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数学三年级《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案

2024-07-23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案(精选10篇)

1.西师版数学三年级《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案 篇一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孩子们,课前我们已经互相认识了,可是你们还想了解关于老师更多的信息吗?

2、课件出示教师信息,让生帮信息中的数字分类,问:为什么这样分?引导学生发现有的数字有一个小圆点,有的没有。告诉学生没有小圆点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有小圆点的数是我们以前没有学过的,叫小数。从而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小数的组成

教师出示数学书后面的定价5.10元,和例1情境图,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小数。教师指出像2.7,0.8,3.25,5.1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以3.25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小数点,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并指出什么是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师:小数都有一个小圆点叫小数点,(板书:小数点),你可别看他圆圆的,小小的,他的作用可大了,他把小数分成了两部分,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分………

(2)指导学生认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

师:我们再来观察一下黑板上这些小数,他的小数部分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认识小数部分只有一位的叫一位小数,小数部分有两位的叫两位小数(3)指导学生读小数

师:孩子们,认识了这么多小数,那小数怎么读呢?我们先来试读一下黑板上的这几个小数。(生读小数)(板书3.25读作三点二五)师小结:读小数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读,先读整数部分,就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再读小数点,就读作“点”最后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只要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就可以了。

试一试:指名读课件上的小数(4)指导学生写小数

师:小数我们已经会读了,那小数怎么写呢?大家回忆一下,刚才老师是怎样读3.25这个小数的?(生答)师小结:也就是说写小数的顺序和读小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整数部分,然后在整数部分的右下角写一个实心小圆点,最后依次写出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试一试:听写小数

2、教学例2(1)出示并齐读例2中的商品价格。

师:孩子们,除了刚才认识的这些小数,你还在那些地方看到过小数?生:超市里。师:从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中我知道孩子们都喜欢去超市,下面我们就到超市看看吧!(课件显示例2情境图。)师:这些商品的价格都是小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小数)(2)用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表示例2中的价格。

师:大家看这些商品的价格都是以什么为单位?(生:元)师: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呢?我们看,一个篮球的价格是12.68元,那我们在付钱的时候,实际上是付多少呢?也就是付了几元几角几分?(生答)用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分别表示其他单价。

(3)讨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意义。孩子们,从刚才的这些表示中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可以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讨论时可以围绕这样三个问题:(课件显示:

1、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他的整数部分表示的(4)练习:用5 分别盖住0.00元各个数位上的0,让学生数数分别表示的意义。

三、课堂活动

1、组数比赛:用3、0、9这三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小数,看谁写得多。

2、分别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和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表示教课书的价格,然后进行比较。

四、数学文化:介绍小数的由来

五、总结

2.西师版数学三年级《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案 篇二

1、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读出小数(自主练习第68页1题)

2、指名说说0.3和0.07的意义。

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书房中的一些小数,知道了白炽灯与桌面的适宜距离是:1米(60瓦)、0.5米(40瓦)、0.3米(25瓦),从这些信息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学习新课

谈话:刚才,大家提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真不错!今天我们只解决“0.5米和0.3米比,那个长?”

1、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_master@163.com-----

2、小组代表汇报各组的比较方法。

可能出现的比较方法:①通过意义比较

②利用数轴比较

③利用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类推

④利用感性经验:亮灯泡应离桌面远,暗灯泡应离桌面近……

3、说出理由。

谈话:选出你最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说一说为什么?

4、请你比较0.25和0.3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三、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1、涂一涂,比一比(课本第69页7题)

2、数一数,比一比(课本第69页8题)

3、哪辆车能从桥下通过?(课本第69页9题)

四、总结新知,回顾整理

谈话:这节课大家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学到了不少知识,请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同时获得学习方法。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_master@163.com-----

课后反思:

3.西师版数学三年级《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案 篇三

步认识教案实录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几,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及分数的简单应用。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中的重要内容。从整数到分数,学生的数学学习将建立一个新的概念,是对数的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含义的,从整数到分数是对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含义上、读写方法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在这里安排分数的初步认识,不仅为三年级下学期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做好知识准备,也为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进行表达交流、解决问题提供了知识和机会。

备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认识几分之几;

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分数的简单计算(1课时)

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法;1减几分之几

分数的简单应用(2课时)

用分数表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的一份或几份;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方法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2.会读写简单的分数。3.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4.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问题。

1.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数感。

2.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备重难点

重 点 1.理解分数的含义,认识并能够读写几分之

一、几分之几。2.掌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难 点 1.理解比较几分之一和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

