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上数学教案

2024-12-14

北师大版七上数学教案(共10篇)

1.北师大版七上数学教案 篇一

师大版七上历史部分教案-第2课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半坡和河姆渡聚落的位置,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的陶器和建造的房屋;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距今年代,以及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能力目标   以北京人、山顶洞人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再到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进步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察能力。 思想目标: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种植水稻和粟,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粟的国家。这不仅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对中国文明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由于生产的发展,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 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产状况。 教学难点: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贫富分化现象。 教学设计:学习本课正文前,要指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提要,明确聚落、氏族的含义。接着可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教师提供自学要点:三个专题(半坡聚落的位置、生产和生活状况,河姆渡氏族的位置、生产和生活状况,大汶口原始居民的位置、生产和生活状况)。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并汇报自学所得,并鼓励学生画一幅想象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读课文提示,指导学生看书上“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我们刚刚了解了什么是氏族聚落,并指出继山顶洞人之后,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很多氏族聚落。我们刚刚了解了什么是氏族聚落,由于这些氏族聚落的居民的辛勤劳动,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都有了很大的进步,那么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氏族聚落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状况是怎样的呢?他们住在什么地方?他们会种植什么作物?他们使用什么样的工具等等。今天我想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自学探究这些问题。     板书:   氏族聚落 位置 生活状况 生产状况 半坡聚落       河姆渡聚落       大汶口原始居民         注意讲解:1、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居民都是中华大地上距今六七千年出现的典型氏族聚落,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孕育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  2、我国在约七八千年前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早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处在新石器时代中期。这时社会生产力的标志是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所谓“普遍使用”有三层含义:第一是磨制石器的.数量大,第二是磨制石器的种类多,第三是出现带有钻孔装有木柄的磨制石器。 3、关于农耕文化的出现可以结合每课一得的内容讲解,并指出原始农业出现于距今大约一万年前后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畜牧业的出现要晚一些,出现于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到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农业和畜牧业已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部门。 4、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成的,一说起源于我国的云贵高原,一说起源于我国云南和印度阿萨姆地区。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水稻,已经有了籼(xī唬)稻和粳(jīng)稻之分,说明我国水稻栽培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 5、粟是由野生狗尾草逐步培养成的,起源于黄河中上游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半坡原始居民种粟已有相当的规模,说明在此之前粟的栽培也已经过了一个较长的时期。 6、强调指出水稻和粟是几千年来人类赖以生存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我们祖先创造的这些成就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7、半坡和河姆渡聚落居民生活状况:可补充由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仍处在比较原始的水平,因此,打猎和捕鱼仍占有重要地位。弓箭已经的到普遍使用,标志着狩猎技术的重大发展。而原始畜牧业是从狩猎发展起来的。由于弓箭的发明,猎物多了,人们一时吃不完,就把受轻伤的动物(或活捉的)驯养起来,慢慢成了家禽、家畜。  8、陶器的烧制,重点讲半坡彩陶,彩图《半坡人面网纹盆》要求学生记忆。  9、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已经学会制造房屋和凿井,过着定居生活。这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要引导学生观看课本插图《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讲清它们的结构。结合阅读材料,启发学生思考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10、“大汶口原始居民”一目,课文用小字叙述,在学生自学总结的基础上补充大汶口遗址属于同一类文化的遗址,在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还有多处,也通称大汶口文化。并强调此时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因果关系。在这里补充《大汶口墓葬贫富对比图》。为突破这个难点。可以分两个层次来讲:第一,由于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大汶口坟墓中随葬猪头、猪下颚骨的墓占总数的34%,少者一两个,多者有14个猪头。此外,这一时期随葬的物品还有陶器、生产工具、各种装饰品等。这些东西应是墓主人生前的私有财产。第二,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贫富分化的现象。   课内活动:按照书上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画一幅原始居民定居生活想象图。并请画好的同学用投影仪展示作品,教师引导其他同学作评价。 课后活动: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讲一讲中国远古时代都有哪些传说,下节课开一个小型的远古时代历史传说故事会。

 

2.北师大版七上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重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定义;信息技术的应用;始学教育。教学难点:通过始学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预热:播放生活在信息社会.flv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自我介绍:姓名,年龄,爱好等

邀请一两位学生做自我介绍

总结:设计意图:因为是第一节课,教师和学生都不认识,所以有必要通过自我介绍活跃一下气氛,同时也启发学生认识了信息。)

环节二:深入学习,探究新知

1、信息

提出问题:我们怎么称呼现在正在上的课? 学生回答:信息技术课(电脑课)

