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沧桑感想(精选16篇)
1.正道沧桑感想 篇一
正道沧桑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第11集 “路的奠基”,第12集“暮年壮怀”,第13集“世纪曙光”,感受颇深。
在19世纪的欧洲,工人阶级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那些在迷雾中探寻出路的人们,充满了幻想。然而,幻想从来与马克思无缘。
《哥达纲领批判》这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仍然熠熠生辉,作为马克思在真理拓荒之路上的重要著作,它让我们看到,一条真正通往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批判的焦点之一是,在未来社会制度下,工人是否可以获得全部劳动产品。为此,马克思在预见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要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阶段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其分配方式也主要是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只有到了高级阶段,“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预测和设想。但是他们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奠定了坚固的基石。《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论述未来社会的主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共产主义阶段划分理论,概括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他在这部著作中阐述的认识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根本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挚友,恩格斯对世界无产阶级的贡献也很大。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欧美各国的工人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潮,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相继创立。68岁的恩格斯放下手边所有的事情,全身心地投入一项新的工作——在世界范围内,指导建立一个新的工人联盟。他亲自指导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像少年人一样投入战斗”。在恩格斯的指导和推动下,18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日这天,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第二国际宣告成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主要包括5个方面:一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二是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解,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三是按照自然规律改造和利用自然;四是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五是最终向消灭阶级和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但他们还一再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决反对教条主义。俄国的无产阶级领袖,列宁。
为了揭露这这场战争的本质,迎接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列宁对帝国主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瑞士伯尔尼,列宁在两年的时间里,查考了数百种文献资料,写了20本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他呼吁农民和工人不要为资产阶级发动的“帝国主义战争”流血卖命,主张将这场战争转变为国内战争,转变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战争。1916年春天,列宁出版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部划时代的巨著,总结了《资本论》问世后半个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指明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帝国主义阶段,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曾经明确表示,社会主义革命“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这就为俄国革命有可能率先取得胜利提供了理论根据。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世界无产阶级做出了大贡献,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这三位伟人。
2.正道沧桑感想 篇二
美术要以不同意匠去表现美的景物。美之为美, 丑亦是美, 但丑必须有理有节, 造化与浪漫要合理地结合, 我们看前贤的山水、花鸟、人物画, 都很本份, 无不得以静的意境、美的享受、使精神升华。艺术的魅力和功效就在于此。绘画史也证实了“六法”原则的生命力。
当下绘画有很多已被变革得不在“应物象形”了, 与之前几乎没有延续性。因何如此, 世道人心吧。倘若有人拉出石涛说是“笔墨当随时代”, 且提醒, 石涛说的是“笔墨”。
在文化开放的大潮中, 终究有一些人不随波逐流, 而是脚踏实地走着继承传统的正道, 创作着有源头活水的艺术。这固然与人之秉性有关, 也仍存在着正直的美学观和实践者。
杨子洋就是这其中的一个。他性格内向沉稳, 对绘画志趣浓厚不渝, 又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这几乎是成事的基石。他以花鸟为主, 时画山水。花鸟画的基础是线和形, 他由工笔入手, 运线稳健。速写本多年不离手, 随时把有用的物象记录下来, 积累了大量的画材。为提高水墨、色彩的运用能力, 又用心于小写意, 临摹过颜伯龙;既而转向大写, 尤于王雪涛用功最勤, 旁涉吴昌硕、陈半丁、李苦禅等, 对于真正的大写意, 只是浏览借鉴, 并未尝试, 小写意可向大写意学一点精神, 当然也要善学, 子洋握于自身的实际, 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向, 明确“让人看的懂”的这个目标, 尤其让行家看了也肯定, 是可取的, 王雪涛的画是花鸟画的一座高峰, 子洋宗学王先生选对了路, 也是知难而进, 勇于登高。从他大量的画作中可以看到他实践的成果, 有王雪涛的神采, 也有吴昌硕的干炼。尤其他用墨活脱, 有层次, 不破碎。画之韵致于用墨关系密切。“似与不似之间”, 写意画如此, 工笔也如此, 似不等同照相。子洋描写的花或鸟, 首先在似, 既不刻意, 也不故意, 而是看效果及相互关系, 表达明了便行, 有痛快淋漓之感。在王先生的基础上, 他融进了吴、陈, 擅于做大幅、用阔笔, 注重色调的和谐, 因此在灵巧中有雄厚之茂, 有重量感。厚、重、大是潘天寿所提倡的, 画家都应当按这个要求努力。
子洋在校期间, 认真学习了美术史、诗文和书法等, 一种艺术是多种知识的结晶。其关系是要互补共促的, 要读相关的书, 写喜欢的字, 写意画尤其要写好行书, 或行草。一幅画上没有看得过的字便抹去了一半的风采。字与画相得益彰, 我们看到先贤的作品无不如此。子洋写过颜真卿的楷书, 后来在王羲之的行书上下功夫, 兰亭圣教是他的日课, 画家字不是书家字, 但必须是向书法家看齐, 字写好了, 画才可具骨力, 读书多了, 书画才能雅逸, 我经常与子洋说这些, 提醒他, 他听得进去。
3.人间正道是沧桑 篇三
作者张建鲁被誉为战地诗人和作家的当代“儒商”;一个武术世家、军人家庭出生的革命战士;一个嗣承父业、十八岁就参军、曾亲历过战争炮火洗礼的退伍军人;一个著有多部诗集和散文集的当代作家。他历经多年搜集整理,以满腔的热情和赤诚写成的这部百余万字的家史式小说,语言优美,情节动人,且在层层推进、险象丛生、跌宕起伏的故事发展中,到处闪耀着作者不变的理想主义光芒。
小说立足齐鲁大地,跨越了140余年的时空,真情演绎了张家四代人悲欢离合的家史,其实也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在黑暗中艰苦探索、誓死推翻封建统治、同仇敌忾抵抗外侮、争取民族独立和富强的悲壮过程。在这个波澜壮阔的革命进程中,小说以高超的艺术手法,从作者的老爷爷张震子这名侠肝义胆的民间豪杰写起,通过诸多不堪的遭遇,逐渐完成了自爷爷这一辈积极投身滔滔革命洪流的伟大转变,再后来又写到了父亲张永川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直至作者自己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立功受奖。张家一代代接力赛式地紧随时代洪流,前赴后继地与华夏儿女一同并肩走在了时代变革的大道上!如果说这是故事发展的一条脉络和主线的话,串起这根线的珍珠就包涵了对郭家潭神秘传说的动人描绘;对震子与红颜知己香兰那种超凡脱俗的爱的诗意勾勒;对张守营和张永川为了革命事业赤胆忠心的深情表达;对白热化战争场面的真实再现;对革命志士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的感人描写;对先辈们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悲情痛陈;对快意复仇、伸张正义的酣畅挥洒……
小说中写道,由于出身武术世家,又有着与生俱来、一脉相承的赤胆报国之心,作者的先辈们积极参与重大社会活动,与众多的伟人、名人多有深厚的交往,与百年来社会上的许多大事件都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其实,中国革命的成功,也正是由于千百万个像作者的先辈们这样的无名英雄默默奉献才终成大业,才谱写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历史,共同掀开了神州大地崭新的一页。
《追寻岁月》这部长篇小说,追忆的是百年风云,寻找到的是伟人那首诗里表现出的朴素真理:人间正道是沧桑!
4.人间正道是沧桑名言[推荐] 篇四
3.没有一支值得信赖的不世之军,你能做什么?什么也做不了!4.该忍时忍,不能气短。该狠时狠,不能手软。5.借力打力 6.谁挡道动谁
7.军旅之事不能令出多门,一个司令一把号,各吹各的调,非乱不可。谋议可资于众人,可决断必须归于一将。8.谁有本事归谁
9.老天给你机会,不用,就是对天的不敬
10.班长同全班退,则杀班长,排长同全排退,则杀排长,连、营、团、师,直至军长亦如之。
11.仗打的好不好是其次,首先是效忠
12.兵法都是事后诸葛亮。人家有鱼有肉,你得有牙口。首先你得能打的下来,打好了才有缴获,打不好,别的都白搭。
13.有些事情,只要目的纯正,何必在乎手段
14.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你死我活的事儿,这个没道理可讲,这就是战争 15.一文钱逼死英雄汉 16.敌人,是最好的老师
17.吃菜要吃白菜头,跟郎要跟大贼头,睡到半夜钢刀响,妹穿绫罗哥砍头 18.带兵很简单,没这么多道道,得心贴心、肉贴肉 19.一个令人畏惧的君主要比受人爱戴更安全 20.皇帝不差饿兵
21.跟强敌交手,你不能随着他,他们打他们的,我们打我们的,谁的坛坛罐罐最多,谁的损失也是最大的。
22.乡下人打仗,仗的是群威群胆
23.需要用鲜花来掩饰屠刀下的斑斑血迹 24.法家比儒家更有实效
25.战争充满了偶然性,什么样的稀奇古怪都可能发生 26.一切为了孩子
27.有权必有军,有军必治学 28.早多疑比晚生事好
29.世界上所有的监狱都不是旅店 3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1.这个世界上,除了人伦、人理、人道之外,还有王道、霸道,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利益 32.任何一个出口,就是另一个入口
33.孟子见梁襄王,襄王问,天下如何才能安定?孟子答:天下归一就安定 34.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武力政权
35.扭在他们的辖区里打,摧毁、削弱他们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拖垮他们 36.差一点和差很多都是一个结果
37.我们或许会被打败,但绝不会被消灭 38.成者王侯败者贼
39.脸是自己的,面子是别人给的 40.无钱不聚兵
41.不是夫妻胜过夫妻,若即若离的,反而新鲜
42.冬天饮寒水,黑夜渡断桥,忍性吞气,茹苦领痛,耐寒扫雪,冒热灭火,夏不挥扇,雨不张伞
43.不要取笑纸上谈兵,这纸上之功大有深浅
44.北洋军阀用保定军校三千名毕业生就统治了中国多少年?!45.就算你是个人才,也需要有人来度你
5.演讲稿“人间正道是沧桑” 篇五
人间正道是沧桑
有一首歌,是亿万人民的心声,有一种爱,值得我们用心血与生命去呵护。那就是一个温暖了沧桑90年的名字——中国共产党。
穿越历史烟云,历经风雨洗礼,几多沧桑、几多磨难、几多屈辱、几多抗争。国土上,财富任人掠夺、文化任人摧残,人民任人宰割。面对山河破碎,国将不国的现实,多少爱国志士梦寝难安、一代一代,前赴后继地寻找富国强兵之路。漫漫长夜里,中国的出路在哪儿?人民的希望又在哪里?