2.理解分数加、减法及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

4.西师版数学三年级《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画图等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能力目标:

通过“摆一摆”“找一找”等练习,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重点:

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课文第15页“练一练”的第1题。

出示题中文字。

(1)先让学生找一找,这里的哪些字是对称的。是对称的字,在它的下面打个“√”。

(2)在小组中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找的,并互相检查找得对不对,完整不完整。

(3)汇报结果。

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在对称方面有什么区别。看看学生能不能发现其区别,即对称轴的位置不同或对称轴的数目不同。明白有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只一条。

2.请学生说一说对称图形的特征。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体会,主要是抓住两点。

(1)沿着对称轴对折。

(2)对称轴左右两边图形完全重合。

二、专项练习

1.课文第15页“练一练”的第2、3题。

第2题:

第1个图。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出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然后找出对称轴的位置。

第2个图形,要求学生画出对称轴是纵向的对称图形(左右对称)。

第3个图形。要求学生画出对称轴是横向的对称图形(上下对称)。

第3题:

让学生照课文摆一摆,也可以参照课文图形,自己设计新颖的,简单的图形。

2.课文第16页的第4、5题。

第4题:

第一个图形像一座桥或椅子。

第二个图形像飞机。

第三个图形像火箭。

第5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

(2)同伴之间,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与画法。

(3)教师指导,并说明要点。

(4)针对错误图形,进行分析。

3.课文第16页“你知道吗?”。

(1)让学生根据课文图形,判断哪些树木是对称图形。

(2)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什么?

三、课堂小结

5.西师版数学三年级《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案 篇五

精品教案

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能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的大小。

(2)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分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

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四 教学难点:

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的大小

五 教具准备:

课件 苹果 水果刀 彩带 长方形 正方形 圆形 水彩笔

六 教学方法:

操作法 直观演示法 讨论法

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分学具

为了方便大家的学习,老师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些学具,每张桌上有一个信封,同桌之间先把信封中的学具分一分,并认真记录号分配单。

学生会发现信封里只有一条彩带,没法分。

让学生先把其他学具分配好,一会再解决彩带的问题。

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

2、教师小结引出“平均分”

不管是一个一个得分还是先数出总数再除以2,最后同桌2人分到的学具数量是一样多,像这样的分法是——

“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如果把一条彩带也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

“一半、半条、、、、、”

3、揭示课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这样不能整数分的情况,这时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这个概念,彩带的一半用分数怎样表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认识1/2(1)找彩带的一半

请大家拿出刚才没分好的彩带,同桌合作找出它的一半,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找的。

学生汇报,边演示边说。教师及时评价。(突出平均分)(2)认识1/2

像这样把彩带两端对齐,中间剪开就把它平均分成了两份,这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彩带的一半在数学上有个专门的名称叫二分之一,写作:1/2(3)读写1/2

先写横线表示平均分,彩带被平均分成了两份在横线下面写2,其中的一份1写在横线上面,在分数中横线叫做分数线,横线下面的2叫做分母,横线上面的1叫做分子。学生试着读写1/2。

(4)1/2的意义

说说对分数1/2的理解,1和2分别表示什么?

(小组内轮流说一说,要求拿着彩带,一边演示平均分的过程,一边说,小组内互相评价谁说的最完整最准确。)

(老师小结并板书:把一条彩带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找出重点理解的词。

(5)找其他图形的1/2

用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折一折,把图形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并说一说各表示什么意思?(生活动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6)找生活中的1/2

(7)判断下面涂色部分是图形的1/2吗?(课件出示)

2、认识1/4

(1)找四分之一 中秋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必不可少的食物是——“月饼”

在老师很小的时候月饼还是比较稀少的食物,经常几个人分吃一个月饼,老师家里有四口人,如果只有一个月饼怎样分才最公平呢?每个人能吃到多少?

请大家用手中的圆形纸片代替月饼折一折,分一分,把分好的那一份涂上喜欢的颜色。(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分到了多少?)学生演示汇报,教师及时点评。

(课件演示分月饼过程)

教师小结: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四分之一写作:1/4 像1/2 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板书)

(2)折正方形纸片的1/4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一下可以怎么做,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做法?然后分工折纸,并涂上颜色!最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学生活动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集中汇报,展示四种不同的折法。

老师总结:无论圆形还是正方形,还是其他物体,只要把它平均分成四份,就是它的1/4。

3、创造分数

学生通过折纸的方法创造其他的分数,让学生在信封中拿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喜欢的图形,试着折一折,涂一涂。小结:引导学生概括出:无论什么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4、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看黑板上的板书1/2和/1/4你认为哪个数大?说明理由!

