促进初中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也能促进社会公民的精神文明建设, 从而增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智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策略——以粤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上册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年7期
[2]闫克义.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试周刊.2015年35期
3.德育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篇三
一、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学科德育观点比较明显的优势,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及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把教材中所蕴涵的精神、态度、思想、方法随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教师还要根据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理出德育教育的脉络,确定德育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此目标设置一个德育序列,形成一个较为完整、合理的德育结构。这个结构既要从宏观上保证德育的基本内容,又要从微观上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课堂知识教学进行传授。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教育。智育、德育巧妙结合、相得益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言谈、举止学生都在仔细观察,有意识无意识地在模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教师的品德、精神都应不愧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以自己的言行鼓舞、鞭策学生势必会与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德育教育交互相应,起到强化其教学效果的作用。
二、转变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课不单纯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影响,家庭的熏陶,都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因素,但是要使学生自身素养提高,学生本身的思想意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自觉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课中不但能学习到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思想品德课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思想品德课上可以学到日常生活中如何做才是正确的,是行动的指南,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从而乐于学习,乐于去指导实践。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接受理论知识,并快乐地学习,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这正如世界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三、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是德育教育的必要手段,没有情感的交流、情感的共鸣,德育教育就不会触动学生的灵魂,也就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思想品德课教材有着丰富的情感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发现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教材中,使教材的内容感染学生,并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比如,我在讲珍惜劳动成果这一知识点时,我就首先让学生在课下调查本校师生对粮食、学习用品、教学器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针对其中存在的浪费情况,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学生积极认真地调查,收集了许多数据,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并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珍惜劳动成果这一传统美德得以教育,这样做要比教师的说教不知要好多少倍。情感决定态度,态度决定价值观,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是从情感认同开始的,德育教育功能也是以情感认同为基础的。
四、德育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是将来能够为什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的各种人才,这些人才要德才兼备。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肩负着培养人才,塑造心灵的重任。为了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社会生活,唤起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关注的意识,为学生接触社会提供机会,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责任感。如每个星期一升旗时,在国旗下的讲话,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或者爱国主义基地参观,请劳动模范讲座,请优秀青年代表讲述他们的先进事迹……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
总之,要有效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教育功能,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奠定正确人生价值观。
4.德育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篇四
作为中石化集团公司的一员,首先我们得为公司这一集体付出自己的努力,处处维护公司的利益,其次才能考虑个人的收获,员工与公司的关系,犹如众人划船,只有人人齐心协力,舟方能扬帆远航;如果每个人首先考虑的都是个人利益,那这艘船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地方,甚至有覆没的危险。
【散文随笔】+以厂为家
家,给人的应该是那种温馨、舒适的感觉。是避风港、是心灵的依托。但在我心中,家则是一种牵挂。
记不清多久没有回家了,一年365个日子,在家与亲人团聚的日子为数不多。时间久了,渐渐觉得家似乎是旅店,是驿站,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留给家人的是归家的疲惫和离家时的依依不舍。单调乏味的汽笛声诉不完万水千山阻隔的无限思念,喧闹繁华的都市掩饰不住客居异乡的孤寂。
家,是我成长的地方,是我前进的动力。为了寻找更为理想的家,我只有把爱深埋心底,毅然远离亲人和朋友,离开熟悉的家,踏上征途,去远方寻梦。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今社会。我面临一次次“家”的选择。其间也换过几次“家”,那是因为它们都不是我所追求的理想的“家”。
也许是缘分,在某个收获的季节里,有幸找到了我理想的“家”-----**集团公司。并成为“家”的一员。一开始,我就被她那充满年轻活力的激情所迷住。投入到她那宽厚博大的胸怀,倾听到的是那跳动强劲的脉搏,看到的是她那顽强拼搏的精神,顿感全身血液为之沸腾,一种从未有的动力如雷电般震撼心灵。自信在不经意间又树立起来,以前受过的挫折即刻消失的无影无踪。
成为**集团的一名员工后,耳闻目睹的是**集团“家”的日新月异,规模之大、速度之快,都是在规范管理之下,工作进度正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虽然这里没有阳春三月的呢喃,也没有风花雪月的温馨,有的只是如火的激情,如歌的事业……
自步入**集团的那天起,“家”就给了我们一个施展才华的人生大舞台,我们应该珍惜这不可多得的机遇,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之奋斗呢?更何况我们背井离乡、远涉千里、背负着亲人太多的期盼,又怎能不努力工作,充分展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呢?