在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在祖国灾难深重的时刻,终于,在一个杨柳轻拂的七月,从碧波荡漾的嘉兴南湖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共产党成立了!犹如一阵春风,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换了人间。
沧海桑田,神州巨变,九十年征程岁月峥嵘,九十年征程金光灿烂。如今,南极上空早已飘扬着我们的五星红旗,太平洋上出现了我们强大的海军舰队,神州飞船也带着刚强的气势冲向了太空;如今,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迅速崛起,一个个商厦、工厂、高科技企业正遍地生花……港澳游子也回到祖**亲怀抱。我们这个曾经饥寒交迫的民族,已经可以骄傲地告诉世界:一个伟大的党正带领地球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实现小康,走向富裕。请问,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政党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90年风云变幻,90年潮起潮落,中国共产党历久弥新,青春常在,是什么赋予它如此神奇的力量?放眼未来,沧海横流,征途漫漫,中国共产党又靠什么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紧紧把握时代潮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葆党的先进性和青春活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90年成功的真谛。
走进新世纪,面对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我们党在瞬息万变中追求着不变,同时也在不变中追求着千变万化。又是一个七月,一个声音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这项民心工程,更让党的先进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得到充分体现。实践证明,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都将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中国共产党,永远是时代的中流砥柱。
历史的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先驱者已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人间,绽开了一片烂漫的红色。弹指一挥间,上下越千年,黯淡与辉煌、幻灭与再生,永恒的悲怆与不朽的豪情,贯穿于这一清晰的脉络。这便是我们的党坚韧求索的过程,我常常在心里重复着这几句话,每一次都热血沸腾,胸膛里燃烧着对祖国的热爱。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深深地为我们欣欣向荣的国家而感到荣耀、为我们不断求索、不断前进的政党而感到骄傲,更为能够投身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现代化建设而感到自豪。哪怕我只是一块砖,也要去构筑祖国兴旺强盛的大厦;哪怕我只是一颗螺丝钉,也要去铺设民族走向辉煌的路轨;哪怕我只是一棵小草,也要为祖国的春天奉献自己生命的绿色!
6.《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篇六
这部电视剧主要讲述了国家的十年内战和八年抗战的惊险事件,以及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两次合作,北上抗日的事迹。整个电视剧以一个不太和睦相处的家庭为主线索——因为家中哥哥杨立仁是国民党的高级干部,而弟弟杨立青则是共产党的一员大将。兄弟俩经常短兵相见,也偶尔欢聚一堂、关系融洽、其乐融融,充分反映出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张学良和杨虎城逼蒋介石抗日时的那一集。杨立仁为了救蒋介石而不幸被捕,半个月后才得以回家。她妹妹杨立华听说后又是着急又是高兴,因为中国人民终于联起手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站在了抗日救国的统一战线。
在人间,会有许多沧桑的精力和痛苦的折磨。电视剧中的哥哥和弟弟曾有相互残害的经历,但那只是一点点曲折,一点点风雨,因为风雨过后,将会是美丽的彩虹。明朝举国闻名的“四家”王守仁不就是经过了几年的磨难与艰辛,终于成为了圣贤吗?
另外,这部充满欢乐和痛苦的电视剧还告诉我们齐心协力,方可成就一番大事业。如果祖先们不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地打败侵略者,我们还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吗?只有团结起来,把所有的力量全都集中在一起,拧成一股麻绳,才可以战胜困难,战胜敌手,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宋朝的杨家将用自己的牺牲感染了士兵们,士兵们和将领们全都团结在一起,同甘苦,共患难,终于战胜了入侵国家的辽兵,取得了胜利。
7.正道沧桑感想 篇七
《人间正道是沧桑》总投资近5千万元人民币, 成片共50集, 故事内容涵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有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 背景时间跨度达30年, 有名有姓的剧中人物计350多人, 拍摄的内景200多个、外景400多处, 战争场景所消耗的道具烟火和弹药不计其数, 仅从上述的数字罗列, 就足以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从2007年10月接触剧本, 到2009年6月国内首轮播出完毕赢得了热烈反响和广泛好评, 江苏广电仅用20个月就实现了这个宏大剧作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强的全过程。究其原因, 可总结归纳出一个要素——“整合+创新”。
在支撑该剧取得瞩目的艺术成就之外, “整合+创新”的要素, 更体现在了运作该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中。
团队构建的“整合+创新”
一部作品的诞生离不开主创团队在摄制环节中形成的合力。对于制作方而言, 理想的团队肯定是集合所有的一线“大家”, 组成超豪华阵容。然而, 由市场投入产出比所制约的预算范围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 况且, 最贵的未必是最合适的。因此, 制作方在项目筹备时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整合演职创作资源, 合理地构建团队。
“编、导、演”是创作团队的核心, 一旦确定了“编、导、演”的组合就形成了剧作的基本品相和风格。《人间正道是沧桑》从立项之初就明确了“大制作、出精品”的思路, 而江奇涛创作的剧本已经具备了精品的雏形, 恰恰需要善于把握大制作的导演, 和有市场号召力的实力派演员来匹配和完善。张黎与江奇涛曾多次合作, 有过《走向共和》、《大明王朝》、《中国往事》等大制作的成功经验, 他是导演的第一人选。孙红雷近几年凭借《半路夫妻》、《刀锋1937》、《大工匠》等作品已牢牢占据一线实力男演员的地位, 赢得了男女老少各类阶层观众的喜爱, 和江苏广电总台也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 制作方经过多重努力, 基本框定了以江奇涛、张黎、孙红雷为核心来构建团队。这种整合不仅是从创作实力、市场认知度的角度进行考虑, 更是从项目本身的贴切度进行考量。《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剧本创意既丰富又深刻, 它把视角落在中国传统的血脉联系, 用家族叙事去完成历史的宏大叙事, 通过对亲情、爱情、友情的合理诠释, 阐述和表达了理想和信仰。江奇涛、张黎、孙红雷三人虽然各具个性, 但性格中有一个共同点:既有情怀又很细腻, 他们对剧本内涵中的“理想和信仰”都有强烈的创作力和表达欲, 贴合剧本气质。制作方在2008年元旦期间安排江奇涛、张黎、孙红雷见了一面, 当即就拍板定下了三人的“金三角”组合。此后, 根据“金三角”的风格定位和建议, 又陆续定下了吕中、孙淳、黄志忠、柯蓝、杨雪、张恒、张志坚、黄若萌等老中青三代实力派演员, 还有剪辑指导刘淼淼 (代表作:《夜宴》、《雍正王朝》) 、美术指导赵海 (代表作:《集结号》、《大明王朝1566》) 、录音师安巍 (代表作:《金婚》、《西安事变》) 、灯光师郑自力 (代表作:《中国往事》、《大明王朝1566》) 等各主创岗位上的职员。
为了对“大制作、出精品”的整体要求负责, 在对演职主创资源的整合中, 制作方掌握了两个原则:一是贴合剧作气质;二是具备创作和协作能力。具体的执行过程为:制作方抓核心演职岗位, 次要和辅助岗位的人选在核心人员的举荐下依据预算范围而商定。这样, 既满足了核心人员需要长期合作的团队继续合作的要求, 又迅速高效地完成了团队构建。
《人间正道是沧桑》在团队构建中的创新体现在抛出了“编、导、演影视金三角”的强势概念。虽然江奇涛、张黎、孙红雷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是一流人才, 但同在一部电视剧中合作还是首次。金牌编剧、金牌导演、金牌主演所联合打造的“金字招牌”使得《人间正道是沧桑》从创作开始就深受瞩目和期待。外行人看热闹, 制作方心目中的“金三角”却具有另一层含义:希望三位核心主创把艺术创造力充分地发挥出来, 在创作实践中碰撞出火花, 提升剧本的内涵, 增加作品的魅力。这种期待在此后的摄制过程中被印证是成功的。张黎从筹备期到成片前一直孜孜不倦地和江奇涛探讨、修改剧本, 而孙红雷对剧本提出过近20页纸的修改意见, 在拍摄中也不断地向张黎提出人物塑造上的个人见解, 这种星光闪闪的碰撞恰恰是令制作方兴奋不已的创作状态, 也是令全剧产生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
制作管理的“整合+创新”
电视媒体机构近年来参与电视剧制作的案例越来越多, 但一般是以前期参与策划、中期合作投资、后期购买版权为多, 像江苏广电总台这般购买剧本版权、成立专门的项目组、独立操盘运作并对其整个制作过程进行指导监督管理的模式, 实属罕见。大型电视媒体机构与一般的民营影视公司比, 或许不如它们处理问题直接灵活, 但在运作《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个项目上, 江苏广电总台整合了品牌、播出、人才、资金等优势形成了一种“集合优势”, 同时创新了“分合灵活”的业务机制以提升执行力, 这在抓大制作、促精品生产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集合优势”体现在内外两方面。
内是指江苏广电总台自身的资源整合。总台近年来逐渐树立起了优质媒体品牌, 吸引了优秀影视专业人才前来合作, 张黎、孙红雷等人选择与江苏广电总台合作, 除了项目本身有吸引力, 更重要的还是看重了其运作机构的魅力和魄力;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 明确分工和责任人, 以保证总台对前方剧组的信息传递和进展掌控;设立了专项资金, 根据项目预算表按期汇至剧组, 以保证摄制工作的正常运转。庞大的资金储备, 良好的审批通道, 使得剧组从来没有为资金而担心过, 保障了剧组演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外则是指江苏广电总台的派出人员与外聘人员的整合。江苏广电总台从台内不同部门抽调了5人进入剧组工作, 分别承担执行监制、执行制片人、财务总监、文学编辑、会计的工作。除了这5个关键性岗位, 其他所有的演职人员都是以项目名义招聘的。大制作必然汇集众多优秀人才, 而优秀人才常常个性极强, 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和思维逻辑, 管理协调的难度很大。制作方早早考虑到了这一点, 在项目组的指导下, 派出人员以大局为重, 为拍摄进度和艺术质量真诚付出, 为演职人员服务, 很快度过了磨合期, 赢得了剧组人员的尊敬, 保障了制作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创新的“分合灵活”机制是指, 项目组仅是一个虚拟实体, 秉持着“有事聚沙成塔, 无事化整为零”的原则,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具体工作涉及到多方需要共同努力时, 临时召集台内各岗位的人才汇聚成一个团队开展工作。平时, 这些员工都在各个部门有着本职工作, 有的还是部门领导, 但只要项目组开会布置工作任务, 他们就合理安排手头事务, 以《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事为重, 完成任务后又悄然回到各自岗位继续日常工作。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 这些人员分工明确, 根据自身特点, 自始至终有延续性地承担着项目中的部分工作。这种机制既避免了新增机构所带来的行政成本消耗而给项目制造的负担, 又因为团队协作配合而提高了办事效率。
营销发行的“整合+创新”
