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英语(共15篇)(共15篇)
1.端午节的英语 篇一
关于端午节的英语单词
端午节: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falling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Tzung Tzu 粽子
He ate so much Tzung Tzu that he became sick.他因为吃太多粽子而感到身体不适。
另外的说法:
粽子: a pyramid-shaped dumpling, wrapped in reed leaves with glutinous rice in it
粽叶:bamboo leaves
Ay Tsao 艾草
Every year my family hangs Ay Tsao on their front door.每年我的家人都会挂艾草在前门。
Hanging Moxa and Calamus 挂艾叶菖蒲
Hsiang Bao 香包
The children love to collect the colorful Hsiang Bao.小孩喜欢搜集鲜艳的.香包。
Realgar wine 雄黄酒
People drink realgar wine to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illness.人们喝雄黄酒保护自己免于生病。
sachet 香包、香袋
Carrying Spice Bag/ sachet 佩香囊
The sachets are very fragrant.那些香包很香。
fragrant 芳香的
Those flowers are very fragrant.那些花很香。
dragon boat 龙舟
That dragon boat is very colorful.那艘龙舟非常鲜艳。
Dragon boat race 龙舟竞赛
festival 节庆
In Taiwan, people celebrate many different festivals.在台湾,人们庆祝许多不同的节庆。
Lunar calendar 农历
The lunar calendar is different from the calendar used in the west.农历和西方所用的历法不一样。
to ward off/ scare away evil spirits 驱鬼辟邪
hanging up the picture of Zhong Kui, the Exorcist 悬钟馗像
2.端午节的英语 篇二
1. 中国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有关它的起源有很多传说:纪念屈原;纪念孝女曹娥;纪念伍子胥;纪念女诗人秋瑾;龙的节日等等。其中, 纪念屈原的传说最广为流传。据说, 屈原投汨罗江后, 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 一直行至洞庭湖, 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 恰逢雨天, 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 再次冒雨出动, 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 人们荡舟江河之上, 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 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 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 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 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2. 日本端午节的起源
日本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中国古代, 禁食的月份 (五月) 时, 各种驱邪的祭祀十分盛行。“端午”的“端”字有“初始”的意思, 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在日语中端午的“午 (go) ”和“五 (go) ”的发音相同, 所以端午即指每月的5日, 后来逐渐演变为每年的5月5日。江户时代以后, 公历5月5日同时又被称为男孩节, 每到这一天, 人们会在家中摆上“铠甲”和“头盔”, 还要悬挂鲤鱼旗来祈求男孩健康成长。
二、端午节的庆祝活动
1. 中国端午节的庆祝活动
(1) 赛龙舟
赛龙舟, 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 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 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 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 盛行于吴、越、楚。
(2)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 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 又叫“角黍”“筒粽”。据记载, 早在春秋时期, 用菰叶 (茭白叶) 包黍米成牛角状, 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 称“筒粽”。晋代,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 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 除了粟子以外, 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 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粽子, 不论是造型或内容, 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先就造型而言, 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就口味而言, 粽子馅荤素兼具, 有甜有咸, 料的内容, 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 千百年来, 在中国盛行不衰, 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2. 日本端午节的庆祝活动
(1) 吃粽子;插菖蒲、熏艾叶、喝菖蒲酒
端午节这一天, 在日本人们吃粽子、饮菖蒲酒, 故又称之为菖蒲节。日本人在过节时所吃的粽子不是用糯米做的, 而用粉碎的米粉做的, 而且粽子的形状与中国不同, 普遍将粽子包成锤子形状, 粽子馅用水果、蛋黄、鱼片等做原料。关于插菖蒲、熏艾叶、喝菖蒲酒则有一个传说:据传, 从前, 有个叫平舒王的君主, 诛杀了一个不忠之臣, 这个奸臣死后化为一条毒蛇, 不断害人。有个有智谋的大臣, 头戴红色的蛇头, 身上洒满菖蒲酒与之激战, 最终制服了毒蛇。从此, 在端午节时, 插菖蒲、熏艾叶、喝菖蒲酒, 就流传开来, 成为传统的风俗, 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 蒲剑斩千邪”。
(2) 挂鲤鱼旗
日本的端午节, 又称男孩节。到了这一天, 有男孩子的家庭, 家家户户都会用竹竿挂起鲤鱼旗, 有几个孩子就挂几条, 悬挂越大的鲤鱼旗, 就说明这个家庭对男孩抱有的希望越大, 男孩也会借此更加成长。这一天, 日本还有人家为男孩子购买身穿古代盔甲的“武士人偶”和武士用具, 借此祝愿孩子们健康成长。
三、中日两国端午节的联系
1. 时间上的联系
端午的习俗是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中国的端午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而日本的端午原本也是农历五月初五, 明治维新以后, 主张全盘西化, 废除农历, 改用公历, 因此端午变为了公历五月初五。因而, 两国的端午节在时间上是有一定联系的。
2. 庆祝活动的联系
端午吃粽子、挂菖蒲艾草的习俗是两个国家都具有的, 这两种习俗的含义虽然不尽相同, 但是其活动形式是一致的。
四、中日两国端午节的区别
1. 时间上的区别
端午的习俗虽然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 但是, 中国的端午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而日本的端午则是公历五月初五。
2. 庆祝活动上的区别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一个传统习俗, 而日本则没有这个习俗, 究其原因, 则是日本地域河流水浅, 不具备基本地理条件, 不适合龙舟的练习。
同时, 中国人还习惯于在端午节喝雄黄酒, 因为端午时节, 正处于夏季, 天气燥热, 人易生病, 瘟疫也易流行, 加上蛇虫繁殖, 易咬伤人, 喝点雄黄则可以驱除蛇虫, 而日本人则没有这个习惯。
日本的端午节家家户户有悬挂鲤鱼旗的习俗, 因为日本人认为鲤鱼是好运的象征, 为了祈祷上天照看好自己的孩子, 所以立起鲤鱼旗以引起上天的注意, 而我们中国人则没有这个习俗。
3. 端午节意义的区别
中国的端午节, 最主要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 目的是为了纪念屈原, 当然, 还有其他的说法, 比如纪念孝女曹娥、纪念伍子胥、纪念秋瑾等等。
日本的端午节, 又称男孩节, 是相当于日本的儿童节, 最主要活动是悬挂鲤鱼旗, 目的是希望男孩们像鲤鱼那样茁壮、健康成长, 将来事业有成。
五、总结
本文主要对比分析了中日两国端午节的起源、庆祝活动, 以及互相之间一定的联系和不同的区别, 使得大家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端午节这个节日, 以及在不同文化传统下端午节的不同意义和习俗。
摘要: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时至今日, 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自2008年始, 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在日本, 也有一个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又称男孩节, 为每年的公历五月初五, 也是法定的公众假期。两国的端午节在起源, 庆祝活动等方面, 有着相同点和不同点, 体现出了不同传统文化各自的特点。
3.端午节的由来 篇三
The origin of this summer festival centers around a scholarly government official named Chu Yuan. He was a good and respected man, but because of the misdeeds of jealous rivals he eventually fell into disfavor in the emperors court. Unable to regain the respect of the emperor, in his sorrow Chu Yuan threw himself intothe Mi Low river.Because of their admiration for Chu Yuan, the local people living adjacent to the Mi Lo River rushed into their boats to search for him while throwing rice into thewaters to appease the river dragons. Although they were unable to find Chu Yuan, their efforts are still commemorated today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节,又称为重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是三个重要的中国节庆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中秋节和农历新年。
