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第1课时走进老师

2024-06-08

61第1课时走进老师(10篇)

1.61第1课时走进老师 篇一

篇一:走进丽江第二课时

7、走进丽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了解丽江古城的街道、交通地位、布局。

2、学习课文,体会丽江古城的美丽而神奇。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丽江古城历史地位及布局特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境交融法、启发法

教具准备:

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走进丽江”这篇课文,谁给大家说说丽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板书课题:走进丽江。

二、整体感知

过渡: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丽江,进一步感受丽江的神奇而美丽。

1、默读课文,思考:我们都到了哪些地方?

2、谁能用书上的句子把这些景点连起来说说?(古城街道、玉龙雪山、虎跳峡、三江并流、泸沽湖、香格里拉)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出能够概括丽江特点的一句话,并画出来。

2、那丽江凭借着什么吸引了那么有人呢?找出句子。

3、看到这么美丽而神奇的景色,你心情如何,应该带着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第一自然段呢?

4、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内容,思考:为什么说丽江不愧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探讨:

(1)、历史地位:八百多年历史,历史悠久。

(2)、古代重要通道:南方丝绸之路、川滇藏茶马古道。

(3)、布局奇巧:四方街为中心,八卦放射状,整体形成网状布局。

(4)、奇特风貌: “家家溪水绕户转,户户垂柳赛江南”高原姑苏图。

3、指导朗读:惊奇、赞美。

(1)、教师泛读。

(2)、生练习朗读。

(3)、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4)、生齐读。

四、小结。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并且背诵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7、走进丽江

历史地位

布局奇巧 神奇而美丽

奇特风貌

篇二:走进丽江 教学设计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1 2 3 4 5 篇三:走进丽江教学设计

《走进丽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

2、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深入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细读重点句子和段落,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

2、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了丽江,说说丽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美丽而神奇)

2、围绕着神奇而美丽作者重点带我们游览了哪两个景点?谁能用书上的句子说说。(课件出示句子:丽江最吸引人的,除了有“高原姑苏”风貌的古城外,就是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了。)然后回顾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设计意图:从谈印象引入,既回顾了中心句,又再次体会了过渡句的作用。】

(二)、围绕重点,精读探究。

过渡语:我们知道了作者重点带我们游览了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那么下面我们随同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丽江古城,欣赏那千年古城的神韵。

1、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文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2、学习第3、4自然段,领略古城的独特美。

(1)默读课文3、4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古城的神奇而美丽,边读边把它画出下来,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2)学生汇报、理解句子,感情朗读,体会语言美。

①“走进丽江,你就会发现,古城街道是用五花石铺砌而成的,色彩斑斓,别有韵味。” ②“丽江古城以四方街为中心,呈八卦型放射状延伸,并分出无数条街道,整体形成网状布局。” ④“水边杨柳垂丝,柳下小桥坐坐,城内共有大小乔三百五十四座,可谓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好一幅‘‘家家溪水绕互转,户户垂柳赛江南‘‘的‘‘高原姑苏‘‘图景。”

(生:自主读、画、悟、美读。汇报交流。师:学生边汇报时,随机重点指导感情朗读。)

(3)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欣赏古城的美丽风光,再次感受古城的美。

(4)小结:刚才我们游览了丽江古城,小桥流水的清幽,伴着千年古城的神韵,奇丽的景色确实令人赞叹,难怪作者会由衷地赞叹“好一个丽江城,真不愧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

【设计意图:“读中领悟,自主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学生汇报中及时指导朗读,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一些多媒体课件,能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丽江古城的布局特点和奇特风貌。】

3、学习第5、6自然段,体味自然景观的壮美。

过渡语:走出古城,我们来到了丽江主要的自然景观——玉龙雪山,现在我们一起看看雪山的美景。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第5自然段,把你读懂的内容向你的同学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自学,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以人为本,给学生以自主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又引发了学生交流的愿望。】

(2)交流。

(3)出示多媒体课件,看到这么美的玉龙雪山你想怎么赞美它?

(4)学生观察、思考、汇报。

教师小结:好!现在我们用朗读表达我们对玉龙雪山的赞美。(师领读,学生齐读余下部分)

(5)丽江还有许多迷人的景观,有什么呢?你们能接着说吗?

(6)出示多媒体课件,欣赏这些迷人的景观。

(7)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丽江的哪些景观呢?学生交流查找的有关资料,加深对丽江的了解。

(8)体会第6自然段过渡句的作用。

4、学习第7自然段,感受古城月夜陶醉之美

过渡语:刚才我们欣赏了白天的丽江古城美景,那月色下的古城究竟又是怎样的呢?

(1)出示多媒体课件“月夜古城”(配有纳西古乐),观看思考:月色的古城给你什么感觉?