《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版权由江苏广电总台自主发行, 在营销发行的过程中实现了多种渠道的整合以及新兴载体的销售创新。
目前常规的电视剧营销发行是以国内电视播映权销售为主, 音像版权和海外电视播映权为辅, 其他忽略不计。一般的影视制作机构由于精力、资源有限, 会将电视播映权全部或部分交由专门的发行公司代理发行。江苏广电总台此次将所有版权销售工作“大包大揽”, 是因为其作为一家综合的电视媒体机构有足够的能力整合多种业务渠道承担电视剧的版权经营业务。
江苏广电总台下属的电视节目采购部长期活跃于国内的节目市场前端, 对播出环境、市场需求、竞争态势和价格水平均有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此次主动承担了国内电视播映权的销售任务, 制定了详细的电视标清版播映权销售计划, 实现了从央视到卫星台到地面频道多层级、多轮次的发行。海外拓展部作为江苏广电对外联络的重要窗口, 通过近年来积累的国际节目市场的渠道关系, 成功地将该剧的电视标清播映权销往欧洲、美洲、澳大利亚和日本等海外地区, 并与凤凰卫视正式签约, 将通过凤凰卫视的欧美平台在2009年底实现海外首播, 台湾地区的播映权也在积极洽谈之中。江苏广电网站负责该剧的网络版权销售, 在常规的网络视频点播形式以外, 还打通了IPTV、WAPTV等多个领域。销售范围覆盖了全国各大知名视频网站公司, 包括新浪、激动、土豆、优酷、酷6、乐视、56、百视通、悠视、PPS、鸿波、夸克、暴风、网尚等14家网络媒体。江苏广电下属的文艺广播部对《人间正道是沧桑》进行了延伸开发, 制作了92集的电视剧录音剪辑版, 销售给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安徽、青岛、珠海、重庆电台等十多家广播媒体, 销量近15套。
由于江苏广电在《人间正道是沧桑》营销发行方面进行了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 分工到位, 各司其职, 统一协调, 相互策应, 不仅涵盖了电视、网络、音像、广播等各种类型的载体, 还覆盖了全国乃至海外的大部分地区, 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 无论是影响力还是经济效益, 都取得了全面的收获。
营销方式上的“整合+创新”使得《人间正道是沧桑》吸引了更多的电视观众之外, 还通过各种载体触摸到了非电视观众, 有效地扩充了该剧的受众群。
8.人间正道是沧桑 篇八
步入仕途,刘父多次提醒刘鹗在官场要左右逢源,该打点的要打点。不善交际的刘鹗对送礼一事十分抵触,认为有才能就会谋到一个好官位。然而事与愿违,虽然他在治黄工程中成绩显著,却迟迟不被提拔。官场昏庸、腐败的气息令他深恶痛绝,刘鹗只好转而经商。
刘鹗想承包铁路工程,可不打点到位,哪能争得到。他遂携五万两白银进京寻找门路,刚开始打点一些小官倒是顺水顺风,可最终定夺大权在同乡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手里。他得知翁同龢喜欢字画,通过层层关系终于见到翁大人,并贡以数十件字画。怎奈翁大人当面回绝,说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翁同龢不念同乡之情,不为重金所动,还讽刺挖苦了一番,着实让刘鹗大跌眼镜,之前花的大把银两打了水漂。一年后刘鹗才得知,拿到铁路工程的是内务府大臣荣禄的亲戚,里面的黑幕超出他的想象,这样的工程光靠钱是很难打通的。
买卖做不成,刘鹗开始拿起笔写小说,将官场中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内心的矛盾变成文字,直击晚清社会的贪腐现象。刘鹗生当乱世,目睹国事糜烂,批判腐败成为他晚年的精神寄托,也由此变身清末的反腐英雄。他的坎坷经历,成为创作《老残游记》的素材,由此名声大振,人生达到新高度。
事实证明,仅靠歪门邪道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即使一时得逞也不会长久,因为人间正道是沧桑啊。
(编辑/张金余)
9.正道沧桑感想 篇九
“这条路曲折又漫长,这条路风骤雨又狂,五百年的探索,五百年的理想,五百年的接力,五百年的拓荒。走路不能走错路,走对了路就别彷徨。你和我一起走下去,路的前头灿烂辉煌。”充满激情的歌声久久回荡在我的脑海中,我的思绪也跟着这歌声在这部大型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中漂流,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乌托邦岛上,英国人莫尔在苦思冥想,为何会发生“羊吃人”的悲剧,怎样才能人人平等;太阳城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在黑暗中顽强不屈地寻找光明,如同盗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叛逆贵族圣西门,为了探索真理,毁家破产,义无反顾,由显贵变成战士,由阔商变成穷人;法国哲学家傅立叶异想天开,大胆进行“法郎吉”试验,创造了“和谐社会”最早的雏形;美国印第安纳州,欧文呕心沥血,建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新村”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用生命谱写了一部又一部的空想“悲歌”,他们用鲜血和汗水,为后来者铺设了一条通往光明的社会主义之路。
乌托邦的空想社会主义、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开始了推翻资产阶级的第一次尝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俄国的十月革命,社会主义一步步从空想迈向现实,在世界上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波浪,在一步步地改变着许多人的思想,进而一步步地改变着这个世界。而从建国以来,我国也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虽然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但既有借鉴也有创新。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思想理论的伟大飞跃,形成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四个重大突破,逐步完善了政治体制,促进了对外关系的全面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世界社会主义再创辉煌。我想,我们只有全面系统地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预见未来。这部电视片警示我们,一定要以发展的眼光、历史的眼光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要尊重历史,看清历史的趋势,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通过观看该纪录片,我深切感受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这更加增强了我们跟党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作为当代大学生,未来社会的主人,学习着先进科学知识的人才,我们更应当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好好学习,珍惜现有的学习机会是我们当前最应当做的事情。然后才能在社会上充分发挥我们的作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10.正道沧桑感想 篇十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
观看《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第九集《资本揭秘》,如果借用熊彼特这番话来理解《资本论》这一辉煌巨著的命运,用“伟大”和“复活”两个词加以形容,应当说再恰当不过了。
这种“伟大”,在马克思所处那个时代,已经有所体现,《资本论》成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很快为当时国际工人运动中一些重要实践家和理论家所接受。第一国际著名活动家约翰?菲利浦?贝克尔认为:“《资本论》,这是我们的剑,我们的铠甲,是进攻和防御的武器!”工人哲学家约?狄慈根也向马克思表示:“科学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在我眼前流逝的短短的时间内,您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远不止于此。
第九集《资本揭秘》开头部分,有一个简短的序片
在西方世界,为应对21世纪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而焦头烂额的各国政要、企业大佬、经济学者,此时都在如饥似渴地阅读这本书,青年学生们在谈论这本书,在圣诞节,这本书成为最受欢迎的礼物;艺术家们也在谈论这本书,德国人把它翻拍成电影,日本人把它绘制成漫画一路畅销。
短片所描述的正是时隔近一个半世纪后,《资本论》“复活”而再度走红。
从《资本论》再度走红,我们能领悟到什么?能领悟到许许多多,真理穿越时空的力量即是其一,这就是“真理的魅力”。
真理的魅力,在于深刻。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恩格斯谈到这部著作时说:“每一个字都贵似金玉。”他认为,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
真理的魅力,在于运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一周年时,第一国际布鲁塞尔会议通过一项决议,建议所有国家的工人都来学习《资本论》。在这次会议上,马克思的理论观点被写入会议决议,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理论纲领的重要内容。
真理的魅力,还在于经得起时间检验。近一个半世纪后《资本论》“复活”而再度走红,不是件容易事,但也绝非偶然。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资本论》第一卷问世之初,情形并不令人乐观:第一版1000本,用了4年时间才卖完。马克思称“我的书没有引起反响,这让我烦躁不安”。倘若用一句古诗来描述,那简直是一种无奈和尴尬,“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时间最无情然而又最公正。西方国家评出的“千年伟人”,既不是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斯密和曾“挽救了资本主义”的凯恩斯,也不是“当代西方经济学泰斗”萨缪尔森或弗里德曼等,而是预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马克思。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互联网上选举“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投票活动,马克思高居榜首。XX年12月,英国路透社在政、商、学术、艺术四界名人中评选“千年伟人”,共有39名候选人,马克思又与爱因斯坦和甘地一起入选。
这一结果正是历史的选择。正如毛泽东所说:“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资本论》“复活”和再度走红,源于西方世界的“不治之症”。西方世界20世纪60年代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面临通货膨胀加剧、失业率普遍上升、经济停滞的“滞胀”局面,对这种新情况新问题,凯恩斯主义既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也无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西方经济学家转变对待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态度,一改以往那种轻蔑的沉默和骄横的批判,开始对《资本论》“重新认识”“重新研究”。这一变化过程,足以证明:《资本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实践中的巨大理论力量。
《资本论》再度走红,对于我们今天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同样有着深刻启迪。坚定理论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当代中国,谈论《资本论》的人,恐怕比看过《资本论》的人多。而一些看过《资本论》的人,往往根据既定的价值取向,从中寻找理论依据,这样做有时难免断章取义。《资本论》从一开始就不是一部单纯的经济学著作,而是一个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社会发展指南。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曾有人瞧不起这部经典著作的意义,认为《资本论》所作分析是完全错误的;还有人从列宁的经典论述中,看到《资本论》的极端化色彩,认为这部经典著作只是“革命的宣言书”,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今天,伴随《资本论》再度走红,理应通过“细读”来纠正这些偏颇,真正恢复《资本论》作为真理的“本来面目”。