来集团一晃就是数个年头了,期间也有过辛酸和困惑,有过迷茫和抱怨,但是,给我感触更多的还是收获和自豪,我深感在集团的收获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的优越回报,而更为重要的还是体现在精神上的满足;体现在和同事们共同打拼事业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上。
物有本末,人有始终,今后道路还有多少曲折和艰难,既然我们相互选择了对方,我们就有信心、有决心用实际行动,从干好本职工作做起,扮演好自己的每一次角色,站好每一班岗,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缺点、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发挥自己的最大能量,以出色的工作业绩与企业同步发展,回馈社会。
“以厂为家”,为了“大家庭”的兴旺发达,为了企业的基业长青,我愿意与所有并肩战斗的同事们一道付出自己的智慧、青春、热血和汗水,永不言悔。
5.德育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篇五
一、突出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 明确方法途径创新的目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的创新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脑进心的必然选择, 是实现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
1、进一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政治全球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 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更为广泛和充分地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与冲击, 打破了原先封闭条件下一元文化独占的局面, 出现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如何全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更是边疆民族高校直接面对的艰巨任务。这必将要求边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认真研究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 切实做到体现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同时, 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然不能固守象牙塔, 使大学生的思想脱离现实, 生活在真空之中, 必须突破高校和社会的隔离, 主动应对各种思潮和文化, 辩证地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中的先进成果.以符合现实特点、灵活多样的形式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幕。
2、进一步发挥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在新形势下, 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 不断被注入鲜活的内容。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边疆民族高校应根据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变化, 结合边疆民族实际, 着力推进理想信念教育, 推进热爱祖国、献身边疆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推进符合实际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针对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 坚持育人为本, 关心指导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品格完善。高校应站在尊重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 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 自觉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进一步增强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重新审视, 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 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形式, 从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 转变为更加强调互动, 融讲授、讨论、交流等于一体的方式;从单一的显性教育转变为显性隐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从过分强调理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从集中、统一、大型的活动形式转变为更加注重小型、灵活、多样的方式;由无论对象是谁, 全都以刻板的说教为主, 向提倡因材施教, 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转变。只有采取结合实际、更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会焕发新的生机, 其实效性也才能进一步加强。
二、突出边疆民族特色, 创新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
1、以“五观”、“四个认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主渠道, 是帮助大学生从理论的高度科学地认识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 把握社会精神领域核心内容的主阵地, 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主战场。加强大学生“五观”、“四个认同”教育,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尤为重要。
(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建设
加强学科建设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的基点, 是构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关键, 也是提高授课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增强专业信心的重要保障。出于历史原因和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成了封闭性、知识化、教条性、理想化、泛政治化等学科属性, 施教者思想上重视不够, 学术上探究不深, 授课时陷于应付, 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建设, 首先, 要凝练学科方向, 针对边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突出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教育, 加强“边疆民族理论”、“德宏地方史”和“州情”等课程建设, 并深入挖掘, 长期保持, 形成特色;其次, 要构建学科梯队, 重视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 探索“学科带头人+学术团队”的模式, 重视青年教师, 特别是少数民族中青年教师的选拔和培养, 并将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纳入到边疆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规划中, 优先发展, 重点扶持;第三, 要加强科学研究, 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边疆民族高校的教育探索与实践,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五观”、“四个认同”教育研究, 以科研带动学科发展, 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2)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2、以边疆民族地方特色为切入点, 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效果
我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依据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到2008年底, 已建立州戒毒所、抗战纪念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芒市城镇建设成就展、德宏经济社会成就展、民族团结成就展等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又把德宏州气象局“省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作为实践教学基地。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凸显边疆民族特色
(1) 创建校园人文环境, 文化育人细无声
1) 制定校风和校训, 形成有鲜明特色的校园理念。为优化育人环境, 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 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从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专业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综合考虑, 制定了校训、校风、校标等, 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同时确立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办学定位等, 并在校园内校道的醒目位置树立宣传牌, 向校内外宣传, 突显我校的办学特色。
2) 每学年开学的第一个月内由教师对刚入学的新生教唱校歌, 广播站开广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放校歌, 使得师生都耳濡目染, 师生都会唱校歌并进行唱校歌比赛。校歌的学习与传唱, 加强了学校师生的凝聚力, 提高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归属感。其次师生要佩戴校徽, 师生着统一的校服, 激励师生热爱本校。再次要让学生至少会唱一首本地的民族歌曲, 如《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 让学生真真正正的感受到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
3) 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用优秀校友的创业历程、成就和感悟, 激励学生见贤思齐, 成人成才。
4) 要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发仪式等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活动, 坚持学校领导为每一位毕业生或毕业生代表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激励大学生勤奋向上、求实创新, 激发学生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2) 重视校园景观建设和校内文化设施建设
1) 学校要不断完善教学设施, 优化学习环境, 满足学生学习成才的需要。要规划建设好学生文娱、科技活动场所, 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 建好大学生活动中心, 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加强校报、校园之声广播站、校园网、宣传栏和阅报栏建设, 充分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其次建设开放老师休息室和茶艺室, 让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可以放松心情, 在茶室休憩, 喝茶、聊天、阅读书刊, 增强教师之间感情的交流, 对教师进行人文关怀。
2) 拟定校园各校道名称, 显示我校办学思路, 树立环保警示标语, 培养学生爱护校园环境的意识, 从而使校园文化深入人心, 熏陶每一位师生。拟定的校园校道名称有竞技路、信息大道、学子路、师恩路、傣族风情路和景颇族风情路等。建立校园文化长廊, 在长廊内悬挂师生摄影、绘画、书法等作品, 同时展示各种活动宣传栏, 定期更换, 渲染校园文化氛围, 给师生美的熏陶和享受。
3) 花巨资修建校展室, 在校展室内展示我校的办学历程、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 展示我校创校以来所取得的各项荣誉等, 每学年在新生入学前两周内组织学生参观校展室, 既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又可以激发学生爱校、乐学的情感, 使之成为学校的德育基地。
(3)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弘扬优秀历史文化
1) 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要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和各种标志性建筑,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 特别是滇西人民在抗日战争中, 不畏强暴, 不甘沦亡, 为正义献身, 为和平而战, 其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伟大爱国精神, 光照日月, 永垂青史。要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做文明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 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引导大学生从具体事情抓起, 从一言一行做起, 养成文明行为, 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2) 通过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来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在科技文化节里每个系部出一个比赛项目从而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合唱比赛、插花比赛、文秘之星、大学生主持大赛和文艺汇演等等, 这众多的赛事和活动中, 激发了同学们的科技和艺术灵感, 使同学们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可以涌现出大批“明星”, 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 为我校的校园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也激发了同学们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加深同学们对专业的了解, 增强同学们的职业道德意识, 提高同学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4)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 投资13万余元建立了130 m2的心理咨询室, 购置了沙盘游戏治疗器具、催眠音乐治疗椅、心理测量表等设备, 并指导学生成立了“心灵之窗”社团, 配合学校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编辑大学生心理小报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辅导讲授, 学生的各种问题得以有效预防, 没有发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各类案件, 我校自建校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自杀性事件。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脑进心的良性机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创新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 不是某个单一方法途径的简单运用, 而是打破时空、多维交融、综合使用、集成优化的结果。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脑进心的良性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交互作用, 并各自发挥着自身优势和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形成初步理性认识, 建立初步认知的过程;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教育是环境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和影响的过程, 是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认知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解除困惑, 增强认同感。通过多种途径的综合运用, 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在新疆高校大学生中人脑进心, 并固化为思想政治素质, 外化为自觉践行, 同时辐射周边人群, 引领社会风尚。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脑进心的良性机制, 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结合边疆民族区域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坚持集中教育与经常教育、重点教育与系统教育、严格管理与自我教育、思想教育与人文关怀四个结合, 使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有效地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强化、固化、辐射等过程。
