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增刊高考作文素材哲思

2024-06-29

《读者》增刊高考作文素材哲思(2篇)

1.《读者》增刊高考作文素材哲思 篇一

2012年《读者》(增刊)高考作文素材

素王【作者:南怀瑾】

孔子了不起的地方,除了他的学问、道德、修养以外,我以前说过,他在当时的确可以推翻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取而代之,但他绝不这样做。

为什么呢?他认为这样影响并不久,不是千秋万代的事业。要影响得悠久而博大,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这是真正的王。所谓“素王”,是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人类历史文化存在,他的王位的权势就永远存在。不需要人民,不需要权力,而他的声望、权威和宇宙并存。(总第469期)

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 【作者:何雄飞】

社会没有恒温器。不同的人、不同地方、不同时候、不同角度,冷、凉、温、热各不同。南京倒下了一位老太,邯郸站起了一位老人:“放心吧,我不会讹人!”

温州动车追尾,小伊伊成为最后的“奇迹”,她的身后,是一群雨中救人、排队献血的温州人。

有孩子吃不着饭、没有课桌、没有鞋子,有媒体人士发起了“免费午餐计划”,有公益机构发起了爱心助学工程。

有天价医疗单,有见死不救、手持“吸金刀”的医生,亦有跟假劣医疗器械过不去的上海医生陈晓兰、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李春燕。

东莞有欠薪跑路的黑工门温州有欠债跑路的黑老板,湖:比有20多年从不拖欠农民工薪水的“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

有“宠物专家”,亦有照亮人心的高耀洁:有郭荚美,亦有深圳丛飞、青岛“微尘”、厦门“最美洗脚妹”刘丽:有胡斌、药家鑫、李启铭,亦有跳进珠江救人的小作涛,跳进西湖救人的女老外。

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总第511期)

铅笔的原则【作者:李洪花 编译】

铅笔即将被装箱运走,制造者很不放心,把它带到一旁跟它说:“在进入这个世界之前,我有5句话要告诉你,如果你能记住这些话,就会成为最好的铅笔。

你将来能做很多大事,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你不能盲目自由,你要允许自己被一只手握住。你可能经常会感受到刀削般的疼痛,但是这些痛苦都是必需的,它会使你成为一支更好的铅笔。

不要过于固执,要承认你所犯的任何错误,并且勇于改正它。

不管穿上什么样的外衣,你都要清楚一点,你最重要的部分总是在里面。

在你走过的任何地方,都必须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不管是什么状态,你必须写下去:要记住,生活永远不会毫无意义。” 总第362期

记住什么,忘掉什么【作者:林治波】

经济学家孙冶方和舞蹈家资华筠都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在一起开会。一天,孙冶方得知资华筠是着名学者陈翰笙的学生,便主动告诉她:“你的老师是我的引路人。我是在他的影响下,参加革命并且对经济问题发生兴趣的,所以我很感谢他。”

后来,资华筠把这件事告诉了陈翰笙,陈老却说:“不记得了。”资华筠以为老人年事已高,记忆模糊了,嗔怪地说:“人家大经济学家称您是引路人,您倒把人家忘记了!”不抖,1

陈老十分认真地说:“我只努力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怕重犯。至于做对的事情,那是自

然的、应该的,记不得那么多了。孙冶方选择的道路和成就,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我没什

么功劳。”

一个铭记着自己的引路人,念念不忘别人对自己的恩典;一个却不记得自己做过的好事,而只努力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这种情怀与境界,非同于常。总第320期