(2)我们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古城的月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4)指导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细读课文,深入体会”这一环节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始终将朗读、思考、交流贯穿其中,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体验作者喜爱丽江的思想感情。】

(三)、回归总结,深化提高。

(先让学生谈谈学完课文后的感受,教师再小结。)

丽江古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玉龙雪山是大自然的杰作,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是人与大自然共同创造的。丽江,真是令我们神往呀!我们有机会也去那里游览一番吧!。

【设计意图:总结是学生对知识的回顾,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

(四)、适当拓展,学用结合

运用课文的写法,选一处喜欢的景点写一个片段,并用上过渡句。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用语文,此环节在引导学生领会本文写作方法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四、板书设计及设计意图:

丽江古城

走进丽江 玉龙雪山 神奇而美丽

2.1《消息二则》第1课时【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消息的文体特点和基本知识。

2.品味文章用语的准确和精炼,感受新闻反映主要事实的叙述语言特征。

3.体会作者的自豪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消息的文体特点和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用语的准确和精炼,感受新闻反映主要事实的叙述语言特征;了解文章体裁,体会作者的自豪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准备

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两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消息的特点。2.结合旁批,了解消息报道的重点。3.分析消息的导语、主体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结合旁批,了解消息报道的重点。分析消息的导语、主体及其

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不仅是激发历代文人灵感的源泉,更是千古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战场。想当年,诸葛亮羽扇纶巾,周郎火烧赤壁。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一千八百年之后,一场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战役,在这千里长江上拉开了巨幕。毛主席下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就是解放战争中极为重要的一次战役——渡江战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写的战地报道《消息二则》。(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前布置的相关常识。(1)毛泽东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中。

(2)背景资料: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

内和平协定》。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检查预习,要求读准字音: 芜湖(wú)荻港(dí)泄气(xiè)要塞(sài)....歼灭(jiān)摧枯拉朽(kū xiǔ)锐不可当(dānɡ)....溃退(kuì)督战(dū)

..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这两则消息,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朗读第一则消息,结合旁批收集整理有关消息结构的知识点。根据这个结构给第二则消息标注层次。

(2)从这两则消息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梳理新闻要素的具体内容)

投影:

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1)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纷纷溃退。结语:人民解放军正……朱总司令的命令。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渡江区域。

主体:中路(略)、西路(详)、东路(较详)

(2)4月22日,毛泽东报道两则战地消息:21日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22日夜晚10时,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总结:两则消息,一个事件,不同的动态。希望同学们了解新闻消息的及时性。

2.自主探究:跳读课文,自主思考下面几个问题,在课本的旁批中做好标注。5分钟后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展示交流的成果。

(1)请结合两则消息的标题,阐明标题在消息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结合内容从形式上、要素上、内容上理解其作用)

(2)根据两则消息的导语,思考新闻消息的导语有何特点?(从导语的位置、内容、作用与文题的联系等角度思考)

(3)消息的主体有何特点?两则消息的主体可以分为哪几层?请分别概括层意。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明确:

(1)标题:就是消息正文之前的题目,多为不加标点的语句,一般能高度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文中两则消息的标题均从人物、地点、事件、结果四个方面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需要了解的是新闻有时还有引题、副题。

(2)《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渡江区域。导语:一般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和第一句话,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主体:是新闻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主体共三层:

第一层:第②句,交代事件开始的时间、地点。

第二层:第③④句,从反面、正面叙述事件的经过和结果。第三层:第⑤句,点明人物精神。《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主体共三层:

第一层:(从“二十夜起”到“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补充了解: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有时明显表达,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结语:消息结束时总结性的话,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四、达标测试

见当堂达标题

(一)10分钟完成,订正。

五、布置作业

在今晚的新闻联播或今天的报纸上节选一则新闻消息,篇幅300字左右,准备组内的新闻发布会。板书设计:

1消息二则 毛泽东

3.垂线教案第1课时 篇三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垂直、垂线的概念和垂线的画法,垂线的性质1.2.内容解析

垂线的概念、画法和性质是初中几何知识的基本内容之一,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垂直关系,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平面图形以及平面直角坐标系等知识的基础.所以是学生必须深刻掌握的知识点之一.教材先从两根木条的相交线的模型来探究两直线相交的位置关系,得出两直线垂直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形,引出垂线的概念.接着用三角尺或量角器实际操作的方式,来探究在同一平面,过一点作垂直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条数,从而得出垂线的性质,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垂线的概念和性质1以及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理解掌握垂直、垂线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归纳出并掌握垂线的性质1.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会用文字语言、图片语言、符号语言表示垂直、垂线的概念,并会根据已知条件判别两直线是否垂直.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作已知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垂线.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发现结论,并对结论进行说明、解释,从而归纳出垂线的概念和性质1.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以及利用角的数量关系研究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研究思路.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已经在七年前上册学习了几何图形初步的一些基础知识,另外前一节又学习了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邻补角等知识,具有了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储备.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还不够,过一点画线段、射线的垂线还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对几何概念的认识往往还只停留在形上,观察、归纳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尤其是用严谨的文字语言表述归纳得出垂线的性质1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四、教学过程设计

1.梳理旧知,引出新课

问题1上节课中我们探究了两条直线的关系,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看看两条直线有哪些关系.(1)同一平面内的点与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2)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3)在相交直线形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按照角的大小来分类,有哪几种?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到,如出现错误或不完整,请其他同学修正或补充,教师点评,引出新课.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引出新课的同时,复习上节课的知识.2.观察思考,探究归纳

问题2 如图1,在相交线的模型中,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b,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α也会发生变化.图1(1)当a与b所成锐角30°时,其余角分别是多少?(2)当a与b所成直角90°时,其余角分别是多少?(3)在木条b转动过程中,什么量也随之发生改变?