参考文献
[1]郭唐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实施方略》,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5期。
[2]韩庆祥:《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 《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10期。
6.德育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篇六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的必要性。
首先,从理论层面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一定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它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深刻的影响,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5]。所以,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6]。
其次,从现实层面而言,当代在校学生令人担忧的思想道德状况决定了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前,我们正处在物质大发展、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同时并存。从全球范围来讲,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也加速了全球文化的相互交融,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广泛传播,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之心不死,继续利用互联网、影视、电脑软件等媒介输出资本主义价值观,争夺青年一代。从我国来看,改革开放在促使中国经济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思想道德问题。比如,市场经济中追逐利益的思想使得重物质轻理想、实用主义思想盛行,市场经济主体多元化的思想则使得重自我轻集体、个人主义思想盛行,富足的物质生活滋生了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享乐主义思想等等。当前的在校学生多是出生在90年代,个性鲜明、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比较强,但对于各种事物各种思想的辨别能力不强,比较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在政治立场、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出现新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一些在校学生政治信仰模糊,悲观看待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殊途同归,甚至认为资本主义优越于社会主义;一些在校学生人生理想模糊,或者空洞地讲“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知行脱节,或者实用主义至上、理想缺失;一些在校学生精神支撑缺乏,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贪图享受;一些在校学生道德滑坡、价值取向扭曲,重索取轻付出;一些在校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缺失,过分注重自我,个人主义思想盛行,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
所以,针对在校学生在政治观念、道德取向上的新变化新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剂良药,适时地满足了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为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切实的理论指导。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了方向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状态、道德规范等方面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方向,是对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首先,在指导思想方面,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也决定了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了利益多元化、阶层多元化,也导致了思想多元化,但社会主义事业只能要求一元化的政治导向,否则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将前功尽弃。那么,诞生于16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今天还有没有必要坚持呢?实际上,一种理论要不要坚持,不在于诞生的时间长短,而是在于它正确与否。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在提供一整套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时,始终与时代同行,不断吸收、借鉴各时代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已经为人类几十年的社会实践所验证,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所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占领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其次,在理想信念方面,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引导在校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历史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论,是能够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并为之奋斗的精神纽带。摆脱贫穷落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其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而1840年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校学生正处在人生理想、社会理想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要逐步引导在校学生摒弃其他不良思想的影响,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宏伟理想,更应引导在校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唯一通途。
再次,在精神状态方面,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5],这也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纽带。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崭新精神,这是进行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国快速发展的精神动力。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传承者,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我们的在校学生既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要有披荆斩棘的改革创新精神。
最后,在道德规范方面,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引导在校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8]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一个国家才能文明有序地前进。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确立了人们行为的价值尺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在各种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中,在校学生必须要知荣辱、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
三、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按照“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9],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学校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高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0]
首先,切实改进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思想政治课程是对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存在诸多弊端,所以当务之急是对思想政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教材内容,将大量时效性强的社会热点事例融合进思想政治课程教材中,优化创新教学方法,推行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并且以学科建设为信托促进教学和研究互动相长,从而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程“育人”的主要目的。
其次,切实提高学生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充分发挥学校学生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在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所以,要加强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就必须要提高学校学生工作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其一是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这些学生工作者自觉地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践行者;其二就是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和观念武装其头脑;其三就是对其进行现代化教育方式的教育,使先进的理论以科学的方式深入学生头脑,切实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再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环境育人作用。“润物细无声”,学校校园文化对在校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孕育出健康积极向上的在校学生。在当今,要培养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需要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报刊栏、宣传栏、广播站、样报、校园网站等渠道深入、广泛、生动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走到学生身边贴近学生实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育人功能更为具体化,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了解在校学生所思所想直达学生思想灵魂深处。
最后,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实践教学是对在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增加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把说服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又拓展了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一是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当代在校学生的思想特点,结合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专题教育,建立一个系统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建立与之相应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基地,使理论上的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深入到在校学生的思想和实际行动中。二是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当代在校学生科学分析和认识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要使社会实践的内容真正能够提高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必须让他们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亲自去搞社会调查研究。可利用寒暑假,组织在校学生根据事先撰写的题目去开展社会调查,并将调查的情况写成调查报告或论文,开学后,进行交流;也可以利用学期的课余时间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成员根据所选专题进行合理分工,并合力撰写研究论文,以此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通过不断改进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学校学生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等措施,不断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将在校学生培养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11]。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实加强和改进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207391/13295742.html.
[2]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http:www.gov.cn/jrzg/2011-10/18/content_1972749.htm.
[4] 袁许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在校学生价值观教育.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党报,2010(2).
[5] 本书编写.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http:www.gov.cn/jrzg/2011-10/18/content_1972749.htm.
[7]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转引自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发表的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6-03/07/content_4267285.htm.
[9]雷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路径分析——以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为视角.学理论,2009(18).
[10] 李长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人民日报,2008-05-06.