生说想法,可能会出现意见不一致

(2)分苹果

一组两个苹果,切一个的1/2,另一个的1/4。看哪一份大?为什么?(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新知)

引出:平均切成2份的那一份要比平均切成4份的那一份大

也就是:1/2>1/4(板书)

(3)找规律

分数的大小比较中有什么奥妙?谁能从这些图中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三个等大的圆被平均分成不同的等分)

小组讨论找规律

老师总结:平均分的分数越多,其中的一份越少。

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说生活中的分数

(课件展示生活中与分数有关的事物)

2、谜语猜数

百里挑一 一分为二

3、数学游戏 一人起立说占全班的几分之几?

占全组的几级分之几?

占男生的几分之几?

占女生的几分之几?

占全家的几分之几?

4、在我们人体中也能找到有趣的分数,相信吗?(课件出示:各个时期的人体图片)

(1)介绍:当胎儿在妈妈肚子里长到8个星期时,胎儿的头大约是身长的1/2,当婴儿一岁时婴儿的头大约是身长的1/4。

(2)估计:儿童的头长大约是身长的几分之几?

(先让学生估计,再出示格子师生一起数格子,最后得出1/6)(3)估计:成人的头长大约是身长的几分之几?(演示1/7)<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说想法。

6.西师版数学三年级《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案 篇六

执教:秀山第二小学

李娜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8页。设计理念:

1、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

2、通过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感受这一类图形具有的美学价值。

3、让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领悟,做孩子学习的领路者。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轴对称图形的一些简单特点;认识对称轴,初步学会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经历对称图形概念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得到培养,引领学生感受图形的对称美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感知对称现象,会画简单的对称轴。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对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纸,彩笔,剪好的圆形和长方形,尺子。教学过程:

一、“玩玩”对称,谈话激趣。

1、师:如果给你一张白纸,你准备怎么玩? 生1:用纸折飞机 ;生2:用纸画一幅画;······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怎样玩这张纸吗?师边说边演示:拿一张纸,先把它对折,然后,从折痕处切入,撕下一块。

2、猜猜老师撕的是什么图形?再猜猜老师用同样方法撕出来的其它图形。

3、这些图形都有一个相同的名称: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美丽的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二、“认识”对称,体悟特征。

(一)认识对称图形

他们是谁吗?(根据给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左半边,想象它的另一半,然后猜想这是一个什么图形?)

第四关:做一做

1、观察运动员的动作,发现动作是对称的。

2、自己做一个对称的动作。

3、老师做一个不对称的动作,判断老师的动作是否对称,想一想:怎样做才对称? 第五关:说一说

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东西也是对称的?

四、“欣赏”对称,提升认识。

7.西师版数学三年级《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案 篇七

单位:滨城区北城实验小学 姓名:王 海平日期:2013年3月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1 【教材简介】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这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一次扩展。学好本课将对今后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信息窗中,吊灯、台灯、沙发、桌椅„„都是学生熟悉的日常用品,但在这些物品的摆放位置、设计中却蕴含着许多科学常识。教材正是选取了这样一些素材,引导学生在了解科学常识的同时,学习有关小数的知识,同时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能正确读写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2.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3.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初步发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教学准备】课件、米尺、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课,王老师想装饰房间,装饰公司 2 的设计师给我提供了几点建议,请大家帮忙参谋一下。(课件出示资料,学生读一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不会读的小数。)

提问:在设计师的建议中出现了一些数字,请你们把这些数字分分类,可以怎么分呢?

根据学生自由回答 追问:为什么这么分?

根据学生回答指出:像这样的数我们就把它叫做“小数”,这个点是小数点。小数点是小数的重要标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小数的知识。(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设计意图:一句“请大家帮忙参谋一下”,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真正把孩子放在课堂主人的位置。接着指导学生通过尝试分类,让知识产生迁移,直接引入小数。】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小数的读法

谈话:现在王老师把这几个小数拿出来,你们试着读一读好吗?(出示课件,指生读。)

预设:当学生读到0.48„„时,追问:你们同意他的读法吗?谁有不同的读法?