师生活动:教师演示通过课件演示转动木条提出问题,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其他学生给予纠正和补充.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小学对垂直的认识和对相交线模型的观察、思考,叙述垂直的概念,指出垂直的表示方法.垂直的概念: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

例如、如图2,a、b互相垂直,O叫垂足.a叫b的垂线,b也叫a的垂线.aob

图2 从垂直的定义可知,判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 只要找到两条直线相交时四个交角中一个角是直角.设计意图:结合相交线的模型,让学生理解两条直线垂直的位置关系,体会它是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两条直线垂直是利用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数量关系来刻画的.结合文字语言、图形语言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垂直,加深对垂直的认识和理解.3生活中的垂直,垂直的表示、书写 问题3:生活中的垂直,垂直的表示和书写.(1)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情形很常见,说出图5.1-6中的一些互相垂直的线条.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其他例子吗?(2)垂直有哪些表示方式?怎样规范书写呢?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垂直的图片,让学生再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加深学生对垂直的理解.教师课件上展示垂直的表示方式和规范书写.垂直的表示形式: ①图形:

aob

图3 ②文字:a、b互相垂直, 垂足为O ③符号:a⊥b或b⊥a, 若要强调垂足,则记为:a⊥b, 垂足为O 垂直的书写形式:

如图4,当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AOD=90°时,AB⊥CD,垂足为O.AOCBD

图4 ①判定:∵∠AOD=90°(已知)

∴AB⊥CD(垂直的定义)

反之,若直线AB与CD垂直,垂足为O,那么,∠AOD=90°。书写形式:

②性质:∵ AB⊥CD(已知)

∴ ∠AOD=90°(垂直的定义)(∠AOC=∠BOC=∠BOD=90°)设计意图:结合图片举例让学生说出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垂直的认识和理解.学会对垂直的不同表示方式和书写方式.同时对垂直的判定和性质运用学会区分.4、巩固新知,深化理解

练习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下列条件中能断定两条直线垂直的是()(A)有一个角为90°(B)有两个角相等(C)有三个角相等(D)有四个角相等(E)有四对邻补角(F)有一对对顶角互补(G)有一对邻补角相等(H)有两组角相等 参考答案:A、C、D、F、G.练习2:

如图5,已知直线AB、CD都经过O点,OE为射线,若∠1=35°, ∠2=55°,则OE与AB的位置关系 是 OE⊥AB.图5 切记:要证垂直必先想到直角(90°)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和计算,举手回答,回答不全,学生互相补充,教师最后演示准确答案.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垂直概念垂线判定的理解.5、垂线的画法

问题 用三角尺或量角器作已知直线l的垂线l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思考问题(1)并回答,得出可以画出无数条已知直线l的垂线.通过按问题(2)、(3)的要求画垂线,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得出垂线的性质.垂线的性质: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注意:过一点画已知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这条线段(或射线)所在直线的垂线.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垂线的画法,并进一步归纳得出垂线的性质.练习1.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如图6,请你过点p画出射线AB或线段AB的垂线.PBPAA(1)(2)BAP(3)B

图6 练习2.点O是直线AB上的一点,OC是射线,OE平分∠AOC,OF平分∠BOC,试确定OE与OF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E12AO图7

CFB

设计意图:练习1通过画垂线,练习垂线的画法和加深对垂线的理解,练习2加深学生对垂直判定的理解.6.课堂小结:

1.垂线的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

2.垂线的画法

一、放;

二、靠;

三、移;

四、画

3、垂线的性质(1)

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设计意图:通过归纳小结,提升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7.布置作业 1.判断

(1)一条直线的垂线只能画一条.()

(2)两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相等,则这两直线互相垂直.()(3)点到直线的垂线段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4)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参考答案:(1)错(2)对(3)错(4)对

2.如图,已知直线AB、CD都经过O点,OE为射线,若∠1=35° ∠2=55°,则OE与AB的位置关系是

垂直

(第2题)(第3题)

解析:∵∠1=35°,∠2=55°(已知)∴ ∠AOE=180°-∠1-∠2 = 180°-35°-55°

=90°

∴OE⊥AB(垂直的定义)3.如图,已知AB、CD相交于O, OE⊥CD 于O,∠AOC=36°,则∠BOE= D.A 36° B 64° C 144° D 54°

4.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OE⊥CD,OF⊥AB,∠DOF=65,求∠BOE和∠AOC的度数。

解:∵OE⊥CD,OF⊥AB ∴ ∠BOF=∠DOE=90 ∴∠BOD=∠BOF-∠DOF =90-65=25

∴∠BOE=∠DOE-∠BOD=90-25=65 而∠AOC=∠BOD=25(对顶角相等)答: ∠BOE=65,∠AOC=25 o

oo

o

o

oooo

o

o

FAOC

DBE

(第4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判定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②两条直线相交,若有一组对顶角互补,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③两条直线相交,若所成的四个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④两条直线相交,若有一组邻补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解析:两条相交直线所成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就可以判定两直线垂直,因为①是垂直定义.②、③、④题,根据已知条件都能推出一个角是直角,所以这四种说法都正确.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垂线概念的理解.2.如图2已知 钝角∠AOB,点D在射线OB上.(1)画直线DE⊥OB;

(2)画直线DF⊥OA,垂足为F.ADOB

(第2题)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垂直的理解和垂线的画法.3.如图1(1),OA⊥OB,OD⊥OC,O为垂足,若∠AOC=35°,则∠BOD=______145°__.BAOEO(3)B

CCAD

D(第3题)(第4题)

4.如图(3),直线AB、CD相交于点O,若∠EOD=40°,∠BOC=130°,那么射线OE 与直线AB的位置关系是____垂直_____.设计意图:

4.第1课时 商 品 篇四

第1课时  商 品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商品、劳动产品、物品关系正确的有

①所有的物品都是劳动产品            ②所有商品都是劳动产品

③凡劳动产品和物品都是商品          ④凡商品都凝结人类劳动,都是有用的物品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

2、关于什么是商品,正确的选项是

A.由自己生产出来,但被他人使用的劳动产品

B.是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C.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但交换不成功的除外

