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印象

2024-12-03

大学印象(精选8篇)

1.大学印象 篇一

当代大学生的非洲印象

一、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的途径越来越多,对于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文化的交流传播让我们看到了其他地区的不同面。对于非洲,以前人们总是认为那时片广袤神秘的大陆,对它的了解却非常少,甚至对非洲产生一些刻板印象,但是现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交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非洲,在众多群体中,我选择了当代大学生这个群体来分析社会文化视角下的非洲。

二、关键词:经济文化地理制度社会生活

三、正文:

首先是经济方面的印象,很多人对于非洲的第一印象是贫穷、落后,这些印象来自于平时所看的新闻书报中,还有在学习中接触到的一些非洲印象,比如在讲到世界饥饿问题的时候,老师的ppt上总是会有几张非洲的配图,所以给我们留下了非洲贫穷的印象。还有一些人只是感觉非洲一直都是贫穷落后的,但是至于这个印象从何而来也想不起来了,只要提起非洲,脑子中就立刻想到了穷,这可能是在社会文化的潜移默化下形成的印象。还有一些人对非洲的经济印象来自于另一个方面,就是可以去非洲发家致富,很多东南沿海的大学生都提及了这个印象,产生这个印象的原因有三,第一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受商业氛围的影响,对于一个地方总是会首先关注到那里的物产资源,所以对于非洲,这些学生也很自然地联系到当地的石油、矿产资源等。第二是家里有亲戚去了那边并且富了起来,这说明中国与非洲的经济交流越来越紧密,很多中国人在非洲这片土地上致富,这种经济交流也影响着中非的下一代,第三是在一些影视剧中看到的,比如有位同学提到了《温州两家人》这部剧,里面可能有相关去非洲找油田的剧情,由此也可以看出影视作品对非洲的宣传越来越正面,让更多人正确地去认识非洲,通过访问来看,中国当代大学生也受到了这种正面的引导。

其次是文化艺术方面的印象,一些同学提到了非洲的音乐和舞蹈,节奏感强,这种印象来自于他们平时在学校里与一些非洲学生的接触,一起合作表演,感受到了非洲同学身上那种像是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还有一些同学并不是与非洲同学接触而产生的印象,是他们喜欢音乐,比如在R&B中有很多黑人音乐的元素,当代大学生在非洲的音乐和舞蹈中认识了一个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非洲。

自然地理方面,一些同学对非洲的印象是神秘、广阔、动物多,这些印象可能来自于央视的一个节目《动物世界》,里面展示了非洲野生动物和它们栖息的原始森林与草原,让人们从非洲的动物世界中感受到非洲的野性、狂野。同时有些同学说起非洲,首先想到了纪录片,说明关于非洲的纪录片还是很多的,也会引起很多人的兴趣,人们在纪录片里又获得一些非洲神秘广阔的印象。在气候等方面,很多人对于非洲的印象是炎热,形成这种印象的原因是一些学生对非洲的地理位置并不熟悉,用一种以偏概全的方法来想象非洲的气候,一般说炎热的人都是联想到了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地区。

还有制度方面,一些学生提到了非洲酋长。与非洲的贫穷落后的印象相反,酋长给人感觉特别富有、地位高,并且神秘莫测,脑海中的酋长形象是身上带着羽毛,面上抹着油彩的人,这也体现出当代大学对非洲的政治制度并不十分了解,对于非洲国家的权力机构的认识还是片面的。现在,在许多非洲国家里,实际上存在着两套权力机构:一套是现代国家的管理机关,从中央到地方分别由总统、省长、县长、乡长等官员实施管理;另一套则是传统权力系统,主要在存在酋长领地的广阔的农村,实行酋长制度,这就是“非洲特色”。

最后使社会生活,关于这个方面,很多人对非洲的印象都是不好的印象,比如混乱、危险,一些人说到原因时,都说没去过,但是凭自己感觉,就觉得对那里的印象很差,这些印象可能来自战争,给人一种不安全的感觉。还有一些人是通过和一些非洲人接触后产生的印象,可能因为一些非洲人做了坏事,就定义了整个非洲群体都是不友善、危险的存在,这种印象的产生来自于偏见,虽然当代大学生大部分会以一种理智的态度来看待问题,但是仍存在一些人坚持着自己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不愿意去深入了解。除了混乱、危险外,还有的人认为非洲是个男女关系混乱的地方,由此也会联想到一些疾病,比如艾滋病等。许多学生都由非洲联想到了艾滋病,网上可以搜索到很多有关黑人和艾滋病的新闻,非洲艾滋病感染者占全球感染者八成以上。也正是因为这些疾病、宣传,当代大学生对于非洲存在一种恐惧心理,对于非洲的社会生活方面的印象也并不好。

四、总结: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非洲印象,我从五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印象以及产生印象的原因,在采访了很多大学生之后发现,现在大学生对于非洲的印象更加客观,不再只是集中在不好的方面,非洲很多的优点正在被我们发现,除此之外,很多关于非洲的刻板印象正在改变。当代大学生的非洲印象能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对非洲的态度,而当代大学生对非洲的态度会影响未来中非两国的交流,所以从当代大学生的非洲印象来看,中非未来的交流向一个很好的方向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也要撇除偏见,用一种理性的态度,客观的眼光来对待和看待非洲。

2.大学印象 篇二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曾经撰文称:“当今世界,中国正在成为与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因此,中美之间关系的发展可以说牵动着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而当下中国的大学生群体是充分接受了各种新鲜事物、新潮思想的新一代,他们如何认识美国、怎样认识美国必然会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笔者从中国青年大学生入手,探析中国大学生形成对美国印象的认识的渠道。

2 中国大学生对美国印象形成的渠道

笔者从认知主体的角度即中国大学生群体角度出发研究美国印象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成渠道,首先就是认知主体要有信息的获得。目前,大学生获得的信息量海量,获得信息的速度快、渠道广。因此,中国当代大学生形成对美国印象的认识的渠道可以说来自四面八方。但通过分析发现,这些渠道与所有信息的获得一样,也可以归纳为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所形成的认识则可以分为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其中,直接渠道包括认识主体即大学生去美国旅游生活、与美国人交往、去美国留学等途径,而间接渠道可以按照对认识主体由大到小的影响程度来大致将其归纳为大众媒介、文化产品、物质产品、人际传播四类。

2.1 直接渠道

2.1.1 去美国旅游

通过在美国一段时间的旅游和生活来形成对美国印象的一定认识可以说是一种最直接、最直观的渠道。认知主体通过亲历目睹、耳闻听说等方式,观察、感受并形成自己心目中对美国印象的一套基本认识。但是,由于这种方式一般持续存在的时间较短,且加上通常旅游的路线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美国精华形象,所以短时间内很难形成最全面、最客观的认识。

2.1.2 与美国人交友

这一渠道的主观色彩较浓,而且代表性不强。由于两国价值观念不同、文化差异较大,所以在双方的交往中,若对方与自己相处愉快,则容易产生对美国形象的正面认识;但若一旦对方与自己相处不愉快或产生一定摩擦,很容易由小见、大从而对美国的形象产生负面认识。但是,通常通过这一渠道获得的美国形象认识往往是最能凸显细节、最能反映真实情况的认识。

2.1.3 去美国留学或移民

这一种认识方式的特点是在美国停留的时间长,能较深入、全面的融入美国的生活中,所形成的认识比起去美国旅游所形成的认识更加全面、客观、稳定。但是,通过现在各种媒体的报道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大多数学生在出国以后的交际圈子、生活方式、娱乐活动等都几乎与在中国生活时候一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中国学生对美国的正确认识。

2.2 间接渠道

2.2.1 大众媒介

《环球时报》在2005年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2.7%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了解美国的,另有20.7%的人对美国的印象主要源于美国电影,只有3.7%的人是通过和美国人直接接触获得对美印象。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虽然美国印象在人们心中的形成并不仅通过媒体,但大众媒体毫无疑问地已经成为当前所有人了解美国的第一渠道,对于大学生来说更不例外。

通过大众媒介形成的美国印象可以说是最复杂、最多变的。总的来说,当前中国媒体对美国的报道,逐渐回归了理性,但仔细研究一些主流媒体后不难发现,这些报道还是难以脱离一个固有的框架。例如,对政治相关新闻的正面报道明显少于对美国科技、文化等新闻的正面报道。我国主流媒体报道的美国形象,使得认识主体很容易在形成对美国印象的认识时产生思维定势,做出标签化式的评价。

新媒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大学生通过大众媒介这一渠道对美国的认识。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接收来自美国媒体的各种信息、报道。这样对于有了一定知识、文化、见解,并已经具有了比较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来说,可以使他们心目中建构的美国印象更加全面、完善、真实、客观。

2.2.2 文化产品

在文化产品这一渠道中,美国影视剧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可谓最为深远。透过这些影视文化作品,受众不仅可以感受到美国很细节化的生活、文化,还可以感受到最真实的美国精神、美国的(上接第49页)价值观念。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可能得到的最早的关于美国的认识来自于历史教科书。尽管当前的教科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客观、理性、真实,但是这一特殊文化产品,由于受政治因素的重要影响,呈现出的美国形象更多的是经过国家意志选择之后所呈现的美国形象,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充实丰满的美国形象。

美国本土的文化体育赛事无疑也是一项重要的了解美国的文化产品渠道。例如,美国的NBA体育赛事、美国偶像等一系列文化娱乐节目。

2.2.3 物质产品

一个国家的品牌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而苹果、CK、麦当劳、NIKE等这些基本可以作为美国标签式产品的品牌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有着较大的消费群和较好的口碑。因此,中国大学生很容易通过对这些品牌的了解和使用而产生对美国的正面认识。

2.2.4 人际传播

在媒体不够发达、信息不够畅通的过去,人们想要了解美国的话除了通过直接接触以外,最多的就是要靠人际传播。因此,这种渠道虽然属于间接渠道。但是,与直接渠道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这种渠道要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传播、再次传播,所以很容易会出现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甚至以讹传讹的可能性。

信息化社会空前发达、媒介产品日益先进的当下,靠人际传播了解美国已经不再成为形成对美国认识的最主要渠道。但对于当前大学生来说,通过人际传播来认识美国依然是很重要的一种渠道。因为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离不开社交媒体,而通过社交媒体了解美国可以说是人际传播与媒体渠道的融合。这种新型的人际传播渠道对于当前大学生了解美国来说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总结

总的来说,现在人们了解美国的渠道可以说多种多样,且各种渠道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产生作用。人们已经一改过去仅仅通过去过美国的一少部分人群而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的了解美国,也不再仅靠一两个“独家报道”来认识美国。正如中国政法大学美国政治与法律研究中心的主任杨玉圣所说的那样:“巨大的信息量使得人们现在所看到的的美国恰似一个万花筒,几乎每个人视野中的美国都不完全一样。”

摘要: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荚国和作为经济发展录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两个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申流砥柱妁大学生群体,如何认识荑国、怎样认识美国必然会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笔者从中国青年大学生入手,试图探析中国大学生形成对美国印象的认识妁渠道。

关键词:大学生,美国,印象,渠道

参考文献

[1]王朋进,媒介形象:印象塑造和传播的关键环节——一种跨学科的综合视角[J].国际新闻界,2009(11).