所以我们第一课就来学习下信息与信息技术。刚才大家通过老师和同学的自我介绍,了解一些各自的信息。

提出问题:那什么是信息呢?哪些可以被称之为信息

教师展示PPT,呈现多种不同的信息

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分别是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红绿灯、秋天到了、禁止通行、时间、车票 引出信息的概念,翻看课本,选择题巩固

2、信息的特性

(1)阅读以下几段对话,提出问题:说说共同点

学生回答:都需要依托东西才能存在 教师总结:信息的载体依托性的特性

(2)阅读一则小故事,提出问题:信息存在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信息存在价值

教师总结:信息的价值性的特征

(3)观察一张图片,提出问题:这张优惠券还能用吗 学生回答:信息的价值有时间限制 教师总结:信息的时效性的特性

(4)讨论以下问题:我们下载了某个软件,这个软件别人还能用吗 学生回答:信息存在价值

教师总结:信息的共享性的特性(5)总结:信息具有

1、载体依附性 

2、价值性 

3、时效性 

4、共享性

3、信息技术

讲完信息,我们再来谈谈信息技术,那什么又是信息技术? 参看课本P2,对信息进行哪几类操作可以成为信息技术? 学生回答:信息技术概念

(1)以实例如何获得校长手机号码为例,谈谈如何获取信息

(2)观察图片,看看信息存储介质的外形变化,以及存储的性能的发展(3)介绍3种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以及2个信息传递发展的产物(4)玩“卧底”游戏,体会信息表达的重要性(5)信息处理的工具:计算机

4、总结

1.信息具有哪些特性?

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 2.信息技术包括哪几方面?

3.北师大版七上数学教案 篇三

课本第66页至第6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授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

例1.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2)(5a-3b)-3(a2-2b).

思路点拨:讲解时,先让学生判定是哪种类型的去括号,去括号后,要不要变号,括号内的每一项原来是什么符号?去括号时,要同时去掉括号前的符号.为了防止错误,题(2)中-3(a-2b),先把3乘到括号内,然后再去括号.

解答过程按课本,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例2.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时.

(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教师操作投影仪,展示例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寻求解答思路.

思路点拨:根据船顺水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船逆水航行速度=船在静水中行驶速度-水流速度.因此,甲船速度为(50+a)千米/时,乙船速度为(50-a)千米/时,2小时后,甲船行程为2(50+a)千米,乙船行程为(50-a)千米.•两船从同一洪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所以两船相距等于甲、乙两船行程之和.

解答过程按课本.

去括号时强调:括号内每一项都要乘以2,括号前是负因数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每一项都要变号.为了防止出错,可以先用分配律将数字2•与括号内的各项相乘,然后再去括号,熟练后,再省去这一步,直接去括号.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8页练习1、2题.

2.计算:5xy2-[3xy2-(4xy2-2x2y)]+2x2y-xy2. [5xy2] 思路点拨: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

四、课堂小结

4.北师大版七上数学教案 篇四

一、教与学目标

1、经历探索用去括号的方法解方程的过程,进一步熟悉方程的变形,弄清楚每 步变形的依据,通过具体的例子使学生感受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去括号的必要性。

2、让学生会应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方法。

二、教与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去括号的法则解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难点:括号前是“-”号的,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改变符号,乘数与括号内多项式相乘,乘数应乘遍括号内的各项。

三、教与学方法

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导和与同学合作交流,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领会利用去括号的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四、教与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下图中马路的旁边栽了几颗树?间隔几段?段数和棵数有什么规律?(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交流,发现规律)下面我们就来看一道与

植树有关的问题

现有树苗若干棵,计划栽在一段公路的一侧,要求路的两端各栽并且每2棵树的间隔相等。如1棵,果每隔5米栽1棵,则树苗缺21棵;如果每隔5.5米栽一棵,则树苗正好用完。你能算出原有树苗的棵数和这段路的长度吗?(小组合作列出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会发现有括号,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本节课学习内容(引入新课),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模型。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1)、比一比谁解得对:① 7y66y ②2a15a 交流解答过程,熟悉移项解方程的方法,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2)、下面去括号是否正确?