D.是供他人消费的劳动产品,但供他人无偿消费的除外

3、下列关于价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价值是劳动产品的特有属性         B.商品的价值能够自我表现出来

C.价值就是人类劳动                 D.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4、从大米的滋味中是吃不出它是什么社会制度下生产出来的。这个事实说明

A.商品中凝结的一般人类劳动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B.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C.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反映社会关系

D.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         ②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是一个永恒的概念       ④先有商品,后才有货币

⑤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⑥商品、货币都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④⑤⑥       D.①②⑤⑥

6.某两种商品成功的实现交换,其内在的必然要求应该是

A.使用价值相同,价值量相等       B.使用价值相同,价值量不等

C.使用价值不同,价值量相等       D.使用价值不同,价值量不等

“卖得鲜鱼百二钱,籴粮炊饭放归船。拔来湿苇难烧着,晒在垂杨古岸边。”读郑板桥的《渔家》,回答7~9题。

7.诗中的 “百二钱”属于

A.一般等价物         B.铸币         C.货币         D.等价物

8.“卖得鲜鱼百二钱”的目的是

A.获得鲜鱼的使用价值          B.获得粮食的使用价值

C.获得粮食的价值              D.实现鲜鱼的交换价值

9.“拔来湿苇难烧着”中的“芦苇”

A.不是商品,因为烧不着           B.是商品,因为它是劳动产品

C.不是商品,因为没用于交换        D.不是商品,因为它是诗人的私有财产

10.从产生来看,商品、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三者的关系是

A.三者都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产生的

B.三者都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产生的

C.商品、商品交换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前产生,商品经济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产生

D.商品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产生,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产生

11.下列关于价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②它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③它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④它的大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③

12.“越是有用的东西越值钱”。这一说法

A.是正确的,它看到了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商品的价值

B.是错误的,它违背了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

C.是正确的,它看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是错误的,它违背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的原理

二、非选择题

13、俗话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可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为什么总是选购“价廉物美”的商品?

14.有人说,商品推销三件宝,质量、包装和广告。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D  2  D   3 D  4 C   5 C   6 C  7 C  8 B  9 C  10 C  11 B  12  B

二、非选择题

13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实际生活中,人们直接接触到的不是价值,而是价格。(2)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不尽相同;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具有相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可能具有不同的价格。(3)人们选购商品时可能找到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理想结合点,选购既“物美”又“价廉”的商品。

本题考查的.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题中观点的矛盾实际上是教材理论与实际生活的矛盾。从理论上分析,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因此“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但现实生活是复杂多变的,作为商品生产者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总会千方百计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保持自己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同时,也可能采取降价销售、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这就为消费者选购“价廉物美”的商品提供了可能性。回答此题关键是根据题目的要求理清答题思路,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

14.参考答案:(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消费者购买商品既重视商品的质量(使用价值),又关心商品的价格(价值),人们在选购商品时,总是要寻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最佳结合点,购买价廉物美的商品。(2)题中的质量、包装都是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考虑的,广告具有为消费者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提供信息服务的作用,也是从使用价值角度提出来的,它们对于商品的推销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要把商品销售出去,除了要提高商品的质量,还必须考虑商品的价值,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价格,使商品达到价廉物美。(3)题中的观点,只从商品的使用价值方面考虑,忽略了商品的价值,因此是不全面的。

5.1、草原第一课时 篇五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通读课文,认识课后16个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品味优美语言,感受祖国西部的优美景色。

3、学习第一自然段老舍表达感情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品味有没语言,感受祖国西部的优美景色。

三、教学难点

学习老舍表达感情的写法

四、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五、教学过程

板块

一、激发兴趣、质疑问难

1、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你想唱就跟着一起唱,想欣赏就静静的欣赏。欣赏歌曲齐读课题。

2、孩子们,学贵质疑,你们猜猜,当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想到什么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谁、哪、景物、情感)

3、介绍作者和参观内蒙(注意多音字)古草原的大致位置,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西北部。辽阔的草原景色如此迷人,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今天我们就踏着伟大的人民艺术的老舍的足迹,一同到内蒙古大草原上去。

4、检查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孩子们我们一般出去旅行,旅行团要什么?今天这个旅行团不要钱。这个旅行团的通行证是——生字。请大家一起交流自己学习生字的办法,选两个生字说记住生字的方法,并听写。板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舍先生和别的导游不一样,一般的导游都是拿着话筒,给我们介绍要去参观、访问的地方,告诉我们这个地方风景和民风民俗,可是老舍先生却是给每位游客一本书说:请大家打开课本看第一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访问地的景物和民风名俗。孩子们,请你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老舍先生按照什么顺序带我们参观访问的地方风景有什么特点,这个地方的风俗人情是什么样的?(出示: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说书风景美,人情美。板书美、风景、人情)板块

三、品味语言,汇报交流

1、孩子们,按照老舍先生的安排,我们要欣赏草原美丽的风光。请大家资第一自然段中,找出表达出草原美的关键句。(出示:勾画关键句)学生交流自己找出的关键句。(交流过程中让孩子们说说老舍都描写了草原的什么景物,想象草原上还有什么景物。)

2、出示老师找的关键句,请大家自由读读我找到的关键句。

3、这段话语言给你的感觉时什么?(美!)语言优美也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之一。因为这段语言太美了,我就选了几句做成了“美的语言卡”。孩子们要是让你从第一自然段描写草原风光的语句中,选一句做成的“美的语言卡”你会选那一句,并想想为什么要选这一句?(出示:美的语言卡)(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勾勒,渲染、翠色欲流、一碧千里、流入云际等词语。让孩子们交流草原有哪些景物,体会感情,学习老舍是借景抒情和直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法。此时可以指导孩子们有感情的朗读,鼓励指导语言,朗读要口中读出感觉,眼中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感情)