[11] 胡锦涛向中国青年群英会致信(2007-5-4).http:www.XINHUANET.com.
7.德育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篇七
关键词: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荣八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基础,使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作为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一、荣辱观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通俗地说,荣辱观也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以做怎样的事为荣,以做怎样的事为耻。从其基本内涵来说,荣辱观是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褒贬评价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反映的是人们对自身或他人的社会行为产生的一种内在的思想感受、道德评价和价值衡量。古往今来,思想家们都强调荣辱观对人们的价值导向作用。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说:“假如没有这种羞恶和崇敬,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做不出伟大优美的事来。”孔子说:“知耻近乎勇。”喻荣晓辱、尊荣斥辱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人们评价、判别并从而鼓励或约束自身或他人行为的重要道德标杆。
荣辱观属于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荣辱观来源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经济关系,是不同社会集团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在道德上的反映。因此,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荣辱观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广大人民在根本利益上获得了一致性,因此,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根本区别于剥削阶级社会的荣辱观,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对荣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荣辱观又具有继承性,我国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乐善好施、团结互助、明礼诚信等等。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关于“荣誉”与“耻辱”问题的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胡锦涛同志于2006年3月4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四次会议期间的一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了集中概括。他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炼和概括出八个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正反两方面提出要求,其中的“八荣”,是从肯定的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规范的精辟概括;其中的“八耻”,是从否定的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深刻阐释,它切中时弊,揭露了种种社会丑恶现象。“荣”是积极奋进的追求目标,“耻”是防微杜渐的警钟。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对调节和改善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对维护道德秩序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从理论上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它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八荣八耻”以基本行为规范的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有了依托,人们践行有了遵循。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认识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方面教育的促进作用。
其次,从现实来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价值偏差和行为失范等问题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中的优秀群体,思想特别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特别强,各种各样的思想潮流和价值观念都容易在大学校园找到市场,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当代大学生多为“80后”和“90后”,他们个性鲜明、視野开阔、思想敏锐,但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和成熟的心理品质。正是基于这种成长期的心理特点,使得大学生对社会上流行的某些不健康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缺乏独立的判断,容易效仿,造成价值偏差与行为失范。近些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扩大而出现的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物质利益至上等消极的荣辱观念在一些大学生中滋生蔓延,冲击着健康积极的荣辱观。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主流是健康、积极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相适应、相符合的。但是,毋庸讳言,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确实存在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庸俗当崇高、把谬误当真理的现象。从媒体对有关大学生价值观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荣辱观存在的一些问题。据《信息时报》报道:2010年4月12日,由广州市妇联主办的首届女大学生论坛发布了《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调查结果显示,占59.2%的女大学生愿意嫁给富二代,理由是可以少奋斗很多年。《瞭望东方周刊》于2010年8月6日发布的女大学生性、婚恋、择业观调查称:“对于女大学生被‘包养’,52.7%的已就业女生表示理解,而在未就业女生中则有62%表示理解,比已就业女生高出近10%。”这些调查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对“劳动创造财富、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观不以为然。“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等是大学生应该奉行的荣辱观,对那些迷恋金钱、贪图享乐的生活方式应该鄙视和抵制。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以追求金钱和享乐为荣,淡漠自我创造、艰苦奋斗的倾向,高校必须充分关注。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务必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形成明辨荣辱、是非、美丑的正确价值判断,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三、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必须看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褒荣贬辱的新的社会风尚,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既离不开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也离不开学校育人环境的熏陶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培育。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把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纳入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纳入到学生素质教育和学生管理的全过程。具体来说,应注重以下几个主要途径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首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重视其他课程的参与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地位,使大学生明白并自觉奉行这一社会主义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中,教学设计都应该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大学生成长的特点和思想实际,联系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金钱、婚恋、义利、诚信、法纪等,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努力创新思路,避免简单的灌输说教,注重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在“教”与“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实际效果。使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受到感染和启发,触动其内在的思想情感,让“八荣八耻”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准则。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任务,也是高校全体教师的职责。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除了思想政治课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的教育,其他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实习课程都应该渗透荣辱观教育,激发大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事实上,那种只管教书、不问育人的教育,是培养不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
其次,与大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
大学生的荣辱观,是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应当把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之中,把对大学生的基础道德和文明修养教育与他们日常的行为养成、管理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参与。高校从事学生管理的部门和教师,特别是辅导员,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其日常表现与评先评优、提干入党挂钩,促使大学生在提高自身素质中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推动者,也使大学校园里每个行为习惯都受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调节和控制、激励和约束。
最后,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
大学生荣辱观的养成,是与其学习和生活的校园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其对人的培育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促使大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的丰厚土壤。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注重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突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崇尚科学、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团结友爱、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等价值观念,营造尊荣戒辱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广泛开展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广播、校报、校园网、宣传橱窗等各种传播媒介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形成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爱祖国、爱劳动、懂礼貌、守诚信、尚节俭、守法纪、乐奉献的校园风尚。适应互联网的发展,高校还要通过校内相关部门统一协调、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加强对贴吧、论坛、聊天室等网络媒介的管理,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柏拉图.会饮篇.
[2]礼记·中庸.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32.