① 2(3x5)23x5,② 5x(32x4)5x6x12 学生交流回答,回顾去括号的法则。引导学生用去括号法则解方程。

2、合作交流:

尝试解答方程(1)3x164 ①

(2)4(3x1)64 ②

学生解答交流,体会到方程②通过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可以转化为方程①,从而体验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是解某些一元一次方程的两个步骤。

3、精讲点拨:

解方程:(3x6)95(12x)

解:去括号,得

3x189510x

移项,得 3x10x9518 合并同类项,得

7x14 系数化为1,得

x2

提醒学生注意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不要弄错,去括号后,便把方程转化为已经会解的方程。要求学生理解每一步的变形依据,规范解题步骤。

(三)、学以致用:

1、巩固新知:(1)、下面方程的解法对不对?如果不对,请改正。解方程:25(2x3)2x

解:去括号,得 45x32x

移项,得 45xx23 化简,得 95x1 方程两边除以9,得:

5x95 学生讨论交流错误原因,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改正。(2)、方程(2x1)x2的解是()A)x1(B)x2(C)x3(D)x

42、能力提升:(1)、解出植树问题的方程,注意检验是否合理。(2)、解方程(3x7)2[94(2x)]22

(3)、如果代数式2(a3)的值与3(1a)的值互为相反数,那么a的值等于(学生板演,共同交流。

(4)、要解方程4.5(x0.7)9x,最简便的方法应首先()A、去括号 B、方程两边同乘10

C、移项 D、方程两边同除以4.5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提示注意观察题目特点。

(四)、达标测评:

1、选择题:(1)、对于方程

(73x)(5x3)8去括号正确的是()

A)21x5x158

(B)217x5x158

(C)217x5x158

(D)21x5x158

。()((2)、与方程的解相同的方程是()

2x31(B)2(x2)0(A)(D)(C)2(x2)0 22(22x)1

(3)、如果关于x的方程4(m1)3x1的解是x1,则m应取()

A)

1(B)1

(C)0

(D)2(22、填空题:

(4)、方程(3x3)45(x2)3的解为()

(5)、若方程2xa3(x2)2(x1)的解为x4,则a的值为()

3、解答题:

(6)、按步骤解下列方程,并在草稿纸上检验:

①、(34y2)12(24y)4y2

②、(22x)(312x)7(1x)5(2x)

2008(7)、若方程3x54x1与3m54(mx)2m的解相同,求

(m20)的值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发现共性问题,及时点拨。

五、课堂小结: 遇到有括号的方程应该怎样处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强调如下:

1、遇到有括号的方程通常去掉括号,才能对方程继续进行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变形,最终求出方程的解。注意规范解方程的步骤。

2去括号时,应按照去括号的法则进行,注意去括号后各项符号不要弄错。遇有多重括号时,要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然后去大括号。

六、作业布置:P168 练习1、2、3

配套练习册P624、5、6(其中6题选做)

5.北师大版七上数学教案 篇五

一、 Teaching aims (教学目的)

1. 复习预备单元所学的单词,学习新单词。

2. 复习日常交际用语:自我介绍,问候人。

二、 Key points (本课重点)

1. What’s your name ? My name is ……

2. What’s his name ? His name is ……

3. What’s her name ? Her name is ……

三、 Teaching aids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看图片复习简单的问候语,然后通过一些交际训练学习对话。

四、 Teaching procedures (教学过程)

Step 1 Revision

1. Free talk(用所学过的知识组织对话)

2. Check homework

Step 2 Presentation

1. 教师让学生合上书,认真听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找一名学生与自己对话

T: Good morning ! My name is xxx. What ‘s your name ?

S: ………

T: Nice to meet you . (引导出新句子)

S: ………

2. 同样的方法,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出新句型,What’s his name ? His name is …… What’s her name ? Her name is ……

Step 3 Practice

1. 同桌两人练习,并交换角色操练

2. 老师在班内进行连锁式提问,看看学生对本课内容掌握情况,随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Step 4 Consolidation

1. 给学生补充几点知识,询问对方姓名时,可用 What’s your name ? 亦可用 Your name ,please ? 回答语有三种形式:(1)My name is + 姓名,(2) I am + 姓名,(3) 直接回答姓名。

2. What’s 是What is 的缩写形式,补充 He’s=He is; She’s=She is; It’s=It is .

3. 让学生自己找搭档,两人一组编对话,然后表演。

S1: Hello

S2: Hello

S1: My name is xxx. What’s your name ?

S2: I am xxx. Oh, what’s his name ?

S1: His name is xxx. What’s her name ?

S2: Her name is xxx.