这个节日的由来是古代中国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因为一位充满嫉妒的政敌陷害,从此在朝廷中失宠。由于无法获得皇帝的重视,屈原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罗江自尽。出于对屈原的爱戴,汨罗江畔的居民匆忙划船在江内寻找屈原,并且将米饭丢入汨罗江中,让汨罗江中的蛟龙吃饱(而不吃屈原)。即使他们当时并没有找到屈原,但是他们的行为,直到今天在端午节的时候,仍然被人们传颂纪念。
风俗习惯
Traditions at the center of this festival are the dragon boat races. Competing teams drive theircolorful dragon boats forward to the rhythm of beating drums. These exciting races were inspired by the villager"s valiant attempts to rescue Chu Yuan from the Mi Lo river. This tradition has remained unbroken for centuries.
Zong Zi
A very popular dish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Zong Zi. This tasty dish consists of rice dumplings with meat, peanut, egg yolk, or other fillings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Thetradition of Zong Zi is meant to remind us of the village fishermen scattering rice across the water of the Mi Low river in order to appease the river dragons so that they would notdevour Chu Yuan.
Ai Cao
The time of year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fifth lunar moon, has more significancethan just the story of Chu Yuan. Many Chinese consider this time of year an especiallydangerous time when extra efforts must be made to protect their family from illness. Families will hang various herbs, called Ai Cao, on their door for protection.
赛龙舟
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比赛的队伍在有节奏的鼓声中划着他们彩色的龙舟前进。这项活动的灵感是来自于当时汨罗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划船救屈原,而这个传统也一直保持了数个世纪。
粽子
在端午节时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以饭团包着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粽子的传统则来自于汨罗江边的渔夫,将饭撒入江中让江中的蛟龙吃饱,希望它们不要将屈原吃掉。
艾草
4.端午节的高三英语作文 篇四
(As we enter the month of June, we find ourselves already in the middle of the year.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the fifth month just begins and the Chinese people are preparing to celebrate another traditional festival the Duanwu Festival.)
The Duanwu Festival fall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nth of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For thousands of years, Duanwu has been marked by eating Zongzi and racing dragon boats.
The taste of Zongzi, a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and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 to give it a special flavor, varies greatly across China. Zongzi is often made of rice mixed with dates in Northern China, because dates are abundant in the area. Eastern China’s Jiaxing County is famous for its pork-stuffed Zongzi. In the southern province of Guangdong, people stuff Zongzi with pork, ham, chestnuts and other ingredients, making them very rich in flavor. In Sichuan province, Zongzi is usually served with a sugar dressing. Most people still maintain the tradition of eating Zongzi on the day of the Duanwu Festival. But the special delicacy has become so popular that you can now buy it all the year round.
Duanwu is also known as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because dragon boat races are the most popular activity during the festival, especially in Southern China. A dragon boat is shaped like a dragon, and is brightly painted in red, white, yellow and black. Usually, a dragon boat is 20 to 40 meters long, and needs several dozen people to row it. Boatmen row the boat in cadence with the drumbeats, as the captain standing in the bow of the boat waves a small flag to help coordinate the rowing. Before the race gets underway, a solemn ceremony is held to worship the Dragon King.
5.端午节由来的英语作文 篇五
When it comes to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first thing I think of should be zongzi. Zongzi is exquisite and lovely, salty and sweet. Im not interested in meat dumplings, but I like glutinous rice dumplings, especially the big dates. What I make at home is always big. The strong aroma of glutinous rice mixed with the fragrance of egg grass leaves is refreshing. Take a bite and put it in your mouth. The more you chew, the more you taste. Every Dragon Boat Festival, my grandmother would like to wrap n zongzi to make my greedy cat full. There are also shouting everywhere on the street, but the zongzi sold are much smaller than those at home, but they are very expensive. The dates in the glutinous rice zongzi are not big. It seems that its OK to two peanuts. Sometimes I get greedy and buy one on the street, but there is no lingering fragrance.
In addition to the fragrant zongzi, wearing new clothes is also a great beauty. Boil a large pot of hot water with Wuwei grass and bathe, and then change into new clothes, which looks particularly refreshing. Although I still wear clothes that have been worn n times, the fragrance is still irresistible.
We cant see the dragon boat race here, which is a great pity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But we soon found new fun - holding an egg smashing contest. The eggs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re no longer used for eating, but for smashing, or hitting each other, which is harder than others, or used as bullets, aiming and shooting. When the egg smashing competition came to an end, only the ground was devastated and smelled. It was really fun.
On the day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y mother will carefully weave baskets with thin ropes. According to the past custom, she will weave eight layers. After my grandmother cooked the eggs, she took out three of the smoothest ones. One on the bottom, followed by peaches. There are 3 of each type, with 6 layers. The second floor is a walking tiger, which takes care of these things. Finally, hang it at the door to commemorate Qu Yuan according to the elders. When she took it down, she put the basket in a box and reunited with her sister who was born earlier than her.