[4]胡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8.德育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篇八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根本原则,成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核心。
1 努力践行“八荣八耻”,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
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多数人仍处于低收入水平,用于卫生医疗开支也很有限。对医疗卫生事业来说,只能走低投入高效益的路,以可能的有限的投入保证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要,这是对医疗卫生改革提出的必须解决的新课题。走低投入高效益的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员队伍犹为关键。我们应该看到,医疗服务的好与差,集中表现在医疗效果的高低优劣上。诊断及时正确,治疗的及时有效是衡量医疗质量的标准。因此,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便成为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所谓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包括业务水平和医德两个方面,医务工作者以医疗为职业,医术水平的高低,医德的好差,直接关系着医疗的质量。医务工作者要“以患者为中心”,时时处处为患者着想,认真负责地治病,力求最好的医疗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这就需要医务工作者克服“只管看病,不言其他”、“见病不见人”的倾向,努力践行胡锦涛同志的“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的过程中,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促进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
2 讲大局、识大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任何系统、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其影响不仅局限于本系统本行业,或多或少地牵动其他方面。医疗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影响也必然超出医疗卫生单位之外。因此,医疗卫生单位的改革发展,既要从本系统的实际出发,贯彻落实各项与发展有关的方针政策,又要想到本系统改革与发展的成效,对社会将产生的重大影响。比如,我国医疗费用的迅猛上涨,给国家、企事业单位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人民群众医疗费用的开支也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这种局面的形成有诸多原因,但其中公费、劳保医疗制度改革滞后则是重要原因。这就必须改变延续多年的看病吃药一切由公家报销的做法,压缩公家负担的部分,个人要分担一部分。再比如,我国已经开始实行非处方制度,有关资料披露,药店销售的非处方药品已占全部药品销售额的20%,并将继续上升。“大病上医院、小病进社区”的就医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上述重大改革措施,势必影响医疗卫生单位的经济效益,引发一些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这就需要在医疗卫生单位内部改革过程中,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地解决各种现实思想问题的同时,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改革的全局观念,既着眼于本系统,又要看到本系统的改革对国家、社会全局的重要影响,绝不能只顾个人利益而损害改革的顺利进行,更不能为维护本系统的局部利益而损害改革的全局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讲,改革就是利益再调整,改革过程中的得失难以避免。任何改革都会触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这种利益关系问题能否理顺,直接影响改革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医疗制度改革的成效大小、好差、集中表现在能否正确看待、正确处理本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的相互关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所决定的。近年来,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完善,加之思想教育的疏忽,在一些医务人员身上,滋长了不正之风,开大处方,开贵重药品,做不必要的高费用检查,甚至以日用品当药品来销售等,这种一味追求本单位经济效益的做法,增加了国家、社会、患者不应有的经济负担,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强烈不满。不难看到,医疗卫生单位靠不正当的做法创收,势必损害社会效益。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不仅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而且还要做到当两个效益出现矛盾时,首先要考虑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和全局的利益,只能在维护和保证国家和社会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去考虑经济效益,这实质上就是解决好局部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的关系。基于此,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把“八荣八耻”中的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和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支点贯彻到我们的一切工作中去,使各项改革的措施都要体现出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的原则。
9.德育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篇九
一、真诚换情,开启心智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主建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脱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必须从学生的情感和生活实践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的情境和活动,如此才能引发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
如在教学“自己事情自己干”这一框,上课伊始,我就微笑着说:“我们已经相处了一段时间,你们怎么评价我?”学生纷纷说:“和蔼、亲切、善良、真诚。”我不动声色地说:“但有人说我心狠,我孩子才六岁,他摔倒了我从来不扶他,还不准别人去扶。你们说我心狠不心狠?”学生齐声答道:“不心狠!”我问:“为什么?”学生再次齐声答道:“培养他的自立能力。”我继续问道:“我如何用一句话告诉六岁的孩子要自立?”学生齐声答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样的坦诚和直率,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而且不露痕迹地导入了本课的主题。又如在课堂中,我要求学生把自身优缺点写在花形或星形的彩纸上,发现有学生用手遮挡似乎不愿让人看到时,知趣地说:“今天我真的很想让大家把它拿出来看看,但看到一个手势(师做相应手势),那就让我们把它珍藏吧,以后自己经常拿出来看看,等有变化了,把优点写上,把缺点划去。”亲切的话语让学生感受到我的关怀与体贴,为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正是在这样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往往更加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和引导,师生间更容易产生共鸣,更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动之以情,深化认识
思想品德课直接承担着进行道德引导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完成从道德“认知”到道德“内化”,从道德“内化”到道德“行为”的转化过程。而道德规范的内化乃至转化为自觉的行为,首先要在“心”的层面上形成影响,如此才能实现知、情、行三者的有机统一。
如上“孝敬父母”这一课前,我提前几天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回家给父母洗一次手或脚,并就此写一篇感受。尽管使学生为自己再熟悉不过的父母洗手或洗脚有些不习惯和羞怯,但父母们粗糙的手掌还是令他们吃惊和感慨,甚至终身难忘。通过这种直觉体验,学生的心灵被深深触动,这堂课无须教师太多的说教就可收到较理想的教育效果。又如有位教师教学“生命宝贵”这一内容时,选取了汶川5·12地震中“最美丽”、“最令人深思”、“最震撼”的镜头来导课,通过几组典型的镜头画面回放,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使学生深深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可贵,从而树立起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有这样的认识:道德认知不能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而应通过适当的教育引导,使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品质,升华为学生的一种精神,并最终落实在行动中。