S1: ……

S2: ……

Step 5 Summary

1. 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

2. 预习下一节(Section A 3a-3b)

Homework:

1. 熟练运用本堂课所学内容。

2. 自编对话,下堂课表演对话。

第二课时(Section A 3a-3b)

一、Teaching aims

1. 区分英文名字和姓氏。

2. 学习物主代词 my, his, her 等

二、 Key points

1. His name is xxx What’s your First name ?

2. Her name is xxx What’s your Last name ?

3. My name is xxx

4. Jack(First name) Smith(Last name)

三、 Teaching aids

利用卡片学习人的姓和名

四、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Revision

1. Free talk(用所学过的知识组织对话)

2. Check homework

Step 2 Presentation

1. 教师拿一组卡片,卡片上写好人的姓和名,让学生们识别,哪个是姓,哪个是名,慢慢的引导学生识别人的姓和名,直到熟练。

2.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好人的姓和名,然后运用what’s his name ? His name is xxx . What’s her name ? Her name is xxx . 进行问答。

Step 3 Practice

1. 同位之间各拿卡片问答,熟悉人的姓和名.

2. 运用What’s his name ? His name is xxx. What’s her name? Her name is xxx. 同位之间或搭档之间进行问答。

Step 4 Consolidation

1. first name 名字 2. last name 姓氏

中文姓名的顺序为姓在前,名在后。而英文则与中文的姓名顺序相反,英文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后。练习对话:

A: What’s your name ?

B: My name is Tony Green .

A: What’s your first name ?

B: My first name is Tony .

A: What’s your last name ?

B: My last name is Green .

3. 总结一下be动词的用法。利用学过的句子和学生熟悉的句子解释。

This is my mother . 这是我的妈妈。

You are a student . 你是一名学生。

-How are you ?

-I’m fine. Thank you .

-How old are you ?

-I’m ten

I’m in my room . 我在房间里。

带有is , are 的陈述句改为一般疑问句,只要将其调到主语前面即可。带有am的陈述句改为一般疑问句时,一般将其改为are (you) .

Her name is Ann .--Is her name Ann ?

You are her teacher .-- Are you her teacher?

I am Jim .--Are you teacher ?

然后让学生熟练的说,练这些句子,熟练运用。

Step 5 Summary

1. 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

2. 预习下一节(Section B 1a-3c)

Homework:

1. 掌握并熟练运用本堂课所学的内容

2. 自编对话,下堂课表演对话。

第三课时(Section B 1a-3c)

一、Teaching aims

1. 学习数词1-9。

2. 学习制作简易的身份证卡。

二、Key points

1. 数字0-9 0(zero) ,1(one) , 2(two) , 3(three) , 4(four) ,5(five) ,6(six) , 7(seven) , 8(eight) , 9(nine) .

2. What’s her telephone number?

3. What’s his telephone number ?

4. What’s her family name ?

5. What’s her first name ?

三、Teaching aids

利用身份证卡片学习主要句子。

四、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Revision

1. Free talk(用所学过的知识组织对话)

2. Check homework

Step 2 Presentation

1. 写出0-9的数字,然后让学生试着说出英文数字。

2. 让学生写出自家的电话号码,然后让学生用英语说出来。同位之间互相用英文数字说出来。

3. 依据课本上的身份证卡片让学生自制卡片,并会用英语句子问答:What’s her /his telephone number ? What’s her/his family name ? What’s her/his first name ?……

Step 3 Practice

1. 在学生中连锁式说英文数字。

2. 先用 What’s your /her /his telephone number? What’s your /her /his family name ? What’s her /his /your first name ? 进行问答训练。

3. 让学生用自制的身份证卡片互相问答。

Step 4 Consolidation

练习数字的几种方法:

(1) What’s your number? 你是几号? I’m Number 3 in Row 1 . 我是一排3号 。 句子中的Number , Row 在句子中用了大写形式,是因为英语中表示“一个集体,单位或场所的号码以及名称”都被称为专有名词,专有名词的第一个字母都要大写。英语中说Row 1 ,不能说1 Row, 如:Row 3(第三排),Class 2(二班),Grade 1(一年级),Room 2(2号房间)。

(2) 问某人在第几排,几号,几年级,哪个房间用what 提问。 What row are you in ? I am in Row 4 .

(3) 在班级内连锁式练习这几个句型。

Step 5 Summary

1. 让学生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

2. 预习下一节(Self Check)

Homework:

1. 掌握并能熟练的说出本堂课所学的数字

2. 能熟练运用本堂课所学的句型

3. 自制身份证卡片

第四课时 (Self Check)

一、Teaching aims

1. 复习所学单词,补充新词。

2. 练习身份证卡。

二、Key points

1. 制作卡片的方法,先写下他们的全名再写下姓和名,电话号码。

2.Just for Fun ! 轻松一刻

三、Teaching aids

制作,利用身份证卡片

五、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Revision

1. Free talk(用所学过的知识组织对话)

2. Check homework

Step 2 Presentation

1. 从What’s your name ? What’s your first name ? 开始复习本单元所学的主要句型。

2.通过制作身份证卡片复习所学的主要句型,人的姓和名。

Step 3 Practice

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连锁式练习本单元所学的主要句型,让学生表演本单元所自编的对话。随时纠正学生所出现的错误。