6.端午节的唯美英语诗句 篇六
Duanyang festive door.
(清)李静山
(Qing) Li Jingshan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Cherry mulberry and calamus, more to buy a pot of yellow wine.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7.最爱端午节 篇七
这天放学, 我还没进家门, 就闻到了一股令我心醉的味道, 猛然想起:端午节快来了。我立即冲进厨房, 对奶奶说:“奶奶, 粽子好香啊!”
奶奶笑着应道:“是啊, 端午节马上就要来啦。”
我开心地咧着嘴笑, 说:“奶奶, 我吃了这么多的粽子, 还是你包的最好吃。”
奶奶笑了, 嘴上却说:“马屁精!”
突然, 家附近的小河传来了锣鼓声。哇, 赛龙舟呢!我大叫:“奶奶, 我要先去看划龙舟啦!”说完, 我向河边飞奔而去。我来到现场, 看见三支龙舟已经在江中准备好了:第一支龙舟是红色的, 龙正张牙舞爪, 舟上的人穿着红衣服;第二支龙舟是黄色的, 龙头高傲地仰着, 舟上的人穿着黄衣服;第三支龙舟是黑色的, 龙头庄重地注视前方, 舟上的人穿着黑衣服。又一阵震天鼓响, 三支龙舟一齐冲了出去。刚开始时, 红队遥遥领先, 黄队拼命追赶, 黑队则不紧不慢地跟在它们后面。不一会儿, 红队和黄队都渐渐变慢了, 黑队却开始冲刺。最后关头, 黑队最先越过了线, 赢啦!这还只是训练呢, 等到端午那天真正比赛时, 岂不更精彩。
看着看着, 我的肚子“咕”了一声, 顿时觉得鼻子里灌满了粽子的味道。我拔腿往家里跑, 推开大门就看到客厅桌子上已经放了一大盘煮好的粽子!爸爸正坐在桌边, 大口大口地吃着粽子呢。我手也顾不上洗了, 立刻抓起一个粽子就剥开它的绿衣裳, 哇, 那浓浓的米香混着粽叶味, 加上香菇、虾米、红烧肉, 啊呀呀, 别提多美味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最爱端午节了吧?
8.旧京的端午节 篇八
一、樱桃桑葚红枣棕,玫瑰花饼镇五毒
(一)食粽子
说到传统节日,似乎每个节日都有其特殊的饮食文化,比如正月十五要吃元宵、立春吃春饼、八月十五吃月饼等等。端午节在我国各地都要吃粽子。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五月初五,屈原在楚国行将灭亡之际,怀着一腔幽愤投汨罗江而死。当地百姓去江边凭吊屈原,为了不让河里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将糯米裹在菰叶之中投入江里;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寻找,打捞他的真身;医者将雄黄酒倒进江里,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此后形成传统,每到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日子,人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京城地处北方,少河湖,因此赛龙舟的习俗在京城并不盛行,但是京城百姓在端午节用吃粽子的方式纪念屈原。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粽子是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在南方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人周处在《岳阳风土记》中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最初只是在民间流行,直到晋代,粽子才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也更加丰富,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粽子在此时也作为交往的礼品进行馈赠。唐代,粽子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有“大唐粽子”的记载。宋代吃粽子已成为了流行的时尚,诗人苏东坡还写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可知宋代已出现了新品种的粽子——“蜜饯粽”,即在粽中包入蜜饯果品。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皮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馅料也有了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种也更加丰富,南北方的差异也愈加明显。北方在粽子中多喜爱用小枣做馅料,比如北京的枣粽;而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此外,吃粽子的风俗不仅在我国盛行不衰,而且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还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吃粽子在民间的习俗中,不仅在端午节为纪念屈原,而在科举考试的早晨也流行吃红枣粽子。红枣粽子就是粽子中以红枣作为馅料,这样的粽子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入围就叫“考中”。封建时代,如果读书人想入仕,必须在科举考试中“考中”才行,一旦“考中”对于寒门子弟就如鲤鱼跃龙门一般,从此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所以在考试的当天早晨,去参加考试的考生为取吉利,都会吃枣棕,为的是可以早中状元。时至今日在考中学、大学等重要的入学考试日的早晨,有的家长还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二)食果品、五毒饼、玫瑰饼
端午节正是北方樱桃、桑葚上市的时节,旧京端午节吃食自然也少不了水果。清代的《燕京岁时记·端阳》中就有记载:“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饴,并副以樱桃、桑葚、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帝京岁时纪胜·端阳》亦载有:“家堂奉祀,蔬供米粽外,果品则红樱桃、黑桑葚、文官果、八达杏。”从这些记载可知,端午节时家家还要举行祭祀活动,而樱桃、桑葚等时令水果不仅作为礼品相赠,还会作为祭祀时的供品。
端午节前后,京城食铺还会出售五毒饼,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所谓五毒饼就是一种酥饼点心,在饼的外皮上有五毒的图案。古人以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为五毒,认为初夏时节正是这些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人的抵抗力,灭虫免灾。做五毒饼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酥饼放入用枣木做的模子里磕出五毒的图案来,然后上吊炉烤熟,出炉后提浆上彩,表面上再抹一层油糖,这样点心上就有凸凹的五毒花纹了;另一种是将翻毛酥皮饼做好后,再盖上鲜红的有五毒图案的印子。五毒饼有杏蓉、枣泥、绿豆蓉、黑芝麻蓉等馅儿。每到端午节之际,京城百姓走亲访友时都会提上装有五毒饼的点心匣子送给亲友,祝愿他们消病强身,祈求健康。
老北京的富贵人家认为端午节吃上玫瑰饼是非常吉利的事。农历四月正是京城玫瑰花开之时,经常有小贩沿街唤卖,一般人家买来玫瑰大多是装饰屋舍,若用玫瑰花做成玫瑰饼就堪称奢侈了。玫瑰饼就是用玫瑰花和以蜂蜜拌匀做馅,制成饼,上火烙成,名曰端午饽饽,分为酥皮、硬皮两种,是高档细点,价格很贵。在玫瑰饼中又以京西妙峰山当年产的玫瑰花制成的饼最为高贵,一般人家是吃不起的。
二、菖蒲艾蒿配香囊,更备雄黄酒一壶
(一)插菖蒲、艾蒿