坚定理论自信,务必在宣传群众、掌握群众上狠下一番苦功夫。“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德国资产阶级代言人,最初企图用沉默置《资本论》于死地。为粉碎敌人的缄默阴谋、传播马克思经济思想,恩格斯设法把《资本论》的书评刊登在资产阶级的报纸上。他的第一篇书评,1867年10月21日发表在德国资产阶级民主党派人民党的机关报《未来报》上。1868年3月,李卜克内西主编的《民主周报》又连续两期刊登恩格斯的书评。与此同时,李卜克内西在《民主周报》上也进行了《资本论》的宣传。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但宣传群众、掌握群众的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
坚定理论自信,还要善于解决现实问题。货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与资本拜物教的观点,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揭示剩余价值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有关阐述,“三个拜物教”不单纯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而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对于我国当前来说,“三个拜物教”固然没有达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高峰值,但也产生了人对物或钱或资本如同对神灵般的崇拜,社会危害极大。譬如,在一些官员中存在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以及官员艳照、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学术造假、食品造假等丑恶现象,就其本质而言,无不是商品或货币拜物教的体现。而由此衍生的如权力拜物教、证书拜物教、技术拜物教、GDP拜物教等,无一不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警示信号。
笔者认为,用《资本论》反思当今社会某些弊端,有利于克服各种拜物教的危害,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导向,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种种矛盾,最终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
在《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第九集《资本揭秘》中出现这样一个“短片”:展现在马克思面前的英国,是一幅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图景。这里集中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一切特征,城市被工厂产生的烟尘所笼罩,泰晤士河里流淌着肮脏的工业废水。这里有喧闹的商业和金融中心,也有大片令人惨不忍睹的贫民窟。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在这样一个道德堕落、人性缺失的社会背景下完成的。从伦理意义上说,《资本论》也是一部对资本的道德批判学说,它揭露和批判了资本运行中的反人性本质,指明了只有实现“剥夺者被剥夺”,才能开辟出人类高度发达的道德文明之路。
《资本论》作者马克思。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吸血”本性是人性道德堕落的根源。正如该片主持人铿锵有力地解读:尽管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工业的技术成果饶有兴趣,但他的目光却洞穿这些繁荣的表象,聚焦于最底层的无产者身上。在这里,他目睹了一桩桩残酷剥削的血案。他怒斥说:“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不惜用大量笔墨描述当时工人工作状况和生活状况,深刻揭露资本化生产的反人道性,指出: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这些手段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变得恶劣,使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屈服于最卑鄙的可恶的专制,把工人的生活时间变成劳动时间,并且把工人的妻子儿女都抛到资本的札格纳特车轮下。资本主义的积累是“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论》通过对资本的道德批判,提供了一条消解资本非人道性的正义大道,这就是“剥夺者被剥夺”,彻底消灭资本存在的空间。《资本论》向全人类宣告: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剥夺者被剥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当代世界,不仅在资本主义王国,这个“资本主义外壳”还没有达到“就要炸毁”的底线,而且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下,依然允许私人资本在不同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
但是,资本存在一天,它所产生的非人道因素就存在一天。资本的非人道性,给我们今天的经济政治社会等生活领域带来的破坏作用不可低估。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道德堕落、人性扭曲,政治生活领域滋生的官员腐败堕落等现象,大多与资本的非人道本性有关。例如,黑窑、黑矿、黑势力、假商品、毒食品、毒环境等,多是资本的“吸血”本性使之然。据报道,山西黑窑厂事件,至少就有1000名孩子被骗做苦工,最小只有8岁,最大13岁。XX年6月,400多位绝望至极的家长在网上联名《泣血呼救》,惊动了党中央,下决心挖出了一个个黑砖窑,那些一幢幢一件件目不忍睹的非人性的虐工事件,乃至摧残致死致残等血淋淋的事实令人发指。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群体性事件、仇富心理等,究其源,与资本的非人道性破坏不无关系,甚至是直接诱因。近年来反腐败斗争中所破获的一个个案例也告诉我们,与其说是“红颜祸水”,不如说是“‘吸血鬼’祸水”;腐败现象多是由不法资本的贪婪血手催生出来的畸形儿。
抵御资本的非人道性破坏,既要严法令、讲道德,规范资本目无法纪道德、恣意横行的“吸血”妄为,更要警惕和抵制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侵袭。我国出现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实际上是为资本的非人道性破坏推波助澜的罪魁祸首。这种思潮所鼓呼的“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化。所谓的“靓女先嫁论”“冰棍论”“烂苹果论”,无非是鼓动要把看好的国企赶快卖掉,否则等到变“老”了、融化了、烂掉了,非得下嫁、贱卖、甩卖不可。有的甚至为官员腐败大唱赞歌:“改革要利用腐败和贿赂减少再分配障碍”,“腐败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能“调动官员的积极性”等,如此等等,不一而论,一句话,只有资本主义私有制+腐败,中国才有出路。可见,抵御资本的非人道性破坏,必须高度警惕和反对新自由主义思潮。
11.正道沧桑感想 篇十一
2007年底,在全国影视传媒业的一次活动中,石卫平见到了孙红雷,两人谈起手头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剧本,请孙红雷考虑是否可以接拍,并在第二天就将前几十集的剧本送到了孙红雷家。
孙红雷读完剧本后十分看好这部剧,一周内就给出了明确的出演意愿。其时,为《人间正道是沧桑》搭建演员阵容、挑选合适的导演以及进行投资规划和制作规划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是江苏广电总台2008年新春伊始的一个重要项目。
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和全国各地的作者、编剧、导演以及省市电视台都有一定的常规联系,所以,在编剧江奇涛创作《人间正道是沧桑》剧本的阶段,央视就已经对这部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密切关注。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副主任黄海涛认为,《人间正道是沧桑》巧妙地用人物命运展示了宏大的思想主题,虽然是革命历史题材,但是在画面、情节上没有标签式的政治口号,完全用人物的命运和人物的关系以及细腻的导演手法和表演手法体现了宏大主题。
不同于以往的革命歷史题材,《人间正道是沧桑》至始至终没有革命领袖人物直对镜头的呈现,但他们思想上的深刻影响始终贯彻在剧情中。在大的历史背景衬托下,这部剧也有了史诗般的风格,因此在2008年5月份开机时,央视就为《人间正道是沧桑》支付了30%的预购金。
“主旋律”的新角度
2008年大年初七,石卫平和编剧江奇涛来到北京,在亚运村旁边租了一间房子,对剧本进行多轮修改和深加工。他们还请来党史专家、文艺理论专家,为电视剧的情节和细节进行把关。“从‘钥匙孔’里窥探历史,从年轻人的成长和思想状态呈现两党的发展是一个新角度。”江奇涛表示,这种鲜活的解读历史的方式,让《人间正道是沧桑》避免以往同类题材作品一宏大就过“正”的痼疾。
把许多领袖人物的精神、故事融入某一角色,是《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一大尝试。黄海涛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剧中人物瞿恩的牺牲,和历史人物瞿秋白就义的情节十分相似,但瞿恩并不是瞿秋白,他是具有众多领袖人物特质的普通的共产党员,“这样的处理就十分巧妙”。
“《人间正道是沧桑》光剧本就修改了20多次,创作和拍摄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石卫平说,为了让这部剧成为建国60周年的献礼剧目,该剧拍摄制作日程安排得非常紧凑:2008年春节后和导演张黎签约、和多位演员签约,同时修改剧本的工作一刻也没有停过。
导演张黎表示,《人间正道是沧桑》更多的是体现人物情感的交织,因此是“好看当先”的“主旋律”。
有厚度有力量
从2008年5月2日开机,到2008年9月20日杀青,在141天的时间里剧组辗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等地进行拍摄,并且在北京近郊搭建了巨大的摄影棚。“主人公去了上海、井冈山、延安、广州、重庆等多个地方,如果实景拍摄一年时间根本无法完成,因此5000万投资中很大一部分都花在了置景上。”石卫平说。为了还原时代,剧组查阅了大量史料,在场景设置上,细微到当时的报纸是什么样都是经过史料验证的,仅杨立青的家就有个5个之多。“几乎把北京的周边都跑遍了,在细节方面十分到位。”石卫平说,全剧在置景、服装、道具、化妆等各个环节上都精雕细琢,力求还原真实的历史,并且该剧还使用了高清摄像机搭配电影定焦镜头进行拍摄,以保证最终的影像效果能让这些努力不打折扣。
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主任汪国辉表示,市场对于优质电视剧的需求比较高,近年来涌现的大制作、大投资的电视剧在采购市场、观众收视市场、广告投放市场上都能取得不错的回报. 《人间正道是沧桑》的高投资会在制作水准上体现出来。
《人间正道是沧桑》作为建国60周年的重点剧目,在央视首轮播出后,随后将在四家卫视进行二轮播放。包括江苏卫视、浙江卫视在内的二轮购买者都十分看好这部剧。
12.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影600字 篇十二
当然这部电视剧有很多的漏洞,由于是 从20世纪代一直到50年代,那时中国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多,所以就显得跳动太快,很多人物的年龄和表情跟不上时代的变换,还有结局瞿霞就不明不白的死掉了。可我还是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