Step 4 Consolidation

在全班范围内练习本单元所补充的学习知识,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巩固,加深理解。利用所补充的知识进行翻译题训练等等。

Just for Fun 中zig-转弯 zag-急转弯

Step 5 Summary

总结本堂课所复习的内容

Homework:

1. 掌握本单元所有的所学的主要句型,对话。

2. 在日常用语中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

6.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计划 篇六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七(5)班数学教学,该班有学生59人,上学期期末考试有8个同学及格,最高分83,最低分0分,平均分43,学生基础较差,整体水平较低,两极分化严重,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学习的章节:

有《整式的乘除》、《相交线与平行线》、《变量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生活中的轴对称》、《概率初步》。

各章教学内容概述如下:

《整式的乘除》:整式是代数的基础性概念,代数式的运算(包括整式运算)属于代数的基本功,是解决问题和进行推理的需要,也构成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重点是探索整式运算的运算法则,理解整式运算的算理,推导乘法公式。难点是 灵活运用整式运算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正确地运用乘法公式。

《相交线与平行线》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即所谓的“三线八角”问题和对平行线的讨论是平面几何中重要的议题,也是基础性的内容,有很大的教育价值。

《变量之间的关系》:把变量之间的关系列为单独一章,这是在学习了代数式求 值和探索规律等地方渗透了变化的思想基础上引入的,为进一步学习函数概念进 行铺垫,因为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教材提供许多活动,给学生充分的实践和探索的空间,使他们通过探索和交流发现一些与三角形有关的结论,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 积累数学经验的可能,建立推理意识,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推理过程。重点是三 角形的性质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角形的分类。难点是能进行简单的说理。

《生活中的轴对称》:实际上是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讨论,并通过轴对称图 形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可以看成反射变换,也是一种几何变换。事实上,平移和旋转可以经过两次反射变换得到,因此它更基本。重点是研究轴对 称及轴对称的基本性质。难点是从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轴对称的过程。

《概率初步》一章,在七年级上册感受了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刻画可能性的大小,因而十分自然地给出了概率的概念,重点是理解概率的意义,并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难点是理解概率的意义,并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理解现实世界中不确定现象的特点,树立一定的随机观念。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了解一些普通的法律知识,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详细预计,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反思。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尽力使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优秀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7.北师大版七上数学教案 篇七

威宁县思源实验学校 陈昌盛

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快半年来,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认真回顾这半年的教学工作,现对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思考,将反思所得总结如下:

要想让七年级学生整堂课都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但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学生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啦。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学困生,首先给他们定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

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才能把学生吸引住。在自我评价中,有的学生自信地肯定了自己的表现,有的学生谦虚地对自己提出了希望。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相互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使学生既学会了学习又学会了做人,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因此,我觉得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做到: 1.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2.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要诱导发现,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

3.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变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

4.教学上掌握好“度”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6.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

8.苏教版七上历史知识总结 篇八

2. 如何评价唐太宗?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合并州县;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完善科举制;注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3.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唐太宗说的。唐太宗对君与民的关系比喻为: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他为何会产生这一认识?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为此,在他执政后,采取了哪些缓和君民关系的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提倡节俭,革除弊政;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4. 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继续发展生产、选拔贤才,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5. 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7.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8. 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9. 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0. 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9.苏教版七上历史知识点 篇九

一、西晋的兴亡(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1、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公元3,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二、八王之乱

1、原因:1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2晋惠帝昏庸无能。

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3、影响: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路线:1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

2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3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3、十六国:

(1)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2)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3,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

3、兴盛: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宴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4、衰落: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5、灭亡:4,东晋灭亡。

二、南朝:420——589年,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康。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10.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第四章教案 篇十

知识目标: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角的有关概念,认识角的表示。认识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能力目标:经历探索角的过程,了解角的基本特征,发展测量(包括估测)、作图等技能。情感态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教材分析】

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平面几何的第二种基本图形,是几何入门的关键,也是学生认识图形的起始课,是学生从复杂图形中抽象出角并认识角的过程,反映出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好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重点:感受角的存在,试验角的表示方法。难点:估算及计算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量角器、直尺等工具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具有“角”形象的图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图片欣赏):

首先出示几幅生活中常见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图片中学过的几何图形。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

图片中有哪几种学过的几何图形?