给自己一缕光【作者:黄小平】

最近,德国农学家苏力贝克发现,在黑夜翻耕的土壤中,仅有2%的野草种子日后会发

芽,但如果在白天翻耕,野草种子的发芽率高达80%,约为前者的40倍。

这是为什么呢?苏力贝克通过进一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绝大多数野草种子在被翻出

土后的数小时内,如果没有受到光线(即使短短几秒)的刺激,便难以发芽。

如果处于人生的黑夜,也别忘了给自己一缕“光”——一缕希望的光,一缕自信的光,一缕面对生活微笑的光„„这一缕又一缕的光,看似微弱,但它拯救的却是整个人生啊

总第379期

心伏脚下 【作者:鲍尔吉·原野】

你有没有注意过盲人的表情?在车水马龙的遁衢广道,在危机四伏的大干世界,盲人的脸安详而、宁静。眉头紧锁的,恰是那些明眼人。

盲人对生活不抱奢望,此刻只办此刻的事情。譬如走路,心无旁骛、步步踏实,直至

目的地。他们做一件事时只想这件事,因此心澈“目”明。

当别人绞尽脑汁思考功名利禄的时候,盲人的心专注在路面上有没有车、砖石、敞开的下水井和电线杆。他们一步步走过来时,其实每一步都在感谢:感谢生活,感谢路面的平

坦。当一个人把许多的感谢浮于眉头之时,就会出现盲人的那种表情:安然而且恬静。

盲人的心始终伏在脚下,它静静地随双足缓行在无尽的路上。而他们在休息的时候,心

在怀想着炉火和热汤,而不是没见过的其他。因此,盲人的表情中除去宁静竟还有许多满足。

如果说幸福是——种经过节制的满足,盲人已经接近它了。

以后上街,不妨多多注意盲人,也许他们正是我们生活的老师。(总第401期)

奇迹在坚持中【作者:曹卫华】

如果一件事的成功率是l%,那么反复尝试100次,至少成功1次的概率大约是多少?

备选答案有4个:10%、23%、38%、63%。正确答案:如果成功率是1%,意味着失败率

是99%。按照反复尝试100次来计算,那失败率就是99%的100次方,约等于37%,最后

我们的成功率应该是100%减去37%,即63%。

一件事倘若反复尝试,它的成功率竟然由1%奇迹般地上升到不可思议的63%。

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剑至死都不能

离手。”其实任何人成功之前,都会遇到许多的失意,甚至难以计数的失败。你选择了放弃,无疑就放弃了一个成功的机会,因为轰轰烈烈的成功之前的失败,往往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自古以来,那些所谓的英雄,并不比普通人更有运气,只是比普通人更有锲而不舍、坚持

到最后的勇气罢了。(总第499期)

挺直了走路【作者:周成林】

犹太作家普里莫:列维在《奥斯维辛幸存记》中写道,他进了奥斯维辛,万念俱灰,觉

得每天用脏水清洗自己的身体毫无意义。一天,他见到一位同为囚犯的前奥匈帝国军人,年

近五十,上身赤裸,就着脏水,虽然效果甚微,还是起劲擦着脖子与肩膀。这位得过铁十字

勋章的一战军人给列维上了一课:正因为集中营会把人变成野兽,我们一定不能成为野兽。

我们是奴隶,毫无权利,受尽侮辱,必定要死,但我们还有一种力量—叫拒绝认命的力量、所以,我们没有肥皂也必须用脏水洗我们的脸,用我们的衣服把自己擦干。我们必须把鞋擦

亮,不是因为规定如此,而是为了尊严与得体。我们必须挺直了走路,不是向普鲁士的纪

律致敬,而是为了继续活着,不要开始死去。(总第493期)

怎样看待自己【作者:钱理群】

20世纪初,费孝通先生这样评价他的老师潘光旦:“我们这一代很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

己,潘先生比我们深一层,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上。”这话颇值得琢磨,“看重

别人怎么看自己”,在意的是身外的评价、地位,那其实都是虚名;“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

自己”,在意的是自己对不对得住,是自我生命能不能不断创造与更新,从而获得真价值、真意义。

许多人好像很看重自己,其实看重的都是一时之名利,对自己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反而是不关心、不负责任的,因而也就无法享受到生命的真正欢乐、“自己对不起自己”,这

才是真正的大问题。(总第502期)

大国乏词的反省 作者:陈雪莲

最近10年,在全球网络化的巨大推动下,日本漫画、网络游戏再次令“给力”“御姐”

“控”等成了汉语新时尚。

日本大学中国语中国文化学科教授平井和之认为:“引进外来词本来没什么不好,不过

一定要斟酌、筛选,才可以纳入自己的语言。”“这种盲目‘进口’日语词的情况,实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玷污。”

然而,对于日语词的涌入,国内专家看到的更多是其背后的深层隐忧——中日文化落

差,特别是中国文化创造力的落后。

对此,日本问题研究专家、作家王锦思认为,这些年来中国创造新词的速度与经济发展

速度不同步,这体现出中国文化发展方面存在的—些问题。中国应致力于自身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在唐代,中国语词也曾大量进入日本。检讨日语词的大量涌入,不如检讨中国文化的创造力为何走向低迷。