我非常喜欢里面的瞿恩,一个网友说里面的瞿恩是结合了瞿秋白、周恩来和蔡和森等一批优秀的中共党员的优秀品质而塑造的一个人物。首先我觉得瞿恩的扮演者孙淳就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演员,我看他演的电视剧不多,也就只有几部而已《中国近卫军》、《相思树》、《祈望》,但他扮演的都是正气、正直、正派的人,而且还有就是我觉得也许是他符合我心目中的理想的男性形象吧。再回过来说瞿恩吧,他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20世纪30年代他已经给我们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会是个什么样子,他说党像大海一样会有自我净化、自我调节的功能,但是需要时间。他是一个集理想与信念于一体的人,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奋斗一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那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他显然是后者。当他被俘时,有许多人劝降,包括他以前的黄埔学生,他当然不为所动,直到临死前,他依然坚信自己的信念,也正是因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他不能和自己最爱的人在一起;他是一个革命导师,是他把自己的妹妹,甚至是母亲引上了革命道路,也是他引导着杨立青一步步走向共产党,他是杨立青的政治导师、精神导师和人生导师,也是他的妻子林娥的革命导师;他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他所有的学生和接触过或是听说过的人没有不佩服他的,包括他的敌人,蒋介石、杨立仁。。。。。。和那些国民党学生;他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他理解别人,理解立华,因为信念、主义不同而不能走到一起的自己最爱的人,他理解立青,那个被迫用刺刀对准自己的自己最爱的学生,他理解范希亮,自己的学生和自己探讨过农民运动而又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在他的身上聚集了优秀共产党员的很多优秀品质。所以当他被杀的那一刹那,我的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这样一个博学、大度的人的逝去是共产党的一大损失。
还有孙红雷所扮演的杨立青。说到孙红雷,最初的印象就是公交车上的一款酒的大幅广告,好像是枝江大曲吧,再后来看了他的鲁豫有约,接着就是过年的时候看的《潜伏》,感觉他长得有点幽默,还有就是眼睛小,每部戏都会提起这个问题。最典型的就是《人间正道是沧桑》里柯蓝饰演的瞿霞所说的:你看天空是不是就是蓝蓝的一条缝呀?杨立青由一个玩世不恭的破小孩,到黄埔军校的学员,再到一名国民党官兵,一名共产党员,最后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他曾经迷茫过,失意过,是瞿恩将他一步步的引上革命的道路,并坚持走下去。瞿恩是他的精神导师,也是最尊敬的人。杨立青是一个个性极强,脑子灵活,而又伸张正义的人,他在国民党部队内因不忍心看到将枪口对准自己的同胞,他选择了出走,选择了当逃兵,当然在瞿恩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被别人误会过,但他相信共产党的明天是美好的,他相信瞿恩所说的共产党的内部需要有净化的过程。后来当他知道他的恩师被捕时他就说要照顾好师母一辈子,后来因为无法和自己相爱的人结婚时他选择和他的师母结婚,虽然他知道当时并没有产生爱情,有的只是的内心的责任。他是一个男子汉,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还有主演瞿霞,瞿恩妹妹,由柯蓝饰演。认识柯蓝源于电视剧《靠近你温暖我》。在《人间》里她是由瞿恩培养的优秀的共产党员,也是他的秘书和联络员。在国民党的监狱里被关押了8年,坚持不说那个秘密,8年对一个人来说不短,在此期间,她的哥哥和林娥结婚了,还生了一个小孩,后又被害。她经受住了国民党监狱的虐待,并坚强的活了下来,可是出狱后,她却选择不和自己最爱的人结婚,她也许只想找个稳定的人相伴,爱情对她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也许是她不想连累和耽误了杨立青。但大家都知道,她依然惦记着杨立青。她是为坚强的女性,只是后来他莫名其妙的死了,让我们有点儿惋惜。
还有杨丽华,始终坚持心中的那份理想。她爱瞿恩,可只是精神上的,因为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革命道路,而又都忠于自己的选择主义不同,政治不同,所以注定不能走到一起。可是她还是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保护了一部分共产党,甚至是收养了瞿恩的孩子并把他抚养成人。她是一个无私的人,只是她选择了国民党,如果排除个人价值取向,她还是挺不错的人。
还有林娥,瞿恩的妻子后又成为杨立青的妻子,一位共产党的优秀情报员。编剧的安排有些巧妙,她是杨立青年少不懂事枪走火时伤到的女孩,后又和杨立青相认、结婚。还有瞿妈妈,这位伟大的母亲养育了一双优秀的儿女。她是位共产党员,给自己的子女做情报员,给自己暴露了身份的儿子安置儿子,然后又转入地下。她是那么的善良、优雅、体贴。她知道立华不容易,所以她没认自己的孙子。她在战乱时失去儿子,建国后失去女儿,但她依然坚强的活着,她是一位英雄的母亲,也是英雄母亲。
13.正道沧桑感想 篇十三
——谈职业道德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同事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人间正道是沧桑,忠诚奉献铸辉煌》。执政领导人中有一个颇具君子风范的人,他一生都在践行着“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的职业理念。回顾多年的政治生涯,他坦然的说:“我担任总理已经9年了,这些年过得不易,也不平凡。但我总觉得还有工作没有做完,许多事情没有办好,有不少遗憾„„在最后一年,我将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这是一个“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的领导人,他将自身的君子之德融入到毕生的事业之中,他是一个践行忠诚奉献的人,他是我人生的标杆更是我职业的导航。
每每谈起职业道德我们总会想起“奉献于事业,服务于人民”,这是催人奋进的号角,是矢志不渝的目标,是每个人都愿意挂在嘴边的动力口号。可是当我们看到新闻中移民留学成为热潮,贪官恶行怨声载道时又不免唏嘘,究竟什么是“忠诚”?什么又是“奉献”?古人说“奉献”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奉献是只为付出不计回报;其实奉献不是炫目的文字和闪光的语言,而是我们脚踏实地为民服务的实践。奉献,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尽心尽力、尽职尽责,锲而不舍地做好本职工作。这是奉献于事业,服务于人民的最基本,最朴素,最真实的基点。奉献就从一点一滴着手,从细微小事开始,从眼前当前起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奉献是日常点滴是生活细节,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我们走过了多少市场,一天工作八小时我查阅多少文件,陪伴百姓多少时光。奉献是我们为商户解决了多少难题,是我们为烟草事业倾注了多少热血。奉献于事业,服务于人民决不是抽象空洞的,不是天马行空的,而是实实在在的。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你选择了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是啊,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负重一生的蜗牛,也有了逍遥一世的沙鸥。作为松原市烟草公司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我常常思考着这句话。我是一个年轻人,也曾用火一样的热情和赤诚编织过无数个色彩斑斓的梦想。但我没能成为改革浪潮中风起云涌的弄潮儿;也没能成为社会活动中光彩照人的明星。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但是,我依然骄傲,依然自豪。因为我时常看到这样的一群人:他们视岗位为阵地、把工作当舞台,时刻牢记烟草人的神圣职责,时刻将火热的青春无私的倾洒,工作遇到难题,就想方设法尽力解决;生活遭遇困难,就默默无语独自承担;在平凡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以奉献之心干工作,以诚信之心迎商客,以友爱之心对他人。面对不解和辱骂,他们能够忍耐,面对挫折和困难,他们没有徘徊。他们所践行的不仅仅是奉献,更是内心里对烟草工作的无限热爱和忠诚!
总有一种感动,震彻心胸;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总有一种精神,让人传承。年轻的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要把奉献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一种生活习惯。在不断坚持中,锐意进取,少求安逸,多求发展,少求平稳,多求操心,就能高水准地完成我们面对的任务。奉献这一职业道德是一种信仰,一种从心底涌出,在生活中演绎,将真情洒遍人间的忠诚!土地再荒芜,不会拒绝一锄一镐的耕耘;河流再干涸,不会藐视涓涓细流的汇聚;天空再阴霾,不会永远遮挡住阳光的挥洒;山峦再沉寂,不会阻挡莽莽绿色的蔓延。年轻的我们不会畏惧脚下的路,而是在平凡的事业中诠释无悔的付出,年轻的我们不会迷茫眼前的路,而是在奉献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富足。
14.正道沧桑感想 篇十四
《人间》汇聚了中国电视剧制作业的强势资源,5000万元的投资规模创下了江苏电视投拍电视剧的新高。在6月27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的《人间正道是沧桑》研讨会上,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剧本中心副主任苏小卫表示,精品是一个队伍的行进,不是一个人的腾越,要想成为精品光有大投资不够,创作、制作、运作三方面缺一不可,“这个片子好就好在这三者都凑齐了。”
剧作:有生命力的“变种”
“这部剧代表了中国电视剧的最高水准,没有之一。”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徐江高度评价该剧,他说,之所以如此“抬举”该剧,一是因为它的人文含量,二是因为它的智力含量,这种智力不仅体现在表演、置景、影像方面,还有它的故事编织方式,用兄弟之间的残杀来表现国家的分裂,让人看了以后会“心疼”。
对于这样高的评价,该剧导演张黎在听到后马上说:“这里有一个混淆之处,千万不要把编剧(江奇涛)功能淹没了。首先这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剧本。作为我个人,只是在剧本基础上进行演化,琢磨如何更好地翻译剧本、运用镜头语言,这是一个导演应该具有的专业能力。”
首次用电视剧的形式正面、全景式、大跨度再现1925-1949年间的历史,成为《人间》创作的第一标签。拍历史剧,尤其是正剧,必然面临一个问题——是把细节放大、把滋味全拍出来,还是服从整体大主题?原中国文联副主席、文艺评论家李准表示,《人间》中镜头对准的不是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而是剧中人物的情感世界与生命感受,以此来统领剧情发展,使全剧有了一种少见的性格光彩和信仰力量。
《人间》开播以来,寻找剧中人物历史原型成为观众最津津乐道的话题。李准说,就像最有前途的现代科学都是交叉科学一样,《人间》中采用的“演员杂交”方法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一般革命历史题材杂交的新品种,它是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变种”,如果发展得好,未来这类题材可能会出现第三种样式,它的容量可以比一般革命历史题材大,同时又不受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局限。
在1925-1949年这二十多年中,国共两党经历了从合作到较量、再合作、再较量的过程。通过兄弟二人之间暗中较量、两个家族之间情感纠葛的家族叙事方式表现上述复杂关系,成为《人间》在创作上的鲜明特点。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表示,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家族式的叙事方式,既充满戏剧性,又有非常好的文化寓意。它不是折射了一段历史,而是全景式地表达了这段历史。“这部剧充满了宏大叙事的野心,不仅在时间上跨度25年,而且展示了中国社会革命阶层,把近现代的版图跟家庭连在一起。”
导演:尝试高级的视觉形式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表示,张黎以往的史诗大片《走向共和》和《中国往事》是正、反、合三部曲,《人间》则在此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把《中国往事》的家族叙事和《走向共和》的宏大叙事进行了有机融合,这种融合非常到位,体现了导演的创作积累。
除了张黎,这部剧还有一位导演叫刘淼淼,他同时担任该剧的剪辑。《人间》是刘淼淼第一次执掌导筒,在此之前他在业内的名号是“金牌剪辑师”。在这部剧中,刘淼淼主要侧重内景戏拍摄,长期剪辑生涯让他在进入片场后,会更清楚哪些戏份需要强化,哪些戏份可以省略,两场戏之间如何衔接会更连贯。“毕竟从文字转换成视觉有一个认知过程,我和张黎都属于在现场变化特别多的导演。”刘淼淼说。
“他骨子里对叙述的流畅性很看重。”与张黎有过多次合作的刘淼淼对张黎导戏的印象是“没有过场戏,每一场戏都有情感在里面。”在《人间》中,双层、复式的叙事结构被多次使用,比如瞿恩第二次东征那场戏,瞿恩见蒋介石是一件事,让杨立仁带话给杨立华是一件事,但是观众看后会感觉后者更重要。“叙事和讲故事其实是对立关系,故事是没有情感的,叙事是有情感的,张黎的戏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讲故事方式。”