清代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五月朔,家家悬朱符,插蒲龙艾虎,窗户贴红纸吉祥葫芦。”而民谚亦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之说。有人说端午节就是古代的“卫生节”,因为在端午节,家家都要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艾蒿,又名家艾、艾,其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具有奇特的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古人认为端午节正是各种毒虫出动之时,人若受毒虫之害便会生病,而插艾蒿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所以在端午节就要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以达到杀菌防病的作用。
(二)佩香囊
应劭在《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民俗中,端午节的早晨,各家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由此可以保安康。《燕京岁时记》亦记载有“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葫芦、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小儿之背。”从这些对于地方风俗习惯记载的史籍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端午节最普遍的配饰就是妇人、孩童要佩戴制作成粽子、葫芦、老虎等各种不同形状的香囊,用以驱瘴、避邪、除瘟。
(三)点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对于雄黄酒大家一定不陌生,《白蛇传》的故事里,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真身的情节,是给雄黄酒能够破解蛇、蝎子等害虫之毒做得最好的广告。雄黄酒是将雄黄磨成粉末状后,倒入白酒或黄酒中稍加浸制而成。很多人认为雄黄酒是用来喝的,其实喝雄黄酒不仅达不到驱邪、解毒的目的,反而可能会中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古人使用雄黄酒不仅为了饮用,更多是用来“点”的。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端午节时,会将蒲根切成细末,伴上雄黄在太阳下曝晒,然后泡在酒中,这样做好的雄黄酒除饮用之余,还会沾上它在小孩脑门画个王字,然后用雄黄酒抹在孩子的耳朵、鼻子、手腕、脚腕等处,并将雄黄酒洒在床帐之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以驱邪避害。
三、家家户户贴黄纸,道是端阳有朱符
旧时京城过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在门上贴天师符。据《燕京岁时记·天师符》记载:“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崇恶。”在户门上贴天师符的习俗源于汉代,据《后汉书·礼仪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符,为门户饰,以止恶气。”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载有:“插门以艾……家各悬五雷符。”清代的《清嘉录·五月贴天师符》亦载有:“朔日,人家以道院所贻天师符,贴厅事以镇恶,肃拜烧香,至六月朔,始焚而送之。有贻自梵氏者,亦多以红、黄、白纸,用朱墨画韦陀镇凶,则非天师小户又多粘五色桃印彩符,每描画姜太公、财神及聚宝盆、摇钱树之类。受符者必至院观拈香,答以钱文,谓之符金。”
9.介绍端午节的英语作文 篇九
According to legend, zongzi is originated from Qu Yuan, Qu Yuan Miluo River to commit suicide, we not fishing his body, in order not to let the fish and shrimp to eat his body, with reed wrapped glutinous rice cast into the river in feed for farmed fish, shrimp and later developed into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o eat rice dumplings. And there are also said to worship Qu Yuan and zongzi dropped into the river, but anyway, the legend of zongzi is derived from Qu Yuan.
相传,包粽子是源于屈原,屈原汨罗江自杀,大家捞不到他的身体,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就用苇叶包裹了糯米饭投进大江喂养鱼虾,后来就发展成了端午节吃粽子。而也有说是为了祭祀屈原而包粽子投进大江的,但不管怎么说,传说包粽子是源自屈原的。
10.关于端午节的高一英语作文 篇十
I’m LiHua, president of the Student Union. I’m writing to invite you to our Dragon Boat Festival celebration, which is to be held in the Lecture Hall at 14:00 next Monday.
The Duanwu or Dragon Boat Festival, generally celebrated on the fifth month of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er, falls on June 18 this year. It is one of the oldest festivals in China,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Legend holds that this festival is in memory of Qu Yuan, a patriotic poet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the celebration, you can enjoy a performance about that legend and watch live broadcast of dragon boat racing. In the meanwhile, varieties of Zongzi, an essential food for this unique occasion, are available, which take different shapes and various fillings. Come and join us!
Your early reply is highlyappreciated!
Yours,
11.端午节俗的现代意义 篇十一
端午是中国传统大节,又名端阳节、天中节、天医节、香包节、诗人节、粽子节、龙舟节等等,从这众多的端午节名中,我们可感受到端午节俗的五彩斑斓。
端午节历史久远,起源于先秦,夏至节令是它最初发生的时间依据,它最终脱离节令形成独立节日是在汉魏时期,真正成为民俗大节是在六朝以后。
在千年传承积累中,端午节俗丰富,内涵厚重。中华各地虽然由于水土的不同、生活条件的差异,节俗各有特色,千姿百态,但总体上看,端午节俗可归为三大类别:避瘟保健,龙舟竞渡,追念屈原。
从端午节在今天的传承意义上来说,端午节有三大值得弘扬的主题,那就是关爱生命、激扬精神、眷念家国。
珍重生命是人类的本性,也是社会得以延续的保证。中国传统节日自古就重视对人的生命关注,如大年守岁的祈寿、重阳登高的求福等等,而端午节在关爱生命的主题上表现尤为鲜明。