你能从图片中抽取出单独的一个角吗?并在纸上画出来。讨论角是有什么组成的,怎样表示角的大小。(小组讨论交流)

3、分析探索: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片4-9(最好制成课件),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应怎样表示一个角?角的大小呢?(合作交流)

教师提示:表示一个角,既要体现出角的顶点,又要体现出角的边,单独的一个角还可以怎么表示?(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独立思考,自主发言)

B

B

C

A

C

A

D

可以让学生观察量角器,发现上面的单位,学生在认识量角器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自己画出1°的角,形成对1°角的直观认识。

4、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思考,自主发言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角的四种表示方法。了解读、分、秒之间的互化,即:1°=60;1=60

5、应用反思:

学生独立做教科书第91页“想一想”,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分别表示,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做法。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可以再做“做一做”,当然为了使学生更感兴趣,我们在做课件的时候可以把淄博也添上,还可以让学生添上自己感兴趣的城市。然后让同学们用字母表示图中的每个城市,接着用字母分别表示以北京为中心的每两个城市之间的夹角(教师要说明,如果不特殊指出,我们一般只讨论0°~180°的角),随后分别用量角器测量出上述各角的度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量法和读法。

师生共同完成例1(要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应该控制繁难程度,以教科书上的例题和习题的要求为准)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

6、拓展创新:

第93页2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味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读一读”,目的在于使学生体会角的广泛应用,并且应鼓励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实验,并交流各自的体会。

7、小结回顾:

让学生各自谈学习本节课的感受与收获,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8、布置作业: 课题:角的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丰富对角与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及其大小关系的认识。

会比较角的大小,能正确估计一个角的大小;

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能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与组内同学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过知识的实际运用,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

情感目标: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学会欣赏别人,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见解,并能从中学会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关于角的比较、和差倍分以及角平分线,和线段一样,是很具有基础性的一节课,它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复杂的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到了一个支撑点的作用,通过这部分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与线段的知识类比学习、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为今后观察分析复杂图形储备了能力。

重点:角的大小比较以及角的和、差、倍、分 难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及方位角的认识 【教学准备】

自制角的教具,学生能上网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景导入 公园的示意图: ·猴山B ·大象馆D ·大门O

·海洋世界A ·虎豹园C 如上图所示,提出几个问题:(设计思路:从学生所熟悉的公园示意图出发,导入角的比较,同时复习和巩固角的度量,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角的测量方法以及锐角、钝角、直角的含义,将新内容的学习与旧知识的复习融入测量活动之中。)将图中各个景点分别与大门连结起来,并用适当的方式表示角;

上面各个角中,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哪些是直角?请指出它们的大小关系。学生动手训练,得出结论并板书: 锐角

0º<α<90º

1、角直角α= 90º(小于180º的角)钝角

90º<α<180º

2、特殊角的比较:钝角>直角>锐角

二、提出问题

问题一:在引例中∠AOB与∠DOB是两个一般的角,它们的大小关系如何呢?为什么?

三、分析探索、得出结论

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分组讨论,达成共识。一般角的大小比较:

1、通过量角器的测量,利用角的度数来比较;(教师给予肯定和支持)

2、当∠AOB与∠DOB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时,OD边落在∠AOB的内部,这就表明∠DOB小于∠AOB,记作:∠DOB <∠AOB

四、应用反思

1、若∠AOB大于∠DOB,如何来表示?若∠AOB等于∠DOB,如何来表示? 指导说明:

角的大小比较的表示方法“<”、“>”、“=”。

角的和差倍分的表示方法,特别对于例1的第2小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学生小组合作、派代表到黑板上讲解、书写,再互相批改、纠正、完善,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创新的意识,同时也达到本节课的一个高潮。

对于第2小题,除了教科书上所给的等量关系外,还有∠AOC―∠AOB=∠BOC,∠AOE―∠AOB=∠BOE等,这里蕴含互余、互补的内容,但对互余、互补的内容不宜作拓广,仅限于渗透。有关内容将在以后进行学习。

3、教科书第95页随堂练习第1题,正确表示角及角之间的等量关系。

4、教科书第101页A组第3题(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拓展创新 问题二: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角是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如:∠AOD、∠AOB、∠AOC,当然这些角我们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OA绕点O分别旋转到OD、OB、OC的位置而形成的(出示自制教具,演示旋转过程,有条件可以制成课件)。那么,角还可以怎样来定义呢?

学生积极尝试叙述,教师及时总结角的旋转定义:

板书:角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深入探索]: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过程中,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是什么角?终边继续旋转,当它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是什么角? 终边 O

始边

[规律总结]:特殊角的大小比较: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问题三: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角并剪下,如何将它分成两个大小相等的角?