相比响亮、上口、形象的“给力”一词,中国自己创造的新词大多没这么阳光、进取,多是“小三”“打酱油”“俯卧撑”和“神马”之类颇具自嘲和无奈意味的网络语。与词汇创

造缓慢相映成趣的,是对一些严肃词汇的歪曲、矮化和贬低,比如“小姐”“偶像”和“同

志”等。

词汇的变化,体现出我们的理想主义精神正在淡化,除了搞笑、闲扯,缺少更有感染

力的新词。

打捞沉没的“道德契约”

人类组成社会一起生活,一般而言,相互之间有两种道德契约。一种是自然法意义上的道德契约,也就是政治哲学家们所况的“自然义务”,针对的是“人”。积极方面,看到一个

人处于危难之中,你有道德义务去帮一把、救一把;消极方面,你不能去害人。还有一种,是一个共同体成员之间的道德契约。当弱者遭受灾难时,强者有帮助的道德义务。而强者之

所以有这样的道德义务,是因为他受益于所有其他人和他的社会合作,他更多地利用了八同

休的资源。

但这两种原本可以在人心中存在的道德契约,在这个社会逻辑上自败的“权利”话语

中,悉被消解。而在道德上没有形成契约观念,也就难以让人与入之间具有或恢复道德关

系,挽救已经沦丧的道德。

现在,我们必须回到人性本身,以内省之心,打捞沉没的“道德契约”。(总第5ll期)

请让我来相信你 【作者:赵菲菲 苏炜】

1不相信其实未见得比盲目相信更糟糕,怀疑有时候是一种进步,说明信息渠道多了,社会开放程度增大了。但我们的问题是爱走极端,一旦相信,我们就热血沸腾全国串连亩产十万斤儿子打倒老子老婆跟老公划清界限,不相信则心如死灰豆腐不吃了国产奶粉不喝了老人家倒地也不扶了。罪魁固然是别有用心的骗子和愚蠢虚荣的主子,但鼓掌叫好的大众也并非无辜。于是,正如陈凯歌指出的,站起来控诉的多,跪下来忏悔的少。

2绝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但疑虑是一种心魔,一旦迅速传播就很难治愈。

3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水年在《不信任砌成中国墙》一文中说,中国没有“柏林墙”,但由高强度的“不信任”砌成的“社会墙”却存在于社会各个群体和各个角色之间,在政府和人民之间,在资本和人民之间:在穷人和富人之间„„不一而足。

信任是人与人交往、合作的基础。无论夫妻关系还是官民关系,没有信任就只剩下彼此哄骗,自欺欺人。

4今天的什么都不信和几十年前的盲目相信是—枚硬币的正反而。信任不是单纯的道德问题,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5“不放心”,其实来自于“不相信”。《礼记·礼运》曰:“讲信修睦。”为政的诚信,就是政府机构遵循民意、决策透明;为商的诚信,就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为人的诚信,就是不诳不矫、言行一致。一个社会,有朝野、上下、彼此的诚信,才会有真实的社会和谐、真实的国泰民安。从制度上、价值系统上以及市场运行机制上,重建诚信,老百姓才会真正地“放心过日子”。(总第494期)

宽 恕【作者:贺海仁】

图图大主教是198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他说:“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南非因此获得了新生。”

我曾向南非学者求教和解成功的主要原因,他们给我解释了许多,但其中有一点让我似乎通透了许多。和解的一个重要因素缘自非洲的传统Ubuntu。Ubuntu是一种非洲哲学,也是一个人成为人的最基本的要素,“剥夺他人的生命,也就意味着他自己不成其为人”。非洲哲学没有把人分为白人和黑人,更没有把人分为朋友和敌人。在他们看来,所有的人不仅是Ubuntu,而且也应当是Ubuntu。在这种理念之下,南非人宽恕的不仅是有罪的白人,而且是所有有罪的人。(总第467期)

“秃头论证”【作者:何少颜】

哲学上有“秃头论证”的理论,它含有这样的问题: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回答说不能。再少一根怎么样——回答说还是不行。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到后来,回答却是已成为秃头了,而这在一开始是遭到否定的。

突变是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渐变中发生的,当你惊觉时,事物的性质早已走到了反面。我们的环境变化也是如此;森林正在减少,能在旷野见到零星的树木却再也见不到森林的情景即将发生;动物正在消亡,能在动物园中见到狮虎豹象却再也见不到野兽的情景悄然来临;空气、水质正在恶化,臭氧层空洞正在扩大„„