端午节时间在夏历的五月五日,此时正值仲夏,暑热潮湿、毒虫肆虐,人们易感疾病,人的生存环境出现季节性恶化。传统社会人们称五月为“恶月”,五月五日为“恶日”。人们为了祛除现实的健康危险与消解对死亡的精神恐惧,创造出了众多纾解身心的节俗保健活动,其中之一是采药。人们在端午节的正午上山采药,说这时的阳气最旺,采回的药草治疗阴虚的病最有效。端午的药草最为人看重的是艾草与菖蒲,人们在门口挂艾,用菖蒲根簪发髻,艾叶、菖蒲煎水洗浴,五月以兰汤沐浴方法在《夏小正》中就已有记载,后来成为端午节俗之一。在北京旧时有端午捉蟾蜍入药的习俗,所以俗谚有蟾蜍最怕端午节的说法。
保健节俗之二是香囊去秽。佩香去秽是古人看重的习俗,我们看屈原的《离骚》就能明白香草与健康的关系。在传统社会,医疗条件严重不足的仲夏时节,是一个充满危险的时段,人们不仅要门口插艾,兰汤洗浴,而且随身要佩戴驱邪去秽的香囊。外绣吉祥图案,内盛香草的香囊在民间称为香包。端午送香包,就是送去生命的关爱与祝福。
保健习俗之三是喝雄黄酒。雄黄酒在传统社会是端午节的保健药酒,传说它有驱避毒害的作用。白娘子就是在雄黄酒的作用下,现出了白蛇的真容。其实从今天的药理分析看,雄黄有毒性,雄黄酒是不能服用的。
无论如何,人们对生命的关爱与呵护,体现在端午的细微节俗之中。所以现代社会人们一度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我觉得端午卫生护生的节俗在今天值得弘扬。
人不仅要有基本的物质条件保障生命延续,同时人作为万物之灵长,还需要精神生存,精神是人的生存支柱之一。由于环境的恶劣与岁月的平庸,人们易于产生精神的疲乏与困顿,为了健全人类心灵,激发生命动力,人们发明了节日,以周期性的节日娱乐活动调剂个人与社会的精神需要。端午节就是这样一个激扬精神的民族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是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一项水上竞技活动,至今仍是民族体育的重要内容。2008年香港龙舟传圣火的创意就来自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中国的文化互渗与交融。其实在中国早期社会,端午节有两种趋向:一种是静养过节,人们认为夏至是阴阳二气变化急剧的时刻,在家隐居避免活动,这是早期社会主要的岁时避忌方式;一种是人们的活动应该顺从时气变化的需要,以人事助长生气,这种方式主要体现在端午竞渡上。
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加深与生存能力的增强,人们的心态发生了从被动适应自然到主动应对自然的变化,端午竞渡逐渐成为主要过节方式(南方尤其如此)。端午赛龙舟本义是扶阴抑阳,水神祭祀,后来演变为水上军事训练方式。水上的激烈竞技与对抗,不仅需要勇气与力量,同时强调团体协作精神。在龙舟赛中,龙舟参赛者精神昂扬、齐心协力,观赏者夹岸欢腾,船桨声、舵手叫号声、观众欢呼声,击浪拍岸,这是一年一度地民众精神振奋的良机,民族的勇武、坚韧、团结精神在端午节龙舟竞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在竞技与观赏中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中国是一个重视文化伦理的国度,中国传统节日大多具有或隐或显的伦理意义。端午节之所以在中国成为民俗大节并延续千年,就与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直接关系。端午节在起源时主要是避瘟保健、水上祭祀活动等,随着历史的推移,人们逐渐在端午节日中加注纪念爱国先贤的内涵。
自汉朝以来,各地端午纪念的历史人物不尽相同,楚地纪念屈原,越地纪念勾践、曹娥,吴地纪念伍子胥等,他们都有地方传说作为依据,也就是地方文化情感需要有这些先贤作为投射对象。但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广大中国人最终选择了屈原,屈原由地方先贤上升为祖国先贤,甚至是世界名人,屈原成为端午节期间被祭祀的重要的爱乡爱国人物。屈原在端午祭祀中的脱颖而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选择,忧国忧民的人道情怀、忠诚故国的高尚品质、纯美无瑕的人格魅力,让屈原光耀千载。中国历史上历经分裂与战乱,中国人民多灾多难,中国需要屈原这样的忠臣,正是有了屈原这样的民族忠臣,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不倒。端午节纪念屈原这样的爱国先贤,不仅来自民俗社会的朴素情感,“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更应该是国家层面的祭祀,在诗的国度,对伟大爱国诗人的纪念其意义重大与深远。“多难兴邦”,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必定会受到许多磨难与挑战,我们注定需要培养屈原那样的对国家忠诚对人民悲悯的家国情怀。
(作者:萧放 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12.端午节的英语 篇十二
这是北京市八里庄第三中学初二年级的案例。该案例的教学采用了“双课堂”教学模式。2015年6月18日, 来自广州和北京市区的40余位教师观摩了其中“现实课堂”的教学, 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这节课在贾老师的引导下, 同学们展示了“虚拟课堂”中的自主选题与完成的学习成果,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此次学习中都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 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激发。
在“虚拟课堂”中, 贾老师组织学生根据各自的喜好和特长分成“文艺青年组”和“可爱吃货组”, 搜寻有关传统节日“端午”的故事和习俗, 体味中国传统节日中所传承的道德情操和民族精神;在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渊源、习俗及承载的民族精神后, 又引导学生将所感所悟进行创作。同学们在“虚拟课堂”放飞思绪, 大胆创作, 互评互改, 创作热情高涨。最终通过自由而充分的探讨, 涌现出了大量风格和形式不同的作品。
案例亮点
亮点1:虚拟课堂——精彩的引导
网络上关于“端午节”的信息芜杂纷乱, 学生如何甄别筛选出可靠有价值的信息, 其实是有难度的。再者, 该校学生大多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不具备便利的搜索信息的条件。针对以上两个问题, 贾老师在发动同学自主搜集信息的同时, 还预先在“电子书包”提供的“系统教学资源库”中挑选了适合的资源, 如《屈原》电影片断、《屈原投江》动画、话剧《屈原》简介、端午节习俗等, 然后将它们发布在“电子书包”的互动讨论平台上。这些生动多样的多媒体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点燃了学生创作与展示的热情。
亮点2:现实课堂———屈原作品诵读
学生通过在虚拟课堂上学习资源, 与同学们热烈讨论之后, 进一步理解屈原作品《离骚》、《天问》中表现出的诗人的理性思考与强烈情感。在现实课堂上, 学生诵读《天问》、《离骚》的经典选段, 使同学们受到伟大爱国诗人的精神熏陶, 感受传统文化节日对高尚民族精神传承的意义。
亮点3:佳作欣赏与互评
贾老师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自己的作品, 朗读之后请其他同学说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并陈述理由。每位同学都将自己在虚拟课堂上反复思考、修改的文稿以最佳的文采展示了出来, 也通过对其他同学作品的充分思考, 都提出了较成熟的见解。这种生生间深度的互动使得在现实课堂进行佳作分享与互评环节时, 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真正从语文学习中感到了快乐。
亮点4:书法作品展示
贾老师组织学生以中国最传统的形式———书法, 在端午来临之际, 表达对屈原的敬意, 向屈原学习他忠君爱国的民族精神, 与此同时, 也给予学生展示特长的平台, 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反思
这节课已经结束, 然而思考并没有结束。大家看到的是一节展示课, 看到了学生们动情的投入, 可曾知, 这份动情的投入, 是缘何而发呢?