[2]金灿荣,杨玉圣,赵梅.中国人怎样看美国——一个历史的考察[J].世界知识,2005(21).

3.美国密歇根大学访学印象 篇三

我首先到达的是密歇根大学主校区所在地——安娜堡(Ann Arbor)。安娜堡位于美国中北部五大湖地区的密歇根州,与加拿大安大略州接壤。安娜堡寓意为橡树之城,穿过街道,徜徉校园,到处可见参天的大树和嬉戏的松鼠。安娜堡的植被景观不能简单的用绿色概括,因为这里除了绿色,还有黄色、紫色、红色、灰色等不同颜色的树木,加上不同色彩和设计风格的二、三层小楼点缀其间,恍如进入童话世界。一条休伦河(Huron)穿过市区,河水清澈见底,野鸭成群,天鹅嬉戏,扁舟飘过,给人宁静、安详的美感。安娜堡的人口有11万4千人,其中6万多都是密歇根大学教职员工和学生。这个城市,小巧玲珑,清新雅静,被评为美国最佳的20个度假胜地之一。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会自然屏蔽掉人生很多的欲望和奢求,更加享受一种安详、踏实的美好时光。在这样的城市求学深造,没有理由不沉醉于书香,没有理由不徜徉于书海,没有理由不追求学术的进步,没有理由不追求精神的升华。

从英国《泰晤士报》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名来看,密歇根大学分别排在第13和14名,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名校。学校初建于1817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大学设有19个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商学院、牙医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拉克哈姆研究生院、信息与图书馆研究学院、法学院、文理学院、医学院、音乐戏剧学院、自然资源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运动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全校学生总数5.2万人,教职员工3.8 万名,开设588个专业,开设3000多门本科课程。密大自建校以来,在各学科领域中成就卓著,多项调查显示其超过75%的专业排在全美前10名,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连续多年排名第一,被誉为“公立常春藤”,与伯克莱加州大学以及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素有“公立大学典范”之称。密大与中国教育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机构已经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密歇根大学的安娜堡校园占地2842英亩,有200多幢建筑物,800多万册藏书,9个博物馆,7家教学医院,150个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实验中心,400多个实验室和研究室。其中,亚洲图书馆是北美地区最大的东亚文献收藏机构,馆藏达到72万册中日韩文书籍、1500多种期刊、77000多种缩微数据,以及大量的数字化文献材料。密歇根大学不仅是学术的重地,也是文化的中心,有近千个学生社团及组织,各种性质的活动应有尽有。大学的多所博物馆、剧场、音乐中心、艺术中心、公园等也是学生文化活动和课余休闲的好去处,校园生活十分丰富多彩。大学有着深厚的体育传统,各种运动团队在比赛中屡屡获奖,特别是橄榄球运动在学校被学生视为宗教性的活动,著名的密歇根竞技场可容纳10万多人,是世界上最大的专用橄榄球场地。2011财政年度,密西根大学的研究经费超过12.36亿美元,成为全美经费最多的大学之一。密大对于密歇根州的贡献是多方位的,包括通过学校的资金流入带来的社会效应和学校及其雇员、学生、访问学者购买当地的商品和服务。在过去的五年中,学校帮助本州创造了上千个新的就业机会,科研活动更是产生了1750项发明创造和许多新启动的公司。每年通过零售消费、各种文体活动为本州经济创造了上亿的盈利,并吸引了35万名游客。

印象之一:密大在中国,还是中国在密大?

刚来密大,我首先到国际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登记注册并办理校园卡(Mcard)。有两个接待人员一看就是亚洲人,聊了几句英文才知道是中国留学生在国际中心打短工。办理校园卡时,发现大厅中满眼都是黄皮肤和黑眼睛。据不完全统计,密大有65%以上的国际学生都是中国人。看到这种现象,有两个想法:一是我们国家确实强大了,老百姓富裕了,能够送这么多学生出来留学,将来我们国家发展会更好。二是为什么国内的高等教育和世界一流高校差距如此之大?如果这些学生能够像美国学生一样留在国内读书,既为中国学生和家庭省下了钱,也会减少外汇的外流,同时也能增强我们的国力。衷心希望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能像密大一样引来大量的留学生。

印象之二:入学培训,种类丰富,安排周密

新人到密大国际中心报到时,会收到一份入学培训的详细清单,上面列出所有培训的项目名称、时间、地点。培训项目循环进行,一共持续三周,开学前两周就开始培训,直到开学后一周结束。所有培训的主要文字和PPT内容都挂在网上,供学生随时查询。培训的项目一共有30多个。在校学生、老师、社会服务机构人员、政府公务员、警察、外办人员多方参与,培训内容包括了国际学生和学者在密大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文化差异、语言沟通、医疗保险、交通、社会安全、图书馆使用、医院服务、购物环境与技巧、驾照申领、美国开车注意事项、汽车采购与保养、法律问题、求职、交友、旅游、校园参观、城市介绍、农贸市场参观等。种类与内容之丰富是我在国内大学从未见过的。培训的形式有讲座、讨论、参观。所有的培训项目完成后马上进行问卷调查,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也可以搜集学生需求,以便在以后的培训中完善。这种培训可以让学生在短期内得到大量的信息,尽快融入当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服务意识。以人为本,首先是考虑学生的需求,主动提供服务,并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个细节。这应该是我们国内高校可以借鉴的一个重要方面。

印象之三:校园优美,设施先进,服务一流

我最早进入了教育学院的大楼,一楼的地面如镜面一样光亮,卫生间的卫生水准应该在四星级酒店的水平。大部分的教学和学习区域都配有地毯,墙面上整洁有序地悬挂着电子显示屏和教职员工介绍等。在图书馆、各个大楼都设计了学生学习交流的区域,并配备电脑、咖啡间、微波炉、自动售卖机等设备,有些区域还配备了投影仪。除了椅子之外,学生的讨论区和自习区还有长沙发和高靠背的柔软的沙发,常常看到学生翘着二郎腿悠闲自在地看书,甚至趴着或躺着看书。学校为每个学生和老师分配了打印纸张的配额,打印机全部上网,学生可以在网上选择任何位置的打印机打印资料。学校图书馆大部分开到凌晨两点,据说很快就要24小时开放。图书馆除了有现场值守人员随时处理学生问题外,学生还可以在网上或用电话随时发问,工作人员总是有问必答,随叫随到。学校的教室看不到国内秧田式的座位布局,大部分都是圆形或方形的座位布局设计,主要是方便学生之间和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交流。学校所有的建筑内都配备了无线网络,部分校园内还可以使用Wifi上网。学校的蓝色穿梭巴士对全社会开放,免费乘坐。学生和老师凭校园卡可以免费乘坐安娜堡市的30多条公交线路。学校没有专门的食堂,但是每栋楼基本都有社会餐饮公司或校内机构开办的餐厅,而且基本上提供全天候服务。除了考虑正常学生的学习需求之外,学校在所有的公共场所都配备了残疾人通道、专用厕所和专用电脑,残疾学生驾驶小型电动轮椅可以在校园内任何位置畅通无阻。安娜堡市和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印象之四:开学典礼,简洁庄重,服务周到

根据安排,我参加了研究生院举办的开学典礼。典礼之前,首先为学生提供免费的欧陆自助式早餐,面包、蛋糕、咖啡、牛奶、饮料等供应充足。开学典礼共分四项,研究生院学生政府主席(President of Rackham Student Government)讲话、教授发言、音乐精品欣赏、研究生院院长致辞。学生政府主席主要介绍学生政府的职能和社会活动,教授主要是作为校友分享自己的学习历程,然后是学生用阿卡贝拉(无伴奏合唱)形式演唱两首歌曲。最后是研究生院院长致辞,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号召学生追求学术自由,二是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丰富资源,积极参与社团和社会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整个开学典礼没有邀请校领导参加,也没有大话、套话,既简单又隆重。典礼之后,研究生院为方便新生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和服务,邀请校内外70多家校内外机构为新生准备了丰盛的信息大餐“信息集市(Information Fair)”。学院邀请机构包括安娜堡市交通局、安娜堡区域会展与旅游局、宗教咨询服务协会、教与学研究中心、妇女教育中心、英语语言学院、国际学院、国际中心、社区服务与学习中心、知识导航中心、心理诊所、学生法律服务处、研究生就业中心等。所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技巧、论文写作、英语沟通学习、求职创业、研究项目、心理健康、宗教信仰、学生团体、衣食住行、休闲娱乐、卫生保健、生育与幼儿服务等。这些机构所提供的信息全部免费,与信息相关的服务基本上也都是免费的,有些项目甚至还有资金支持。这种丰富多彩的服务形式和内容远远超越了我的预期。在这样的大学学习,有强大的校内外资源的支持与资助,应该说学生没有一点后顾之忧,有的只是太过丰富的资源有点让人眼花缭乱,难以取舍。我发自内心地羡慕这些学生,也为他们感到高兴,同时也看到了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将来教育服务工作中努力的方向。