板块

四、课堂小练笔

1、老舍先生用美的语言描写了如诗如画的美景,抒发了自己惊叹、兴奋、陶醉、热爱大草原的感情。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我们还能坐在车里吗?我们现在就从这里下来了,呼吸草原上新鲜的空气,欣赏如诗如画的美景。我们拿起笔来,像老舍先生那样,写写自己看到的草原风景,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情,我们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来表自己表达此刻自己美好的心情和感受。(课件出示:我来表达美)

2、数分钟之后,大家分享、欣赏、交流表达美的语言,学习他人抒发感情的方法体会他人抒发的感情。板块

五、小节拓展、激发兴趣

1、草原在你们的笔下比老舍先生笔下更美,更吸引人。能体会到草原如此迷人的景色,深深的吸引我们,我们都不想走了。可是老舍先生不仅看到了草原的美景,被美景吸引,还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善良友好。如果说,草原的风景是草原的外在美,那么草原上蒙古族人民的善良、质朴,热情好客就是草原内在美。内外兼美乃是美的极致,正是这种景美、情更美极致之美深深地吸引了作者,所以老舍先生在文末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课件出示这一诗句)

6.《日本》精品教案(第1课时)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读图分析日本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了解日本的领土组成。

读图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海岸线特点及优势。会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学会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如何做才是正确的。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日本的位置,学会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通过图片、资料、视频等,了解地震的危害,因而学会如何防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体会到日本面对的威胁和机遇,树立在地震发生时,如何做才是安全而有效的灾难防范意识。【教学重点】

读图分析日本的位置。

日本的地形特点、海岸线特点及优势。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如何做。【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如何应对灾难。【教学方法】

读较分析、方法总结、总结归纳、图片及视频等直观学习【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图片: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某国国旗、富士山和樱花。看了这些图片,你会想到哪个国家?(日本)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的邻邦——日本,去看看那里的自然环境吧!

二、新课学习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1.位置(1)半球位置

读图,日本主要位于哪两个半球?(北半球、东半球)(2)海陆位置 读图填空:

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西北部隔日本海与韩国、朝鲜、俄罗斯(国家)相望,西南部隔东海与中国相望。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

(3)经纬度位置

读图,说一说日本的经纬度位置。(北纬23.5 °~45°,东经125°~145°)2.范围

日本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其中本州是日本最大的岛屿。

3.地形

读图,分析日本的地形有什么特征?(山地、丘陵广布,平原狭小)山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平原主要分布在哪里?(沿海。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4.面积、人口

日本总面积约37.7万平方千米,相当云南省的面积。总人口约1.27亿。拓展延伸:

日本平均人口密度:336人/平方千米,世界平均人口密度:40人/平方千米,所以日本人多地少,因此进行填海造陆。例如,大阪关西海上机场、神户人工岛。

5.海岸线特点及优势

日本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对其经济发展有什么有利影响? 多优良港湾(深水港、避风港),这促进了日本渔业、造船业、海洋运输业的发展以及与国外的联系。

6.多火山、地震 资料卡:地震频繁

日本全国有大小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有80多座,人们可以感觉到的地震平均每天约有4次,大的破坏性地震一般2~3年发生一次,被称为“地震之邦”。(1923年9月关东大地震,震级8.2级,死亡人数15万。)

多火山的利处: 利处一:旅游

富士山呈圆锥形,山顶常年积雪,山麓樱树成林,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富士山最近一次大规模喷发是在1707年。

利处二:温泉

火山分布地区温泉众多。很多日本人喜爱泡温泉,并成为一种生活习俗。利处三:火山灰的用处

利于农业生产(火山灰含有多种促进植物生长的肥料物质,是一种天然化学肥料)、火山灰美容。

多火山、地震的弊端: 弊端一:影响交通

2011年1月26日,日本九州岛新燃岳火山持续喷发。受大量喷发的火山灰的影响,当地航班大量延误,部分道路禁止车辆通行。

弊端二: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海域发生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活动:读图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减灾措施 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2.应对地震,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日本传统的民居,多使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以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每年9月1日,日本全国上下动员起来,举行大规模防震学习。拓展延伸:日本还采取了这些措施

先进的地震预报系统(使用先进的地震预报系统,在地震来前10秒发出警报)、配备防震应急箱。

3.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应该向日本学习什么?

建立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加强防震教育,提升民众的自救能力,提高建筑的抗震标准等。

拓展延伸:视频:当地震发生时,如何防震 拓展延伸:地震发生后如何自救

a、被压埋后,如果能行动,应逐步清除压物,尽量挣脱出来。

B、要尽力保证一定的呼吸空间,如有可能,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避免灰尘呛闷发生窒息。

c、注意外边动静,伺机呼救。尽量节省力气,不要长时间呼喊,可用敲击的方法呼救。

d、尽量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特别注意:被压埋后,要坚定自救的勇气和信心,精神不能崩溃 【课堂练习】

1.日本与我国一水之隔,这里的“一水”是指(D)A.日本海 B.渤海 C.黄海 D.东海

2.日本的地形以(B)为主

A.高原、盆地 B.山地、丘陵 C.平原、山地 D.盆地、丘陵 3.日本国的象征是(B)A.乞力马扎罗山 B.富士山 C.安第斯山 D.太行山 4.日本四个大岛中,面积最大的是(C)A.四国 B.北海道 C.本州 D.九州

5.当地震发生时,正确的做法是(B)

A. B. C. D.

【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什么?(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的位置、范围、组成、海岸线特点以及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多火山和地震对日本的影响巨大。)【作业布置】

1.日本主要由哪四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 2.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3.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如何做? 【板书设计】

日本(第1课时)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位置 范围 地形 面积、人口 海岸线特点及优势 多火山、地震

【教学反思】

7.诚实与信任第1课时 篇七

王春苗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重难点)

二、故事导入

(1)大家都听过《狼来了》这个故事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只有诚实,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2)板书课题:诚实与信任 相机区分生字“诚”与“城”。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个关于“城市与信任”的故事,想听这个故事吗?