学生动手实践,很容易得到将这个角对折,使其两边重合,折痕与这个角的两边组成两个角是相等的两个角。

[得出结论]:(板书)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angular bisector)

B

[强调]:

D 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

O

A 表示方法:∠AOD=∠BOD=∠AOB [试一试]:画一个角,并设法画出这个角的平分线。[练一练]:课本第96页第3题 问题四:

1、在一副三角板中,有哪些角?对于一副三角板,它的特殊角有什么用途?(学生积极回答 30º,45º,60º,90º。学生畅所欲言,发挥其想象能力)

[引导]:利用这些角可以估测一般角的度数,利用这些角可以构造一些其它角。

六、小结回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是有哪些收获?

七、布置作业 课题:平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了解两条平行直线的位置关系,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

能力目标:会用三角尺、方格纸画平行线,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空间想象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经历自主探索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形成实践出真知的思想。【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平行线”是几何中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它是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对于刚接触几何知识的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重点:理解平行线的意义,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平行线的定义、特性,并总结理解平行公理及推论。【教学准备】三角板、长方体、直尺、小棒、三角板、直尺、长方体纸盒。【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以情激趣

1、出示实物照片〔(1)教学楼楼门。(2)长方形指示牌。(3)双杠。〕 师:同学们喜欢我们的校园吗?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还可以发现一些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你从这些照片上可以发现什么?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设计说明:在实际教学中要创设多种有关平行的现实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乘自动手扶式电梯的经验,农村学生播种庄稼的经验等。)

2、抽象成图形

把你们找到的用数学图形表示出来。出示:三组平行线。

找一找:在教室中还能找到这样的一组直线吗?在日常生活中呢? 师:你们知道这样的两条直线组成的数学图形叫什么吗? 引出课题:平行线

二、提出问题

1、摆一摆

把小棒想象成直线,摆一组平行线。

2、问:生活中只要是两条直线就是平行线吗?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不是平行线?用小棒摆一摆。请同学到实物投影上摆。

3、设问激疑:

看来平行线有它独特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小组合作,研究研究平行线到底有什么特征?看一看,你们能有什么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三、分析探索

提出合作研究的要求:可以选纸上的图形,也可以在长方形框架中选一组平行线,合作研究。请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方案一:若学生总结出两条直线不相交,就直接看课件。方案二:学生说不出两条直线不相交,则教师引导:它们的距离一样,延长后距离变不变? 不是平行线,延长后距离越来越小,最后相交。平行线延长后也不会相交;平行线间作垂线,验证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通过课件边展示,边讲解。)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行线是什么样的两条直线?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两线之间等距。

(设计说明:这个时候,如果学生没有发现问题,教师可以问:“是不是只要满足上面的条件就一定平行”,然后按照下面的方案进行;如果学生发现问题,那么教师首先让学生回答,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看是否要用长方体框架演示)出示长方体框架

师:我也找了两条棱。请你来延长a或b看它们是否相交?(异面直线)

讨论:他们能叫做平行线吗?说明理由。长方体中的哪两条棱也是这种情况? 师:我们平行线的概念应该怎样完善一下?

四、知识理顺,得出结论。

1、学生归纳得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教师小结:在判断两条直线是否是平行线时,“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这两个特点缺一不可。

2、平行线的表示法。

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记作AB∥CD,也可记作CD∥AB,因为两条直线平行是相互的。

3、平行线的画法。

问:借助三角板、直尺如何画平行线?(1)已知直线l,作直线平行于l。

(2)P为直线l外一点,过P点作直线平行于l。(小组合作探究)请同学到讲台上通过实物投影演示。然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强调利用直尺与三角板画平行线有四个步骤:一放,二靠,三推,四画。

五、应用反思:

教科书98页习题4.5第四题:图中哪些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用几何符号表示出来。你还能在图上画出其它的平行线吗?试试看。

六、拓展创新: 结合画图回答问题:

已知直线l,能作几条直线平行于l?P为直线l外一点,过P点能作几条直线平行于l?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

学生归纳:经过一点,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师:还有一种说法“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你们比一比,哪一种说法更合适,说明你的理由?