三、移情感化,破解难点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们经常会碰上这样的问题:对于某些社会现象或道德现象,学生会产生不同于教师的看法;由于受认知和阅历所限,部分教育内容学生难以理解,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所要做的不是以势压人,而是以理服人,不是强行灌输,而是以情感人,做到以亲切、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将心比心,以感化学生来改变学生,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的诚意和爱护的基础上,心灵受到触动,从而在内心深处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如教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早上上班高峰期,一行人与迎面而来的车子撞个正着,手中的巨款顿时飘落了一地,散落的钱引得众人蜂拥而上……“假如你正巧路过那儿,在混乱拥挤中有几张百元大钞刚好落在你脚边,你会怎样做?”问题一出,学生顿时兴奋起来,有学生说捡了钱还给失主,有学生表示要把伤者送医院……学生思维很活跃,不料有位学生站起来回答:“我会悄悄把钱装进自己口袋,然后离去。”这一回答很突然却也在意料之中,我不急着指责他而是微笑着问他:“你为什么会这样做?”该学生答:“因为这钱对我来说不是小数目,可足够我一星期的开销。”我还是不直接批评其道德问题,而是先肯定他讲真话的诚实做法,然后就他这一想法反问道:“假如这钱是失主辛苦了几年的血汗钱,或是他正急用之时的救命钱,你还会这样做吗?”“假如事故中的当事人是自己,你希望别人怎样做?”在我的一步步引导下,该学生在利他和利己的道德价值选择冲突中慢慢地获得了感悟,产生了移情,最终确立了与社会要求相符合的价值取向。
四、感悟升华,润物无声
感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内化后的内心反省、内心反应或内在的感受,其作用在于把学生引向更高的社会认知层次,使他们不再拘泥于具体情景,而是能够掌握抽象的普遍性的原理或规范。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自我新认识”这框内容时,别出心裁地让每位学生把自己最明显的优缺点写在事先准备好的花瓣形的彩纸上,花瓣中心不署名,收齐后随机编号,然后让同学们猜猜“他(她)是谁”,当大家都不能猜出时,由本人亮相,再由同学们说出这位学生的优缺点。在“猜测—揭秘—补充”等环节中,教师趁机引导学生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教学过程通过一系列活动涉及每位学生,使每个学生的神经都被紧紧地牵动,每个人都在思考:我在他人心目中是怎样的人?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课的结尾处,教师要求每个学生都为自己设计“未来新形象”,并让学生手捧着自己“未来新形象”深情朗读:“太阳每天升起,开始崭新生活,我们不断努力,迎接新的自我!”从而在学生心中播下不断更新和完善自我的种子。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不能触及学生心灵与情感的教育就不是深刻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富于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故事、情境和活动中,融合于师生都能彼此投入的氛围里,在心与心的呼唤、感应和碰撞中得到认同,这样才能收到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楼江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10.德育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篇十
关键词:顶岗实践德育工作企业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推行了为期至少一学期的学生顶岗实践。顶岗实践期间,学生在企业提供的岗位上从事实践。这种实践,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说,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实践;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则是一种“从学校走向企业”的社会实践。然而,多数高职院校往往更多地关注了这种实践的“专业性”,弱化了它的“德育性”。笔者认为,应充分认识企业作为“公正团体”的德育价值,对顶岗实践的学生进行以企业文化教育为核心内容德育工作。
一、实习企业作为“公正团体”的德育价值
“公正团体”道德教育策略,是Lawrence Kohlberg针对他早期道德讨论策略的局限性提出的,是对道德实践本质的一种践行。在公正团体中,教育意味着使学生“学会在社会中根据社会规范生活”,因为这种规范生活对于“维持团体的团结是必要的”,经过民主讨论确定下来的这些规范或纪律,有这集体的权威,要求处于集体中的每个人都尊重并履行这些规范。为学生提供顶岗实践岗位的企业,恰好扮演了社会“公正团体”的角色,具备了与学校内部班级、党团组织等不同的、不可替代的德育优势。
1、实习企业具有能够影响学生道德观念的要素。学生进入企业之初,通过入职教育、岗前培训等环节,新的集体观念、规章秩序意识等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治理者必须对每一个它的成员努力保持公正,如规章制度、考勤奖惩、质量标准等。由于这些规范与每位成员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将有助于学生责任感和义务感等道德观念的形成。
2、实习企业能够向学生提供完全顶岗的角色承担的机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社会性质的刺激,这种刺激来源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道德决策和个体之间的直接道德争论,Lawrence Kohlberg称之为“角色承担机会”。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准职业人,已经具有较强的角色承担能力。在顶岗实践过程中,学生承担着企业人、职业人和社会人这三重角色,这些角色的承担,使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处理在这种环境下的各种问题。作为企业人,他需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学习企业的岗位技能,融入企业的主流文化;作为职业人,他需要恪守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完成职业任务,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作为社会人,他需要遵守法律法规,与人和睦相处,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3、实习企业能够促进团队集体意识的确立。“公正团体”道德教育策略最突出特征就是强调建立一种团队集体意识。学生在顶岗实践期间,作为企业的一员,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营销服务、民主决策,并服从企业管理,共同面对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真切感受来自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与洗礼。此时,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个人力量之渺小,集体力量之伟大;没有团队的协助和他人的支持,靠个人单打独斗是很难在当今社会立足生存发展。认识到这些,学生才会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集体主义的丰富内涵,团结合作的弥足珍贵,从而自觉提高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助意识。
二、作为德育资源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社会组织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企业这种社会集团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并且为企业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是企业特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其核心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
1、企业精神文化。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的深层结构,是企业成员共享的经营管理观念和价值准则。企业精神文化在企业文化整体构建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的内在要求,是企业“软实力”的体现。企业精神文化建设,旨在优化企业职工群体素质,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柱和活力源泉。企业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念、企业伦理道德、企业科技文化意识、企业风尚、企业精神等。企业精神文化能对企业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层次的道德影响。
2、企业制度文化。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微观上层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企业精神文化不同,企业制度文化带有严格的规范性、约束性和强制性,是企业管理中的硬要素。企業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企业组织机构两部分,它的制定、执行和构成都要受企业精神文化的制约和支配;同时,企业制度文化也必然会对企业精神文化产生重大和直接的影响。
3、企业物质文化。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精神文化的载体,是企业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在企业产品、营销服务、设施设备、厂容厂貌以及生活设施、文体活动、劳保福利等外显层次的显现,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产品与服务。