印象之五:课堂活跃,互动开放,人文关怀

第一学期我选修了两门课程,《美国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变革管理》。本来以为第一次上课,学生和老师互相不认识,会感到拘束,但是,老师不时用充满智慧而又幽默风趣的话语使整个教室笑声不断,学生们积极参与,知无不言。课堂气氛非常融洽,学生可以随便使用笔记本电脑、IPAD、手机,甚至有老师和学生在课上吃零食、喝咖啡。在这样的课堂上课,既有精神享受,也有物质享受。第一次课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不是课堂的活动,而是学校、老师对学生与动物的人文关怀。记得快上课时,一个残疾学生开着电动轮椅由一条大黄狗领着不急不慢地进入教室。本以为上课时学生会把大黄狗领出去拴在外面,岂料大黄狗也趴在教室一起上课。狗很通人性,似乎知道大学是神圣的殿堂,整整两节课一声不响,好像也在享受上课的乐趣。只是课间休息时,主人让他起身伸了两个懒腰。密歇根大学把“领袖与市民”共同作为大学的培养目标,既阐明了研究型大学的精英价值,也体现了研究型大学“顶天立地”的人才观。能在这样人性化的课堂中学习,与睿智的教授沟通思想,与同学进行思想与灵感的碰撞,真是一种人生享受。

正如密歇根大学每年给应届高中毕业生寄去的学校介绍中第一句话所说的:“密歇根大学不能被简单地归纳。”他们为学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把规模浩大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俨然就是个自给自足的学术、科研大社区。的确,师生的机会与可做的事情是数不清的,希望每一位都能在密大寻到自己心中的“宝藏”。

4.大学印象 篇四

毕业生新到一个工作单位,往往是同事关注的焦点,因为其他人对新同事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即使是已经接触过的人事部门和个别领导,对你的了解和认识多半也是浅层次的,因此同事试图通过观察、接触,更多地了解、认识新来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同事不会直截了当地询问打听,一切都有赖于毕业生的自我表现。

通常,凭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敏锐的洞察力,领导和同事通过一定接触,甚至仅仅是旁观,就会形成先入为主、轻易拂之不去的“第一印象”。要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椐美国全球竞争力研究院华人商业精英辅助计划人力资源测评中心助理研究员李正豪先生提到:

一、衣着整洁、仪态大方

衣着服饰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一定要和身份相符,不能过于花哨时髦。可适当体现个性,但和周围同事反差不能太大。发型、化妆应简洁明快,切忌矫揉造作。

二、待人接物,举止得体

待人热情坦诚,说话做事文明礼貌。与人交谈时,应注意发现别人感兴趣的话题,不要太多谈论自己,同时要善于倾听别人的言论,尤其注意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与人相处应不矜不持不卑不亢,并注意倒茶、让座之类不可少但又容易的日常礼节。

三、工作认真,踏实肯干

切忌懒散、浮躁、漫不经心,做事要善始善终,切忌丢三落四、虎头蛇尾,

对必须从事的体力劳动,不能因为太脏、太累、太苦、太单调而加以轻视。

四、讲信用、守纪律

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为人处世一定要守信用,答应过别人的事情务必要兑现,如确实因客观原因而未能做到,一定要通过合适的方式使对方给予理解,避免发生误会。

五、从小事做起,不以事小而不为

主动承担打扫卫生、整理办公室、泡开水等具体琐事,有人说这是大学毕业生走上岗位的第一课,必修课,不无道理。往往就是这类看似不起眼的日常小事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

六、注意小节,不要因小而失大

不能长时间地接打私人电话,尽量不要在办公室接待亲友同学。不要随便串岗,影响他人工作,不要随意翻看他人办公桌的公文、信件,不传闲话,不随便打听别人的.事情,尤其是不能“打破沙锅问到底”等等。如住集体宿舍,还应注意遵守作息时间和保持寝室的整洁卫生,除节假日外尽量不要在寝室内饮酒、打牌、搓麻将等等。

5.留在我心里的印象作文 印象的 篇五

在之前,我也写到过枫,但是没有具体的描述到她。嗯嗯,今天就来写写她好了。

她的名字叫做周渝枫,不过我叫她枫。她仅仅只有一岁七个月。她留给人的印象就是那种不算可爱,但是很真实的美,一生都不会忘掉的。她算比较开朗的了,刚到能交流的年龄,非常听话的一个好孩子。

第一次接触她是在去海南的第一天傍晚,她还没有一点睡意。当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我们刚好在候船室等船然后到达海口。一进关口,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跑来跑去的胖嘟嘟的小女孩,我只知道她是我们团的。我找到了她的爸爸妈妈,知道了她的名字,然后还带她到处瞎逛。但是,枫却是一个崇尚自由的人,她绝对不肯别人控制着她,只有她控制着我。她小小的手紧紧地抓着我的食指,带我去她想去的地方。看到这一场景,我欣慰的笑了。她没见到一个人,就会跟她挥手然后来羞涩的一笑,哥哥姐姐们笑了。就这样,枫让本来很贫乏的等待变成了美好的夜晚,其他人也一样,这是毋庸置疑的。

接着是一次酒店里的“劣质早餐”。我再怎么饿,可就是吃不下去。可是,突然看到了坐在旁边的枫正在独自大口大口的喝粥。因为实在是太饿了,枫每次舀都要把勺子里都要装满,这样一来,枫倒成了我的榜样。爸爸妈妈也把枫当做正面教材来教育我,我实在是羞愧啊,竟然败在一个一岁多的小孩下。我觉得,她就是赢在她很独立,是自己吃的.,而且吃东西不会漏,我都有点做不到。

每次她屁颠屁颠儿的跑着,我总是在惋惜,我就这样的,错过了那个无忌却一去而不复返的童年,过去就过去了,只有枫让我又找到了那种感觉吧――嗯,好样的,枫!

红彤彤的脸蛋,胖乎乎的枫,还有她那真实的美,以及她崇尚自由的态度,实在是令人流连往返。我想,我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么特别的小孩,我也不会再见到了吧,想念――枫。

乌镇印象

此次学习结束的时候,主办方安排了一个短期的游览活动。首先就到了江南水乡的代表之一――乌镇。

乌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是江南著名古镇之一,历史上这个小镇曾出过64名进士、161名举人,现代的著名作家矛盾先生就出生在这里。再加上古朴的建筑风格,所以我很早就对这里情有独钟了。坐在车上,思绪早就飞到乌镇了。

下了车,就看到了高高的牌楼――“乌镇”两个字耸立在楼上。进了大门,就看到一片竹园,竹园前树立着景点示意图,这些都让我迷惑起来:这就是水乡?她的河流呢?她的小桥呢?她的小木屋呢?我们游览的是西栅,就随着游客右转而去。走了几步,一个转身,豁然开朗――一道河流流淌在眼前,两岸的小竹楼、小木屋蹲在河边,她们已经等我了几百年了!乌镇,我终于看到你了!

游客太多了,我真担心拥挤的人流把百年木桥压断。内心也更加的焦躁不安,因为来乌镇就是想体会宁静古朴,感受千年悠悠的韵味,聆听千年的古唱,走在这么多游人之中怎么能和百年古镇对话呢?还好,第一个展览馆――“百床馆”一下子把众多的游客几乎一网打尽了!我几乎欢呼起来,紧走两步,路过展览馆的大门而不入,超越了游人,这下子小镇上几乎就我一人缓缓前行。

走在石板小路上,我在心里问自己:这些石板垫起过多少举人、进士的双脚?矛盾也走过这条小路吧?因为这是西栅的唯一的小石板路啊!两旁的木屋静静地站立在那里,我手拍木墙,轻轻地敲打着木窗,睁大了双眼去仔细地瞧瞧每一道裂纹,慢慢抚摸着每一颗露在外面的钉子,心里茫然地猜测着这座房子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真是羡慕这里的居民,他们就一直生活在这些千百年的房子里。从外面来看,门、窗、墙,还是古朴、端庄,褐色的木纹透露出房子古老的年龄。目光穿过木门,屋里的主人却生活在现代里:空调、冰箱、电视……在告诉着我这里就是现代文明和古代悠久历史和谐的融合。

走在石板路上,迎面碰到了几个手提菜篮的居民――年逾花甲的老奶奶、老爷爷。他们脚穿蓝花布布鞋,身穿蓝花布衣服,有的拄着拐杖,但是都是慢慢地走着。这些老街坊们不知道做了多少年的邻居。他们彼此间眼睛里充满了笑意,目光里透露着关怀,神情里显出浓浓的平和。是啊,他们慢慢地走,不是因为年老力衰,也许是怕铿锵的脚步打破这千年的宁静吧!

小屋都是背靠小河而居,微风吹拂,柳枝轻扬,河水缓缓地拍打着石岸,有节奏的“哗哗”声阵阵传入耳际。我也跟着这些老人们,放慢了脚步,放轻了脚步,聆听着千年的古韵……

印象浦东 周兆亨

8月24日,送表姐到浦东国际机场的机会,我有幸第二次踏入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土地上,浦东日新月异的发展又让我大开眼界!