也许,在21世纪20年代、或50年代、或80年代,地球人蓦然回首,才体味到生活已万事全非。(总第272期)

不对抗的美【作者:潘石屹】

很多人总是喜欢在大自然面前逞能。盖房子的开发商喜欢把房子盖得越来越高,但最终大自然一定会让这些房子都塌下来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只是自己拆除还是自然倒塌而已,就像船总要沉入海底,人总要死一样。大自然会让铁生锈,我们就刷油刷漆,甚至做成不锈钢;大自然会让木头腐朽,我们就不断给它施以各种保护,与大自然抗衡,和大自然较劲;人们甚至改变动物和植物的基因,伤害大自然的神经。最终大自然总会给予等量的惩罚,也只是时间早晚而已。(总第501期》

美术的力量

艺术的潜移默化是非常有力量的。前些年,俄罗斯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全世界的人都为俄罗斯捏了把汗。可是,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俄罗斯人还是芭蕾舞照看,美术馆照去。文化修养有底,一旦政策对了头,一下子就能翻上来。在整个民族的内心深处,潜藏着很强的自我修复和完善能力,这就是精神文明的力量。(总第471期)

好事多磨

好事多磨。比如面粉是磨的,豆腐是磨的,咖啡是磨的,墨汁是磨的。磨是品味,磨是享受,磨是审美。后来,面粉、豆腐、咖啡、墨汁都变得速成,不再磨了,自然就失去了品味、享受和审美(总第459期)

不同,是为了相爱作者:林琇琬

黑人计程车司机载了一对白人母子,小孩问:“为什么司机伯伯的肤色和我们不同?”母亲答:“上帝怕世上只有一种颜色太单调,所以创造很多颜色的人,让世界缤纷,让大家能相爱。”

我们面对和我们不同的人和事物时,最初的态度通常都是排斥,但这只会造成人和人之间更大的分化。

其实,接受一个人,便能学会一种新的人生态度;接受一件事,便能丰富自我的人生。试着去接受不同,所有的不同都是在教我们如何相爱。(总第493期)

记住被删掉的镜头【作者:清山】(总第445期)

好莱坞着名影星金·凯瑞主演的影片《一个头两个大》,看后令人无限感慨,在感叹影片构思新奇、不落俗套的同时,更为片尾的一个细节所感动。

在电影已经结束时,银幕上突然闪出一段话:下面播出的是影片制作时被删掉的镜头,我们在向这些演员致歉的同时,也请观众记住他们的名字,记住他们为影片所做的贡献。这些演员其实多数是群众演员,他们中有天真可爱的小孩、鹤发童颜的老人、威武健壮的警察、风情万种的街头美女„„令人难以置信,向来以追求情节紧凑,力求最大商业利益的好莱坞制片方,竟然愿意为这些无名小卒留出长达5分钟的播出时间,专门介绍这些一闪而过、最后被删掉的小人物。

这一刻无法不让人感动。是的,没有人应该被忽视,因为他们都是自己生命中的主人公。

垃圾车法则【作者:关月编译】

生活有10%是靠你创造的,而有90%是看你如何去对待。

许多人就像垃圾车一样,他们装载着垃圾——挫败感、愤怒与失望四处奔跑。当他们的垃圾堆积到一定程度后,他们需要一个地方倾卸。有时候,他们会把垃圾倾卸到你身上。这时,不要把它们接过来。笑—笑,挥挥手,祝他们好运,然后继续前行。别接受他们的垃圾,然后散布给你的同事、家人或是路人。

简单地说,成功之人不会让垃圾车主导他们的生活。生命太短暂,不容你早上带着遗憾醒来,所以“爱善待你的人,为没有善待你的人祈祷”。(总第468期)

都灵大学门前的鹰和马 【作者:小刀】

在都灵大学的校门口,有两尊英格兰黑色大理石雕塑,左边是—只鹰,右边是—匹奔马。多少年来,它们成了都灵大学的标志,甚至校徽也是这两尊雕塑。

可是,这只鹰和这匹马代表着什么呢?人们一直以为,鹰代表着鹏程万里,而马则代表着马到成功。其实,仔细研读都灵大学的校史,就会发现根本不是那样的意思。

那只鹰代表的不是什么鹏程万里,它其实是—只被饿死的鹰。为了实现飞遍全世界的远大理想,这只鹰苦练各种飞行本领,却忘记了学习觅食的技巧,结果在踏上征途的第五天它就饿死了。