人, 最可怕的, 是在华丽的外表下, 精神的死亡。活着, 不仅仅是肉体的呼吸, 更是思想的流动, 情感的喷薄, 生命的体验。只有用心地思考, 才能体会生命的存在。
从小就喜欢语文, 没有什么理由, 或许只是因为可以在看似短暂喧哗热闹而实际漫长孤独寂寞的青春期里找到一个永远可以放心依靠, 也可以放肆倾诉的沉默的朋友, 她就是, 语文。是的, 原谅我用的是“她”, 而不是“它”, 因为语文, 这个如此熟悉的词语, 在我的眼里, 是有生命、有温度的存在。她存在于生活里的每个角落, 存在于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纸张里, 存在于深蓝色墨水笔的笔尖下, 存在于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里, 存在于清丽婉转的歌声中。语文是一种对生命的体验, 而这种生命的体验是如此宝贵, 如此难得, 犹如那秋日里甜蜜蜜红彤彤的柿饼上凝结的一层薄薄的晶莹的白霜, 需要有一颗柔软安宁而细腻的心灵才能体味到。
而在这个科技发达、高速运转的社会里, 一切都似乎被加快了, 慢, 似乎变成了落后的代名词, 我们走得越来越快, 而心灵却变得越来越焦躁不安, 快餐文化逐渐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时间, 只要有一台电脑, 一个手机, 连接上网络就能查阅到所有需要的资料, 不过也只是节约了时间而已, 就如同那五颜六色的维生素胶囊, 人们无需再慢慢品尝新鲜水果的味道来补充营养, 一口温水就送下一把维生素。我们的生命不再缺乏营养, 然而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的灵魂却逐渐失去了味觉, 生活失去了味道。
所以对于先进的科技设备, 我是持有保留意见的。刚开始接到电子书包的课题的时候, 实话实说, 我内心并不能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 不解甚至是略微排斥的, 先抛却要克服技术上的难关不说, 这种教学模式就真的比传统教学模式好吗?如果用传统教学就能解决的问题, 干嘛非要换一种形式处理呢?这个小平板能带来什么不同?带着疑惑, 也带着好奇, 我与学生们一起开始了这段学习的旅程。
首先是与小平板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 在技术老师的指导下, 我和学生们逐渐知道了它的很多功能, 比如可以在线发布作业, 可以上传资料, 可以互动讨论, 可以查阅资料等等, 功能强大。刚拿到手的小平板把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了过去, 爱不释手, 开始探索怎样使用。学生们学得很快, 很快就掌握了使用方法, 然而刚开始, 学生们新鲜劲儿还挺足, 利用互动讨论聊天啊, 可是聊的内容并没有什么“营养”, 依然是比较平乏的内容。
接下来, 又尝试了一些功能, 比如通过拍照的功能展示学生们的作业, 然后通过投鲜花的功能评出最工整最优秀的作业, 通过这个平台学生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的作业, 平时不认真写的同学这下子也不想丢脸, 也想认真写作业了, 这是一个小小的进步, 感觉还有点儿用。还有投票的环节, 平时班里边选优秀班干部, 还得手写投票, 然后唱票。用平板之后, 老师把待选的同学名字输入进去, 学生只要点击, 瞬间就可以生成了投票率柱状图, 快速简洁明了。还有很多功能在教学环节中都可以使用。
但是接下来又一个问题出现了, 一节课里究竟展现那些功能呢?上什么内容呢?此时对于用电子书包上课, 虽然初步接触, 感觉不错, 但是依然没有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 似乎还是在往传统的课堂里强行塞入这个环节, 感觉有点无奈。
这时候, 在一次其他学校的听评课过程中, 顾德希老师的一席话给我了深深的思考。他说:我们不要把顺序颠倒了, 我们不是为了使用电子书包而上课, 它是一个工具, 并不是目的。我们的课堂的内容才是重要的, 把这节课上好, 是最终的目的。我开始反思, 我是不是被局限住了, 搞错了内容和工具的关系。这个思维上的结点打开了, 索性, 我就先想选择什么内容是学生们所需要的, 先不想怎么怎么体现使用电子书包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内容, 传承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 而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内容丰富, 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所以初步确定把端午节作为这次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
通过电子书包的自主学习, 同学们打开了视野, 获得许多丰富的材料。对于端午节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在课前预习的版块发布了主题:请每位学生做一份有关端午节日的ppt, 为大家介绍端午节, 谈谈你的感悟。上传到互动讨论的版块, 大家一起分享。学生们的动作倒是很快, 利用课余时间很快做好了就传了上来。学生们传来的ppt的确很多, 内容很全面, 版面做得很漂亮, 可是最大的问题出现了, 这些内容如此泛泛而谈, 差不多就是端午节是什么时候, 可以吃什么, 玩什么, 祭奠的是谁, 简简单单的介绍, 大同小异, 随便上百度一搜都可以出来, 根本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 应该说很大一部分是是鼠标动一动就可以完成的。学生的思考在哪里?学生的感受在哪里?这样的学习只能停留在第一步———了解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地静下心来, 去探索去体会端午节的精神内涵, 也就是屈原的精神内涵, 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感悟, 是关键的一步。
接下来, 得激活学生的思维,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先找到突破口深入进去。首先分为两组:
(一) 可爱“吃货”组
可以就你喜欢的端午节的食物展开描写。
(二) 文艺青年组
1.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 联系所查阅的资料, 体会屈原的情感, 请你以“屈原自传”为主题进行创作。
2.三字诗, 打油诗。
3.多种方式展示, 可以诵读屈原的作品, 也可以以书法作品展示。
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加入哪个组, 进行自己的创作。
吃货小组的同学们对美食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描写, 写完了传到互动讨论上互相评比, 看谁写得生动形象。借助电子书包平台, 我适时地参与其中, 为同学们的赏析送鲜花、盖印章、做赏析示范……通过不断的交流评论, 同学们的创作和赏析渐入佳境。有的同学为别人提出了自己的赏析, 比如有的同学描写包粽子———原句是“然后再放一把糯米把馅都盖住, 现在这个粽子已经变得很饱满了, 然后用粽叶将他们包的紧紧的, 不要露出它的小尾巴哟。”别的同学在电子书包的评论栏里给她写到“把个别的字如:“放”换成“抓”, “盖”换成“遮”, “包”换成“裹”会更好吧?”经过他们的赏析和修改, 越修改越带劲, 描写越发生动了。由于能力有限, 可能他们改的也不是很完善, 但是这个“字斟句酌, 咬文嚼字”的过程, 对孩子们的写作是很有意义的。还有的同学不仅仅写了美食, 还联系了自己的生活。比如“大黄”同学。他平时是一个写作能力比较弱的学生, 基础比较差, 病句错别字比较多, 有点自卑。可是这次他写得很认真, 写的是与姥姥和妈妈一起在端午节包粽子的故事, 不仅仅写出了粽子的美味, 更是透露出一股浓浓的亲情。他把这篇作品传到电子书包的互动讨论里, 获得了同学们的好评。有的同学还给他送了鲜花, 这下他找到了自信, 笑容洋溢在他的脸庞, 他跟我说:老师, 我还要继续修改。
文艺青年小组的同学们也不甘落后, 开始创作“屈原自传”、诗歌等。刚开始创作“屈原自传”的同学们最大问题是, 没有办法融入到这个角色中去, 依然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 知道但是体会不到屈原的情感内涵。这时候我适时地加以帮助, 或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启发思考, 或补充创作背景, 同学们的思路逐渐打开了, 情感逐渐被带入进去, 有的同学写了文言文版本的, 有的写出的“海燕”版的, 还有的联系现实, 写出了穿越版的。一次次地创作, 一次次地推翻, 一次次地修改, 终于, 他们对屈原的精神把握得更加到位, 充分地融入了进去。