板书:像0.4、0.48、2.5„„这些数都是小数,“.”小数点。小数点是小数的重要标志。

进一步指导学生准确读小数:0.4读作零点四,0.48读作零点四八,2.5读作二点五„„

小结:小数点把小数分成左右两部分,小数点左边的数是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点右边的数是小数部分,要按照顺序依次读出每个数字即可。(像我们平时读电话号码那样一位一位的把数字读出来。)

出示练习,读小数。并让学生说一说读小数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真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分享”和“倾听”的习惯。】

2.小数的写法

①谈话:我们已经会读小数了,想不想写一写小数呀?(课件出示)

姚明身高二点二六米。看谁写的又快又对,并且规范。

刘翔跨栏成绩十二点八八秒。

学生先在答题纸上写小数,根据教师的板书进行自评。提问:你在书写小数,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师生共同小结:先写小数的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小数点要写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

②出示练习,写小数。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写小数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同桌互评,找一找同学的优点,及时纠错。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小数的读写比较容易,所以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当学生遇到小数部分的读法与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教师及时地加以引导,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从日常生活中搜集有关小数信息,不但使学习素材变得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课堂中我关注了对学生的鼓励,学生的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

二、借助素材,理解小数的意义。1.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

谈话:在家居学问中,你们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出示情境图)

预设提问:根据你们的经验,你认为0.5米有多长?谁能用手比划一下?(学生演示)

谈话:到底谁比划的更准确呢?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米尺,一边观察操作一边思考、谈论问题。

共享: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到台前演示)演示: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演示)。

把1米平均分成了10份1分米就是1分米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1米2345678019103分米(3)3分米就是米,还可以写()米。0.3(10)55 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5)米。(10)

演示:这是一把一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长?(1分米)用分数表示每份是多长呢?(1/10米)根据学生回答指出:1/10米,我们还可以用小数来表示:0.1米 板书:1分米=1/10米=0.1米(让学生说说0.1米表示什么意思)

谈话:知道了0.1米有多长,0.3米呢?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课件展示: 3分米=3/10米=0.3米

谈话:你现在能告诉大家0.5米有多长吗?也就是说40瓦的白炽灯与桌面的适宜距离是5分米(5/10米)。

课件展示: 5分米=5/10米=0.5米

提问:老师把这个重大“发现”记录下来,孩子们你们在课本上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总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米尺,加之形象的课件,唤起学生对分数的记忆。通过长度单位建立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学生知道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从而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课件中“我是小小推理家“和学生见面,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我还注重培养孩子快速阅读课本的能力。】

2.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

谈话:我们从家居的摆设中学到了不少知识,老师想买一组沙发放在客厅,能告诉老师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取信息)

谈话:0.01米、0.03米、0.48米到底有多长呢?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0.1米,0.5米有多长,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0.01米有多长。

学生边观察米尺边回答(出示课件):这是一把一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了几小份?每份是多长?(1厘米)

1厘米把1米平均分成了100份***8090100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 厘米。1厘米是_____1100 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用分数表示每份是多长呢?(1/100米)指出:1/100米,我们还可以用小数来表示:0.01米 让学生说说0.01米表示什么意思,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 提问:0.03米是多长呢?课件展示: 3厘米=3/100米=0.03米

“我是小小推理家”可以推出0.48米,你是怎样想的? 课件展示: 48厘米=48/100米=0.48米 引导学生小结: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在学生知道了一位小数基础上展开讨论,先让学生先独立探索,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随机练习,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

轻松时刻:“蝴蝶飞向哪朵花”进行巩固训练。

【设计意图:这样的练习符合孩子的口味,既巩固训练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又为下面元、角、分之间的互化做铺垫。】

三、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师: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小数?今天王老师也带来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

1.在文具超市一角元之间。,引导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价钱,提示:在8元—9【设计意图:实际应用练习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指导学生对熟悉的元、角、分之间的互化,结合长度单位之间的互化,进一步提高他们知识的迁移能力。知道小数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2.0.00这个小数中有个6被老师隐藏了,你能帮老师把它写完整吗? 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填写。

A.填上6后,这个小数表示6米()B.填上6后,这个小数表示6分米()C.填上6后,这个小数表示6厘米()

【设计意图:创新练习设计,这样的设计既能巩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又能 6

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理解、交流、体验过程中完成对实际生活中各种小数意义的理解、扩展和深化。】

四、师生总结,布置作业 1.归纳总结

谈话:孩子们,在我们的家居布置中存在着很多科学的知识,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我们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帮助爸爸妈妈,把我们的家装饰的更美。王老师在课下还搜集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和大家共享,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能和我们共享吗?