那匹奔马也不是人们认为的千里马,而是一匹被剥了皮的马。开始的时候,这匹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主——给的活多,乞求上帝把它换到马夫家;可马夫给这匹马的饲料不好,这匹马又乞求换主人。于是,上帝把它换到了皮匠家里。皮匠给马的活不多而且饲料又好,可是没过几天,这匹马就被皮匠剥了皮,做成了皮制品。

都灵大学的创办者把这两尊雕塑矗立在校门口,旨在提醒都灵大学的学生们:真正能把人们从饥饿、痛苦和贫困中解救出来的是劳动和生存的技能,而不是不切实际的知识。(总第501期)

意见【作者:梁文道】

美国曾经很流行一种小型的投资俱乐部,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大家拿出一笔钱来,一起做投资或买卖股票。结果发现,如果这个俱乐部的成员之间关系很好,常常一起喝酒烤肉,家庭聚会,那么投资成绩通常都会很烂,相反,如果他们的人际关系很紧张,总是有人处在对立状态,投资结果反而会很好。

意见的存在对一个政府、一个社团或一家公司采说非常重要,如果所有人的想法都一样,意见完全一致,就等于变成了一个脑子,他们作出的决策往往会有各种盲点和问题,会变得非常危险。(总第501期)

理性的声音【作者:程玮】

本·拉登被击毙,德国总理默克尔得知后当即表示,她很高兴听到击毙本·拉登的消息。就这样一句话,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有一个法官甚至准备起诉默克尔。他说,作为一个基督教民主联盟的领袖,默克尔应该了解基督教教规。人的生命是应该得到尊重的,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为一个人被剥夺生命而表示喜悦,哪怕是一个罪犯。默克尔马上公开承认错误。但是,知识分子们不依不饶,他们认为,美国擅自进入一个主权国家,大开杀戒,不符合民主的原则。并且,对于这样一个罪犯,应该在审判定罪以后判处死刑,现在这样的行为,其实是一场谋杀。

很多时候我并不完全赞成这些知识分子的观点,我觉得他们经常站在道德的高地对一切事物指手画脚:但是,我赞美他们的存在,因为他们发出了充满理性的声音这个声音从中世纪到现在,有时微弱,有时强大,怛是,它从来没有沉默过。(总第500期)

2.《读者》增刊高考作文素材哲思 篇二

一位立志在40岁非成为亿万富翁不可的先生,在35岁的时候,发现这样的愿望根本达不到,于是放弃工作开始创业,希望能一夜致富。

五年间他开过旅行社、咖啡店,还有花店,可惜每次创业都失败,也陷家庭于绝境。他心力交瘁的太太无力说服他重回职场,在无计可施的绝望下,跑去寻求高僧的协助。高僧了解状况后跟太太说:“如果你先生愿意,就请他来一趟吧!”

这位先生虽然来了,但从眼神看得出来,这一趟只是为了敷衍他太太而来。高僧不发一语,带他到僧庙的庭院中,庭院约有一个篮球场大,庭中尽是茂密的百年老树,高僧从屋檐下拿起一支扫把,跟这位先生说:“如果你能把庭院的落叶扫干净,我会把如何赚到亿万财富的方法告诉你。”

虽然不信,但看到高僧如此严肃,加上亿万的诱惑,这位先生心想扫完这庭院有什么难,就接过扫把开始扫地。过了一个钟头,好不容易从庭院一端扫到另一端,眼见总算扫完了,他拿起畚箕,转身回头准备畚起刚刚扫成一堆堆的落叶时,却看到刚扫过的地上又掉了满地的树叶。

懊恼的他只好加快扫地的速度,希望能赶上树叶掉落的速度。但经过一天的尝试,地上的落叶跟刚来的时候一样多。这位先生怒气冲冲地扔掉扫把,跑去找高僧,想问高僧为何这样开他的玩笑?