上海浦东真是聚集众多旅游胜地的地方:东方明珠、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上海海洋馆、上海科技馆……脚踏570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上,我才真正懂得天外有天。我就是一只整天窝在温州的“青蛙”,一只“井底之蛙”。当我“爬出洞口”时,就看到了一番前所未有的壮丽景色。

如果说上海浦东是位刚毕业的大学生,那么温州就是刚从母亲肚子里出来的婴儿。

8月24日上午,我们在上海海洋馆里畅快淋漓观赏着。海洋里鱼,我们算是一览无余。小到几厘米长的小鱼,大到体形庞大的鲨鱼,各色各样的鱼应有尽有,有我认识的,也有我殊不知的。在海洋馆的地下通道,各种鱼儿在我们头顶自由畅游,我们与活生生的鲨鱼近距离亲密接触。

8月24日,我们在龙阳路的麦当劳餐厅吃完中餐,就乘坐磁悬浮列车前往浦东国际机场,送表姐去意大利。磁悬浮列车外形与火车十分相似,只是空间大点,像软卧车厢。磁悬浮列车西起上海二号龙阳地铁站,东起浦东机场。磁悬浮列车的速度让我大开眼界。30多公里龙阳路到浦东机场的距离,只要八分钟就到了,时速达到300多公里。列车开始启动了,它的速度开始愈加快速,直至达到300多公里,窗外的小轿车、公交车、路两旁的树木快速向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应接不暇,列车一会儿向左倾斜,一会儿向右倾斜,摇摆不定。这十分的有趣!坐了磁悬浮列车,我们亲自体验了浦东的“速度”。

8月25日,我们去了上海科技馆。上海科技馆玩个遍,就得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可是,8月25日上午我们起床有点迟,磨磨蹭蹭到了中午,才开始我们的游玩。

温州科技馆与上海科技馆无法比较。上海科技馆有四层,单一楼就可以容纳十几万人。上海科技馆里面的项目真多:生物万象、动物园、智慧之光、地壳探秘、视听乐园、设计师摇篮、信息时代、儿童科技园……非常的有趣,以“自然、人、科技”为主题,我们在赏心悦目的观赏中接受现代科技知识的教育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8月26日,我们登上了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100层,把东方明珠、金茂大厦踩在脚下的感觉,使我记忆深刻。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100层离地面474米,是一条长约55米的悬空观光长廊,犹如一道浮在空中的天桥,置身其中,仿佛徒步天际,信手就可以拈来一朵白云……顶层的全是用玻璃建造的,地板也是透明的玻璃,双眼向下望,浦东的景色尽收眼底。浦东的高度有多高,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可以告诉你。

站在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的最高层,一幢幢高楼大厦显得那么渺小,金茂大厦顶层形状清晰可见,而那高达259米的东方明珠的全方位也被我们一清二楚看清它的模样。

站在环球中心顶层的玻璃地面上,站在474米高空中,我有那么一份惊慌,那么一份激动,一种豪情万丈的感觉油然而生……

冬季印象

听奶奶说,北方人的冬季就两个字儿,冷、白(雪的白)。而洪雅相对于北方的冬天那就该是温暖了。

在我的印象中,洪雅冬天的傍晚,火锅店的生意特好,满是人。进去后好像从寒风萧萧的冬天进入了夏天。公路两边的麻辣烫也坐满了人,白天大家都在家里烤火,吹空调。其实,我们这儿不算冷,人家北方,那才叫冷,出太阳和没出太阳没两样,远看啊,整个的那个叫白,雪白雪白的,而我们这呢,就是黄,到处是落叶,也够那清洁工忙的啦。

我对冬天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六年级的时候的那一场雪,那是的第一场雪,也是我从生下来后所见到的第一场雪。当时我们正在上课,突然一个同学说:“下雪了”!我们全班哗的一声全跑了出来,全校的人都跑到了操场欢呼,大概他们也是第一次吧。我高兴的没话说,后来才装模作样的说:“谢谢王母娘娘,玉皇大帝,观音菩萨……感谢上帝,阿门。”旁边一个同学说:“晕,你疯啦。”这场雪下了几个小时就停了,后来就没下过了。

这些就是我的冬季印象。

冬日印象

冬日清晨,一切显得那样冷清。我走在小路上,踏破这冬日的沉寂,踩碎冰凉的空气。一切是那样得静。背着沉重的书包,脑袋缩在厚重的校服里,两只小手缩在袖子里,紧紧抱在一起。抹一指头爸爸车窗上的霜,色刚一变深,又恢复了自己纯白的颜色。像是给车窗打了一层磨砂,车内有什么是看不到了。

爸爸开热风吹才硬是把这霜弄得屈服,化成一小滴一小滴的小水珠,慢慢聚集在一起滑落下来。路上,上学的学生们把白茫茫的冬天划开一道快活的口子,他们像一条流动的小河,流向学校里。他们的脸冻得红红的,耳朵边像是抹了一圈胭脂,红得发紫的小嘴巴里呼出一阵阵白气……一阵刺骨的冷风吹来,同学们裹紧了衣服,顶着风,艰难地向前走着。

其他的还是一如既往的硬邦邦。光秃秃的树,树枝尖上顶着一髻白花;枯黄的草,透着死沉沉的黄;黑灰的石头这一个、那一个地趴在地上,净显出生气全无。

冬,真是一幅静美的素描画。

冬,没有春的百花争艳,没有夏的郁郁葱葱,没有秋的果实累累,它如同芭蕾舞演员的一个华丽转身,淡淡的……

印象

从前,有一只小花猫,因为它经常欺负小动物,所以在主人的心里留下了很坏的印象。小花猫的主人是小红,她是一个十分善良的女孩,因为小花猫老是欺负小动物,所以非常烦它。

春天到了,大地复苏了。风儿在为柳树轻轻梳头,花儿笑得合不上嘴。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大家都很开心。

可是,在这个时候,还有一个动物很不高兴,它就是小花猫。它闷闷不乐的躲在墙角。你猜怎么了?对了,就是应为它又欺负小动物了,小红把它给好好的教训了一顿。

不过,此时此刻的小花猫,已经想改过自新了,它呀,真在想办法让主人喜欢它。可能是老天对它的惩罚吧,它就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办法。

这时,一阵风吹来,把燕子的我吹的摇摇晃晃的,不好了,一只燕子掉了下来,现在燕子妈妈又不在家,这可怎么办呢。这一幕被小花猫看见了,它心里想:这下子我可以在主人面前表现了,正好可以练一练我爬墙的本领。于是,小花猫像燕子走去。在一旁的小红看到了,以为小花猫又要干坏事,边跑过去,将小花猫赶走。

6.大学印象 篇六

关于印象深刻的事作文

文章摘要:下面x分享几篇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的作文,欢迎大家参考借鉴。篇一: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每个人都有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今年春节……

每天醒来都会有不同的故事上演,但是有些事情或许过后你也就忘记了,但是有些事情在脑海里永远都忘不掉。那么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呢?下面x分享几篇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的作文,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篇一: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今年春节看杀羊。

今天,我和爸妈一起来到宰羊场,工人叔叔帮我们先选好要杀的羊,然后把羊抬到一个木桩上,羊拼命的想要逃窜,工人叔叔把羊的四只脚捆起来,这只羊就彻底失去了自由。他好像明白自己的生命快要结束似的,就撕心裂肺的叫嚷:咩、咩、咩。叫的我心里毛毛的、慌慌的,我突然看到了羊的眼睛,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

再看旁边的工人叔叔,正在把刀用石头磨利,我央求爸爸对他说:爸爸,羊好可怜呀!我不吃羊肉了,不要杀它了。爸爸说:你可怜它了,你要知道,我们不杀它,别人也会杀它的。我看无法说服爸爸,就打算去劝工人叔叔。

这时,突然听到羊震耳的嘶叫声,我飞跑过去一看,殷红的鲜血正从羊的喉部喷涌出来,工人叔叔怕羊不死,接连又捅了几刀,我惊呆了,浑身开始发抖。我战战兢兢亲眼看着羊全身从猛烈抽搐着,慢慢的闭上眼,头彻底耷拉下去,最后一动不动了。

我无法再看下去,我伤心、害怕的要马上、立刻离开这个残忍的地方。

篇二: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在我脑海中有许多的事,不少已被流水般的时光冲得模糊了,可有一件事却使我怎么也忘不掉。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他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扎了根,烙了印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和我的伙伴们在小区楼下玩耍,捉迷藏、猫和老鼠、沙包都被我们玩了个遍,突然,妈妈叫我去楼上,我以为妈妈是要批评我只玩不学习,就颤巍巍的上了楼,到了楼上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原来妈妈不是要批评我,而是端来一盆又红又大的樱桃说:把这些樱桃洗了,叫你的伙伴一起上来吃没等妈妈说完,我这只小鸟就飞了出去,那速度可以与光速相媲美了。

到了楼下,伙伴们看见了这盆又大又红的樱桃,只有两个字眼馋,他们都朝着要帮忙洗,其实是想偷吃,我冷淡的对他们说:越帮越忙,你不知道吗?我开始洗樱桃了,我把好的装进盆子里,坏的就随手抛到池子里,突然,有一个娇滴滴的声音在耳边想起:姐姐,不能乱扔东西,会堵住下水道的。,我不屑的对她说:你一个小屁孩,你懂什么,去去去,玩你的去。这位小妹妹显得有些愤怒,脸暼的红通通的:姐姐,池子里的水会下不去的。我的脸上发烫,就像一个大苹果似得,可心里却深深地感受到这位小妹妹心灵的美好和善良,我把坏的樱桃一个不落的丢进垃圾箱里。

这件事我记了很久,每次回忆起来都像是刚刚才发生过的。

篇三: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今年暑假我和妈妈刚到xx不久,就发生了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

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饭馆吃饭。爸爸、妈妈走在前边,我只顾玩耍,没跟上,我一看爸爸、妈妈走远了,我就跑起来猛追,一不小心只听啊的一声,我摔了一跤,把我的右腿膝盖摔破了,鲜血直流,疼痛难忍,当时就哇哇的哭了起来。在一旁的两位叔叔看见了连忙把我扶了起来,爸爸妈妈听见了我的哭声,急忙往回跑,特别是妈妈看见我一直在哭,鲜血不停地留着,心里难过极了,连忙抱着我朝附近的一个医院快速奔去,到了医院医生用药棉、盐水等给我清洗伤口是,我觉得非常疼,清洗完伤口后,医生又给妈妈了一瓶清洗伤口的盐水,并安慰我说:小朋友没事,休息几天就好了。在回家的路上爸爸对我说:xx的路是沙石路,路上有很多的小石子,滑的很,跑起来一不小心就会摔倒,以后可要小心呀。我听后为我的粗心惭愧的低下了头。

从此后我再也不敢盲目乱跑了,不管去哪里游玩,我都会先细心观察路面和环境,然后后才尽情游玩。我在xx住了一个多月再也没有发生此类事情。

从我摔伤膝盖的这件事情中,使我深深地认识到,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细致,不能粗心大意,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篇四: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这个暑假,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看爷爷打保龄球了。7月12日上午爷爷要参加金马保龄球馆里举办的中老年保龄球比赛,我也很感兴趣,于是就决定去帮爷爷加油、助威。

我和爷爷早上7:50就来到了金马保龄球馆。一进入球馆,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笔直的球道,我仔细的数了数总共有35条球道,其中包括两条贵宾道。工作人员正在紧张的忙碌着,给球道保养、打油。虽然我们感觉来的比较早,但还有许多性急的人比我们来的更早,已经开始赛前练习了。爷爷换上了一身白色的运动服和一双白色的保龄球鞋,显得精神抖擞,由于今天我来助阵,爷爷很高兴,边练球边兴致勃勃的给我讲解关于保龄球的一些知识,我也很兴奋,真有点跃跃欲试啊!