三、自学

(一)1.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学法提示:注意读准“障、碎、责、址”;仔细观察“超、厘、寄”的结构和写法。)2.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加点字可以查字典理解)

故障 陌生 抱歉 能见度 环顾四周 无人知晓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四、交流

1.评价总结自学情况 2.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3.检查课文中句子的朗读情况

A.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纸条,压在小红车的雨伞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

B.“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我再一次谢谢你!”说完,他搁下了电话。

五、自学二

1.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3节):“我”深夜驱车发生事故,留下字条主动承担责任。第二段(4-10节): 第三段(11节): 2.根据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学法提示:概括课文内容可以抓住重点段落的大意。)

六、交流二

1.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导书写:“碎、超、障、辆”

8.61第1课时走进老师 篇八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难点

会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计算下面各题。

115÷5=()

23×5=()

115÷23=()

2.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145÷15= 416÷32= 1380÷15=

二、导入新课:

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合作探究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1)生:

22.4千米=22400 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 算的方法。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拓展应用

完成“做一做”: 25.2÷6 34.5÷15 总结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内容?

作业布置

练习三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小数除以整数

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

22.4÷4

怎样计算? 生:

(1)22.4千米=22400 米

9.61第1课时走进老师 篇九

课题:社交礼仪之交谈礼仪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交谈礼仪中:交谈的作用、交谈的技巧以及敬语与谦语的使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交谈的技巧以及敬语与谦语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视频欣赏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

故事一:有一个大学招生新学员要面试,第84位女学生面试结束后退出教室时随手把门轻轻地关上了,这时,大学校长追上那位女同学并告诉她被学校录取了。校长说,在你前面的83位同学面试后都没有把门关上,只有你把门轻轻地关上了。

故事二:有一位男士去某公司应聘,之前做了很多的准备,穿着笔挺的西装,打着领带,准时到了公司的楼下,当他上电梯后并将关上电梯门的一刹那,迎面跑过来一位女士,请求他不要关上电梯门等等她,但是这位男士怕耽误应聘时间,就关上了电梯门并上了楼。当他进入应聘的公司时,工作人员告诉他公司的老板还没有到,请他等一会儿,当他看到老板时,正是刚才请求他不要关上电梯门的那位女士。可想而之,老板因为他不懂得基本的礼仪而拒绝了他的应聘。

这些生活中看似很小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反映了一个人的教养和素质。生活中通常都有这样的经验,你和有的人相处,感觉处处很舒服,很放松,但是,和有的人在一起,常常让你感到不舒服。什么原因呢?其背后可能和礼仪有关。一个有教养的人,你可能感觉不到礼仪的存在,但一位不注意礼仪的人,你一定能感受到这个人身上的毛病。礼仪可以这样来形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补充解释说,礼仪对一个人的成功很难说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是对于一个人的失败却可能是决定性的。

礼仪的核心价值是尊重。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但这种尊重是互动的过程,从来没有说你不尊重别人,别人却会尊重你。礼仪可以说是社会公认道德行为的外化,它基本上是超越国家、民族、阶级,为全人类所共同遵守的。它没有权力的包装,没有阶层的区别,没有地位的高下,没有金钱的多寡,没有教育背景的指标。它是在尊重别人的同时,提高了自我价值。

导入二:

每个人都出生在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生活环境成长,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也自然就有养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每一种生活习惯可能都会让自己不以为然,或家庭所接受,但是有些正是这些不以为然 的习惯却可能给你的前途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影响了你的才华展示,甚至不被社会所接受。

(二)讲授新课

一、交谈礼仪(板书)

交谈,是表达思想及情感的重要工具,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在人际关系中的“礼尚往来”中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可以说,在万紫千红、色彩斑斓的礼仪形式中,交谈礼仪占据主要地位。所以,强化语言方面的修养,学习、掌握并运用好交谈的礼仪,是至关重要的。

交谈是人类口头表达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随着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交谈已成为政治、外交、科学、教育、商贸、公关等各个领域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活动。交谈是以两个人或几个人之间的谈话为基本形式,进行面对面的学习讨论,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谈心聊天的言语活动。它以对话为基本形态,包括交谈主体、交谈客体、交谈内容三个方面。这三方面不仅具有固定性,而且具有互换性。

(一)交谈的作用(板书)

交谈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在人类发展史上,交谈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劳动、生活、交际活动一起发展起来的。交谈的艺术性体现在:尽管人人都会,然而效果却大不一样。所谓“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正说明了交谈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交谈的效果。与人进行一次成功的谈话,不仅能获得知识、信息的收益,而且感情上也会得到很多补偿,会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而参与一场枯燥无味、死气沉沉的交谈,除了是时间上的浪费之外,还会有一种受折磨的感觉。