还有的同学对朗诵情有独钟, 反复练习, 饱含深情地朗诵了屈原的《离骚》《天问》《东君》, 由于生僻字很多, 他们就回家查字典, 用电子书包录下来, 然后传给我听。我再加以指导。对文本从陌生到熟悉, 再到动情地朗诵, 孩子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着。
在展示环节中, 学生们非常踊跃, 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 不想冷落了哪个孩子, 所以在选择作品的时候, 考虑了不同层面的孩子、不同形式的作品。只是想让他们知道, 只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就是好的作品。
正如顾老师所说, 这个过程是辛苦的, 但却是值得的。
展示课结束了, 但是学习并没有结束。学生依旧在论坛里创作交流, 有的同学把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发到上面, 与大家分享;有的同学把自己写的小诗发到上面, 一起赏析。这不是结束, 而是开始,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专家点评
贾老师刚参加工作一年多, 作为教师队伍的新兵, 选择这样一节传统节日的课来开展教学活动, 对学生的组织还是很成功的。这样一个课程内容, 学生首先很感兴趣。利用电子书包提供的讨论和展示的平台, 又能激发学生想要用心学习, 将自己最好的学习成果表现出来的心理, 这种良性竞争激励着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这也是利用互联网进行语文教学的一个优势体现。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组织引导学生多读多写, 这在本节课体现得就非常不错。比如说有学生用文言文写了《屈原自传》, 就是仿照之前课文《五柳先生传》写的, 这说明这个学生已经充分阅读并研究了《五柳先生传》;还有一些学生的文章中引用或借鉴了高尔基的《海燕》、郭沫若的《雷电颂》等, 足以可见学生为了这次写作自发地打开了阅读的视野。学生利用电子书包提供的平台充分地进行了生生互动, 互动讨论上客观的发帖量和回帖量都可以说明学生习作量增长的变化。
信息化教学的核心是教学, 教师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点。通过这节课的成功, 更加可以说明以下两点:
第一, 语文课的成功是能够达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目的。
第二, “在虚拟课堂发动学生, 在现实课堂展示成果”的“双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具备雏形, 老师们可以共同探究探索, 来完善巩固这个模式。
在利用信息化的过程中, 传统教学能够很好进行的环节, 依旧采用原来的方法进行, 要用信息化手段去优化传统教学难以开展的环节。教师也要学会放手, 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上, 要用教师的火来点燃学生的火。这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教师需要保持学生学习的新鲜感, 让学生在“双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激情持续下去, 让这种教学模式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北京四中顾德希
13.端午节的英语小作文50字 篇十三
This morning I and my mother to find Lou ye, to find the mother began to pack dumplings. I have nothing else on the TV to watch up, wow, dragon boat race, so for a while, start. Five Dragon Boat swam swiftly up like five sword, the Blue Team exceeded all the team won the championship. For lunch, I turned off the TV.
这一天早晨我和妈妈去找卢叶,找完妈妈开始包粽子。我闲来无事就打开电视看了起来,哇,龙舟赛,等了一会,开始了。五条龙舟飞快地游了起来犹如五只利剑,蓝队超过了所有的队伍获得了冠军。快吃午饭了我把电视关掉。
14.小学英语作文:端午节英语作文 篇十四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tradition of the Duanwu Festival has been passed down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But where did it come from and why did people eat Zongzi and race dragon boats? Many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ese questions and given their academic explanations. )
One explanation is that the Duanwu Festival originated from people’s worship of dragons. In ancient China, people believed the dragon was the god in charge of water, which was vitally important to daily lif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n the day of Duanwu, people raced dragon boats to entertain the god and offered him Zongzi as a treat. The sole purpose was to please the god to ensure a year of favorable weather.
Some people believe Duanwu comes from activities instigated by ancient sorcerers. These activities were held in early summer when the hot weather was about to bring diseases to people who didn’t have modern devices and medicines to protect themselves. So, ancient sorcerers encouraged people to wear fragrant pouches and hang mugwort and calamus on their doors to drive away the so-called evil spirits that caused diseases.
Scholars may provide many other explanations about the origin of the Duanwu Festival. But if you ask ordinary people about its origin, you’ll get the same answer. They will tell you that the Duanwu Festival honors the great poet, Qu Yuan. They’ll also tell you the story that has been passed down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
Qu Yuan was born in 340 BC,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t that time, there were seven states struggling among themselves to unify China. Of the seven states, Qin was the strongest and Chu the largest.