这时广播里响起了主持人的声音:请所有的参赛选手到前台来进行抽签。然后47名参赛选手都集中到了前台去抽签,爷爷抽到的是第12道。总共要比四局。比赛开始了,爷爷先拿起一个保龄球,站在了指定的位置上,双手抱着保龄球,身子微微往下蹲,紧接着迈出了左脚,动作协调的走到了道前,用右手奋力的把保龄球掷了出去,球在球道上飞快的旋转着,直奔十个球瓶的中央,只听咣当一声,所有的球瓶全部击倒。爷爷又连续打了好几次,拿到了163分,虽然分数不太高,但也没影响到爷爷的情绪。爷爷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第一局:163分。第二局:180分。第三局:180分。第四局:190分。总分:713分。是第27名。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看爷爷的这场球赛,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

篇五: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我小的时候非常贪吃,尤其是土豆,一看见那些好吃的东西就要往嘴里送。如果不给我吃,那真是比叫我去死都要觉得难受。

有一次,我看见家里的一个角落里放着一篮准备做种的发了芽的土豆。我想土豆可好吃了。于是,我就吵着要爸爸烧给我吃。可是,爸爸却对我说:这一些土豆已经发了芽,是用来做种的,人不能够吃。我却偏偏不答应,缠着爸爸就是要烧来吃。正在这个时候,有人来吃爸爸帮助做一点事情,马上就去。

爸爸和那人一走,我马上想你不给我烧,我不会自己动手烧吗?好在我已经会烧火了。哈哈,天助我也,我可以吃到土豆了。于是,我趁机拿了一些土豆去洗了一洗。然后回家我把土豆上的一些芽用剪刀剪了。然后我放在锅里放上一些水,就到灶下烧了起来。不一会儿,我很快就把土豆烧熟了。我就揭开锅盖拿出一个土豆。等凉了一会儿,我就剥开皮高兴地吃了起来。这时,我吃到嘴里感觉到有一点苦味。可是,我不管还是照样吃。很快,我就把烧熟的土豆全部吃完了。

到了四点多一点的时候,我开始觉得肚子有一点痛了。这时,爸爸正好回家来,立刻问我:你吃了什么东西?我只好老实回答:我吃了那些土豆。爸爸听了立刻带我上医院请医生帮助检查。医生检查以后对爸爸说:不要紧,吃点药就会没有事情的。这时,爸爸的脸上才露出了笑容。他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下来。

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发誓:永远不再贪吃了。

篇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在最近一段日子里,我经历了许许多多事,犹如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沙子一样多。其中令我流连忘返的还是那一件事。

有一天,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跑出教室,我也不例外,我拿着新买的毽子和我的好朋友周洋帆、何佳颖一起飞奔操场踢毽子,在寒风刺骨的天气下让我感到十分寒冷,在人山人海的人群中,我找到了一个佳好的踢毽地方楼梯下,但毽子上的铁圈十分沉重,踢得我的脚上肿了几个大包。正在我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时,旁边走来一个和我素不相识的大姐姐,用疑问的口气对我说:我能踢踢你的毽子吗?我心想:我和你素不相识,再说了,你想踢也可以自己买一个踢呀!我没搭理她,又聚精会神的踢起毽子来,那我大姐姐仍然在旁边看着。由于铁圈太沉重了,所以没踢几下就落地了,我愁眉苦脸的踢着毽子,那位大姐姐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坚定的对我说:也许我可以帮你把铁圈去掉!

这句话,让我大吃一惊,我有了自信,相信大姐姐一定能帮我把铁圈摘下来!刚刚开始,那位大姐姐和我一样死机应掰,但没有成功,大姐姐灵机一动,拿出一把剪刀把毽子头边缘的塑料剪下来,又请来一位大哥哥帮我把铁圈摘下来,果然,成功了,我兴奋不已,感谢那个大姐姐,大姐姐却不图回报的对我说:不客气!转眼就不见了。

我要感谢那位大姐姐,是她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轻视别人,反而可能在你最无助的情况下帮助你。

篇七: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侯,就需要大家伸出热情的手,帮助他解决困难。我印象中,有一件事情记忆很深刻。

那是在二年级的时候,我同桌叫桑刘宇,每次考试分数下来,他的成绩总不是很好。而我成绩去很好。他总是用羡慕的眼光望着我,无奈地说:要是我也像你一样该多好呀!我听了这话,心里觉得有些不自在。

一次考完试,我正拿着一百分的卷子炫耀着。突然发现桑刘宇愁眉苦脸地坐在座位上,失望地看着卷子上的分数。我不禁也为他难过起来,他多想得到好成绩呀!

有一天,我突然有了注意,便把他叫来,然后轻轻地说:你不是想考好成绩吗?这样吧,我帮你补习!

于是,我对他补习计划便开始了。当他遇到不会的问题时,我会耐心地帮他讲,他上课想和别人说话时;我及时提醒他;空闲时,我便帮他复习课本上的知识;有时我还会自作主张地出卷子上的考题给他做。

很快又考试了,这次我一时粗心,没考满分。在看看他的分数,比以前提高了许多!我的补习计划成功了!看着他拿着卷子那种激动的样子,我也替他开心。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帮助别人,也快乐了自己!

篇八: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在我的记忆里,有一件事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使我久久难忘。那是一次在公交车上的经历。

早晨,我象往常一样乘公交车去上学。车内人很多,十分拥挤。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穿着时尚的年轻女子,只见她打开化妆品盒,旁若无人的不停涂抹。这时,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上了车。我起身想让座,可是我坐在双人座的里面,好不容易出来后,年轻女子竟把腿伸的老长,堵住了妇女进去的通道。

我彬彬有礼地问年轻女子:你能让这位阿姨进去吗?谁知,她冷冷地瞅了我一眼,好像在说:为什么?我就是不让!随后又露出艳若桃花的笑脸,招呼一位帅气的大哥哥:这儿有位子。我愤怒地望向年轻女子,她和大哥哥海阔天空地攀谈起来。抱孩子的妇女温和地对我说:谢谢你小朋友,过两站我就下车了,坐不坐无所谓的。

她怀里的小妹妹也友好地冲我笑笑。我嗯了一声回答了她。公交车上的文明礼让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大部分人都能做到。

这位年轻女子貌虽美丽,但她的心灵并不美好。这件事,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篇九: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虽然这件事过去很久,但是只要我一想起,我就会感到很惭愧。

记得那是去年暑假的一天的中午,我去楼下倒垃圾,边走边跳着,一不留神把一个香蕉皮落在楼梯口的地方,自己还不知道,等我回来时看到隔壁的李阿姨摔在了地上,我走近一看,原来刚下班的李阿姨,走的十分匆忙,一不小心,便踩在了我刚才倒垃圾时落下的香蕉皮了,我见了,脸蛋突然红了起来,心里像有只小兔子似的跳来跳去。我顾不上扶李阿姨,就慌慌张张地跑上楼。回到家,我喘

了口气,心想:幸好李阿姨没有怀疑我。这时,李阿姨走了上来,我从猫眼里看到李阿姨一手扶着梯手,一手拿着我刚落下的香蕉皮,一拐一拐地吃力地走着。看到了这一幕,我的脸越来越红,心中感

到十分惭愧。这一下午,我的脑海里常常浮出李阿姨上午走路时的情景。

晚上,我正在看电视,只见她提着一蓝又大又红的杨梅亲切地对我说:戴鸽,仙居老家带来了两箱杨梅,这一蓝杨梅你拿去尝尝吧!我刚要拒绝,李阿姨似乎看出了便说:我家还有多着呢,吃不了,你不收可就是浪费了。我接过杨梅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结结巴巴地把上午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李阿姨。李阿姨听了没有批评我,而是充满了喜悦对我说:戴鸽,阿姨不怪你,反而为

你是诚实的孩子而感到骄傲。我听了,竭力忍住了泪水,看着李阿姨离去,才关上了门。

虽然我现在已经搬到了新家,不能经常碰到李阿姨,但我不会忘记这件事。

篇十: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次,我忘了背诵课文的事。

那是在今年的九月份,我们学校来了许多实习老师,我们班的实习老师姓冯。冯老师虽然长得不漂亮,但是她很和蔼可亲,常常跟我们一块儿聊天,还跟我学习手语,我和她成了好朋友。

一天上午,语文老师范老师布置了背诵课文的作业,让冯老师第二天检查。下午第三节课后,我和江忠美说好先在电脑房里上一会儿网然后去背课文,可是我们上着上着就把背课文的事给忘了。晚自习

时,我们俩使劲地背,可是只背了一半。我心里安慰自己:冯老师是我的好朋友,她可以不让我背的。

第二天早上,冯老师就开始检查作业了。她先让杨晨晨背,杨晨晨背得很流利,这时我心里很慌张。等冯老师目光看到我时,我就使劲向她眨眼睛,可是她装作什么也没看到。等三个同学背好,冯老师

就喊了我,我就只能老实地说我只背了一半,江忠美也老实地告诉了冯老师。我们站在那里,脸都红了。我想:冯老师为什么不包屁我们一下呢?

下课了,冯老师严肃地对我和江忠美说:你们都是班上的好学生,老师很喜欢你们,可正是这样,老师才会更加严格地要求你们,你们也要更努力才对呀!快点去背课文吧,这样才能成为大家的榜样

呢!我们听了点点头,诚恳地说:冯老师,我们错了,以后我们一定及时完成作业,不让老师操心!冯老师听了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们也笑了。

从这以后,我总是提醒自己,把所有的作业做完再去玩,成绩也更好了!

这件事虽然很小,但是让我深深地记在了心里,它会鞭策我不断努力,做得更好!