《人间》中有很多闪回、暗转、特写等符号性镜头,比如在对人物隐秘内心进行瞬间解释时,会经常让人物在幻觉中跳舞。对于这种把内在心理视觉化的处理手法,刘淼淼表示,主人公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有很多想法是朦胧的,所以《人间》首次尝试把很多高级的视觉形式带进电视剧。“比如孙红雷与瞿霞接吻那场戏有一个黑白闪回,用意在于表现瞿霞的苦涩内心——感觉自己离杨立青越来越远。”对于这些写意镜头的采用,观众及业内反响不一,徐江表示,符号性镜头的处理绝对是给片子加分,但是这种镜头如果数量过多观众会感觉突兀,而且会拖沓电视剧的节奏。
有不少观众反映,《人间》前十几集节奏有些慢。对此,该劇总制片人、江苏广电总台节目采购部主任石卫平表示,1925年-1949年之间中国发生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果没有前几集东征、北伐、黄埔军校、国共合作的甜蜜期、“四一二”政变等内容的呈现,观众很难对后来两党关系的改变有深入理解。张黎则表示这部剧“如果再减4集,哪怕减两集效果会完全不一样。”
制作:电影与电视剧的融合
相较于故事、人物——制作对中国电视剧收视率的贡献一贯不高,因此大多数中国电视剧制作人不愿意把钱花在制作上,这也导致电视剧数量多、精品少,能够流传下来的作品更是乏善可陈。
江苏广电总台台长周莉表示,编剧江奇涛推荐张黎担任导演时提出一个观点,对于这样一部时间跨度25年的革命历史题材剧,在制作上希望足够精良,这种想法得到制片方认同。油画般的色彩、质感丰厚的华丽镜头,用拍电影的方式拍电视剧,带有鲜明的美学风格,这是摄影出身的张黎给大家留下的一贯印象,这也成为制片方邀请他担任导演的重要原因。
“这部剧体现了电影和电视剧在制作上的融合,这在中国电视剧创作中很少见。”周莉说。为了真实还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环境背景和时代质感,《人间》剧组使用了高清摄影机和电影定焦镜头,置景、服装、化妆、道具等各环节都下了功夫。
据制片方介绍,《人间》在北京郊区租用了两个总计占地6000平米的仓库作为专用摄影棚,用以剧中95个场景的拍摄需要。一个摄影棚用于重现当年黄埔军校射击场、教室等部分场景,另一个棚则可以根据剧情需要,转换成中央党部、情报科、学堂、法庭等数十个民国时期多种风格的室内情境。5000万元的投资、历时141天的拍摄、200多个内景、400多个外景……《人间》在电视剧制作上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在内景搭建方面,张黎一贯坚持搭景,而不是简单的实景改造。为此,美术师赵海率领的团队基本24小时都在工作。剧组购进了300多立方的上等木料,日夜奋战两个多月进行搭景。此外,剧组还租用了北京几乎所有适合这个年代的影视道具,并从上海和浙江调用大量家俱,还从旧货市场上收购了不少“古董”进行改造。
外景布置上,《人间》剧组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王佐影视基地平地而起了一个1:1的黄埔军校大门,挖掘了东征攻打淡水、北伐攻占武昌时纵横交错的战壕,还在上海车敦影视基地布置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的街道巷战。刘淼淼说,《人间》换景、调景之频繁创造了张黎导演生涯之最,几乎没有一个景地拍摄超过2天,这保证了《人间》画面的精致。
服装方面,由于该剧历史背景横跨多个时期,无论军装、民服还是发型、耳饰都一直在变化,为了尽可能还原历史,服装组在上海、镇江等地定做了不同年代风格的戏服1000多套,化妆师为孙红雷、黄志忠等每一个主演都设计了近十种造型。刘淼淼说,剧组的重要部门都有一套主要角色的造型照片,这些照片摆在他们房间里,贴在拍摄基地的墙上,为的就是让摄制组可以时时刻刻看见,在这段时间里不会跳出那段历史。
運作:项目制管理的优势
据周莉介绍,最早得到《人间》剧本的是江苏广电总台下属的南京电影制片厂,但是由于当时电影厂相关制作人正忙于其他电视剧,加之剧本内容含量很大,于是江苏广电总台为该剧成立了专门项目组,由旗下江苏蓝海传媒营销责任有限公司牵头运作。
蓝海传媒是江苏台集影视、娱乐内容开发、生产、制作、发行、放映、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下辖多个部门和公司实体。《人间》在运作过程中,可以在这些部门和公司中自由调集人员。此外,除了制作业的广泛参与,江苏台播出业的相关人员,比如宣管办主任、采购部主任等也介入到这个项目。
“我们必须有一个较强的班子来对接这个项目。”周莉认为,电视剧尤其是大制作,采用项目制的管理办法比较好,它不是把哪个部门调过来,而是把适合这个项目的人聚集起来。“比如采购部主任石卫平,一直为播出业服务,比较了解观众需求,会提出剧本怎么修改可以与市场相结合,同时采购部门也懂销售,跟演员、导演比较熟,便于以后再拍电视剧。”
在《人间》出品方中,除了江苏广电总台,还有江苏省委宣传部。该剧5000万元的投资额中,来自后者的资金支持达到1000万元。同时,江苏省委宣传部的部长及分管文艺的副部长从源头就开始介入,参与剧本的修改。据说《人间》剧本出炉后,江苏广电先后组织召开多次研讨会,吸收台内外专家意见,参与看剧本的超过20人。
15.正道沧桑感想 篇十五
——观《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有感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以史为鉴,用心筑梦
——观《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有感
在这个影视圈以娱乐为主,各种低俗、无聊的影视剧充斥的国度,那些真正经久不衰的历史记录片越来越多的人已不多见。虽说算不上一位资深影视剧爱好者,不过确实也看过不少的纪录片、电影和电视剧。而纪录片中,最让我为之一振的还是要数《正道沧桑—— 社会主义500年》。
影片向我们展示了历史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500年历史进程。虽然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是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一颗火热的心也随之跌宕起伏,思绪万千。客观的说,《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富含的“正能量”激发了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前进动力。
是的,有梦想,更需要有动力,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在十八大后,“中国梦”已经成为13亿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追求,而“正能量”也成为了实现“中国梦”必须动力。或者说在中国,只有“正能量”才能推动“中国梦”圆满实现,“负能量”对实现“中国梦”没有积极作用。还记得,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有一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意思是说,要掌握“大道”,必须先研究蕴含着“大道”的历史,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要实现中国梦的“大道”,就必须研究社会主义的历史,以史为鉴,寻找传播正能量,去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负能量,去伪存真,去糟粕留精华。而现在我们可以分析古今中外历史上对社会主义发展影响深远的经验教训,同时深入挖
掘、认真梳理、总结升华,得到我们最需要、最精华的理论、实践经验,它们将会是我们实现“中国梦”漫漫征途中不可多得的巨大精神财富。
近代世界,无数的社会主义先驱们不顾一切地追逐立志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甚至不惜为此牺牲生命。为什么,他们是为了什么?答案很简单,他们有理想。
很多人可能会说又是这种俗气、无聊的话题。当然,曾经的我也是其中一员。说理想,谁不会,“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是残酷的”,这是我们的感慨,也是我们的无奈。要说我们的理想,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中国梦不仅仅是我们对祖国的期许,更多的也是包含着我们对自己未来的美丽规划蓝图。就业压力、住房、婚姻等等,都是我们21世纪大学生面临的不可回避的压力,我们只是想平平淡淡的生活,或者说生存下来,而这就是我们的理想。
看到这儿,可能又有人想到了,不少历史学家、哲学家讲过理想信念产生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时代英雄。而现如今中国正需要这么一群为了“中国梦”立志高远,努力奋斗的继承者,现在的80、90以及00后,自私心太强,个人主义盛行,还不堪担当如此重任。客观的说,我个人而言很反感这种观点,要实现中国梦,确实我们任重道远,或许我们缺乏那种担当,但是丝毫没有逃避自己的责任。自私、个人主义更是无从谈起,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各种前所未有的压力、竞争中,生存下来才是我们面对的首要目标,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更别提实现梦想,奉献祖国这些话题。在我们看来,实现自己的小中国梦,就是在为实现大中国梦开路搭桥。
综上分析所述,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社
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史,只有做到以史为鉴,我们才能居安思危,盛不忘衰,也才能看清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具备的素质,更好的促进我们的学习和工作。
就像该片主题曲所唱的那样:“这条路越走越宽广,这条路越走越阳光,这条路凝聚我们的力量,这条路能实现中国梦想”。
16.正道沧桑感想 篇十六
字号: 大 中 小
长达50集的巨片《人间正道是沧桑》,剧情的时代背景从上世纪的20年代延续到50年代。通过三十年来的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不少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引起了观众很大的关注。
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播出后,总会有人试图找出剧中角色的原型。例如《潜伏》播出后,就有人试图证明余则成是历史上哪位真实的地下工作者,而最后的结论也未必能让人信服。因为影视作品是文艺作品,当然允许从历史的真实中寻找素材,但是又不会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肯定会有艺术的再创造,形成艺术的虚构和加工。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播出后,果然猜测剧中角色原型人物的议论再次不绝于耳,但是莫衷一是,最后也没有断定哪个角色是历史上的哪位真实人物。
据媒体报道,一些观众对《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角色作出了与历史人物的比较。
1、杨立青——是陈赓、许光达、肖劲光、钟伟几位人物事迹的结合。在上海特科那段经历,参考了陈赓的事迹。在苏区的经历,参考了许光达的事迹。而解放战争在东北战场和四野南下的经历,则参考了肖劲光和钟伟的事迹。
2、瞿恩——参考了瞿秋白的事迹。
3、杨立仁——参考了邓文仪的事迹。
4、范希亮——参考了黄埔三期学员中出的国军名将宋希濂、戴安澜的事迹。
5、瞿母、瞿霞——参考了蔡和森一家包括蔡畅的事迹。瞿霞的狱中经历参考了帅孟奇的事迹。
6、楚材——参考了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的事迹。
7、汤慕禹——参考了汤恩伯和杜聿明等人的事迹。
8、林娥——参考了红色女特工张文秋、沈安娜等人的事迹。
9、董建昌——参考了程潜、唐生智等人的事迹。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杨立青是考入的黄埔军校第三期。而据史料介绍,黄埔军校第三期是于1924年12月开学的。在第一次东征时期,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编为入伍生总队留校,分驻市区、黄埔、虎门等地,担负当地的治安、勤务和警戒任务。在两广军阀杨希闵和刘震寰发动武装叛乱时,第三期学员奉命回黄埔长洲本岛,配合回师的东征军发动总攻击,继而又参加“六·二三”广州各界声援上海“五卅”惨案的反帝游行。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遇刺后,第三期学员直接参与了监管与“廖案”有关的囚犯。1926年1月,第三期学员毕业,大部分被派遣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所属的第1、2、22师任职。这些学员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后来,第三期学员大多成为国民革命军中的将军。在抗日战争战场上立下战功的戴安澜和王耀武,就是黄埔第三期毕业生中的代表人物。而第三期中的毕业生成为解放军将领的极少,也没有一位解放军中将是黄埔三期的毕业生。本来黄埔第三期中共学员中出了两位优秀的红军将领朱云卿和吴光浩,可惜都英勇牺牲了,否则至少应该是授到上将的。可见,剧中的角色都是虚构的人物,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这是艺术创作所允许的。杨立青是如此,其他剧中人物也是如此。