Qu Yuan was a noble of Chu. During his lifetime, the powerful kingdom of Chu fell into a decline.
Early in his life, Qu Yuan won the confidence of the King of Chu, and was his deputy prime minister, helping draft laws and determine foreign policy. When he saw the danger posed by the ambitious Qin State, he proposed government reforms and an alliance with the neighboring Qi state as a way to ensure Chu’s safety.
But the King of Chu was surrounded by self-seekers, who were jealous of Qu Yuan. They accepted bribes from the Qin’s envoy, dissuaded the King from taking Qu Yuan’s advice and brought about the poet’s estrangement from the King. Qu Yuan was finally sent into exile for 20 years.
During those desperate years, Qu Yuan helplessly watched his beloved country become weaker every day. In the year 278 BC, the capital of Chu was stormed by troops from Qin. In great pain, Qu Yuan wrote “Lisao” or “The Lament”, the greatest of all his poem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he drowned himself in the Milo River, because he was hopeless about his country’s future.
Qu Yuan died thousands of years ago, but he is remembered every year for his love of and loyalty to his country and his people. In his poems, he wrote:
Long did I sigh and wipe away my tears,To see my people bowed by grieves and fears.
......
The people’s sufferings move my heart,Our land I cannot leave.
People grieve for those who have grieved for them. Each year, during the Duanwu Festival, the day of Qu Yuan’s death, people race dragon boats to commemorate him. This is believed to be a representation of how the people of Chu tried, at the time, to recover Qu Yuan’s body from the Milo River. Pyramid-shaped dumplings by the name of Zongzi were thrown in the river to feed the fish, so they would stay away from Qu Yuan’s body.
15.《端午的鸭蛋》之浅见 篇十五
一、风行水上引鸭蛋,巧设铺陈话民俗
《端午的鸭蛋》文章脉络清晰:“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作者如同随意聊天,自然成文,悠然恬淡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将“大情怀”寄于“小事物”是汪曾祺的作品特色之一,他曾在《谈谈风俗画》一文中说:“我对风俗有兴趣,是因为我觉得它很美”。而这种风俗美,势必在“小叙事、大话语”的散文中得到体现。就如《端》文的结构表现:
1. 巧设铺垫,逐层推进。
从文章思路来看,题眼“鸭蛋”,作者却不直接从“鸭蛋”端笔,偏偏先大谈端午的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系白索子”等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吃“十二红”,引出“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作者娓娓道来,不事雕琢,甚至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于随意间体现整体布局上的严谨与和谐自然。在写法上,先浓墨重彩话端午风俗,为主体“鸭蛋”巧设铺垫,层层推进,向读者充分展现民俗风情之美。
2. 行所当行,止所当止。
汪老说过他不喜欢结构痕迹太露,而是向往苏轼所说的境界:“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端午的鸭蛋》正是如此“行云流水”,从家乡的端午习俗,到家乡的鸭蛋,到端午的鸭蛋,于车胤囊萤处戛然而止,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对这种看似散淡的结构,其实贯穿全文的,是作者心中深藏的家乡情结、童年情怀。对水乡高邮魂系梦萦的情愫正是这篇散文的“根”!
二、浓墨重彩绘鸭蛋,意趣盎然展民风
汪老曾说:“一个作家对传统文化和某一地区的文化了解得愈深切,他的语言便愈有特点。所谓语言有味、无味,其实是说这种语言有没有文化。每一种方言都有特殊的表现力,特殊的美。”作为生长于江南水乡的汪曾祺,多年以后,令他难以忘怀的,恐怕仍是故乡高邮的美食。说到高邮特产,那就是“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作者从正面对家乡“鸭蛋”的色、味、形等直接地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
1. 形态各异,色味独特。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有“蠢”和“秀气”之别,那么,这该是怎样的两种“鸭蛋”呢?“蠢”的胖嘟嘟的,短而粗,“秀气”的线条匀称,细而长……给人在脑海中描绘出形态各异的鸭蛋形象来,肥环燕瘦,形态各异,这哪里是挑鸭蛋,简直就是在“选美”。同时,也介绍了吃法,如:即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不像有些地方是剥壳吃,小孩在挂完鸭蛋络子后也可以“白嘴”吃。应该说,高邮鸭蛋文化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
2. 童真童趣,声色兼备。
如:“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句中的“肃然起敬”,大词小用,而这一切只是缘于故乡高邮的鸭蛋!读起来有点滑稽,有点可爱,我们的脑海依稀能浮现作者童真调皮的画面。“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红油冒出来,本来只能观其形,用上“吱———”仿佛能闻其声,这一声“吱———”,让吃咸鸭蛋的过程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
三、浓浓乡情寄鸭蛋,文白古今抒民情
汪先生自己也说:“我对民间文学是有感情的,民间文学丰富的想象和农民式的幽默,民歌比喻的新鲜和韵律的技巧使我惊奇不置。”纵观全文,作者的笔端游走在雅俗之间。一开篇就用口语化的语言浓墨重彩地铺陈家乡过端午的各种习俗,一幅幅动感十足的民俗画历历在目,到最后由萤火虫在蛋壳灯中闪闪发亮的样子,想起了囊萤映雪的历史故事,随意自然,让读者领略了雅俗融合之趣。
1. 干净凝练,韵致动人。
善用短句,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道出家乡盛产咸鸭蛋。其次,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时常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使文章更富于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如“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脱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那种从容淡定中的诙谐、得意之态立时毕现。
2. 文白交织,雅俗融合。
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引经据典,运用对比手法,拿高邮的鸭蛋跟外地鸭蛋作比,流露出对家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如“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文白做一处,一点不夹生。夸示得恰到好处,且不乏风趣,富于动感。细至局部,文白间杂,结合方言的特点也不难发现。如“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等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雅俗互现,不乏情趣。
【端午节的英语】推荐阅读:
端午节吃粽子的英语日记带翻译11-25
端午的英语作文08-05
端午节英语小报08-01
端午节英语介绍10-03
初一端午节英语作文07-25
端午节8年级英语作文09-25
年端午节三年级英语作文08-02
端午节习俗英语作文带翻译11-06
端午节散文《老家的端午节》11-26
端午节作文:邮票上的端午节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