篇十一: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一件小事,就能带给我们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使我们受益匪浅。

记得二年级时,我参加了学校的奥英比赛。由于我原来并没有学过笔试,只学过口语。刚一进去时,那些字母令我眼花缭乱,脑袋像炸开了花似的,根本不会。尽管我很努力,可是我的基础根本不

能与别人相提并论。第一次考试时,我完全凭感觉去做,只考了15分!当时我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太丢脸了!我下定决心,下次我一定要考上90分。我每天上课认真听,快速地记笔记,下课时一有

不懂的问题就去请教老师,每天尽力记住每一个单词,争取获得100分。我还找来大量习册做练习,渐渐地我见过的题型多了,单词量丰富了,成绩扶摇直上。

66分,87分,92分,100分,当我知道自己获得全班第一时,我仿佛像在做梦似的,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获得一等奖!决赛时,我镇定自若地阅卷,答卷,我认为自己应该还不错吧。分数出来了,我只得了93分,二等奖。真遗憾,未能如愿,不过我已经很了不起了!从15分到93分,我付出了多少汗水,可这是值得的。虽然我没有原来考90分的同学考得好,但我觉得自己才是这场比赛真正的胜利者,他们只能进步几分而我却向前迈了一大步,我超越了自我,所以才会有一个理想的结果。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一件事时,先要为自己定一个目标,然后向着这个目标奋斗。天才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任何事都能成功,就像滴水可以穿石一样。

篇十二: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童年像是一首歌,令人回味无穷。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日的中午,妈妈和我一起在房间里睡觉。妈妈倒头就睡,好像是被我折腾的疲倦了。可是那时年幼的我却还是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小小的宇宙里好像有怎么想都想不完的事,无聊打消了我对睡觉的念头。

于是我便独自一个人在客厅里瞎溜达。东找找,西找找,仿佛是想把整个家都挖光似的。最后不知怎么的竟然进入了厕所。我向四周看了看,只见一面像玻璃似的东西挂在墙上。咦?那里怎么有一个一模一样的我?我惊奇地说道,说着我顺手挠挠头发。而那个镜子也跟着我一起做着这个动作。我吓得一蹦三尺高,哇。怪物啊!我瞪着眼睛望着它,它也模仿着我的声音和动作。我觉得很新奇,和它一起握了握手,它也和我握了握手。

我向它打了一拳,它一下子好像是怒了,也朝我一拳打了过去。啊,好痛,你是怪物!我吓得直哆嗦。你竟然敢打我,你知不知道这可是有代价,看我不把你打扁,看我的九阴白骨爪它同样也朝我进攻了。啊,我的脸啊,你个妖怪,我都快破相了,轻点啊!我大惊失色,一屁股摔倒在了地板上,光滑滑的,把我的屁股都没差点摔骨折了。我心想:呵,还好我还有一个必杀技河东狮吼。啊啊啊我大喊叫着,脸色涨得很红。这一叫,不但没有把怪物给吓跑,还把妈妈给吵醒了。妈妈轻柔的声音从房间里传来,琪宝,琪宝,你怎么了,谁欺负你了?我一听妈妈的声音,哇得哭了出来。

一个箭步就跑了过去,妈妈,那里有个怪物,它打我!妈妈听了这句话,脸色铁青铁青的。妈妈带着我小心翼翼地来到了厨房,拿了一把菜刀,一下子冲到了厕所间。咦,怪物呢?妈妈问我,我奶声奶气地说:在那!我向那望去,只见又来了一个怪物,长得和妈妈一模一样,啊,太可怕了!我脸色发白。

妈妈这时才知道了来龙去脉,笑着对我说:呵呵,如果是怪物,那世上怪物可就多了,它是镜子,它可以把人一摸一样的照出来,很厉害的呢!我便傻傻地笑着,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篇十三: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打开记忆的宝盒,里面的故事千千万万,有开心的,有悲伤的。有自豪的,有惭愧的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件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闷热的上午,骄阳似火,暑气逼人。妈妈却让我坐公共汽车去给外婆送西瓜。我心里虽然有一万个不想去,但迫于无奈,只好一个人抱着七斤重的西瓜去。在站上等了一会,汽车就向我驶来。哇,太好了,不仅有位置,而且还是靠窗的。我投币后赶快去抢这个风水宝地。靠着窗,徐徐的风吹得我心旷神怡。不知驶了几站。车上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汽车也变得闷热。又走了几站,有一个年满七旬老爷爷上了车。他头发花白,黄褐色的脸像浸胖了似的,眼睛成了一条线,似乎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睁开,望着老人,我有点于心不忍,心里仿佛有两个小人在争吵,其中一个说:让老爷爷做自己位置休息休息!另一个却反驳道;还是自己坐着吧,还要抱西瓜啊!两个小人在我心里做激烈斗争,到底让不让哪?正当我苦思冥想的时候,一个小姑娘站起来说:老爷爷,上这儿来坐。说着,就把老爷爷拉到她座位上。老爷爷推辞着,可小姑娘偏让老爷爷坐下来。我仔细打量这个小姑娘:约摸五六岁,扎着两个羊角辫,圆圆的脸蛋,粉白中透着粉红,胸前佩着火红的红领巾,十分可爱。我不禁脸红了:一个比自己小的小姑娘却能为老爷爷让座,而我却没有这样做,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学习吗?我匆忙下了车,现在,我的心情除了惭愧,一种对小姑娘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望着胸前鲜红色的红领巾,我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像小姑娘一样多做好事。

这就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篇十四: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不经意打开抽屉,我又看到了那截折断的尺子,不禁又想起了几年前的那件事

那是小学6年级的一次数学期中考试,考试前一天,老师嘱咐我们:同学们,这次考试有画图题,大家一定要带好铅笔尺子。当天晚上,我复习到很晚,没有收拾考试要带的东西。第二天早上,我睁眼一看,啊?都7点30了!糟了,考试要迟到了!我匆忙穿好衣服,把摊在桌上的铅笔,橡皮等等一股脑地往书包里一赛,就飞奔向了学校。到了教室,我把东西一件一件地掏出来。铅笔,橡皮,钢笔,尺咦?啊!尺子!我忘带尺子了!完了,离考试就剩5分钟了,怎么办?我把书包翻了个底朝天,又在座位周围找来找去,希望能找到一把直尺。可是奇迹到底没有发生,书包里空空的,地上干干净净的,什么也没有。唉,这下惨了,没带尺子,画图题怎么做啊。老师已经拿着卷子进来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我听到身后传来一个声音:你怎么了?丢东西了吗?回头一看,不认识。所谓病急乱投医,我虽然觉得他帮不上什么忙,可还是把忘带尺子的事告诉了他。他沉没了一会,说:我给你吧。我正在纳闷,忽然见他把他那把新尺子啪的一声折成了两半,把其中一截递给我,说:给,拿去用吧。我接过那半截尺子,一股感激之情从心底升起,可我还没来的及说什么,铃声就响了,开始考试了,我只好转过身,开始聚精会神地答题,用那截断尺仔细地画着图铃声再一次响起了,考试结束了。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我转过身,想向他道谢,可是却不知道说什么好,他好像明白我的心思,笑了笑,说:不用谢,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嘛,那截尺子就送给你了。说完,他就拿起东西走了。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又看了看手中的尺子,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可是我仍然记得很清楚,它还将继续留在我心里。它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我也会把这种真情继续传播下去,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这种真情,并把它传下

篇十五: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发生在x年9月4号的这一天,我一生都不会忘记的日子。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余一鸣的妈妈带着我和余一鸣去人民公园玩,余一鸣骑着他最爱的自行车,我滑着我最爱的滑板。突然,一个滑板飞向了我正在滑行的滑板,我还没注意到,就直接从滑板上摔了下来。我想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让我从滑板上摔下来的人,他的名字叫陈扬,一个让我承受了那么多痛苦的男孩子,也就是我的仇人。

当我从地上爬起来后,我发现自己的右手已经不能动了,而且弯曲得特别厉害,我立刻叫余一鸣妈妈打电话给我爸妈。经医院检查,我的右手骨折了,需要立刻矫正,医生说会很痛的,我吓出了一身冷汗。开始矫正时,一个医生固定我的手臂,另一个医生使劲拉我骨折的右手进行矫正,我泪流满面、发出鬼哭狼嚎般的叫声。其实当时我非常想忍住,让自己不要哭出声来,因为我一哭会让爸妈更加难受,可没想到这种痛苦,就算身为男子汉的我也无法忍受,所以最后我还是哭了出来。

从那时起直到现在,已经有两个半月的时间了,我的右手还在上着夹板,我不能踢足球、玩滑板、跑步、跳远等等体育活动,就连穿衣服都需要妈妈帮忙;因为伤的是右手,我还必须用左手写字,左手速度慢,字写得很难看,我曾经非常害怕上学;自从我手臂装上石膏后,我还被同学们讥笑成木乃伊

哎!要是世上真有后悔药就好了,我一定听爸妈的劝说,爸妈当时不让去,我不去就好了!

现在觉得大人们劝说一般情况下还是可信的,我们不能一意孤行,否则就会像我一样付出这么惨重的代价啊!