高僧指着地上的树叶说:“欲望像地上扫不尽的落叶,层层盖住了你的耐心。耐心是财富的声音。你心上有一亿的欲望,身上却只有一天的耐心;就像这秋天的落叶,一定要等到冬天叶子都掉光后才能扫得干净,可是你却希望在一天就扫完地。”说完,就请夫妻俩回去。临走时,高僧就对这位先生说,为了回报他今天扫地的辛苦,在他们回家的路上会经过一个谷仓,里面会有100包用麻布袋装的稻米,每包稻米都有100斤重。如果先生愿意把这些稻米帮他搬到谷仓外,在稻米堆后面会有一扇门,里头有一个宝物箱,里面是善男信女们所捐赠的金子,数量不是很多,就当作是今天你帮我扫地与搬稻米的酬劳。

这对夫妻走了一段路后,看到了一间谷仓,里面整整齐齐地堆了约二层楼高的稻米,完全如同高僧的描述。看在金子的份上,这位先生开始一包包地把这些稻米搬到仓外。数小时后,当快搬完时,他看到后面真的有一扇门,兴奋地推开门,里面确实有一个藏宝箱,箱上并无上锁,他轻易地打开宝物箱。

他眼睛一亮,宝箱内有一小包麻布袋,拿起麻布袋并解开绳子,伸进手去抓出一把东西,可是抓在手上的不是黄金,而是一把黑色小种子,他想也许它们是用来保护黄金的东西,所以将袋子内的东西全倒在地上。但令他失望,地上没有金块,只有一堆黑色籽粒及一张纸条,他捡起纸条,上面写着:这里没有黄金。

这位受骗的先生失望地把手中的麻布袋重重摔在墙上,愤怒地转身打开那扇门准备离开,却见高憎站在门外双手握着一把种子,轻声说:“你刚才所搬的百袋稻米,都是由这一小袋的种子费时四个月长出来的。你的耐心还不如一粒稻米的种子,怎么听得到财富的声音?” 显然的,一粒稻米,职守耐心,终成满仓稻粮,耐心的人才听得到财富的声音。

39、让爱的光芒照亮人间

一年天下大旱。一个和尚四处化斋,但怎么也吃不饱饭,于是他夹进一支难民队伍,靠讨些残羹剩饭勉强活命。

一天他们走进一座荒山,露宿在一片小树林里。半夜时分,一伙强盗袭击了他们。喝令他们交出财物。

强盗们的钢刀在火把下寒光闪闪,逃荒的人们有的在发抖,有的在祈祷,还有的在痛哭。只有和尚手持念珠,闭着眼睛平静地坐在草地上。

强盗开始洗劫了。他们威胁、恐吓、抢夺,在每一个难民身上搜刮或多或少值钱或不值钱的东西。他们一边抢劫一边怒骂,互相埋怨今夜运气太差,劫了这么一群“穷鬼”。

轮到和尚了。他一副灰头土脸穷困潦倒的样子。穿了一身打满补丁的僧袍,脚边还有一只破碗。“呸!原来霉星在这里,都是这秃驴害的!”匪首冲和尚的光头啐了一口,连搜都懒得搜,就背着已抢到的“财物”,率众悻悻而去。

见强盗已走,难民们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世界太不公平了,为什么只抢我们的而不抢和尚的?有的说,和尚太自私,有福能够同享而有难却不能同当:有的说,也许和尚与那伙强盗有亲戚,所以才不抢他的:甚至还有的说,那匪首说得对,是这和尚的秃头给我们带来了灾难,应该把他驱逐出难民队伍。

听着听着,和尚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念珠也越转越快,一不小心,线断了,珠子一齐滚进了荒草里。他抓起那只破碗,猛地跳起来向强盗们离去的方向追去。

他拦在匪首面前。跪倒在地哀求说:“请你们无论如何也要抢劫我,哪怕一件东西也好!”说完,他双手递上那只他认为是自己最值钱的东西——破碗。

匪首愣住了,他当了一辈子强盗还从来没有遇到过有人请他抢劫的。再看那碗。好像一件刚出土的文物,残缺不全且肮脏不堪。“谁要你的破碗!”匪首被激怒了。

“不。求您一定要收下!只要您收下这只碗,小僧就有救了。”和尚继续哀求道。

“有救了?”强盗们都坠入了五里雾中。分不清东西南北。“去你娘的,老子还要赶回去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呢!”匪首不耐烦地劈手夺过破碗,用力捧在地上,继续赶路。

和尚双手捧着破碗的碎片。泪如雨下,这只破碗已经跟了他二十多年了。哭了一会儿,他又突然高兴起来,他终于可以回到难民的队伍中,并且向他们说:“瞧,和你们一样。我也遭到了强盗们的野蛮抢劫,我吃饭的家伙都被他们摔得粉碎,不信请看这些碎片!”