通过讨论,对比,体会“有且只有”的含义,认识到第二种说法准确、严密,进而得到平行公理。实践活动:

已知如图直线l和直线外的点A,B,分别过A点和B点作l的平行线。问:所作的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

·B

·A

l 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或若AE∥l,BF∥l,则AE∥BF)。实质:平行线具有传递性。

七、小结回顾: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知识、学习方法、感受体会)

师:生活中用到平行线的地方很多,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对平行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八、作业: 课题:垂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通过画、折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认识,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

②会借助三角尺、量角器、方格纸画垂线,进一步丰富操作活动经验。③通过操作活动,探索有关垂直的一些性质。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丰富学生对垂直概念的感性认识,并具体设计抽象有关概念的过程,能明确垂直的基本性质,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情感目标:通过对垂直的观察、试验、归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本章所研究的对象是最为基本的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垂直便是很具有基础性的一节课,是以后几何对象的研究基础。

重点:以垂直为载体,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突出学生的实践探索。

难点:学生能否发现垂线的性质(平面内,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教学准备】

三角尺、方格纸、白纸若干张、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我们知道,折纸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游戏,下面请大家跟着我来做个折纸游戏,然后教师按照教科书99页的做一做折纸,学生做完后,让他们用量角器量出折痕所成角的度数,学生量出是90°之后,教师板书课题:垂直。提出问题

出示教科书图形,观察图形,你能按相同的规律接着画下去吗?

(设计说明:本题的规律是:第一行和第二行都是每四个格一组呈现规律性变化。这种规律对学生来说难度可能有点大,因此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去做,可以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如果学生实在做不出来,教师要适当点拨。)

(设计思路:利用正方形格子的边、对角线之间的垂直关系,形象的呈现垂直的位置关系)画完之后,让学生找出图中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直线。师:在白纸或方格稿纸怎样画出互相垂直的直线?

指导学生自主分析,动手画出,师生互动交流,进行评价。

教师讲解:用几何语言符号表示,直线AB与直线CD垂直,记作“AB⊥CD”,读作“AB垂直于CD”,若用直线l与m表示这两条直线,则直线l与m垂直,记作l⊥m。互相垂直的交点叫做垂足。教师提出问题:

⑴如上图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形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征? ⑵在图①、②中,过点A作直线L的垂线,你能作出多少条?

3、实验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分析探索,然后进行小组交流,演示自己的做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内评价汇总意见后,进行集体交流,集体评价,形成正确的语言描述。

4、理性归纳,得出结论

根据学生的正确语言描述,教师板书:

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从学生的作图中,点明过点A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B,线段AB的长度叫做点A到直线l的距离。

5、应用反思、拓展创新

教科书100页1、2两个题,学生自主习做,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解题,互相矫正。做一做:让大家回忆上课开始时的折纸游戏,讨论这种折法的合理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让同学们展示他们的各种折叠方法,并给予积极的点评。师生交流,互动评价。

(设计思路: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在恰当的问题情景中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观察、测量、折纸、画图与图案设计等活动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建立空间观念,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鼓励他们从事抽象与概括活动,归纳数学对象的特征,发展有条理地思考,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有意识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倡从观察、操作到思考、想象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相结合。

6、小结回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上有哪些新的收获?本节你注意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学生个人回顾总结本节所学,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7、布置作业

一、课题§4.7有趣的七巧板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能用适当的图形和语言表示自己的思考结果。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堂内容的重点是七巧板的制作和拼摆,难点是拼图所要表现的几何图形,对已学过的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语言表达。

四、教学手段

引导——活动——讨论

引导:意在教师讲解七巧板的历史,七巧板制作的方法。活动:人人参与制作七巧板,拼摆七巧板的图案。

讨论:对自己所拼摆的图形与同伴交流,与全班同学交流(利用多媒体工具)与老师进行交流。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先用多媒体显示各种已拼摆好的动物,交通工具,植物等等然后介绍它是由怎样的一副拼板拼摆而成的(不一定要七巧板)。紧接着就介绍“七巧板”的历史,制作方法,让学生制作一副“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颜色。2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利用所做的七巧板拼出两个不同的图案,并与同伴交流,与全班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1)你的拼图用了什么形状的板?你想表现什么?

(2)在你的拼出的图案中,指出三组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线段,并将它们间的关系表示出来。(3)在你拼出的图案中,找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并将它们表示出来,它们分别是多少度。

通过学生的展示,教师作适时的评价,树立榜样,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3 范例教学

介绍老师制作的3副游戏板,并用多媒体显示十几种的拼摆图案,通过生动有趣的图案,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提出你还有材料吗?有信心凭自己的智慧制作一副“游戏板”吗?意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可由附近的同学四人小组制作完成)。4 反馈练习

由四人小组制作的游戏板,拼摆二个不同图案,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全体同学,用语言表示拼图所表现的内容,与所学的知识的联系,呈现平行,垂直及角的有关知识。5 归纳小结

上一篇:小学生三年级英语作文整合下一篇:军训新闻稿范文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