交谈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的桥梁,是增进友谊、加强团结的一种动力。“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明交谈在交往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一个人善于交谈就能广交朋友,给人带来友爱,为社会增添和谐,就能享受到社会特有的友情与温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少人因话不得体,伤害了亲友,得罪了同志,甚至有些人因言语失误,结怨结仇,操刀动斧,酿成生活悲剧。

交谈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善于同有思想、有修养的人交谈,就能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就是对交谈意义深刻的总结。英国文豪肖伯纳曾经说过:“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可见,广泛地交谈可以交流信息、深化思想、增强认识能力和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掌握交谈的礼仪要求、提高交谈的语言艺术,对于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交谈的规范(板书)

1、真诚坦率的原则(板书)

真诚是做人的美德,也是交谈的原则。交谈双方态度要认真、诚恳,有了直率诚笃,才能有融洽的交谈环境,才能奠定交谈成功的基础。认真对待交谈的主题,坦诚相见,直抒胸臆,不躲不藏,明明白白地表达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出自肺腑的语言才能触动别人的心弦”,真心实意的交流是自信的结果,是信任人的表现,只有用自己的真情激起对方感情的共鸣,交谈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2、互相尊重的原则(板书)

交谈是双方思想、感情的交流,是双向活动。要取得满意的交谈效果,就必须顾及对方的心理需求。交谈中,来自对方的尊重是任何人都希望得到的。交谈双方无论地位高低,年纪大小,或长辈晚辈,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切不可盛气凌人、自以为是、惟我独尊。所以,谈话时,要把对方作为平等的交流对象,在心理上、用词上、语调上,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尽量使用礼貌语,谈到自己时要谦虚,谈到对方时要尊重。恰当地运用敬语和自谦语,可以显示个人的修养、风度和礼貌,有助于交谈的成功。

(三)交谈的技巧(板书)

1、言之有物(板书)

交谈的双方都想通过交谈,获得知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高水平。因此,交谈要有观点、有内容、有内涵、有思想,而空洞无物、废话连篇的交谈是不会受人欢迎的。没有材料做根据,没有事实做依凭,再动听的语言也是苍白的、乏味的。我们在交谈时,要明确地把话说出来,将所要传递的信息准确地输送到对方的大脑里,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恰当地揭示客观事理,贴切地表达思想感情。

2、言之有序(板书)

言之有序,就是根据讲话的主题和中心设计讲话的次序,安排讲话的层次,即交谈要有逻辑性、科学性。“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刘勰《文心雕龙》)有些人讲话,一段话没有中心,语言支离破碎,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给人的感觉是杂乱无章,言不及义,不知所云。所以,交谈时,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思路要清晰,内容有条理,布局要合理。

3、言之有礼(板书)

交谈时要讲究礼节礼貌。知礼会为你的交谈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环境。讲话者,态度要谦逊,语气要友好,内容要适宜,语言要文明;听话者,要认真倾听,不要做其他事情。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信任、亲切、友善的交谈气氛,为交谈获得成功奠定基础。

(四)交谈常用的谦敬语(板书)

谦敬语是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使用的、用来表示谦虚、尊敬的礼貌用语,也称客套话。

谦敬语的运用十分普遍,它可以说是社交中的润滑剂、粘合剂,能减少人际间的“摩擦”和“噪音”,可以沟通双方感情并产生亲和力,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可以使互不相识的人乐于相交;可以使初次见面的人很快亲近起来;请求别人时,可使人乐于提供方便和帮助; 在发生不愉快时,可以避免冲突,得到谅解;洽谈业务时,使人乐于合作;在服务工作中,可以给人以温暖亲切的感受;在批评别人时,可以使对方诚恳接受。一个有教养的人,应当掌握使用客套话的艺术,自如地运用于各种场合。

交谈常用的谦敬语主要有以下几种:

1、谦敬称呼用语(板书)

称呼尊长可用老先生、老同志、老师傅、老领导、老首长、老伯、大叔、大娘等。

称呼平辈可用老兄、老弟、先生、女士、小姐、贤弟、贤妹等。自谦可以用鄙人、在下、愚兄、晚生等。

2、事物谦敬用语(板书)

称姓名敬辞可用贵姓、尊姓大名、尊讳、芳名(对女性)等。称年龄敬辞可用高寿(对老人)、贵庚、尊庚、芳龄(对女性)等。住处可用府上、尊寓、尊府等。见解可用高见、高论等。身体可用贵体、玉体等。自谦辞:

称姓名--草字、敝姓等。称朋友--敝友等。

称住处--寒舍、舍下、蓬荜等。称见解--愚见、拙见等。称年龄--虚度XX。

3、谦敬祈使用语(板书)

请人提供方便、帮助--借光、劳驾、有劳、劳神、费心、操心等。托人办事--拜托。

麻烦或打断别人--打扰。求人解答--请问。劝告别人--奉劝。

请别人下请大驾光临、欢迎光临、恭候光临。请别人不要送--请留步。

请别人提意见--请指教、请赐教。请别人原谅--请包涵、请海涵。

4、谦敬欢迎用语。(板书)

欢迎顾客--欢迎光顾、敬请惠顾。欢迎客人--欢迎光临。

初次见面--久仰、久仰大名。许多时未见--久违。

访问--拜访、拜望、拜见、拜谒。没有亲自迎接--失迎、有失远迎。自责不周--失敬。拜别--告辞、拜辞。

送别--请留步、请回、不必远送。中途辞别--失陪。

5、其他谦敬用语(板书)归还这东西--奉还。赠送东西--奉送。陪伴--奉陪。祝贺--恭贺。

请对方宽容--恕……

以上谦敬语,比较固定而且常用,使用时,要感情真挚,发自内心,再辅以表情、眼神和手势,以增强表现力,发挥更大的感染力量。

(五)交谈时的礼貌用语(板书)

1、问候礼貌用语

您好。早安。午安。晚安。

2、告别礼貌用语

再见。晚安。祝您愉快!祝您一路平安!