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就像那群难民,自己落了水偏要把别人也拖下水,嫉妒使他们丧失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友爱、理解和宽容。但愿和尚的悲剧不再重演。让爱的光芒照亮人间。

40、不要把心儿给丢了

一个小沙弥刚吃完一只山杏,准备把杏核随手丢了时,被老方丈叫住了,老方丈对小沙弥说:“果核是树木的心脏,不要随手丢了,要把它播种在适宜的泥土里,唤醒一个涅槃的再生梦。”

小沙弥就把那个真有些像心脏的杏核深浅适宜地埋在寺院的一个角落。一两个月之后,那颗杏核真的发芽了,长出了一片片心形的叶片。小沙弥感到由衷的喜悦,就跑去告诉老方丈。老方丈听后,脸上也露出了由衷的喜悦,他对小沙弥说:“树木的种子可以轮回树木再生梦,人生的种子也可以涅槃人的梦想和愿望,你知道什么是人生的种子吗?”

小沙弥思忖了片刻,小声说:“我认为是人心。”

老方丈满意地点点头头,语重心长地说:“人心就是生命的种子,把它播种在佛教里,能生成一棵菩提树;把它播种在艺术里,能生成一丛风景林。可是,有不少人,在享受生命的同时,随手就把自己的心儿丢了„„”

常言说:“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算得上有心人呢?

41、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

一个青年去寻访住在深山里的智者,想向他请教一些人生问题。

“请问大师,在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是生日还是死日?是初恋开始的那一天,还是事业成功的那一天?”青年问。

“都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今天。”智者不假思索地答道。

“为什么?”青年甚为好奇,“今天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吗?”

“今天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那今天重要是不是因为我的来访?”

“即使今天没有任何来访者,今天仍然很重要,因为今天是我们拥有的惟一财富。昨天不论多么值得回忆和怀念,它都像沉船一样沉入海底了;明天不论多么辉煌,它都还没有到来;而今天不论多么平常、多么暗淡,它都在我们手里,由我们支配。”

青年还想问,智者收住了话头说:“在谈论今天的重要性时,我们已经浪费了我们的‘今天’,我们拥有的‘今天’已经减少了许多。”

青年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下山了。

确实,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今天都是我们惟一的资本,也是我们惟一的机会。那么,现在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忘记昨天,忘记明天,牢牢地把握住今天。

42、两刃刀

朝鲜的“天下第一商”林尚沃15岁时,父亲林凤库为了培养他的性情,磨炼他的意志,特地把他送到金刚山的秋月寺做了一年的行者。

秋月寺里有一位名叫石崇的高僧。一天,林尚沃从山上打柴归来,正好遇到手持禅杖的石崇大师。大师突然把他叫住,然后伸出攥着拳头的左手,问道:“我这手里有什么?”林尚沃全然不懂石崇大师的发问究竟包含着什么禅机,于是老老实实地回答道:“不知道。”

石崇大师用手中的禅杖敲着林尚沃的头说:“小子,连这都不知道。你给我听着,我还要问你,如果不知道,我还要敲你,直到你的脑袋开窍为止。”

从那以后,每次见到林尚沃,石崇大师都会伸出拳头,问同一个问题。林尚沃每次都回答“不知道”,每次都照例挨上一杖。

最后,林尚沃心生一计,想出一个躲过劫难的好办法。这天,林尚沃又与石崇大师相遇,就在石崇大师又要伸出拳头的一刹那,林尚沃抢先把自己的手握成拳头伸向石崇大师。面对林尚沃的这一举动,石崇大师先是一愣,然后哈哈大笑说: “你问我你手里有什么?这个问题可难不倒我。我现在就告诉你,你的手里有一把刀。”

林尚沃终于使巧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第二天,林尚沃又遇到迎面走来的石崇大师。大师照例伸出手问道:“我这手里有什么?”