但是,《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角色原型虽然没有局限于历史上的某一个人物,却因剧中一位角色的人名与历史上的一位真实人物名字相同,从而卷入了一场意外的纠纷。
在剧中,三期六班学员中有一个加入孙文主义学会的右派学生叫汤慕禹,此人坚定反共,后来一直在国军中任职,直到辽沈战役中化装潜逃被抓获。作为杨立青的同学,他与杨立青的私交不错,并且还上船帮助打死押解瞿恩去南京的特务,救出了瞿教官,说明人品并不坏。但是,在剧中他毕竟是以右派学生面目出现的,在黄埔与左派学生打架,也想在军中升官。可巧的是,黄埔军校偏偏还真有一个叫汤慕禹的学员,不过不是三期的,而是林彪的同期同学,也就是四期的学员。这位历史上的真实的汤慕禹,1903年生于四川重庆巴县,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30年11月任红六军军长,率部参加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1931年3月,汤慕禹任红三军教导团团长,参与创建鄂西北革命根据地,后任红二十五师师长兼独立第三团团长。1932年10月,在湖北荆门半边街战斗中牺牲。汤慕禹是原巴县地区牺牲的最高级别的红军将领。
汤慕禹生前照片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播出之后,那位真实的汤慕禹烈士的后人看了剧情介绍大为不满,因为在剧中“汤慕禹”竟然成了反派人物形象,容易让人与已牺牲的红军战将汤慕禹相混淆,进而对革命烈士的名誉权构成损害。因此,汤慕禹烈士的后人决定起诉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编剧、剧组及相关责任人,要求赔礼道歉、公开恢复汤慕禹的名誉和赔偿精神损失。而《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编剧江奇涛的经纪人则表示,“小说就是小说,与历史没有关系”。
据查,黄埔军校第三期和第四期的学员中,只有这位来自重庆巴县的学员叫汤慕禹。因此汤慕禹烈士后人认为,即使是编剧认为人名“纯属雷同”,也应及时澄清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一位律师则认为,如果单纯名字雷同还可以理解,但同一时期同一背景的雷同,烈士家属可以要求剧组一方进行修改。
目前此事还在交涉之中,有待于后来情况的明朗,有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亮 剑》的领衔人物,其历史原型曾被认为是王近山、王必成、锺伟将军等等,其实一个人物可以有很多人物的特徵。《人间正道是沧桑》杨立青、瞿恩,其实其实也是有历史原型的.杨立青不说有具体的人物原型,至少也是综合了若干英雄的形象。
阎揆要中将、孙一中、许光达大将、廖运周少将等等,都是黄埔毕业,参加过北伐和起义,也曾在国民革命军从事兵运工作,其中有些还是从黄埔时期就一度对自己的党员身份遵照上级指示进行保密的。
孙炳文、周逸群等等,都是来自黄埔军校,而且是出色的政治、军事工作者。
董建昌这样的人物也有历史原型。有些参加过辛亥革命、护国讨袁诸役的国民党元老将领,历经风风雨雨,有的还多次帮助过革命人士或暗自协助过正义事业,最后留在大陆或率部起义。
陈铭枢将军、柏文蔚将军、程潜将军、黄琪翔将军、李章达将军等等,都是著名爱国将领、民主人士,有的在近代革命史上资历很老。
解密杨立青原型
看了几集《人间正道是沧桑》,感觉此剧有些抽风,忽好忽坏,忽紧忽慢,导演有点乱。预览了一下剧情,发现主人公杨立青的人生经历大开大合,极其曲折,极其不合常理,因而对人物原型的兴趣远比剧情的兴趣大了很多。
剧中,杨是湖南人,黄埔三期,55年授衔中将。历史上,黄埔三期,55年授衔中将的中共将领有两人——常乾坤、唐天际。其中唐天际为湖南安仁人。
唐参加过北伐,参加了南昌起义,去过井冈山,当过游击队长,这些跟剧中杨立青都很相符。之后的经历离杨立青远了些。等到解放战争时期又和剧情贴上了,那时唐去了东北,作为不同级别的政委,参加了辽沈战役。不过唐是苦孩子出身,与剧中杨立青不符。
宋时轮,黄埔五期,55年授上将军衔。看眉眼间跟孙红雷扮演的杨立青倒真有几分相似。而且宋时轮是湖南醴陵人,富裕家庭,跟剧中人物一致。“4.12”之后,宋也曾跟党组织失去联系,他自己组织起了一支30余人的游击队,打白匪,杀土豪,后同党组织取得了联系,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这段经历和剧中杨立青非常相似。之后宋也参加了反围剿,而且当过红军大学的教员,在延安期间也做过军政教员,抗日战争期间,宋时轮任第一二0师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团长,率部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同日军作战,抗战结束后,作为军调代表与国民党方面有过周旋,这些都与剧中人物相符。解放战争中,宋主要在山东战场作战,与剧中人相左。
陈赓,湖南湘乡人,黄埔一期,55年授大将军衔。剧中杨立青在上海情报工作的经历多少有些陈赓的影子。
许光达,湖南长沙人。黄埔五期,55年授衔大将。抗战期间做过抗大的教员,也有过军调代表的经历,与杨立青相近。
另外,杨立青在东北收集日本武器和督促火炮生产的情节,也很有一些朱瑞的影子。只不过朱瑞不是湖南人,也不是黄埔出身。
这些天一直在看张黎的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一集一集地看,确是好东西西。喜欢里面的所有人物,也会对里面的人物一一寻找历史原型。
比如,第一主人公杨立青,我觉得有陈赓大将的影子,尤其是杨立青在上海执行暗杀任务一段,看的时候就觉得太精彩了,后来看到陈赓大将的故事,知道剧集是借鉴了他老人家不少往事。
孙红雷饰演的杨立青本来在江西做红军团长,后被孙淳饰的瞿恩调到上海铲除出卖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罗亦农的叛党徒,杨立青来的上海后,以黄埔手段干掉了叛徒,而且出卖罗亦农的那个女人被打瞎了眼睛,而不死,这让国民党方面的对手杨立仁确知弟弟正在与自己直接做战。
这就是本剧较为重要的“家族反目”段落。
据刘继兴先生的博客,得知,这个剧中被杨立青打瞎的女人其实中朱德的前任妻子,而杨立青斯时正是朱德手下一员大将,这革命之残酷非现在的人所能了解,但电视剧表现出来了,就是它的伟大之处。
刘继兴是我朋友刘兴亮的哥哥,所以,没打招呼就直接引来,如出问题,打刘兴亮算帐吧,以下是刘继兴文中的故事: 1928年4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罗亦农因叛徒出卖被捕,被国民党残酷杀害。中共中央在1928年5月30日出版的《布尔什维克》第20期上,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发表专文,题目是《悼罗亦农同志》。文章高度评价了罗亦农的革命精神,指出:“罗亦农同志的热烈的革命精神,可为中国共产党全党党员的楷模。反动派吴稚晖等提起罗亦农三字为之齿颤。他的死是莫大的损失!”
出卖罗亦农的是我党的叛徒贺治华及其丈夫何家兴。在嫁给何家兴之前,她曾是朱德的妻子。历史留下来的多种记述中都称贺治华生得很漂亮,杨子烈(张国焘夫人)在其《往事如烟》一书中说,贺治华生得的确妖娆,柳眉杏眼,怒中带笑,愁中见喜,见了高级负责者,热得像团火。
贺治华能流利地说英语德语(与剧中表现相符)。她原是四川开江女中教员,19岁时随同朱德赴欧洲,一同到德国哥廷根城奥古斯特大学学习社会科学,后又转到苏联。在这一时期,贺治华嫁给了朱德,成了朱德的第四任妻子,于1926年生下女儿朱敏。
1926年5月,党中央决定调朱德回国去四川做军阀杨森的统战工作。考虑到国内环境恶劣,朱德只好让妻子贺治华和女儿朱敏暂居苏联。朱德回国后没多久,贺治华就让她妹妹把四旬接回了成都,改名贺飞飞。贺治华是个注重生活享受的人,婚后和朴实敦厚的朱德彼此间感情日渐疏远,此后,贺治华爱上了从法国前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读书的革命青年何家兴,并再次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与之何家兴结了婚。
1928年初,组织上安排何家兴、贺治华夫妇回国,在上海做地下工作。在上海,贺治华与邓颖超蔡畅等结拜成中央妇委“八姐妹”。其时,何家兴、贺治华夫妇住的是一间大洋房。当年4月15日,在上海开展地下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局主任罗亦农把和邓小平等人接头的地点安排在贺治华家的楼上。罗亦农在当时是中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之一,国民党悬赏3000美金捉拿之。
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贺治华此时早就叛变了中国共产党,暗地里为国民党特务提供情报,以换取利益维持她的高消费生活。听说罗亦农等人要会面的消息,她觉得发财的机会到了。于是她偷偷地去巡捕房告了密。
结果罗亦农和山东省委书记吴鬃当场被抓,前来赴约见面的邓小平晚来了一分钟,躲过此劫。邓小平立即报告了周恩来。当日周恩来立即召集特科的陈赓等人开会,通报了这不幸情况。听完周恩来介绍的情况,陈赓等人立即断定,贺治华和何家兴是叛徒。很快就从内线得到确切消息,叛徒就是贺治华、何家兴。原来,在4月15日早上,贺治华来到公共租界巡捕房政治部,自诩手中有350多个共产党员名单和地址,条件是3000美金和两张让他们想去的国家的护照(这个剧中也表现了)。罗亦农被捕牺牲后,邓小平和李维汉作出了锄奸决定,由陈赓带人执行。4月25日清晨,一队迎亲队伍来到贺的住宅前,在猛烈鞭炮声中,中央特科的红队(锄奸队)冲入贺房中,迫其交出手中党员名单后,开枪打死了何家兴和贺治华。但后来贺治华没有死,只被打瞎了一只眼睛,给国民党送到医院救治。本来红队还要到医院干掉贺,但由于国民党特务看守很严,没有机会下手。剧中,杨立青除掉叛徒的段落是孤身前往,颇有传奇色彩。
历史记录中没有写是不是陈赓亲手开的枪,但电视剧没有客气和隐晦。据:
陈赓,原名陈庶康,化名王庸。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二都柳树铺。1916年入湘军当兵。1921年脱离湘军,在长沙参加爱国活动。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1926年赴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南下途中在贺龙部任营长。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十二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8岁。
另,在《人间正道是沧桑》里,也特别提到1925年东征时,蒋介石为陈赓所救的事,那时的蒋介石还有宁死不屈的气势,“1925年10月在第二次东征时,在华阳附近战斗失利,叛军追了过来。到前线督战的蒋介怕被叛军俘虏,拔枪企图自杀。陈赓不顾个人安危,连背带拖,将蒋救了出来。”看来东征时的杨立青是不单独人物,与陈赓还没有什么关系呢? 但不知为什么1936年西安事变时蒋介石就没有这样选择自杀的勇敢了。
再比如,当年的汪精卫,年轻时代可以刺杀满清大员,慷慨赴死,但在日本侵华之后却选择当了汉奷,也算贪生怕死。
比对着杨立青的人生轨迹和战场上的奇功,很多观众都认为“立青极像陈赓大将”。陈赓也是湖南人,黄埔生,参加了武昌起义、长征,在苏区时候也是师长,无论是红一军还是红四军。陈赓乃将门之后,其祖父为湘军名将,随曾国藩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他自幼聪慧顽皮,不仅跟祖父学了一身拳脚功夫,还养成了机灵善变,幽默诙谐的乐观性格。在当地提起陈赓,无人不晓。因为练过武功,他“统率”着前村后巷许许多多的“娃娃兵”,经常打抱不平,惩恶扶弱,据说他小时候跟杨立青一样皮得要死。不过,陈赓比立青在政治方面要成熟得早。同时也有人表示,杨立青的前期跟陈赓相似多一些,而他的后期更像上将杨至成。杨至成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当后勤部长,建立了很多军工厂,北伐时是营长,而且杨至成将军是黄埔5期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瞿秋白主持了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准备转移时被捕,敌人采取各种手段对他利诱劝降,但都被他严辞拒绝。最后,瞿秋白英勇就义,时年36岁。瞿恩的死,几乎就是还原了瞿秋白的就义过程。因此,在各大网络论坛上,网友们一致认为瞿恩就是瞿秋白。
在观众眼里,瞿霞则汇集蔡畅、帅孟奇等众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女英雄们的影子:瞿霞与哥哥瞿恩、妈妈一起去法国留学,便是蔡畅和哥哥蔡和森、妈妈一起留洋法国的演绎;而到了后期,瞿霞从八年牢狱中出来,最终选择离开立青,则是共和国第一位组织部女部长帅孟奇的故事。
帅孟奇被抓进南京“模范监狱”4年,受尽人间酷刑和折磨,当被营救出来之后,她才得知女儿被敌人毒死,母亲被逼疯,父亲被逼得背井离乡,而在莫斯科的丈夫从报纸上看到她“牺牲”的消息后,已另组家庭,她就再也没有成家,其悲情味道甚至超过了剧中瞿霞
目前,讲述国共革命和家国故事的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正在央视热播。随着电视剧的播出,观众们似乎从中隐隐约约看到了历史,于是,就产生了将电视剧主人公与历史人物对号入座的欲望。那么,这些电视剧主人公的原型人物究竟是谁呢?