三、企业文化的德育内涵
企业文化教育是富有高职特色的素质教育,它能较好地体现高职素质教育的职业针对性,是素质教育与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契合点。
1、企业文化教育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有提高人文素质和专业素养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十分看重人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它把人看作是处于复杂社会状态下的、有多种欲望的复杂个体。优秀的企业文化强调在管理工作中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重视对人进行激励、培训、考核、选拔、任用、晋升和奖惩等,重视开发人的精神素质,确立人的主体地位。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使得企业文化教育本身成为一种人文教育,它传达给学生的是这样的观念:人在企业中处于首要地位,而企业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由于现代企业需要不断吸取新的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所以,企业文化中就不可避免地渗透着科学精神,一个企业的文化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科学精神。因此,学习企业文化,还可以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在企业的应用情况,获取科学思想,提高专业素养。
nlc202309011908
2、企业文化教育对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有重要作用。首先,它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对现代企业性质的认识。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它昭示着一个企业的理念、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产品定位、社会形象等。不同的企业有这各自不同的企业文化。学生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可以认识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特点,这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企业员工必须具备的素质。有了这种素质,员工的工作自觉性、工作质量和自律意识就会大大提高。其次,它有利于增强学生对顶岗实践企业的文化认同感。文化认同是对一种文化的主动、积极的认可。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十分重要,它对高职毕业生实现由青年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以及努力胜任本职工作,并对企业文化建设作贡献都有重要作用。第一,有了这种文化认同感,高职毕业生就能根据企业文化的要求,主动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使自己尽快融入新组织,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实现由青年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第二,高职毕业生进入企业首先要求能胜任本职工作,而要胜任本职工作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还要有对任职企业文化的必要认识和认同。只有这样,高职毕业生才能在新环境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进而施展自己的才能,并使自己的工作符合企业的要求。第三,进入企业顶岗实践的学生和任职企业的每一名员工一样有为企业文化建设作贡献的责任。但是,没有对本企业文化的深刻了解和认识,自然就无法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也就更谈不上为企业文化建设作贡献了。所以说,实施企业文化教育对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四、企业文化教育的实施途径
1、在实习期间开展企业文化专项调查。高职院校一般都有相对稳定的顶岗实践企业。但是从目前情况看,除了一些较大规模的,或现代管理意识较强的企业,一般中小型企业尚没有关于企业文化特点的系统材料和理论归纳。因此,我们有必要要求学生对实习企业开展企业文化专项调查,并进行归纳提炼。
开展企业文化调查,一方面能使学生对实习企业的文化状态既有切身的感性认知,又有较为深入的理性认识,从而深入认识企业文化
的特点;另一方面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学习企业文化、逐步形成文化认同感的过程。在调查中学习,比在校内课堂上学习更更生动、更有效。企业文化调查是企业文化教育是否具有职业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不抓住这一关键点,企业文化教育就会演变成对一般企业管理理论的泛泛之学,就不能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产生积极影响。
开展企业文化调查,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既要反映企业文化积极进步的东西,也不刻意回避消极落后的东西。二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即使有消极落后的一面,但只要整体倾向是积极的,就应给予肯定,对学生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引导他们一分为二地看待,从而把握企业文化特征的主流,增强认同感。三是企业文化的个性调查与共性调查相结合。在调查时,既要注重所在企业文化的个性特征,也要关注所在行业文化或所在地区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共性特征。这样调查来的材料既有利于学生深入认识实习企业的文化的特点,又使他们对同类企业文化的共同规律有一定了解,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创业做好准备。四是调查方式以师生共同参与为宜。总体上来看,学生对企业文化还是比较陌生的,有教师的适时点拨,尤其是双师型指导教师的参与,会显得十分必要和关键。
2、在生产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顶岗实践期间,学生在企业除了脑力付出,还有一定的体力付出,部分企业工作环境条件相对艰苦,这正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品质进行锻炼的大好时机。通过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可以促进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学生在企业接受的管理不再是学校“爱护式”的管理模式,而必须服从企业的“约束式”的管理,这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企业将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社会人,人际关系较校园内丰富复杂得多,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对学生也是个考验。又如,易燃易爆是化工产品的特性,化工行业对消防安全工作要求非常高。因此,厂区各处树立了许多安全禁令牌,进入厂门便有许多规范要求,企业也会经常开展反事故宣传、消防演习等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遵纪守法提供正反两个方面的鲜活教材。
3、在专业实践中落实企业文化教育。结合专业实践开展企业文化教育是高职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顶岗实践这个渠道,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入到企业及其生产实践中,亲身感受、认识实习企业的文化。这样的学习,能增强对企业文化的感性认识。其次,结合专业实践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可以使專业学习和企业文化学习合二为一,形成统一的整体,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通过学习企业文化,既能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再次,结合专业实践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对一个企业的文化认识,了解到与专业相关的一大批同类企业的文化特点,有利于增强高职学生对职业岗位群的适应能力。
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开展企业文化教育,要求学生在顶岗实践中彻底转换角色,把自己定位为企业中的一员,和企业员工融为一体。在顶岗实践中要认真学习实习企业的规章制度、管理要求,参加企业召开的生产、管理会议和举办的各种文娱体育活动,经常与企业管理者、员工沟通,严格按照实习企业的规章制度、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切身感受到实习企业的文化氛围,深刻认识该企业文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覃勇.浅谈企业道德在高职学生中的德育功能及应用[J].办公室业务,2014,(1):224-228.
[2]莫华伟.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德育工作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12,(29):55-57.
[3]陆敏,杭建伟.高职院校“顶岗实践”的操作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17):55-57.
[4]袁向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2011,(12):8-10.
[5]谭喜庆,黄坚.“内引外延”改革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实现模式[J].当代职业教育,2012,(2):80-82.