已经知道答案的林尚沃脱口而出:“大师手里有一把刀。”

“对。”石崇大师又问,“那我手里拿的这把刀,是救人之刀,还是杀人之刀?”这又是一个奇怪的问题。无奈之下,林尚沃只能试着回答: “大师手里拿的是一把救人的刀。”结果,他马上挨了大师一禅杖。林尚沃又回答说: “大师手里拿的是一把杀人的刀。”但是他又挨了大师一禅杖。

第三天,林尚沃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得模棱两可地说: “大师手中所拿的那把刀,既可以是杀人之刀,又可以是救人之刀。”

奇怪的是,这次石崇大师竟没有用禅杖敲林尚沃,只是点了点头,然后便转身走了。此后,林尚沃再也没有受到石崇大师的诘问和敲打。

43、路曲心直

在一座寺中有一个小和尚,每天清晨,他要去担水、扫地,做过早课后要去寺后的市镇上购买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回来后,还要干一些杂活,晚上还要读经到深夜。

有一天,小和尚稍有闲暇,便和其他小和尚在一起聊天,发现别人过得都很清闲,只有他一人整天在忙忙碌碌。他发现,虽然别的小和尚偶尔也会被分派下山购物,但他们去的是山前的市镇,路途平坦距离也近,买的东西也大多是些比较轻便的。而十年来方丈一直让他去寺后的市镇,要翻越两座山,道路崎岖难行,回来时肩上自然还多了很重的物品。于是,小和尚带着诸多不解去找方丈,问:“为什么别人都比我自在呢?没有人强迫他们干活读经,而我却要干个不停呢?”方丈只是低吟了一声佛号,微笑不语。

第二天中午,当小和尚扛着一袋小米从后山走来时,发现方丈正站在寺的后门旁等着他。方丈把他带到寺的前门,坐在那里闭目不语,小和尚不明所以,侍立在一旁。日已偏西,前面山路上出现了几个小和尚的身影,当他们看到方丈时,一下愣住了。方丈睁开眼睛,问那几个小和尚:“我一大早让你们去买盐,路这么近,又这么平坦,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呢?”几个小和尚面面相觑,说:“方丈,我们说说笑笑,看看风景,就到这个时候了。十年了,每天都是这样的啊!”方丈又问身旁侍立的小和尚:“寺后的市镇那么远,翻山越岭,山路崎岖,你又扛了那么重的东西,为什么回来得还要早些呢?”小和尚说:“我每天在路上都想着早去早回,由于肩上的东西重,我才更小心去走,所以反而走得稳走得快。十年了,我已养成了习惯,心里只有目标,没有道路了!”

方丈闻言大笑,说:“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标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炼一个人的心志啊!”几个月后,寺里忽然严格考核众僧,从体力到毅力,从经书到悟性,面面俱到。小和尚由于有了十年的磨炼,所以在众僧中脱颖而出,被选拔出来去完成一项特殊的使命。在众僧羡慕和钦佩的目光中,小和尚坚毅地走出了寺门。这个当年的小和尚就是后来著名的玄奘法师。在西去的途中,虽水阻山隔,艰险重重,他的心却一直闪耀着执著之光。

道路曲折坎坷并不是通向目标最大的障碍,一个人的心志才是成败的关键。只要心中的灯火不曾熄灭,即使道路再崎岖难行,前途也是一片光明!

44、砍柴

有一个非常勤奋的青年,很想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强。可是,经过多年的努力,仍没有长进。他很苦恼,就向智者请教。

智者叫来三个弟子,嘱咐说:“你们带这个施主到五里山,各自打一些柴回来。”青年和三个弟子沿着门前湍急的大河,直奔五里山。

等到他们返回的时候,智者正在原地迎接他们——青年满头大汗地扛着两捆柴,蹒跚而来;两个弟子一前一后,前面的弟子用扁担左右各担着4捆柴,后面的弟子轻松地跟着。正在这时,河面上飞来一个木筏,载着小弟子和很多柴,停在大家面前,大家一致竟然有8捆。

青年和两个先到的弟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沉默不语。智者见状,问:“怎么啦?你们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

“大师,让我们再砍一次柴吧。”青年请求道,“我一开始就砍了6捆,扛到半路就扛不动了,扔了两捆;又走了一会儿,还是感觉太沉,就又扔了两捆;最后,就剩下了两捆。可是,大师,我确实尽力了。”

“我们和他恰恰相反,”走在前面的弟子说,“刚开始,我们各砍两捆,各担各的觉得很吃力,于是,就把柴和在一块,两个轮流担,就轻松了许多。最后又把这位施主丢弃的柴也挑了回来„„”

“我的个子矮,力气小。不走水路的话,别说两捆柴,就是一捆柴我也担不回来。”小弟子抢着说。

上一篇:地理组教研工作总结下一篇:孕产妇母乳喂养培训通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