引导学生全面回顾本课的内容

【可以提示从以下几方面总结:会读写小数;一位、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2. 布置作业。

回家后在家长的帮助下,请你们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一下你的身高,和你去年的身高做一下比较,下一节课我们交流一下。温馨提示:可以用不同的表现形式(135厘米、1米35厘米、1.35米、13.5分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本课学习,谈谈收获和体会,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提升方法的能力。课后作业,在家长的陪护下完成,既能使家长了解孩子的数学学习情况,又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为第二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做铺垫。】

六、教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

像0.4、0.48、2.5„„这些数都是小数,小数点是小数的重要标志。

2.66 12.88

8.小学数学认识《轴对称图形》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会画已知点关于已知直线 的对称点,会画已知线段的对称线段,会画已知三角形的对称三角形。

2、经历探索轴对称的性质的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作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怎样确定已知图形的关键点并根据这些点作出对称图形。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完成课本第10页的操作,即图1—6,并将你完成的操作带到课堂上来。

2、思考:

下列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请把它们找出来,画出它们所有的对称轴。

3、请你在下图的方格内,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

二.自学、合作探究

(一)自学、相信自己(书本)

实践、操作:

1、思考:如图1-9, 3点都在方格纸的格点位置上。请你再找一个格点 ,使图中的4点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

2、如果直线 外有一点 ,那么怎样画出点 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 ?

问题一:画点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 的方法,并说明道理。

问题二:怎样画已知线段的对称线段?怎样画已知三角形的对称三角形?说说你的想法和依据。

(二)思索、交流(书本例题练习难)

3、分别画出图1-10(1)、(2)、(3)中线段 关于直线 对称的线段 。

4、分别在图图1-10(1)、(2)、(3)的直线 上取一点 ,并画 关于直线 对称的 .

(三)应用、探究(难度大综合纵横思考)

例题讲解

例题1、如图所示,要在街道旁修建一个牛奶站,向居民区A、B提供牛奶,牛奶站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A、B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

例题1

例题2

三.学习体会(空)

四.自我测试(书本练习)

1、如图1,线段AB与A’B’关于直线l对称,

⑴连接AA’交直线l于点O,再连接OB、OB’。

⑵把纸沿直线l对折,重合的线段有: 。

⑶因为△OAB和△OA’B’关于直线l , 所以△OAB -△OA’B’,直线l垂直平分线段 ,∠ABO=∠ , ∠AO’B=∠ 。

图 1 图 2 图3

2、如图2,三角形Ⅰ的两个顶点分别在直线l1和l2,且l1⊥l2,

⑴画三角形Ⅱ与三角形Ⅰ关于l1对称;

⑵画三角形Ⅲ与三角形Ⅱ关于l2对称;

⑶画三角形Ⅳ与三角形Ⅲ关于l1对称;

⑷所画的三角形Ⅳ与三角形Ⅰ成轴对称吗?

9.西师版数学三年级《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案 篇九

班级:一(3)班 授课教师:范湘玲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三、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一)、实物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在生活中会看见各种各样的物体,看看老师讲台上的东西,你们都认识吗,告诉老师它们叫什么名字,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学生回答:茶叶盒、书、弹珠、文具盒、粉笔盒……(二)、操作感知 :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教师:很好,大家都认识这些东西。那我们再来看看贝贝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啊,(出示flash动画)咱们现在要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块儿。看,如果老师把文具盒放在第一个方框内,那还有哪些东西和它形状一样,我们可以把它和文具盒放在一块呢,(肥皂、纸盒)第二个方框内老师放上魔方,那有什么和魔方可以放在一块的,(色子、墨水盒)还有没有啊,(没有了)现在第三个方框内,你想放上哪些物品呢,(水壶、可乐罐、笔筒、接力棒)好的,那第四个放上什么呢,(弹珠、皮球、足球)(2)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3)揭示概念。教师展示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出示幻灯片)教师:我们把形状像肥皂盒、纸盒、文具盒这样长长方方的叫长方体;和魔方、色子、墨水盒一样正正方方的叫做正方体;跟水壶、可乐罐、笔筒、接力棒一样直直的,柱子一样的,我们就叫做圆柱;而弹珠、皮球、足球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球。(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出模型,写出名称)(4)说一说,你身边有哪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形状相同呢,老师要叫一些小朋友起来说说,把你们的手举好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即时给予肯定)(5)练习题。老师现在要考考大家了。注意观察,把上面一排的物体与下面相同形状的图形连在一起。比如说红色的盒子是正方体,我们就把它和正方体连在一块。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现在跟老师来玩一个小游戏。老师把这些物体全部放入这个纸袋里面,你们说叫老师拿出什么形状的物体,老师不看,就用手拿出什么,你们看老师拿的对不对。(学生说,老师拿)知道老师为什么每次都能拿对吗,(因为老师用手摸了,感觉)对了,老师用手摸了,知道它们的特点,所以就很容易拿对了。现在你们自己摸一摸老师发给你们的模型,自己感受一下。