篇十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人人都有一件两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有的开心,有的悲伤,有的惭愧,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件事。

在一个夏天的中午,天气晴朗,暑气逼人,邻居找我的爸爸干活。爸爸在给邻居家干活之前,叮嘱过我,要写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不要玩电脑。我满口答应说:知道了,不会玩电脑的!赶快去干活吧。我在家里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写了一点点,顿时感觉无聊死了,一点意思也没有,这时我想打开电脑,玩一会儿。可是又担心被爸爸发现,怎么办呢?我的脑中出现了一个善良的小天使,和一个凶狠的小恶魔它俩不停的在斗争。

凶狠的小恶魔说话了:你玩一会,没有什么事的。善良的小天使说:你不能听他的,你这样做,多伤你爸爸的心呀!再说了,答应别人的事就要说到做到!凶狠的恶魔又说:你玩完之后看你爸爸回来就把电脑关了,神不作文知鬼不觉不就好了吗?最后魔鬼占了上风,我终于没有抵住诱惑。

于是我就赶紧的打开了电脑,玩起了游戏,我完全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什么《植物大战僵尸》《飞车》《铠甲勇士》我玩的那么专注,不知过了多久,吃晚饭的时间到了。

突然,我的爸爸回来了,我手忙脚乱的赶快把游戏换成了百度搜搜,爸爸大眼睛一瞪责怪的问:又在玩电脑!?我说:我搜题着。我把作业给了爸爸看,爸爸说:你就写了几个字,根本就不用搜。这时我惭愧的低下了头,爸爸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语重心长的教育我:业精于勤荒于嬉,沉迷电脑你的学习会下降的!答应爸爸不玩游戏怎么说话不算数?男子汉不兴这样!我无地自容。连连点头,今后我再也不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从这件事过后,我明白了,答应了别人的事就应该说到做到。

篇十七: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犯了错误,没关系,知错就改还是好学生。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四年级的一次语文课,老师让大家提前预习,我忘了这件事。第二天课文课上,老师提问有关预习的内容,我突然想起还未完成,心里忐忑不安,我生怕老师叫到我,只好低下头看语文书。语文老师仿佛知道我的心事,果然点到了我的我名字。听到老师叫到我,我禁不住吓得一哆嗦,战战兢兢地站了起来,挠了挠头,小声地说:老师,我没预习。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语文的学习在于平时的积累,积少成多!听了老师的话,我惭愧地低下了头,心想:笨鸟先飞,我以后一定要好好预习!

有一天,下了课后班已经晚上九点,我发现古诗还没有预习,我赶快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妈妈心疼地对我说:太晚了,你明天再写吧!我坚定地说:不,我一定要今天完成预习作业!我打着哈欠,忍着睡意,把作者的生平简介工整地抄写在本上,并把古诗逐字逐句翻译过来。第二天上语文要时,老师让同学介绍作者的生平,由于前天晚上我做了充足的预习准备,心里有了底气,我坐得笔直,手举得高高的。老师叫我回答问题,我自信流利地向同学们介绍了三首古诗的作者。老师表扬了预习很充分,我心里美滋滋的。

从那以后,我每次课前都做好预习。课前预习就像是经历了一次奇妙的旅行。在旅行开始时,我有些担心,有些犹豫,对接下来要面对的未知世界感到好奇。未知的事物总会给我无尽的吸引力。我下定决心,要像一个勇士一样,凭借自己的智慧完成冒险。在预习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感觉很快乐。

篇十八: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在我的记忆长河中,我经历许多感兴趣的事情,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则是滑冰这件事了。

今年寒假的一天,爸爸带我来到了北大未名湖滑冰。我原来学过滑冰,但已经好几年没有滑了,也不知道还会不会了。我们来到冰场上,穿上冰鞋后感觉冰面好滑的,双脚在颤抖着。这时,我有点想退缩了,我怕自己滑不好会摔跤。

爸爸看我停在冰面上不感动,于是滑过来对我说:只要你是学过滑冰的,那就不可能会忘记,来,试试。听了爸爸的话,我也重新振作起来,按照原来滑冰的方法,双脚成外八字,一步一步往前挪,那姿势简直像是一只企鹅在摆动着肥大的身躯;那速度简直可以跟蜗牛相提并论!

我跟着爸爸的脚步往前滑着,突然,我一个趔趄,摔在了冰面上。哎呦,好痛啊!我挣扎了几次想要爬起来,可是由于穿着冰鞋就不好掌握平衡,试了几次都没有站起来,最后还是爸爸把我扶了起来。这时我又想退缩了,刚刚我已经尝到了摔跤那痛苦的滋味,万一要是继续滑下去又会摔跤可怎么办?

可是我转念一想:不行啊!如果我要是遇到了这么一点困难就退缩了那怎么行呢?不就是摔了一跤而已嘛!有什么可害怕的?于是,我继续滑了起来。大约过了半小时左右,我渐渐找到了原来学滑冰的感觉,在冰场上也能比较熟练而快速的滑行了,甚至都可以和爸爸一起同行了。没错,爸爸说的没错:只要学过就肯定不会忘记!

这件事直到现在我还历历在目。今年的寒假我只要一有时间就拉着爸爸去滑冰。现在,滑冰俨然已成为了我最感兴趣的一项体育运动,我也明白了只有经历失败你才可能会成功!

篇十九: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发生过的事多如繁星。有令人惊讶的,有好笑的,而有一件事却是让我终身难忘,深刻的,感动的。

记得有一次,我还是二年级的时候,天刚还是晴空万里的,可转眼间它就化妆了,变得乌云翻滚,狂风骤起。放学了,天上早已下起了大雨,我将校门口望了望,也没有看见爸爸妈妈的身影,这还不算什么,更糟的是:我还没有带雨伞!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可怎么办?这时一个声音出现在我身旁咦,你怎么还不回家呢?我扭头一看,原来是她-孙佳玉,我坦白说:唉,我我没有带雨伞,所以回不了家。她听了,二话不说,把雨伞塞到我手里。我问她:你把雨伞给了我,那你又怎么回家呀?她听了,笑了笑作文,说:没事,我还有一把雨伞呢。说完她的身影,便消失在雨幕中。我顿时热泪奔眶:小玉真是太好了,竟然把她的雨伞借给我,我一定要好好感谢她!

第二天,我去小玉家还伞,我敲了敲门,吱门开了,开门的是小玉妈妈,只见她愁眉苦脸的,我说:阿姨,我是还雨伞的,小玉呢?小玉妈妈说:小玉她发高烧了,你就把雨伞放到她的书包里吧。听了阿姨的话,我心想:小玉她为了我不被雨淋湿哦,把雨伞借给我,还骗我说还有另一把雨伞,结果一路小跑回到家还发高烧了,唉,都怪我,如果我没有要小玉的雨伞他就不会发高烧了,我很惭愧。

这就是令我终身难忘的一件事。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乐于助人,快乐自己的道理。

7.大学印象 篇七

1992年12月30日, 带着全国第54家晚报的胎记, 《三江晚报》呱呱坠地。那一天的佳木斯上空, 《三江晚报》以一种别样的姿态惊艳亮相:一架直升飞机将雪片一样的《三江晚报》创刊号撒向三江大地, 这一前所未有的创意, 永远地定格在市民的脑海中, 成为《三江晚报》在读者中的第一印象。

从此, 佳木斯有了一张不板着脸说话的报纸, 从身边小事到国计民生, 这张报纸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走进市民的生活。

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20年来, 《三江晚报》用每一个版面、每一条新闻, 诠释着“三贴近”的办报理念。密切关注社会生活, 关注国计民生。特别是社会矛盾和百姓疾苦, 晚报总是以博大的人文情怀, 给予舆论的引导和干预。小到小动物的救治和放生, 街头巷尾的趣事, 大到棚户区大面积动迁中的利益冲突以及洪水和疫情面前的生死抉择。多年未落的户口落下了、几十年未见的亲人相聚了、伤害市民的凶手被抓了、上访多年的事件有着落了、该享受的政策终于享受到了……从24小时开通的几个新闻热线中, 牵出一串串百姓关注的突发事、感人事、烦心事, 年复一年, 在成千上万篇朴实无华却又牵动人心的报道中, 这张报纸用她的道义和良知,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亲民”印象。佳木斯的读者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 没水没电了找晚报, 卫生有问题找晚报, 孩子上学有问题找晚报, 家里的动迁怎么享受政策找晚报……晚报成了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老朋友。百姓们也已记不清晚报的记者们为自己帮了哪些大大小小的忙儿。

为了更近距离地走近百姓生活, 他们曾经身背印有“三江晚报”字样的挎包, 走街串巷宣传报纸, 逐个小区逐个住宅楼地登门拜访。“轻敲百姓门, 帮办百姓事”, 老百姓第一次在家里接待不请自来、服务上门、报道上门的新闻记者。晚报牵头成立的亲民服务队邀请物业、供热、供水、供电、城管、卫生、医疗等各职能部门及社会各界爱心团体加盟, 走进社区, 现场办公, 为民服务。“阳光助学行动”, 大型鹊桥会、邻里节, “家有童星”大赛, 佳木斯市十大经济人物、十大新闻人物、十大经济事件评选活动, 佳木斯市“迎奥运”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暨“华联杯”健身长跑活动, 佳木斯市“信合杯”武术比赛, “非常6+1”海选活动, 等等, 晚报组织和举办了数十个以百姓需求为宗旨的各种亲民活动。“市长热线”、“民生局长话民生”、“百姓热线”、“有事您说话”、“有问必答”、实用资讯, 这些上接政策下接地气的栏目和版面, 不仅新闻报道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成为报纸的亮点和“卖点”, 更重要的是, 晚报自始至终自内向外“生长”着的“亲民情怀”, 润物细无声地占据了百姓心中媒体公信度与亲和力的制高点, 成为读者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种“平民报纸”。

这张“平民报纸”用一片真诚打造出来的亲民印象, 深深地镌刻在读者心中。而她用20年的探索和实践打造出来的改革印象, 则历史性地书写在佳木斯的新闻史上。

三江晚报是1992年12月30日佳木斯日报创办的第一张子报, 她的诞生有着深刻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是新闻战线思想解放成果的一个缩影。随着改革的渐进与深入, 2010年, 三江晚报成为一张独立办报、独立发行、独立经营的报纸。

这张报纸不断推行改革, 逐步扩版增张。1994年1月1日, 改为隔日出版, 4开8版;1995年1月1日起改出日刊, 每期4开4版;1998年1月1日起改为隔日8版……2000年, 从周一至周五全部扩为8版;2002年11月1日, 扩为12版, 新闻周刊扩为16版;2006年1月1日扩为16版、2007年周三推出《非常星期三》24版, 2010年改为周五刊, 周末版扩为24版。20年来, 三江晚报以市场为导向, 踏实而精彩地完成着一次次华美转身, 在新闻改革的探索中锐意前行。

2009年12月, 三江晚报迎来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强化资源整合, 与三江晚报实施战略合作, 以推动地市报业转型升级。12月17日, 双方正式签约, 三江晚报加盟生活报传媒集团, 搭乘生活报传媒集团这列高速列车, 驶上了事业发展的快车道。