3、应答礼貌用语

不必客气。没关系。这是我应该做的。非常感谢。谢谢您的好意。

4、表示道歉的礼貌用语

请原谅。打扰了。失礼了。实在对不起。

谢谢您的提醒。是我的错,对不起。请不要介意。总之,交谈的基本礼仪:

1、交谈时,应力戒口头禅,注意谈吐文明,措词雅洁;

2、不打断对方谈话,不轻易在他人谈话时插嘴;

3、交谈时,勿打哈欠,勿抓耳挖腮,搔首摆膝摇头;

4、对别人讲话,勿持冷漠的态度,如斜视、看书、看报等;

5、说话时,要面对谈话的人,不要自我吹嘘或信口开河;

6、对于生客,不要贸然问人家工资多少,对于女青年,不要随便问她的年龄和地址;

7、抽烟时,不要朝着别人的脸擦火柴,吐烟雾;

8、咳嗽、打喷嚔,最好先用手帕捂住嘴,不要朝着别人;

9、如果不是知己,在别人家中,不要逗留太久,要视情况适当掌握时间,以免影响别人;

10、拜访忙者,不宜多谈;

11、路上遇见长者,不论师长、亲戚,应主动招呼,并加以问候。

(三)、课堂小结

10.61第1课时走进老师 篇十

广州市86中学 张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归纳推理的思想;

2:能够通过观察一些等式,猜想、归纳出它们的变化规律。3:能够归纳、猜想出某些数列的通项公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普遍联系,通过让学生的积极参与,亲身经历归纳推理定义的获得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优良作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情趣,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形成学习数学知识,了解数学文化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归纳推理的概念及应用。难点:归纳推理的应用。【教学方法】 启发、探索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二章:推理与证明。那么什么是推理呢?下面请大家仔细看这段flash,体验一下flash动画中,人物推理的过程。

(学生观看flash动画)。

师:有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这段flash动画中的人物的推理过程吗?

生:flash中人物通过观察,发现7只乌鸦是黑色的于是得到推理:天下乌鸦一般黑。

师:很好!那么能不能把这个推理的过程用一般化的语言表示出来呢?

生:这是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得到一个新的判断的过程。

师:非常好!

(引出推理的概念)。师: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就是合情推理的一种——归纳推理。那么,什么是归纳推理呢?下面我们通过介绍数学中的一个非常有名的猜想让大家体会一下归纳推理的思想。

(引入哥德巴赫猜想)

师:据说哥德巴赫无意中观察到:3+7=10,3+17=20,13+17=30,这3个等式。大家看这3个等式都是什么运算?

生:加法运算。

师:对。我们看来这些式子都是简单的加法运算。但是哥德巴赫却把它做了一个简单的变换,他把等号两边的式子交换了一下位置,即变为:10=3+7,20=3+17,30=13+17。大家观察这两组式子,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变换之前是把两个数加起来,变换之后却是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

师:大家看等式右边的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奇数。

师:那么等式右边的数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都是偶数。

师:那我们就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偶数=奇数+奇数。

师:这个结论我们在小学就知道了。大家在挖掘一下,等式右边的数除了都是奇数外,还有什么其它的特点?

(学生观察,有人看出这些数还都是质数。)

师: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偶数=奇质数+奇质数?(学生思考,发现错误!)。

生:不对!2不能分解成两个奇质数之和。师:非常好!那么我们看偶数4又行不行呢? 生:不行!

师:那么继续往下验证。

(学生发现6=3+3,8=5+3,10=5+5,12=5+7,14=7+7……)师:那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什么样的规律?

生:大于等于6的偶数可以分解为两个奇质数之和。

师: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就是一个归纳推理的过程。他根据上述部分等式的基本特征,(什么特征呢?即等式左边的数都是大于6的偶数,右边是两个奇质数之和),就猜想出:任何大于等于6的偶数可以分解为两个奇质数之和。或者说,由这些个别等式的特征,就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猜想。那么现在大家能不能用一般性的语言来描述归纳推理的定义?(学生得出归纳推理的概念)。

师:归纳推理的思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大家能不能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归纳推理的运用。(学生思考,讨论,给出例子)。

二:讲解例题,巩固概念

师:应用归纳推理可以发现新事实、获得新结论。我们来看一个数学中的例子。

例题1:观察下列等式:1+3=4=22,1+3+5=9=32,1+3+5+7=16=42,1+3+5+7+9=25=52,你能猜想到一个怎样的结论? 练习:观察下列等式:

1=1

1+8=9,1+8+27=36,1+8+27+64=100,你能猜想到一个怎样的结论? 例题2:已知数列an的第一项a11,且an1an(n1,2,3...),试归纳1an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练习:已知an(n25n5)2,求a1,a2,a3,a4的值?根据a1,a2,a3,a4的值,你能够猜想出an的值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三:问题探究,加深理解

观察下面的图形,请指出每个图形分别有几个球?按照这个规律,猜想第5个图形的形状应该是怎么样的?它应该由多少个球构成?第n个图形有几个球?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课本P44,A组1,2题,B组1题。

上一篇:假期读《国富论》有感下一篇:小学校园“学雷锋活动月”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