(2)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班上交流。

(3)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圆 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球:是圆圆的。(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3、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1)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

(2)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图形。

现在闭上你们的眼睛,老师现在说什么图形,你们就在自己脑海中想一想它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拿出来。四四方方的,平平的,自己想一下应该是什么,然后拿出来;两头圆圆的,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长长的、有平平的面;圆鼓鼓的又是什么呢,(3)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4)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5)游戏“看谁摸得准”。

两个人一组,一个人闭上眼睛,摸一摸同桌给出的物体,然后猜出它的形状,看谁摸得准。

(6)练习题:猜一猜。老师现在出谜语大家来猜一猜,看哪个小朋友猜得对。圆圆鼓鼓小淘气,滚来滚去不费力(球)。正正方方六张脸,平平滑滑一个样(正方体)。上下圆圆一样大,放倒一推就滚动(圆柱)。长长方方六张脸,相对两面一个样(长方体)。(三)、巩固练习

1、数一数。同学们请看屏幕,这个图形像什么动物啊,(小狗)那它是由哪些形状的图形搭成的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它们分别有几个呢,长方体有几个,(4个,前脚、嘴、身体)正方体有几个,(1个,头)球有几个,(2个,眼睛)圆柱有几个,(4个,脖子、尾巴、后脚)

10.西师版数学三年级《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案 篇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读写算式。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学具:6根小棒和18个小圆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几个几”

出示“校园情境图”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我看到教学楼上有许多窗子,我想问一共有多少扇窗户。)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一共有27扇窗户。)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我是一扇一扇数的。

我是一层一层数的。每层有9扇,一共3层,9+9+9=27(扇)。)(板书算式)初步体会“几个几”

教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汇报交流。(都是加法;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教师:在“9+9+9=27”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同的加数是9,有3个9。)教师:这个算式可以说是几个几相加?(是3个9相加。)教师:其余的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

二、设置疑点,导入新课

教师:该校二年级2个同学坐一张桌子,一共坐了100张桌子,你知道该校二年级有多少同学?你会列式吗?试试看。(稍停片刻)教师:列完了吗?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太长了。太麻烦了。有没有简便方法?)教师:像上面这样的算式,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想学吗?(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三、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出示例1“植树图”。教师:一共植了多少棵树?(一共植了32棵。)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回答

(教师板书算式)(2)改写算式、理解意义。

教师:4个8相加,如果用乘法计算,可以用8×4表示,也可以用4×8表示。教师介绍读法。8×4读作:8乘4;4×8读作:4乘8。教师:想一想,8×4等于多少? 教师:4×8等于多少? 教师:看到这两个乘法算式,你想说些什么?

用加法算要用“+”,用乘法算要用“×”。教师:“×”叫乘号,乘号两边的数叫“因数”,乘得的结果叫做“积”。同桌相互说一说8×4=32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4+4+4+4+4+4+4+4=32用乘法应怎样表示?(用4×8表示。)教师:你是怎么想的?(4+4+4+4+4+4+4+4=32表示8个4相加,所以可以写成4×8。)教学例2

教师提出要求:每次摆3盆花,照这样摆6次。学生动手操作小圆片,让一名学生到展台上摆。

教师:你一共摆了几个小圆片?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发现

教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交流:

发现加法可以用乘法计算。

必须是相同加数的加法才能用乘法计算。……

四、巩固应用

完成教科书上课堂活动的内容第1题:让学生看算式,并读一读,掌握读法。第2题:同桌合作,一人摆小棒,一人说算式,然后交换角色活动。第3题:同桌协作,一人摆小圆片,一人说算式。

学生将校园图(出示)中的几个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

个2相加是多少?怎样写比较简便?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六、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4+4+4+4+4+4+4+4 =32 × = 32 或 × =32

8+8+8+8=

因数

乘号 因数

上一篇:相爱却不见优美诗歌下一篇:加强团队建设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