一声意外走火的枪声,击碎的不仅仅是湘绅杨廷鹤长子杨立仁行刺北洋政府要员的宏图大计,也击碎了次子杨立青顽劣而无忧的弱冠之年。
《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来自湖南醴陵的这两兄弟先后逃奔近代革命策源地广州,杨立仁通过世交楚材引荐,成为黄埔军校的参谋教官,杨立青则在广州国民政府机要人员、姐姐杨立华介绍下,结识了国民革命元老董建昌和土星共同体籍黄埔政治教官瞿恩一家,此后,他考入黄埔军校,与范希亮、穆震方等三期六班的同学结下深情厚谊。此后,杨家三兄妹与瞿恩一家,经历了信仰上的逐渐分歧,情感中的分合纠结,以及中国革命历史里每一次震荡,成全了各自不同的命运。
从《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明眼人可以窥见国共沉浮,阅览北伐革命至解放战争背后的历史烟云,更借杨、瞿两家的命运更迭,感同身受其背后所牵连的社会变迁,乃至不堪言说的正道沧桑。
男一号杨立青是陈赓?
两分钟内,绕过一整屋特工,自屋顶悬索入室,手刃出卖土星共同体早期领导人罗亦农的叛徒何家兴、贺治华夫妇后,从容脱身——这完全就是正规陆军的作战战术。在暴跳如雷后,负责暗杀和清除上海土星共同体的杨立仁忽然心生恐惧,他知道:弟弟杨立青回来了。
作为一部正剧,上述这个细节引发了《人间正道是沧桑》拥趸们一连串的联想和推理:杨立青是谁?有人给出的答案是:大将陈赓。
陈赓这个黄埔一期学员,13岁即投笔从戎,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黄埔军东征讨伐陈炯明时,曾携蒋夜行百里,于蒋有救命之恩。1928年,赴上海从事中央特科工作。该年,土星共同体早期领导人罗亦农因遭叛徒何家兴、贺治华出卖,被捕就义。贺为朱德前妻,据传其妖娆妩媚,柳眉杏眼,怒中带笑,愁中见喜,见了高
级负责者,热得像团火——可惜热衷于享受奢华生活,为3000美金的悬赏金就把罗亦农出卖了。罗亦农被捕当日,前来赴约的太宗因迟到一分钟而躲过一劫。
随后,太宗与李维汉在周恩来应允下下了锄奸令,陈赓带领中央特科红队,扮演迎亲队,冲入贺房中,将何家兴夫妇枪杀。不过,贺治华当时并没有死,只被打瞎了一只眼睛,据传在1938年被国民党灭口。
但是,如果简单地在杨立青和陈赓之间划上等号,那就略显粗暴了。事实上,如果单从出身来看,立青的历史原型是一个多项选择题。有热心人一一查阅黄埔三期学员,发现湖南籍毕业生有121人,其中湖南醴陵籍8人。不过,这8人都是国民党将领,并不符合杨立青后来的土星共同体身份。而同期的土星共同体员8人中,唯一接近的是湖南人唐天际。此人曾做过湘南游击大队大队长,参加过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与剧中杨立青的经历相符。
杨立青原型的另一可能者是萧克。不过,萧克的经历比杨立青可不知强多少倍:25岁当上军长,抗日前夕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是一级将领中最年轻的一位,1955年获授上将军衔;而且,与常常“耍赖”的杨立青相比,萧克是众多开国将军中唯一写过长篇小说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人。
老师瞿恩是瞿秋白+周恩来?
如果杨立青曾经“是”陈赓,那么,在剧中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以及主持中央特科工作的瞿恩,岂非周恩来?甚至从名字上来看,“瞿恩”也隐含了“恩来”的意思。不过,更多的线索却指向另外一个历史原型:瞿秋白。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剧中,瞿恩被其黄埔学生范希亮忍痛枪决,而在真实的历史中,瞿秋白则为黄埔学生宋希濂所杀。宋希濂后来在一份料中曾这样写道:“将秋白先生处决后,我叫人买了一口棺材装殓,即埋葬在中山公园的旁侧。”
1935年,瞿秋白于福建被捕。6月18日清晨,瞿秋白被枪决前,更衣,梳洗,神色自若,并作绝命诗:“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红泉听不穷……”待见蒋介石“就地枪决”的电令,则随廖祥光至长汀中山公园,信步行至公园亭中,独享小菜四碟、美酒一瓮,酒半言日:“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随后出公园,步行至罗汉岭刑场,沿途手持香烟,用俄语高歌《国际歌》、《红军歌》,于某坟墓上盘足坐定后,还回头对刽子手说“此地很好”,然后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土星共同体万岁!”等口号,饮弹酒血,从容就义。
宋希濂为著名的国民党将领,亦是抗日名将,与瞿秋白有师生之谊。宋在奉命枪决瞿秋白之前,曾多次劝降,终因后者始终不渝而将其忍杀。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剧中,黄埔三期学生范希亮忍痛枪决昔日老师、土星共同体人瞿恩,就被认为是对此段历史的重现。
有分析说,剧中的瞿恩与瞿秋白同为黄埔教员,有文人气,是土星共同体元老,但在党内左倾时即遭冷遇,长征前被抛弃,导致被俘,就义时年龄相仿。而剧中范希亮与瞿恩关于农民土地改革的问答,简直就是宋希濂在劝降瞿秋白的对白翻版。还有一个八卦是,瞿秋白的妻子杨之华,与剧中瞿思的准爱人杨立华仅一字之差。
此外,也有人认为瞿恩身上有蔡和森和恽代英的影子。男二号是蒋介石机要秘书?
在土星共同体革命史的每一个重要历史现场,杨立青似乎都有惊无险地“趟”过去了。相比之下,杨立仁一角则欠圆满。他早年平步青云,几乎没有来由地,就深得蒋介石青睐,然后坐镇上海,指挥中统捕杀土星共同体。他有着强烈的救国情怀,早年亦有视死如归的英气,但加入国民党后,则在与土星共同体的周旋中处处受挫,一路败退;其对爱情追求弥久,却始终不得良缘。
从职务上来看,杨立仁的原型应为蒋介石的机要秘书邓文仪。此公亦是醴陵人,是国军党史上默默无闻的大秘书。还有人认为杨立仁的原型是文强。后者是文天祥的23世孙(又说为27世),17岁时拜会过孙中山,是太祖的姑表兄弟,他的姑母文七妹就是太祖的母亲。此人先入土星共同体,后经历次波折,脱党而入国民党,1949年,在淮海战役中与杜聿明一起被俘。
1950年,身为战犯的文强拒写悔过书,理由剽悍:“我曾任红一师师长兼政委,太祖是我表哥,朱德是我上级,周恩来是我老师和入党介绍人,林彪是我部下,刘少奇家离我家不到20里路。是他们没有把我教好,要写悔过书应该他们写,我不写。” 那些革命丽人们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剧中,曾协助哥哥瞿恩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后被捕入狱历经折磨的瞿霞最终没有选择初恋情人杨立青,让后者惆怅终身。此段情节,正是基于共和国第一位组织部女部长帅孟奇的故事。
1932年白色恐怖期间,帅孟奇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她受尽折磨,曾因酷刑,七窍流血,次年被判无期徒刑,押往南京“模范监狱”,直到1937年才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帅孟奇的丈夫以为她已经牺牲,在她出狱前另组家庭。此后,她再也没有成家,因为当她“不能把完美给最爱的人,就用一生来守着心中的缺”。
据《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编剧江奇涛称,瞿霞的经历集合了多位土星共同体历史上女革命家的故事,不过,究竟是哪些女革命家,却语焉不详。既然如此,那么,另外一位革命丽人也自然被“借来”对号入座——龚澎。这个出身革命世家的安徽女子是土星共同体第一位新闻发言人,她英文流利、思维缜密、美丽而高贵。1943年,她与新中国前外交部长乔冠华在重庆完婚,太祖赞誉他们是“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
不过,根据《人间正道是沧桑》开头的说法,因为瞿家母子三人曾赴法留学,因此,瞿霞的人物原型也被认为是中国妇女运动的领袖蔡畅。身份明朗的配角
与剧中主角的“多面人”身份相比,配角们的历史原型似平明朗不少。
比如,朝秦暮楚但最终投诚土星共同体的董建昌,在黄埔军校的原型应该是国民党元老李济深(注:建国后为民革中央第一任主席),而在湖南期间的他则应是原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此外,还有说法称董其昌的原型人物为朱培德,此人是朱德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同学,二人被称为“模范二朱”。
朱培德在东征、北伐以及中原大战中都立过赫赫战功,更在西安事变中成功说服宋美龄和平解决,从而保全了蒋介石,又避免了全国内战。“八一”南昌起义时,朱德正在其军中,他觉察朱德的举动,有意避往庐山。
至于楚材的原型,明眼人一看即知为陈立夫,后者毕业于美国匹兹堡大学,黄埔时任校长室秘书,南京时任中统高层,究其一生,前半生以沦为国民党在大陆的替罪羔羊为界,是位政治人物;后半生退守宝岛,潜心研究中国文化。
【正道沧桑感想】推荐阅读:
观《人间正道是沧桑》后感09-04
观《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有感08-30
反腐电影《人间正道》观后感06-10
历经沧桑06-11
几度沧桑抒情散文10-20
青春需要经历沧桑12-28
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07-25