三江晚报自创刊以来借鉴外地晚报的先进经验, 结合自身特点, 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改革:加大对人事制度和用人方式的改革力度, 积极稳妥地实行全员聘任制、待岗制、末位淘汰制, 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取消在册正式职工、聘用人员、临时人员的门户之见, 实行在版面、稿件面前人人平等;推行全员合同制;改革分配机制, 编采人员全部实行聘任制, 工作量化, 按劳取酬。从根本上杜绝了内部分配的“大锅饭”;改革奖惩机制, 设立总编辑奖、超额完成任务奖、好点子奖、对稿件差错实行处罚制度等。

晚报的机制培养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精锐队伍, 在各种大型报道战役中表现出色, 读者肯定, 政府满意。近几年, 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努力下, 各种后顾之忧解除之后的编采人员更是迸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发挥出极大的创造力。

经营机制的改革和报纸版面的改革推动着这张报纸的前进。三江晚报在佳木斯新闻史上铸造的改革印象与在读者心目中树立的平民印象同样深刻而又鲜明。

二十年, 三江晚报用二十年的脚印, 丈量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留存着二十年的城市档案。二十年, 晚报用二十年的目光, 观察着社会发展的动态。二十年, 晚报用二十年的文字, 累积着百姓生活的点滴, 记载着百姓二十年的喜怒哀愁。二十年, 晚报用二十年的心智, 盛装着父老乡亲的感情, 与热爱着这张报纸的读者相儒以沫。

8.让人印象深刻的四个印象 篇八

穆特这次来中国巡演出了一件事,其影响力超过了她的小提琴演奏。那就是穆特在上海演出时,曾中断了演出,原因是有一位观众不停地照相,激怒了正在拉琴的穆特,她强烈要求这名观众退场,否则她将终止演出。后来工作人员将这名观众请出场后,穆特向观众致歉,并继续演出。几天来媒体对于这件事的报道及评论数量超过了关于她音乐演奏的评论。

这件不愉快的事件对穆特北京音乐会直接的影响就是世纪剧院加强了保安措施。当天晚上,一进世纪剧院的大堂,就见五位音乐爱好者用长六米、高四米的红色巨型展板做成的倡议书,现场有不少音乐爱好者响应倡议在上面签名。

尽管有了这样强势的引导和宣传,音乐会还不是特别安静,除了迟到观众的走动声和忍不住的咳嗽声外,不时还能听到手机照相的声音。穆特的演奏特别在乎环境,1997年那次来华演出,穆特身着深绿色晚礼服,舞台大部分是黑暗的,只有两圈追光照在穆特和钢琴伴奏身上,当然台下也是暗的。穆特说,演出时观众席亮会让她精力不集中。一次演出,穆特无意看清台下一位女观众穿着的绿色鞋子,结果那天穆特老分神,演奏发挥失常。虽说崇拜者将穆特奉为小提琴女神,但她终归是人不是神。

像在中国这种类似中断演出的情况在德国也发生过。一次穆特在德国演奏沃尔夫冈的现代作品,刚刚演奏三分钟后,台下一片吵闹,观众听不懂演奏的是什么,穆特不得不停下来给观众解释作品的内容。中国的观众没这样的素质或胆量吵闹要求中断演出请台上的演奏家解释作品,但一部分观众的不专注音乐,确实影响了穆特的正常发挥。中场休息时,我问了一个在德国听过穆特演奏的朋友,他说,穆特当晚的表现,连在德国演出的一半状态都不到。

我用这么多的篇幅评观众的表现,无非是想强调一场优秀的音乐会,是由台上的演奏家和观众共同完成的。这次,穆特发挥出的水平不抵在德国本土的一半,责任不在穆特在观众。顺便多说一句,欣赏古典音乐会的氛围和欣赏流行、摇滚音乐会的氛围反差是那么大。如果观众保持安静坐在位子上,那摇滚歌手乐手会崩溃了,他们要的就是观众又蹦又喊,但这样的观众,会把穆特这样的古典音乐大师吓跑的。

这一晚上,穆特身着美人鱼造形演出服上场,但她的演奏却不像鱼在水里那样自由嬉戏。虽说整场五首小提琴奏鸣曲都是莫扎特创作,这是为纪念这位音乐神童诞生250周年。人们对莫扎特音乐的印象多是如鱼游水般的快乐自由,曾有乐评人将中国古代哲人庄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寓言比附莫扎特的音乐。但今天穆特的演奏,却一改人们对莫扎特的这种印象。虽然这不是穆特的技术问题,对于莫扎特的这五首奏鸣曲,穆特没有任何技术负担,就像一个八级钳工,遇到的只是次五级程度的活。如果出点小毛病,那也是在任何提琴手都能拉好的地方穆特出点小瑕疵。比如,她拉的第二个曲目第三乐章有几处声音有点糙,不太讲究,最后的快板交待不清楚,含含糊糊,似一个大舌头人说话。但穆特却能将自己的生命意向,通过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折射出来,让人重新掂量莫扎特。这是穆特的个性使然。

穆特这晚演出的曲目是1.《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2.《降E大调小提琴奏鸣曲》、3.《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4.《e小调小提琴奏鸣曲》、5.《降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这五首作品是莫扎特22岁至29岁之间创作的。穆特像是依照人的一生过程来安排这五首作品的起伏开合的,但她给我最重要的感受是将每一部作品处理得都很凝重,每一个乐句,甚至每一个音符都是经过思考才从她心里流淌出来的。比如,穆特演奏《F大调奏鸣曲》时,特别强调戏剧对比,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主题反复时,她都明昂地用弱、强、更强来彰显音乐的冲突。可是在大多数的提琴家的演奏中,我们很少听到莫扎特有那么大起伏,更多的是音乐流畅欢快,自由无碍。这如果要是中国人或者其他亚洲人那么演奏,那听众一定要质疑了:这究竟是不是本真的莫扎特?但因为是莫扎特故乡人这么演,我们也只能说,没准穆特发展出莫扎特深刻冲突的一面。这就像一个中国京剧老生,在外国是尖着唱、哑着唱还是横着唱、竖着唱,怎么唱怎么有理,谁让京剧是中国的国剧呢!

穆特这场音乐会给我的第二个重要感觉就是她的深情。有些莫扎特招牌似的轻松游戏似的旋律,穆特都能拉得像经过了大悲大喜、出入过生死的深情。比如像《降E大调奏鸣曲》第二乐章慢板,穆特奏出的抒情旋律,好像没经过观众的耳朵,直接浸入人的心脏,在这如醇酒般旋律的浸蚀下,心脏似乎沉醉得忘了跳动。这是穆特的招牌音色。

正像上游清澈的黄河流经黄土高原被染成黄色一样,莫扎特清澈见底的音乐流过穆特的生命被染成深深的紫色。穆特虽说才四十三岁,但她的情感经历没准就像她现在丈夫普列文的年龄。先是在穆特心中教父般的卡拉扬1989年去世,那年穆特26岁,然后又是大她几十岁的丈夫抛下她和两个孩子先去了天堂,那时她三十岁。再就是近两年她又与大她数十岁的作曲家、指挥家普列文结婚。可以说,穆特的心路历程绝不是一个四十岁女人所能浓缩的。这些对于穆特是沉重打击的生活悲剧却成为她演奏音乐的养料。不过2006年,借着莫扎特250年诞辰,拿莫扎特的作品当公器,来抒发穆特极为个人化的情感。因为她是大师、小提琴女神,所以我们就要接受,觉得是敞开了莫扎特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钢琴大师波格雷里奇像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似的,让肖邦的钢琴声变形,像达利那“流淌的时钟”,我们不也是奉为这是经典演奏版本吗?

不能不提的还有当晚的钢琴演奏欧尔吉斯,因为奏鸣曲是小提琴和钢琴共同完成的,而且有的段落,莫扎特给钢琴写得很重,小提琴只是附属。在这场演出,欧尔吉斯钢琴弹得更像人们印象中的莫扎特,流畅、随意、率情,这刚好与穆特形成反差。或许穆特就这么要求欧尔吉斯。他的演奏已经到了化境——时而如影随形,紧跟着穆特的起伏跌宕;时而像海面上的波浪,反射着太阳的光明或星月的银辉。他的琴盖大开着,像钢琴独奏一样。

穆特的小提琴演奏给我留下的第三个重要印象是她的悲剧性。穆特的思想气质与她的形象最不相符,听她拉琴,脑海里总是幻化出罗丹那个知名度最高的雕塑作品——思想者。巧的是,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里的《音乐人生》片头标识用的就是罗丹的《思想者》,不知这是不是编导受穆特拉琴启发。

穆特演奏的《E小调奏鸣曲》不是那种表面的煽情。比如那种特迷人的旋律有人演奏就拼命用揉弦技术,而穆特不揉,一切归于质朴,这音乐反而能钩起观众心底的悲怆,有点大悲无泪的感觉。因为莫扎特已经把旋律写到那份上了。这部作品虽说是莫扎特22岁时写的,但这段时间,莫扎特经历了母亲病危到过世。所以,该奏鸣曲透露着悲伤与沉重的情绪,却也展现出希望和信仰。

穆特的丈夫于1995年因癌症去世,她在悼念亡夫的音乐会上着一身黑礼服,就演奏了莫扎特《e小调奏鸣曲》。那么这场再次演奏这部作品,特借此曲传达对亡夫的怀念,当然也带出了人类最深沉的情感。

虽说穆特这次在北京的演出没发挥出她最好的状态,但就本场来说,她是越奏越好,就感觉她的灵魂外化了,她的提琴不仅是她的器官,更是她灵魂的载体,这个载体还接通了莫扎特的血脉,呼吸着音乐教父卡拉扬和她前夫的气息。

对穆特第四个印象是她的整体性。上一次,她整场拉勃拉姆斯的三首奏鸣曲,这一次整场拉莫扎特的奏鸣曲(1998年,她世界巡演整场拉贝多芬的奏鸣曲),而没有众所周知的炫技、煽情效果的作品。她的整体纵横都不失控,虽说小提琴擅长旋律歌唱性,但穆特在倾听钢琴的同时,将莫扎特的作品交响化,每一乐章每一乐句甚至每一个音都在她的结构布局中彰显出整体精神。

陈俊凤西安石油大学音乐系讲师

上一篇:产科医护人员培训计划下一篇:生物学院 2017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