11.德育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篇十一
针对我国的就业新形势,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 加强就业观念教育,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因此,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等, 使大学毕业生不再仅仅只是求职者, 而首先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然而, 在创业教育在不断深人施行的同时原有的一些道德规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法杖的需要, 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 从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由于以上种种问题。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就是把创业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结合起来的过程, 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工作和新的视角, 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的切入点。这就要求我们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 从实际出发,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切实转变大学生教学方式方法, 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 推进大学生德育教育建设和个人综合素质、创业意识培养, 进一步激发大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所以, 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具有突出的作用和意义的同时。加强创业教育必须强化创业教育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德育教育:
1 德育教育是全面实施创业教育和实现创业教育总体目标的保证
实施创业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民族的创业意识作为根本宗旨, 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坚持德育教育, 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德育教育, 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才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学校应该永远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就深刻地说明了政治方向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我们培养造就的青年大学生, 不仅要有相当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成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社会主义人才。
2 德育教育是推进创业教育达到“三个面向、四个统一”要求的基本内容
推进创业教育, 必须把我们的教育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青年大学生要做到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从育人内容的构成要素上看, 德育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有机构成要素, 并处于首要的地位。在教育的本质要求与目标追求上, 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具有一致性、统一性、包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 创业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是人们在长期的德育教育实践与探索中的一种感悟和突破, 是德育教育的深化与发展。它能有效地推动和促进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 有效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教育的过程来看, 在整个育人活动中, 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与内核, 德育教育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凝聚力与导向作用。
3 德育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推行创业教育就必须遵循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为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使学生活泼积极主动的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一方面, 人的创新能力的激发必须以正确的思想为先导, 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最终体现在人本身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和谐与自由发展的完善, 创业教育的内涵正是由人的这一素质要求决定的。另一方面, 德育教育的落实与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与内涵, 德育教育在育人活动中有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 为其他能力的发展提供动力。
4 德育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 它担负着培养创业人才的重大使命, 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才的创业教育越来越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重心。为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适应人才成长的呼唤, 德育教育应该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占重要地位, 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社会责任, 而且对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现代教育的深入发展, 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 大学生创业教育应把德育教育提高到十分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三个面向”“四个统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2]胡锦涛.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解放军报.2003-12-20.
[3]何新生, 边社辉.“论德育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U]2002年第一期.
12.德育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篇十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品德;有效渗透;策略探索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开始抓起。因此很多学校的校训都与德有关,坚持以育人为本、德性教育为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对学生的教育中,进而影响到广大民众的心理。因此就要管理和把握好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让其受教育于所能影响的广大师生民众。而初中思想品德这门学科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作风和思想道德品质,为其有一个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打好基础。
一、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在初中生成长发育时期,在思想上都会有一定的迷茫思想和激进思想,他们还只是处在一个初期价值观的形成期,并且对很多事情并没有正确理性分析能力和对事情的处理能力,因此要着重于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并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立足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且要保障有一定的良好教育效果,正确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正如我们常说的:老师就是学生的照明灯。要让他们自己愿意去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我们要把握好初中生人生的重要时期。
简单概括来说就是四个字:知、情、意、行。其中所谓的“知”就是指了解、知识、明白。就是指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社会主义价值的具体内容,统筹把握。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核心内容。而“情”就是指情感、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内心的情感矛盾,有一定的意志问题,有意识地自己正确地去解决它,而不是永远做一个依赖他人的人。同时也要增强初中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意志力。“行”就是指行动,是指学生实际上对事情的真正行动,所表现出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可,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态度。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对社会主义的真正认识、认可发展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让社会主义价值观做到真正的有价值的观念,而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上。
二、思想品德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施
1.合作共享——通过正确认知,打好堅实的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老师和学生相互合作探究,老师可以传授自己的经历给学生,言传身教,多多鼓励学生在合作中共享自己的经历,和大家多多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要增强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的学习能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可。
2.情感发挥——发挥榜样力量,进行情感传递
情感是人人都具有的,每一种行为的背后都包含这个人一定的情感方向。所以如果一个人对社会主义情感的缺失,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可,也就不会有效地去践行实施与社会主义相关的事情。所以,对初中生情感上的培养是不可怠慢的,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可忽视对此方面的培养。而要让学生有这方面的情感方向,就一定要让学生自己真实地去认可,老师可以多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不仅仅在学习上,也要在生活上进行相互交流。发挥出情感,做出榜样的力量。
3.强化内心——促进对道德行为思考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真正有效地实施,就必须经过从认知、了解到认可到最后的实施,以实际行动表态。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要以现实中广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经历作为思想背景。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向和生活方向,注重生活的现实意义,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与现实生活有效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对此进行了解。
4.行为证明——立足实践和提升理论教学的实际意义
古人也曾说过: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是说有些事情是该做的,而有些事情是不该做的。如何去考量一个学生是怎样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就不单单要听其言,也要观其行。引导学生从小事一点一滴做起,转化为日常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落实社会主义教学的真正意义。
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是祖国的未来。因此他们的价值观取向也就决定了我国今后的发展历程。要肩负起对初中生思想品德课理的教导和培育的责任,是每个老师应该承担的责任。通过对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理解结合,有效地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以及法律道德等知识方面的学习和普及,正确引导学生对各类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帮助他们能正视和解决内心的价值问题和矛盾冲突,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和评价。
参考文献:
[1]殷壮求.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探索[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3):93-96.
[2]虞林.浅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5(22):315.
【德育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推荐阅读:
爱国德育主题班会教案08-18
德育以道德认识为开始08-09
以爱国情怀为话题的作文10-15
九年级思想品德德育渗透工作计划07-18
以爱国为话题的议论文11-2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课教学设计教案09-23
弘扬民族传统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06-30
爱国主义思想教育06-21
《如何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